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挥农村党员先进性的有效途径——河北兴隆县挂兰峪镇党员公示化管理的有益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黄靖雯[1](2020)在《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出现的基层腐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时间节点的临近,国家扶贫工作也有条不紊逐步推进。基层作为扶贫政策执行的最终落实单位,承担着扶贫工作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重任。但与此同时总有不法分子在扶贫资金诱惑下选择贪污腐败,不仅损害人民利益,还污染政治环境、阻碍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央纪委在2018年开展的专项调查展示国家对腐败问题的重视和治理扶贫领域基层腐败的决心,为扶贫领域基层反腐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保障。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人民主体理论及中国共产党人治腐理论为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通过案例汇总、整理和剖析七省扶贫腐败专项治理曝光案例,总结现象规律,寻求扶贫领域基层腐败产生原因,并以此思考预防治理基本对策。整理发现,当前扶贫领域基层腐败主要表现为厚亲待友、挪用资金、侵占骗取以及收费受贿等类型,体现出腐败主体集中于村级干部、牵涉领域范围较为广泛、分布地区差距较大、涉案金额数目差距较大且小额居多等特征。扶贫中基层腐败的主要原因在思想素质层面主要表现为思想腐朽落后、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政治和文化素质水平有待提高等;政治层面主要表现为监督以及公开制度不够明确、法律法规设计留白、基层扶贫的管理体系设计有待完善等;经济层面主要表现为薪酬及激励体制设计有待改进等。针对扶贫领域基层腐败问题,基于以上观察结果和原因分析,本文从思想素质、政治体制设计、经济激励三个维度构建预防和治理扶贫领域基层腐败对策体系。首先在思想素质层面主要建议提高干部党性修养和思想素质、弘扬民主法治思想;其次在基层反腐机制层面主要建议健全扶贫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公开力度、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力度;最后在经济激励层面主要建议科学设计薪酬体系和激励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及管理。
卢云辉[2](2016)在《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的农村扶贫开发研究 ——基于西部地区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贫困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是由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以及个人的发展差异决定的。反贫困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重大的社会问题之一,也是当今世界共同面对的历史性难题和人类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西部是中国生态条件最为恶劣、少数民族聚居、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区域,其贫困问题具有鲜明地域性特征,是由多种原因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的一种综合贫困现象,呈现出历史的积累过程,表现为高原性、边远性和民族性等特点。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成就斐然,但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快速推进,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正经历急剧转型,社会治理创新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然而,我们面临的现实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失衡,社会现代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现代化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滞后,远不能适应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需要,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和社会问题高发期。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已成为执政党和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面临的急迫任务,其急迫性和重要性在经济社会均欠发展的西部贫困地区更为突出,直接关系到西部地区扶贫攻坚的成败,关系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同步建成。为此,既不能简单照搬发达地区先经济现代化后社会现代化的做法,也没有经济条件直接反哺社会现代化建设,而是迫切需要探索一条真正符合西部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的脱贫路径,以此推动和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协调发展。为此,本文将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社会治理思想,厘清当代中国扶贫开发的思想理论渊源,考察研究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实践及其经验,深入分析中国西部地区扶贫开发行动与效率,尤其通过深入调研,梳理中国西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典型经验,总结中国扶贫开发的基本模式和基本经验,借鉴国内外反贫困理论、实践与智慧。本文由导论、正文、结束语和参考文献四个部分组成,正文分为六章。其中: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意义、选题价值、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基本框架、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等。第一章主要阐述当代中国扶贫开发的思想理论渊源。概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反贫困思想、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思想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反贫困思想及其当代借鉴,以及当代国际社会反贫困思想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第二章主要对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实践进行历史考察,在此基础上总结其经验教训,阐述其历史启示。共分为四个阶段:1949年至1977年土地改革与合作化、计划体制反贫困阶段;1978年至1985年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为切入点的反贫困阶段;1986年至2000年政府主导下的扶贫攻坚阶段;2001年至今的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从这一历史进程中总结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的历史经验和有用启示。第三章着重对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实践进行历史考察。其分为五个阶段:1979~1985年西部农村扶贫开发新思路阶段;1986~1993年西部农村扶贫开发新探索阶段;1994~2000年“八七扶贫攻坚”的西部农村扶贫开发新举措阶段;2001~2010年集中力量加速西部农村脱贫新战役阶段;2011年以后的“精准扶贫,加速脱贫,西部农村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阶段”。通过对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为我国最后的扶贫攻坚大决战,特别是2020年西部同步与全国建成小康社会探索出有效的路径。第四部主要分析中国西部地区县域和乡镇政府扶贫政策与行动、扶贫开发政策项目与效率以及贫困根源与扶贫开发模式,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国西部地区扶贫开发的成就、意义及其基本特征,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或局限性。第五章主要是典型案例分析。通过具体分析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地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及贵州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扶贫开发典型经验,考察相关基本政策、主要做法和特点,并总结其基本经验。第六章是本文的最后落脚点,主要是在前四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扶贫开发事业的历史梳理、成就回顾、问题分析、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寻找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新模式。结束语是对本文所涉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与讨论。一是扶贫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如何回应“发展是硬道理”对“扶贫”理念的遮蔽和侵蚀?因此,市场逻辑与行政逻辑之间的张力如何调节和消解,是产业扶贫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更是地方政府要在实践中解决的首要问题。二是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与强势政府的转型的问题。地方政府如何转型以及如何处理与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的关系的理论资源?归结而言,本文力图从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视域,针对农村扶贫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扶贫开发模式,试图提出推动我国贫困地区的良性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王泽玮,王富忱[3](2016)在《社区矫正工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承德市社区矫正工作为范例》文中提出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帮困扶助是社区矫正工作的三大任务。在社区矫正立法之前,要完成这些任务,就必须探索、研究、创新和实践既符合本地实际又行之有效的社区矫正工作方式、方法、措施和模式,不断提高社区矫正执法水平和管教质量。
崔征[4](2014)在《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表现,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它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被我党作为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也被我党作为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贯彻落实群众路线面临新的挑战。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学理论和党对群众路线的科学概括为理论依据,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群众路线的新认识、新发展,深入分析了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应对新挑战的对策。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研究的理论依据:介绍了研究群众路线所依据的理论和概念;第三部分新时期群众路线的新发展: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群众路线理论的新发展以及党的群众路线的新特点;第四部分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面临的挑战:以改革开放新时期为背景,对群众路线出现的新特点进行概括,并结合案例分析,找出新时期党在坚持群众路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五部分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策略:针对遇到的问题,从多个角度提出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对策及建议。
马德君,孟庆华,吴海汇,王瑞林[5](2007)在《为了山区群众的欢笑 为了雾灵大地的丰收》文中研究说明$T兴隆县紧邻首都北京,地处燕山深处,是着名的革命老区。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树立和坚持正确政绩观,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在雾灵大地吹响进军的号角,为构建和谐、富裕、文明的新兴隆迈出了一串坚实的步伐。$E 以科学
刘海泉,孟庆华[6](2004)在《发挥农村党员先进性的有效途径——兴隆县挂兰峪镇实行“党员公示化管理”》文中指出 兴隆县挂兰峪镇地处兴隆县最南部,是以农业为主的大镇。全镇有党员685名,其中农村党员478名,占全镇党员总数的71.1%。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个镇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的村党支部面对新形势无所适从,认为"土地入了户,不用党支
刘海泉,孟庆华,董立军,李春鹏[7](2004)在《发挥农村党员先进性的有效途径——河北兴隆县挂兰峪镇党员公示化管理的有益尝试》文中认为
二、发挥农村党员先进性的有效途径——河北兴隆县挂兰峪镇党员公示化管理的有益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挥农村党员先进性的有效途径——河北兴隆县挂兰峪镇党员公示化管理的有益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出现的基层腐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1.3.1 思路与方法 |
1.3.2 创新点与难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贫困与基层扶贫工作 |
2.1.2 基层腐败与腐败治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理论与人民主体理论 |
2.2.2 中国共产党治腐基本理论 |
第3章 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现状分析 |
3.1 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基本状况及案例选取说明 |
3.1.1 基层腐败基本状况 |
3.1.2 案例数据选取说明 |
3.2 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问题分类 |
3.2.1 精准扶贫中厚亲待友的腐败 |
3.2.2 精准扶贫中挪用资金的腐败 |
3.2.3 精准扶贫中侵占骗取的腐败 |
3.2.4 精准扶贫中收费受贿的腐败 |
3.3 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问题的特征 |
3.3.1 腐败主体趋于村级干部 |
3.3.2 腐败涉及领域较为广泛 |
3.3.3 腐败分布地区差距较大 |
3.3.4 小额资金腐败较为频发 |
3.4 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危害性分析 |
3.4.1 腐败频发危害基层政治建设 |
3.4.2 腐败问题制约基层经济发展 |
第4章 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原因 |
4.1 基层扶贫领域文化及政治素养有待提高 |
4.1.1 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党性修养及理想信念有所欠缺 |
4.1.2 部分基层工作人员文化及民主法治素养有待提高 |
4.2 基层权力运行过程中监督体系有待完善 |
4.2.1 基层权力运行过程中内部监督有待完善 |
4.2.2 基层权力运行过程中外部监督有待加强 |
4.3 基层扶贫工作中法律与公开制度有待完善 |
4.3.1 基层扶贫工作中法律与查处机制有待改进 |
4.3.2 基层扶贫工作中信息公开和管理有待增强 |
4.4 基层扶贫工作中薪酬与激励方式尚有欠缺 |
4.4.1 基层扶贫工作中薪酬设计造成失衡心理诱发腐败 |
4.4.2 基层扶贫工作中保障与激励措施的效力有待提升 |
第5章 治理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的对策 |
5.1 提高文化及政治素养 |
5.1.1 提升党性修养和思想素质 |
5.1.2 提高文化和民主法治素养 |
5.2 健全权力运行中的监督体系 |
5.2.1 完善基层扶贫工作内部监督 |
5.2.2 增强基层扶贫工作外部监督 |
5.3 完善扶贫相关法律体系和公开制度 |
5.3.1 加强扶贫领域法治建设和查处力度 |
5.3.2 优化扶贫工作信息公开和跟踪管理 |
5.4 改进基层扶贫工作人员薪酬及激励设计 |
5.4.1 合理设计基层扶贫工作人员薪酬标准 |
5.4.2 科学设计基层扶贫工作人员激励方式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2)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的农村扶贫开发研究 ——基于西部地区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
(一) 重点和难点 |
(二) 可能创新点 |
第一章 当代中国扶贫开发的思想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贫困思想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
(二) 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思想的历史发展 |
二、中国古代反贫困思想及其当代借鉴 |
(一) 中国古代反贫困思想与实践 |
(二) 中国古代反贫困与现代反贫困的比较分析 |
三、当代国际社会反贫困思想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一) 当代国际社会反贫困思想与实践 |
(二) 国际反贫困思想和实践对我国反贫困的启示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实践的历史考察及其经验 |
一、土地改革与合作化为抓手,计划体制为根本方法的反贫困(1949~1977) |
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切入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反贫困(1978~1985) |
三、政府主导下的大力度的扶贫攻坚(1986~2000) |
四、集中力量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2001~2010) |
五、精准扶贫,加速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期(2011~) |
(一) 从“扶贫开发”到“脱贫攻坚” |
(二)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
(三) 争戴“贫困帽”到争摘“贫困帽” |
六、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实践的经验教训和历史启示 |
(一) 历史经验 |
(二) 历史启示 |
第三章 中国西部地区扶贫开发的历史考察 |
一、贫困根源及成因分析 |
(一) 贫困的历史的根源 |
(二) 制度与政策的缺失 |
(三) 区位与环境的影响 |
(四)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薄弱 |
(五) 教育与人才的缺乏 |
(六) 意识落后与思维僵化 |
(七) 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与现代文明的冲突 |
(八) 潜在慢性贫困的危害 |
二、地域特征与产业布局 |
(一) 西部贫困地区地域特征 |
(二) 西部地区的产业布局 |
(三) 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支持 |
三、西部地区扶贫开发的历史考察 |
(一) 西部农村扶贫开发新思路(1979~1985) |
(二) 西部农村扶贫开发新探索(1986~1993) |
(三) 西部农村扶贫开发攻坚期(1994~2000) |
(四) 西部农村扶贫开发提速期(2001~2010) |
(五) 精准扶贫,加速脱贫,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2011年~) |
四、西部农村扶贫开发的基本经验 |
(一) 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
(二) 综合开发与全面治理相结合 |
(三) 对口扶贫与协作开发相结合 |
(四) 经济开发与区域发展 |
第四章 中国西部地区扶贫开发行动与效率分析 |
一、县域和乡镇政府扶贫政策与行动分析 |
(一) 县域扶贫政策及其行动 |
(二) 乡镇基层政府扶贫行动 |
(三) 乡村社会反贫困行动的困境 |
(四) 乡村社会资源之弱与社会治理之难 |
二、扶贫开发政策项目与效率分析 |
(一) 扶贫开发政策项目的立项与管理 |
(二) 扶贫开发政策项目的实施及效率 |
第五章 中国西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典型经验 |
一、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及其特点 |
(一) 基本情况和政策 |
(二) 主要做法及其特点 |
二、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及其特点 |
(一) 基本情况和要求 |
(二) 主要做法及其特点 |
三、滇黔桂石漠化地区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及其特点 |
(一) 基本情况和原则 |
(二) 主要做法及其特点 |
四、贵州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及其特点 |
(一) “多元主体”协同扶贫模式 |
(二) 精准识别条件恶劣区域,科学推进生态移民工程 |
(三)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中心辐射能力 |
(四) 整合片区特色资源优势,有效提升产业扶贫效果 |
(五)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扶贫与社保关联度 |
五、中国西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基本经验 |
(一) 因地制宜,大力推动产业扶贫 |
(二) 教育先行,彻底拔掉贫困之根 |
(三) 政府主导,积极鼓励社会参与扶贫 |
(四) 着手群众之急,着眼群众之想 |
(五) 资源整合,全力解决集中连片特困难题 |
(六) 创新社会治理,激发内生动力 |
第六章 创新社会治理,探索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新模式 |
一、社会治理创新与农村扶贫开发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治理思想 |
(二) 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与实践 |
(三) 西方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及其借鉴 |
二、农村扶贫开发与社会治理考察——以贵州为例 |
(一) 基层政府在扶贫项目实施中的管理经验 |
(二) 基层政府角色与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 |
(三) 扶贫开发与乡村公共能力建设 |
(四) 扶贫开发与村庄社会组织建设 |
(五) 扶贫开发与村庄社会控制 |
三、当代中国反贫困路径选择: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
(一) 当代中国反贫困面临的挑战 |
(二) 当代中国反贫困路径选择与社会治理创新 |
结语(思考与讨论) |
参考文献目录 |
后记 |
(3)社区矫正工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承德市社区矫正工作为范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组织建设,创新社区矫正社会化管理体系 |
( 一) 组织机构健全 |
( 二) 经费保障充分 |
( 三) 部门协作有力 |
( 四) 社会宣传到位 |
二、加强队伍建设,创新社区矫正规范化管理措施 |
( 一) 健全队伍,提高工作效率 |
( 二) 强化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
( 三) 严格奖惩,提高执法水平 |
三、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社区矫正科学化管理机制 |
( 一) 联合下发具体性规定 |
( 二) 全面建立科学性制度 |
( 三) 积极创建长效性危险管理机制 |
四、加强业务建设,创新社区矫正实效化管理模式 |
( 一) 实行手机监管信息化,坚持做到时时掌控 |
( 二) 实行教育方式多样化,坚持做到注重实效 |
( 三) 实行管理教育模式化,坚持做到规范统一 |
( 四) 实行矫正教育人性化,坚持做到必访必谈 |
( 五) 实行执法内容公开化,坚持做到公平公正 |
( 六) 实行帮困扶助广泛化,坚持做到应帮尽帮 |
(4)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内背景 |
1.1.2 国际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创新点 |
1.5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群众路线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群众路线研究的哲学基础 |
2.1.1“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 |
2.1.2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新时期坚持群众路线的启示 |
2.2 群众路线研究的社会学基础 |
2.2.1 群众路线研究应借鉴的相关社会学理论 |
2.2.2 社会学相关理论对群众路线研究的借鉴作用 |
2.3 从概念及内容上简述群众路线 |
2.3.1 一切为了群众 |
2.3.2 一切依靠群众 |
2.3.3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发展 |
3.1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群众路线的新理解 |
3.1.1 邓小平关于群众路线的新理解 |
3.1.2 江泽民关于群众路线的新理解 |
3.1.3 胡锦涛关于群众路线的新理解 |
3.1.4 习近平关于群众路线的新理解 |
3.2 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发展 |
3.2.1 民生思想与党的群众路线 |
3.2.2 共同富裕思想与党的群众路线 |
3.2.3 民主与法治思想与党的群众路线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面临的挑战 |
4.1 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新特点 |
4.1.1 群众主体多元化 |
4.1.2 群众思想观念的新变化 |
4.1.3 群众利益诉求多样化 |
4.1.4 群众工作环境的新变化 |
4.2 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遇到的新问题 |
4.2.1 思想观念上出现的问题 |
4.2.2 组织方面出现的问题 |
4.2.3 作风方面出现的问题 |
4.3 网络的出现产生的新问题 |
4.3.1 网络舆论带来的问题 |
4.3.2 网络使用不当带来的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建议 |
5.1 强化党的建设 |
5.1.1 强化党的思想建设 |
5.1.2 强化党的组织建设 |
5.1.3 强化党的作风建设 |
5.2 不断推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
5.2.1 重视教育的发展 |
5.2.2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
5.2.3 注重就业工作的开展 |
5.2.4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
5.2.5 推进收入分配体制变革 |
5.3 全方位提升依法治国水平 |
5.3.1 依法尊重和保障人权 |
5.3.2 完善法律体系建设 |
5.3.3 落实依法执政 |
5.4 增强解决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 |
5.4.1 主动预防并合理处置群体性事件 |
5.4.2 提高网络环境下党的群众工作的能力 |
5.4.3 完善科学处置人民内部矛盾的长效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发挥农村党员先进性的有效途径——河北兴隆县挂兰峪镇党员公示化管理的有益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公示化管理的提出 |
解决“三个问题” |
制定“三项措施” |
四、发挥农村党员先进性的有效途径——河北兴隆县挂兰峪镇党员公示化管理的有益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出现的基层腐败问题研究[D]. 黄靖雯.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20(06)
- [2]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的农村扶贫开发研究 ——基于西部地区的调查研究[D]. 卢云辉. 武汉大学, 2016(07)
- [3]社区矫正工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承德市社区矫正工作为范例[J]. 王泽玮,王富忱.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6(01)
- [4]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D]. 崔征. 河北科技大学, 2014(06)
- [5]为了山区群众的欢笑 为了雾灵大地的丰收[N]. 马德君,孟庆华,吴海汇,王瑞林. 河北日报, 2007
- [6]发挥农村党员先进性的有效途径——兴隆县挂兰峪镇实行“党员公示化管理”[J]. 刘海泉,孟庆华. 共产党员(河北), 2004(01)
- [7]发挥农村党员先进性的有效途径——河北兴隆县挂兰峪镇党员公示化管理的有益尝试[J]. 刘海泉,孟庆华,董立军,李春鹏. 党建,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