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轭聚合物的电致发光

共轭聚合物的电致发光

一、共轭聚合物的电致发光(论文文献综述)

苏志一[1](2021)在《含咔唑基苯并吡嗪梯形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文中研究表明梯形共轭聚合物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们的主链结构由稠环构成,相邻的环共用两个或多个原子。刚性梯形聚合物中键旋转的限制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的构象自由度,导致梯形共轭聚合物具有独特且优异的性能。因此梯形共轭聚合物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梯形聚合物可分为非共轭(具有扭结构型)和共轭(具有平面构型)结构。它们的合成可大致分为两种一般策略:直接梯式聚合和线性前体聚合物的拉链。梯形共轭聚合物已被广泛用于各种应用中,例如发光二极管(OLED)和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可见其在未来存在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的内容为设计和合成含咔唑基苯并吡嗪梯形共轭聚合物,为梯形聚合物的设计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路线,证实实验路线的可行性,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主要通过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氧化反应和Suzuki偶联反应等一系列常见有机反应利用咔唑类单体制备共轭聚合物及相应的小分子模型化合物,将小分子模型化合物进行分子内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分子内成环有较高产率,之后与苯二胺进行Maillard反应生成苯并吡嗪仍具有很高的收率。因此,利用分子内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和Maillard反应再分子间成环反应制备得到全共轭梯形苯并吡嗪桥连接的杂环聚合物。第二章和第三章均以2,7-二溴咔唑为原料,通过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氧化反应,酯化反应和Suzuki偶联反应,得到全共轭梯形苯并吡嗪桥连接的杂环聚合物。2.由于2,7-溴咔唑类衍生物在进行分子内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时,可能出现邻位取代的副产物,这一问题可能严重影响聚合物梯形共轭聚合物结构的规整性,从而影响材料的性能。第四章使用2,7-二溴咔唑和2-溴咔唑为原料,通过Friedel-Crafts反应、加成、分子内成环和柔性侧链的修饰等一系列反应制备模型化合物,同前两章类似,需要将酰基氧化得到带有α-羰基酸基团的化合物,然后通过脱水反应生成酯基再与2-硼酸咔唑偶联,最终成环制备目标化合物。通过NMR判断关环位点问题。为证实合成单体、小分子化合物和聚合物的正确性,三章合成出的目标化合物及聚合物均通过NMR、MS、GPC和紫外-荧光光谱等手段进行表征。利用DSC、TGA和电化学工作站等仪器对测试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在梯形共轭聚合物的制备过程中发现其溶解性较差的性质,为增强其溶解性,对咔唑单元侧链进行修饰,修饰后的小分子化合物及聚合物在常见的有机溶剂中均具良好的溶解性。

赵聃[2](2021)在《电子传输与注入的调控对有机半导体器件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6G时代的到来,具有体薄量轻、功耗低、可柔性化等优势的有机半导体器件对于新型显示、光电探测和传感技术等领域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以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有机光电探测器(Organic photodetector,OPD)和有机薄膜晶体管(Organic thin-film transistor,OTFT)为代表的有机半导体器件,是近二十多年来的研究热点。众所周知,在器件结构内部,相较于空穴传输与注入能力,电子传输与注入能力与之不匹配一直是有机半导体器件的瓶颈性问题。这导致了器件内部载流子的不平衡,从而制约了器件性能的提升。由于不同种类有机半导体器件其器件结构、工作原理和参数指标都不相同,需要结合材料设计合成、器件结构构建、界面修饰工程、载流子调控等手段提出解决电子传输与注入问题的针对性方案。因此,本论文针对载流子调控方面的问题,通过调控电子的传输与注入改善了有机半导体器件的性能,从材料能级、微观形貌和光场分布等方面揭示了调控机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异质结电子传输层对OLED器件性能的影响在OLED中引入由酞菁铜(Copper(Ⅱ)phthalocyanine,CuPc)和富勒烯(C60)组成的异质结电子传输层,通过对C60/CuPc厚度优化,确保了电子传输层的光提取效率及电子传输效率,优化后器件的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相比对照组分别提升了52%和84%。通过比较C60/CuPc、CuPc和CuPc/C60三种传输层对红光OLED器件性能的影响,揭示了C60/CuPc异质结的电荷生成能力对电子传输与注入的促进作用,从而降低了器件的驱动电压并提升了器件性能。与此同时,研究了C60/CuPc电子传输层对红光、绿光和蓝光OLED器件性能的提升程度,结果表明,红光器件的功率效率的提升远大于绿光和蓝光OLED,这是由于红光光谱与CuPc的吸收光谱具有更好的光谱重合度,使得C60/CuPc在红光照射下发生能带弯曲,进一步提高了电子传输层的电子传输与注入和电荷生成能力。二、连接层的电子注入调控对白光叠层OLED发光色稳定性的影响以C60/CuPc异质结为连接层,制备了由红色发光和蓝色发光单元组成的白光叠层OLED器件。利用C60向蓝光发光单元注入电子的能力弱于CuPc向红光发光单元注入空穴的能力,得到最大电流效率20.4 cd/A,发光颜色可以随着电压升高逐渐从红光转变为白光的可变色OLED器件。并且,通过对调红光和蓝光发光单元的位置,制备了改变驱动电压而色坐标保持在(0.31,0.27)的白光OLED器件。另外,本工作还结合中间连接层与两侧发光单元电荷传输材料之间的能级差异、发光层中主客体的三线态激子利用率、光学仿真模拟光提取的情况,建立了这三种影响因素协同作用的理论模型,并阐述了电子传输与注入对器件色稳定性的调控原理,为可变色、白光两种OLED器件的制备提供了新途径。三、共轭聚合物修饰电子传输层对有机光电探测器性能的影响针对以往抑制OPD器件暗电流密度的同时,存在光电流密度随之下降并导致探测性能降低的情况,本工作采用共轭聚合物poly[(9,9-bis(30-(N,N-dimethylamion)propyl)2,7-fluorene)-alt-2,7-(9,9-dioctyl)fluorene](PFN)修饰电子传输层氧化锌(ZnO),制备了器件面积为1 cm2的OPD器件。通过界面形貌和能级表征发现,由于PFN不仅可以降低ZnO和有机电子传输材料之间的能级势垒,还抑制了ZnO的漏电流,优化后的器件暗电流降低了两个数量级的同时光电流基本保持不变,从而使光电探测率提升了10倍。同时,由于能级修饰对电子注入能力的提升,当施加正向电压时,该器件表现出更好的电致发光效率,修饰后器件亮度提升了4.5倍,这表明聚合物修饰电子传输层的方法对制备探测-发光双功能器件同样适用。四、聚合物晶界塑化剂对柔性OTFT电子传输性能的影响设计合成缺电子小分子末端功能化修饰的聚合物材料作为晶界塑化剂,对高结晶性小分子薄膜的晶界进行了塑化,制备出兼具高电子迁移率和柔性可弯曲的N型OTFT器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透射扫描电镜(TEM)以及掠入式广角X射线散射(GIWAXS)对半导体材料的表面形貌、元素分布和薄膜结晶情况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晶界塑化剂对有机半导体电子传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得益于新型晶界塑化剂末端修饰的锚定作用以及聚合物主链的能级优化,使其在结晶过程中嵌入小分子的晶界处,不仅提高了在晶界处的电子传输能力,而且在弯折过程中起到应力释放的作用。制备的柔性OTFT其电子迁移率可与传统OTFT相媲美,且在弯折半径4 mm和弯折500次的情况下,迁移率依然保留了初始性能的70%,体现了晶界塑化剂对改善电子传输能力和抗弯折的优势。综上所述,本论文围绕有机半导体器件中电子传输与注入的调控,从材料的界面能级、表面形貌和光学特性等方面研究了其对OLED、OPD、OTFT三种有机半导体器件性能的影响;同时,结合理论模型阐述了器件内部的调控机理,研制了高性能的器件。本工作为制备集成化、多功能化、柔性化的有机半导体器件,以及设计合成新型电子传输、注入材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刘玉超[3](2020)在《共轭热激发延迟荧光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文中指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技术具有自发光、低能耗、快速响应、超薄以及可用于柔性显示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因此被广泛认为是新一代的高效显示与照明技术。在OLEDs器件的多层结构中,发光层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是决定器件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从发光机理的角度而言,热激发延迟荧光(TADF)材料可以打破传统荧光材料中内量子效率(IQE)只有25%的限制,通过反系间窜跃(RISC)过程,同时利用单重态和三重态激子,进而实现理论上100%的IQE,大幅提高了发光效率;另外,这也避免了磷光材料中重金属原子的使用,有效地降低了成本。从器件加工的角度而言,基于TADF共轭聚合物的发光层材料不但可以采用简易的湿法工艺进行加工,而且其离域的共轭骨架可以实现载流子的快速迁移与复合,进而获得较高的器件效率和较低的效率滚降。因此,设计开发具有TADF特征的高效共轭聚合物材料并研究其电致发光性能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本文将具有确定TADF特性的小分子材料进行修饰后与主体单元进行共聚合反应,得到了一系列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及电化学稳定性的TADF共轭聚合物材料。通过主客体单元的选择及其相应比例的改变,TADF聚合物的激发态特征以及发光颜色等光物理性质均可以实现有效的调控。此外,我们详细研究了卤素效应对TADF材料的电化学性质,光物理过程以及分子聚集态结构等的影响。最后,采用溶液加工的方式组装得到了电致发光器件,进一步表征了分子结构,卤素效应以及器件结构等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所示:1、第一章从OLEDs发光层材料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出发,介绍了从第一代荧光材料到第二代磷光材料,继而到第三代TADF材料的发展过程,以及从分子设计、器件结构等方面提高器件效率的具体策略。之后,详细介绍了 TADF材料的设计原则及发展历程,突出强调了高效TADF材料所具有的结构特点及相应的光物理过程分析。然后从器件组装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基于TADF的OLEDs发展过程,比较了不同类型器件的优势所在。最后,结合本论文研究内容,重点介绍了基于TADF的大分子材料,尤其是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及相应的性能特点,分析比较了不同类型聚合物材料的优缺点以及发展现状。结合以上分析,最后于本章结尾处提出了本论文的主要设计思想,并对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2、第二章设计合成了吩噻嗪-二苯并噻吩砜(DBTO2-PTZ)作为TADF单元,具有较高的三线态能级及优异的电荷传输特性的咔唑衍生物作为主体单元的一系列TADF共轭聚合物材料。我们发现改变咔唑衍生物的比例不仅可以调节分子轨道分布和单线态-三线态能级差(ΔEST),而且可以调控激发态能级的成分。随着咔唑衍生物比例的提高,掺杂膜的荧光量子产率(PLQY)也逐渐增加。最后,基于该TADF聚合物的溶液加工OLEDs器件可以实现15.7%的最大外量子效率(EQEmax),这为高效TADF共轭聚合物的研究提供了思路;3、第三章设计了具有双发射的白光TADF共轭聚合物PTDP-5与PTDP-10,其中发射橙黄光的DBTO2-PTZ作为TADF单元,而蓝光部分则采用了具有较强荧光发射兼具高三线态能级的三苯胺衍生物(TPAs)。随着TPAs单元的增加,发光颜色可由PTDP-10的黄光发射变为PTDP-5的白光发射,而且随着主体单元的增加,激子的淬灭进一步被抑制,器件效率也得到提升。最后,基于PTDP-5的溶液加工OLEDs器件可以实现7.1%的EQEmax,CIE坐标为(0.42,0.33),为典型的暖白光发射;4、第四章中,我们分别以氟、氯、溴、碘卤原子修饰典型的TADF分子二苯甲酮-9,9-二甲基吖啶(DMAC-BP),以研究卤素效应对于TADF分子发光性能的影响。不同卤原子的引入不仅可以调控TADF的偶极矩、分子内电荷转移等特征,从而实现辐射衰减速率的有效改善,而且对瞬态衰减和RISC过程的效率等也有调控作用,这对于降低三重态激子的累积,抑制激子淬灭,实现高效率的发光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进一步模拟计算和瞬态吸收光谱(TAS)分析可知,最低激发单线态(S1)和最低激发三线态(T1)间的相互作用以超精细耦合作用(hyperfine coupling,HFC)为主,而且随着卤素原子序数的提高,HFC作用增强,从而提高了激子转换的效率,实现了更高的发光效率;5、第五章中,我们对TADF单元为DMAC-BP,主体单元为咔唑衍生物的TADF共轭聚合物进行了卤化修饰。卤代作用可以有效地调节TADF共轭聚合物激发态的跃迁偶极矩和光物理性质,并通过诱导T,态中主要激发态成分由电荷转移三线态(3CT)到局域激发三线态(3LE)的转变,增强了三线态和单线态间的SOC作用,从而提高了 RISC过程的效率。另外,卤化作用还增加了 TADF聚合物薄膜的水平取向发射偶极子的比例((?)//),提高了发光层的外耦合输出效率(Φout)。最后,经过优化后的溶液加工型OLEDs器件可以获得较高的器件性能,其中,氯化TADF聚合物的EQEmax值可以达到22.0%,而氟化TADF聚合物则可以达到20.0%且其在1000 cd/m2的亮度下仍然可以保持18.2%的EQE,这是目前所报道的该亮度下基于TADF聚合物的溶液加工器件最高值;6、第六章分别采用两种策略设计合成了具有TADF特征的蓝光共轭聚合物材料。其一设计合成了 TADF单元2-(9,9-二甲基吖啶)-9,9-二甲基噻吨砜(DMOTX-DMAC),与咔唑及三苯胺衍生物主体单元的交替共聚物,PCzDD-50和PTDD-50。两种聚合物的发射峰均位于480 nm附近,且具有明确的TADF特征。另外,PCzDD-50具有更强的S1与T1间SOC作用,从而实现了三重态激子的高效利用。因此,基于PCzDD-50的溶液加工型OLEDs器件可以实现7.3%的EQEmax值,CIE坐标为(0.23,0.36)。其二设计合成了具有螺环结构的蓝光TADF单元,10H-螺(吖啶-9,9’-芴)-三苯基三嗪(SpiroAC-TRZ)与咔唑衍生物主体单元的无规共聚物,PCzSpiro-10。通过模拟计算和光物理分析,确定了其三重态激子的参与和明确的TADF特性。重要的是,螺环结构的引入打断了 TADF单元与主链的共轭效应,从而保证了共轭聚合物的蓝光发射。

黄飞,薄志山,耿延候,王献红,王利祥,马於光,侯剑辉,胡文平,裴坚,董焕丽,王树,李振,帅志刚,李永舫,曹镛[4](2019)在《光电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光电活性共轭高分子是高分子科学的前沿研究方向.共轭高分子光电材料的研究在中国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中国的学者们对推动此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新的高性能光电共轭高分子的分子设计、新型及可控聚合、性能调控以及光电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成果.本文总结和评述了中国学者在光电高分子领域的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

陈龙杰[5](2019)在《含POSS电致磷光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柔性OLEDs因其在显示上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逐,成为有机电致发光领域研究的热点。在诸多的发光材料中,铱配合物是应用最多的磷光材料,可以通过调节辅助配体实现全彩发射。具有高的三线态能级的聚咔唑类衍生物是不错的主体材料。具有笼形框架结构的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在材料的增韧,光学性能和介电性能上有突出作用,在聚合物中接入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其独特的无机硅氧骨架在聚合物能够抑制聚合物分子的链段运动,从而使有机无机杂化的聚合物材料在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阻燃性得以提升。本文以聚咔唑和聚乙烯基咔唑为主体,合成了两大类含铱配合物磷光聚合物材料,并在聚合物中接入POSS形成含POSS的磷光聚合物,探讨了不同POSS及铱配合物含量对材料的光物理性能与关系。研究内容分为三章:第一章合成了含POSS和含黄光铱配合物的咔唑类磷光聚合物,通过核磁、红外对聚合物结构分析,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及荧光测试结果,分析了铱配合物与POSS含量对聚合物光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OSS的引入可使聚合物荧光寿命减小。未引入POSS聚合物PCZ-Ir0.5荧光寿命为5.33μs,引入POSS后使聚合物荧光寿命降低至2μs以下。通过对聚合物热稳定性及膜的表征,结果表明POSS的引入可提高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及成膜性。第二章合成了含POSS和含红光铱配合物的非共轭聚乙烯基咔唑类磷光聚合物,通过对其光物理性能研究发现POSS的引入可有效提高聚合物主体向客体的能量转移,对聚合物荧光寿命也有一定影响。通过将聚合物制成薄膜对膜的性能测试,未接入POSS红光聚合物P3薄膜粗糙度Sa为29.1 nm;当聚合物引入POSS后,薄膜粗糙度Sa均小于0.8 nm。结果表明POSS的引入可使聚合物薄膜表面光滑平整粗糙度低。第三章主要是将第一章和第二章合成的聚合物为发光层制备发光器件,并探究POSS的接入对聚合物电致发光性能的影响。黄光磷光聚合物PCZ-Ir1亮度最大达5140 cd/m2,聚合物PCZ-Ir2器件最大流明效率达18.11 cd/A,EQE为6.72%。含POSS黄光磷光聚合物PCZ-Ir1.5-POSS1器件最大流明效率达27.17 cd/A,最大外量子效率为10.08%。红光磷光聚合物P9最大亮度达2547 cd/m2。器件测试结果表明聚合物的启亮电压随铱配合物含量增加而减小,加入POSS后聚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能有所提升。

周姣姣[6](2019)在《不同位点、氰基取代螺芴氧杂蒽文替共轭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光电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已成为新型显示器和普通照明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咔唑衍生物、芳香胺、螺环胺等新型空穴传输材料在高热稳定性和高空穴迁移率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提高。高性能和低成本的平衡是未来大规模生产大面积显示器的不断追求的方向。因此,研究应进一步扩大到新的组成部分,以应对这些挑战。近年来,基于螺环化结构的共轭材料由于其光谱稳定性、热稳定性和形态稳定性而引起了人们对蓝光发射材料和电荷传输载体的广泛关注。其中,由于合成方法的巨大改进,螺芴氧杂蒽(SFX)部分的应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小分子和聚合物中作为发蓝光的材料。本论文简单介绍了聚合物电致发光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聚合物发光材料,对螺芴氧杂蒽类和芴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论述,而且制备了一系列基于螺芴氧杂蒽的纯有机共轭聚合物发光材料,并应用多种表征方法详细的探究了它们的光电性能,并且对聚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能进行了检测。具体内容如下:1.以2,7-二溴芴酮、芴酮为原料,制备得到不同位点的螺芴氧杂蒽单体,随之将其制备为不同位点的螺芴氧杂蒽醛基单体;以芴为原料,经过多步合成了 2,7-二(溴化三苯基磷亚甲基)-9,9-二辛基芴,最后通过Wittig反应将螺芴氧杂蒽和烷基芴引入聚合物中制备得到不同位点的螺芴氧杂蒽交替共轭聚合物P1、P3和P5,检测数据表明聚合物P1、P3和P5热稳定性高、光谱稳定性好和溶解性好,器件数据表明制备的聚合物P1、P3和P5是蓝色的聚合物发光材料。2.以芴为原料,经过多步合成了 2,7-二乙腈基-9,9-二辛基-9H-芴,并进一步通过Knoevenagel反应制备了不同位点含氰基取代的螺芴氧杂蒽交替共轭聚合物P2、P4和P6,检测数据表明聚合物P2、P4和P6热稳定性高、光谱稳定性好和溶解性好,器件数据表明制备的聚合物P2、P4和P6是黄色的聚合物发光材料。3.以2,7-二溴芴酮为原料,通过多步合成2,7-二氰基螺芴氧杂蒽-3’,6’-二甲醛单体,以芴为原料,经过多步合成了 2,7-二(溴化三苯基磷亚甲基)-9,9-二辛基芴,并进一步通过Wittig反应制备得到2,7-二氰基螺芴氧杂蒽交替共轭聚合物P7,材料检测数据表明聚合物P7热稳定性高、光谱稳定性好和溶解性好,器件数据表明制备的聚合物P7是蓝色的聚合物发光材料。

张冬莲[7](2019)在《共轭聚合物聚集态结构光谱特性的研究及其对光电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共轭聚合物由于成膜性好,可用湿法工艺制备发光薄膜,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是十分具有潜力的发光材料。目前,对于共辄聚合物而言,提高效率与稳定性,延长寿命是其所需要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共辄聚合物溶液中的聚集态结构,及相应的薄膜聚集态结构对器件的光电性能有深远的影响。基于共轭聚合物分子结构和聚集态结构的复杂性,使用各种光谱手段,深入表征共轭聚合物聚集态结构特性,对于理解共辄聚合物结构,寻找提升性能的进一步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光谱手段表征了共轭聚合物的聚集态结构,及其对光电性能的影响。主要侧重于手性侧链对于主链相互作用的影响,溶剂与主链的相互作用等因素,获得了一些全新的结论,对共辄聚合物分子相互作用有了全新认识。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外消旋侧基对共辄聚合物链缠结的影响。首先,在芴和咔唑的共聚物中,我们发现手性侧基和外消旋侧基聚集结构和光电性能都有非常明显的差别。研究表明具有外消旋烷基侧链的共聚物mPCF倾向于在高浓度溶液和薄膜中形成链缠结,而手性侧基的(s)-mPCF却没有这种现象。通过分析两个聚合物中咔唑单体的单晶结构,外消旋的咔唑二聚体具有更大的结合能和平衡常数,因此导致更强的π-π相互作用,同时高浓度溶液下mPCF的新出现的1HNMR峰很好地对应了单晶结构模拟的化学位移峰,证明了在mPCF中由于强的咔唑环相互作用存在着链缠结,链缠结比例为3%。在(s)-mPCF中,由于咔唑环之间较低的结合能和平衡常数导致较弱的相互作用,聚合物分子之间没有形成链缠结,表现在高浓度下1HNMR谱图没有出现新峰。在mPCF旋涂成膜的过程中,链缠结由于是由两个分子链相互作用形成,分子量较高,在界面处富集,导致了粗糙的薄膜形态以及更低的致密度。(s)-mPCF不形成链缠结,单链分子使分子量较低,形成均匀致密的薄膜。mPCF薄膜的链缠结具有较低的能量,在光电器件工作过程中产生强的电荷捕获效应,使激发态的寿命缩短以及迁移率/亮度降低,导致了较差的PLED器件性能。通过手性侧基取代外消旋侧基的mPCF可以很好地抑制这些链缠结的形成,避免了强的电荷捕获效应,提高器件性能。这些研究有助于探索器件不稳定性起源和提升器件性能。二、溶剂诱导可逆物理凝胶提高共辗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稳定性。进一步,我们发现在共轭聚合物P-PPV中加入R-limonene溶剂,在一定浓度下P-PPV形成热可逆的物理交联凝胶。通过P-PPV的稀溶液旋涂薄膜的AFM图像表征了单分子链构象。P-PPV在溶解于CB溶剂时,几条分子链之间相互纠缠。P-PPV在R-limonene的作用下的溶解性更好,单分子链从相互纠缠的状态发生解缠结作用,分子链处于舒展排斥状态,形成相互孤立的卷曲团。并且相互孤立的分子链由于链间非辐射跃迁的减少,可防止非辐射跃迁产生的荧光淬灭作用,增强PLQY与荧光寿命。浓溶液下,变温PL表明溶解在CB中的P-PPV在温度变化时没有明显的变化,溶解在R-limonene中的P-PPV在55-35℃产生凝胶,此区间是凝胶温度。在此区间,P-PPV在溶剂中的溶解性下降开始占主导地位,分子链与分子链之间产生π-π堆积作用,导致物理交联,出现凝胶。在凝胶时,由于分子间更少的纠缠与凝胶点出现使P-PPV更稳定,使分子具有增强荧光发射的作用。凝胶化的P-PPV是一种均匀的物理交联网络,当载流子注入到发光层时,分子链与分子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弱,分子运动强度下降,使P-PPV的结构更为稳定,分子链的稳定性增强,链与链间的非辐射跃迁速率减少,提升了器件稳定性,亮度和寿命。Limonene溶剂与共辄聚合物主链的相似性对于聚合物的充分溶解,链段解缠结和再组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望成为PPV类共轭聚合物的优良溶剂。三、手性侧基对PPV类衍生物聚集态结构的影响。我们尝试在PPV类衍生物中接入手性侧基与外消旋侧基(R-MMB-PPV与MMB-PPV),探究手性侧基及其相对于主链的距离,对PPV类聚合物链缠结的直接影响。通过UV-vis,PL,PLQY,荧光寿命,Raman,FT-IR等表征手段,得到R-MMB-PPV与MMB-PPV的吸收峰,发射峰,PLQY,,荧光寿命都基本相同,Raman与FT-IR光谱几乎完全重叠,证明手性侧基对R-MMB-PPV的链缠结没有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在R-MMB-PPV中,烷基链长度相对较短,溶解性较差,链缠结作用较强引起的。但稳定的手性单体的选择在目前的实验条件下还受到一定的限制。综上所述,在聚芴、聚咔唑、PPV的衍生物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链缠结的现象并对于光电性能产生明显的影响。手性侧链、溶剂与主链特殊的相互作用等,在聚集结构和光电性能的调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孙胜男[8](2018)在《以螺芴氧杂蒽为电子受体的PPV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数字化多媒体的发展,显示器作为各种信息产品的终端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有机发光二极管更是成为科学界研究的焦点。与传统无机半导体相比,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和加工成本更低。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核心,有机发光材料主要有聚苯撑乙烯类、聚烷基芴类、聚噻吩类、螺环类及金属配位类等多种类型,其中聚苯撑乙烯类是被最早研究并用于电致发光器件的一类共轭高分子材料,对其侧链和主链进行修饰可以对目标产物的光电性能进行调节。螺环芳香类化合物具有大的共轭体系、特有的螺共轭效应、较好的刚性共平面、较高的玻璃化温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等优点,易于制备电致发光器件。目前,有机聚合物发光材料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本论文简单介绍了有机电致发光的基本原理以及常用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对PPV类材料以及螺芴氧杂蒽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同时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以螺芴氧杂蒽为受体(A)、以烷氧基苯/烷基芴为给体(D)的D-A型PPV共轭聚合物材料。并应用多种表征方法探究了它们的光电性能,并对部分聚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能进行了检测。具体内容如下:1.以2,7-二溴芴酮、芴酮为原料,通过“一锅法”合成了具有不同位阻结构的螺芴氧杂蒽单体;以4-甲氧基苯酚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方法合成了 2-甲氧基-5-辛氧基-1,4-二乙烯基苯单体;并进一步通过Heck偶联反应将烷氧基苯和螺芴氧杂蒽分别作为给体和受体单元引入聚合物中制备得到了 PPV交替共轭聚合物,材料检测表明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热稳定性以及光谱稳定性,可以用来制备电致发光器件。2.以芴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方法合成了 2,7-二乙烯基-9,9-二辛基芴单体,并进一步通过Heck偶联反应将烷基芴和螺芴氧杂蒽分别作为给体和受体单元引入聚合物中制备得到了 PPV交替共轭聚合物,材料检测表明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热稳定性以及光谱稳定性,适用于制备电致发光器件。3.以P1、P2、P3为发光层材料制备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了其电致发光性能。结果表明P1、P2电致发光光谱具有良好的光谱稳定性。与MEH-PPV的电致发光性能相比,将螺芴氧杂蒽结构引入聚合物能够平衡空穴、提高电子注入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聚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能。

吕玮[9](2017)在《新型芴类共聚物光电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与无机材料相比,有机光电材料具有低成本、易制备、可大面积制备等优势,而且种类丰富,容易通过基团修饰的方法设计合成新型光电功能材料,近年来逐渐成为光电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众多的有机光电材料中,聚芴类的研究及应用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对聚芴进行不同基团的修饰,可以合成一系列不同光电性能的衍生物。本文以聚芴作为主体材料,合成了一系列芴类共轭聚合物,探讨了不同材料的光电性能和结构的关系,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论文的研究内容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合成了含邻菲罗啉配体的镨配位的芴类共轭聚合物,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和确定,通过热重测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电化学方法分析了聚合物的光电性能,制备电致发光器件并探讨镨配合物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镨配合物的引入有效地调节了聚合物的电致发光光色。第二章采用与邻菲罗啉立体构象不同的联吡啶基团为配体,合成了镨配位芴类共轭聚合物,对聚合物的结构及基础光电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以此材料为发光层制备电致发光器件,探讨了联吡啶配体和镨金属的引入对聚合物的光电性能的影响关系,在调节电致发光光色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了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能。第三章合成了含邻菲罗啉配体的镨配位的给体-受体型(D-A型)共轭聚合物,对聚合物的结构及基础光电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制备的电存储器件表现出典型的一次写入多次读取(WORM)的非易失型电存储性能。讨论并分析了器件电存储性能和结构的关系,通过理论计算初步探讨了电存储的机制。第四章合成了含联吡啶配体的镨配位的D-A型共轭聚合物,对聚合物的结构及基础光电性能进行表征测试,对制备的电存储器件性能进行分析,材料表现出更优良的WORM型电存储行为。通过理论计算初步探讨了电存储的机制,同时着重讨论分析了邻苯二甲酰亚胺基团和镨配合物对器件电存储性能的影响。第五章研究了新型的含马来酰亚胺基团的D-A型共轭聚合物的电存储器件的性能,电存储器件表现出可擦写(FLASH)型的非易失性电存储行为。测试了光照前后器件电存储性能的变化,讨论分析了不同光照条件的影响,以及光照后聚合物的结构变化对聚合物电存储性能的影响。

孙静[10](2016)在《以磷光铱(Ⅲ)配合物为核心的聚芴基白光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由于轻薄、节能、柔性和高对比度等优势,在固态照明,液晶背光源及平板显示方面显示了极大的潜力。磷光铱(Ⅲ)配合物由于其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可以同时捕获单线态和三线态激子,在理论上实现内量子效率100%,但是存在较强的三线态湮灭现象,主要通过物理掺杂的方法制备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由于不同材料的性能不同,会产生相分离现象,影响了器件的使用寿命,不利于制备大面积柔性器件,同时其器件制备工艺复杂,多层结构的界面问题较多,在蒸镀过程中材料浪费比较严重,提高了器件的制备成本。而聚合物掺杂制备的白光聚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同样存在相分离现象,影响了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能。因此,单一白光聚合物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应运而生,通过化学键将磷光铱(Ⅲ)配合物接入主体聚合物材料中,有效地避免了相分离现象,简化了器件制备工艺,同时可以制备大面积柔性器件,在白光照明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基于此,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将磷光铱(Ⅲ)配合物引入到具有较大空间位阻的超支化结构,作为其支化点,利用超支化结构的骨架将铱(Ⅲ)配合物有效分离,抑制其三线态湮灭。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了均配带溴的三[1-(4-溴苯基)异喹啉]合铱(Ⅲ)[Ir(piqBr)3],将其作为红光核心的反应单体,合成了一系列以Ir(piq)3为红光核心,蓝色9,9-二辛基芴为超支化骨架的白光超支化共轭聚合物,该类聚合物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效率(57%77%)。其中,当均配红光核心Ir(piq)3的含量为0.1 mol%时,白光超支化共轭聚合物PF-Ir(piq)3100具有最好的色坐标(0.30,0.23),接近于纯白光(0.33,0.33),其最大亮度为824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1.97cd/a。2.均配ir(piqbr)3的合成产率较低,增大了材料合成的成本,为此设计并合成了具有较高合成产率的异配含溴的二[1-(4-溴苯基)异喹啉][3-(2-吡啶)-5-(4-溴苯基)-1,2,4-三唑]合铱(Ⅲ)[ir(piqbr)2(pytzphbr)]反应单体。将ir(piq)2(pytzph)作为红光核心,聚9,9-二辛基芴作为蓝色荧光骨架,制备了基于互补色的白光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当红光核心ir(piq)2(pytzph)的含量为0.1mol%时,白光超支化共轭聚合物pf-ir(piq)2(pytzph)100具有最好的色坐标(0.25,0.27),最大亮度为2468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1.73cd/a,说明不同的红光铱(Ⅲ)配合物可以作为超支化结构的核心,用于制备白光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同时合成了通过ir(piq)2(pytzph)主配体嵌入聚芴主链的直链型聚合物linearpf-ir(piq)2(pytzph)m和将ir(piq)2(pytzph)作为封端基团引入到聚芴主链的直链型聚合物endcappedpf-ir(piq)2(pytzph)m。3.互补色白光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的电致发光光谱在520580nm范围内缺少发光峰,影响了电致发光光谱的饱和度。为此,在互补色白光的基础上,引入一种位于520580nm处的发射单元,能够极大地提高电致发光光谱的饱和度。2,1,3-苯并噻唑-9,9-二辛基芴(pfbt)是一种性能较好的绿光发射材料。将其引入到白光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合成了一系列以ir(piq)3作为红光核心,绿色pfbt和蓝色聚9,9-二辛基芴作为骨架的三基色白光超支化共轭聚合物pf-btm-ir(piq)3n。该类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光物理性能,电化学性能和成膜性。当bt含量为0.25mol%,ir(piq)3的含量为0.025mol%时,超支化共轭聚合物pf-bt250-ir(piq)325的电致发光光谱具有较高的色饱和度,其色坐标为(0.32,0.35),其最大亮度为3267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1.60cd/a。4.以pfbt作为绿光单元的白光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得到了饱和的电致发光光谱,但是其电流效率较低。为了进一步提高其电致发光性能,设计并合成了一种绿色磷光铱(Ⅲ)配合物,异配的二[2-(4-溴苯基)吡啶][3-(2-吡啶)-5-(4-溴苯基)-1,2,4-三唑]合铱(Ⅲ)[Ir(ppyBr)2(pytzphBr)]。以Ir(ppy)2(pytzph)为绿光核心,Ir(piq)2(pytzph)为红光核心,聚9,9-二辛基芴为蓝色骨架合成了一系列三基色白光超支化共轭聚合物PF-Ir(ppy)2(pytzph)m-Ir(piq)2(pytzph)n。聚合物中,从Ir(ppy)2(pytzph)到Ir(piq)2(pytzph)的能量传递借助于核心之间的聚芴得以实现。当绿光Ir(ppy)2(pytzph)含量为0.25mol%,红光Ir(piq)2(pytzph)含量为0.05 mol%时,PF-Ir(ppy)2(pytzph)25-Ir(piq)2(pytzph)5的色坐标为(0.31,0.34),显色指数达到92,最大电流效率为7.81 cd/A,最大亮度为6030 cd/m2。绿色磷光铱(Ⅲ)配合物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能。综上所述,本文合成了一系列以磷光铱(Ⅲ)配合物为核心基于互补色和三基色的白光超支化共轭聚合物。该类聚合物具有较大的空间位阻,能够有效地抑制磷光基团的三线态湮灭,提高白光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能,同时磷光配合物直接嵌入到超支化结构的主链,有效地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含有绿色磷光铱(Ⅲ)配合物的三基色白光超支化共轭聚合物具有最好的电致发光性能。白光超支化共轭聚合物作为一种单一分子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二、共轭聚合物的电致发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共轭聚合物的电致发光(论文提纲范文)

(1)含咔唑基苯并吡嗪梯形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共轭发光聚合物
        1.2.1 共轭发光聚合物简介
        1.2.2 共轭发光聚合物原理
        1.2.3 共轭发光聚合物材料
        1.2.2.1 聚乙炔类(PA)共轭聚合物
        1.2.2.2 聚苯撑乙烯(PPV)类共轭聚合物
        1.2.2.3 聚噻吩类共轭聚合物
        1.2.2.4 聚咔唑(PCz)类共轭聚合物
    1.3 梯形共轭聚合物
        1.3.1 梯形共轭聚合物研究概况
        1.3.2 梯形共轭聚合物合成
        1.3.3 梯型共轭聚合物的应用
        1.3.3.1 梯形共轭聚合物在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
        1.3.3.2 梯形共轭聚合物在有机光伏器件中的应用
    1.4 D-A型发光材料
        1.4.1 D-A型发光材料简介
        1.4.2 D-A型发光材料的设计方法
        1.4.3 D-A型发光材料分类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含咔唑基苯并吡嗪梯形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2 小分子化合物的合成
        2.2.2.1 小分子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2.2.2.2 小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实验
        2.2.3 聚合物的合成
        2.2.3.1 聚合物的合成路线
        2.2.3.2 聚合物的合成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合物 a6、a7 与聚合物 PC1、PC2、PC3 红外光谱表征
        2.3.2 聚合物PC1、PC2和PC3的GPC表征
        2.3.3 化合物 a6、a7 与聚合物 PC1、PC2、PC3 光学性能分析
        2.3.4 聚合物PC1 和PC3 的热性能分析
        2.3.5 化合物 a6、a7 与聚合物 PC2、PC3 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2.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含咔唑噻吩基苯并吡嗪梯形共轭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3.2.2 单体的合成
        3.2.2.1 单体的合成路线
        3.2.2.2 单体的合成实验
        3.2.3 聚合物的合成
        3.2.3.1 聚合物PT1、PT2、PT3 的合成路线
        3.2.3.2 聚合物PT1、PT2、PT3 的合成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2 化合物 b2、b3 和聚合物 PT1、PT2和PT3 红外光谱表征
        3.3.3 聚合物PT1、PT2和PT3的GPC表征
        3.3.4 聚合物PT1、PT2和PT3 光学性能分析
        3.3.5 聚合物PT2 和PT3 的热性能分析
        3.3.6 聚合物PT2 和PT3 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咔唑单元分子内Friedel-Crafts反应位点探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4.2.1.1 主要试剂与规格
        4.2.1.2 实验仪器及型号
        4.2.2 单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4.2.2.1 单体的合成路线
        4.2.2.2 单体的合成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2)电子传输与注入的调控对有机半导体器件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半导体材料和器件概述
    1.2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基本原理与制备工艺
        1.2.1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基本原理
        1.2.2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工艺
    1.3 有机半导体器件的基本原理
        1.3.1 有机发光二极管
        1.3.2 有机光电探测器件
        1.3.3 有机薄膜晶体管器件
    1.4 有机半导体器件及其电子传输与注入的研究进展
        1.4.1 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其电子传输与注入的研究进展
        1.4.2 有机光电探测器及其电子传输与提取的研究进展
        1.4.3 有机薄膜晶体管及其电子传输的研究进展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1.6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异质结型电子传输层对OLED器件性能的影响
    2.1 C_(60)/CuPc电子传输层对红光OLED性能的影响
        2.1.1 实验部分
        2.1.2 不同厚度的C_(60)/CuPc电子传输层对OLED性能影响
        2.1.3 C_(60)/CuPc电子传输层的电荷生成和传输能力的研究
    2.2 C_(60)/CuPc电子传输层对不同发光颜色器件性能的影响
        2.2.1 C_(60)/CuPc电子传输层对绿和蓝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影响
        2.2.2 C_(60)/CuPc电子传输层的电子传输与注入的调控机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子注入的调控对白光叠层OLED发光色稳定性的影响
    3.1 实验部分
        3.1.1 叠层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的制备
        3.1.2 性能测试及表征
        3.1.3 光学建模与仿真计算
    3.2 连接层的电子注入和电荷生成能力
    3.3 光学仿真模型的建立与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轭聚合物修饰电子传输层对光电探测器性能的影响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所用材料
        4.1.2 器件制备和表征测试
    4.2 共轭聚合物对氧化锌电子传输层的影响
    4.3 共轭聚合物修饰电子传输层对OPD器件性能的影响
    4.4 共轭聚合物修饰电子传输层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4.5 光学模型仿真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晶界塑化剂对柔性薄膜晶体管电子传输性能的影响
    5.1 实验部分
    5.2 晶界塑化剂掺杂对有机薄膜晶体管电子迁移性能的影响
    5.3 晶界塑化剂掺杂对半导电体薄膜弯折性能的影响
    5.4 晶界塑化剂掺杂制备柔性有机薄膜晶体管的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论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共轭热激发延迟荧光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OLEDs发光层材料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1.1.1 有机荧光材料
        1.1.2 有机金属磷光材料
        1.1.3 热激发延迟荧光(TADF)材料
    1.2 TADF材料的设计原则及发展
    1.3 基于TADF的OLEDs器件
        1.3.1 主客体掺杂的OLEDs发光层
        1.3.2 非掺杂的OLEDs发光层
    1.4 基于TADF的可溶液加工小分子材料
    1.5 基于TADF的大分子材料
        1.5.1 TADF树枝状大分子的设计原则及发展
        1.5.2 TADF聚合物的设计原则及发展
    1.6 本论文设计思想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吩噻嗪-二苯并噻吩砜(DBT02-PTZ)的TADF主链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2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2.2.3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及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热稳定性分析
        2.3.2 电化学分析
        2.3.3 光物理分析
        2.3.4 分子模拟计算
        2.3.5 薄膜表面形貌分析
        2.3.6 电致发光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苯胺衍生物调控TADF主链共轭聚合物的发光与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2 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3.2.3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及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热稳定性分析
        3.3.2 电化学分析
        3.3.3 光物理分析
        3.3.4 分子模拟计算
        3.3.5 薄膜表面形貌分析
        3.3.6 电致发光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卤素效应调控TADF分子的发光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2 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化学分析
        4.3.2 光物理分析
        4.3.3 分子模拟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卤代TADF共轭主链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5.2.2 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5.2.3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及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热稳定性分析
        5.3.2 电化学分析
        5.3.3 光物理分析
        5.3.4 分子模拟计算
        5.3.5 瞬态吸收光谱及动力学研究
        5.3.6 聚合物凝聚态结构分析
        5.3.7 薄膜表面形貌分析
        5.3.8 电致发光性能分析
        5.3.9 角度依赖荧光光谱表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TADF共轭聚合物蓝光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6.2.2 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6.2.3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及表征
    6.3 深蓝光分子2-(9,9-二甲基吖啶)-9,9-二甲基噻吨砜(DMOTX-DMAC)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电化学分析
        6.3.2 光物理分析
        6.3.3 分子模拟计算
    6.4 基于DMOTX-DMAC的蓝光TADF聚合物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热稳定性分析
        6.4.2 电化学分析
        6.4.3 光物理分析
        6.4.4 分子模拟计算
        6.4.5 电致发光性能分析
    6.5 基于10H-螺(吖啶-9,9'-芴)-三苯基三嗪(SpiroAC-TRZ)的蓝光TADF聚合物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6.5.1 光物理分析
        6.5.2 分子模拟计算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本论文结论
    7.2 本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及作者简介
附件

(5)含POSS电致磷光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引言
    0.2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发展历程
    0.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结构和发光机理
        0.3.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结构
        0.3.2 OLED器件工作原理
    0.4 含金属铱配合物的聚合物研究进展
        0.4.1 主链型含磷光铱配合物的聚合物材料
        0.4.2 共轭主链侧链含磷光铱配合物聚合物材料
        0.4.3 非共轭主链侧链含铱配合物聚合物
        0.4.4 树枝状含铱配合物磷光聚合物
        0.4.5 含POSS的发光材料
    0.5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一章 含铱配合物和POSS共轭磷光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1.1 前言
    1.2 实验部分
        1.2.1 实验试剂
        1.2.2 实验仪器
        1.2.3 单体合成
        1.2.4 磷光聚合物的合成
    1.3 结果与讨论
        1.3.1 共轭聚合物分子量分析
        1.3.2 聚合物红外光谱分析
        1.3.3 聚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1.3.4 聚合物的寿命
        1.3.5 聚合物的热稳定性研究
        1.3.6 聚合物的形貌分析
        1.3.7 聚合物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含铱配合物和POSS非共轭磷光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单体合成
        2.2.4 非共轭聚合物的合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聚合物分子量
        2.3.2 聚合物红外光谱分析
        2.3.3 聚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2.3.4 聚合物的寿命
        2.3.5 聚合物热稳定性分析
        2.3.6 聚合物的形貌分析
        2.3.7 聚合物电化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器件制备流程
    3.3 黄光共轭聚合物OLED性能测试
    3.4 红光非共轭聚合物OLED性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不同位点、氰基取代螺芴氧杂蒽文替共轭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光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进展
        1.2.1 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展概况
        1.2.2 有机聚合物发光二极管材料的设计理念
        1.2.3 有机聚合物发光二极管的优点
        1.2.4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工作原理
        1.2.5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结构
    1.3 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聚芴类电致发光材料
        1.4.1 均聚芴类电致发光材料
        1.4.2 共聚芴电致发光材料
    1.5 螺芴类蓝光材料
    1.6 本课题的设计思想
第二章 不同位点螺芴氧杂蒽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光电特性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2 合成实验
    2.3 结构与性能表征
        2.3.1 结构表征
        2.3.2 分子量
        2.3.3 热稳定性能
        2.3.4 电化学性能
        2.3.5 光物理性能
        2.3.6 器件制备及其性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位点氰基取代螺芴氧杂蒽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光电特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2 合成实验
    3.3 结构与性能表征
        3.3.1 结构表征
        3.3.2 分子量
        3.3.3 热稳定性能
        3.3.4 电化学性能
        3.3.5 光物理性能
        3.3.6 器件制备及其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7-二氰基螺芴氧杂蒽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光电特性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2 合成实验
    4.3 结构与性能表征
        4.3.1 结构表征
        4.3.2 分子量
        4.3.3 热稳定性能
        4.3.4 电化学性能
        4.3.5 光物理性能
        4.3.6 器件制备及其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共轭聚合物聚集态结构光谱特性的研究及其对光电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PLED)
        1.2.1 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发展历史
        1.2.2 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工作原理
        1.2.3 聚合物发光材料
    1.3 共轭聚合物聚集态结构
        1.3.1 聚合物极稀溶液与单分子链凝聚态
        1.3.2 聚合物浓溶液、多链凝聚态以及分子链缠结
        1.3.3 聚合物聚集态结构对光电器件影响
    1.4 共轭聚合物聚集态结构表征
        1.4.1 UV-vis与PL
        1.4.2 AFM
    1.5 本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外消旋侧基对共轭聚合物链缠结的影响
    2.1 引言
    2.2 mPCF与(s)-mPCF的基本结构表征
    2.3 iPeCz和(s)-iPeCz的单晶结构表征
    2.4 链缠结的浓度依赖性
    2.5 mPCF与(s)-mPCF的薄膜形态
    2.6 链缠结对激发态的影响
    2.7 链缠结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溶剂诱导可逆物理凝胶提高共轭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稳定性
    3.1 引言
    3.2 P-PPV在R-limonene作用下的交联凝胶
    3.3 P-PPV基本光谱表征
    3.4 稀溶液下P-PPV分子链聚集态结构
        3.4.1 稀溶液下P-PPV的AFM图像
        3.4.2 稀溶液下P-PPV光谱
    3.5 P-PPV在凝胶状态下的变温PL光谱
    3.6 P-PPV物理交联对器件光电性能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手性侧基对PPV类衍生物聚集态结构的影响
    4.1 引言
    4.2 MMB-PPV和R-MMB-PPV的结构
    4.3 MMB-PPV和R-MMB-PPV的基本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部分
    5.1 实验溶剂和药品
    5.2 实验仪器和测试方法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以螺芴氧杂蒽为电子受体的PPV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进展
        1.2.1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现状
        1.2.2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工作原理
        1.2.3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器件结构
    1.3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发展
        1.3.1 第一代OLED器件
        1.3.2 第二代OLED器件
        1.3.3 第三代OLED器件
    1.4 PPV类有机发光聚合物材料材料
        1.4.1 PPV材料的侧链修饰
        1.4.2 PPV材料的主链修饰
        1.4.3 PPV材料的物理改性
    1.5 螺芴类有机发光聚合物材料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以2-甲氧基-5-辛氧基苯单元为电子给体的PPV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2 合成实验
    2.3 结构与性能表征
        2.3.1 聚合物的合成探究
        2.3.2 结构表征
        2.3.3 分子量
        2.3.4 热稳定性能
        2.3.5 电化学性能
        2.3.6 光物理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以9,9'-二辛基芴单元为电子给体的PPV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2 合成实验
    3.3 结构与性能表征
        3.3.1 结构表征
        3.3.2 分子量
        3.3.3 热稳定性能
        3.3.4 电化学性能
        3.3.5 光物理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4.1 实验材料
    4.2 聚合物材料的器件制备
    4.3 电池性能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新型芴类共聚物光电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0.1 引言
    0.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简介及研究现状
    0.3 有机电双稳态存储器件的简介及研究现状
    0.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0.4.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0.4.2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主链含邻菲罗啉的镨配位芴类共聚物合成、表征及电致发光性能研究
    1.1 引言
    1.2 实验部分
        1.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1.2.2 实验测试分析和表征方法
        1.2.3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1.2.4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
    1.3 结果与讨论
        1.3.1 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分析
        1.3.2 热学性能
        1.3.3 紫外可见吸收光学性能
        1.3.4 电化学性能
        1.3.5 光致发光性能
        1.3.6 电致发光性能
    1.4 结论
第二章 主链含联吡啶的镨配位-芴类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镨对其光电性能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2.2.2 实验测试分析和表征方法
        2.2.3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2.2.4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分析
        2.3.2 热学性能
        2.3.3 紫外-可见吸收光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
        2.3.4 光致发光性能
        2.3.5 电致发光性能
    2.4 结论
第三章 含邻菲罗啉配体的镨配位的D-A型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电存储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3.2.2 实验测试分析和表征方法
        3.2.3 电存储器件的制备和存储性能测试
        3.2.4 理论计算
        3.2.5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3.2 热学性能
        3.3.3 光学性能
        3.3.4 电化学性能
        3.3.5 电存储性能
        3.3.6 存储行为的机制
    3.4 结论
第四章 含联吡啶配体的镨配位D-A型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电存储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4.2.2 实验测试分析和表征方法
        4.2.3 电存储器件的制备和存储性能测试
        4.2.4 理论计算
        4.2.5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3.2 热学性能
        4.3.3 光学性能
        4.3.4 电化学性能
        4.3.5 电存储性能
        4.3.6 存储行为的机制
    4.4 结论
第五章 基于马来酰亚胺基团的D-A型共聚物的电存储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聚合物材料
        5.2.2 实验测试分析和表征方法
        5.2.3 电存储器件的制备和存储性能测试
        5.2.4 理论计算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聚合物的光照变色
        5.3.2 聚合物PFM3的电存储性能
    5.4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后续的工作思路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以磷光铱(Ⅲ)配合物为核心的聚芴基白光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合物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概况
    1.2 白光聚合物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1.2.1 聚合物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组成
        1.2.2 掺杂白光聚合物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1.2.3 单一白光聚合物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1.3 发光机理
        1.3.1 荧光与磷光
        1.3.2 光致发光与电致发光
    1.4 材料与器件的性能表征
        1.4.1 材料性能表征
        1.4.2 器件性能表征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以红光Ir(piq)3为核心的白光超支化共轭聚合物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与测试设备
        2.1.2 白光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的合成
        2.1.3 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结构与表征
        2.2.2 热稳定性能
        2.2.3 光物理性能
        2.2.4 成膜性能
        2.2.5 电化学性能
        2.2.6 电致发光性能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以红光Ir(piq)2(pytzph)为核心的白光超支化共轭聚合物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与测试设备
        3.1.2 白光共轭聚合物的合成
        3.1.3 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结构与表征
        3.2.2 热稳定性能
        3.2.3 光物理性能
        3.2.4 成膜性能
        3.2.5 电化学性能
        3.2.6 电致发光性能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含有绿光 2,1,3-苯并噻唑衍生物和红光Ir(piq)_3的白光超支化共轭聚合物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1.2 白光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的合成
        4.1.3 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结构与表征
        4.2.2 热稳定性能
        4.2.3 光物理性能
        4.2.4 电化学性能
        4.2.5 成膜性能
        4.2.6 电致发光性能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以绿光Ir(ppy)_2(pytzph)和红光Ir(piq)2(pytzph)为核心的白光超支化共轭聚合物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1.2 白光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的合成
        5.1.3 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结构与表征
        5.2.2 热稳定性能
        5.2.3 光物理性能
        5.2.4 电化学性能
        5.2.5 成膜性能
        5.2.6 电致发光性能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 Ⅰ
附录 Ⅱ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发表的论文
    申请专利
致谢

四、共轭聚合物的电致发光(论文参考文献)

  • [1]含咔唑基苯并吡嗪梯形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D]. 苏志一. 河北大学, 2021(09)
  • [2]电子传输与注入的调控对有机半导体器件性能的影响[D]. 赵聃.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共轭热激发延迟荧光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D]. 刘玉超.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4]光电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J]. 黄飞,薄志山,耿延候,王献红,王利祥,马於光,侯剑辉,胡文平,裴坚,董焕丽,王树,李振,帅志刚,李永舫,曹镛. 高分子学报, 2019(10)
  • [5]含POSS电致磷光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陈龙杰.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不同位点、氰基取代螺芴氧杂蒽文替共轭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光电性能研究[D]. 周姣姣.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7]共轭聚合物聚集态结构光谱特性的研究及其对光电性能的影响[D]. 张冬莲.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以螺芴氧杂蒽为电子受体的PPV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 孙胜男.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9]新型芴类共聚物光电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D]. 吕玮.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10]以磷光铱(Ⅲ)配合物为核心的聚芴基白光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 孙静.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7)

标签:;  ;  ;  ;  ;  

共轭聚合物的电致发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