东海陆架前坡北部(冲绳海槽西坡)断块脊地貌

东海陆架前坡北部(冲绳海槽西坡)断块脊地貌

一、东海陆架前缘斜坡(冲绳海槽西坡)北部的断块隆脊地貌(论文文献综述)

陈珊珊,王中波,张勇,张志珣,赵维娜,钟伟杰[1](2020)在《东海北部外陆架及邻区灾害地质体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东海北部实测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资料,对东海北部外陆架及邻区主要灾害地质体的内部反射结构、外部形态等地震反射特征进行了总结,识别出了高角度活动断层、海底火山、岩浆底辟、海底滑坡、埋藏古河道、埋藏古三角洲、古潮流沙脊等多种灾害地质体类型,并对这些海洋灾害地质体的分布、成因以及各种灾害地质体对海上油气勘探及海洋工程建设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些灾害地质体的识别可以很好的为该区的海上生产活动及工程建设提供减灾防灾参考。

方雪[2](2020)在《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中火山物质的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冲绳海槽是位于东海东缘的一个尚处于早期扩张阶段的新生弧后盆地。海槽中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岩广泛发育。晚第四纪以来的连续沉积作用,使得冲绳海槽被一层巨厚沉积物所覆盖,沉积物中的火山物质为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弧后盆地的岩浆体系提供了宝贵材料。本学位论文以冲绳海槽中部S9站位获取的沉积物岩心中的火山物质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主要包括对沉积物中浮岩碎屑进行了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组成分析;沉积物中火山玻璃和沉积物中浮岩碎屑的单斜辉石进行了原位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沉积物浮游有孔虫放射性碳定年分析。重点探讨了沉积物中灰白色浮岩的成因及岩浆演化过程;对比分析了不同颜色浮岩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差异;讨论了浮岩中单斜辉石的结晶温度和压力;揭示了火山玻璃的来源及其蕴含的沉积学意义。取得的主要认识包括以下几点:岩心S9中的灰白色浮岩,岩性上属于英安岩,是13~11.2 cal.ka BP期间冲绳海槽中部长英质火山活动的产物。浮岩的母岩浆具有与俯冲相关岩浆的特征,是受俯冲沉积物交代的印度洋型地幔上升至位于下地壳的岩浆房,在岩浆房中与少量下地壳组分发生同化混染后经过充分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冲绳海槽中部下地壳可能存在一个千年尺度的岩浆房,在13~11.2 cal.ka BP期间进行了长英质岩浆供给。冲绳海槽中部的长英质火山活动产生了白色、灰白色及黑色三种颜色的浮岩。这三种浮岩具有同源性,但经历的岩浆演化程度存在差异。白色浮岩岩浆演化程度最高,灰白色浮岩次之,黑色浮岩最低。浮岩颜色上的差异与富Fe斑晶矿物的含量有关,含量越高颜色越深。浮岩气孔构造的差异可能与岩浆的物理性质有关。黏度大、连续减压的岩浆易于形成具有流动构造和密集气孔的浮岩,黏度小、阶段性减压的岩浆易于形成气孔大而疏松的浮岩。沉积物中灰白色浮岩中的单斜辉石是拉斑玄武质岩浆演化过程中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其结晶温度为1079~1108℃,平均值为1096℃。岩心S9不同层位浮岩中的单斜辉石结晶温度相近。单斜辉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浆体系在演化的过程中发生了斜长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钛铁矿/钛磁铁矿和磷灰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岩心S9中沉积的火山玻璃是在12.2~6.5 cal.ka BP期间喷发的。冲绳海槽中存在一个潜在的长英质火山玻璃源,在12.2~7.3 cal.ka BP期间对研究区的沉积作用进行了持续的供给。在7.3~6.5 cal.ka BP期间,源自日本九州岛(Kikai火山)的火山玻璃对岩心S9中火山玻璃可能存在较大贡献。火山玻璃对冲绳海槽中部陆源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组成存在长期的影响;因此,在使用研究区沉积物硅酸盐组分地球化学组成建立物源判别和区域硅酸盐风化历史重建替代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和评估火山物质带来的影响。研究区的古环境变化可能对岩心S9中火山玻璃的沉积存在较大影响。在12.2~7.3 cal.ka BP期间,由于气候干冷且海平面处于低水位期,冲绳海槽中火山活动的产物是岩心S9中火山玻璃重要的源所在,对海槽中部的沉积作用起到了积极的贡献。在7.3~6.5 cal.ka BP期间,由于海平面上升,从日本九州岛向冲绳海槽中部输送的火山物质通量显着增大,使得沉积速率加快和沉积物平均粒径增大。

徐广策[3](2020)在《冲绳海槽重磁场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冲绳海槽是位于东海陆架东缘,由俯冲作用产生的东海陆架边缘的弧后盆地,其构造和重磁场延续了东海“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板块俯冲下不同控制作用的叠加造就了其地壳结构、构造特征、断裂发育、岩浆活动等方面独有的特征,研究其构造特征对弧后盆地演化机制等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以重磁数据为主、其它地质-地球物理数据为辅的数据格局,利用化极、边界识别、约束变密度界面反演、谱相关法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计算等多种手段,对冲绳海槽的重磁场基本特征、断裂和火成岩分布、地壳结构与性质、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的空间差异等进行研究和讨论。利用各种边界识别方法结合地震剖面推断一级断裂7条,二级断裂83条,火成岩体47例,在明确冲绳海槽内部构造格架的基础上得出认识:横向断裂走滑方向的改变指示海槽南北段不同的演化历史,纵向断裂和火成岩的分布共同说明海槽南段的裂陷程度要高于北段,或已进入弧后盆地的海底扩张期。利用约束变密度界面反演方法得到冲绳海槽地区莫霍面深度、地壳厚度、拉张因子分布等结果。其中莫霍面在16~26km之间变化,地壳厚度为12~22km,二者均自北向南减小,拉张因子分布在1.4~2.5之间,自北向南增大,表明冲绳海槽经历了强烈的地壳减薄。通过三条典型剖面的联合反演得出:海槽北段中上地壳减薄明显,南段下地壳也出现了明显减薄,证明其裂陷作用强于北段,而沉积地层的分布差异,指示出海槽南北段发生大规模裂陷的时间的不同步。本文利用谱相关法计算得到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分布在9~30km,自北向南减小,岩石圈强度随之逐渐降低。通过将其与构造活动性数据的对比得出:沿海槽自北向南热构造活动逐渐强烈,大地震相对多发,整体构造活动性增强,且冲绳海槽具有深部构造活动南强北弱,浅部构造活动南弱北强的特征。综合以上各结果与认识,本文对冲绳海槽构造特征空间差异进行了归纳,认为海槽南段块体旋转、海槽南段张裂在中新世的停滞、海槽南北段大规模裂陷的不同步是造成演化进程中的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建立了简单的地质模型来对这一过程进行展示。

方鹏高[4](2020)在《汇聚背景下新生代陆缘盆地的沉降特征及主控因素 ——以东海冲绳海槽和地中海瓦伦西亚海槽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汇聚型板块边缘是全球板块构造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俯冲板片的后撤作用在岛弧后形成了一系列的弧后盆地。这种汇聚背景下的弧后盆地已有广泛的研究,然而对于盆地多期次沉降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其沉降方式的控制因素(如断裂、海山/海脊的俯冲碰撞等)都尚不明确。欧亚板块的东缘由于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集中了全球近75%的边缘海盆地,绝大多数为弧后盆地,这其中东海东部的冲绳海槽是全球少数的发育于陆壳基底之上的弧后盆地,目前仍处于扩张期,其南部已发生初始海底扩张。而地中海西部的瓦伦西亚海槽则记录了欧亚板块西缘由于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弧后盆地发育过程,同样发育在陆壳基底之上,但扩张作用已经基本停止,未发生海底扩张作用。两者构造背景相似,发育时间相近,但冲绳海槽仍在持续拉张,而瓦伦西亚海槽已经夭折。对两者构造沉降的研究,不仅增加对于盆地本身的构造演化过程的了解,而且对于了解俯冲背景下弧后盆地发育的控制因素和深部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层序地层学和大陆边缘盆地动力学等理论为指导,以东海冲绳海槽和地中海西部瓦伦西亚海槽为研究对象,分别基于33条和30条地震测线网格数据,结合区内获取或解释的钻井及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通过对地震剖面的解释建立精准的层序地层格架,并通过分析速度结构、岩性特征和古水深变化等进行时深转换和去压实工作,计算不同沉积单元的原始沉积厚度。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利用空盆构造沉降法对冲绳海槽及瓦伦西亚海槽不同地质时期的构造沉降量和沉降速率进行计算,并结合挠曲沉降法对瓦伦西亚海槽的水载荷沉降和减薄因子进行计算和补充,进而分析汇聚背景下新生代陆缘盆地沉降的时空分布特征、沉降速度的变化机制及与区域构造活动之间的联系,探讨了相同构造背景下弧后盆地不同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及控制因素。主要结果及认识如下:(1)冲绳海槽自中新世开始发育,可分为中新世、上新世、早更新世和晚更新世至今4个阶段。沉降速率及沉降量随不同时期的构造活动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中新世和上新世时期构造沉降主要集中在冲绳海槽北部和中部,而更新世以来则主要集中在海槽南部,构造沉降速率具有随地质时期变化逐渐向南传递的特征。这种沉降速率变化特征表明海槽的张裂始于中新世至上新世时期,并主要集中在海槽的北部和中部,而在上新世之后渐进式向南发育,并集中在海槽南部。(2)冲绳海槽的快速构造沉降主要分布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张裂中心或边界断裂附近,表明断层是控制冲绳海槽快速构造沉降的主要因素,其中包括由弧后张裂作用引起的NE-SW向正断层和区域构造事件引起的NW-SE向走滑断层。此外,冲绳海槽的最南端自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异常快速构造沉降与加瓜海脊的向北俯冲碰撞有关。加瓜海脊的俯冲至100 km以上时,会发生脱水和部分熔融。由此产生的岩浆体随后向上迁移并侵入陆壳,形成致密的岩石圈并引起快速的构造沉降。(3)瓦伦西亚海槽中生代为伊比利亚板块一部分,其构造活跃并发育有大规模盐构造;新生代时期海槽北东部受欧洲西部的新生代西南向渐进式裂谷系统和特提斯洋壳板片回撤的复杂作用影响,其已处于弧后扩张背景,自晚渐新世以来发育了一系列地垒和地堑系统以及大型伸展断裂,并一直持续到中中新世;而海槽西南部张裂于早中新世之后,与北东部截然不同,几乎不存在有意义的伸展断裂。中中新世至今,海槽北东部构造活动减弱,海槽西南部进入前陆盆地的挠曲沉降和裂后热沉降阶段。(4)沉降研究表明,瓦伦西亚海槽西南部虽然几乎没有伸展断层发育,却自中新世以来发生了快速的异常沉降,主要是集中在贝蒂克前锋的东北部和围绕中生代哥伦布勒斯盆地的一个半圆形区域。研究区内断层相关(上地壳)减薄因子为0.0366,而岩石圈减薄因子最大值达0.7,断裂不足以提供如此大的减薄/拉张量,因此,断裂并不是研究区内快速沉降的控制因素。本文提出分布在贝蒂克前锋东北部的快速沉降是受瓦伦西亚海槽西南部前陆盆地式的影响,在挠曲作用下前陆盆地的前渊带会出现快速沉降。同时,区内裂后作用始于中中新世,岩石圈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热均衡作用,因而裂后热沉降也是其控制因素。另一个围绕中生代哥伦布勒斯盆地的沉积中心分布的快速沉降与年龄大、时代老、较大埋深的密度大的中生代沉积体有关。(5)对比冲绳海槽与瓦伦西亚海槽的沉降特征及演化过程,本文认为俯冲板片的后撤作用是弧后盆地形成的主要因素,若弧后盆地处于开放环境中,盆地弧后扩张作用持续活动,将出现海底扩张作用,断裂作用是其沉降的主控因素,而造山带、岩浆作用或洋脊的俯冲等其他因素是其沉降的次级因素;若弧后盆地处于封闭环境中,盆地弧后扩张作用将停止,不发生海底扩张作用,断裂作用是已形成的弧后盆地区域沉降的主控因素,而造山带/褶冲带的影响是非弧后盆地区域/前陆盆地沉降的主控因素,致密块体等是其沉降的次级因素。

陈建文,梁杰,张银国,杨长清,袁勇,许明,王建强,雷宝华,李刚,杨艳秋,杨传胜,孙晶[5](2019)在《中国海域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与黄东海海域油气资源调查进展》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重建40周年。40年来,研究所根据公益性油气资源调查的基本定位,按照"立足黄东海、面向中国海、辐射全球海"的空间业务布局,紧密围绕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瞄准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以摸清中国海域油气资源家底、掌握资源分布状况、实现新区新层系油气突破、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为己任,持续开展了中国海域油气资源区域评价与黄东海盆地油气资源调查,大体分为海域及邻区沉积盆地对比研究、中国海域区域评价战略研究和黄东海海域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3个阶段。先后主持编制了中国海域沉积盆地分布图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动态)形势图,开展了海域及邻区含油气盆地对比、中国海域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动态分析和油气资源区域评价战略研究、黄东海海域油气资源调查研究与评价,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的成果。主要体现在:①海域油气资源早期评价技术和沉积盆地深部地震探测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②中国海域油气资源丰富,下一步的调查与勘探方向包括:新层系、近海天然气、富生烃凹陷潜山油气藏、南海深水油气、南海生物礁和非常规天然气;③明确了南黄海盆地的基底性质、海相盆地地层层序和构造区划、侏罗纪前陆盆地特征、海相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和有利区带;④明确了东海中生代盆地的地层层序、盆地结构和两期盆地性质、"大东海"中生代地层分布特征、中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和有利区带;⑤发现了南黄海古生界古油藏。上述成果和认识为海洋油气资源调查与勘探的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尚鲁宁,张勇,张训华,曹瑞,孙治雷[6](2018)在《东海陆架外缘区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文中研究表明东海陆架边缘的构造特征记录了有关冲绳海槽张裂过程的关键信息,对于进一步理解海槽的形成演化以及弧后张裂与弧-陆碰撞之间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多道地震和重磁资料,分析了东海陆架边缘的地形和构造特征,并对冲绳海槽早期张裂过程、北西向断裂带的分隔控制作用、钓鱼岛隆起带南北构造差异和冲绳海槽的向西前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冲绳海槽西侧陆坡存在的分段性,各分段在地形地貌、地层展布和构造特征等方面的不同,体现了其构造演化和现今构造活动性的差异。冲绳海槽中—北段的张裂始于陆架前缘坳陷,在晚中新世向东扩展至整个海槽,晚中新世至今以分散式张裂为主。北西向断裂带对东海陆架边缘不同分段的构造特征和构造活动起到了分隔控制和转换协调作用,控制了不同类型陆坡的形成和发育。受冲绳海槽在全宽度上向西前展的影响,钓鱼岛隆起带南段的基底隆起及其支撑的陆架边缘发生了破坏和沉降,形成基底起伏较大、地形崎岖不平的陆坡。

张超[7](2018)在《中国东部海域磁异常及居里面特征》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东部近海位于西太平洋岛弧西侧,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华北、扬子及华南等块体的拼合过程,期间不同块体边缘形成了造山带与各类断裂带。东部近海中、新生代活动剧烈,尤其是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造成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块体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各种地质体,又往往和岩浆活动联系在一起。而磁异常数据对于研究岩浆岩分布,揭示地壳中磁性体特征、与岩浆活动相关的断裂效果显着。对磁异常数据的处理和解释,能为研究深部基底构造和断裂,揭示俯冲带、造山带的的分布提供有用的信息。本文以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东部海域地磁编图项目”为依托,搜集了实测的海洋磁异常、重力、热流、地震、其他物性资料等数据,对磁异常数据进行了化极、向上延拓、小波多尺度分解、磁源重力异常、欧拉反褶积、居里面反演等计算。应用东部海域化极磁异常二阶小波逼近结果,采用功率谱法反演居里面,绘制了居里面深度图。结果表明东部海域居里面起伏变化较大,深度在16.8-36.6km之间变化,很好地反映了岩石圈中的消磁界面的起伏状态。居里面坳陷主要分布于在稳定地块,深度在26km以上,热流值大小大体与全球平均热流一致,如苏北—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居里面坳陷主要与稳定的构造背景、正常的地壳厚度或者相对较弱的中、新生代构造活动有关。居里面隆起主要分布在活动的块体边缘或者中、新生代造山系,如渤海盆地、苏鲁造山带及冲绳海槽区域。南黄海的两条重磁震联合反演剖面结果表明中部隆起区域的东部磁性层厚度较大,并且伴随有磁性较强的侵入体。推测该大块状磁异常是磁性基底的隆起和岩浆岩的侵入共同反映。

吴自银,李家彪,金翔龙,尚继宏,李守军,金肖兵[8](2014)在《冲绳海槽海底地形地貌界限特征及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多源数据资料,揭示了冲绳海槽海底地形地貌特征.提出确定大陆坡折点、大陆坡脚点、中轴点和最深点的计算方法.通过对48条横穿大陆坡的剖面的计算,确定了东海大陆坡折点及连线、大陆坡脚点及连线;通过对39条横穿冲绳海槽轴部地形剖面的计算和综合分析确定了冲绳海槽最深点、中轴点及连线.大陆坡折线是陆架与陆坡的分界线,东海大陆坡折线总体位于200 m水深,在海槽北段至中段连续,在海槽南段跳跃.大陆坡脚线是陆坡与海槽底部的分界线,其水深自冲绳海槽北向南逐渐加深,南部大陆坡被海底峡谷强烈切割,导致大陆坡脚点分布复杂.横穿海槽北部、中部和南部的地形剖面分别呈现为W型、复合W型及U型特征,导致中轴点在海槽中部与北部多分布在海山峰及线性海山脊,在南部多分布于雁行洼地中央,由中轴点形成的中轴线是冲绳海槽东西向分界线,也表明海槽是东海大陆架向东延伸的天然分隔.海平面波动、海底峡谷影响了大陆坡折线和大陆坡脚线分布,构造和沉积控制了中轴线的分布.

尚鲁宁[9](2014)在《冲绳海槽构造地质特征及形成演化研究》文中提出冲绳海槽是张裂于东亚大陆边缘的弧后盆地,以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以及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而日益显现出的资源环境效应而备受关注。本文依托973项目,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开展相关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冲绳海槽深浅部构造地质特征和形成演化过程,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满足国家资源需求提供技术支持。全面收集和整理了冲绳海槽及邻区的重力、磁力、地震和区域地质资料,在此基础上,开展冲绳海槽及邻区的深浅部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研究。对重磁异常首先进行了定性描述和解释,然后采用向上延拓、方向导数计算等方法分别研究了深、浅部构造,计算了莫霍面埋深,并对浅部断裂和岩浆岩分布进行了推断。以大量多道反射地震资料为基础,开展地震地层学和构造学研究。根据地震剖面解释的结果,查明了地层和局部构造发育状况,对主要构造单元的特征和属性进行了阐述,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绘了新的构造刚要图。重建了冲绳海槽不同部分的构造演化历程,并探讨了其可能的控制因素。作为半深水弧后盆地,冲绳海槽具有较高的空间重力异常和布格重力异常,暗示了其深部存在高密度地幔物质的上涌。东海ΔT磁异常和化极磁异常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磁异常走向和分布与菲律宾海盆存在显着不同,琉球岛弧和冲绳海槽的磁异常分布受到菲律宾海板块俯冲的显着影响。布格重力异常分区上延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研究区深部构造特征,莫霍面深度计算结果表明冲绳海槽之是介于东海陆架和琉球岛弧之间的莫霍面隆起区,其埋深与水深呈镜像对称关系。南部莫霍面埋藏较浅,约14-18km;中部约18-24km;北部普遍大于24km。以重磁定性解释及方向导数的计算结果为基础,对冲绳海槽及邻区断裂带和火成岩分布进行了解释和推断,认为规模较大的NW向断裂带可能由多条雁列状的断层组成,东段随海槽走向的变化自北向南由NWW向为主逐渐变为以NNW向为主,而在东海陆架区则变化不大,近平行展布,体现了东海构造演化过程中构造应力场的迁移。海槽东侧、轴部、西侧槽底及东海陆架东缘存在多条不连续的岩浆岩带。地震地层学研究表明,冲绳海槽基底之上发育了中新统-第四系沉积地层。海槽不同地区地层发育状况不同,中-北部存在较厚的中新统和上新统地层,而南部以第四系地层为主,仅局部残留了较薄的上新统和中新统。海槽内发育大量断裂、火成岩体、海底峡谷和埋藏海底峡谷,是海槽形成演化过程中和现今强烈构造运动的体现。龙王构造带是位于陆架东缘至槽底西侧不连续的基底隆起,分隔了西侧的陆架前缘坳陷和东侧的冲绳海槽盆地,在断块和岩浆共同作用下形成,具有残留弧的性质,向南与钓鱼岛隆褶带的主体部分共同终止于鱼山-久米断裂带附近。鱼山-久米断裂带以南的陆架边缘至冲绳海槽槽底西侧存在棉花构造带,包含了上新世-第四纪岩浆岩以及逐渐隐没的钓鱼岛隆褶带南段。综合重磁反演计算、折射/广角反射地震探测、岩浆作用等研究成果,认为冲绳海槽地壳已发生了明显减薄并夹杂了来自地幔的基性、超基性物质,大部分地区属于“洋-陆混合型地壳”,但南段局部已出现了新生洋壳,开展进一步的调查工作将有助于确定其位置。冲绳海槽构造演化史的研究认为,以鱼山-久米断裂带为界,海槽中-北段和南段形成时代和演化过程存在差异。中-北段的张裂始于中中新世陆架前缘坳陷的裂陷,后于晚中新世向东跃迁至海槽并持续至今。海槽南段的初始裂陷始于晚中新世,但在上新世出现停滞并发生区域沉降,上新世末-更新世初的隆升剥蚀之后开始了快速裂陷,现今局部已进入扩张阶段。分析认为,琉球俯冲带的南北差异、台湾碰撞造山作用以及加瓜海台的俯冲拼贴共同构成了冲绳海槽南、北演化时空差异的主控机制。

张洪沙,陈庆,孙家淞[10](2013)在《东海海底地貌特征研究》文中提出东海海底地貌主要由西部宽阔的大陆架浅水区和东部狭长的海槽深水区组成,根据地貌特征共划分为8个分区。本文结合地球物理勘探等调查成果,阐述了各分区的地貌、沉积物、水动力、矿产资源和潜在的海底地质灾害等基本特性。研究认为:冲绳海槽中的浊流沉积物,是东海大陆架边缘盆状洼地地貌形态演化的产物;东海海底地貌特征,既受控于地质构造,又受水动力和沉积作用的制约;大陆架地貌区主要受不同时期水动力和沉积作用的影响,而东部海槽区则主要由地质构造运动所支配。调查研究成果可为海洋工程规划建设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及海洋地质深化研究提供服务。

二、东海陆架前缘斜坡(冲绳海槽西坡)北部的断块隆脊地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海陆架前缘斜坡(冲绳海槽西坡)北部的断块隆脊地貌(论文提纲范文)

(1)东海北部外陆架及邻区灾害地质体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质背景
3 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海洋灾害地质体类型
    4.2 灾害地质体特征及其分布
        4.2.1 海底表层类灾害地质体
        4.2.2 海底表层类灾害地质体
        4.2.3 海底浅层类地质体
5 讨论
    5.1 灾害地质体成因
    5.2 灾害地质体对海上工程建及资源勘探开发的影响
6 结论

(2)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中火山物质的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理位置与地形
        2.1.1 地理位置
        2.1.2 海底地形
    2.2 地壳结构与性质
    2.3 构造特征
        2.3.1 构造单元
        2.3.2 构造演化
    2.4 火山岩特征
    2.5 沉积地层
第三章 样品来源及分析测试方法
    3.1 样品来源及特征
    3.2 分析测试方法
        3.2.1 样品前处理
        3.2.1.1 浮岩碎屑前处理
        3.2.1.2 火山玻璃前处理
        3.2.2 浮岩全岩主量及微量元素测试
        3.2.3 浮岩全岩Sr-Nd-Pb同位素测试
        3.2.4 火山玻璃原位主量及微量元素测试
        3.2.5 AMS~(14)C测年
        3.2.6 辉石原位主量及微量元素测试
第四章 沉积物中火山物质的年代学研究
第五章 沉积物中火山物质的地球化学特征
    5.1 浮岩全岩地球化学组成
        5.1.1 主量元素
        5.1.2 微量元素
        5.1.3 Sr-Nd-Pb同位素
    5.2 火山玻璃地球化学组成
        5.2.1 主量元素
        5.2.2 微量元素
    5.3 单斜辉石地球化学组成
        5.3.1 主量元素
        5.3.2 微量元素
第六章 沉积物中浮岩的成因研究
    6.1 岩心S9中浮岩的来源
        6.1.1 分离结晶
        6.1.2 S9浮岩的岩浆物质来源
    6.2 对可能存在的千年尺度岩浆房的指示意义
    6.3 小结
第七章 沉积物中不同颜色浮岩的物理性质研究
    7.1 浮岩物理性质的差异
    7.2 浮岩地球化学组成的差异
    7.3 小结
第八章 沉积物中浮岩单斜辉石地球化学研究
    8.1 单斜辉石形成的温度及压力
        8.1.1 单斜辉石-熔体平衡
        8.1.2 温压计算
    8.2 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
    8.3 小结
第九章 沉积物中火山玻璃的来源及其沉积学意义研究
    9.1 S9火山玻璃的来源
    9.2 火山玻璃对全岩沉积物地球化学组成的影响
    9.3 沉积物中火山玻璃的沉积学意义
    9.4 小结
第十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冲绳海槽重磁场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地质调查概况
        1.2.2 国内外科学课题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成果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位置及海底地形
        2.1.2 构造区划概况
        2.1.3 区域构造演化
        2.1.4 地层、岩体物性特征
        2.1.5 火成岩分布
    2.2 区域地球物理概况
        2.2.1 重力场特征
        2.2.2 磁场特征
第三章 重磁处理方法介绍
    3.1 位场分离
    3.2 磁异常化极
        3.2.1 基本原理
        3.2.2 计算过程
    3.3 边界识别
        3.3.1 方法原理
        3.3.2 方法选用安排
    3.4 界面反演
        3.4.1 变密度模型
        3.4.2 已知点约束
        3.4.3 深度加权函数
        3.4.4 实际反演流程
    3.5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计算
        3.5.1 岩石圈弹性板模型
        3.5.2 相关度计算
        3.5.3 谱相关法计算流程
第四章 研究区重磁数据处理
    4.1 数据来源与分类
        4.1.1 重磁场数据
        4.1.2 沉积层厚度数据
        4.1.3 地震剖面数据
        4.1.4 构造活动性数据
    4.2 磁异常化极
        4.2.1 变倾角化极效果对比试验
        4.2.2 研究区化极结果及分析
    4.3 重磁数据位场分离
        4.3.1 磁力数据位场分离
        4.3.2 重力数据位场分离
    4.4 边界识别
        4.4.1 用于断裂划分的边界识别处理
        4.4.2 用于火成岩圈定的边界识别处理
    4.5 约束变密度莫霍面反演
        4.5.1 界面反演参数的选定和依据
        4.5.2 反演结果的评价及特征
    4.6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计算
第五章 处理结果分析与综合地质解释
    5.1 断裂、火成岩推断及地质意义
        5.1.1 断裂、火成岩推断
        5.1.2 断裂、火成岩指示的地质意义
    5.2 地壳结构和性质讨论
        5.2.1 地壳厚度及拉张因子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5.2.2 典型剖面联合反演结果
        5.2.3 地壳结构和性质综合讨论
    5.3 岩石圈构造背景与演化
        5.3.1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地质意义讨论
        5.3.2 冲绳海槽构造演化特征空间差异的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4)汇聚背景下新生代陆缘盆地的沉降特征及主控因素 ——以东海冲绳海槽和地中海瓦伦西亚海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沉降分析研究现状
        1.2.2 沉降技术研究现状
        1.2.3 东海冲绳海槽沉降研究现状
        1.2.4 地中海瓦伦西亚海槽沉降研究现状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方法、内容、思路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
        1.3.4 创新点
    1.4 完成的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冲绳海槽
        2.1.1 地球物理特征
        2.1.2 构造演化特征
        2.1.3 其他特征
    2.2 瓦伦西亚海槽
        2.1.1 地球物理特征
        2.1.2 构造演化特征
        2.1.3 其他特征
3 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
        3.1.1 冲绳海槽
        3.1.2 瓦伦西亚海槽
    3.2 研究方法
        3.2.1 去压实校正
        3.2.2 沉积物和水的载荷沉降
        3.2.3 岩性参数
        3.2.4 古水深
        3.2.5 全球海平面变化
        3.2.6 时深转换
4 沉积地层格架及变形特征
    4.1 冲绳海槽
        4.1.1 沉积地层格架
        4.1.2 构造变形与沉积特征
    4.2 瓦伦西亚海槽
        4.2.1 沉积地层格架
        4.2.2 构造变形与沉积特征
5 新生代沉积特征及沉降分析
    5.1 冲绳海槽
        5.1.1 沉积等深图特征
        5.1.2 选定人工井的构造沉降特征
        5.1.3 构造沉降等深图特征
    5.2 瓦伦西亚海槽
        5.2.1 沉积等深图特征
        5.2.2 构造沉降等深图特征
        5.2.3 等时线、等深线及水载荷沉降等值线图特征
        5.2.4 减薄因子
6 新生代沉降的控制因素及其对构造作用的响应
    6.1 冲绳海槽
        6.1.1 快速构造沉降的控制因素
        6.1.2 沉降对冲绳海槽渐进式扩张的新启示
    6.2 瓦伦西亚海槽
        6.2.1 快速沉降的控制因素
        6.2.2 海槽西南部与北东部的差异演化模式
    6.3 汇聚背景下陆缘盆地沉降机制及演化模式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东海陆架外缘区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构造地质背景
2 东海陆架边缘的构造特征
3 讨论
    3.1 冲绳海槽中-北段弧后张裂过程与方式
    3.2 北西向断裂带对陆架边缘构造特征的影响和控制
    3.3 钓鱼岛隆起带南段的定义及形成机制
4 结论

(7)中国东部海域磁异常及居里面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区划与演化
    2.2 岩石物性特征
3 磁异常特征与数据处理
    3.1 磁异常特征
    3.2 磁异常化极与解析信号
    3.3 磁源重力异常
    3.4 欧拉反褶积
    3.5 小波多尺度分解
    3.6 居里面计算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居里面与莫霍面对比
    4.2 典型剖面地球物理反演
    4.3 居里面特征及解释
5 结论与认识
    5.1 结论
    5.2 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9)冲绳海槽构造地质特征及形成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背景情况
        1.1.3 资料基础
        1.1.4 研究目的
        1.1.5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外调查研究现状
        1.2.2 国内调查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位置和海底地形
        2.1.1 研究区位置
        2.1.2 研究区海底地形
    2.2 区域地质特征
3 重磁数据处理及地质解释
    3.1 资料来源
    3.2 重磁场宏观特征及地质解释
        3.2.1 空间重力异常
        3.2.2 布格重力异常
        3.2.3 ΔT 磁异常
        3.2.4 化极磁异常
    3.3 重磁异常的向上延拓和方向导数计算
        3.3.1 向上延拓
        3.3.2 莫霍面计算
        3.3.3 方向导数计算
    3.4 重磁资料解释的冲绳海槽及邻区断裂和火成岩分布
4 地震地层学及构造学研究
    4.1 资料来源
    4.2 地震层序划分方案
        4.2.1 冲绳海槽周边地层发育特征
        4.2.2 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划分方案
        4.2.3 本文地震层序划分方案
    4.3 地震剖面解释
    4.4 冲绳海槽局部构造发育特征
        4.4.1 断裂及其伴生构造
        4.4.2 岩浆侵入构造和海底火山
        4.4.3 海底峡谷和埋藏海底峡谷
    4.5 构造单元特征及属性探讨
5 冲绳海槽地壳结构与性质
    5.1 根据重力资料计算的冲绳海槽地壳厚度
    5.2 广角反射/折射地震探测揭示的冲绳海槽地壳速度结构
        5.2.1 冲绳海槽北段
        5.2.2 冲绳海槽中段
        5.2.3 冲绳海槽南段
    5.3 岩浆作用和磁异常研究揭示冲绳海槽地壳组成成分
        5.3.1 火山岩及岩浆作用
        5.3.2 海底磁异常条带的识别及意义
    5.4 小结
6 冲绳海槽构造演化
    6.1 冲绳海槽形成演化的板块构造学背景
    6.2 冲绳海槽南北构造演化的时空差异
        6.2.1 冲绳海槽中-北段的构造演化
        6.2.2 冲绳海槽南段的构造演化
    6.3 冲绳海槽南北构造演化时空差异性的主控机制探讨
        6.3.1 板块俯冲作用的差异
        6.3.2 台湾碰撞造山作用及加瓜海台的俯冲拼贴
7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期间完成的主要学术论文

(10)东海海底地貌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东海海底地貌概况
2 地貌分区及其特征
    2.1 地貌分区
    2.2 地貌分区特征
        2.2.1 东海大陆架地貌区
        2.2.2 冲绳海槽地貌区
3 地貌成因探讨
4 结论

四、东海陆架前缘斜坡(冲绳海槽西坡)北部的断块隆脊地貌(论文参考文献)

  • [1]东海北部外陆架及邻区灾害地质体特征及成因研究[J]. 陈珊珊,王中波,张勇,张志珣,赵维娜,钟伟杰. 中国地质, 2020(05)
  • [2]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中火山物质的地球化学研究[D]. 方雪.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20(01)
  • [3]冲绳海槽重磁场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 徐广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4]汇聚背景下新生代陆缘盆地的沉降特征及主控因素 ——以东海冲绳海槽和地中海瓦伦西亚海槽为例[D]. 方鹏高. 浙江大学, 2020(01)
  • [5]中国海域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与黄东海海域油气资源调查进展[J]. 陈建文,梁杰,张银国,杨长清,袁勇,许明,王建强,雷宝华,李刚,杨艳秋,杨传胜,孙晶.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9(06)
  • [6]东海陆架外缘区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机制[J]. 尚鲁宁,张勇,张训华,曹瑞,孙治雷. 海洋与湖沼, 2018(06)
  • [7]中国东部海域磁异常及居里面特征[D]. 张超. 山东科技大学, 2018
  • [8]冲绳海槽海底地形地貌界限特征及影响因素[J]. 吴自银,李家彪,金翔龙,尚继宏,李守军,金肖兵.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07)
  • [9]冲绳海槽构造地质特征及形成演化研究[D]. 尚鲁宁.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10]东海海底地貌特征研究[J]. 张洪沙,陈庆,孙家淞. 上海国土资源, 2013(01)

标签:;  ;  ;  ;  ;  

东海陆架前坡北部(冲绳海槽西坡)断块脊地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