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鱼营养状况对繁殖的影响

亲鱼营养状况对繁殖的影响

一、亲鱼营养状况对繁殖效果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谢瑞涛[1](2021)在《饲料脂肪与蛋白质对杂交石斑鱼(褐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生长及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杂交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是褐点石斑鱼的卵子和清水石斑鱼的精子受精后培育的杂交后代,是近年来我国在石斑鱼大家族中培育出来新品种。其继承了父母本的优点,具有抗逆性强及生长速度快等特点,其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已在广东、福建、海南地区甚至北方地区山东、辽宁等省域也得到了推广养殖,这是一种具有市场前景的养殖品种。但是关于杂交石斑鱼的生存环境关系、基础营养需要水平以及杂交石斑鱼快速生长的分子机制还没有研究报道。为了揭示杂交石斑鱼生长需要的蛋白质和脂肪营养水平以及饲料中脂肪/蛋白质含量变化对其生长的调控,本实验围绕杂交石斑鱼对饲料中脂肪/蛋白需要量以及起变化对杂交石斑鱼生长的影响为目的展开研究。本实验研究取得的实验结果如下:1、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杂交石斑鱼的增重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其中F4组的杂交石斑鱼增重率最大,显着高于F1、F5组(P<0.05);杂交石斑鱼幼鱼的日增重(WGD)、特定增长率(SGR)、肥满度(CF)、蛋白质效率(PER)都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但其饲料系数(FCR)先降低后升高,其中F4组饲料系数最低,显着低于F1、F5组(P<0.05);随着饲料脂肪升高而杂交石斑鱼的VSI、HIS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对杂交石斑鱼全鱼的粗蛋白含量影响显着;其全鱼蛋白质水平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各组杂交石斑鱼全鱼水分含量均不受饲料脂肪水平的影响;杂交石斑鱼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升高,F5组杂交石斑鱼肌肉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随着脂肪水平升高,其肌肉灰分逐渐升高的趋势。综上分析,杂交石斑鱼幼鱼生长适宜的脂肪水平在9.91%~10.28%。2、通过调整饲料脂肪水平变化使杂交石斑鱼生长性能得到良好改善,提高了杂交石斑鱼生长特性、肝脏和肠道的酶活性,利用代谢组学分析饲料蛋白质水平变化对杂交石斑鱼生长机制的调控。饲喂饲料中10%脂肪水平的杂交石斑鱼幼鱼可以促进其生长。揭示了杂交石斑鱼幼鱼适宜脂肪的饲料的机理,主要是通过调节嘧啶代谢,色胺酸代谢,十八碳烯酸代谢以及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脂肪水平造成营养不平衡,饲料脂肪水平会限制杂交石斑鱼幼鱼在生长。3、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杂交石斑鱼幼鱼增重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蛋白水平50%时,其幼鱼增重率显着高于其他实验组(P<0.01);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增加而其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增加其幼鱼饲料系数呈先降低后升高,饲料蛋白质水平50时,其饲料系数最低,显着低于蛋白质水平为35%和60%组。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逐渐增加对杂交石斑鱼全鱼的粗蛋白水平没有显着影响,对肌肉粗蛋白含量有逐渐升高的趋势;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增加,杂交石斑鱼幼鱼的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降低;对其全鱼和肌肉水分没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升高,杂交石斑鱼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ZM)的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综上分析,杂交石斑鱼幼鱼生长适宜的蛋白质水平在45%~55%,最佳蛋白质水平为49.44%。4、通过调整饲料蛋白质水平变化使杂交石斑鱼生长性能得到良好改善,提高了杂交石斑鱼生长特性,结果显示,50%的蛋白质水平能够显着提高杂交石斑鱼幼鱼对环境适应性较好,对饲料消化利用率好,其幼鱼生长速度较快。同时,两组之间鉴定出640种代谢物,其中143种代谢物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这143种代谢物主要与嘧啶代谢、胰岛素抑制、β-丙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以及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途径有关。

户国,纪锋,郑鹏,贾东升,吕伟华,王念民,张颖[2](2021)在《裸腹鲟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初报》文中认为裸腹鲟(Acipenser nudiventris)曾广泛分布于欧洲的黑海、亚速海和中亚的里海、咸海,以及上述区域的一些河流中,在中国仅自然分布于新疆伊犁河流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保护物种,也是我国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受多种因素影响,伊犁河流域野生裸腹鲟已濒于绝迹。本研究对人工驯养条件下的伊犁河裸腹鲟成年个体开展了人工繁殖、胚胎发育和苗种培育等方面的研究。在共计13尾野生裸腹鲟中,有2尾雌鱼和3尾雄鱼性腺发育达到了IV期,采用LHRH-A2对性腺发育至IV期的2尾雌鱼和3尾雄鱼实施了人工催产和授精,获卵12万粒,受精率为55%。在15~17℃的孵化条件下,裸腹鲟仔鱼经5~7 d孵出,获得裸腹鲟鱼苗约25200尾,孵化率42.5%。

石立冬,任同军,韩雨哲[3](2020)在《水产动物繁殖性能的营养调控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营养对水产动物的繁殖性能具有重要作用,水产动物的性腺发育能力、繁殖力、配子产生、受精率、受精卵孵化率和胚胎发育能力及其幼体的存活率、质量与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来源和含量密切相关,适当的营养可以对繁殖性能起到促进作用,而营养过量或营养不足则降低其繁殖能力,甚至导致其死亡。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促进繁殖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升温或降温、流水刺激、阴干刺激、切除眼柄等,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及环境因素的不同,这些方法不具有普遍适用性。近年来,通过改变饲料中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来调控水产动物繁殖能力已逐步成为科研热点和商业焦点,本文综述了常见的促进繁殖性能的营养物质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不同营养物质对水产动物繁殖性能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糖类等营养成分能够显着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性能和繁殖能力,但也有报道与此相矛盾,认为上述结果取决于养殖水产动物的种类、营养成分的来源、含量和试验条件。本文通过讨论不同营养成分来源及含量对水产动物繁殖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通过营养途径促进动物繁殖提供科学依据。

崔康成[4](2019)在《大麻哈鱼类保护区生境要素与功能区划》文中认为大麻哈鱼类是极具经济价值的世界知名水产品,因其特殊的生活史类型和生态位,具备很高的生态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修路架桥、河道整治、采石挖沙以及农田开垦等活动不断增多,导致水域生态系统栖息地破碎化,产卵场面积不断缩小,功能逐渐退化丧失,大麻哈鱼类资源状况一度处于危机之中。为保护并恢复大麻哈鱼类资源,本文从大麻哈鱼类淡水栖息地生境要素以及相关保护区功能区划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工作。栖息地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鱼类栖息地环境的因素可分为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水文情势、底质质量及水质状况等,生物因素包括种群特性、种间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本研究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大麻哈鱼类淡水栖息地要素评价指标体系。再依据评价指标体系于大麻哈鱼产卵场河流呼玛河下游水域进行环境调查及监测,并构建模糊隶属函数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计算,建立大麻哈鱼产卵场河流评估模型。在分析大麻哈鱼类保护区资源现状及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建立一种适用于大麻哈鱼类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办法,并对现有大麻哈鱼类保护区功能区划的改进提供一些建议。1.大麻哈鱼类淡水生活史包括溯河洄游期、产卵期、孵化期、早期摄食生长期及幼鱼降河洄游期。根据其淡水生命周期阶段中的水环境状况、水文情势等将大麻哈鱼类栖息地的若干生境要素分成水质因素(溶解氧、氨氮、p H、透明度、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总磷、总氮和电导率)、水文因素(水温、底质、水深和水流速)和水生生物因素(浮游动物生物量、浮游动物多样性、浮游植物生物量、浮游植物多样性、底栖动物生物量和底栖动物多样性),建立包含目标层、要素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的大麻哈鱼类淡水栖息地要素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并计算各要素和指标在不同季节的权重。结果表明,无论秋、冬或春季,对大麻哈鱼影响最大的因子是水温、溶解氧和底质,其次是氨氮、p H值和水深等,影响最小的因子是电导率和浮植生物等。2.产卵场河流是水生生物生存和繁衍的重要场所,在不同的生活史阶段,大麻哈鱼类对产卵场河流环境因子的需求有所不同。于2017年秋季2018年春季基于大麻哈鱼类淡水栖息地要素评价指标体系对呼玛河下游水域采集大麻哈鱼繁殖期、孵化期及降河洄游期的水质、水文和水生生物数据。采用构建模糊隶属函数和层次分析法,对不同季节的产卵场河流环境指标进行标准化计算建立大麻哈鱼产卵场评估模型,对不同季节的产卵场河流适宜性进行分析和比较。标准化结果显示,呼玛河下游水域水质、水文因素能较好的满足大麻哈鱼产卵场所需的环境要求;产卵场评估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呼玛河下游秋、冬、春三个季节的大麻哈鱼产卵场河流适宜性指数分别为0.839、0.652和0.743,该区域大麻哈鱼产卵场生态环境适宜性良好,秋季最佳,其次为春季,冬季略差。3.以农业农村部公布的保护区名单为数据基础,10处大麻哈鱼类保护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水域,黑龙江上游1处、中游5处;其次分布于图们江水域,3处均为支流;分布最少的绥芬河水域仅有保护区1处。10处大麻哈鱼类保护区共有保护物种42种,包含鱼类41种和甲壳类1种,不仅大麻哈鱼类等特有珍稀濒危鱼类能得到较好的保护,生活在保护区内的其他鱼类也获得了较好的看护。4.大麻哈鱼类保护区进行功能分区时首先对保护区进行主要保护对象分布和栖息地环境进行调研,在相关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下,将保护区划分为多个评价单元,选择生境适宜性、人类活动和距公路距离等评价指标对各评价单元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各评价结果对保护区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区划分。对现有大麻哈鱼类保护区功能区划的优化建议有:(1)保护区之间进行合作管理,形成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2)选取能够有效反应物种变化和生态系统变化的监测指标,对保护区开展长期、系统的监测;(3)加大执法力度,增强放流效果,禁止过度捕捞。

常成[5](2019)在《基于斑马鱼模型评价三种饮水中矿物元素对不同阶段机体生长发育、生理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探讨》文中指出全球范围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隐形“杀手”。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日常摄入适量的矿物元素对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有重要的预防作用,尤其是K、Na、Ca、Mg、Zn。WHO指出,人体必需的矿物质有5%-20%必须从饮水中获得。进入21世纪,我国瓶装饮用水的消费量呈爆发式增长,2018年人均消费量达到120瓶/人(以550 mL/瓶计)。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瓶装天然水还是瓶装纯净水,其矿物元素水平都比传统饮水(即自来水)低,因此,长期饮用瓶装水是否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值得探讨。基于此,本文测定了三种流行饮水(自来水TW、瓶装天然水NW、瓶装纯净水PW)中矿物元素的含量,以斑马鱼为模式动物,研究它们对不同阶段机体的特征性生理功能的影响((1)胚胎期:心脏发育;(2)青年期:生长发育与脂质代谢;(3)妊娠期及子代:繁殖能力与学习记忆能力),并重点探讨何种离子对斑马鱼心脏发育和生殖能力产生影响及相关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三种饮水中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根据GB/T 5750-2006测定三种饮水的水质指标、斑马鱼水环境指标及矿物元素含量。结果发现:三种饮水的水质均达到国家标准,并且可以用于斑马鱼的短期养殖;五种主要矿物元素(K、Na、Ca、Mg、Zn)含量:除两瓶装水Zn水平相近,自来水>瓶装天然水>>瓶装纯净水,瓶装纯净水中五种矿物元素含量很低,分别为0.1503 mg/L、0.3022 mg/L、0.1192 mg/L、0.0093 mg/L、0.0341 mg/L。(2)三种饮水对胚胎期斑马鱼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心脏发育机制探讨采用斑马鱼胚胎发育毒理学模型,以胚胎水为对照,用三种饮水对斑马鱼胚胎进行3 d的孵化实验。结果发现:PWG中孵化的3 dpf(days post-fertilization,受精后天数)斑马鱼出现生长延缓(卵黄囊偏大、体长偏短)和发育异常(卵凝结率上升22%、孵化率下降26%、心率下降19.71%、脊柱弯曲等)的现象;在胚胎水中分别减少[Ca2+]、[K+]、[Na+]后发现,[Ca2+]=0 mM的水中斑马鱼的心率显着下降(p<0.01),提示PWG中斑马鱼心脏发育异常是Ca缺乏所致;q-PCR法测定心脏发育相关基因后发现,PWG中斑马鱼胚胎心脏发育异常可能的机制为:(1)上调aldh1a2的表达,继而通过RA途径上调cspg2的表达;(2)下调grk5和tmp4-tv1的表达,但不会对stc-1的表达和T3的水平产生显着影响。(3)三种饮水对青年期斑马鱼生长发育、脂质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相同进食状态下,用三种饮水对青年期斑马鱼进行3个月的长期干预。结果发现:与NWG相比,PWG中90 dpf斑马鱼体内Ca、Zn水平下降、存活率下降26%、体长短0.84 mm(p<0.01)、TG水平高53%(p<0.05),HDL-C水平低32.07%(p<0.05)、MDA水平高50.87%(p<0.01);person相关分析表明,90 dpf斑马鱼的体长与水中Ca、Mg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273、0.307,p<0.05),TG水平与水中Ca含量(r=-0.522,p<0.01)、Mg含量(r=-0.540,p<0.001)呈显着负相关,HDL-C水平与水中Ca、Mg含量呈显着正相关(r=0.229、0.227,p<0.05)。提示瓶装纯净水中Ca、Mg的缺乏可能会导致青年期斑马鱼生长发育不良,并有处于高TG、低HDL-C水平的脂质代谢紊乱状态的风险。(4)三种饮水对妊娠期斑马鱼繁殖能力及子代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探讨以养鱼水为对照,用三种饮水对妊娠期斑马鱼亲鱼进行21 d的生殖干预实验。结果发现:PWG中斑马鱼亲鱼的产卵量减少68%(p<0.05)、活卵数量减少83%(p<0.01),雌性亲鱼体内Ca水平低17.51%(p<0.01),繁殖力和妊娠指数下降;q-PCR测定生殖相关基因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PWG中雌性斑马鱼亲鱼体内VTG水平低23%(p<0.05)、vtg-1和vtg-3的表达量分别下调97.20%(p<0.05)、82.73%(p<0.001),提示瓶装纯净水中Ca的缺乏下调雌性斑马鱼体内vtg-1、vtg-3的表达,导致繁殖能力下降。90 dpf子代斑马鱼在经过1周的学习记忆关联训练后,进行T迷宫实验。结果发现:NWG中90 dpf子代斑马鱼的潜伏时间t比TWG中长30.69 s(p<0.05),运动轨迹较复杂,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记忆关联;5 dpf时被转移到自来水中的子代斑马鱼t=21.40 s,与TWG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瓶装水中斑马鱼的学习记忆缺陷能够通过5 dpf时转移到自来水中得到弥补,提示Zn对子代斑马鱼学习记忆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卢昱希[6](2017)在《两种吸血蛭类人工养殖技术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医蛭科两种吸血蛭类:水蛭(Hirudo nipponica)、菲牛蛭(Poecilobdella manillensis)的生长摄食规律、繁殖习性及越冬特点,初步摸索了两种吸血蛭类的养殖技术,以期为以后的人工养殖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养殖条件对水蛭、菲牛蛭生长和摄食规律的影响,结果显示:水蛭特定增长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温度达到26℃时,特定增长率最大,水蛭特定增长率与温度之间存在显着二次函数关系(p<0.05),回归方程为:Y=-0.0165X2+0.8369X-6.8475(R2=0.9908);饵料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并在26℃时达到最低。水蛭存活率、特定增长率均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当密度为30条/L时,水蛭特定增长率最大,与60条/L试验组无显着差异(p>0.05),且显着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随着养殖密度增大,饵料系数呈现上升的趋势。特定增长率与投喂周期之间存在显着线性关系(p<0.05),回归方程为:Y=-0.0941X+3.8329(R2=0.9927),水蛭特定增长率随着投喂周期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随着投喂周期增大,水蛭单条进食总量逐渐降低。菲牛蛭特定增长率、单条进食总量随着投喂周期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菲牛蛭特定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菲牛蛭特定增长率与养殖密度之间存在显着线性关系(p<0.05),回归方程为:Y=-0.0324X+5.3966(R2=0.993)。当投喂量为250%时,菲牛蛭特定增长率最高,与200%、150%、100%投喂量试验组无显着差异(p>0.05),且显着高于50%投喂量试验组(p<0.05);饵料系数随着投喂量的增加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当投喂量为150%时,饵料系数最低。结果表明:人工养殖水蛭时养殖密度控制在30~120条/L为佳,投喂周期可设置为2~5 d,水蛭置于22~26℃恒温条件下生长、摄食更好。人工养殖菲牛蛭时养殖密度不宜过大,2~14条/L为佳;投喂周期可控制在2~4d,投喂量设置为100%~150%。(2)研究了不同条件下菲牛蛭产卵、孵化的特点,以及对水蛭繁殖性能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土温(18~24℃)条件下,菲牛蛭产卵率最高。随着投放密度的增加,菲牛蛭产卵率逐渐降低。亲蛭体重对菲牛蛭产卵率影响较大,随着亲蛭体重的增加,菲牛蛭产卵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亲蛭体重介于5~15 g之间时,菲牛蛭产卵率较高;当环境温度为26℃时,菲牛蛭卵茧孵化率最高。随着卵茧重量的增大,卵茧出苗比例逐渐升高,当卵茧重量介于1.7~2.1 g之间时,卵茧孵化出的幼短尾数最多。与菲牛蛭相比,水蛭整体繁殖性能较低。结果表明:菲牛蛭在自然土温(18~24℃)下即可产卵,菲牛蛭产卵密度不宜过大,对于6 g左右的菲牛蛭来说,产卵密度设置为5~10 g·L-1为佳;选择体重介于5~15 g的个体作为亲蛭时,产卵率较高。22~26℃范围内菲牛蛭卵茧孵化率较高,孵化出的幼蛭尾数较多,选择重量较大的卵茧进行孵化会获得更多的幼蛭尾数。(3)研究了水蛭、菲牛蛭在不同土壤温度、投放密度条件下的越冬存活率和相对减重率。结果显示:自然土温(3~8℃)条件下水蛭越冬后存活率最高。菲牛蛭越冬后存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温度为15~18℃时,存活率最大。水蛭、菲牛蛭越冬后存活率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结果表明:水蛭在自然土温(3~8℃)条件下越冬即可,菲牛蛭越冬过程中需将温度控制在15~18℃范围内;水蛭、菲牛蛭越冬密度不宜过大,对于1g左右的水蛭和7 g左右的菲牛蛭来说,越冬密度设置为7.5~15 g·L-1为佳。

秦钦[7](2017)在《高生长黄颡鱼家系选育及其分子机制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发掘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快长亲本群体及家系为主要研究目的,结合抗病及饲料利用等方面指标,分析不同繁育组合的育种潜力。并进一步探讨营养、生长相关基因以及两者的互作对黄颡鱼家系生长的调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Ⅰ,IGF-Ⅰ)是内分泌系统调控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在动物营养、生长及营养调控生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营养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调节IGF-Ⅰ的表达,调控鱼类的生长发育。筛选能有效利用日粮营养的黄颡鱼家系,并探究其分子机制,通过日粮营养,调节IGF-I在黄颡鱼体内的表达,进而调节生长性能,对于黄颡鱼快长家系的选育意义重大。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1黄颡鱼高生长亲本群体选择及其子代家系的生长性能比较为了对巢湖(C)、滆湖(G)、洪泽湖(H)、石臼湖(S)和太湖(T)等5个湖泊群体的黄颡鱼种质进行生长性能评估并选择快长繁育组合,2012年利用来自5个湖泊的黄颡鱼亲本建立了 49个全同胞家系,包括17个群体间繁育组合和5个群体内繁育组合。各家系经仔稚鱼、幼鱼中间培育后,植入电子标记混养。测定了 120日龄和460日龄鱼体质量性状及家系存活率数据。用混合线性模型估计不同群体和家系体质量最小二乘均值,计算不同繁育组合优势率。结果表明,黄颡鱼各群体体质量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25-0.66;G、T、S作为亲本时,子代体质量最小二乘均值较高,分别比群体均值高2.98%、2.99%和0.98%,是体质量性状育种的优良亲本群体。各群体间繁育组合体质量均值(105.48 g)比群体内繁育组合均值(101.83 g)高3.58%。各组合以G(♂)×S(♀)、G(♂)× C(♀)、S(♂)× T(♀)组合收获体质量最小二乘均值为高,分别为125.55 g、121.76 g和 120.08 g。G(♂)× S(♀)、G(♂)× C(♀)、S(♂)× T(♀)繁育组合体质量存在较明显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中亲优势率分别为29.89%、22.36%和20.99%,超亲优势率分别为15.77%、11.50%和4.62%。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黄颡鱼生长性能遗传选择的准确性,并为实现良种选育奠定基础。2 5个黄颡鱼家系组幼鱼生长、体组成和消化酶活力的比较选取滆湖(G)、石臼湖(S)和太湖(T)野生黄颡鱼亲本,设计建立5个繁育家系组,分别为群体内繁育组Ⅰ(G♂×G♀)、Ⅱ(S♂×S♀)、Ⅲ(T♂ × T♀)和群体间繁育组Ⅳ(G ♂ × S ♀)、V(S ♂ × T♀)。家系组苗种培育至70 d时,每个家系组取鱼600尾,设3个平行,开展养殖试验,试验时间60 d,试验结束时测量各家系组黄颡鱼体重,计算体重绝对增长率(AGRW)、增重率(WGR)、饲料系数(FCR)、存活率(SR)等,并测定胃肠道消化酶生化指标。分析结果显示,各家系组间AGRW、WGR、FCR及SR指标均差异显着(P<0.05)。家系组Ⅳ的AGRW和WGR最高,分别为0.126±0.005和316.11±15.67,与其母本群体自交繁育家系组Ⅱ比较,在两个指标上均差异显着(P<0.05)。家系组Ⅳ胃、肠蛋白酶活力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家系组淀粉酶活力、脂肪酶活力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表明,家系组Ⅳ(G♂×S♀),在饲料蛋白利用方面优于其他各组,促进了饲料利用和鱼体生长速度的提高,具有较好的生长表型,是具有开发潜力的优势繁育组合。3 5个黄颡鱼家系组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免疫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为了探究不同黄颡鱼家系组的免疫性能,选取(G♂×G♀)、Ⅱ(S♂ × S♀)、Ⅲ(T♂× T♀),Ⅳ(G ♂ × S♀)和V(S ♂ × T♀)5个家系组130 d日龄的鱼种300尾/家系,试验鱼体重为(8.5±1.5)g。开展嗜水气单胞菌攻毒试验,在攻毒0h及攻毒后6 h、24 h、48 h采样。测定累积死亡率(CM)及血浆、肝脏免疫相关指标,包括血浆总蛋白(TP)、乳酸(L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分析结果显示,各家系组间黄颡鱼种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除血浆AKP之外的指标都表现出组间显着差异(P<0.05)。攻毒48 h后,CM由高到低顺序为Ⅱ>Ⅴ>Ⅲ>Ⅳ>Ⅰ。攻毒24 h后血浆TP达到高峰然后逐步下降。在攻毒48 h后,家系组Ⅰ、Ⅳ保持了较高TP含量,与其他试验组差异显着(P<0.05)。各家系组血浆LA指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48 h家系组Ⅰ、Ⅳ的血浆LA显着低于其他家系组。攻毒后各家系组血浆转氨酶含量急剧上升,家系组Ⅰ、Ⅱ血浆ALT在24 h首先恢复到攻毒前水平。攻毒24 h后,肝脏中SOD水平达到顶峰,48 h家系组Ⅴ肝脏中SOD水平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家系组(P<0.05)。肝脏MDA水平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攻毒后6 h,家系组Ⅰ肝脏的MDA水平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48 h家系组Ⅲ肝脏的MDA显着高于家系组Ⅰ、Ⅱ、Ⅳ(P<0.05)。由结果可知,各家系组表现出明显的免疫差别。家系组Ⅰ(G♂ × G♀)在CM、TP、LA、ALT、MDA等指标上表现出较强的抗应激、非特异性免疫、肝脏抗氧化能力,在抗嗜水气单胞菌方面表现出抗病优势。4黄颡鱼IGF-Ⅰ基因cDNA克隆、组织分布特征及饥饿对其表达调控的研究本研究从黄颡鱼幼鱼肝脏克隆了IGF-Ⅰ cDNA全长序列,并对IGF-Ⅰ基因在黄颡鱼体中的组织分布进行分析。开展饥饿及再投喂IGF-Ⅰ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测定禁食3周和再投喂3周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以及肝脏IGF-Ⅰ mRNA的表达。分析结果显示:黄颡鱼IGF-Ⅰ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884 bp,该全长序列包括480 bp的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编码159个氨基酸,包括41个氨基酸的信号肽,71个氨基酸的成熟肽(包括B,C,A,D结构区)和47个氨基酸E区。氨基酸序列对比和进化分析结果揭示,黄颡鱼IGF-Ⅰ在鲶形目及其近亲物种高度保守(71%-87%)。IGF-Ⅰ mRNA在黄颡鱼肝脏中分布最高,其次为脑组织。持续投喂对照组鱼体质量和体长都显着提高(P<0.05),肥满度变化较小(P>0.05);饥饿试验组在禁食期间,体重、体长、肥满度和肝脏IGF-Ⅰ表达显着降低(P<0.05),再投喂后的体质量、体长和肥满度显着提高,并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结果表明,黄颡鱼的IGF-Ⅰ基因与其他脊椎动物的相似度较高,IGF-ⅠmRNA表达与营养摄入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5黄颡鱼IGF-Ⅰ基因DNA克隆及SNPs的检测本研究在IGF-Ⅰ cDNA基础上设计引物,以黄颡鱼DNA为模板,运用PCR产物测序方法,分离测序部分DNA序列,拼接得到IGF-Ⅰ基因的DNA序列。克隆得到的IGF-Ⅰ基因组DNA序列长度为5536 bp,包括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外显子序列长度分别为33 bp、351 bp、36 bp和 144 bp;内含子序列长度分别为 1174 bp、1464 bp和2064 bp。利用设计的引物对黄颡鱼混合DNA及个体DNA进行PCR扩增、测序、比对。获得7个SNPs位点:g.2143G>C、g.2539A>G、g.2711A>G、g.3187A>G、g.4095A>G、g.4305C>A以及g.4343C>T。7个SNPs位点全部位于内含子区域,其中g.2143G>C、g.2539A>G和g.2711A>G位于第二内含子;g.3187A>G、g.4095A>G、g.4305C>A和g.4343C>T位于第三内含子。7个位点均是双等位多态性,其中转换5个,颠换2个。6日粮蛋白含量对不同黄颡鱼家系幼鱼生长性能和肝脏IGF-Ⅰ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家系种质和日粮蛋白含量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及肝脏IGF-Ⅰ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选取滆湖(G)石臼湖(S)黄颡鱼群体2个子代家系组(G ♂×S♀)、(S♂ ×S♀)的幼鱼,每家系300尾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分别饲喂日粮蛋白含量37%(P37)和蛋白含量40%(P40)的饲料,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日粮蛋白含量、家系2因素对末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IGF-Ⅰ mRNA的相对表达量等指标均影响显着(P<0.05),2因素在对上述指标的影响上均不存在交互作用。(P40)/(G♂ ×S♀)组获得最大末重、增重率和IGF-Ⅰ基因表达量。由此可见,黄颡鱼幼鱼可通过种质筛选和日粮蛋白营养调节达到更好的养殖效果,(G♂× S♀)家系在高蛋白日粮投喂下,获得最佳生长性能。

肖俊,何福玲,郭忠宝,钟欢,陈文治,唐瞻杨,单丹,梁军能,罗永巨[8](2016)在《广西罗非鱼亲鱼越冬培育试验》文中指出采用搭建钢丝塑料大棚的方法进行保温,结合特定培育方法对罗非鱼亲鱼进行越冬期培育,并对其繁殖性能进行测定,通过组织学切片对越冬期培育效果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经过越冬养殖,培育组和对照组的平均体质量分别达526和543 g,成活率分别为99.9%和98.8%,产卵量分别为(2 137±374)和(1 784±184)粒,平均体质量产卵量分别为(4.06±0.32)和(3.29±0.43)粒/g,出苗数分别为(1723±153)和(1168±143)尾,孵化率分别为(80.6±5.9)%和(65.5±2.7)%,培育组的繁殖性能显着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采用钢丝塑料大棚的方法能实现亲鱼安全越冬,同时加强越冬期培育还能提高罗非鱼亲鱼的繁殖性能。

谭青松,吴凡,杜浩,梁旭方,危起伟[9](2016)在《饲料营养对亲鱼生殖性能的影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营养对鱼类生殖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亲鱼阶段的营养不仅影响亲鱼的性成熟、配子产生、繁殖力、受精率、受精卵的孵化率和胚胎发育,而且还影响仔稚鱼的质量和存活率;适当的营养可促进鱼类的繁殖性能,而营养缺乏或者过量将降低其繁殖性能。本文总结了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和钙磷等矿物元素的含量和来源等因素对亲鱼生殖活动各个环节的影响,对饲料中一些关键营养素的供应提出了建议,并结合陆生动物的研究结果,对能量、脂肪及必需脂肪酸等调节鱼类繁殖性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概括和推断。

肖登元,梁萌青,王新星,郑珂珂,赵敏,李庆华[10](2014)在《饲料中不同水平维生素A对半滑舌鳎亲鱼繁殖性能及后代质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20、100 IU/g的维生素A(视黄醇乙酸酯形式)配制成Ac、Al和Ah 3种试验饲料饲喂3龄半滑舌鳎亲鱼[雌性(1.58±0.18)kg/尾、雄性(0.20±0.05)kg/尾]70 d,探讨饲料中不同水平的VA对半滑舌鳎亲鱼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Al组和Ah组雌鱼性腺成熟率均要高于Ac组;相对产卵量Al组最高,Ac组最低;Al和Ah组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显着高于Ac组(P<0.05);Al组的卵上浮率、初孵仔鱼长度、仔鱼的成活率和仔鱼生存活力指数(SAI)均显着高于Ac组和Ah组(P<0.05);随饲料中VA的增加仔鱼畸形率虽有增加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卵巢、肝脏和卵子中VA的含量和血清中SOD的活性均随饲料中VA的增加而显着提高(P<0.05)。此外,Al组和Ah组卵子中维生素C的含量以及卵子脂肪酸中n-3HUFA、n-6PUFA和PUFA的含量均要高于Ac组。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适量VA可促进半滑舌鳎亲鱼性腺的发育,提高产卵量,改进卵子和仔鱼的质量;本研究中Al组(20 IU/g)亲鱼的繁殖性能要优于Ac组(0 IU/g)和Ah组(100 IU/g)。

二、亲鱼营养状况对繁殖效果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亲鱼营养状况对繁殖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饲料脂肪与蛋白质对杂交石斑鱼(褐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生长及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饲料脂肪对鱼类生长的研究
        1.1.1 鱼类对脂肪的营养需要
        1.1.2 脂肪的消化吸收
        1.1.3 脂肪的代谢
        1.1.4 脂肪在肠道内的调控
        1.1.5 脂肪的生理功能
        1.1.6 饲料脂肪与鱼类生长的研究
    1.2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鱼类生长的研究
        1.2.1 饲料蛋白质的组成
        1.2.2 鱼类对蛋白质需求的研究
        1.2.3 鱼类对氨基酸需求的研究
        1.2.4 影响蛋白质需要的因素
        1.2.5 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方法
    1.3 我国石斑鱼养殖的市场状况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1.4.1 目的与意义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脂肪水平对杂交石斑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理化指标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饲料
        2.1.2 实验设计与养殖管理
        2.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2.1.4 计算公式
        2.1.5 数据统计及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饲料脂肪水平与杂交石斑鱼生长性能的关系
        2.2.2 饲料脂肪水平对杂交石斑鱼全鱼及肌肉成分的影响
        2.2.3 饲料脂肪水平对杂交石斑鱼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2.2.4 饲料脂肪水平对杂交石斑鱼肝脏酶活性的影响
        2.2.5 饲料脂肪水平对杂交石斑鱼肌肉和肝脏脂肪酸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利用代谢组学分析脂肪水平对杂交石斑鱼生长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配方和设计
        3.1.2 养殖管理
        3.1.3 样本提取流程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生长表现和饲料利用率
        3.2.2 饲料脂肪水平对肠道的影响
        3.2.3 代谢组学概述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杂交石斑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血清理化指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饲料的制备
        4.1.2 .实验设计与养殖管理
        4.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4.1.4 计算公式
        4.1.5 数据统计及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饲料蛋白质水平与杂交石斑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4.2.2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杂交石斑鱼体成分的影响
        4.2.3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杂交石斑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2.4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杂交石斑鱼肠道组织酶活性的影响
        4.2.5 饲料蛋白水平对杂交石斑鱼幼鱼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4.2.6 蛋白质水平对肌肉氨基酸的影响
        4.2.7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杂交石斑鱼蛋白质合成能力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蛋白质水平对杂交石斑鱼的生长调控机制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配方和设计
        5.1.2 养殖管理
        5.1.3 样本提取流程
        5.1.4 LC-MS/MS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
        5.2.1 生长表现和饲料利用率
        5.2.2 样品质量及方法可靠性评价
        5.2.3 代谢物的鉴定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6 全文总结、创新点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裸腹鲟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裸腹鲟的外部形态特征
        1.1.2 亲本来源及饲养管理
    1.2 人工催产及孵化管理
    1.3 鱼苗的人工驯养方法与日常管理
    1.4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工养殖条件下裸腹鲟性腺发育情况鉴定
    2.2 裸腹鲟的繁殖性能及人工催产繁殖效果分析
    2.3 胚胎发育和出苗仔鱼观察
3 讨论
    3.1 中国鲟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
    3.2 裸腹鲟亲鱼适宜养殖条件和营养需求
    3.3 人工驯养条件下裸腹鲟的人工繁殖
    3.4 裸腹鲟胚胎发育及苗种培育

(3)水产动物繁殖性能的营养调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营养素对水产动物性腺发育的影响
    1.1 蛋白质及氨基酸
        1.1.1 蛋白质含量
        1.1.2 蛋白源
        1.1.3 氨基酸
    1.2 脂肪及脂肪酸
        1.2.1 脂肪水平
        1.2.2 脂肪源
        1.2.3 脂肪酸
    1.3 糖类
    1.4 维生素
    1.5 矿物质
2 营养素对水产动物性腺发育的影响机制
    (1)分子调控机制。
    (2)内分泌调控机制。
3 存在问题及展望
    3.1 存在问题
    3.2 展望
        (1) 新型促性腺添加剂的开发与使用。
        (2) 水产动物繁殖性能营养调控机制。
        (3) 典型水产动物繁殖性能的营养调控技术。

(4)大麻哈鱼类保护区生境要素与功能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大麻哈鱼类简介
        1.1.1 大麻哈鱼类分布
        1.1.2 大麻哈鱼的形态特征
        1.1.3 大麻哈鱼类的生态习性
    1.2 保护区功能区划概况
        1.2.1 大麻哈鱼类保护区分布
        1.2.2 保护区定义及相关管理依据
        1.2.3 国外保护区功能区划
        1.2.4 国内保护区功能区划
    1.3 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大麻哈鱼类淡水栖息地评价生境要素指标体系
    2.1 概述
    2.2 材料与方法
        2.1.1 层次分析法简介
        2.1.2 层次分析法分析步骤
    2.3 结果与分析
        2.3.1 AHP模型构建
        2.3.3 判断矩阵的构建
        2.3.4 判断矩阵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2.4 讨论
        2.4.1 评价指标的选择
        2.4.2 指标权重的季节变化
        2.4.3 层次分析法在权重分析中的应用
第三章 大麻哈鱼淡水栖息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3.1 概述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域
        3.2.2 研究方法
        3.2.2.1 评价指标的的采集
        3.2.2.2 评价标准的确定
        3.2.2.3 评价指标权重的赋值
        3.2.2.4 产卵场河流适宜性指数的计算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评价因子标准化
        3.3.2 权重赋值
        3.3.3 产卵场河流适宜性指数
    3.4 讨论
        3.4.1 大麻哈鱼产卵场河流适宜性的关键影响因子
        3.4.2 水文及气象对产卵场河流的影响
        3.4.3 大麻哈鱼产卵场河流适宜性评价
第四章 大麻哈鱼类保护区分布格局
    4.1 概述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域
        4.2.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保护区基本现状
        4.3.2 保护对象特征
        4.3.2.1 物种组成
        4.3.2.2 动物地理
        4.3.2.3 生态类型
        4.3.3 面积结构
        4.3.4 分布格局
    4.4 讨论
        4.4.1 物种优先保护与多样性保护
        4.4.2 面积结构的优化
        4.4.3 保护区空间和功能分布
第五章 大麻哈鱼类生境要素和保护区功能区划
    5.1 概述
    5.2 区划概况
        5.2.1 大麻哈鱼类自然保护区
        5.2.2 大麻哈鱼类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5.3 基于生境适应性的保护区功能区划
        5.3.1 功能区划原则
        5.3.1.1 保护优先原则
        5.3.1.2 生态完整性原则
        5.3.1.3 利于管护原则
        5.3.2 技术路线
    5.4 现有大麻哈鱼类保护区功能区划的改进方法
        5.4.1 进行保护区本底调查及检测
        5.4.2 确定保护区面临的主要威胁
        5.4.2.1 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5.4.2.2 保护对象的偷捕滥捕
        5.4.2.3 水域生态环境的恶化
        5.4.3 适宜性功能区划分
        5.4.3.1 构建功能区评价指标
        5.4.3.2 划分评价单元
        5.4.3.3 综合评价
    5.5 讨论
        5.5.1 河流型鱼类保护区特征
        5.5.2 保护区保护对象价值评估
        5.5.3 基于生境适宜性的功能区划
    5.6 相关建议
        5.6.1 构建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5.6.2 加强沿江湿地及植被的保护
        5.6.3 防止过度捕捞,加大放流力度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斑马鱼模型评价三种饮水中矿物元素对不同阶段机体生长发育、生理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有关矿物元素对机体影响的研究
        1.1.1 钙摄入与机体健康的关系
        1.1.2 镁摄入与机体健康的关系
        1.1.3 钠摄入与机体健康的关系
        1.1.4 钾摄入与机体健康的关系
        1.1.5 锌摄入与机体健康的关系
        1.1.6 矿物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2 国内外饮用水消费量及分类
        1.2.1 全球饮用水的消费市场及消费量
        1.2.2 饮用水的分类及特点
    1.3 三种流行饮水中矿物元素
        1.3.1 自来水中的矿物元素
        1.3.2 瓶装天然水中的矿物元素
        1.3.3 瓶装纯净水中的矿物元素
    1.4 斑马鱼模型
        1.4.1 斑马鱼作为模式动物的优势
        1.4.2 斑马鱼胚胎毒理学模型
        1.4.3 斑马鱼心脏疾病模型
        1.4.4 斑马鱼生殖模型
        1.4.5 斑马鱼学习记忆模型
    1.5 研究背景和主要内容
        1.5.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自来水、瓶装天然水和瓶装纯净水常规指标及矿物元素含量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及试剂
        2.1.2 仪器
        2.1.3 pH测定——玻璃电极法
        2.1.4 TDS溶解性总固体测定——称量法
        2.1.5 TH总硬度测定——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
        2.1.6 COD化学需氧量测定——酸性高锰酸钾滴定法
        2.1.7 DO溶氧量测定——碘量法
        2.1.8 亚硝酸盐氮测定——重氮偶合分光光度法
        2.1.9 硝酸盐氮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2.1.10 氟化物测定——试剂盒法
        2.1.11 离子含量测定——ICP-OES法
        2.1.12 数据分析和制图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常规水质指标分析
        2.2.2 斑马鱼水环境要求指标分析
        2.2.3 矿物元水平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种饮水对胚胎期斑马鱼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心脏发育机制探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及试剂
        3.1.2 仪器
        3.1.3 水样配制
        3.1.4 斑马鱼养殖与胚胎收集
        3.1.5 斑马鱼胚胎的孵化
        3.1.6 胚胎发育异常指标的测定及考察
        3.1.7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酶联免疫分析
        3.1.8 Q-PCR分析
        3.1.9 数据分析和制图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斑马鱼胚胎生长情况分析
        3.2.2 斑马鱼胚胎发育情况分析
        3.2.3 三种饮水水影响斑马鱼胚胎心脏发育的机制探讨
    3.3 小结
第四章 三种饮水对青年期斑马鱼发育行为、脂质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及试剂
        4.1.2 仪器
        4.1.3 斑马鱼的饲养
        4.1.4 实验设计
        4.1.5 存活率分析
        4.1.6 斑马鱼体重和体长分析
        4.1.7 斑马鱼体内矿物元素含量分析
        4.1.8 斑马鱼脂代谢指标分析
        4.1.9 斑马鱼抗氧化能力分析
        4.1.10 数据分析和制图
    4.2 结果与分析
        4.2.1 90 dpf斑马鱼体内矿物元素含量
        4.2.2 90 dpf斑马鱼的生长发育情况
        4.2.3 90 dpf斑马鱼脂代谢水平分析
        4.2.4 90 dpf斑马鱼抗氧化能力分析
        4.2.5 person相关性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三种饮水对妊娠期斑马鱼繁殖能力及后代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及试剂
        5.1.2 仪器
        5.1.3 斑马鱼的饲养
        5.1.4 实验设计
        5.1.5 亲代斑马鱼繁殖实验
        5.1.6 亲代斑马鱼生殖能力指标测定
        5.1.7 子代斑马鱼学习记忆能力指标测定
        5.1.8 数据分析和制图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亲代斑马鱼繁殖能力分析
        5.2.2 3-21dpf子代斑马鱼生长发育情况分析
        5.2.3 90 dpf子代斑马鱼学习记忆能力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6)两种吸血蛭类人工养殖技术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医蛭科两种吸血蛭类概述
        1.1 水蛭、菲牛蛭本草考证
        1.2 水蛭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3 菲牛蛭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水生动物生长、摄食的研究
        2.1 密度对水生动物生长、摄食的影响
        2.2 温度对水生动物生长、摄食的影响
        2.3 投喂周期对水生动物生长、摄食的影响
        2.4 投喂量对水生动物生长、摄食的影响
    3、水生动物繁殖、越冬的研究
        3.1 影响水生动物产卵、孵化的主要因子
        3.2 影响水生动物越冬存活率的主要因子
    4、水蛭、菲牛蛭人工养殖现状
    5、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两种吸血蛭类养殖条件的研究
    第一节 水蛭生长和摄食规律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数据统计及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水体温度对水蛭生长、摄食及存活的影响
        2.2 养殖密度对水蛭生长、摄食及存活的影响
        2.3 投喂周期对水蛭生长、摄食及存活的影响
        3、讨论
        3.1 水体温度与水蛭生长摄食规律的关系
        3.2 养殖密度与水蛭生长摄食规律的关系
        3.3 投喂周期与水蛭生长摄食规律的关系
    第二节 菲牛蛭生长和摄食规律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数据统计及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投喂周期对菲牛蛭生长、摄食及存活的影响
        2.2 养殖密度对菲牛蛭生长、摄食及存活的影响
        2.3 投喂量对菲牛蛭生长、摄食及存活的影响
        3、讨论
        3.1 投喂周期与菲牛蛭生长摄食规律的关系
        3.2 养殖密度与菲牛蛭生长摄食规律的关系
        3.3 投喂量与菲牛蛭生长摄食规律的关系
        3.4 两种吸血蛭类养殖条件比较
第三章 医蛭科两种吸血蛭类繁殖习性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数据统计及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温度对菲牛蛭产卵的影响
        2.2 投放密度对菲牛蛭产卵的影响
        2.3 亲蛭体重对菲牛蛭产卵的影响
        2.4 环境温度对菲牛蛭卵茧孵化的影响
        2.5 卵重等级对菲牛蛭卵茧孵化的影响
        2.6 水蛭、菲牛蛭产茧规格及孵化幼蛭体重频数分布
    3、讨论
        3.1 影响菲牛蛭产卵的关键因素
        3.2 影响菲牛蛭卵茧孵化的关键因素
        3.3 水蛭繁殖性能特点
第四章 医蛭科两种吸血蛭类越冬特点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数据统计及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温度对水蛭越冬的影响
        2.2 土壤温度对菲牛蛭越冬的影响
        2.3 投放密度对水蛭越冬的影响
        2.4 投放密度对菲牛蛭越冬的影响
    3、讨论
        3.1 温度、密度对水蛭越冬的影响
        3.2 温度、密度对菲牛蛭越冬的影响
结论与创新点
    1、全文结论
    2、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7)高生长黄颡鱼家系选育及其分子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我国黄颡鱼养殖现状概述
        1.1 黄颡鱼生物学特性和营养价值
        1.2 黄颡鱼养殖现状
    2 黄颡鱼研究进展
        2.1 黄颡鱼营养需求研究
        2.2 黄颡鱼生殖生物学
        2.3 黄颡鱼性别决定
        2.4 黄颡鱼病害研究
        2.5 黄颡鱼遗传育种研究
        2.6 黄颡鱼基因辅助育种研究
    3 鱼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3.1 IGFs家族
        3.2 IGFs分泌
        3.3 IGFs表达调控
        3.4 IGFs生物学功能
        3.5 水生动物IGF-Ⅰ的研究概况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黄颡鱼高生长亲本群体选择及其子代家系的生长性能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本种群来源及家系构建
        1.2 家系培育及性状测量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正态性检验
        2.2 各生长阶段体质量和混养存活率的描述性数据分析
        2.3 黄颡鱼收获体质量最小二乘均值
        2.4 黄颡鱼亲本体质量最小二乘均值
        3 讨论
        3.1 亲本评估与杂种优势分析
        3.2 家系育种及目标性状选择
        参考文献
    第二章 5个黄颡鱼家系组幼鱼生长、体组成和消化酶活力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家系构建及苗种培育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家系组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
        2.2 不同家系组黄颡鱼幼鱼体组成
        2.3 不同家系组黄颡鱼幼鱼消化酶活性
        3 讨论
        3.1 不同家系组生长性能差异分析
        3.2 不同家系组消化酶活力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5个黄颡鱼家系组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免疫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准备
        1.2 攻毒试验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 结果计算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颡鱼攻毒后发病情况和CM
        2.2 黄颡鱼攻毒后血浆中TP、LA和AKP变化
        2.3 黄颡鱼攻毒后肝脏抗氧化能力SOD和MDA变化
        2.4 黄颡鱼攻毒后血浆中ALT和AST活性变化
        3 讨论
        3.1 不同家系黄颡鱼攻毒后CM分析
        3.2 黄颡鱼攻毒后血浆中TP、LA和AKP变化分析
        3.3 黄颡鱼攻毒后肝脏中SOD和MDA变化分析
        3.4 黄颡鱼攻毒后血浆中ALT和AST活性变化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黄颡鱼IGF-Ⅰ基因cDNA克隆、组织分布特征及饥饿对其表达调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及取样
        1.2 引物设计
        1.3 IGF-Ⅰ cDNA序列扩增
        1.4 核苷酸和推导氨基酸序列分析
        1.5 各组织IGF-Ⅰ mRNA分布检测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IGF-Ⅰ序列和进化分析
        2.2 IGF-Ⅰ系统树
        2.3 黄颡鱼组织中IGF-Ⅰ mRNA的表达
        2.4 黄颡鱼饥饿及再投喂生长变化
        2.5 饥饿和再投喂状态下肝脏中IGF-Ⅰ mRNA表达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黄颡鱼IGF-Ⅰ基因DNA克隆及SNPs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鱼
        1.2 黄颡鱼DNA的提取和质量检测
        1.3 黄颡鱼IGF-Ⅰ DNA序列克隆
        1.4 黄颡鱼IGF-Ⅰ基因SNPs位点筛选
        1.5 PCR产物的克隆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颡鱼IGF-Ⅰ的基因结构
        2.2 IGF-Ⅰ基因SNPs位点筛选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日粮蛋白含量对不同黄颡鱼家系幼鱼生长性能和肝脏IGF-Ⅰ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家系和日粮蛋白含量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及形体指标的影响
        2.2 家系和日粮蛋白含量对肝脏IGF-Ⅰ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家系和日粮蛋白含量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不同蛋白质水平日粮对黄颡鱼幼鱼肝脏IGF-Ⅰ基因表达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创新之处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广西罗非鱼亲鱼越冬培育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和地点
    1.2 池塘准备
    1.3 越冬前亲鱼挑选
    1.4 投喂和日常管理
    1.5 网箱繁殖试验
    1.6 组织学切片观察
2 结果和分析
    2.1 亲鱼越冬生长情况
    2.2 繁殖性能
    2.3 组织学切片观察
3 讨论
    3.1 越冬成活率
    3.2 越冬培育期间亲鱼营养状况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3.3 越冬培育期间加强培育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4 结论

(9)饲料营养对亲鱼生殖性能的影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饲料营养物质对亲鱼繁殖性能的影响
    1.1 蛋白质和氨基酸
        1.1.1 饲料蛋白水平
        1.1.2 饲料蛋白源
        1.1.3 饲料氨基酸组成
    1.2 脂肪和脂肪酸
        1.2.1 饲料脂肪水平
        1.2.2 饲料脂肪源
        1.2.3 饲料脂肪酸组成
    1.3 糖类
    1.4 维生素
    1.5 矿物质
    1.6 其他营养素
2 营养对鱼类繁殖性能影响的作用机制
    2.1 性腺发育对能量储存的响应机制
    2.2 脂肪调控鱼类繁殖的机制
    2.3 脂肪酸调节鱼类繁殖的机制
3 结语

(10)饲料中不同水平维生素A对半滑舌鳎亲鱼繁殖性能及后代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用鱼及实验饲料
    1.2饲养管理以及样品收集
        1.2.1亲鱼饲养管理
        1.2.2仔鱼培育
        1.2.3样品收集
    1.3分析方法
        1.3.1饲料常规分析
        1.3.2脂肪酸分析
        1.3.3维生素A、维生素C分析
    1.4计算公式及数据分析
2结果
    2.1 VA对半滑舌鳎亲鱼成活率和性腺发育的影响
    2.2饲料中VA对半滑舌鳎卵子及仔鱼质量的影响
    2.3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VA对半滑舌鳎亲鱼组织VA含量的影响
    2.4饲料中不同水平VA对半滑舌鳎雌性亲鱼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2.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VA对半滑舌鳎卵子生化成分的影响
    2.6不同水平VA对半滑舌鳎仔鱼生长的影响
3讨论

四、亲鱼营养状况对繁殖效果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饲料脂肪与蛋白质对杂交石斑鱼(褐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生长及代谢的影响[D]. 谢瑞涛. 广东海洋大学, 2021(02)
  • [2]裸腹鲟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初报[J]. 户国,纪锋,郑鹏,贾东升,吕伟华,王念民,张颖. 中国水产科学, 2021(04)
  • [3]水产动物繁殖性能的营养调控研究进展[J]. 石立冬,任同军,韩雨哲.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04)
  • [4]大麻哈鱼类保护区生境要素与功能区划[D]. 崔康成.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5]基于斑马鱼模型评价三种饮水中矿物元素对不同阶段机体生长发育、生理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 常成. 浙江大学, 2019(02)
  • [6]两种吸血蛭类人工养殖技术的初步研究[D]. 卢昱希.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5)
  • [7]高生长黄颡鱼家系选育及其分子机制探究[D]. 秦钦.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8)
  • [8]广西罗非鱼亲鱼越冬培育试验[J]. 肖俊,何福玲,郭忠宝,钟欢,陈文治,唐瞻杨,单丹,梁军能,罗永巨. 水产科技情报, 2016(05)
  • [9]饲料营养对亲鱼生殖性能的影响研究进展[J]. 谭青松,吴凡,杜浩,梁旭方,危起伟. 水生态学杂志, 2016(04)
  • [10]饲料中不同水平维生素A对半滑舌鳎亲鱼繁殖性能及后代质量的影响[J]. 肖登元,梁萌青,王新星,郑珂珂,赵敏,李庆华. 渔业科学进展, 2014(03)

标签:;  ;  ;  ;  ;  

亲鱼营养状况对繁殖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