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化汤”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22例

“益化汤”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22例

一、“益化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2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静[1](2021)在《毫火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毫火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治疗本病提供临床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于石家庄市中医院针灸科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单纯毫火针)31例,治疗组(毫火针联合穴位注射)31例。两组毫火针针刺操作、取穴相同,主穴均为患侧相应夹脊穴、局部阿是穴。配穴根据气虚血瘀证型选取足三里、三阴交、四关穴。对照组采用单纯毫火针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于患侧血海、曲池、阳陵泉进行穴位注射,注射药物选取维生素B1、维生素B12。两组均隔日针刺1次,连续治疗5次,10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治疗前、第1次治疗结束后、第1疗程结束后、第2疗程结束后)、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整理分析相关数据,比较两组各项结果的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一般情况、发病部位、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两组患者治疗前、第1次治疗结束后、第1疗程结束后、第2疗程结束后VAS评分,与前一阶段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VAS评分第1次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第1疗程结束后、第2疗程结束后VAS评分降低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经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均减少,组内评分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经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评分: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均减少,组内评分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经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4)总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5)本试验治疗全程,未发生不良事件,59例患者基本生命体征无异常变化,提示本研究安全性良好。结论:毫火针联合穴位注射可以改善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症状、睡眠质量及中医证候,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吴赛[2](2021)在《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及其对血清IL-2、IL-6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采用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口服西药两种方法对60例急性期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患者进行治疗,结合其疱疹、疼痛相关指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并对两种治疗方式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发生率进行评估,检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2、IL-6两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初步探讨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治疗急性期HZ相较于常规口服西药治疗的临床优势以及在其治疗过程中与免疫学相关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应用于急性期HZ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研究基础与理论依据,为该治法对急性期HZ免疫调节作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方法: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按照急性期HZ的诊断标准与纳入标准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门诊和住院部招募收纳的60例HZ急性期伴神经痛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分为治疗Ⅰ组(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与刺络拔罐组)、治疗Ⅱ组(西药组),两组均为30例。治疗Ⅰ组首先运用烧至红白透亮的毫火针点刺疱疹和局部阿是穴,随即用大小适宜玻璃罐于点刺部位留罐3-5分钟,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或干棉签将吸拔出的疱液、败血进行擦拭处理。取病灶相应神经节段和上下各一神经节段的夹脊穴以及疱疹和疼痛局部阿是穴进行毫针针刺,得气后接通G9805型低频脉冲治疗仪电极,病灶相应部位的上下神经节段的夹脊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一对正、负极,另外于阿是穴围刺处接一对正负极。(参数选用直流电,频率2Hz,连续波,电流1.5-3m A,强度以患者自身能够耐受为度),持续留针30分钟后取下电针导线夹,拔出针灸针。治疗Ⅱ组患者予以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抗病毒、甲钴胺片营养神经以及普瑞巴林胶囊镇痛进行常规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两个疗程,7日一疗程。治疗周期间,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疱疹评价指标(止疱、结痂、脱痂时间)、疼痛评价指标(VAS评分、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血清中IL-2与IL-6水平变化以及随访1-3月内PHN的发病率进行观察,综合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最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结合相应的统计方法,对上述观察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明确其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疱疹评价指标比较:治疗Ⅰ、Ⅱ组患者疱疹在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上具有差异,经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后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疼痛评价指标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前,治疗Ⅰ、Ⅱ组患者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第4d、7d、14d VAS评分均较前一个时间点的VAS评分降低,经两因素多水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第4d、7d、14d VAS评分对比分析,治疗Ⅰ组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Ⅱ组,差异在统计学有意义(P<0.05)。治疗Ⅰ组患者疼痛开始缓解时间比治疗Ⅱ组早,疼痛持续时间也短于治疗Ⅱ组(P<0.05)。3.综合疗效比较:治疗Ⅰ组患者临床痊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5例,30例患者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100%;治疗Ⅱ组患者临床痊愈4例,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经秩和检验得出,两者总有效率结果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4.PHN发病率比较:治疗Ⅰ组有3例患者发生PHN,发病率为10.00%;治疗Ⅱ组有7例患者发生PHN,发病率为23.33%。以卡方检验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χ2值为5.963,P值为0.015,小于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血清中IL-2、IL-6水平变化比较:治疗前,治疗Ⅰ、Ⅱ组患者血清中IL-2、IL-6水平经统计分析,均显示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显示,两组患者血清中IL-2水平在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而IL-6水平在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血清中两种细胞因子水平治疗后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IL-2、IL-6两细胞因子水平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P<0.01,在统计学方面差异显着。结论:(1)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口服西药治疗急性期HZ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的方法在促进疱疹止疱、结痂、脱痂和缓解疼痛程度时长以及缩短病程方面较之于口服西药治疗均展示出明显的优势。(2)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口服西药两种治疗方式均能缓解神经疼痛进而减少PHN的发生,但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治疗急性期HZ后能更大程度降低PHN发生率,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工作质量。(3)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口服西药在治疗急性期HZ后,患者血清中IL-2水平均有所升高,血清中IL-6水平均有所降低,但是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组的患者血清中IL-2、IL-6两细胞因子水平升降幅度在正常范围内表现得更为明显,推测两种治疗方法均对提高患者免疫力、降低病毒易感性和防治后遗神经痛具有一定的疗效,但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在功效相关的免疫学机制方面表现得更为敏感。

张媛婧[3](2021)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医体质的初步探查》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中医体质量表问卷调查,分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以及与相关因素间的关系,从中医体质辨识角度为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方法:本课题为横断面调查,在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期间,对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门诊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进行中医体质量表问卷调查及患者基本信息采集,共收集到200份有效问卷,进而辨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中医体质。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统计处理。采用构成比描述法,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进行描述。采用秩和检验,比较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医体质在身高、体重分布的差异。采用卡方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段分布的差异,比较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医体质在病程、吸烟、饮酒分布的差异,比较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医体质在运动情况、基础病史、不同诱因分布的差异,比较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医体质在责任神经、西医分型、前驱痛、疼痛频率分布的差异。采用二分类Logstic回归分析,分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医体质构成中偏颇体质最高(83.0%),构成比由大至小为瘀血质(21.5%),阳虚质(18.0%),阴虚质(12.5%),气郁质(11.0%),气虚质(10.5%),痰湿质(5.5%),特禀质(3.5%),湿热质(0.5%)。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医体质为平和质占1 7.0%。各中医体质在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病程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运动情况、基础病史、不同诱因、前驱痛、疼痛频率、西医分型、责任神经分布在中医体质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在性别分布上,男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体质类型以平和质为主,女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体质类型以阳虚质为主。在年龄分布上,在20-59岁之间中医体质分布以阳虚质比例最高(23.1%)。60岁以上中医体质分布瘀血质最多(25.5%)。在病程分布上,病程在3个月以内的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以平和质和阳虚质比例最高(均为19.8%),病程3个月以上的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以瘀血质为主(35.4%)。在吸烟、饮酒方面,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医偏颇体质中气虚质、痰湿质吸烟人数最多,阴虚质饮酒人数最多。六种中医体质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年龄、病程与瘀血质呈正相关,说明年龄大、病程长是形成瘀血质的风险因素,年龄每增加1岁,发生瘀血质的风险增加1.042倍;病程每增加1个月,发生瘀血质的风险增加1.030倍。性别与阳虚质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女性发生阳虚质的风险是男性的3.056倍。结论:1.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医体质以瘀血质、阳虚质、平和质、阴虚质为主,其分布与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病程相关。2.经Logstic回归分析,年龄、病程与瘀血质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性别与阳虚质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黄敏敏[4](2020)在《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病程长短、疼痛缓解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后期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生活质量及补体C3、C4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入组75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n=37例)和对照组(n=38例),治疗组予口服柴瓜蝎汤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7天,均在治疗开始与结束行外周血补体C3、C4水平的检测及相关常规检查;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疼痛评分;于研究开始及结束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治疗病程长短、治愈率及总有效率的高低;研究结束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有无遗留神经痛及计算其发生率;试验期间及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及评估其安全性,从而综合评价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脱落及失访5例病例,最终纳入70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一致。(2)疼痛评分对比: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疼痛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更能有效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程度。(3)治疗病程对比:治疗后,治疗组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止痛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更能缩短病程。(4)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5)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DLQ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改善较为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对照组共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7)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补体C3、C4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对比:结束治疗3个月后电话随访,治疗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4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1.43%,对照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15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42.86%。治疗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柴瓜蝎汤在缓解患者疼痛程度、缩短治疗病程、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血清补体C3、C4水平及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效果要优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2)柴瓜蝎汤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在用药安全性及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效果相当。(3)柴瓜蝎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补体C3、C4等免疫系统相关。

高渝[5](2020)在《梅花针联合走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梅花针联合走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同单用加巴喷丁胶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疗效上及安全性上的差异,进一步探析梅花针配合走罐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上是否比单用药物治疗更具有优势,以期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寻找新的治疗方案。方法:随机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课题病例70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各35例。对照组仅口服加巴喷丁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梅花针配合走罐法治疗,每周2次,2周为1疗程,进行总治疗4周的治疗观察,并拟对痊愈患者进行治疗后3月内的随访,以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综合疗效,并对患者治疗前、治疗1疗程、治疗后的VAS评分及治疗前后的PSQI评分进行评分比较,观察复发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以分析梅花针联合走罐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上是否具有优势,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5.0分析得出。结果:1.疗效比较:4周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7%,愈显率为71.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78%,愈显率为3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高于对照组。2.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治疗1疗程及治疗结束后,两组组内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疼痛;治疗1疗程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5);治疗结束后,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治疗组在改善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3.PSQI睡眠质量评分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两组均能改善睡眠质量;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治疗组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4.两组在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两组痊愈患者均无复发,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梅花针联合走罐法和单独使用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均能改善患者疼痛情况,但梅花针联合游走罐疗法的临床疗效更佳,不良反应较小且较为安全,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2.梅花针联合走罐法可以帮助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改善睡眠质量,临床应用更具优势。

张劲东[6](2020)在《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患者病例,归纳整理带状疱疹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手段,为临床进一步优化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以回顾病例的方式,通过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的带状疱疹患者病例,录入患者数据,并建立数据库,主要包括:一般资料(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等);临床资料(发病季节与节气、首发症状、皮损部位与经络分布、舌象与脉象、实验室检查等);治疗用药(中药汤剂、中成药、西药使用情况、外治法等);疗效(住院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的皮损评分、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等)。结果:1.一般资料:共录入患者病例335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207例,男女比例1:1.6,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90岁,平均年龄为(62.09±12.89)岁,61-70岁患者人数最多,40岁以前男性多于女性,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57.9%的患者至少患有1种慢性基础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多见。绝大部分患者为首次发病。2.临床资料:本病四季发病,以秋季最多,占28.3%;发病节气以立秋至处暑及立冬至小雪最多,均占6.6%;首发症状以皮疹、疼痛同时发生最多,占50.4%,70岁以下随着年龄增加,越容易先疼痛后出疹;胸胁部为受累最多的部位,占14.1%,足少阳胆经为皮损分布最多的经络,占22.3%;住院患者舌质以红舌最多,占94.9%,苔质以黄苔为主,占51.3%,脉象以滑脉为主,占64.2%;92.8%的患者免疫功能紊乱。3.治疗情况:全部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西医治疗包括抗病毒药、止痛药、营养神经药物、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并结合外治法。4.疗效:本次研究335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0.64±1.77)天,平均结痂时间(6.35±1.45)天,平均疼痛明显缓解时间为(8.28±2.13)天。住院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均与年龄成正相关。治疗后皮损评分为(6.30±1.44)分,治疗后疼痛评分为(7.04±0.19)分,治疗后较治疗前皮损及疼痛评分均有明显降低。本次研究中,治愈者8例,显效者202例,有效者115例,无效者10例,总有效率97%。结论:1.本研究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中老年人为主,女性比男性多。大部分合并一种或多种慢性基础疾病。2.发病最多的部位是胸胁部,发病最多的经络是足少阳胆经。3.中药治疗以清热、活血祛瘀、止痛为主,使用中药以苦、寒为主,中药归经以肝、心经为主。4.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皮损症状,促进皮损愈合,减少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本病预后良好,但年龄越大,皮损恢复以及疼痛好转所需时间越多,因此对于年龄较大者可以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钟衡[7](2019)在《毫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毫火针与西药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种疗法的疗效并探讨毫火针治疗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疼痛、睡眠障碍和情感状态的改善作用,为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提供方法及思路。方法:收集符合要求病例66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毫火针)和对照组(普瑞巴林),各33例。治疗组对患处皮肤采取毫火针治疗,隔日治疗一次,一周治疗3次,共治疗4周。对照组患者早晚口服普瑞巴林(乐瑞卡),连续服药4周。于治疗前后分别观察并记录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综合疗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在治疗期间,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所收集数据运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将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与治疗前各项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SDS评分、PSQI评分总分差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其中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3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其中显效2例,有效22例,无效9例,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N为临床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以带状疱疹消退后患处持续疼痛为特征。毫火针疗法可明显缓解PHN患者疼痛,改善睡眠、情绪状态。毫火针疗法与单纯口服普瑞巴林相比,止痛效果、改善睡眠、情感状态效果更明显,综合疗效更好,值得在临床尝试推广应用。

谭悦[8](2019)在《“外治六经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学术思想探究》文中认为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由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经再次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1]。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为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为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2]。流行病学研究,带状疱疹年发病率约为3‰~5‰,约9%~34%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人群每年发病率为3.9~42.0/10万[3.4]。随着年龄的增长,带状疱疹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及患病率逐渐增加,60岁及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约65%会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70岁及以上者则达75%[3.4]。目前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中西医各有特色,临床上疗效较好,中医外治法种类较多,应用针刺疗法方便有效,临床上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此方法易于让患者接受,在临床治疗神经类疼痛疾病发挥着重要的治疗作用。围刺疗法作为临床常用疗法,疗效确切。“外治六经法”是导师在30余年的临床应用中,总结而出的治疗皮肤疾病的方法。通过前期研究,临床中已经证实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疲证)治疗效果确切,但尚缺乏对“外治六经法”学术思想的系统整理与临床试验数据的支持。研究目的:(1)系统梳理“外治六经法”学术思想与临床成果,以助于合理、科学的发掘与继承名老专家经验,发挥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临床效果,彰显传统中医药外治疗法的优势。(2)通过对比“外治六经法”针刺疗法与围刺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探究“外治六经法”针刺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方法:(1)通过系统梳理与总结“外治六经法”学术思想、辨证取穴、病例分析,对比治疗前后的数据研究来评议“外治六经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探究其治疗本病的学术思想。(2)课题研究对象来源于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自愿参与本课题并诊断为气滞血瘀证型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收集患者共2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例。治疗组应用“外治六经法”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取穴:太冲、阳陵泉、血海、足三里、少府、后溪、内关、外关、尺泽、合谷、太溪、申脉;对照组则使用围刺疗法。两组患者治疗频率均为每日一次,14日为一疗程,治疗周期为两个疗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进行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PSQI评分),治疗过程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并进行安全性评价,于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满意度调查,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的VAS评分、SDS评分、PSQI评分。研究结果:(1)“外治六经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以疏通足厥阴肝经为主,使用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和相侮规律(木生火,水生木,木克土,木侮金)选取“六经”:“三阳经”,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三阴经”,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与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与足少阴肾经。加以选穴方法(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上下部远道配穴、特定穴配穴)选取十二穴位。使用补虚泻实的针刺手法,调整经络气血,以达调和内部脏腑功能的目的,即“六经同治,脏腑同调”治疗疾病。(2)课题研究共计2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患者完成试验,治疗组11例,对照组11例,通过分析数据,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具有临床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28天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2%,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VAS评分具有临床可比性,疗后28天治疗组VAS评分为2.36±0.67,对照组VAS评分为3.90±1.3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SDS评分具有临床可比性,疗后28天两组患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SD S评分为30.90±3.96,对照组为41.09±4.78,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SDS评分均显着降低,抑郁状况均显着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P SQI评分具有临床可比性,疗后28天两组患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SQI评分为7.81±1.47,对照组为10.9±2.16,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均显着降低,睡眠质量均显着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显着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外治六经法”学术思想的系统梳理与总结,“外治六经法”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上理论依据充分,相比较围刺治疗,可达到疏通人体经络,提高人体脏腑功能的目的。通过临床试验表明,“外治六经法”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安全有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抑郁、失眠症状,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为“外治六经法”学术思想指导临床实践提供了数据支撑,“外治六经法”疗效优于单一围刺治疗,提示该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邢亚情[9](2019)在《双重围刺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开展双重围刺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来评价双重围刺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并归纳总结其治疗规律,从而为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寻找一种疗效显着、安全无毒副作用、操作简便、易于临床推广应用的新方法。研究方法:本课题以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河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并符合诊断标准的72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6例予加巴喷丁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36例予双重围刺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两组均以10日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两组治疗前后患者VAS疼痛评分,并观察其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研究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故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所降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中疼痛部位在腰背部及胸腹部者疗效高于在四肢部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由于样本量过小,故有待进一步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结论:1.双重围刺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肯定。2.双重围刺法配合刺络拔罐可有效降低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VAS疼痛评分。3.双重围刺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且操作简便、安全无毒副作用、便于临床推广应用,故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吴钰娟[10](2018)在《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主要由潜伏于神经根或神经节处的水痘-疱疹病毒再次激活所引起,其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PHN作为一种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顽固性疾病,治疗难度非常大。目的:我们仍应尽早积极、足疗程、多手段协同治疗,以期达到有效控制疼痛、改善睡眠治疗、改善精神障碍、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温热性刺灸法因其临床普及性大、效果显着、操作简单、起效迅速等特点,在临床上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针刺配合温热刺激,辩证施治,以期扶正助阳、火郁发之、快速祛除肌肤湿热火毒的治疗方法。是一类治法的统称,非特指一类疗法。温热性刺灸法,包括火针、拔火罐、艾灸、刺络拔火罐等,指的是通过火针、艾条、火罐等传统中医治疗手段治病。临床多运用于虚寒类疾病的治疗,也不乏运用于实证热证而有良效者,藉其以热引热、驱邪外出,能有效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复发。目前,疼痛评价工具较多,临床上多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或数字分级量表(NRS)对疼痛进行量化,近年的大量临床研究显示,温热性刺灸法治疗PHN具有良好疗效,然而缺乏高质量的温热性刺灸法治疗PHN的证据,因此我们系统回顾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温热性刺灸法治疗PHN相关试验及临床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分析,评估其对PHN的疗效与发展前景,为临床治疗等提供一定循证学依据。方法:通过检索2017年12月前在中文医学类期刊杂志、英文医学类期刊公幵发表的,以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主题的相关文献,治疗组干预措施以温热性刺灸法为主,包括火针、拔火罐、艾灸、刺络拔火罐等,有采用温热性刺灸法或温热性刺灸法联合其他方法治疗。温热性刺灸法的施针形式、强度、频率等不限。经过系统的检索后,检索到的文献数如下:搜索中文、英文期刊数据库篇(n=1105)CNKI排除重复文献20篇(n=1085),排除文献原因:相同文章、相同课题、无关课题、文献综述、系统评价、临床案例报道、经验分享、没有全文其中剔除重复的英文文献(n=3),剔除不相关文献612篇(n=473),根据标题、摘要初步筛选排除非前瞻性研究、非随机、非临床研究的文献261篇(n=212)排除干预措施不符的RCT文献175篇(n=37),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RCT文献共37篇。结果:纳入文献总共37篇,总例数为2456例患者,干预措施包括火针、针灸+梅花针叩刺+拔火罐、刺络拔火罐,艾灸、毫火针+温和灸、火针+刺络拔火罐等,均以温热性针刺灸法为主。温热性刺灸法这一模式中分为火针、拔火罐、艾灸、刺络拔火罐几大类研究,根据干预措施的区别分为单纯火针、火针+温和灸、单纯刺络拔火罐、刺络拔火罐+火针、艾灸+其他治疗方法、刺络拔火罐+其他治疗方法6个亚组进行分析。通过运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对各个对照组的主要结局指标进行分析:疗效分析、VAS评分、复发率、止痛立即起效时间、睡眠质量改善程度、疼痛改善程度、焦虑抑郁自评量表、24h后VAS评分。对RCT的偏倚风险评估及JADAD评分。JADAD评分1-3分纳入文献的的随机对照试验有10篇,占27%,4-7分的纳入文献的的随机对照试验有27篇,占73%。Meta分析结果:以下meta分析结果表现出差异性优势:1)对PHN的疗效评价:温热性刺灸法治疗PHN的疗效评价(I2=0%,P=0.1,0R=4.28,95%CI[3.11,5.90],p<0.00001)、单纯火针治疗PHN的疗效评价((I2=0%,P=0.87),0R=7.18,95%CI[2.27,22.75],p<0.00001)、艾灸+其他治疗方法治疗PHN的疗效评价(I2=0%,p=0.60),[OR=4.29,95%CI[2.24,8.23],P<0.0001,)、刺络拔火罐+其他治疗方法治疗PHN的疗效评价(P=0.93,I2=0%),[OR=4.06,95%CI[2.18,7.56],P<0.00001],2)改善VAS的积分:温热性刺灸法治疗PHN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积分(12=99%,p<0.0001),(RR=1.77,95%CI[1.82,-1.77],p<0.00001)、单纯刺络拔火罐治疗PHN的的VAS积分(I2=94%,P<0.00001),RR=-1.08,95%CI[-2.13,-0.02],P=0.04)、火针+刺络拔火罐治疗PHN的VAS积分(I2=94%,P<0.00001),RR=-1.72,95%CI[-2.48,-0.96],P<0.00001)、火针+温和灸治疗PHN的的VAS积分(I2=0%,P=0.81),OR=-1.87,95%CI[-2.36,-1.38],P<0.00001)、艾灸+其他治疗方法治疗PHN的VAS积分I2=0%,P=0.60),0R=-2.17,95%CI[-2.36,-1.38],p<0.00001)、刺络拔火罐+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的VAS积分(I2=99%,P<0.00001),RR=-3.89,95%CI[-6.52,-1.26],P=0.004)、3)温热性刺灸法治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的疼痛改善程度(I2=97%,RR=-1.88,95%CI[-3.64,-0.12],p=0.04,4)火针+温和灸/刺络拔火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止痛即刻起效时间(P=0.004,I2=74%,RR=-1.12,95%CI[-1.83,-0.41],p=0.004)。以下meta分析结果表现无明显差异性优势优势:单纯刺络拔火罐治疗PHN的疗效((I2=0%,P=0.47),0R=2.61,95%CI[0.72,9.43],p=0.14)、火针+刺络拔火罐治疗PHN的疗效(I2=0%,P=0.54,0R=1.93,95%CI[0.62,5.95],p=0.54)、火针+温和灸治疗PHN的疗效评价(p=0.3,I2=8%,OR=1.90,95%CI[0.61,5.95],P=0.30)、单纯火针治疗PHN的VAS积分(I2=94%,P<0.00001,RR=-1.34,95%CI[-2.78,-0.99],p=0.07)、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I2=99%,RR=-1.71,95%CI[-4.27,-0.84],p=0.19)、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睡眠质量评分(I2=96%,RR=0.22,95%CI[-1.13,1.55],p=0.76)、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复发率(P=0.93,I2=0%,OR=0.49,95%CI[-0.17],P=0.18),均无明显表现差异性治疗优势。以下meta分析结果表现治疗组与对照组异质性较大:温热性刺灸法治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的疼痛改善程度(I2=97%,RR=-1.88,95%CI[-3.64,-0.12],p=0.04)、单纯火针治疗治疗PHN的VAS积分(I2=94%,P<0.00001,RR=-1.34,95%CI[-2.78,-0.99],p=0.07)、单纯刺络拔火罐治疗PHN的的VAS积分(I2=94%,P<0.00001),RR=-1.08,95%CI[-2.13,-0.02],P=0.04)、刺络拔火罐+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的VAS积分(I2=99%,P<0.00001),RR=-3.89,95%CI[-6.52,-1.26],P=0.004)、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I2=99%,RR=-1.71,95%CI[-4.27,-0.84],p=0.19)、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睡眠质量评分(I2=96%,RR=0.22,95%CI[-1.13,1.55],p=0.76)、火针+温和灸/刺络拔火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止痛即刻起效时间(P=0.004,I2=74%,RR=-1.12,95%CI[-1.83,-0.41],p=0.004)。纳入的37篇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RCT文献经过质量评价后,由于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研究本身原因文献研究均存在随机化不完全充分、缺乏样本量估算、未提及分配隐匿、缺乏盲法以及无描述研究中失访退出人数等问题,导致研究文献的临床证据级别较低。结论:本文通过对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温热性针刺灸法对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评价、治疗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积分、疼痛改善程度、止痛即刻起效时间有良好的作用,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系统评价为临床研究者提供了文献质量评价的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方式,为医学教育、临床科研提供了一定依据。整理查德阅文献时发现,温热性针刺灸法与不同西药在运用的干预措施并不丰富,尚有其他类型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方法,这些都是日后研究的发展前景。

二、“益化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益化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2例(论文提纲范文)

(1)毫火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病例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试验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器械准备
        2.5 异常情况的处理
        2.6 观察指标
        2.7 试验质量控制
        2.8 伦理原则
        2.9 统计分析
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础资料比较
        2.1 性别比较
        2.2 年龄及病程比较
        2.3 一般情况比较
        2.4 发病部位比较
        2.5 治疗前基线评分比较
    3 临床疗效观察
        3.1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比较
        3.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比较
        3.3 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3.4 总有效率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本课题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1.1 毫火针疗法
        1.2 穴位注射疗法
        1.3 毫火针联合穴位注射疗法
        1.4 药物及刺激量
        1.5 证型选择
    2 选穴依据
        2.1 患侧相应夹脊穴
        2.2 局部阿是穴
        2.3 经验配穴
        2.4 穴位注射疗法取穴
    3 临床疗效评价与结果分析
        3.1 评价指标与可信度分析
        3.2 疗效结果对比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及其对血清IL-2、IL-6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随机分组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脱落处理
    1.9 研究终止原则
2 研究内容
    2.1 治疗方案
    2.2 观测指标
    2.3 试验安全性评价
    2.4 统计学分析
    2.5 试验流程图
3 研究结果
    3.1 疱疹评价指标结果
    3.2 疼痛评价指标结果
    3.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IL-2、IL-6 水平变化分析结果
    3.4 综合疗效评价结果分析
    3.5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中医理论对HZ的认识
        1.1 古文典籍对HZ病名的记载
        1.2 中医理论对HZ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HZ的中医辩证分型
        1.4 中医治疗HZ概述
    2 现代医学对HZ的研究概况
        2.1 现代医学对HZ的概述
        2.2 现代医学对HZ发病机制的研究
        2.3 现代医学对HZ急性期治疗方法研究
    3 本项目立论依据
        3.1 针灸治疗方案依据
        3.2 针灸选穴依据
        3.3 观察指标依据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疱疹评价指标分析
        4.2 疼痛评价指标分析
        4.3 PHN发病率及综合疗效评价指标分析
        4.4 血清中IL-2、IL-6 在急性期HZ治疗过程中水平变化分析
    5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视觉模拟评分量表
    附录二:综述 近五年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三: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医体质的初步探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信息
    2 PHN患者的中医体质情况
讨论
    1 PHN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分析
    2 禀赋遗传论探讨PHN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结语
    结论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患者信息调查表
    附录二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60条目版(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组
    2.3 对照组
    2.4 生活调摄
    2.5 治疗疗程
    2.6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脱落病例
    4.2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4.3 疼痛评分
    4.4 治疗病程对比
    4.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4.6 生活质量评分
    4.7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4.8 补体C3、C4的检测
    4.9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5 讨论
    5.1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研究
    5.2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5.3 导师对于带状疱疹的中医认识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疼痛评分
    6.2 治疗病程对比
    6.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6.4 生活质量评分
    6.5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6.6 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
    6.7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教育经历
    科研及工作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梅花针联合走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病例选择标准
        2.3 研究方案
        2.4 治疗方案
        2.5 治疗疗程与随访
        2.6 疗效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2.7 安全性评价
        2.8 统计方法
        2.9 统计结果
第二部分 讨论
    1.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2.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的立证依据
        2.1 血瘀致病
        2.2 兼夹湿邪致病
    3.加巴喷丁选用依据
    4.梅花针结合游走罐治疗依据
        4.1 梅花针叩刺依据
        4.2 游走罐选用依据
        4.3 针罐结合方法
    5.夹脊穴及阿是穴选用依据
        5.1 夹脊穴
        5.2 阿是穴
    6.选用VAS疼痛评分依据
    7.研究结果分析
        7.1 性别、年龄及病程情况
        7.2 疗效分析
第三部分 结论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患者基本情况表
附录3 :VAS评分表
附录4 :PSQI评分表
附录5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西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毫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PHN的认识
        1.1.1 现代医学对PHN发病机制的研究
        1.1.2 西医对PHN的治疗
    1.2 祖国医学对PHN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的研究
        1.2.2 中医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
    1.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2 研究结果
        2.2.1 研究病例的分布情况
        2.2.2 一般资料比较
        2.2.3 病情可比性分析
        2.2.4 疗效评定比较
        2.2.5 治疗安全性
第三章 讨论
    3.1 研究基本思路与结果
    3.2 毫火针治疗PHN的依据
        3.2.1 毫火针疗法的介绍
        3.2.2 毫火针疗法的选用依据
        3.2.3 选穴依据
    3.3 研究结果分析
        3.3.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分析
        3.3.2 两组治疗前后SDS评分、PSQI评分对比分析
        3.3.3 两组临床疗效评价
        3.3.4 两组治疗安全性评价
    3.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8)“外治六经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学术思想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祖国医学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治疗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学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1 流行病学
        2 病理机制
        3 临床特征
        4 诊断
        5 治疗进展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外治六经法”学术思想探究
    1 经络学说与经络辨证
        1.1 经络学说
        1.2 经络循行
        1.3 经络的作用
        1.4 经络辨证
    2 何为“外治六经法”
        2.1 “六经”
        2.2 “外治六经法”
    3 “外治六经法”理论基础
        3.1 整体观念
        3.2 五行学说
        3.3 中和思维
    4 临床应用
        4.1 六经同治、脏腑同调
        4.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5 病例举隅
        5.1 典型病例一
        5.2 典型病例二
    6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和排除标准
        4 剔除和脱落标准
        5 研究方法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疗前分析
        2 临床疗效评价
        3 临床疗效
        4 其他评价
        5 讨论
    结语
        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历

(9)双重围刺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近10年针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1.研究背景
        1.1 现代医学对于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HZ及PHN的认识
        1.3 流行病学
        1.4 发病机制
        1.5 西医治疗进展
        1.6 中医药治疗进展
        1.7 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探索
第二章 基于META构建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循证优化方案
    1.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
    2.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RCT相关文献的筛选结果
        3.2 纳入的RCT文献信息提取
        3.3 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meta分析
        3.4 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评价漏斗图
    4.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META分析小结
        4.1 Meta结果分析
        4.2 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RCT研宄的文献质量分析
不足与展望
创新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益化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毫火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D]. 李佳静.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2]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及其对血清IL-2、IL-6的影响[D]. 吴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医体质的初步探查[D]. 张媛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D]. 黄敏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梅花针联合走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高渝.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D]. 张劲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毫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D]. 钟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外治六经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学术思想探究[D]. 谭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9]双重围刺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邢亚情. 河北中医学院, 2019(01)
  • [10]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的系统评价[D]. 吴钰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益化汤”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2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