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架治疗肢体骨折28例护理体会

外固定架治疗肢体骨折28例护理体会

一、骨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28例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黄永兴,廖志光,罗大桥,聂运修,温秀飞[1](2017)在《VSD技术结合中药消炎膏、生肌膏治疗四肢开放性、感染性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结合中药消炎膏、生肌膏治疗四肢开放性、感染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意义。方法 90例四肢开放性、感染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应用VSD技术结合中药消炎膏、生肌膏治疗,对照组单独应用VSD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指标(使用VSD次数、平均恢复时间、肉芽组织生长时间、上皮组织生长时间)、二次手术率及平均住院费用等。结果观察组优良率88.89%高于对照组的71.11%;观察组使用VSD次数(51±11)明显少于对照组(73±15)次;观察组患者二次手术率2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7.78%;观察组平均恢复时间、肉芽组织生长时间、上皮组织生长时间分别为(16.5±3.6)、(4.8±2.3)、(6.7±3.4)d,短于对照组的(23.2±3.9)、(12.6±2.5)、(12.7±4.6)d;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8374.2±765.2)元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596.6±2341.5)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D技术结合中药消炎膏、生肌膏治疗四肢开放性、感染性骨折临床疗效肯定,此疗法可以明显缩短疗程,降低治疗费用,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宋艳,王士仿,周玉楠[2](2015)在《骨外固定器治疗骨盆骨折的护理对策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骨外固定器治疗骨盆骨折的护理对策。方法 80例行骨外固定治疗的骨盆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A组选择常规护理措施,B组选择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 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5%明显低于A组的20.0%,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骨盆骨折采用骨外固定器治疗的患者,同时配合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显着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康复时间,值得临床使用和积极推广。

范文慧,韩晓健[3](2014)在《骨外固定器治疗胫骨骨折64例疗效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骨外固定器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从我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胫骨骨折患者中抽取64例,所抽取的64例患者均应用骨外固定器治疗,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我院术后一个月进行的随访证实,64例患者愈合状况良好,患肢均已逐渐恢复正常,未出现患肢僵硬、麻木等不良症状。结论对胫骨骨折患者,特别是对于开放性骨折伴有骨缺损的患者采取骨外同定器治疗,不仅能够进行有效固定,骨折处复位较好,而且减轻进一步操作,愈合状况良好,又可最大限度地恢复息肢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梅花,通格拉,仲桂霞[4](2013)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治疗下肢骨折的护理体会》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外固定器已在创伤骨科中得到广泛应用,应用技术也有显着提高,并发症亦大幅下降。本文总结我院34例外固定器治疗下肢骨折患者的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4例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6例,年龄在17—58岁之间,新鲜骨折33例,感染骨折1例,胫腓骨双骨折25例,胫骨骨折6例,股骨骨折3例,其中,粉碎性骨折22例,开放性骨折18例。1.2适应症骨外固定器治疗骨折的效果可因技术熟练程度、设备条件、患者对治疗方法的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有很大差别。适应证要根据伤情和治疗原则、技术和设备、骨外固定优势等具体情况决定[1],

张成,邵会勇,李宗岭[5](2010)在《组合式金属材料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治疗难度在于既能保证骨折断端的稳定又能保护已遭受损害的残存血运,应用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能够使患者在伤后及早恢复骨性结构,解决软组织损伤较重,污染严重不宜行内固定的难题。目的:观察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03/2008-12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28例,男22例,女6例,年龄23~61岁。均应用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观察创面愈合及膝、踝关节活动恢复情况;疗效评定标准采用Johner-Wruhs疗效分析法,并注意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与结论: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其中16例4~6个月达骨性愈合,8例8个月内达到骨性愈合,4例12个月内达到骨性愈合,无骨不连发生,肢体功能恢复满意。Johner-Wruhs评定优18例,良10例。提示应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能够达到早期复位,固定可靠,早期离床活动,减少该类骨折并发症的发生。

杨学军[6](2010)在《骨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77例分析》文中指出

杨绍银,庞勇,张兵[7](2009)在《组合式骨外固定器治疗C3型胫腓骨骨折》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组合式骨外固定器治疗C3型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该方法在复杂胫腓骨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夏氏组合式骨外固定器治疗C3型胫腓骨骨折37例,首先行彻底清创术将腓骨骨折复位固定,恢复下肢的长度及力线,然后对胫骨手法整复复位,最后采用夏氏组合式骨外固定器固定。结果37例均获随访,平均36个月,骨折临床愈合平均时间4.5个月。13例针道出现浅层感染,经换药处理后愈合。无其他并发症,膝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采用组合式骨外固定器治疗C3型胫腓骨骨折可有效地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效果肯定独特的治疗方法。

方玉树[8](2008)在《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伴有肢体短缩的股骨骨不连的临床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应用镶嵌式骨外固定器行骨截段转移术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结合骨移植术治疗伴有肢体短缩的股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0月至2007年10月手术治疗的60例股骨缺损型骨不连患者,其中镶嵌式骨外固定器行骨截段转移术治疗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6~52岁,平均31.4岁;行动力加压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结合骨移植术治疗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10~46岁,平均38.2岁。结果:全部病人均获随访。1.32例镶嵌式骨外固定器行骨截段转移术病例术后随诊9~39个月,愈合时间平均6.6(413)个月,骨不连接愈合率为100%,肢体长度恢复率为100%。骨折端成角7例,其中6例小于7°,1例大于10°,未予特殊处理;针孔感染者15例,共18处,经抗感染及对症处理后痊愈,无骨髓炎及神经血管损伤。2.28例行动力加压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结合骨移植术病例术后随诊1044个月,骨不连接处愈合时间平均8.3(6~18)个月,骨不连接愈合23例,愈合率为82.1%,7例肢体长度仍有短缩,其中6例小于2cm,1例2.7 cm,肢体长度恢复率为75%。1例植骨吸收感染,行内固定取出、清创灌洗引流、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感染控制,再使用镶嵌式骨外固定器行骨段转移术,术后骨不连愈合,肢体长度恢复;2例术后随访1年时X线显示骨不连未愈合,钢板断裂1例,螺钉松动1例;无神经血管损伤。结论:镶嵌式骨外固定器行骨段转移术与动力加压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结合骨移植术均是治疗伴有肢体短缩的股骨骨不连的有效方法,但前者在长节段股骨缺损性骨不连病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张英军,朱吉武,付宝驰[9](2007)在《应用骨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136例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应用骨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适合病例,麻醉后,手法整复或切开复位,牢固固定,针孔无菌包扎。定期消毒,术后预防感染、脱水等对症治疗。疼痛消失后即可在医生指导下,行肌肉及关节康复性功能练习。定期拍片复查及调整骨折对位情况,待骨痂形成,临床愈合后可拔针。逐渐恢复正常活动。结果:136例患者均在24个月内得到随访,全部达到临床愈合拔针时间1~7个月,平均3.5个月,其中针孔感染2例,经局部换药后治愈。结论:外固定器具有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利于骨折复位及伤口换药,而且手术创伤小、失血少、对骨膜血运破坏少而利于骨折愈合。另外,骨外固定术利于骨折的二期愈合及塑形。并可早期的离床活动及关节功能练习,防止关节僵硬,而且使并发症减少,尤其适用于老年人。骨外固定术不但可免除四肢骨折患者二次手术取内固定物的痛苦,而且减少了患者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成永忠[10](2005)在《手法与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脱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踝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损伤大,并发症多、费用高;而小夹板和石膏固定稳定性差,容易出现骨折再移位,影响临床疗效。 早在公元17142年,吴谦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就已提出“制器以正之,用辅手法之所不逮”的中医治疗骨折的学术思想,对骨折整复机制和固定原则做出了论述。强调对于复杂不稳定性骨折,在手法复位的基础上,采用器械进行固定,以提高临床疗效。 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骨科临床及科研工作者在继承中医治疗骨折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应用生物力学等先进手段,研制出治疗不同部位骨折的外固定器,并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疗效。外固定器治疗骨折是一种远离创伤处,经皮骨穿针支架式固定方法,无需剥离骨折周围的软组织,不破坏髓内、髓外血运,而且利于开放性骨折伤口的处理。骨折固定的稳定性,可随时进行调整。因此外固定器治疗骨折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对手法结合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脱位的临床研究鲜有报道。 根据导师温建民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20多年的临床经验,通过回顾性研究,提出了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根据三踝骨折独特的移位规律,研制了踝关节固定复位器,并应用于临床。对36例三踝骨折脱位,采用手法与踝关节固定复位器进行治疗,经平均18个月随访,优良率达91.7%。并从生物力学角度对其机理进行研究,阐明其机理并进一步指导其临床。 1.三踝骨折的分型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对42例三踝骨折病人,按照其距骨移位的有无和方向,以及下胫腓分离的

二、骨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28例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28例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VSD技术结合中药消炎膏、生肌膏治疗四肢开放性、感染性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观察组
        1.2.2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各指标比较
3 讨论

(2)骨外固定器治疗骨盆骨折的护理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骨外固定器治疗胫骨骨折64例疗效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治疗下肢骨折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适应症
    1.3 治疗方法
2 护理
    2.1 加强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2.2 术前护理措施
    2.3 术后护理措施
        2.3.1 体位
        2.3.2 疼痛的护理
        2.3.3 患肢的观察与护理
        2.3.4 外固定器的护理
        2.3.5 功能锻炼
        2.3.6 饮食护理
3 讨论

(5)组合式金属材料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对象和方法
    设计:
    时间及地点:
    对象:
    材料:
    技术路线:
        治疗方法:
        功能锻炼:
        功能评估:
    主要观察指标:
    设计、实施、评估者:
2 结果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随访情况
    2.3 治疗结果
    2.4 功能评估
    2.5 不良反应
    2.6 典型病例
3 讨论
    3.1 小腿致伤特点
    3.2 组合式外固定架的特点
    3.3 体会

(7)组合式骨外固定器治疗C3型胫腓骨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准备
    1.3 手术方法
    1.4 术后处理
    1.5 并发症的预防及注意事项
2 结 果
3 讨 论

(8)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伴有肢体短缩的股骨骨不连的临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伴有肢体短缩的股骨骨不连的临床比较
    1.1 前言
    1.2 资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骨不连接的研究进展
    2.1 骨不连定义的界定
    2.2 骨不连的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应用骨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136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
    1.2 操作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基本操作
2 结果
3 讨论

(10)手法与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脱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踝关节损伤的分型研究
    综述二 踝关节损伤的诊治研究进展
    综述三 三踝骨折中西医治疗研究
正文
    前言
    第一部分 三踝骨折的分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三踝骨折的稳定性与距骨脱位之间的构成关系
        2.2 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与下胫腓分离之间的构成关系
        2.3 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与Danis-Weber分类之间的构成关系
        2.4 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与Lauge-Hansen分类之间的构成关系
        2.5 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与AO分类之间的构成关系
        2.6 三踝骨折独立分型的特点
        2.6.1 稳定型的特点
        2.6.2 非稳定型的特点
        3.讨论
        3.1 传统分类
        3.1.1 Danis-Weber分类
        3.1.2 Lauge-Hansen分类
        3.1.3 AO分类
        3.1.4 Cotton骨折
        3.2 与传统分类的比较
        3.3 独立分型的意义
        3.3.1 治疗方案的选择
        3.3.2 手术顺序的选择
        3.3.3 下胫腓联合的处理
        3.3.4 外固定器的应用
        3.4 三踝骨折脱位及其移位规律
        3.5 解剖和力学分析
        3.6 独立分型与预后
        4.结论
    第二部分 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研制
        1.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固定要求
        2.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材料
        3.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组件
        4.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整体构型
        5.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临床研究过程
        6.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功能
    第三部分 手法与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脱位的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
        2.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结构
        3.手法复位
        3.1 整体复位
        3.2 局部复位
        3.3 器械辅助复位
        3.4 复位顺序
        4.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穿针及固定方法
        4.1 整体复位穿针固定
        4.2 局部复位穿针固定
        4.2.1 下胫腓分离的穿针固定
        4.2.2 外踝骨折的穿针固定
        4.2.3 后踝骨折的穿针固定
        4.2.4 内踝骨折的穿针固定
        4.2.5 穿针顺序
        5.治疗结果
        6.讨论与结论
        6.1 分型应用
        6.2 固定方法比较
        6.3 背伸中立位固定
        6.4 穿针部位
        6.5 重视距骨及踝穴复位
        6.6 三踝骨折独立分型的优势
        6.7 踝关节固定复位器治疗三踝骨折脱位的优势
        6.8 失败病例分析
        6.9 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其它用途
    第四部分 踝关节固定复位器治疗三踝骨折脱位的生物力学研究
        1.实验目的
        2.实验条件
        2.1 尸体标本
        2.2 试验机
        2.3 应变片
        2.4 应变仪
        2.5 解剖手术器械
        2.6 踝关节固定复位器
        3.实验方法
        3.1 三踝骨折的模型制作
        3.2 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安装
        3.3 应变片的应用
        3.4 标本固定
        3.5 数据采集
        4.结果
        4.1 中立位固定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4.1.1 背伸中立位与跖屈中立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4.1.2 背伸中立位与强力背伸中立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4.2 背伸位固定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4.2.1 背伸中立位与背伸内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4.2.2 背伸中立位与背伸外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4.3 强力背伸位固定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4.3.1 强力背伸中立位与强力背伸内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4.3.2 强力背伸中立位与强力背伸外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4.4 跖屈位固定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4.3.1 跖屈中立位与跖屈内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4.3.2 跖屈中立位与跖屈外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5.讨论
        5.1 应变片的应变值与顶针形变间关系的基本规律分析
        5.2 六根顶针下表面应变与针端对骨折块支力间关系的规律分析
        5.3 中立位固定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5.3.1 背伸中立位与跖屈中立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5.3.2 背伸中立位与强力背伸中立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5.3.3 总结
        5.4 背伸位固定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5.4.1 背伸中立位与背伸内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5.4.2 背伸中立位与背伸外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5.4.3 总结
        5.5 强力背伸位固定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5.5.1 强力背伸中立位与强力背伸内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5.5.2 强力背伸中立位与强力背伸外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5.5.3 总结
        5.6 跖屈位固定各项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5.6.1 跖屈中立位与跖屈内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5.6.2 跖屈中立位与跖屈外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5.6.3 总结
        5.7 背伸中立位固定原则
        5.8 弹性固定准则
        6.结论
    第五部分 本课题的创新点
        1.建立踝关节固定复位器治疗三踝骨折脱位的新方法
        2.提出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
        3.研制踝关节固定复位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骨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28例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VSD技术结合中药消炎膏、生肌膏治疗四肢开放性、感染性骨折的临床研究[J]. 黄永兴,廖志光,罗大桥,聂运修,温秀飞. 中国实用医药, 2017(08)
  • [2]骨外固定器治疗骨盆骨折的护理对策探讨[J]. 宋艳,王士仿,周玉楠. 中国实用医药, 2015(31)
  • [3]骨外固定器治疗胫骨骨折64例疗效探究[J]. 范文慧,韩晓健. 中国卫生产业, 2014(04)
  • [4]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治疗下肢骨折的护理体会[J]. 梅花,通格拉,仲桂霞.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3(01)
  • [5]组合式金属材料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J]. 张成,邵会勇,李宗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26)
  • [6]骨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77例分析[J]. 杨学军.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16)
  • [7]组合式骨外固定器治疗C3型胫腓骨骨折[J]. 杨绍银,庞勇,张兵.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03)
  • [8]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伴有肢体短缩的股骨骨不连的临床比较[D]. 方玉树. 中南大学, 2008(04)
  • [9]应用骨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136例体会[J]. 张英军,朱吉武,付宝驰. 中国医药导报, 2007(03)
  • [10]手法与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脱位研究[D]. 成永忠. 中国中医研究院, 2005(06)

标签:;  ;  ;  ;  ;  

外固定架治疗肢体骨折28例护理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