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昂贵的练习曲——利盖蒂和他的钢琴练习曲BookⅠ(论文文献综述)
樊倩[1](2012)在《利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二册节奏分析》文中提出在钱仁平教授《黄昏过后是黎明》一文中曾把这3册《钢琴练习曲》看作是挽救20世纪“钢琴的黄昏”的顶峰之作。在这部《钢琴练习曲》中,不再以60年代音色的探索为主,而是重新回归于音乐旋律和节奏的写作。尤其在Book Ⅱ中,有复杂的织体、来自异国的复节奏、疯狂的速度以及他长期探索中的微复调,并在节奏重音中可窥见当年美国之行中“简约派”对他的影响。钢琴曲中左右手从重合——逐渐错位——再重合的节奏组合令演奏家们为之疯狂,利盖蒂指出他的《钢琴练习曲》是练习弹琴的脑子而非弹琴的手,可见这套钢琴练习曲难度之大,技术之高。本文将第二册《钢琴练习曲》作为研究对象,由五大章节构成。主要从音乐的节奏元素入手,对利盖蒂独特的节奏模式和节奏组织进行剖析,并以此为基础,透视出节奏组织与音高组织、织体组织和音响组织和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笔者将通过详尽的谱例分析,深入了解和把握利盖蒂晚期钢琴作品的节奏特点以及风格内涵。以下为本文每一章所论述的内容与重点:在第一章中,笔者把Book Ⅱ和Book Ⅰ作对照,归纳和总结出Book Ⅰ和Book Ⅱ在力度水平、织体层次、调式调性、音高体系、和声手法上各自不同的特点。在第二章中,笔者拟将BookⅡ中各种不同的节奏组织模式加以分类和归纳总结。在第三章中,笔者拟将对BookⅡ中不同的节奏模式分为“协和节奏”以及“不协和节奏”加以论述和概括,对“不协和节奏”运用斐波拉奇数列的方法进行分析,在整个节奏模式的分析中笔者是立足于节奏——节拍这个二元关系的角度加以讨论的。在第四章中,笔者侧重于音乐的节奏元素,同时结合了音高、力度、织体、音响等多方面音乐元素对结构力的“构形”作用进行解析。在第五章中,笔者将对影响利盖蒂练习曲BookⅡ中各种风格性音调、和声、节奏等形成的音乐方面的因素,以及结合对大师本人造成客观影响的童年、绘画、文学等非音乐方面的因素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阐释。
王楠[2](2012)在《阿尔坎op.39之8、9、10协奏练习曲的创作手法分析及价值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查尔斯瓦伦汀阿尔坎(Charles Valentin Alkan),是十九世纪杰出的法国钢琴家、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以技巧艰深着称,但由于种种原因他被人们渐渐淡忘。阿尔坎《小调练习曲OP.39》创作于1857年,分别用十二个不同的小调写成。其中,第8、9、10这三首协奏练习曲在体裁形式独特新颖,结构复杂,规模宏大,音响效果华丽震撼,用钢琴这个独奏乐器模仿钢琴与乐队的协奏,充分发展了钢琴音乐的交响化,对钢琴技巧以及练习曲体裁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本文从这三首协奏练习曲入手,通过音乐体裁、作品结构、具体的音乐分析以及价值探究,发掘出一些阿尔坎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演奏技法,希望可以对今后的阿尔坎的学习者和演奏者提供借鉴,并唤起更多的人深入了解阿尔坎及其作品。
赵云[3](2010)在《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文化”、“人”、“教育”三者间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试图以文化的视角对当代中国钢琴教育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当代钢琴文化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辨证思考。对于当今中国钢琴文化呈现的缺失与不足,试图探讨其文化原因并给予相应的钢琴教育解决之道。全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旨在从横向、空间的角度探析“文化”、“教育”、“人”三者间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提出“文化一人一教育”这一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则在第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具体地揭示文化与钢琴教育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笔者认为这种相互作用一方面表现为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全面性与潜在性,另一方面钢琴教育也同样通过选择、传播与创新来作用于文化。第三章将此三者间的关系放入历史进程中加以梳理与思考,研究通常分为两个过程:其一为社会文化通过对人的影响从而对钢琴教育在形式方面的影响(文化→人→钢琴教育),其二为通过钢琴教育活动进而对中国钢琴文化方面产生的影响(钢琴教育→人→钢琴文化)。第四章与第五章是全文的重点章节,在这里对当代中国钢琴教育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探讨与研究。第四章主要分析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为钢琴教育带来的较好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中国钢琴文化呈现出的繁荣发展面貌。第五章则反观中国钢琴文化盛态下的一些令人担忧之现象,探解影响这些现象的文化之源。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笔者认为“实用主义”文化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而钢琴教育的可行性解决之道是可以通过影响“人”的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品质来实现对“实用主义”文化的反作用。最后,笔者在总结全文后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中国钢琴教育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形态是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形态。因此,无论面对当今钢琴文化中呈现的可喜成绩还是不足缺憾,都应始终保持客观自信的态度来面对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的未来。其次,在“文化”“人”“教育”三者间,“人”是作为链接“文化”与“教育”二者的中介与基础而存在的。因此,只要心中存在着纯净的灯塔之光,即有希望使文化和教育沿着健康的态势发展。最后,对于钢琴教育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应通过对钢琴教育根本目的的再审视,明确钢琴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人心灵的指引而非单纯的知识传输,只有这样才能使钢琴教育脱离当今一些社会文化带来的困扰,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孙薇[4](2009)在《论利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二册)的多重复合性》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将利盖蒂第二册钢琴练习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详尽的乐谱文本分析,解构利盖蒂独特的音乐本体,并以此为基础,立足于音高组织、节奏组织、音响组织和运动组织的关联性研究,总结概括出多重复合性在这四个研究要素中的具体表现,从而深入理解利盖蒂晚期钢琴作品的音乐内涵以及演奏特性,为钢琴教学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这篇论文由三章构成。第一章,针对该册共八首练习曲一一进行宏观结构的剖析与细部特征的放大。经过这一章的整体梳理,为后两章多重复合性的论点提炼打下基础;第二章,以具典型代表的谱例为据,从音高组织、节奏组织、音响组织和运动组织这四方面切入,对多重复合性的主要显现形态作出规律性的归纳;第三章,着眼于钢琴教学与钢琴演奏,围绕多重复合性这一音乐特质进行讨论,提出笔者的教学建议及实践方法。
姚娟[5](2009)在《利盖蒂《室内乐协奏曲》中的节奏特征》文中认为在20世纪音乐创作中,除了使用传统的调性、和声、节奏等基本音乐要素以外,更多的非传统元素开始参与音乐的构成,甚至从根本上决定音乐的结构。作为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利盖蒂无疑是值得人们特别关注的。在他的音乐创作中,节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利盖蒂《室内乐协奏曲》中的节奏模式、节拍以及节奏组合方式进行详细的分析,进一步说明节奏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试图揭示出节奏布局与作品整体结构存在的逻辑关系,从而总结出利盖蒂《室内乐协奏曲》中的节奏特点和结构思维。
李晨嘉[6](2009)在《沃依托维奇现代钢琴练习曲《随想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一篇关于沃依托维奇现代钢琴练习曲第一首《随想曲》的专题研究,主要论述了《随想曲》所呈现出的与以往练习曲不同的创作手法和创作目的。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先叙述沃伊托维奇的生平及创作,主要叙述了他的音乐学习与教授经历和管弦乐、声乐、重奏和独奏的器乐演奏曲的创作作品;第二部分从历史宏观的角度,分析了二十世纪的音乐环境及钢琴练习曲的由来和在二十世纪的发展概况;第三部分从标题、曲式、基调、节奏性与敲击风格、和声与调式调性、钢琴演奏技巧几个方面全面分析《随想曲》,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出的很多新的特点,通过这些分析,使演奏者对他的练习曲有一个新的认识,这种认识与以往的练习曲是不同的,它不单单是一首练习曲,而是与时代结合的、以教育目的和练习目的结合的新式的钢琴练习体裁。沃伊托维奇的现代钢琴练习曲赋予了练习曲新的涵义,就是音乐性和练习性的高度统一,新的作曲目的,推行现代音乐特征和推行对体裁的认识。在结语部分,作者指出沃依托维奇现代钢琴练习曲也体现出了音乐审美观念上的一种发展与变迁,并就演奏者如何正确演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覃勤[7](2007)在《二十世纪钢琴练习曲发展之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一篇关于钢琴练习曲的专题研究,主要论述了钢琴练习曲这一重要的钢琴音乐体裁在二十世纪的发展。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历史宏观的角度,分析了二十世纪的音乐环境及钢琴练习曲的由来和在二十世纪的发展概况。第二部分论述了从二十世纪早期开始,作曲家们在继承中寻找新的突破,在创作钢琴练习曲的过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新的特点。第三部分论述了二战后一些用新的作曲技法创作的钢琴练习曲。在结语部分,作者指出钢琴练习曲在二十世纪的发展也体现了音乐审美观念的一种发展与变迁,并就演奏者如何正确演奏20世纪钢琴练习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刘莎莎[8](2007)在《钢琴练习曲发展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练习曲”对于钢琴演奏技术的发展意义重大。伴随着西方键盘乐器自身机械构造的完善、演奏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音乐风格的转变,不同时期的各种类型的练习曲在推动钢琴的普及、提升钢琴演奏者的演奏技能、扩大钢琴的艺术表现力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本论文以钢琴练习曲的发展轨迹为线索,沿着音乐史的不同发展阶段,从宏观上梳理了西方钢琴艺术中“练习曲”的发展脉络,阐述了其对西方钢琴演奏艺术发展与技术进步的重要贡献。为学习者以合理的技术手法和适宜的演奏方式诠释钢琴音乐和作曲家的艺术构思提供借鉴和指导。
倪妮[9](2004)在《最昂贵的练习曲——利盖蒂和他的钢琴练习曲BookⅠ》文中研究指明
二、最昂贵的练习曲——利盖蒂和他的钢琴练习曲Book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昂贵的练习曲——利盖蒂和他的钢琴练习曲BookⅠ(论文提纲范文)
(1)利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二册节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关于利盖蒂《钢琴练习曲》创作以及选题的意义 |
二. 20世纪的节奏以及利盖蒂创作的节奏特点 |
第一章 关于《第二册练习曲》的若干问题 |
第一节 力度水平 |
一. 横向力度变化 |
二. 纵向力度变化 |
第二节 织体层次 |
一. 多重织体结构 |
二. 单一织体结构 |
第三节 调式调性 |
一. 双调性 |
二. 混合调性 |
第四节 音高体系 |
一. 双全音阶的复合 |
二. 高度半音化复合 |
第五节 和声手法 |
一. 五度和音 |
二. 七度和音 |
小结 |
第二章 节奏模式及其表现形式 |
第一节 机械性节奏 |
一. 不间断的等时值节奏 |
1. 无重音律动的同步机械性节奏 |
2. 重音同步律动的机械性节奏 |
3. 重音交错律动的机械性节奏 |
4. 重复叠加式的机械性节奏 |
二. 间断的等时值节奏 |
第二节 交错性节奏 |
一. 固定节奏型式交错性节奏 |
1. 单个固定节奏型纵向交错性节奏 |
2. 双固定节奏型不同步式交错性节奏 |
二. 素数比例式交错性节奏 |
三. 机械式交错性节奏 |
第三节 长音持续节奏 |
第四节 其他节奏形态 |
一. 连音的运用 |
1. 固定连音 |
2. 非固定连音 |
二. 节奏卡农 |
三. 多层次的节奏对位 |
1. 两个声部中多层次的节奏对位 |
2. 多个声部中多层次节奏的对位 |
第三章 节奏组合与节拍关系 |
第一节 协和节奏 |
一. 绝对协和的节奏结构 |
二. 相对协和的节奏结构 |
小结 |
第二节 不协和节奏 |
一. 横向节奏层次组合 |
1. 简单化的节奏分组与节拍结构之非一致性 |
1.1 规律性的节奏分组与节拍结构之不同步 |
1.2 无规律性的节奏分组与节拍结构之不同步 |
2. 复杂化的节奏分组与节拍结构之非一致性 |
2.1 节奏分组数量与节拍结构之非一致性 |
2.1.1 节奏分组时值数量递增 |
2.1.2 节奏分组时值数量递减 |
2.2 节奏疏密度与节拍结构之非一致性 |
2.2.1 时值微变 |
2.2.1.1 声部进入距离数控化递增 |
2.2.1.2 声部进入距离数控化递减 |
2.2.1.3 节奏数控化递增 |
2.2.1.4 节奏数控化递减 |
2.2.1.5 声部进入距离数控化循环递增 |
2.2.1.6 声部进入距离数控化循环递减 |
2.2.1.7 节奏数控化循环递增 |
2.2.1.8 节奏数控化循环递减 |
2.2.1.9 节拍结构变化造成节奏微变 |
2.2.2 有音时值突变与结构之非一致性 |
2.2.2.1 节奏密度突变性递增 |
2.2.2.2 节奏密度突变性递减 |
二. 纵向节奏层次组合 |
1. 双层节奏层次组合 |
1.1 同质同位 |
1.2 同质异位 |
1.3 异质异位 |
1.4 规则进行与非规则进行的对置 |
2. 多层节奏层次组合 |
2.1 两个声部中包含多个节奏层次 |
2.2 三层节奏层次的自律性结构 |
2.3 四层节奏层次的自律性结构 |
小结 |
第四章 节奏布局及其对结构的作用 |
第一节 一体化渐变延伸式结构 |
一. 有终式一体化结构 |
二. 无终式一体化结构 |
第二节 一体化变奏式结构 |
第三节 一体化并列交替式结构 |
第四节 一体化赋格结构 |
第五章 风格化的影响 |
第一节 南凯罗的机械钢琴 |
一. 等节奏 |
二. 速度卡农 |
第二节非洲音乐中的复调与复节奏 |
一. 跨节奏 |
二. 循环模式和变奏 |
三. 复调 |
四. 复节拍 |
五. 对称和非对称的同时性 |
第三节 爵士音乐的影响 |
一. 和声——复杂复和弦 |
二. 旋律——布鲁斯音调 |
三. 节奏——拉格泰姆切分音 |
四. 演奏——即兴 |
第四节 加美兰音乐 |
一. 音高的运用 |
二. 织体的设计 |
三. 节奏的处理 |
第五节 德彪西的影响 |
一. 音高设计——非三度叠置和弦 |
二. 调式手法—全音阶、五声音阶 |
三. 和声组织——和声的平行进行、不协和和弦 |
第六节 简约主义音乐的影响 |
一. 材料的简单反复 |
二. 持续音 |
三. 相位 |
四. 微变奏 |
1. 节奏节拍型 |
2. 扩大型以及内镶型 |
3. 音高型 |
第七节 非音乐方面的影响 |
一. 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
二. 埃舍尔绘画 |
1. 模糊具体事物 |
2. 循环思维的模式 |
3. 渐变 |
4. 幻觉空间 |
三. 波普尔的《关于云与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2)阿尔坎op.39之8、9、10协奏练习曲的创作手法分析及价值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依据 |
2、研究目的和意义 |
3.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一章 阿尔坎简介以及 op.39 小调练习曲概述 |
一、 阿尔坎其人其乐 |
1、阿尔坎简介 |
2、阿尔坎钢琴创作概况 |
二、 阿尔坎鲜为人知的缘由 |
1、客观因素 |
2、主观因素 |
三、 op.39 小调练习曲以及 Op.39 No.8、9、10 协奏练习曲概述 |
1、op.39 小调练习曲简介 |
2、OP.39 No.8、9、10 协奏练习曲概述 |
第二章 从体裁形式的独特性来看阿尔坎的协奏练习曲 |
一、 从练习曲体裁的角度看阿尔坎协奏练习曲 |
1、练习曲的发展脉络 |
2、从练习曲体裁看阿尔坎协奏练习曲的特点 |
二、 从协奏曲体裁角度看阿尔坎协奏练习曲 |
1、协奏曲体裁及特点 |
2、键盘独奏协奏曲特征 |
3、阿尔坎协奏练习曲在协奏曲体裁形式上的继承与发展 |
第三章 阿尔坎协奏练习曲的创作手法分析 |
一、 交响性分析 |
1、音型组合方式 |
2、多声部构思 |
3、音色转换 |
4、节奏运用 |
5、音域扩展 |
6、踏板运用 |
二、 技巧性分析 |
1、各种乐器音色的模仿 |
2、乐队合奏效果的呈现 |
3、合奏与独奏的衔接 |
第四章 阿尔坎协奏练习曲价值探究 |
一、 作品价值 |
1、体裁融合性——拓展练习曲的创作形式 |
2、炫技性——推动钢琴技术的发展 |
二、 教学价值 |
1、提高演奏技术水平 |
2、增强音乐听辨能力 |
3、培养音乐想象能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NO.8 第一乐章呈示部部分乐谱 |
附录二 乐谱中出现的全奏独奏以及音色标示 |
(3)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三、相关概念的界说 |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第一章 一种新的研究框架:"文化—人—教育" |
第一节 文化与人 |
一、文化社会学中的"文化"与"人" |
二、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与"人" |
三、文化哲学中的"文化"与"人" |
第二节 教育与人 |
一、我国教育智慧中的"教育与人" |
二、西方教育精髓中的"教育与人" |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 |
一、教育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二、从文化的流变与教育的发展历程看二者关系 |
第四节 对"文化—人—教育"的关系解读 |
一、从文化与人的关系来看,教育起着中介转化作用 |
二、从教育与人的关系看,教育是使人获得文化、持续发展的过程 |
三、从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看,教育是文化的社会遗传和再生机制 |
第二章 文化与钢琴教育的相互作用机制 |
第一节 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特点 |
一、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全面性 |
二、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潜在性 |
第二节 钢琴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机制 |
一、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的选择 |
二、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的传播 |
三、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的创新 |
第三章 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人—钢琴教育" |
第一节 中西音乐文化背景与中国钢琴教育 |
一、中西音乐及其文化背景的比较 |
二、中西音乐文化差异对中国钢琴教育的影响 |
第二节 中国早期的钢琴教育 |
一、宗教文化传播与中国钢琴教育的初现 |
二、早期的钢琴教育活动 |
三、中国早期钢琴教育下萌生的中国钢琴文化 |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钢琴教育 |
一、"新文化运动"前后教育观念比较分析 |
二、中国首批专业钢琴教育机构 |
三、"新文化运动"时期展现的中国钢琴文化 |
第四节 战争时期的钢琴教育 |
一、战争时期的专业钢琴教育机构 |
二、战争时期的中国钢琴文化 |
第五节 建国初期的钢琴教育 |
一、建国初期的各种钢琴教育形式 |
二、建国十七年间欣欣向荣的钢琴文化 |
第六节 "文革"时期的钢琴教育 |
一、"文革"时期的"伪文化" |
二、"文革"期间的钢琴教育机构 |
三、"文革"时期的钢琴"改编曲"文化 |
第四章 当代中国钢琴教育的"文化"分析(上) |
第一节 观念的变迁及其对中国钢琴教育的影响 |
一、全民价值观念的变迁与中国钢琴教育 |
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与中国钢琴教育 |
第二节 空前繁荣的中国钢琴教育局面 |
一、规模空前的学校钢琴教育 |
二、如火如荼的社会钢琴教育 |
第三节 当代中国绚丽多彩的钢琴文化 |
一、优异的演奏成绩彰显出专业钢琴教育的先进水平 |
二、多元风格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 |
三、钢琴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的"百花齐放" |
第五章 当代钢琴教育的"文化"分析(下) |
第一节 当代中国钢琴文化盛态下的隐忧 |
一、教育扩招后的高校钢琴教育问题 |
二、钢琴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的缺失 |
三、当代中国钢琴创作的不足为钢琴文化创新带来的困惑 |
第二节 探寻根源:聚焦"实用主义"文化 |
一、利益追求中彰显的"实用主义"文化 |
二、对当代"实用主义"文化的探源 |
第三节 可行性解决之道:钢琴教育对"实用主义"文化的反作用 |
一、通过影响"人"的价值取向来实现 |
二、通过影响"人"的行为品质来实现 |
结语 |
一、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形态 |
二、以不变应万变:追寻心灵的灯塔 |
三、寻找出路:再审视钢琴教育的根本目的 |
附录1 1951—1964年中国钢琴家国际钢琴比赛的获奖情况 |
附录2 1979-2008国际钢琴比赛中国选手获奖名单 |
附录3 1979年——2008年中国钢琴艺术理论研究目录索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论利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二册)的多重复合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生平及音乐创作特点 |
二、钢琴练习曲 |
三、灵感的来源 |
第一章 钢琴练习曲(第二册:NO.7-14)综述 |
第七首 《加拉姆·波隆》 |
第八首 《金属》 |
第九首 《眩晕》 |
第十首 《魔术师弟子》 |
第十一首 《悬置》 |
第十二首 《交织》 |
第十三首 《魔鬼的阶梯》 |
第十四首 《无尽之柱》/十四A《苍天大柱》 |
第二章 第二册钢琴练习曲的多重复合性 |
第一节 音高组织的复合性 |
一、横向音列复合 |
1.半音阶的多重复合 |
2.全音阶的多重复合 |
二、纵向音程复合 |
1.单一和音复合 |
2.复性音程集结 |
三、小结 |
第二节 节奏组织的复合性 |
一、局部表齐 整体内移 |
二、异数比率 多层叠加 |
三、程式循环 重影对置 |
四、恒定单行 变量双织 |
五、小结 |
第三节 音响组织的复合性 |
一、黑白对置之二维音响复合 |
二、水乳交融的多重音响复合 |
三、极端对比的特殊音响复合 |
四、时空挪移之异相音响复合 |
五、小结 |
第四节 运动组织的复合性 |
一、直线微变 |
二、逆行渐变 |
三、多态混合 |
四、无终模式 |
五、小结 |
第三章 多重复合性在钢琴教学中的可行性探讨 |
一、多层素材交叠 |
二、固定音型渐变 |
三、双重节奏交错 |
四、时间空间冲撞 |
结论 |
参考文献 |
(5)利盖蒂《室内乐协奏曲》中的节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利盖蒂音乐创作中的节奏 |
二、关于《室内乐协奏曲》 |
第一章 节奏模式及其表现形式 |
一、机械性节奏 |
1、不间断的等时值节奏 |
2、间断的等时值节奏 |
二、非量化节奏 |
三、长音持续节奏 |
四、复合节奏 |
第二章 节奏组合方式 |
一、单层组合方式 |
1、多重横向节奏的纵向同步组合 |
2、多重横向节奏的纵向交错组合 |
二、多层组合方式 |
第三章 节拍运用及其表现形式 |
一、横向的节拍变化 |
二、纵向的节拍组合 |
1、双层节拍组合 |
2、多层节拍组合 |
第四章 节奏布局及其结构作用 |
一、第一乐章 |
二、第二乐章 |
三、第三乐章 |
四、第四乐章 |
结语 |
主要参考着作及文献 |
后记 |
(6)沃依托维奇现代钢琴练习曲《随想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沃伊托维奇的生平及创作 |
第一节 沃伊托维奇的生平 |
第二节 沃伊托维奇的创作 |
第二章 练习曲在20世纪的发展 |
第一节 二十世纪的音乐环境 |
第二节 二十世纪前练习曲的发展 |
第三节 二十世纪钢琴练习曲的创作 |
第三章 沃伊托维奇《现代钢琴练习曲》——《随想曲》 |
第一节 标题分析 |
第二节 曲式分析 |
第三节 基调分析 |
第四节 节奏性与敲击性 |
第五节 和声与调式调性分析 |
第六节 演奏技术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乐谱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二十世纪钢琴练习曲发展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练习曲在20世纪的发展 |
第一节 二十世纪的音乐环境 |
第二节 二十世纪前练习曲的发展 |
第三节 二十世纪钢琴练习曲的创作 |
第二章 在继承中寻求新突破 |
第一节 节奏性与敲击性 |
第二节 超技时代 |
第三节 爵士与中国风格 |
第三章 新时代 新技法 |
第一节 序列主义练习曲 |
第二节 简约主义 |
第三节 最"新"的练习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钢琴练习曲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巴洛克时期的钢琴练习曲 |
一、键盘音乐的摇篮——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
二、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器及其演奏技术 |
(一)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器 |
(二)巴洛克时期的键盘演奏技术 |
三、巴洛克时期的钢琴练习曲 |
(一)约·塞·巴赫(1685—1750) |
(二)弗朗梭瓦·库普兰(1668—1733) |
(三)多梅尼科·斯卡拉蒂(1685—1757) |
第二章 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练习曲 |
一、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
二、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特征及其演奏技术 |
(一)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特征 |
(二)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演奏技术 |
三、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练习曲 |
(一)穆齐奥·克莱门蒂(1752—1832) |
(二)约翰·巴普蒂斯特·克拉莫(1771—1858) |
(三)卡尔·车尔尼(1791—1857) |
第三章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练习曲 |
一、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 |
二、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特征及其演奏技术 |
(一)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特征 |
(二)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演奏技术 |
三、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练习曲 |
(一)弗雷德列克·肖邦(1810—1849) |
(二)弗朗兹·李斯特(1811—1886) |
第四章 印象主义时期的钢琴练习曲 |
一、印象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 |
二、印象主义时期的钢琴练习曲及其演奏技术 |
(一)克洛德·德彪西(1862—1918) |
(二)印象主义时期的钢琴演奏技术 |
第五章 20世纪(印象主义后)的钢琴练习曲 |
一、20世纪现代音乐中的钢琴音乐 |
二、20世纪的钢琴练习曲 |
结语 |
一、钢琴弹奏技术理论的演变 |
二、对钢琴技巧练习的思考 |
参考着作及文献 |
致谢 |
四、最昂贵的练习曲——利盖蒂和他的钢琴练习曲BookⅠ(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二册节奏分析[D]. 樊倩. 上海音乐学院, 2012(01)
- [2]阿尔坎op.39之8、9、10协奏练习曲的创作手法分析及价值探究[D]. 王楠.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3]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D]. 赵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
- [4]论利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二册)的多重复合性[D]. 孙薇. 上海音乐学院, 2009(06)
- [5]利盖蒂《室内乐协奏曲》中的节奏特征[D]. 姚娟. 武汉音乐学院, 2009(10)
- [6]沃依托维奇现代钢琴练习曲《随想曲》研究[D]. 李晨嘉. 山东大学, 2009(05)
- [7]二十世纪钢琴练习曲发展之探究[D]. 覃勤.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4)
- [8]钢琴练习曲发展史研究[D]. 刘莎莎. 西北师范大学, 2007(07)
- [9]最昂贵的练习曲——利盖蒂和他的钢琴练习曲BookⅠ[J]. 倪妮. 钢琴艺术,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