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甘露醇生产、市场分析及发展建议

我国甘露醇生产、市场分析及发展建议

一、我国甘露醇生产、市场分析与发展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谢鑫磊[1](2018)在《一株产甘露醇菌株的鉴定分类及其高产条件的优化》文中认为甘露醇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它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功能性甜味剂。它在人体服用后在消化的过程中不会对体内胰岛素产生任何影响。功能性糖醇有很多种类,而甘露醇由于它不吸湿的特点而利于储藏,因此相对于其他功能性糖醇有显着优势。现代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饮食的健康,而甘露醇因为其良好风味以及对人体无害的特点得到了人们的广泛的青睐。到目前为止甘露醇的产量在持续上升。但是,目前甘露醇的提取方法主要为两种方法:从自然界直接提取以及通过化学手段合成甘露醇。这两种手段均较为落后。而最新提出微生物发酵法由于发酵过程温和的生产条件和无副产物山梨醇的存在等优势,在以后可以替代这些老旧的生产方法。所以,为了适应甘露醇的微生物发酵法的进一步研究和未来工业化发展,从实验室中挑选出一株甘露醇产量较高的菌株就显得意义重大。本文从产脂制备生物柴油的酵母菌中筛选出一株产甘露醇菌株编号为cp.20164071。依靠显微镜观察其菌株形态以及基因测序分析等方法鉴定该菌为假丝酵母属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并通过初步发酵培养该菌株,检测其发酵过程中的生物量、pH值、糖氮代谢和甘露醇产量为后续优化该菌株的各项发酵条件打下基础。从发酵培养基成分对近平滑假丝酵母菌cp.20164071发酵产甘露醇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各发酵培养基成分的最佳含量的大致区间。然后经过Plackett-Burman试验找出影响甘露醇产量的显着性要素,接着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最佳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83g/L,酵母膏30g/L,麦芽提取物22g/L等,预测的最大甘露醇产量是51.27g/L,验证试验的甘露醇产量平均值为51.15 g/L,说明试验的预测值较准,优化后甘露醇的产量比以前(38.68g/L)提高了32.24%。从发酵条件对近平滑假丝酵母菌cp.20164071发酵产甘露醇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出接种量、装液量、初始pH值3个主要影响因素;接着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最佳的发酵条件为:接种量5%,pH5.8,装液量118mL/500mL,甘露醇产量最大为51.20g/L。在最优条件下进行三组验证试验,得到的甘露醇产量平均值为51.11 g/L,与预测值相近。优化后的甘露醇产量比优化前的甘露醇产量(38.68 g/L)提高了32.37%。探究了补糖发酵及糖氮代谢对产甘露醇的影响。通过对近平滑假丝酵母的糖、氮代谢以及生物量变化进行检测,得出前48h是近平滑假丝酵母的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生物量大幅度增加,甘露醇产量在72h左右达到最大值为50.31g/L。研究了补糖对其发酵的影响,在72h时补糖15g/L,甘露醇产量增长的最多达到60.28g/L。在最佳补糖时间下进一步研究不同补糖量对产甘露醇的影响,发现当补糖量为45g/L时,甘露醇产量最高达到65.49g/L。相比于不补糖发酵产量提高了30.17%。对补充氨基酸对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产甘露醇的影响。从6种氨基酸中选出了谷氨酸、丙氨酸、缬氨酸3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最佳培养条件:丙氨酸0.042g/L,缬氨酸0.021g/L,谷氨酸0.082g/L,甘露醇产量最大值为56.281g/L。在最优条件下进行三组验证试验,得到的甘露醇产量平均值为56.143g/L,这一平均值与预测值较为接近,说明通过响应面法建立的方程以及模型能够反应出实际情况。

魏文婷[2](2014)在《产甘露醇菌株的筛选及其生物合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甘露醇(mannitol)是一种功能性甜味剂,在人体中代谢与胰岛素无关,常用于制成防龋齿的甜味剂和口中清凉剂等,而且是功能性糖醇中唯一一种不吸湿的晶体。随着人们对甘露醇认识的加深以及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未来全球对甘露醇的需求量将不断增长。然而,甘露醇现阶段的生产工艺还停留在自然提取法和化学合成法两种,但是发酵法凭借其生产条件温和、同时没有副产物山梨醇生成等优势,势必将在未来取代现有的生产工艺,因此从自然界筛选出一株能高产甘露醇的菌株对于甘露醇的工业化生产及市场应用有着极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甘蔗汁中筛选出了一株甘露醇产生菌SK26.001,通过微生物形态观察和18S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鉴定其为近平滑假丝酵母,并将其命名为Candida parapsilosisSK26.001,它的18S rDNA序列含有1446个碱基,提交到GenBank,得到登录号为KF255835,并将该菌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 M2012491。从发酵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两方面对近平滑假丝酵母SK26.001发酵产甘露醇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得到培养基配方:葡萄糖浓度为200g/L,酵母膏浓度为30g/L,氯化钙浓度为0.15g/L,氯化铁浓度为0.02g/L;发酵条件的最佳值:初始pH为4,装液量为50mL,接种量为4%,温度为30oC,转速为200r/min,在此优化条件下进行摇瓶培养,得到的甘露醇产量为68.5g/L。在摇瓶发酵的基础上,对近平滑假丝酵母SK26.001进行扩大培养,研究甘露醇的分批发酵和补料分批发酵,结果显示,用30L发酵罐进行分批发酵,甘露醇产量在72h达到最大值80.3g/L,之后甘露醇浓度开始下降;用3L发酵罐进行补料分批发酵,初始葡萄糖浓度为200g/L,期间补料4次,整个过程补加葡萄糖84g/L,葡萄糖消耗总量为284g/L,发酵120h产物甘露醇浓度可达到97.1g/L,为工业化生产甘露醇奠定了基础。本文对发酵液中甘露醇的分离纯化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了活性炭脱色、超滤、钙型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的条件。确定了活性炭脱色的添加量为3%、温度为40oC、pH为5、脱色时间为40min;选用截留分子量为5000的超滤膜进行超滤;对钙型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甘露醇的条件进行研究,分别考察柱温、进样量、流动相流速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并绘制分离曲线计算分离度,最后确定钙型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甘露醇的温度为60oC、进样量为20mL、流速为1mL/min。此条件下分离纯化所得甘露醇纯度可达98.8%,总得率为31.3%。

程晓志[3](2014)在《类布氏乳杆菌发酵生产甘露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甘露醇具有广泛的用途,尤其在食品、医药、化工、轻工等行业。目前生产甘露醇的方法有自然提取法和化学催化法,生物发酵法制备甘露醇是这些年一直探索的新方法,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不产生山梨醇,结晶方便,收率高等优点。本文利用类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buchneriK1)厌氧发酵产生甘露醇,研究了发酵培养基中碳源、氮源、维生素含量、接种龄、接种量、pH、温度、培养方式等对甘露醇转化的影响;同时检测发酵过程中菌体密度(OD600)、产酸量、果糖、葡萄糖含量的变化,最终,优化了培养基及发酵条件(g/L):葡萄糖50、果糖100、玉米浆20、K2HP04 1.5、MgS04 0.5、吐温80 1。8种复合维生素分别大于1mg,接种龄36h,接种量20%,发酵初始pH6.3,发酵温度30℃,厌氧发酵。实验表明,高浓度的糖对类布氏乳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初期生长缓慢。试验中采用分批补料的方式,总糖300 g/L(100 g/L葡萄糖200 g/L果糖)的发酵时间由)144 h缩短至120 h,甘露醇浓度达到168 g/L,转化率为93%,容积产量为:1.41 g/(L·h)。用NaOH调控pH,联动流加补糖,又进一步将时间缩短到96 h,最终甘露醇浓度达到172 g/L,转化率可达95%,容积产量为:1.76g/(L·h)。为了得到耐高浓度糖的产生菌株,进行了长达70多天,超过1700h的连续培养的菌株耐受进化。获得的耐高糖菌株,在初糖300 g/L果糖的条件下,生长速度明显提高,发酵周期由原来的168 h缩短到144 h,甘露醇产量由180 g/L提高到200 g/L。通过对布氏乳杆菌的化学培养基的研究,了解到Ala、Phe、Ser、Cys、Leu、Glu、Ile、Arg、Val是其必需氨基酸。必须的生长因子为:B1、B2、B5、B6、NA、FA、Biotin。本文还进一步研究了发酵液过滤、浓缩和结晶工艺,一次性甘露醇结晶粗品,甘露醇纯度达到90%,收率达82%。再次重结晶后可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纯度,达到99%。

林琳[4](2012)在《重组大肠杆菌全细胞催化产甘露醇及利用菊粉为底物的初探》文中指出甘露醇是一种六元糖醇,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医药、食品、化工和轻工等领域。甘露醇的生产方法有提取法、化学合成法、生物转化法。生物转化法由于其没有副产物山梨醇且能耗低、反应条件温和、操作安全等优点,近几年对于利用此途径生产甘露醇的研究越来越多。在本篇论文中,作者利用生物转化法来构建产甘露醇的全细胞催化体系。全细胞催化法是介于发酵法和提取酶催化法之间的一种生物催化方法,该方法可以通过偶联基因工程菌株生产多种寡聚糖、核苷酸。通过非限制性克隆(RF-clone)方法对甘露醇脱氢酶基因(mdh)进行改造,即去除mdh基因中的Nde Ⅰ酶切位点,对改造后的mdh基因表达水平进行SDS-PAGE分析和甘露醇脱氢酶酶活力的测量证明改造后的基因仍然能够正常表达不影响其功能。甘露醇脱氢酶可以催化果糖形成甘露醇,在催化过程中需要依靠辅酶I,但是辅酶I的价格昂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利用了甲酸被甲酸脱氢酶氧化成二氧化碳的反应过程中可以生成辅酶I的特点,使甘露醇脱氢酶和甲酸脱氢酶进行协同反应从而形成了辅酶再生体系。利用这一思路,作者将改造后的mdh基因和甲酸脱氢酶基因(fdh)在大肠杆菌中构建辅酶再生体系,以果糖和甲酸钠的混合物为底物进行全细胞催化生产甘露醇。成功构建了能够进行全细胞催化的菌株BL21/pET23b-fdh-mdh-N,8小时甘露醇产量为5.23g/L。葡萄糖果糖辅助蛋白可以使底物果糖更多的进入细胞,进而提高甘露醇产量,构建菌株BL21/pET23b-fdh-mdh-N pZY507-glf,8小时甘露醇产量为15.34g/L。降低底物浓度的实验结果表明甘露醇的产率有所提高。本篇论文初次尝试了用菊粉作为底物通过添加菊粉酶进行辅酶再生体系的全细胞催化。结果表明,甘露醇的产率达58%。这对于以后可以利用价格更便宜的菊芋汁或菊苣作为底物用来制备甘露醇的研究提供了参考。生物转化法制备甘露醇实验阶段的成功,为今后利用此方法生产甘露醇奠定了基础。

徐春泽[5](2012)在《碎米发酵制备甘露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碎米是大米加工所产生的副产物,其营养丰富,但一直以来碎米综合利用的深度比较低,经济附加值不高。甘露醇是一种功能性糖醇,在食品、医药、轻工、化工等方面应用广泛,碎米中富含淀粉,可以转化成淀粉糖被微生物发酵利用,来制备甘露醇,这为碎米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论文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稳定高产甘露醇的发酵乳杆菌的复合诱变选育;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对高产诱变株发酵条件的优化;碎米发酵产甘露醇的分离纯化工艺的优化以及甘露醇成品的制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微波对产甘露醇发酵乳杆菌CICC-20660进行辐照诱变,在较佳辐照时间下,筛选得到诱变株LW16,发酵48h的甘露醇产量为19.18g/L。再利用硫酸二乙酯对菌株LW16进行诱变处理,在较佳处理时间下,得到遗传稳定的诱变株LS33,发酵48h的甘露醇产量为22.56g/L,较原始菌株(产量16.65g/L)提高了35.5%。(2)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若干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建立了产甘露醇的二次回归方程模型。确定了LS33产甘露醇的较佳发酵条件为:果糖质量浓度75g/L、初始pH6.9、温度42℃、接种量10%、摇床转速120r/min。该条件下,甘露醇产率达到53.66%,较优化前(产率45.12%)提高了8.54%。(3)通过大孔阴阳离子交换树脂对碎米发酵液中的甘露醇进行分离纯化,确定了较佳工艺条件为:进料量30mL,洗脱温度40℃,洗脱流速2mL/min,树脂高度20cm。此时甘露醇得率为95.28%。甘露醇液再通过旋转蒸发、重结晶制得白色甘露醇晶体,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纯度在99%以上。

王成福,赵光辉,孙鲁,高永旭[6](2012)在《功能糖醇的生产与应用》文中指出本文论述了功能糖醇的定义、性质,介绍了山梨醇、甘露醇、木糖醇、麦芽糖醇和赤藓糖醇的生产工艺和应用情况,并对功能糖醇的市场情况进行了简单分析,结果表明:功能糖醇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广阔。

王成福,赵光辉,孙鲁,高永旭[7](2012)在《功能糖醇的生产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论述了功能糖醇的定义、性质,介绍了山梨醇、甘露醇、木糖醇、麦芽糖醇和赤藓糖醇的生产工艺和应用情况,并对功能糖醇的市场情况进行了简单分析,结果表明:功能糖醇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广阔。

高小倩[8](2010)在《大肠杆菌甘露糖异构酶(MI)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甘露糖异构酶(EC 5.3.1.7)(Mannose isomerase,简称MI)可以催化D-果糖和D-甘露糖之间的异构化反应,是生物法制备甘露糖生产中关键的酶,如用于甘露醇的工业生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生产过程中山梨醇的伴生问题。因此,对该酶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发现多种微生物均能产生甘露糖异构酶,包括嗜糖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accharophila)、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链霉菌(Streptomyces aerocolonigenes)、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和放射形土壤杆菌(Agrobacter aerogenes)等。但目前常用制备方法为从生产菌中直接提取,酶的产量不高,应用基因工程手段得到MI高产菌株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JM109中克隆到mi基因,并在E.coli BL21(DE3)中得到高效表达;进行了重组菌培养条件的优化;构建了mi酵母穿梭质粒,并在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X33中实现了分泌表达;对形成的大量包涵体蛋白进行了复性,这些都为酶法生产奠定了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克隆得到了E.coli JM109 mi基因。采用PCR技术成功克隆到该基因,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基因片段大小为1242bp,与报道的E.coli str. K-12 substr. MG1655(U00096)、E.coli str. K12 substr. DH10B(CP000948)、E.coli str. K12 substr. W3110 DNA(CP009048)一致性为99%,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9%;(2)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mi。经诱导该基因能够在E.coli BL21(DE3)中进行高效表达,诱导出51.4kD的特异性融合蛋白条带。在37℃下反应1h,以甘露糖为底物测定的粗酶液的比活为10.34±0.087U/mg,以果糖为底物测定的粗酶液的比活为5.64±0.23U/mg;(3)构建了酵母穿梭质粒pGAPZ-mi,经测序知基因及载体上的分泌信号因子正确。通过化学转化LiCl法成功将此重组质粒转入Pichia X33中,通过抗性梯度纯化和筛选,得到了具有酶活的转化子,实现了组成型分泌表达。在调整的YPD(甘油取代葡萄糖)培养基中培养96h,后MI能分泌到发酵上清液中,以果糖为底物测定MI酶比活为5.94±0.07U/mg;(4)优化MI在E.coli中的诱导条件,增加可溶性MI的含量。确立了最佳条件为:当OD600为1.0时添加终浓度为10mmol/L的乳糖诱导,培养温度为18℃,转速为150r/min;(5)研究了酶的最佳反应温度、最佳pH和最佳底物等性质,确定最佳反应温度为37℃,最佳pH为7.5,最佳底物为甘露糖;(6)研究了MI包涵体复性的方式和复性影响因素,采用分步稀释法复性后用DEAE-Sepharose Fast Flow层析柱进行回收和浓缩。复性条件为:复性液尿素终浓度为2mol/L,分步复性时间12h,GSH浓度为0.5mmol/L,c(GSH)/c(GSSG)为3,复性后MI的活性为3.14±0.11U,比活达到54.7±0.13U/mg,蛋白回收率达到20.6%。

刘志平,陈淑贤,崔建国[9](2008)在《从茉莉花根中快捷提取D-甘露醇的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丰富易得的茉莉花根为原料,提取得到纯度>99.5%的甘露醇。方法:考察了提取次数、温度、溶剂对天然甘露醇提取率的影响。结果:以投料比为1∶5(g/ml)的95%乙醇在50℃下恒温浸泡提取2次,每次24小时,所得甘露醇的提取率达到0.63%。产物用红外光谱、核磁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证。结论:本方法可行,高效,快捷。

沈江南,陈万里,吴礼光[10](2007)在《膜分离技术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过程中,分离提取是关键步骤之一.海洋生物种类繁多,但其含量低微,提取技术有很多,如沉淀、结晶、吸附、萃取、膜法和离子交换等.膜分离技术具有设备简单,常温操作,无相变及化学变化,选择性高及能耗低等优点,作为一门新型分离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选择适当分离膜、操作参数和操作模式,即可实现活性物质的浓缩、分离与纯化.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处理,因而在海洋天然产物有效成份分离提取中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将近年来国内膜分离技术在分离纯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作较为详细的介绍.

二、我国甘露醇生产、市场分析与发展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甘露醇生产、市场分析与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一株产甘露醇菌株的鉴定分类及其高产条件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1 绪论
    1.1 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的概述
    1.2 甘露醇的简介
    1.3 甘露醇的应用和经济效益
    1.4 甘露醇的生产方法
        1.4.1 自然提取法
        1.4.2 化学合成法
        1.4.3 电化学法
        1.4.4 生物转化法
    1.5 甘露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应用酵母菌产甘露醇
        1.5.2 应用细菌发酵产甘露醇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7 课题的研究内容
2 近平滑假丝酵母的分离、鉴定、筛选和生长发育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试剂与仪器
        2.1.3 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菌种初筛
        2.2.2 菌种复筛
        2.2.3 菌种鉴定
        2.2.4 发酵过程中糖氮代谢的测定
        2.2.5 发酵过程中p H值得测定
        2.2.6 生物量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种初筛
        2.3.2 菌种复筛
        2.3.3 菌种鉴定
        2.3.4 近平滑假丝酵母的生长曲线
        2.3.5 糖氮代谢及p H值的变化
        2.3.6 近平滑假丝酵母甘露醇含量的变化
    2.4 小结
3 近平滑假丝酵母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设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葡萄糖浓度对甘露醇产量的影响
        3.2.2 酵母膏浓度对甘露醇产量的影响
        3.2.3 麦芽提取物浓度对甘露醇产量的
        3.2.4 无机盐对甘露醇产量的影响
        3.2.5 Plackett-Burman实验结果与分析
        3.2.6 响应面试验
    3.3 小结
4 近平滑假丝酵母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株
        4.1.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4.1.3 试剂
        4.1.4 仪器与设备
        4.1.5 甘露醇测定方法
        4.1.6 实验设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接种量对近平滑假丝酵母产甘露醇的影响
        4.2.2 培养温度对近平滑假丝酵母产甘露醇的影响
        4.2.3 初始p H对近平滑假丝酵母产甘露醇的影响
        4.2.4 装液量对近平滑假丝酵母产甘露醇的影响
        4.2.5 响应面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
5 近平滑假丝酵母补糖发酵及糖氮代谢对产甘露醇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菌株
        5.1.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5.1.3 试剂
        5.1.4 仪器与设备
        5.1.5 甘露醇测定方法
        5.1.6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近平滑假丝酵母对碳源、氮源的利用变化及不同时间补糖对菌株产甘露醇的影响
    5.3 小结
6 氨基酸对近平滑假丝酵母产甘露醇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菌株
        6.1.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6.1.3 试剂
        6.1.4 仪器与设备
        6.1.5 甘露醇测定方法
        6.1.6 试验设计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谷氨酸对甘露醇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6.2.2 苯丙氨酸对甘露醇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6.2.3 丙氨酸对甘露醇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6.2.4 缬氨酸对甘露醇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6.2.5 苏氨酸对甘露醇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6.2.6 赖氨酸对甘露醇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6.2.7 响应面实验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近平滑假丝酵母的分离、鉴定、筛选和生长发育
        7.1.2 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7.1.3 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7.1.4 近平滑假丝酵母补糖发酵及糖氮代谢对产甘露醇的影响
        7.1.5 氨基酸对近平滑假丝酵母产甘露醇的影响
    7.2 创新之处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产甘露醇菌株的筛选及其生物合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甘露醇简介
    1.2 甘露醇的应用和市场概况
        1.2.1 甘露醇的应用
        1.2.2 甘露醇的市场概况
    1.3 甘露醇的生产方法
        1.3.1 自然提取法
        1.3.2 化学合成法
        1.3.3 电化学法
        1.3.4 生物转化法
    1.4 发酵法生产甘露醇的机理
    1.5 发酵法生产甘露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5.1 应用酵母菌发酵产甘露醇
        1.5.2 应用细菌发酵产甘露醇
        1.5.3 应用丝状真菌发酵产甘露醇
    1.6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和意义
    1.7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初筛
        2.2.2 菌种复筛
        2.2.3 LC-MS 鉴定
        2.2.4 菌种鉴定
        2.2.5 近平滑假丝酵母发酵产甘露醇的影响因素
        2.2.6 甘露醇发酵的扩大培养
        2.2.7 甘露醇的分离纯化
        2.2.8 甘露醇的测定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甘露醇产生菌株的筛选
        3.1.1 菌种初筛
        3.1.2 菌种复筛
        3.1.3 LC-MS 测定
        3.1.4 菌种鉴定
    3.2 近平滑假丝酵母发酵产甘露醇的影响因素
        3.2.1 近平滑假丝酵母 SK26.001 种子生长曲线
        3.2.2 培养基优化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
        3.2.3 发酵条件对近平滑假丝酵母发酵产甘露醇的影响
        3.2.4 近平滑假丝酵母 SK26.001 摇瓶发酵过程曲线
    3.3 甘露醇发酵的扩大培养
        3.3.1 甘露醇分批发酵
        3.3.2 甘露醇补料分批发酵
    3.4 甘露醇的分离纯化
        3.4.1 活性炭脱色结果
        3.4.2 超滤对甘露醇发酵液的净化作用
        3.4.3 钙型离子交换树脂层析结果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类布氏乳杆菌发酵生产甘露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甘露醇简介
    1.2 甘露醇的应用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甘露醇的生产工艺
        1.4.1 自然提取法
        1.4.2 化学催化法
        1.4.3 生物转化法
    1.5 甘露醇的代谢途径
        1.5.1 同型乳酸发酵
        1.5.2 异型乳酸发酵
    1.6 类布氏乳杆菌
    1.7 甘露醇脱氢酶MDH
第2章 实验菌株的分类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仪器
        2.2.2 细菌培养基及培养
        2.2.3 细菌形态观察
        2.2.4 基因组提取及电泳检测
        2.2.5 PCR克隆
        2.2.6 DNA纯化
        2.2.7 DNA测序
        2.2.8 生长曲线测定方法
        2.2.9 产物甘露醇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细菌形态观察
        2.3.2 生长曲线
        2.3.3 基因组提取结果
        2.3.4 16S rDNA PCR结果
        2.3.5 16SrDNA测序比对结果
        2.3.6 甘露醇测定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中检测方法的建立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2.1 材料
        3.2.2 主要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发酵液中葡萄糖检测方法——葡萄糖试剂盒
        3.3.2 DNS法测总还原糖
        3.3.3 菌体产酸量的测定
        3.3.4 菌浓的测定
        3.3.5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发酵液中甘露醇含量
        3.3.6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发酵液中乳酸和乙酸含量
    3.4 标准曲线与公式
        3.4.1 DNS标准曲线的绘制
        3.4.2 高效液相色谱甘露醇标准曲线
        3.4.3 高效液相色谱乳酸及乙酸标准曲线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类布氏乳杆菌发酵条件优化
    4.1 引言
    4.2 材料和仪器
        4.2.1 材料
        4.2.2 主要仪器
    4.3 发酵过程的优化
        4.3.1 碳源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4.3.2 接种量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4.3.3 补料发酵在发酵过程中的运用
    4.4 发酵条件的优化
        4.4.1 发酵过程pH的选择
        4.4.2 发酵过程温度的选择
        4.4.3 发酵过程玉米浆浓度的选择
        4.4.4 发酵过程中氧气的影响
    4.5 类布氏乳杆菌的生理验证
        4.5.1 类布氏乳杆菌对山梨醇的代谢
        4.5.2 类布氏乳杆菌对甘油的代谢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类布氏乳杆菌化学确定培养基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
    5.3 氨基酸n-1实验
    5.4 维生素n-1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类布氏乳杆菌的进化工程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和仪器
        6.2.1 材料
        6.2.2 主要仪器
    6.3 实验方案和步骤
        6.3.1 实验方案
        6.3.2 发酵罐及培养基的灭菌
        6.3.3 发酵过程的控制及残糖的检测
    6.4 结果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发酵液的后期处理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和仪器
        7.2.1 材料
        7.2.2 主要仪器
    7.3 产物提取流程
    7.4 提取工艺的探索
        7.4.1 带菌结晶的研究
        7.4.2 浓缩倍数探索
        7.4.3 蒸发浓缩时的pH选择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重组大肠杆菌全细胞催化产甘露醇及利用菊粉为底物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甘露醇的性质及用途
        1.1.1 甘露醇的性质
        1.1.2 甘露醇的用途
    1.2 甘露醇的生产技术及市场概况
        1.2.1 甘露醇的生产技术
        1.2.2 甘露醇的市场概况
    1.3 利用微生物法制备甘露醇的菌株
        1.3.1 自然选育产甘露醇菌株
        1.3.2 诱变育种选育产甘露醇菌株
        1.3.3 运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构建产甘露醇的辅酶再生体系
    1.4 结论与展望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药品及试剂的配制
        2.2.1 实验药品和试剂
        2.2.2 实验试剂的配制
    2.3 HPLC实验方法
        2.3.1 发酵液中甘露醇、果糖和葡萄糖的检测方法
    2.4 分子克隆实验
        2.4.1 目的基因质粒的提取
        2.4.2 凝胶回收
        2.4.3 琼脂糖凝胶电泳
        2.4.4 CaCl_2法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2.4.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CaCl_2法)
        2.4.6 DNA片段的连接
        2.4.7 质粒DNA的酶切
        2.4.8 菌种的保存
        2.4.9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检测
    2.5 蛋白电泳检测方法
    2.6 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蛋白浓度
    2.7 酶活力测定方法
    2.8 全细胞催化的方法
    2.9 蒽酮比色法测糖
3 运用非限制性克隆的方法对甘露醇脱氢酶基因进行改造并表达
    3.1 引言
    3.2 材料、试剂
    3.3 菌种
    3.4 非限制性克隆
    3.5 实验结果
        3.5.1 NdeⅠ酶切位点的去除鉴定
        3.5.2 测序结果
        3.5.3 构建重组质粒pET23b-mdh-N
        3.5.4 重组质粒原核表达及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
        3.5.5 蛋白标准曲线的绘制及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3.5.6 重组质粒粗酶酶活力的测定
    3.6 本章小结
4 构建甘露醇辅酶再生体系
    4.1 引言
    4.2 材料、试剂
    4.3 方法
    4.4 菌种和质粒
    4.5 原核表达载体pET23b-mdh-N的构建
        4.5.1 酶切构建pET23b-mdh-N
        4.5.2 pET23b-mdh-N的原核表达及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
    4.6 原核表达载体pET23b-fdh-mdh-N的构建
        4.6.1 构建重组质粒
        4.6.2 新建重组质粒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
        4.6.3 蛋白标准曲线的绘制及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4.6.4 重组质粒粗酶酶活力的测定及高表达基因工程菌的筛选
    4.7 原核表达载体BL21/pET23b-fdh-mdh-N pZY507-glf的构建
        4.7.1 表达载体BL21/pET23b-fdh-mdh-N pZY507-glf的SDS-PAGE分析
        4.7.2 蛋白标准曲线的绘制及蛋白浓度的测定
        4.7.3 甘露醇脱氢酶和甲酸脱氢酶的酶活力
    4.8 本章小结
5 全细胞催化生产甘露醇
    5.1 引言
    5.2 材料、试剂
    5.3 方法
    5.4 结果
        5.4.1 检测构建出的菌株BL21/pET23b-fdh-mdh-N发酵上清液中的甘露醇
        5.4.2 检测构建出的菌株BL21/pET23b-fdh-mdh-N pZY507-glf发酵上清液中的甘露醇
        5.4.3 不同浓度的底物对甘露醇产量的影响
        5.4.4 用菊粉作为底物发酵生产甘露醇
    5.5 本章小结
6 讨论及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点
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
致谢

(5)碎米发酵制备甘露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碎米的综合利用现状
        1.1.1 碎米的成分及营养价值
        1.1.2 碎米的加工利用
    1.2 甘露醇的研究概况
        1.2.1 甘露醇的理化性质
        1.2.2 甘露醇的生产方法
        1.2.3 发酵法生产甘露醇的研究进展
        1.2.4 甘露醇的应用概况
    1.3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3.1 立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产甘露醇乳酸菌的诱变选育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培养基
        2.2.2 菌种培养方法
        2.2.3 菌株的诱变选育
        2.2.4 相关指标测定与计算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分光光度法测定甘露醇标准曲线
        2.3.2 对数生长期的确定
        2.3.3 微波辐照诱变选育
        2.3.4 硫酸二乙酯诱变选育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甘露醇发酵条件的优化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培养基
        3.2.2 菌种培养方法
        3.2.3 发酵条件的单因素优化
        3.2.4 响应面实验设计
        3.2.5 指标测定与计算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发酵条件的单因素优化结果
        3.3.2 响应面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碎米制备甘露醇工艺的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碎米的前处理
        4.2.2 工艺流程
        4.2.3 碎米发酵液分离纯化的工艺优化
        4.2.4 指标测定与计算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碎米发酵液分离纯化的工艺优化结果
        4.3.2 甘露醇晶体的制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功能糖醇的生产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糖醇的性质
    1.1 甜度
    1.2 热量
    1.3 溶解度
    1.4 溶解热
    1.5 黏度和吸湿性
    1.6 热稳定性
    1.7 温度与无机酸
    1.8 糖醇水溶液有络合作用
2 糖醇的生产
    2.1 山梨醇的生产工艺
        2.1.1 釜式间歇式生产工艺
        2.1.2 外循环式间歇加氢工艺
        2.1.3 连续式生产工艺
    2.2 甘露醇的生产工艺
    2.3 木糖醇的生产工艺
        2.3.1 化学合成法
        2.3.2 微生物法
    2.4麦芽糖醇的生产工艺
    2.5 赤藓糖醇的生产工艺
3 糖醇的应用
    3.1 山梨醇的应用
    3.2 甘露醇的应用
    3.3 木糖醇的应用
        3.3.1 木糖醇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3.3.2 木糖醇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
        3.3.3 木糖醇的其它用途
    3.4 麦芽糖醇的应用
    3.5 赤藓糖醇的应用
        3.5.1 糖果生产
        3.5.2 巧克力生产
        3.5.3 乳制品、饮料以及酒的生产
4 糖醇的市场分析

(8)大肠杆菌甘露糖异构酶(MI)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甘露糖异构酶简介
    1.2 甘露糖异构酶的研究应用
        1.2.1 在甘露糖生产中的应用
        1.2.2 在甘露醇生产中的应用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大肠杆菌表达体系
        1.3.1 大肠杆菌表达载体
        1.3.2 外源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部位
    1.4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
        1.4.1 毕赤酵母表达载体
        1.4.2 外源蛋白在毕赤酵母中表达
    1.5 包涵体蛋白复性策略
        1.5.1 包涵体的形成机制
        1.5.2 包涵体复性的基本原则
        1.5.3 包涵体复性的策略
    1.6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2章 甘露糖异构酶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2.1 材料和仪器
        2.1.1 菌株及载体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E.coli 基因组DNA 的提取
        2.2.2 PCR 引物设计与目的基因的获得
        2.2.3 DNA 的纯化回收
        2.2.4 克隆载体pT-mi 的构建及测序
        2.2.5 pET-mi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2.6 重组甘露糖异构酶基因在E.coli 中的诱导表达
        2.2.7 SDS-PAGE 电泳
        2.2.8 粗酶液制备
        2.2.9 蛋白含量的测定
        2.2.10 MI 酶活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i 基因克隆
        2.3.2 克隆载体pT-mi 的构建与鉴定
        2.3.3 原核表达载体pET-mi 的构建及鉴定
        2.3.4 SDS-PAGE 分析
        2.3.5 粗酶液活性测定
        2.3.6 诱导培养条件的优化
        2.3.7 MI 酶性质参数的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甘露糖异构酶在毕赤酵母中表达体系的建立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菌株及载体
        3.1.2 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mi 的基因克隆
        3.2.2 毕赤酵母穿梭载体pGAPZ-mi 的构建
        3.2.3 毕赤酵母氯化锂转化
        3.2.4 SDS 法提取毕赤酵母基因组
        3.2.5 重组酵母的初步鉴定
        3.2.6 pGAPZ-mi 毕赤酵母重组子的诱导表达及参数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i 基因克隆结果
        3.3.2 重组载体pGAPZ-mi 的鉴定
        3.3.3 重组穿梭载体酵母转化结果
        3.3.4 重组毕赤酵母的PCR 鉴定
        3.3.5 MI 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SDS-PAGE 鉴定
        3.3.6 MI 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鉴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甘露糖异构酶包涵体的复性
    4.1 材料与仪器
        4.1.1 菌株及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MI 包涵体的制备
        4.2.2 MI 包涵体的提取与洗涤
        4.2.3 MI 包涵体的复性与纯化回收
        4.2.4 复性产物生物活性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I 包涵体的提取和洗涤
        4.3.2 MI 包涵体的溶解
        4.3.3 蛋白复性条件的优化
        4.3.4 MI 包涵体的复性和纯化回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从茉莉花根中快捷提取D-甘露醇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提取次数对甘露醇提取率的影响
    3.2 溶剂体积对甘露醇提取率的影响
    3.3 不同温度对甘露醇提取率的影响
    3.4 溶剂种类对甘露醇提取率的影响
4 讨论
5 甘露醇的结构表征

(10)膜分离技术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前 言
1 膜分离技术简介
2 膜分离技术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2.1 海藻糖的提取
    2.2 甘露醇的分离纯化及海带制水提取甘露醇
    2.3 海藻酸钠的提取
3 膜分离技术在其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
4 结束语

四、我国甘露醇生产、市场分析与发展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一株产甘露醇菌株的鉴定分类及其高产条件的优化[D]. 谢鑫磊.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2]产甘露醇菌株的筛选及其生物合成的研究[D]. 魏文婷. 江南大学, 2014(01)
  • [3]类布氏乳杆菌发酵生产甘露醇的研究[D]. 程晓志. 河北科技大学, 2014(05)
  • [4]重组大肠杆菌全细胞催化产甘露醇及利用菊粉为底物的初探[D]. 林琳. 辽宁师范大学, 2012(08)
  • [5]碎米发酵制备甘露醇的研究[D]. 徐春泽.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6)
  • [6]功能糖醇的生产与应用[A]. 王成福,赵光辉,孙鲁,高永旭. 第十六届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览会学术论文集, 2012
  • [7]功能糖醇的生产与应用[J]. 王成福,赵光辉,孙鲁,高永旭.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2(S1)
  • [8]大肠杆菌甘露糖异构酶(MI)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D]. 高小倩. 河北科技大学, 2010(08)
  • [9]从茉莉花根中快捷提取D-甘露醇的方法研究[J]. 刘志平,陈淑贤,崔建国. 中药材, 2008(11)
  • [10]膜分离技术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J]. 沈江南,陈万里,吴礼光.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7(06)

标签:;  ;  ;  ;  

我国甘露醇生产、市场分析及发展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