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献给风险投资家的书:《投资项目评审》(论文文献综述)
徐敏赛[1](2019)在《竞争优势培育视角的商业孵化机制 ——基于美国的三个孵化器案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近两年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我国各地的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真正成功做出产品并且能在市场上激起一层涟漪的初创企业甚少,更不用提孵化出独角兽这样的大型公司。总结来说,我国总体创业孵化成功率低已成为当前突出社会问题,反观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的商业孵化器,孵化的创新产品层相叠出,独角兽企业也是遍地开花,因此他们的成功孵化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它们的商业孵化模式和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为探索更加深入的作用原因,本文将从被孵化项目的市场竞争优势培育机制入手来进行探索。研究选取美国的三个商业孵化器(Y Combinator、Playground Global和HAX),对商业孵化模式和孵化过程中的资源集聚与竞争优势形成机制进行研究。通过三个案例的重复验证发现商业孵化器的高孵化成功率主要源于他们严格挑选入孵项目并且都拥有较高效的孵化流程。在资源聚集方面具备丰富市场经验的运营团队起到了核心作用,帮助孵化器能把多种平台效应发挥出来。在竞争优势形成机制方面,专业的运营团队是整个机制有效运行的根本。一方面它促进孵化器高度嵌入创业生态系统,在项目选择、创业文化塑造和各种平台效应产生中逐步帮助新创企业建立自己的组织知识和运营操作能力,最终达到促进创业项目市场竞争优势的产生的目的,从而保证了项目的成功。这一发现将有利于推动我国创业孵化明确改进方向,提高创业孵化效率。
王斌[2](2017)在《我国城市发展基金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稳步推进城镇化是现阶段我国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政府财政收入呈现增长速度放缓态势,仅依赖政府投入难以满足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所以我国城镇化建设急切需要增加资金筹措渠道。2014年国家出台《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大力推动各类资本的相互融合。因此2014以来国家大力推广PPP模式,但PPP模式不能够解决城镇化面临的所有问题,所以在我国产业基金发展基础上,城市发展基金应运而生。城市发展基金是政府与市场的结合,以少量财政投入撬动大量社会资金,与PPP相比更多投资于公益性项目的建设,更能解决基础设施这类建设的资金问题,从而保障和推动城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本文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出发,以我国城市发展基金这一新型融资模式为切入点,进一步以我国城市发展基金运行机制为本文的研究主题,对其运行机制的四个组成部分,即:组织形式、资金募集、项目投资管理和基金退出展开研究。具体来说,首先对城市发展基金的定义、运行机制的组成部分进行介绍。接着对我国城市发展基金运行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其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如资金募集渠道单一;监管不到位、基金运行不规范;项目运营中未能充分实现风险共担;基金运行中缺少相应的金融服务机构;基金退出方式单一。然后以国开城市发展基金为案例,对国开城市发展基金的组织形式、资金募集情况、项目投资管理及基金退出进行详实分析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国开城市发展基金运行机制中的经验与不足,得出对我国城市发展基金运行机制的启示。最后针对我国城市发展基金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制度体系、资金募集、投资管理、到基金退出这些方面提出完善我国城市发展基金运行机制的相应建议。
魏亦山[3](2016)在《“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几十个国家积极参与,然而这个战略要想实现却是一项复杂、系统而又艰巨的工程。从国家层面来讲意义重大,对企业来说又是无限潜在的商机,但由于正式提出的时间只有二到三年(2013年提出),而“一带一路”所涉及区域又很广泛,情况纷繁,到底如何实施,许多问题还没有进行很好的系统研究。当然经济实践特别是牵涉到许多国家经济活动,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研究透彻才开始,许多事情恰恰是边做边研究边完善的。而研究工作不仅需要相关理论支持和指导,而且还需要有周全而深入的剖析,即对相关国家、区域和领域及我国自身的各种条件、基础和实力开展各种专项研究。然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基础性资料及实时动态研究很少,甚至一些相关小国则几乎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研究既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又有很大的研究难度。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正酝酿着调整,许多国家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中国经济经过一段高速发展时期,现已步入“新常态”,持续了多年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失去竞争优势;同时,由于过去十多年过于乐观的产能扩张,中国很多产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部分产能技术大多数是不落后的,只是供大于求,需要向外转移扩展市场。再者中国巨大的市场也孕育了一批大企业,正在成为具有跨国投资和全球运营能力的跨国公司。这些因素叠加促使中国正在进入大规模“走出去”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不但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还能够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符合相关国家的利益,也能够让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而“一带一路”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又是重中之重,在整个战略中如果把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也就打下了坚固的基础。然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巨大的资金需求是重头戏,所以,本研究就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国情,分析“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研究如何在充分利用原有以财政资金和信贷为主的融资手段的基础上,拓展新的融资渠道,开发新的融资工具,提升直接融资基础设施融资规模中的比重,以寻找到能够提供给“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所需要的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保证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资金的供给。由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与很多国家相关,要想顺利地建设好,必须要有这些国家相关人员的合作,而人们的合作行为涉及到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这些文化因素,所以,需要还要考虑金融支持的文化影响问题。而这从文化影响(以宁夏为例)的视角分析“一带一路”实施的系统研究目前还没有。本文的研究路径是:对现有的资料和文献进行较全面的检索和查阅,将现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以基础设施建设的一般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与国际货币理论为指导,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和供给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金障碍,在借鉴世行等国际性金融开发机构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本文运用了比较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论文研究框架主要分为五部分: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理论分析和区域经济学理论、金融支持理论与国际货币理论的分析框架;二是目前“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和供给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三是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银行等国际性金融开发机构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情况以及效果,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概况以及经验总结:四是分析宁夏与穆斯林国家的文化相似在“一带一路”特殊地位和典型作用。五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建议。本研究认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是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好,而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搞好需要有金融的支持,因此,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系统性的做好这些工作:第一,要构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体系;第二,要根据资金情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式;第三要发挥好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带动“一带一路”的整个经济发展;第四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利用效率。第五,以文化作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先导条件。本文研究的创新点:1.提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金融支持成功的重要基础是与相关国家文化的沟通、融洽与融合的观点。因为一带一路”战略由政府最高层主导、多部门联合参与,这样高规格的政策等级,在中国通常意味着相关省市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在执行中是一路绿灯。这样的支撑虽然比较容易实现企业的发展与扩张目的,但也会因这是进入中国许多企业并不太熟悉的国际舞台,风险也特别大,因为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思想意识方面等原因,可能会不仅使中国的企业难以获得高额利润,还很可能遭受巨大损失。所以,只有在思想文化融洽与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够使不同国家的金融家和企业家在思想和行为上达成共识,有利于中国主导的金融的合作与发展,达到减少阻力获得共赢。2.本研究做了目前学术理论界还没有做的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研究以金融支持作为一种系统体系,从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两方面来综合进行分析。这是由于本文在分析现有的研究文献时发现,国内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重点是放在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上,而忽略了金融需求与供给存在矛盾的情况。因此,本文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与供给角度出发,分析了深层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二是从国际上看,现有的研究集中在把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寄希望于本国或政府间区域性的金融机构上,例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欧洲复兴银行。而本文认识基础设施的研究落脚重点应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上,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基础设施融资市场,加强跨进征信合作等。三是建议大力促进文化领域合作的基础上推动金融支持,这也是现有的文献中鲜有提及的。因为文化活动可以领引金融活动,西方的竞争文化与中国的中庸竞争观有很大差别,金融波动有幅度,是物极必反的规律体现,不能把赢利看作是唯一目的。同时文化活动所形成的文化产品还可转化金融产品,做到金融与文化的有机结合。3.使用了目前学术界还有用过的新数据。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用科学、准确的新数据论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紧迫性和巨大的金融需求以及不相匹配的金融供给,并针对此种现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4.案例剖析。目前从国内与“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的省区来看,宁夏有独特的优势。在沿丝路国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占主流地位,这些国家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不可绕开的极为重要区域,而这正是宁夏回族文化所有的独特优势,而且,假如通过文化融洽为先导顺利开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有可能成为一个典型案例,为其他省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提供非常有益的经验。
俞艳红[4](2013)在《中国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的风险研究 ——以H化学材料有限公司为例》文中提出新材料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点繁多,但由于该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征。在中国,银行和股票市场等传统融资方式对该产业,要么不适应,要么门槛太高。资金投入的不足,导致中国新材料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缓慢。而创业投资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正好迎合了新材料产业的特征,且创业投资资本的日益壮大为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资金来源和契机。因此,本文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从新材料产业的生命周期入手识别该产业的风险,通过向创业投资者发出问卷,获取其对该产业的风险态度,以确定研究该产业风险的必要性。然后,在分析风险指标的基础上,利用二层模糊分析理论建立了该产业的风险评估模型,选取一个典型的新材料产业的创业企业,凭借专家调查问卷和已建立的模型,识别该企业的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并确定该企业的风险类型。最后,以小见大,分析了产业的共同风险点,提出控制措施,得出创业投资企业投资该产业的投资策略:循环组合投资,以最大程度分散投资风险,实现资本的增值。
田菁[5](2012)在《北斗玉龙湾小区建设项目财务评估研究》文中指出城中村改造作为较为复杂而又充满风险的房地产项目管理活动,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地域性强、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存在着大量的风险。目前,我国在城中村改造项目财务评估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必须充分认识项目的本质,合理评价对项目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项目经济效益和财务相关效益。本论文对北斗玉龙湾小区建设项目全过程展开财务评估研究,应用项目财务管理理论,结合社会效益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科学评价项目财务状况,有效实施财务管理,以求达到项目成本小而收益高、效益最优化的效果。本论文针对北斗玉龙湾小区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不同的城中村改造模式,设计了财务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此展开实证研究,通过财务评估、不确定性分析和社会影响分析、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合理评价财务指标,提出具体的风险规避和控制措施,完善了项目财务评估体系。本论文共分为六部分。第1部分,绪论,主要说明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进行文献综述及介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部分介绍了本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第3部分,北斗玉龙湾小区建设项目概述,介绍项目的基本情况,并对城中村改造模式及其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了问题的成因;第4部分,项目财务评估,设计项目财务评估指标体系,展开财务评估和不确定性分析实证研究,提出风险规避和控制措施;第5部分,财务相关效益分析,引入社会影响分析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最后,对论文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提出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曹珺[6](2011)在《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十一五”以来,政府引导基金作为促进创业投资行业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项政策性工具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探索通过设立引导基金,以“母基金”的方式吸引国内外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实现引导基金的杠杆放大效用。从理论和实践上看,国家和地方政府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观战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政府引导基金在实际运作中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和信息不对称,使得引导基金存在较高的风险。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投资实践为核心,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其运作过程中的主要风险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在对国内外政府引导基金模式和主要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构建政府引导基金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完善政府引导基金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研究此课题的意义在于:对我国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政府引导基金进行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构建政府引导基金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政府引导基金的规范和监管,从而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带动我国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谢沛善[7](2010)在《中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是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等经济特性,使得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本形成不足、发展资金短缺的窘境。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金融支持对于加快产业部门的资本形成,改善和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推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核心机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是交织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两个产业的互动性机制,是一种旨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性安排。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发展理论等的合理因素,运用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及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论述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的内生逻辑和现实依据,探索金融支持制度安排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与促进机制,构建了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联度模型,对中日两国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着重探讨中日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制度的选择与实施问题,并通过两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制度的变迁轨迹、制度绩效与经验得失等比较研究,对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制度安排进行了探讨。论文首先考察和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政策的生成逻辑与发展机制。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性地位,要求各国必须加强资本形成规模与速度,以便保证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投入。然而由于受产业技术经济特性的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遭遇资本形成不足和资本配置低效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产业资本形成比率不高,投资约束明显。这自然地成为引发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基本依据,金融支持因而也成为推进并实现一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切入点。从货币金融维度出发,如何有效地进行金融资源动员和对金融资源进行高效的配置,就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核心要务之一。第二,从产业与金融的互动关系角度,考察和分析了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并构建计量模型,对中日两国金融支持的绩效进行了实证考察。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发展表现为金融资产规模的增加、金融结构的优化以及金融效率的提升等。社会化生产和分工使得资本能否顺利筹集和融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内外涵增长的必要前提。金融规模的扩张为高新技术产业资本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前提,金融结构的完善则为金融资源的有效转化提供强有力的平台保障,而金融效率的提升更是为产业发展中资本的快速集聚和高效运用提供了技术支持。金融支持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联性及因果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政策意义,本研究优化选取反映金融总量、金融结构、金融效率的核心指标,筛选确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衡量指标,构建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联度模型,考察分析中国和日本金融规模成长、金融结构优化与金融效率提升与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协整分析结果表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与产业发展之间具有长期的正向相关关系。进一步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则表明,两国各变量之间作用方向却不太相同,中国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指标对于高技术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而日本的金融结构指标则对于高技术产业增长有着显着的促进作用。最后,从两国金融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和科技金融结合的不同程度,对检验结果进行了解释性说明。第三,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中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的制度进行比较分析。主要从经济发展战略、科技与产业政策、企业行为特征以及金融环境等方面考察了中日两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环境条件,梳理了中日两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制度的演进轨迹,概括了中日两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制度的总体特征,并对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绩效进行了评价。中日两国为促进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而实施的一系列金融支持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制度环境,而且该系列支持制度的安排和变迁,不仅提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来源;促进了两国经济与技术上的加快赶超,而且也进一步增强了两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当然,基于金融支持的内在基础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经济发展的模式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路径必须作出根本性的调整时,金融支持制度的转型也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两国的经济结构性条件也说明了金融支持制度的转型面临着方向确定以及路径抉择等方面的困境,因而必将是一个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过程。第四,从提高金融支持效率的角度,分析探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金融支持制度优化与设计。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是制度安排所关注的重点,效率问题是资源配置的核心。金融作为社会资源动员和经济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与重要方式,如何提高金融效率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内在要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一种战略性机制,其核心职能就是要以制度供给的完备性和高效率的传导机制为导向,通过优化与设计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制度安排,建构科学合理的金融支持体系,改革创新金融资源集聚与配置机制,设法增强金融支持的力度与效率,进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形成规模和投资效率的不断提升。本研究的可能创新突破在于:一是尝试从中观层次分析金融支持制度安排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揭示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试图构建金融支持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二是从金融总量扩张、金融结构优化及金融效率提升等三个角度综合考虑金融发展水平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绩效的影响,构建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联度模型,不仅弥补了以前文献多从定性角度分析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不足,而且也尝试对当前研究仅关注金融发展或金融体系的某一方面与产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拓展;三是梳理了中日两国金融支持制度的构成及其演进轨迹,归纳总结了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从制度的绩效、效率损失角度对两国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的制度转型的必然性及可能趋势,为我们探讨转型以来两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金融制度的变迁提供一个富有历史感的视角,为重新思考渐进式改革进程中金融支持制度的优化与设计提供现实的案例分析;四是对日本战后以来,金融对产业的高效支持与高新技术产业奇迹式的快速发展,以及九十年代以来的长期经济萧条背景下的系列金融变革的探讨,也为下一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制度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参照系。虽然作者对所选择的研究方向深信不疑,但对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却不敢断言。本文至少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从产业中观的角度地考察金融支持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机理、绩效等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较为现成的理论支持,本文尝试结合资本形成理论、金融发展理论等已有成果提出的基本分析框架及研究略显粗浅。二是在金融支持能在多大程度上决定或贡献于产业发展方面,本文虽然尝试通过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判断两者的关联性和因果关系,但由于受统计时期偏短和时间序列数据不足的影响,其推断和估计仍是粗略的。三是中日两国大的制度变革始终不断,金融支持的一些影响与效果并未清楚地显现出来,要准确地把握转型过程中制度的变迁及其绩效,这难度是客观存在的。这些问题的存在,显然对论文的质量客观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杨龙塾[8](2010)在《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服务业是一个以信息技术和现代经济与管理体系为依托,进行科学研究同时为科技创新提供社会化与专业化服务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构成要素,同时也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作为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其相关推动政策的出台必然是应经过科学规划、周密部署的,因此,对科技服务业发展对策进行先期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不仅有助于降低技术转让过程中的信息、技术、管理壁垒和交易成本,加速技术创新,而且有助于发挥科技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倍增效应,提高区域科技竞争力。从长远来看,对改进国民经济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目前,虽然我国科技服务业产业化趋势明显加快,但由于我国起步晚,没有现成的模式套用,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的弱点,如:科技服务机构的立法滞后、科技管理体系不顺、科技服务网络化协作体系尚未形成、科技服务业务散、规模小等等,从整体来看,科技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面对机遇与挑战中的双重局面,加快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就显得格外紧迫。本论文主要涉及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等几个方面。文章详细阐述了科技服务业的内涵、特征与发展科技服务业的重要意义,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凸显了制约我国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与提升的瓶颈,在此基础上结合与借鉴国外创新型国家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从制度完善与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推动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思路。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前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第一部分阐述了科技服务业的内涵及相关理论,界定了本文研究的科技服务业的范围。第二部分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与实证研究,分析了目前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与总体趋势,并指出了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已取得的成绩和仍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研究典型创新型国家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相关经验,并在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总结适合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具体启示。第四部分从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外部环境培育、构建现代科技服务业管理创新机制和加快我国科技服务业国际化发展步伐四个层面探讨并提出了完善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思路与对策。第五部分分析了青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案例,从更微观的角度探寻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着眼点与突破口。第六部分是全文的结论,对全文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邓平[9](2009)在《中国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科技创新成为众多国家提升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首选路径。2006年中国政府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然而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其中,金融是促进科技创新极为重要的机制和制度安排。一个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金融体系不仅能够融通创新所需的资金,而且还具有风险分散、激励约束、价格发现等功能,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近年来,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已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及相关优惠措施,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科技企业融资难、创新效率低下等问题仍然存在。为解决这些问题,作者深入阐释了金融促进科技创新的机制,总结了国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考察了中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揭示了中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实证分析了中国金融支持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优化中国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是导论。主要阐明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现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给出了本研究内容框架及所采用的方法体系。第2章是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阐述了创新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并总结了这些理论研究对本文的启示。第3章是金融促进科技创新的机制分析。主要采用演绎推理方法,详细论证了金融促进科技创新的资本形成机制、风险分散机制、信息揭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4章是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经验借鉴。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归纳总结了美国、日本和韩国这三个国家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经验,并得出了一些重要启示。第5章是中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考察与制约因素。首先采用统计描述方法精确刻画了中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然后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厘清了中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这些研究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提供了指引。第6章是中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实证分析。首先测度了中国科技创新程度,然后构建了VAR模型,进行了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并就相关结论进行了解释。第7章是优化中国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本章是全文的落脚点和归宿,在前面章节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归纳演绎与对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尝试性地提出了优化中国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第8章是结论与展望。
王成洪[10](2008)在《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研究 ——以某医药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1946年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美国研究发展公司诞生至今,风险投资(VC)已经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期间,风险投资以势不可挡之势席卷美国高科技产业,极大的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一批享誉全球的着名企业,如微软、英特尔等。风险投资对高科技产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都积极通过发展风险投资,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腾飞,增强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但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投入的增长,知识产权所带来的附加值还远远不够。在这种形势下,发展风险投资是我们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在经历了前期的反复后,近几年,风险投资发展迅速增快,国外大型风险投资基金纷纷登陆中国,如红杉资本、IDG、启明创投、德同资本、今日资本、软银等等,国内的风险投资也得到了逐步的发展,许多被投资的企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如阿里巴巴、新浪等。2006年、2007年我国资本市场的繁荣更是大大加快了风险投资发展的步伐,这有利于实现知识与资本的结合,推动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盲目投资的现象,尤其是国内的一些风险投资公司,随着资本市场的震荡和回落,这些公司也蒙受了不少损失,因此风险投资公司在投资时应当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估,尤其是风险方面的评估。本文以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为研究对象,对影响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针对一个具体项目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与风险投资相关的一些基本理论,包括风险投资的基本概念、风险投资的特征、风险投资的作用、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风险投资项目风险的含义即特征等。然后对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估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主要介绍了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评价方法,并介绍了这两种方法综合运用的具体步骤。第三部分分析了影响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因素,包括创业者、技术、市场、运营和环境五个方面,然后依据这些风险因素建立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应用第二部分的评价方法和第三部分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一个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进行了评价,给风险投资公司的决策提供建议。本文的研究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证分析,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了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因素,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了评价,对风险投资公司的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献给风险投资家的书:《投资项目评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献给风险投资家的书:《投资项目评审》(论文提纲范文)
(1)竞争优势培育视角的商业孵化机制 ——基于美国的三个孵化器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 可能创新点与难点 |
2 文献和理论综述 |
2.1 创业与创业孵化 |
2.1.1 创业 |
2.1.2 创业孵化 |
2.2 创业生态系统 |
2.2.1 创业生态系统定义 |
2.2.2 创业生态系统资源要素分类 |
2.3 平台机制 |
2.3.1 平台的界定 |
2.3.2 平台中的间接网络外部性机制 |
2.3.3 平台中的资源联结 |
2.4 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 |
2.4.1 竞争优势的定义 |
2.4.2 企业能力和动态能力的关系 |
2.4.3 动态能力定义 |
2.4.4 新创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模型 |
2.5 研究评述 |
3 方法论 |
3.1 研究设计 |
3.2 案例选择 |
3.2.1 孵化器类型 |
3.2.2 选择标准 |
3.3 数据来源和分析 |
3.3.1 数据来源 |
3.3.2 数据分析 |
4 商业孵化模式 |
4.1 孵化期的商业孵化: Y COMBINATOR案例 |
4.1.1 Y Combinator的孵化过程介绍 |
4.1.2 Y-Combinator的资源支持 |
4.2 加速期的商业孵化: HAX案例 |
4.2.1 HAX的孵化过程介绍 |
4.2.2 HAX的资源支持 |
4.3 雏形期的商业孵化: PLAYGROUND GLOBAL案例 |
4.3.1 Playground Global的孵化过程介绍 |
4.3.2 Playground Global的资源支持 |
4.4 三个孵化器的孵化过程总结 |
5 商业孵化中资源聚集机制 |
5.1 资源支持强度和维度分析 |
5.1.1 资源支持强度分析 |
5.1.2 资源支持维度分析 |
5.2 孵化器的资源集中机制 |
5.2.1 孵化器的平台属性 |
5.2.2 平台机制的发挥 |
5.3 资源聚集影响因素 |
6 孵化项目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 |
6.1 孵化项目入门机制 |
6.2 孵化项目孵化过程 |
6.2.1 社会维度资源嵌入机制 |
6.2.2 文化维度资源嵌入机制 |
6.3 孵化项目竞争优势的形成模式 |
7 总结 |
7.1 结论 |
7.2 理论贡献 |
7.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表1 YC数据素材列表 |
附表2 HAX数据来源列表 |
附表3 PLAYGROUND GLOBAL数据来源列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工作和获得的学术成果 |
(2)我国城市发展基金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城市发展基金概述 |
2.1 城市发展基金的含义及特征 |
2.1.1 城市发展基金的含义 |
2.1.2 城市发展基金的特征 |
2.2 城市发展基金的运行机制 |
2.2.1 城市发展基金的组织形式 |
2.2.2 城市发展基金的资金募集 |
2.2.3 城市发展基金的投资管理 |
2.2.4 城市发展基金的退出 |
第3章 我国现行城市发展基金运行机制分析 |
3.1 我国城市发展基金的组织形式 |
3.1.1 我国城市发展基金的两种组织形式 |
3.1.2 有限合伙型是我国城市发展基金的主要形式 |
3.2 我国城市发展基金的资金募集 |
3.2.1 我国城市发展基金资金募集模式 |
3.2.2 我国城市发展基金资金募集的政策支持 |
3.2.3 我国城市发展基金资金募集来源不断增多 |
3.2.4 江苏省城市发展基金资金募集案例分析 |
3.3 我国城市发展基金的投资管理 |
3.3.1 我国城市发展基金的投资项目 |
3.3.2 我国城市发展基金投资项目区域分布 |
3.3.3 我国城市发展基金投资项目运营过程 |
3.4 我国城市发展基金的退出 |
3.5 我国城市发展基金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5.1 相关制度体系不完善,基金运行不规范 |
3.5.2 资金募集渠道单一 |
3.5.3 项目投资管理中未能充分实现风险共担 |
3.5.4 基金退出方式单一化 |
3.5.5 基金运行中缺少相应的金融服务机构 |
第4章 国开城市发展基金运行机制实践分析 |
4.1 国开基金简介及发起背景 |
4.2 国开基金的组织形式:有限合伙型 |
4.3 国开基金资金募集:开元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
4.3.1 费用管理 |
4.3.2 投资者购买要求 |
4.3.3 产品特点分析 |
4.4 国开基金投资管理—以皖江示范区滁州项目为例 |
4.4.1 项目背景:符合国开基金投资要求 |
4.4.2 项目运作形式 |
4.4.3 项目盈利模式 |
4.4.4 项目收益分配模式 |
4.5 国开基金的退出 |
4.6 国开城市发展基金运行效果分析 |
4.6.1 国开基金的运行初见成效 |
4.6.2 国开基金运行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
4.7 国开城市发展基金运行机制的启示 |
4.7.1 国开基金运行机制的主要经验 |
4.7.2 国开城市发展基金运行机制的不足 |
第5章 完善我国城市发展基金运行机制的建议 |
5.1 建立国家城市发展基金相关制度体系 |
5.1.1 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
5.1.2 建立城市发展基金评估体系 |
5.1.3 建立高效的监管机制 |
5.2 扩大资金来源,完善募集机制 |
5.3 优化投资管理机制 |
5.3.1 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机制 |
5.3.2 规范城市发展基金的投资运营过程 |
5.3.3 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 |
5.4 构建有效的退出机制 |
5.5 建立与城市发展基金相对应的配套设施 |
5.5.1 成立跨部门专题工作小组 |
5.5.2 充分发挥银行优势 |
5.5.3 完善中介机构服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目前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当前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一带一路”战略 |
2.1.2 基础设施与建设 |
2.1.3 金融支持的含义与原理 |
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2.2.1 “增长极”理论 |
2.2.2 点轴发展理论 |
2.2.3 梯度推进发展理论 |
2.3 基础设施的一般理论 |
2.3.1 基础设施的概念界定 |
2.3.2 基础设施的五大基本属性 |
2.3.3 基础设施的功能 |
2.4 金融支持理论 |
2.4.1 金融支持与约束理论 |
2.4.2 金融发展理论 |
2.4.3 货币政策与调控理论 |
2.5 国际货币理论 |
2.5.1 国际货币流通理论 |
2.5.2 汇率理论 |
3 “一带一路”的金融需求现状、问题与成因 |
3.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现状 |
3.1.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总量巨大 |
3.1.2 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极为重要 |
3.1.3 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必要性 |
3.1.4 支付能力有限需要开发性金融为主导 |
3.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的问题 |
3.2.1 资金需求量大、金融需求迫切 |
3.2.2 投融资期限较长、回报期长、未来收益不确定 |
3.2.3 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机构效率较低 |
3.3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问题的成因 |
3.3.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国家多比较难协调 |
3.3.2 目前基础设施不足而需求增长又过快 |
3.3.3 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需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 |
4 “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现状、问题与成因 |
4.1 “一带一路”的金融供给现状 |
4.1.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的概况 |
4.1.2 中国目前的金融供给现状、特点与风险 |
4.1.3 沿线国家的金融供给现状与特点 |
4.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的问题 |
4.2.1 金融供给水平低、商业贷款不愿介入 |
4.2.2 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经济的制度有问题 |
4.2.3 相关国家政府财力弱办事效率低 |
4.2.4 信用体系不完善 |
4.2.5 汇率波动大 |
4.2.6 跨境金融合作层次较低集中度较高风险大 |
4.2.7 涉及多个国家、多个币种跨境金融合作协作很难 |
4.3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给问题的成因 |
4.3.1 基础设施自身固有的特点 |
4.3.2 中国金融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 |
4.3.3 来自其他沿线国家的原因 |
4.3.4 跨境合作难度大需要有磨合期 |
5 国际货币组织、部分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的经验借鉴 |
5.1 洲开发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
5.1.1 亚开行的宗旨、任务与基础设施建设关系 |
5.1.2 资金投向基础领域的效果 |
5.2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
5.2.1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宗旨、任务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
5.2.2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融资原则、效果与影响 |
5.3 世界银行集团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
5.3.1 世行的宗旨、目标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
5.3.2 世界银行的金融服务 |
5.3.3 对基础设施建设援助扶持的效果与问题 |
5.4 国外部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 |
5.4.1 美国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
5.4.2 加拿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
5.4.3 日本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
5.4.4 欧洲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
5.4.5 美、加、日和欧洲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
5.4.6 借鉴的启示 |
6 宁夏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优势与典型作用 |
6.1 宁夏的战略支点优势地位 |
6.1.1 四个对接 |
6.1.2 中阿新通道 |
6.1.3 四个关键点 |
6.1.4 新平台 |
6.2 宁夏的典型作用 |
6.2.1 宁夏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文化沟通现状 |
6.2.2 宁夏金融业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 |
6.2.3 宁夏对阿拉伯国家的金融联结 |
6.2.4 文化融合取得的成就与促进的措施 |
7 “一带一路”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
7.1 “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需要构建体系 |
7.1.1 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合作 |
7.1.2 推进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合作跨境解决基础设施的资金问题 |
7.1.3 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货币兑换、支付结算方面的障碍 |
7.1.4 加强风险管理降低跨境合作中的风险 |
7.1.5 建立与沿线各国政府、投资者和金融服务机构密切合作的机制 |
7.1.6 大力发展国际投资信用业务和海外投资保险 |
7.2 根据资金情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 |
7.2.1 传统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 |
7.2.2 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融资方式 |
7.3 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带动各国经济合作 |
7.3.1 交通运输行业 |
7.3.2 通讯行业 |
7.3.3 设备及配套类设施制造业 |
7.3.4 物流业与旅游业 |
7.3.5 文化传媒行业 |
7.4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利用效率 |
7.4.1 促成、发展“一带一路”的国际基础设施融资市场 |
7.4.2 建立国际协调机制切实形成资金权益保障体系 |
7.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管理 |
7.4.4 加强跨境征信合作 |
7.4.5 吸引和培养大量优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管理人才 |
7.5 金融支持需要与所在国文化融洽氛围的配合 |
7.5.1 金融与文化密切相连 |
7.5.2 文化产品可转化为金融产品 |
7.5.3 文化活动引领金融活动 |
7.5.4 金融产品扩展需要有文化环境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博士在读期间所发表的论着 |
(4)中国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的风险研究 ——以H化学材料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1.3 创业投资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创业投资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国内创业投资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2 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的运作和风险分析 |
2.1 创业投资的含义及其运作机制 |
2.1.1 创业投资的含义及特征 |
2.1.2 创业投资的运作机制 |
2.1.2.1 筹措资金阶段 |
2.1.2.2 投资管理阶段 |
2.1.2.3 退出阶段 |
2.2 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态势与投资风险 |
2.3 中国新材料产业中创业投资的发展现状 |
3 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的风险识别 |
3.1 新材料产业创业企业的生命周期及其风险识别 |
3.1.1 种子期风险因素 |
3.1.2 幼稚期风险因素 |
3.1.3 成长期风险因素 |
3.1.4 成熟期风险因素 |
3.1.5 衰退期风险因素 |
3.2 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调查数据统计 |
3.2.1 调查问卷设计 |
3.2.2 调查问卷统计 |
3.2.2.1 创业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
3.2.2.2 创业投资的重要性认识 |
3.2.2.3 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风险构成 |
3.2.2.4 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各阶段的风险统计 |
3.2.2.5 与其他行业创业投资风险的比较 |
3.2.3 调查问卷结论 |
4 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和综合评价 |
4.1 风险指标体系的设定原则和综合评价理论依据 |
4.1.1 设定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风险评价体系的原则 |
4.1.2 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风险的定性评价法 |
4.1.2.1 专家评价法 |
4.1.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1.3 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风险的定量评价法 |
4.2 中国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的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创业者风险 |
4.2.2 技术风险 |
4.2.3 管理职能风险 |
4.2.4 市场风险 |
4.2.5 宏观环境风险 |
4.3 中国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的综合风险评价 |
5 H 化学材料有限公司创业投资项目风险分析 |
5.1 H 化学材料有限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5.2 创业投资项目风险识别 |
5.2.1 创业者风险分析 |
5.2.2 技术风险分析 |
5.2.3 管理职能风险分析 |
5.2.3.1 财务风险 |
5.2.3.2 营销风险 |
5.2.3.3 人力资源风险 |
5.2.4 市场风险分析 |
5.2.5 宏观环境风险分析 |
5.3 运用模型进行项目风险评价 |
5.3.1 创业投资项目风险因素定量评价 |
5.3.1.1 创业者风险的定量评价 |
5.3.1.2 技术风险的定量评价 |
5.3.1.3 管理职能风险的定量评价 |
5.3.1.4 市场风险的定量评价 |
5.3.1.5 宏观环境风险的定量评价 |
5.3.2 创业投资项目整体风险的定量评价 |
6 新材料产业的风险控制与投资战略选择 |
6.1 中国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的风险控制 |
6.1.1 易规避风险点控制 |
6.1.2 难规避风险点控制 |
6.2 中国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的投资战略选择:循环组合投资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北斗玉龙湾小区建设项目财务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0.2.1 国外研究综述 |
0.2.2 国内研究综述 |
0.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0.3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0.3.1 论文研究思路 |
0.3.2 论文研究方法 |
0.4 论文体系结构 |
0.5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1 相关理论综述 |
1.1 项目管理 |
1.1.1 项目与项目管理 |
1.1.2 项目管理的优势 |
1.1.3 项目管理的内容 |
1.1.4 房地产企业的项目管理 |
1.2 项目经济分析 |
1.2.1 经济分析概述 |
1.2.2 经济分析原理 |
1.2.3 项目经济分析方法 |
1.3 财务评估 |
1.3.1 财务评估概述 |
1.3.2 财务评估方法 |
1.3.3 财务评估指标体系优化 |
1.3.4 房地产项目财务评估程序 |
1.4 经济分析与财务评估 |
2 北斗玉龙湾小区建设项目概述 |
2.1 城中村改造项目概述 |
2.1.1 城中村与城中村改造 |
2.1.2 城中村改造模式 |
2.2 北斗玉龙湾小区项目概况 |
2.2.1 北斗玉龙湾小区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 |
2.2.2 北斗玉龙湾小区城中村改造问题成因分析 |
2.3 山东北斗置业有限公司简介 |
2.4 小区建设方案分析 |
3 北斗玉龙湾小区项目财务评估实证研究 |
3.1 基础财务数据预测 |
3.2 财务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3.3 北斗玉龙湾小区项目财务评估过程 |
3.3.1 财务估算依据 |
3.3.2 项目总投资估算 |
3.3.3 总成本费用 |
3.3.4 项目销售收入 |
3.3.5 销售税金及附加 |
3.3.6 土地增值税 |
3.3.7 损益与静态盈利分析 |
3.3.8 现金流量与动态盈利分析 |
3.3.9 财务评估结论 |
3.4 北斗玉龙湾小区项目不确定性研究 |
3.4.1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
3.4.2 北斗玉龙湾小区项目盈亏平衡分析 |
3.4.3 北斗玉龙湾小区项目敏感性分析 |
3.5 北斗玉龙湾小区项目风险规避和控制措施 |
4 北斗玉龙湾小区建设项目相关效益分析 |
4.1 社会影响分析 |
4.1.1 社会影响效果分析 |
4.1.2 社会适应性分析 |
4.1.3 社会风险及对策分析 |
4.2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
4.2.1 设计依据及标准 |
4.2.2 生态环境影响治理措施 |
4.2.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4.3 财务相关效益综合评价 |
5 总结与展望 |
5.1 项目总结 |
5.2 本文工作 |
5.3 存在的问题与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论文的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论文的基本结构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政府引导基金概述 |
2.1 政府引导基金的概念及特征 |
2.1.1 政府引导基金的概念 |
2.1.2 政府引导基金的特征 |
2.2 政府引导基金的主要作用 |
2.3 政府引导基金参与投资的主要方式 |
2.4 政府引导基金的运作模式 |
2.4.1 政府引导基金的市场构成 |
2.4.2 政府引导基金的运作流程 |
第三章 国内外政府引导基金发展的模式分析及经验借鉴 |
3.1 国外政府引导基金的主要模式 |
3.1.1 美国为代表的融资担保模式 |
3.1.2 以色列、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参股支持模式 |
3.1.3 国外政府引导基金运作模式小结 |
3.2 国内政府引导基金的主要模式 |
3.2.1 地方政府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设立模式 |
3.2.2 地方政府直接设立引导基金模式 |
3.2.3 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设立的引导基金模式 |
3.3 小结 |
第四章 我国政府引导基金发展现状及风险分析 |
4.1 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发展现状 |
4.1.1 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政策环境 |
4.1.2 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设立情况 |
4.1.3 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运行机制 |
4.2 我国政府引导基金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 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风险分析 |
4.4 案例分析—深创投运作政府引导基金的探索与实践 |
4.4.1 深创投的主要运作模式 |
4.4.2 深创投模式的经验总结 |
4.4.3 深创投模式下政府引导基金的主要风险 |
第五章 我国政府管理基金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
5.1 构建风险评价体系 |
5.1.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5.1.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体系 |
5.2 构建风险监控体系 |
5.2.1 风险监控指标 |
5.2.2 分层次的风险监管 |
第六章 加强政府引导基金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
6.1 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 |
6.2 完善有效的运行机制 |
6.3 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
6.4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附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基础与概念界定 |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2.2 相关概念和研究范畴的界定 |
1.3 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写作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框架 |
1.4.2 创新之处 |
1.4.3 难点及不足之处 |
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资本形成 |
2.1 资本形成理论研究的若干维度与启示 |
2.1.1 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形成理论 |
2.1.2 产业层次的资本形成理论 |
2.1.3 货币或金融维度的资本形成理论 |
2.2 资本形成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
2.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本形成的主要渠道分析 |
2.3.1 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形成中内源融资的作用及局限 |
2.3.2 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形成中的财政作用及局限 |
2.4 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形成缺口与金融支持的必然 |
3 金融支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
3.1 金融规模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
3.1.1 资本形成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基础 |
3.1.2 金融总量增加是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形成的重要前提 |
3.2 金融结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
3.2.1 金融结构影响着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方式和效率 |
3.2.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阶段与金融结构的抉择 |
3.3 金融效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
3.3.1 金融动员方式与金融效率 |
3.3.2 金融效率促进产业发展的传导途径 |
4 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型的构建及实证研究 |
4.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金融发展的指标体系评价 |
4.1.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评价 |
4.1.2 金融发展的指标体系评价 |
4.2 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型的构建 |
4.2.1 金融发展衡量指标的选择 |
4.2.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衡量指标的选择 |
4.2.3 模型的构建 |
4.3 中国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证研究 |
4.3.1 数据来源 |
4.3.2 单位根检验 |
4.3.3 协整检验 |
4.3.4 误差修正模型检验(VECM) |
4.3.5 因果检验 |
4.4 日本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证研究 |
4.4.1 模型的构建 |
4.4.2 数据来源 |
4.4.3 单位根检验 |
4.4.4 回归分析 |
4.4.5 因果检验 |
4.5 实证结论的比较分析 |
5 中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制度的比较分析 |
5.1 制度分析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5.1.1 制度分析的理论基础——新制度经济学 |
5.1.2 分析框架 |
5.2 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制度分析 |
5.2.1 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环境条件 |
5.2.2 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制度的构成 |
5.2.3 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特征 |
5.2.4 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绩效评价 |
5.2.5 影响金融支持可持续性的问题 |
5.3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制度分析 |
5.3.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环境条件 |
5.3.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制度的构成 |
5.3.3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制度的基本特征 |
5.3.4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绩效评价 |
5.3.5 金融倾斜的支持政策的可持续性与改革反思 |
5.4 中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比较分析 |
5.4.1 金融支持环境的比较 |
5.4.2 金融支持理论依据的比较 |
5.4.3 金融支持政策的比较 |
5.4.4 金融支持实施机制的比较 |
5.4.5 金融支持制度变迁趋势的比较 |
5.4.6 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比较 |
5.4.7 金融支持体系调控平衡比较 |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制度的优化与设计 |
6.1 基于金融规模角度的制度优化与设计 |
6.1.1 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
6.1.2 努力提高经济证券化程度 |
6.1.3 积极创建良性循环的金融生态环境 |
6.2 基于金融结构角度的制度优化与设计 |
6.2.1 建立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银行体系 |
6.2.2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
6.3 基于金融效率角度的制度优化与设计研究 |
6.3.1 推动银行组织体系和机制创新 |
6.3.2 推动适合高科技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创新 |
6.3.3 创新风险资本的运营机制 |
6.3.4 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政策性信用担保体系 |
7 结论与展望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目的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意义 |
二、创新之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科技服务业概述 |
第一节 科技服务业的内涵 |
第二节 科技服务业的范围 |
第三节 科技服务业的机构分类 |
第四节 科技服务业的特点 |
第二章 我国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
第一节 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一、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历程回顾 |
二、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总体状况 |
第二节 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
二、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
三、缺乏系统公正的准入标准及认证制度 |
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滞后 |
五、市场化运作有待加强 |
六、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
第三章 国外科技服务业发展实践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
第一节 国外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趋势 |
一、信息技术成为现代科技服务业的重要支撑要素 |
二、管理理念的转变推动现代科技服务的方式不断创新 |
三、以区域整合或连锁经营为特征的网络化发展趋势明显 |
四、经营主体多元化,且日益强调企业化运作 |
第二节 国外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及具体实践 |
一、美国——政府引导的同时重视市场机制作用 |
二、日本——典型政府干预下"重点化"战略的有效推进 |
三、韩国——由"模仿、追赶型"发展模式向"创新型"模式转变 |
四、德国——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
第三节 国外促进科技服务业创新与发展给我国的启示 |
一、明晰职能定位,确保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二、加大科研投入,完善资金政策 |
三、整合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网络化协作体系 |
四、加强人才培养,培育全民创新意识 |
五、强化技术引进的规范与引导,提升整体创新实力 |
第四章 完善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继续加快推进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
一、明确科技服务业的战略地位 |
二、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 |
三、完善科技立项和审批制度 |
第二节 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
一、加速基础设施建设 |
二、加快外部政策支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
第三节 培育和构建现代科技服务业管理创新机制 |
一、财税机制创新 |
二、金融机制创新 |
三、人才机制创新 |
四、区域性发展机制创新 |
第四节 加快我国科技服务业国际化发展步伐 |
一、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服务业的技术含量 |
二、加快制定完善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配套政策 |
三、吸引跨国投资与人才,加速科技服务业成长和扩张 |
第五章 现实思考:青岛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概况 |
第一节 青岛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概况 |
一、科技服务产业化初具规模,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助推器 |
二、科技服务机构不断壮大,成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
三、科技服务业政策保障体系日臻完善 |
四、科技服务业区域分工明晰、共同推进 |
第二节 制约青岛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
一、专业化服务程度不高,缺乏一批科技服务品牌产品 |
二、科技服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高科技专业人才短缺 |
三、科技服务市场运行机制尚不成熟 |
四、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不完善 |
第三节 青岛市科技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
一、青岛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着力点 |
二、完善青岛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9)中国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理论基础 |
2.1 创新理论 |
2.1.1 创新思想的萌芽 |
2.1.2 创新理论的形成 |
2.1.3 创新理论的发展 |
2.2 金融发展理论 |
2.2.1 金融结构理论 |
2.2.2 金融中介理论 |
2.2.3 金融约束理论 |
2.2.4 金融内生理论 |
2.2.5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创新理论与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启示 |
2.3.1 创新理论研究的启示 |
2.3.2 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金融促进科技创新的机制分析 |
3.1 金融促进科技创新的资本形成机制 |
3.1.1 资本形成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 |
3.1.2 金融中介促进科技创新的资本形成机制 |
3.1.3 金融市场促进科技创新的资本形成机制 |
3.2 金融促进科技创新的风险分散机制 |
3.2.1 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风险分散 |
3.2.2 金融体系的收益率风险管理 |
3.3 金融促进科技创新的信息揭示机制 |
3.3.1 金融中介促进科技创新的信息揭示机制 |
3.3.2 金融市场促进科技创新的信息揭示机制 |
3.4 金融促进科技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 |
3.4.1 金融中介促进科技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 |
3.4.2 金融市场促进科技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经验借鉴 |
4.1 美国的经验 |
4.1.1 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
4.1.2 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
4.1.3 发达的资本市场体系 |
4.1.4 领先的风险投资市场 |
4.2 日本的经验 |
4.2.1 发达的政策性金融 |
4.2.2 健全的商业银行体系 |
4.2.3 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
4.2.4 发达的风险投资市场 |
4.3 韩国的经验 |
4.3.1 强大的政策性金融 |
4.3.2 健全的信用担保体系 |
4.3.3 发达的科斯达克市场 |
4.4 对中国的启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制约因素 |
5.1 中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考察 |
5.1.1 中国商业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 |
5.1.2 中国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 |
5.1.3 中国政策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 |
5.1.4 中国风险投资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 |
5.2 制约中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因素分析 |
5.2.1 制约中国商业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因素 |
5.2.2 制约中国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因素 |
5.2.3 制约中国政策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因素 |
5.2.4 制约中国风险投资支持科技创新的因素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实证检验 |
6.1 科技创新的测度 |
6.1.1 计量模型 |
6.1.2 数据说明 |
6.1.3 实证结果分析 |
6.2 中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 VAR分析 |
6.2.1 VAR模型 |
6.2.2 变量与数据说明 |
6.2.3 实证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优化中国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 |
7.1 优化中国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思路与原则 |
7.1.1 优化思路 |
7.1.2 优化原则 |
7.2 优化中国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重点 |
7.2.1 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杠杆效应 |
7.2.2 提高商业性金融的支持力度 |
7.2.3 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
7.2.4 加快发展风险投资 |
7.3 优化中国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配套措施 |
7.3.1 着力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 |
7.3.2 大力发展科技中介组织 |
7.3.3 加强金融监管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研究 ——以某医药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选题背景 |
0.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0.3 文献综述 |
0.3.1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0.3.2 国内的研究成果 |
0.4 本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1 风险投资的基本理论 |
1.1 风险投资的涵义 |
1.1.1 风险投资的基本概念 |
1.1.2 风险投资的特征 |
1.1.3 风险投资的作用 |
1.2 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 |
1.3 风险投资的风险分析 |
2 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
2.1 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价的特征 |
2.2 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价的方法介绍 |
2.3 模糊层次法的运用 |
2.3.1 方法介绍 |
2.3.2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具体步骤 |
3 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
3.1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3.2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因素 |
3.2.1 创业者的特性 |
3.2.2 技术风险分析 |
3.2.3 市场风险分析 |
3.2.4 运营风险分析 |
3.2.5 环境风险分析 |
4 风险投资项目案例风险评估 |
4.1 风险企业概况 |
4.2 该项目的主要风险分析 |
4.3 项目风险评估 |
4.3.1 对创业者风险的评价 |
4.3.2 技术风险评价 |
4.3.3 市场风险评价 |
4.3.4 经营风险分析 |
4.3.5 环境风险评价 |
4.3.6 风险综合评价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四、献给风险投资家的书:《投资项目评审》(论文参考文献)
- [1]竞争优势培育视角的商业孵化机制 ——基于美国的三个孵化器案例[D]. 徐敏赛.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7)
- [2]我国城市发展基金运行机制研究[D]. 王斌. 河北大学, 2017(01)
- [3]“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D]. 魏亦山. 武汉大学, 2016(01)
- [4]中国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的风险研究 ——以H化学材料有限公司为例[D]. 俞艳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01)
- [5]北斗玉龙湾小区建设项目财务评估研究[D]. 田菁.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8)
- [6]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风险管理研究[D]. 曹珺. 复旦大学, 2011(08)
- [7]中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谢沛善.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8)
- [8]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杨龙塾.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7)
- [9]中国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研究[D]. 邓平.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1)
- [10]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研究 ——以某医药项目为例[D]. 王成洪. 中国海洋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