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丝绸之路焕发活力

新疆丝绸之路焕发活力

一、新疆丝绸古道焕发青春(论文文献综述)

李耀鹏,孟繁华[1](2021)在《历史与生命熔铸的精神史诗——丰收报告文学创作论》文中研究说明丰收是当下时代富有旺盛创作活力和激情的报告文学家,他的报告文学写作具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恢弘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丰富性,内在性地接续了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传统。他以新疆作为基本地域和文化空间,在个人记忆、历史文化和家国理想的书写中,勾勒出兵团历史、西部日常生活、人性风景。

古丽奴尔·米吉提[2](2021)在《近十年兵团红色文学研究 ——以兵团出版社红色主题文学类图书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

刘春晓[3](2020)在《人文历史纪录片多元价值及表现手法》文中指出人文历史纪录片在传播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现国家形象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创新,更离不开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人文历史纪录片不仅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进行了传播和弘扬,而且本身具有丰富的艺术性,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系统的梳理了中国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及人文历史纪录片展现的多元价值,同时选用从1958年至今的优秀人文历史纪录片为案例,结合影视艺术理论和影视叙事学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是行文的准备,主要介绍了人文历史纪录片多元价值及表现手法的选题理由、选题意义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阐释了本人对人文历史纪录片价值的理解,对后文的写作起到一个引导作用;第二部分主要对人文历史纪录片的相关概念做了界定、阐释了本文所用到的理论基础,并对人文历史纪录片1958年至今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总结;第三部分主要阐释了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本体价值为什么为史料价值,从时间、空间、人物三个角度描写了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史料价值;第四部分主要阐释了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核心价值为什么为文化价值,从表现传统中式生活方式、表现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给人启迪指导生活四个方面描写了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文化价值;第五部分主要阐释了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关键价值为什么是审美价值,从意境美和真实美两个方面描写了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审美价值;论文的第六部分为人文历史纪录片多元价值的具体表现手法,从画面、声音和叙事三个角度对人文历史纪录片进行详细的分析,展现了人文历史纪录片从丰富多彩的画面和镜头语言到解说词、同期声、音乐音响的氛围浓厚的声音表达,再到多元化个性化的叙事视角、叙事时空和叙事结构的叙事策略。本文认为,人文历史纪录片作为中国纪录片市场数量多且质量好的纪录片类型,跟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日益成熟,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在展现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独树一帜的审美情趣方面有着其他类型纪录片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总结发现,人文历史纪录片对于我国历史的记录、文化的传播、审美的展现有着重要的作用,能深刻的体现出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史料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有助于纪录片制作专业人士相互间的交流与了解,使他们更准确地把握人文历史纪录片创作的主流,丰富思想,对于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创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而创作出更具有价值的优秀人文历史纪录片。通过对人文历史纪录片价值的研究,人们对于人文历史纪录片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进而对创作的人文历史纪录片作品带来一定的积极意义,使作品的价值在观众中更好地传播,从而使中国人更好的了解自己,使外国人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借助人文历史纪录片的艺术表达,更好的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许国华[4](2020)在《丝路三关,聆听沧桑历史的回响》文中研究指明傲勃苍野,巍然天地,雄驻在古丝绸之路上的玉门关、阳关、嘉裕关,是绵绵文化流韵中的一道壮丽风景,是漫漫文明遗存中的一部壮阔历史。走近三关,聆听沧桑历史的不绝回响,感悟古代文人的诗意情结……大漠孤烟玉门关

李想[5](2019)在《丝路视野下的红柯小说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方向,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旨在探究丝路文学视野下的红柯小说创作。作为长于新疆题材创作的陕西作家,红柯凭借自己的作品为略显沉闷的九十年代文学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与歌颂成为他描写新疆题材作品的主题,他将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与理解融入到小说的字里行间,让读者在作品中感受到诗意的境界。本论文主要从丝路文学的角度把握红柯的作品,从他与丝路文学以及丝路想象的关系上入手,通过其前后期小说的对比,发现红柯在进入丝路文学创作后出现的转变,分别从审美意象、生命力量、精神世界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从而总结出红柯创作确实对当下“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为今后丝路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推动力。本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红柯小说创作的研究现状、研究的框架思路。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论述红柯进行丝路文学的创作背景以及丝路想象的三点原因,以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为切入点,厘清红柯最终选择丝路文学创作的必然性。第二章深入到具体作品展开分析论述,从审美意象、生命力量、精神世界这三点入手,分别对其早期新疆题材作品和后期丝路题材作品进行对比,从而展现出红柯在丝路文学中所做的突破和转变。第三章主要叙述了红柯在丝路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中原西域情,作为同时拥有新疆作家与陕西作家双重身份的红柯,在创作的思想与风格上与本土作家有所不同,相较于新疆本土作家而言,他更偏向于借用想象和神话民间传说来装点作品;相较于陕西本土作家,他则更偏向于描写知识分子的生活,对中原文化的批判意识也更为强烈。其次,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丝路文学的发展,而这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也正是红柯想要表达的。最后,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丝路文学始终秉持着中华文化平等、开放、沟通、包容的文化精神,传承其海纳百川的胸襟气量,而红柯也正是通过自己的作品,构筑起新时代下丝路文学的桥梁,让丝路文学与中华文化一道,产生属于这个时代的共振。

吴燕[6](2019)在《论红柯小说中的新疆书写》文中指出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红柯以其“天山系列”作品闻名于当代文坛,成为新疆书写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以深入在场的姿态真正将小说创作与亲身实践结合起来,以漫游新疆的十年生活体验作为写作资源,创作出六百余万字的文学作品。红柯以其独特的诗性风格书写新疆的自然风貌和异域风情,在西部文学的整体创作中独树一帜。本论文以红柯小说中的新疆书写为研究对象,从主位与客位两个主体维度剖析红柯新疆书写的创作主题、叙事艺术和文化渊源。本论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新疆书写的外在体现——去‘人类中心主义’的主题呈现”,考察红柯新疆书写涵盖的主题诉求,探寻其共同特征和内在的逻辑联系,总结红柯新疆书写的“去人类中心主义”特质。第二章:“新疆书写的内在建构——浪漫诗性思维的艺术搭建”,探讨红柯新疆书写的叙事艺术,包括艺术形式、修辞方法以及叙述策略等方面,分析其具体的形成原因和特异之处。红柯新疆书写的建构艺术与自身的知识体系、文化素养和人生经验紧密相关。第三章:“新疆书写的文化渊源——多元文化样貌的交流融合”,发掘红柯新疆书写的内在文化渊源。红柯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关陕民间文化和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作为母体文化对红柯的创作具有根性的影响意义。而在新疆生活十年所接受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亦成为红柯文化认知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比照、碰撞与交流促成了红柯新疆书写的叙事建构。

张怡雯[7](2019)在《历史题材舞剧的叙事研究 ——以“丝绸之路”题材舞剧为例》文中指出丝绸之路——一条古老而神秘的商贸之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不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自汉代发展至今,凝聚着悠久的历史文化。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使丝绸之路焕发年轻的魅力和光彩,从此进入全新的时代。1979年,舞剧《丝路花雨》和《文成公主》上演,开创了丝绸之路题材舞剧的先河。当下正值中国舞剧创作发展的高峰时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10年代,丝绸之路题材的舞剧创作数量激增。本篇论文以“丝路”题材舞剧为研究对象,从舞剧叙事的角度切入,概括历史题材舞剧在叙事方面的共性特点,归纳“丝路”题材舞剧在历史呈现方面的独特之处,剖析舞剧再现历史内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舞剧创作过程中塑造历史人物、选择历史事件时遵循的规律。论文第一章《丝绸之路题材舞剧的叙事》阐述了“丝路”题材舞剧的范畴、分类和历史发展。论文第二章《丝绸之路题材舞剧的叙事要素》分别从人物、事件和情境三个方面总结“丝路”题材舞剧在叙事要素方面的特点。论文第三章《丝绸之路题材舞剧的叙事结构》总结了“丝路”题材舞剧的叙事结构。论文第四章《丝绸之路题材舞剧的叙事原则》是对“丝路”题材舞剧叙事规律的总结。

李娜[8](2018)在《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以11种代表植物为重心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是基于文学本位的跨学科研究,在细读唐代诗文总集、别集的基础上,结合考古资料、史书、政书、类书、方志、佛藏、道藏等文献,通过检索梳理、综合归纳,以文史图相结合的方式,着重分析在唐代文学中留有大量印记的十一种外来代表植物的书写境况,探究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的双向互馈关系,同时以此为窗口审视唐人对待外来植物的态度、接受心理,唐时外来植物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的图景,乃至唐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状况。具体从以下方面展开:绪论部分,叙述选题缘起,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尚需拓展的空间、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论文开展的分论点与方向,对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研究的价值等作出阐述。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是论文的研究重点,以外来植物沿丝路传入的路径,将其分为陆上与海上两类,又另辟佛教外来植物专章,选取胡麻、蒲萄、石榴、苜蓿、芜菁、甘蔗、刺桐、木绵、娑罗、菩提、贝多等作为个案,在细读文本,辨析正名、异名、冠名、错认现象的基础上,分析十一种外来植物在唐代文学中的呈现境况,并附加因错认、冠名的七叶树、多罗、海石榴等三种外来植物,解析其在唐代文学中出现的位置、并联搭配的物象、使用的情境,分析其在初盛中晚不同时期的文学中的变化特点,全面细致地还原并绘出外来植物进入唐代文学的真实图景。第四章在此前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对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的关系展开探究,并得出以下结论:二者有着密切深入的双向互馈关系,一方面,丝路外来植物文化作为背景影响着创作者的认知,而外来植物在中国本土的生长状态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影响着创作者的视野、情感与心灵,激发其创作灵感,成为其创作的源泉,作为其表现对象与素材,丰富其内容、思想与情感,与它物及融入的诗人情感共构出唐诗别样的意境,让唐诗充溢着一种鲜活的异域情韵。另一方面,外来植物在唐代的生长情境与生态景观,其被人们接受的程度、心理,其累积的衣食住行医药文化,均藉由唐代文学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亦对外来植物作以本土化的选择与模塑,赋予其诗意化的美名,如诗如画的中国化气韵,中国化的风韵,从而让其更丰富、灵动,更具美感,具有了包容中外、兼容二美的文化内蕴。当丝路外来植物遭遇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它不仅被再现着,也被表现着,唐代文学创作者会通过亲见后的直观描写再现眼前物,也会将个体的情感、认知注入其中,甚至通过文献载录想象着这种来自异域并未亲见的事物,还会在追忆中为其涂抹上朦胧唯美的色彩,于是当外来植物遭遇唐代文学后,也不再是原来的样子,而是在唐人眼中、心目中辗转后的样子,从而别具风采,焕发出别样的光华。可以说唐诗与丝路外来植物在特定时空下的相遇,交汇时即绽放出动人的光芒,当唐人遇见丝路外来植物,凝视中激发了创作的火花与灵感,丝路外来植物装点着唐代文学的风景,而唐代文学也充实着丝路外来植物的意蕴,使其不仅是过去的文化载体也是当时的文化承载者,不再是无意识的物而是有生命有情感的被人格化的物,不仅是异域的、外国人的也是唐代本土的、唐人的,不仅是个体的也是卓具代表性的,是与唐代的天空、阳光、风雨,唐代的人与物关联的,增添了更丰富文化内蕴的诗意的精灵。论文能独辟蹊径,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唐代文学中的11种外来植物书写细节作以分析,包括其在唐诗中的位置,搭配、对仗、连接等物象组合与对接,构成的诗境与意蕴等,并以此分析其在唐诗中的具体作用,唐人对其的本土化重塑,乃至文化间的交流与互融的具体方式与呈现情境。阐释唐人选用特定外来植物异名,以外来植物冠名之名入唐代文学等现象,亦进一步分析其中所透露的外来植物在唐代的生长、被唐人接受的态度、心理、中西方文化交流意蕴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的关系作出系统、细化分析,令研究时现闪光点与创新点。

李晔[9](2018)在《艾德莱斯绸视觉语言在首饰设计中的艺术表现》文中研究指明艾德莱斯绸是我国新疆地区特有的丝绸品种,展现了新疆主体民族维吾尔族热情奔放的民族特质、传统的歌舞欢庆方式和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作为维吾尔族文化的物质载体与精神象征,不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由于新疆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交通不便、语言不通、宗教信仰等因素,人们对艾德莱斯绸的了解知之甚少。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古今文化的交融和时尚的多元化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艾德莱斯绸有着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视觉语言,在珠宝首饰设计领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发展潜力。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追溯艾德莱斯绸的起源与发展,实地考察了新疆喀什地区的大巴扎市场,总结出影响此种艺术风格形成的三大因素。从分析艾德莱斯绸的色彩及传统图案等设计元素入手,深入了解它的文化内涵,解析艾德莱斯绸艺术风格,再结合维吾尔族的审美特征,将艾德莱斯绸的设计元素自然的运用到首饰设计中,创作出一件有别于传统概念的民族艺术首饰,使作品的整体风格更加贴近维吾尔族的精神实质,并验证了它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和可实现性。研究发现,艾德莱斯绸独特的扎经染色工艺具有将晕染效果与多种色彩相结合,使艾德莱斯绸色彩更加丰富多变,因此在艾德莱斯绸民族艺术首饰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出以上艺术特征。巧妙地结合多种首饰综合材料,打破人们对艾德莱斯绸的固有观念,不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珠宝首饰造型的多样性,而且使艾德莱斯绸突破自我局限,在更多的艺术领域展现光彩。通过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挖掘艾德莱斯绸的艺术价值,为其注入新的灵魂,使艾德莱斯绸首饰艺术能够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王岩[10](2017)在《红柯小说的新疆书写和地理经验》文中提出在新疆地域文学的研究领域中,红柯作为近年来陕西文坛不可忽视的领军力量,创作了大量以新疆地域书写为题材的小说,其独特的写作方式和陕西“异乡人”视角使他的作品独树一帜,曾四次入围茅盾文学奖提名。对红柯作品新疆地域性书写的系统性研究,有助于认识红柯新疆地域性书写特点、地理经验文学化表达方式以及新疆书写对红柯后期创作的影响,对深入了解红柯创作和新疆地域文学新方向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论文共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整体入手点面结合,对红柯新疆书写中的典型地域和各要素分布进行全面归纳。对作品中涉及的城市村镇、山脉河湖、地貌气候、动物植物、民族风俗等进行分类数据统计,突出展现其中出现频率最高、最具代表性的部分。第二部分着重探讨红柯新疆地理经验的文学表现形式,从新疆书写的自然地域性和人文地域性两方面入手,对红柯创作的本土化人物形象和地域性的故事构建方式进行研究,凸显作品展现出的西域人民性格本真面以及草原民族注重仪式感的习俗渊源等内容。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都以红柯“异乡人”身份为出发点,对其陕西底色在新疆书写中的表现方式及其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侧重点分别为:红柯童年成长经验与新疆十年异乡之旅熏陶下的不同文化碰撞在书写中的表现方式。红柯新陕两地书写在社会表现、价值追求、饮食乐趣、待人接物、婚恋观念五个方面的不同表现形式。第五部分从叙述角度、叙述内容和叙述背景三维度入手,将红柯新疆书写方式和同时期新疆本土作家作品进行多角度对比,分析两者文学表达方式不同的必然性以及力图营造出的文学效果的差异性,为后期作家充实新疆创作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和道路指引。最后对红柯独特地域书写方式进行深入剖析和理性思考,着重探究红柯为营造新疆童话氛围、表达西域大地宗教神性而选取的写作技巧和材料表现方式,同时研究这种写作方式对后期关中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带给其他创作者的启发。

二、新疆丝绸古道焕发青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丝绸古道焕发青春(论文提纲范文)

(3)人文历史纪录片多元价值及表现手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相关研究
        2.关于纪录片价值研究的相关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1、纪录片的相关研究
        2、纪录片的价值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方法、难题、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拟突破的难题
        四、创新点
第一章 人文历史纪录片价值研究概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人文历史纪录片概念界定
        二、人文历史纪录片价值概念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影视艺术理论
        二、影视叙事学理论
    第三节 人文历史纪录片发展过程
        一、人文历史纪录片初创时期(1958 年——1967 年)
        二、人文历史纪录片非常时期(1968 年——1977 年)
        三、人文历史纪录片思辨时期(1978 年——1987 年)
        四、人文历史纪录片繁荣时期(1988 年——1999 年)
        五、人文历史纪录片兼容时期(2000 年——2012 年)
        六、人文历史纪录片成熟时期(2013 年——至今)
第二章 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史料价值
    第一节 史料价值是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本体价值
    第二节 时间:对历史的纵向梳理
        一、反应事件全貌
        二、展现历史发展进程
    第三节 空间:对历史的横向整合
        一、展现民风民俗
        二、展现地貌特征
        三、对传统工艺的记载
    第四节 人物:对历史的全面分析
        一、大人物的平凡世界
        二、对文献资料的补充
第三章 人文历史纪录片文化价值
    第一节 文化价值是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核心价值
    第二节 表现传统中式生活方式
        一、展现服饰文化
        二、展现饮食文化
        三、展现住所文化
    第三节 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一、道德意识
        二、和谐意识
        三、理想主义
    第四节 增强文化自信
        一、更加了解中华文化内涵
        二、增强文化交流
        三、促进对文化的保护和创新
        四、给人启迪,指导生活
第四章 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审美价值
    第一节 审美价值是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关键价值
    第二节 意境美
        一、情景交融
        二、虚实结合
    第三节 真实美
        一、客观真实美
        二、艺术真实美
第五章 人文历史纪录片价值的表达方式
    第一节 人文历史纪录片的视觉表达
        一、丰富的画面语言
        二、多样的镜头表现
    第二节 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声音要素
        一、解说词、同期声的表达方式
        二、音乐、音响增强艺术魅力
    第三节 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一、多元化的叙事视角
        二、不同维度的叙事时空
        三、个性化的叙事结构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与不足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参考影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丝路三关,聆听沧桑历史的回响(论文提纲范文)

大漠孤烟玉门关
西出阳关寻故人
连陲锁钥嘉峪关

(5)丝路视野下的红柯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思路
一、红柯与丝路选择
    (一) 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
        1、丝绸之路的由来
        2、丝路文学的脉络
    (二) 红柯与丝路文学的关系
        1、红柯与丝路文学的渊源
        2、红柯丝路文学创作之路
    (三) 丝路想象的缘由
        1、丝路想象的三个原因
        2、想象建构的理想家园
二、红柯小说创作走向与转变
    (一) 审美意象的转变
        1、早期小说中的审美意象
        2、后期小说中的丝路意象
    (二) 生命力量的表达
        1、原始生命力的赞颂
        2、个体生命力量对比
    (三)精神世界的关注
        1、心灵创伤的治愈
        2、精神家园的重构
三、红柯与他的中原西域情
    (一) 新疆作家与陕西作家的双重身份
        1、作为新疆作家的红柯
        2、作为陕西作家的红柯
    (二) 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汇合流
        1、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织
        2、红柯小说中的丝路文化
    (三) 丝路文学与中华文化的共振
        1、丝路文学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2、红柯之于丝路文学的意义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6)论红柯小说中的新疆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红柯创作分期和新疆书写的界定
    二、红柯小说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新疆书写的外在体现——去“人类中心主义”的主题呈现
    第一节 规避城市文明的异域轮廓
        一、恢弘辽阔的自然之美
        二、万物有灵的生命之美
        三、淳朴本真的人性之美
    第二节 超越世俗社会的精神视界
        一、心灵寄托的精神家园
        二、血性强悍的英雄意识
        三、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
    第三节 彰显积极饱满的生存状态
        一、超然豁达的生死观
        二、人兽共居的“齐物观”
        三、人与自然的亲和意识
第二章 新疆书写的内在建构——浪漫诗性思维的艺术搭建
    第一节 多向度的叙述策略
        一、神话传说的叙述底色
        二、传奇史诗的宏观铺陈
        三、至真至善的儿童视角
    第二节“模式化”的叙述手法
        一、丰富繁杂的意象隐喻
        二、“类型化”的人物设置
        三、“通感性”的语言风格
    第三节 非时序的空间行文
        一、淡化情节的“情绪化”写作
        二、线索并置的叙事技法
第三章 新疆书写的文化渊源——多元文化样貌的交流融合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寻根
        一、关陕民间文化的体认
        二、儒家文化:“仁政”和“忧患意识”的浸润
        三、道家文化:“自然无为”的思想映射
    第二节 少数民族文化理念的涵括
        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化
        二、神秘尚武的伊斯兰文化
        三、萨满文化——《萨吾尔登》式的萨满仪式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历史题材舞剧的叙事研究 ——以“丝绸之路”题材舞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舞剧研究与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丝绸之路题材舞剧的界定
    第一节 丝绸之路题材舞剧的范畴
    第二节 丝绸之路题材舞剧的分类
    第三节 丝绸之路题材舞剧的发展
第二章 丝绸之路题材舞剧的叙事要素
    第一节 丝绸之路题材舞剧中的人物
        一、人物身份
        (一)历史改编类舞剧的人物身份
        (二)原创故事类舞剧的人物身份
        二、人物性格
        (一)历史改编类舞剧的人物性格
        (二)原创故事类舞剧的人物性格
        三、人物关系
        (一)历史改编类舞剧的人物关系
        (二)原创故事类舞剧的人物关系
    第二节 丝绸之路题材舞剧中的事件
        一、丝绸之路题材舞剧的事件起因
        二、丝绸之路题材舞剧的事件经过
        三、丝绸之路题材舞剧的事件结果
    第三节 丝绸之路题材舞剧中的情境
        一、时间、地点
        (一)历史改编类舞剧的时间、地点
        (二)原创故事类舞剧的时间、地点
        二、历史背景
        (一)历史改编类舞剧的历史背景
        (二)原创故事类舞剧的历史背景
第三章 丝绸之题材舞剧的叙事结构
    第一节 丝绸之路题材舞剧中的线性叙事
        一、传统的线性叙事
        二、倒叙与插叙叙事
    第二节 丝绸之路题材舞剧中的非线性叙事
        一、多线性叙事
        二、非线性叙事
    第三节 丝绸之路题材舞剧中的反线性叙事
        一、反线性叙事舞剧
        二、“蒙太奇”的应用
第四章 丝绸之路题材舞剧的叙事原则
    第一节 真实性
        一、历史情境的真实性
        二、人物的真实性
        三、事件的真实性
    第二节 细节性
        一、细节的真实性
        二、细节的生动性
    第三节 多元性
        一、叙事方法的多元
        二、艺术观念的多元
    第四节 哲理性
        一、历史内容的现实意义
        二、作品本身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以11种代表植物为重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价值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丝路学相关研究综述
        (二)植物学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1.概念界定
        2.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内容和目标
        1.研究思路
        2.主要内容
        3.研究目标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外来印记与本土融汇:陆上丝路代表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第一节 日常与传奇、修道与隐逸代表物:唐代文学的胡麻书写
        一、唐代文学所涉胡麻修道、饮食渊源
        二、日常与传奇、修道与隐逸生活代表物:唐代文学的胡麻书写…
        (一)碑铭中的修道象征符号:唐文的胡麻单一书写
        (二)服食传奇、语言比类与地方小吃:笔记小说的胡麻多样书写…
        (三)道教或隐逸象征、饮食与生态:唐诗的胡麻多元重塑
        1.绵延江南的胡麻花开
        2.叙及日常的胡麻饭食
        3.作为象征的胡麻符号
        4.寺院繁盛生长的胡麻
        5.和合相思比兴与民俗象征语义
        结论
    第二节 仙化、日常化与意蕴附加:唐代文学的蒲萄书写
        一、唐代文学蒲萄书写众多且极富创造力的原因
        二、传奇与日常、转引与新创、语用延伸与意蕴附加:唐代文学的蒲萄多元书写
        (一)排名榜与仙化故事:唐人笔记的蒲萄多样化叙述
        (二)史事转引、日常生活、类比与意蕴附加:唐文的蒲萄书写……
        1.蒲萄类比、衬托之用
        2.视作祥瑞的蒲萄图景叙述
        3.作为典故的史事转引
        4.蒲萄衣食住行之用
        5.附加的蒲萄象征意蕴
        6.太庙祭祀的珍稀贡品
        7.蒲萄的西域生长图景
        (三)生态与日常、它物类比与意蕴附加:唐诗的蒲萄本土模塑…
        1.蒲萄生态图景铺绘
        2.他物吟咏的映衬、联想与托物言志意蕴附加
        3.融入日用的蒲萄物象
        4.用作喻体的葡萄
        结论
    第三节 外来承袭与本土新创:唐代文学的石榴书写
        一、唐代文学石榴书写的客观生态境况与文化背景
        1.石榴的外来音译名、本土化异名及冠名它物之名
        2.石榴的引入与生长空间蔓延
        3.石榴的文化意蕴
        4.唐代类书石榴事类
        二、承袭与新创:唐代文学的石榴多样书写
        (一)从背景到中心、从日常到幻化、意蕴附加:唐代笔记、小说的石榴多元书写
        1.作为背景点缀的石榴叙写
        2.作为叙事中心的石榴书写
        (二)专咏、点缀或冠名:唐文的石榴本土化书写
        1.承袭与偶创、本体退隐与社会意蕴附加:专咏中的石榴叙写…
        2.人间石榴裙、仙界石榴与测咏石榴逸事:唐文中的石榴点缀…
        3.以石榴冠名的山石榴叙写
        (三)冠名之咏、本体铺绘与日常书写:唐代诗词的石榴多元书写…
        1.以石榴之名:唐诗中的石榴冠名现象及其文化交流意蕴……
        (1)唐诗中的山石榴
        (2)唐诗中的海石榴
        (3)以石榴冠名的原因与文化交流意蕴
        2.生态图景、日常之用、意蕴附加:唐诗的石榴多元书写……
        (1)石楠花与石榴花异文辨析
        (2)唐诗的石榴专咏
        ①榴锦、红榴别称
        ②石榴与它物并构的生态图景
        ③唐诗中的石榴组接
        ④石榴的意蕴附加
        ⑤石榴、石榴红之比及其意蕴
        ⑥石榴裙、石榴酒、石榴羹
        结论
    第四节 生态、日常与文化意蕴附加:唐代文学的苜蓿书写
        一、生态、日常与文化内蕴附加:唐代笔记的苜蓿多重情境书写……
        二、简略点及与深隐内蕴:唐代碑志传主生平中的苜蓿影迹
        三、苜蓿天马组合与苜蓿饭的象征意蕴:唐诗的苜蓿多元书写
        1.苜蓿与天马、榴花共构的生态图景及文化意蕴
        2.多愁的或艰辛的苜蓿:融入叠加文化的苜蓿意象
        结论
    第五节 外来退隐与本土凸显:唐代文学的芜菁书写
        一、唐代文学芜菁书写的叠加意蕴背景溯源
        1.芜菁的传入与蔓延
        2.芜菁的本土化异名
        3.葑菲之采比喻与本土文化意蕴附加
        二、典故承袭、饮食之用与语用延伸:唐代文学的芜菁书写
        (一)语用延伸、意蕴附加与饮食之用:唐代笔记的芜菁叙写
        (二)葑菲之采的承袭:唐文的芜菁单一书写
        (三)外来印记的退隐与本土意蕴的凸显:唐诗的芜菁书写
        1.承袭《诗经》的葑菲之采比喻
        2.芜菁花开、戴芜菁民风与迎春花之比
        3.种芜菁典故及固化象征意蕴
        4.芜菁之喻的语用延伸
        5.种芜菁之典的饮食之用
        6.葑的茭白与葑田之指
        结论
第二章 美的发现、诗意重塑与本土意蕴附加:海上丝路代表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第一节 诗意重塑、日常之用与意蕴附加:唐诗的木绵书写
        一、瘴花之称、南地风物代表与生态图景铺绘
        1.遥想中的南地代表风物与生态情境描绘
        2.亲见的惊艳与木绵生态情境铺绘
        二、木绵絮填充的保暖品与木绵花刺绣
        1.昆仑儿的木绵裘
        2.融入中土生活的木绵印记
        (1)日常生活的木绵褥
        (2)刺绣中的木绵元素
        (3)生活中的木绵衣
        结论
    第二节 发现的惊艳与风物代表:唐代文学的刺桐书写
        一、形色细描与各地形态辨析:唐代笔记的刺桐书写
        二、诗意极写、灵境虚设与代表风物意蕴附加:唐诗的刺桐书写…
        1.刺桐形色、生态的诗意呈现
        (1)专咏的刺桐生态情境实况极写与灵境想象
        (2)点及诗作的岭南生态情境一隅与南国风物代表
        2.亲见或遥想的惊艳:南国路与南国的风物代表
        结论
    第三节 意蕴附加、日常之用与语用延伸:唐代文学的甘蔗书写
        一、唐代文学甘蔗书写的叠加文化意蕴溯源
        二、生态与日常、意蕴附加与语用延伸:唐代文学的甘蔗书写
        (一)珍馐佳果与甘蔗汁功用:唐代笔记的甘蔗点及
        (二)化之自我的社会意蕴与佛教意蕴附加:唐文的甘蔗书写
        (三)生态与日常、意蕴附加与语用延伸:唐诗的甘蔗多元书写……
        1.南方风物标志与生态图景呈现
        2.甘甜美味、消食解酒的蔗浆饮、蔗浆饭
        3.南方的蔗糖交易
        4.典故的引入与习练射箭技艺的标的物
        5.语用的延伸:以甘蔗为比
        结论
第三章 外来宗教印记与本土意蕴附加:佛教代表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第一节 佛教意蕴印记与本土象征意蕴:唐代文学的菩提树书写
        一、唐代文学菩提树书写的叠加文化背景
        1.从毕钵罗树到道树、不起树:菩提树的诸多异名及意蕴……
        (1)音译的菩提树异名与意译的树王、不起树
        (2)菩提树的道树之称
        2.被误认的贝多树(思惟树)、娑罗树
        二、外来佛教印记与象征意蕴附加:唐代文学的菩提树书写
        (一)佛典与史书的拼接、剪贴:唐代笔记的菩提树书写
        (二)外来佛教故事转引与夸说类比、代指象征新创:唐文的菩提树书写
        1.唐文中的菩提树
        2.唐文中的道树
        (三)唐诗中的菩提树(附非其果实的菩提子)
        1.唐诗中的觉树
        2.唐诗中的菩提树
        3.唐诗中的菩提
        4.唐诗中的道树
        5.唐诗中的菩提子
        结论
    第二节 佛教文化印记、本土之名选择与意蕴附加:唐代文学的娑罗树书写
        一、唐代文学娑罗树书写的叠加佛教文化意蕴背景
        (一)与唐代文学相关的娑罗树别称释义与误称辨析
        1.高远林、坚林之称
        2.娑罗双树(双林)之名
        3.鹤林(鹤树)之称
        4.娑罗的七叶树之误
        (1)七叶树与娑罗之误源流考
        (2)唐诗中的七叶树
        (二)历代叠加的“娑罗树”佛教文化意蕴
        1.“娑罗树”的佛教象征意蕴
        2.“娑罗树”下的佛教事迹与演绎传奇
        3.祥瑞演绎中的娑罗幻象与生态图景
        4.娑罗树的佛教法事之用
        5.娑罗树的佛教奥义类比
        二、外来意蕴承袭、异名选择与象征意蕴:唐代文学的娑罗书写…
        (一)转引与拼接:唐人笔记的娑罗生态图景叙写
        (二)从“娑罗”到“双树”“双林”“鹤树”“鹤林”:唐诗的“娑罗”异名选择与书写
        1.唐诗中的娑罗
        2.唐诗中的“双树”“双林”
        3.唐诗中的“宝树”
        4.唐诗中的鹤树与鹤林
        (三)双树、鹤林之名选择与佛教意蕴附加:唐文的娑罗树书写…
        1.生态情境描绘与本土儒家内蕴汇入:唐文中的娑罗
        2.佛事追忆、佛教代指与象征意蕴:唐文中的双树
        3.佛事追忆、佛教代指与象征意蕴:唐文中的双林
        4.佛事追忆、鹤林寺之名与代指象征:唐文中的鹤林
        5.唐文中的鹤树及其对仗物象
        6.唐文中的坚林(坚固林)及其对仗物象
        (四)唐代诗文选择鹤树、双树、坚林之名的原因
        结论
    第三节 三花、贝叶的选择与象征意蕴:唐代文学的贝多树书写
        一、历代累积的贝多文化意蕴与生态书写
        (一)贝多的迁移与域外生长记录
        (二)贝多的本土生态图景书写
        (三)贝多异名辨析
        1.贝多即贝叶棕之辨
        2.贝多的三花之称
        3.贝多的菩提之误与“六年树”“佛树”之称
        4.贝多的多罗树、贝多罗之误与多罗即贝叶棕
        二、生态情境与贝叶经的象征符号意蕴:唐代文学的贝多书写……
        (一)形色书写与语用延伸:唐代笔记的贝多书写
        1.贝多本体的详说与三种树木总称之说
        2.从它比到以贝多为比
        (二)佛境营造、佛境代指与三花题咏:唐诗的贝多书写
        1.贝多、三花的异名选择与意蕴附加:唐诗的贝多书写
        (1)专题吟咏的贝多树生态图景书写
        (2)佛教生活典型物象与佛境塑造象征符号
        (3)贝叶+经(书、纸)或翻(写)+贝叶结构中的贝多经符号意蕴
        ①贝多经与它物对仗、联结共构的禅境
        ②僧人形象塑造的典型情境:翻写贝叶经
        ③翻看贝叶的佛门皈依与佛经代指
        ④教鹦鹉贝叶的相思传递与寂寥心境
        (4)语用的延伸:贝多之比与代称、象征
        2.唐诗的三花题咏
        3.唐诗的多罗书写
        (三)三花、贝叶、贝多、贝树之名与佛典代称:唐文的贝多书写…
        1.唐文中的贝叶
        (1)贝叶与外来佛教事物之对
        (2)贝叶与中国本土物象之对
        (3)贝叶之文与碑石刻文之比
        2.唐文中的三花
        3.唐文中的贝多
        4.唐文中的贝树
        结论
第四章 外来与本土的交融: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的双向互馈
    第一节 农业文明时代的外来植物与文学溯源
    第二节 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的双向互馈
        一、外来元素的新奇烛照:丝路外来植物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一)作者视野的扩大与异域元素、内容的融入
        (二)异域元素的汇入与新意境的生成
        (三)新语汇与喻它或它喻等新喻体的融入
        (四)从亲见、遥想到追忆感怀:帝国繁华或零落的情感寄托……
        二、本土选择与再造:唐代文学对丝路外来植物的模塑
        (一)唐代文学对丝路外来植物的本土化选择与再造
        1.本土化异名的选择
        2.本土化诗意美名的再造
        3.如诗如画的气韵贯注
        4.与物合一后人格化情韵的模塑
        (二)唐代文学对丝路外来植物的象征意蕴赋予
        1.帝国、都市繁华的象征物
        2.地方风物代表的象征意蕴
        3.宗教文化的代表符号意蕴
        4.儒家伦理的象征意蕴附加
        (三)唐代文学对外来植物的仙化、传奇化重塑
        三、庄周梦蝶的迷惑:唐代文学与外来植物的交互影响
        1.外来植物融入中国本土的生态全景勾勒或铺绘
        2.衣食、医药文化的反映与丰富
    结论
参考文献
插图索引
表格索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艾德莱斯绸视觉语言在首饰设计中的艺术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现状
        1.3.1 理论支撑
        1.3.2 实践创作
    1.4 创新点
第2章 艾德莱斯绸
    2.1 艾德莱斯绸释义
    2.2 艾德莱斯绸的起源与发展
    2.3 影响艾德莱斯绸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
        2.3.1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2.3.2 多变的社会环境
        2.3.3 虔诚的宗教信仰
第3章 艾德莱斯绸的视觉语言
    3.1 色彩归纳
        3.1.1 色彩的象征意义
        3.1.2 色彩的组合
        3.1.3 染料对色彩的影响
    3.2 传统图案
        3.2.1 图案类别
        3.2.2 图案特征
        3.2.3 传统技艺对图案的影响
    3.3 传统技艺
        3.3.1 材质类别
        3.3.2 缫丝、络丝、并丝技艺
        3.3.3 扎经、染色技艺
        3.3.4 拼图、穿综、纺织技艺
        3.3.5 传承与发展
        3.3.6 机械化生产对艾德莱斯绸的影响
第4章 艾德莱斯绸的审美特征
    4.1 意境美
    4.2 对称与平衡
    4.3 写实与抽象相统一
    4.4 自然和谐的人文观念
第5章 艾德莱斯绸视觉语言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
    5.1 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5.1.1 扩展珠宝首饰设计文化内涵
        5.1.2 满足人们的民族审美心理
        5.1.3 体现首饰设计的个性化特征
        5.1.4 承担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责任
    5.2 在首饰设计中的可行性
        5.2.1 色彩借鉴
        5.2.2 “人本自然”的首饰
        5.2.3 题材运用的多样化
        5.2.4 材质运用的综合化
    5.3 毕业设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个人简历
    个人作品

(10)红柯小说的新疆书写和地理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红柯新疆书写中的典型地域与自然景观
    第一节 新疆书写中的典型地域
    第二节 新疆书写中的自然景观
第二章 红柯新疆地理经验的文学性表现
    第一节 新疆书写的自然地域性
    第二节 新疆书写的人文地域性
第三章 红柯新疆书写中的陕西底色
    第一节 独特的陕西视角
    第二节 新疆人在陕西的影响和意义
第四章 红柯新陕两地文学书写对比
    第一节 多视角下的同一性
    第二节 地域差异下的多层文化构造
第五章 红柯与新疆本土作家地域书写对比
    第一节 叙事角度的不同选择
    第二节 叙述内容的地域差异
    第三节 叙事背景的整体营造
第六章 对红柯新疆书写方式的思考
    第一节 童话氛围的营造
    第二节 西域神性的赞歌
    第三节 新疆书写对红柯后期关中书写的影响
结语
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新疆丝绸古道焕发青春(论文参考文献)

  • [1]历史与生命熔铸的精神史诗——丰收报告文学创作论[J]. 李耀鹏,孟繁华.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1(04)
  • [2]近十年兵团红色文学研究 ——以兵团出版社红色主题文学类图书为视角[D]. 古丽奴尔·米吉提. 新疆大学, 2021
  • [3]人文历史纪录片多元价值及表现手法[D]. 刘春晓.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丝路三关,聆听沧桑历史的回响[J]. 许国华. 火花, 2020(02)
  • [5]丝路视野下的红柯小说研究[D]. 李想. 新疆大学, 2019(12)
  • [6]论红柯小说中的新疆书写[D]. 吴燕. 江南大学, 2019(12)
  • [7]历史题材舞剧的叙事研究 ——以“丝绸之路”题材舞剧为例[D]. 张怡雯.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2)
  • [8]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以11种代表植物为重心的考察[D]. 李娜. 西北大学, 2018(01)
  • [9]艾德莱斯绸视觉语言在首饰设计中的艺术表现[D]. 李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7)
  • [10]红柯小说的新疆书写和地理经验[D]. 王岩. 陕西理工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新疆丝绸之路焕发活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