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赛欣、瑞血新、惠尔血对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果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罗畅如,陈伟红,李明,杜新,楼瑾,蔡云,汪鹏程,张晓瀚[1](2018)在《赛格力与惠尔血动员健康供者造血干细胞效果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比较国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赛格力与进口G–CSF惠尔血对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方法:供者应用赛格力或惠尔血4.212.8μg·kg-1·d-1连续5 d皮下注射,若第4天白细胞低于30×109·L-1,第4.5天开始采集前2 h加用G–CSF 5μg·kg-1皮下注射,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若采集数量不够,第5.5天再采集1次。并观察供者动员、采集时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赛格力组与惠尔血组所用剂量,分别为(7.6±1.6)μg·kg-1·d-1,(5.4±0.7)μg·kg-1·d-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赛格力组与惠尔血组动员后白细胞均升高,分别为(43.3±11.1)×109·L-1,(45.1±7.5)×109·L-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赛格力与惠尔血对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影响,赛格力组有2例供者需采集2次,两组结果分别为采集物单个核细胞(MNC)·kg-1(9.3±4.4)×108·kg-1,MNC·kg-1(8.9±6.2)×108·kg-1;CD34+·kg-1(6.9±5.3)×106·kg-1,CD34+·kg-1(8.3±7.3)×106·kg-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动员剂对供者不良反应无显着差异。结论:赛格力动员效果略差于惠尔血,但通过增加赛格力剂量、采集干细胞次数,两者均能成功的动员健康供者。赛格力能可靠用于健康供者的动员。
庞绍娟[2](2013)在《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致死性疾病,以进行性四肢近端骨骼肌萎缩无力、小腿腓肠肌假性肥大为特征,是最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发病率为1/3500男婴。定位于X染色体短臂(Xp21.1—21.3)上的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 Dys)基因(即DMD基因)突变是本病致病的根本原因,其编码427KD的细胞骨架蛋白即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抗肌萎缩蛋白可维系和保持肌纤维膜的稳定,可防止肌肉收缩时的各种机械因素的损伤。DMD基因发生的无义突变、移码突变等导致患者肌肉中抗肌萎缩蛋白完全缺乏或者产生截短的无功能的蛋白,导致肌纤维逐渐变性、坏死等DMD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病理表现。DMD患儿虽然在新生儿期就出现肌纤维坏死及血清CK升高,但早期肌肉无力的症状常未引起重视,直到2~3岁左右才被发现。确诊指标包括DNA遗传学分析和(或)抗肌萎缩蛋白检测。3~5岁左右患者出现典型的鸭步步态,起立及上楼梯困难。随后出现腓肠肌假性肥大、四肢近端肌肉无力,Gowers征阳性。疾病进展导致的脊柱前凸使患者生活依赖轮椅。进行性的肌肉衰退导致患者在9~13岁丧失行走能力,且呼吸肌、心肌逐渐累及。20岁左右因呼吸肌、心肌萎缩、无力,呼吸和(或)循环衰竭而死亡。尽管明确DMD疾病基因及病理基础已有20余年,但尚无有效阻止病情不可逆性恶化和治愈的方法。药物治疗、成肌细胞移植治疗(Myoblast Transplantation Therapy,MTT)效果欠佳,基因治疗和iPS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治疗存在导致细胞突变、原癌基因激活的风险。DMD不仅使得患者幼小心灵遭受疾病折磨,更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和身心负担。干细胞的横向分化理论为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治疗DMD提供了理论基础。1999年Gussoni等证实了骨髓造血干细胞、全骨髓细胞均具有向肌细胞转化的潜能,2000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DMD研究课题组观察到经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mdx鼠运动功能及生命期限明显优于对照组,肌肉活检证实抗肌萎缩蛋白表达。2002年Gussoni等报道1例1岁时由于严重的X连锁联合免疫缺陷而接受骨髓移植并在12岁时被确诊为DMD的患者,该患者DMD恶性进程明显得到遏制,肌肉活检发现了有供者来源的肌肉细胞,证实外源性人类造血干细胞具有向骨骼肌细胞分化发育的能力。众多动物试验及临床个案的成功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DMD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为DMD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aplo-HSCT)解决了异基因供者来源问题。但与HLA全相合相比,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存在植入失败率高、造血重建慢、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反应重、免疫重建迟、致死性感染发生率高、移植相关死亡率高等风险。近年来,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HLA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发展迅速,已成功跨越HLA限制,使单倍体相合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的可选择方案之一。本课题在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下,开展了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DMD的临床初步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的选择本课题以基因和蛋白诊断明确的DMD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标准包括:4岁<年龄<16岁,肝肾功能正常(排除因DMD引起的肝酶升高及肌酐异常),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 LVEF)值>40%,患者及其家属自愿申请参加此临床研究,了解治疗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获得珠江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DMD患者的健康直系亲属作为供者选择人群,采用直接核苷酸序列分析(Sequenceing-based typing,SBT)进行HLA配型的检测,选择与患者至少5/10相合的亲属作为供者。2.移植方案患者移植前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分离、冻存备用,保证患者安全。4例患者均选用清髓性的FBCA预处理方案:氟达拉滨Flu30mg/m2/d×5d (-9,-8,-7,-6,-5d):白舒非BU0.8mg/kg/q6h/d×4d (-8,-7,-6,-5d);环磷酰胺CY60mg/kg/dx2d (-3,-2d);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2.5mg/kg/dx5d (-5,-4,-3,-2,-1d)。供者经G-CSF动员后分离采集外周血/骨髓干细胞,分离结束30min内输注给患者。应用环孢素A (CsA,3mg/kg/d)+短疗程甲氨蝶呤(MTX,+1d15mg/m2,+3、+6、+11d分别10mg/m2)的方案预防GVHD的发生。应用前列腺素E1、肝素钠预防肝静脉阻塞病的发生,应用美司钠解救、水化、利尿、碱化等预防出血性膀胱炎(hemorrhagic cystitis, HC)的发生,患者术前应用更昔洛韦清空病毒及抗感染药物的预防性、及时应用预防重症感染的发生。移植+1d起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TPO)等刺进造血功能恢复,促进造血重建。3.术后造血及植入情况的监测术后检测血常规明确患者造血重建情况。供受者性别不同者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的方法检测X、Y染色体探针信号明确嵌合比例。供受者性别相同者应用定期用短串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with short tandem repeat,STR-PCR)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的短片段核苷酸重复序列,明确植入状态。4.术后原发病的监测术后每周检测患者血清CK等肌酶的变化,择期对患者外周血进行DMD相关基因的检测,明确基因纠正情况。随访观察评估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检查肌力、反射的变化。结果1.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4例男性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入组本研究。中位年龄9岁(6~16岁),以下称病例1、病例2、病例3、病例4。4例患者DMD基因检测结果分别为Exon51缺失、c.2804-1G>T突变、Exon2-44缺失、E6c.436C>T突变。4例DMD患者与供者HLA配型均为单倍体相合,相合位点依次为5/10(母亲)、7/10(父亲)、6/10(母亲)、5/10(母亲),其中病例3供受者血型不合(供者A型,受者O型)。2.移植干细胞数4例患者接受供者外周血及骨髓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 MNC)的中位细胞数为8.19×108/kg。其中病例1输注2次供者外周血干细胞、1次骨髓干细胞,3次共接受MNC为6.68×108/kg。病例2接受外周血及骨髓干细胞各1次,MNC总数为10.6×108/kg。病例3和病例4只接受1次外周血干细胞,MNC分别为9.7×108/kg、5.56×108/kg,病例4接受的CD34+细胞数为2.45×106/kg。3.造血重建及植入情况4例患者移植后造血均成功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1d(+10d~+13d)。脱离输注,血小板维持在>20×109/L的中位时间为+10.5d(+10d~+13d)。血红蛋白>90g/L的中位时间为+12.5d(+12~+28d)。4例患者多次检测结果均显示完全独立植入。病例1移植+14d应用STR-PCR检测示供者独立植入,+83d、+343d、+507d应用FISH法检测结果均提示完全嵌合。病例2在+13d STR-PCR检测提示供者独立植入。病例3在+15d FISH检测提示完全嵌合。病例4移植+15d、+87d FISH检测均提示完全嵌合。病例3供受者血型不合(患者为A型,供者为O型),在移植后+90天左右,患者血型转变为O型。病例1术前合并G6PD酶缺乏症,术后经检测G6PD酶缺乏已被纠正。4.移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4例患者造血重建后均出现了Ⅰ度aGVHD,发生aGVHD的中位时间为+23d(+15d~-+33d)。2例患者出现了Ⅰ度cGVHD,发生的中位时间为10.5d(+108~+113d)。给与糖皮质激素、CD25单抗、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等处理后得到有效控制。目前4例患者分别随访至+654d、+338d、+325d、+275d,均无GVHD症状。4例患者中病例1和病例4分别于+30d、+27d出现了出血性膀胱炎,4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发生口腔黏膜炎(oral mucositis,OM),出现OM的中位时间为+4d(-11~+17d)。只有病例4,于+194d出现并发带状疱疹。4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其中3例为肺部感染,1例表现为肠道感染,只有1例患者在+5d时出现CMV感染。经对症抗感染治疗后,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未出现重症感染相关并发症。5.术后原发病变化情况本研究中4例患者移植后外周血血清肌酶较移植前有所下降,外周血检测基因缺陷被纠正。4例患者在移植后+50d内肌力较移植前稍有下降,+150d左右开始患者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双侧腓肠肌较前变软,并随着时间增加,肌力渐恢复至移植前水平。病例1随访至术后21月,患者肌力较前改善,表现为上肢持物力量的增加及行走时间的延长。其他3例患者术后随访至+338d、+325d、+236d,患者肌力稳定至术前水平,没有像其自然病程一样进行性恶化。结论1.HLA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虽然存在高风险,但仍可用于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2.应用FBCA的预处理方案可保证DMD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成功植入,环孢素A+甲氨蝶呤的方案可有效预防DMD患者在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严重GVHD的发生。3.DMD患者在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外周血血清肌酶下降,缺陷基因被纠正,近期随访观察到患者运动功能不同程度改善。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评估。
李娜[3](2011)在《长效造血生长因子HHPG-19K非临床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造血生长因子HHPG-19K是rhG-CSF经20 kDa的PEG分子修饰后的一种安全、长效的新型制剂。HHPG-19K可以通过影响造血干/祖细胞和骨髓微环境、细胞凋亡等方面,特异性刺激和调节粒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成熟和释放,有利于急性放射病抗感染和与造血衰竭有关综合症的治疗,还可用于各种疾病所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本研究是HHPG-19K临床前研究的一部分,考察了HHPG-19K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组织分布与排泄,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第一部分药代动力学方法学研究1.生物基质中HHPG-19K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确证建立了生物基质(猕猴血浆)中HHPG-19K及其对照品的定量分析方法。结果显示,human G-CSF Duoset试剂盒标准品和受试品HHPG-19K、对照品rhG-CSF、Neulasta均呈现典型浓度依赖性曲线,且四者的标准曲线在线性范围内呈平行趋势。该方法对重组人G-CSF R和重组小鼠G-CSF没有交叉反应和相互干扰,特异性良好。猕猴血浆中受试品HHPG-19K、对照品rhG-CSF、Neulasta在31.25 pg·mL-1至2000 p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最低定量下限为31.25 pg·mL-1。该方法的批内精密度%CV≤12.5 %,批间精密度%CV≤6.5 %,准确度范围为:93.4 % 105.6 %。方法学确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重现性、精密度和准确度均满足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要求,可以用此方法定量分析血浆中的HHPG-19K、rhG-CSF及Neulasta。2. 125I-HHPG-19K的标记、鉴定及TCA沉淀法的方法学确证成功标记了125I-HHPG-19K,并建立了TCA沉淀法测定125I-HHPG-19K放射性含量的方法。标记鉴定结果显示,三次重复测定标记后125I-HHPG-19K的放化纯度为99.4 %±0.5 %。125I-HHPG-19K的放射性比活度为119.58 kBq·μg-1。标记后的125I-HHPG-19K在0.02 27.02 ng当量范围内加入量与总放射性和TCA沉淀放射性的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精密度小于20 %。不同组织加入标准125I-HHPG-19K TCA可沉淀部分的放射性回收率为84.0 % ? 7.3 %。提示在实验条件下原形125I-HHPG-19K主要存在于TCA沉淀部分。方法学确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满足药代动力学组织分布实验要求。第二部分HHPG-19K在正常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排泄研究1. HHPG-19K在正常猕猴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正常猕猴单次sc 30、100、300μg·kg-1 HHPG-19K后,血浆药物浓度于给药后6.67 12.00 h达峰。HHPG-19K低、中、高剂量组的末端消除相半衰期t1/2β分别为16.70±5.14,12.58±3.23和23.60±3.71 h;全身清除率CL分别为5.93±1.92,2.28±0.50,1.22±0.18 mL·h-1·kg-1。三个剂量组的AUC(0-∞)分别为5430.64±1762.98、45155.92±9407.03、249392.34±34290.96 ng·h·mL-1(各剂量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各剂量组给药剂量之比为1 : 3.3 : 10,AUC(0-∞)的增长比为1 : 8.3 : 45.9。结果表明,给药剂量与AUC不成比例增加,给药剂量增大时清除率逐渐减小。30 300μg·kg-1剂量范围内,HHPG-19K在正常猕猴体内呈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猕猴iv 100μg·kg-1 HHPG-19K后血浆药物浓度随即达峰并迅速下降,给药后72 h血浆药物浓度降至本底水平。末端相半衰期t1/2β为6.13±0.62 h,血浆清除率CL为1.05±0.07 mL·h-1·kg-1。与等剂量sc组相比,各药代参数有统计学差异。猕猴单次sc 10μg·kg-1 rhG-CSF对照品后,血浆药物浓度达峰时间Tmax为2.83±1.26 h,末端相半衰期t1/2β为1.52±0.08 h,AUC(0-12h)为511.64±59.54 ng·h·mL-1,AUC(0-∞)为516.40±59.75 ng·h·mL-1,全身清除率CL为19.55±2.40 mL·h-1·kg-1。与100μg·kg-1 HHPG-19K组相比,各药代动力学参数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sc组AUC(0-th)均值与iv组AUC(0-th)均值相比,得到猕猴sc HHPG-19K(100μg·kg-1)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47.5 %。2. 125I标记HHPG-19K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与排泄大鼠sc 125I-HHPG-19K后,总放射性分布与TCA可沉淀部分分布相似:肾、血清、肺、尿、膀胱、肠内容等器官/体液的放射性最高。血清放射性暴露水平较高,提示药物主要分布于血管床中;泌尿系统的放射性暴露水远高于其它组织,提示药物主要经泌尿系统排泄。骨髓、脑和脂肪中放射性暴露水平较低,提示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且亲脂性差。SHPLC结果表明,药物在血清中主要以原形形式存在,并且药物无血浆蛋白结合;在尿液中原形药物较少,均为降解代谢物,且主要为分子量较小的代谢物。大鼠sc 125I-HHPG-19K后主要经尿排泄,少量经粪排泄。放射性排泄速率较快,216 h尿、粪分别排出注入放射性量的82.13 %±4.73 %和1.47 %±0.16 %。大鼠sc 125I-HHPG-19K后放射性经胆汁排泄的量很少,8 h胆汁中累积排出量占注入放射性的0.83 % ? 0.25 %。第三部分HHPG-19K在60Co照射致粒细胞减少症动物中的PK/PD1. HHPG-19K在60Co照射致粒细胞减少症猕猴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照射后猕猴单次sc 30、100、300μg·kg-1 HHPG-19K后,血浆药物浓度于7 h左右达峰。HHPG-19K低、中、高剂量组的末端消除相半衰期t1/2β分别为22.94±1.08、23.48±2.63和20.62±4.63 h;全身清除率CL分别为12.22±9.22,6.46±3.44,3.10±1.78 mL·h-1·kg-1。AUC(0-∞)分别为2883.64±1704.86、15638.09±9354.68、93541.23±46384.46 ng·h·mL-1(各剂量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各剂量组给药剂量之比为1 : 3.3 : 10时,AUC(0-∞)的增长比为1 : 5.4 : 32.4。结果表明,给药剂量与AUC不成比例增加,给药剂量增大时清除率逐渐减小。30 300μg·kg-1剂量范围内,HHPG-19K在照射至造血损伤的模型猕猴体内呈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与正常猕猴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情况基本一致。照射后猕猴单次sc剂量为100μg·kg-1的Neulasta对照品后血浆药物浓度Tmax、Cmax、t1/2β、AUC(0-∞)、CL等各个药代动力学参数与100μg·kg-1受试品HHPG-19K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照射后猕猴连续10次sc 10μg·kg-1 rhG-CSF对照品后,首次给药与末次给药的各药代动力学参数相比均无显着差别。模型猕猴第1次sc 10μg·kg-1 rhG-CSF与sc 100μg·kg-1 HHPG-19K组相比,血浆药物浓度与各药代动力学参数均有极为显着的差异(P < 0.001 P < 0.01)。尤其是末端相半衰期t1/2β从1 2 h增长至20 h以上(P < 0.001);清除率CL从47 117 mL·h-1·kg-1降至6.46±3.44 mL·h-1·kg-1(P < 0.01)。结果表明,连续10次注射rhG-CSF后的总AUC不超过2500 ng·h·mL-1,而单次sc蛋白总量相等的HHPG-19K后的AUC在15000 ng·h·mL-1以上,后者血浆药物暴露在等蛋白当量的情况下大大增加。2. HHPG-19K在60Co照射致粒细胞减少症猕猴体内的药效动力学模型猕猴照射后24 h开始接受HHPG-19K、Neulasta或rhG-CSF的治疗。模型动物给予sc低、中、高剂量HHPG-19K之后,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分别为27.8±6.7、19.2±13.7与7.0±6.1 d。相比于照射模型组(28.5±7.4 d),HHPG-19K中、高剂量组均有明显缩短粒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的趋势(P < 0.001)。粒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的改善有明显的量效关系。HHPG-19K低、中、高剂量组的ANC恢复时间分别为39.2±6.4、34.0±4.9、24.4±7.7 d,且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恢复时间加快(各剂量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 < 0.05)。与照射模型组相比,HHPG-19K中、高剂量组均可以明显延缓ANC达谷时间且可以提高谷水平。HHPG-19K低、中、高剂量组的抗生素使用天数分别为3.2±2.9 d、1.4±1.9 d、0.2±0.4 d,与照射模型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观察末期HHPG-19K组的ANC恢复至正常水平的百分率均高于照射模型组。HHPG-19K组与Neulasta对照组相比,各药效动力学参数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两者的药效动力学可比拟。HHPG-19K组与等当量剂量rhG-CSF组相比,两者ANC值达峰时间有显着差异,但其他的参数均非常接近,无统计学差异。模型猕猴给药后各组外周血WBC与ANC计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给药组对RBC变化影响较小。与照射模型组相比,HHPG-19K组、Neulasta,rhG-CSF组都有使PLT谷值提高,恢复速度加快的趋势,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谢敏,谭行华,高倩[4](2009)在《α-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致白细胞减少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α-干扰素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骨髓抑制造成的白细胞减少常使有些患者减少用药剂量甚或退出治疗,影响治疗效果。本文现将临床上防治白细胞减少的方法从中西医结合、中医、西医方面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炜沂[5](2008)在《正常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自1989年Kessiger等率先开展以来,发展迅速,已成为治疗恶性血液系统肿瘤、恶性实体瘤等疾病的有效手段,这与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术简便易行、造血重建速度快有关[1]。国内外学者对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特性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研究,认为PBSC来源于骨髓,在正常状态下骨髓干细胞池与外周血干细胞池间处于动态平衡。正常生理条件下PBSC的含量远远低于骨髓造血干细胞(BMSC)的含量,动员和采集到足够的、优质的外周血干细胞是保证移植后造血重建及免疫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动员方法目前常用的为化疗药物、造血干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以及二者联合使用。用于正常健康供者,我们遵循伦理学的观点选用集落刺激因子。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根据供、受者亲缘关系主要分为:自体移植、同胞供者移植(其中包括同基因移植和异基因移植)和无关供者移植[2]。自体移植的适应症有限,而且受患者自身条件限制,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而在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是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同胞供者来源也日趋减少,无关供者逐渐成为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来源,如何能在有限的采集次数内提高干细胞的数量,是国内外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本实验回顾性分析我科(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零七医院移植科)十年间251例正常供者,其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果与可能的影响因素的关系,主要分析供者性别、年龄、动员剂的选择及动员天数对动员效果的影响。通过本实验,我们发现性别因素上,男性占明显优势,即在干细胞采集中男性的CD34+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女性,年龄上,提示年龄越小动员效果越好,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CD34+细胞上;动员剂G-CSF对MNC作用更显着,G-CSF和GM-CSF联合使用对CD34+细胞作用更显着,MNC和CD34+细胞都表现出动员5天开始采集的值高于第4天开始者,其中CD34+细胞差异显着。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发现女性供者的CD34+细胞峰值出现较晚,我们推测其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或雌激素与动员剂的相互作用有关,今后我们需要再多观察一些病历辅以体外或动物实验进行进一步验证。
张根玲,段惠玲,苗莹莹,李忠俊[6](2007)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枸橼酸盐中毒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枸橼酸盐毒性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对在本院进行的313人次的自体和异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出现的枸橼酸盐中毒反应的总结分析。结果采集中有44人次出现了枸橼酸盐中毒反应,其中女性居多有31次,男性13次。经过及时正确的处理,不良反应都得到了改善,使干细胞的采集顺利完成。结论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枸橼酸盐中毒。首先要在采集前做好钙剂的补充,其次在机器初始化第2步后关闭抗凝剂滑轮夹,能有效预防枸橼酸盐中毒反应。采集过程中按抗凝剂的浓度严格控制与血流量的比例,及时口服补钙,严密观察不良反应的出现并及时处理,才能保证采集过程顺利,得到的产品能达到移植的要求。
吴金艳[7](2007)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作用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在干细胞移植治疗过程中,动员和采集足够的造血干细胞是移植成功的关键。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当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主要方法。
张曦[8](2006)在《VCAM-1基因修饰人脐血源基质细胞移植重建造血微环境功能》文中研究指明骨髓造血微环境(hemat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是造血干/祖细胞生长发育的“土壤”,基质细胞作为造血微环境中的重要成分,不仅与造血干/祖细胞的归巢定位、增殖分化和自我更新密切相关,而且在某些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探讨基质细胞在造血调控中的作用需继续深入。人脐血中的细胞成分丰富且较骨髓和外周血更原始;脐血细胞具有来源广泛、采集方便、GVHD轻和高增殖的特点,临床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对造血基质细胞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骨髓基质细胞,而对于脐血中是否存在基质细胞,脐血源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点如何,能否作为一种新型的造血基质细胞来源等问题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sion molecule-1,VCAM-1)是骨髓基质细胞参与造血调控不可缺少的粘附分子,它与受体整联蛋白(Integrin)家族中的α4β1特异性结合能起到固定造血干细胞于骨髓基质的作用,对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鉴于此,本课题将人脐血CD34+细胞,采用Dexter贴壁细胞培养体系行脐血源基质细胞培养,探讨人脐血细胞体外扩增基质细胞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人脐血源基质细胞微环境的造血支持作用;构建荧光蛋白标记的VCAM-1腺病毒载体并转染人脐血源基质细胞,移植给造血微环境辐射损伤裸鼠,探讨其对重建造血微环境功能及促进造血损伤修复的作用,为平战条件下造血功能损伤的救治提供新的辅助治疗措施。1.研究内容及方法:1.1分离人脐血CD34+细胞,采用Dexter贴壁细胞培养体系行脐血源基质细胞培养、传代扩增,采用光镜,电镜、组织细胞化学、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仪等技术对脐血源基质细胞进行鉴定;1.2采用DNA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VCAM-1克隆至含有报告基因EGFP的穿梭质粒;在BJ5183细胞中与腺病毒基因组进行同源重组,产生重组腺病毒;在脂质体介导下,将重组的腺病毒表达质粒转染293细胞,使腺病毒在293细胞中包装复制,并对转染后的293细胞进行荧光观测,检测培养上清目的蛋白的表达;用高效转染载
罗树春,谢可,兰海涛,邓春美,吴琦,贺盛光[9](2005)在《国产与进口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化疗所致Ⅳ度白细胞减少症49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张曦,陈幸华,刘林,孔佩艳,彭贤贵,刘红,张怡,高蕾,钟永明,王庆余[10](2003)在《吉赛欣、瑞血新、惠尔血对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果的比较》文中提出目的 对吉赛欣、瑞血新两种国产制剂及惠尔血对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果的比较。方法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病人 32例 ,分别采用 3种不同厂家生产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 ,对干细胞动员情况、干细胞质量、移植后造血重建和药物毒副作用进行比较。结果 32例病人全部移植成功 ,其动员效果、干细胞质量及在移植后造血重建中的临床效果均无显着差异 ,毒副作用小。结论 吉赛欣和瑞血新两种国产制剂及惠尔血能可靠用于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及造血重建 ,尤其是国产制剂的价格明显低于进口产品 ,在有效保证动员效果的同时大大减轻了病员的经济负担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二、吉赛欣、瑞血新、惠尔血对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果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赛欣、瑞血新、惠尔血对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赛格力与惠尔血动员健康供者造血干细胞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者来源 |
1.2 动员 |
1.3 药品来源 |
1.4 采集 |
1.5 计数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供者使用的动员剂量比较 |
2.2 两组供者动员前后血常规的变化 |
2.3 两组供者采集造血干细胞结果 |
2.4 两组供者动员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随访 |
2.5 移植后造血重建 |
3 讨论 |
(2)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概述 |
1.2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1.3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表现 |
1.4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诊断 |
1.5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治疗现状 |
1.6 干细胞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研究进展 |
1.7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DMD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
1.8 本研究的目的 |
第二章 研究对象 |
2.1 DMD患者纳入标准 |
2.2 DMD患者排除标准 |
2.3 供者选择标准 |
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方案 |
3.1 患者移植前准备 |
3.2 供者干细胞动员和采集 |
3.3 预处理方案 |
3.4 造血干细胞移植 |
3.5 移植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
3.6 促进造血重建及对症输血治疗 |
3.7 术后造血重建及血型转变的检测 |
3.8 术后植入状态的检测 |
3.9 术后原发病的监测 |
第四章 疗效评估标准 |
4.1 肌力评估 |
4.2 造血重建 |
4.3 造血干细胞植入遗传学检测 |
4.4 急慢性GVHD的诊断及分级标准 |
4.5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DMD疗效的总体评价标准 |
第五章 结果 |
5.1 4例DMD患者符合纳入标准 |
5.2 供受者HLA配型及血型 |
5.3 移植干细胞数 |
5.4 造血重建 |
5.5 植入情况 |
5.6 移植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
5.7 术后心肺功能变化 |
5.8 术后基因及肌酶变化 |
5.9 术后运动功能变化 |
第六章 讨论 |
6.1 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DMD的安全性探讨 |
6.2 移植方式及方案的选择 |
6.3 移植后原发病改善情况 |
6.4 问题及展望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3)长效造血生长因子HHPG-19K非临床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药代动力学方法学研究 |
第一章 生物基质中HHPG-19K 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确证 |
一、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1. 正常猕猴血浆中HHPG-19K 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确证 |
第二章 ~(125)I-HHPG-19K 的标记、鉴定及TCA 沉淀法的方法学确证 |
一、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1. ~(125)I -HHPG-19K 的制备 |
2. TCA 沉淀法测定~(125)I-HHPG-19K 含量的方法学确证 |
小结 |
第二部分 HHPG-19K 在正常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排泄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1.HHPG-19K 在正常猕猴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
1.1 正常猕猴给予不同剂量HHPG-19K、rhG-CSF 后血药浓度-时间变化 |
1.2 正常猕猴给予不同剂量HHPG-19K、rhG-CSF 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
1.3 正常猕猴sc HHPG-19K 的生物利用度 |
2.~(125)I 标记HHPG-19K 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与排泄 |
2.1.~(125)I -HHPG-19K 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
2.2.~(125)I -HHPG-19K 在大鼠体内的胆汁及粪尿排泄 |
2.3 大鼠sc ~(125)I-HHPG-19K 后部分组织或体液的SHPLC 分析 |
小结 |
第三部分 HHPG-19K 在~(60)Co 照射致粒细胞减少症动物中的PK/PD |
一、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1.HHPG-19K 在~(60)Co 照射致粒细胞减少症猕猴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
1.1 模型猕猴给予不同剂量HHPG-19K、Neulasta 及rhG-CSF 后血药浓度-时间变化 |
1.2 模型猕猴给予不同剂量HHPG-19K、Neulasta 及rhG-CSF 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
2.HHPG-19K 在~(60)Co 照射致粒细胞减少症猕猴体内的药效动力学 |
2.1 模型猕猴给予不同剂量HHPG-19K、Neulasta 及rhG-CSF 后ANC 的变化 |
2.2 模型猕猴给予不同剂量HHPG-19K、Neulasta 及rhG-CSF 后WBC 的变化 |
2.3 模型猕猴给予不同剂量HHPG-19K、Neulasta 及rhG-CSF 后主要药效动力学参数比较 |
2.4 模型猕猴给予不同剂量HHPG-19K、Neulasta 及rhG-CSF 后RBC 与PLT 的变化 |
2.5 模型猕猴给予HHPG-19K 及rhG-CSF 后骨髓象变化的比较 |
3.HHPG-19K 在~(60)Co 照射致粒细胞减少症猕猴体内的PK-PD 相关性分析 |
小结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正常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实验内容 |
实验设计 |
病历调研 |
第二部分:实验结果 |
(一)正态分布检验 |
(二)对总体分析,采集次数不同 MNC 和 CD34~+细胞采集数量的差异 |
(三)对总体分析,性别不同 MNC 和 CD34~+细胞采集值的差异 |
(四)将所有供者按年龄分为三个组:25 岁以下组、25 岁~45 岁组、45 岁以上组,分析(独立样本 t 检验)各组供者 MNC 和 CD34~+细胞采集数量的差异 |
(五)忽略性别的影响,三个年龄组的供者进行比较(方差分析),分析各组间供者 MNC 和 CD34+细胞采集数量的差异 |
(六)动员剂不同,对 MNC 和 CD34~+细胞采集值的影响 |
(七)动员天数不同,对 MNC 和 CD34+细胞采集值的影响 |
(八)同时考虑性别、年龄及其交互作用对 MNC 和 CD34~+细胞采集值的影响 |
第三部分 结论与讨论 |
(一) 结论 |
(二)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综述 |
致谢 |
(6)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枸橼酸盐中毒反应的预防和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机器 |
1.2 套材 |
1.3 采集 |
1.4 采集者资料 |
1.5 给钙方式与途径 |
2 结果 |
3 讨论 |
(7)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作用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方式 |
2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剂量、疗程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 |
3 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效果 |
4 小结 |
(8)VCAM-1基因修饰人脐血源基质细胞移植重建造血微环境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VCAM-1 基因修饰人脐血源基质细胞移植重建造血微环境功能 |
前言 |
第一部分 人脐血源基质细胞的发现和鉴定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照片 |
第二部分 VCAM-1 和EGFP 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腺病毒的构建、鉴定及转染人脐血源基质细胞的实验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照片 |
第三部分 VCAM-1 修饰人脐血源基质细胞贴壁层对造血支持作用的体外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照片 |
第四部分 VCAM-1 基因修饰的人脐血源基质细胞移植重建造血微环境功能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照片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人脐血造血微环境细胞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撰写专着及获科研基金资助情况 |
(10)吉赛欣、瑞血新、惠尔血对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药品来源 |
1.3 方法 |
1.3.1 动员方案 |
1.3.2 预处理方案 |
1.4 G-CSF的选择 |
2 结 果 |
2.1 干细胞采集前动员效果的比较 见表2。 |
2.2 干细胞采集指标比较 见表3。 |
2.3 干细胞回输后造血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见表4。 |
2.4 吉赛欣、瑞血新、惠尔血毒副作用的观察 见表5。 |
3 讨 论 |
四、吉赛欣、瑞血新、惠尔血对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果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赛格力与惠尔血动员健康供者造血干细胞效果的比较[J]. 罗畅如,陈伟红,李明,杜新,楼瑾,蔡云,汪鹏程,张晓瀚.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07)
- [2]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初步研究[D]. 庞绍娟.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3]长效造血生长因子HHPG-19K非临床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研究[D]. 李娜.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1(07)
- [4]α-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致白细胞减少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 谢敏,谭行华,高倩.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9(12)
- [5]正常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影响因素的分析[D]. 张炜沂.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8(11)
- [6]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枸橼酸盐中毒反应的预防和处理[J]. 张根玲,段惠玲,苗莹莹,李忠俊. 重庆医学, 2007(24)
- [7]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作用及影响因素[J]. 吴金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24)
- [8]VCAM-1基因修饰人脐血源基质细胞移植重建造血微环境功能[D]. 张曦. 第三军医大学, 2006(11)
- [9]国产与进口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化疗所致Ⅳ度白细胞减少症49例临床分析[J]. 罗树春,谢可,兰海涛,邓春美,吴琦,贺盛光.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5(07)
- [10]吉赛欣、瑞血新、惠尔血对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果的比较[J]. 张曦,陈幸华,刘林,孔佩艳,彭贤贵,刘红,张怡,高蕾,钟永明,王庆余. 重庆医学, 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