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作业中信号巡检响应时间与信号源数量关系研究

监测作业中信号巡检响应时间与信号源数量关系研究

一、监控作业中信号检察反应时间与信源数量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陆勇[1](2021)在《民用无人机操作心理负荷测评与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调查表明无人机的事故率通常要高于有人驾驶飞机,且事故率正在不断上升。造成无人机事故的一大原因是由于人的操作,无人机与人的感觉隔离对操作者的操控和注意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杂任务下操作员容易处于操作失误、反应迟钝的危险境地。对无人机系统中人员的心理负荷评估是改善操作系统安全性的关键。现有研究多是在模拟器环境中进行,为此本文开展无人机实飞试验,对驾驶员的心理负荷进行研究,这对保障无人机飞行安全和高心理负荷预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为探索无人机操作中心理负荷存在的合理性,设计并实施无人机模拟试验,试验过程中获取被试的主观、生理和任务绩效数据。在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后,对单任务中的不同场景以及单双任务之间的各指标进行差异性检验,进而研究影响被试心理负荷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同等风速下,双任务心理负荷高于单任务;同等任务下,高风速心理负荷高于低风速。即复杂环境下的复杂操作给被试造成的心理负荷更大。评价指标能够较好识别不同场景下心理负荷差异。其次,在无人机实飞试验的心理负荷测量中,使用主观量表与心率测试仪作为测评工具。招募14名从未接触过无人机操作的被试,参加飞行操作培训后进行四种不同难度的无人机飞行操作情景试验。使用Polar V800监测被试试验过程中的心率变化,并在试验结束后采用NASA-TLX、MCH、SWAT三种量表进行主观心理负荷评分,以比较飞行难度间各指标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随着难度增大,呈现出主观评分与心率均值增大,RR间期减小的趋势;所有测量指标均能区分大部分难度差异;主观量表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且收敛效度良好,量表评分与任务绩效之间关联性较强。最后,构建心理负荷模型,为无人机高心理负荷预警提供借鉴。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部分指标进行降维,确定心理负荷指标集,包含心率指标、主观评分综合指标、失误次数与操作时间,并基于GBDT算法对无人机操作中心理负荷进行建模。结果表明,模型识别精度达到92.54%,识别的精确率与召回率分别为0.943、0.936,F1值也表现良好,为0.933。试验时间与主观心理负荷(X主观)两个指标在模型的识别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分别占比53.001%、38.035%。GBDT算法在构建无人机操作心理负荷模型中的实用性和拟合性均表现优异。本论文有图26幅,表44个,参考文献107篇。

吴旷[2](2020)在《背景音乐与噪音对监控作业视听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及普及,为工业系统的进步提供了技术支持,传统的监控室已逐渐被数字化系统控制的监控室替代,改变了操作员的监视任务,因此探究数字化监控作业视听绩效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对监控作业中视听绩效的影响因素已有初步探索,但是研究不够深入,较少见到针对背景音乐和噪音对监控作业视听绩效影响的研究,并且缺少对此相关的实验验证。本文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试图探究背景音乐与噪音对监控作业视听绩效的影响。监控作业的操作任务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两种感觉通道获知,在对界面进行监视时,操作员可能会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对视觉和听觉异常信号产生迅速的反应,即出现视觉和听觉失误。因此,本研究针对监控作业的视觉绩效、听觉绩效以及视听绩效设计了三个实验,即单独的视觉任务实验、单独的听觉任务实验以及视听交互任务实验,选取了视觉正确率、视觉反应时、听觉正确率、听觉反应时四个行为指标,并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背景音乐、噪音),利用设备获得有效数据,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以下结论:(1)在单独视觉实验中,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快节奏背景音乐对监控作业视觉正确率产生了显着正向影响;快节奏背景音乐与噪音的监控作业视觉正确率具有显着差异,具体而言,快节奏背景音乐对监控作业视觉正确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噪音对监控作业视觉正确率具有显着负向影响;(2)在单独听觉实验中,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噪音对听觉正确率产生了显着负向影响,背景音乐与噪音的听觉正确率具有显着差异,具体而言,快节奏和慢节奏的背景音乐对听觉正确率具有显着负向影响;背景音乐与噪音的听觉反应时具有显着差异,具体而言,慢节奏背景音乐和噪音对听觉反应时具有显着负向影响;(3)在视听交互实验中,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快节奏背景音乐对视觉正确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噪音对视觉正确率具有显着负向影响;噪音对视觉反应时具有显着负向影响,快节奏和慢节奏的背景音乐对视觉反应时具有负向影响;快节奏和慢节奏的背景音乐对听觉正确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噪音对听觉正确率具有显着负向影响;(4)结合实验分析结果,从改善工作环境、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工作任务、设置监控作业岗位招聘标准、提高监控作业人员自身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提高监控作业视听绩效的措施和建议。监控室应当做好防噪隔音,以减少噪音对监控作业人员视听绩效的影响。

林俊亭[3](2018)在《轨道交通列车碰撞防护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广义上,铁路信号系统是集中指挥、分散控制的综合性闭环控制系统,其各组成部分通过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构成了以安全设备为基础,兼具行车指挥、列车运行控制、集中监测等功能的复杂系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是信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列车安全间隔控制的核心保障系统,而安全间隔控制的根本目的是防止列车发生碰撞事故。随着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下一代智能轨道交通系统必然是集成先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实现轨道交通移动装备、固定设施和服务需求状态的全息化感知、诊断、辨识和决策的系统。预防列车碰撞安全事故仍然是研究新一代智能轨道交通系统的主线,列车碰撞防护技术和措施也在不断的改进完善之中。首先,列车与列车之间采用间接信息传递的方式实现运行姿态感知从而实现列车碰撞防护的方法是当前最为常用的方法,但由于此种方式主要依赖地面控制中心,使得轨道交通列车间隔控制的可靠性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其次,当前研究还主要停留在列车与地面双向无线信道的电波传播机制以及碰撞防护系统架构上,对于车车间无线信道的传播特性、车载设备业务接入和资源复用模型等研究还不够完善。另外,目前列车碰撞防护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列车碰撞列车、列车碰撞异物方面,尽管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部门逐步推进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安全体系建设,对于列车碰撞轨旁作业人员的防护技术还比较欠缺。为此,在分析当前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当前列车碰撞防护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利用车车直接通信技术、多频段收发技术、微波雷达多目标探测等现代技术,从系统的角度研究了列车车车碰撞防护和车人碰撞防护的关键技术及其实现方法:首先,在分析目前由于车-地通信网络或地面控制中心功能劣化造成列车间“盲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车车直接通信的碰撞防护系统叠加既有列控系统的方法,利用车车直接通信技术实现列车间直接交互信息并感知运行姿态,从而实现列车间碰撞防护。其次,在研究列车碰撞防护中需要进行信息交互的设备和新一代轨道智能运输系统对铁路信号设备机器类通信业务需求显着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铁路信号设备机器类通信业务预测模型分类方法,并设计了一种基于马尔科夫调制泊松过程的业务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模型机器类通信业务与铁路现场信号设备业务分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实现复杂度与高准确度的良好平衡。另外,基于微波雷达的全天候、高灵敏性等特点,结合当前现场作业安全防护中存在的恶劣天气影响了望距离、现场安全员渎职无法及时预警及基于GPS的列车接近预警系统构造复杂等问题,将雷达多目标侦测技术引入到车人碰撞防护中,提出了一种基于雷达探测列车并预警的车人避碰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将雷达与机器视觉侦测技术结合,弥补了雷达探测误警率高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列车碰撞防护的车人避碰策略。最后,仿真设计了车车避碰多频段直接通信系统,验证了该系统能够满足车车避碰的性能需求。设计和实现了车人避碰系统的原型装置,并在现场进行了相关试验,表明该车人避碰系统地形环境适应性强。

蒋晓东[4](2018)在《大型民机最小机组评估初步研究》文中提出FAR 25.1523及其附录,规定了针对最小飞行机组(下文称“最小机组”)条款的适航要求。“最小飞行机组”是指在飞行驾驶舱的设备配置、布局等都已确定的情况下,机组成员能够没有过度的注意力集中或者感觉到疲劳,并安全完成飞行任务时所需要的最小编制人数。长期以来,该条款被认为是民机驾驶舱人为因素问题的首要条款。本文通过对此条款的解读,设计了相应的模拟实验,对机组工作功能和工作量评估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来验证某大型民机驾驶舱符合该条款的适航要求。所采用的方法是计算机辅助分析法,基于JACK软件,利用其中的人因分析模块进行最小机组评估分析。首先在三维仿真软件中建立驾驶舱、座椅等模型,并导入JACK中。调整驾驶舱、座椅等模型的参数,使得模型在JACK软件中得以正常显示。然后根据GJB 4856-2003中国男性飞行员人体尺寸数据,补充中国飞行员人体模型库。依据最小机组条款的适航要求,针对数字飞行员进行手部和眼部对操纵器件的可达性,不同飞行任务操作的舒适度、适配性等进行实验。通过选取不同人种,不同座椅高度,不同座椅倾斜角等进行比较,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验证某大型民机驾驶舱符合最小机组条款的适航要求,完成最小机组评估。

廖斌,冯海芹,罗俊浩,岳开伦[5](2016)在《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绩效与脑力负荷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劳动模式,研究作业过程中人的绩效与脑力负荷之间的关系,提高作业系统绩效。方法结合N-back任务范式和CPT任务范式,设计两因素控制模式,模拟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30名被试接受模拟作业。结果基于时间持续的"累积性脑力负荷"对作业绩效的影响大于基于信息处理量的"绝对脑力负荷"对作业绩效的影响。结论相对于作业任务的优化设计,作业制度的合理安排对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绩效的提高更加有效。

张力,周易川,贾惠侨,洪俊[6](2016)在《数字化控制系统信息显示特征对操纵员信息捕获绩效的影响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仪控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仪控系统逐步在大型控制室得到应用,主控室信息界面随之也出现了"巨量信息与有限显示"的矛盾。通过分析数字化主控室信息显示的特点,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实验研究信息显示率、信息提供率、数据更新率对操纵员信息捕获绩效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操纵员信息捕获绩效影响最主要的因素是信息显示率,其次是信息提供率,最后是数据更新率;信息显示率与信息提供率对被试信息捕获绩效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而数据更新率的变化对被试信息捕获绩效的影响并不显着;信息显示的最佳匹配组合是信息显示率为56.4 bit,信息提供率为9.4 bit,数据更新率为3 s。研究成果可为数字化主控室信息显示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滕卉敏,廖斌,罗俊浩[7](2016)在《考虑VDT作业时间压力和背景颜色因素的人因可靠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时间压力和界面背景颜色对VDT作业中人因可靠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两因素混合设计实验。结果时间压力单因素对VDT作业的人因可靠性有显着影响;而在以红色、绿色、蓝色三基色为背景色的情况下:如果任务没有时间压力则对人因可靠性的影响不显着;但如果任务有时间压力,则绿色背景下的人因可靠性显着高于红色,而蓝色背景与绿色和红色背景的差异不显着。结论在较高时间压力下,建议使用绿色为背景颜色,应尽量避免以红色背景作为界面颜色。

廖斌,冯海芹,滕卉敏,罗俊浩[8](2016)在《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人因可靠性预测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提高认知性视觉显示终端(VDT)持续监控作业系统的可靠性,需要有效预测和防范人因失误。基于N-back任务范式和持续操作测试(CPT)任务范式,设计并完成模拟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的试验。根据试验数据分别对正确反应时、任务正确率等9个指标进行方差分析,构建三维度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脑力负荷评估指标体系。训练BP神经网络,识别脑力负荷模式,建立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人因可靠性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正确反应时、心理努力、任务主观难度、注视时间、瞳孔直径、眨眼频率6个指标,对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脑力负荷进行模式识别,其结果可信,且对实际作业干扰性小;用人因可靠性评估模型能有效预测人因失误。

周易川[9](2016)在《核电厂数字化主控室人机界面信息显示特征对操纵员认知行为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仪控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控制系统逐步在核电厂主控室中得到应用,数字化信息显示界面下的人—机关系发生了变化,核电厂主控室信息界面随之也出现了“巨量信息与有限显示”的矛盾。核电厂主控室是核电厂运行的控制中枢,是人机交互最频繁的地方,容易引发人因失误。信息显示是复杂过程控制系统人机界面的核心元素,对操纵员是否能够有效获取界面的信息,完成相关的任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数字化控制系统的信息显示特征的研究成为人因可靠性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核电厂数字化控制系统信息显示特征的研究目标是为了设计出适合操纵员捕获信息的人机界面,减少操纵员的认知负荷,提高核电厂主控室运行的可靠性。本文通过分析数字化主控室信息显示的特点,了解操纵员在主控室的信息处理模型。基于信息熵,结合数字化控制系统中操纵员信息处理模型,运用心理学上的变化察觉范式对信息提供率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究信息显示率、信息提供率、数据更新率对操纵员信息捕获绩效的影响,运用数理统计的相关方法对实验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结果表明:(1)在信息提供率的实验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验结果差异显着,数据更新的速度和信息量大小对信息提供率有显着的影响,并且通过实验得到了不同信息更新时间下的信息提供率;(2)对操纵员信息捕获绩效影响最主要的因素是信息显示率,其次是信息提供率,最后是数据更新率;(3)信息显示率与信息提供率对被试信息捕获绩效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而数据更新率的变化对被试信息捕获绩效的影响并不显着;(4)信息显示的最佳匹配组合是:信息显示率为56.4bit,信息提供率为9.4bit,数据更新率为3s。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数字化主控室信息显示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韦海峰[10](2014)在《数字化人机界面操纵员监视过程中目标识别失误和信息搜集失误实验验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工业系统的不断推进,仪表控制系统已经逐步向计算机集成的数字化控制系统过渡。数字化控制系统新的特点从根本上改变了操纵员对人机界面的监视行为,而人因失误是主控室事故的根源所在,因此新的主控室给操纵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人的局限性,数字化控制系统操纵员在监视过程中必将出现新的失误模式。因此,预测、识别和预防新的失误模式是当前人因可靠性研究重点内容之一。对数字化人机界面操纵员监视过程中新的失误模式的研究目的在于保证人误辨识结果的规范性与准确性,提高人误分析的有效性和一致性,同时为人—机界面优化提供线索。因此对操纵员的监视绩效的提高和数字化控制系统的人因可靠性都具有积极贡献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通过文献阅读法对国内外关于数字化控制系统操纵员监视行为的研究成果与不足进行了系统论述。然后根据实地观察分类总结出数字化人机界面操纵员在监视过程中目标识别失误与信息搜集失误这两种新的失误类型,并通过实验验证这两种失误类型的存在。最后用重复度量的方差分析方法、相关性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方法和曲线拟合分析法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数字化人机界面操纵员在监视过程中会出现目标识别失误,主要包括两种子失误形式:目标识别延迟和目标识别失败。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存在这两种失误形式,近似得到目标识别延迟概率等于0.0169,目标识别失败概率近似等于0.0100,而目标识别失误总体概率近似等于0.0269。研究还发现不同视野位置和不同离心距的目标识别失误率存在差异。随着离心距的增加,监视过程中目标识别失误概率也随之增大,拟合曲线方程为:㏑()=-5.55+0.024x。数字化人机界面操纵员在监视过程中会出现信息搜集失误,其中主要包括四种子失误形式:搜集不到相关信息;搜集到多余信息;信息搜集不充分;信息搜集超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存在这四种失误形式,并且获得:搜集不到相关信息概率近似等于0.0009,搜集到多余信息概率近似等于0.0027,信息搜集不充分概率近似等于0.0071;信息搜集超时概率近似等于0.0080。信息搜集失误总体概率近似等于0.0187。数字化人机界面操纵员监视过程中,信息搜集任务反应时y与信息数量水平x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当需要搜集的信息数量增加时,被试的平均反应时也随之延长。回归方程为:=6639.87+599.311x。数字化人机界面操纵员监视过程中,信息搜集任务总体失误率y与信息数量水平x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方程为:㏑()=-6.292+0.214x。但主要的4种失误类型的失误率和信息数量水平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

二、监控作业中信号检察反应时间与信源数量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监控作业中信号检察反应时间与信源数量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民用无人机操作心理负荷测评与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本章小结
2 无人机操作心理负荷验证研究
    2.1 试验设计
    2.2 心理负荷测量概述
    2.3 生理测评结果
    2.4 主观测评与任务绩效结果
    2.5 指标总结
    2.6 本章小结
3 不同实操难度下心理负荷差异研究
    3.1 试验设计
    3.2 心率数据预处理
    3.3 生理测评结果
    3.4 主观测评与任务绩效结果
    3.5 回归分析
    3.6 指标总结
    3.7 本章小结
4 无人机操作心理负荷预测模型
    4.1 GBDT原理与方法
    4.2 指标选定与模型构建流程
    4.3 基于GBDT的心理负荷模型结果与评价
    4.4 无人机操作心理负荷测评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NASA-TLX量表
附录2 SWAT量表
附录3 Cooper-Harper量表
附录4 4.3节中基于GBDT的心理负荷分类模型代码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背景音乐与噪音对监控作业视听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背景音乐研究现状
        1.2.2 噪音研究现状
        1.2.3 监控作业研究现状
        1.2.4 视听绩效研究现状
        1.2.5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基础理论依据
        2.1.1 多感觉整合理论
        2.1.2 感觉主导效应
        2.1.3 资源理论
    2.2 视听绩效的检测方法
    2.3 背景音乐影响视听绩效研究概况
        2.3.1 背景音乐提高视听绩效研究概况
        2.3.2 背景音乐降低视听绩效研究概况
    2.4 噪音影响视听绩效研究概况
        2.4.1 噪音降低视听绩效研究概况
        2.4.2 噪音提高视听绩效研究概况
3 背景音乐与噪音对监控作业视觉绩效的影响实验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设计
        3.2.1 实验指标
        3.2.2 实验假设
        3.2.3 实验场景搭建
        3.2.4 实验过程
    3.3 实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3.3.1 描述性统计
        3.3.2 配对样本T检验
    3.4 本章结果与讨论
        3.4.1 实验结果
        3.4.2 对实验结果讨论
4 背景音乐与噪音对监控作业听觉绩效的影响实验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设计
        4.2.1 实验指标
        4.2.2 实验假设
        4.2.3 实验场景搭建
        4.2.4 实验过程
    4.3 实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单因素方差分析
        4.3.3 配对样本T检验
    4.4 本章结果与讨论
        4.4.1 实验结果
        4.4.2 对实验结果讨论
5 背景音乐与噪音对监控作业视听绩效的影响实验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设计
        5.2.1 实验指标
        5.2.2 实验假设
        5.2.3 实验场景搭建
        5.2.4 实验过程
    5.3 实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单因素方差分析
        5.3.3 配对样本T检验
    5.4 本章结果与讨论
        5.4.1 实验结果
        5.4.2 对实验结果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3)轨道交通列车碰撞防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来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整体结构
2 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及碰撞防护
    2.1 列车运行控制方法
        2.1.1 列车运行的开环与闭环控制方法
        2.1.2 列车防碰的并行与编队控制方法
    2.2 基于直接信息交互的列车控制方法
        2.2.1 基于直接信息交互的列车运行控制方法
        2.2.2 基于直接信息交互的列车运行控制总体需求
        2.2.3 基于直接信息交互的列车运行控制关键技术
        2.2.4 基于直接信息交互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2.3 列车碰撞防护方法
        2.3.1 列车碰撞防护的理论基础
        2.3.2 两车碰撞防护微分对策方法
    2.4 小结
3 列车碰撞防护的车车避碰方法
    3.1 车车碰撞防护技术概述
        3.1.1 航空领域碰撞防护技术
        3.1.2 海事领域碰撞防护技术
        3.1.3 道路交通碰撞防护技术
    3.2 车车碰撞防护预警系统设计
        3.2.1 基于GPS定位的列车接近预警系统
        3.2.2 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碰撞防护系统
    3.3 车车碰撞防护系统架构设计与分析
        3.3.1 城市轨道交通车车碰撞防护系统设计与分析
        3.3.2 国铁CTCS叠加车车碰撞防护系统设计与分析
    3.4 小结
4 列车碰撞防护的车车通信技术
    4.1 车车间直接通信链路模型
        4.1.1 车车间超短波直接通信链路多普勒特性分析
        4.1.2 车车间直接通信多径衰落分析
        4.1.3 车车间直接通信的业务接入模型
    4.2 车车直接通信资源分配算法
        4.2.1 车车直接通信资源复用车地通信模型
        4.2.2 车车直接通信复用车地通信资源分配算法
        4.2.3 车车直接通信资源分配算法仿真与分析
    4.3 小结
5 列车碰撞防护的车人避碰方法
    5.1 车人避碰技术概述
        5.1.1 基于GPS和GSM-R的车人避碰系统设计
        5.1.2 基于雷达的车人避碰系统及其改进方法
    5.2 多普勒频移与距离-多普勒耦合算法
        5.2.1 距离与多普勒分辨率
        5.2.2 距离与多普勒耦合
    5.3 多动目标检测及有效目标甄别算法
        5.3.1 目标检测跟踪器设计
        5.3.2 目标预测甄别算法
    5.4 车人避碰系统分析
        5.4.1 基于雷达的车人避碰数据分析
        5.4.2 基于视觉的车人避碰改进方法
    5.5 小结
6 列车碰撞防护系统设计与分析
    6.1 车车避碰多频段直接通信系统设计与分析
        6.1.1 车车直接通信系统的工作频段选择及通信距离分析
        6.1.2 车车直接通信系统的接收机和发射机设计
        6.1.3 车车直接通信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6.2 基于雷达的车人避碰系统实现与分析
        6.2.1 基于雷达的车人避碰系统设计与实现
        6.2.2 基于雷达的车人避碰系统功能测试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大型民机最小机组评估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最小机组评估以及人为因素相关的发展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最小机组评估有关理论及分析方法
    2.1 FAR25.1523条款的分析
        2.1.1 FAR25.1523条款概述
        2.1.2 FAR25.1523条款符合性方法分析
    2.2 人为因素以及人机功效相关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2.2.1 驾驶舱人机界面设计发展历程
        2.2.2 驾驶舱人机界面设计的工效研究内容
    2.3 最小机组工作负荷研究方法
    2.4 本文的实验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最小飞行机组评估实验简介及设计
    3.1 JACK软件简介
        3.1.1 JACK软件概述
        3.1.2 JACK基本结构
        3.1.3 三维人体模型的创建
        3.1.4 JACK静态仿真创建
        3.1.5 JACK动态仿真创建
    3.2 基于JACK软件的最小机组仿真实验
        3.2.1 中国飞行员人体数字模型的补充建立
        3.2.2 大型民机飞行驾驶舱模型的导入
        3.2.3 飞行驾驶舱座椅的重新设计
        3.2.4 视域的确定
        3.2.5 手部活动范围的确定
        3.2.6 正常飞行任务的确定
        3.2.7 飞行任务的分解
        3.2.8 相关飞行操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最小机组评估实验与分析
    4.1 最小机组评估实验设计概述
    4.2 面向最小机组的座舱手部与眼部可达性实验
        4.2.1 不同人体数据库不同百分比数字人仿真
        4.2.2 不同座椅前后位置可达域仿真
        4.2.3 不同座椅高度的可达域仿真
        4.2.4 不同靠背倾斜角的可达域仿真
    4.3 面向最小机组的可达性实验仿真结果分析
        4.3.1 不同数据库不同百分比数字人仿真结果分析
        4.3.2 不同座椅前后位置可达域仿真结果分析
        4.3.3 不同座椅高度的可达域仿真结果分析
        4.3.4 不同靠背倾斜角的可达域仿真结果分析
    4.4 面向最小机组的飞行任务操作仿真实验及分析
        4.4.1 最小机组常用操作舒适度与工作负荷分析
        4.4.2 最小机组监控任务可视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绩效与脑力负荷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被试
    2.3 实验仪器和测试工具
    2.4 实验程序
    2.5 数据采集与整理
3 结果
    3.1 双因素方差分析
    3.2“累积性脑力负荷”单因素方差分析
    3.3“绝对脑力负荷”单因素方差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6)数字化控制系统信息显示特征对操纵员信息捕获绩效的影响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设计
    1.1 实验目的
    1.2 实验方法
        1.2.1 被试人员
        1.2.2 实验环境与器材
        1.2.3 自变量
        1.2.4 因变量
    1.3 实验过程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8)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人因可靠性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脑力负荷评估备选指标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被试
    2.3 试验仪器和测试工具
    2.4 试验程序
    2.5 数据采集与整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脑力负荷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2 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人因可靠性评估模型
        3.2.1 脑力负荷模式识别神经网络构建
        3.2.2 脑力负荷模式识别神经网络训练
        3.2.3 人因可靠性评估模型
        3.2.4 模型检验
4 结论

(9)核电厂数字化主控室人机界面信息显示特征对操纵员认知行为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理论基础研究
    2.1 数字化人机界面概述
    2.2 数字化主控室与传统主控室比较
    2.3 数字化人机界面操纵员的信息加工模型
        2.3.1 第一类任务的信息处理
        2.3.2 第二类任务的信息处理
    2.4 相关的认知心理学理论
        2.4.1 注意力资源理论
        2.4.2 视觉注意机制理论
    2.5 DCS信息显示特征对操纵员认知行为的影响
    2.6 信息及信息熵理论
第3章 基于信息熵表征的数字化控制系统信息提供率研究
    3.1 实验背景
    3.2 实验设计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流程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正确率与反应时分析
        3.4.2 信息提供率结果分析
    3.5 结论与讨论
        3.5.1 结论
        3.5.2 讨论
第4章 数字化控制系统信息显示特征对操纵员信息捕获绩效的影响及优化研究
    4.1 实验背景
    4.2 实验设计
        4.2.1 实验目的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过程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结论与讨论
        4.5.1 结论
        4.5.2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数字化人机界面操纵员监视过程中目标识别失误和信息搜集失误实验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数字化人机界面
    2.1 数字化人机界面概述
    2.2 数字化主控室与传统主控室人机界面比较
    2.3 数字化人机界面信息加工模型
    2.4 数字化主控室操纵员监视行为与任务分析
        2.4.1 数字化主控室操纵员监视行为分析
        2.4.2 数字化主控室操纵员监视任务分析
第三章 监视失误的相关工程心理学理论
    3.1 知觉与显示空间的注意
        3.1.1 选择性注意
        3.1.2 集中注意和分散注意
    3.2 应激和人因差错
        3.2.1 应激
        3.2.2 人因差错
第四章 监视过程中目标识别失误分类及实验验证
    4.1 目标识别失误定义及表现形式
        4.1.1 目标识别失误定义
        4.1.2 目标识别失误的表现形式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目的
        4.2.2 被试
        4.2.3 实验仪器与刺激
        4.2.4 实验变量与设计
        4.2.5 实验程序
    4.3 实验结果
        4.3.1 24 个不同位置的结果分析
        4.3.2 不同视野结果分析
        4.3.3 离心距结果分析
    4.4 结论与讨论
        4.4.1 结论
        4.4.2 讨论
第五章 监视过程中信息搜集失误分类及实验验证
    5.1 信息搜集失误定义及表现形式
        5.1.1 信息搜集失误定义
        5.1.2 信息搜集失误的表现形式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目的
        5.2.2 被试
        5.2.3 实验仪器与刺激
        5.2.4 实验变量与设计
        5.2.5 实验程序
    5.3 实验结果
        5.3.1 不同信息数量水平反应时结果分析
        5.3.2 失误率结果分析
    5.4 结论与讨论
        5.4.1 结论
        5.4.2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监控作业中信号检察反应时间与信源数量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民用无人机操作心理负荷测评与预测研究[D]. 陆勇.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背景音乐与噪音对监控作业视听绩效的影响研究[D]. 吴旷.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轨道交通列车碰撞防护技术研究[D]. 林俊亭. 兰州交通大学, 2018
  • [4]大型民机最小机组评估初步研究[D]. 蒋晓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5]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绩效与脑力负荷的关系研究[J]. 廖斌,冯海芹,罗俊浩,岳开伦. 人类工效学, 2016(06)
  • [6]数字化控制系统信息显示特征对操纵员信息捕获绩效的影响及优化研究[J]. 张力,周易川,贾惠侨,洪俊.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6(10)
  • [7]考虑VDT作业时间压力和背景颜色因素的人因可靠性研究[J]. 滕卉敏,廖斌,罗俊浩. 人类工效学, 2016(04)
  • [8]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人因可靠性预测模型研究[J]. 廖斌,冯海芹,滕卉敏,罗俊浩.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6(05)
  • [9]核电厂数字化主控室人机界面信息显示特征对操纵员认知行为影响的研究[D]. 周易川. 南华大学, 2016(03)
  • [10]数字化人机界面操纵员监视过程中目标识别失误和信息搜集失误实验验证研究[D]. 韦海峰. 南华大学, 2014(02)

标签:;  ;  ;  ;  

监测作业中信号巡检响应时间与信号源数量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