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多媒体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燕[1](2021)在《智能电网下充电站优化运营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实施,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与运营倍受关注。智能电网双向高速的数据通信系统,使充电站的运营与电网、充电网络和不同发电厂具备了动态协同运行的条件,充电站又联动电动汽车,让电动汽车、智能电网与充电站成为联动体,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拓展为多系统协调优化的综合决策问题。本文梳理了充电站运营面临的问题,提出并构建了包括优化运营的充电站选址、用户充电决策行为、引导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和提升风力发电消纳等多个决策模型,并设计了相关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为提升充电站综合运营目标与效率提供决策工具,为政府制定充电服务产业激励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深入分析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充电站作为电能综合调度枢纽,充电站调度供需两侧电网、电动汽车用户电能资源,围绕充电站供需两侧协同调度与优化决策问题开展研究。首先从优化运营角度布局充电站选址提升设备利用效率。其次分别从预测负荷、管控负荷、调用负荷三个层面挖掘充电站供需两侧可调度的资源,逐层优化充电站运营的综合效率,综合运用鲁棒优化、优化理论、预测理论等理论,进行了优化运营模型群的构建和算例求解。然后,从充电服务供需侧匹配、支撑技术和政策激励三方面进行充电站运营机制设计。最后基于上述研究进一步细化研究了充电站运营决策支持系统。以期为充电站运营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充电服务供需实时匹配、提升设备利用率、协同电网消纳规模化风力发电等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基于大量文献的查阅对我国充电站建设运营项目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智能电网与充电站运营交互作用,归纳了我国近年来针对充电站建设运营各类优惠补贴政策;从经济、技术角度分析充电站建设运营现状,展望其发展趋势。结合本文研究的内容探讨充电站优化运营待解决的决策问题。(2)构建基于鲁棒优化方法的充电站选址模型。从充电站优化运营角度根据城市路网产生的不确定的充电需求进行区间限定,分析电动汽车接受充电服务的排队现象,增加充电站负荷能力作为模型的递进约束条件。设计算例验证了选址方案的合理性,优化建站数量与站内设备配置。该模型为充电站优化运营提供合理选址的决策。(3)构建充电站运营系统优化决策模型群。从精准解析充电需求、管控充电过程、协助电网调度提高风电消纳三个方面构建优化决策模型,用户充电决策行为模型、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控制模型、充电站协同电网消纳风电模型,将充电站优化运行策略与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充电过程、风电消纳进行多系统协同优化。充电站的多系统综合优化充分利用了充电站调度各类资源的能力,完善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充电站与智能电网调度协同实现电能高效配置。(4)充电站优化运营机制研究。从充电服务供需侧匹配、供需调度、激励政策和市场博弈四方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充电站运营机制。通过建立高效供需调度,将精确预估需求侧充电负荷和快速供给侧分层调度实现充电服务供需侧匹配;分析支撑充电服务供需匹配的关键技术;利用需求侧优化电价、参与辅助服务、扩大负荷响应、推动电力市场建设等激励政策;分析市场博弈下充电站运营中各个主体的市场地位、经济策略、权益。为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充电站运营机制建设提供依据和帮助。(5)进行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支持系统设计。将上述优化运营模型群引入到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支持系统中的模型库设计,以充电站运营的系统需求、业务流程和优化决策为基础,搭建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作为连接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用户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厂的充电站综合电能管控与调度的运营决策平台,集成了运行数据查询和在线监测功能、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功能、运行调度及协同电网管控功能、综合优化决策功能为一体,实现了为充电网络优化运营决策实施提供平台支持。运用大数据处理和云计算技术构建充电智能服务平台,对充电站运营中的多类数据进行融合与挖掘,为电网、电动汽车用户、充电站以及参与充电站运营的各个主体提供优化决策支持。本文旨在从整体上提高充电站运营的实效性,完善充电站多系统综合优化的管控和调度措施,搭建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支持系统。本文是对现有智能电网下充电站优化运营的理论补充,为我国充电站协同智能电网、用户、充电服务平台运营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帅[2](2020)在《基于D5000系统的睢宁电网调度优化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对于电力行业而言,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用电质量,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为国家可持续能源发展做出贡献。近年来,睢宁县的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大型工厂和商场等优质用电客户数量激增,对电能质量提出更高的需求,电力行业作为重要的支柱型产业,在经济领域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电力工业发展,随着大数据和数据可视化技术的成熟,智能技术已被引入电网的中枢电力调度系统,系统功能的升级意味着电网调度水平已达到新的高度。但是电力系统在运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急需解决,导入D5000这一最新调度系统是至关重要且势在必行的,本文主要研究分析D5000引入的必要性,同时针对解决问题的方向以及实践操作,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分析自动化新型智能电网调度系统在睢宁地区的应用,全方位地构建相关网络模型,分析系统状态估计、电网电压自动控制的优化、电能质量优化、电网负荷控制优化等方面的应用成果。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探讨智能站与常规站的优点及不足之处,以智能变电站的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着眼于运行信息的监控,智能站主体监控的信息数量较多,规范信息定义和监控信息的验收,增加重点监控内容,进一步地提升电网系统调度的水平,有效整合与调配资源,使电网的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2)对比于传统自动框架的分层调度模型,新型智能电网调度着眼于可视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角度,建立的综合网络模型在电力系统调度工作中发挥的优势作用极其显着,剖析其监测建模以及运用监测稳态运行等方面的内容;在建设系统时,要以发生事故之后为基础,着眼于采集数据、监控与倒置系统的视角加以思索,为上层调度系统提供高安全性能的数据接口。3)探究D5000系统所实现的电压自动调节方面的功能,在不同条件下的AVC系统所对应的解决手段与自动控制,AVC系统在实践实用的过程中获取了显着的成效,在睢宁电网的利用率日益提升。4)研究基于D5000的睢宁电网电能质量的优化,分析谐波检查原理,重新对S变换予以改进,同时将该项技术运用在电力系统的高次谐波检测仿真领域中,仿真结果有明显提升。5)研究基于D5000的睢宁电网负荷控制的优化,提高分布式能源、使参与需求响应加以消解、使用户用电费得以缩减,针对实质上的控制提出优化的标准,发挥调节其主动负荷的作用。6)研究基于D5000的睢宁电网变压器利用率的优化,加强规划对接,提高负荷预测的准确性,合理安排输变电工程的建设进度,加强负荷接入管理,确保变压器容量与负荷发展相匹配。本论文有图26幅,表8个,参考文献71篇。
武雅桐[3](2019)在《高铁牵引供电调度仿真系统通讯仿真与供电管理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会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高铁牵引供电调度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调度人员只能靠记忆故障应急处置预案来了解故障应对措施,这种方法培训周期长、效果差。为了给调度人员提供更好的培训方式,选择“高铁牵引供电调度仿真系统”的开发作为研究方向提出仿真系统的设计方案,将系统抽象为监控仿真、通讯仿真和供电管理三个模块,并分别说明各自的设计思路和工作原理搭建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的仿真模型,对长昆客专牵引供电系统的故障过程进行仿真研究,获取牵引供电系统发生不同类型短路故障时输出的故障文件,为“长昆客专供电调度仿真系统”提供故障源,为仿真的继电保护模块提供模拟采样基于Microsoft Visual C++6.0,开发“高铁牵引供电调度仿真系统,,通讯仿真平台及供电管理平台作为仿真系统的支撑平台,其主要实现系统后台功能和编辑功能。由通讯仿真平台实现二次设备仿真及数据通讯系统仿真;由供电管理平台实现设备管理和可视化编辑。在以上两个平台中针对长昆客专实际情况进行配置,作为长昆客专牵引供电调度仿真系统的通讯仿真及供电管理模块在所开发的仿真系统中以长昆客专“T线故障跳闸”的处置为案例,依据调度室提供的故障应急处置流程脚本文档,运用开发的试题编辑模块编辑该故障的试题,该试题可以在监控仿真中运行,验证仿真系统的培训功能通过建模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的高铁牵引供电调度仿真系统与调度人员实际工作中所使用的牵引供电调度系统相似度很高。该系统为调度人员掌握日常操作以及各种故障应急处置过程提供实训平台,为其研究某些罕见故障的最佳处理方式提供实验平台,对提升高铁牵引供电调度人员的运行维护水平有重要意义。
高婷慧[4](2018)在《电力调度通信系统GPRS技术的运用和优化》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在电力调度通信系统中的广泛应用,电力调度通信系统呈现出自动化发展趋势,对于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文章简述了电力调度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了电力调度通信系统的运用和优化,对基于GPRS技术的电力调度自动化通信系统进行了实用性分析,以期为我国的电力调度通信系统发展提供借鉴。
刘彬[5](2018)在《电气化下的铁路电力调度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概述了铁路电力调度SCADA/EMS系统功能及其子系统;分析了铁路电力调度系统结构及其应用,包括SCADA工作站、PAS工作站、调度员工作站、配电自动化工作站、调度管理工作站、电量管理工作站、DTS工作站与网络技术的应用。最后对铁路电力调度系统软件环境及软件结构进行了分析。
李小四,牛元杰[6](2017)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的网络安全问题分析》文中指出本文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的网络安全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希望本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的专业学者提供参考与借鉴,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王华伟,张亮[7](2017)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提出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电力系统,其自身功能非常强大,不仅可及时收集电力数据,分析电力数据,而且可有效监督电网,科学管理电网,更好的协助电力调度部门工作人员作业。为使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得到更好的推广与应用,文章介绍了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分析了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应用现状,指出了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展趋势,以供同行参考。
高磊[8](2017)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基于可信度的访问控制模型》文中提出在现代化的电力企业当中,电力调度的自动化系统已经被应到了电力企业的各方面当中,为电网整体运行的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需要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不断的研究,保证其可信度的访问控制,从而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行。从电力调度自动化概述入手,分析了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现状和结构组成,并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当中的访问控制模型进行了研究。
唐庆,李立雄,干少杰[9](2016)在《浅谈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科技时代的到来,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认清形势,掌握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走向,利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与优势,积极探索出更能适应电网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的系统。
沈超[10](2016)在《110kV及以下电力调度通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张,电力调度通信的建设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其功能的正常发挥直接决定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正常运行。目前,从电力调度系统的现状看,110kV及以下电力调度通信系统还存在诸多问题,已不适应于电力系统的长期发展要求。文章分析了当前110kV及以下电力调度通信系统的现状,研究了目前主流的基于软交换技术的多媒体电力调度通信系统,探讨了110kV及以下电力调度通信系统的更新和发展方向。
二、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多媒体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多媒体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电网下充电站优化运营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充电站选址规划模型研究现状 |
1.2.2 充电站运营与可再生能源协同优化配置模型的研究现状 |
1.2.3 充电站引导有序充电协同优化运营模型研究现状 |
1.2.4 充电站运营管理机制及平台研究现状 |
1.3 论文框架结构及主要内容 |
1.4 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充电站建设运营项目发展与问题分析 |
2.1 充电站系统运营界定 |
2.1.1 充电站运营特点 |
2.1.2 充电站运营业务 |
2.2 充电站站建设运营项目发展分析 |
2.2.1 充电站建设运营政策分析 |
2.2.2 充电站建设运营经济分析 |
2.2.3 充电站建设运营发展技术分析 |
2.3 智能电网与充电站运营交互作用 |
2.3.1 智能电网与充电站运营的交互过程 |
2.3.2 智能电网是充电站优化运营的条件 |
2.3.3 智能电网提升充电站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
2.3.4 智能电网对充电站建设运营影响 |
2.4 多角度优化充电站运营决策问题的提出 |
2.4.1 如何从运营优化的角度进行充电站选址决策 |
2.4.2 如何从多系统协同优化的角度提升运营决策的整体效用 |
2.4.3 如何从可盈利运营模式角度引导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 |
2.4.4 如何依据用户行为优化充电站运营决策 |
2.4.5 如何从资源综合运用角度制定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引入优化运营视角的充电站选址模型研究 |
3.1 相关理论与问题分析 |
3.1.1 充电站选址规划的相关理论 |
3.1.2 相关问题分析 |
3.2 充电站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充电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
3.2.2 充电站选址影响用户满意度的因素 |
3.3 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模型构建 |
3.3.1 问题描假设 |
3.3.2 截取道路车流量的模型 |
3.3.3 路途不确定下的鲁棒优化选址模型 |
3.3.4 充电站负荷能力约束优化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充电站运营系统优化决策模型群构建 |
4.1 引言 |
4.2 电动汽车用户充电决策行为模型 |
4.2.1 相关算法 |
4.2.2 模型空间状态分析 |
4.2.3 基于Q-Learning算法的用户充电行为决策模型 |
4.3 充电站电动汽车有序充电优化决策模型 |
4.3.1 充电站引导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控制原理 |
4.3.2 充电站引导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的决策模型 |
4.3.3 算例分析 |
4.4 充电站充放电与可再生能源发电优化模型 |
4.4.1 智能电网下充电站充放电的特征 |
4.4.2 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特征 |
4.4.3 充电站的负荷响应对电网消纳风力发电能力影响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可持续发展的充电站运营机制研究 |
5.1 充电站供需侧匹配模式 |
5.1.1 常见充电站供需调度模式 |
5.1.2 充电站供需调度匹配模式改进 |
5.2 充电站快速充电服务供需调度模式 |
5.2.1 充电站快速分层调度管理模式 |
5.2.2 充电站快速供需调度匹配运行模式 |
5.2.3 充电站快速充电供需匹配的支撑技术 |
5.3 供需侧匹配的政策激励机制 |
5.4 市场博弈下充电站运营机制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充电站运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
6.1 系统研究意义和目的 |
6.2 系统需求分析和业务功能 |
6.2.1 系统需求分析 |
6.2.2 决策支持系统的业务功能 |
6.3 系统模块组成及设计 |
6.3.1 数据库模块设计 |
6.3.2 模型库模块设计 |
6.3.3 方法库模块设计 |
6.3.4 知识库模块设计 |
6.3.5 多媒体库模块设计 |
6.4 构建充电智能服务平台 |
6.4.1 业务平台 |
6.4.2 技术支撑平台 |
6.4.3 云服务支撑平台 |
6.4.4 数据采集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基于D5000系统的睢宁电网调度优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网调度优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 |
2 睢宁供电公司D5000 电网调控平台 |
2.1 智能电网调度系统的SCADA实时模型维护研究 |
2.2 智能电网调度信息管理的省地一体化研究 |
2.3 调控一体化监控信息传动目标描述 |
2.4 调控一体化监控信息传动验收的主要做法评估与改进 |
2.5 本章小结 |
3 D5000 系统状态估计 |
3.1 电力系统状态估计 |
3.2 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的算法 |
3.3 D5000 系统中状态估计的应用 |
3.4 D5000 系统中状态估计高级应用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D5000 系统睢宁县电网电压自动控制的优化 |
4.1 电压自动控制简述 |
4.2 电网电压自动控制方法 |
4.3 D5000 系统中AVC策略 |
4.4 AVC在睢宁县电网D5000 系统的作用 |
4.5 小结 |
5 基于D5000 系统睢宁县电网电能质量的优化 |
5.1 电力系统谐波检查原理 |
5.2 稳态波检测结果分析 |
5.3 间谐波检测 |
5.4 暂态谐波检测 |
5.5 小结 |
6 基于D5000 系统睢宁县电网负荷控制的优化 |
6.1 主动负荷 |
6.2 需求响应 |
6.3 用户侧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 |
6.4 小结 |
7 基于D5000 系统睢宁县电网变压器利用率的优化 |
7.1 变压器容量宜与负荷发展相匹配 |
7.2 加强负荷接入管理,统筹安排接入方案 |
7.3 合理制定负荷切改方案并及时实施 |
7.4 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高铁牵引供电调度仿真系统通讯仿真与供电管理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高铁牵引供电调度仿真系统 |
2.1 高铁牵引供电调度SCADA系统 |
2.2 高铁牵引供电调度仿真系统需求性分析 |
2.3 高铁牵引供电调度仿真系统技术方案 |
2.3.1 监控仿真 |
2.3.2 通讯仿真 |
2.3.3 供电管理 |
2.4 本章小结 |
3 高铁牵引供电系统的故障仿真模型 |
3.1 长昆客专牵引供电系统 |
3.2 基于MATLAB/Simulink的高铁牵引供电系统故障仿真模型 |
3.2.1 高压电源仿真模型 |
3.2.2 变压器仿真模型 |
3.2.3 牵引网仿真模型 |
3.2.4 牵引供电系统模型及故障仿真计算 |
3.3 故障文件的生成 |
3.4 本章小结 |
4 高铁牵引供电调度仿真系统通讯仿真平台开发 |
4.1 故障数据加载 |
4.2 牵引供电系统二次设备的仿真 |
4.3 数据通讯仿真原理 |
4.3.1 IEC-104规约 |
4.3.2 从站通讯 |
4.3.3 主站通讯 |
4.4 本章小结 |
5 高铁牵引供电调度仿真系统供电管理平台开发 |
5.1 供电设备管理 |
5.1.1 供电设备管理界面及建立 |
5.1.2 供电设备配置 |
5.2 程控卡片编辑模块 |
5.3 试题编辑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6 牵引供电调度故障应急处置仿真:T线故障跳闸 |
6.1 处置流程 |
6.2 试题编辑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电力调度通信系统GPRS技术的运用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力调度通信系统及其发展趋势 |
1.1 电力调度自动化通信系统 |
1.2 电力调度自动化通信系统发展现状 |
1.3 电力调度自动化通信系统发展趋势 |
2 电力调度通信系统的运用和优化 |
2.1 GPRS通信技术 |
2.2 电力调度通信系统工作原理 |
2.3 电力调度通信系统组网方式 |
3 基于GPRS的电力调度自动化通信系统实用性分析 |
3.1 安全性分析 |
3.2 可行性分析 |
4 结语 |
(5)电气化下的铁路电力调度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铁路电力调度SCADA/EMS系统功能及其子系统 |
1.1 铁路电力调度SCADA/EMS系统功能 |
1.2 铁路电力调度SCADA/EMS子系统概述 |
2 铁路电力调度系统结构及其应用 |
2.1 铁路电力调度系统总结构概述 |
2.2 SCADA工作站与PAS工作站技术及其应用 |
2.3 调度员工作站以及配电自动化工作站技术及其应用 |
2.4 调度管理工作站与电量管理工作站技术及其应用 |
2.5 DTS工作站与网络技术及其应用 |
3 铁路电力调度系统软件环境及软件结构分析 |
3.1 铁路电力调度操作系统 |
3.2 铁路电力调度系统软件技术 |
3.3 铁路电力调度系统软件结构 |
4 结束语 |
(6)电力调度自动化的网络安全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
2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2.1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结构 |
2.2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功能 |
3 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管理要遵循的原则 |
4 当前我国电力调度自动化中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 |
4.1 物理方面与系统中存在缺陷 |
4.2 网络没有得到及时优化升级 |
5 应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问题的有效策略 |
5.1 提高对物理因素与人为因素的防范 |
5.2 不断加强对网络系统的安全维护 |
6 电力调度自动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
7 结束语 |
(8)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基于可信度的访问控制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力调度自动化概述 |
2 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现状及结构组成 |
3 自动化系统基于可信度的访问控制模型 |
3.1 有效引进“可信度”的概念 |
3.2 在被访问对象类型的属性确定方面 |
3.3 在角色本身的继承方面 |
4 结束语 |
(10)110kV及以下电力调度通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力调度通信系统的现状分析 |
2 电力调度通信系统技术应用分析 |
3 结语 |
四、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多媒体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电网下充电站优化运营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刘燕.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2]基于D5000系统的睢宁电网调度优化应用研究[D]. 刘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高铁牵引供电调度仿真系统通讯仿真与供电管理的研究与开发[D]. 武雅桐.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电力调度通信系统GPRS技术的运用和优化[J]. 高婷慧. 煤, 2018(09)
- [5]电气化下的铁路电力调度技术研究[J]. 刘彬.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8(04)
- [6]电力调度自动化的网络安全问题分析[J]. 李小四,牛元杰. 通讯世界, 2017(21)
- [7]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 王华伟,张亮.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09)
- [8]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基于可信度的访问控制模型[J]. 高磊. 科技与创新, 2017(05)
- [9]浅谈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应用[J]. 唐庆,李立雄,干少杰. 艺术科技, 2016(09)
- [10]110kV及以下电力调度通信研究[J]. 沈超. 江苏科技信息, 2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