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邦生物杀虫剂防治茶蚜、茶叶蝉初报

圣邦生物杀虫剂防治茶蚜、茶叶蝉初报

一、胜邦生物杀虫剂防治茶蚜、茶小绿叶蝉试验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1](2018)在《山东茶树昆虫种类调查和茶新折缘叶蝉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东作为江北茶区的典型代表,有着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方式,本研究主要针对山东茶树昆虫种类进行了调查,并对山东新发现且危害较重的茶树害虫-茶新折缘叶蝉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山东茶园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山东茶树害虫及螨类共有54种,分属2纲6目32科,主要害虫为小贯小绿叶蝉、黑刺粉虱、绿盲蝽、茶新折缘叶蝉、茶蚜、茶橙瘿螨、角蜡蚧、茶细蛾、扁刺蛾和茶银尺蠖等。害虫天敌23种,分属2纲7目15科。主要天敌有中华通草蛉、大草蛉、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寄生蜂和蜘蛛等。2、茶新折缘叶蝉,半翅目、叶蝉科、新折缘叶蝉属,是近几年在山东各茶区新发现且危害较为严重的茶树害虫。茶新折缘叶蝉在1年内共有3个发生高峰,4月上旬到5月上旬有一个小高峰,为越冬代羽化成虫,5月中下旬到6月上旬为第一代成虫发生高峰,7月上旬到8月中旬为第二代成虫发生高峰,此时茶园茶新折缘叶蝉发生量最大,危害最重。茶新折缘叶蝉以3龄若虫在中下部茶丛于10月下旬进入越冬。3、通过对79月日照地区茶园的茶新折缘叶蝉生物学研究发现,其卵期16.29 d,若虫期32.58 d,雌成虫寿命平均35.83 d,雄成虫平均寿命为25.59 d。茶新折缘叶蝉单雌平均产卵量37.39粒。若虫期共4龄,龄期的划分可根据若虫的体长及翅芽是否显露来区分,成虫性别可以根据叶蝉的体长与体色不同进行辨别。成虫有需补充营养习性。卵单粒散产于茶树中上部叶片的上表皮内,初产时能看到椭圆形凸起,随着卵慢慢发育,产卵痕颜色逐渐变为黑褐色。4、茶新折缘叶蝉若虫与成虫喜栖于叶片正面叶脉处危害,正午常栖于背阴处或叶背,成虫善于飞翔与跳跃,若虫一般固定取食,仅被打扰时跳跃,有较强的趋嫩性、趋光性、对黄色光敏感。成、若虫主要刺吸茶叶的嫩梢、嫩芽及芽下嫩叶,危害初期会在嫩梢、嫩芽上形成空洞,待嫩梢、芽展开后会在叶片上形成不规则的空洞并逐渐变为黄褐色,空洞周围有瘤状凸起,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5、茶园中利用0.5%藜芦碱水剂和10%联苯菊酯乳油对茶新折缘叶蝉的防治研究,发现2种药剂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0.5%藜芦碱水剂400倍液对茶新折缘叶蝉防治效果与10%联苯菊酯乳油3000倍液相当,可在茶园茶新折缘叶蝉的防治中推广应用。

田忠正[2](2017)在《茶网蝽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茶网蝽Stephaniti schinensis(Drake)是我国西南茶区的重要害虫,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贵州等地。2010年,茶网蝽北扩侵入陕南茶区,目前已成为陕南局部县区茶树生产中的优势害虫,严重威胁茶叶的生产安全。本文较系统地调查了茶网蝽在陕南茶区的发生规律、影响种群动态的主要因素及其不同颜色粘虫板和常用杀虫剂对茶网蝽的防治效果,旨在为茶网蝽的准确测报与科学、有效防治提供依据。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陕南茶区,茶网蝽一年发生2-3代,冬季以卵在茶树叶片中越冬。其中在高海拔的山区茶园一年发生2代,低海拔的川地茶园一年发生3代。一年发生2代区,春季3月中下旬,茶网蝽越冬卵开始孵化并出现若虫危害,5月上、中旬出现越冬代若虫发生高峰,随后数量减少,越冬代成虫在5月下旬达到高峰,7月底第1代若虫开始发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茶网蝽开始以卵越冬。茶树品种及生态环境对茶网蝽种群数量影响很大。调查结果表明:紫阳品种茶园的茶网蝽数量显着高于福鼎品种,阳坡茶园的茶网蝽数量显着高于阴坡,管理水平精细的茶园茶网蝽虫量显着低于管理水平一般和管理水平粗放的茶园,管理水平一般的茶园茶网蝽虫量显着低于管理水平粗放的茶园;坡向、管理水平都会显着影响茶网蝽的发生,但是管理水平与坡向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茶网蝽的影响不显着。在5种供试的不同颜色粘虫板中,黄色粘虫板的诱集效果显着高于其他颜色,且以悬挂于茶树树冠下方15 cm诱集效果最好;在7种供试药剂中,氯氰菊酯对茶网蝽若虫毒力最低,LC50达到580.57 mg/L,联苯菊酯、溴氰菊酯、啶虫脒、吡虫啉、噻虫嗪、阿维菌素对若虫毒力分别是氯氰菊酯毒力的159.50、22.42、17.31、11.45、10.94、7.88倍,在田间防效试验中,5种供试杀虫剂的11个浓度处理对茶网蝽均具有较好的田间防效,其中,药后3 d,吡虫啉225 mg/L防效可达90.08%;药后7 d,啶虫脒180 mg/L防效可达95.77%,药后15d,吡虫啉225 mg/L防效可达85.56%,联苯菊酯15 mg/L防效可达81.15%。据此,在茶网蝽盛发期建议选用吡虫啉112.5 mg/L、啶虫脒90 mg/L、噻虫嗪112.5 mg/L、联苯菊酯7.5 mg/L进行防治;成虫盛发期药剂与黄色粘虫板配合使用,可作为其大发生时应急防治的有效措施。

彭文书,季爱兵,刘聪,曾胤,龚婉莹,严亮[3](2016)在《“生物肥皂”脂肪酸盐防治茶黑毒蛾、假眼小绿叶蝉和茶黄蓟马的田间药效试验》文中认为进行了生物肥皂防治茶黑毒蛾、茶小绿叶蝉和茶黄蓟马的田间药效试验,以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400倍液作为对照药剂,"生物肥皂"脂肪酸盐100倍液、200倍液和300倍液作为试验药剂,清水作空白对照对大叶种茶树进行施药。调查喷洒受试组和对照组的虫口基数,计算出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结果表明:"生物肥皂"脂肪酸盐稀释浓度为100倍液,用量为1L/亩,用药后7天对茶黑毒蛾、假眼小绿叶蝉和茶黄蓟马的防治作用达到100%、63.66%和95.95%。同时,喷施过100倍液"生物肥皂"脂肪酸盐的鲜叶的百芽重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有明显增加。所制成的茶样外形和滋味均较对照均有所改善。实验证明"生物肥皂"脂肪酸盐表现出高效、广谱、无残留等优势,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茶叶生产农药残留及有机茶园生态防控效果有限的问题。

唐颢,唐劲驰,黎健龙,吴利荣[4](2011)在《茶小绿叶蝉无公害防治技术概述》文中研究说明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 Fabricius)是我国茶园普遍发生的重要害虫,对茶叶产量、品质危害较大。该害虫因其个体小、繁殖快、发生世代多且重叠等特性而较难防治。论述了近年来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治技术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茶小绿叶蝉的无公害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孙钦玉[5](2011)在《艾蒿提取液对茶尺蠖控制效果及其机理的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艾蒿95%乙醇提取液对茶尺蠖3龄幼虫的生物活性,包括触杀作用、胃毒作用、拒食作用以及生长抑制作用;选取了龙井43和福云6号两个相对抗性差别较大的茶树品种,分别就喷施艾蒿提取液后各品种叶片、未经任何处理的被茶尺蠖咬食的各品种叶片以及经提取液处理的被茶尺蠖咬食的各品种叶片中PPO、POD的活性变化进行测定;测定了取食艾蒿提取液处理叶片后茶尺蠖幼虫体内的PPO、POD、AChE活性变化;研究了取食处理叶存活下来的茶尺蠖各龄的体长、体重、化蛹率及羽化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艾蒿95%乙醇提取液对茶尺蠖3龄幼虫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提取液各处理对茶尺蠖3龄幼虫具有较强的触杀、胃毒活性和一定的拒食及抑制生长发育的作用,提取物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当提取物在100mg/ml浓度下,处理72h后,触杀和胃毒活性中的校正死亡率分别高达66.14%、78.16%;此浓度下,12h和24h的拒食率分别达到了56.77%和46.01%;24h和48h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4.83%和68.32%。以上数据均比药剂对照的校正死亡率低。2、对经不同处理后各实验品种叶片酶活的测定结果显示,喷施艾蒿提取液后,无论抗感品种其PPO、POD活性较对照叶片的都有提高,但龙井43的变化幅度大于福云6号。龙井43的PPO活性高峰出现在第3d,福云6号则比其迟1d且低。处理后,对龙井43的POD活性影响较明显,其最高峰出现在第2d,而福云6号的最高峰出现在第5d且低于对照组。对被茶尺蠖咬食后的各品种叶片进行了PPO、POD活性测定的结果表明,福云6号活性增长幅度明显小于龙井43,可以证明:在对害虫的抗性上PPO和POD有着较明显的作用;抗虫品种受害后叶片中的PPO和POD活性相比对照大大增强,感虫品种虽然较对照也有所提高,但是幅度不大。对经茶尺蠖取食的艾蒿提取液处理叶片进行了PPO、POD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各品种的酶活性都有一定程度变化,福云6号的提高幅度比龙井43大。这说明艾蒿提取液对感虫品种的效果优于抗虫品种。3、对茶尺蠖取食不同处理液处理的茶树叶片后,测定其体内的PPO、POD、AChE活性。各处理的酶活变化趋势不一样,但最后各酶活都受到一定的抑制作用。PPO和POD的酶活性抑制作用出现比较晚,而AChE活性一开始就受到明显抑制,各处理的AChE活性的抑制率在24h时达最高值,后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不同处理间存在明显差异,各时间段内敌杀死的抑制率最高,混合液次之,艾蒿乙醇提取液相对较低。4、在不同茶树品种上,取食不同浓度艾蒿提取液处理过的叶片而存活下来的茶尺蠖,其幼虫各龄期的体长、体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长成老熟幼虫时,在100mg/ml的艾蒿提取液下龙井43上的体长最短,体重最轻,分别为18.71mm、52.03mg,而对照组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23.18mm、109.05mg差别很大;在福云6号处理叶上,幼虫的体长和体重也是最小,但是10mg/ml的艾蒿提取液比对照组的幼虫长且重。不同茶树品种上的茶尺蠖幼虫体长、体重增长与艾蒿提取液浓度基本呈负相关,即浓度越高,体长与体重增长速度越慢,这与上面研究的生长抑制率和拒食率的结果相符合。5、在不同浓度处理后各茶树品种的叶片上,茶尺蠖幼虫的化蛹率、蛹的羽化率,存在着差异,但并不是对照组一直高于其他处理组,而且两个品种饲喂的存活茶尺蠖的化蛹率并没有规律性变化。这说明存活下来的茶尺蠖幼虫的化蛹率及羽化率与艾蒿提取液及其浓度没有明显关系。6、综合实验结果,初步认为:艾蒿提取液可通过提高茶树自身的抗虫性和影响茶尺蠖的生物活性对茶尺蠖起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张海芳[6](2010)在《防治假眼小绿叶蝉无公害药剂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是我国茶树上危害性最大的害虫之一,其发生隐蔽,虫体小,世代重叠,繁殖速度快,无论是成虫和若虫均能吸取茶树汁液,阻碍茶树营养物质的正常输送,使茶树光合效率降低,发芽密度下降,育芽能力差,萌芽迟,茶叶生长停止,严重影响高产和质量。近年来,茶区茶小绿叶蝉危害较为严重,为探讨无公害农药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笔者收集了市场上现有的农药并进行了药剂的筛选药效试验。药剂筛选结果表明,吡虫啉、啶虫脒、甲氨基阿维、吡蚜酮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期相对较长。异丙威具有较高的速效性。甲氨基阿维与异丙威、吡虫啉与与异丙威、吡蚜酮与异丙威混合使用后,其药后7天防治效果均高于80%,与异丙威的防治效果无显着性差异。药后14天,吡蚜酮与异丙威混合使用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其它各处理,达86.5%,甲氨基阿维与异丙威混合使用后的防治效果也在80%以上,在0.05水平上显着高于异丙威、甲氨基阿维单用防治效果。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吡蚜酮、异丙威及其混剂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室内毒力。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吡蚜酮对茶小绿叶蝉的毒力较异丙威高,其LC50分别为1.02μg/mL和28.66μg/mL。不同比例配比的实验结果表明,按有效成分吡蚜酮:异丙威为1:1-4时均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用。其中以吡蚜酮:异丙威为1:4时共毒系数最高,为149.3。通过加工成50%吡蚜酮异丙威可湿性粉剂后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在90%以上,每亩使用有效成分30g、25g可控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和发展,对茶树安全,值得在茶园推广使用。

孙钦玉,张亮,袁争,高旭晖[7](2010)在《植物源农药及其在茶树病虫治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了研究的热点。该文概述了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现状,植物源农药的特点、种类及其在茶树病虫治理中的应用,以及植物源农药的应用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冯安伟,章玉苹,岑伊静,梁广文[8](2010)在《薇甘菊乙醇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及其对蜘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乙醇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并比较其与常用药剂0.3%印楝素EC1000倍液、10%吡.仲EC500倍液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薇甘菊乙醇提取物4gDW/100mL、2gDW/100mL、1gDW/100mL和2个常用药剂的种群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均小于1,其中控制效果最佳的是薇甘菊4gDW/100mL,其干扰作用控制指数最低,仅为0.2392,其次为0.3%印楝素EC1000倍液,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0.2787。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薇甘菊乙醇提取物3个不同浓度的处理以及0.3%印楝素EC1000倍液处理下的蜘蛛数量与对照相比显着不差异,而10%吡.仲EC500倍液处理下蜘蛛的数量明显少于其它处理。室内观察表明,薇甘菊4gDW/100mL处理后,田间优势天敌银斑蛛Argyrodes sp.、旋转后丘蛛Dipoenura cyclosides的取食量与对照没有显着差异,说明薇甘菊乙醇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天敌较安全。

赵军[9](2009)在《球孢白僵菌微胶囊剂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球孢白僵菌杀虫剂杀虫有效成份为活的分生孢子,抗紫外能力较差,因此,在野外防治过程中,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效。为保证其贮存稳定性,延长储存期,增强抗逆性,方便田间使用并延长田间宿存能力,应针对不同目标害虫选择适合的剂型。微胶囊剂具有保护芯材物质免受环境影响的显着特点,能大大增强孢子的抗逆性,提高贮藏的稳定性与田间使用的持效性,但成本相对较高,因此适用于防治经济影响较大的害虫。本研究以重要茶树害虫茶小绿叶蝉为目标害虫,筛选出优良的球孢白僵菌菌株,研制出适用的微胶囊剂型。1.菌株的筛选与孢子粉的生产对10株分离自不同叶蝉和角蝉的球孢白僵菌的生物学特征、胞外蛋白酶水平及毒力大小等性状进行了研究,从中筛选出生长快、产孢多、毒力强的Bb2151菌株(从安徽黄山茶园中的叶蝉上分离)作为研制微胶囊剂的供试菌株。并用该菌株进行液固双相发酵工艺发酵,生产出含孢量1.7×1011/g,活孢率91.87%,经冷冻干燥后含水量为3%的孢子粉。2.囊壁材料的筛选通过6小时短时混合和一周年长期混合后的发芽试验,从10种不同的高分子材料中,筛选出与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相容性较好的材料供进一步的微胶囊化研究,其中首推预胶化淀粉、MJ和甲基纤维素钠,其次是AJ、BJ、HJ和羧甲基纤维素钠。3.微胶囊的加工工艺比较了单凝聚相法、复凝聚相法、凝固浴法及预胶化淀粉包囊制剂等方法制备球孢白僵菌微胶囊剂。结果表明,用复凝聚相法制备微胶囊,不同壁材所得的微胶囊化包囊率、平均粒径、贮存稳定性等指标均高于其他方法。比较以MJ—AJ、AJ—HJ以及AJ—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壁材用复凝聚相法制备的微胶囊剂,其中以MJ—AJ为壁材的微胶囊剂的包囊率、平均粒径、贮存稳定性与抗紫外力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其它壁材。4.微胶囊剂的田间药效将以MJ—AJ为壁材制备的球孢白僵菌微胶囊粉剂(含孢量为1010/g)稀释成不同浓度喷施茶树丛,不同程度地压低了茶园中小绿叶蝉的种群密度,其中以稀释500倍(2×107孢子/ml)为佳,施药后21天防治效果达78.57%;1000倍(1×107孢子/ml)处理效果稍差,药后21天防效最高也可达67.62%;1500倍(6×106孢子/ml)处理效果最差,防效仅为53.64%。因此,使用本剂型在茶园防治茶小绿叶蝉,使用浓度推荐为为500~1000倍。5.工艺与产品以包囊率、平均粒径、贮存稳定性、抗紫外力为指标,经综合评价确定MJ—AJ复凝聚相法工艺为制备球孢白僵菌微胶囊水悬浮剂的最佳制备工艺与配方:体系温度35℃,搅拌转速为200r/min,孢子粉2%(w/v),MJ3%,AJ3%。产品规格为:包囊率81.5±3.41%,平均粒径11.6±1.3μm,平均包埋孢子数3.25±0.35个。将该水悬浮剂用500目的高岭土粉吸附后制成球孢白僵菌微胶囊可湿性粉剂;产品规格为白色粉末,含孢量≥5×109/g,含水量≤10%,细度(过50μm筛)≥85%等。

吴雄强[10](2009)在《小绿叶蝉及其缨小蜂种群动态和茶树对叶蝉刺吸的生理反应》文中指出假眼小绿叶蝉是我国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缨小蜂是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卵寄生蜂,对假眼小绿叶蝉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调查研究假眼小绿叶蝉和缨小蜂的消长动态以及茶园常用农药对缨小蜂一些生物学特性影响,对进一步保护利用缨小蜂,控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调查于2007年9月至2008年11月,在福建农林大学教学茶园和福安市三类不同茶园,对4个福建主要茶树品种上的假眼小绿叶蝉成虫、若虫数量、茶梢着卵量及其卵寄生率,通过拍盘、田间采梢、室内镜下解剖和饲养观察,调查了该叶蝉的种群动态、茶梢着卵量变化和卵寄生蜂寄生情况,并首次就茶园常用农药对缨小蜂一些生物学特性影响以及茶树对假眼小绿叶蝉为害胁迫的生理反应进行了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四个主要茶树品种上的假眼小绿叶蝉成虫、若虫数量与茶梢着卵量都呈显着的正相关,表明茶园中各品种假眼小绿叶蝉成虫、若虫数量与茶梢着卵量的消长趋势总体相似。成虫、若虫数量与茶梢着卵量均有两个高峰期,第一高峰虫口数量远高于第二高峰虫口数量。各茶树品种上的叶蝉卵寄生率消长趋势基本一致,冬季寄生率较高,4月份寄生率较低。2、通过对福安市三类茶园的调查结果表明,三类茶园的叶蝉着卵量消长趋势基本一致,都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不同茶园茶梢内的叶蝉着卵量差异显着。天香有机茶园平均每梢叶蝉着卵量最低,溪柄平地茶园次之,北门高山茶园茶梢叶蝉着卵量最高。天香有机茶园茶梢内叶蝉着卵量波动较小,溪柄平地茶园波动幅度较大。三类茶园的叶蝉卵缨小蜂寄生率差异不显着,天香有机茶园叶蝉卵的寄生率较高,溪柄平地茶园的寄生率较低。在14次调查中,天香有机茶园叶蝉卵平均寄生率最高(65.92%),溪柄平地茶园平均寄生率最低(54.52%)。3、茶树受假眼小绿叶蝉为害后,茶树上的SOD、CAT、POD、PPO和茶多酚含量很快就发生了变化。茶树不同部位间SOD、CAT、POD以及PPO酶活力差异显着,SOD、CAT是叶的酶活高于梢,而POD、PPO是梢的酶活高于叶;不同处理方式下茶树SOD、CAT与PPO酶活力差异显着,机械损伤的酶活力最高,假眼小绿叶蝉为害的其次,正常茶树最低,POD酶活力三者间差异不显着。茶树受机械损伤或假眼小绿叶蝉为害后,茶多酚含量有所上升,但与正常茶树茶多酚含量差异不显着。茶树上SOD、CAT、POD酶活力与假眼小绿叶蝉为害茶树上相应的SOD、CAT、POD酶活力间呈显着的正相关。茶树上PPO酶活力与茶多酚含量呈弱负相关,茶树上PPO酶活力、茶多酚含量与假眼小绿叶蝉为害茶树上相应的PPO酶活力、茶多酚含量间呈正相关。4、不同农药对假眼小绿叶蝉卵缨小蜂的杀伤力大小顺序依次为:乐果>啶虫脒>吡虫啉>联苯菊酯>印楝素。不同类型农药处理下缨小蜂羽化率差异显着,而不同浓度对缨小蜂羽化率影响不显着。不同农药对茶假眼小绿叶蝉卵缨小蜂雌、雄成蜂寿命的影响强弱顺序基本相同,依次为:乐果>吡虫啉>啶虫脒>联苯菊酯>印楝素。不同类型农药对缨小蜂的寿命具有显着影响,而不同浓度对缨小蜂寿命影响不显着。

二、胜邦生物杀虫剂防治茶蚜、茶小绿叶蝉试验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胜邦生物杀虫剂防治茶蚜、茶小绿叶蝉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茶树昆虫种类调查和茶新折缘叶蝉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茶业生产面临的现状
    1.2 中国主要茶区茶树主要虫害研究进展
    1.3 山东茶树昆虫研究进展
    1.4 茶树叶蝉类害虫研究进展
    1.5 茶园绿色防控的研究与应用
    1.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地点
    2.2 调查方法
        2.2.1 扫网法
        2.2.2 室内观察法
        2.2.3 陷阱法
    2.3 茶新折缘叶蝉发生动态调查
    2.4 茶新折缘叶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2.5 茶新折缘叶蝉若虫田间药剂防治
        2.5.1 供试药剂
        2.5.2 供试茶树品种
        2.5.3 试验方法
        2.5.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山东茶树昆虫种类、形态特征和危害特点
        3.1.1 山东茶树昆虫种类
        3.1.2 山东茶树主要害虫形态特征与危害特点
    3.2 茶新折缘叶蝉发生动态及生活习性
        3.2.1 茶新折缘叶蝉的发生动态
        3.2.2 茶新折缘叶蝉的的生活习性
    3.3 茶新折缘叶蝉的生命表
        3.3.1 试验期间温度变化情况
        3.3.2 茶新折缘叶蝉的发育情况
        3.3.3 特定年龄阶段存活率和生殖力
        3.3.4 期望寿命和繁殖值
    3.4 茶新折缘叶蝉若虫田间药剂防治
        3.4.1 试验结果
        3.4.2 药效评价
4 讨论
    4.1 山东茶树昆虫种类
    4.2 茶新折缘叶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4.3 茶新折缘叶蝉若虫田间药剂防治
    4.4 研究展望
5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茶网蝽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茶树害虫发生动态
        1.1.1 茶树害虫种类
        1.1.2 优势种害虫发生规律
    1.2 陕南茶区茶树害虫发生动态
        1.2.1 茶树害虫种类
        1.2.2 优势种发生规律
    1.3 茶树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1.3.1 农业防治
        1.3.2 物理机械防治
        1.3.3 生物防治
        1.3.4 植物源农药
        1.3.5 化学防治
    1.4 茶网蝽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1.4.1 形态特征
        1.4.2 危害特点
        1.4.3 发生规律
        1.4.4 调查监测技术
        1.4.5 综合防治技术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调查地点
        2.1.2 供试虫源和植株
        2.1.3 供试药剂
        2.1.4 供试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茶网蝽的发生动态及生活史
        2.2.2 粘虫板对茶网蝽的诱集作用
        2.2.3 不同药剂对茶网蝽的防治研究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茶网蝽的发生动态及生活史
        3.1.1 茶网蝽越冬虫态与越冬场所
        3.1.2 茶网蝽年种群消长规律
        3.1.3 不同茶树品种对茶网蝽种群发生的影响
        3.1.4 茶园不同坡向对茶网蝽种群发生的影响
        3.1.5 茶园管理水平对茶网蝽种群发生的影响
        3.1.6 不同因子对茶网蝽发生量的影响
    3.2 粘虫板对茶网蝽的诱集作用
        3.2.1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茶网蝽的诱集效果
        3.2.2 不同高度粘虫板对茶网蝽的诱集效果
    3.3 不同药剂对茶网蝽的防治研究
        3.3.1 7种杀虫剂对茶网蝽的室内毒力
        3.3.2 5种杀虫剂对茶网蝽的田间防治效果
第四章 结论
    4.1 茶网蝽的发生动态
    4.2 粘虫板的诱集效果
    4.3 茶网蝽的药剂防治
第五章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生物肥皂”脂肪酸盐防治茶黑毒蛾、假眼小绿叶蝉和茶黄蓟马的田间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作物和栽培品种的选择
    1.3 试验对象的选择
    1.4 试验地点
    1.5 试验时间
    1.6 栽培条件
    1.7 试验设计和安排
    1.8 调查方法与防效计算
        1.8.1 气象情况
        1.8.2 调查及喷药的方法与次数
        1.8.3 药效计算公式
    1.9 茶样取样和制作方法和安全性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防治效果
        2.1.1“生物肥皂”脂肪酸盐最佳防治效果浓度选择
        2.1.2 第一次喷药后茶黑毒蛾、假眼小绿叶蝉、茶黄蓟马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
    2.2 对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
    2.3茶样农药残留结果
3 讨论

(4)茶小绿叶蝉无公害防治技术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茶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
2 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
    2.2 生物防治
    2.3 物理防治
        2.3.1 色板诱杀
        2.3.2 机械捕杀
        2.3.3 灯光诱杀
    2.4 药物防治
        2.4.1 生物农药
        2.4.2 化学农药
3 结语

(5)艾蒿提取液对茶尺蠖控制效果及其机理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茶尺蠖的分布及其危害
        1.1.1 茶尺蠖的近年发生动态与危害
        1.1.2 茶尺蠖的生活习性
    1.2 茶尺蠖的防治
        1.2.1 农业防治
        1.2.2 化学防治
        1.2.3 生物防治
    1.3 植物源农药的概况
        1.3.1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进展
        1.3.2 植物源杀虫活性成分的研究
    1.4 植物源农药及其在茶树害虫治理中的应用
        1.4.1 鱼藤酮
        1.4.2 苦参碱
        1.4.3 烟碱
        1.4.4 印楝素
        1.4.5 除虫菊素
        1.4.6 其它防治茶树害虫的植物源农药
    1.5 艾蒿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1.5.1 艾蒿的生物学特性
        1.5.2 艾蒿的化学成分研究
    1.6 艾蒿对昆虫的生物活性
    1.7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材料
        2.2.1 供试虫源
        2.2.2 供试茶树品种
        2.2.3 供试植物源
    2.3 实验方法
        2.3.1 艾蒿提取液的制备
        2.3.2 艾蒿提取液生物活性测定
        2.3.3 树体酶活的测定
        2.3.4 幼虫虫体酶活的测定
        2.3.5 蛋白质含量测定
        2.3.6 茶尺蠖幼虫体长、体重、化蛹率及羽化率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艾蒿提取液对茶尺蠖的生物活性
        3.1.1 触杀作用
        3.1.2 胃毒作用
        3.1.3 生长抑制作用
        3.1.4 拒食作用
    3.2 艾蒿提取液对各茶树品种酶活性的影响
        3.2.1 PPO的活性变化
        3.2.2 POD的活性变化
    3.3 被茶尺蠖咬食后各茶树品种酶活性的影响
        3.3.1 PPO的活性变化
        3.3.2 POD的活性变化
    3.4 茶尺蠖咬食对喷施提取液茶树酶活的影响
        3.4.1 PPO的活性变化
        3.4.2 POD的活性变化
    3.5 各处理液对茶尺蠖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3.5.1 PPO的活性变化
        3.5.2 POD的活性变化
        3.5.3 AChE的活性变化
    3.6 Bradford法测定蛋白量的BSA标准曲线
    3.7 不同浓度艾蒿提取液对茶尺蠖幼虫体长、体重的影响
        3.7.1 幼虫体长
        3.7.2 幼虫体重
    3.8 不同浓度提取液对茶尺蠖化蛹率、羽化率的影响
        3.8.1 化蛹率
        3.8.2 习习化率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艾蒿95%乙醇提取液对茶尺蠖的生物活性
        4.2.2 茶树体内的保护酶系
        4.2.3 茶尺蠖幼虫体内的酶系
        4.2.4 存活茶尺蠖的后期研究
        4.2.5 关于试验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防治假眼小绿叶蝉无公害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分布、为害特征及发生规律
        1.1 假眼小绿叶蝉的分布
        1.2 假眼小绿叶蝉的为害特征
        1.3 小绿叶蝉虫害的发生规律
    2 假眼小绿叶蝉的化学防治概况
    3 假眼小绿叶蝉的综合治理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防治假眼小绿叶蝉药剂筛选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茶园及防治对象
        1.2 供试药剂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方法
        1.5 调查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防治假眼小绿叶蝉复配药剂筛选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茶园及防治对象
        1.2 供试药剂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方法
        1.5 调查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吡蚜酮、异丙威对茶小绿叶蝉的联合作用
    1. 供试材料和测定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供试虫源
        1.3 测定方法
        1.4 混配联合作用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单剂的毒力测定结果
        2.2 不同配比的测定结果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五章 50%吡蚜酮·异丙威可湿性粉剂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试剂
        1.2 仪器
        1.3 加工方法
        1.4 供试茶园及防治对象
        1.5 试验设计
        1.7 调查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薇甘菊乙醇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及其对蜘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药剂与试验仪器
    1.2 方法
        1.2.1 植物提取方法
        1.2.2 试验药液配制
        1.2.3 试验区设置与药剂处理
        1.2.4 自然种群生命表的调查方法
        1.2.3 薇甘菊乙醇提取物对蜘蛛的影响
        1.2.3.1 对田间蜘蛛数量的影响
        1.2.3.2 对蜘蛛捕食效应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薇甘菊乙醇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
    2.2 对蜘蛛的影响
        2.2.1 不同处理区蜘蛛数量的变化
        2.2.2 对田间天敌蜘蛛优势种的捕食效应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9)球孢白僵菌微胶囊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球孢白僵菌制剂研究现状
        1.1.1 原粉剂和粉剂
        1.1.2 可湿性粉剂、油悬浮剂和悬乳剂
        1.1.3 混合剂
        1.1.4 干菌丝
        1.1.5 无纺布菌条
    1.2 微胶囊技术研究现状
        1.2.1 微胶囊技术概念
        1.2.2 几种微胶囊制备技术与材料
    1.3 真菌农药微胶囊剂研究现状
        1.3.1 微胶囊剂的特点
        1.3.2 微生物农药微胶囊化的方法
        1.3.3 微生物农药微胶囊化的材料与成膜性结构分析研究
        1.3.4 微胶囊囊心缓释原理及影响因素
        1.3.5 微胶囊制备工艺中影响因素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白僵菌菌株的筛选及孢子粉的制备
        3.1.1 培养基
        3.1.2 优良菌株的筛选
        3.1.3 不同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3.1.4 液固双相发酵制备孢子粉
    3.2 微胶囊加工材料的生物学相容性
        3.2.1 供试囊壁材料
        3.2.2 相容性试验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3 白僵菌微胶囊化技术及加工工艺
        3.3.1 囊壁及囊心材料
        3.3.2 加工工艺研究
        3.3.3 工艺参数的确定
        3.3.4 几种微胶囊性状观察及破壁时间长短
        3.3.5 平均粒径的测定及囊壁厚度的计算
        3.3.6 微胶囊囊心缓释观察
    3.4 白僵菌几种微胶囊剂理化性质及药效的研究
        3.4.1 不同白僵菌微胶囊剂抗紫外辐射的稳定性
        3.4.2 不同白僵菌微胶囊剂贮存时间与活孢率大小
        3.4.3 田间防治效果试验
4 结果与分析
    4.1 生物学特性研究
        4.1.1 培养形态观察
        4.1.2 不同菌株的平均生长速度、产孢量和萌发率比较
        4.1.3 不同白僵菌菌株胞外蛋白酶产生水平
        4.1.4 毒力生物测定
        4.1.5 小结
    4.2 微胶囊加工材料的生物学相容性
        4.2.1 孢子萌发率
        4.2.2 菌落直径生长量及生长速率
        4.2.3 产孢量
        4.2.4 综合比较分析
    4.3 微胶囊加工工艺参数的确定
        4.3.1 几个重要参数的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4.3.2 固化剂对微胶囊壁及孢子活性的影响
        4.3.3 几种不同白僵菌微胶囊剂显微形态观察与破壁的观察
        4.3.4 几种不同白僵菌微胶囊剂的理化性质比较
        4.3.5 复凝聚相分离法制备的三种白僵菌微胶囊粉剂加工结果
    4.4 几种微胶囊剂的药效及囊心缓释
        4.4.1 不同白僵菌微胶囊剂抗紫外辐射的稳定性
        4.4.2 不同白僵菌微胶囊剂的贮存稳定性
        4.4.3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5 总结与讨论
    5.1 实验分析
    5.2 工艺流程
    5.3 产品规格
        5.3.1 质量检验方法
        5.3.2 产品品质要求
    5.4 讨论
    5.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小绿叶蝉及其缨小蜂种群动态和茶树对叶蝉刺吸的生理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茶园及其生态条件
    2.2 供试品种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茶树品种上假眼小绿叶蝉的成虫、若虫数量与茶梢着卵量消长动态
        3.1.1 铁观音品种上假眼小绿叶蝉成虫、若虫数量与茶梢着卵量消长动态
        3.1.2 黄棪品种上的假眼小绿叶蝉成虫、若虫数量与茶梢着卵量消长动态
        3.1.3 福云6 号品种上的假眼小绿叶蝉成虫、若虫数量与茶梢着卵量消长动态
        3.1.4 福鼎大白茶品种上的假眼小绿叶蝉成虫、若虫数量与茶梢着卵量消长动态
        3.1.5 不同茶树品种上假眼小绿叶蝉成虫、若虫数量与茶梢着卵量的相关性分析
        3.1.6 不同茶树品种上假眼小绿叶蝉成虫、若虫数量与茶梢着卵量的非参数检验
    3.2 不同茶树品种茶梢内假眼小绿叶蝉着卵量及卵寄生率消长动态
    3.3 福安三类不同茶园茶梢内假眼小绿叶蝉的着卵量与卵寄生率调查
        3.3.1 天香有机茶园茶梢内假眼小绿叶蝉的着卵量与卵寄生率消长动态
        3.3.2 北门高山茶园茶梢内假眼小绿叶蝉的着卵量与卵寄生率消长动态
        3.3.3 溪柄平地茶园茶梢内假眼小绿叶蝉着卵量与卵寄生率消长动态
        3.3.4 福安三类不同茶园茶梢内假眼小绿叶蝉着卵量情况
        3.3.5 福安三类不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卵寄生率情况
4 小结与讨论
    4.1 小结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胜邦生物杀虫剂防治茶蚜、茶小绿叶蝉试验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茶树昆虫种类调查和茶新折缘叶蝉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D]. 张艳.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1)
  • [2]茶网蝽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D]. 田忠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3]“生物肥皂”脂肪酸盐防治茶黑毒蛾、假眼小绿叶蝉和茶黄蓟马的田间药效试验[J]. 彭文书,季爱兵,刘聪,曾胤,龚婉莹,严亮. 中国茶叶加工, 2016(05)
  • [4]茶小绿叶蝉无公害防治技术概述[J]. 唐颢,唐劲驰,黎健龙,吴利荣. 广东农业科学, 2011(11)
  • [5]艾蒿提取液对茶尺蠖控制效果及其机理的初探[D]. 孙钦玉. 安徽农业大学, 2011(07)
  • [6]防治假眼小绿叶蝉无公害药剂筛选[D]. 张海芳.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3)
  • [7]植物源农药及其在茶树病虫治理中的应用[J]. 孙钦玉,张亮,袁争,高旭晖. 福建茶叶, 2010(Z2)
  • [8]薇甘菊乙醇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及其对蜘蛛的影响[J]. 冯安伟,章玉苹,岑伊静,梁广文. 环境昆虫学报, 2010(01)
  • [9]球孢白僵菌微胶囊剂的研制[D]. 赵军. 安徽农业大学, 2009(07)
  • [10]小绿叶蝉及其缨小蜂种群动态和茶树对叶蝉刺吸的生理反应[D]. 吴雄强.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2)

标签:;  ;  

圣邦生物杀虫剂防治茶蚜、茶叶蝉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