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炎消敏液治疗接触性皮炎48例(论文文献综述)
廖飞[1](2021)在《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的制备及药效学初步考察》文中指出[目的]中医药治疗皮炎湿疹主要以清热燥湿药为主,其中三黄泻心汤是泻火解毒的经典古方,主要成分为黄连,黄芩和大黄。本实验以黄芩苷,小檗碱和大黄素三者成分为考察指标,对中药药物进行提取并优化提取方式,得到最优提取方案。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考察相应参数并优化处方,对药物体外释放和透皮释放进行相关性分析。初步考察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对ACD小鼠受损皮肤的治疗作用,并进一步分析ACD小鼠模型血清中的相关免疫分子水平。[方法]分别通过水提法和醇提法对三黄处方中的药物进行提取,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黄芩苷标准品,大黄素标准品,小檗碱标准品三种成分确定其检测波长,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三种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以壳聚糖为基质材料,采用离子凝胶化法制备三黄壳聚糖微球,显微镜观察形态,测定其粒径电位。通过减差法测定三黄壳聚糖凝胶的载药量,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体内相关免疫分子参数水平。[结果]大黄素在水中溶解度极低,与醇提组相比,其稀释液中的大黄素药物含量低于设置的最低检测量1.25μg。当药物比例为大黄:黄连:黄芩=4:2:1时,醇提组提取液对ACD小鼠模型的皮炎治疗情况最好。采用离子凝胶法成功制备了壳聚糖微球和载药壳聚糖微球,粒径仪检测空白壳聚糖微球粒径为700 nm左右,载药壳聚糖微球的粒径为3200nm左右,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它的微观形貌是球形,且大小均一。载药壳聚糖微球的载药量为15.12%,包封率为82.2%,且1%薄荷脑对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的透皮促进效率最高。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有一定的缓释作用,醇提液药物在前6h的黄芩苷释放累计约为82.3%,小檗碱累计释放约为79.1%,大黄素释累计放约为69.9%,而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在前12h的黄芩苷累计释放约为68.7%,小檗碱累计释放约为63.5%,大黄素累计释放约为59.6%。考察其体外释放和透皮释放的相关性发现,小檗碱在两者的释放行为用一级动力模型拟合较好(r=0.9796),大黄素在两者的释放行为用Higuchi模型拟合较好(r=0.9707),而黄芩苷在体外释放更符合Ritger-Peppas模型,透皮释放则是零级动力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其体外释放和透皮释放的相关系数为0.8228。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能够有效减少ACD小鼠模型对皮肤的抓挠行为并改善其皮肤结痂情况,高剂量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可以明显上调IL-4,IL-5,IL-9和下调Ig E的水平表达。[结论]成功建立了同时检测三黄提取物中黄芩苷,小檗碱和大黄素三种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改良离子凝胶法,成功制备了三黄壳聚糖微球,且形态稳定。制备的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无刺激性,药物体外释放与透皮释放相关性较好,且对ACD小鼠模型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刘青[2](2018)在《二十五味儿茶凝胶治疗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二十五味儿茶凝胶治疗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探讨二十五味儿茶凝胶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可能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临床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临床观察: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62例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二十五味儿茶凝胶,对照组予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尤卓尔),均外用,2次/日,连续治疗14天。于就诊当日、治疗7天、14天观察并记录患者皮损形态、面积及瘙痒程度的积分变化。1月后随访患者,了解复发情况。2实验研究:60只Balb/c小鼠被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丁酸氢化可的松组)、二十五味儿茶凝胶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观察药物干预后小鼠皮损形态变化、组织病理学表现、胸脾指数以及外周血清中IL-17、TNF-α水平,探讨二十五味儿茶凝胶治疗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作用机制。结果1临床观察结果:1.1治疗7天,两组各项皮损症状较治疗前有所好转,所有积分均下降。治疗组除皮损面积外,余各项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红斑、皮损面积以外的各项积分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治疗14天,两组各项症状改善明显,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3治疗7天,二十五味儿茶凝胶组在鳞屑及苔藓化两方面与丁酸氢化可的松组积分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二十五味儿茶凝胶组与丁酸氢化可的松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9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治疗结束后30天随访,复发率分别为治疗组6.67%、对照组26.67%,二十五味儿茶凝胶组复发率低于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组(P<0.05)。2动物实验结果:2.1小鼠皮损形态观察:与模型组小鼠比较阳性对照组、凝胶各剂量组小鼠皮损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凝胶中剂量组改善最为显着。2.2病理组织观察:HE染色镜下可见阳性对照组、二十五味儿茶凝胶各个剂量组小鼠表皮细胞间及细胞内轻度水肿,炎细胞浸润少。2.3脾指数、胸腺指数测量: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小鼠胸、脾指数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阳性对照组及凝胶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的脾指数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P<0.05);所有用药组胸腺指数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IL-17、TNF-α含量检测:与模型组比较,用药组小鼠外周血清TNF-α、IL-17水平均有降低。降低IL-17,阳性对照组优于凝胶各剂量组(P<0.05);降低TNF-α,凝胶中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二十五味儿茶凝胶与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对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治疗,疗效相当。在鳞屑、苔藓化的治疗上,二十五味儿茶凝胶比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起效更快。二十五味儿茶凝胶治疗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复发人数更少。2二十五味儿茶凝胶能够有效改善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皮损,皮损恢复接近正常皮肤;可降低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免疫器官的过度免疫功能,有效减少血清中TNF-α、IL-17含量,抑制相关效应T细胞因子的活化及炎症细胞的生成,干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炎症的发展。
盛国荣,王健,谢勇,刘海琴[3](2014)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及对Th1/Th2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Th1,Th2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与临床意义。方法 64例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外涂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前4周2次/d,后2周1次/d,最后2周隔日1次,共治疗8周;对照组外涂肝素钠软膏,用药方法与疗程同治疗组。另选志愿者3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8周及治疗后2周记录病情积分;于疗程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检测健康对照组以及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2周血中IFN-γ,IL-2,IL-4,IL-12,IL-18含量。结果治疗组治疗2,4,8周及治疗后2周病情积分下降明显优于肝素钠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90.63%,明显优于肝素钠对照组59.38%(P<0.01);治疗后及治疗后2周,治疗组IFN-γ,IL-2,IL-4,IL-12,IL-18和肝素钠对照组IFN-γ,IL-4,IL-1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上述各指标与肝素钠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和肝素钠对照组IFN-γ与病情积分呈负相关性,IL-4,IL-18与病情积分呈正相关性。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显着,可能是通过纠正体内Th1/Th2细胞因子的失衡状态而发挥其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作用。
张云璧[4](2008)在《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对变态反应性皮炎动物模型的治疗及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皮肤病的发病率在全世界均明显增高,在皮肽科临床工作中,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湿疹等与Ⅳ型变态反应相关的疾病在皮肤病患者中占了相当比例。在该类疾病发病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参与超敏反应的发病过程,目前比较受到重视的细胞因子及粘附分子包括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VCAM-1)等。犀角地黄汤源于《千金备急要方》,其功效主要为凉血散瘀,清热解毒,经过长期临床验证现已公认其为治疗温病血分证的代表方剂。近年来临床应用犀角地黄汤治疗皮肤病报道甚多,疗效满意。因犀角属珍稀药材,目前临床多用水牛角代替犀角,同样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临床运用本方化裁,治疗多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如药物性皮炎、湿疹、接触性皮炎等辨证属血热证者,亦取得良好的疗效。既往研究证实犀角地黄汤主要有解热、镇静、抗惊厥、抗炎,抗菌、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为探讨犀角地黄汤治疗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皮肤病的作用机理,本研究采用化学试剂DNCB诱发的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以及6-MC诱导、UVA激发的光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两种动物模型,观察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对变态反应性皮炎模型小鼠耳肿胀度、胸腺、脾指数等指标的影响;通过放免法、ELISA法,观察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对动物模型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观察动物模型脾脏中IFN-γ、TNF-α水平的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炎症部位局部的病理改变、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VCAM-1)的表达。从而通过病理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从多种途径观察犀角(水牛角)地黄汤抗变态反应及抗炎的作用,探讨犀角(水牛角)地黄汤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靶位,对于扩大中医传统有效方剂的临床应用范围有积极的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实验结果显示:1.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大剂量组能够显着抑制DNCB诱导的小鼠耳肿胀,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脾指数明显增高,而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大剂量组能够抑制小鼠脾指数的增高,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胸腺指数明显降低,阳性对照药物氢化可的松组胸腺指数降低得更加明显,而犀角(水牛角)地黄汤组胸腺指数与模型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2.DNCB诱发的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血清中IFN-γ水平明显增高(p<0.05)。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大剂量组能够显着抑制DNCB诱导的IFN-γ的增高,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而小剂量组未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氢化可的松组同样能够显着抑制IFN-γ的增高,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实验结果表明,6-MC诱导后24h、48h、72h模型组小鼠耳肿胀度与正常组均有明显差异(p<0.01)。诱导后24h、48h、72h犀角(水牛角)地黄汤组与氢化可的松组均能够显着抑制6-MC诱导的小鼠耳肿胀,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脾指数明显增高,而犀角(水牛角)地黄汤组与氢化可的松组均能够抑制小鼠脾指数的增高,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胸腺指数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氢化可的松组胸腺指数则明显降低,诱导后24h、72h与正常组有显着差异(p<0.01),诱导后48h降低得更加明显(p<0.001),而犀角(水牛角)地黄汤组胸腺指数与正常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4.6-MC诱导后24h,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FN-γ水平无明显变化,与正常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而6-MC诱导后48h,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FN-γ水平明显增高,与正常组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犀角(水牛角)地黄汤组能够显着抑制6-MC诱导后的IFN-γ的增高,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氢化可的松组同样能够显着抑制IFN-γ的增高,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5.6-MC诱导后24h,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NF-α水平明显增高,与正常组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而6-MC诱导后48h,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NF-α水平仍明显增高,与正常组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6-MC诱导后24h、48h,犀角(水牛角)地黄汤组均能够显着抑制小鼠的TNF-α的增高,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氢化可的松组同样能够显着抑制6-MC诱导的TNF-α的增高,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6.模型组小鼠耳部组织ICAM-1、VCAM-1表达均明显增高,与正常组相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01),犀角(水牛角)地黄汤组能够抑制6-MC诱导后小鼠耳片中ICAM-1、VCAM-1表达的增高,虽然与正常组相比较,犀角(水牛角)地黄汤组表达ICAM-1、VCAM-1的阳性细胞明显增多,但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氢化可的松组同样能够显着抑制6-MC诱导后小鼠耳片中ICAM-1、VCAM-1表达的增高,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果表明:1.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对DNCB诱导的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炎及6-MC诱导的光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临床用药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2.犀角(水牛角)地黄汤能够显着抑制变态反应性皮炎模型小鼠血清及脾脏中IFN-γ及TNF-α的增高,表现出与氢化可的松组类似的作用,说明犀角(水牛角)地黄汤抗炎、抗变态反应的作用机理可能与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3.犀角(水牛角)地黄汤能够抑制变态反应性皮炎模型小鼠皮损组织中ICAM-1、VCAM-1表达的增高,说明犀角(水牛角)地黄汤能够抑制皮损部位粘附分子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4.与阳性对照药物氢化可的松相比较,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对模型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无明显的抑制,动物模型的体重亦无明显减轻,说明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在抑制免疫反应的同时对机体的免疫器官无明显的损伤。
杨聚成[5](2001)在《皮炎消敏液治疗接触性皮炎48例》文中指出
二、皮炎消敏液治疗接触性皮炎4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皮炎消敏液治疗接触性皮炎48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的制备及药效学初步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三黄泻心汤的综述 |
1.1 概论 |
1.2 三黄泻心汤的研究 |
1.3 三黄泻心汤不同剂型的研究 |
2 中医药治疗皮炎的研究 |
2.1 接触性皮炎的概述 |
2.2 中医药治疗接触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
2.3 其他ACD治疗方式的研究概述 |
3 中药凝胶剂的研究进展 |
3.1 中药壳聚糖制剂简介 |
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内容 |
第一章 三黄药物提取工艺考察 |
1 实验材料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三黄药物提取方法的考察 |
2.1.1 水提法提取三黄药物 |
2.1.2 醇提法提取三黄药物 |
2.2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波长确定 |
2.2.1 盐酸小檗碱标准品溶液制备 |
2.2.2 黄芩苷标准品溶液制备 |
2.2.3 大黄素标准品溶液制备 |
2.3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药物含量 |
2.3.1 混合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2.3.2 专属性实验 |
2.3.3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3.4 精密度实验 |
2.4 提取物中药物含量的测定 |
2.5 稳定性实验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二章 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的制备及处方优化 |
1 实验材料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三黄提取物对ACD小鼠最优处方的确定 |
2.1.1 ACD小鼠模型的建立 |
2.1.2 ACD小鼠分组及外观评价 |
2.1.3 各组对ACD小鼠药理作用比较 |
2.2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
2.2.1 离子凝胶法制备壳聚糖微球 |
2.2.2 正交试验 |
2.3 三黄壳聚糖载药微球的制备 |
2.3.1 确定最优处方 |
2.3.2 验证实验 |
2.4 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的制备 |
2.4.1 体外释放方法的建立 |
2.4.1.1 药物接收液的选择 |
2.4.1.2 药物透皮释放装置 |
2.4.1.3 离体鼠皮的制备 |
2.4.1.4 体外透皮实验方法 |
2.4.2 不同透皮促进剂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2.5 体外释药性和透皮渗透性相关性研究 |
2.5.1 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的体外释放研究 |
2.5.2 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的体外透皮研究 |
2.5.3 体外释药性和透皮渗透性相关性研究 |
2.6 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释药性能研究 |
2.7 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专属性考察 |
2.8 精密度试验 |
2.9 重复性试验 |
2.10 稳定性试验 |
2.11 加样回收试验 |
3 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剂的稳定性初步考察 |
3.1 性状 |
3.2 p H值测定 |
3.3 黏度测定 |
3.4 离心试验 |
3.5 耐热试验 |
3.6 耐寒试验 |
4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的药效学初步考察 |
1 实验材料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的药效学初步考察 |
2.1.1 ACD小鼠模型建立 |
2.1.2 ACD小鼠分组及外观评价 |
2.1.3 各组对ACD小鼠药理作用比较 |
2.1.4 ACD小鼠耳肿胀度比较 |
2.1.5 ACD小鼠胸腺脾脏指数 |
2.1.6 ACD小鼠血清检测 |
2.2 皮肤刺激性实验 |
3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二十五味儿茶凝胶治疗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终止试验标准 |
2.6 病例脱落与处理 |
3 观察研究方法 |
3.1 治疗药物 |
3.2 治疗方法 |
3.3 疗效观察指标 |
3.4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3.5 不良反应及复发率 |
3.6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病例脱落统计 |
4.2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4.3 组内积分比较 |
4.4 组间皮损形态积分比较 |
4.5 组间皮损面积积分比较 |
4.6 组间瘙痒程度积分比较 |
4.7 愈合率与总有效率比较 |
4.8 不良反应比较 |
4.9 复发率比较 |
5 临床观察结论 |
5.1 组内治疗比较 |
5.2 组间治疗比较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用药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建立动物模型 |
2.2 实验分组 |
2.3 给药方案 |
2.4 实验指标及检测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小鼠皮肤形态学观察 |
3.2 小鼠组织病理学检查 |
3.3 小鼠脾指数、胸腺指数水平 |
3.4 小鼠血清TNF-α和IL-17含量 |
讨论 |
1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与湿疹皮炎 |
2 临床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
3 小鼠ACD动物模型造模 |
4 二十五味儿茶凝胶组方分析 |
5 关于动物实验指标的选取 |
6 凝胶剂的应用 |
7 二十五味儿茶凝胶治疗慢性ACD的抗炎机制探讨 |
结语 |
1 结论 |
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及对Th1/Th2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与选择 |
1.1.1 病例选择 |
1.1.2 临床资料 |
1.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标本采集与血清细胞因子检测 |
1.2.3 疗效判断标准[7-8] |
1.2.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病情积分比较 |
2.2 临床疗效比较 |
2.3 不良反应 |
2.4 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
2.5 细胞因子水平与病情积分的相关性分析 |
3讨论 |
(4)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对变态反应性皮炎动物模型的治疗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细胞因子与粘附分子在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中的作用 |
二、中药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 |
三、犀角地黄汤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概况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对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的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实验二 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对6-甲基香豆素(6-MC)诱导的小鼠光变态反应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实验三 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对6-甲基香豆素(6-MC)诱导的小鼠光变态反应模型小鼠血清中TNF-α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实验四 RT-PCR法检测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对6-MC诱导的光变态反应模型小鼠脾脏TNF-α和IFN-γ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实验五 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对6-MC诱导的小鼠光变态反应模型小鼠皮损部位ICAM-1与VCAM-1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
(5)皮炎消敏液治疗接触性皮炎48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药物组成 |
1.3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皮炎消敏液治疗接触性皮炎4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三黄壳聚糖微球凝胶的制备及药效学初步考察[D]. 廖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二十五味儿茶凝胶治疗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D]. 刘青.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8(01)
- [3]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及对Th1/Th2水平的影响[J]. 盛国荣,王健,谢勇,刘海琴.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4(09)
- [4]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对变态反应性皮炎动物模型的治疗及作用机理的研究[D]. 张云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5]皮炎消敏液治疗接触性皮炎48例[J]. 杨聚成.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