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维碘消毒剂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皮维碘消毒剂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一、皮维碘消毒剂临床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陈丽娟,刘丽红,孙林利,陈娜娜,孟美芬[1](2021)在《预防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范围综述》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预防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研究趋势及范围。方法采用范围综述的方法。以"中心静脉导管、烧伤、感染","central venous catheter、infection、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burn"为检索词进行预检索,在预检索的基础上制订不同的检索式,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和《PubMed》《Embase》《CINAHL》《Cochrane Library》中关于烧伤患者中心静脉CRBSI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8月。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包括第1作者、研究发表时间、研究国家、研究类型、中心静脉CRBSI诊断依据和干预措施、研究样本选择、感染相关发生率、研究结论。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篇文献。第1作者来自中国、美国、阿根廷,发表时间为1990—2020年,研究类型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类实验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及实施性研究。纳入的文献对烧伤患者中心静脉CRBSI的诊断依据不统一,包括采用《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南》与《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以及未指明出处的其他诊断标准。干预措施包括使用抗生素涂层导管、乙醇浸渍的导管端口保护帽等新型材料,多学科合作及综合性预防措施等。纳入的文献中样本量均较少,样本选择不同,包括患者数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次数。纳入的文献中针对感染的结局指标呈多样化,国内对照组患者中心静脉CRBSI千日感染率为20.41‰~29.1‰,国外对照组患者中心静脉CRBSI千日感染率大部分<16.6‰,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后患者中心静脉CRBSI发生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相关研究结论为新型材料、多学科合作以及综合性预防措施对预防烧伤患者中心静脉CRBSI有较好的效果。结论国内预防烧伤患者中心静脉CRBSI的研究起步早、研究类型多样,烧伤患者中心静脉CRBSI的诊断标准不统一,干预措施已从规范相关操作措施转为对新型材料、多学科、多措施预防效果的探索,且后者对预防烧伤患者中心静脉CRBSI的效果较好。

张燕,谢丽,刘玉萍,许琴,苗若楠,臧钰颖[2](2021)在《聚维酮碘热敷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化疗患者肛周感染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聚维酮碘热敷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化疗患者肛周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化疗的80例MD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时住院号的奇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高锰酸钾坐浴,观察组采用聚维碘酮进行热敷。比较两组护理后肛周感染程度、并发症总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肛周感染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聚维碘酮热敷应用于MDS化疗患者中,有助于预防肛周感染,减少肛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

陈丽娟[3](2021)在《构建预防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循证实践方案》文中认为[目 的]1.了解云南省烧伤研究所三年间烧伤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中心静脉导管的穿刺率和感染率。2.通过循证和德尔菲法构建预防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循证实践方案,为临床的持续质量改进/实施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1.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研究所收治的烧伤患者的病例资料,收集的信息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烧伤面积、烧伤原因、转归、住院天数;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次数;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培养阳性次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次数;采用SPSS 22进行描述性分析。2.通过组建团队、确定问题、文献检索、文献质量评价、证据提取5个步骤初步构建预防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循证实践方案。组建医护团队9人;根据PIPOST格式制定规范的循证问题;计算机全面检索临床实践指南网站、专业学会网站、循证医学数据库、综合数据库;检索针对烧伤患者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指南、系统评价、证据总结、专家共识、原始研究,以及针对普通患者(皮肤完整且需要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指南;2名研究者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证据提取,临床实践指南采用AGREEⅡ进行质量评价,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类实验研究、队列研究、专家共识等均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推出的对各类文献真实性的评价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证据总结追溯其原始文献,根据原始文献类型选择对应的JBI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在纳入的文献中提取相关证据,并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4版证据预分级系统进行证据分级的确定。3.邀请15名省内外的烧伤医护专家参与两轮专家函询,第一轮对初步构建的循证实践方案各条目进行重要性评分,根据专家意见及小组讨论形成第二轮专家函询,第二轮对修改的条目进行重要性评分并增加对条目可行性的判定。[结 果]1.云南省烧伤研究所每年烧伤患者人数多,其中以热液烫伤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大部分在0岁~10岁之间,烧伤面积以0~10%居多,87.3%的患者在治疗后痊愈或好转,住院天数多在1~10天。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率为3.89%,重度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率为28.60%,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为 29.33%。2.共纳入文献16篇。针对烧伤患者的文献9篇,其中临床实践指南1篇,系统评价1篇,证据总结2篇,专家共识1篇,类实验性研究3篇,病例系列研究1篇;针对普通患者的文献7篇,其中临床实践指南6篇,行业规范1篇,初步形成了评估、穿刺、维护、拔管、人力资源与培训教育5个方面共48个条目的循证实践方案。3.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两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均为100%,最终形成了评估、穿刺、维护、拔管、人力资源与培训教育5个方面共55个条目的预防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循证实践方案,其中强推荐(A)27条,弱推荐(B)28条。[结 论]1.每年烧伤患者人数较多,应加强烧伤预防和烧伤急救知识的科普,尤其应注意避免10岁以下的儿童发生热液烫伤。2.本研究严格遵循循证的方法学,通过文献检索、文献筛选、文献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及评级构建方案,并通过德尔菲法完善该方案,最终形成了评估、穿刺、维护、拔管、人力资源与培训教育5个方面共55条证据的预防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循证实践方案,其中强推荐(A)27条,弱推荐(B)28条。该方案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可为临床预防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参考。

尹金辉,黄越,卞修武,陈彪,陈生弟,崔慧先,董格红,郭慧君,何跃颂,朴月善,唐北沙,王德田,吴安华,张玉琪,周韧,张力伟[4](2021)在《人脑组织库生物安全防护共识(下部分)》文中研究说明6取材后的生物安全防护(操作后续相关消毒及废物处理流程)取材后,场地和相关器材应按有关规定及时消毒,避免采样点和仪器重复使用造成二次污染和相关生物安全事故。对采样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按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处理,避免因医疗废物引发的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谷心灵[5](2020)在《1例PICC相关接触性皮炎的循证护理》文中研究表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一种经肘前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上腔静脉处的深静脉置管技术。PICC因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如静脉炎、穿刺点感染、穿刺点渗血、渗液、接触性皮炎等弊端。接触性皮炎是皮肤由于接触外界物质而发生的炎症反应,主要分为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过敏性接触性皮炎。诊断标准为皮损主要发生于PICC导

沈悦好,原志芳,刘媛,刘素彦,林梅[6](2020)在《两种不同换药方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生理盐水和聚维碘酮两种不同溶液在气管切开患者切口换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三甲医院2017年2月~2019年3月接受治疗的气管切开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选用聚维碘酮进行换药,B组选用生理盐水进行换药。比较两组气管切开处皮肤感染程度、切口处皮肤菌落计数、致病菌培养结果及患者换药过程中舒适度(刺激性咳嗽发生率及换药后2、5 min患者血氧饱和度情况)。结果两组切口感染程度、菌落计数及致病菌培养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刺激性咳嗽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换药后2、5 min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维碘酮溶液与生理盐水均可降低气切患者切口处皮肤感染程度、皮肤菌落计数和致病菌的产生,但生理盐水组有助于降低患者刺激性咳嗽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

王琴[7](2020)在《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弥合国外临床指南与我国护理实践的差距,促进我国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PICC-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PICC-CRI)临床护理实践实施,设立本研究,以期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本土化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运用循证护理的研究方法,汇总PICC-CRI相关危险因素、预防性干预措施及国内外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等研究证据。2.基于以上证据初步形成预防PICC-CRI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3.运用德尔菲法实施进一步的专家函询,最终形成适用于我国临床护理现状的预防PICC-CRI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为我国护理人员提供预防PICC-CRI本土化循证证据,保证患者的带管安全。方法:本研究严格遵循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方法,步骤如下:1.成立研究小组,拟定研究主题并设计研究方案。2.运用循证护理的研究方法评价并总结预防PICC-CRI护理措施的研究证据。(1)运用Meta分析总结PICC-CRI的危险因素。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ino Med、CNKI、Wanfang等数据库关于PICC-CRI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9年1月。采用NOS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并运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定量分析PICC-CRI的危险因素。(2)通过系统评价总结PICC-CRI的预防性干预措施。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ino Med、CNKI、Wanfang等数据库,查找预防PICC-CRI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月。运用2016版JBI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对纳入的预防性干预措施进行描述性分析。(3)对国内外相关实践指南进行质量评价及推荐意见总结。同期检索国际指南协作网(GIN)、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苏格兰校际间指南网(SIGN)、美国国立指南文库等指南网站(NGC)等指南网站。采用AGREE II系统(2009版)对指南进行质量评价,并归纳总结临床实践指南关于PICC-CRI预防的条目。3.汇总以上证据,初步形成预防PICC-CRI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采用JBI2014版证据分级对初步形成的护理实践方案进行证据条目分级,并使用Johns Hopkins质量评价标准确立证据条目的质量等级。4.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函询,最终形成预防PICC-CRI的本土化循证护理实践方案。通过两轮专家咨询,专家根据条目重要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评分,并提出条目的调整意见,最终实现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本土化。结果:1.Meta分析共纳入18项PICC-CRI危险因素研究,纳入研究质量均为高质量等级。其中感染例数为1228例,未感染例数为734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化疗史、导管腔数≥2、导管维护周期延迟(>7天)、留置季节(夏季)、导管留置时间、白细胞减少、穿刺次数≥2次、操作人员穿刺经验<50次是PICC-CRI发生的危险因素。2.系统评价共纳入12项预防PICC-CRI的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结果均为B级。描述性分析显示,通过质量改进方法、PICC换药(维护)方法、PICC维护人员培训等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PICC-CRI的发生。3.共纳入18篇临床实践指南,其中英文指南12篇,中文指南6篇。使用AGREE II系统对指南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指南质量整体较好。对于预防PICC-CRI的推荐意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教育与培训、质量控制、置管前评估、置管中护理、置管后护理。4.汇总PICC-CRI危险因素、预防性干预措施及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意见等以上研究证据,构成预防PICC-CRI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初稿。5.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构建预防PICC-CRI的本土化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其中一级条目5个,二级条目14个,三级条目51个。两轮专家函询表回收应答率分别93.75%、100%。第一轮全部指标变异系数CV波动在0.00~0.30,重要性和可操作性的协调系数W分别为0.20、0.27;第二轮全部指标变异系数CV波动在0.00~0.26,重要性和可操作性的协调系数W分别为0.26、0.28。显着性检验显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ICC-CRI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涉及患者和置管者两个方面。患者危险因素包括合并糖尿病、化疗史、导管腔数≥2、导管维护周期延迟(>7天)、留置季节(夏季)、导管留置时间≥30天、白细胞减少;置管者危险因素包括穿刺次数≥2次、操作人员穿刺经验<50次。该结论提示在PICC-CRI预防护理中,更应关注以上危险因素,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2.本研究构建了适合我国临床护理现状的预防PICC-CRI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该方案由教育与培训、置管前评估、置管中护理、置管后护理及质量控制五个方面构成。专家函询结果表明本方案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及准确性,具备一定的临床意义和参考价值。

张海花[8](2017)在《远红外线照射加皮维碘外涂在血透长期留置管隧道红肿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分析远红外线照射加皮维碘外涂在血透长期留置管隧道红肿的应用。方法选取我血透中心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维持性血透长期留置管发生隧道红肿的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分泌物细菌培养均为无菌及真菌生长,根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在透析时采用葡泰牌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皮肤消毒液进行隧道口湿敷,透析结束后用无菌纱块外敷,每周3次;观察组患者在透析时采用TY-102型非热康谱远红外线治疗仪强功率照射隧道口40 min,透析结束后采用皮维碘乳膏外涂隧道口后贴无菌敷料,每周3次。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72 h后总有效率96.9%明显高于对照组81.3%,观察组患者隧道红肿消退时间、局部分泌物干燥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红外线照射加皮维碘外涂在血透长期留置管隧道红肿患者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大幅缩短隧道红肿消退与局部分泌物干燥时间,有利于患者的创面愈合,值得应用推广。

夏立平[9](2016)在《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循证护理的研究方法,构建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患者口腔护理方案,并进行临床应用和效果评价,预期通过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引导护理人员能够基于循证护理的理念和方法,运用MV患者口腔护理方案,针对MV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口腔护理干预,降低MV患者口腔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提高MV患者的口腔护理质量提供参考;并探索将现代生物学技术运用于临床护理研究的路径,为改进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新思路。方法:1.采用循证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的方法,为MV患者口腔护理方案的构建提供高质量的证据和实践依据。查阅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相关的指南和系统评价,并使用AGREE系统和OQAQ标准分别对指南及系统评价进行质量评价,总结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方面的高级别证据;针对口腔定植菌的检测技术进行系统评价,分析现有的口腔定植菌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及应用效果,以总结出文献报道中的不同检测手段,并对其检测效果进行分析;在MV患者口腔定植菌检测方法系统评价的基础上,使用16SrDNA检测技术,分析VAP患者下呼吸道和口咽部分泌物中微生物种群构成,并与传统细菌培养的阳性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和准确度。2.在MV患者口腔护理的高质量证据和实践依据的基础上,通过ICU护士小组讨论、专家会议等方法,构建MV患者口腔护理方案。3.MV患者口腔护理方案的实证研究。在MV患者口腔护理方案临床应用之前3周,运用MV患者口腔护理方案,对研究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MV患者口腔护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评价培训前、后护理人员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认知情况;采用非随机对照实验的方法,以2015年7月至2015年10月江苏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MV患者为研究对象。2015年7月到2015年8月为对照组,按照《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中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的操作要点实施常规护理,2015年9月至2015年10月为实验组,采用MV患者口腔护理方案实施个性化口腔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口腔异味、牙菌斑指数、口咽部感染、VAP发生率、总插管时间、ICU住院时间及住院医疗费用等指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1.针对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口腔护理,从ngc等数据库共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的指南6份,系统评价10篇,meta分析7篇。采用agree系统对指南进行质量评价,对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采取oqaq标准进行质量评价,从口腔护理评估、口腔护理方法及工具、口腔护理溶液、口腔护理频率、口腔局部用药以及口腔护理效果评价6个方面,共总结了28条高级别的证据。以“口腔定植菌、检测方法”等为检索词,从各数据库检索到相关文献177篇,剔除97篇,纳入80篇,阅读摘要、全文,再剔除72篇,纳入7篇,进行文献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结果认为16srdna鉴定技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口腔定植菌检测方法。vap患者口腔分泌物微生物检测结果显示,16srdna测序可发现常规细菌培养未检测到的2种菌属(普氏菌属、变性菌属);两种方法共同检测到的7种菌属中,链球菌属、克雷伯菌属、不动杆菌属、棒状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葡萄球菌属、奈瑟菌属,16srdna基因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普通细菌培养(p<0.05或p<0.01)。2.以高质量证据和实践依据为基础,通过icu护士小组讨论,初拟mv患者口腔护理方案草案,通过专家会议,对初拟方案进行判断、筛选和整理,最后形成mv患者口腔护理方案的最终文本。整个方案包括mv患者口腔护理评估体系、mv患者口腔护理干预体系和mv患者口腔护理操作流程3个部分。口腔护理评估体系围绕口腔功能状态、口腔定植菌和牙菌斑这3个口腔护理的关键因素,在循证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改良的beck口腔评分(boas)表、世界卫生组织口腔溃疡分级法、牙菌斑指数检测表、ph试纸4个客观的口腔护理量化评估工具,以及16srdna鉴定作为口腔定植菌的检测技术;mv患者口腔干预策略以流程图的形式呈现,包括mv患者口腔微生物检测结果出来前口腔护理干预流程和检测结果出来后口腔护理干预流程;口腔护理操作流程包括了mv患者常用的擦拭法、冲洗法结合擦拭法、冲洗法结合刷洗法和声门下吸引4项技术的操作流程。3.mv患者口腔护理方案的护士培训及其效果评价结果显示,在mv患者口腔护理方案临床实施之前,对研究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mv患者口腔护理方案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可以显着提高护士对mv患者口腔护理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认知水平;mv患者口腔护理方案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显示,mv患者口腔护理方案可以明显提高mv患者口腔护理效果和护理质量。口腔护理后,实验组口腔异味、口腔溃疡、vap发生率分别为12.5%、8.33%、8.3%,口腔功能状态评分为6.52±1.968,口腔ph值为6.76±0.45,机械通气时间为125.50±47.805h,icu平均住院时间为9.42±3.6317天,对照组口腔异味、口腔溃疡、vap发生率分别为33.33%、21.57%、29.4%,口腔功能状态评分为9.29±2.648,口腔ph值为6.22±0.88,机械通气时间为153.92±43.508h,icu平均住院时间为12.04±4.9191天,与对照组相比,以上7组指标,实验组均有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护理后实验组口咽部分泌物的链球菌属、奈瑟菌属、葡萄球菌属、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克雷伯菌属、普氏菌属分布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P<0.05)。实验组患者住院医疗费用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MV患者口腔护理的循证研究、口腔定植菌检测技术的系统评价和实验研究、ICU护士小组讨论及专家会议,完成了MV患者口腔护理方案的构建;通过MV患者口腔护理方案的培训,提高了护士对MV患者口腔护理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认知水平;通过MV患者口腔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显着降低了MV患者口腔感染、牙菌斑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了插管总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提高了MV患者的口腔护理质量,证实了MV患者口腔护理方案的构建和实施对临床实践的重要意义。

吴小李,陈思雄,董永盛[10](2016)在《浸浴疗法治疗深度烧伤残余创面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浸浴疗法对深度烧伤残余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茂名市人民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36例深度烧伤后残余创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对症治疗及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常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浸浴疗法。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瘢痕情况和创面愈合时间,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瘢痕发生率为11.76%(8例),对照组为26.47%(18例),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1.32±3.0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8.91±4.1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浸浴疗法是治疗深度烧伤残余创面简单、经济、可行的有效治疗方法,能减少瘢痕发生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适用性强,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二、皮维碘消毒剂临床应用效果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皮维碘消毒剂临床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2)聚维酮碘热敷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化疗患者肛周感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肛周感染程度比较
    2.2 两组肛周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3)构建预防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循证实践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烧伤发生率及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现状调查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初步构建预防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循证实践方案
    1 组建团队
    2 确定问题
    3 文献检索
    4 文献质量评价
    5 证据提取及评级
    6 小结
第三部分 德尔菲法完善预防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循证实践方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预防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循证实践方案
    5 方案内容分析
    6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预防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范围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人脑组织库生物安全防护共识(下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6取材后的生物安全防护(操作后续相关消毒及废物处理流程)
7脑库的管理及相关制度建设
8总结
附录B:消毒灭菌水平标准及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
附录A:常见微生物名录及其相关活动所需的实验室安全级

(5)1例PICC相关接触性皮炎的循证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2 循证护理实践
    2.1 确定护理问题
    2.2 证据检索
        2.2.1 检索资源
        2.2.2 检索策略
        2.2.3 文献筛选
    2.3 检索结果和证据评价
    2.4 检索结果分析
        2.4.1 PICC穿刺后发生接触性皮炎的原因
        2.4.1.1 性别因素
        2.4.1.2 过敏体质
        2.4.1.3 内环境改变
        2.4.1.4 材料因素
        2.4.2 PICC接触性皮炎的处理对策
        2.4.2.1 避免皮肤继续接触刺激物
        2.4.2.2 敷贴的选择
        2.4.2.3 PICC接触性皮炎药物治疗
        2.4.2.4 PICC接触性皮炎分级管理
        2.4.2.5 健康指导
    2.5 临床应用
        2.5.1 该患者PICC置管术后发生接触性皮炎的原因
        2.5.2 为该患者制定接触性皮炎管理方案
        2.5.2.1 换药方案
        2.5.2.2 健康指导
3 效果评价
    3.1 评估工具
    3.2 护理效果评价
4 小结

(6)两种不同换药方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材料
        1.2.2 步骤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气管切开处感染程度比较
    2.2 两组气管切口处皮肤菌落计数和致病菌培养结果
    2.3 两组刺激性咳嗽情况比较
    2.4 两种消毒方法对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3 讨论
    3.1 消毒方式的选择与气管切开处感染
    3.2 消毒方式的选择对气管切开伤口局部皮肤菌落计数和致病菌影响
    3.3 消毒方式的选择对患者刺激性咳嗽和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7)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一、成立研究小组
    1.1 研究小组
    1.2 技术路线
二、初步构建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
    2.1 PICC 相关感染危险因素的 Meta 分析
        2.1.1 研究目的
        2.1.2 对象与方法
        2.1.3 文献检索结果及质量评价
        2.1.4 Meta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结果
        2.1.5 讨论
        2.1.6 小结
    2.2 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相关文献的系统评价
        2.2.1 研究目的
        2.2.2 对象与方法
        2.2.3 结果
        2.2.4 讨论
        2.2.5 小结
    2.3 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临床实践指南的内容分析
        2.3.1 研究目的
        2.3.2 对象与方法
        2.3.3 结果
        2.3.4 讨论
        2.3.5 小结
    2.4 初步形成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护理实践方案
        2.4.1 证据分级及推荐强度标准
        2.4.2 形成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护理实践方案的初稿
三、德尔菲法确定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四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PICC导管相关感染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远红外线照射加皮维碘外涂在血透长期留置管隧道红肿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72 h后疗效情况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3 讨论

(9)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相关基础与理论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内容
    五、技术路线
    六、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部分MV患者口腔护理的循证研究及口腔定植菌检测技术的实验研究
    一、MV患者口腔护理的证据综合
    二、口腔定植菌检测技术的系统评价
    三、口腔定植菌检测技术的实验研究
    四、小结
第三部分MV患者口腔护理方案的构建
    一、MV患者口腔护理方案草案的拟定
    二、MV患者口腔护理方案的专家论证
    三、讨论及小结
第四部分MV患者口腔护理方案的实证研究
    一、MV患者口腔护理方案的护士培训及效果评价
    二、MV患者口腔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
    三、小结
全文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10)浸浴疗法治疗深度烧伤残余创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 4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瘢痕情况和创面愈合时间。
2 结果
3 讨论

四、皮维碘消毒剂临床应用效果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预防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范围综述[J]. 陈丽娟,刘丽红,孙林利,陈娜娜,孟美芬. 中华烧伤杂志, 2021(10)
  • [2]聚维酮碘热敷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化疗患者肛周感染中的应用[J]. 张燕,谢丽,刘玉萍,许琴,苗若楠,臧钰颖. 齐鲁护理杂志, 2021(15)
  • [3]构建预防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循证实践方案[D]. 陈丽娟.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人脑组织库生物安全防护共识(下部分)[J]. 尹金辉,黄越,卞修武,陈彪,陈生弟,崔慧先,董格红,郭慧君,何跃颂,朴月善,唐北沙,王德田,吴安华,张玉琪,周韧,张力伟. 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杂志, 2021(02)
  • [5]1例PICC相关接触性皮炎的循证护理[J]. 谷心灵.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0(08)
  • [6]两种不同换药方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沈悦好,原志芳,刘媛,刘素彦,林梅. 医学信息, 2020(13)
  • [7]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构建[D]. 王琴.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远红外线照射加皮维碘外涂在血透长期留置管隧道红肿的应用[J]. 张海花.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22)
  • [9]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夏立平. 第二军医大学, 2016(11)
  • [10]浸浴疗法治疗深度烧伤残余创面的临床研究[J]. 吴小李,陈思雄,董永盛. 临床医学, 2016(02)

标签:;  ;  ;  ;  ;  

皮维碘消毒剂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