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内药物分析中的手性拆分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兴[1](2021)在《羟基功能化的手性多孔有机笼用作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孔有机笼(POCs)是一类由形状稳固的分立笼状分子通过相对较弱的分子间作用力组装形成的新型多孔材料。因其具有客体分子可进入的分子内部和外部孔穴结构及在有机溶剂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等特点,所以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OCs可溶于有机溶剂,能方便的通过静态涂敷法制备柱效高、重现性好的毛细管柱。目前研究报道用于气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手性POCs还不多,其手性拆分性能和拆分的物质种类也有限。研究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基团的手性POCs作为气相色谱手性固定相,对提高POCs柱的手性拆分性能和拓宽其应用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合成了3种羟基功能化的手性POCs,并将其用作气相色谱固定相,制备了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绪论部分首先对手性的基本概念、手性拆分的意义和手性拆分的方法进行了简介;其次概述了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种类、毛细管柱的制备过程;最后介绍POCs材料及其主要合成方法和应用。(2)用(1R,2R)-1,2-二苯基乙二胺和2-羟基-1,3,5-均苯三甲醛通过席夫碱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种羟基功能化的手性多孔有机笼POC-1,将其用作气相色谱固定相,采用静态涂敷法制备了毛细管柱。该柱具有优秀的手性拆分性能,有39对对映体在该柱上获得了较好的拆分。与β-DEX 120商品柱和本课题组之前报道的手性POCs(CC9、CC10和CC3-R)柱相比,该柱具有更优秀的手性拆分性能,并对之前报道的手性POCs柱具有手性拆分互补作用,能拓宽POCs类手性柱的手性拆分物质范围。此外,该柱对位置异构体、正构烷烃、正构醇和芳香烃混合物也具有很好的分离效果。(3)以(1R,2R)-1,2-环己二胺和2-羟基-1,3,5-均苯三甲醛合成了一种羟基功能化的单一手性多孔有机笼POC-2,将其作为固定相制备了毛细管气相色谱柱。有41种外消旋体(包括一元醇、二醇、酯、内酯、卤代烃、醚、环氧化物、酮和亚砜等)在该柱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拆分,表明该柱具有优秀的手性识别性能。通过对比后发现该柱与β-DEX 120柱、CC9柱和CC10柱也具有较好的手性识别互补性。另外,该柱也能很好的分离位置异构体、正构烷烃、正构醇和芳香烃混合物。(4)用3,3’,5,5’-四醛基-4,4’-联苯二酚和(1R,2R)-1,2-环己二胺通过缩合反应制备了[3+6]棱柱型手性多孔有机分子笼POC-3,并作为固定相制备了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用于分离。该柱不但对异构体、正构烷烃、正构醇和芳香烃混合物具有较好的分离性能,而且对外消旋体也具有较好的手性拆分效果,可拆分商品β-DEX 120柱不能拆分的许多外消旋体。
胡译之[2](2021)在《左氨氯地平磁性表面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氨氯地平作为手性药物,具有左旋氨氯地平和右旋氨氯地平两种不同的对映体结构,其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有所不同。就药效作用方面来说,S-氨氯地平比R-氨氯地平强千倍。就对人体伤害方面来说,S-氨氯地平比R-氨氯地平副作用小,不会产生水肿、心悸等伤害。故而,对氨氯地平的手性拆分十分重要。本课题将无机磁性材料和表面分子印迹技术结合在一起,并采用“接枝聚合与交联印迹同步”的新型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了S-氨氯地平磁性表面分子印迹材料MMIP-Fe3O4@SiO2-PAM,同时研究了磁性表面印迹材料对氨氯地平的手性识别与拆分性能,为氨氯地平手性拆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首先,通过溶剂热法,以乙二醇为反应介质,六水合三氯化铁中的Fe3+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磁性纳米材料的成核和生长,制备得到了磁性纳米微粒Fe3O4。然后在碱性醇水混合溶液中,正硅酸四乙酯发生水解生成二氧化硅,并且包覆在Fe3O4磁性纳米微粒表面,对Fe3O4磁性纳米微粒进行了表面修饰,制备了Fe3O4@SiO2磁性纳米微粒。而后在非水介质中,采用含有氨基的硅烷偶联剂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Fe3O4@SiO2磁性纳米微粒进行表面改性,制得了磁性纳米微粒Fe3O4@SiO2-NH2。接着,在乙醇溶剂中,Fe3O4@SiO2-NH2表面的氨基与过硫酸铵形成引发体系,使功能单体丙烯酰胺(AM)发生接枝聚合,然后接枝到Fe3O4@SiO2-NH2磁性纳米微粒的表面,制得了Fe3O4@SiO2-PAM磁性接枝微粒。通过红外光谱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振动样品磁强计和热失重分析法对磁性接枝微粒Fe3O4@SiO2-PAM进行表征并探究磁性接枝微粒Fe3O4@SiO2-PAM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在50 m L乙醇溶剂中加入0.4 g磁性纳米微粒Fe3O4@SiO2-NH2,10 m L质量分数为12%丙烯酰胺单体,0.1 g引发剂过硫酸铵,反应体系温度40℃下接枝聚合8h,可制得接枝度最大为176.8 mg/g的磁性接枝微粒。制备得到的磁性接枝微粒Fe3O4@SiO2-PAM具有良好的磁性和磁响应性,饱和磁强度52.42 emu/g。然后,研究了磁性接枝微粒Fe3O4@SiO2-PAM对氨氯地平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磁性接枝微粒与氨氯地平之间形成静电作用力与氢键作用力,使磁性接枝微粒Fe3O4@SiO2-PAM对氨氯地平产生较强的吸附作用。当吸附温度为30℃,溶液p H值为7,吸附3.5h时,磁性接枝微粒Fe3O4@SiO2-PAM吸附量达到最大为241 mg/g。最后,在非水介质中,采用“接枝聚合与交联印迹过程同步”的新型分子印迹技术,以磁性纳米微粒Fe3O4@SiO2-NH2为载体,S-氨氯地平为印迹分子,在交联剂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EGDE)作用下,成功制备得到磁性表面分子印迹材料MMIP-Fe3O4@SiO2-PAM。通过静态吸附、动态吸附和竞争吸附的方法,探究了磁性表面分子印迹材料MMIP-Fe3O4@SiO2-PAM对模板分子S-氨氯地平的手性识别与拆分性能。结果表明,磁性表面分子印迹材料MMIP-Fe3O4@SiO2-PAM对S-氨氯地平具有良好的识别选择性能与手性拆分性能;模板分子S-氨氯地平用量与交联剂乙二醇二缩甘油醚用量为影响磁性表面分子印迹材料MMIP-Fe3O4@SiO2-PAM选择性的主要因素,在功能单体丙烯酰胺与模板分子S-氨氯地平物料比为4:1,功能单体丙烯酰胺与交联剂乙二醇二缩甘油醚物料比为5:3的条件下,磁性分子印迹材料对S-氨氯地平的识别选择性能最高,选择性系数为4.56。分离出来的S-氨氯地平和R-氨氯地平的光学纯度(ee%)分别为63.28%和83.64%。
许旭,陈钢,刘浩[3](2020)在《毛细管电泳用于药物分析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药物分析是毛细管电泳(CE)的重要应用领域,所有CE分离模式与检测方法都在各种药物及其不同形式样品的分离分析中显示出特色和应用能力。该文从药品分析领域中的小分子药物(包括手性药物)及其有关物质、中药与天然产物、体内药物分析、生物制品药物分析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近几年CE在这些传统药物分析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限于篇幅,未包括现代药物分析研究比较活跃的理化常数测定、亲和毛细管电泳与结合常数研究(药物与受体间的相互作用等)、临床生物标志物分析、代谢组学和微流控芯片CE分析等方面的内容。根据目前传统药物分析领域的发展,该文关注到近期CE在顺应药物分析的法规需求、电容耦合非接触电导检测(CE-C4D)、改进检测灵敏度与精密度、CE-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毛细管电泳、全柱成像毛细管等电聚焦(icIEF)、抗体分析等方面的新进展。该文结合文献,讨论了目前传统药物分析领域的需求,以及CE在其中的地位、挑战和机遇。对目前CE主要作为互补分析方法在化学药和中药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期待CE在生物制品分析中的特色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同时提出CE-MS和对CE分析重复性改进等新进展可能对未来CE应用领域的大幅度扩展。该综述主要涉及近3年(2017年1月到2020年2月)及部分2016年的相关文献。
王婷婷[4](2020)在《纳米材料与电泳联用技术在生物医药分析中的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毛细管电泳(CE)由于其分辨率高,运行成本低,易于清理和环境友好等特点而成为分离分析的有效工具之一。其中,毛细管电色谱(CEC)由于其结合了CE的高分离效率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高选择性,因而得到普遍认可。本章主要介绍了CE及CEC的原理与装置、手性拆分剂在手性化合物分离中的应用,以及基于中空纤维膜的微萃取技术的研究新进展。本论文将纳米材料与CE技术相结合,分别基于激光诱导荧光(LIF)和安培检测(AD)技术,围绕新型电泳分离体系和萃取体系的构建与优化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并尝试将其应用于生物医药分析,特别是同系物、异构体以及手性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本论文第一个工作在CE-LIF系统下,通过衍生与电泳条件的优化,实现了呼出气冷凝液(EBC)中10种脂质过氧化潜在标志物——低分子量醛类同系物的同时分离检测。实验以荧光素5-氨基硫脲作为衍生化试剂,着重探讨了电泳分离条件和衍生条件的优化。在简单的毛细管区带电泳模式下,30 min内即可较好地分离出10种目标物。通过适当增加衍生体系的pH值和引入磁搅拌使衍生反应效率提高了一倍,该方法的检测限达到0.16-3.4 nM(S/N=3)。样品回收率为82.1-115%,相对标准偏差(RSD)在7.9%以内。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EBC实际样品分析,并对吸烟与EBC中醛代谢物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由于该方法不需要缓冲液添加剂和样品预富集,为无创体液中低分子量醛的痕量分析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新方法。本论文第二个工作制备了一种以D-组氨酸(D-His)为手性碳中心的D-His-ZIF-8纳米材料,通过修饰中空纤维膜,实现了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HF-LPME)技术对手性氨基酸模型分子的有效纯化与选择性富集。实验中着重探讨了各富集参数的条件优化,在手性材料浓度为0.025 mg/mL,支撑液膜为磷酸三丁酯,外液为8 mL(pH=3.00)的盐酸溶液,内液为50 mM的NaOH溶液,萃取温度为25℃,搅拌速度为600 rpm,萃取时间为60 min的条件下,对目标物的富集倍数达到了640倍,且对D-型氨基酸表现出较高的富集效率。所得富集液可直接进行CE-LIF分析。该方法已成功用于人体唾液和EBC样品中手性Ser和Arp的分离分析。该方法无需再解吸,有效地简化了预处理环节,为复杂样品基质中手性痕量目标物的分离检测提供了一种简便、灵敏的新方法,在生物样品分析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第三个工作制备了一种基于β-CD及其衍生物修饰的量子点(QDs)复合材料,并将其加入运行缓冲液中作为假固定相,在CE-LIF系统下实现了手性模型化合物的分离分析。实验着重考察了QDs复合材料浓度、运行缓冲液pH值及浓度对手性化合物分离分析的影响。所测分析物的日间和日内重现性良好,峰面积、迁移时间和分离度的RSDs分别为2.7-8.1%、0.7-3.9%和1.5-3.8%。通过结合能和结合常数的理论计算,进一步验证了QDs复合材料与目标物的相互作用机制。该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中草药儿茶中有效成分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分析,回收率为92.2-108%。通过调整QDs的表面修饰,QDs复合材料的制备策略有望适用于更多对映体,特别是缺乏适当衍生试剂的化合物的分离分析,因此,该策略为CE分析中基于荧光检测的手性拆分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本论文第四个工作以牛血清蛋白复合ZIF-8(BSA@ZIF-8)纳米材料为固定相,制备了一种新型手性开管柱(OT),利用小型化毛细管电色谱-安培检测(mini-CEC-AD)联用系统实现了九组模型分子(一组同系物、三组结构异构体、两组位置异构体和三组对映异构体)的分离检测。首先,在制备ZIF-8纳米材料的基础上,对不同大小的ZIF-8纳米粒子及其与BSA复合后修饰的OT柱进行了形貌和结构表征。然后,利用mini-CEC-AD联用系统,着重考察了复合材料中ZIF-8浓度、BSA浓度、运行缓冲液pH值及浓度对手性化合物分离的影响。在分离性能和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上,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中药麻黄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含量测定。以盐酸为样品稀释剂时,检测限达1.5-2.0 ng/mL(S/N=3),回收率为85.1-106%。所制备的OT柱具有制备简单、高效、环境友好等特点,并且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为手性药物拆分特别是中药活性成分分析提供了一种简便的分析方法。本论文第五个工作制备了一种以L-组氨酸(L-His)为手性碳中心的L-His-ZIF-8材料修饰的新型手性OT柱,基于mini-CEC-AD联用系统,实现了六组手性模型分子(一组氨基酸、两组药物和三组神经递质对映体)的拆分。首先,在制备手性L-His-ZIF-8纳米材料的基础上,对L-His-ZIF-8纳米材料进行了形貌和结构表征。然后,利用mini-CEC-AD联用系统,着重考察了手性材料的浓度、运行缓冲液pH值及浓度等条件对手性化合物分离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以沙丁胺醇为手性模型分子,分析物迁移时间和分离度的日内、日间和柱间的RSD小于6.7%,初步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OT柱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实际药物的手性纯度分析,并为手性化合物的快速拆分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新方法。
李如男[5](2020)在《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差异及立体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氟恶唑酰胺及抑霉唑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应用,其生产和施用未区分对映体的差异,可能导致农药过量施用、不可预测的生态风险及风险评估不准确。本研究从对映体水平系统开展氟恶唑酰胺及抑霉唑对映体的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差异及立体行为研究,为手性农药应用风险准确评价及开发高效低风险手性农药单体产品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超高效合相色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完成氟恶唑酰胺、抑霉唑及其主要代谢物R14821(抑霉唑-M)对映体的基线分离。成功制备了高纯度的单个对映体,明确了其旋光性及绝对构型,揭示了在不同溶剂和土壤中的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的稳定性。2.发现了氟恶唑酰胺对映体对4种典型靶标害虫(小菜蛾、甜菜夜蛾、蚜虫和朱砂叶螨)、抑霉唑对映体对7种病原菌(番茄叶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番茄晚疫病菌、番茄灰霉病菌、葡萄/苹果炭疽病菌、苹果树腐烂病菌和柑桔绿霉菌)存在明显的对映体选择性活性差异。S-(+)-氟恶唑酰胺生物活性分别为R-(-)-氟恶唑酰胺和rac-氟恶唑酰胺的52.1-304.4和2.5-3.7倍。S-(+)-抑霉唑生物活性分别为R-(-)-抑霉唑和rac-抑霉唑的3.0-6.6和1.4-2.2倍。3.明确了氟恶唑酰胺对映体对意大利成年工蜂、抑霉唑及抑霉唑-M对映体对水生生物的立体选择性毒性差异。发现S-(+)-氟恶唑酰胺对意大利成年工蜂的急性毒性是R-(-)-氟恶唑酰胺的30倍以上,rac-氟恶唑酰胺是S-(+)-氟恶唑酰胺急性毒性的4.3倍。S-(+)-抑霉唑对羊角月牙藻和大型溞的毒性是R-(-)-抑霉唑的1.2和2.2倍;而R-(-)-抑霉唑对斑马鱼的毒性是S-(+)-抑霉唑的1.2倍,S-(+)-抑霉唑-M对羊角月牙藻和大型溞的毒性是R-(-)-抑霉唑-M的2.2和1.7倍。4.利用分子对接技术结合蛋白的序列比对解析了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生物活性差异机理。发现S-(+)-氟恶唑酰胺与γ-氨基丁酸受体的疏水和静电力作用比R-体强,S-体的Grid Score打分(-60.12 kcal/mol)绝对值比R-体(-56.59 kcal/mol)高。S-(+)-抑霉唑和甾醇14α-脱甲基酶P450结合位点的结合使构象能量比R体低而疏水作用比R体更强,S-体的Grid Score打分(-41.17kcal/mol)绝对值比R-体(-39.93 kcal/mol)高。5.揭示了氟恶唑酰胺在露地甘蓝、大白菜和湖南田间土壤中无选择性降解行为。抑霉唑对映体在河南藤木一号苹果、葡萄和田间土壤(河北、辽宁、河南和山东)中无选择性降解行为。S-(+)-抑霉唑在山东嘎啦苹果中优先降解,在辽宁黄元帅苹果、番茄和黄瓜的果实和叶片中优先富集。在辽宁黄元帅苹果、河南藤木一号苹果、葡萄、黄瓜、番茄叶和黄瓜叶中约有1.0%-27.3%的抑霉唑代谢转化为抑霉唑-M;在辽宁、河南和山东土壤中约有2.8%-7.3%转化为抑霉唑-M。综上所述,建议开发S-(+)-氟恶唑酰胺既能提高药效并且可以降低对蜜蜂的风险,开发S-(+)-抑霉唑可减少农药使用同时降低对斑马鱼的风险。
何红芳[6](2020)在《氧氟沙星表面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其识别与拆分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因为手性药物具有不同的立体构型,所以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毒理和药物作用,获得高纯度的手性单一对映体药物和减少药物用量是手性药物研究的前沿和趋势。因此,研究成本低、效率高的手性拆分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本课题采用“接枝交联聚合与印迹过程同步进行”的新型表面印迹技术,制得了性能良好的S-氧氟沙星印迹材料MIP-PAM/PSA和MIP-PAM-DAC/PSA,并且探究印迹材料MIP-PAM/PSA和MIP-PAM-DAC/PSA对氧氟沙星的手性识别与拆分性能,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价值。首先,利用过硫酸铵与氨基表面形成引发体系,引发单体丙烯酰胺(AM)的接枝聚合制备得到接枝微粒PAM/PSA;分别对两种微粒PSA和PAM/PSA进行红外表征并对接枝微粒PAM/PSA进行接枝度的测定,同时探索反应条件对接枝聚合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单体(丙烯酰胺)AM的浓度为11.1%,引发剂的用量0.4g,反应温度为30℃。在此反应条件下进行接枝聚合反应8h,PAM/PSA的接枝度可达476.9mg/g。采用与上述相同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双单体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在PSA表面进行接枝聚合反应,制备得到了接枝微粒PAM-PDAC/PSA。结果表明该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单体丙烯酰胺(AM)与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的体积比为1:50,反应温度为20℃,引发剂用量为0.6g,反应8 h,PAM-DAC/PSA的接枝度可达484mg/g。接着,探究了接枝微粒PAM/PSA对氧氟沙星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接枝聚合物PAM大分子链中的氨基和羰基与氧氟沙星之间形成氢键作用,在该作用力的影响下接枝微粒PAM/PSA对氧氟沙星会产生较强的吸附作用;最大吸附量为118 mg/g。同时探究了PAM-DAC/PSA对氧氟沙星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接枝聚合物PAM-DAC大分子链中的氨基,羰基和带正电荷的氮原子与氧氟沙星中的氟原子,氧原子,羧基等产生氢键作用和静电作用,使接枝微粒PAM-DAC/PSA对氧氟沙星产生较强的吸附作用,在温度为40℃,pH=4时,最大吸附量为120mg/g。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以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制备了表面印迹材料MIP-PAM/PSA。通过“接枝聚合与交联印迹同步进行”的表面印迹技术,模板为S-氧氟沙星,交联剂为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EGDE),在氨基过硫酸铵表面引发体系下,实施S-氧氟沙星的表面印迹;利用静态和动态两种吸附方法,探究了S-氧氟沙星表面印迹材料对模板分子S-氧氟沙星的结合和选择性识别的性能,同时探究了印迹材料MIP-PAM/PSA对氧氟沙星的拆分性能。结果表明S-氧氟沙星表面印迹材料MIP-PAM/PSA对S-氧氟沙星具有较好的识别拆分性能:较R-氧氟沙星,MIP-PAM/PSA对S-氧氟沙星的选择性系数k为3.37。此外,影响印迹材料选择性系数的主要因素为模板分子S-氧氟沙星与交联剂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EGDE)的用量:交联剂与丙烯酰胺(AM)物质量之比为3:5,S-氧氟沙星与丙烯酰胺的物质量之比为3.5:1。采用与上述相同的研究方法探究了S-氧氟沙星表面印迹材料MIP-PAM-DAC/PSA对S-氧氟沙星的结合与选择性识别的性能,最后探究了印迹材料MIP-PAM-DAC/PSA对氧氟沙星的拆分性能。结果表明S-氧氟沙星表面印迹材料对S-氧氟沙星具有识别选择性和较好拆分性能:相较R-氧氟沙星印迹材料MIP-PAM-DAC/PSA对S-氧氟沙星的选择性系数为3.75。另外,影响印迹材料的特异性选择和拆分能力的主要因素为交联剂以及模板分子的用量:交联剂EGDE与单体的物质量之比为5:1,S-氧氟沙星与单体的物质量之比为3:1。
刘敏[7](2020)在《固定化离子液体拆分氨氯地平对映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氨氯地平是一种强效的第三代二氢吡啶钙通道拮抗剂,被世界卫生组织临床抗高血压治疗推荐为一线抗高血压药物,具有作用温和、降压平稳、长效安全等优点。然而,在大鼠主动脉的体外评估实验中,S-氨氯地平的药效是R-氨氯地平的2000倍。在使用过程中两种对映体及其盐表现出不同的药理特性,且R-氨氯地平使得周围血管释放一氧化氮,从而导致周围血肿。因此为用药安全有效,获得单一 S-氨氯地平对映体具有重要意义。手性离子液体是一种具有独特手性识别能力的手性选择剂,在萃取分离方面研究较多,但是其粘度高、传热传质不易、成本高难回收以及不易降解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工业上的应用。为了克服手性离子液体在萃取过程中的缺陷,本文将手性氨基酸离子液体负载在固体基质上,以固定化离子液体为拆分剂,对氨氯地平对映体的拆分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为了实现手性氨基酸离子液体的循环回用,本文采用化学键合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咪唑基L-谷氨酸固定化手性离子液体,并考察了基质种类、反应溶剂以及碱化时间等因素对于制备过程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固体核磁、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实验产物进行了表征。2.将合成的固定化咪唑基L-谷氨酸离子液体用于吸附溶液中S-氨氯地平,研究了吸附剂对S-氨氯地平的吸附性能。探讨了吸附过程中吸附时间、S-氨氯地平初始浓度、溶液pH值以及吸附温度对吸附量的影响,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吸附动力学模型与等温吸附模型拟合。3.为考察固定化离子液体对氨氯地平对映体的拆分效果,将合成的固定化离子液体填充成固相萃取柱,研究了样品浓度、样品体积、洗脱液组成、洗脱流速等因素对固相萃取柱分离特性的影响。4.采用液-液-固萃取方法,以固定化咪唑基L-谷氨酸离子液体为固相手性选择剂、氨氯地平水溶液为水相、有机溶剂为油相,液-液-固手性拆分氨氯地平对映体。考察了油相种类、萃取剂用量、料液初始浓度、萃取温度等对液-液-固手性拆分氨氯地平效果的影响。
韩锦航[8](2020)在《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不同取代基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直链淀粉苯基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是颇受欢迎的一类手性识别材料,其苯环上引入的不同取代基对该类衍生物的手性识别性能会产生较大影响。近年推出的Chiralpak IG商品化手性柱表现出不同于传统手性柱的独特手性识别性能,但直至目前对其手性识别机理尚不清楚。该手性柱的手性选择剂——直链淀粉-三(3-氯-5-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在其苯环上同时具有一个吸电子和一个供电子基团,这一独特的侧基结构可能对其优秀的手性识别性能具有重要贡献。基于这一现状,本课题合成了苯环上带有不同取代基的一系列直链淀粉苯基氨基甲酸酯衍生物,并对其所引入取代基对于该类衍生物结构与手性识别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索。采用氨基甲酸酯化法合成一系列含有不同取代基的直链淀粉苯基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产物结构进行定性表征,运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的结构和纯度进行定量表征和分析,并确定取代度。采用传统涂覆法制备直链淀粉酯类手性固定相,运用热失重分析(TGA)确定所制备手性固定相的涂覆率,并采用匀浆法制备相应色谱柱。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9种手性化合物进行手性拆分,以此评价所合成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的手性识别性能。应用圆二色光谱(CD)表征该类衍生物的二级结构,运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偏光显微镜(POM)考察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的液晶性能,进一步探索不同取代基对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苯环上所引入取代基的性能、数量和位置对直链淀粉类衍生物具有较大的影响。直链淀粉-三(3-氯-5-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Amy-3)具有优秀的手性识别性能,对大多数手性化合物都可实现高效的手性识别。尤其对于手性化合物特罗格尔碱(Rac-1)和黄烷酮(Rac-7),Amy-3展现出比商品化手性柱Chiralpak AD更优的手性识别性能,其分离因子分别为1.91和1.08。此外,Amy-3的cotton效应和液晶性能明显优于其它同系列衍生物,表明在苯环的3,5-位上同时引入供电子和吸电子基团,可能赋予了该类衍生物更加规整的二级结构,且其聚合物主链的有序性和分子间相互作用也获得较大提高,这一独特的结构特征对于增强衍生物与对映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提高其手性识别性能具有较大影响。
杨小荣[9](2020)在《β-CD修饰温敏磁性碳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手性拆分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手性是自然界中一种普遍的现象。氨基酸作为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手性,即存在两种对映异构体,而且两种对应异构体的活性往往不尽相同,因此对其进行有效拆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氨基酸拆分方法如色谱法、膜分离、毛细管电泳法等因操作复杂、成本高且效率低等缺点而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开发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效率高的对映体拆分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碳纳米管(CNTs)和氧化石墨烯(GO)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碳纳米材料,它们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在物质分离、生物医药、催化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Fe3O4纳米粒与碳纳米材料相结合得到的复合纳米材料具有便捷的磁分离功能,为其回收再利用提供了可能性。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温敏高分子,而β-环糊精(β-CD)因特殊的空腔结构使其能与众多手性客体分子形成主-客体络合物,因此表现出了高的对映选择性。在实际应用中,同时使用PNIPAM和β-CD对MGO和MCNTs磁性碳纳米材料进行功能修饰,有望获得两种新型功能磁性碳纳米材料,并用于氨基酸对映体的直接拆分,有望解决常规拆分法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设计制备了两种新型磁性碳纳米材料,并用于氨基酸对映体的直接拆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先采用简单一步溶剂热法合成磁性氧化石墨烯纳米片(MGO),使石墨烯纳米片具有方便的磁收集性,然后通过贻贝化学结合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SI-ATRP)和环氧基开环反应在其表面接枝PNG-CD功能聚合物链,制得温敏β-CD聚合物刷修饰的磁性氧化石墨烯(MGO@PNG-CD),研究了其对色氨酸对映异构体(DL-Trp)的手性拆分性能和重复使用性能;2)在上一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在磁性碳纳米管(MCNTs)上接枝PNG-CD功能聚合物刷,制备了拆分性能更优异的温敏磁性碳纳米管(MCNTs-PNG-CD)。研究了其对DL-Trp的手性拆分性能和重复使用性能;研究表明,制备的两种功能磁性碳纳米材料对DL-Trp表现出了优异的温敏手性识别和高对映选择性。在低温操作条件下对DL-Trp的拆分能力(e.e.)可达到100%,并且对映体溶液的浓度越低,拆分效率越高。与MGO@PNG-CD相比,MCNTs-PNG-CD能分离更高浓度的DL-Trp。此外,所获得的两种新型功能磁性碳纳米手性选择剂材料在外加磁场下很容易实现回收再利用,与传统手性拆分剂相比,本研究设计制备的新型磁性碳纳米手性选择剂更加经济环保。
李良[10](2019)在《巯烯加成制备液相色谱固定相及其在手性对映体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手性选择法则是生命系统的自然属性之一,蛋白质、核酸等许多生命物质都是手性的。手性药物和农药进入人体后,对映体在药效、毒理和代谢途径的不同,这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研制高效手性分离材料,并用于建立快速、灵敏、准确的对映体含量测定的LC-MS/MS新方法,有利于更科学地评价对映体的安全性。本论文基于“巯-烯”加成点击化学反应,发展了制备环糊精、替考拉宁和纤维素手性固定相的新方法,在表征固定相结构的基础上,较系统地评价了新固定相的手性色谱性能,并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分别建立了人尿中和食品中相关手性标志物、手性农药和非法手性添加剂对映体测定的LC-MS/MS新方法,对保障食品和药品安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本论文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首先回顾了前人已发展的各类手性拆分手段和基本原理,重点介绍应用较为广泛的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发展过程和各自的特点,并涉及到有序介孔材料作为色谱键合材料的应用进展。以此作为开展本论文研究工作的理论依据和出发点。2.利用6-氨基-β-环糊精与活泼的异氰酸苄基酯反应合成苄基脲-β-环糊精,随后引入双键,基于“巯-烯”加成反应将其键合到硅胶表面,得到一种新型的苄基脲-β-环糊精键合相(BzCDP)。经结构表征后,成功地用于人尿中苯和甲苯暴露的生物标志物苯巯基尿酸(PMA)和苄巯基尿酸(BMA)对映体的同时手性拆分和定量分析,首次证实人体代谢中的生物标志物是以两种对映体的形式存在。在30min内BzCDP能快速拆分PMA和BMA对映体,分离度达到2.25和2.14。采用同位素标记的PMA内标(d2-PMA),通过负离子多反应监测(MRM),建立了一种同时定量测定PMA和BMA对映体含量的LC-MS/MS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5~250μg L-1,回收率大于82%,检出限(LODs)低于0.17μg L-1,日内和日间平均相对标准偏差(RSDs)均小于13.1%。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60名油漆工和印刷工的尿液检测,结果显示阳性尿液中两种标志物均以不同含量的对映体形式存在,例如L-PMA(27.5~106μg L-1)和D-PMA(19.9~82.8μg L-1),表明苯污染较严重,应高度关注该群体的职业健康。这将有助于更科学地评价苯及苯系物对人类的危害性。3.基于“巯烯”加成反应,制备了一种S-(-)-2-苄基氨基-1-苯乙醇单衍生化-β-环糊精键合相(Bz CSP),并进行了基本结构表征。通过引入芳基和手性中心,进一步地提高了环糊精类固定相的手性分离能力,拓宽手性分离范围,增强固定相的实用性。利用环酮类药物、三唑类农药、含胺基药物、氨基醇类药物四种类型22种不同结构特征的手性化合物作探针,评价其手性色谱性能。研究发现,新固定相适用于多种色谱模式(正相、反相、极性有机)。反相模式能拆分大多数化合物,其中环酮类药物的分离度高达5.33,三唑类农药的分离度可达2.05,分析时间较短。部分化合物只能在正相模式拆分,例如华法林的Rs达2.46,苯霜灵的Rs高达8.7,而且发现S-(-)-2-苄基氨基-1-苯乙醇衍生化固定相比相应的R(+)-固定相拆分能力强,可能是由于S(-)-比R(+)-固定相与溶质间“三点”作用更匹配,有利于手性分离。此外,采用该新固定相还在极性有机模式下成功地拆分了普萘洛尔等治疗心血管类疾病的常用手性药物,分离度可达1.53。表明通过“巯烯”加成反应制备的固定相是一类新型的多模式固定相,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为验证新的Bz CSP的实用性,还建立了测定5种果蔬中3种手性农药已唑醇、戊唑醇、灭菌唑对映体残留量的LC-MS/MS新方法。所建立的方法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抗基质干扰强、重现性好等特点。目前,国内外仍以非手性农残检测方法研究为主,尚缺乏手性农药对映体分析测定方法的系统性研究。4.首次报道通过“巯-烯”加成反应制备替考拉宁键合手性固定相(TCSP)的新方法。首先对替考拉宁进行甲基丙烯酸酯化,然后使不饱和的丙烯酸酯和巯丙基硅胶进行“巯-烯”加成反应制备TCSP。该制备方法反应条件温和,键合量较高,成本低,尚未见相关报道。以优化的极性有机流动相(甲醇/乙腈/甲酸铵/乙酸,480/120/0.3/0.04,v/v/m/v)流速为0.5 m L min-1,在35°C柱温下,20min内同时实现了克伦特罗(CLEN)和沙丁胺醇(SAL)对映体的高效分离,分离度(Rs)分别为2.72和1.91。固相萃取后,通过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建立了一种可用于200份动物源肉类样品中β2-激动剂CLEN和SAL对映体快速灵敏的LC-MS/MS定量方法。分别研究了该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线性、检出限和基质效应。该新方法在0.5~50μg L-1浓度范围内对所有对映体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5),较高的回收率(CLEN为87~103%,SAL为93~103%)和高的重现性(日内RSDs%在2.65~7.98%,日间在4.23~9.29%)。CLEN和SAL的对映体LODs分别低于0.018μg kg-1和0.076μg kg-1。结果表明,所有阳性样品均含有不等量的对映异构体,尤其是猪肝中的R/S异构比高达1.3,这表明β2-激动剂在动物体内有对映体选择性代谢,所以科学评估激动剂对人类的毒性需要精准到对映体含量的测定。5.通过“巯-烯”加成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的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化纤维素键合相(CELCSP)。首先将烯基引入到纤维素上,然后用3,5-二氯苯基异氰酸酯将纤维素完全异氰酸酯化。最后使烯基与3-巯丙基硅胶反应获得一种纤维素键合固定相。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和元素分析对配体和固定相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新制备的纤维素键合相耐溶剂性能强,可用于反相色谱并兼容ESI-MS,已成功用于六种常见的手性杀菌剂的对映体拆分,其中包括灭菌唑、己唑醇、戊唑醇、三唑酮、甲霜灵和苯霜灵。使用常见的0.1%甲酸-乙腈作为流动相,上述杀菌剂对映体在CELCSP上的分离度(Rs)和选择性因子(α)分别达到3.46和1.27。基于CELCSP色谱柱建立了一种新的LC-MS/MS方法,在30min内定量测定10种水果和蔬菜(如黄瓜、葡萄等)中的所有6种手性杀菌剂对映体。样品经Fe3O4磁性粒子快速前处理,通过LC分离对映体和正离子多反应监测质谱测定。在0.10~100μg L-1的范围内观察到响应与对映体浓度之间的良好线性关系(γ=0.9965~0.9982)。水果和蔬菜的平均回收率在65%至110%之间(n=3)。对映体的检出限(LODs)和定量限(LOQs)分别为0.05~0.61μg kg-1和0.18~2.01μg kg-1。样品中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2%~6.0%(日内,n=5)和2.5%~13.0%(日间,n=10)。“巯-烯”加成的温和反应条件有利于维持纤维素的有序立体结构,而高定向合成的产率也可以提供足够的手性配体键合量,为LC-MS/MS监测农药对映体残留量建立可靠的食品安全分析方法提供了保证。
二、体内药物分析中的手性拆分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内药物分析中的手性拆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羟基功能化的手性多孔有机笼用作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手性简介 |
1.1.1 手性和手性分子 |
1.1.2 手性拆分的意义 |
1.1.3 手性的拆分方法 |
1.2 气相色谱法 |
1.2.1 气相色谱发展简介 |
1.2.2 气相色谱手性固定相 |
1.2.3 毛细管柱的制备 |
1.3 多孔有机笼 |
1.3.1 多孔有机笼简介 |
1.3.2 多孔有机笼的合成方法 |
1.3.3 多孔有机笼的应用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章 一种羟基功能化的手性多孔有机笼用作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2-羟基-1,3,5-均苯三甲醛的合成 |
2.2.3 C_(120)H_(96)N_(12)O_4(POC-1)晶体的合成 |
2.2.4 POC-1 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制备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2-羟基-1,3,5-均苯三甲醛的核磁表征 |
2.3.2 POC-1 晶体的表征 |
2.3.3 POC-1 毛细管柱的电镜表征 |
2.3.4 POC-1 毛细管柱的柱效及极性的评价 |
2.3.5 POC-1 毛细管柱对正构烷烃、正构醇和芳香烃混合物的分离 |
2.3.6 POC-1 毛细管柱对位置异构体的分离及机理 |
2.3.7 POC-1 毛细管柱的手性拆分性能及机理 |
2.3.8 POC-1 毛细管柱的重现性与稳定性 |
2.4 结论 |
第3章 一种羟基功能化的[4+6]型单一手性多孔有机笼用作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2-羟基-1,3,5-均苯三甲醛的制备 |
3.2.3 C_(72)H_(84)N_(12)O_4(POC-2)晶体的制备 |
3.2.4 POC-2 毛细管柱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2-羟基-1,3,5-均苯三甲醛的核磁表征 |
3.3.2 POC-2 晶体的表征 |
3.3.3 POC-2 毛细管柱的电镜表征 |
3.3.4 POC-2 色谱柱的柱效及Mc Reynolds常数 |
3.3.5 POC-2 柱对正构烷烃、正构醇和芳香烃混合物的分离 |
3.3.6 POC-2 色谱柱对位置异构体的分离及机理 |
3.3.7 POC-2 毛细管柱的手性拆分性能及机理 |
3.3.8 POC-2 色谱柱的重现性和热稳定性 |
3.4 结论 |
第4章 一种羟基功能化的[3+6]棱柱型手性多孔有机笼用作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3,3',5,5'-四醛基-4,4'-联苯二酚的合成 |
4.2.3 C_(84)H_(90)N_(12)O_6(POC-3)晶体的合成 |
4.2.4 POC-3 毛细管柱的制备 |
4.2.5 外消旋体的衍生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3,3',5,5'-四醛基-4,4'-联苯二酚的核磁表征 |
4.3.2 POC-3 晶体的表征 |
4.3.3 POC-3 毛细管柱的电镜表征 |
4.3.4 POC-3 毛细管柱的柱效及Mc Reynolds常数 |
4.3.5 POC-3 毛细管柱柱对正构烷烃、正构醇和芳香烃混合物的分离 |
4.3.6 POC-3 毛细管柱对位置、结构和顺反异构体的分离及其机理 |
4.3.7 POC-3 毛细管柱对外消旋体的拆分性能及机理 |
4.3.8 POC-3 毛细管柱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左氨氯地平磁性表面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手性与手性药物 |
1.2 氨氯地平简介及S-氨氯地平的应用 |
1.2.1 氨氯地平简介 |
1.2.2 氨氯地平对映体的拆分方法 |
1.3 磁性纳米材料 |
1.3.1 磁性纳米材料简介 |
1.3.2 Fe_3O_4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4 |
1.3.3 Fe_3O_4磁性纳米材料的表面修饰 |
1.4 分子印迹技术 |
1.4.1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发展 |
1.4.2 表面分子印迹技术 |
1.4.3 表面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
1.5 磁性分子印迹技术 |
1.5.1 磁性分子印迹技术简介 |
1.5.2 磁性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方面的应用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意义 |
第二章 Fe_3O_4磁性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表面修饰与表征 |
2.1 实验部分 |
2.1.1 试剂与仪器 |
2.1.2 Fe_3O_4磁性纳米微粒的制备与表征 |
2.1.3 磁性纳米微粒Fe_3O_4的表面修饰与表征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磁性纳米微粒Fe_3O_4、Fe_3O_4@SiO_2和Fe_3O_4@SiO_2-NH_2的表征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磁性接枝微粒Fe_3O_4@SiO_2-PAM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的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试剂与仪器 |
3.1.2 磁性接枝微粒Fe_3O_4@SiO_2-PAM的制备与表征 |
3.1.3 磁性接枝微粒Fe_3O_4@SiO_2-PAM接枝度的测定 |
3.1.4 考察不同条件对磁性接枝微粒Fe_3O_4@SiO_2-PAM接枝度的影响 |
3.1.5 磁性接枝微粒Fe_3O_4@SiO_2-PAM对氨氯地平的吸附作用 |
3.1.6 主要因素对磁性接枝微粒Fe_3O_4@SiO_2-PAM吸附作用的影响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磁性接枝微粒Fe_3O_4@SiO_2-PAM的制备过程 |
3.2.2 磁性接枝微粒Fe_3O_4@SiO_2-PAM的表征 |
3.2.3 磁性接枝微粒Fe_3O_4@SiO_2-PAM的接枝度的测定 |
3.2.4 主要因素对磁性接枝微粒Fe_3O_4@SiO_2-PAM的接枝度的影响 |
3.2.5 磁性接枝微粒Fe_3O_4@SiO_2-PAM对氨氯地平吸附性能的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磁性印迹材料MMIP-Fe_3O_4@SiO_2-PAM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4.1.2 磁性印迹材料MMIP-Fe_3O_4@SiO_2-PAM的制备与表征 |
4.1.3 磁性印迹材料MMIP-Fe_3O_4@SiO_2-PAM的手性识别与拆分性能的研究 |
4.1.4 磁性印迹材料MMIP-Fe_3O_4@SiO_2-PAM洗脱性能的考察 |
4.1.5 印迹条件对磁性印迹材料MMIP-Fe_3O_4@SiO_2-PAM结合选择性影响的研究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S-氨氯地平磁性表面分子印迹材料MMIP-Fe_3O_4@SiO_2-PAM的制备过程 |
4.2.2 S-氨氯地平磁性表面分子印迹材料MMIP-Fe_3O_4@SiO_2-PAM的表征 |
4.2.3 磁性表面分子印迹材料MMIP-Fe_3O_4@SiO_2-PAM对氨氯地平的手性识别选择性和拆分性能 |
4.2.4 磁性表面分子印迹材料MMIP-Fe_3O_4@SiO_2-PAM的洗脱性能 |
4.2.5 印迹条件对S-氨氯地平磁性印迹材料MMIP-Fe_3O_4@SiO_2-PAM结合选择性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毛细管电泳用于药物分析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分子药物及其有关物质 |
1.1 法规需求 |
1.2 电容耦合非接触电导检测法(C4D) |
1.3 间接检测方法 |
1.4 CE-MS分析 |
1.5 离子液体 |
1.6 药物有关物质分析 |
1.7 手性药物的对映体杂质分析 |
1.7.1 检测灵敏度 |
1.7.2 QbD原理应用 |
1.7.3 体液手性药物分析 |
1.8 制剂分析 |
1.9 其他 |
2 中药与天然药物分析 |
2.1 CE分离分析方法研究 |
2.2 检测方法 |
2.3 中药指纹图谱 |
2.4 中药多糖分析 |
2.5 中药分析其他方面 |
3 体内药物分析 |
3.1 新方法研究 |
3.2 体内药物分析的检测灵敏度 |
3.2.1 CE-MS |
3.2.2 在线浓缩 |
3.3 其他体内药物分析研究 |
4 生物制品药物分析 |
4.1 CE-SDS |
4.2 生物制品的CE-MS研究 |
4.3 全柱成像毛细管等电聚焦法 |
4.4 抗体药物分析 |
4.5 N-寡糖分析 |
4.6 二硫键分析 |
4.7 生物制品分析的其他方面 |
5 结论 |
(4)纳米材料与电泳联用技术在生物医药分析中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毛细管电泳概述 |
第二节 手性选择剂在手性拆分中的应用 |
第三节 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研究新进展 |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CE-LIF对呼出气冷凝物中醛代谢物的分析方法研究 |
1.引言 |
2.实验部分 |
3.结果与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D-His-ZIF-8-HF-LPME与 CE-LIF联用技术对手性氨基酸的分析方法研究 |
1.引言 |
2.实验部分 |
3.结果与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Β-CD@QDs假固定相的CE-LIF联用技术在手性拆分中的方法研究 |
1.引言 |
2.实验部分 |
3.结果与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BSA@ZIF-8-OT柱的Mini-CEC-AD联用技术在手性拆分中的方法研究 |
1.引言 |
2.实验部分 |
3.结果与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基于同手性ZIF-8-OT柱的Mini-CEC-AD联用技术在手性拆分中的方法研究 |
1.引言 |
2.实验部分 |
3.结果与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1.工作总结 |
2.工作展望 |
附录: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差异及立体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手性农药立体异构体分离及制备研究进展 |
1.1.1 晶体法 |
1.1.2 色谱法 |
1.1.3 化学拆分 |
1.1.4 酶和微生物转化法 |
1.1.5 催化不对称合成法 |
1.1.6 其他方法 |
1.2 手性农药立体异构体对靶标生物选择性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2.1 杀虫剂立体异构体对靶标生物选择性生物活性 |
1.2.2 杀菌剂立体异构体对靶标生物选择性生物活性 |
1.2.3 除草剂立体异构体对靶标生物选择性生物活性 |
1.3 手性农药立体异构体对非靶标生物选择性毒性研究进展 |
1.3.1 手性农药对映体对活体生物毒性效应研究 |
1.3.2 手性农药对映体对体外细胞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
1.4 手性农药在动植物中的选择性富集及降解研究进展 |
1.4.1 手性农药在动物中的选择性富集及降解 |
1.4.2 手性农药在植物中的选择性富集及降解 |
1.5 手性农药在土壤和水中的选择性降解研究进展 |
1.5.1 手性农药在土壤中的选择性降解 |
1.5.2 手性农药在水中的选择性降解 |
1.6 手性农药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研究进展 |
1.6.1 手性农药氟恶唑酰胺研究进展 |
1.6.2 手性农药抑霉唑研究进展 |
1.7 论文的立题依据及研究计划 |
第二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分离、制备及检测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仪器 |
2.2.2 化学品及试剂 |
2.2.3 标准溶液配制 |
2.2.4 手性分离及制备条件 |
2.2.5 对映体旋光及绝对构型鉴定 |
2.2.6 数据分析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3.1 氟恶唑酰胺对映体分离 |
2.3.2 抑霉唑及抑霉唑-M对映体分离 |
2.3.3 对映体制备 |
2.3.4 对映体旋光及绝对构型鉴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稳定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仪器 |
3.2.2 化学品及试剂 |
3.2.3 光解稳定性实验 |
3.2.4 水解稳定性实验 |
3.2.5 土壤中稳定性实验 |
3.2.6 样品前处理 |
3.2.7 残留分析方法评价 |
3.2.8 数据处理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1 残留分析方法评价 |
3.3.2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光解稳定性 |
3.3.3 抑霉唑对映体水解稳定性 |
3.3.4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在土壤中稳定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立体选择性活性差异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仪器 |
4.2.2 化学品和试剂 |
4.2.3 生物测定方法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1 氟恶唑酰胺对映体活性差异 |
4.3.2 抑霉唑对映体活性差异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立体选择性毒性差异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仪器 |
5.2.2 化学品及试剂 |
5.2.3 供试生物 |
5.2.4 毒性测定方法 |
5.2.5 数据处理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1 氟恶唑酰胺对映体对蜜蜂的选择性急性毒性 |
5.3.2 抑霉唑及抑霉唑-M对映体选择性急性毒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活性及毒性差异机理 |
6.1 引言 |
6.2 计算方法 |
6.2.1 同源模建方法 |
6.2.2 分子对接计算方法 |
6.2.3 蛋白序列的保守性分析 |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3.1 氟恶唑酰胺对映体选择性生物活性及毒性机理 |
6.3.2 抑霉唑对映体选择性生物活性机理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在作物和土壤中的选择性环境行为研究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仪器 |
7.2.2 化学品和试剂 |
7.2.3 田间实验设计 |
7.2.4 样品分析方法 |
7.2.5 残留分析方法评价 |
7.2.6 数据分析 |
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7.3.1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分析方法优化及评价 |
7.3.2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在作物和土壤中的选择性降解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氧氟沙星表面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其识别与拆分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手性 |
1.2 手性药物 |
1.2.1 手性药物拆分的重要意义 |
1.3 氧氟沙星简介及S-氧氟沙星的应用 |
1.3.1 手性药物氧氟沙星 |
1.3.2 氧氟沙星对映体的拆分方法 |
1.4 分子印迹 |
1.4.1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发展 |
1.4.2 表面分子印迹技术 |
1.4.3 表面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意义 |
2 微粒PAM/PSA和 PAM-DAC/PSA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试剂与仪器 |
2.1.2 PAM/PSA的制备与表征 |
2.1.3 PAM-DAC/PSA的制备与表征 |
2.1.4 考察不同条件对接枝聚合反应的影响 |
2.1.5 PAM/PSA与 PAM-DAC/PSA对氧氟沙星的吸附作用 |
2.1.6 主要因素对PAM/PSA与 PAM-DAC/PSA吸附的影响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PAM/PSA的制备过程 |
2.2.2 PAM-DAC/PSA的制备过程 |
2.2.3 PAM/PSA与 PAM-DAC/PSA的接枝度的测定 |
2.2.4 主要因素对AM接枝聚合的影响 |
2.2.5 主要因素对AM-DAC接枝聚合的影响 |
2.2.6 PAM/PSA对氧氟沙星的吸附特性 |
2.2.7 PAM-DAC/PSA对氧氟沙星的吸附特性 |
2.3 本章小结 |
3 印迹材料MIP-PAM/PSA的制备及识别选择性的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3.1.2 MIP-PAM/PSA的制备与表征 |
3.1.3 考察MIP-PAM/PSA的手性识别与拆分性能 |
3.1.4 洗脱性能的考察 |
3.1.5 考察印迹条件对MIP-PAM/PSA结合选择性的影响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S-氧氟沙星表面印迹材料MIP-PAM/PSA的制备过程 |
3.2.2 S-氧氟沙星表面印迹材料MIP-PAM/PSA的表征 |
3.2.3 MIP-PAM/PSA对氧氟沙星的手性识别选择性和拆分性能 |
3.2.4 MIP-PAM/PSA的洗脱性能 |
3.2.5 印迹条件对S-氧氟沙星印迹材料结合选择性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印迹材料MIP-PAM-DAC/PSA的制备及其手性识别和拆分性能的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4.1.2 MIP-PAM-DAC/PSA的制备与表征 |
4.1.3 考察MIP-P AM-DAC/PSA的手性识别与拆分性能 |
4.1.4 洗脱性能的考察 |
4.1.5 考察印迹条件对MIP-PAM-DAC/PSA结合选择性的影响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S-氧氟沙星表面印迹材料MIP-PAM-DAC/PSA的制备过程 |
4.2.2 S-氧氟沙星表面印迹材料MIP-PAM-DAC/PSA的表征 |
4.2.3 MIP-PAM-DAC/PSA对氧氟沙星的手性识别选择性和拆分性能 |
4.2.4 MIP-PAM-DAC/PSA的洗脱性能 |
4.2.5 印迹条件对S-氧氟沙星印迹材料结合选择性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固定化离子液体拆分氨氯地平对映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清单表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手性离子液体在对映体拆分中的应用 |
1.2.1 手性离子液体简介 |
1.2.2 手性离子液体在液相色谱拆分中的应用 |
1.2.3 手性离子液体在毛细管电泳技术中的应用 |
1.2.4 手性离子液体在气相色谱拆分中的应用 |
1.2.5 手性离子液体在液液萃取拆分中的应用 |
1.2.6 其他方法 |
1.3 固定化离子液体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 |
1.3.1 从天然植物中提取成分 |
1.3.2 分析环境中污染物 |
1.3.3 浓缩和分离生化样品 |
1.4 氨氯地平 |
1.4.1 氨氯地平简介 |
1.4.2 氨氯地平手性拆分研究进展 |
1.5 本文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2 固定化离子液体的合成及表征 |
2.1 前言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2 实验过程 |
2.2.3 表征仪器与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固载离子液体合成工艺优化 |
2.3.2 固定化离子液体的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3 氨氯地平在固定化离子液体中的静态吸附特性 |
3.1 前言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2 静态吸附实验介绍 |
3.2.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
3.2.4 脱附研究与重复使用性能实验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吸附时间对SBA-IL(Glu)吸附S-氨氯地平吸附量的影响 |
3.3.2 氨氯地平初始浓度对S-氨氯地平吸附量的影响 |
3.3.3 温度对S-氨氯地平吸附量的影响 |
3.3.4 溶剂pH值对S-氨氯地平吸附量的影响 |
3.3.5 静态脱附性能与SBA-IL(Glu)循环使用性能研究 |
3.3.6 吸附实验数据拟合 |
3.4 本章小结 |
4 固定化离子液体应用于固相萃取拆分氨氯地平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选择性吸附实验 |
4.2.4 柱分离实验过程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固定化离子液体选择性吸附分离氨氯地平结果 |
4.3.2 固相萃取柱的选择 |
4.3.3 重现性检测 |
4.3.4 上样量 |
4.3.5 洗脱液的选择 |
4.3.6 吸附剂用量 |
4.3.7 洗脱流速 |
4.3.8 洗脱体积 |
4.3.9 洗脱后再生实验 |
4.3.10 吸附剂洗脱前后表征 |
4.4 本章小结 |
5 液-液-固萃取拆分氨氯地平对映体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实验介绍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液-固萃取与液-液-固萃取对比 |
5.3.2 液-液-固萃取中萃取时间的影响 |
5.3.3 液-液-固萃取中油相种类的影响 |
5.3.4 液-液-固萃取中萃取剂用量的影响 |
5.3.5 液-液-固萃取中料液浓度的影响 |
5.3.6 液-液-固萃取中温度的影响 |
5.3.7 液-液-固萃取前后固相萃取剂的表征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8)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不同取代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手性及手性识别 |
1.1.1 手性的起源 |
1.1.2 手性识别的意义 |
1.2 手性拆分方法 |
1.2.1 结晶法 |
1.2.2 化学拆分法 |
1.2.3 酶解法 |
1.2.4 色谱拆分法 |
1.3 高效液相色谱用CSPs |
1.3.1 小分子类CSPs |
1.3.2 低聚物类CSPs |
1.3.3 合成高聚物类CSPs |
1.3.4 天然高聚物类CSPs |
1.4 液晶高分子 |
1.4.1 液晶与液晶高分子 |
1.4.2 液晶的分类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试剂的纯化 |
2.2.1 液体试剂的干燥与纯化 |
2.2.2 固体试剂的干燥与纯化 |
2.3 实验内容 |
2.3.1 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的合成 |
2.3.2 直链淀粉酯类手性固定相的制备 |
2.4 目标产物的结构表征和测试 |
2.4.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2.4.2 核磁共振氢谱(~1HNMR) |
2.4.3 热失重分析(TGA) |
2.4.4 圆二色光谱(CD) |
2.4.5 高效液相色谱(HPLC) |
2.4.6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2.4.7 偏光显微镜法(POM)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含有不同取代基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的表征与分析 |
3.1 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的核磁共振氢谱(~1HNMR)表征与分析 |
3.2 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的红外光谱(FT-IR)表征与分析 |
3.3 直链淀粉酯类手性固定相的热失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取代基对于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4.1 不同取代基对于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手性识别性能的影响 |
4.2 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的手性识别机理分析 |
4.3 不同取代基对于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液晶性能的影响 |
4.3.1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评价热致性液晶性能 |
4.3.2 偏光显微镜法(POM)评价溶致性液晶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科研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β-CD修饰温敏磁性碳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手性拆分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手性化合物 |
1.2 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拆分 |
1.2.1 化学拆分法 |
1.2.2 膜拆分法 |
1.2.3 色谱拆分法 |
1.2.4 酶拆分法 |
1.2.5 诱导结晶法 |
1.3 手性选择剂 |
1.3.1 环糊精 |
1.3.2 β-CD的识别机理 |
1.4 磁性碳纳米材料的概述 |
1.4.1 石墨烯 |
1.4.2 磁性氧化石墨烯 |
1.4.3 磁性碳纳米管 |
1.5 环境刺激响应型纳米材料 |
1.5.1 pH响应型纳米材料 |
1.5.2 温度响应型纳米材料 |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β-CD修饰温敏磁性氧化石墨烯的制备与手性拆分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实验仪器及分析测试仪器 |
2.2.2 β-CD修饰温敏磁性氧化石墨烯(MGO@PNG-CD)的制备 |
2.2.3 MGO@PNG-CD对 DL-Trp的拆分性能研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MGO@PNG-CD的表征分析 |
2.3.2 MGO@PNG-CD对 DL-Trp的直接拆分 |
2.3.3 DL-Trp 初始浓度对 MGO@PNG-CD 的对映体选择性的影响 |
2.3.4 MGO@PNG-CD的循环使用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β-CD修饰温敏磁性碳纳米管的制备与手性拆分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实验仪器及分析测试仪器 |
3.2.2 β-CD修饰温敏磁性碳纳米管(MCNTs-PNG-CD)的制备 |
3.2.3 MCNTs-PNG-CD对 DL-Trp的拆分性能研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MCNTs-PNG-CD的表征分析 |
3.3.2 MCNTs-PNG-CD对 DL-Trp的直接拆分 |
3.3.3 PNIPAM对 MCNTs-PNG-CD拆分DL-Trp的影响 |
3.3.4 DL-Trp 初始浓度对 MCNTs-PNG-CD 的对映体选择性的影响 |
3.3.5 MCNTs-PNG-CD的循环使用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创新点 |
4.1 主要结论 |
4.2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巯烯加成制备液相色谱固定相及其在手性对映体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手性及手性分离 |
1.1.1 手性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2 手性对映体分离的方法 |
1.2 超分子主体化学与手性分离 |
1.2.1 环糊精类固定相 |
1.2.2 大环抗生素类固定相 |
1.2.3 多糖类纤维素固定相 |
1.3 固定相基质的选择 |
1.4 点击化学反应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创新性 |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3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性 |
第2章 制备苄基脲-β-环糊精键合相用于建立LC-MS/MS监测人尿中巯基尿酸手性标志物新方法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苄基脲乙二胺单衍生化-β-环糊精键合相的制备 |
2.2.2.1 苄基脲单衍生化-β-环糊精手性柱的制备 |
2.2.2.2 巯丙基硅胶的制备 |
2.2.2.3 苄基脲-β-环糊精键合相(BzCDP)的制备 |
2.2.3 仪器分析 |
2.2.4 标准溶液配制 |
2.2.5 样品提取与净化 |
2.2.6 方法验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苄基脲-β-环糊精固定相的制备方法和结构表征 |
2.3.2 PMA和BMA手性分析条件的选择 |
2.3.2.1 有机相含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2.3.2.2 流动相pH值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2.3.2.3 柱温对手性拆分的影响 |
2.3.3 优化色谱条件 |
2.3.4 质谱分析条件的选择 |
2.3.5 优化样品前处理 |
2.3.6 方法确认 |
2.3.6.1 线性回归和最低检出限 |
2.3.6.2 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定性测试 |
2.3.6.3 BzCDP制备方法的重现性 |
2.3.6.4 基质效应 |
2.3.7 实际尿样分析 |
2.4 结论 |
第3章 苄基苯乙醇胺-β-环糊精键合相的制备及其“多模式”手性色谱性能研究与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S(-)-苄基苯乙醇胺-β-环糊精键合固定相(BzCSP)的合成 |
3.2.3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 |
3.2.4 结构表征 |
3.2.5 仪器分析 |
3.2.5.1 液相色谱对手性分子的分离评价 |
3.2.5.2 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定量分析条件 |
3.2.6 果蔬样品前处理方法 |
3.2.7 方法验证和CSP分离能力的评价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固定相的表征 |
3.3.2 不同类型对映体在多模式下的分离评价 |
3.3.3 对实际样品中的手性对映体手性分离应用 |
3.3.3.1 标准曲线与检出限 |
3.3.3.2 准确度、精密度与稳定性测试 |
3.3.3.3 实际样品分析 |
3.4 结论 |
第4章 制备替考拉宁键合相用于建立LC-MS/MS测定肉中克伦特罗和沙丁胺醇对映体新方法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替考拉宁大环抗生素手性固定相的合成 |
4.2.3 仪器参数 |
4.2.4 标准溶液与工作溶液的配制 |
4.2.5 样品的提取和净化 |
4.2.6 方法验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替考拉宁的巯烯加成键合方法 |
4.3.2 固定相的表征 |
4.3.3 键合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4.3.4 克伦特罗和沙丁胺醇手性分析条件的选择 |
4.3.4.1 手性分离模式的选择 |
4.3.4.2 甲酸铵用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4.3.4.3 有机溶剂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4.3.4.4 乙酸用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4.3.4.5 柱温对手性拆分的影响 |
4.3.5 质谱分析条件的选择 |
4.3.6 优化样品制备 |
4.3.7 方法确认 |
4.3.7.1 线性回归和最低检测限 |
4.3.7.2 基质效应 |
4.3.7.3 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定性测试 |
4.3.8 方法应用 |
4.4 结论 |
第5章 制备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化纤维素键合相用于建立LC-MS/MS测定手性杀菌剂对映体新方法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与试剂 |
5.2.2 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化纤维素键合手性固定相(CELCSPs)的合成 |
5.2.3 表征 |
5.2.4 色谱和质谱条件 |
5.2.5 样品提取和净化 |
5.2.6 分析方法的确认和CSP分离能力的评价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纤维素的衍生化和巯-烯加成键合反应 |
5.3.2 配体与固定相的基本结构表征 |
5.3.2.1 配体DCLCEL的1HNMR谱分析 |
5.3.2.2 配体DCLCEL的红外光谱分析 |
5.3.3 CELCSP对农药手性分离的评价 |
5.3.3.1 流动相的组成对手性分离度的影响 |
5.3.3.2 键合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5.3.3.3 手性农药结构对分离的影响 |
5.3.3.4 柱温和热力学参数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5.3.3.5 流速和进样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5.3.3.6 MRM优化质谱检测条件 |
5.3.4 样品前处理 |
5.3.5 方法确认 |
5.3.5.1 配制标准溶液 |
5.3.5.2 回收率测试 |
5.3.5.3 方法重现性测试 |
5.3.6 实际样品分析 |
5.4 结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写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体内药物分析中的手性拆分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羟基功能化的手性多孔有机笼用作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研究[D]. 李红兴.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左氨氯地平磁性表面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D]. 胡译之. 中北大学, 2021(09)
- [3]毛细管电泳用于药物分析的研究进展[J]. 许旭,陈钢,刘浩. 色谱, 2020(10)
- [4]纳米材料与电泳联用技术在生物医药分析中的方法研究[D]. 王婷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差异及立体行为研究[D]. 李如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6]氧氟沙星表面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其识别与拆分性能的研究[D]. 何红芳. 中北大学, 2020(09)
- [7]固定化离子液体拆分氨氯地平对映体研究[D]. 刘敏. 浙江大学, 2020(03)
- [8]直链淀粉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不同取代基的影响研究[D]. 韩锦航.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9]β-CD修饰温敏磁性碳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手性拆分性能研究[D]. 杨小荣.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10]巯烯加成制备液相色谱固定相及其在手性对映体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李良. 南昌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