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钢:信息化迈向新高度(论文文献综述)
杜海龙[1](2020)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文明进入生态文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也进入崭新阶段。伴随着世界城镇化发展,城市人口需求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绿色生态化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趋势。中国的城镇化是一场引领全球的规模最大、速度飞快的城镇化,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项运动不仅决定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更深刻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迎来历史转折,全球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首要挑战之一,绿色生态城市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建立绿色生态城市的标准体系,为全球城市绿色生态化发展提供中国范式和标准引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事关人类共同命运。本文系统梳理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相关概念,辨析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完善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体系,并初步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基于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设计了ESMF比较矩阵,依托矩阵对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及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开展了全面系统化的比较,寻求借鉴与启示。通过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新变化、新城新区新需求、城市更新领域等多方面的新挑战,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在完善理论工具、全面比较借鉴和充分发掘问题三项基础工作之后,集合生态学、城市学和系统学的工具模型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对我国现有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在价值导向、体系结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四方面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典型案例验证了相关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优化的适用性。全文共七章,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结合人类文明发展,中国及全球城镇化发展阶段,当今世界格局巨变等现实需求,论述了开展绿色生态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综述了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市及其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对绿色生态城市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就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行辨析,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从目标准则、结构组织、运行机制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第三章:在“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从层次分析出发设计构造了ESMF比较矩阵,从宏观环境、评价体系、机制保障和模式特征四个维度对英国BREEAM Communities,美国LEED-ND、LEED-Cities and Communities,德国DGNB UD,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展开全面系统化对比,通过比较研究寻求启示与借鉴,用于指导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第四章:全面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主体、模式和逻辑变化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和城市更新领域对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以问题和挑战为导向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第五章:提出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原则和优化目标,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在现有国家评价体系基础上,补充完善了“城区治理”、“生活质量”、“创新智能”和“过程管理”四方面评价内容;在评价方法上细化城区类别与指标权重;在评价结果的表达上,提供了直观的得分罗盘图、钻石模型雷达图。第六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城区为实例,验证以上评价内容的补充完善、评价方法的优化提升和“钻石”评价模型的适用性。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展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及评价标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张力[2](2020)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以及路径演化研究 ——社会技术系统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解决世界能源短缺、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中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9年,中国销售新能源汽车120.6万辆,占到全球销量的54.6%,虽然较2018年的125.6万辆稍低,但仍然保持全球销量第一的位置。与整车密切关联的动力电池产业、充电基础设施产业也获得发展,2019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为62.2GWh,占全球的54%;新增公共充电基础设施21.6万台,占到全球新增的72%。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技术创新推动下的市场化应用与积极推广。商业模式作为将技术创新价值传递到市场的重要媒介,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受到产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在汽车与氢燃料、无人驾驶、5G、无线充电等各类新技术加速融合的今天,新技术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更多跨行业、新兴行业利益相关者的加入,商业模式也突破了企业的界限,上升到了产业层面。以政策支撑、战略引导为代表的社会因素,和技术创新为主的技术因素对新能源汽车的商业模式创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最为活跃的市场代表,也将面临社会和技术全要素跃迁的系统问题,动态研究这个功能系统的路径演化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将以此切入点,从社会技术系统视角出发,探索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路径演化。本研究首先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概念,综述了社会技术系统、商业模式创新、新能源汽车产业、社会技术系统和商业模式的关系、社会技术系统和商业模式创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等研究成果。第二,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技术、市场和商业模式的发展状况和总体趋势进行了分析。第三,根据理论研究和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实践,将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置于统一系统之中,构建新能源汽车社会技术系统,提出“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同时,解析了模型要素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内涵和范围,论述了构成要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作用。第四,通过采集33个Q样本,32个P样本,运用Q方法对“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分类研究。第五,运用多层次分析框架构建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模型,详细分析了不同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下典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在路径分析基础上,再应用系统动力学对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之间的转化原因以及演化条件进行研究。最后选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典型案例:深圳大巴融资租赁、长沙百度自动驾驶电动出租车、深圳比亚迪整车销售、青岛薛家岛换电模式、上海EVCARD分时租赁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内容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提出的“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包含生产端参与、消费端参与、产业政策三个社会要素,技术创新和新产品或服务两个技术要素,以及市场竞争要素共6大一级要素17个二级要素。该模型符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际,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划分商业模式创新类型,并且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演化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是本文的重要的理论创新之一。(2)根据Q分析结果,本文得到了三种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类型:社会因素主导型、技术因素主导型、“社会-技术”双驱动型。其中“社会-技术”双驱动型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中具体包含了“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生产端参与类型、“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消费端参与类型以及“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市场竞争调节类型三个子分类。(3)搭建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模型表明:三种商业模式创新类别下包含五条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即社会要素主导驱动的创新路径(P1)、技术要素主导驱动的创新路径(P2)、“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生产端参与的创新路径(P31)、“社会-技术”双驱动下消费端参与的创新路径(P32)、“社会-技术”双驱动下市场竞争调节的创新路径(P33)。(4)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演化分析表明: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随着产业发展存在先后顺序,交替出现或者同时存在。P1和P2多在社会技术系统还不完善的时期出现,即新兴产业发展初期。P31、P32、P33路径在新能源汽车社会技术系统下受到“社会-技术”共同作用。各条创新路径总体受到大环境、体制层和技术利基自上而下的影响。当某个要素影响减弱时,上一级要素直接作用于下一级要素。(5)通过应用系统动力学对社会因素主导型、技术因素主导型、“社会-技术”双驱动型三大类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之间的转变的原因以及演化条件分析表明:(1)外部大环境增强直接影响到技术要素时,转化成了技术要素主导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2)当技术利基增强,依靠生产端和消费端从未成熟的技术利基发展成为成熟技术利基时,社会要素主导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转化成了以“社会-技术”双驱动的创新类型。(3)从技术要素主导转向“社会-技术”双驱动创新类型的条件是不受大环境影响,技术利基从未成熟发展为成熟,产业链得到创新,技术创新通过社会因素强化商业模式创新。(6)案例分析表明:深圳大巴融资租赁、长沙百度的无人驾驶电动出租车、深圳比亚迪整车销售、青岛薛家岛换电模式、上海EVCARD分时租赁等典型的商业模式创新实例,验证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类型划分的科学性以及所构建模型的合理性。
周莹[3](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秦阳[4](2020)在《北京新型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的视角》文中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北京首都功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交往中心作为首都的核心功能之一被凸现出来。北京打造国际交往活跃、国际化服务完善、国际影响力凸显的国际交往中心,离不开国际化社区建设,尤其是新型国际化社区的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关于交往实践的思想对指导当下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马克思看来,交往实践与生产实践密不可分,精神交往是物质关系的产物,交往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世界历史的形成,交往方式的发展制约着人类解放的进程,生产的普遍化和交往的普遍化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基础。就其现代发展而言:国际交往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提供必要条件,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实际上,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是国际交往的重要保障。北京国际化城市建设目标定位经历了为国际交往创造条件、世界城市宜居城市、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等阶段的变化。北京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也涌现了朝阳麦子店、西城椿树社区等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先进社区。这些国际化社区承载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微观实践,也是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落脚点。当前,北京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集体归属感不强、交往规范还没有真正建立、传统文化特色彰显不够、多元文化主体参与度不高、社区共同体意识没有形成。究其原因,主要包括:语言沟通仍存在一定困难、国际化社区建设路径不丰富、主体性文化建设仍有差距、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水平亟需提高、未建立起共同的精神纽带。有鉴于此,北京新型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应确立新的建设目标,形成多元互鉴的文化共识、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信任与融洽的心理认同、守约与合作的行为认同,从而体现出多元文化包容性强、科学技术支撑性高、思想建设比较完善的特点。北京新型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应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意识、构建开放包容和谐的交往规范、搭建智能化的科技文化空间。具体而言,应通过社会网络推动社区交往,以公共行为助力社区参与,用社会资源提升社区环境,搭建社区多元化公共交往平台,将北京精神融入新型国际化社区,构建国际化社区共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模式,探索出国际化社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经验。
诺明(Gansukh Nomin)[5](2020)在《中国圆通公司在蒙古国合作伙伴选择研究》文中认为2014年9月,习总书记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出倡议,中国的“一带一路”、蒙古国的“草原丝绸之路”以及俄罗斯的跨欧亚大通道进行结合,强化三国间的互联互通,推动中蒙俄经贸物流发展,这为中国跨国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目前中国物流企业在发展跨国物流业务的过程中对物流合作伙伴的选择仍缺乏具体的选择标准,因此本文以圆通物流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蒙古国物流服务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第一,对跨境物流的主要形式及发展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国际邮政包裹模式、国际快递模式、国际物流专线模式、海外仓等形式,对物流合作伙伴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双方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需遵循核心竞争力原则、最低风险原则、成本核算原则、客户主体原则等原则,并对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数学模型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二,在明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择了评价指标,不仅考虑到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而且充分考量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同时,构建指标体系用以选择合作伙伴,其中,一级指标包括企业实力、企业发展潜在能力、物流能力和企业服务能力,再借助层次分析方法赋值一、二级指标;第三,结合圆通物流公司业务现状及发展需求,对合作伙伴进行了招标初选,并对4个候选合作伙伴Monlogistics Worldwide LLC、Monex、Landbridge、Railnetwork LLC介绍及定量评价,并对圆通公司最终选择Monlogistics Worldwide LLC以及相互间的合作事项进行了介绍。综上,文章不仅能对跨国物流公司在选择物流服务合作伙伴时起到理论参考价值,同时还能对那些具有长远发展战略的物流服务合作伙伴在如何更好地为跨国物流公司提供服务方面提供一些依据。
何文波[6](2019)在《初心不改 使命催征》文中研究说明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站在70年这个重要历史节点,回首过去,中国钢铁人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完成了中国人民在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进程中交给我们的历史使命。展望未来,我们还有新的使命、新的作为。携着70年的辉煌,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接续奋斗,向着钢铁强国的理想,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为此,本刊刊发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何文波"八个怎样看待"的文章(摘编)。
吴刚[7](2019)在《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案例研究 ——以“星贝云链”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供应链金融蓬勃发展。它在特定的供应链上,以特定的核心企业信用为背书,为特定的供应链上下游节点企业进行授信。但是,由于供应链上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信用无法扩展到“全链”,使得供应链金融的实际授信范围只局限在核心企业的“战略边界”内。鉴于此,区块链这种新兴的信用创新技术,开始显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它以实时的连续性的交易来表达真实性,在互不信任节点间建立起数据信任关系,进而为交易信用传递到供应链的长尾端提供了技术支撑,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以“星贝云链”为例,通过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深入剖析腾讯区块链技术这一落地应用助力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首先,本文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不足的视角入手,对案例的供应链金融层面进行深入剖析。其次,本文着重探讨区块链技术如何弥补传统供应链金融的不足;并结合案例的实际情况,一方面从共识机制出发,剖析区块链架构下存证的实时生成和共识存储,即“存证增信”的实现,以及“存证增信”如何助推供应链上信用向长尾端传递;另一方面从案例的交易行为入手,分析了区块链加密技术下数据的安全性问题;智能合约参与下的数字票据和仓单质押融资过程;以及本案例“星贝云链”的系统实现过程。最后,将“星贝云链”平台和其他当前主流的企业级的区块链平台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各平台的优势和不足,以备借鉴。本文突破现有的研究仅停留在区块链技术落地应用的概念层面或设想阶段,创新性的将供应链金融和区块链技术结合具体落地场景案例“星贝云链”平台进行深入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得出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如何通过诸如“星贝云链”这样的平台来建立“交易信用”,实现供应链信用的传递,进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星贝云链”平台和其他当前主流的企业级的区块链平台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指出由核心企业主导的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平台规模太小则安全系数不够高;规模太大又可能形成新的信息不对称。这启示我们通过第三方建立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平台更公平更安全且更具可扩展性。最后得出如下结论,即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平台需打破特定行业内核心企业主导和推动的模式,进而创建一个博采众长跨行业的大规模通用的金融平台来逐步建立“制度信任”;这或许也是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终极目标。
张珂[8](2019)在《N发电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省是全国首批电改综合试点省份。通过近5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截止2018年底已有443家发电企业通过注册入市交易。全省市场化交易电量比重和绿色能源交易电量比重全国第一。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发电企业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增加,竞争领域从最初的单一价格竞争,逐步扩大到包括发电成本、客户管理、商业信誉、增值服务等在内的综合营销策略竞争。发电企业为了谋求市场中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把电量营销工作放在关键位置。企业营销策略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N发电公司营销策略作为研究对象,以市场营销和企业战略规划的基本知识为理论依据,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根本思路。文章运用PEST方法对N发电公司的宏观营销环境进行了分析,根据五力模型对N发电公司营销工作的微观环境进行了论述。文章结合6P营销理论从不同角度剖析了N发电公司当前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策略和保障措施。本文分析了N发电公司营销策略中存在的决策机制不合理、专业水平不足、服务意识和客户管理欠缺等问题,提出了优化决策流程,提高专业素养,加强客户管理,落实激励机制,做好风险防控等改进提升策略和保障措施。旨在帮助企业完善营销策略,提升营销能力,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实现长期稳定发展。N发电公司作为一家国有中小型水电企业,在云南省内的发电主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自身存在的电力营销问题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通过对N公司营销策略的分析研究,也对同类型发电企业搭建营销体系、建立决策机制、提高客户管理水平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张云荣[9](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健康报》医改报道的话语变迁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以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我国的改革开放已历经40年,我国的医改也经历了40年,这期间新闻媒体对医疗报道给予了怎样的呈现,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关于我国的医改,国家在建国之初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直到改革开放之时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医改,因此,本文聚焦“医改”这一社会性的现实话题进行探讨,通过对《健康报》1978年至2018年的医改报道进行分析,阐述其报道所呈现的整体变化,并分析不同时期下关于医疗卫生改革新闻报道话语所呈现的特点。我国医改的变化表现为从最初的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B超、螺旋CT、血气分析仪”,从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从乡村诊所到医联体,再到如今凝练成“三医联动”的改革思路,指向健康中国。可以说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民生福祉如芝麻开花一样,展现出节节高的状态,也使得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期盼值不断加强。尤其是“新医改”之后,从基层综合改革发端,延展到市县级公立医院,再到城市大型公立医院,从国家的顶层设计到地方的自主创新,一场场攻坚战在持续打响的同时又强调“三医联动”,促使我国的医改不断地迈向新征程。本文利用梵·迪克和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理论和话语变迁理论来研究《健康报》医改报道的话语变迁,在文章中主要按照三个层面有序展开:首先,从文本层面也就是第一层面,对样本进行宏微观的话语分析,以便能够直观上看出《健康报》医改报道的话语样本40年里在词句上发生的变迁;其次,从话语实践方位通过对议程设置和互文性的考察,探讨40年间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再次,分析了话语文本在社会实践上的体现,包括行为力量和建构力量方面,总结了医改报道话语文本所发生的变迁,表现为始终追随国家政策不断践行,发挥着助力的作用。
董斯[10](2018)在《河钢集团唐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提升研究》文中指出河钢集团唐钢公司近年来积极应对市场挑战的历程中,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化危为机”,形成了许多先进的企业理念,同时明确了以“建设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为核心的战略发展目标,全面加快转型发展、改革创新。在本文中,相继采用了实地调查、观察实证、以及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并结合实际,分析了河钢集团唐钢公司实施企业文化建设提升的背景、基础条件和对策措施。首先,从基本概念的角度,明确了企业文化、文化管理的概念界定,结合国外企业文化发展情况以及国内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企业文化体系的构成,重点阐述了沙因“文化层次模型”、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和企业文化软实力理论。这些较为前沿的企业文化理论,为河钢唐钢企业文化体系建设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本文分析了宏观社会经济文化和钢铁行业发展现状,以及企业发展历史、管理机制、员工队伍等微观方面的情况,深入剖析了河钢集团唐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企业文化构成的理念、制度和物质三要素理论,着眼于河钢唐钢实施市场引领战略、推进发展转型,以建设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为目标,本文提出了构建健全的理念体系、创新管理和塑造形象等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文化力提升企业软实力,从而赢得领先一步的竞争优势。最后,提出了企业文化建设提升的保障措施。明确了贯穿企业最高层至最基层的系统体系,探索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运营创效之间的平衡点、处理方法,突出企业文化创新驱动对企业的积极作用,以及以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文化自觉的措施,确保企业文化提升战略的全面实施,推进责任型企业、幸福型企业建设。
二、首钢:信息化迈向新高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首钢:信息化迈向新高度(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现状 |
1.4 名词界定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本文创新 |
第2章 绿色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系统模型 |
2.1 概念梳理 |
2.2 内涵辨析 |
2.3 特征论述 |
2.4 理论基础 |
2.5 系统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国际比较研究 |
3.1 ESMF比较矩阵 |
3.2 英国BREEAM Communities |
3.3 美国LEED ND、LEED Cities and Communities |
3.4 德国DGNB UD |
3.5 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 |
3.6 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
3.7 宏观环境与评价体系的比较小结 |
3.8 机制保障比较 |
3.9 模式特征比较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与挑战 |
4.1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 |
4.2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存问题 |
4.3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实挑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 |
5.1 评价体系现存问题 |
5.2 评价体系优化思路 |
5.3 钻石评价模型 |
5.4 评价体系结构 |
5.5 评价内容优化 |
5.6 评价方法优化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评价体系优化实证 |
6.1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验证 |
6.2 其他比较案例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新天津生态城国标(GBT51255-2017)评价验证 |
后记 |
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
(2)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以及路径演化研究 ——社会技术系统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 |
1.3.1 新能源汽车 |
1.3.2 新能源汽车产业 |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 |
2.1.1 社会技术系统 |
2.1.2 社会技术系统转型 |
2.2 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 |
2.2.1 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体研究 |
2.2.2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研究 |
2.2.3 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研究 |
2.2.4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研究 |
2.3 商业模式研究 |
2.3.1 商业模式理论研究 |
2.3.2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
2.3.3 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研究 |
2.3.4 商业模式创新与其他变量的研究 |
2.3.5 社会技术系统下的商业模式研究 |
2.3.6 社会技术系统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研究 |
2.4 研究评述 |
3 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商业模式现状 |
3.1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及技术发展 |
3.1.1 新能源汽车产业阶段划分 |
3.1.2 第一阶段产业政策及技术发展(2012年之前) |
3.1.3 第二阶段产业政策及技术发展(2013-2015) |
3.1.4 第三阶段产业政策及技术发展(2016年之后) |
3.2 新能源汽车的商业模式创新发展 |
3.2.1 第一阶段的商业模式创新 |
3.2.2 第二阶段的商业模式创新 |
3.2.3 第三阶段的商业模式创新 |
3.3 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
3.3.1 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特点 |
3.3.2 当前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
4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 |
4.1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构建 |
4.2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的关键要素 |
4.2.1 社会要素:政策和利益相关者 |
4.2.2 技术要素:新技术和新产品 |
4.2.3 竞争要素:资源和战略的竞争 |
4.3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的要素关系 |
4.3.1 支撑作用:社会要素正向促进商业模式创新 |
4.3.2 中介作用:新产品或服务中介技术创新驱动商业模式创新 |
4.3.3 调节作用:竞争程度调节商业模式创新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社会-技术”双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的分类研究 |
5.1 Q方法的研究步骤 |
5.2 样本的采集 |
5.2.1 陈述观点样本 |
5.2.2 测试样本 |
5.3 商业模式创新分类的数据分析 |
5.3.1 Q排列的相关性分析 |
5.3.2 Q排列的因子分析 |
5.4 商业模式创新分类的结果 |
5.4.1 社会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
5.4.2 技术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
5.4.3 “社会-技术“双驱动型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
5.5 本章小结 |
6 不同类别下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演化研究 |
6.1 多层次分析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模型 |
6.1.1 多层次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模型构建 |
6.1.2 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特征分析 |
6.2 社会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
6.2.1 大环境急剧变化 |
6.2.2 体制层改变 |
6.2.3 技术利基不成熟 |
6.2.4 政策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要素特征 |
6.3 技术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
6.3.1 技术变革的大环境 |
6.3.2 新兴技术出现 |
6.3.3 体制层分裂 |
6.3.4 技术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要素特征 |
6.4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
6.4.1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生产端参与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6.4.2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消费端参与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6.4.3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市场竞争调节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6.5 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类型的演化与评价 |
6.5.1 商业模式创新从社会主导向技术主导的演化 |
6.5.2 商业模式创新从社会主导向“社会-技术”双驱动的演化 |
6.5.3 商业模式创新从技术主导向“社会-技术”双驱动的演化 |
6.6 本章小结 |
7 案例研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典型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7.1 深圳大巴融资租赁案例 |
7.1.1 深圳大巴融资租赁概况 |
7.1.2 深圳大巴融资租赁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7.2 长沙百度无人驾驶电动出租车案例 |
7.2.1 百度的自动驾驶项目概况 |
7.2.2 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7.3 深圳比亚迪整车销售案例 |
7.3.1 比亚迪发展电动汽车概况 |
7.3.2 比亚迪整车销售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7.4 青岛薛家岛换电模式案例 |
7.4.1 薛家岛充换电站的概况 |
7.4.2 薛家岛换电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7.5 上海EVCARD分时租赁案例 |
7.5.1 EVCARD的概况 |
7.5.2 EVCARD分时租赁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管理实践的启示 |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2001-2019年中国出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节选) |
附录B 商业模式创新影响研究调查与访谈 |
附录C 样本的相关系数表 |
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北京新型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新型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范式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的核心内容 |
一、交往实践与生产实践密不可分 |
二、精神交往是物质交往的产物 |
三、交往实践促进社会的发展 |
四、交往实践促进世界历史形成 |
第二节 交往实践理论与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 |
一、国际交往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
二、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
三、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是国际交往的重要保障 |
第二章 北京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的经验与机遇 |
第一节 北京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北京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索历程 |
二、北京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
第二节 北京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
一、北京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新变化 |
二、北京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
第三章 北京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与成因 |
第一节 北京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集体归属感不强 |
二、交往规范还没有真正建立 |
三、传统文化特色彰显不够 |
四、多元文化主体参与度不高 |
五、社区共同体意识没有形成 |
第二节 北京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问题的成因 |
一、语言沟通仍存在一定困难 |
二、国际化社区建设路径不丰富 |
三、主体性文化建设仍有差距 |
四、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成效不足 |
五、未建立起共同的精神纽带 |
第四章 北京新型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与特点 |
第一节 北京新型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 |
一、文化共识:多元互鉴 |
二、价值认同:命运共同体 |
三、心理认同:信任与融洽 |
四、行为认同:守约与合作 |
第二节 北京新型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
一、多元文化包容性强 |
二、科学技术支撑性高 |
三、思想建设更为完善 |
第五章 北京新型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
第一节 北京新型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 |
一、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意识 |
二、构建开放包容和谐的交往规范 |
三、搭建智能化的科技文化空间 |
第二节 北京新型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的举措 |
一、社会网络推动社区交往 |
二、公共行为助力社区参与 |
三、社会资源提升社区环境 |
四、共识共建共治共享 |
五、搭建社区多元化公共交往平台 |
六、北京精神融入新型国际化社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中国圆通公司在蒙古国合作伙伴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 |
2.1 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 |
2.1.1 跨境电商 |
2.1.2 跨境物流 |
2.2 跨境物流合作伙伴相关概念及界定关系 |
2.2.1 跨境物流合作优势 |
2.2.2 跨境物流合作伙伴筛选原则 |
2.2.3 跨境物流合作伙伴筛选步骤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中蒙跨境物流研究现状 |
2.3.2 合作伙伴评价方法运用研究 |
2.3.3 文献述评 |
2.4 相关理论阐述 |
2.4.1 资源基础理论 |
2.4.2 交易成本理论 |
2.4.3 合作竞争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蒙跨境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中国跨境物流发展现状 |
3.2 中蒙经贸发展现状 |
3.2.1 贸易发展现状 |
3.2.2 投资发展现状 |
3.2.3 跨境电商对中蒙跨境物流的影响 |
3.3 中蒙物流发展现状 |
3.3.1 物流发展机遇 |
3.3.2 物流发展挑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物流合作伙伴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 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
4.2 物流合作伙伴评价指标构建 |
4.2.1 评价指标选择 |
4.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 各级指标赋重 |
4.3.1 层次分析法介绍 |
4.3.2 采用层次分析法为指标赋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圆通物流公司在蒙合作伙伴选择策略 |
5.1 圆通公司业务现状分析 |
5.1.1 公司概况 |
5.1.2 产品服务 |
5.1.3 发展需求分析 |
5.2 蒙古国物流企业在合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 |
5.2.1 信息管理模式不成熟 |
5.2.2 缺乏新兴物流技术的应用 |
5.2.3 运输条件制约物流发展 |
5.2.4 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低下 |
5.3 候选物流合作伙伴介绍 |
5.4 对合作伙伴各项指标评分 |
5.4.1 评分标准说明 |
5.4.2 评分结果分析 |
5.5 合作伙伴选取结果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蒙古国物流企业与圆通公司的合作措施 |
6.1 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
6.2 引入现代物流技术,培养高端物流人才 |
6.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体运输能力 |
6.4 完善规章制度体系,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
6.5 维护物流企业信誉,提升行业发展潜力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6)初心不改 使命催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怎样看待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历史贡献和新时代的职责使命 |
新中国钢铁工业的主要成就 |
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逻辑 |
新时代、新钢铁、新征程 |
二、怎样看待钢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阶段性特点和新的突破口 |
去产能,钢铁供给侧改革初战告捷 |
船到中流,一篙松劲退千寻 |
兼并重组,供给侧改革下一个突破口 |
三、怎样看待新中国钢铁工业体系发展特点和调整优化的着力点 |
回望足迹:“全国一盘棋”奠定大国崛起的基石 |
审视当下:旧的发展理念和增长方式已不可为继 |
谋划未来:以构建钢铁产业生态圈为抓手促进提质升级 |
四、怎样看待新中国钢铁工业科技创新成就和努力方向 |
中国钢铁工业科技创新的轨迹和特征 |
中国钢铁工业科技创新的成就和短板 |
钢铁工业未来科技创新的方向和着力点 |
五、怎样看待新中国钢铁工业国际化发展成就和克难攻坚路径 |
全球发展:中国钢铁功不可没 |
任重道远:中国钢铁仍需创新进取 |
六、怎样看待中国钢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难点和方向 |
成果颇丰:绿色钢铁不负人民期待 |
难点待破:绿色发展仍需长期努力 |
协同推进:释放钢铁绿色潜能 |
七、怎样看待钢铁企业的管理变革历程,以及竞争优势的重塑 |
以主人翁精神闯关夺隘,推动工业经济创新发展 |
释放主体活力,钢铁企业四大转变前景可期 |
提质升级,锻造世界一流企业 |
八、怎样看待钢铁行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作用和路径 |
党旗高扬映征程,钢筋铁骨写辉煌 |
党建融入添动力,铸“根”塑“魂”聚人心 |
不忘初心担使命,继往开来再出发 |
(7)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案例研究 ——以“星贝云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 |
1.2.1 研究方法 |
1.2.2 内容结构 |
1.3 本文的或有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相关研究 |
2.1.1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特征和种类 |
2.1.2 国内外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
2.2 关于区块链技术的相关研究 |
2.2.1 区块链的概念和特征 |
2.2.2 区块链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 |
2.3 关于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相关研究 |
3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供应链金融的现状 |
3.2 区块链技术赋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 |
3.3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面临的问题 |
4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案例--以“星贝云链”为例 |
4.1 “星贝云链”案例介绍 |
4.1.1 “星贝云链”所处行业及发起人分析 |
4.1.2 “星贝云链”介绍 |
4.2 “星贝云链”供应链层面分析 |
4.2.1 “星贝云链”的供应链结构与供应链信用机制分析 |
4.2.2 “星贝云链”融资模式分析 |
4.2.3 “星贝云链”供应链金融层面的不足 |
4.3 区块链架构下的“星贝云链”分析 |
4.3.1 区块链及区块链信用机制的形成 |
4.3.2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结合 |
4.3.3 “星贝云链”区块链模式分析 |
4.4 “星贝云链”和其他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对比分析 |
4.4.1 “星贝云链”和“钱香金融”的对比分析 |
4.4.2 “星贝云链”和“中企云链”的对比分析 |
5 案例推广与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前景分析 |
5.1 案例总结 |
5.2 案例推广 |
5.3 前景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8)N发电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电力营销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2 水电企业营销特点 |
2.3 相关理论概述 |
3 N发电公司营销现状及环境分析 |
3.1 N发电公司简介及营销现状 |
3.2 N发电公司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
3.3 N发电公司营销微观环境分析 |
3.4 用电客户需求分析 |
3.5 N发电公司电量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4 N发电公司营销策略 |
4.1 产品方面的策略 |
4.2 定价方面的策略 |
4.3 渠道方面的策略 |
4.4 促销方面的策略 |
4.5 政治力量方面的策略 |
4.6 公共关系方面的策略 |
5 N发电公司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完善营销管理体系 |
5.2 建立全员营销激励机制 |
5.3 建设客户管理系统 |
5.4 加强风险控制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改革开放以来《健康报》医改报道的话语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对话语分析的研究 |
二、对医改报道的研究 |
三、对《健康报》的话语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健康报》医改报道的整体勾勒 |
第一节 1978—2018 年《健康报》医改报道概况 |
一、1978—1984 年:集中于推动医改政策 |
二、1985—2005 年:关注医疗市场化进程 |
三、2006—2008 年:注重医改经验的总结 |
四、2009—2018 年:多聚焦于“新医改”方案的实施 |
第二节 《健康报》医改报道的样本分析 |
一、报道主题:多集中医改政策推行和各地实施难点方面 |
二、报道版面:主要分布在要闻版和新闻版 |
三、消息来源:从本报为主到多渠道来源 |
四、报道体裁:前期消息为主,后期体裁丰富 |
五、报道数量:从少量到爆发式增加 |
第二章 《健康报》医改报道在文本层面的分析 |
第一节 宏观话语分析 |
一、新闻主题分析 |
二、新闻图式呈现 |
第二节 微观话语分析 |
一、特定字词的使用 |
二、陈述与描写的体现 |
三、修辞手法的表现 |
第三章 《健康报》医改报道在实践层面的呈现 |
第一节 《健康报》医改报道在话语实践层面的分析 |
一、设置议程 |
二、互文性体现 |
第二节 《健康报》医改报道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分析 |
一、文本的行为力量 |
二、文本的建构力量 |
第四章 《健康报》医改报道的话语变迁之势与思考 |
第一节 《健康报》医改报道风格 |
一、从简单呈现向深度报道转变 |
二、从“医疗市场化”向“医疗公益化”的转变 |
第二节 《健康报》医改报道叙事方式 |
一、叙述的主体:从医院到社会公众,不断增加公信力 |
二、叙述的范围:从关注医改到关注社会服务,不断增强亲民性 |
三、叙述的深度:从医改实施到问题挖掘,遵循规律性 |
第三节 《健康报》医改报道变迁之启示 |
一、从报道宣传者向政策解读者的变化 |
二、从关注政策发布向关注社会公众心声转变 |
三、社会环境与《健康报》之间相互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河钢集团唐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综述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企业文化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企业文化 |
2.1.2 企业文化管理 |
2.1.3 企业文化管理特点 |
2.2 基础理论 |
2.2.1 企业文化结构 |
2.2.2 企业文化导入理论 |
2.2.3 学习型企业文化理论 |
2.2.4 企业软实力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河钢唐钢企业文化建设环境及现状分析 |
3.1 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
3.1.1 经济环境 |
3.1.2 社会环境 |
3.1.3 文化环境 |
3.1.4 行业情况 |
3.2 企业微观环境分析 |
3.2.1 企业介绍 |
3.2.2 集团概况 |
3.2.3 企业精神分析 |
3.2.4 经营理念分析 |
3.2.5 管理文化分析 |
3.2.6 职工行为分析 |
3.2.7 组织结构分析 |
3.2.8 环境形象分析 |
3.3 企业文化现状分析 |
3.3.1 问卷调查 |
3.3.2 情况分析 |
3.3.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河钢唐钢企业文化建设提升方案的构建 |
4.1 河钢唐钢企业文化提升目标的确立 |
4.2 构建河钢唐钢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
4.2.1 企业使命 |
4.2.2 经营方针 |
4.2.3 企业价值观 |
4.2.4 经营理念 |
4.3 建设河钢唐钢企业文化制度体系 |
4.3.1 建设创新型制度 |
4.3.2 建设市场引领制度 |
4.3.3 建设执行力制度 |
4.3.4 建设学习型制度 |
4.3.5 建设精品制度 |
4.3.6 建设责任型制度 |
4.3.7 建设幸福型制度 |
4.4 塑造河钢唐钢企业文化形象体系 |
4.4.1 环境形象 |
4.4.2 职工队伍 |
4.4.3 市场形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河钢唐钢企业文化建设提升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建立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实施的组织机构 |
5.2 正确处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
5.3 加速提升企业的文化创新力 |
5.4 以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文化自觉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河钢唐钢企业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
附录2 企业文化认识情况问卷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首钢:信息化迈向新高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 杜海龙.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4)
- [2]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以及路径演化研究 ——社会技术系统视角[D]. 张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北京新型国际化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的视角[D]. 秦阳.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5]中国圆通公司在蒙古国合作伙伴选择研究[D]. 诺明(Gansukh Nomin).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6]初心不改 使命催征[J]. 何文波. 冶金企业文化, 2019(06)
- [7]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案例研究 ——以“星贝云链”为例[D]. 吴刚. 浙江大学, 2019
- [8]N发电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张珂. 云南大学, 2019(02)
- [9]改革开放以来《健康报》医改报道的话语变迁研究[D]. 张云荣. 新疆财经大学, 2019(01)
- [10]河钢集团唐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提升研究[D]. 董斯. 燕山大学, 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