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好四个环节 提高教学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张诚[1](2021)在《高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笔者发现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偏低,教师枯燥的单篇讲授让学生失去对文言文的兴趣等现象从而引发思考,提出了“将群文阅读教学法应用于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主张,试图让学生在大量文言文阅读体验积累中滋长文言文独立阅读能力,提升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效率。本论文围绕这一主张,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论述。第一章,首先从廓清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的概念,明确本文的研究范围入手,进一步明确了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意义。其次明确群文阅读是是师生围绕选定的议题,选择有内在关联的一组文本(2个以上),在单位时间内,教师通过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最终达成师生共识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的操作过程包括选定议题、组织选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四个环节。再次,通过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解析发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追求的目标并贯穿课程的全部内容,因此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文言阅读经验,这为群文阅读教学法的使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最后对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选文进行了统计与分析,证实群文阅读教学法应用于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已成为必然。第二章,通过对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对当下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五个调查结论:高中生具有阅读简单文言文的能力,选文难度可以适度下降;学生对课外延伸的文化历史内容感兴趣,是文言文阅读教学引趣的突破口;学生对诵读有认同,教师教学应多加强指导诵读方法;学生希望教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说明学好文言文又期待;应用群文阅读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阅读潜能,提升文言文独立阅读能力。这从实践层面证实群文阅读应用于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具有可行性。第三章,针对目前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笔者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立足教材,提出将群文阅读教学法实施于文言文阅读教学,具体实施的策略如下:组织浅易有趣文言短文小群文,补缺引趣;巧妙设计比较迁移性问题,举一反三;重视集体建构中的参与性,合作学习。
陈悠然[2](2021)在《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及其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的语文教育体系中,古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备受师生的关注和重视,古诗词教学的研究也始终是语文学界的讨论话题。余映潮作为着名特级语文教师,数十年间专注于语文教学的研究,在其古诗词教学中,通过深入课堂实践及时掌握学情,调整教学方法,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不懈地研究与探索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本文以余映潮的古诗词教学为研究对象,以余映潮的相关论文、专着及教学实践(课堂实录)为基本素材,结合不同时期的语文教学改革背景、中学古诗词教学现状,全面挖掘余映潮在古诗词教学当中展现的教学艺术,探索其教学艺术的运用,使余映潮的古诗词教学艺术在当下的语文教育背景下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本文主体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章,探究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的形成原因及其意义。余映潮的古诗词教学艺术是在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是其本人多年语文教育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结晶,融合了他对语文教学的客观思考与创新突破,对古诗词教学的完善与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与借鉴意义。第二章,提炼和总结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语文教学艺术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审美性的特征,余映潮的古诗词教学艺术充分体现了这些特征,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个人教学风格,主要体现在:提纲挈领,实践古诗词教学理念;创意突出,打造古诗词教学特色;艺术处理,优化古诗词教学结构;精准实效,深化古诗词教学评价。第三章,立足当前语文教育背景,萃取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的精髓,提出适应当前语文古诗词教学实际的运用策略。深入教材研读,优化古诗词教学设计;展开课中活动,助力古诗词课堂学习;积淀名师研学经验,提高古诗词教学素养。以此促进自身及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教学工作的不断完善,从而提高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李政雯[3](2021)在《新冠疫情期间高中语文线上教学的调查与研究 ——以2020年石家庄旅游学校为例》文中认为线上教学最早是在1988年由美国哈弗大学的威尔史密斯教授提出来的。2003年,随着我国网络覆盖面日益宽广,一些教育机构开始进行线上教学。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线上教学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疫情期间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立下汗马功劳,显示出了它的巨大潜能。但线上教学的深入展开也显露出了诸多弊端。其中语文课程因为其本身对人文性、情感性的需求,在采用线上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尤其面临较大挑战,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以石家庄旅游学校高中语文在线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四章。第一章主要探究石家庄旅游学校的常规语文教学及其遭遇疫情时的初步应对措施。该校在面对突发的疫情时,针对学校语文教学工作做了整体安排,并对各个年级和各个班级做了详细部署。经过学校的积极应对,师生对语文线上教学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的过程。第二章主要探究石家庄旅游学校疫情防控背景下的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情况的开展,包括语文线上教学的方式及特点、语文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网络卡顿、软件操作不熟练、缺乏对学生的管控等困难,但同时线上教学具有保证了教学计划、丰富了教学方式等优势。学生在线上学习中面临了用眼过度、自控力下降、思维中断等困难,但同时线上学习具有丰富居家学习方式、知识获取更加便捷、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的优势。第三章探究了疫情防控背景下石家庄旅游学校高中语文的教学成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可知该校疫情期间的线上语文教学取得了良好教学成效。教师、学生和家长对线上教学持比较认可的态度。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新冠肺炎疫情给该校语文线上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语文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融合方法。语文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可以从系统融合、拓展教学空间、优化教学方式、活化教学资源四个方面进行融合。结语部分强调了该课题对今后语文教学新手段的革新具有推动性,有利的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为今后语文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
李庆妹[4](2021)在《五星教学模式促进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新高考制度的改革都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来说,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加高效的学习,就需要一线教师来创新如今的教学模式。为了研究如何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梅里尔教授结合多个经典教学理论的观点,提出了五星教学模式。尔后浙江大学的盛群力教授对其进行翻译,并由此引入我国。该模式集中阐释了五星教学的过程,强调以聚焦问题为中心,结合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融会贯通四个环节展开教学,以此来解决课堂中教学效果不佳、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将基于五星教学模式进行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并验证其在高中化学课堂实施时的效果。本研究将五星教学模式带入高中化学教学的课堂中,根据该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必修部分选取课时进行教学设计,并具体实施到化学课堂中。通过学业测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本文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先是研读文献,分类梳理五星教学模式在国内外的相关应用,确定研究思路和方法;然后是依据相关的理论基础,对五星教学模式进行概念界定;再是基于新课标、高中化学教材、高中生特点和教师自身对五星教学模式应用于化学课堂的适用性分析,根据五星教学模式的流程设计高中化学案例;最后是五星教学模式的实践反馈,并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验证其效果。研究表明,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应用五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助于学生概念、原理性知识的学习,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学生对于这种模式持以肯定的态度,表示更期待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总体而言,把五星教学模式应用到化学课堂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李梦萍[5](2021)在《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的互动策略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当前小学高段阅读教学缺乏互动、互动效率不高等问题,结合新课标和新教材,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有效互动的理论认识,分析了当前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的互动成因,构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阈下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互动的具体策略,以提升小学高段阅读教学的互动质量。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将文章分四章对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的互动进行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从研究意义、关键词界定、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和方法这几方面进行论述。第二章,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特征及其指导下的具体教学模式出发,结合小学高段阅读教学的互动特点,细化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小学高段阅读教学后的互动特征与目标。第三章,旨在对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互动现状进行调查,并展开成因分析。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出发,围绕教师的理论认知、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问卷调查。通过分析与总结,其主要原因有: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对互动本质认识不清、缺乏主动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意识、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脱离学生实际等。第四章,旨在提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互动策略。首先,结合建构主义三种教学模式,运用三种学习方式下的互动策略;其次,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细化互动建构的具体策略;最后,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提出保障策略。
闫美丽[6](2021)在《基于发现教学法的小学语文寓言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寓言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阶段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以及寓言本身具有的独特性,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设计。发现教学法这一概念起初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并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中小学教学中。发现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语文寓言教学设计中,可以使学生主动发现寓言所蕴含的寓意,从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因此,基于发现教学法的小学语文寓言教学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也是小学语文寓言教学改革的新探索。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运用文献法,研究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而掌握基于发现教学法的小学语文寓言教学设计的现状。运用案例分析法,了解教师进行寓言教学设计的现状。采用课堂观察来了解教学设计中实际操作情况。通过访谈法,了解教师对运用发现教学法的寓言教学设计的看法,以此来分析基于发现教学法的小学语文寓言教学设计的现状。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法,对国内外有关寓言教学设计和发现教学法的文献进行了检索、整理和分析,并阐述了研究的选题缘由与意义,研究目的与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其次,对基于发现教学法的小学语文寓言教学设计进行有关概述。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研究我国发现教学法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寓言教学设计的现状。最后,在基于前四章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寓言教学设计原则与步骤,并设计《守株待兔》的教学设计案例,最终进行实践探索。通过上述研究发现,教师在运用发现教学法进行寓言教学设计时存在教学目标表述不清晰、发现教学法在寓言教学实践中未能充分运用、教师对寓意多元解读的忽视、教学评价的不及时、教学环节完整性和衔接性欠缺、课堂点评简单化等问题。所以说,教师应遵循发现教学法的五条设计原则,从准备、设计、检测与修正反思等四个步骤来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
尚明瑞[7](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文中提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旷日持久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谁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如何在西方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逐渐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从历史足迹中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可能,从时代境遇中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现实之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按照“施教”与“受教”并存的逻辑理路,从七个方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与保障措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可能性、具象性和目标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马可·伊恩斯蒂的集成创新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以及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成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日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元素,为今后的进一步集成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如,基础理论支撑度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内容的“碎片化”、方法的协同性差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如同芯片集成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多构成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集成创新需要一个集成母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背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脚踏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向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集成创新最理想的集成载体。在此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的逻辑进路,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全部要素,是集成创新的内容,涵盖了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如何实现,就是要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建立马克思主义大学科、依托现代信息化大数据、构建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环境、培育反映铸魂育人规律的大成果、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大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还需要有良好的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的动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尝试性地把物理学科的“集成”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概念做出理论界定,并进行了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专业学术范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空间,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李亮[8](2020)在《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指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及资源特点进行的师生、生生间交互行为方式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为提升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在调查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实情况、揭示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试图阐释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从而针对性的提出提升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对策与建议。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是从初中生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改进的客观需求、初中生体育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的现实诉求、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等方面阐明研究的选题背景;从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两个维度阐明本本文的研究意义;从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有关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方面进行文献的回顾与梳理;从理论研究、调查研究、量化研究、实践研究四个方面描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是研究对象与方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本研究以“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形式选取280名具有不同人口性质的初中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来尝试揭示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内在规律,为论文研究研究垫定方法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相关理论的探讨。从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内涵意义、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本特征、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分析框架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为论文后续研究垫定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是对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现状调查。主要从教学准备环节、教学实施环节、教学反思环节等方面进行现状调查,并对不同类型学校、性别、教龄、职称的初中体育教师群体进行差异性的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1)在教学准备环节,课堂内容准备一般有效、课堂目标设定较低有效、课堂计划设定经常有效;(2)在教学实施环节,课堂开始部分、教学讲解经常有效,课堂提问与讨论、教学示范、复杂动作教学设计、独立练习与指导、学练时间管理等方面一般有效,激发动机、错误预防与纠正、课堂氛围管理较低有效;(3)教学反思环节较低有效;(4)在群体差异方面,完全中学优于其他类型学校、10年以上教龄有效性更高、高级或特级职称有效性更高。第五部分是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调查现状的研究与分析发现,当前初中体育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主要存在课堂目标设定偏离学生的学情、激发学生体育动机的力度不够、动作练习缺乏错误预防与纠正、体育课堂氛围管理的管理不足、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的行为匮乏等5个方面的问题。第六部分为影响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在把握调查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得出影响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缺失的因素主要有初中学校、体育教师、初中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五个层面的因素。其中初中学校层面包括课堂教学行为的监督与指导、体育教研氛围的营造、体育教师的培训与学习;体育教师层面包括学科教学知识、教学效能感、教学能力;初中学生层面包括体能与技能基础、体育学习的策略、对教学行为的反馈;教学内容层面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多少;教学环境层面包括自然条件因素、器材设施的配备情况、体育课堂同场教学情况、体育课堂教学氛围。第七部分为提升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对策。针对当前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的对策主要有:发挥初中学校的导向作用;强化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优化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等。第八部分是结论与建议。研究者站在全局的宏观视角,对研究成果进行提炼和总结后,分别从理论内涵、调查结果、问题揭示、因素分析、提升策略五个方面下定结论。从初中学校、体育教师、中学生主体、后续展望四个方面提出重点建议。
张兴娇[9](2020)在《“2332”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随着2001年课改开始,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目的的高效课堂模式蔚然成风,课程教学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取得新进展和实质性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对课程理念和学生学情的理解存在偏差以及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不规范等原因,课堂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系列问题,如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产生厌学情绪和教学教条化等问题。因此,教师关注课堂的有效教学,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是基本,掌握科学教学策略是关键,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和措施是本质,因此,如何开展高效课堂、如何构建高效课堂的讨论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为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全力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模式也从传统的“激情课堂”逐步转变为“2332”教学。“2332”教学模式就是将课堂教学中的环节进行分项,将学生在一节课中所要学习的知识一一解决。课堂教学中有“引入---目标---预习---问题---讨论---精讲---练习---答疑---小结---作业”十个环节,明确学习任务通过“引入---目标”两项解决,主动挖掘知识点通过“预习---问题---讨论”三项解决,建立知识体系通过“精讲---练习---答疑”三项解决,最后巩固新知通过“小结---作业”两项解决,则被称为“2332”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2332”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332”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为主要内容,通过对本中学学生应用“2332”教学模式,探究应用此模式后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情况,进一步了解“2332”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教学成效。首先本文通过查阅关于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的资料后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研究法,研究了“2332”教学模式的应用状况,并且梳理本文的研究现状并确定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其次,对“2332”教学模式应于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以及对本研究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接着对“233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从该模式的四个环节入手,并分别在每个环节中加入案例及分析。然后对“2332”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实验效果进行分析,以本中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233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状况,得出了应用此模式后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都有所提高。并且对学生进行生物考试成绩的前测和后测1以及后测2,并对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在前测时,对照班的成绩低于实验班1和实验班2,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后测1时,三个成绩为实验班1>实验班2>对照班,其中只有实验班1和对照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测2时,三个成绩为实验班2>实验班1>对照班,且两个实验班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验是有一定效果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逐渐显着。最后,对此次研究进行讨论,并进行总结与反思,以期促进“2332”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进步,引导学生学会学,突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科学、良好的学习习惯。
马曦[10](2020)在《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路径研究 ——基于江苏省高校思政课的问卷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已走过了七十余年的历程,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点。从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之后到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初期(2004年)、2004年到党的十八大(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等五个时间段,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管理体制等诸方面,都发生了阶段性的变革,积累了五条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经验。建设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第一,需要坚持党对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地位;第二,认清思政课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第三,将国家意志贯彻到课程体系中去;第四,妥善处理好教材、教师和教学的关系;第五,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工作。面对国内国际的新形势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极大丰富了我国高校思政课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的重大论断和历史研判,不仅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描绘了宏伟的发展蓝图,也给高校思政课课程指明了新趋势,提出了新要求。本文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新的社会发展现实,结合未来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勇挑重担,不断探索和发挥新的宣传职能,在促进硕士研究生坚定政治信念、增强科学本领、高涨服务意识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发展体现出新的趋势和要求。这具体包括,第一,健全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第二,打造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人才储备充足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第三,强化研究生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第四,继续加强党对研究生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在认识、总结新中国七十余年思政课建设成就的基础上,笔者尝试面向江苏省九所高校的学术硕士研究生展开调研,分析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在科学认识建设成就的基础上,为提供更高质量的思政课出谋划策。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思政课教学体系表现出教学时效性更加突出、教学反馈不断深化、教学针对性逐渐强化的特点。在发展成就上,表现出课程重要性更加凸显、领导工作机制更加健全、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初见成效三个方面。在发展的问题上,则体现在教学方法有待丰富、教学模式有待深化、学生获得感较为欠缺三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新的社会需求和社会形势。在各类教学软硬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之下,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学体制,成为硕士研究生思政课长久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全民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日益临近,社会各个领域都在鼓足干劲,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建设热情,提升社会主义建设本领,凝心聚力,共同参与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发展建设中去。从实际工作来说,完善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制,需要从全局角度考虑、从细节之处入手。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第一,需要强化课程教学机制,进一步提高政治性,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开拓多元化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效果考核方法。第二,需要强化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提升,完善教师队伍培养和关怀机制,加强教师队伍考核。第三,强化教学科研协调保障机制,加强教学科研机制设计,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研究水平,实现以研促学。强化教学科研的协调发展。最终,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出具有“民族担当、爱国热情、时代关怀、世界视野”的高水平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抓好四个环节 提高教学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抓好四个环节 提高教学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偏低 |
(二)教师枯燥的单篇讲授让学生失去对文言文的兴趣 |
二、研究意义 |
(一)提升学生文言文独立阅读能力 |
(二)提升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效率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一章 高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相关理论概述 |
一、文言文与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界定 |
(一)汉语史中对文言文的阐释 |
(二)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 |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阐释 |
(一)阅读教学的基本内涵 |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涵 |
三、群文阅读阐释 |
(一)对群文阅读的几种阐释 |
(二)群文阅读教学法操作过程 |
四、17 版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与解析 |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课程目标之一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贯穿高中语文课程 |
(三)引导学生继续积累文言阅读经验 |
五、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引领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实施 |
(一)文言文选文系统适合群文阅读教学 |
(二)文言文助读系统倡导群文阅读教学 |
六、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基本情况简介 |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
(二)调查内容与实施 |
二、学生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一)大多数高中生对阅读文言文没有兴趣 |
(二)学生课外阅读文言文行为被动且效果不佳 |
(三)简单的文言文可以课外自读 |
(四)学生文言文阅读习惯没有养成 |
(五)文言文学习诵读少,默写质量低 |
(六)串讲法是教师文言文阅读教学常用方法 |
(七)学生希望老师改进文言文教学方法 |
三、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一)学生对文言文的态度影响老师教学情绪 |
(二)教学重点指向教材文言知识的讲解 |
(三)教学方法以串讲法为主 |
四、调查结论 |
第三章 群文阅读教学法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
一、组织浅易有趣文言短文小群文,补缺引趣 |
(一)案例展示 |
(二)案例分析 |
二、巧妙设计比较迁移性问题,举一反三 |
(一)案例展示 |
(二)案例分析 |
三、重视集体建构中的参与性,合作学习 |
(一)案例展示 |
(二)案例分析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及其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的形成及其意义 |
第一节 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形成的原因 |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 |
二、余映潮的语文教学实践 |
第二节 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的意义 |
一、形成有效教学指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
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 |
三、引导教师有效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
第二章 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 |
第一节 提纲挈领,实践古诗词教学理念 |
一、充分多样的学习活动 |
二、丰厚实用的课堂积累 |
第二节 创意突出,打造古诗词教学特色 |
一、简明高效的板块化思路设计 |
二、“一线串珠”式的主问题设计 |
第三节 艺术处理,优化古诗词教学结构 |
一、简洁自然的导入艺术 |
二、淡而无痕的过渡艺术 |
三、利落凝炼的收束艺术 |
第四节 精准实效,深化古诗词教学评价 |
一、课堂活动的细节评点 |
二、课堂学习的效果评价 |
第三章 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的运用 |
第一节 深入教材研读,优化古诗词教学设计 |
一、研读文本,多角度切入思考 |
二、设计思路,全方位落实目标 |
三、巧设问题,深层次探讨交流 |
第二节 展开课中活动,助力古诗词课堂学习 |
一、以读带析,品味诗词意蕴 |
二、以写巧练,提升思维品质 |
三、精“评”点拨,助于诗词鉴赏 |
第三节 积淀名师研学经验,提高古诗词教学素养 |
一、丰富文言知识储备,充实教学素材 |
二、重视教研资料积累,开阔教学视野 |
三、训练教学基本技能,提升教学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新冠疫情期间高中语文线上教学的调查与研究 ——以2020年石家庄旅游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遭遇疫情:石家庄旅游学校常规的高中语文教学及其危机应对 |
第一节 石家庄旅游学校常规的高中语文教学 |
一、学生状况 |
二、师资 |
三、教学方式 |
四、教学效果 |
第二节 遭遇疫情及初步应对 |
一、疫情之下学校初步的教学安排 |
二、遭遇疫情的高中语文教学 |
三、学生对在线教学的接受情况 |
第二章 疫情期间:高中语文教学的具体展开 |
第一节 教师的教学情况 |
一、该校语文在线教学的统一要求 |
二、教师的整体情况 |
三、典型的教学过程 |
四、线上教学的优劣 |
第二节 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 |
一、学习环境 |
二、线上学习的通常方式 |
三、作业的完成 |
四、线上学习的优劣 |
五、学生对线上教学的期待 |
第三章 疫情背后:线上教学的成效与问题 |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完成 |
一、常规教学目标与线上教学目标 |
二、常规考核方式与线上考核方式 |
第二节 教学成效 |
第三节 教师、学生和家长对线上教学的感受 |
一、教师对线上教学的看法 |
二、学生对线上教学的参与和体会 |
三、家长的参与和建议 |
第四章 疫情之后:线上教学的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旅游学校在线语文教学的收获 |
一、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
二、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 |
三、丰富的课程资源为语文线上教学带来便利 |
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
第二节 旅游学校在线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 |
一、教师的角色和能力有所弱化 |
二、家校对学生在线学习的监督不协调 |
三、参差不齐的线上资源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困扰 |
四、线上教学难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
五、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影响线上教学效果 |
六、线上课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
第三节 语文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融合 |
一、系统融合 |
二、拓展教学空间 |
三、优化教学方式 |
四、活化教学资源 |
五、线上线下互动式学习 |
六、由教“学习”变为教“学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4)五星教学模式促进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提升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三、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需要 |
四、践行新高考政策的需要 |
五、促进新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需要 |
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五星教学模式 |
二、波纹环状教学开发模式 |
三、有效教学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细化理论 |
三、认知结构理论 |
第三章 高中化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教学设计 |
第一节 高中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
一、教学方法不适宜 |
二、课堂练习被忽视 |
三、过度依赖多媒体 |
四.课堂参与不积极 |
第二节 五星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一、基于高中课标应用“五星教学模式”教学可行性分析 |
二、高中化学教材应用“五星教学模式”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三、高中学生应用“五星教学模式”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四、高中教师应用“五星教学模式”教学可行性分析 |
第三节 五星教学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
一、教学设计参照标准 |
二、基于五星教学模式的化学教学设计 |
三、应用五星教学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
第四章 五星教学模式应用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实验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工具 |
三、研究步骤 |
四、实验研究变量与控制 |
五、研究对象 |
第二节 实验研究数据分析 |
一、定量研究 |
二、定性研究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反思及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现状的调查 |
附录 B 教师教学情况调查 |
附录 C 五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的互动策略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有利于提高小学高段学生有效参与阅读活动的能力 |
1.1.2 有利于提高小学高段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活力 |
1.1.3 有利于小学高段教师提升阅读课中的互动机智 |
1.1.4 有利于丰富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互动策略的研究成果 |
1.2 关键词界定 |
1.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2.2 互动策略 |
1.2.3 阅读教学互动策略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 |
1.3.2 关于“互动”的研究 |
1.3.3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小学阅读教学互动策略研究 |
1.3.4 小结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明确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互动策略的理论认知 |
1.4.2 明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阈下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的互动现状与成因 |
1.4.3 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阈下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的互动策略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访谈法 |
1.5.3 问卷调查法 |
1.5.4 个案研究法 |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阈下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使用互动策略的理论认知 |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
2.1.1 学习内容观 |
2.1.2 学生主体观 |
2.1.3 教师角色观 |
2.2 建构学习的主要特征 |
2.2.1 注重情境 |
2.2.2 强调协作 |
2.2.3 重视会话 |
2.2.4 突显意义建构 |
2.3 促进建构学习的主要方式 |
2.3.1 抛锚式教学 |
2.3.2 支架式教学 |
2.3.3 随机进入教学 |
2.3.4 三种教学方式的联系与区别 |
2.4 建构主义学习与“互动”的关系 |
2.4.1 互动是建构的基础 |
2.4.2 建构是互动的任务 |
2.4.3 建构与互动相辅相成 |
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阈下小学高段阅读教学的互动特征与目标 |
2.5.1 互动特征 |
2.5.2 互动目标 |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阈下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互动现状及成因 |
3.1 现状调查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
3.2 现状描述 |
3.2.1 教师情况 |
3.2.2 学生情况 |
3.3 成因分析 |
3.3.1 教师方面 |
3.3.2 学生方面 |
3.3.3 学校方面 |
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阈下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的互动策略 |
4.1 运用三种教学方式 |
4.1.1 运用抛锚式教学方式 |
4.1.2 运用支架式教学方式 |
4.1.3 运用随机进入教学方式 |
4.2 细化互动建构的具体策略 |
4.2.1 互动建构的设计策略 |
4.2.2 互动建构的过程推进策略 |
4.3 保障策略 |
4.3.1 提升教师基于互动建构的文本解读能力 |
4.3.2 提升教师促进建构学习与互动阅读有效整合的设计能力 |
4.3.3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设良好的互动阅读氛围 |
4.3.4 提供必备的资源保障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发现教学法的小学语文寓言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需要 |
1.1.2 我国小学语文寓言教学设计的现状 |
1.1.3 发现教学法具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处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 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发现教学法 |
2.1.2 寓言教学 |
2.1.3 教学设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发现学习理论 |
2.2.3 教学设计理论 |
第3 章 基于发现教学法的小学语文寓言教学设计概述 |
3.1 发现教学法的概述 |
3.1.1 发现教学法的概念 |
3.1.2 发现教学法的现状 |
3.2 寓言教学设计的概述 |
3.2.1 寓言教学设计的概念 |
3.2.2 寓言教学设计的现状 |
3.2.3 基于发现教学法的小学语文寓言教学设计现状 |
3.3 基于发现教学法的小学语文寓言教学设计意义 |
3.3.1 发现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
3.3.2 发现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自我激励的内在动机的培养 |
3.3.3 发现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
3.3.4 发现教学法有利于教师教学素养和水平的提高 |
第4 章 发现教学法视域下小学语文寓言教学设计调查与分析 |
4.1 案例研究 |
4.1.1 案例的选择 |
4.1.2 案例分析维度的设计 |
4.1.3 案例问题分析 |
4.1.4 案例分析结果 |
4.2 课堂观察研究 |
4.2.1 观察对象的选择 |
4.2.2 课堂观察量化表的设计 |
4.2.3 课堂观察的结果与分析 |
4.3 访谈研究 |
4.3.1 访谈对象的选择 |
4.3.2 访谈提纲的设计 |
4.3.3 访谈结果与分析 |
4.4 研究存在的问题 |
4.5 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
第5 章 运用发现教学法的小学语文寓言教学设计 |
5.1 设计原则 |
5.1.1 遵循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
5.1.2 提倡自主思考,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
5.1.3 引发内在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
5.1.4 强调学习过程,建构学生知识体系 |
5.1.5 重视信息提取,培养学生迁移过程 |
5.2 设计步骤 |
5.2.1 准备阶段 |
5.2.2 设计阶段 |
5.2.3 检测阶段 |
5.2.4 修正反思阶段 |
5.3 设计结果 |
第6 章 发现教学法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寓言教学设计实例 |
6.1 设计说明 |
6.2 教学设计操作步骤 |
6.2.1 设计前期工作 |
6.2.2 准备阶段 |
6.2.3 设计阶段 |
6.2.4 检测阶段 |
6.2.5 修正阶段 |
第7 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课堂观察记录 |
课堂观察记录(一) |
课堂观察记录(二) |
课堂观察记录(三) |
课堂观察记录(四) |
附录二:访谈笔录 |
访谈笔录(一) |
访谈笔录(二) |
访谈笔录(三) |
致谢 |
(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的由来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 |
(一)论文研究的核心概念 |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
(一)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
(二)关于社会发展学说 |
(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
二、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 |
(一)世界的系统性构成 |
(二)系统的功能和要素构成 |
(三)系统论思想的启迪 |
三、马可﹒伊恩斯蒂的技术集成理论 |
(一)关于“技术集成”概念的提出 |
(二)集成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模式 |
(三)集成创新理论的启示 |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 |
(一)兼容并蓄的哲学传统 |
(二)有容乃大的君子人格 |
(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
(四)兼容并蓄思想的启示 |
五、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 |
(一)世界的整体性构成 |
(二)整体性理论的形成发展 |
(三)整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 |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历史前提 |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1965年)——思政教育格局初建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曲折前进阶段(1966年-1978年)——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78年-1997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 |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提高阶段(1998年-2012年)——国家层面规范协调 |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集成创新成为可能 |
二、思想政治教育成就为集成创新提供可能 |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成为集成创新的基本内核 |
(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成为集成创新的技术手段 |
(三)便捷有效的教学平台成为集成创新的交互载体 |
(四)不断巩固的意识形态提供集成创新的理论自信 |
(五)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集成创新的实现路径 |
(六)日趋完善的学科体系提供集成创新的专业支持 |
(七)软硬件的改善为集成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
三、思政教育基本经验为集成创新提供遵循 |
(一)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
(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
(四)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
(六)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现实之需 |
一、基础理论不强、学科发展受限 |
(一)基础理论发展不充分 |
(二)学科体系架构不健全 |
(三)学科的专业性不强、实操性不够 |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 |
(一)莫衷一是的教育理念 |
(二)理念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化较差 |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述不统一 |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
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协同性较差 |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拓展 |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成为提高吸引力需要 |
五、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平台融合度不够 |
(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 |
(二)与现代技术融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
(三)信息过载对主流信息的遮蔽 |
(四)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传统教学优势 |
(五)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成未来之需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框架 |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面板 |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母版”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鲜亮底色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领导力量 |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文化根基 |
(五)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价值导向 |
(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外部条件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要素构成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逻辑 |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起点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主线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支点 |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归宿 |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 |
一、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目标及其作用 |
(二)教育目标及其异化问题 |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集成优化 |
二、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任务及其作用 |
(二)教育的根本任务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
(四)任务体系的细化明确 |
三、组织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组织及其结构 |
(二)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的架构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组织 |
(四)组织体系的创新管理 |
四、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学科的内涵与作用 |
(二)“马学科”的领航功能 |
(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
(四)“马学科”的创新发展 |
五、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课程体系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集成创新 |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集成创新 |
六、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教学体系集成创新原则 |
(二)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
(三)教学场域的情景构建 |
(四)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 |
(五)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
(六)教学效果的考核反馈 |
七、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种类繁多的教育教学评价 |
(二)不当评价造成的影响与危害 |
(三)教育教学评价的规范与整合 |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选择 |
一、提升认识高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协同发力的大格局 |
(一)格局的内涵与价值 |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格局的内在逻辑 |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内容构成 |
二、扩大育人广度,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员育人大思政 |
(一)科学认识“大思政”的意蕴与特征 |
(二)认真贯彻落实十大育人体系 |
三、夯实学科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引领的社会科学体系 |
(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 |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
四、依托现代科技,培育信息化条件下的精准育人大数据 |
(一)学习信息思维转变思想观念 |
(二)依托数据资源丰富内容 |
(三)借助信息技术革新方法 |
五、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大环境 |
(一)顺应时代潮流,坚定政治方向 |
(二)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
(三)开展学风校风建设,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
(四)弘扬优良家教家风,建构和谐成长环境 |
六、强化使命担当,实现教育强国和自由全面发展大目标 |
(一)坚定做到“两个维护” |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保障体系 |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 |
(一)百年辉煌造就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才能 |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和动员 |
(三)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经验 |
(四)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
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关键作用 |
(一)保证教育者先受教育 |
(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
三、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
(一)进一步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强化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 |
(二)加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物质装备 |
(三)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扶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 |
(四)加大师资培养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
(五)加大红色研学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知能力 |
(六)积极筹措社会资金,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专项补贴 |
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 |
(一)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管理水平 |
(二)严抓专项检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
(三)深化重点督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
(四)强化整改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 |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施教过程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是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化推进 |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定有美好的前程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初中生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改进的客观要求 |
1.1.2 初中生体育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的现实诉求 |
1.1.3 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
1.3.1 体育课堂 |
1.3.2 体育课堂教学 |
1.3.3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 |
1.3.4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 |
1.4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4.1 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综述 |
1.4.2 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综述 |
1.4.3 国内外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综述 |
1.4.4 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课堂观察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相关理论探讨 |
3.1.1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内涵意义 |
3.1.2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本特征 |
3.1.3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评价指标 |
3.1.4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分析框架 |
3.2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现状调查 |
3.2.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2.2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总体情况 |
3.2.3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差异分析 |
3.3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课堂目标设定偏离学生的学情 |
3.3.2 激发学生体育动机的力度不够 |
3.3.3 动作练习缺乏错误预防与纠正 |
3.3.4 体育课堂氛围管理的创设不足 |
3.3.5 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的行为匮乏 |
3.3.6 体育教师群体人口学差异过大 |
3.4 影响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
3.4.1 初中学校层面的因素 |
3.4.2 体育教师层面的因素 |
3.4.3 初中学生层面的因素 |
3.4.4 教学内容层面的因素 |
3.4.5 教学环境层面的因素 |
3.5 提升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 |
3.5.1 发挥初中学校的导向作用 |
3.5.2 强化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
3.5.3 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 |
3.5.4 优化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
3.5.5 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调查问卷 |
附件 2 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访谈提纲 |
附件 3 初中体育课堂观察记录表 |
致谢 |
(9)“2332”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2332”教学模式的理论来源 |
2.1.1 形成主义理论 |
2.1.2 认知学习理论 |
2.1.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1.4 协同学习理论 |
2.2 “2332”教学模式概述 |
2.2.1 “2332”教学模式的概述 |
2.2.2 “2332”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素 |
2.2.3 “2332”教学模式的特点 |
2.2.4 “2332”教学模式与高效课堂的关系 |
第三章 “2332”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案例及分析 |
3.1 “引入和目标”环节的设计 |
3.1.1 “引入和目标”环节案例 |
3.1.2 案例分析 |
3.2 “预习-问题-讨论”环节的设计 |
3.2.1 “预习-问题-讨论”环节案例 |
3.2.2 案例分析 |
3.3 “精讲-练习-答疑”环节的设计 |
3.3.1 “精讲-练习-答疑”环节案例 |
3.3.2 案例分析 |
3.4 “小结与作业”环节设计 |
3.4.1 “小结与作业”案例 |
3.4.2 案例分析 |
第四章 “2332”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结果及分析 |
4.1 “2332”教学模式应用效果问卷调查 |
4.1.1 问卷调查背景 |
4.1.2 问卷设计 |
4.1.3 结果统计 |
4.1.4 分析结果 |
4.2 “2332”教学模式应用后学生生物成绩分析 |
4.2.1 实验目的 |
4.2.2 实验对象的选取 |
4.2.3 实验变量控制 |
4.2.4 关于“2332”教学模式的实验 |
4.2.5 测试结果分析 |
4.3 教师访谈结果及分析 |
4.3.1 访谈结果 |
4.3.2 对访谈结果的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与不足 |
5.2.1 本文的创新 |
5.2.2 本文的不足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路径研究 ——基于江苏省高校思政课的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原因 |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当前国外思政课课程的体制及研究介绍 |
(二)我国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综述 |
三、选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
四、论文基本结构、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论文的基本结构 |
(二)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的阶段与经验 |
第一节 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阶段 |
一、起步探索:新中国成立到60 年代中期 |
二、改革探索:改革开放之后到80 年代末 |
三、稳步发展: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到新世纪初期(2004 年) |
四、深化发展:2004 年到党的十八大(2012 年) |
五、新时代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
第二节 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坚持党对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地位 |
二、认清思政课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
三、将新思想新理论贯彻到课程体系中去 |
四、妥善处理好教材、教师和教学的关系 |
五、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工作 |
第二章 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 |
第一节 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发展的新趋势 |
一、新时代的依据、内涵和意义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课程建设的历史方位 |
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课程建设的意识形态要求 |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生思政课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
第二节 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发展的新要求 |
一、建全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
二、打造高水平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 |
三、强化研究生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
四、继续加强党对研究生思政课建设的领导 |
第三章 我国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系调查研究 |
第一节 我国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系现状——基于江苏省九所高校的调查 |
一、调查的方法及样本 |
二、思政课现状及观点 |
三、研究提炼 |
第二节 我国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发展成就 |
一、课程教学的现实意义更加彰显 |
二、课程教学协同机制更加健全 |
三、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度普遍提高 |
第三节 我国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 |
一、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更新 |
二、教学机制体制建设亟待加强 |
三、学生学习动机仍需加强 |
第四章 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构建 |
第一节 强化课程改革创新 |
一、进一步提高政治性 |
二、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 |
三、开拓多元化教学手段 |
四、完善教学效果考核方法 |
第二节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
一、注重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提升 |
二、注重完善教师队伍培养和关怀机制 |
三、注重教师队伍考核 |
第三节 强化教学科研协调保障机制 |
一、加强教学科研机制设计 |
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
三、提高学生研究水平,实现以研促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附录 江苏省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的问卷调查表 |
四、抓好四个环节 提高教学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 张诚.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及其运用研究[D]. 陈悠然.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3]新冠疫情期间高中语文线上教学的调查与研究 ——以2020年石家庄旅游学校为例[D]. 李政雯.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五星教学模式促进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D]. 李庆妹.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的互动策略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 李梦萍.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基于发现教学法的小学语文寓言教学设计研究[D]. 闫美丽.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D]. 尚明瑞. 兰州大学, 2021(09)
- [8]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D]. 李亮.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9]“2332”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张兴娇. 西南大学, 2020(05)
- [10]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路径研究 ——基于江苏省高校思政课的问卷调查[D]. 马曦. 南京大学, 2020(12)
标签:课堂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互动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