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室黄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齐宝晗[1](2021)在《日光温室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的SWOT分析》文中指出本研究立足于河北省昌黎县恒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以河北省农业厅推广的十大技术为依据,选择昌黎县农业技术部门大力推广,且在国内普遍认为应用效果较好的5项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SW(优势和劣势)、OT(机会和威胁)分析,并通过各因素组合分析,制定战略发展矩阵,科学选择发展重点与方向,最后提出日光温室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的对策与建议。促进黄瓜产业走上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增产增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发现在日光温室土壤逆境栽培条件下,5项抗逆栽培技术均可有效缓解土壤逆境的发生。针对不同土壤逆境,运用多种不同抗逆栽培技术,提高植物自身抗性和对带病土壤进行杀菌消毒处理,杀死土壤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等,从根本上降低土壤逆境发生的可能性。(2)提出5项抗逆栽培技术的共性发展对策与建议如下:加大技术推广宣传与培训;加大技术研发创新;增强政府资金扶持力度。另外,针对微生物菌剂土壤活化技术,还要注意加强微生物菌剂产品市场监管;针对黄瓜嫁接育苗技术,要注重嫁接机械设备的研发;针对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要注意秸秆粉碎设备的研发力度,并严格执行操作技术规程;针对土壤熏蒸剂辣根素替代农药消毒技术,要注意降低生产成本。(3)运用SWOT分析法对5项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进行系统分析,组合各项技术的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机遇和挑战四种因素,绘制SWOT战略发展矩阵,对5项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提出战略性对策及建议,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
郭晨曦[2](2020)在《土壤处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及土传病害防控效果的影响》文中指出新乡市牧野区朱庄屯村常年在塑料大棚中栽植番茄,黄瓜等农作物。但由于常年连作及栽培管理方式不当,大棚土壤中连作障碍严重,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及营养结构改变、土壤病虫害加重,影响秋番茄、春季黄瓜长势及产量、品质变差,影响大棚蔬菜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通过采用强还原土壤灭菌法(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棉隆及生物菌肥等合理施用试验,研究了RSD、棉隆处理对秋番茄、春黄瓜生长、产量、病虫害及土壤杂草等的调控作用,以期为连作土壤改良,提高秋番茄、春黄瓜产量、土传性病害的防控效果,提供理论依据。RSD处理对于无公害生产和有机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具体结果如下:1、RSD处理后第一茬秋番茄植株、果实生长加快、果产量提高,且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发病率显着降低;其中第3次测量的植株株高和茎粗分别增加了4.96%和6.21%,RSD组第1层单果重和果产量分别增加了40.80%和73.30%,RSD+968组单果重和产量分别增加了69.33%和109.59%;RSD组秋番茄根结线虫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75.00%和64.44%,RSD+968组秋番茄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为0;RSD组和RSD+968组茎基腐病发病率分别降低了28.64%和40.41%;RSD处理可明显减少土壤中尖孢镰刀菌和根结线虫数量,其中尖孢镰刀菌拷贝数降低了30.56%,根结线虫数量降低了97.57%;RSD和RSD+968组杂草数量、鲜重、干重均明显减少;在8月17日,RSD处理后番茄病毒病平均发病率降低了58.07%。说明RSD处理组和RSD+968处理组都能促进秋番茄的生长,提高产量,降低番茄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及病毒病发病率。RSD处理后第二茬春黄瓜植株生长加快、果产量提高,且黄瓜枯萎病发病率明显降低;其中,RSD组植株株高增加了8.37%,RSD组和RSD+968组平均单果重分别增加了15.38%和30.76%;RSD组和RSD+968组黄瓜枯萎病发病率分别降低了43.60%和50.50%;RSD处理后vc含量、可溶性糖的含量分别升高了12.98%和18.85%。说明RSD处理组和RSD+968处理都能促进春黄瓜的生长,提高产量,降低春黄瓜枯萎病发病率,提高春黄瓜品质。RSD处理后第三茬秋番茄根结线虫病和茎基腐病防治效果明显,其中根结线虫病其中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72.72%和77.14,茎基腐病发病率降低了57.98%。2、棉隆处理后第一茬秋番茄品种植株生长加快、果产量增大及根结线虫指数、茎基腐病发病抑制,棉隆+淡紫拟青霉+枯草芽孢杆菌(QHD)处理组的株高、茎粗、第4花序坐果率、第1层单果重及第1层果产量增加最多,分别增加了180.87%、57.11%、62.65%、209.11%和247.83%;棉隆+淡紫拟青霉组对秋番茄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为31.38%,其次是棉隆+QHD组,防治效果为26.21%;棉隆+淡紫拟青霉+QHD处理组的茎基腐病发病率比对照组降低了77.04%。棉隆+淡紫拟青霉+QHD处理组的杂草数量、鲜重、干重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联合处理可抑制大棚秋番茄杂草的生长。结论:RSD处理能有效促进秋番茄和春黄瓜生长,减少土壤中病原菌数量,降低秋番茄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及春黄瓜枯萎病发病率,促进大棚秋番茄和春黄瓜产量提高。棉隆处理土壤能有效抑制番茄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发病及土壤中杂草数量生长,减轻大棚土壤连作障碍,促进秋番茄生长及产量增加。此外,棉隆处理加施淡紫拟青霉、QHD等生物菌肥效果优于棉隆单独处理。
张妍[3](2020)在《环境温湿度与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侵染和潜育阶段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黄瓜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是影响黄瓜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在病菌侵染过程中,吸取寄主的营养与寄主建立关系后破坏叶片内部组织结构,进而到达发病前的潜育阶段,叶片处于潜育阶段时病原与寄主共同生存。温室中的温度和结露时长等环境因子影响病菌进入潜育阶段后能否发病,因此在黄瓜霜霉病菌侵染过程中,探究环境因子对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十分重要。本试验以黄瓜易感病品种‘长春蜜刺’为试验材料,利用X射线三维显微镜成像技术观察霜霉病菌侵染过程中叶片内部组织的变化,同时测量接菌叶片与未接菌叶片的气孔导度、叶片温差和孔隙结构,确定黄瓜霜霉病菌的潜育阶段。设置不同温度和结露时长相组合,通过测量接菌与未接菌的叶片的变化来判别霜霉病菌到达潜育阶段的时间,建立黄瓜霜霉病预警系统来进行霜霉病发生的预测。有关研究结果如下:在温度23℃、湿度100%、结露时间8h、光照12h黑暗12h,霜霉病菌侵染不同时间的条件下,霜霉病接菌后的68-74h,黄瓜叶片出现气孔导度和叶片温度差异的显着变化,此时霜霉病菌侵染进入叶片内部组织造成黄瓜叶片处于发病前的潜育阶段。在X射线三维显微镜观察下发现,菌丝在接菌后的68-70h侵染至叶片厚度的75%(第60/80层)并造成孔隙结构的降低,此时叶片进入潜育阶段。利用X射线三维显微镜不仅可以观察叶片整体的结构,还能将内部结构进行分割;精确定位病菌侵染的时间段,侵染位置,以及潜育阶段的时间,为病菌侵染叶片后生理变化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在湿度为100%时,温度显着影响接菌叶片能否进入潜育阶段,此时结露时长与潜育阶段相关性差;接菌叶片进入潜育阶段最低的温度是14℃,所需要的结露时长是5h;低温12℃5h和连续3d高温变温30、40℃2h,都能对霜霉病起到抑制作用。在低温条件下,孢子囊未能萌发,叶片不能进入育阶段。在连续高温条件下,接菌叶片与未接菌叶片相比,温度呈低-高-低状态,是接菌潜的叶片虽进入潜育阶段,但长时间高温抑制了病害的进一发生。高温持续80-84h会阻碍叶片进入潜育阶段,降低霜霉病发生概率,因此,在生产当中可以利用低温或高温处理的方式,降低黄瓜患霜霉病的概率,具有一定的生产实用价值。利用不同温度和结露时长对黄瓜霜霉病潜育阶段的影响,将收集的环境数据输入编写的程序当中,建立有关黄瓜霜霉病的预警系统。在将温室内的环境输入该系统中,系统可以自动判别该环境下,黄瓜霜霉病是否有发生的可能性,若达到了预警标准将会提醒用户进行通风或者高温闷棚处理,减少霜霉病的发生,黄瓜霜霉病预警系统有运行简便、容易操作、实时性强的优点,在生产中可有效的降低黄瓜霜霉病的发生。
于梦竹[4](2020)在《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产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种植面积约1.8万公顷。伴随着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种植时间的延长,设施蔬菜生产区各种病虫害发生越来越严重,目前化学药剂防治是主要的防治手段,加之种植户缺乏科学用药的相关知识,导致盲目用药现象普遍发生,不仅严重影响设施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造成蔬菜和土壤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为了促进瓦房店市设施蔬菜健康有序的发展,科学指导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生产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计划,提高防控效果,作者通过走访调研、查阅资料和田间试验,对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蔬菜品种结构和病虫害发生种类和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在示范区进行示范,总结了实用的绿色防控技术,提出了适用于瓦房店市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以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和豆科为主,茄科作物主要有番茄、辣椒、茄子,葫芦科有黄瓜、葫芦瓜,十字花科有油菜、白菜,豆科的四季豆、豇豆、芸豆等。通过20172019年对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的调查,共调查鉴定了77种病虫害,其中番茄28种、茄子10种、辣椒12种、菜豆8种、黄瓜19种,同时明确了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并且对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在蔬菜病害方面,番茄灰霉病、番茄叶霉病、番茄根结线虫病、辣椒病毒病和黄瓜霜霉病等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应作为重点防控的病害;在蔬菜虫害方面,斑潜蝇、温室白粉虱、蓟马和蚜虫是瓦房店市设施蔬菜虫害防控的重点。2.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明确了105亿cfu/g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白粉病、黄瓜灰霉病和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最高分别可达80.48%,91.59%和88.71%,对作物安全无药害;0.5%香菇多糖水剂18.75g/hm2和26.25g/hm2对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22%和76.27%;0.5%香菇多糖水剂有效成分用量26.25g/hm2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为78.90%,可作为生产无公害番茄和辣椒防治病毒病的首选药剂。在温室内施用复合微生物酵素,对防治辣椒根腐病具有明显效果,在苗期至初花期防效达82.92%,在辣椒定殖时采用100倍药液灌根的方法进行施药,药液用量350 m L/株。丽蚜小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明显差异,在温室白粉虱始发期放蜂,最佳放蜂数量为225000和300000头/hm2,连续放蜂4次。试验表明在害虫盛发期前使用色板防治温室害虫效果显着,黄板可有效减少白粉虱、斑潜蝇和蚜虫的种群数量,蓝板可有效减少蓟马的种群数量。3.优化集成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科学使用化学药剂有机结合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绿色防控示范区推广应用,提高了设施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提升了蔬菜质量,同时减少蔬菜和土壤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示范区的集成效益。
江城[5](2019)在《基于超声气力雾化技术的温室黄瓜施药机理以及装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中国设施农业在近些年发展迅猛,配套设施装备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传统设施农业施药方式主要为手动施药、机动背负式施药以及悬挂式施药,其效率低、适应性差,而且价格昂贵,并且容易在施药过程中引起施药人员中毒事件。目前,设施农业常用的施药方式是大规模同标准施药,没有针对作物特性,有悖于农艺要求,导致了大量的农药浪费以及环境污染问题。针对性施药是一种安全高效符合农艺要求的施药方式,最大化地利用了施药设备以及农药,减少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提高了生产效率。本课题进行基于超声气力雾化技术的温室黄瓜施药机理以及设备研究,通过分析温室黄瓜植株特性以及病虫害特性,结合超声雾化技术,提出针对温室黄瓜病虫害的防治策略,设计温室病虫害防治机器人,提高防治效率。本课题根据温室黄瓜的烟粉虱在空间以及时间上的变化规律,主要分析黄瓜温室烟粉虱在空间分布上的聚集度指标参数以及时序变化,通过回归方程分析烟粉虱聚集原因,确定理论抽样数,建立序贯抽样模型,从生物角度上对温室黄瓜烟粉虱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确保在烟粉虱爆发前遏制爆发趋势,以及在烟粉虱爆发中及时防治止损。本文对超声雾化的原理进行探讨,得出表面波原理以及微激波理论之间的关系,同时得出超声气力雾化的雾化角、粒径大小以及初速度,利用MATLAB模拟超声气力雾化后雾滴的运动,分析不同雾滴粒径以及初速度下雾滴的运动规律,得出雾滴速度变化曲线以及二维坐标下的轨迹曲线,为防治机器人的设计提供基础理论参数。本文以超声气力雾化后的雾滴运动规律为理论依据,为温室病虫害防治机器人设计可在行距60-70cm的黄瓜大棚中行走的履带式行走底盘,实现0-1.25m/s的无级变速,以及远程遥控功能;针对黄瓜这种篱架型作物设计两根1.8m高的铝合金喷杆,可布置12-18个喷头;以超声气力雾化的超低量施药需求,结合温室黄瓜病虫害的实际情况,选配超声喷头、超声发生器、气泵以及水泵等其他雾化器件。机具制备完成后,进行关于雾滴喷雾角、雾滴粒径以及均匀性的相关基础试验。本文以温室自走式超声气力喷雾的实际应用效果为目的,进行田间试验,以喷头角度和施药距离为变量,以黄瓜光植株上、中、下部的叶片正反面的雾滴覆盖率为主要参数,对雾化效果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中上部需要偏向上的施药角度,中下部则需要偏向下的施药角度,而施药距离的影响很小。在此基础上,重新布置喷头角度为+30°—+45°—0°—0°—-45°—-30°,在发现烟粉虱后的第7天起开始防治试验,对比手动施药以及喷头角度不变的施药方式,以更合理喷头布置的机具获得了最好的防治效果。
杜尚旭[6](2019)在《温室大棚黄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物的质量,对食品来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无公害绿色蔬菜食品的市场占有率逐渐提高,如何开发和管理相应的绿色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探讨温室大棚黄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实际应用。1温室黄瓜病虫害特征大棚内的环境相较于露地种植,拥有较高的温度和湿度。黄瓜在大棚种植中主要的病虫害有:霜霉病、灰霉病、菌核病等,根结线虫、白粉虱、美洲斑潜蝇等。这些病虫害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一旦发生病虫害,严重影响黄瓜产量。2温室黄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
崔学亮[7](2017)在《浅析温室大棚黄瓜黑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文中提出黄瓜作为一种常见的蔬菜品种,其营养价值高,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帮助,而且黄瓜的市场销售量一直都比较高,为了提高黄瓜产量,可以加强蔬菜大棚栽培模式的应用,但是在蔬菜栽培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病虫害,比如黑星病就是黄瓜生产中的常见病害,由于温室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连续重茬现象比较严重,而且温室大棚的湿度较高,为黑星病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对此,可以积极加强对黄瓜黑星病的综合防治,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药物防治等方面着手,实现黄瓜
朱华,陈占伟,陈广泉,薛保国,黄志龙[8](2015)在《甘肃高台县设施蔬菜病虫害种类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高台县设施蔬菜综合防治技术发展的需要,对该地区设施蔬菜病虫害种类、发生特点及原因进行调查,并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形成一套适合高台县实际、便于推广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为提高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丁晓蕾[9](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韩文素[10](2004)在《华北地区温室黄瓜病虫害发生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温室生态系统是人为创造的适合作物生长的独特生态环境。这种人为环境条件同时适于害虫种群的迅速增长和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危害,因而温室内病虫害的发生往往较露地更为严重。本研究基于温室生态系统的整体,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等领域的知识,探讨华北地区温室生态系统中黄瓜害虫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和病害侵染流行规律,分析天敌生物、土壤处理、生态环境(温度、湿度)、生物农药在温室生态系统中对害虫种群和病害的调控作用,以及这些因子之间的联合效应,揭示温室生态系统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应用群落结构、种群动态、相对丰富度等指标,对日光温室内黄瓜主要虫害消长动态和主要病害发展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病虫害管理措施,对虫害和病害的种群动态均有显着的影响。综控温室害虫的种群数量远远低于化控温室,害虫种群消长缓慢;综控温室病害发生病情指数远远小于化控温室,病害种类少于化控温室,而综控温室内有益生物数量多于化控温室。(2)在温室内释放浆角蚜小蜂、食蚜瘿蚊对温室白粉虱、蚜虫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经多次释放,浆角蚜小蜂对温室白粉虱的寄生率高达77.5%,能在温室内建立相对稳定的种群;保持1∶20的益害比释放食蚜瘿蚊可以在较长时间内有效控制黄瓜上蚜虫的种群数量。(3)土传病害是温室作物减产的关键因素,多年来农户一直用高毒药剂防治,是温室作物农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本试验在温室空闲期用低毒新型杀虫杀菌剂大扫灭(dazomet)进行土壤处理,表明在整个温室黄瓜生长期,能有效地控制根结线虫的危害和黄瓜枯萎病的发生蔓延。使用2年左右的温室,可用15g/m2进行防治,使用5年左右的温室,可用30g/m2进行防治。(4)生物农药能减少病虫害损失,又能与环境相容,是综控温室天敌或生态防治失控时,作为一种补救措施施用,也可以在病虫害发生较重时将生物农药与天敌释放技术协调使用。本试验采取几种生物药剂对温室黄瓜上的主要病虫害进行防治,结果表明:3×107孢子/ml的蜡蚧轮枝菌水剂能有效防治温室白粉虱若虫,采用超低量喷雾器喷施效果优于普通喷雾器;百草一号(0.36%苦参碱水剂)、菜喜(多杀菌素)、爱福丁(阿维菌素)可有效防治温室白粉虱成虫,扑虱灵(25%噻嗪酮)可有效防治温室白粉虱若虫,百草一号可有效防治蚜虫,爱福丁能有效防治斑潜蝇;春雷霉素能有效防治灰霉病,多抗霉素能有效防治霜霉病,农抗120能有效控制白粉病。(5)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原菌生长的环境,即生态防治。本实验通过调节温室的温湿度,初步对病害的防治进行了研究。本文分析了温室生态系统中害虫和病害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天敌释放技术、土壤处理技术、生物农药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对温室病虫害进行控制与管理,初步建立了温室生态系统对病虫害进行控制与管理的技术体系。
二、温室黄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室黄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日光温室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的SWO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土壤逆境成因 |
1.1.2 土壤逆境危害 |
1.1.3 土壤逆境防治技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SWOT分析法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微生物菌剂土壤活化技术的调研和SWOT分析 |
2.1 调研内容和目的 |
2.2 调研对象和方法 |
2.3 调研结果 |
2.3.1 基本情况 |
2.3.2 问卷调研结果与分析 |
2.3.3 试验调研结果与分析 |
2.4 SWOT分析 |
2.4.1 Strengths(优势)分析 |
2.4.2 Weaknesses(劣势)分析 |
2.4.3 Opportunities(机遇)分析 |
2.4.4 Threats(挑战)分析 |
2.5 SWOT发展矩阵及战略选择 |
2.5.1 SWOT发展矩阵 |
2.5.2 战略选择 |
2.6 对策和建议 |
2.6.1 加大技术推广宣传与培训 |
2.6.2 加大技术研发创新 |
2.6.3 加强微生物菌剂产品市场监管 |
2.6.4 增强资金扶持力度 |
第三章 黄瓜嫁接育苗技术的调研和SWOT分析 |
3.1 调研内容和目的 |
3.2 调研对象和方法 |
3.3 调研结果 |
3.3.1 基本情况 |
3.3.2 问卷调研结果与分析 |
3.4 SWOT分析 |
3.4.1 Strengths(优势)分析 |
3.4.2 Weaknesses(劣势)分析 |
3.4.3 Opportunities(机遇)分析 |
3.4.4 Threats(挑战)分析 |
3.5 SWOT发展矩阵及战略选择 |
3.5.1 SWOT发展矩阵 |
3.5.2 战略选择 |
3.6 对策和建议 |
3.6.1 加强技术推广与培训 |
3.6.2 增强技术设备研发创新 |
3.6.3 增加资金扶持力度 |
第四章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调研和SWOT分析 |
4.1 调研内容和目的 |
4.2 调研对象和方法 |
4.3 调研结果 |
4.3.1 基本情况 |
4.3.2 问卷调研结果与分析 |
4.4 SWOT分析 |
4.4.1 Strengths(优势)分析 |
4.4.2 Weaknesses(劣势)分析 |
4.4.3 Opportunities(机遇)分析 |
4.4.4 Threats(挑战)分析 |
4.5 SWOT发展矩阵及战略选择 |
4.5.1 SWOT发展矩阵 |
4.5.2 战略选择 |
4.6 对策和建议 |
4.6.1 加强技术宣传与培训 |
4.6.2 加大机械设备研发力度 |
4.6.3 严格规范技术操作流程 |
4.6.4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
第五章 高温闷棚土壤消毒技术的调研和SWOT分析 |
5.1 调研内容和目的 |
5.2 调研对象和方法 |
5.3 调研结果 |
5.3.1 基本情况 |
5.3.2 问卷调研结果与分析 |
5.4 SWOT分析 |
5.4.1 Strengths(优势)分析 |
5.4.2 Weaknesses(劣势)分析 |
5.4.3 Opportunities(机遇)分析 |
5.4.4 Threats(挑战)分析 |
5.5 SWOT发展矩阵及战略选择 |
5.5.1 SWOT发展矩阵 |
5.5.2 战略选择 |
5.6 对策和建议 |
5.6.1 加强技术宣传推广 |
5.6.2 加大技术研发创新 |
5.6.3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 |
第六章 土壤熏蒸剂辣根素替代农药消毒技术的调研和SWOT分析 |
6.1 调研内容和目的 |
6.2 调研对象和方法 |
6.3 调研结果 |
6.3.1 基本情况 |
6.3.2 问卷调研结果与分析 |
6.4 SWOT分析 |
6.4.1 Strengths(优势)分析 |
6.4.2 Weaknesses(劣势)分析 |
6.4.3 Opportunities(机遇)分析 |
6.4.4 Threats(挑战)分析 |
6.5 SWOT发展矩阵及战略选择 |
6.5.1 SWOT发展矩阵 |
6.5.2 战略选择 |
6.6 对策和建议 |
6.6.1 增强技术宣传推广,扩大技术使用范围 |
6.6.2 加大技术研发创新,降低技术使用成本 |
6.6.3 加强政策资金支持,补贴技术使用费用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
7.1 结论 |
7.2 讨论 |
7.3 创新点 |
7.4 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1 《日光温室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的SWOT分析》之“微生物菌剂土壤活化技术”调研问卷(WⅠ) |
附录2 《日光温室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的SWOT分析》之“黄瓜嫁接育苗技术”调研问卷(WⅡ) |
附录 3《日光温室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的SWOT分析》之“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调研问卷(WⅢ) |
附录4 《日光温室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的SWOT分析》之“高温闷棚土壤消毒技术”调研问卷(WⅣ) |
附录5 《日光温室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的SWOT分析》之“土壤熏蒸剂辣根素替代农药消毒技术”调研问卷(WⅤ) |
致谢 |
(2)土壤处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及土传病害防控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设施土壤连作障碍发生、危害和防治现状 |
1.1.1 设施土壤连作障碍发生现状 |
1.1.2 设施土壤连作危害 |
1.1.3 设施土壤连作障碍防治措施 |
1.2 番茄根结线虫病研究进展 |
1.2.1 番茄根结线虫病发生现状 |
1.2.2 番茄根结线虫病发生原因及危害 |
1.2.3 番茄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措施 |
1.3 番茄茎基腐病研究进展 |
1.3.1 番茄茎基腐病发生现状 |
1.3.2 番茄茎基腐病发生原因及危害 |
1.3.3 番茄茎基腐病的防治措施 |
1.4 黄瓜枯萎病研究进展 |
1.4.1 黄瓜枯萎病发生现状 |
1.4.2 黄瓜枯萎病发生原因及危害 |
1.4.3 黄瓜枯萎病防治措施 |
1.5 棉隆处理土壤的研究进展 |
1.5.1 棉隆处理对土传病原菌及病虫害的影响 |
1.5.2 棉隆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
1.5.3 棉隆处理对植物化感作用和自毒作用的影响 |
1.5.4 棉隆处理对土壤呼吸强度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
1.5.5 棉隆处理和生物菌结合对土壤连作障碍发生的研究进展 |
1.6 RSD处理土壤的研究进展 |
1.6.1 RSD处理对土传病原菌及病虫害的影响 |
1.6.2 RSD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1.6.3 RSD处理对植物化感作用和自毒作用的影响 |
1.6.4 RSD处理对土壤呼吸强度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
1.6.5 RSD处理和生物菌结合对土壤连作障碍发生的研究进展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强还原灭菌法(RSD)对连续三茬大棚秋番茄和春黄瓜生长、病虫草害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统计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RSD在第一茬大棚秋番茄上的应用效果 |
2.2.2 RSD在第二茬塑料大棚春黄瓜上的应用效果 |
2.2.3 RSD在第三茬塑料大棚秋番茄上的应用 |
2.3 小结与讨论 |
2.3.1 RSD处理对大棚土壤性质的影响及速效杀灭病虫的效果 |
2.3.2 RSD处理对大棚秋番茄、春黄瓜的促长壮秧和前期增产效应 |
2.3.3 RSD处理对防治土传病害的效应及其作用的持效性 |
2.3.4 968 生物菌肥的加成效应 |
2.3.5 RSD处理设施土壤的实用性 |
第三章 棉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病虫草害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统计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秋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 |
3.2.2 棉隆处理对秋番茄坐果率、果实生长和第一穗果实产量的影响 |
3.2.3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大棚秋番茄根结线虫病的影响 |
3.2.4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影响 |
3.2.5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大棚秋番茄田间杂草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棉隆处理能促进大棚秋番茄植株及果实的生长 |
3.3.2 棉隆能增加对大棚秋番茄土壤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
3.3.3 棉隆能减少大棚秋番茄的田间杂草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环境温湿度与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侵染和潜育阶段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霜霉病的生物学特性 |
1.1.1 霜霉病的病原菌 |
1.1.2 霜霉病的侵染循环 |
1.1.3 黄瓜霜霉病的危害特征 |
1.2 潜育期的相关研究 |
1.3 霜霉病的综合防治 |
1.3.1 化学防治 |
1.3.2 抗病品种的培育 |
1.3.3 农业防治 |
1.3.4 生态防治 |
1.4 环境因子对霜霉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
1.4.1 温度对黄瓜霜霉病的影响 |
1.4.2 湿度对黄瓜霜霉病的影响 |
1.4.3 结露时长对黄瓜霜霉病的影响 |
1.4.4 其他因子对黄瓜霜霉病发病的研究 |
1.5 霜霉病预测、防治相关的研究 |
1.6 X射线显微镜的应用范围 |
1.7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8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黄瓜叶片的获取 |
2.1.2 试验接种用黄瓜霜霉病菌的获取 |
2.2 试验地点 |
2.3 试验设计与测定指标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黄瓜霜霉病完成侵染的无损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
3.1.1 病菌侵染后叶片气孔导度和温度差异的变化 |
3.1.2 X射线三维显微镜下病菌侵染过程中叶片孔隙结构的变化 |
3.1.3 黄瓜霜霉病菌侵染过程的X射线三维显微成像观察面孔率的变化 |
3.2 不同环境条件对黄瓜霜霉病潜育阶段的影响 |
3.2.1 不同温度、结露时长下霜霉病潜育阶段及预测模型 |
3.2.2 霜霉病进入潜育阶段的最低温度 |
3.2.3 低温条件对黄瓜霜霉病潜育阶段的影响 |
3.2.4 高温变温30℃、40℃对黄瓜霜霉病发病的影响 |
3.2.5 结露时长对黄瓜霜霉病潜育阶段有累积作用 |
3.3 黄瓜霜霉病预警系统的建立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黄瓜霜霉病侵染下,叶片内部组织的变化 |
4.2.2 不同环境条件对霜霉病的潜育阶段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4)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及病虫害防治现状 |
1.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概况 |
1.1.1 瓦房店市农业用地情况 |
1.1.2 瓦房店市自然条件概况 |
1.1.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生产概况 |
1.1.4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前景 |
1.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研究现状 |
1.2.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 |
1.2.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 |
1.3 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1 绿色防控体系关键技术 |
1.3.2 绿色防控体系的示范应用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瓦房店市主要设施蔬菜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调查 |
2.1 研究方法 |
2.1.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 |
2.1.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害种类调查 |
2.1.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虫害种类调查 |
2.1.4 危害程度统计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类及种植情况 |
2.2.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
2.2.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
2.2.4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害发生规律 |
2.2.5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虫害发生规律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瓦房店市主要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地点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
3.2.2 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
3.2.3 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
3.2.4 香菇多糖水剂对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
3.2.5 香菇多糖水剂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
3.2.6 复合微生物酵素对辣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
3.2.7 丽蚜小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 |
3.2.8 黄板对温室害虫的防治效果 |
3.2.9 蓝板对蓟马的防治效果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建立 |
4.1 研究方法 |
4.1.1 防控靶标 |
4.1.2 防控目标 |
4.1.3 防治原则 |
4.1.4 试验地点 |
4.1.5 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建立 |
4.2.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示范效益 |
4.2.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示范效益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 |
5.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情况 |
5.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
5.4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超声气力雾化技术的温室黄瓜施药机理以及装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1.1.1 论文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温室黄瓜病虫害防治研究现状 |
1.1.4 超声气力雾化技术与装备 |
1.2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针对温室黄瓜的烟粉虱空间分布及时序变化研究 |
2.1 空间分布参数 |
2.1.1 数据观察与收集 |
2.1.2 参数指标 |
2.2 空间分布指标回归分析 |
2.2.1 Iwao的M~*-x回归分析 |
2.2.2 Taylor的幂法则 |
2.3 种群聚集原因分析 |
2.4 理论抽样数的确定 |
2.5 序贯抽样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声气力喷雾施药力学机理研究 |
3.1 超声波雾化机理 |
3.1.1 表面张力波理论 |
3.1.2 微激波理论 |
3.1.3 表面张力波理论与微激波理论的关系 |
3.2 超声气力雾化力学分析 |
3.2.1 喷雾角 |
3.2.2 雾滴的初速度 |
3.2.3 雾滴运动模型 |
3.2.4 运动模型的求解与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温室自走式超声气力喷雾装置结构设计 |
4.1 机具准备 |
4.1.1 整机总体结构 |
4.1.2 工作原理 |
4.1.3 机具主要参数 |
4.2 自走式超声气力雾化装备关键零部件设计与选型 |
4.2.1 窄地隙履带式底盘设计 |
4.2.2 立式喷杆组件结构设计 |
4.2.3 超声气力喷雾系统设计选型 |
4.3 雾化装备施药基础性能测试 |
4.3.1 测试方法 |
4.3.2 结论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试验准备及过程 |
5.1 黄瓜温室上内超声气力喷雾性能试验 |
5.1.1 试验材料及实验条件 |
5.1.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5.2 超声气力喷雾性能试验结论与讨论 |
5.2.1 施药距离对雾滴覆盖率的影响规律 |
5.2.2 施药角度对雾滴覆盖率的影响规律 |
5.3 黄瓜温室上内烟粉虱防治试验 |
5.3.1 试验材料及条件 |
5.3.2 试验方法 |
5.3.3 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本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温室大棚黄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温室黄瓜病虫害特征 |
2 温室黄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 |
2.1 前期注意消毒和选种 |
2.1.1 综合消毒 |
2.1.2 科学选种 |
2.1.3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
2.2 中期防治 |
2.2.1 科学育苗 |
2.2.2 移植 |
2.3 后期防治 |
2.3.1 温湿度控制技术 |
2.3.2 后期施肥 |
2.3.3 后期病虫害防治 |
(7)浅析温室大棚黄瓜黑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温室大棚病虫害综合防治原则 |
2 温室大棚黄瓜黑星病防治技术 |
2.1 农业防控技术 |
2.1.1 对黄瓜品种进行合理选择。 |
2.1.2 加强种子处理。 |
2.1.3 土壤处理。 |
2.1.4 加强大棚管理。 |
2.2 加强药物防治 |
(9)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
一、萌芽(晚清-1911) |
二、初创(1911-1949) |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
二、蔬菜加工技术 |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
致谢 |
(10)华北地区温室黄瓜病虫害发生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温室黄瓜病虫害发生现状 |
1.2 温室黄瓜病虫害发生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1 温室生态系统 |
1.2.2 群落生态学与生物群落 |
1.2.3 种群及种群动态 |
1.2.4 病虫害的综合控制与管理 |
1.2.5 生物防治的可持续性 |
1.2.6 病虫害的环境控制与管理(生态防治) |
1.3 温室生态系统黄瓜病虫害研究的有关进展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温室生态系统(黄瓜)病虫害的发生动态 |
2.1.1 调查时间与地点 |
2.1.2 温室类型 |
2.1.3 温室环境 |
2.1.4 实验方案 |
2.1.5 调查方法 |
2.1.6 数据处理 |
2.1.6.1 丰富度(S)与相对丰富度(m`) |
2.1.6.2 优势集中性指数(C) |
2.1.6.3 病情指数 |
2.2 浆角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的应用研究 |
2.2.1 试验温室概况 |
2.2.2 供试天敌 |
2.2.3 白粉虱的数量动态的调查 |
2.2.4 浆角蚜小蜂对白粉虱若虫寄生率的调查 |
2.2.5 放蜂方法、数量与时间 |
2.3 食蚜瘿蚊防治蚜虫的应用研究 |
2.3.1 试验温室概况 |
2.3.2 供试天敌 |
2.3.3 调查方法 |
2.3.4 释放时间、数量 |
2.4 温室土壤处理试验 |
2.4.1 试验时间、地点 |
2.4.2 供试药剂 |
2.4.3 不同药剂量对根结线虫的防效实验 |
2.4.4 土壤处理温室与土壤未处理温室植株发病情况比较 |
2.4.5 施药方法 |
2.4.6 根结线虫调查方法 |
2.4.7 黄瓜枯萎病调查方法 |
2.5 蜡蚧轮枝菌对白粉虱若虫的室内药效测定 |
2.6 使用普通喷雾器与超低量喷雾器的防效实验 |
2.7 生物农药对黄瓜病虫害的防效试验 |
2.7.1 生物农药种类、来源 |
2.7.1.1 生物杀虫剂 |
2.7.1.2 生物杀菌剂 |
2.7.2 试验方法 |
2.7.3 调查方法 |
2.8 温室黄瓜病害生态防治试验 |
2.8.1 实验设计 |
2.8.2 病害调查方法 |
2.8.3 高温闷棚实验操作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温室生态系统(黄瓜)病虫害的发生动态 |
3.1.1 温室白粉虱的发生动态 |
3.1.2 温室瓜蚜的发生动态 |
3.1.3 温室美洲斑潜蝇的发生动态 |
3.1.4 温室生态系统黄瓜主要虫害的丰富度与相对丰富度 |
3.1.5 温室生态系统黄瓜主要虫害的优势集中性指数 |
3.1.6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动态 |
3.1.7 黄瓜白粉病的发生动态 |
3.1.8 黄瓜灰霉病的发生动态 |
3.2 浆角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的应用研究 |
3.2.1 温室白粉虱成虫与若虫的种群数量动态 |
3.2.2 浆角蚜小蜂对白粉虱若虫的寄生率 |
3.3 食蚜瘿蚊防治蚜虫的应用研究 |
3.3.1 食蚜瘿蚊对蚜虫防效 |
3.3.2 释放食蚜瘿蚊后蚜虫种群数量动态 |
3.4 温室土壤处理试验 |
3.4.1 不同药剂量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 |
3.4.2 土壤处理与未土壤处理的根结线虫发病情况比较 |
3.4.3 土壤处理与未土壤处理的枯黄萎病发病情况比较 |
3.5 蜡蚧轮枝菌对白粉虱若虫的室内药效测定 |
3.6 使用普通喷雾器与超低量喷雾器的防效实验 |
3.7 生物农药对黄瓜病虫害的防效试验 |
3.7.1 各种药剂对温室黄瓜上白粉虱的防治效果 |
3.7.2 各种药剂对温室黄瓜上蚜虫的防治效果 |
3.7.3 各种药剂对温室黄瓜上斑潜蝇的防治效果 |
3.7.4 各种生物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 |
3.7.5 各种生物药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 |
3.7.6 各种生物药剂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效 |
3.8 温室黄瓜病害生态防治试验 |
第四章 小结与讨论 |
4.1 温室生态系统黄瓜病虫害的发生动态 |
4.2 浆角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的应用研究 |
4.3 食蚜瘿蚊防治蚜虫的应用研究 |
4.4 温室土壤处理试验 |
4.5 蜡蚧轮枝菌对白粉虱若虫的室内药效测定 |
4.6 使用普通喷雾器与超低量喷雾器的防效实验 |
4.7 生物农药对黄瓜病虫害的防效试验 |
4.8 温室黄瓜病害生态防治试验 |
4.9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温室黄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日光温室土壤逆境黄瓜抗逆栽培技术的SWOT分析[D]. 齐宝晗.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2]土壤处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及土传病害防控效果的影响[D]. 郭晨曦.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2)
- [3]环境温湿度与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侵染和潜育阶段的关系[D]. 张妍.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4]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于梦竹. 沈阳农业大学, 2020(10)
- [5]基于超声气力雾化技术的温室黄瓜施药机理以及装备研究[D]. 江城. 扬州大学, 2019(02)
- [6]温室大棚黄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 杜尚旭. 农民致富之友, 2019(12)
- [7]浅析温室大棚黄瓜黑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 崔学亮. 农民致富之友, 2017(20)
- [8]甘肃高台县设施蔬菜病虫害种类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J]. 朱华,陈占伟,陈广泉,薛保国,黄志龙. 中国园艺文摘, 2015(10)
- [9]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10]华北地区温室黄瓜病虫害发生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D]. 韩文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