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和对流全热交换器——能量回收装置简介 (2)

旋转和对流全热交换器——能量回收装置简介 (2)

一、转轮式和对流式全热交换器——能量回收装置简介(二)(论文文献综述)

张子健[1](2020)在《寒冷地区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冷凝结霜控制策略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居住条件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和提高,建筑室内空气品质和节能越来越得到重视。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以下称全热交换器)作为一种室内通风换气设备,其优点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节约能源;同时它在应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寒冷地区室外温度相对较低,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排风出口结霜的问题,影响全热交换器的使用效果。为了解决全热交换器结霜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寒冷地区的气候特征,比较各种除霜方法的基础上,基于结霜控制(避免结霜)和结霜—除霜(结霜积累和除霜的周期性循环)的基本思想,选用旁通型全热交换器,将其与膜式全热交换器结合起来,进行合理的理论研究和计算,这是交换器在冬季结霜控制策略的前提。根据膜表面传热传质规律,将模型简化为室外临界温度和室内相对湿度的关系式,提出了交换器的结霜临界的计算模型。本文所研究的旁通型的膜式全热交换器,通过在新风进口处设置旁通配件,控制旁通挡板的开度来调节进入交换器新风热容量,经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找到不同挡板开度下结霜临界和效率的对应关系。随着开度的不断减小,结霜临界温度也会不断减小,同时这种交换器利用排风的热量对交换器芯体进行加热,达到除霜的目的,使交换器可以一直保持运行状态。根据全热交换器测试国家GB/T21087—2007标准,构建了全热交换器的实验台,对旁通型全热交换器的进行研究,通过测定的相关参数与结霜临界理论计算值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提出了压差法和温差法的结霜判定方法,即温度或压力的变化超过测量仪器的不确定度可判定为结霜。为了进一步提高交换器在冬季运行时的性能,考虑风速、新风进口角度以及扩散阻力的影响,对旁通型全热交换器进行了优化。研究了风速在1—2.5m/s,进口角度45°—105°,扩散阻力0.25—2倍rmv0结霜临界和效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风速和较小的扩散阻力,以及进口角度在90°时更有利于降低结霜临界和提高换热效率。最后,通过应用典型气象年逐时温湿度数据,引入热回收节能量和相对节能比对冬季全热交换器热回收性能进行了评价,发现全热交换器的节能效果在合理的范围内。

何东阳[2](2020)在《夏热冬冷地区被动式新风热泵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高效的新风热回收系统是被动式建筑的五大技术手段之一,也是后期运行中能源消耗的主要对象。本文以上海地区建筑面积为330m2的某普通办公建筑被动式改造项目为例,该项目采用具有制冷、制热、除湿和新风等功能的被动式新风热泵机组作为空调系统。通过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改造项目新风热泵系统的实际运行效果和节能特性进行分析,应用Design Builder软件进行运行工况的热舒适性模拟和能耗计算,结果表明依靠新风热泵系统不仅可以提供室内人员所需的新风,还能消除室内热湿负荷,满足室内热舒适性的要求。通过对被动式新风热泵系统的逐日能耗、新风换热芯体进出口的温度和室内的温湿度进行实测,分析机组的实际运行效果。对机组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可得,机组夏季7月和8月的累计耗电量分别为1130.6k Wh和1262.7k Wh,比原多联机系统能耗减少约30%。通过对不同风量时换热芯体进出口温度进行数据采集和整理分析,得出该新风热泵系统的板翘式换热芯体的显热换热效率为72%~87%,对室内空气参数进行监测,得到室内温度在23.4~25.2℃,相对湿度保持在44%~59%之间,上述运行参数均满足《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的要求。利用Design Builder对改造后的建筑和机组进行热舒适和能耗模拟。结果表明,7月和8月的能耗模拟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室内的温湿度也分别在24~26℃和40%~60%之间,由此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由数值模拟结果可得全年建筑最大冷负荷为14.1k W,热舒适性评价指标PMV与PPD均达到舒适性等级为Ⅰ级。同时,利用被动房设计软件包PHPP再次对能耗和温湿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夏季室内的超温频率为4.9%,月度能耗偏差率为4.6%。表明模型建立准确,改造工程具有良好节能性和热舒适性。理论研究了板翘式三角流道传热芯体的传热传质机理,并提出了一种新风系统的综合优化控制策略。研究了不同换热形式和效率下的新风热回收系统的节能性,利用最小焓差法模拟出上海全年可进行新风热回收的天数为225天。利用新风度时数和焓时数法计算出夏热冬冷地区单位体积流量的新风可回收的能量,充分说明新风系统在该地区的适用性和应用潜力。最后对被动式改造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得出投资回收期为8.5年,净现值NPV>0,结果表明该技术方案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实际推广价值。

刘鑫瑞[3](2019)在《空气源热泵与热回收交换器耦合的空调器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空气-空气能量交换装置能够从建筑排风中回收余热,继而提高空调系统能效。然而由于空气不能在能量交换装置中充分换热,现存的空气-空气能量交换装置的交换效率达不到100%,除非面积无穷大。通过热交换后的排风携带的能量还可以在空气源热泵中进一步利用。现有的热泵在提供制冷/制热方面有进一步提升能效的空间,回风可以用于室外换热器换热条件的改善;现有的新风换气机在余热利用上有进一步能效提升的空间。为了进一步提升热泵和新风换气机的运行能效,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空气-空气热交换器与空气源热泵耦合的新风换气机组,该机组能够将空气-空气热回收后的余热在空气源热泵的室外换热器侧利用,一台实验样机被制造出来并在北京冬季室外条件下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与传统机组,该新型空气-空气热交换器与空气源热泵耦合的新风换气机组能够在实现新风换气的同时降低空调能耗。在机组提供了803m3/h新风的同时,机组的系统能效比达到了2.76。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新型空气-空气热交换器与空气源热泵耦合的新风换气机组能够实现制热、全热回收和新风换气同时运行;也能实现全热回收和新风换气同时运行。为了进一步探究空气-空气板翅式全热交换器与直接膨胀式空气源热泵耦合的空调器的性能分析和优化研究,建立了直接膨胀式空气源热泵的数学模型和空气-空气板翅式全热交换器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多元多项式回归预测模型,预测模型与实测数据较好的吻合,该模型假设热交换器膜材质恒定,变化参数为空气流速和换热通道单元定型尺寸,利用该模型得出针对该类型膜材质的目标最大运行交换效率的空气流速和换热器定型尺寸,耦合直接膨胀式空气源热泵模型,得出定频性空气源热泵最佳输配能耗及在何档风量下运行HPAEE最高。

孟玮[4](2019)在《中建钢构大厦新风换气机热回收节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一实际工程为例,研究新风换气机热回收的节能问题。首先进行理论分析。对新风换气机热回收方式进行适用性分析,结合深圳市的气候特点,室外空气温度和焓值都高于室内设计值,属于新风换气热回收适用性的第3区,经分析新风换气机热回收方式应采用全热回收方式。通过理论计算,该建筑商业部分节能量为36.6 kW,商业部分节能率为2.4%,办公部分节能量为311 kW,办公部分节能率为4.5%,办公部分节能率高于商业部分。整栋建筑节能量为347.6 kW,该建筑节能率为4.1%。对新风换气机热回收经济性进行计算。整年的制冷运行期可节电869000 kWh,可节约电费76.1万元,设备投资约1.3年左右就可收回。然后进行能耗模拟分析。利用DeST软件建立模型,通过模拟得到当地室外逐时干球温度,对各个月份的平均干球温度进行统计得出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温度为28.81℃。空调的控制温度为26℃时,累加得到空调度日数为282.35℃·d,空调度小时数为8542℃·h。对新风换气机热回收节约的能耗进行模拟分析。整栋建筑节能量为387.5 kW,节能率为4.5%,节能率与理论计算值4.1%相近。对新风换气机热回收经济性进行计算。整年的制冷运行期可节电766921 kWh,可节约电费67.2万元,设备投资约1.4年左右就可收回。模拟计算的运行时间是根据当地室外气象条件和室内设计温度自动控制生成,更贴近工程实际运行。最后利用Fluent软件对新风换气机热交换器的两种不同结构形式:逆流式板式热交换器和交叉逆流式板式热交换器的热回收效率进行模拟分析,得到两种结构下换热器的温度场、速度场和压力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逆流式板式热交换器的显热交换效率为69%,交叉逆流式板式热交换器的显热交换效率为75%,比逆流式板式热交换器的换热充分。逆流式板式热交换器气流通道结构简单,压降损失较小,加工方便,易于实现机械化和流水线作业,维护和保养简单,成本较低。如果单纯从节约能耗的角度,交叉逆流式板式热交换器的能量回收效率更高,应优先考虑交叉逆流式板式热交换器。同时对交叉逆流式板式热交换器在不同流速下的能量回收效率进行分析得出,随着流速的增加,新风换气机的能量回收效率呈下降趋势。本文研究内容可对新风换气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实际产品的研发提供理论指导。

李雪华[5](2019)在《绿色建筑中的空调系统热回收技术实用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占比逐年上升,已经由2000年的占比22.8%上升至25%,建筑节能任务艰巨。与此同时,绿色建筑发展迅速,目前重庆地区的绿色建筑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到2020年,全市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一星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公共建筑中,空调系统能耗往往是除了供暖能耗之外占比最大的一部分,有研究显示,空调系统的能耗在公共建筑总能耗中占比约40%60%。在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技术体系中,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的占比达到32%,其中包括建筑围护结构、暖通空调技术、照明插座技术、节能电气设备应用。暖通空调技术作为建筑节能的重要部分,在许多绿色建筑项目中得到了广泛使用。但是暖通空调技术的节能效果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甚至存在“技术堆砌”的说法。同时,随着绿色建筑的更广泛推广,以及新建建筑的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建筑气密性等级的提升,新风负荷占建筑总负荷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为了降低新风负荷,提高室内舒适度,排风热回收技术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排风热回收技术在重庆地区的适用性依然存在争议,且节能效果缺少实际工程或实验的研究。因此本文将在重庆市某实际运行的办公建筑中进行排风热回收技术的实验研究,探究影响其回收效果的因素,并对其进行技术经济性分析,判断这项技术在重庆地区的适用性。并且结合实验结果,提出热回收技术在设计和运行阶段的应用要点,为其更好地发挥效果提供参考和依据。此外,本文还将以重庆地区的实际绿色公共建筑为调研分析对象,研究暖通空调技术在重庆地区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情况,包括暖通空调部分能耗占总能耗的比例、暖通空调技术使用率以及得分情况。并对其中排风热回收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希望得出重庆地区绿色建筑中的空调系统热回收技术应用效果,为设计人员在选用这项技术时提供设计策略和参考方法,并且为日后绿建评价标准相关条文的修订提供参考和依据。

陈攀[6](2019)在《热回收技术在光电子厂房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进入20世纪以来,工业化加快了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的加重。当前我国正面临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严峻的压力,但同时我国却充斥着大量浪费。据统计,我国的建筑与发达国家相比,单位面积能耗指标远高于发达国家,我国99%建筑都属于高能耗建筑。建筑领域能耗在我国总能耗一直占有较大比例。按照我国建筑业发展趋势和国际经验估算,我国的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在2020将高达35%。可见在我国节能工作中建筑节能是重点。随着我国工业制造4.0计划和智能制造的提出,高新工业技术将大力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工业建筑如雨后春笋版扩张。据统计,当前我国每年的建筑工程投资额中,工业建筑投资额的比重在一半以上。而据资料显示,工业建筑一直是高能耗建筑,工业能耗占比在我国总能源消耗比例近70%,而其中工业建筑的能耗占工业能耗的比重超过15%。可见工业建筑能耗巨大。但目前我国关于工业建筑的节能指导却较少,建筑领域的节能研究和规范制定大多集中在公共建筑。为此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绿色工业建筑,才能有效实现建筑节能。本文首先总结了工业建筑能耗大、废热多的能耗特点,接着以重庆某光电子厂房为例,针对光电子厂房的负荷特点、新风特点,提出了空调系统冷凝热回收、空压机余热回收、排风热回收三种热回收技术,以期通过研究这三种热回收技术在本项目的节能效益,来指导以光电子厂房为代表的工业建筑的节能减排。本文第一部分是空压机余热——空调冷凝热回收技术在光电子厂房的应用研究。通过监测平台和实测两种手段,监测光电子厂房单独供暖情况和联合供暖情况,得出:中温冷水热回收机组综合能效为7.63,远高于冷水机组国家一级能效6.30,节能效果显着;空压机余热——空调冷凝热回收供暖系统在光电子厂房运行稳定,能满足光电子厂房全年供暖需求,使用这套余热回收系统每年可节省3589.22吨标准煤,可节约559.1万元,并能实现减排CO2 8865.37吨/年,减排SO2 71.78吨/年,减排粉尘35.89吨/年。本文第二部分是排风热回收技术在光电子厂房的应用研究。首先给出排风热回收系统节能量计算方法,利用MATLAB建立排风热回收系统节能量的数学模型。接着划分空调系统功能时间段,提出4种排风热回收系统控制模式,并比较了4种排风热回收系统控制模式,得出最节能的排风热回收系统控制模式是模式4:带旁通且温度(或比焓)控制。然后再介绍常见的显热回收系统和全热回收系统,以及间接蒸发冷却+显热回收芯体的复合式热回收系统(简称间接蒸发热回收系统),并对这几种热回收系统做了比较分析,得出:从节能性和经济性而言,全热回收系统>间接蒸发热回收系统>显热回收系统。最后本文将项目地点考虑在不同气候区,分别研究了三种热回收系统在北京、重庆和广州三个典型城市的适用性,得出:就控制模式而言,在北京、重庆和广州三个城市采用全热回收系统采用带旁通且温度(或比焓)的控制策略运行,全年节能量最高,投资年限最短;就热回收系统形式而言,全热回收系统的节能性和经济性最好;就地区而言,在北京地区最适宜采用热回收系统。

曹旭楠[7](2019)在《送排风一体蒸发式冷气机换热装置的优化设计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蒸发冷却空调作为一款可以直接利用水蒸发进行制冷的设备,体现了国家对节能、环保、低能耗的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使环境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但目前的直接蒸发冷却式空调送入室内的空气在吸收了室内余热后,通过建筑排风口直接排出室外,没有有效回收排风中的冷量来对新风进行预冷。同时,送风和排风独立设计,使用和安装极为不便。据此,本文设计了一款新型送排风一体式冷气机,是一种带有排风热回收装置的直接蒸发式冷气机,可以利用房间内部分含有冷量的排风对室外的新风进行热回收预冷后再进行直接蒸发冷却进一步降温后送入室内。不但可以解决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的排风问题,还能有效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是一种节能效果显着的新型蒸发式冷气机。送排风一体式冷气机的热处理过程主要在热回收段与直接蒸发冷却段进行。本文对热回收段的五种不同组合方案(换热器热回收、间接蒸发冷却热回收、直接蒸发冷却与板式换热器组合热回收、换热器与间接蒸发冷组合热回收、新风回风直接混合后再与间接蒸发冷却组合进行热回收等)的换热机理分别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热力计算,分析了每种方案的适宜使用的室外气象参数条件,再结合库车市全年气象参数集得到了各方案的全年适宜运行时间与全年运行能耗,最后综合以上的几种因素对比后选定其中最为简单、高效、经济的气气换热器方案作为最终的计算、设计、制样和实验方案。为了进一步研究和说明采用了换热器进行热回收的蒸发式冷气在地区适用性方面上的改善,选取了全国不同建筑气候区域的14个典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得到了采用换热器进行热回收的冷气机与普通直接蒸发式冷气机的室外气象参数适用范围对比。针对蒸发式冷气机的结构特点,本文对市场上常用的几种气气式换热器的换热过程以及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选定板式换热器作为本课题热回收装置。但常用的板式气气换热器一二次风通道结构尺寸相同,不适合使用在蒸发冷气机结构内。为了解决结构尺寸和阻力平衡的两个矛盾,本文设计了一款薄式不等间距板式换热器,目前尚未在市面上看到同类的产品设计。针对该换热器,进行了详细的热力计算和阻力平衡计算,确定了适宜的一次风道与二次风道的间距、换热器的具体尺寸以及理论换热效率等参数。最后按照设计方案将该板式换热器与直接蒸发冷却机组进行了组合设计,设计了一款送排风一体式冷气机。为了进一步研究所设计的薄式不等间距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与阻力特性以及送排风一体式冷气机的整机特性,专门制作了一台整机及其换热器。分别对换热器在标准设计工况下以及变工况下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该换热器在设计工况下与理论设计的误差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并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实验样机整机进行了性能实验研究,测得了该机组在设计工况下的送风温度以及整机功率等参数,经过整理计算得到了该机组的换热效率及能效比等参数,实验结果显示该机组能够较好的满足方案设计中的预期效果。本文的最后为了能更好的优化该薄式不等间距板式换热器的设计,还借助CFD软件对该换热器在不同结构条件下的热力特性和阻力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计算首先在设计结构条件下进行,验证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吻合度。最后,为了提高换热器的换热能力,还通过设置凸胞扰流结构来增强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带有凸胞扰流结构的换热器换热性能现对于平板式换热器有了12%-19%的换热性能提升,而且凸胞结构对换热器压降的影响并不明显。本文所做的研究对拓展蒸发冷却应用领域以及开发此类型的热回收性蒸发式冷气机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开发出的空调机组将对节约空调系统新风能耗、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减少臭氧层破坏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黄孝凯[8](2019)在《寒冷地区膜式全热交换器结霜特性研究 ——以济南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膜式全热交换器是全热交换器的一种,具有成本低,换热效率高的优点。但是在寒冷地区冬季运行时,由于膜式全热交换器排风通道内湿度较高,存在结霜现象,影响换热效率以及膜式全热交换器的正常运行。因此,为保证膜式全热交换器在冬季寒冷地区正常运行,本文利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膜式全热交换器的结霜特性和结霜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对膜式全热交换器内的热质交换原理和结霜原理进行分析,将结霜分为零下结霜和零度结霜两类,基于能量守恒原则,分别建立了零下结霜临界与零度结霜临界的理论模型,并利用实验数据对两个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利用两个理论模型对结霜临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膜式全热交换器的结霜特性。分析发现,换热效率和凝结潜热是影响结霜临界的最主要因素。当室内相对湿度较低时,膜式全热交换器换热通道内为干环境,此时影响结霜临界的最主要因素是换热效率,湿度越低,显热效率对结霜临界的影响就越大。在换热效率的影响下,结霜临界温度会随着室内湿度的增大而升高。当室内相对湿度较高时,膜式全热交换器通道内会有结露现象产生,通道内为湿环境,此时影响结霜临界的最主要因素是凝结潜热。在凝结潜热的影响下,结霜临界温度会随着室内相对湿度的增大而降低。基于典型气象年数据,对膜式全热交换器内的传质方向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将一月份最高水蒸气分压力所对应的温湿度作为室外计算参数,可保证膜式全热交换器在一月份以及整个供暖季的83%的时间正常传质。根据此计算参数,对膜式全热交换器传质方向改变的临界值进行了计算。基于结霜临界模型和结霜特性,对膜式全热交换器的结霜控制策略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发现,若将膜式全热交换器单通道的高度降低至2mm,选取零度结霜模型优化所得的风速作为结霜控制参数,可保证膜式全热交换器在整个冬季运行时不产生结霜现象。本研究有望对寒冷地区膜式全热交换器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优化指导。

刘建伯[9](2019)在《基于人体散湿的办公建筑热回收装置对比分析》文中提出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热回收技术作为一种良好的同时解决节能与室内空气品质两大问题的策略应运而生。本文首先基于人体散热(湿)特性,通过模拟及实测对比分析,讨论了不同人员密度下人体散湿对室内相对湿度的影响。结果显示,人体的散湿作为严寒地区办公建筑的主要散湿元,可以使室内相对湿度有较为明显的提升。进而分析采用热回收装置之后严寒地区冬季办公建筑的节能情况,通过模拟及实测分析讨论在详细考虑人体散湿的情况下,我国北方严寒地区办公建筑是否适合使用全热回收器,结果显示,仅通过人体散湿作为室内主要散湿元,我国北方严寒地区办公建筑冬季并不适宜采用全热回收器。通过对比分析供暖季室内不同月的湿量大小对全热回收器回收量大小的影响,联想到若采用加湿设备使室内处于人体热舒适的相对湿度,既可以使用全热回收,又可在冬季使人体处于舒适的相对湿度的方式。基于经济性分析等应用对比性分析,结果显示,若采用加湿设备,不但回报周期可以在接受范围之内,也可以使环境处于一个人体热湿适宜的状态。

程思远[10](2018)在《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新风热回收系统节能效果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对能源的需求也相应大幅增长。建筑相关领域的能耗在全球总能耗中的比例已接近40%,并且其中的50%消耗于建筑中的空调和通风系统(HVAC)。我国的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3,并且保持着不管的增长。建筑能耗的三分之二由建筑设备中的空调产生。目前,在绿色建筑的研究领域,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减少空调系统的夏季制冷和冬季采暖能耗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夏热冬冷地区主要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夏季潮湿炎热、冬季寒冷,住宅建筑对空调需求较大。同时,良好的住宅室内空气品质是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的保证,向室内引入新风是保证室内空气品质的必要条件之一。然而引入新风也会给室内带来大量的新风负荷,建筑总能耗的20%~40%是由空调的使用而产生,而空调系统负荷的20%~30%是由新风带来的,由此得到建筑总能耗的4%~12%是由新风产生的。因此,室内空气品质的改善与降低建筑能耗之间出现了矛盾。随着夏热冬冷住宅建筑空调负荷的日益增长,运用新型节能技术减少住宅建筑能耗,已成为一个很重要很紧迫的问题。设置热回收系统,使室外新风与室内排风进行热交换,对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从而减少新风的冷负荷或热负荷,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新风热回收系统可以通过对新风的预热或预冷,降低空调制热或制冷能耗。为了验证新风热回收系统在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内的节能效果,本研究实际测量了华东地区某实验建筑中的新风热回收系统的实际节能效率。实验表明在夏季工况下热回收系统可节约14.5%的空调能耗;冬季季工况下热回收系统可节约7.6%的空调能耗;在梅雨季工况下可节约4.96%的空调能耗;在过渡季节则无显着节能效果。介绍了基于传热传质理论的新风热回收换热效率的数学模型,对典型气候条件下换热效率的理论值和实验值差异原因进行了分析。以板翅式的新风热回收系统为重点研究对象的,聚焦于使用前后住宅建筑全年空调能耗对比,借助于EnergyPlus数值模拟研究,得到全年逐月热回收系统的节能率,分析了新风热回收系统在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中实际使用的适用性,而后将新风热回收系统的应用推广到全国不同的热工区域。在全国典型热工分区的气象条件下,讨论了新风热回收系统带来的节能效果,提升了人们对各种气象条件下新风热回收系统适用性的认识。

二、转轮式和对流式全热交换器——能量回收装置简介(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轮式和对流式全热交换器——能量回收装置简介(二)(论文提纲范文)

(1)寒冷地区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冷凝结霜控制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全热交换器介绍
        1.1.3 全热交换器的冷凝结霜问题
        1.1.4 热交换器传统结霜控制策略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1.3.3 创新点
第2章 寒冷地区旁通型全热交换器的适应性
    2.1 寒冷地区的气候特征
        2.1.1 我国气候区域划分
        2.1.2 全热交换器在寒冷地区的适应性
    2.2 常见的逆流式全热交换器介绍
    2.3 结霜控制策略的确定
        2.3.1 结霜机理
        2.3.2 除霜方式
        2.3.3 寒冷地区旁通型全热交换器需实现的功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结霜临界的理论计算方法
    3.1 结霜位置确定——“冷角”的定义
    3.2 冷角处结霜时的空气状态参数
        3.2.1 冷角处空气温湿度
        3.2.2 结霜临界假设
        3.2.3 室外空气临界温度
        3.2.4 饱和临界
    3.3 准逆流膜式全热交换器中的传热传质
        3.3.1 膜两侧传热传质系数确定
        3.3.2 多孔膜阻力
        3.3.3 显热效率与潜热效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旁通型全热交换器实验研究
    4.1 实验对象
    4.2 实验装置
        4.2.2 结霜实验方案
        4.2.3 实验条件控制方案
    4.3 实验仪器和不确定度分析
        4.3.1 实验仪器
        4.3.2 试验前不确定度分析
        4.3.3 测试后不确定度分析
        4.3.4 试验参数需满足的不等式要求
        4.3.5 质量和能量平衡方程
    4.4 结霜判定方法
        4.4.1 观察法
        4.4.2 压降法
        4.4.3 温差法
    4.5 结霜临界模型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旁通型热交换器结霜临界验证与优化分析
    5.1 结霜控制策略分析
        5.1.1 旁通及风口开度对结霜临界的影响
        5.1.2 旁通风口开度对交换器效率的影响
        5.1.3 不同室内温度下对结霜临界的影响
    5.2 旁通型全热交换器结霜控制策略优化研究
        5.2.1 优化对象及优化目的
        5.2.2 进口风速优化方案
        5.2.3 交换膜扩散阻力的优化方案
        5.2.4 新风进口气流角度优化方案
    5.3 膜式全热换热器能量回收性能分析
        5.3.1 热回收量及能耗
        5.3.2 热回收累计节能量
        5.3.3 相对节能比
        5.3.4 控制模式
        5.3.5 节能效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2)夏热冬冷地区被动式新风热泵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2.1 被动式建筑的发展现状
        1.2.2 被动式建筑新风系统的应用研究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被动式新风热泵系统的需求特性与评价分析
    2.1 新风系统的市场需求与能耗特性
        2.1.1 新风系统的市场需求
        2.1.2 新风系统的能耗特性
    2.2 新风热回收系统分类及评价方法
        2.2.1 新风热回收的方式
        2.2.2 新风热回收装置种类
        2.2.3 新风热回收系统性能评价
        2.2.4 全热交换装置的评价方法
    2.3 被动式新风热泵系统的性能与应用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被动式新风热泵系统的工程应用与实测分析
    3.1 建筑概况简述
    3.2 暖通方案设计
        3.2.1 负荷计算
        3.2.2 设备选型
        3.2.3 风系统设计
    3.3 新风热泵系统实测分析
        3.3.1 能耗实测分析
        3.3.2 热回收效率实测分析
        3.3.3 舒适性实测分析
        3.3.4 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被动式新风热泵系统的能耗及舒适性模拟
    4.1 软件介绍
    4.2 模拟建模流程
    4.3 模型建立
    4.4 参数设置
        4.4.1 系统运行时间表
        4.4.2 活动量
        4.4.3 围护结构
        4.4.4 洞口门窗
        4.4.5 暖通空调
        4.4.6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参数设置
    4.5 模型验证
        4.5.1 室内负荷验证
        4.5.2 机组能耗验证
        4.5.3 舒适性验证
        4.5.4 PHPP分析验证
    4.6 本章小结
5 被动式新风热泵系统的节能特性与经济评价分析
    5.1 被动式新风系统节能特性因素分析
        5.1.1 芯体对新风系统节能特性影响
        5.1.2 控制策略对新风系统节能特性影响
    5.2 新风热回收系统节能效果分析
        5.2.1 显热回收分析
        5.2.2 全热回收分析
    5.3 新风热回收系统适用性与潜力分析
        5.3.1 新风热回收的应用条件
        5.3.2 新风热回收系统在夏热冬冷地区的应用潜力
    5.4 被动式新风热泵系统经济评价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空气源热泵与热回收交换器耦合的空调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热回收与空气源热泵耦合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空气源热泵技术研究现状
        1.2.2 热回收运行循环
        1.2.3 热回收与空气源热泵耦合的空调器实验研究现状
        1.2.4 热回收与空气源热泵耦合的空调器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对以往研究工作的总结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空气源热泵与全热回收交换器耦合的样机设计
    2.1 实验样机的设计
        2.1.1 实验样机气流组织设计
        2.1.2 实验样机热泵和热回收芯的选择
        2.1.3 输配风机的选择
        2.1.4 空气处理辅件的选择
    2.2 实验样机的细化与制造
        2.2.1 空气源热泵的选型
        2.2.2 空气热回收设备的选型
        2.2.3 输配风机的选型
        2.2.4 空气净化组件的选型
        2.2.5 控制系统
    2.3 样机设计图纸
    2.4 实验样机尺寸
    2.5 实验样机实图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气源热泵与热回收交换器耦合的空调器实验布置
    3.1 现场测试实验仪器布置
        3.1.1 空调器样机热工性能现场持续测试
        3.1.2 空调器样机营造室内环境持续性监测
    3.2 测试方案
        3.2.1 测试工况与气象条件选取
        3.2.2 室内空气品质监测平台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气源热泵与热回收交换器耦合的空调器实验结果
    4.1 热回收性能实验结果
        4.1.1 热回收性能实验结果时间分析
        4.1.2 热回收空气品质调节时间分析
        4.1.3 热回收性能实验结果关联性分析
        4.1.4 热回收节能潜力分析
    4.2 热回收与空气源热泵耦合的空调器性能实验结果
        4.2.1 空调器性能实验结果时间分析
        4.2.2 耦合空调器性能实验结果关联性分析
        4.2.3 耦合空调器空气品质调节时间分析
        4.2.4 节能率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空气源热泵与热回收交换器耦合的空调器数学模型
    5.1 空调器模型流程
    5.2 数学模型
        5.2.1 模型假设
        5.2.2 直接膨胀式空气源热泵模型
        5.2.3 空气-空气板翅式全热回收芯模型
        5.2.4 耦合空调器优化结果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中建钢构大厦新风换气机热回收节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新风换气机热回收理论基础
    2.1 新风换气机适用性分析
    2.2 新风换气机热回收能耗理论
3 新风换气机热回收效率数值模拟
    3.1 FLUENT软件应用
    3.2 建立模型
    3.3 不同结构热交换器模拟分析
        3.3.1 逆流式板式热交换器模拟分析
        3.3.2 交叉逆流式板式热交换器模拟分析
    3.4 不同流速下热回收效率模拟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实际工程应用研究
    4.1 新风换气机热回收理论计算
        4.1.1 工程概况
        4.1.2 热回收计算
    4.2 新风换气机热回收模拟分析
        4.2.1 DeST软件应用
        4.2.2 模型建立
        4.2.3 模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绿色建筑中的空调系统热回收技术实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相关文献调研
        1.2.1 绿色建筑标准中与暖通空调相关的部分
        1.2.2 建筑节能中暖通空调技术应用研究现状
        1.2.3 排风热回收适用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排风热回收技术
    2.1 排风热回收技术原理
    2.2 排风热回收装置类型
    2.3 影响排风热回收技术回收效果的因素
        2.3.1 迎面风速对热回收效果的影响
        2.3.2 空气热、湿状态对热回收效果的影响
        2.3.3 有效换气率对热回收效果的影响
        2.3.4 运行策略对热回收效果的影响
    2.4 排风热回收技术的经济性分析
        2.4.1 节能技术经济性评价的影响因素
        2.4.2 经济分析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排风热回收技术的实验研究
    3.1 重庆市室外气象参数分析
    3.2 实验原理
    3.3 实验装置及仪器设备
    3.4 实验方案与记录
    3.5 排风热回收技术的实验结果
        3.5.1 夏季热回收效率
        3.5.2 冬季热回收效率
        3.5.3 热回收节能量
        3.5.4 热回收经济性分析
    3.6 实验数据分析
        3.6.1 运行风量分析
        3.6.2 管道内空气热湿状态变化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排风热回收技术的应用要点
    4.1 热回收装置中的传热
    4.2 优化风速及风量设计
        4.2.1 迎面风速对热回收效果的影响
        4.2.2 根据经济风速进行热回收设计
    4.3 加强风管的保温措施
        4.3.1 保温不良对热回收效果的影响
        4.3.2 实验数据修正
        4.3.3 保温层设计方法
    4.4 运行策略及维护
    4.5 本章小结
5 暖通空调技术节能效果研究
    5.1 重庆市绿色建筑空调系统调研基本情况
        5.1.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暖通空调技术
        5.1.2 暖通空调技术得分情况
        5.1.3 暖通空调技术提升策略分析
    5.2 绿色建筑中排风热回收技术的节能效果
        5.2.1 热回收技术在调研项目中的应用情况统计
        5.2.2 结合影响因素对热回收效果的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测试数据记录表格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热回收技术在光电子厂房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工业建筑能耗现状
        1.1.2 光电子产业发展现状
        1.1.3 光电子厂房能耗现状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综述
        1.3.1 空调系统冷凝热回收技术的研究现状
        1.3.2 空压机余热回收技术的研究现状
        1.3.3 排风热回收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热回收技术简介
    2.1 空调系统冷凝热回收技术
        2.1.1 空调系统冷凝热回收原理
        2.1.2 空调系统冷凝热回收分类
    2.2 空压机余热回收技术
        2.2.1 空压机余热回收原理
        2.2.2 空压机常用冷却方式
    2.3 排风热回收技术
        2.3.1 热回收装置分类
        2.3.2 热回收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空压机余热及空调冷凝热利用
    3.1 光电子厂房介绍
    3.2 光电子厂房负荷特点分析
    3.3 空调系统简述及设备配置
    3.4 余热回收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3.4.1 余热回收系统运行策略
        3.4.2 余热回收系统运行情况
        3.4.3 余热回收系统节能潜力
    3.5 本章小结
4 排风热回收系统节能量数学模型
    4.1 光电子厂房新风负荷
    4.2 排风热回收对象介绍
    4.3 排风热回收系统节能量数学模型
        4.3.1 排风热回收系统回收的冷热量
        4.3.2 减少的冷源系统能耗
        4.3.3 减少的热源系统能耗
        4.3.4 减少的输配系统能耗
        4.3.5 增加的风机输送能耗
    4.4 本章小结
5 排风热回收系统控制模式研究
    5.1 空调功能时间段划分
    5.2 排风热回收系统控制模式
        5.2.1 模式1:不带旁通的控制
        5.2.2 模式2:过渡季旁通的控制
        5.2.3 模式3:过渡季和制冷季旁通的控制
        5.2.4 模式4:带旁通且温度(或比焓)控制
    5.3 控制模式分析
        5.3.1 显热回收系统
        5.3.2 全热回收系统
        5.3.3 间接蒸发热回收系统
    5.4 本章小结
6 排风热回收系统的节能效果研究
    6.1 排风热回收系统系统形式研究
        6.1.1 排风热回收系统节能性研究
        6.1.2 排风热回收系统经济性研究
    6.2 排风热回收系统的地区适应性研究
        6.2.1 典型城市气象参数介绍
        6.2.2 不同地区排风热回收系统的节能性
        6.2.3 不同地区排风热回收系统的经济性
    6.3 排风热回收系统临界点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部分代码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送排风一体蒸发式冷气机换热装置的优化设计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送排风一体化蒸发冷却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排风热回收装置和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送排风一体化蒸发冷却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对回风热回收装置的要求
    2.1 蒸发式冷气机热回收系统工作流程
    2.2 热回收系统的可选方案
    2.3 排风热回收冷气机设计概况及各方案的热力计算
        2.3.1 排风热回收冷气机设计概况
        2.3.2 各方案的热力计算
    2.4 各方案适用的室外气象条件及全年运行能耗分析
        2.4.1 对各种不同方案的室外气象参数适用范围分析
        2.4.2 对各种热回收方案适宜工作的第3 区全年运行能耗分析
    2.5 各热回收方案的综合比较
    2.6 换热器热回收方案的地区适用性
    2.7 换热器热回收系统设计要求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蒸发冷气机排风热回收的理论分析计算
    3.1 几种常见的气气换热器
    3.2 各换热器应用范围及性能比较
    3.3 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机理及阻力理论
        3.3.1 板式换热器的传热过程及传热方程式
        3.3.2 板式换热器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
        3.3.3 换热器阻力理论
    3.4 板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计算
        3.4.1 薄式换热器的设计思路
        3.4.2 薄式换热器热工计算模型
        3.4.3 板式换热器设计计算
        3.4.4 板式换热器的阻力计算
    3.5 换热器最终结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送排风一体蒸发式冷气机及其换热装置的实验研究
    4.1 薄式不等间距换热器的性能实验方案
        4.1.1 实验方案设计
        4.1.2 实验步骤
    4.2 送排风一体蒸发式冷气机性能实验方案
    4.3 薄式不等间距换热器的性能实验
        4.3.1 设计工况下换热器的性能测试
        4.3.2 一次风不同运行参数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
        4.3.3 二次风不同运行参数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
    4.4 送排风一体蒸发式冷气机在设计工况的性能测试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薄式不等间距换热器的数值模拟优化设计
    5.1 薄式不等间距换热器的几何模型
    5.2 数值模拟数学模型
    5.3 网格划分
    5.4 数值计算合理性验证
    5.5 结构优化模型数值模拟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8)寒冷地区膜式全热交换器结霜特性研究 ——以济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热交换器概述
        1.3.1 板翅式交换器
        1.3.2 转轮式交换器
        1.3.3 热管式交换器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路线
        1.5.3 创新点
第2章 膜式全热交换器换热效率及结霜临界理论模型
    2.1 膜式全热交换器内热质交换原理
        2.1.1 膜两侧的对流换热和对流传质
        2.1.2 湿空气的比体积与密度
        2.1.3 显热与潜热效率理论模型
        2.1.4 湿工况下显热与潜热效率的修正
    2.2 膜式全热交换器阻力分析
    2.3 膜式全热交换器结露结霜分析
        2.3.1 膜式全热交换器结露分析
        2.3.2 霜层形成原理
        2.3.3 结霜原理和结霜临界的定义
        2.3.4 结霜位置
        2.3.5 结霜临界的判定条件
    2.4 膜式全热交换器的结霜临界模型
        2.4.1 结霜临界模型假设
        2.4.2 零下结霜临界模型
        2.4.3 零度结霜临界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膜式全热交换器实验研究
    3.1 实验内容和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实验台搭建
    3.4 新风低温极限
        3.4.1 理论计算
        3.4.2 数值模拟
        3.4.3 实际低温极限
    3.5 实验设计
        3.5.1 换热效率实验设计
        3.5.2 结霜临界实验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霜临界理论模型实验验证及结霜特性研究
    4.1 实验台准确性验证
    4.2 结霜临界理论模型验证
        4.2.1 零下结霜理论模型验证
        4.2.2 零度结霜理论模型验证
    4.3 效率与结霜临界影响因素分析
        4.3.1 全热交换面积对效率和结霜临界的影响
        4.3.2 准逆流全热交换器叉逆流面积比对效率和结霜临界的影响
        4.3.3 准逆流全热交换器逆流段长宽比比对效率和结霜临界的影响
        4.3.4 全热交换器流道内流体流速对效率和结霜临界的影响
        4.3.5 全热交换器流道高度对效率和结霜临界的影响
        4.3.6 全热交换膜厚度对效率和结霜临界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济南地区膜式全热交换器应用研究
    5.1 济南地区膜式全热交换器应用概述
    5.2 膜式全热交换器应用理论基础
        5.2.1 膜式全热交换器传质方向研究
        5.2.2 全热回收净收益
    5.3 济南地区室内相对湿度研究
        5.3.1 室外计算参数的研究
        5.3.2 换热效率对传质方向的影响
        5.3.3 室内最低相对湿度计算
    5.4 准逆流全热交换膜结霜控制策略优化研究
        5.4.1 优化对象及优化目的
        5.4.2 结霜控制策略的选择
        5.4.3 理想型结霜控制策略优化研究
        5.4.4 控制风速结霜控制策略优化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9)基于人体散湿的办公建筑热回收装置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建筑节能现状
        1.2.2 国内外通风及热回收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提出
2 热回收系统性能及效率分析
    2.1 热回收系统概述
    2.2 建筑中热回收装置
        2.2.1 建筑中热回收装置类型概述
        2.2.2 板式热交换器
        2.2.3 热管式热交换器
        2.2.4 转轮式热交换器
        2.2.5 热回收环
    2.3 预防严寒地区热回收器冬季结霜问题的改进方法
    2.4 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
        2.4.1 规范公式法
        2.4.2 经验公式法
        2.4.3 影响热回收效率的因素
    2.5 本章小结
3 人体散热散湿特点对室内相对湿度影响的模拟及实测分析
    3.1 生物物理学角度的人体热平衡概述
    3.2 人体代谢产热
    3.3 人体的散热
        3.3.1 人体散热方式概述
        3.3.2 显热散热
        3.3.2.1 热传导
        3.3.2.2 热辐射
        3.3.2.3 热对流
        3.3.3
        3.3.3.2 呼吸散热
    3.4 人体散湿对室内相对湿度的影响及EnergyPlus模拟
        3.4.1 EnergyPlus概述
        3.4.2 设定参数
        3.4.3 模拟结果与分析
    3.5 人体散湿对室内相对湿度的影响的实测
        3.5.1 实测参数概述
        3.5.2 实测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使用热回收装置后空调系统的模拟及对比分析
    4.1 热回收系统模型的建立与参数设置
        4.1.1 建筑模型的建立
        4.1.2 空调系统送风温差的选择
        4.1.3 最小新风量的选择
        4.1.3.1 根据人员确立新风量
        4.1.3.2 根据换气次数法确立新风量
    4.2 模拟分析软件
    4.3 热回收系统模拟的设备选型及工况设置
    4.4 常规工况下的模拟结果及分析
    4.5 对比供暖季不同月份的模拟结果及分析
    4.6 当室内设置加湿装置时的模拟结果及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全热回收和显热回收的应用对比性分析
    5.1 热回收设备的节能效益计算
        5.1.1 设备回收的能量
        5.1.2 设置热回收装置后系统增加的能耗
    5.2 热回收设备的经济效益计算
        5.2.1 生命周期成本的计算
        5.2.2 回收周期的计算
        5.2.3 系统折旧费与维修费
    5.3 回收周期的计算结果
        5.3.1 使用板翅式全热回收器的计算结果
        5.3.2 使用转轮式全热回收器的计算结果
        5.3.3 使用板翅式显热回收器的计算结果
        5.3.4 使用转轮式显热回收器的计算结果
    5.4 室内使用加湿装置后的回收周期计算结果
        5.4.1 使用板翅式全热回收器的计算结果
        5.4.2 使用轮转式全热回收器的计算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本文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新风热回收系统节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6 论文主要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新风热回收系统的发展过程
    2.2 新风热回收系统的分类与工作原理
        2.2.1 新风热回收系统的分类
        2.2.2 新风热回收系统的基本原理
    2.3 新风热回收系统的评价方法
        2.3.1 换热效率
        2.3.2 能量收益法
        2.3.3 压降与额定风量
        2.3.4 新风热回收系统换热效率的影响因素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2.4.1.1 新风热回收系统的理论研究
        2.4.1.2 新风热回收系统的实验研究
        2.4.1.3 新风热回收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2.4.2.1 实验实测研究
        2.4.2.2 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风热回收系统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对象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原理
        3.2.3 实验所需测量数据
        3.2.4 实验步骤
    3.3 主要仪器设备
    3.4 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3.4.1 过渡季节机械通风全新风双向流工况
        3.4.2 梅雨季节空调除湿+机械通风全新风双向流工况
        3.4.3 夏季空调+机械通风全新风双向流工况
        3.4.4 冬季空调+机械通风全新风双向流工况
    3.5 换热效率计算分析
        3.5.1 数学理论模型
        3.5.2 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比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风热回收系统的数值模拟
    4.1 新风热回收系统节能效果的模拟
        4.1.1 研究对象
        4.1.2 模型建立
        4.1.3 模拟结果分析
        4.1.3.1 实验与模拟值比对
        4.1.3.2 夏季空调能耗模拟结果
        4.1.3.3 冬季空调能耗模拟结果
        4.1.3.4 全年空调能耗模拟结果
    4.2 新风热回收系统在我国典型气候区的适用性
        4.2.1 新风热回收系统在全国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节能情况
        4.2.1.1 典型气候城市选取及其气候特点
        4.2.1.2 节能情况结果分析
        4.2.2 新风热回收系统在典型气候条件下的应用潜力。
        4.2.2.1 最小经济焓差
        4.2.2.2 新风热回收系统在典型气候区的适用时间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分析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5.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转轮式和对流式全热交换器——能量回收装置简介(二)(论文参考文献)

  • [1]寒冷地区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冷凝结霜控制策略的研究[D]. 张子健.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2]夏热冬冷地区被动式新风热泵系统的应用研究[D]. 何东阳.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3]空气源热泵与热回收交换器耦合的空调器性能研究[D]. 刘鑫瑞. 天津大学, 2019(01)
  • [4]中建钢构大厦新风换气机热回收节能分析[D]. 孟玮.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5]绿色建筑中的空调系统热回收技术实用效果分析[D]. 李雪华. 重庆大学, 2019(01)
  • [6]热回收技术在光电子厂房的应用研究[D]. 陈攀. 重庆大学, 2019(01)
  • [7]送排风一体蒸发式冷气机换热装置的优化设计与实验研究[D]. 曹旭楠. 广州大学, 2019(01)
  • [8]寒冷地区膜式全热交换器结霜特性研究 ——以济南地区为例[D]. 黄孝凯. 山东建筑大学, 2019(09)
  • [9]基于人体散湿的办公建筑热回收装置对比分析[D]. 刘建伯.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10]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新风热回收系统节能效果研究[D]. 程思远. 南京大学, 2018(09)

标签:;  ;  ;  ;  ;  

旋转和对流全热交换器——能量回收装置简介 (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