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04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钱程[1](2021)在《荧光可视化核酸检测技术及其在动植物病菌快速诊断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核酸检测技术是以生物体内的核酸为靶标进行分析的检测手段。该技术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环境污染物监控、临床诊断、遗传分析等众多领域。从样本获取到结果输出,核酸检测技术一般包含提取、扩增和检测三个基本环节。目前,已知的核酸检测技术或是需要复杂的样本提取操作、或是需要耗时冗长的扩增环节、或是需要毒性较大的凝胶电泳鉴定等,都存在着许多的缺陷。为了能够将该技术更好的在实际使用场合中进行推广,本论文从该技术的三个基本环节入手,针对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相应的优化和改进,建立了集荧光可视化、便携性、低成本等优点的核酸分析平台。论文中选取了三种重要的感染于常见农副产品的动植物病菌作为应用对象,将所建立的分析平台用于对这些病菌的快速检测以评估其实际性能。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1)论文建立了集核酸快速提取、快速PCR扩增、终点肉眼检测于一体的高效核酸分析平台,并将其应用于对虾传染性皮下组织及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HNV)的检测。为了尽可能简化核酸检测的流程,提高检测效率,本论文分别从提取、扩增、检测的三个环节进行了相应的优化。首先,论文中引入了碱裂解法用以快速获取核酸样本,将繁琐的核酸提纯环节缩短到仅需3 min即可完成;其次,引入了快速PCR体系,通过对“平衡范例方程”的理解和探索,将传统的三温区PCR循环简化为动态双温区进行,成功地将本需要2 h的PCR扩增环节缩短到10 min以内;接着,引入了分子信标技术,通过对其结构的研究,设计了具有较高特异性的探针体系,实现了在常温下对靶标核酸的肉眼荧光可视化结果判读。此外,通过改变分子信标末端的荧光标记,实现了在同一反应管内对两种不同靶标核酸的高灵敏度双重检测。该分析平台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以充分用于虾苗的IHHNV感染情况的初筛和周期性复检,其低成本、易操作的特性也十分适宜现场检测的应用,该病毒在对虾养殖产业中危害巨大,连年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基于该分析平台的方法可以实现在15 min内对虾苗样本中的IHHNV靶标进行快速可视化分析,检测限达到每反应1000拷贝。与现行国标方案相比,将检测时间从3 h缩短到仅需15 min,并且减少了对大型仪器设备的需求,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实用性。(2)论文建立了集防止核酸污染、恒温扩增、荧光可视化终点检测为一体的分析平台,并将其应用于对柑橘黄龙病病菌的快速检测。论文中引入了基于CRISPR/Cas系统的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对CRISPR/Cas系统的探索,验证了Cas12a效应蛋白尚未被报道的新PAM序列“UUUN”。基于此新PAM序列,论文中进一步引入了利用尿嘧啶糖基化酶(UracilDNA Glycosylase,UDG)体系来实现防止核酸扩增子气溶胶污染的方案,解决了核酸检测领域的这一痛点。此外,用更为便携和快捷的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代替国标采用的PCR方法,可以进一步缩短整个检测流程的时间并减少对复杂温控仪器的需求。利用CRISPR/Cas体系的高特异性,当特殊设计的cr RNA与靶标黄龙病病菌的核酸配对后会与Cas12a效应蛋白形成复合体,从而激活该蛋白的旁路切割活性,使得体系中带有荧光标记的单链寡核苷酸探针被切割降解,进而导致荧光信号的释放,实现荧光可视化的高灵敏度检测。该分析平台可以实现对柑橘养殖产业影响颇大的的柑橘黄龙病的致病菌——黄龙病病菌(Cirtus huanglongbing,HLB)每反应10拷贝的高灵敏度检测,其检测限相较传统的嵌入式染料方法提高了约100倍。(3)论文建立了针对组分复杂样本的免核酸提纯分析方案,并结合玻璃化手段为热敏感的酶类试剂提供了一种更方便的储藏思路。为了进一步提高核酸检测技术的实际使用性能,并提高酶类试剂的储藏稳定性,论文以近些年在全球范围内疯狂肆虐的非洲猪瘟疫情的病原菌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为应用对象,建立了基于玻璃化CRISPR体系及免样本提取的荧光可视化核酸分析平台。基于对CRISPR体系在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的探索和相关研究结果,论文中进一步尝试省略样本提纯的繁琐步骤,对全血样本不进行任何预处理直接对其中的核酸靶标进行检测。通过对三种常用的具有链置换功能的Bst DNA聚合酶的实验探究,筛选出了最适宜的酶种,用以对未经处理的原始全血样本进行直接扩增,并进行后续的可视化检测。此外,为了更好地将LAMP扩增体系与热敏感的CRISPR体系兼容于同一反应管中,并提高酶类试剂的储藏稳定性,论文探索了以普鲁兰糖和海藻糖作为保护剂,通过玻璃化的方法,将液态的CRISPR试剂脱水成膜的手段来实现其较长时间的稳定储存。基于该方法,经过老化加速试验的测试,原本需要低温储存环境的CRISPR体系可以在室温下稳定储藏180天。该方案可以很好地解决此类热敏感的酶类试剂对于储存环境的超低温要求,并且可以大大节省其远距离冷链运输的成本。该平台可以实现对家猪全血样本中的非洲猪瘟病毒每反应100拷贝级别的检测灵敏度,并且整个检测过程都可以在便携的装置上完成,实现“从样本到结果”的直观输出。
程纪榕[2](2019)在《基于SIFT图像拼接算法的标准样板测量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使用高倍物镜测量纳米标准样板时,获得高分辨率的样板整体区域的信息是十分重要的。针对高倍物镜下视场区域小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SIFT图像拼接算法的标准样板测量技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图像拼接涉及的基本理论进行充分研究,结合了标准样板的测量信息,确定实验采用基于特征的模型来完成图像配准,使用渐入渐出加权平均法来实现图像融合。2)对基于SIFT图像拼接算法测量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深入的研究。通过预处理转化三维显微图像,实现了图像特征检测、RANSAC算法提纯配准结果、图像融合,最终合成整体样板信息的方案。3)研究了标准样板的台阶高度评价方法,实现了点对点台阶高度评定和国际标准台阶高度评价方法。实验选用SIMT100和小坂400标准样板,通过拼接得到整体区域,对其中台阶的高度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台阶高度的测量值在标定值允许误差的范围内。4)研究了标准样板的一维栅距评价方法,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法和重心法,并编写了评价程序。实验选用10577-003-042标准样板,利用拼接技术得到整体栅格区域,对拼接前后重叠区域栅格间距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一维栅距的测量值在标定值区间内。本文提出的测量技术在横向和轴向的测量中,有效扩大了物镜的视野,从而得到标准样板整体区域信息。
叶旋,涂华锦[3](2019)在《3D打印用ABS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三维(3D)打印技术、熔融沉积成型(FDM)与3D打印用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存在的问题,讨论了3D打印用ABS材料的成分配方、制备工艺、打印工艺、性能与用途,并指出加大对ABS材料的研究力度,使其能够应用于3D打印的同时,不断提升其打印制品的力学性能,赋予其多种特殊性能,以扩宽3D打印ABS材料的应用范围,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施慧[4](2019)在《基于音叉探针的原子力显微镜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作为一种重要的测量手段,可以实现器件表面纳米级分辨力的尺寸表征,在纳米加工、试样形貌检测和纳米计量等方面有广泛应用前景。本文以基于音叉探针的原子力显微镜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理论研究了音叉探针的振动特性。基于简化的三弹簧两质点力学模型,通过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确定探针的音叉振荡形式;采用原子力模型及Derjaguin-Muler-Toporov(DMT)模型,计算探针针尖与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通过动力学方程模拟针尖接近样品过程中探针振幅响应特性。设计了小型自感应音叉测头。测头的探针由石英音叉和钨丝组成,共振频率达到25kHz以上,品质因数达到1000以上;研制测头电路模块,实现探针的振动激励及探针输出信号108级别的放大和寄生电容的补偿。搭建了基于音叉探针的原子力显微镜系统实验装置,装置主要包括信号提取模块、多运动平台控制系统和显微观测模块。信号提取模块采集探针信号的振动幅值信息;多运动平台控制系统用于实现探针和样品的移动;显微观测模块用于采集探针针尖和样品接近过程的图像;编写了基于C++的装置控制软件,实现对多个设备的控制和测试结果的输出。实验测试了音叉测头在幅值调制模式下的噪声特性和探针针尖接近样品表面的力-位移曲线,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的垂直分辨力达到0.1nm;通过该装置,对台阶和栅格试样进行扫描测量,获得了样品的表面形貌图,实验结果表明该实验装置能有效应用于纳米级样品表面测量。
何涛[5](2019)在《高低温环境光栅尺校准装置研制及热误差补偿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向空间极端环境下复杂精密机构的性能测试需求,研制一种可通过模块选配和拼装实现多种空间机构在极端环境下性能测试的通用精密机构综合性能测试仪,对于我国空间机构地面测试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性能测试仪在高低温环境下采用光栅尺对位移参量进行测量,但目前国内外对光栅尺的校准均在常温环境下进行,尚未有在高低温环境下的光栅尺校准技术。本文主要对高低温环境下的光栅尺校准技术进行研究,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高低温环境光栅尺校准装置的设计。设计了高低温箱内部工装结构和外部机械结构;设计了伺服控制子系统以作为校准装置的驱动力源,并通过NI数据采集系统和激光干涉仪以实现对被测位移和标准位移的测量;完成伺服电机的驱动、光栅尺的位移数据实时采集以及人机交互界面的编写。(2)高低温环境光栅尺校准装置热误差补偿方法研究。首先对传动轴热误差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与传动轴热误差相关的影响因素;对传动轴热误差进行理论分析,得到了通过优化布置温度传感器是可以实现预测传动热误差的结论;通过温度传感器和激光干涉仪对高低温校准装置的热误差进行了测量,为传动轴热误差建模提供了实验数据;通过补偿表法和基于SVM回归的方法进行热误差建模,并采用改进网格搜索法、遗传算法、变异粒子群算法进行参数优化,实现传动轴热误差的实时预测。(3)实验设计与不确定度评定。按照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对获得的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完成高低温环境光栅尺校准装置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结果表明,校准装置的扩展不确定度为1.32μm,达到了预设技术指标的要求,且能对高低温环境下的光栅尺进行校准,被测光栅尺在0℃的最大绝对误差为-4.39μm,在50℃的最大绝对误差为-4.56μm。
周禹男[6](2019)在《铝及铝基固体推进剂能量释放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铝基固体推进剂是固体火箭发动机中的主要燃料。将金属燃料铝加入到固体推进剂中,不仅可以提高推进剂的比冲和爆热,还可以抑制发动机内的不稳定燃烧。为了充分了解金属燃料铝及铝基固体推进剂的燃烧过程与燃烧机理,掌握不同因素对其燃烧的影响规律,结合实验测试和理论分析,开展了铝及铝基固体推进剂的能量释放特性的研究工作,为固体推进剂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利用多种理化特性测试手段,对微米级铝颗粒和铝基固体推进剂的理化特性进行测试,掌握了不同样品形态和组成之间的差异。通过热分析试验获得了不同样品的热氧化特性和动力学参数,发现随着样品粒径的减小,样品的活化能降低,起始反应温度降低,热氧化程度加深。在氧化过程中,铝颗粒的氧化层由无定型氧化铝经过γ-Al2O3向α-Al2O3转变,氧化层厚度由3.96 nm增长到320.15 nm。通过激光点火试验系统对推进剂中常用的三种铝颗粒进行了点火试验,结果发现样品粒径越小,光谱强度越大,能量释放越多。随着气氛氧化性的增强,点火延迟时间逐渐减小,燃烧温度和燃烧强度也随之增大。随着压力的升高,样品的最大燃烧温度和升温速率均逐渐增大。使用动态燃烧试验系统,对流动状态下三种铝颗粒在不同气氛和不同颗粒浓度条件下的燃烧和团聚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粒径的减小、颗粒浓度的增大以及气氛氧化性的增强,可以提高铝颗粒的动态燃烧能量释放特性,燃尽率也随之提高,但团聚现象也更加明显。通过热分析掌握了三元固体推进剂的热分解特性。在点火试验中,随着压力的增加,氧化性气氛释放速率加快,使得点火延迟时间缩短、燃速增加,最大燃烧温度上升。通过对凝相产物进行离线分析,发现了小粒径氧化铝烟雾、氧化铝球壳和大粒径团聚体三种不同形态的凝相产物。根据铝颗粒的扩散反应机制,建立了铝颗粒由室温到点火时包含传热和化学反应过程的物理和数学模型,最后通过Matlab和Chemkin数值计算,获得了不同粒径、初始温度和压力对铝颗粒样品的点火延迟时间的影响规律。同时获得了气相反应过程中不同中间产物的形成和转化关系。通过模型计算,获得的点火延迟时间结果与国外权威实验数据和模型进行对比,精确度大大提高。综上所述,通过系统地研究铝颗粒及铝基固体推进剂的能量释放特性及影响规律,为工程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周玉意[7](2019)在《电阻型半导体气敏元件的实验研究与性能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新材料与技术的开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私家车的数量增长迅速,因酒驾而引起的重大交通事故也呈增长趋势,因此,对酒驾的监控受到人们的重视,迫切需要一种性能优异的乙醇气体传感器。电阻型半导体式气敏元件因具有成本低、响应值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从众多选择中脱颖而出。本文以In2O3气敏材料为主,以气敏材料有序度和三维结构为切入点,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研究:(1)研究了气体传感器的种类与工作机理,明确了气敏材料的实验流程并制定了有利于完善气敏元件性能的制备方法。首次将SBA-15硬模板法应用于In2O3乙醇气敏元件的研究,并成功制备出了三维有序In2O3气敏元件。(2)采用硬模板复制技术,在不同的离心速度下,制备出了新型三维In2O3纳米线阵列结构型气敏材料,并研究了有序度对晶体结构、形貌以及气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序度高的样品表现出更优异的气敏性能,在320℃的工作温度下,对50×10-6乙醇的灵敏度为36.61,约为现有乙醇传感器灵敏度的2倍。(3)通过纳米铸造技术,在350℃-650℃烧结温度下,制备出了新型三维In2O3介孔纳米线型气敏材料,并对该气敏元件性能优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50℃烧结温度下得到的In2O3气敏元件具有最高的灵敏度,在320℃时对100×10-6乙醇的响应值为50.59。分析可证硬模板复制技术获得的样品纳米结构形态相同、纳米结构有序度高,具有利于气体吸附和扩散的三维有序通道。
二、《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04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04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荧光可视化核酸检测技术及其在动植物病菌快速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核酸检测技术在分子诊断方面的应用 |
1.1.2 农副产品中动植物病菌快速检测的重要性 |
1.1.3 本节小结 |
1.2 核酸扩增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基本流程 |
1.2.1 核酸提取 |
1.2.2 核酸扩增 |
1.2.3 核酸扩增子检测 |
1.2.4 本节小结 |
1.3 新型核酸检测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
1.3.1 核酸气溶胶污染防止办法 |
1.3.2 快速PCR技术的应用 |
1.3.3 免扩增的核酸分析方法 |
1.3.4 新型探针技术的应用 |
1.3.5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 |
1.3.6 本节小结 |
1.4 核酸检测技术目前面临的问题 |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分子信标和快速PCR的双重荧光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材料和试剂 |
2.2.2 仪器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对虾IHHNV病毒标准PCR检测方法建立 |
2.3.2 快速PCR体系循环时间参数探索 |
2.3.3 分子信标用于可视化检测条件探索 |
2.3.4 可视化检测平台灵敏度与特异性评估 |
2.3.5 可视化检测平台应用于双重检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基因编辑技术的防污染核酸荧光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材料和试剂 |
3.2.2 仪器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针对柑橘黄龙病菌的LAMP扩增体系 |
3.3.2 Cas12a效应蛋白新PAM序列可行性分析 |
3.3.3 基于Cas12a效应蛋白的荧光可视化检测体系 |
3.3.4 基于UDG酶消解的防污染核酸检测体系 |
3.3.5 防污染荧光可视化核酸分析平台的搭建 |
3.3.6 防污染荧光可视化核酸分析平台灵敏度评估 |
3.3.7 防污染荧光可视化核酸分析平台用于柑橘黄龙病菌检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玻璃化CRISPR及免样本提取的荧光可视化核酸分析方法的建立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材料和试剂 |
4.2.2 仪器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针对非洲猪瘟病毒的LAMP扩增体系 |
4.3.2 免样本提取的恒温核酸扩增体系 |
4.3.3 针对非洲猪瘟病毒的CRISPR/Cas12a检测体系 |
4.3.4 普鲁兰糖和海藻糖用于对CRISPR体系的保护 |
4.3.5 玻璃化的CRISPR薄膜加速老化试验 |
4.3.6 免样本提取可视化核酸分析平台搭建 |
4.3.7 免样本提取可视化核酸分析平台用于非洲猪瘟病毒检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2)基于SIFT图像拼接算法的标准样板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纳米测量方法 |
1.3 图像拼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2 标准样板图像拼接的基础理论研究 |
2.1 三维显微图像预处理 |
2.2 图像变换理论 |
2.2.1 图像变换模型 |
2.2.2 图像插值理论 |
2.3 图像配准 |
2.3.1 基于区域的配准方法 |
2.3.2 基于特征的配准方法 |
2.3.3 基于混合模型的方法 |
2.4 图像融合 |
2.4.1 图像融合层次 |
2.4.2 常用计算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SIFT标准样板图像拼接算法 |
3.1 标准样板图像拼接算法的总体流程 |
3.2 基于SIFT算法特征点检测 |
3.2.1 尺度空间极值点检测 |
3.2.2 关键点定位 |
3.2.3 关键点方向确定 |
3.2.4 关键点特征描述 |
3.3 RANSAC算法 |
3.3.1 RANSAC算法的处理过程 |
3.3.2 常用模型 |
3.4 图像加权融合 |
3.5 本章小结 |
4 标准样板的台阶高度评价方法及实验 |
4.1 标准样板光学测量系统 |
4.2 台阶高度的评价方法 |
4.2.1 点对点的台阶高度评定 |
4.2.2 基于国际标准的台阶高度评价 |
4.3 标准样本台阶高度的评价 |
4.3.1 标准样板局部信息拼接 |
4.3.2 整体样板台阶高度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标准样板的一维栅距评价方法及实验 |
5.1 一维栅距评价方法 |
5.1.1 快速傅里叶变换法 |
5.1.2 重心法 |
5.2 标准样板一维线间隔的评价 |
5.2.1 标准样板局部信息拼接 |
5.2.2 整体样板一维栅距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3D打印用ABS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3D打印用ABS材料的成分 |
2 3D打印用ABS材料的制备工艺 |
3 3D打印用ABS材料的打印工艺 |
4 3D打印用ABS材料的性能 |
5 3D打印用ABS材料的用途 |
6 结语 |
(4)基于音叉探针的原子力显微镜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纳米测量技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原子力显微镜的发展与应用 |
1.3 原子力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及工作模式 |
1.3.1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
1.3.2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模式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特性研究 |
2.1 基于音叉探针的原子力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
2.1.1 近场力检测方式 |
2.1.2 基本工作原理 |
2.2 探针与样品表面接近力-距离曲线分析与建模 |
2.3 探针针尖与表面接近特性建模与分析 |
2.3.1 音叉模态分析 |
2.3.2 探针接近样品表面的力-位移曲线特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音叉探针的原子力显微镜系统测头研制及装置设计 |
3.1 音叉测头探针的研制 |
3.1.1 钨针尖的制备 |
3.1.2 粘接剂特性分析 |
3.1.3 石英音叉的选用 |
3.2 音叉测头的电路模块设计 |
3.2.1 测头电路设计需求 |
3.2.2 测头电路的实现 |
3.3 基于音叉探针的原子力显微镜系统装置设计 |
3.3.1 显微观测模块 |
3.3.2 多运动平台控制系统 |
3.3.3 信号提取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音叉探针的原子力显微镜系统的程序设计 |
4.1 系统软件的编程技术 |
4.2 系统控制程序设计 |
4.2.1 显微观测模块程序 |
4.2.2 纳米位移台的上位机控制程 |
4.2.3 信号采集模块的上位机控制程序 |
4.3 系统功能程序设计 |
4.3.1 探针接近样品表面的测量功能实现 |
4.3.2 探针扫描样品表面的测量程序实现 |
4.4 系统的软件界面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音叉探针的原子力显微镜系统的性能测试及应用实验 |
5.1 音叉探针的性能测试 |
5.2 系统的噪声测试及分析 |
5.2.1 纳米位移台的定位噪声测试 |
5.2.2 音叉测头的噪声测试 |
5.3 测头的进退针测试与分析 |
5.4 样品表面测量实验及分析 |
5.4.1 标准台阶样品的测量及分析 |
5.4.2 一维栅格样品的测量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高低温环境光栅尺校准装置研制及热误差补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光栅尺校准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常温环境下光栅尺校准方法研究现状 |
1.2.2 热误差建模和补偿方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高低温环境光栅尺校准装置设计 |
2.1 总体方案设计 |
2.1.1 技术指标 |
2.1.2 工作原理 |
2.2 机械结构设计 |
2.3 硬件设计 |
2.3.1 伺服控制系统选型 |
2.3.2 位移测量系统选型 |
2.4 测控软件设计 |
2.4.1 测控软件总体架构设计 |
2.4.2 测控软件人机界面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高低温环境光栅尺校准装置热误差补偿方法研究 |
3.1 传动轴稳态热误差仿真分析 |
3.2 传动轴热误差理论分析 |
3.3 传动轴热误差测量实验 |
3.4 基于补偿表法的传动轴热误差预测 |
3.5 基于SVM回归的传动轴热误差预测 |
3.5.1 支持向量机回归理论 |
3.5.2 基于SVM回归的热误差建模参数优化 |
3.5.3 基于SVM回归的热误差建模预测结果 |
3.5.4 基于SVM回归的LabVIEW图形界面 |
3.6 本章小结 |
4 实验设计与不确定度评定 |
4.1 校准装置校准实验设计 |
4.1.1 激光干涉仪的检定 |
4.1.2 水平度测量实验 |
4.1.3 阿贝误差测量实验 |
4.2 校准装置不确定度评定 |
4.2.1 测量模型 |
4.2.2 传播系数 |
4.2.3 各分量测量不确定度 |
4.2.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
4.2.5 扩展不确定度 |
4.3 高低温环境光栅尺校准实验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铝及铝基固体推进剂能量释放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铝颗粒的氧化特性 |
1.2.2 铝颗粒的点火特性 |
1.2.3 铝颗粒的燃烧特性 |
1.2.4 铝颗粒点火燃烧机理及模型研究 |
1.2.5 推进剂中铝颗粒团聚的研究进展 |
1.2.6 固体推进剂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试验装置、方法及分析 |
2.1 引言 |
2.2 点火燃烧试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
2.2.1 热分析试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
2.2.2 激光点火试验系统 |
2.2.3 动态燃烧试验系统 |
2.3 分析测试仪器 |
2.3.1 铂铑热电偶 |
2.3.2 光纤光谱仪 |
2.3.3 光栅光谱仪 |
2.3.4 高速摄影仪 |
2.3.5 高速测温仪 |
2.3.6 红外热像仪 |
2.3.7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3.8 激光粒度仪 |
2.3.9 X射线衍射仪 |
2.3.10 全自动比表面积分析仪 |
2.3.11 透射电子显微镜 |
2.3.12 双束离子聚焦微纳加工仪 |
2.3.1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
2.4 样品及预处理 |
2.4.1 金属铝颗粒 |
2.4.2 推进剂试样 |
2.5 本章小结 |
3 样品理化特性分析及热分析 |
3.1 引言 |
3.2 微米级铝颗粒理化特性研究 |
3.2.1 铝颗粒粒度分布、比表面积及孔隙结构分析 |
3.2.2 铝颗粒微观形貌、元素组成及成分分析 |
3.2.3 铝颗粒初始氧化层厚度 |
3.3 固体推进剂理化特性研究 |
3.3.1 推进剂的微观形貌 |
3.3.2 推进剂的元素组成及成分分析 |
3.4 铝颗粒热氧化特性及动力学分析 |
3.4.1 三种铝颗粒的热氧化特性及动力学分析 |
3.4.2 热氧化过程中颗粒形态及晶型转变 |
3.4.3 热氧化过程氧化膜的演变规律 |
3.5 本章小结 |
4 铝颗粒静态点火燃烧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不同样品的激光点火燃烧特性 |
4.2.1 发射光谱分析 |
4.2.2 燃烧温度及燃烧强度分析 |
4.3 不同氧化气氛下样品的激光点火燃烧特性 |
4.3.1 发射光谱分析 |
4.3.2 燃烧温度及燃烧强度分析 |
4.4 不同压力条件下样品的激光点火燃烧特性 |
4.4.1 燃烧温度分析 |
4.4.2 发射光谱分析 |
4.4.3 输入能量对点火延迟的影响规律 |
4.5 点火-燃烧-熄灭全过程可视化研究 |
4.5.1 点火燃烧过程宏观分析 |
4.5.2 点火燃烧过程中自由基的空间分布规律 |
4.6 本章小结 |
5 铝颗粒动态燃烧及团聚过程研究 |
5.1 引言 |
5.2 三种铝颗粒的动态燃烧特性及团聚现象研究 |
5.2.1 燃烧温度分析 |
5.2.2 凝相产物分析 |
5.3 样品浓度对动态燃烧特性及团聚现象的影响规律 |
5.3.1 燃烧温度分析 |
5.3.2 凝相产物分析 |
5.4 气氛条件对动态燃烧及团聚特性的影响规律 |
5.4.1 燃烧温度分析 |
5.4.2 凝相产物分析 |
5.5 动态燃烧过程可视化研究 |
5.5.1 动态燃烧全过程 |
5.5.2 铝颗粒动态燃烧和产物特征 |
5.5.3 动态燃烧过程单颗粒铝温度变化 |
5.6 本章小结 |
6 固体推进剂点火燃烧特性研究 |
6.1 引言 |
6.2 固体推进剂的热分解和热氧化特性 |
6.3 推进剂的点火燃烧特性 |
6.3.1 发射光谱分析 |
6.3.2 燃烧温度分析 |
6.3.3 燃烧过程分析 |
6.4 推进剂燃烧产物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铝颗粒点火机理及模型研究 |
7.1 引言 |
7.2 铝颗粒点火的物理模型构建 |
7.3 铝颗粒点火的数学模型构建 |
7.3.1 铝颗粒内部反应数学模型 |
7.3.2 气相反应数学模型 |
7.4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7.4.1 铝颗粒内部反应计算结果 |
7.4.2 气相反应计算结果 |
7.4.3 模型准确性验证 |
7.5 本章小结 |
8 全文总结及展望 |
8.1 本文主要结论 |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8.3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7)电阻型半导体气敏元件的实验研究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气体传感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气体传感器的种类与选择 |
1.4 酒驾的危害及酒精探测仪发展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氧化铟气敏材料的实验与表征方法 |
2.1 实验研究原材料及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介绍 |
2.2.1 气敏性能改善方法 |
2.2.2 3D纳米线型半导体气敏材料制备方法 |
2.3 气敏元件表征方法 |
2.3.1 DTA-TGA分析 |
2.3.2 XRD分析 |
2.3.3 FE-SEM分析 |
2.3.4 UV-vis spectrum分析 |
2.4 气敏性能测试介绍 |
2.4.1 气体传感器检测原理 |
2.4.2 旁热式气体传感器的结构 |
2.4.3 智能气敏测试系统测试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3 氧化铟纳米结构有序度对气敏元件性能的影响 |
3.1 离散-束状氧化铟纳米线气敏材料的实验研究 |
3.2 离散-束状氧化铟纳米线的结构表征 |
3.2.1 XRD测试分析 |
3.2.2 FE-SEM测试分析 |
3.2.3 UV-vis spectrum测试分析 |
3.3 传感器气敏性能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氧化铟纳米线的不同制备温度对气敏元件性能的影响 |
4.1 三维束状氧化铟纳米线气敏材料的实验研究 |
4.1.1 水热法合成SBA-15 |
4.1.2 模板法合成氧化铟 |
4.2 三维束状氧化铟纳米线气敏材料的结构表征 |
4.2.1 XRD测试分析 |
4.2.2 SEM测试分析 |
4.2.3 UV-vis spectrum测试分析 |
4.3 传感器气敏性能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试验操作图 |
附录B 部分气敏性能实测图 |
作者简介 |
四、《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04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荧光可视化核酸检测技术及其在动植物病菌快速诊断中应用的研究[D]. 钱程. 浙江大学, 2021(01)
- [2]基于SIFT图像拼接算法的标准样板测量技术研究[D]. 程纪榕.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
- [3]3D打印用ABS研究进展[J]. 叶旋,涂华锦. 中国塑料, 2019(12)
- [4]基于音叉探针的原子力显微镜系统的研究[D]. 施慧. 中国计量大学, 2019
- [5]高低温环境光栅尺校准装置研制及热误差补偿方法研究[D]. 何涛.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
- [6]铝及铝基固体推进剂能量释放特性研究[D]. 周禹男. 浙江大学, 2019(04)
- [7]电阻型半导体气敏元件的实验研究与性能分析[D]. 周玉意.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