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本兼治复发性口腔溃疡300例(论文文献综述)
袁洁莹,陈晓文,张艳,王静璇,宋雪,齐景,赵虎[1](2021)在《西帕依固龈液联合甲钴胺治疗灼口综合征的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西帕依固龈液联合甲钴胺用于治疗灼口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灼口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使用西帕依固龈液联合甲钴胺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康复新液联合甲钴胺进行治疗,用药3个月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口干评分、味觉水平、治疗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通过3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口干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甜、苦、咸味觉敏感度较对照组均有增加,但只有苦味觉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满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帕依固龈液联合甲钴胺治疗灼口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明显。
张羽[2](2021)在《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及数据挖掘探讨周彩云教授治疗白塞病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背景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以口腔及外阴溃疡、眼炎和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与自身免疫相关的血管炎症性疾病,疾病发展至后期可累及多个系统。白塞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西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暂无特效药物,治疗上主要以局部治疗及对症治疗为主,但西药大多副作用大,且停药后易复发,对于本病的治疗,中医学从治病求本、辨证论治出发,有一定的优势,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以缓解使用西药带来的毒副作用。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历史悠久,其相关治疗经验代代相传,白塞病的中医药治疗也在传承中不断的创新,但目前尚无对于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系统的文献分析,归纳与总结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发展与现状,了解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发展及现状对于未来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发展及创新有重要意义,故本课题通过对近20年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总结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大致规律与方向,为未来中医药治疗白塞病提供临床及科研的参考。周彩云教授治疗白塞病经验丰富,本课题同时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周彩云教授治疗白塞病经验,总结其用药方式和辨治规律,在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整体规律与方向的基础上探讨周彩云教授治疗白塞病的经验与学术思想,为临床上治疗白塞病提供参考。2.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近二十年(2000-2020)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总结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白塞病提供临床及科研的参考,并对周彩云教授临床治疗白塞病的经验进行数据挖掘,对周彩云教授临床诊治白塞病的经验进行探讨与总结,探索周师治疗白塞病的辨证思路与用药规律。3.研究方法3.1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g Data)对中医药治疗白塞病进行相关文献检索,通过阅读筛查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用EXCEL及CiteSpace对文献中的内容(文献发表时间、刊载期刊、核心作者、文献类型、中医证型及中医治疗)进行统计分析,归纳与总结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发展与诊疗规律。3.2数据挖掘研究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录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西苑医院风湿科门诊及住院的白塞病患者,共纳入80例,所有纳入的患者均由周彩云教授本人诊治,整理记录信息完善的病例,病例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中医诊断与辨证治则、舌脉信息、方药等。通过数据挖掘软件运用描述性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挖掘周彩云教授诊治白塞病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的证型分布、药物频次、用药规律等,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总结周彩云教授诊治白塞病的学术经验。4.研究结果4.1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4.1.1文献基本特征本研究共纳入330篇文献,其中名医经验78篇,病例报道35篇,临床研究115篇,实验研究6篇,理论研究64篇,综述类27篇,文献研究5篇;年度发文量虽然较为波动,但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其中有两个明显的峰值,分别是2008年和2010年;根据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分析文献发文地区分布,330篇文献分别分布在我国22个省,4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其中排名前十的地区为山东省、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河南省、黑龙江省、广东省、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上海市及辽宁省;纳入的330篇文献分别分布在119种期刊中,刊登文献量排名前十的文献分别为新中医、中医杂志、四川中医、河北中医、风湿病与关节炎、山东中医杂志、中医研究、中国民间疗法、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及陕西中医。4.1.2中医辨证与用药特征因综述类文献中涉及到的辨证分型及用药与名医经验类、临床研究类等类型文献内容有相同之处,故综述类文献仅用于分析文献基本特征,不用于辨证及用药特征的统计,分析中医辨证及用药特征的文献共303篇。纳入的303篇文献中,辨证分型出现的证型频次共计185次,共74种不同证型,将74种不同证型提取其关键词进行分类,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阴虚、热毒、脾虚、血瘀、阳虚、气虚、肝郁、气滞、心火亢盛、血虚、血热;白塞病的治疗方法较为多样,其中涉及到内治法的文献共234篇,外治法9篇,内治法结合外治法60篇;白塞病内服汤药分为专方(自拟方)和验方,其中急性期验方使用频次最高的十种方剂为甘草泻心汤、龙胆泻肝汤、四妙勇安汤、犀角地黄汤、知柏地黄汤、五味消毒饮、清胃散、赤小豆当归散、导赤散、黄连解毒汤,专方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十味中药分别为生甘草、黄柏、黄芩、黄连、生地黄、当归、土茯苓、金银花、牡丹皮、赤芍;疾病缓解期验方使用频次高于两次的方剂为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参苓白术散、赤小豆当归散,专方使用的中药使用频次最高的十味中药分别为:茯苓、白芍、白术、当归、党参、黄芪、生地黄、熟地黄、黄柏、麦冬;外治法中,熏蒸外洗方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依次为:苦参、黄柏、蛇床子、白鲜皮、地肤子、冰片、黄连、白及等;针灸选穴选择频次较高的穴位分别为:合谷、肝俞、足三里、三阴交、心俞、脾俞。4.2数据挖掘研究结果4.2.1患者一般情况周彩云教授诊治的80个病案中,男性有36例,女性有44例,男女比例为1:1.22。年龄大多分布在20-60岁之间,占病例总数的83.8%。4.2.2患者基本症状纳入的白塞病患者主要症状为口腔溃疡(82.1%)、关节痛(27.4%)、眠差(23.8%)、生殖器溃疡(22.6%)、纳差(15.5%)、结节性红斑(15.5%)、咽痛(14.3%)、面部痤疮(10.7%)等;舌象主要为舌红(60.0%)、舌淡红(26.35%)、舌暗(17.5%)、齿痕舌(13.8%);舌苔主要为苔黄腻(37.5%)、苔白(31.3%)、苔白腻(12.5%)、苔薄白(12.5%)、苔薄黄(7.5%)等;脉象主要为脉沉细(42.5%)、脉滑(27.2%)、脉弦(10.0%)、脉滑数(10.0%)、脉细(10.0%)、脉数(10.0%)等。4.2.3辨证及用药规律纳入的白塞病患者主要辨证分型为湿热内蕴(61.3%)、脾虚湿困(13.8%)、气阴两虚(8.8%)、阴虚湿热(6.3%)、肝胆湿热(5.0%)、热毒蕴结(3.8%)等;主要治法治则为清热利湿(67.5%)、健脾利湿(12.5%)、益气养阴(8.8%)、滋阴清热(7.5%)、清热解毒(6.3%)、清肝泻火(6.3%)等;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金银花(90.5%)、生甘草(86.9%)、玄参(84.5%)、茯苓(78.6%)、当归(72.6%)、赤芍(65.5%)、牛蒡子(63.1%)、生薏苡仁(61.9%)、大青叶(50.0%)、浙贝母(47.6%)、芦根(45.2%)、白茅根(42.9%)、百合(41.7%)、蒲公英(39.3%)、黄连(31.0%)等;基于关联规则,得出核心药物8味,分别为金银花、玄参、赤芍、当归、生甘草、牛蒡子、茯苓、生薏苡仁,并得出65组高频药组,频次较高的药组分别为金银花-玄参、金银花-甘草、玄参-甘草、金银花-玄参-甘草、玄参-当归等;基于熵方法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得出16个核心药物组合,分别为黄芩、胖大海、木蝴蝶,白茅根、瓦楞子、大青叶,白茅根、赤芍,炙甘草、甘草、玄参、蒲公英、郁金、酸枣仁等,及8个新方组合,分别为黄芩、胖大海、木蝴蝶、大腹皮,白茅根、瓦楞子、大青叶、海螵蛸,白茅根、瓦楞子、赤芍、海螵蛸等。5.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对330篇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发现白塞病的发病与湿毒、脾虚等病因密切相关,急性期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缓解期以补脾益肾养阴为主,通过对80个周师临床治疗白塞病的验效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发现周师临床诊疗白塞病,主要从湿、热、毒三邪入手,认为白塞病的关键病机为湿热毒蕴,脾虚湿困,瘀血贯穿始终,治疗大法为清热解毒、健脾祛湿、活血化瘀。在临床用药方面,周师以四妙勇安汤为基础方加减辨证治疗。
李雪丽[3](2021)在《牙痛停滴丸治疗口腔溃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牙痛停滴丸临床主要用于风火牙痛,牙周炎及冠周炎引起的牙痛,并且前期临床反馈其具有潜在的防治口腔溃疡的作用,本研究拟考察牙痛停滴丸对实验性口腔溃疡的治疗作用,为其增加临床适应症奠定基础,并通过其药效成分对口腔溃疡的直接作用及调节口腔菌群间接作用两个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牙痛停滴丸防治口腔溃疡的药效学研究采用热板法和二甲苯致耳肿胀法对牙痛停滴丸的镇痛、抗炎药效进行研究;采用化学灼烧口腔黏膜法建立大鼠口腔溃疡模型,探究牙痛停滴丸对口腔溃疡直径、愈合时间以及组织病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2.基于成分-靶点相互作用探讨牙痛停滴丸防治口腔溃疡的作用机制基于超高效液相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平台,对牙痛停滴丸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集样本的液相和质谱数据,通过检索Pubmed和CNKI数据库归纳荜茇、丁香、冰片的化学成分,运用Masslynx4.2软件进行分析,分析牙痛停滴丸的化学成分。再依据得到的化学成分和文献报道的化学成分,利用网络药理学对牙痛停滴丸治疗口腔溃疡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究,采用公共数据库收集牙痛停滴丸成分靶点和口腔溃疡的疾病靶点,对其交集靶点进行分析,得到关键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根据得到的通路,选择其中的关键靶点,对口腔溃疡粘膜组织进行RT-PCR验证其m RNA的表达量,并分析得到成分-靶点-通路-效应的网络图。3.基于对口腔菌群的调节探究牙痛停滴丸防治口腔溃疡的作用机制采用16S r RNA测序对口腔溃疡模型大鼠进行口腔菌群的检测,在无菌的条件下取溃疡处粘膜组织,进行DNA提取,并对V3-V4区扩增,对特定片段的PCR产物,使用Miseq PE30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对得到的测序结果利用I-Sanger云平台进行分析,得到菌群多样性、群落组成、各组间差异等结果。结果:1.牙痛停滴丸防治口腔溃疡的药效学研究牙痛停滴丸有较好的镇痛、抗炎效果,与阳性药阿司匹林无明显差异;并且促进大鼠口腔溃疡愈合的药效作用明显,可以减少溃疡面积,红、肿、溃烂的发生,缓解口腔溃疡处的病理变化。2.基于成分-靶点相互作用探讨牙痛停滴丸防治口腔溃疡的作用机制UPLC-Q-TOF-MS检测牙痛停滴丸的方法可行,共检测鉴定出32个化合物,其中荜茇所含的成分共鉴定出19种,丁香所含的成分鉴定出13种。牙痛停滴丸中的胡椒碱、槲皮素、山奈酚等化合物,可以通过CDK2、CDK4、FOS、HIF-1、MAPK8(JNK)、TGF-β的表达,影响Cell cycle、P53、FOXO、MAPK、TOLL-LIKE、HIF-1、ERBB、Neurotrophin、TGF-beta、T cell、B cell、c AMP等信号通路,产生调节细胞周期、免疫反应、凋亡等效应,最终治疗口腔溃疡。3.基于口腔菌群调节的牙痛停滴丸防治口腔溃疡的作用机制研究牙痛停滴丸可以改善大鼠口腔中群落的丰富度,与其他各组有差别的群落分别为,棒杆菌、呼吸性链球菌、罗尔斯顿菌和巴斯德氏菌,牙痛停滴丸可能通过调节这几种菌群的丰富度发挥治疗口腔溃疡的药效。还可以通过影响Antigen processing and presentation、Apoptosis、p53 signaling pathway、Bacterial invasion of epithelial cells和RIGI-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等通路发挥药效。结论:牙痛停滴丸具有明确的抗炎、镇痛、促进实验大鼠口腔溃疡愈合的作用,其作用一方面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周期、免疫反应、凋亡等缓解口腔溃疡病理变化,另一方面可能通过影响口腔棒杆菌、呼吸性链球菌、罗尔斯顿菌和巴斯德氏菌改善口腔环境发挥防治口腔溃疡的作用。
李江甜[4](2021)在《温阳清肠方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温阳清肠方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型)的临床效应及不良反应,客观评价此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探索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临床依据和方法。方法: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分配原则将符合标准的60例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行口服温阳清肠方联合美沙拉秦肠溶片,温阳清肠方每日1剂,水冲服200ml,分早晚二次空腹温服。美沙拉秦肠溶片1.0g,每日两次。对照组患者口服美沙拉秦肠溶片,每次2.0g,每日两次。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12周。治疗结束后客观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症状疗效、肠镜疗效及安全性评定。研究所采集的相关的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6.0进行处理、分析、比较。结果:综合疗效方面:1.在临床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中临床有效27例,对照组中临床有效2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10%、66.67%;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在临床缓解率方面,治疗组中临床缓解25例,对照组中临床缓解17例,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缓解率分别为86.20%、56.67%;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症状疗效方面:1.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达93.10%,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提示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两组各单项症状进行组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药物均能改善脾肾阳虚证候。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在腹痛、腹胀、食少纳差、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其余症状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3.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经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经检验P<0.05,提示两组均能改善脾肾阳虚证候,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肠镜疗效方面:1.黏膜愈合率比较:治疗组复查肠镜提示肠粘膜愈合18例,对照组复查肠镜肠粘膜愈合10例,治疗组、对照组黏膜愈合率分别为62.07%、33.33%,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的黏膜愈合率优于对照组。2.结肠镜治疗积分比较:进行组内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经检验P<0.05,提示两组均能改善脾肾阳虚证,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安全性方面:本临床观察期间,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等安全性检查均未见异常。结论:温阳清肠方联合美沙拉秦肠溶片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治疗方案临床疗效优于单用美沙拉秦肠溶片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并推广。
何霞[5](2021)在《清胃愈疡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导师林敏主任医师自拟经验方清胃愈疡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证)的临床观察,探讨该经验方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同时结合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认识与思考,为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7月1日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林敏主任专家门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除去脱落及剔除病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予以清胃愈疡汤口服;对照组32例,予以康复新液及胸腺肽肠溶胶囊口服,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及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溃疡愈合时间及溃疡疼痛指数等指标,并在疗程结束3个月后观察两组中临床痊愈及显效患者的复发情况。在观察结束后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复发率及安全性。结果1.症状积分比较:在中医症状总积分方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均有减少(p<0.01),即两组之治疗均有效;各症状单项积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各主症及次症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减少(p<0.05),即清胃愈疡汤对于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确有疗效;而治疗后对照组在口臭及脘腹胀满方面较治疗前积分无明显变化,而其余主症、次症积分均有减少(p<0.05);治疗后两组间相比较,治疗组在缓解溃疡面积、充血、疼痛感、口干、口臭、脘腹胀满效果较对照组更佳(p<0.05),而在溃疡数目、大便症状的改变方面,两组效果差异不明显(p>0.05)。2.症状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6.7%,其中痊愈6人,显效16人,有效6人,无效1人;而对照组有效率为78.1%,其中痊愈3人,显效10人,有效12人,无效7人;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症状疗效比较(p<0.05)有差异性,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3.局部病损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均溃疡期均有缩短,P<0.05,即两组在加快溃疡愈合方面均有疗效,同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疼痛指数在治疗后均有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局部病损有效率为93.3%,其中显效15人,有效13人,无效2人;对照组为71.9%,其中显效13人,有效10人,无效9人;两组患者治疗后局部病损疗效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改善局部病损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4.远期疗效比较: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临床痊愈及显效的患者,其中治疗组随访人数22人,复发患者3人,复发率为13.6%;对照组复发率为46.2%,随访人数13人,复发患者6人,经卡方检验,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比较,p<0.05,两组复发情况具有差异性,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清胃愈疡汤在改善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证)患者的症状方面安全有效,并能有效降低其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汤舒玲[6](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和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复杂网络和数据挖掘的方法,探析中药治疗白塞病的用药规律,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网和Pub Med以上5个数据库中关于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以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为依据选择合格文献,提取处方,建立数据库。将数据规范化处理后,利用Microsoft Excle2016、Matlab2018b和Gephi0.9.2、IBM 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对用药频次、中药功效、四气、五味、归经、核心药物、配伍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61篇,得到217条白塞病的处方,包含225种中药,累计使用频次达2314次。从功效分类来看,清热药(39.3%)使用最多,其次为补虚药(27%)、利水渗湿药(9.1%)、活血化瘀药(6.1%)、解表药(4.7%)、温里药(2.8%)。清热类药物中包括了清热燥湿药(12.2%)、清热凉血药(11.6%)、清热解毒药(10.2%)、清热泻火药(5.0%)、清虚热药(0.3%);补虚类药物中包括了补气药(14.6%)、补血药(7.1%)、补阴药(4.4%)、补阳药(0.1%)。从药物属性来看,中药四气中以寒性药物为主,其次为热、温、平、凉;五味中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主要归心、肝、肺、脾、胃、肾经。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有甘草、生地黄、当归、赤芍、黄连、黄柏、牡丹皮、金银花、黄芩、茯苓、玄参等49味核心中药。关联分析得到两种、三种、四种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个数分别为10个、15个、6个。聚类分析可将前25味核心中药聚为三类,其中第一类包括柴胡、栀子、泽泻、生地黄、当归、川芎、甘草;第二类包括赤芍、白芍、黄芩、黄连、黄柏、知母、牡丹皮、金银花、连翘、玄参、丹参;第三类包括茯苓、白术、党参、土茯苓、薏苡仁、黄芪、苦参。结论:中医治疗白塞病的药物以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热凉血及补气药物为主。通过性味归经分析得出,中医治疗白塞病以寒性药物使用率最高,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心、肝、肺、脾、胃、肾为主。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白塞病的治疗重视“湿”、“热”、“毒”、“瘀”、“虚”的基本病机,病性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治疗以清热解毒、补气祛湿、凉血活血为主,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针对以上五大病机,总结出三类用药组合:针对湿热内蕴证型,柴胡、栀子、泽泻、生地黄、当归、川芎、甘草;针对热入营血证型,赤芍、白芍、黄芩、黄连、黄柏、知母、牡丹皮、金银花、连翘、玄参、丹参;针对脾虚不运证型茯苓、白术、党参、土茯苓、薏苡仁、黄芪、苦参。本研究利用频次、复杂网络、关联规则、系统聚类对现有文献中具有客观疗效的有关白塞病的组方用药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挖掘出的部分核心药物、强关联药对及药物组合。本研究可为临床中医药治疗白塞病提供一些借鉴和新的思路,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进行合理有效地处方用药。
王画[7](2021)在《潜阳口疮汤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脾肾阳虚型)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调查研析“潜阳口疮汤”对复发性阿弗他溃疡(脾肾阳虚型)患者的证候疗效、溃疡疼痛VAS评分以及远期复发率的作用影响,为其临床实践与应用推广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方法:严格实施该试验调查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将参与研究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潜阳口疮组)组、对照(西地碘)组。每组各36例,两组疗程均为10d。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溃疡疼痛评分(VAS)、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依据相关统计学方法,通过总结有效率及各量表评分变化,完善其疗效分析及安全性评估,并通过疗程结束后第3、6个月的定期察访,了解其病情变化及复发情况。结果:1、总有效率比较:在本次试验研究过程中,治疗组病例脱落2例,对照组病例脱落2例,最终共计68例完成此次试验。“潜阳口疮”组总有效率(94.11%)明显高于“西地碘”组(76.47%),两组比较有重要差异。(P<0.01)。2、中医证候总分比较: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的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病例的证候积分均较前降低,(P<0.01)。且组间比较发现“潜阳口疮”组优于“西地碘”组(P<0.01),有统计差异。3、症候单项积分对比:其中中医主症方面,“潜阳口疮”组和“西地碘”组疗效相当(P﹥0.05),无统计学分析差异。中医次症方面“潜阳口疮”组优于“西地碘”组,(P<0.01),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4、溃疡疼痛指数(VAS)比较:比较两组治疗前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皆较前降低(P<0.05)。且“潜阳口疮”组评分低于“西地碘”组,组间相比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5、复发率比较:“潜阳口疮”组3月后复发率为3.0%,6月后再探其复发率为9.0%,总复发率为12.0%。“西地碘”组3月后复发率为11.5%,6个月后其复发率为26.9%,总复发率为38.4%。“潜阳口疮”组的复发率比“西地碘”组低,该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分析意义(P﹤0.05)。6、安全性判定:两组治疗皆有良好的安全性,治疗期间都没有副作用等严重恶性事件。结论:两种方法治疗RAU均能明显改善阿弗他溃疡,缓解溃疡疼痛;两种方法均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但是“潜阳口疮汤”还能显着改善患者的全身症状、明显降低远期复发率,值得进一步的临床试验研究以及基础药理学分析等相关研究。
宋梧桐[8](2021)在《中医脾虚证病机演变过程及辨证论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总结中医古籍脾虚证相关内容,探究脾虚证的内涵以及相关证候分类以及方药。2.在中医上工“知”病的理论基础上研究脾虚证病机演变过程中的阶段分期。3.根据脾虚证病机演变过程,研究脾虚证临床不同分期的证治应用。方法:1.通过重点阅读和理解《黄帝内经》中关于脾脏生理功能、经络理论以及病因病机等相关篇章,根据脾脏的生理以及病理表现,从中医整体观思想对脾虚证的形成过程、病因病机以及证候特征进行解释。2.文献研究从《中华医典》第五版作为文献检索来源,关键词选择“脾气虚”“脾血虚”“脾阳虚”“脾阴虚”,将所检索出来的中医古代着作条文进行阅读,去除与脾虚证无关的文献以及记载不完整文献等,得出脾虚证不同分类的相关文献。基于脾虚证不同分类的文献,总结、归纳脾虚证不同分类以及不同脾虚证在病机演变过程中的证候表现,列出主要证候以及用药,然后对于脾虚证中医古代着作条文进行理论分析,探究脾虚证的本质内涵以及分析在脾虚证发展过程中的证治方法和用药。3.采用临床资料研究的方法:选取符合脾虚证诊断标准的临床病例处方264例,选用Excel2010软件对药物的频数、性味、归经及功效等进行统计,挖掘脾虚证临床不同分期用药性味、功效以及归经规律。然后使用SPSS Statistics 22.0的系统聚类模块对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结果以树状图展示,挖掘脾虚证临床不同分期的核心处方,总结相关治法原则。结论:1.在《黄帝内经》中即已提出上工“知”病的原理。其原理以脏象学说为核心,通过疾病的外在征象,来对内脏的病变程度进行判断,从而“知”所病。中医上工的诊疗优势在于把握疾病的变化趋势,根据疾病的变化趋势先瞻性地使用治疗措施,从而防止疾病趋势的加重。2.根据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研究可知,脾气虚证、脾阴虚证、脾阳虚证和脾血虚证在病证发展过程中的轻、中、重期有着相应不同的证候表现及处方用药。根据脾虚证的病机演变过程,临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其一即脾脏功能失调期;其二,脾虚致病期;其三脾脏虚损,累及他脏期。根据不同分期,初期可根据症“知”脾虚功能失调;中期可根据脾虚“知”所形成临床病证;晚期可根据脾虚致病“知”临床相关并发症。3.根据临床不同分期,采取相应的治法方药,可以防范脾虚证的进展和加重,以达到治未病的临床效果。初期时可知脾脏功能失调,此时脾脏本脏正气尚可,功能出现不调,治疗中以调整脾脏功能为主,防范向脾虚致病的阶段进展,以理气、消食、化湿、清热为主,祛除病因则脾脏功能自然恢复协调。在中期时,根据具体临床表现可知脾脏本脏正气已经出现亏损,以脾脏正气受损为本,兼有湿困、气滞、血瘀、痰饮等存在,治疗需以固护脾脏正气为主,恢复脾脏功能,从而防范由脾虚病证向其他脏腑的传变。用药以健脾益气为主,佐以化湿、化瘀、祛痰。在后期时,脾脏正气已经出现较重的虚损,脾虚向他脏传变,导致他脏出现疾病反应,治疗以扶助正气,补益气血为法,兼顾调整他脏功能,以防范所传疾病的进一步加重。用药以补气药、补血药为主,稍加配合活血、理气、化湿药物以达到补而不滞的效果。
甘霖[9](2020)在《阴虚“上火”的生物组学分析及“上火”的中药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医学认为“上火”是在人体受“邪气”侵袭后,引起全身或局部出现一系列以“热证”为表现的症状。根据成因和特点的不同,“上火”被分为“实火”和“虚火”,“虚火”被进一步细分为阴虚“上火”和气虚“上火”。人体阴虚质是一种常见的亚健康状态,临床缺乏客观量化的诊断指标,导致阴虚质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常常发展为“上火”状态。因此应用现代生物学技术揭示阴虚“上火”的生物学本质,寻找生物学标志物,使其得到客观、定量的描述尤为迫切。本研究应用转录组学中的二代测序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别研究阴虚质、阴虚“上火”和知柏地黄丸治疗阴虚“上火”后血液上清的差异信使核糖核酸(message ribonucleic acid,m RNA)表达谱和差异代谢谱,并对差异表达的m RNA和差异代谢物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发现功能集中在能量代谢和脂代谢。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验证阴虚质受试者和阴虚“上火”受试者的血清m RNA,发现在阴虚“上火”人群血清中线粒体基因编码的还原性辅酶Ⅰ脱氢酶2(mitochondrially encode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dehydrogenase 2,MT-ND2)基因的m RNA存在差异表达,且可以作为从阴虚人群中筛选阴虚“上火”个体的潜在标志物(85.7%的灵敏性和60.0%的特异性),可以使临床更准确地使用滋阴降火药。我们还发现在阴虚质人群血浆中存在8个差异代谢物、阴虚“上火”人群血浆中存在12个差异代谢物、知柏地黄丸治疗阴虚“上火”后受试者血浆中存在3个差异代谢物,并用接受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构建诊断模型。甘氨酸、鞘磷脂和异柠檬酸联合可以较好地诊断阴虚质(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了85.3%和80%),左旋癸酰基肉碱、十二酰基肉碱、磷脂酰胆碱和寡肽(Asp Arg Pro)可以作为诊断阴虚“上火”人群潜在标志物组合(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8%和81.8%)。在知柏地黄丸治疗阴虚“上火”后,葡萄糖和左旋癸酰基肉碱两个指标呈现治疗后转归趋势,次黄嘌呤呈现差异代谢。阴虚“上火”系列诊断模型的建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阴虚“上火”提供了潜在标志物,为中医诊疗的定量化、客观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几个世纪以来,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AP)在中国被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实火”引发的炎症,炎症是病原体感染、精神因素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原因引发的“实火”的共同生物学特征。二萜内酯是穿心莲中发挥主要抗炎作用的化合物。但是,多种穿心莲二萜内酯的抗炎活性及活性结构(比如关键的药效团)还不清楚。在本研究中,对19种二萜内酯进行构效关系分析,研究了其中两个化合物的抗炎作用机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发现大多数化合物可以降低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的RAW 264.7细胞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水平。通过三维定量构效关系(three dimensional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3D-QSAR)发现了二萜内酯的抗炎药效基团。此外,化合物(AP-1和AP-4)可以抑制LPS显微注射的斑马鱼的炎症反应,以及抑制LPS刺激的RAW 264.7细胞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p65从细胞质到细胞核的转位。本研究从药物化学的角度,对未来穿心莲内酯抗炎作用的结构修饰及药物设计提供了引导,也对穿心莲治疗“实火”进行了进一步地描述。
黄军亚[10](2020)在《加味黄芪建中汤漱服联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加味黄芪建中汤漱服联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复发性口腔溃疡15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9例。对照组给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加味黄芪建中汤漱服,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溃疡面积、溃疡数目、溃疡疼痛、溃疡充血、灼烧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加味黄芪建中汤漱服联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显着,可快速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且较安全。
二、标本兼治复发性口腔溃疡30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标本兼治复发性口腔溃疡300例(论文提纲范文)
(1)西帕依固龈液联合甲钴胺治疗灼口综合征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2.3 临床诊断: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4.1 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
1.4.2 味觉试验: |
1.4.3 疗效评价: |
1.4.4 满意度: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
2.2 2组患者味觉水平比较 |
2.3 2组患者口干评分比较 |
2.4 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
2.5 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2)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及数据挖掘探讨周彩云教授治疗白塞病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白塞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
1.1 白塞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
1.2 白塞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 白塞病的临床表现 |
1.4 白塞病的诊断 |
1.5 白塞病的西医治疗 |
1.6 小结 |
2. 白塞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病名溯源 |
2.2 古籍中的病因病机 |
2.3 现代医家对狐惑病病因病机探讨 |
2.4 中医药治疗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探讨中医药治疗白塞病 |
1. 研究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排标准 |
1.3 确定分析类目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文献筛选报告 |
2.2 中医药治疗白塞病文献的时间分布及增长规律 |
2.3 中医药治疗白塞病文献的地区分布 |
2.4 中医药治疗白塞病文献的期刊分布 |
2.5 核心作者 |
2.6 关键词共现 |
2.7 中医证型分布 |
2.8 中医治疗基本情况 |
2.9 中医药治疗的具体运用 |
3. 讨论 |
3.1 白塞病相关文献的整体状况分析 |
3.2 中医治疗白塞病状况分析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对周彩云教授治疗白塞病的经验探讨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排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案信息采集 |
3.2 数据挖掘 |
4. 研究结果 |
4.1 基本信息 |
4.2 症状频次 |
4.3 舌脉频次 |
4.4 辨证分型 |
4.5 治法治则频次 |
4.6 药物频次 |
4.7 四气、五味、归经频次 |
4.8 高频药物使用剂量 |
4.9 数据分析 |
5. 讨论 |
5.1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5.2 周彩云教授治疗白塞病临床经验探讨 |
6. 小结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牙痛停滴丸治疗口腔溃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内容一 牙痛停滴丸防治口腔溃疡的药效学研究 |
实验一 牙痛停滴丸对热板法镇痛作用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牙痛停滴丸不同给药时间对痛阈值的影响 |
2.2 牙痛停滴丸不同给药剂量对痛阈值的影响 |
2.3 牙痛停滴丸对痛阈值的影响 |
3.小结 |
实验二 牙痛停滴丸对二甲苯致耳肿胀法抗炎作用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牙痛停滴丸不同给药剂量对肿胀度的影响 |
2.2 牙痛停滴丸对肿胀度的影响 |
3 小结 |
实验三 牙痛停滴丸对化学灼烧法致口腔溃疡模型的药效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牙痛停滴丸对口腔溃疡大体形态的影响 |
2.2 牙痛停滴丸对溃疡直径的影响 |
2.3 牙痛停滴丸对口腔溃疡评分的影响 |
2.4 牙痛停滴丸对口腔溃疡病理组织形态的影响 |
3 小结 |
研究内容二 基于成分-靶点相互作用探讨牙痛停滴丸防治口腔溃疡的作用机制 |
实验一 牙痛停滴丸化学成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实验结果 |
2.1 牙痛停滴丸提取物的总离子流图 |
2.2 牙痛停滴丸提取物化学成分鉴定 |
2.3 提取物化学成分裂解规律 |
3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对牙痛停滴丸治疗口腔溃疡的机制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口腔溃疡相关靶点的收集 |
1.3 牙痛停滴丸相关靶点的收集 |
1.4 牙痛停滴丸治疗口腔溃疡的网络构建以及关键节点的确定 |
1.5 GO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1.6 关键节点的验证 |
1.7 统计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口腔溃疡相关靶点 |
2.2 牙痛停滴丸相关靶点 |
2.3 牙痛停滴丸治疗口腔溃疡的PPI网络及关键靶点 |
2.4 GO功能注释分析结果 |
2.5 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
2.6 牙痛停滴丸对口腔黏膜组织中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
3.小结 |
研究内容三 基于对口腔菌群的调节探究牙痛停滴丸防治口腔溃疡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实验结果 |
2.1 样品的稀释曲线分析结果 |
2.2 Alpha 多样性和Beta 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 |
2.3 群落组成分析结果 |
2.4 组间群落物种差异分析结果 |
2.5 组间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结果 |
2.6 物种与功能注释分析结果 |
3.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基于口腔微生物群探讨中药治疗口腔溃疡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温阳清肠方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2.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测指标 |
2.4 疗效与安全性评定 |
2.5 统计方法 |
3.研究数据分析 |
3.1 患者入组情况 |
3.2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
3.3 疗效结果分析 |
3.4 安全性评价 |
4.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UC的认识 |
4.1.1 UC病因及发病机制 |
4.1.2 UC治疗的认识 |
4.1.3 对照组用药依据 |
4.2 中医学对UC的认识 |
4.2.1 UC中医病因病机 |
4.2.2 脾肾阳虚证 |
4.3 温阳清肠方治疗UC的研究 |
4.3.1 温阳清肠方组方 |
4.3.2 温阳清肠方组方依据 |
4.3.3 组方单味药功效及药理作用分析 |
5.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清胃愈疡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评价标准 |
2.4 安全性评价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及分析 |
1.病例纳入情况 |
2.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2.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
2.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
2.3 两组患者的病程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主症、次症评分比较 |
3.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3.1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3.2 两组患者症状总疗效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各症状积分比较 |
4.两组局部病损疗效比较 |
5.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 |
6.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西医学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认识 |
1.1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病机 |
1.2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 |
2.中医学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认识 |
2.1 病名流溯 |
2.2 病因病机 |
2.3 现代中医学家对ROU的认识 |
3.清胃愈疡汤的组方分析 |
3.1 导师对ROU的认识 |
3.2 清胃愈疡汤得组方分析 |
3.3 单味药方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
随机分组表 |
临床病例观察表 |
中医症状评分表 |
致谢 |
(6)基于复杂网络和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古代医家对白塞病的认识 |
1.1 狐惑病与白塞病的历史渊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论治 |
2.现代医学对白塞病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2.3 白塞病的临床表现 |
2.4 诊断标准 |
2.5 治疗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研究对象 |
1.1 文献来源 |
1.2 检索策略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文献筛选和数据的管理 |
2.2 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
2.3 数据统计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文献检出与筛选结果 |
3.2 药物的功效分类和性味归经的频次分析 |
3.3 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
3.4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
3.5 聚类分析结果 |
4.讨论 |
4.1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白塞病中药用药规律的研究意义 |
4.2 用药频次和药物属性分析 |
4.3 核心药物和配伍规律分析 |
4.4 现代医家对《金匮要略》的继承和发展 |
4.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中医治疗白塞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相关程序 |
致谢 |
(7)潜阳口疮汤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脾肾阳虚型)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图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排除、脱落、剔出及终止标准 |
研究方案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数据处理 |
研究结果 |
3.1 基本资料比较 |
3.2 治疗前两组病情比较 |
3.3 治疗后两组病情比较 |
3.4 安全性比较 |
分析与讨论 |
4.1 祖国医学方面对复发性阿弗他溃疡(脾肾阳虚型)的理解与认知 |
4.2 组方理论依据 |
4.3 组方分析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4.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8)中医脾虚证病机演变过程及辨证论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脾脏中医上工“知”病理论依据 |
第二部分 脾虚证中医古籍病机演变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文献检索 |
2.1 文献来源 |
2.2 文献筛选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脾气虚证 |
4.2 脾阳虚证 |
4.3 脾阴虚证 |
4.4 脾血虚证 |
讨论 |
1 脾脏功能失调期 |
2 脾虚致病期 |
3 脾脏虚损,累及他脏期 |
第三部分 临床资料研究 |
1 资料收集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证候严重程度评估 |
2.2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2.3 方药数据规范 |
2.4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3.1 脾虚证初期用药 |
3.2 脾虚证中期用药 |
3.3 脾虚证晚期用药 |
讨论 |
1 根据症“知”脾虚 |
2 根据脾虚“知”病 |
3 根据脾虚致病“知”并发症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脾虚证主要症状量化分级评分表 |
综述 中医脾虚证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
1 脾藏象理论 |
2 脾虚证病因 |
3 脾虚证分类 |
4 脾虚形成并发症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阴虚“上火”的生物组学分析及“上火”的中药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引言 |
2 “上火”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3 清热药穿心莲中二萜内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4 生物学标志物研究与应用概述 |
4.1 生物标志物定义 |
4.2 生物标志物分类 |
4.3 有效生物标志物 |
4.4 生物标志物的类型 |
5 中医证候的组学研究进展 |
6 定量构效关系概述 |
第一部分 阴虚“上火”的生物组学分析 |
第一章 阴虚质的生物标志物筛选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材料 |
1.2.2 设备 |
1.2.3 试剂 |
1.2.4 分离血液上清 |
1.2.5 高效液相色谱联用质谱检测血浆分子代谢物 |
1.2.5.1 血浆代谢物提取 |
1.2.5.2 数据采集 |
1.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1.2.6.1 谱图检查 |
1.2.6.2 数据预处理 |
1.2.6.3 主成分分析 |
1.2.6.4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
1.2.6.5 差异代谢物筛选和鉴定 |
1.2.6.6 代谢通路分析 |
1.2.6.7 差异代谢物ROC曲线评价 |
1.2.6.8 多元逻辑回归分析 |
1.2.7 二代测序测序检测血清mRNA |
1.2.7.1 样本池的构建 |
1.2.7.2 用于建立文库的总RNA样本的制备 |
1.2.7.3 文库的构建 |
1.2.7.4 高通量测序 |
1.2.7.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1.3 结果 |
1.3.1 临床样本基本信息 |
1.3.2 检测系统稳定 |
1.3.3 阴虚质组和平和质组区分充分 |
1.3.4 能量代谢相关的8个差异代谢物 |
1.3.5 寡肽(Arg Gln Ser)可以单独诊断阴虚质 |
1.3.6 甘氨酸、鞘磷脂和异柠檬酸可以联合诊断阴虚质 |
1.3.7 阴虚质组和平和质组间血清mRNA转录变化 |
1.3.8 差异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1.4 讨论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阴虚“上火”生物学标志物的筛选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设备 |
2.2.3 试剂 |
2.2.4 分离血液上清 |
2.2.5 高效液相色谱联用质谱检测血浆分子代谢物 |
2.2.5.1 血浆代谢物提取 |
2.2.5.2 数据采集 |
2.2.6 代谢组学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6.1 谱图检查 |
2.2.6.2 数据预处理 |
2.2.6.3 主成分分析 |
2.2.6.4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
2.2.6.5 差异代谢物筛选和鉴定 |
2.2.6.6 代谢通路分析 |
2.2.7 二代测序测序检测血清mRNA |
2.2.7.1 样本池的构建 |
2.2.7.2 用于建立文库的总RNA样本的制备 |
2.2.7.3 文库的构建 |
2.2.7.4 高通量测序 |
2.2.7.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8 差异代谢物的标志物评价 |
2.2.8.1 差异代谢物ROC曲线评价 |
2.2.8.2 多元逻辑回归分析 |
2.3 结果 |
2.3.1 液质联用检测系统稳定 |
2.3.2 阴虚“上火”组和平和质组区分充分 |
2.3.3 差异代谢的12个化合物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2.3.4 左旋癸酰基肉碱和寡肽(Asp Arg Pro)可单独诊断阴虚“上火” |
2.3.5 左旋癸酰基肉碱、十二酰基肉碱、磷脂酰胆碱和寡肽(Asp Arg Pro)的联合诊断筛选阴虚“上火”人群 |
2.3.6 阴虚“上火”组相较平和质组血清mRNA转录变化 |
2.3.7 差异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二部分 指导知柏地黄丸用药的生物标志物筛选 |
第一章 知柏地黄丸适应证标志物的筛选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材料 |
1.2.2 设备 |
1.2.3 试剂 |
1.2.4 分离血清 |
1.2.5 二代测序测序检测血清mRNA |
1.2.5.1 样本池的构建 |
1.2.5.2 用于建立文库的总RNA样本的制备 |
1.2.5.3 文库的构建 |
1.2.5.4 高通量测序 |
1.2.5.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1.2.6 确定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和模板理想工作浓度 |
1.2.6.1 用于PCR预实验的总RNA样本的制备 |
1.2.6.2 cDNA第一链合成 |
1.2.6.3 PCR引物合成 |
1.2.6.4 QPCR预实验 |
1.2.7 SYBR green QPCR分析基因表达 |
1.2.7.1 用于PCR的总RNA样本的制备 |
1.2.7.2 cDNA第一链合成 |
1.2.7.3 QPCR对单个样本的检测 |
1.2.7.4 相对定量数据处理 |
1.2.8 差异基因的标志物ROC曲线评价 |
1.3 结果 |
1.3.1 阴虚“上火”组相对阴虚质组血清mRNA转录变化 |
1.3.2 差异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1.3.3 荧光定量PCR检测潜在生物学标志物MT-ND2 转录水平 |
1.3.4 MT-ND2基因的转录本可作为从阴虚人群筛选“上火”个体的标志物 |
1.4 讨论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知柏地黄丸疗效的生物标志物筛选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设备 |
2.2.3 试剂 |
2.2.4 分离血液上清 |
2.2.5 高效液相色谱联用质谱检测血浆分子代谢物 |
2.2.5.1 血浆代谢物提取 |
2.2.5.2 数据采集 |
2.2.6 代谢组学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6.1 谱图检查 |
2.2.6.2 数据预处理 |
2.2.6.3 主成分分析 |
2.2.6.4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
2.2.6.5 差异代谢物筛选和鉴定 |
2.2.6.6 代谢通路分析 |
2.2.7 二代测序测序检测血清mRNA |
2.2.7.1 样本池的构建 |
2.2.7.2 用于建立文库的总RNA样本的制备 |
2.2.7.3 文库的构建 |
2.2.7.4 高通量测序 |
2.2.7.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 结果 |
2.3.1 液质联用检测系统稳定 |
2.3.2 知柏地黄丸治疗组和阴虚“上火”组区分充分 |
2.3.3 差异代谢的3个化合物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2.3.4 知柏地黄丸治疗组相较阴虚“上火”组血清mRNA转录变化 |
2.3.5 差异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部分 实火的穿心莲干预研究 |
多种穿心莲二萜内酯的抗炎作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细胞系 |
2.1.2 转基因斑马鱼 |
2.2 主要设备 |
2.3 试剂 |
2.3.1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2.4 细胞培养 |
2.4.1 复苏细胞 |
2.4.2 细胞传代 |
2.5 细胞活力试验检测二萜内酯细胞毒性 |
2.6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细胞上清液IL-6和TNF-α含量 |
2.7 共聚焦显微成像观测细胞中NF-κB的活化 |
2.8 3D-QSAR模型的建立 |
2.9 斑马鱼的饲养和胚胎的收集 |
2.10 LPS诱导的炎症模型和化学治疗 |
2.11 斑马鱼幼体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
2.12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19种二萜内酯体外抗炎作用评价 |
3.1.1 10μmol/L的二萜内酯无明显细胞毒性 |
3.1.2 二萜内酯预处理的RAW264.7 细胞经LPS诱导后,IL-6 水平的变化 |
3.1.3 二萜内酯预处理对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中TNF-α水平的影响 |
3.2 二萜内酯构效关系分析 |
3.3 AP-1和AP-4 抑制LPS干预的RAW264.7 细胞中NF-κB的活化 |
3.3.1 DAPI染色展示的细胞核形态变化 |
3.3.2 NF-κBp65标记后,细胞形态的变化 |
3.3.3 NF-κBp65从细胞质到细胞核的迁徙受到抑制 |
3.4 AP-1和AP-4在斑马鱼体内的抗炎症作用 |
3.4.1 AP-1和AP-4 可以降低注射LPS斑马鱼死亡率 |
3.4.2 AP-1和AP-4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 |
3.4.3 AP-1和AP-4抑制了中性粒细胞的招募和迁徙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加味黄芪建中汤漱服联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四、标本兼治复发性口腔溃疡30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帕依固龈液联合甲钴胺治疗灼口综合征的效果观察[J]. 袁洁莹,陈晓文,张艳,王静璇,宋雪,齐景,赵虎. 河北医药, 2021(22)
- [2]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及数据挖掘探讨周彩云教授治疗白塞病经验[D]. 张羽.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3]牙痛停滴丸治疗口腔溃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雪丽.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温阳清肠方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D]. 李江甜.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1(09)
- [5]清胃愈疡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何霞.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基于复杂网络和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用药规律[D]. 汤舒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7]潜阳口疮汤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脾肾阳虚型)的临床疗效研究[D]. 王画.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8]中医脾虚证病机演变过程及辨证论治研究[D]. 宋梧桐.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阴虚“上火”的生物组学分析及“上火”的中药干预研究[D]. 甘霖.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10]加味黄芪建中汤漱服联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J]. 黄军亚.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