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立乡镇防保所及其职能与效果的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郎小颖[1](2020)在《新医改背景下淮安市公立医院改革现状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医院是治疗疾病、提供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是关系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问题,是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重大举措。2009年,我国新医改拉开序幕,公立医院改革是新医改工作中的“大头”与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新医改的成功与失败。在通过17个国家试点城市和30多个省级试点城市的改革路径探索后,公立医院如何建立“强化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运行新机制目标,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体现非营利性、福利性、服务性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迫切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加以解决。本选题以第三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级试点城市——淮安市作为研究对象,在综合阐述公立医院相关概念基础上,首先基于问卷调查法对淮安市公立医院改革的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的地点选择市区公立医院、城乡结合处公立医院与县区公立医院,避免因为地域差异造成分析数据上的偏差,阐述淮安市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举措,探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问题表现为优质医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制度保障不够充分、医疗价格管理亟需加强与卫生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主要原因来自于政府角色定位不准确、改革目标任务不明确、医保发展方向不清晰与药品流通秩序不规范。其次,以英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为例,同时与上海申康、山东潍坊、陕西神木等城市为例进行对比,总结国内外公立医院改革的经验做法,为淮安市公立医院改革提供借鉴。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公立医院改革的经验借鉴,从加强优质资源供给、完善配套管理机制、推进“三医联动”、加快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相泽宇[2](2018)在《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宿迁医疗改革绩效评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十三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展开,医疗改革问题再一次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总的来说,我国人民群众对医疗改革的需求是迫切的,但大多数城市能够提供的医疗资源是不足的,这就需要进一步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政府的行政干预是一种当前较为普遍的做法。那么,是否存在医疗改革的其他途径呢?在此基础上,我们回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境内进行过医疗改革的城市,发现江苏省宿迁市是唯一一座施行过全部公立医院民营化改革的城市,这是一个典型的制度变迁实验。本文系统梳理了宿迁市2000年开始的私有化医疗改革这一制度变迁的过程和内容,通过对市级政府和县级政府施行的主要行政措施和颁布的主要政策文件进行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我们使用双重差分法将医疗改革对当地医疗卫生服务主要指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私有化医疗改革对宿迁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水平(卫生机构数、床位数等)和效率(人均费用、人均门诊次数等)都有显着促进作用,宿迁市每千人床位数、每千人卫技人员数等指标与苏北其他城市的差距不断缩小。经过县一级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上述结果是稳健的。综上所述,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宿迁市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由政府供给到市场化供给的制度变迁的确能带来当地医疗资源存量的增加和经营效率的提高,它的影响是积极的,这为医疗改革中市场机制的引入提供了依据。基于本文的研究内容,我们只能认为对于一个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同时财政资源比较紧张的城市,使用私有化的医疗政策对于其自身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可行的选择。那些财政实力不错、医疗资源相对较多的城市并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私有化的医疗政策对于这些城市的影响我们无法在本文中给出明确的回答,但这是可以进一步进行研究的课题。总之,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相关的经济、社会和制度背景,三思而行。
董若愚,于涣茹,伍万云[3](2016)在《地方政府与基层组织应急管理联动机制研究——基于安徽省皖南地区部分相邻地区乡镇的调查》文中指出通过对皖南地区部分相邻乡镇应急管理调研发现,乡镇政府是目前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最薄弱环节,尤其是相邻地区乡镇更为突出。如何最有效地发挥地方政府与基层组织应急联动管理机制,我们采取SWOT态势分析法,系统分析相邻地区乡镇应急联动管理的现状及问题,提出适合皖南地区相邻乡镇应急管理新模式。
赵姗姗[4](2016)在《新医改背景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建设研究 ——以江苏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事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于2009年启动,遵循公益性原则,首次明确提出了基本卫生医疗制度为全民公共产品,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的事业单位,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系存在的社会效益低下、政事关系混乱等弊端。面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公共卫生服务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当下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急需加强职能建设,找准新的定位。文章介绍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建国以来的历史沿革、机构性质转变、现行运行模式和职能状况。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发展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政府性质的卫生防疫委员会、社会主义改造和发展时期的政事合一事业单位性质的卫生防疫站、进入21世纪后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阶段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由国家——省——地——县四级机构组成,在业务上自成体系,主要职能为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文章具体以江苏省为例,简单介绍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性质、分布情况、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情况,通过《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职能表》,详细阐述了江苏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的公共卫生职能共15个大类、105个项目和247个主要内容,分析了由于现有职责不明晰、定位不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职能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职能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政府资金投入状况不理想、收费服务比重过高、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类公共职能履行效果不佳、政策建议水平参差不齐、人力资源状况欠佳、科学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科研培训能力不强、社会效益不明显,具体体现在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视程度较低,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占卫生事业总经费的比例普遍较低、投入的方式简单且低效;机构业务服务能力不强,科学技术支撑能力随着机构层级的下降而递减;机构尤其是基层机构人力资源数量极为有限且素质偏低等方面。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处在“7字形”非正常管理关系之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沟通协调效率也不高。文章简单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或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如美国包括了社区组织、医院和诊所在内的国家——州——地方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英国国家主导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俄罗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独立的三级垂直管理体系。对比国内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发现,国内外机构运行模式职能建设方面的最大差别在于机构的性质,其次是机构资金筹集渠道和权力范围。通过对比还发现,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政府主导,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力度,完善社会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协作机制,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等。公共卫生服务涉及到全社会的利益,要解决上述问题,结合国外经验,文章提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完善职能建设,获得新的定位,准确定位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明确政府是公共卫生服务的责任主体,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非盈利的福利性事业,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社会公益责任的担当,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自身建设,调整与政府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文章提出了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建设和机构重新定位的具体对策与建议。提出要强化政府主导职能,提高政府部门对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金保障机制,对常规性经费投入有所倾斜,资金投入需稳定、高效;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体制,打破“7”型管理结构,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业务指导联系,改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事制度。要回归社会公益性,理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范围与事业边界,提供公共产品,逐步剥离非公共产品服务。要逐步建立社会化运行机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最终成为为社会服务、社会的机构,直接有效合理利用社会资源,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新定位下还应采取建立完善事业法人制度、加快民主化的构建等措施。
何志明[5](2016)在《深圳市坪山新区公共卫生机构改革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圳市从2007年开始陆续设立了光明、坪山、龙华以及大鹏等功能新区。深圳坪山新区于2009年6月挂牌成立,新区成立之初,辖区公共卫生体系比较薄弱,公共卫生机构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人员短缺、业务经费无保障等一系列发展问题。同年7月,深圳市开始实行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要求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在此背景下,坪山新区进行了公共卫生机构改革相关工作。深圳市坪山新区在公共卫生机构改革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实际状况,提出了相应改革对策和方案,建立了全新的坪山模式,成功完成了公共卫生机构调整改制的目标,提高了新区公共卫生工作效能,保障了坪山新区公共卫生事业的顺利发展,同时也为深圳市新功能区公共卫生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其他新功能区或全国其他地区的公共卫生改制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本研究进一步探索了新区公共卫生机构改革之后的慢性病管理模式,通过实地调查,运用组织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深圳市坪山新区慢性病防治管模式的组织结构以及相关情况,为更好的开展和完善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合理的建议。此外,还通过采用个人深度访谈法,了解公共卫生机构改革后工作效能改变情况,证明了通过实施机构改革,坪山新区公共卫生机构工作效能得到了普遍提高。本研究结论:(1)深圳市新功能区公共卫生机构改革是深圳实行大部制改革、成立了新功能区之后的客观需求,公共卫生机构改革有利于促进辖区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2)坪山新区公共卫生机构改革过程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逐一统筹落实解决了改革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确保了整个改革过程顺利进行。(3)坪山新区公共卫生机构改革之后,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坚持管理模式创新,结合坪山实际情况开创了“防治管”的慢性病防治新模式。(4)坪山新区公共卫生机构改革后,辖区公共卫生机构的工作效能得到了普遍提高。(5)深圳市各个新功能区的公共卫生机构改革模式不尽相同,各种改革模式孰优孰劣有待开展进一步研究论证,区级卫生行政管理机构的架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彭伟[6](2014)在《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以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化,带来了社会形势与结构上的改变,但我国基层乡镇对社会的管理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并没有与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应,乡镇的社会管理需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变化。因此,对乡镇社会管理的创新已经迫在眉睫。与此同时,所要面临的是随着社会与经济的进步而引发的群众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等等,这对于政府而言,无疑是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因此,单单只靠政府来对社会进行管理是必然不够的,政府必须借力于社会组织、以及广大的群众为主体来共同治理,才能实现社会有序、和谐、稳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而社会管理的最前线就是乡镇政府,人们群众直接接触到的是乡镇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所以加强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将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为基础,综合阐述了社会管理的基本内容,深入分析当前乡镇政府社会管理现状,重点介绍了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在社会管理的创新实践,总结了狮岭镇社会管理创新做法,指出了狮岭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在管理理念、城乡结构以及财政投入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管理体制、管理机制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对当前狮岭镇社会管理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国内外两方面对当前的基层社会管理进行了研究比较和经验借鉴,相应提出了狮岭镇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和建议,推出了切实可行的狮岭镇社会管理创新对策,为我国乡镇政府社会管理的创新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和理论参考。
陈亦男[7](2010)在《湖南省农村不同卫生监督管理模式的实用性研究》文中认为一研究目的研究湖南省基层卫生监督工作现状,建立基层卫生监督工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对我省目前农村不同卫生监督模式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为建立和完善农村卫生监督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二内容与方法1方法通过对湖南省县级卫生监督机构进行结构式信函调查,了解农村卫生监督现状;根据农村卫生监督人员来源、工资来源、管理形式、业务范围的不同把湖南省农村卫生监督归纳划分为四种不同模式。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每种模式按县域经济水平分为高、中、低三层,并结合地域分布等因素,每层各随机抽取一个县,共抽取12个县(市)作为调查样本;采用典型调查的方法确定不同农村卫生监督模式的四个县进行现场调查,每县随机抽取两个乡镇对农村居民进行调查。采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不同监督模式的绩效。2内容研究农村卫生监督工作需求情况;基层卫生监督工作人、财、物投入情况;各项卫生监督职能执行情况;农村居民对卫生监督知情与满意度;农村卫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基层卫生监督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比较不同农村卫生监督模式的绩效。三结果1四种农村卫生监督模式分别为:模式一,在乡镇设立卫生监督分所,卫生监督员专事卫生监督工作,以南县为典型;模式二,在乡镇卫生院成立卫生监督办公室,聘任助理卫生监督员,负责辖区内日常卫生监督检查和简易程序的行政处罚,且与防保办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合署办公,以桃江县为典型;模式三,在乡镇卫生院聘任助理卫生监督员,负责辖区内日常卫生监督检查工作,以湘乡市为典型;模式四,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直接管理农村卫生监督工作,以邵阳县为典型。2样本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8.3%,平均每个县农村监管对象的户数为3141.3户,从业人员数为5502.8人。3四种模式的人力综合素质平均分分别为5.20分、5.94分、6.24分、5.25分;不同模式的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电脑、相机和车辆等基本配置平均达标比例分别为81.4%、67.9%、63.2%、55.0%。4 20062008年四种模式间的人均财政拨款均为增长趋势;不同模式间人均财政拨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4,P=0.00)。5四种模式的职能项目开展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学校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职能项目及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与评价开展率均较低。6模式一的卫生行政许可按时办结率为100.0%,卫生监督检查频次为3.0次/户,投诉举报调查处理数以一天内调查处理数为主,占61.2%,均高于其它三种模式。7四种模式农村居民对农村食品卫生、医疗市场监管状况、卫生监督工作知晓和受益情况及满意度和总体评价均存在差异,南县的均优于其它三县(均P=0.000)。8卫生监督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投入、利用、效果;二级指标分别包括在岗人数、人力综合素质评分、设备设置水平、人均财政拨款额度;卫生监督公共职能项目开展率、卫生行政许可按时办结率、平均监督检查频次/户、结案率、稽查案件率、卫生法制宣传广播电视播出次数、平均每监督员培训次数;投诉举报一天内处理率、突发事件发生次数、居民卫生监督工作知晓程度和满意度。9四种模式的工作综合绩效评价平均分分别为4.7827、3.7020、3.6793、2.7598。四结论1湖南省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工作任务重,人、财、物的投入和配备有待提高和均衡;2 20062008年湖南省基层卫生监督工作总体上有较大提高,但各项工作尤其是学校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与评价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3本研究建立的基层卫生监督投入、利用、效果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有效评价不同卫生监督模式的工作绩效;4在农村乡镇分片设立卫生监督分所,卫生监督员专事卫生监督工作的模式要优于其他三种模式,是值得推广的农村卫生监督模式。
张青[8](2010)在《地方治理视野中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以广东乡镇政府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乡镇政府虽然是当前国家行政体系中的最低一级政权组织,却承担着规划和组织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的建设、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责任,其履行职责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有重大影响,在新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建设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发挥着其他层级组织无法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社会转型期,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薄弱,乡镇政府运行模式仍然存在着“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本文通过对乡镇政府进行职能解析,分析在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服务面临的问题,提出乡镇政府以公共服务为取向、多元参与的地方治理模式的乡镇政府职能重构的可行途径,进而建立一套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公共服务型政府所要求的,能够较全面、真实、公正地反映乡镇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评价体系。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是指,运用一定的考核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运行和管理全过程及其完成结果进行综合性考核与评价的系统,以促进其公共服务水平和应用绩效的提高。本文主要研究在上述分析框架下,如何构建广东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要以农民是否获得较满意的公共服务质量和发展环境为标准,使农民真正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受益者。笔者遵循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与方法作为研究的基础与前提,并借鉴地方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政府绩效评价理论,以广东省乡镇政府为个案分析,以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供为切入点,提出构建乡镇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设想。本文结构除导论外,共分为五章和结论。导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写作思路,第一章主要分析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借鉴;第二章主要对乡镇政府职能进行解析,主要是通过我国乡镇政府体制、职权与职能的分析,辅之以广东乡镇政府职能现状分析,进一步梳理乡镇政府职能的脉络;第三章主要分析乡镇政府公共服务及其发展局限,探讨我国乡镇政府在职能定位、地方治理及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发展局限;第四章主要分析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方法与实践,通过国际层面、国内层面及广东个案层面进行述评;第五章主要分析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以广东省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具体建构进行进一步的说明;结论部分主要是对全文的研究归纳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了以下观点:1、将地方治理理论引入本课题的研究分析框架,探索新农村建设及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背景下乡镇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地方治理模式,提出构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设想;2、作为创新乡镇政府绩效评价机制的前沿探索,开展针对乡镇政府层级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研究是有益的尝试。分析在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服务面临的问题,并以广东乡镇政府为个案进行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广东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设想;3、通过对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国际层面的经验总结、国内一般层面的实践现状及选取广东乡镇个案层面的分析,提出的广东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设想在一定程度上适合广东省情、镇情,并为全国的乡镇政府在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方面提供有益的探索性尝试和实践应用方面做出一点贡献。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对于改革乡镇政府、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换、提高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绩效并促进其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进行地方治理模式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汲进梅[9](2009)在《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我国农村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患病率正在逐年升高,给农村居民带来严重健康损害的同时,也给慢病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使得许多慢病家庭生活陷于困境。在缺少有效控制措施的前提下,农村地区因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致贫、返贫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为此,如何建立完善的农村地区慢病控制机制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文献综述,在国外,尤其是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制度,已形成了针对慢病的疾病控制体系,明确了政府、机构等方面组织的慢病控制职责。在国内,目前对慢性病控制的研究和措施主要集中在传染性疾病,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主要集中在临床防治方面,虽然在预防控制等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不系统,特别是缺乏慢病控制机制的系统设计及其相关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对我国目前慢病控制现状总结的基础上,发现问题,为合理分配利用资源、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人才素质,完善农村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体系,提出建立适合我国农村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机制的建议。具体目标包括:(1)分析农村地区居民主要慢病经济负担与家庭疾病风险,农村地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慢病防治能力现状:(2)分析现有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机制的现状,明确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机制存在的问题;(3)在对我国农村慢病控制体系薄弱环节和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农村慢病控制需要加强的工作;(4)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慢病控制的成功经验,提出以慢病控制为目标导向的农村居民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资料来源本研究的样本资料主要来源于卢森堡-WHO-山东省农村地区卫生人员培训与慢病控制项目基线调查的数据以及国家的宏观卫生统计资料和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有关数据。研究方法包括系统分析法、文献综述法、专家咨询法等。分析方法有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调查发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普遍存在人员素质低,队伍不稳定,设备落后等问题。近几年随着乡村卫生院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较以前规范了许多,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农村医生应该承担相应的疾病预防控制职能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慢病预防工作比较薄弱,没有形成机制。县级医院、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卫生院慢病控制人员的比例分别为5.23%、6.91%、4.46%;开展健康教育的次数平均为6.7次、7次和5次,主要采取发放宣传单的形式;慢病管理只有少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开展,主要方式是通过接诊或者免费查体获取的信息建立健康档案,但是利用率比较低,未能有效开展随访及家庭康复与社区康复:基层医生在有限的康复治疗中过于注重临床治疗而忽视了心理、精神与功能的康复,这与他们的综合素质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造成现存三级卫生机构开展慢病预防控制工作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资金、政策等的支持,机构以及人员没有开展慢病预防工作的积极性;对慢病工作缺少监督,为数不多慢病控制政策没有有效落实;农村合作医疗对慢病控制的投入不足,尤其是对预防环节投入薄弱,没有建立慢病控制预警机制;农村合作医疗对慢病患者门诊费用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费用补偿力度偏弱,不利于引导慢病患者在基层卫生机构就诊,以降低慢病患者的经济负担。结果与发现对农村地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研究发现,本次调查的山东省样本地区农村地区32.92%的家庭目前处于负债的状态,这些家庭中人均负债2500元,其中有22.38%的家庭是因为看病而借钱。25岁以上人口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37.19%和3.49%。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人均每年的花费为787.67元/年和1545.67元/年,分别占个人经济收入的19.06%和33.78%。24.34%的高血压患者、24.9%的糖尿病患者和26.0%的其他慢病患者在2006年得到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补偿额度分别为40.00(中位数)、526.84(均数)和150.0元(中位数)。山东省农村居民整体的慢病知识水平低。慢病知识得分为0分的达到48.8%;仅有49.4%的被调查者想知道慢病相关知识。经常主动获取健康知识的比例低,仅为33.0%;最希望获取的慢病健康知识类型是预防知识;希望更多的通过医生、报刊书籍、广播及宣传手册等权威性较好的途径获取健康知识。分析我国慢病防制工作现状,可以发现:有项目支持的慢病防治地区的工作一般效果较好,没有项目支持地区的慢病防治工作一般效果较差,而将试点地区的经验向非项目地区推广存在很多问题:慢病防治的政策支持环境尚未形成,能切实解决问题的政策如防治经费的保障机制尚未建立;慢病防治人员的聘用、工资补偿、晋升、培训等政策还有待开发;慢病专业防治机构不健全,系统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形成规模,社区慢病防治服务中起关键作用的“守门人”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尚未建立,使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在慢病防治中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慢病防治队伍的技术能力有待提高,防治规范和技术尚不能形成体系等。其中,医疗服务收费决定慢病防治人员的经济收入的机制,是系统的慢病防治计划难以实施,社区慢病防治人员缺乏主动提供慢病预防保健服务的原因之一。农村慢病防治所依托的医疗机构体系已经基本理顺,但是相应的政策支持还没有到位;农村卫生体系正在逐渐完善,但是相比城市、相对于慢病控制目标而言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农村医生待遇问题、身份问题、能力问题以及职责界定等问题;慢病信息系统正在逐渐开发,但是还没有形成国家级别的统一规范,相应的技术支持、人员配备等问题尚待解决;慢病控制成本效果最优的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很薄弱,这与机构设置、农村居民健康意识以及农村医生水平有很大关系。建议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需要加强的工作:一是控制措施前移,通过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增加投入,强化健康教育和健康体检制度建设等,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二是控制措施下沉,强化对基层医疗保健和康复体系的建设;三是提高农村慢病居民基层医疗保障水平,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中设立门诊慢病报销基金,使患慢病的农村居民能够得到必要的诊治和康复治疗。在对我国目前农村地区慢病控制体系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慢病控制经验,提出了农村地区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为导向的居民健康保障体系完善的建议:增加慢病控制协调职能,协调卫生系统内外的资源开展慢病控制工作;扭转政策制定“重医轻防”的倾向,明确卫生机构的慢病控制职责:完善现有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慢病控制信息职能,建立慢病信息数据库,对人群采取分类管理政策;在新农合制度内成立慢病基金,对慢病预防控制和基层卫生机构就诊费用进行补偿,引导慢病控制关口前移和防治工作下沉。本论文在对农村慢病控制机制系统分析基础上,首先明确了目前农村地区慢病控制机制建设的差距与薄弱环节,并提出了农村地区慢病控制机制的建设需要加强的重点任务;第二,提出了从慢病的病因学到疾病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全程控制机制的无缝隙战略思想,为农村慢病控制建设提供了比较明确的建设任务和要求;第三,提出了通过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即借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手段导向慢病控制机制完善的程序和方法。第四,提出了慢病控制机制建设应针对慢病病因学控制措施为重点,完善以慢病控制措施为导向的农村卫生体系建设,为强化预防控制措施和基层卫生体系明确了可持续性的制度建设目标。
时先锋[10](2008)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职能分工与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本研究旨在针对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能履行面临的众多问题,研究界定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责任主体及基本的、合理的职能分工,推荐适合农村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的优化策略。方法利用分层典型抽样和完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样本。发放调查问卷收集主要管理机构职能履行情况。通过个人深入访谈和选题小组讨论,并借助文献研究结果,获得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对问卷结果做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县级公共卫生管理相关部门至少有14个,存在一定程度的职能重叠和协调困难现象;乡级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主要由镇卫生院代行。2.主要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履行效果最不满意的管理职能分别是:卫生局集中在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和健康相关产品的认证、监督抽检工作上;卫生监督所集中在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化妆品卫生监督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集中在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组织开展健康教育、组织职业人群健康体检上;妇幼保健院(所)集中在生殖保健督导、出生缺陷监测上;镇卫生院集中在对村卫生室健康教育工作的监督指导上。3.农村公共卫生管理面临的主要困难有3个方面。(1)制度层面:缺少公共卫生根本法,管理机构职能交叉;(2)组织层面:免疫接种监管不力,补偿机制扭曲,监督执法问题丛生,疾病监测网络不健全;(3)机制层面:政府公共卫生投入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4.公共卫生产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正外部性、投入—产出性价比高等特征决定了公共卫生管理的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府。5.推荐的农村公共卫生组织结构设计方案:①设立公共卫生委员会②划转卫生部门部分公共卫生管理职能③整合县医院和妇幼保健院④卫生监督机构实行垂直管理⑤剥离卫生院公共卫生监管职能。6.农村公共卫生基本管理职能:卫生局19项,卫生监督所7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项,县医院(含妇幼保健院)8项。建议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统筹考虑改变目前农村公共卫生管理效率低下的现状:1.在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中同等对待公共卫生和经济发展指标;2.加紧公共卫生母法的立法工作;3.充分发挥公共卫生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作用;4.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向基层和贫困地区倾斜;5.足额落实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并严格监管其合理使用;6.任贤惟能,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7.常抓不懈健康教育工作;8.依托现有资源,加快信息管理网络建设。
二、成立乡镇防保所及其职能与效果的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立乡镇防保所及其职能与效果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新医改背景下淮安市公立医院改革现状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难点 |
2 淮安市公立医院改革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3 淮安市公立医院改革的现状调查 |
3.1 基本情况 |
3.2 调查设计 |
3.3 主要做法 |
4 淮安市公立医院改革存在的问题 |
4.1 优质医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 |
4.2 制度保障不够充分 |
4.3 医疗价格管理亟需加强 |
4.4 卫生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 |
5 淮安市公立医院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政府角色定位不够准确 |
5.2 改革目标任务不够明确 |
5.3 医保发展方向不够清晰 |
5.4 药品流通秩序不够规范 |
6 国内外公立医院改革的典型做法及经验借鉴 |
6.1 国外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做法 |
6.2 国内其他地区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做法 |
6.3 启示与借鉴 |
7 淮安市公立医院改革的优化路径 |
7.1 加强优质资源供给 |
7.2 完善配套管理机制 |
7.3 推进“三医联动” |
7.4 加快信息平台建设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宿迁医疗改革绩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章 宿迁的医疗制度变迁的原因、过程及内容 |
3.1 医疗制度变迁的原因 |
3.2 宿迁医疗改革的过程和内容 |
3.3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宿迁医疗改革绩效评估 |
4.1 双重差分法 |
4.1.1 双重差分法的基本原理 |
4.1.2 双重差分法的回归模型 |
4.2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
4.3 实证结果和分析 |
4.4 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进一步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地方政府与基层组织应急管理联动机制研究——基于安徽省皖南地区部分相邻地区乡镇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皖南地区相邻地方政府与基层组织应急联动机制SWOT分析 |
(一)优势分析 |
1. 应急物资装备管理试点,加快了地方政府应急物资装备管理的步伐。 |
2. 区域内外应急联动机制建设,促进了相邻区域地方政府应急联动机制的形成。 |
3. 应急值守与信息报送制度的出台,确保了乡镇对应急管理隐患信息的准确把握。 |
(二)劣势分析 |
1. 乡镇政府应急保障资金难以到位,应急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
2. 乡镇应急预案大部分“照葫芦画瓢”,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 |
3. 相邻乡镇应急联动机制不健全。 |
(三)机会分析 |
1. 地方政府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已成为评价应急治理能力的共识。 |
2. 建立健全横向与纵向应急联动机制已成地方政府认知的共识。 |
3. 自上而下的应急联动考核机制,创造了网格式应急管理新模式。 |
(四)风险分析 |
1. 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高峰期。 |
2. 乡镇面临应急管理无法可依的风险。 |
3. 专家参与应急管理的随意性,易导致长官意志的风险。 |
二、基于SWOT地方政府与基层组织应急联动机制建设的思考 |
(一)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与基层组织实际的应急管理预案模式 |
1. 制定切合地方政府实际的应急预案模式,加强与上级、同级及相邻地区乡镇应急联动体系的衔接。 |
2.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应急预案全过程监管体制。 |
(二)建立健全乡镇应急联动机制 |
1. 明确乡镇应急办公室的主要职能、职责定位。 |
2. 加快应急联动大数据库建设。 |
(三)建立健全应急联动物资保障与绩效评估体系 |
1. 加强应急资源储备与调配的监管。 |
2. 建立健全应急物资联动管理绩效评估制度。 |
(四)建立健全相邻地区地方政府就近应急处置联动机制 |
1. 建立健全与周边县市区的应急联动协作机制。 |
2. 建立健全相邻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就近增援联动机制。 |
(4)新医改背景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建设研究 ——以江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主要研究内容 |
3、具体研究方法 |
(五) 研究创新 |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 公共产品理论 |
(二)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公共卫生 |
(三) 疾病预防与控制相关概念介绍 |
(四) 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 |
二、我国疾病预防与控制现状、问题分析 |
(一)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历史沿革 |
(二)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性质 |
(三)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运行模式 |
(四) 疾病预防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
三、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 机构定位与职能现状 |
1、机构性质 |
2、机构布局与组织结构 |
3、人力资源概况 |
4、职能现状 |
(二) 问题分析 |
1、政府资金投入状况不理想 |
2、收费服务比重过高 |
3、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类职能履行效果不佳 |
4、政策建议水平参差不齐 |
5、技术支撑能力不足 |
6、科研培训水平不高 |
7、社会效益不明显 |
8、人力资源状况欠佳 |
(三) 管理体制和各级机构间沟通协调效能低下 |
四、国外疾病预防控制模式与经验借鉴 |
(一) 国外典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运作模式介绍 |
1、美国模式 |
2、英国模式 |
3、俄罗斯模式 |
(二) 国内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对比和对我国的启示 |
1、国内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对比 |
2、对国内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启示 |
五、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建设探索及对策 |
(一) 提高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视程度 |
(二)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金保障机制 |
(三)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体制 |
(四) 机构职能回归社会公益性 |
(五) 逐步建立社会化运行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深圳市坪山新区公共卫生机构改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内容与创新 |
(四) 研究方法和研究类型 |
(五) 基本概念 |
1. 行政区划和城市新功能区 |
2. 公共卫生机构 |
二、坪山新区公共卫生机构改革前基本现状 |
(一) 坪山新区成立时医疗卫生机构情况 |
1. 基本情况 |
2. 改革动因 |
(二) 坪山新区公共卫生机构改革前现状 |
1. 机构性质 |
2. 人员状况 |
3. 经费状况 |
4. 办公场所 |
三、坪山新区公共卫生机构改革模式选择 |
(一) 坪山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公共卫生改革机遇 |
(二) 坪山新区公共卫生机构改革模式选择 |
1. 深圳市各区公共卫生模式基本情况对比 |
2. 坪山新区公共卫生机构改革模式的选择 |
(三) 坪山新区公共卫生机构改革基本步骤 |
1. 确定公共卫生机构三定方案 |
2. 明确人员分流整合方案 |
3. 制定财物资源分配方案 |
4 保障开办经费 |
5. 落实办公场所 |
6. 业务衔接与正式挂牌 |
7. 编制性质转换 |
四、改革成效的评估 |
(一) 改革后坪山新区公共卫生机构工作效能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访谈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二) 改革后坪山新区慢性病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
1. 改革后坪山新区慢性病管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
2. 坪山新区慢性病“防治管”新模式的建立 |
五、讨论与结论 |
(一) 成功点与局限性 |
(二) 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以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社会管理概述 |
2.1.1 社会管理 |
2.1.2 社会管理的基本内容 |
2.1.3 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和重要性 |
2.2 社会管理相关理论 |
2.2.1 治理与善治理论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三章 我国乡镇政府社会管理的现状与分析 |
3.1 我国乡镇政府社会管理的现状 |
3.2 我国乡镇政府社会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四章 狮岭镇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探索 |
4.1 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社会管理的现状 |
4.1.1 狮岭镇的基本情况 |
4.1.2 社会管理体制情况 |
4.1.3 财政管理体制情况 |
4.2 狮岭镇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 |
4.3 狮岭镇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 |
4.4 狮岭镇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目标 |
4.5 狮岭镇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的做法 |
4.5.1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
4.5.2 构建公共管理网络 |
4.5.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4.5.4 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
4.5.5 夯实安居工程基石 |
4.5.6 加强合法权益保障 |
4.5.7 构筑文娱教育医疗环境 |
4.6 狮岭镇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
4.6.1 社会管理理念滞后于社会发展 |
4.6.2 社会管理机制不完善,考核体系不合理 |
4.6.3 社会管理信息不透明,服务不到位 |
4.6.4 行政执法编制不足,社会管理压力大 |
4.6.5 社会管理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
4.6.6 外来流动人口多,社会管理难度大 |
4.6.7 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
4.6.8 各类社会矛盾日益突现 |
4.7 狮岭镇社会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7.1 传统社会管理不利于社会发展 |
4.7.2 政府定位不明确,社会管理职能不清晰 |
4.7.3 网络平台模块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完善 |
4.7.4 管理权限严重不足,综合服务功能欠缺 |
4.7.5 镇级财政运转困难 |
4.7.6 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限制 |
4.7.7 基础管理服务设施配套滞后 |
4.7.8 社会心态失衡现象导致社会不和谐 |
第五章 国内外基层政府社会管理的经验借鉴 |
5.1 国外基层政府社会管理经验借鉴 |
5.1.1 新加坡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经验 |
5.1.2 英国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经验 |
5.1.3 德国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经验 |
5.1.4 国外基层政府社会管理的经验借鉴 |
5.2 国内乡镇政府社会管理经验借鉴 |
5.2.1 杭州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经验 |
5.2.2 深圳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经验 |
5.2.3 四川省夷陵区乐天溪镇的社会管理经验 |
5.2.4 国内乡镇社会管理经验借鉴 |
第六章 狮岭镇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
6.1 科学设置机构,增配人员编制 |
6.2 增强执法力量,提高管理效能 |
6.3 强化管理职能,促进社会和谐 |
6.4 强化综合治理,形成管理合力 |
6.5 加大财政保障,增加资金投入 |
6.6 推进城镇建设,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湖南省农村不同卫生监督管理模式的实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内容与方法 |
1 抽样方法及对象 |
2 研究内容 |
3 资料收集 |
4 资料分析 |
5 质量控制 |
三、结果 |
1 基本情况 |
2 卫生监督经费来源情况 |
3 卫生监督职能执行情况 |
4 关键职能项目完成情况 |
5 农村居民对卫生监督的评价 |
6 卫生监督员对农村卫生监督存在问题的评价 |
7 不同模式卫生监督工作绩效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附件 |
综述 |
致谢 |
(8)地方治理视野中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以广东乡镇政府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由与选题意义 |
(一) 研究缘由 |
(二)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二、研究的概念、框架及内容 |
(一) 基本概念的界定 |
(二) 分析框架和主要内容 |
三、研究的方法、路径与创新 |
(一) 研究的方法与路径 |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借鉴 |
第一节 地方治理理论 |
一、西方国家地方治理模式及变迁 |
二、地方治理理论研究综述及在我国地方政府改革中的适用性 |
第二节 新公共服务理论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观点与西方政府改革 |
二、我国公共服务理论研究综述及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
第三节 政府绩效评价理论 |
一、政府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践创新 |
二、我国政府绩效评价研究综述及探索 |
第二章 乡镇政府职能解析 |
第一节 我国乡镇行政体制 |
一、我国乡镇行政体制的特点 |
二、我国乡镇行政体制的基本架构 |
第二节 我国乡镇政府的职权与职能 |
一、我国乡镇政府的职权 |
二、我国乡镇政府的职能 |
三、我国乡镇政府职能的配置与履行 |
第三节 乡镇政府间关系及广东乡镇政府职能现状分析 |
一、我国乡镇政府间关系 |
二、广东乡镇政府的职权与职能 |
三、广东乡镇政府间关系及扩县简政强镇放权改革 |
第三章 乡镇政府公共服务及其发展局限 |
第一节 公共服务:一个分析框架 |
一、基于社会公正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
二、乡镇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
第二节 乡镇政府职能定位问题及地方治理的困境 |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问题 |
二、地方治理的困境 |
第三节 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的发展局限 |
一、乡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尚待完善 |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
第四章 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及其现实问题 |
第一节 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国际实践 |
一、西方国家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方法 |
二、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国际实践 |
第二节 我国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实践现状评述 |
一、我国公共服务绩效评价质量标准的探索实践 |
二、我国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指数标准的探索实践 |
第三节 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广东个案层面评析 |
一、广东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 |
二、广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问题:现有乡镇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欠缺 |
第五章 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及路径选择 |
第一节 乡镇政府职能重构及地方治理模式下的路径选择 |
一、理念的重构 |
二、乡镇政府职能重构途径 |
三、地方治理模式下的乡镇政府变革路径 |
第二节 乡镇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治理模式下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建构 |
一、地方治理下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 |
二、地方治理下的多元参与 |
三、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建构设想 |
第三节 广东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建构 |
一、建立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思想 |
二、广东省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建构的基本设想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课题 |
一、公开发表的中英文论文 |
二、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 |
附录 |
致谢 |
(9)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
三、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
第二章 慢病控制研究综述 |
一、国外慢病控制研究 |
二、国内慢病控制研究 |
三、国内外慢病控制制度分析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一、机制建设理论研究 |
1.结构与行为理论 |
2.系统论 |
3.组织设计理论 |
4.新制度经济学 |
二、资料来源与方法 |
1.资料来源 |
2.抽样调查 |
第四章 样本地区农村慢病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农村居民高血压、糖尿病流行情况及疾病经济负担 |
1.高血压疾病流行及疾病经济负担 |
2.糖尿病疾病流行及疾病经济负担 |
3.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经济负担情况 |
二、高血压、糖尿病患病影响因素分析 |
1.高血压患病的多因素分析 |
2.糖尿病患病的多因素分析 |
三、农村居民慢病健康知识分析 |
1.慢病危险因素知晓情况 |
2.获取健康知识意愿及行为情况 |
3.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 |
第五章 样本地区农村慢病控制现况及问题 |
一、农村慢病控制工作开展状况 |
(一) 慢病防治技术人员状况 |
(二) 慢病控制宣传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
(三) 慢病管理情况 |
(四) 慢病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
二、农村慢病控制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服务体系 |
(二) 医疗保障体系 |
(三) 信息网络 |
(四) 慢病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
三、农村慢病机构职责、履行及问题 |
(一)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二) 县级医院 |
(三) 乡镇卫生院 |
(四) 村卫生室 |
(五) 医疗保障机构 |
(六) 乡村卫生一体化 |
四、农村慢病控制制度现状及问题 |
(一) 慢病控制政策 |
(二) 慢病管理 |
(三) 慢病服务 |
(四) 慢病医疗保障 |
第六章 讨论与建议 |
一、研究资料及方法的选择 |
(一) 资料情况 |
(二) 方法学选择 |
二、农村慢病控制需要加强建设的主要措施 |
(一) 慢病控制需要加强的主要措施 |
(二) 慢病控制战略 |
(三) 政策支持重点 |
(四) 工作措施 |
三、农村慢病控制与居民健康保障制度的关系 |
(一) 制度建设要以健康保障的需求为目标 |
(二) 制度建设是保障农村居民慢病控制的基本条件 |
(三) 制度的完善应以慢病控制机制为导向 |
四、完善以慢病控制需求为导向的居民健康保障体系 |
(一) 管理体系的完善 |
(二) 组织体系的完善 |
(三) 制度体系的完善 |
(四) 慢病信息系统的完善 |
(五) 居民健康管理措施的完善 |
研究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调查表)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职能分工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内容 |
3 相关概念 |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第一部分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及其职能履行现况分析 |
1 管理体系概述 |
2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概况 |
3 农村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履行现况分析 |
第二部分 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1 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农村公共卫生管理效率低下的作用机制 |
第三部分 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职能及其分工研究 |
1 农村公共卫生管理责任主体的界定 |
2 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
3 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组织设计 |
4 农村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基本管理职能的界定 |
讨论与建议 |
1. 在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中同等对待公共卫生和经济发展指标 |
2. 加紧公共卫生母法的立法工作 |
3. 充分发挥公共卫生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作用 |
4. 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向基层和贫困地区倾斜 |
5. 足额落实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并严格监管其合理使用 |
6. 任贤惟能,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 |
7. 常抓不懈健康教育工作 |
8. 依托现有资源,加快信息管理网络建设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及参考文献 |
附件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2 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履行情况调查表 |
附件3 个人深入访谈提纲 |
四、成立乡镇防保所及其职能与效果的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医改背景下淮安市公立医院改革现状与问题研究[D]. 郎小颖.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2]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宿迁医疗改革绩效评估[D]. 相泽宇. 山东大学, 2018(12)
- [3]地方政府与基层组织应急管理联动机制研究——基于安徽省皖南地区部分相邻地区乡镇的调查[J]. 董若愚,于涣茹,伍万云.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6(03)
- [4]新医改背景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建设研究 ——以江苏为例[D]. 赵姗姗. 南京大学, 2016(10)
- [5]深圳市坪山新区公共卫生机构改革模式研究[D]. 何志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6]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以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为例[D]. 彭伟.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8)
- [7]湖南省农村不同卫生监督管理模式的实用性研究[D]. 陈亦男. 南华大学, 2010(05)
- [8]地方治理视野中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以广东乡镇政府为个案[D]. 张青. 苏州大学, 2010(10)
- [9]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机制研究[D]. 汲进梅. 山东大学, 2009(05)
- [10]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职能分工与优化策略研究[D]. 时先锋.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标签:公共卫生论文; 坪山论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