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肝解毒散结汤防治肝癌介入治疗所致肝损害66例(论文文献综述)
田文泽[1](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多因素及生存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观察不同治疗手段对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率的影响,探讨影响中晚期肝癌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肝癌患者生存的影响,为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中晚期肝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以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广东省中医院住院部住院的诊断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住院病例系统查阅诊断为“肝恶性肿瘤”患者,导出后逐一翻阅患者住院资料,严格遵照纳排标准进行纳入,记录纳入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住院次数、个人史(吸烟饮酒史)、家族恶性肿瘤病史、TNM分期(具体记录T、N、M分期及转移部位)、CLNC分期、BCLC分期、发病时肿瘤数目及肿瘤最大直径、门静脉癌栓侵犯情况、肝静脉侵犯情况、肝内胆管扩张情况、有无病理确诊及病理类型、肝硬化及肝炎背景情况、Child-Pugh评分及分级、AFP、CA199、抗病毒治疗、治疗方法、初始发病症状、中医药干预时长、中医药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小于3个月不评分)症状评分以及生存时间等,建立原始数据库。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取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根据不同的治疗模式及治疗手段对患者进行分组,计算1、2、3年生存率,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1)随访时间截止2020年12月31日,死亡208例,失访13例。本研究221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mOS为12.0(95%C1 10.2,13.7)个月;总体1年、2年、3年生存率为46.15%、15.39%、6.33%;按治疗手段分组,手术组1年、2年、3年生存率为70.97%、16.13%、9.68%;介入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51.13%、17.29%、7.52%;免疫治疗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1.54%、23.08%、7.69%;靶向治疗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59.68%、19.35%、8.06%;化疗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2.96%、11.11%、7.41%;纯中医药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32.70%、11.32%、1.92%。按治疗模式分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单一治疗组39.62%、13.21%、1.9%;两种联合治疗组40.86%、16.13%、6.5%;综合治疗组 66.7%、20.0%、10.67%。(2)中医药干预方面,本研究纳入的221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均接受过中医药治疗,总干预时长2785个月,平均每位患者接受中医药治疗时长12.60±10.40个月,按接受中医药干预时间分组,3-6个月组别症状缓解率为16.67%,6-12月组别症状缓解率为89.66,大于1年组别症状缓解率为100%。辨证分型方面,以肝郁脾虚证最多,共113例(51.1%),预后最好(mOS=12.5个月);以肝肾阴虚证及湿热瘀结证预后最差(mOS分别为8.5个月及8.0个月)。(3)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面,221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预后生存的单因素分析得出住院次数、T分期、CNLC分期、BCLC分期、门静脉侵犯、ECOG评分、KPS评分、Child-Pugh级别、介入总次数、治疗模式、中医干预时长等11个相关预后因子。再逐一将上述11项预后相关因素引入Cox模型,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后(LR向前法),最终得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共4项,包括门静脉侵犯、ECOG评分、介入总次数及中药干预时间。其中系数最大为ECOG评分(1.096)。结论:(1)我院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征:以男性为主,中老年居多,大部分有烟酒史,合并肝炎及肝硬化,接受中医药治疗程度良好。(2)中医辨证方面,中晚期肝癌患者以肝郁脾虚证最多,预后较好。辨证分型为湿热瘀结证及肝肾阴虚证预后最差。(3)多种治疗联合相较于单一治疗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临床中结合每位患者的情况,可在其可耐受的情况下联合多种治疗手段来加强肿瘤控制,再加上中医药治疗减毒增效,扶正抑瘤,从而使患者拥有更好的生存治疗及生存获益。(4)本研究认为影响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有门静脉侵犯、ECOG评分、介入总次数及中药干预时间。
曹献[2](2021)在《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肝宁方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对肝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本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肝宁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联合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建立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小鼠模型炎症微环境的影响,以期阐明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的防治作用机制。方法:60只周龄6-8周,重量为(18±22)g的KM雄性小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四组(15只):对照组、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除对照组,其余各组进行CCl4溶液灌胃和DEN腹腔注射联合造模,同时每天进行药物灌胃。于16周末(肝癌癌前病变期)将小鼠进行禁食取材,眼眶采血,摘取脾脏、肝脏。记录各组间肝的外观、癌前结节的数目及大小;称量肝脏、脾脏、体重;检测小鼠血清肝功能ALT、AST、GGT、TBIL水平;肝脏病理检查;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中小鼠血清IL-6、IL-1β、AFP、TNF-α、GPC-3、TSGF和Ki67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TLR4、NF-κB蛋白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在造模第4周开始出现进食量减少,精神萎靡,掉毛,急躁易怒等表现,第8周部分出现腹水,尾部出现皮下出血点,行动迟缓。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程度均好于模型组,一般状态好。2.体重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增加(P<0.05);肝脏指数、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下降(P<0.01),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下降(P<0.05)。3.病理:小鼠肝脏形态,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质地粗糙,色泽暗沉,表面密布大小不等白色增生结节(0.2-3cm)肉眼可见,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结节分布密度低,直径小,肝脏色泽较好。肝组织HE染色,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出现水肿、坏死,成巢状,细胞核出现核异型性(核大、双核、多核),细胞密度增高,汇管区间质增生,纤维组织增多;结节包膜明显,与周边肝脏组织界限清楚,肝小梁结构不规则。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细胞变性坏死程度轻,纤维组织增生程度较轻,细胞较少出现核异型,护肝片介于两者间。4.肝功能: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升高(P<0.01),与模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降低(P<0.05)。5.炎症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IL-6、IL-1β、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水平降低(P<0.05)。6.肿瘤相关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降低(P<0.05)。7.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和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结论:1.肝宁方对DEN诱导的小鼠肝癌癌前病变有抑制作用2.肝宁方可抑制TLR4、NF-κB的表达,改善肝癌癌前病变的炎症微环境,其可能通过TLR4/NF-KB信号通路发生作用。
晁芳芳[3](2020)在《清肝解毒汤治疗蝮蛇咬伤中毒性肝损伤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清肝解毒汤治疗蝮蛇咬伤中毒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探讨清肝解毒汤治疗蝮蛇咬伤中毒性肝损伤的机制,明确中医药治疗蝮蛇咬伤中毒性肝损伤的优势,为以后临床治疗蝮蛇咬伤中毒性肝损伤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蝮蛇咬伤中毒性肝损伤患者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予常规西医治疗加服清肝解毒汤。记录治疗期间患者AST、ALP、GGT及TBIL等指标,评估患者的症候与体征、临床疗效,通过数值改变情况,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对蝮蛇咬伤中毒性肝损伤的改善情况,进而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治愈率为83%,总显效率为97%。对照组治愈率为60%,总显效率为87%,两组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5)2.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进行分析,两组治疗后项指标都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肝功能指标下降程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3.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积分比较,治疗组症状与体征积分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清肝解毒汤联合西医疗法治疗蝮蛇咬伤中毒性肝损伤,能更好的控制肝损伤进一步发展。缩短病程,减轻蝮蛇咬伤对人体的损伤。2、清肝解毒汤联合西医疗法具有更好的护肝降酶作用,有利于促进肝脏功能恢复。3、本次研究证实,清肝解毒汤治疗蝮蛇咬伤中毒性肝损伤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安全有效优势,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张暖[4](2020)在《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用药规律及其核心方调控Wnt/β-eatenin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研究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用药规律,提取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的核心方及新方。2.研究乳腺癌核心方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增殖、迁移、侵袭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1.收集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的处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得到药物频次、处方规律、新方分析等结果,并提取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的核心方,探讨其治疗乳腺癌的特色。2.制备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实验,通过MTT法、细胞计数法观察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增殖的影响,通过HE染色法观察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形态的影响,通过划痕试验、Transwell实验观察其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实验观察乳腺癌核心方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β-catenin、Cyclin D1、c-Myc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1.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用药药性以寒、温、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经为主。药物频次排在前十位的药物为:柴胡、重楼、甘草、佛手、合欢皮、薏苡仁、浙贝母、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白术。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常用药对:柴胡、重楼;佛手、合欢皮;白术、枳壳;白英、蛇莓。得到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新处方7个。2.乳腺癌核心方:柴胡15g重楼15g甘草15g佛手30g合欢皮30g薏苡仁45g浙贝母30g太子参30g白花蛇舌草24g白术15g夏枯草15g莪术15g枳壳15g白英15g蛇莓15g。3.MTT实验各含药血清组均在药物干预24h后出现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HE染色后,各药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变小变圆,呈多边形,细胞团缩在一起,胞质和胞核区别不明显。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可有效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增殖、迁移、侵袭,联合阿霉素具有协同作用。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可下调β-catenin、Cyclin D1、c-Myc的表达,纠正Wnt/β-catenin通路紊乱,进而抑制乳腺癌转移。结论: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进行数据挖掘,探索出其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乳腺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2.乳腺癌核心方具有抑制乳腺癌生长、增殖、迁移、侵袭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调控Wnt/β-catenin通路有关。
涂爽爽[5](2020)在《酒精相关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易感染的临床特征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酒精相关性肝硬化(alcoholic-related liver cirrhosis,ALC)失代偿期患者(以下简称ALC患者)感染的高危因素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通过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以及入院时并发症、既往史、相关实验室化验指标,并对收集的客观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酒精相关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感染的高危因素,为酒精相关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感染的早期诊断及治疗,预防或减少肝衰竭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并通过对实验室指标的统计分析,进一步研究酒精相关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不同证型与感染发生风险的关系,为中医中药早期干预,预防或减少酒精相关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感染的发生提供诊疗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肝胆科住院治疗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0例,其中ALC患者30例,对照组为同期非ALC患者30例。详细收集患者入院时的基本信息、病史及入院时并发症、既往史、实验室生化指标等。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及入院时并发症包括肝硬化病程,是否合并腹腔(胸腔)积液、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以及感染等情况;既往史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病;实验室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胺转肽酶(GG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淋巴细胞亚群等,并计算和肝病程度相关的CTP评分。再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舌脉,参照2011年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分会发布的2018版《鼓胀(酒精性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将患者辨为湿热蕴结证、气滞湿阻证、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四个证型,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初步了解酒精相关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易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以及酒精相关性肝硬化失代偿患者感染的发生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通过对两组间基本信息、病史、既往史和并发症的统计比较,ALC患者与非ALC患者在性别、年龄,肝硬化病程、既往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及入院时合发症(包括胸/腹腔积液、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相关实验室肝功能指标分析比较,统计显示ALC组患者的GGT高于非ALC组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其他肝功能指标(包括ALB、ALT、AST、ALP、TBIL、DBIL、C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统计显示ALC患者的感染发生率高于非ALC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相关感染生化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统计显示ALC患者的WBC、NEUT#、NEUT%、PCT、CRP高于非ALC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比较分析,统计显示ALC患者的CD3+、CD4+、CD4+/CD8+高于非ALC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C组患者CD8+、CD19+低于非ALC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C组患者的CD16+56+平均值低于非ALC组患者,但两组间CD16+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对入组的30例ALC患者进行中医四诊合参,参照2011年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分会发布的2018版《鼓胀(酒精性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将ALC患者辨为湿热蕴结证、气滞湿阻证、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四种证型,其中以湿热蕴结证患者为主。通过比较四组证型患者合并感染的情况,发现湿热蕴结证感染发生率最高,为57.14%,脾肾阳虚证、气滞湿阻证和肝肾阴虚证感染的发生率依次降低,分别为50%、42.86%、40%,四组证型患者感染情况经统计,结果显示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89>0.05)。对四组证型患者感染指标分析比较,统计显示湿热蕴结证患者的WBC、NEUT%、CRP和PCT平均值高于其他三组证型,但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四组证型患者的肝功能相关指标分析比较,统计显示湿热蕴结证患者的ALP、TBIL和DBIL以及CTP评分高于其他三组证型患者,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证型患者间其他肝功能指标(包括ALB、ALT、AST、GG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四组证型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进行分析比较,统计显示四组证型患者的CD3+、CD4+、CD8+、CD19+、CD16+56+和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LC组患者较非ALC组患者更易发生感染,ALC组患者的CD19+水平明显降低,ALC患者易发生感染与自身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有关。2.ALC患者感染的发生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湿热蕴结证患者感染的发生率最高,根据中医辨证理论考虑与湿热为实邪,蕴结于肝脏,脏器功能失调,肝失疏泄,致气机紊乱,正气运行不畅,导致机体防御外邪的功能下降有关。
程玲[6](2020)在《护肝片对利福平导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以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为研究靶点,开展护肝片对抗结核药物导致肝胆湿热证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护肝片中主药五味子所含有的有效成分——五味子乙素对抗结核药导致的正常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探讨护肝片调控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研究方法1.临床实验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纳入研究的68名抗结核药物导致肝胆湿热证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2HRZE/4HR”方案进行抗结核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护肝片口服治疗。疗程为14天。两组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①中医证候指标改善情况,·②肝功能相关化验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国际标准化比值的改善情况;③人血清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的检测指标:GRP78、IRE1、PERK、ATF6及CHOP蛋白含量变化情况。2.体外细胞实验①使用不同浓度的五味子乙素(0、25μM、50μM、100μM、200μM、400μM)和利福平(0、25μM、50μM、100μM、200μM、400μM)处理人正常肝 L02 细胞 48h,通过 MTT实验确定五味子乙素的保护浓度和利福平的造模浓度。选择五味子乙素50μM为细胞保护浓度,利福平200μM作为细胞造模浓度。②实验分组:对照组:L02细胞不作任何处理;利福平组:给予L02细胞200μM利福平;利福平+五味子乙素组:L02细胞给予50μM五味子乙素和200μM利福平。处理0-72h,MTT实验检测L02细胞的存活率。③200μM利福平处理L02细胞12 h、24 h和48 h,观察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和基因表达情况。④实验分组:对照组:L02细胞不作任何处理;利福平组:200μM利福平处理L02细胞48h;利福平+五味子乙素组:200μM利福平和不同浓度五味子乙素(25μM、50μM、100μM)处理L02细胞48h,采用WB、qRT-PCR、流式细胞方法分别检测各组L02细胞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基因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⑤实验分组:对照组:L02细胞不作任何处理;利福平组:给予L02细胞200μM利福平;利福平+五味子乙素组:L02细胞给予100μM五味子乙素和200μM利福平。作用48 h后,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上述各组L02细胞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研究结果1.临床实验①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③治疗组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相比,ALT、ALP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IL、INR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治疗1周后相比,仅ALT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P改善无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除ALT、ALP外,TBIL水平开始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2周后相比,TBIL改善更明显。INR改善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2周后相比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④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中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GRP78、IRE1、PERK、ATF6及CHOP表达明显增加。治疗组治疗1周后,患者血清中GRP78、IRE1、PERK、ATF6及CHOP表达仅轻度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周后,患者血清中GRP78、IRE1、PERK、ATF6及CHOP表达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患者治疗1、2周后,血清中GRP78、IRE1、PERK、ATF6及CHOP表达均未出现明显下降。治疗2周后,治疗组比较对照组,患者血清中GRP78、IRE1、PERK、ATF6及CHOP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体外细胞实验①利福平+五味子乙素组,比较利福平组,L02细胞的存活率显着提高,表明五味子乙素可以减少利福平对L02细胞的损害。②利福平可以激活内质网应激通路并促进GRP78、PERK、ATF4、CHOP、ATF6、ARMET、p-IRE1 和 XBP-1 的蛋白质表达,同时,利福平促进基因GRP78、PERK、ATF4和CHOP mRNA表达水平,呈时间依赖性。③WB、qRT-PCR方法提示五味子乙素可以有效地抑制利福平激活的内质网应激通路,下调GRP78、PERK、ATF4、CHOP、ATF6、ARMET和XBP-1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且抑制作用与五味子乙素浓度呈正相关。④流式细胞术和WB方法提示五味子乙素能有效抑制利福平诱导的L02细胞凋亡,降低凋亡蛋白PARP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且这种抑制作用与五味子乙素浓度呈正相关。⑤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提示五味子乙素可以有效地抑制利福平激活的内质网应激通路,下调L02细胞核内GRP78、PERK、ATF6、p-IRE1和XBP-1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论①护肝片可以有效改善肝胆湿热证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医证候。②护肝片可以有效改善肝胆湿热证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③护肝片可以有效地抑制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对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起到治疗作用。④五味子乙素能够有效地提高利福平损伤的肝细胞存活率,减少细胞凋亡,同时可以下调 GRP78、PERK、ATF4、CHOP、ATF6、ARMET 和 XBP-1 的表达水平,抑制利福平激活的内质网应激通路,且抑制效果与其作用浓度呈正相关性。提示其保肝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通路来实现。
黄珍[7](2019)在《三仁汤合五味消毒饮治疗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湿热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次临床观察通过研究三仁汤合五味消毒饮治疗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综合征(湿热证)的临床效果,评价该方治疗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湿热证)的有效性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其更好的应用临床提供基础。方法:本次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式,选取于2018年04月至2018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行肝癌TACE治疗,并且出现术后综合征,经中医辨证为湿热证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予西药常规对症治疗(镇痛、物理降温、护胃止吐、护肝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服三仁汤合五味消毒饮口服,两组临床观察周期为2周。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中医证候疗效、Karnof sky(卡氏,KPS)功能状态评分、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 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甲胎蛋白(AFP)及安全性指标的改变情况,针对上述各项数据给与收集统计,分析并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并且治疗组的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症状持续时间比较:治疗组的临床症状(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发热)持续时间均较对照组显着缩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治疗组的证候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4.卡氏评分对比:治疗前两组的卡氏评分无显着差异>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卡氏评分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比较:两组的ALT、AST水平在治疗后均得到改善(P<0.05),且治疗组两个指标下降程度均比对照组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6.两组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水平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T Bil、ALB水平下降程度均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差异。7.甲胎蛋白水平比较:两组的AFP含量在治疗后得到改善(P<0.05),且治疗组下降程度于对照组显着(P<0.05)。结论:三仁汤合五味消毒饮对于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湿热证)的疗效确切,可以更好地改善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对中医证候疗效、卡氏评分、肝功能(ALT、AST)水平、AFP水平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作用,且临床观察过程中无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证明三仁汤合五味消毒饮治疗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湿热证)安全有效,具有较好的临床运用价值。
廖彩捷[8](2019)在《参桃软肝方治疗HBV-HCC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参桃软肝方对乙肝相关性肝癌(HBV-HCC)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索此方对HBV-HCC患者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状态的影响。方法:依据相关标准,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合并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中共纳入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1人。治疗组给予参桃软肝方联合马来酸恩替卡韦片治疗,对照组单纯马来酸恩替卡韦片治疗,疗程共30d。治疗前后分别对AFP、CA19-9、HBV-DNA定量、ALT、NLR、PLR、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统计分析。另外在治疗组随机抽取3例患者在服药前后各抽1管血进行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状态检测。结果:对两组的年龄、性别、肝硬化、乙肝类型、BCLC分期、Child-pugh分级、TACE术史进行比较,均无显着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对比分析结果如下:1.治疗组的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10(P<0.05),治疗前后症候积分平均值分别为(29.52±3.66)分VS(25.67±6.92)分;对照组30d后症候积分变化不明显P=0.809(P>0.05),治疗前后症候积分平均值分别为(30.24±3.48)分 VS(29.90±6.56)分。2.治疗组及对照组30d后,AFP、CA19-9均较前升高(均P<0.05)。治疗组AFP治疗前后平均值分别为(500.1(17.14,22861))ng/ml VS(642.4(27,26052))ng/ml,P=0.008;而对照组AFP治疗前后平均值分别为(155(27.6,11010))ng/ml VS(845(49.6,5802))ng/ml,P=0.008。治疗组CA19-9治疗前后平均值分别为(27.38(11.51,49.23))U/ml VS(29.8(15.5,48.5))U/ml,P=0.035;对照组 CA19-9治疗前后平均值分别为(24.93(17.97,45.98))U/ml VS(35.2(22.8,119.6))U/ml,P=0.004。中晚期肝癌患者病情进展较快,尽管治疗组显示出较对照组平稳的上升趋势,但两组的治疗方案均未对肿瘤指标有明显控制效果。3.HBV-DNA定量方面,治疗前后治疗组平均值分别为(3.42(2.31,4.26))Log10IU/ml VS(2.40(2.00,3.29))Log10IU/ml,30d 后 HBV-DNA 定量下降明显,此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P=0.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平均值分别为(2.61(2.00,4.15))Log10IU/ml VS(2.45(2.00,3.25))Log10IU/ml,30d 后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589。因此认为参桃软肝方联合恩替卡韦可能在抑制病毒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ALT水平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比较分别P=0.509、P=0.247,组间比较分别P=0.162、P=0.232。但治疗组前后ALT水平的平均值分别为(31(26,38))U/L VS(30(23,75))U/L,对照组前后ALT水平的平均值分别为(39(29,80))U/L VS(41(31,78))U/L,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T水平普遍良好且变化不大。4.治疗组及对照组的NLR水平30d后发生明显变化,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分别P=0.491(P>0.05)、P=0.008(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NLR平均值分别为(3.43±1.28)VS(2.58±0.85),较前下降明显P=0.004(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NLR平均值分别为(3.08±1.90)VS(3.92±1.98),较前升高明显P=0.005(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PLR平均值分别为(120(82.0,250))VS(107(75.3,167.8)),P=0.063(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PLR平均值分别为(126(68.7,261.5))VS(137(87.5,210.5)),P=0.986(P>0.05),两组 PLR水平治疗前后保持稳定(均P>0.05),组间比较分别P=0.910、P=0.339。参桃软肝方可能对控制炎症指标有一定效果。5.(1)从治疗组中随机抽取3例患者在治疗前后各采集1管全血样品,经测序处理后平均每个样品产出127.876 Gb过滤后的clean bases,所有样品的唯一匹配率均在85%以上,亚硫酸氢盐覆盖率高达99.5%以上。样品的CG类型的甲基化位点占全部甲基化位点类型的96%以上。甲基化位点上下游9个碱基种类比例均匀,无明显偏向性。(2)从染色体上观察,显示治疗前后DNA甲基化的密度在整条染色体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以mCG/CG的密度分布最大,占标准化的mC比例最高。(3)3例患者全基因组的CpG密集区域出现高水平的甲基化状态。(4)通过对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主要富集在生物反馈调节、细胞发育及转化、细胞信号、质膜相关的细胞组成成份、分子结合功能等环节。6.安全性方面,治疗组除1例患者出现大便次数增多,2例患者出现轻微恶心,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不良反应及死亡病例。结论:参桃软肝方对HBV-HCC患者在改善临床症状、抑制病毒活性、控制炎症指标有一定的作用,并可能对HBV-HCC患者的DNA甲基化水平有一定的影响。
吴超勇[9](2019)在《张培彤教授治疗胰腺癌术后患者的疗效观察与用药规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挖掘导师张培彤教授治疗胰腺癌的用药规律并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本研究为无对照的病例观察性研究,采用单臂双向性(回顾性+前瞻性)队列观察的方法。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门诊随访经张培彤教授诊治的胰腺癌根治术后患者62例。采集患者基本情况和肿瘤基本情况等研究变量信息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随访并统计分析患者无病生存期、总生存期、年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评价临床疗效。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北京名老中医经验数据仓库及分析挖掘平台”,利用Liquorice、Crystal Report等分析查询工具进行数据查询与挖掘,结合专家访谈结果,分析导师张培彤教授治疗胰腺癌根治术后恢复期、术后辅助化疗期间的用药规律,比较分析不同虚实辨证和不同生存预后患者处方之间的差异。结果:截止日末次随访,全组胰腺癌根治术后入组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期(median-Disease Free Survival,mDFS)为 17.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edian-Overall Survival,mOS)为46.0个月,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76%、50%、44%。单因素分析表明:首诊进展、首诊辨证、血管/神经侵犯、化疗、放疗、中药治疗时间是无病生存期的影响因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管/神经侵犯、中药治疗是总生存期的影响因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年龄、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首诊间歇、肿瘤部位、分化程度、病理类型、肿瘤切缘、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手术方式、多疗程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等16个研究变量与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COX回归分析表明:首诊无进展是无病生存期的保护性因素,与首诊已进展患者相比,首诊无进展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0.2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0.10~0.81。中药治疗时间是总生存期的保护性因素,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B=-0.34,P=0.64)。组间比较分析显示,与中药治疗时间超过25个月相比,治疗不足6个月患者的RR=186.42(95%CI 11.11~3129.29),治疗7~12个月患者的RR=86.62(95%CI5.73~1309.67)、治疗13~24个月患者的RR=6.44(95%CI 1.10~37.79)。数据挖掘分析表明:截止2019年3月5日末次随访,62例胰腺癌根治术后的患者,863张处方纳入数据挖掘研究。胰腺癌根治术后恢复期的治疗,以益气养血、健脾和胃为法,处方以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为基本方加减化裁。术后化疗期间的治疗以滋补肝肾、降逆止呕、活血祛瘀为法,基本处方与术后恢复期相似。肿瘤患者多虚实夹杂,以实证为主者,当虚实兼顾,以祛邪为主,补虚为辅;以虚证为主者,以补虚为主,祛邪为辅。实证多为痰湿、瘀血、气滞,虚证多为脾胃气(阳)虚、气血亏虚。实证常用血府逐瘀汤祛瘀血,二母六君汤化痰湿;虚证常用当归补血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益气养血,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四神丸等健脾和胃,温中补虚。无病生存期较长患者服药时间较长,后期病情稳定时多用山慈菇、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浙贝母、知母等化痰软坚,三棱、莪术等破血活血逐瘀加强抗癌作用;而生存期较短者,病情多不稳定,多数同期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因此多用当归、川芎等活血祛瘀止痛,黄芪、党参等健脾益气。结论:本研究中胰腺癌根治术后未进展前结合中医辅助治疗可延长患者的无病生存期,长期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或许可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张培彤教授治疗胰腺癌注重分阶段治疗,以扶正祛邪为治疗法则,以虚实辨证为辨证前提。以虚证为主者常以十全大补汤化裁补气血、六君子汤化裁调脾胃,以实证为主者则以血府逐瘀汤化裁祛瘀血,二母六君汤化裁除痰湿。
杨碧华[10](2019)在《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讨》文中提出目的: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传统中医治疗脾胃病历史悠久且疗效显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凤斌教授在辨治脾胃消化病、脾胃肝病及脾胃肌肉病等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思想,本研究通过刘教授的口耳亲授、跟师笔记、临证诊疗医案的记录、刘教授的交流与访谈和文献研究等,系统总结刘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传统中医传承并结合现代数据挖掘方法对其辨证论治思维模式、学术思想内涵及其诊疗过程的具体方法进行系统深入剖析,找寻刘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以期提高中医药辨治脾胃病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方法:一、检索、筛选、整理、总结刘凤斌教授诊疗脾胃病相关文献,对刘凤斌教授进行深度访谈,撰写定性访谈研究报告,通过提炼分析、归纳文献资料及访谈研究报告,总结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渊源与成才之路的内容。二、研读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技术专长、处方用药的相关文献,并对刘凤斌教授进行定性访谈,收集相关资料,总结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三、收集并筛选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吐酸、泄泻、便秘、胁痛的临床病例,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该软件系统做报表分析、药物频次统计、常用药物用量点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基于复杂系统化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分析等挖掘分析。病例资料按不同疾病进行挖掘,从而探讨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探析他对该病的辨治特点。结果:一、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及成才之路。本部份通过对刘凤斌教授学术思想背景及学术思想渊源、学术思想萌芽过程的阐述,学习与借鉴名中医刘教授的成才之路,领会和继承他的治学精神。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萌芽源于他苦心钻研中医典籍,学习前人的医学智慧,继而建立对诊疗脾胃病的坚实基础。他坚信读经典、跟名师、多临证是中医成才之道,因此他熟读多部中医经典,先后师从多位名老中医如中医儿科专家卓权教授、名中医王建华教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河南省名老中医孙一民教授、国医大师陆广莘教授临诊学习,通过学习医家的临床诊疗经验,积极参与临证工作,积累治疗脾胃病的丰富经验,总结出一套诊治脾胃病的系统方法及实践经验。二、刘凤斌教授诊治脾胃病学术思想:1.调和脾胃,治病之本。脾胃的调和以保脾气,养胃阴为原则,顾护脾胃的基本功能;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纳疏转枢,斡旋一身之气,善用药物的升降浮沉的特性,使人体气机升降有度,气血调畅则脏腑平和,诸症皆安;百病首治脾胃,脾胃健运,元气充足,脏腑得安,百病皆除。2.四诊合参并用,以舌诊为要。四诊之中,望诊位列于首,透过观察整体及探查局部能完善望诊所需的讯息,而望舌更是重中之重,透过舌体厚薄与润燥反映脾胃的气血及津液的充盈,舌苔的厚薄与色泽有助判断胃气的盛衰与病邪深浅,根据舌象反映患者的体质状况。3.辨病与辨证的结合模式。以传统结合四诊合参及病因病机的辨证理念,同时沿用现代化的辨病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掌握该疾病发生的病理及辨病要点,对病下药,以辨证为主,兼以辨病两者全面相互为用。4.三因制宜,治人为本。根据人体体质的变化与差异设立治疗原则,此为因人制宜;根据人所在地的季节气候的转变设立的治疗原则,乃因时制宜;根据人的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证候而制订的治疗原则,为因地制宜,刘教授以传统中医三因制宜结合岭南医学文化,善用岭南药材,针对个体体质,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始终贯穿以人的整体为根本的理论。5.五脏相关学说的传承发挥。刘教授继承与发挥邓铁涛教授的五脏相关学说理论,从“肝脾胃肺”相关论治胃痛、胃痞,创新性地提出调胃气八法及从“肝脾肾”相关论治黄疸、鼓胀,同时提出从肝论治六法及“治肝先治肝脾,扶脾养肝补肾”的理论;调胃气八法包括健脾法、疏肝法、平肝法、纳肾法、温阳法、清热法、宣肺法、通腑法;从肝论治六法包括疏肝法、平肝法、柔肝法、养肝法、清肝法、泻肝法。6.病位于肝,治于肝脾。由“见肝之病当先治脾”为理论基础,提出治疗慢性肝病,病位在肝而治于肝脾,以治脾(健脾、运脾、温脾、清脾)、治肝(养肝、柔肝、平肝、疏肝、清肝)的治法治疗慢性肝病,根据“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肝体阴而用阳”及“人卧则血归于肝”的基础理论治疗慢性肝病。7.中医量表进行疗效评价。刘教授首创把量表的评价方法引入中医药临床疗效的评价,能客观地量化和评价临床疗效,研制中医疾病特异性量表,“中华健康状况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慢性胃炎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肠易激综合征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便秘”、“中华慢性肝病PRO量表”、“重症肌无力PRO量表”,将中医的脾胃病的证候、疗效进行评价,为中医研究脾胃病提供具体实质的数据。8.传统中医与现代诊断结合的模式。刘教授根据中医治法治则的思维理论,结合现代化的疾病诊断方法及治疗技术,发展中医现代化的诊疗技术,同时提出围手术期的中医药辨证治疗,刘教授提出术后禁食不禁药的崭新理论,患者于手术后随即继续使用内服药治疗,令药直达病所;开展不同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阐述胃炎消、胃炎1号、胃萎清颗粒、肠安菌泰等药的疗效,带领传统中医迈向现代化。刘凤斌教授的治疗思路:1.健脾清热、化瘀散结法。通过胃萎清颗粒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适用于病机为脾虚热毒血瘀证,以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散结法,药物有黄芪、五指毛桃、白术、半枝莲、莪术、枳壳,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症状有改善,同时能改善患者胃脘痛、痞满嗳气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2.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法。通过邓氏胶七散治疗各种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阿胶珠粉及炒三七末二药,能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化瘀而不伤新血,止血而不留瘀,修复消化道粘膜溃疡,能抗凝血,促纤溶,改善血管炎症。3.开郁降逆法。通过开郁降逆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适用于脾气不足,肝郁不疏,气机上逆之证,开郁降逆方有健脾益气,开郁降逆之功,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加枳壳、大腹皮、浙贝母、海螵蛸、黄连、吴茱萸、代赭石、沉香等药,有效地改善反酸的症状。4.益气养血,活血散结法。通过三甲散结散治疗各种类型的肝硬化、纤维分割性难治性腹水、对逆转肝纤维化-肝硬化、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硬化失代偿期以及并发的难治性腹水,机体正气虚伴血瘀阻滞肝络,常用三甲散结散穿山甲、鳖甲、鸡内金三药配伍,益气养血,活血散结以通肝络,肝之脉络畅通能消除肝硬化及难治性腹水。5.以益气健脾,补肾振元治法治疗重症肌无力,通过补中益气汤治疗脾气不足,肾气不固的重症肌无力,药用黄芪、五爪龙、人参、茯苓、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紫河车、当归、千斤拔及牛大力治之。刘凤斌教授的诊疗经验概述:1.专病专方,特色用药。对于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慢性便秘、慢性肝炎等病常采用专病专方,特色用药,药性柔和。2.对药配伍,用药精准,药效显彰。经辨病辨证后,刘教授经常使用主方与对药随症加减,即两药相配作用加强治疗效果,刘教授经辨病、辨证、辨治后处方用药,合理地应用医家的偏方及验方,经临床的证实其疗效再推而广之。3.三位一体,内外合治。有内服汤剂、中成药及外用穴位埋线、针刺、中药封包治疗、药敷穴位、热敷肝区、通络宝、按摩、耳穴压豆、拔火罐、栓塞灌肠等方法对人的整体进行治疗,根据五脏一体的观念,运用上病下治,内病外治及腹病背治的中医药特色疗法,以三位一体,内外合治的体系治疗。4.重视后天,调神养生。包括治未病的思想防治脾胃病变,未病先防,扶正祛邪;见微知着,及早诊治;既病防变,防邪深入;病后调理,以防复发。三、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1.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分析根据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主要是脾虚湿滞、脾胃不和、肝胃不和,治法以健脾和胃,清热解毒,理气化湿为主。胃脘痛药物归经以脾、胃、肝经为主,以性温味苦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白术、麸炒枳壳、大腹皮、紫苏梗、太子参、茯苓、海螵蛸、五指毛桃、木香、蒲公英等,主要以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消食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10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依次为白术,麸炒枳壳;白术,大腹皮;太子参,白术;白术,紫苏梗;大腹皮,麸炒枳壳;紫苏梗,麸炒枳壳;白术,大腹皮,麸炒枳壳;白术,茯苓;太子参,麸炒枳壳;白术,紫苏梗,麸炒枳壳。设定置信度0.9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太子参及麸炒枳壳,大多情况下会与白术同用;太子参及大腹皮及麸炒枳壳同用时,大多情况会出现白术。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有白术、麸炒枳壳、大腹皮、紫苏梗、太子参、茯苓、海螵蛸,为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的健脾和胃核心药物组方。演化成八首新方,处方1:建曲、焦山楂、炒麦芽、白花蛇舌草、制吴茱萸;处方2:茵陈、白豆蔻、通草、苦杏仁;处方3:焦山楂、佩兰、乌梅、芒果核;处方4:黄芩、柴胡、红曲、漏芦;处方5:薏苡仁、紫苏梗、土茯苓、藿香、麦芽;处方6:玄参、芦根、芒果核、栀子;处方7:煅磁石、首乌藤、炒白术、茯神、百合;处方8:海螵蛸、醋莪术、五指毛桃、土鳖虫、肿节风、半枝莲。以上八条新处方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清热养阴、活血化瘀、宣肺、祛湿解毒等功效,新处方能治脾胃虚弱,兼有热毒血瘀、气滞郁结、痰湿阻滞等因素而致的胃脘痛,符合调胃气八法中的健脾法、清热法、疏肝法的原则,扶正同时能祛邪,祛而不伤正气。综合刘教授治疗胃脘痛的基本治法多以健脾和胃,清热解毒,理气化湿为主,与刘教授提出“肝脾胃肺”相关论治及调胃气八法治疗胃痞、胃痛的学术思想基本符合,与调和脾胃,乃治病之本相符,遵循保脾气,养胃阴的理论,调节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使全身气机升降有度,气血畅旺,恢复脏腑功能,经辨证论治以四君子汤基础方配合新处方灵活加减治疗胃脘痛有一定效果。2.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的用药规律分析根据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脾虚湿热,治法健脾和胃,清热燥湿,开郁降逆为主,归经按顺序是脾经、胃经与肝经,以性温味苦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麸炒枳壳、白术、煅赭石、太子参、黄连、海螵蛸、大腹皮、茯苓、制吴茱萸、浙贝母等,主要以理气药、补气药及清热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12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依次为白术,麸炒枳壳;海螵蛸,麸炒枳壳;煅赭石,麸炒枳壳;黄连,麸炒枳壳;白术,海螵蛸;太子参,麸炒枳壳;白术,海螵蛸,麸炒枳壳;大腹皮,麸炒枳壳;白术,煅赭石;太子参,煅赭石。设定置信度0.9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大腹皮及海螵蛸,一定会与麸炒枳壳同用;蒲公英大多情况下会与麸炒枳壳同用;大腹皮及海螵蛸出现时,同时大多与麸炒枳壳同用。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有麸炒枳壳、白术、煅赭石、太子参、黄连、海螵蛸、大腹皮、茯苓、制吴茱萸为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的健脾和胃,开郁降逆的核心药物组方。经分析演化成十一首新方,处方1:大黄、前胡、麸炒枳壳、麸炒枳实、鸡骨香、槟榔;处方2:姜厚朴、法半夏、瓜蒌皮、旋复花、栀子炭;处方3:姜厚朴、海螵蛸、沉香、降香;处方4:布渣叶、土茯苓、首乌藤、远志;处方5:浙贝母、当归尾、降香、沉香;处方6:制佛手、鸡骨香、大腹皮、赤芍;处方7:瓦楞子、紫苏梗、黄连、大腹皮、五指毛桃;处方8:蒲公英、制吴茱萸、黄柏、黄连;处方9:土茯苓、茯苓、藿香、石菖蒲;处方10:煅赭石、知母、鸡内金、防风;处方11:黄柏、枇杷叶、五指毛桃、大腹皮。以上十一条新处方有健脾和胃,平肝泻火,清热祛湿,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治脾胃不和,肝火上逆,湿热血瘀阻滞等因素而致的吐酸,能扶正祛邪,新处方与刘教授倡调节脾胃气机升降,开郁降逆,斡旋一身之气的学术思想一致,与调节脾胃气机以安脏腑及调和脾胃,乃是治病之本的理论相符。刘凤斌教授处方开郁降逆方及四君子汤治疗吐酸,临床上适宜配合新处方的主治功效进行加减使用。3.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分析参照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肝郁脾虚、脾虚湿热、脾胃虚弱,治宜疏肝健脾,理气和胃,归经按顺序是脾经、胃经与肺经,以性温味苦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药物频率最高的有白术、太子参、木香、黄连、茯苓、白芍、防风、蒸陈皮、炙甘草、藿香等,主要以补气药、渗湿药及理气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15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为白术,茯苓;白术,木香;黄连,木香;黄连,白术;黄连,茯苓;太子参,白术;茯苓,木香;太子参,茯苓;黄连,白术,木香;太子参,木香。设定置信度0.9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太子参及防风同用,一定会出现茯苓;防风与白术或白芍同用一定会出现茯苓;防风出现时,较常出现茯苓。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为白术、太子参、木香、黄连、茯苓、白芍、防风、蒸陈皮核心药物组方,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的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治法。演化成九首新方,处方1:合欢花、首乌藤、珍珠母、煅赭石、郁金;处方2:黄芩、连翘、柴胡、木香、百合;处方3:制佛手、炒白术、百合、白术;处方4:肉豆蔻、藿香、太子参、石斛、砂仁;处方5:建曲、制吴茱萸、栀子炭、制佛手、炒麦芽、苍术;处方6:白芍、茯苓、防风、茯神;处方7:山药、芡实、砂仁、五倍子、乌梅;处方8:炒白术、神曲、茯神、茯苓、白术;处方9:蒸陈皮、炙甘草、白芍、防风、茯神。以上九条新处方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清热祛湿、涩肠止泻的功效,多用于脾胃虚弱,肝郁气滞,湿热阻滞,肠失固涩等证,其治疗原则与刘教授提倡以调和脾胃,乃是治病之本的思想符合,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调和,气机和顺,恢复胃肠固涩的功能。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以疏肝健脾,理气和胃的治法,运用由四君子汤合痛泻要方组成的肠易泻综合症协方配伍九条新处方治疗,以提高疗效。4.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分析根据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慢性便秘)的中医证型主要为气血不足、脾胃不和、脾虚湿滞,治法宜益气健脾,滋阴清热,润肠通便,常用药物归经按顺序是胃经、脾经与肝经,以性温味甘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瓜蒌子、炒莱菔子、煅赭石、白术、蒲公英、大腹皮、麸炒枳实、桑椹、五指毛桃、芦根等,主要以理气药,化痰药,补气药,清热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9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为瓜蒌子,炒莱菔子;瓜蒌子,煅赭石;白术,瓜蒌子;煅赭石,炒莱菔子;瓜蒌子,煅赭石,炒莱菔子;蒲公英,瓜蒌子;白术,炒莱菔子;蒲公英,煅赭石;白术,煅赭石;蒲公英,炒莱菔子。设定置信度0.90,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当芦根出现时,一定同时出现瓜蒌子;当瓜蒌子及五指毛桃出现时,同时出现白术的机率较大。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为瓜蒌子、炒莱菔子、煅赭石、白术、蒲公英、大腹皮、麸炒枳实、桑椹、五指毛桃、芦根、燀桃仁,符合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的益气健脾,滋阴清热治法。经分析演化成八首新方,处方1:燀桃仁、炙甘草、白芍、生地黄、山楂;处方2:浙贝母、荔枝核、瓜蒌子、海螵蛸;处方3:浙贝母、茯苓、紫苏梗、党参;处方4:炙甘草、白芍、煅赭石、党参;处方5:醋莪术、鸡内金、黄连、珍珠母;处方6:土茯苓、川芎、薏苡仁、蚕砂、火麻仁;处方7:沉香、柴胡、白术、山楂;处方8:黄芪、大腹皮、五指毛桃、蒲公英、当归、制何首乌、熟地黄。以上八条新处方有益气养血,健脾和胃,疏肝行气,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的功效,能治气血亏虚,脾胃不和,肝气郁结,瘀血阻络等因素而致的便秘,治则治法与刘教授的调和脾胃,是治病之本的临床思维基本一致,调和脾胃之气,使全身上下之气机升降有序,恢复肠动力,补虚泻实,便秘虚证以经验方当归补血汤合枳术丸为基础加减新处方治疗,实证以经验方六磨饮子为基础加减新处方治疗。5.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的用药规律分析频数统计,显示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肝损害,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胆湿热、肝脾血瘀、肝肾不足,归经按顺序是脾经、肝经与胃经,以性寒味甘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白术、赤芍、五指毛桃、黄芪、半枝莲、当归、丹参、紫苏梗、鸡内金、苦参等,主要以补气药、补血药、清热药及活血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8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为白术,五指毛桃;赤芍,白术;黄芪,白术;黄芪,五指毛桃;赤芍,五指毛桃;赤芍,丹参;白术,半枝莲;白术,紫苏梗;丹参,白术;白术,当归。设定置信度0.8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丹参与白术同用,出现赤芍的机率最高;赤芍,丹参同用,出现白术的机率较高。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为白术、赤芍、五指毛桃、黄芪、半枝莲、当归、丹参、紫苏梗、鸡内金,为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的治法有益气养血,健脾养肝,清热活血祛湿的功效。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获得八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处方1:葶苈子、炒九香虫、桂枝、车前草、姜厚朴、防己;处方2:叶下珠、虎杖、山楂、大腹皮;处方3:建曲、覆盆子、猪苓、茯苓;处方4:白芍、丹参、赤芍、炒白术;处方5:甘草、白花蛇舌草、鸡内金、紫苏梗;处方6:菟丝子、石斛、灵芝、太子参;处方7:虎杖、枳实、苏铁贯众、蒸陈皮;处方8:泽兰、甘草、白花蛇舌草、水牛角、白术。以上八条新处方有清肝利胆、温阳化气、凉血活血、清热解毒、利湿退黄、补益肝肾的功效,能治肝胆湿热,肝脾血瘀,肝肾不足等因素而致的胁痛,扶正祛邪,补益健脾,与刘教授提出的“肝脾肾”相关论治黄疸、鼓胀及从肝论治六法的疏肝法、平肝法、柔肝法、养肝法、清肝法、泻肝法基本符合;以“见肝之病当先治肝脾”理论;慢性肝病病位于肝而治肝脾之法,治疗肝脾两脏之法及胁痛的用药规律符合,八首新处方能达到治疗胁痛的基本治法要求。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以益气养血,健脾养肝之中药配伍八条新处方加减治疗。结论:全文通过总结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归纳其辨治脾胃病的理论与方法,刘教授推崇脾胃理论的整体观,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纳疏的枢纽,斡旋中焦气机,气机升降有度,脏腑平和,诸症皆安。治疗原则力倡以调和脾胃为主,认为脾胃和顺,人体趋向平衡,而致阴阳中和,此乃治病之本;百病首治脾胃,主张调理脾胃,有利于脏腑的功能协调,人体之气血阴阳充盛,遵循保脾气,养胃阴的原则,首治脾胃,脾胃恢复健运,元气充足,脏腑安和,百病皆除。“见肝之病当先治脾”为理论基础,提出治疗慢性肝病,病位在肝而治于肝脾之法,同时兼顾治疗肝脾两脏,扶助中州,调节肝木。刘教授所研制的中医疾病特异性量表,有效地量化和评价症状、证候、疗效,提高临床疗效,解决现时中医欠缺数据指标的问题,使中医标准化趋向新的局面。本文透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刘凤斌教授在胃脘痛、吐酸、泄泻、便秘、胁痛等中医脾胃病的用药规律,归纳药物组合并由此提出新的药物处方,分析结果有效验证其学术思想,以期传承。
二、清肝解毒散结汤防治肝癌介入治疗所致肝损害6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肝解毒散结汤防治肝癌介入治疗所致肝损害66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多因素及生存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中晚期肝癌的治疗 |
1.1.1 手术切除 |
1.1.2 肝移植 |
1.1.3 局部消融治疗 |
1.1.4 TAE和TACE |
1.1.5 放射治疗 |
1.1.6 靶向治疗 |
1.1.7 免疫治疗 |
1.1.8 全身化疗 |
1.1.9 放射性核素免疫治疗 |
1.1.10 抗病毒治疗 |
1.2 祖国医学对肝癌的研究进展 |
1.2.1 病名 |
1.2.2 病因病机 |
1.2.3 中医辨证分型 |
1.2.4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研究 |
1.2.5 中成药联合西医治疗中晚期肝癌研究 |
1.3 预后因素概况 |
1.3.1 乙型肝炎病史 |
1.3.2 肝硬化背景 |
1.3.3 门脉癌栓 |
1.3.4 Child-pugh分级 |
1.3.5 甲胎蛋白 |
1.3.6 病理类型 |
1.3.7 肿瘤大小 |
1.3.8 中医辨证分型 |
1.4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方法 |
2.1.1 研究路线图 |
2.1.2 病例来源 |
2.1.3 纳排标准 |
2.1.4 治疗方案 |
2.1.5 治疗分组 |
2.1.6 录入临床数据资料 |
2.1.7 生存时间 |
2.1.8 统计分析 |
2.2 研究结果 |
2.2.1 基本资料的统计描述 |
2.2.2 接受治疗的基本情况 |
2.2.3 基线资料的对比 |
2.2.4 随访生存结果 |
2.2.5 中医药干预及治疗效果情况统计结果 |
2.2.6 总体生存预后分析 |
2.2.7 不同治疗模式的生存分析 |
2.2.8 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的生存预后分析 |
2.2.9 免疫治疗组和非免疫治疗组的生存分析 |
2.2.10 靶向治疗组和非靶向治疗组的生存分析 |
2.2.11 化疗组与非化疗组的生存预后分析 |
2.2.12 介入组和非介入组的生存预后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特征 |
3.1.1 基本资料 |
3.1.2 肝炎及肝硬化背景资料 |
3.1.3 AFP及CA199的分布情况 |
3.1.4 肿瘤数目及血管侵犯情况 |
3.1.5 发病症状 |
3.1.6 中医辨证分型 |
3.2 影响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生存预后因素 |
3.2.1 门脉癌栓侵犯 |
3.2.2 ECOG评分 |
3.2.3 介入总次数 |
3.2.4 中药干预时长 |
3.3 中晚期肝癌患者不同治疗手段的生存预后情况 |
3.3.1 手术治疗 |
3.3.2 介入治疗 |
3.3.3 靶向治疗 |
3.3.4 免疫治疗 |
3.3.5 化疗 |
3.4 问题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2)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
1.1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名 |
1.2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 |
1.3 肝癌癌前的辨证与分型 |
1.4 中医药治疗肝癌癌前病变 |
2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
2.1 肝癌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 |
2.2 肝癌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 |
2.3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诊断 |
2.4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治疗 |
3 肝癌癌前病变的肿瘤微环境 |
3.1 肿瘤微环境的定义 |
3.2 肿瘤免疫微环境 |
3.3 肿瘤炎症微环境 |
3.4 中医药调节肿瘤微环境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验药物及试剂 |
1.2.1 实验药物 |
1.2.2 实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造模方法 |
2.2 标本采集 |
2.3 观察指标 |
2.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
2.3.2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 |
2.3.3 肝脏病理HE染色 |
2.3.4 血清肝功能和肿瘤相关因子检测 |
2.3.5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TLR4、NF-κB蛋白表达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
3.2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趋势 |
3.3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变化情况 |
3.4 肉眼可见结节大小、数量、分布情况 |
3.5 肝脏病理学观察HE染色 |
3.6 肝功能 |
3.7 血清炎症相关因子与肿瘤相关指标 |
3.8 肝脏TLR4、NF-κB表达情况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肝宁方的研究基础 |
4.2 肝宁方的药物组成成分及研究现状 |
4.3 肝宁方对DEN/CCl4诱发的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评价 |
4.3.1 肝宁方对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4.3.2 肝宁方对肝脏指数/脾脏指数的影响 |
4.3.3 肝宁方对肝功能的影响 |
4.3.4 肝宁方对肝脏病理的影响 |
4.3.5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
4.3.6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
4.3.7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TLR4、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 中西结合防治肝癌及癌前病变的特色与优势 |
4.5 不足与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调节肝癌及癌前微环境中的TLR4/NF-κB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清肝解毒汤治疗蝮蛇咬伤中毒性肝损伤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毒蛇咬伤认识的历史渊源 |
2 中医对毒蛇咬伤病因病机认识 |
2.1 毒蛇咬伤病因病机 |
2.2 中医对蝮蛇咬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中医对蝮蛇咬伤中毒性肝损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西医对毒蛇咬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3.1 蝮蛇蛇毒的成分 |
3.2 蝮蛇咬伤的发病机制 |
3.3 蝮蛇咬伤中毒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 |
4 中医对毒蛇咬伤的治疗 |
4.1 中医内治法 |
4.2 中医外治法 |
4.3 中医治疗蝮蛇咬中毒性肝损伤现代研究 |
5 西医对毒蛇咬伤的治疗 |
5.1 局部治疗 |
5.2 全身治疗 |
5.3 危重症治疗 |
5.4 现代医学治疗蝮蛇咬伤致中毒性肝损伤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1.6 医学伦理原则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治疗时间 |
2.4 观察项目与方法 |
2.5 意外情况处理 |
2.6 统计处理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3.2 疗效评价指标的比较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1 讨论 |
1.1 理论依据 |
1.2 方药分析 |
2 疗效分析 |
2.1 清肝解毒汤对蝮蛇咬伤中毒性肝损伤肝功能的影响 |
2.2 清肝解毒汤结对蝮蛇咬伤中毒性肝损伤疗效的影响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4)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用药规律及其核心方调控Wnt/β-eatenin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资料来源 |
1.2 软件选择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4 数据的录入与核对 |
1.5 中药药物名称的规范方法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处方药味个数 |
2.2 四气 |
2.3 五味 |
2.4 归经 |
2.5 用药频数 |
2.6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2.7 基于数据挖掘形成的治疗乳腺癌核心处方 |
2.8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配伍规律 |
3 讨论 |
3.1 四气 |
3.2 五味 |
3.3 归经 |
3.4 用药频数 |
3.5 常用药对 |
3.6 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核心处方 |
3.7 新处方分析 |
3.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所用细胞及细胞来源 |
1.2 实验所用动物 |
1.3 主要药品 |
1.4 实验试剂及耗材 |
1.5 主要仪器设备 |
1.6 主要溶液配制 |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
2.1 实验药品制备 |
2.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
3 细胞培养 |
3.1 细胞复苏 |
3.2 细胞传代 |
3.3 细胞冻存 |
实验一 MTT法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 增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
3 细胞培养 |
4 实验分组 |
4.1 对照组 |
4.2 空白鼠血清对照组 |
4.3 乳腺癌核心方组 |
4.4 阿霉素组 |
5 实验步骤 |
6 统计分析 |
7 实验结果 |
7.1 MTT实验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OD值的影响 |
7.2 MTT实验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增殖的影响 |
实验二 计数法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 生长曲线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
3 细胞培养 |
4 实验分组 |
4.1 对照组 |
4.2 乳腺癌核心方组 |
4.3 阿霉素组 |
4.4 联合组(阿霉素+核心方组) |
5 实验步骤 |
6 实验结果 |
实验三 HE染色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 形态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
3 细胞培养 |
4 实验分组 |
5 实验步骤 |
6 实验结果 |
实验四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 迁移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
3 细胞培养 |
4 实验分组 |
5 实验步骤 |
6 实验结果 |
实验五 TRANSWELL实验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侵袭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
3 细胞培养 |
4 实验分组 |
5 实验步骤 |
5.1 制备预铺基质胶的Transwell小室,具体步骤如下 |
5.2 制备细胞悬液 |
5.3 染色 |
6 实验结果 |
实验六 WESTERNBLOT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Wnt/β-catenin信号通路β-catenin、Cyclin D1、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
3 细胞培养 |
4 实验分组 |
5 实验步骤 |
5.1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
5.2 BCA法定量测蛋白浓度 |
5.3 免疫印迹实验 |
6 实验结果 |
7 讨论 |
7.1 .实验结果分析 |
7.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肿瘤 |
7.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医对乳腺癌的认识 |
1 病名和症状 |
2 病因病机 |
2.1 外因 |
2.2 内因 |
3 治疗原则 |
4 现代中医治疗乳腺癌 |
4.1 术后并发症 |
4.2 围放疗期 |
4.3 内分泌治疗期 |
4.4 围化疗期 |
4.5 乳腺癌多发转移 |
4.6 情志因素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 |
2.1 家族遗传 |
2.2 内分泌因素 |
2.3 饮食与肥胖 |
2.4 环境因素 |
2.5 月经、生育、哺乳因素 |
2.6 精神、心理因素 |
3 临床表现 |
3.1 乳房肿块 |
3.2 乳头 |
3.3 乳房皮肤 |
3.4 淋巴结 |
3.5 疼痛 |
3.6 全身症状 |
3.7 特殊乳癌表现 |
4 扩散转移 |
4.1 局部侵犯 |
4.2 淋巴转移 |
5 治疗 |
5.1 手术 |
5.2 放射治疗 |
5.3 化疗 |
5.4 内分泌治疗 |
5.5 免疫治疗 |
5.6 靶向治疗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5)酒精相关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易感染的临床特征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入组标准 |
4 数据收集与统计 |
5 结果 |
讨论 |
1 西医对酒精相关性肝病的认识 |
2 中医对酒精相关性肝病的认识 |
3 酒精相关性肝病与免疫的关系 |
4 酒精相关性肝病与感染 |
5 结果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CTP评分 |
综述 酒精相关肝病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护肝片对利福平导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概述 |
1 现代医学相关理论 |
1.1 药物性肝损伤的流行病学 |
1.2 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及病因 |
1.3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 |
1.4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现状 |
1.5 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 |
1.6 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 |
2 中医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 |
2.1 概述 |
2.2 病因病机及中医辨证分型 |
2.3 药物性肝损伤中医药治疗的相关研究 |
3 护肝片的相关研究 |
3.1 方药组成功效以及临床应用 |
3.2 护肝片的质量评定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护肝片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通路治疗抗结核药导致肝胆湿热证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
研究目的 |
研究内容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
1.2 一般资料 |
2 方法 |
2.1 相关标准的确定 |
2.2 分组方案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基线情况 |
3.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变化情况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人血清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指标的比较 |
4 讨论 |
4.1 护肝片治疗肝胆湿热证药物性肝损伤的理论基础 |
4.2 护肝片方义解释 |
4.3 护肝片改善肝胆湿热证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医证候的优势 |
4.4 护肝片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的改善作用 |
4.5 护肝片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的调控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部分 五味子乙素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通路对利福平引起的肝L02细胞损伤的保护 |
实验目的 |
研究内容 |
1 实验材料 |
1.1 药物 |
1.2 细胞株 |
1.3 试剂与抗体 |
1.4 实验器材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细胞活力测定实验 |
2.3 内质网应激通路蛋白表达的检测(Western blotting法) |
2.4 内质网应激通路基因mRNA表达的检测(qRT-PCR法) |
2.5 流式细胞术检测 |
2.6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
2.7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RFP和S B对L0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2 RFP对内质网应激通路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 Sch B抑制RFP对内质网应激通路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 Sch B抑制RFP诱导的L02细胞凋亡 |
3.5 Sch B 对 RFP 处理的 L02 细胞核中 GRP78、PERK、ATF6、p-IRE1 和 XBP-1 蛋白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中药五味子的现代药理研究简述 |
4.2 五味子乙素对利福平导致肝L0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4.3 五味子乙素对L02细胞保护作用与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附录二 药物性肝损伤西医诊断标准 |
附录三 药物性肝损伤严重程度分级 |
附录四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三仁汤合五味消毒饮治疗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湿热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我国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 |
2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治疗现状 |
2.1 诊断 |
2.2 治疗 |
3 TACE的相关研究 |
3.1 TACE的现状 |
3.2 目前TACE在肝癌的相关应用 |
3.3 TACE治疗不足之处 |
4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
5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病因病机的探讨 |
6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 |
6.1 中药治疗 |
6.2 外治法治疗 |
7 西医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标准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病例入组情况 |
2.2 实验结果 |
2.3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组方原理 |
2 三仁汤合五味消毒饮对TACE术后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分析 |
2.1 对中医证候的影响 |
2.2 对卡氏评分的影响 |
2.3 对胆红素、白蛋白的影响 |
2.4 对ALT、AST的影响 |
2.5 对AFP的影响 |
3 现代药理研究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参桃软肝方治疗HBV-HCC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乙肝相关性肝癌的中医研究概况 |
一、祖国传统医学对肝癌的描述 |
二、病因病机 |
三、肝癌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
四、肝癌的中药研究进展 |
第二节 乙肝相关性肝癌的西医研究概况 |
一、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研究 |
二、HBV与肝癌的关联 |
三、肝癌的西医治疗现状 |
四、抗病毒治疗的地位 |
第三节 基因组DNA甲基化在肝癌中作用 |
一、基因DNA甲基化与肿瘤的关系 |
二、DNA甲基化与肝癌的关系 |
三、HBV病毒与基因甲基化 |
四、中医治疗肝癌与表观遗传学的关系 |
第四节 参桃软肝方的研究现状 |
一、参桃软肝方的药物组成 |
二、参桃软肝方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病例筛选标准 |
三、研究用药名称和规格 |
四、研究方案 |
第二节 指标与统计 |
一、临床观察指标 |
二、疗效评价标准 |
三、数据整理 |
第三节 结果 |
一、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
二、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三、指标变化分析 |
第三章 基因测序相关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研究流程 |
第二节 结果 |
一、数据基本处理与质控 |
二、mCG、mCHG和 mCHH的分布比例 |
三、C位点临近碱基的序列特征 |
四、染色体上甲基化C的密度分布 |
五、全基因组甲基化分布及CpG密度分布 |
六、DMR相关基因的GO聚类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一节 选方依据 |
第二节 研究结果分析 |
一、临床症状改善分析 |
二、相关指标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9)张培彤教授治疗胰腺癌术后患者的疗效观察与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癌的研究进展 |
1. 胰腺癌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
2. 手术与中医结合治疗 |
3. 化疗与中医结合治疗 |
4. 放射与中医结合治疗 |
5. 其他治疗与中医结合治疗 |
二、现代中医医家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经验总结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与分析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疗效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二、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胰腺癌的用药规律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胰腺癌的生存期分析 |
2. 胰腺癌的生存因素分析 |
3. 胰腺癌的生活质量分析 |
4. 胰腺癌的临床用药分析 |
4.1 术后恢复期用药规律分析 |
4.2 化疗期间用药规律分析 |
4.3 不同无病生存期的用药规律分析 |
4.4 不同首诊辨证的用药规律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中医临床专家对于胰腺癌的经验总结(详表) |
附录2:AJCC(2016年第八版)胰腺癌TNM分期 |
附录3:胰腺癌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EORTC QLQ-PAN26中文版) |
附录4:Karnofsky(卡氏,KPS,百分法)功能状态评分标准 |
附录5:疼痛评分数字评估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渊源及成才之路 |
第一节 刘凤斌教授的简介与学术业绩 |
第二节 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 |
一、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的萌芽阶段 |
二、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的形成 |
三、刘凤斌教授成才之路 |
第二章 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 |
第一节 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 |
一、调和脾胃,治病之本 |
二、四诊并重,舌诊为要 |
三、辨病辨证,结合模式 |
四、三因制宜,治人为本 |
五、五脏相关,传承发挥 |
六、病位于肝,治于肝脾 |
七、中医量表,疗效评价 |
八、传统中医,现代模式 |
第二节 刘凤斌教授的治疗思路 |
一、健脾清热,化瘀散结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 |
二、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法治疗各种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 |
三、开郁降逆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
四、益气养血,活血散结法治疗各种类型的肝硬化、纤维分割性难治性腹水、对逆转肝纤维化-肝硬化、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硬化失代偿期以及并发的难治性腹水 |
五、益气健脾,补肾振元治法治疗重症肌无力 |
第三节 刘凤斌教授的临床经验概述 |
一、专病专方,特色用药 |
二、对药相伍,用药精准 |
三、三位一体,内外合治 |
四、重视后天,调神养生 |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 |
第一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分析 |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
二、研究标准 |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
四、数据挖掘方法 |
五、数据挖掘结果 |
六、讨论 |
七、小结 |
八、医案举隅 |
第二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的用药规律分析 |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
二、研究标准 |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
四、数据挖掘方法 |
五、数据挖掘结果 |
六、讨论 |
七、小结 |
八、医案举隅 |
第三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分析 |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
二、研究标准 |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
四、数据挖掘方法 |
五、数据挖掘结果 |
六、讨论 |
七、小结 |
八、医案举隅 |
第四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分析 |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
二、研究标准 |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
四、数据挖掘方法 |
五、数据挖掘结果 |
六、讨论 |
七、小结 |
八、医案举隅 |
第五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的用药规律分析 |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
二、研究标准 |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
四、数据挖掘方法 |
五、数据挖掘结果 |
六、讨论 |
七、小结 |
八、医案举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清肝解毒散结汤防治肝癌介入治疗所致肝损害6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多因素及生存预后分析[D]. 田文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D]. 曹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清肝解毒汤治疗蝮蛇咬伤中毒性肝损伤临床观察[D]. 晁芳芳.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用药规律及其核心方调控Wnt/β-eatenin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D]. 张暖.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酒精相关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易感染的临床特征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D]. 涂爽爽.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护肝片对利福平导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程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三仁汤合五味消毒饮治疗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湿热证)的临床观察[D]. 黄珍.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参桃软肝方治疗HBV-HCC患者的临床研究[D]. 廖彩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张培彤教授治疗胰腺癌术后患者的疗效观察与用药规律分析[D]. 吴超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10]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讨[D]. 杨碧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