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西北地区民族“花儿”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建[1](2021)在《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西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应用研究 ——以甘肃省来华留学生为例》文中认为
郑杨[2](2021)在《新疆“花儿”演唱与传承个案研究 ——以王秀芳为例》文中指出
林继富,王祺[3](2021)在《花儿研究的基本态势与热点问题的知识图谱——基于1999-2019年计量可视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花儿"为关键词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文献跨库检索,经筛选获得时间跨度为1999年至2019年的277篇花儿研究文献,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发现:近二十年中国花儿研究经历了从低位探索、高速增长到平稳成熟的发展过程,已经成为一门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地方显学",形成了核心研究队伍与稳固的学术共同体,但学科、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尚不充分。花儿研究主题呈多元化分布,且受政策导向明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花儿学者们致力于"丝绸之路"沿线多民族文化发掘和交流实践的讨论,自觉参与到现代民族国家理论建构、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之中。
马嘉雯[4](2021)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河州花儿的传承与保护》文中提出“河州花儿”是产生在临夏,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部分地区的一种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是以上地区的汉、藏、回、东乡、保安、撒拉、土等民族群众用汉语歌唱、其格律和演唱方式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一种民歌。近些年,花儿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但是,其在传承的过程中遭遇了无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困境。为了推动花儿的传承与保护,笔者将其置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中,在溯源历史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民族学、人类学的个案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对河州花儿的传承与保护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田野调查。首先,论文对河州花儿生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也就是本文的田野工作地点——临夏市——进行了介绍;同时,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河州花儿的起源、三重性、内涵等方面做了描述。其次,对花儿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以及地方各级部门对河州花儿非遗的保护规划做了描述和讨论。在此基础上,对花儿的两类传承载体,即:非遗传承人和花儿研究者,以及花儿展演的不同舞台做了讨论,为接下来两章进行了铺垫。接着,以河州花儿的非遗传承人为中心,对河州花儿不同类型的传承人做了个案研究,分析了传承人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对于河州花儿传承和发展的意义。最后,以河州花儿的非遗展演舞台为中心,在参与观察的基础上,讨论了民间展演舞台和正式性展演舞台上河州花儿的传承状况,讨论了河州花儿非遗展演舞台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对于花儿传承的意义。本研究认为,各族民众的失语和缺位是导致河州花儿在非遗传承过程中出现困境的一个主要因素。各族民众是花儿传承和保护的主体,在传承中占据着核心位置。一方面,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未能搞懂非遗的发展为了谁、属于谁的问题,从而出现主体性被忽视的现象,进而使得河州花儿沦为政府和经济发展裹挟的附属品。另一方面,年轻人口的向外流动,使得非遗产传承的主体减少,为非遗传承带来的了困难。只有各族民众参与,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小传统”的河州花儿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传承和保护。河州花儿的可持续发展,能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有机的土壤,并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崔一骞[5](2020)在《试论花儿的地域特征》文中认为西北地区的多元文化孕育了花儿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花儿也被西北人民视作西北地区的文化灵魂,多元的文化背景和多样的地域环境造就了花儿的地域风格。由于西北花儿是黄土高原特殊地理条件和环境造就出来的,它自身带着黄土高坡的辽阔苍茫。花儿的地域特征与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产方式、居住习惯、宗教信仰、多民族成分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总体呈现出地域上"广分布、小集中"的特点。就花儿传播较广的甘青宁地区来说,也呈现出"广分布、小集中"的特点。这进一步折射出花儿与地域的关系。西北花儿主要有青海花儿、甘肃花儿、宁夏花儿和新疆花儿。
李欣[6](2020)在《回族花儿剧艺术特点分析兼及女高音艺术形象体验 ——以《曼苏尔》、《花海雪冤》为例》文中提出“花儿”是一种高腔民歌,其流传范围很广,可以说为花儿剧音乐提供了肥美的土壤,从而使花儿剧形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民族特点的少数民族地方性剧种。花儿剧是回族戏剧艺术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因作品音乐源自“花儿”民歌而得名,在宁夏和甘肃等地区较为流行。回族花儿剧主要以回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为创作题材,体现了回族人民生活习惯与地方风俗。其中,《曼苏尔》和《花海雪冤》是回族花儿剧的代表作品,对其艺术特征进行研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论文的正文部分为回族“花儿剧”概述、花儿剧《曼苏尔》与《花海雪冤》创作特点与音乐风格分析、花儿剧《曼苏尔》与《花海雪冤》中女高音艺术形象分析与实践体验三个部分。绪论部分由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意义构成,对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向做了详细的解读,为全面的阐述本文做了充分的铺垫。正文第一部分是“花儿”与“花儿剧”概述,笔者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将“花儿”分类及介绍,并对“花儿剧”进行详细介绍。第二部分是《曼苏尔》与《花海雪冤》创作特点与女高音唱腔的表现特征,笔者解读和分析《曼苏尔》与《花海雪冤》的剧情和女高音唱段,对其剧情、音乐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并总结两部花儿剧的共性与个性分析。第三部分是《曼苏尔》与《花海雪冤》中女高音艺术形象分析与实践体验,笔者运用访谈法采访到“花儿”老艺人马尔利老师,通过采访更加深入了解到“花儿”的地方特色。笔者从两部歌剧中选出经典唱段进行分析,对其艺术内涵、人物特征、唱词结构、叙事特征和演唱风格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加以自己的实践感受。分析总结了两部花儿剧演唱风格自身的思考与提升。结语部分是“花儿剧”的传承与展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传承的同时,这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也应该被关注。
李欣沫[7](2020)在《西北地区汉语言民歌衬词衬腔研究 ——以花儿与信天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西北地区的民歌中较普遍地使用了衬词和衬腔,其内涵丰富多彩,是民歌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呈现了鲜明的地域音域风格。本文集中以流传地域较广、影响力很大的西北地区民歌“花儿”与“信天游”两种民歌为典型进行整体性分析,先对花儿与信天游中衬词和衬腔的类别,表现形态和运用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再对其中的表现功能,结构功能极其文化意义进行了举例分析论述,最后对这些地区的花儿与信天游的现状和发展做了概述。归纳出其花儿与信天游衬词衬腔的存在规律与基本特点,从这一点试图探讨西北地区民歌的艺术特色,这些研究,对其他人歌唱演绎、研究分析、继承发展西北地区的民歌有着积极而肯定的作用。
景亚琴[8](2020)在《“洮岷花儿”基于快手平台的创新传播路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城乡二元结构的特点,传媒媒介资源大都倾向于城市,乡村城镇逐渐失去了话语权。乡村的传统民俗文化相对于发展中的城市地区保存完好,具有最原始的民俗文化特点,但受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媒介资源缺乏、城市化、多元文化的影响,其向外的进一步传播受阻,后代传承更是难上加难,总体呈现出消弭态势。这也就意味着西北特色的民歌“花儿”这种弱势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艰难,在城市文化、主流文化的影响下日渐边缘化。而“快手”短视频凭借传播更新快、打破时空限制的传播力等特质逐渐成为乡村群体青睐的休闲娱乐与信息获取方式,给予了普通的乡村大众一个平等开放、低门槛的平台记录和表达自己的生活,对于“花儿”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意义。本论文主要以西北特色民俗文化“洮岷花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洮岷花儿”民俗文化传承的现状及传播困境进行分析,从民俗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洮岷花儿”基于“快手”平台的创新传播路径研究,然后通过个例分析“快手”短视频的新型传播方式对于“洮岷花儿”民俗文化传承的影响,进行民俗文化在新媒体平台传承的价值分析。
马青青[9](2020)在《西北民歌《脚户歌》的流变及声乐演绎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北民歌种类丰富、体裁众多,是西北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很强的艺术、文学价值。“宴席曲”属于西北民歌的一种,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由于题材丰富、通俗易懂、旋律悠长、朗朗上口,深受西北地区各族群众的喜爱。由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群众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宴席场地逐渐走向消亡。“宴席曲”的生存环境面临重重困难,艺术类工作者在传唱及保护“宴席曲”的同时,也在尝试用不同的方式继续传承“宴席曲”。本研究旨在对“宴席曲”改编而来的民歌《脚户歌》进行细致分析和专业研究,在借鉴相关理论的前提下,探究《脚户歌》演唱风格及歌曲细节处理,以提升对《脚户歌》音乐、歌词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控。本研究结合理论研究感悟和音乐会实践体会,对《脚户歌》的音乐文本进行了深入探析,对演唱技巧进行了详细阐释。本研究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民歌的人文角度出发,对“宴席曲”的文化背景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对《脚户歌》的由来及《脚户歌》和“宴席曲”的渊源进行曲式结构与音乐分析,刨析“宴席曲”的传承过程;第三部分,对《脚户歌》的演唱技巧及个人音乐会进行分析,在声音和气息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并通过美声唱法结合民歌唱法,详细说明音乐会体悟;第四部分,对相关民歌的传承、流变提出新的认识与见解。
潘景城,张佳明[10](2020)在《中国民族音乐形态视域下——电影《骆驼客》配乐“花儿”形态分析》文中指出刘正维教授所撰写的《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一书全面地阐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态特征和分布板块。我国地域幅员辽阔,这使得不同的地域板块不论是自然特征还是人文特性都着自己的典型特点和形态特征。电影《骆驼客》全片演员地地道道的西北方言与电影配乐"花儿"相互映衬,把西北地区的地态、史态,青、陕、甘、新四个地区人民群众生活的心态都在独特的语态和乐态地表现出来,在全片中得到清晰可见。这部电影这不仅仅促进我们对于西北地区人们生活的了解,同时既强调了电影中的民族音乐,又为电影渲染了西北地区的民族特点。
二、中国西北地区民族“花儿”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西北地区民族“花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4)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河州花儿的传承与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关键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与田野过程 |
第一章 河州花儿概述 |
第一节 河州与花儿 |
一、河州的历史、地理与人文 |
二、河州花儿的产生 |
第二节 河州花儿的三重性 |
一、作为民俗文化的花儿 |
二、作为口头文学的花儿 |
三、作为民间音乐的花儿 |
第三节 河州花儿的内涵 |
一、花儿曲令 |
二、演唱的程式 |
三、庙会文化 |
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 |
小结 |
第二章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州花儿 |
第一节 花儿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一、花儿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 |
二、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过程与内容 |
第二节 河州花儿非遗传承的载体 |
一、作为传承载体的“人” |
二、作为传承载体的“场所” |
小结 |
第三章 作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 |
第一节 传承人概况 |
一、代表性传承人 |
二、一般性传承人 |
第二节 传承人的个案 |
一、代表性传承人的个案 |
二、一般性传承人的个案 |
第三节 传承人的发展困境 |
一、亟待重视一般性传承人的作用 |
二、人口基数的锐减 |
三、传承方式有待更迭 |
小结 |
第四章 作为传承载体的花儿会 |
第一节 花儿会与庙会 |
一、花儿会与庙会二位一体的民俗事象 |
二、列入非遗项目的花儿会 |
第二节 两个花儿会的案例 |
一、莲花山花儿会 |
二、松鸣岩花儿会 |
第三节 花儿会的发展困境 |
一、花儿会生态的变迁 |
二、花儿会主体性的缺失 |
三、歌手和听众原生关系的断裂 |
小结 |
第五章 河州花儿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
第一节 回归花儿的主体性 |
一、政府治理与花儿的主体性的回归 |
二、回归“乡野”与花儿主体性的发展 |
第二节 加强花儿会多民族文化空间的发展 |
一、花儿会中的多民族文化交流互动 |
二、强化多民族文化空间 |
第三节 传承与保护的理念及具体措施 |
一、传承与保护的理念 |
二、传承与保护的具体措施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报道人与部分访谈对象名录 |
致谢 |
(5)试论花儿的地域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花儿地域特征 |
(一)甘肃花儿 |
(二)青海花儿 |
(三)宁夏花儿 |
(四)新疆花儿 |
二、花儿地域特征的形成原因 |
结语 |
(6)回族花儿剧艺术特点分析兼及女高音艺术形象体验 ——以《曼苏尔》、《花海雪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一、回族“花儿剧”概述 |
(一)花儿与花儿剧 |
1.花儿的历史与流布 |
2.花儿与花儿剧的关系 |
3.花儿剧的确立与意义 |
(二)花儿剧的剧目特点与音乐风格特征 |
1.花儿剧的剧本题材特点 |
2.花儿剧的音乐体裁特征 |
3.花儿剧的唱词与表演风格 |
二、花儿剧《曼苏尔》与《花海雪冤》的创作特点与音乐风格特征 |
(一)《曼苏尔》的创作特点 |
1.剧情分析 |
2.音乐特征分析 |
(二)《花海雪冤》的创作特点 |
1.剧情分析 |
2.音乐特征分析 |
(三)两部花儿剧的比较分析 |
1.共性特征 |
2.特性体现 |
三、花儿剧《曼苏尔》与《花海雪冤》中女高音艺术形象分析与实践体验 |
(一)《曼苏尔》中女高音的艺术形象 |
2.女高音唱段的演唱体验 |
3.女高音艺术形象的塑造 |
(二)《花海雪冤》中女高音的艺术形象 |
1.女高音唱段的作品分析 |
2.女高音唱段的演唱体验 |
3.女高音艺术形象的塑造 |
(三)两部花儿剧女高音演唱风格的同质化特点 |
(四)感性体验之上的理性浅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7)西北地区汉语言民歌衬词衬腔研究 ——以花儿与信天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背景意义 |
二、研究民歌衬词衬腔的意义 |
三、研究述评 |
第一章 西北地区的文化生态简述 |
第一节 陕西的文化生态简述 |
第二节 甘肃的文化生态简述 |
第三节 青海的文化生态简述 |
第四节 宁夏的文化生态简述 |
第五节 新疆的文化生态简述 |
第二章 历史变革中的西北地区的民歌——花儿与信天游 |
第一节 花儿 |
第二节 信天游 |
第三章 西北地区民歌花儿与信天游衬词的表现形态 |
第一节 花儿衬词的类别 |
第二节 花儿衬词的表现形态 |
第三节 花儿衬词的运用特点 |
第四节 信天游衬词的类别 |
第五节 信天游衬词的表现形态 |
第六节 信天游衬词的运用特点 |
第四章 西北地区民歌花儿与信天游衬腔的呈现形态 |
第一节 花儿中衬腔的类型 |
第二节 花儿衬腔的旋律形式 |
第三节 花儿衬腔的结构形态 |
第四节 信天游衬腔的类型 |
第五节 信天游衬腔的旋律形式 |
第六节 信天游衬腔的结构形式 |
第五章 西北地区民歌花儿与信天游衬词衬腔的功能意义 |
第一节 衬词衬腔的表现功能 |
第二节 衬词衬腔的结构功能 |
第三节 衬词衬腔的文化意义 |
第六章 西北地区民歌花儿与信天游的活态现状与传承关系 |
第一节 活态现状 |
第二节 花儿与信天游的发展思索 |
ー、开发与利用 |
(一)历史研究价值 |
(二)音乐传承价值 |
(三)旅游开发价值 |
二、创新与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论文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洮岷花儿”基于快手平台的创新传播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依据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四、文献综述 |
(一)“花儿”本体研究 |
(二)“花儿”的主要传播方式研究 |
(三)“花儿”歌手研究 |
(四)“花儿”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
(五)国外的“花儿”研究 |
五、研究方法 |
六、基础框架与创新点 |
(一)基础框架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洮岷花儿”概述 |
第一节 “洮岷花儿”的地理背景及南、北路之分 |
一、“洮岷花儿”的地理背景 |
二、洮岷南、北两路“花儿”之分 |
第二节 “洮岷花儿”的传统传播方式 |
一、“洮岷花儿”的原生态唱场——田间劳动场地 |
二、“洮岷花儿”传统唱场——花儿会 |
第三节 “洮岷花儿”在当地人们生活中的功能 |
一、历史记忆功能 |
二、教育劝诫功能 |
三、娱乐功能 |
四、交际功能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洮岷花儿”的传播现状与困境 |
第一节 “洮岷花儿”面临的内部挑战 |
一、“花儿”本身污名化 |
二、传播方式扁平化 |
三、“花儿”唱词内容滞后 |
第二节 “花儿”面临的外部挑战 |
一、花儿会的异化 |
二、多元文化的冲击 |
三、传播主体缺失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快手平台的民俗文化表达与传承 |
第一节 快手APP的发展 |
第二节 快手短视频契合民俗文化呈现的特征 |
一、赋权参与的乡村成为民俗文化传播主力 |
二、参与式传播促进民俗文化的主体性表达 |
三、互动直播方式利于民俗文化多样化呈现 |
第三节 快手中“洮岷花儿”的创新传播 |
一、传播空间:从地域局限到网络流传 |
二、传播渠道:从传统“花儿会”到在线直播连麦 |
三、传播内容:从唱词陈旧到随时代创新 |
四、传受主体:从界限不明到趋于明确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俗文化在新媒体平台传承的价值分析 |
第一节 传受个体的“使用与满足” |
一、竞争性收入 |
二、拓展人际社交 |
三、实现自我表达 |
第二节 地方区域的文化形象塑造 |
一、“花儿”文化的坚守 |
二、特色文化城镇的建设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西北民歌《脚户歌》的流变及声乐演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
一、西北民歌“宴席曲”的由来及分类 |
(一)宴席曲的产生 |
(二)宴席曲的分类 |
二、《脚户歌》音乐分析与比较研究 |
(一)《脚户歌》的由来 |
(二)《脚户歌》音乐分析 |
1.曲式结构 |
2.调式调性 |
3.旋律风格 |
4.衬词 |
5.唱词分析 |
6.押韵 |
(三)比较分析 |
1.曲式结构 |
2.调式、音阶 |
3.旋律特点 |
4.节奏、节拍 |
5.衬词 |
三、《脚户歌》演唱实践与思考 |
(一)呼吸技术运用 |
(二)唱腔技术运用 |
(三)咬字吐字要求 |
(四)演唱思考 |
四、民歌传承的思考 |
(一)民歌传承的方式 |
(二)民歌传承的责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恭喜曲》谱例 |
《马步芳拔兵》谱例 |
致谢 |
(10)中国民族音乐形态视域下——电影《骆驼客》配乐“花儿”形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
二、《骆驼客》中的“花儿” |
三、“花儿”形态分析 |
四、结论 |
四、中国西北地区民族“花儿”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西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应用研究 ——以甘肃省来华留学生为例[D]. 梁建.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2]新疆“花儿”演唱与传承个案研究 ——以王秀芳为例[D]. 郑杨. 新疆师范大学, 2021
- [3]花儿研究的基本态势与热点问题的知识图谱——基于1999-2019年计量可视化分析[J]. 林继富,王祺.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4]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河州花儿的传承与保护[D]. 马嘉雯. 兰州大学, 2021
- [5]试论花儿的地域特征[J]. 崔一骞. 当代音乐, 2020(07)
- [6]回族花儿剧艺术特点分析兼及女高音艺术形象体验 ——以《曼苏尔》、《花海雪冤》为例[D]. 李欣.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西北地区汉语言民歌衬词衬腔研究 ——以花儿与信天游为例[D]. 李欣沫. 新疆艺术学院, 2020(08)
- [8]“洮岷花儿”基于快手平台的创新传播路径研究[D]. 景亚琴.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9]西北民歌《脚户歌》的流变及声乐演绎探究[D]. 马青青. 兰州大学, 2020(01)
- [10]中国民族音乐形态视域下——电影《骆驼客》配乐“花儿”形态分析[J]. 潘景城,张佳明. 今古文创, 2020(16)
标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艺术论文; 曼苏尔论文; 民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