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乐平古戏台的艺术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吴文治[1](2021)在《浙江龙游马氏宗祠牛腿外檐装饰与视景营造》文中认为概要介绍了祠堂戏台建筑浙江龙游马氏宗祠的基本情况,主要分析了马氏宗祠正门入口和天井外檐装饰体系的设计处理和视景营造技巧。认为马氏宗祠的外檐装饰体系是以牛腿为核心,向上及两侧纵贯延伸,形成系统完整、各要素处理协调的外檐装饰体系。在装饰与视景营造上,以牛腿为重要视点,根据不同位置的空间特点,在角度朝向、大小体量、高下布置、题材选取、雕工详略等方面都体现出高超的设计技巧,使得观者在祠堂中的各个位置均能最大程度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对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中依托装饰构件的视觉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视野,给当代演艺型建筑装饰设计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冯晋萍,王金平,汤丽蓉[2](2021)在《山西省平定县古戏台特色及保护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戏台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戏剧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内容。平定县的古戏台凝聚着地方的特色文化和艺术成分,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学术研究价值,是戏剧史上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文章通过碑刻解读、类型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对平定县古戏台的位置特征、构建特色等做了深入研究,总结了平定县古戏台的价值特征。在梳理分析古戏台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古戏台的价值评估,根据古戏台的价值程度,提出了古戏台保护与再利用策略,为古戏台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有效的保护更新途径与策略。
徐进,张晓颜[3](2021)在《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乐平古戏台建筑营造技艺研究》文中认为艺术人类学的优势就在于其视角的开阔性和多样性,从艺术人类学的视野去研究乐平古戏台建筑营造技艺,能够充分挖掘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内涵,同时给予民间营造技艺适合的文化解释。文章对乐平古戏台建筑营造习俗及建筑形制与装饰的文化意识进行了深入地剖析,乐平古戏台不仅是乐平民间艺人们的技术与艺术的表现,而是贯穿整个营造过程中的多样化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
吉栩贤[4](2021)在《基于乐平古戏台建筑空间研究的实验设计》文中研究说明
姜宇萌[5](2021)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乐平市古戏台保护发展研究》文中提出
金诚颖[6](2021)在《“苗疆走廊”黔东南段传统会馆建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乙惠[7](2021)在《临汾地区元代戏台三维重建与交互设计》文中研究指明
邓弟蛟[8](2020)在《中国宗祠剧场及其演剧活动调查研究(上)》文中研究指明祠堂是我国传统建筑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建筑类别,蕴含有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血缘伦理、宗族观念、祖先崇拜、建筑艺术和典章制度。而传统剧场作为古代民众的公共娱乐场所,又蕴含丰富的社会文化、美学精神、礼乐思想和道德理念。总体而言,中国宗祠剧场产生于明代,至清代趋于繁荣,民国时期走向衰落。明代宗祠剧场的产生,与夏言奏请嘉靖皇帝放宽对民间祭祖限制的奏疏密切相关,该奏疏对民间宗祠的建设以及宗族的发展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是明代宗祠剧场产生的外在原因。此外,一方面,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剧场在建筑形制上的进一步完善,而宗祠中“内神”与“外神”的共同祭祀,使的宗祠建筑更具庙宇建筑特性,因此民众在宗祠的建筑形制上,对庙宇剧场建筑形制加以借鉴。另一方面,明代家乐盛行,使得观众更青睐于私有化的观演场所,是明代宗祠剧场产生的内在原因。现存的三十六座明代宗祠剧场中,戏台建筑不饰雕刻,质朴大方。从宗祠剧场的修建来看,明代中后期,民众剧场观念淡泊,许多宗祠戏台为后期补修。从现存宗祠剧场的分布来看,江西地区占现存明代宗祠剧场的一半之多,这与明代弋阳腔的流行有很大关系。清代宗祠剧场走向繁荣,主要是由于清代中后期“花部”崛起,为宗祠剧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统治阶级认识到戏曲的教化作用,默许甚至主导在宗祠里面修建戏台,实行高台教化。此外,随着清朝政权的巩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也为宗祠剧场的修建提供了经济保障。总体而言,清代宗祠剧场呈现出南方多、北方少的分布特点。这一方面与宗祠数量本身就存在南方多、北方少的实际情况相关,另一方面,则是南北方的民众在神灵信仰上存在较大差别。南方以家族祖先崇拜为主,而北方则以公众神灵崇拜为主。清代宗祠剧场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宗祠剧场的数量有所增加,还包括戏台建筑地域性特征明显,尤其是“晴雨台”的出现,使戏曲演出活动不再受到天气的影响。而“雨厅”的修建,是继“看楼”之后,民众对观演场所改革后的结果,意味着宗祠剧场中的演剧活动,由“娱神”向“娱人”方向转变。其次,清代宗祠剧场建筑形制还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表现出民众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建筑技术的完善。至民国时期,宗祠剧场走向衰落,不仅宗祠剧场的开始数量减少,宗祠中演剧活动的规模和频率也有所下降,同时剧场的建筑形制也没有明显的改进和突破。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近代化生产方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宗族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族田走向衰落。同时,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宗族管理制度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加上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宗祠失去了政府和法律有效的保护,没收和异化祠堂的现象严重,宗祠剧场的功能明显削弱。在建筑形制方面,传统宗祠剧场在选址上崇尚“风水”,其选址往往蕴含天人合一、刚柔相济的哲学思想。在平面布局上,根据宗祠剧场中戏台与宗祠其他建筑的关系,可以分为“分离式”和“一体式”两种布局形式。在纵向布局上,宗祠剧场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为大门、戏台、享堂和寝堂,东西两侧为看楼。戏台台基略低于享堂,享堂台基略低于寝堂,而看楼二层则与戏台表演区基本处于同一平面。这种一层高于一层的纵向布局,既体现了对祖先的尊敬和崇拜,又反映了民众对观演关系的改进。宗祠剧场的演剧活动主要包括祭祀演剧、修祠续谱演剧、人生仪礼演剧、科举中榜演剧和罚戏等五种类型。其演出的剧目主要有庆贺戏、历史戏、公案戏、爱情戏、生活戏等。其中,历史戏和公案戏尤为民众喜爱,但庆贺戏则是宗祠剧场演剧的特色所在。从演剧目的上看,宗祠剧场的演剧活动具有教化民众、娱乐族人以及祭祀祖先等多重目的。从演出规模上看,宗祠剧场的戏曲演出活动,规模较大,具有持续性的特点。此外,从演剧时间上看,宗祠剧场的演剧活动明显受到农事活动的制约。与宗祠剧场中族人热衷于观看戏曲演出的情况不同,在一些族谱族规中,对于禁止家族妇女“烧香看戏”、族人职业选择中的“优伶”禁忌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同时,有的族谱对于“夜戏”的演出活动也加以禁止。与前两条戏曲“禁忌”所不同的是,“夜戏”演出虽然被官方训令和族规所禁止,但“夜戏”演出的剧目则常见于宗祠剧场的舞台题记中,呈现出官方与民间、族规与现实互相博弈的特征。
陶侕民[9](2020)在《丝竹声中的血光:乐平的宗族械斗与社会变迁(1573-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拟以官府档案和地方官员的个人着述为主体分析文本,辅以方志、族谱和报刊杂志等史料,在长时段梳理乐平宗族械斗的演变过程和全面揭示晚清民国时期乐平宗族械斗不同面相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乐平宗族械斗的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和长期存在的成因,并就传统时期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作初步讨论。乐平的宗族械斗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历程,其总体趋势是规模越来越大,结果越来越惨烈。乐平的宗族械斗的发生和中央政府权威的衰落在时间上高度吻合,其大致萌发明于万历朝,清道光朝也零星可见。太平天国战争爆发后,乐平经历了地方军事化的过程,宗族械斗由此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民国时期,乐平地方社会持续动荡,乐平的宗族械斗发展为乡族械斗,械斗的结果更为惨烈。与闽粤等地的械斗相比,江西乐平的宗族械斗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乐平的宗族械斗多系大族之间的对抗;其二,民国时期乐平的宗族械斗沦为地方势力争权夺利的工具,因此与地方政治联系紧密;其三,乐平宗族械斗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械斗文化。乐平宗族械斗发生、发展并长期存在,除了有学者们业已指出的宗族竞争与资源争夺、无良官绅推波助澜和乡风民俗等原因外,中央政府权威的衰落是最大的外因,传统时期乐平乡村纠纷调节机制的失效和政府对宗族械斗式的处理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有关乡村社会宗族械斗的研究,对于当下乡村治理工作具有一定的资治意义。首先,对于乡村纠纷的调解必须依法行事,解决纠纷必须责权明晰,使民众逐渐形成法律信仰。其次,应完善乡村纠纷的调解机制,乡村纠纷调解模式的设计应注意其时效性和有效性。最后,应当坚决打击乡村社会各种形式的暴力行为,彻底根除衍生乡村群体性暴力的土壤。
徐进,张晓颜[10](2020)在《简论乐平古戏台之审美价值》文中研究表明江西乐平被誉为"中国古戏台博物馆"和"江南民间戏曲之乡"。本文通过对乐平古戏台的建筑要素进行分析,阐明以古戏台为代表的古建筑是集实用功能、文化功能及审美于一体的人文营造,它的取材与用材、设置与布局、制作与表现,以及丰富的审美内涵等,完全建立在适合人性并展示人文的基础之上。
二、论乐平古戏台的艺术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乐平古戏台的艺术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龙游马氏宗祠牛腿外檐装饰与视景营造(论文提纲范文)
1 纵横交织的浙江传统建筑外檐体系 |
2 马氏宗祠“牛腿”为中心的外檐装饰与视景营造 |
2.1“象狮”牛腿与外檐装饰的视景营造 |
2.2“八仙”牛腿题材的天井外檐装饰与视景营造 |
2.3外檐牛腿的装饰、功能与视景营造的关系 |
3 结语 |
(2)山西省平定县古戏台特色及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戏台在聚落中的位置特征 |
2 古戏台构建特色 |
2.1 戏台台基 |
2.2 戏台形制 |
2.3 戏台的屋顶类型 |
2.4 戏台的装饰 |
3 古戏台的功能特色 |
4 古戏台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功能的丧失 |
4.2 屋顶 |
4.3 结构 |
4.4 色彩 |
4.5 装饰构件 |
5 古戏台的保护再利用策略 |
5.1 保护再利用策略 |
5.2 建立价值评估体系 |
5.3 提出保护再利用模式 |
6 结语 |
(3)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乐平古戏台建筑营造技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乐平古戏台建筑营造习俗 |
1.1 古戏台建筑营造的风水习俗 |
1.2 古戏台建筑营造的上梁仪式 |
1.3 古戏台建筑落成的开台习俗 |
2 古戏台建筑形制与装饰的文化意识 |
2.1 古戏台建筑营造中的民间宗教信仰文化 |
2.2 古戏台建筑营造中的民间民俗文化 |
(8)中国宗祠剧场及其演剧活动调查研究(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概念的界定 |
三、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章 中国宗祠的发展沿革 |
第一节 先秦以前的宗庙 |
第二节 从两汉墓祠到唐代家庙 |
第三节 从宋元家祠到明清祠堂 |
第二章 明代宗祠剧场的出现 |
第一节 明代宗族制与宗祠的普及 |
第二节 明代宗祠剧场的产生 |
第三节 明代宗祠剧场的特征 |
第三章 清代宗祠剧场的繁荣 |
第一节 清代宗族制与宗祠的兴盛 |
第二节 现存清代宗祠剧场 |
第三节 清代宗祠剧场的发展 |
第四章 民国宗祠剧场的衰落 |
第一节 民国宗族制度的变革 |
第二节 现存民国宗祠剧场 |
第三节 民国宗祠剧场式微缘由 |
第五章 宗祠剧场的建筑形制 |
第一节 宗祠选址与平面布局 |
第二节 宗祠剧场的建筑结构 |
第三节 宗祠剧场的装饰艺术 |
第六章 宗祠剧场的演剧活动 |
第一节 宗祠剧场的演出类型 |
第二节 宗祠剧场的演出内容与声腔 |
第三节 宗祠剧场的演出特点 |
第七章 族谱中的戏曲禁忌 |
第一节 禁止家族妇女“烧香看戏” |
第二节 族人职业选择中的“优伶”禁忌 |
第三节 明令禁止与屡禁不止的“夜戏”演出 |
第八章 家族戏班与庙宇剧场的互动——以修水县三元班为例 |
第一节 三帝殿及其神灵考述 |
第二节 庙宇剧场与家族戏班的互动 |
第三节 神养戏:三元班的生存策略 |
第九章 乡村宗族与地方社会的管理——以云阳县彭氏宗祠为个案考察 |
第一节 彭氏宗祠及彭氏家族 |
第二节 蓝大顺之乱 |
第三节 乡村宗族与地方社会的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现存宗祠剧场 |
附录二 中国宗祠剧场碑刻摘录 |
附录三 中国宗祠剧场戏台题记摘录 |
附录四 族谱所载戏剧史料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丝竹声中的血光:乐平的宗族械斗与社会变迁(1573-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资料简介 |
四、论文框架 |
第一章 中国戏曲之乡:乐平的区域历史与人文环境 |
第一节 乐平的历史演变 |
第二节 乐平的乡风民俗 |
第二章 明万历至清道光乐平的宗族竞争与械斗的偶现 |
第一节 移民入境与乐平宗族格局 |
第二节 明万历朝乐平的宗族械斗 |
第三节 清道光朝乐平的宗族械斗 |
第三章 同光时期乐平的地方军事化与宗族械斗的爆发 |
第一节 同光时期乐平的团练与宗族 |
第二节 同光时期乐平宗族械斗概况 |
第三节 官府、乐平士绅与宗族械斗 |
第四章 民国时期乐平乡村秩序失范与宗族械斗的恶化 |
第一节 民国乐平社会匪化和士绅劣化 |
第二节 民国张、胡两族的大规模械斗 |
第三节 民国乐平宗族械斗与地方政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10)简论乐平古戏台之审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乐平古戏台及其文化内涵 |
1. 基于传统生活需要的乐平古戏台 |
2. 彰显地方精神文化的乐平古戏台 |
二、乐平古戏台的建筑艺术特征及审美价值 |
1. 自然与人工并重的材质美 |
2. 功能与装饰相结合的结构美 |
3.“人神共酬”的创造理念 |
四、论乐平古戏台的艺术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龙游马氏宗祠牛腿外檐装饰与视景营造[J]. 吴文治. 湖南包装, 2021(05)
- [2]山西省平定县古戏台特色及保护策略研究[J]. 冯晋萍,王金平,汤丽蓉. 城市建筑, 2021(29)
- [3]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乐平古戏台建筑营造技艺研究[J]. 徐进,张晓颜. 安徽建筑, 2021(10)
- [4]基于乐平古戏台建筑空间研究的实验设计[D]. 吉栩贤.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5]乡村振兴视域下乐平市古戏台保护发展研究[D]. 姜宇萌.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
- [6]“苗疆走廊”黔东南段传统会馆建筑研究[D]. 金诚颖.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7]临汾地区元代戏台三维重建与交互设计[D]. 王乙惠.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8]中国宗祠剧场及其演剧活动调查研究(上)[D]. 邓弟蛟.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9)
- [9]丝竹声中的血光:乐平的宗族械斗与社会变迁(1573-1949)[D]. 陶侕民.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2)
- [10]简论乐平古戏台之审美价值[J]. 徐进,张晓颜. 美术观察,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