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赛普拉斯推出首款并行光纤模块(论文文献综述)
王健,熊福敏[1](2021)在《高精度传感器检测技术的发展动向及应用》文中提出借助传感器可促使人体感官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切实从生理局限中摆脱出来,获得更多需要信息,本文针对高精度传感器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实践进行分析,为更好应用该技术提供参考。
李宽[2](2020)在《绝对式光栅尺实时检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分析了解某企业绝对式光栅尺产品的检测需求后,设计了一种绝对式光栅尺实时检测系统。该系统采用FPGA作为检测控制器的主控芯片,结合USB接口芯片以及其他配合芯片组合成整体硬件部分,搭配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从而实现对绝对式光栅尺的检测。本文首先介绍了绝对式光栅尺的发展和主要工作原理,深入分析现有检测产品的不足,以此给出面向绝对式光栅尺的检测系统思路。其次,本文在深入了解绝对式光栅尺通讯协议、USB通信协议、USB驱动、BISS通信协议、FPGA系列芯片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检测控制器的硬件设计,实现实际应用检测功能。随后,通过研究BISS通信协议,基于FPGA开发软件Quartus II设计了Bi SS主机IP核,以IP核为核心设计软件框架。对具体功能进行分区模块化并进行程序设计,最终完成了检测控制器的软件设计。编写上位机软件,通过USB接口,实现上位机与FPGA芯片的通信,即实现上位机控制检测控制器以完成各种指令。最后,搭建绝对式光栅尺精度检测实验平台,使用激光干涉仪对检测控制器进行大量检测实验,对绝对式光栅尺进行误差补偿。通过大量实验,对软件部分参数做了调整和模块优化,以减小延时。实验表明,检测控制器能实现绝对式光栅尺的精度检测并基本达到时延减少的目的。
王皓民[3](2018)在《嵌入式视频压缩处理及磁盘直写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迅速的发展,人们对于视频清晰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视频的数据量也不断增长。高清晰度视频的传输问题随之而来,因此本文在保证视频质量的同时,利用H.265/HEVC编码对视频数据进行压缩,大幅减少视频数据量,进而实现视频信息的实时显示和存储。通过Matlab建立仿真模型,实现基于H.265/HEVC的压缩编码,并验证其压缩的显示效果。嵌入式系统的不断发展,其灵活性、可移植性、小型化的特点更加显着。因此本文选择以FPGA为中央处理单元,实现硬件系统的设计。在FPGA的硬件平台上,利用可编程逻辑资源以及DSP资源实现H.265/HEVC编码的映射。为了保证海量数据可呈现性、方便后期开发,视频信息的存储采用直写的移动磁盘技术。搭建硬件平台,通过图像采集系统实现1080P@30Hz的图像采集,基于硬件系统对图像进行高速缓存后进行压缩,实现了视频数据近116倍的压缩比。利用磁盘直写技术实现图像的存储,并通过串口读取的形式验证了存储信息的正确性。因此实现了基于FPGA的高压缩比的视频压缩以及磁盘的直写存储。
朱兵[4](2015)在《低照度高速图像采集与传输系统设计》文中认为低照度图像采集传输系统在军事、监控和科学探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低照度CCD成像技术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电子倍增CCD技术和超高灵敏度CCD技术,这是具有各自适用领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低照度CCD技术,但是这些技术也有它们的共同点:都是通过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实现良好的低照度成像性能。图像数据的传输可以采用的方案很多,Camera Link、千兆以太网、IEEE1394和USB都是常用的图像数据传输接口,几种接口各有优缺点,本论文从实际应用需求出发选择了USB3.0传输接口,并根据所选控制器特性,设计了一种简单实用的专用于图像数据的传输方案。文章主要工作是:论述低照度CCD技术的原理和几种常用数据传输接口。介绍普通CCD的原理和构造,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低照度CCD的构造以及由此带来的优点和缺点;通过几种常用数据传输接口的介绍和优缺点比较,最终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了合适的传输接口和低照度CCD图像传感器。低照度图像采集前端的设计。包括硬件和驱动设计,实现了自动曝光功能模块,最后在分析CCD原理的基础上开发了提高图像采集前端帧率的技术。高速数据传输后端的设计。包括硬件和驱动设计,分析了所选USB控制器的特性,设计了一种简单实用的专用于图像数据传输的方案。系统整体测试。通过客观的性能测试,一方面验证了帧率提升技术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证明系统能够达到应用需求。
张博[5](2015)在《基于NSC1003的CMOS图像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由于传统CMOS图像传感器的动态范围低于一般场景动态范围,容易丢失景物细节,影响成像质量,因此研制宽动态范围CMOS图像处理电路的需求更加迫切。本文针对这种情况,采用宽动态范围的CMOS图像传感器,设计一种宽动态范围CMOS实时图像采集、处理系统。本文首先对CMOS图像传感器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和其性能做了简要概括,对CMOS与CCD的主要特点做了比较。对NIT公司的NSC1003型宽动态范围CMOS图像传感器的性能参数、结构特点和工作时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该CMOS传感器为成像器件,在已有的嵌入式成像平台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CMOS驱动子板,构建了嵌入式CMOS实时图像处理硬件平台。基于研制的CMOS图像处理硬件平台,采用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和模块化设计方法,完成了NSC1003的驱动时序设计、图像采集模块、图像存储模块和CVBS接口控制模块的设计,在对各功能模块进行分别仿真的基础上,在顶层完成模块之间的连接。针对宽动态范围CMOS图像传感器的成像特点和噪声特性,进行CMOS图像预处理模块进行了设计,提出一种多算法叠加的图像处理方式,先后使用灰度拉伸算法和中值滤波算法对图像进行处理,研究与分析这两种算法的优缺点和设计思路,并在FPGA中完成算法的硬件实现,获得了良好的成像效果,为微光ICMOS的研制制备了技术基础。
李达伦[6](2014)在《基于USB3.0的EMCCD相机高速数据传输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电子倍增CCD(通常记为EMCCD)是一种具有高速读出能力的微光成像器件,为了实现它的高速读出功能,需要配备与之相应的高速数据传输通道。自动成像协会(AIA)在2013年初发布了用于高速图像数据传输的USB3Vision标准。该标准定义了相机在USB3.0总线上工作时的行为,规范了如何使用USB3.0接口。本文根据EMCCD的高速读出特点并且结合USB3Vision标准,提出了一种基于USB3.0的高速数据传输系统。首先简要介绍了基于该标准的EMCCD相机高速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方案,重点介绍了传输系统的构建和图像采集软件的设计。其中,传输系统的构建主要是在QUARTUS Ⅱ的开发环境下,移植EMCCD相机数字控制器,使用VHDL语言编程设计一个USB3控制器,产生USB3.0芯片USB3014的读写时序以及相关的逻辑信号,并且完成模拟图像产生和针对USB3Vision标准的数据传输格式转换的功能;图像采集软件的编写是在VS2010开发环境下利用CYPRESS公司提供的应用程序接口(API),采用C++语言实现。在完成了传输系统的软硬件构建之后,我们进行了传输系统的验证实验。在进行模拟图像采集实验时,图像采集软件能正常完成固件下载、器件信息显示、ADC参数设置、单帧采集、连续采集、自动存盘、手动存盘等功能。误码率测试实验是在传输线长1.5米、传输速率小于266MByte/s时进行的,传输系统的误码率小于7.28×10-13。实验结果表明,我们构建的传输系统能够正常工作,在满足EMCCD相机系统传输速度要求时,估算的误码率也符合USB通信对误码率的要求。本文研究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天文台联合基金(10978013)的支持。
李麒[7](2014)在《基于SOPC的千兆以太网CMOS图像采集传输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图像是指各种图形和影像的总称,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常用的信息载体,它是人类获取的外部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图像的传输与处理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安防、交通、工业、医疗、军事侦察等各个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采用高分辨率、高帧频、高灵敏度的摄像机在多个不同方位同时进行图像采集,必然带来图像数据传输的带宽高、图像数据存储容量大的问题,图像的实时处理和高速传输技术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文中结合CMOS图像传感器技术、图像去噪技术、SOPC图像采集技术、千兆以太网TCP/IP协议传输技术,研究基于SOPC的千兆以太网CMOS传感器图像采集传输系统。本文主要进行以下工作:(1)阐述CMOS图像传感器技术、FPGA图像采集技术及TCP/IP协议传输技术的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分析图像采集、传输中的问题,为系统建立奠定基础。(2)介绍了像元结构及CMOS图像传感器阵列结构,分析了CMOS图像传感器的功能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叙述了图像采集的工作原理,介绍CMOS图像传感器OV7670芯片的一般特性。(3)对图像噪声及图像质量进行评估,详细描述了小波阈值去噪方法与Contourlet变换阈值去噪方法的基本思想,选取标准512×512的Lena、Boat和House图像作为实验图像,分析和比较各种阈值去噪算法在噪声方差(?)=30的高斯白噪声条件下实验结果。(4)研究TCP/IP基层硬件连接及通信协议,对千兆以太网数据链路层芯片IXF1002和物理层芯片BCM5461S进行详细介绍,设计图像采集系统IP核,包括12C控制模块、SDRAM模块及显示控制模块,最后对系统的仿真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陈德美[8](2013)在《基于CMOS图像传感器的高速图像采集与传输系统的研究设计》文中认为随着高速图像采集技术的高速发展,高速图像采集与传输系统已广泛应用在科学研究、军事、交通、公共安全、机器视觉等领域。相比美、英等国家,国内在技术储备、产品类型、质量上都较落后,特别在传感器及其控制技术上与西方差距甚大,以致现阶段国内高速图像采集设备对进口依赖度很高。因此,研究高速图像采集与传输系统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详细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基于CMOS图像传感器的高速图像采集与传输系统进行研究与设计,主要的工作与成果如下:1.在查阅相关文献和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CMOS图像传感器与CCD图像传感器的结构原理与性能,比较说明了CMOS图像传感器相比于CCD的更适合高速图像系统,确定了基于CMOS图像传感器的高速图像采集与传输系统的总体框架。2.系统设计采用赛普拉斯公司生产的LUPA-1300型CMOS图像传感器为成像核心,采用Xilinx公司的Spartan-6系列的FPGA为主控芯片,图像数据通过Camera Link模块进行传输。系统的时序电路采用Verilog HDL语言进行编写,实现对CMOS图像传感器的调控目的。3.搭建了系统的软硬件测试平台,实现了对系统中采集模块及传输模块关键数据,关键信号的测试。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本系统采用CMOS图像传感器,实现了图像采集速度快,帧频高,所成图像效果清晰稳定,分辨率达到1024×1024。同时系统针对电源及硬件布边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使系统同时具有低功耗、控制灵活等优点。在汽车碰撞检测及工业自动化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李兵祥[9](2012)在《油气井出砂数据采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气井在生产过程中出砂是不可避免的,不适度出砂不仅影响油气井的使用寿命,还对机械设备产生损伤,只有适度的出砂才能保证正常的生产。这就需要对油气井进行实时检测,通过数据采集系统获得的数据对出砂量、出砂率进行分析判断,为采取必要的措施提供事实依据。本文分析了出砂的产生原因及出砂的危害,研究了出砂信号的特性,建立出砂信号与出砂量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设计了信号调理电路及信号采集传输电路:包括电荷放大电路、有源滤波电路、仪用放大电路、AD采集电路、USB传输电路;研制了系统软件,包括DSP软件、USB控制传输软件、对USB与上位机软件LABVIEW进行通信的NI-VISA进行设置;对采集到的信号经处理后在上位机上进行显示,包括出砂量、出砂率等参数。结合测试系统在室内进行出砂模拟实验,对所建立的出砂模型合理性及正确性进行检测,本系统在控制油气井出砂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山水[10](2008)在《日益发展的地面数字高清》文中研究表明从央视高清综合频道于今年1月1日在北京作为地面数字高清晰度电视(HDTV,简称高清电视)频道的免费开播,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了地面电视从模拟向数字的全面转换,也意味着我国高清时代的全面来临,免费的地面高清电视的开播吹响了这一号角。
二、赛普拉斯推出首款并行光纤模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赛普拉斯推出首款并行光纤模块(论文提纲范文)
(1)高精度传感器检测技术的发展动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概述 |
1.1 传感器的定义 |
1.2 传感器的基本组成原理 |
2 高精度传感器检测技术发展动向分析 |
2.1 测量仪器的高精度和功能多元化发展 |
2.2 参数测量与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发展 |
2.3 传感器向智能化、集成化、微型化、量子化、网络化发展 |
2.4 极端测量 |
3 高精度传感器检测技术实际应用探究 |
3.1 光纤间距传感器在机床监控中的应用 |
3.2 压力传感器在石化行业的应用 |
3.3 传感器网络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
4 新型传感器技术及产业发展动向 |
4.1 新纳米管传感器能检测单个爆炸物分子 |
4.2 视觉传感器和单层传感器的问世 |
5 结语 |
(2)绝对式光栅尺实时检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精度检测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
2.1 莫尔条纹技术简介 |
2.2 绝对式光栅尺的工作原理 |
2.3 检测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绝对式光栅尺控制器硬件设计 |
3.1 控制器功能与工作过程简介 |
3.2 FPGA技术及芯片选型 |
3.2.1 FPGA简介 |
3.2.2 FPGA器件的选型 |
3.3 USB技术及芯片选型 |
3.3.1 USB接口技术简介 |
3.3.2 USB接口芯片选型 |
3.4 控制器硬件整体设计 |
3.4.1 USB与 FPGA芯片电路设计 |
3.4.2 电源电路设计 |
3.4.3 测试电路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i SS协议与FPGA实现 |
4.1 BiSS协议简介 |
4.2 BISS协议的IP核设计 |
4.2.1 BISS协议IP核下的传感器模式设计 |
4.2.2 BISS协议IP核下的寄存器模式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绝对式光栅尺检测系统测试 |
5.1 控制器功能测试 |
5.2 绝对尺精度检测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致谢 |
(3)嵌入式视频压缩处理及磁盘直写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视频编码标准及编码器研究现状 |
1.2.2 磁盘控制器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视频压缩及磁盘控制器分析研究 |
2.1 视频编码分析 |
2.2 基于Matlab视频压缩验证 |
2.2.1 预测编码 |
2.2.2 变换和量化编码 |
2.2.3 熵编码 |
2.3 图像质量评价 |
2.3.1 主观评价 |
2.3.2 客观评价 |
2.3.3 SSIM质量评价方法 |
2.4 磁盘控制器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硬件设计方案 |
3.1 方案设计技术选型 |
3.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3 视频处理关键模块 |
3.3.1 FPGA控制模块 |
3.3.2 视频采集模块 |
3.3.3 存储器缓存模块 |
3.3.4 以太网传输模块 |
3.4 磁盘控制器模块设计 |
3.4.1 控制器电路接口设计 |
3.4.2 同步从设备FIFO接口时序分析 |
3.4.3 FX3中的标志配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视频压缩处理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SoPC设计开发流程 |
4.2 图像传感器控制设计 |
4.2.1 IIC总线控制设计 |
4.2.2 色彩空间转换 |
4.2.3 DVP接口传输协议设计 |
4.3 DDR2SDRAM控制器设计 |
4.4 以太网UDP传输协议设计 |
4.5 压缩编码设计 |
4.5.1 X.265源程序移植 |
4.5.2 BSP的配置 |
4.5.3 文件系统的连接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与系统测试 |
5.1 以太网传输测试 |
5.2 磁盘控制器仿真 |
5.3 系统联合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低照度高速图像采集与传输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2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的技术指标及整体方案设计 |
2.2 低照度CCD成像器件的工作原理 |
2.3 常用的高速图像传输接.介绍及选择 |
2.4 低照度CCD芯片选型 |
2.5 其他主要芯片介绍 |
3 图像的采集与处理 |
3.1 图像采集前端硬件电路设计 |
3.2 CCD帧率提升技术设计 |
3.3 图像采集前端驱动设计 |
3.4 自动曝光处理设计 |
4 数据传输与接收 |
4.1 数据传输后端的硬件设计 |
4.2 数据传输后端的传输方案设计 |
4.3 数据传输后端的驱动固件设计 |
4.4 主机接收应用程序设计 |
5 系统测试 |
5.1 系统硬件平台搭建 |
5.2 帧率提升技术的测试验证 |
5.3 系统自动曝光处理测试验证 |
5.4 系统性能测试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5)基于NSC1003的CMOS图像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CMOS图像传感器发展概述 |
1.2 国内CMOS图像传感器研究现状 |
1.3 CMOS与CCD的比较 |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系统总体设计及CMOS子板硬件电路设计 |
2.1 系统总体设计 |
2.2 系统主要器件选型 |
2.2.1 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 |
2.2.2 FPGA芯片和SDRAM芯片 |
2.2.3 A/D和D/A转换芯片 |
2.3 CMOS子板硬件电路设计 |
2.3.1 NSC1003外围驱动电路设计 |
2.3.2 ADV9245配置电路设计 |
2.3.3 CMOS子板电源模块设计 |
2.3.4 系统硬件平台搭建 |
2.4 本章小结 |
3 CMOS图像处理系统逻辑设计 |
3.1 逻辑模块总体设计 |
3.2 时钟模块设计 |
3.3 NSC1003时序驱动模块设计 |
3.3.1 全局快门模式 |
3.3.2 卷帘快门模式 |
3.3.3 开窗功能 |
3.4 图像采集模块设计 |
3.5 图像存储模块设计 |
3.5.1 FIFO模块 |
3.5.2 片外SDRAM模块 |
3.6 CVBS接口控制模块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图像预处理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
4.1 灰度预处理方案设计 |
4.2 灰度拉伸 |
4.2.1 灰度拉伸概述 |
4.2.2 自适应灰度拉伸算法 |
4.2.3 基于FPGA的实现 |
4.3 中值滤波 |
4.3.1 中值滤波算法设计 |
4.3.2 基于FPGA的中值滤波算法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的工作总结 |
5.2 本文有待改进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USB3.0的EMCCD相机高速数据传输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EMCCD相机系统简介 |
1.3 图像传输接口技术的发展 |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基于USB3.0的EMCCD相机高速数据传输系统基本方案 |
2.1 USB通信技术简介 |
2.1.1 USB总线特点 |
2.1.2 USB数据格式及数据传输类型 |
2.1.3 USB3与USB2的比较 |
2.2 USB3 Vision标准简介 |
2.2.1 USB3 Vision标准特点 |
2.2.2 USB3 Vision标准的控制命令格式 |
2.2.3 USB3 Vision标准数据流格式 |
2.3 传输系统基本方案 |
2.3.1 概述 |
2.3.2 EMCCD相机系统对数据传输的要求 |
2.3.3 本传输系统基本方案 |
2.3.4 核心芯片与开发板的选取 |
第三章 基于USB3.0的EMCCD相机高速数据传输系统的构建 |
3.1 传输系统总体结构 |
3.2 EMCCD相机系统数字控制器移植与整合 |
3.2.1 EMCCD时序发生器移植 |
3.2.2 基于NiosⅡ处理器的控制器移植以及整合 |
3.3 USB3.0接口芯片以及配置过程 |
3.3.1 USB3014的基本结构与特性 |
3.3.2 USB3014的配置过程 |
3.4 传输系统中可编程逻辑电路的VHDL设计 |
3.4.1 FPGA总体设计 |
3.4.2 USB3.0控制器 |
3.4.3 模拟图像产生模块 |
3.4.4 USB3 Vision标准的数据传输格式转换模块 |
第四章 基于USB3.0的EMCCD相机高速数据传输系统图像采集软件的设计 |
4.1 开发工具简介 |
4.2 传输系统图像采集软件的设计要求 |
4.3 传输系统图像采集软件框架 |
4.4 传输系统图像采集软件设计 |
4.4.1 CYUSB库类简介 |
4.4.2 固件下载对话框 |
4.4.3 器件信息对话框 |
4.4.4 相机控制功能对话框 |
4.4.5 图像采集、显示以及存储的方法 |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其结果分析 |
5.1 USB链路误码率估算 |
5.1.1 误码率测试方法 |
5.1.2 误码率测试软件设计 |
5.1.3 误码率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
5.2 模拟图像数据采集实验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基于SOPC的千兆以太网CMOS图像采集传输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MOS图像传感器 |
1.2.2 Contourlet变换 |
1.2.3 TCP/IP协议与千兆以太网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CMOS图像传感器技术 |
2.1 像元结构与其阵列结构 |
2.2 CMOS图像传感器的功能结构及工作原理 |
2.3 OV7670图像传感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图像自适应阈值去噪算法 |
3.1 图像噪声及图像质量评估 |
3.2 图像去噪方法概述 |
3.3 小波去噪 |
3.3.1 阈值的选取 |
3.3.2 阈值处理方法 |
3.3.3 小波阈值去噪结果及分析 |
3.4 图像自适应阈值去噪算法 |
3.4.1 Contourlet变换 |
3.4.2 图像自适应阈值去噪基本思想 |
3.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CP/IP通信协议与千兆以太网基层硬件配置 |
4.1 TCP/IP协议栈的应用与研究 |
4.1.1 TCP/IP协议分层 |
4.1.2 模块划分 |
4.1.3 TCP协议模块与IP协议模块 |
4.1.4 UDP协议模块与ARP协议模块 |
4.2 数据链路层芯片ⅨF1002 |
4.2.1 Ⅸ总线接口 |
4.2.2 MAC帧封装 |
4.2.3 数据帧发送与接收 |
4.3 物理层芯片BCM5461S |
4.3.1 GMⅡ接口 |
4.3.2 载波检测和链路监视器 |
4.3.3 数字适应均衡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构建及仿真测试 |
5.1 系统总体设计 |
5.2 图像采集系统的IP核设计 |
5.2.1 I~2C模块 |
5.2.2 SDRAM模块 |
5.2.3 显示模块 |
5.3 系统仿真测试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基于CMOS图像传感器的高速图像采集与传输系统的研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CMOS图像传感器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1 CMOS图像传感器发展现状 |
1.2.2 CMOS图像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框架及原理 |
2.1 图像传感器的选择 |
2.1.1 CMOS与CCD图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
2.1.2 CMOS与CCD的比较 |
2.1.3 本系统中采用的图像传感器 |
2.2 FPGA的原理、结构与设计流程 |
2.2.1 FPGA工作原理 |
2.2.2 FPGA芯片结构 |
2.2.3 基于FPGA的开发流程 |
2.3 通信模块方案选择 |
2.3.1 USB传输 |
2.3.2 以太网传输 |
2.3.3 Camera Link传输 |
2.3.4 本系统中采用的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电路实现 |
3.1 CMOS图像传感器驱动电路设计 |
3.1.1 CMOS图像传感器的选取 |
3.1.2 CMOS图像传感器的选取 |
3.1.3 LUPA-1300图像传感器外围驱动电路设计 |
3.2 FPGA I/O口连接电路和时钟电路设计 |
3.2.1 Spartan-6 FPGA资源分析 |
3.2.2 DDR3 SDRAM与Spartan-6 FPGA的MCB硬件设计 |
3.2.3 多路高速LVDS同步数据采集电路与Spartan-6 FPGA电路设计 |
3.2.4 系统时钟架构设计 |
3.3 FPGA配置电路设计 |
3.4 数据传输接口电路设计 |
3.5 电压转换电路模块设计 |
3.6 PCB设计 |
3.6.1 DDR3 SDRAM的PCB布线 |
3.6.2 CMOS图像传感器布线 |
3.6.3 电源系统布线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4.1.1 FPGA开发环境ISE介绍 |
4.1.2 FPGA开发语言Verilog HDL简介 |
4.2 系统软件部分实现的总体功能 |
4.3 图像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
4.3.1 像素阵列曝光控制模块设计 |
4.3.2 14通道LVDS接口并行图像接收模块设计 |
4.3.3 LUPA-1300图像传感器寄存器配置模块设计 |
4.3.4 图像采集模块顶层模块设计 |
4.4 图像传输模块程序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
5.1 图像采集模块测试及分析 |
5.2 图像传输模块测试及分析 |
5.3 在金属断裂系统中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油气井出砂数据采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影响出砂内因地质因素 |
1.1.2 影响出砂的开采因素 |
1.1.3 油气井出砂的危害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油气井出砂检测方法 |
1.2.2 数据采集及传输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介绍 |
1.4 题目来源 |
第二章 油气井出砂模型设计 |
2.1 出砂信号特性分析 |
2.2 出砂数据采集模型设计 |
2.3 出砂量的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出砂信号采集系统的设计 |
3.1 电荷放大器电路 |
3.1.1 电荷放大器原理 |
3.1.2 集成运放的选择 |
3.2 滤波电路设计 |
3.2.1 滤波器的选择 |
3.2.2 滤波器的设计与仿真 |
3.3 出砂信号放大电路设计 |
3.4 加法电路设计及仿真 |
3.5 DSP 处理芯片 TMS320F2812 电路设计 |
3.5.1 DSP 芯片的发展及特点 |
3.5.2 TMS320F2812 的主要性能 |
3.5.3 F2812 存储器结构 |
3.5.4 系统电源设计 |
3.5.5 复位电路 |
3.5.6 JTAG 接口电路 |
3.5.7 时钟电路设计 |
3.6 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
3.7 USB 接口电路设计 |
3.7.1 USB 接口简介 |
3.7.2 USB 系统构成 |
3.7.3 CY7C68013A 的性能分析 |
3.7.4 CY7C68013A 电路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出砂信号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DSP 软件设计及仿真 |
4.1.1 集成开发环境 CCS 介绍 |
4.1.2 DSP 数据采集软件流程 |
4.1.3 DSP 系统初始化设计 |
4.1.4 AD 模数转换模块软件设计及仿真 |
4.1.5 DSP 与 USB 通信设置 |
4.2 USB 软件部分设计 |
4.2.1 USB 固件开发 |
4.2.2 USB 驱动程序开发 |
4.3 上位机软件 |
4.3.1 LABIEW 开发软件简介 |
4.3.2 数据采集系统上位机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验及测试结果 |
5.1 室内试验 |
5.1.1 试验结构设计 |
5.1.2 出砂信号测试结果 |
5.1.3 出砂测试结果总结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及建议 |
6.1 完成的工作与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四、赛普拉斯推出首款并行光纤模块(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精度传感器检测技术的发展动向及应用[J]. 王健,熊福敏.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21(05)
- [2]绝对式光栅尺实时检测系统设计[D]. 李宽.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3]嵌入式视频压缩处理及磁盘直写技术研究[D]. 王皓民. 长春理工大学, 2018(01)
- [4]低照度高速图像采集与传输系统设计[D]. 朱兵.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 [5]基于NSC1003的CMOS图像处理技术研究[D]. 张博. 南京理工大学, 2015(01)
- [6]基于USB3.0的EMCCD相机高速数据传输系统的研究[D]. 李达伦.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7]基于SOPC的千兆以太网CMOS图像采集传输技术[D]. 李麒. 广东工业大学, 2014(10)
- [8]基于CMOS图像传感器的高速图像采集与传输系统的研究设计[D]. 陈德美.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6)
- [9]油气井出砂数据采集系统研究[D]. 李兵祥. 西安石油大学, 2012(06)
- [10]日益发展的地面数字高清[J]. 山水.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