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均质刨花板的特点及生产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侯楚豪[1](2020)在《硅溶胶压制玉米秸秆板材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绿色环保的新理念深入人心,家居板材需求激增,然而我国林业资源严重不足。因此,本实验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绿色环保的无机胶黏剂为基材,采用冷压工艺制作了环保型玉米秸秆板材。实验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探讨了不同工艺因子对玉米秸秆板材的影响,主要研究了未改性处理的玉米秸秆板材和KH550硅烷偶联剂改性后的玉米秸秆板材的胶草比、冷压时间、压力大小、干燥温度对板材力学性能、吸湿、吸水性能的影响,同时通过红外来表征观察秸秆板材反应机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用未改性玉米秸秆粉制备玉米秸秆板材时,随着胶草比、干燥温度、压力、冷压时间的增加,玉米秸秆板材的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大抗拉强度分别为0.191MPa、0.396MPa、0.191MPa和0.245MPa;最大抗折强度分别为0.255MPa、0.344MPa、0.285MPa、0.311MPa。综上所述:当干燥温度为80℃、压力为6MPa、冷压时间为5min、胶草比为1:1做出的板材T3,综合性能最优,此时的抗拉强度为0.396MPa,抗折强度为0.344MPa。(2)用改性后的玉米秸秆粉制备玉米秸秆板材时,随着胶草比、干燥温度、压力的增加,玉米秸秆板材的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大抗拉强度分别为1.106MPa、1.133MPa、1.505MPa,最大抗折强度均为2.390MPa。当冷压时间逐渐增加时,玉米秸秆板材的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逐渐减小,最大抗拉强度和最大抗折强度分别为1.106MPa和2.390MPa。综上所述:当干燥温度为80℃、压力为6MPa、冷压时间为5min、胶草比为1:1时,制备的板材R2性能最优,抗拉强度为1.133MPa,抗折强度为2.390MPa。(3)未改性的玉米秸秆板材与改性后的玉米秸秆板材在相同工艺条件下对比,改性秸秆板材的抗拉强度是未改性的秸秆板材的1.9到9.3倍,改性秸秆板材的抗折强度是未改性的秸秆板材的2.38到10.62倍。由此可见,经过KH550硅烷偶联剂改性后的秸秆板材的力学性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宾上荃[2](2018)在《广西隆安县均质刨花板深加工项目成本控制研究》文中认为成本控制是在产品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来慢慢提高项目的成本收益以及部门效率,从而大大减少产品的成本。对于一个项目来说,做好成本控制,无疑会让项目获益良多。在项目成本控制的管理过程中,具体成本的控制不仅能做到在各个项目阶段降低费用,而且在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做到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项目的效益。在项目成本理论的指导下,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隆安县均质刨花板深加工项目的成本控制问题。主要使用了文献分析法、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分析广西隆安县均质刨花板深加工项目的基本情况,然后分析其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找到相关的解决措施。结果发现,广西隆安县均质刨花板深加工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工期、人工费用、管理技能以及设计变更。同时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部分项目人员缺乏经济成本意识、缺乏成本控制体系、缺乏成本考核奖惩制度以及成本控制计划的可行性差。因此,为了改善隆安县均质刨花板深加工项目目前成本控制的困境,需要设计一个新的成本控制方案。本文在项目成本管控理论的基础之上,针对项目成本管控的具体流程作出分析,重点讨论项目成本控制的绩效评价。同时,为了确保项目设定的成本控制方案得到顺利实施,建议强化成本意识,针对成本管控构建起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提升采购管控力度,建立成本考核奖惩制度以及提高成本控制计划的适用性。
关锋[3](2013)在《露水河刨花板厂清洁生产实施方案与效益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工业污染和污染防治工作,并积极响应和参加联合国的推进清洁生产的各项工作计划。于2002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并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环保法律、法规,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环保事业的深人发展。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企业清洁生产的现状及问题,得出清洁生产的必要性,以及文章的研究依据及意义。依托吉林森林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露水河刨花板厂清洁生产工作,研究了企业产污排污情况及清洁生产现状,详细叙述了清洁生产实施方案的确定过程、方案的实施、效益分析以及持续性讨论。在上述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得到了以下主要的研究结论。刨花板厂生产过程中产生和排放污染环境的物质主要分为废气、废水、噪声及固体废弃物,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制约企业清洁生产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企业每一个员工的清洁生产意识的提高。制定出方法合理、实际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首先要确定出合理的实施对象。然后要明确清洁生产实施方案确定的原则、目标及考察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广泛采集、数据分析以及参考同行先进技术的方法初步确定清洁生产方案。最后对初选的实施方案从技术、环境和经济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最后获得最优的清洁生产实施方案。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同时要对清洁生产计划的经济及环境效益进行分析评价,这样就可做到边实施边制定持续的清洁生产计划。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做到持续清洁生产,带来环境及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持企业的竞争活力,才能在行业中长期发展。
张发安,李玉印,张建辉[4](2013)在《我国9省区人造板工业调研报告》文中提出根据《全国人造板工业发展规划(2011-2015)》编写的要求,规划编写第二调研组对我国长江以北9个省区(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等)进行了现场调研。召开片区座谈会、充分听取了9省区与会者的意见和建议。重点对河南、湖北和山东等三省典型企业进行了现场考察和调研,并对我国9省区人造板工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及建议。
吕柳[5](2012)在《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演化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胶合板是高效利用木材和改善木材性能的主要人造板产品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胶合板产品的需求大幅上升,胶合板的生产和贸易活动也飞速增长。作为世界第一胶合板生产和出口大国,中国的胶合板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批胶合板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以临沂为中心的山东产业集群,以邳州为中心的江苏苏北产业集群,以嘉善为中心的浙江产业集群,以邢台、文安为中心的河北产业集群等成为我国胶合板生产的主流形式,在我国胶合板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形成历史、资源禀赋、发展环境以及产业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各个胶合板产业集群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集群优势和演化趋势。因此,加大对胶合板产业集群的运行机制、演化机理以及竞争力差异等问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于把握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明确集群演化升级过程中面临的关键制约因素,推动我国胶合板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胶合板生产工艺学的视角,结合多年的调查研究资料和成果,运用系统分析、GEME、DEA等管理学研究方法,借助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相关理论,对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形成机制、演化机理、集群模式及其竞争力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胶合板产业集群的两端不稳定理论和实现集群模式竞争力提升的有效路径。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论文对世界胶合板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分析,基于产业规模和原料供应的视角,对中国胶合板产业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合理划分,并从胶合板产品类别、生产和进出口状况等多个方面对中国胶合板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其次,论文对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内涵、结构与特征,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形成与运行机制,以及胶合板产业集群的两端不稳定演化及其条件机理和原因进行了理论探讨,以期为我国胶合板产业的演化升级和集群竞争力提升提供理论指导。接着,论文结合对中国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和产业区位熵的调查、核算,识别出山东临沂、江苏邳州、浙江嘉善、河北文安和广西贵港五大胶合板产业集群,并从不同视角对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模式进行分类、总结,在此基础上对相关产业集群模式的发展概况、特征导向和发展前景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再者,论文基于改进的GEME(Groundings-Enterprises-Markets-Environment)模型,构建了胶合板产业集群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据此对我国五大胶合板产业集群间的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实证评价与分析,并以邳州产业集群为例,进一步运用DEA(Data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对其行业间的产业规模和技术相对效率等相对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最后,论文根据GEME框架,结合前述分析和评价结果,从基础因素、企业因素、市场因素和环境因素四个方面,提出实现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演化路径和具体措施。
郭青俊[6](2011)在《中国人造板产业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相比国际人造板产业,中国人工林丰富,劳动力廉价,国内消费市场巨大,加之人造板机械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国家优惠政策扶持,近年来,中国的人造板行业发展比较迅速,已成为世界人造板生产、消费和进出口贸易第一大国。本世纪前十年,人造板产量年均增长速度在20%左右,2009年,人造板产量高达1.1亿m3,企业数超过六千家。但中国人造板产业在产量快速增加的同时,也存在着整体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集中度不高,龙头企业数量少;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比例失调;技术进步跟不上产业发展速度,产品质量提升速度慢;企业创新能力低,产业竞争层次不高;资源约束明显等问题。为此,中国人造板产业必须改变过去只注重量的扩张,忽视产业调整、转型与升级的现状。具体而言,本文着重探讨三方面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造板产业的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以及产业竞争力等是如何演进的?人造板产业高速发展的驱动因素有哪些?未来中国人造板产业的发展趋势如何?本文在对现有人造板产业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比较以及综述的基础上,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详细介绍了中国人造板产业发展历程,归纳概括各阶段的发展特征,并简要评述人造板产业现状及发展水平,探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应用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等产业经济分析方法,对目前中国人造板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分析研究,并应用产业竞争力模型、回归分析、灰色关联度检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等,对影响人造板产业发展的诸多因素实证分析,衡量相关因素对其影响,据此提出适合中国人造板产业发展的、能够产生良好市场绩效的相关对策与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详细介绍产业经济学理论及其在林产工业和人造板产业的应用;第二,历史变迁与现状分析。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建国以来人造板产业发展变化,在分阶段研究基础上,结合目前产业发展水平,探讨其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三,实证分析。分别对影响人造板生产的资源约束、经济环境、市场需求、技术进步、产业政策等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借鉴产业分析方法及其他相关研究方法,采用集中度指标、竞争力指标、空间计量指标等,对人造板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第四,结论与对策建议。对以上研究分析结果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人造板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造板产业发展变化特征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造板行业在国内获得蓬勃发展,在一系列相关因素的影响下,在总量和布局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明显呈现东强西弱态势,但企业规模较小、市场集中度低等市场组织的不合理,生产力布局不平衡,板种结构发展与原料供应不相配套现象相当突出,出口量大的几个主要人造板及其制品发展也很不稳定,人造板产品对外依存度很高。整个行业的管理和宏观调控工作,也存在不到位的情况。这些都成为影响中国人造板产业绩效较低的原因。人造板产业要利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机遇,大力开展行业整顿工作,扶优汰劣,提高整个行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国内外竞争力。
周雄志[7](2011)在《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国内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人造板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人造板生产和消费大国。但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和行业结构的急剧变化,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诸如竞争能力低下、发展模式落后、可持续性差等一直是困扰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人造板行业发展的关键已经不是速度问题,而是经济结构调整转型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设计一个适合我国人造板产业实际及发展规律的战略体系,来保证行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本文以产业经济学、产业竞争力,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以世界人造板产业发展环境为背景,通过国际竞争力优势理论和战略环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战略环境,从思维模式和发展模式两个角度分析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的战略模式,针对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设计发展战略内容,并进行实证案例分析,继而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组织实施产业发展战略,从而形成完整的战略体系设计。全文共分8章,分别为(1)绪论;(2)研究的理论基础;(3)人造板产业发展趋势及现状;(4)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分析;(5)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战略模式分析;(6)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战略内容及案例分析;(7)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与组织;(8)研究结论与讨论。本文的结论或结果包括:(1)目前我国人造板产业还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演进升级阶段,但技术(知识)密集型特征正在逐步加强;(2)从世界人造板产业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人造板产业发展方向,将会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综合考虑成本、功能、环保等各方面的因素,不断推动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和持续经营,产业调整、升级的速度会加快;(3)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木材原料资源缺乏、生产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竞争无序、企业规模偏小缺乏规模效益,产品质量及环保标准落后,在产品质量、能耗、劳动生产率、生产管理等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缺乏国际竞争能力。(4)人造板产业发展思维模式分为生产思维、技术思维、营销思维、战略思维四种类型,并呈现逐级演进、交叉融合的特征。综合来看,以战略思维为主导的思维模式应成为指导促进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质量型发展模式是提升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5)原材料供应保障战略、技术进步战略、管理创新战略、竞争规范战略、规模化经营战略和绿色开发战略是实现我国人造板产业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6)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战略的组织和实施需要从宏观(政府引导调整)、中观(行业协会)、微观(企业创新和协作)三个层面完善产业战略体系设计,保证其实施。
江雪平[8](2010)在《构树均质刨花板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森林资源匮乏,目前国内许多人造板厂面临原材料短缺的困境,大力发展人工速生林是缓解我国木材供不应求的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速生构树具有分布广、生长快、适应性强、抗逆性强、萌蘖力强、经济效益高的特点,是缓解人造板原材料短缺的新资源。均质刨花板表芯层密度差异缩小,板材结构比较均匀,性能优良,用途广泛,是刨花板中颇具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新产品。因此,用速生构树木材研制均质刨花板已成为我国人造板行业新的研究课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利用速生构树木材来进行均质刨花板的研制,研究构树木材的化学成分及刨花纤维形态、改性UF的固化机理,通过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压制构树均质刨花板,得到最佳工艺参数,深入研究各主要工艺参数对板材性能的影响,并作板材性能检测及机理探讨,为该产品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化学成分分析、构树刨花形态及刨花筛分分析结果表明:构树木质部的综纤维素含量为84.01%,韧皮部的综纤维素含量为79.04%;木质部与韧皮部的纤维素含量均为42%左右;木质部的木素含量为17.63%,韧皮部的木素含量为11.69%。构树木材纤维的平均长度为0.9mm,平均宽度为23μm,长宽比为37.39,平均壁腔比为0.33,属于中等纤维的范畴。构树均质刨花板的刨花平均厚度为0.3mm0.4mm,芯层刨花厚度范围在0.45mm0.9mm之间;表层刨花厚度范围在0.20mm0.45mm之间。构树刨花的纤维具有更好的交织能力,可作为均质刨花板的较好原料。使用JC2000A接触角测量仪对MUF进行表面湿润性能测定得知:构树刨花与MUF能够紧密接触,形成较强的粘结强度。采用差热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研究不同固化剂加入量对改性UF固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化剂加入量为1 %时,在放热均匀的前提下,可保证一定时间下的固化度。试验结果:表层刨花固化剂含量为1%,芯层刨花固化剂含量为1.5%,以保证固化速度。正交试验后得到研制构树均质刨花板的最佳工艺条件:热压压力2.5MPa,热压温度160℃,热压时间36s/mm,表层含水率15%,施胶量(表层:芯层)为12%:8%,树皮含量5%。压制的构树均质刨花板按GB/T17657—1999《人造板及饰面人造板理化性能实验方法》进行各项性能测试,测得主要物理力学性能:静曲强度17 .2MPa,弹性模量2465 MPa,吸水厚度膨胀率小于8.0%,内结合强度1.24 MPa,达到GB/T4897—2003《刨花板》规定的指标要求,而且各项性能优于普通刨花板。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ation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分析得出:构树均质刨花板在2921 cm-1,1736 cm-1,1417 cm-1,1070cm-1处均出现了吸收峰,表明经粉碎后,构树木材纤维表面的化学结构未发生大的改变,而游离羟基的数目得到了增加,有利于改善构树刨花与胶粘剂的胶合性能。R射线密度仪分析表明:板材平均密度883 kg/m3,表层最高密度912kg/m3,芯层最低密度849kg/m3,芯层密度分布均匀,没有明显的最低点,最低芯层密度849kg/m3为平均密度883kg/m3的96%。构树均质刨花板经砂光后的VDP可以分成上、下表层和芯层,且沿板坯中心呈两侧对称分布。采用穿孔萃取法测得构树均质刨花板的甲醛释放量达到E1级,是达到环保标准的板材。
蔡晓红[9](2010)在《茶及茶制品废弃物对甲醛的吸附动力学与环保刨花板开发》文中提出本论文研究了不同温度、时间条件下茶多酚(TP)、茶黄素(TF)、茶氨酸(TA)和咖啡因(CA)与甲醛溶液的反应体系中各主要成分对甲醛的吸附特性。甲醛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上述四种成分对甲醛吸附能力效果为茶黄素>茶多酚>茶氨酸>咖啡因。通过吸附曲线研究了不同温度、反应时间下各成分与甲醛吸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温有利于吸附反应,低温与常温条件下,反应体系几乎无显着差异;各成分对反应体系的pH值无显着影响。论文还探讨了儿茶素、茶黄素、茶氨酸和咖啡因吸附甲醛的活性官能团及反应机理。研究以刨花板为例,将红茶渣、绿茶渣、乌龙茶梗、陈绿茶和茶树修剪枝这五种茶下脚料及茶制品废弃物应用于脲醛树脂胶粘剂和人造板生产,并对脲醛树脂胶粘剂配方和茶及茶制品废弃物的添加形式进行筛选。结果表明脲醛树脂中添加2%的200目(0.074mm)茶制品废弃物颗粒,能有效降低脲醛树脂的游离甲醛释放量,且不影响胶的其他重要指标。在刨花板中,以茶树修剪枝组和陈绿茶组的添加效果最好,其游离甲醛释放量分别降至对照组的51.3%和35.5%;添加量对游离甲醛释放量的吸收效果为:15%>10%>5%。同时,添加陈绿茶、茶树修剪枝和绿茶渣对刨花板的静曲强度有显着增强作用。并且,在刨花板的后期存放过程中,茶及茶制品废弃物可以降低刨花板甲醛的长期稳定释放,陈绿茶和修剪枝刨花板的后期甲醛稳定释放量,分别只有空白组的37.60%和51.87%。通过对添加的茶及茶制品废弃物主要内含成分与甲醛释放降低值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TP、TA和TF的含量均与游离甲醛释放量的降低具有正相关性。本研究成果证明茶下脚料及茶制品废弃物可用于环保型人造板的生产,获得高性能环保刨花板。本论文的成果为解决目前人造板游离甲醛引发的环境和健康问题以及解决茶产业链中的茶及茶制品废弃物综合利用问题提供了实践依据和理论基础;同时也为长期低醛释放的板材研发提供借鉴。
丁炳寅[10](2005)在《俄罗斯人造板生产现状与技术进展概述》文中认为介绍俄罗斯人造板的生产现状、生产技术发展规划和技术进展概况。
二、均质刨花板的特点及生产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均质刨花板的特点及生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硅溶胶压制玉米秸秆板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匮乏的森林资源 |
1.1.2 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 |
1.1.3 火灾频发的问题 |
1.1.4 甲醛危害的问题 |
1.2 .秸秆人造板材研究现状 |
1.2.1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农作物秸秆板材发展面临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创新 |
1.4.2 材料创新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线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3 玉米秸秆板材制作工艺 |
2.3.1 前处理 |
2.3.2 胶黏剂的配制 |
2.3.3 铺装冷压 |
3 玉米秸秆板材性能测试 |
3.1 拉伸性能 |
3.1.1 拉伸性能测试方法 |
3.1.2 测试结果与讨论 |
3.2 弯曲性能 |
3.2.1 弯曲性能测试方法 |
3.2.2 测试结果与讨论 |
3.3 吸水性能 |
3.3.1 吸水性能测试方法 |
3.3.2 测试结果与讨论 |
3.4 吸湿性能 |
3.4.1 吸湿性能测试方法 |
3.4.2 测试结果与讨论 |
3.5 红外光谱分析 |
3.5.1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
3.5.2 测试结果与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4 改性玉米板材性能测试 |
4.1 拉伸性能 |
4.1.1 拉伸性能测试方法 |
4.1.2 测试结果与讨论 |
4.2 弯曲性能 |
4.2.1 弯曲性能测试方法 |
4.2.2 测试结果与讨论 |
4.3 吸水性能 |
4.3.1 吸水性能测试方法 |
4.3.2 测试结果与讨论 |
4.4 吸湿性能 |
4.4.1 吸湿性能测试方法 |
4.4.2 测试结果与讨论 |
4.5 红外光谱分析 |
4.5.1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
4.5.2 测试结果与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广西隆安县均质刨花板深加工项目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2.1 项目成本控制的概念 |
2.2 项目成本控制的目标 |
2.3 项目成本控制的过程 |
2.4 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 |
2.4.1 预算控制法 |
2.4.2 制度控制法 |
2.4.3 标准成本控制法 |
2.4.4 定额成本控制法 |
2.5 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 |
第三章 隆安县均质刨花板深加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现状分析 |
3.1 项目概述 |
3.2 项目成本计划分解 |
3.3 项目成本控制的现状 |
3.3.1 成本控制机构的职能 |
3.3.2 成本控制的流程 |
3.4 项目成本组成 |
第四章 隆安县均质刨花板深加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影响因素与问题 |
4.1 成本控制的影响因素 |
4.1.1 项目工期对成本的影响 |
4.1.2 人工费用对成本的影响 |
4.1.3 管理技能对成本的影响 |
4.1.4 设计变更对成本的影响 |
4.2 成本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缺乏成本经济意识 |
4.2.2 缺乏成本控制体系 |
4.2.3 缺乏成本考核奖惩制度 |
4.2.4 成本控制计划可行性差 |
第五章 隆安县均质刨花板深加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对策建议 |
5.1 成本控制方案的设计 |
5.1.1 完善隆安县均质刨花板深加工项目成本控制的依据 |
5.1.2 建立隆安县均质刨花板深加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流程 |
5.1.3 制定隆安县均质刨花板深加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绩效考评 |
5.2 实施成本控制方案的保障措施 |
5.2.1 树立成本意识 |
5.2.2 建立成本管理体系 |
5.2.3 建立采购控制管理制度 |
5.2.4 建立成本考核奖惩制度 |
5.2.5 提高成本控制计划的适用性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露水河刨花板厂清洁生产实施方案与效益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清洁生产的概况及问题 |
1.2.1 我国的清洁生产工作 |
1.2.2 清洁生产主要问题 |
1.2.3 清洁生产对策建议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露水河刨花板厂基本情况概述 |
2.1 刨花板厂概况 |
2.1.1 厂区位置及概况 |
2.1.2 生产情况概况 |
2.2 刨花板厂生产工艺 |
2.3 刨花板厂主要设备 |
2.4 刨花板厂原料及能源消耗情况 |
2.4.1 原料及能源消耗情况 |
2.4.2 消耗能源的来源及价格 |
第3章 厂区产污排污情况及清洁生产现状 |
3.1 刨花板厂产污排污情况 |
3.1.1 废气产生与排放 |
3.1.2 废水产生与排放 |
3.1.3 噪声产生与处理 |
3.1.4 固体废弃物产生与处理 |
3.2 刨花板厂清洁生产情况及问题 |
3.2.1 刨花板厂现有的清洁生产设施 |
3.2.2 刨花板厂清洁生产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刨花板厂清洁生产实施方案的确定 |
4.1 刨花板厂清洁生产实施对象的确定 |
4.2 刨花板厂清洁生产实施方案的原则、目标及初选 |
4.2.1 清洁生产考虑的因素 |
4.2.2 清洁生产的原则和目标 |
4.2.3 清洁生产实施方案的初步产生 |
4.2.4 清洁生产初选方案的筛选 |
4.3 初选清洁生产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
4.3.1 初选实施方案的技术评价 |
4.3.2 初选实施方案的环境评价 |
4.3.3 初选实施方案的经济评价 |
4.3.4 清洁生产实施方案的最终确定 |
第5章 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效益及持续性分析 |
5.1 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准备 |
5.2 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 |
5.3 清洁生产方案实施的效益分析 |
5.3.1 实施方案对组织的影响分析 |
5.3.2 实施方案的节能效益分析 |
5.3.3 实施方案的减排效益分析 |
5.4 清洁生产的持续计划 |
5.4.1 建立清洁生产组织 |
5.4.2 建立清洁生产的管理制度 |
5.4.3 持续清洁生产计划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4)我国9省区人造板工业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调研工作概况 |
1.1 调研工作内容 |
1.2 长江以北片区座谈会 |
1.3 典型企业考察 |
1.3.1 河南三环木业 |
1.3.2 湖北宝源木业 |
1.3.3 山东新港集团 |
2 典型问题阐述 |
2.1 胶合板产业总体素质不高,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
2.2 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受到制约 |
2.3 人才匮乏 |
2.4 原料供需缺口较大 |
2.5 人造板产品结构不合理 |
3 建议 |
3.1 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
3.2 积极采取措施,多渠道保证原料供应 |
3.2.1 积极利用次小薪材、“三剩物” |
3.2.2 加强企业原料林基地建设 |
3.2.3 稳步实施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 |
3.2.4 加大木材进口力度 |
3.2.5 加大非木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 |
3.3 积极推进产品创新 |
3.4 扶优汰劣,加快发展人造板产业集群 |
3.5 加快人才培养 |
3.6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
4 结束语 |
(5)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演化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的来源与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关于胶合板产业集群的研究 |
1.2.2 国内关于胶合板产业集群的研究 |
1.2.3 总结与动态分析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线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线路 |
第2章 国内外胶合板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
2.1 世界胶合板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2.1.1 世界胶合板的发展历程 |
2.1.2 世界胶合板的生产现状 |
2.1.3 世界胶合板的贸易现状 |
2.1.4 世界胶合板的消费现状 |
2.2 我国胶合板产业的发展历程 |
2.2.1 基于产业规模视角的阶段划分 |
2.2.2 基于原料供应视角的阶段划分 |
2.3 我国胶合板产业的发展现状 |
2.3.1 我国胶合板产品的类别划分 |
2.3.2 我国胶合板的生产现状 |
2.3.3 我国胶合板的进出口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的演化机理分析 |
3.1 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内涵、结构与特征 |
3.1.1 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内涵界定 |
3.1.2 胶合板产业集群的系统结构 |
3.1.3 胶合板产业集群的特征界定 |
3.2 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形成与运行机制 |
3.2.1 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
3.2.2 胶合板产业集群的运作机制 |
3.3 胶合板产业集群演化的两端不稳定特性及其条件 |
3.3.1 胶合板产业集群演化的两端不稳定现象 |
3.3.2 胶合板产业集群两端不稳定特性的演化条件 |
3.4 胶合板产业集群演化的两端不稳定特性的原因分析 |
3.4.1 胶合板生产原料不足 |
3.4.2 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
3.4.3 产品结构单一、质量不高 |
3.4.4 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 |
3.4.5 受市场变化因素的制约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分类与总结 |
4.1 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的识别 |
4.1.1 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形成 |
4.1.2 基于区位熵的胶合板产业集群识别 |
4.2 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模式的分类 |
4.2.1 一般产业集群模式的分类 |
4.2.2 胶合板产业集群模式分类 |
4.3 基于演化格局的胶合板产业集群模式总结 |
4.3.1 山东临沂模式 |
4.3.2 江苏邳州模式 |
4.3.3 浙江嘉善模式 |
4.3.4 河北文安模式 |
4.3.5 广西贵港模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模式的竞争力评价 |
5.1 基于 GEME 模型的五大集群模式的行业内竞争力评价 |
5.1.1 胶合板产业集群 GEME 评价模型构建 |
5.1.2 胶合板产业集群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5.1.3 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实证评价与分析 |
5.2 基于 DEA 模型的邳州集群模式的跨行业竞争力评价 |
5.2.1 CCR、BCC 评价模型原理 |
5.2.2 胶合板行业技术与规模效率评价 |
5.2.3 胶合板行业技术进步效率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 GEME 模型的胶合板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路径 |
6.1 基于基础因素的竞争力提升路径 |
6.1.1 拓展木材原料的供应渠道和方式 |
6.1.2 提升装备水平,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
6.1.3 充分发挥行业中介的作用 |
6.2 基于企业因素的竞争力提升路径 |
6.2.1 优化胶合板企业的规模结构 |
6.2.2 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
6.2.3 提升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
6.3 基于市场因素的竞争力提升路径 |
6.3.1 注重胶合板产业的市场研究 |
6.3.2 制定合适的出口市场策略 |
6.3.3 打造胶合板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 |
6.4 基于环境因素的竞争力提升路径 |
6.4.1 加大政府的产业扶持力度 |
6.4.2 打造低碳环保的绿色消费文化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7.2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课题 |
详细摘要 |
(6)中国人造板产业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产业经济学理论 |
2.1.1 产业组织理论 |
2.1.2 产业结构理论 |
2.1.3 产业效率理论 |
2.1.4 产业布局理论 |
2.1.5 产业政策理论 |
2.2 中国人造板产业研宄综述 |
2.2.1 产业经济相关理论研究 |
2.2.2 人造板产业的相关研究 |
3 中国人造板产业发展概述 |
3.1 中国人造板产业发展状况 |
3.1.1 中国人造板产业发展历程 |
3.1.2 中国人造板生产概况 |
3.1.3 中国人造板消费市场概况 |
3.1.4 中国人造板产业发展水平 |
3.2 中国人造板产业内部各子产业现状 |
3.2.1 胶合板产业现状 |
3.2.2 纤维板产业现状 |
3.2.3 刨花板产业现状 |
3.3 中国人造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
3.3.1 产业发展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因素 |
3.3.2 产业内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
4 中国人造板产业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人造板产业规模的影响因素概述 |
4.1.1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 |
4.1.2 生产要素 |
4.1.3 市场需求因素 |
4.1.4 政策因素 |
4.2 人造板产业规模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度计算及其检验 |
4.2.1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简介 |
4.2.2 影响人造板产业增长因素的选取 |
4.2.3 计算与分析 |
4.3 人造板产业的发展趋势 |
4.3.1 人造板生产的有利因素 |
4.3.2 人造板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
4.3.3 中国人造板产业发展趋势 |
5 中国人造板产业组织分析 |
5.1 中国人造板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5.1.1 人造板产业集中度分析 |
5.1.2 人造板市场结构判断 |
5.1.3 人造板产业进入障碍及监管体制 |
5.2 中国人造板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
5.2.1 价格竞争行为 |
5.2.2 非价格竞争行为 |
5.3 中国人造板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
5.3.1 人造板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现状 |
5.3.2 中国人造板产业组织结构变量与竞争力的相关性分析 |
6 中国人造板产业布局分析 |
6.1 人造板生产布局历史变迁及现状分析 |
6.1.1 人造板生产布局整体变化 |
6.1.2 不同品种的人造板生产布局变化 |
6.1.3 人造板产业布局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6.2 人造板生产集聚及格局分析 |
6.2.1 人造板生产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 |
6.2.2 中国人造板产业的集聚程度 |
7 中国人造板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
7.1 世界人造板产业发展状况 |
7.1.1 世界人造板生产与消费状况 |
7.1.2 世界人造板发展经验 |
7.2 中国人造板产品对外贸易总体分析 |
7.2.1 中国胶合板进出口贸易 |
7.2.2 中国纤维板进出口贸易 |
7.2.3 中国刨花板进出口贸易 |
7.3 中国人造板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
7.3.1 国际市场占有率IMS |
7.3.2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
7.3.3 出口增长优势指数ERA |
7.3.4 贸易竞争力指数TC |
7.3.5 产品质量升级指数 |
8 中国人造板产业政策分析 |
8.1 世界人造板产业政策 |
8.1.1 世界人造板产业发展历程 |
8.1.2 世界人造板产业政策 |
8.2 中国人造板产业政策 |
8.2.1 产业组织政策 |
8.2.2 产业结构政策 |
8.2.3 行业监管体制 |
8.2.4 生产原料导向的相关政策 |
8.2.5 相关环保政策 |
8.3 中国人造板产业政策总体评价 |
8.3.1 政策的配套性与延续性不足 |
8.3.2 政策的区域性导向不明显 |
8.3.3 政策对微观主体作用有限 |
9 中国人造板产业发展对策 |
9.1 人造板生产原料导向 |
9.1.1 重点依靠人工速生林和小径材利用 |
9.1.2 扩大非木材植物纤维资源利用 |
9.1.3 积极进行废弃木材资源回收利用 |
9.2 产业结构升级 |
9.2.1 消费结构升级 |
9.2.2 产品结构转换 |
9.2.3 产品性能提升 |
9.2.4 提高技术关联程度 |
9.3 产业布局调整 |
9.3.1 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 |
9.3.2 积极向国外进行转移 |
9.4 企业规模合理化 |
9.5 健全管理体制 |
10 研究结论与展望 |
10.1 主要研究结论 |
10.2 研究的创新点 |
10.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7)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总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战略管理研究综述 |
1.3.2 国内战略管理研究进展 |
1.3.3 我国人造板产业战略管理相关研究 |
1.3.4 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特色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特色 |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 |
2.1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 |
2.1.1 产业集群理论 |
2.1.2 产业融合理论 |
2.1.3 产业生态理论 |
2.2 产业国际竞争理论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国际竞争优势理论 |
2.3 战略理论 |
2.3.1 战略的概念 |
2.3.2 战略学 |
2.3.3 战略研究方法 |
2.3.4 战略分析相关模型 |
第3章 人造板产业概况研究 |
3.1 人造板产业的边界及特征研究 |
3.1.1 人造板产业的边界 |
3.1.2 人造板产业的特征 |
3.2 世界人造板产业概况研究 |
3.2.1 欧洲人造板概况 |
3.2.2 北美人造板概况 |
3.2.3 其它主要国家人造板概况 |
3.2.4 全球人造板产业发展趋势 |
3.3 中国人造板产业概况研究 |
3.3.1 产业发展历程 |
3.3.2 产业规模情况 |
3.3.3 产业结构情况 |
3.3.4 产业布局情况 |
3.3.5 产业贸易情况 |
第4章 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战略环境研究 |
4.1 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战略影响因素分析 |
4.1.1 生产要素 |
4.1.2 需求条件 |
4.1.3 相关支持性产业 |
4.2 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战略环境研究 |
4.2.1 政治环境 |
4.2.2 经济环境 |
4.2.3 市场价格环境 |
4.2.4 贸易环境 |
4.3 人造板产业发展障碍研究 |
4.3.1 原材料资源短缺 |
4.3.2 技术创新不足 |
4.3.3 管理水平落后 |
4.3.4 市场秩序不规范 |
4.3.5 规模效益缺乏 |
第5章 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战略模式分析 |
5.1 关于思维模式的分析 |
5.1.1 生产思维模式分析 |
5.1.2 技术思维模式分析 |
5.1.3 营销思维模式分析 |
5.1.4 战略思维模式分析 |
5.2 关于发展模式的分析 |
5.2.1 数量型发展模式分析 |
5.2.2 质量型发展模式分析 |
第6章 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战略内容研究 |
6.1 战略内容研究思路 |
6.2 战略内容研究内容 |
6.2.1 原料供给系统战略内容研究 |
6.2.2 产成品系统战略内容研究 |
6.2.3 市场交易系统战略内容研究 |
6.3 案例分析:大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6.3.1 公司概况 |
6.3.2 原料供给系统战略内容设计 |
6.3.3 产成品系统战略内容设计 |
6.3.4 市场交易系统战略内容设计 |
第7章 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与组织 |
7.1 宏观层面:加大国家的引导和调整力度 |
7.1.1 加强对木材资源节约利用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
7.1.2 引导有条件的地区或企业开展废旧木材循环利用示范工程 |
7.1.3 引导调整优化我国人造板产业结构 |
7.1.4 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
7.2 中观层面: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服务作用 |
7.2.1 完善人造板标准体系 |
7.2.2 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作用 |
7.2.3 组织推进市场环境建设 |
7.2.4 组织产业联盟 |
7.3 微观层面:促进企业的创新与协作 |
7.3.1 加快推进林板一体化 |
7.3.2 完善技术创新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7.3.3 加快品牌化建设,提高竞争软实力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2 难点与创新点 |
8.2.1 难点 |
8.2.2 创新 |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8)构树均质刨花板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构树木材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
1.1.1 构树的资源情况 |
1.1.2 构树的开发利用情况 |
1.2 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第二章 研究方案、试验材料及主要设备 |
2.1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2.1.1 研究方案 |
2.1.2 技术路线图 |
2.2 试验试材及主要设备 |
2.2.1 试验试材 |
2.2.2 主要设备 |
第三章 构树刨花的特性 |
3.1 构树木材的化学成分分析 |
3.1.1 主要化学试剂及样品的制备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构树木材化学成分的结果与分析 |
3.2 构树刨花的形态分析 |
3.2.1 试验方法 |
3.2.2 构树木材的纤维长度、宽度、长宽比 |
3.2.3 构树木材纤维壁厚、腔径、壁腔比 |
3.3 构树刨花的筛分 |
3.3.1 试验方法 |
3.3.2 结果与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胶合机理 |
4.1 MUF 树脂的合成机理 |
4.2 表面润湿性能测定 |
4.2.1 试验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4.3 改性UF 树脂不同固化剂用量的DSC 分析 |
4.3.1 试验方法 |
4.3.2 固化动力学研究方法 |
4.3.3 结果与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构树均质刨花板的工艺研究 |
5.1 构树均质刨花板的工艺 |
5.2 试验方法 |
5.2.1 正交试验表 |
5.2.2 试验步骤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1 试验结果 |
5.3.2 极差分析 |
5.3.3 方差分析 |
5.4 主要工艺参数对构树均质刨花板性能的影响 |
5.4.1 热压三要素对构树均质刨花板性能的影响 |
5.4.2 表层含水率对构树均质刨花板性能的影响 |
5.4.3 施胶量对构树均质刨花板性能的影响 |
5.4.4 构树树皮含量对构树均质刨花板性能的影响 |
5.5 构树均质刨花板的稳定性试验及性能评价 |
5.5.1 稳定性试验 |
5.5.2 性能评价 |
5.6 小结 |
第六章 构树均质刨花板性能分析 |
6.1 傅里叶红外光谱的测定(FTIR) |
6.1.1 试验方法 |
6.1.2 改性UF、构树皮、木质部及均质刨花板的红外光谱分析 |
6.2 断面密度分析 |
6.2.1 试验方法 |
6.2.2 结果与分析 |
6.3 游离甲醛释放量的测定 |
6.3.1 试验方法 |
6.3.2 结果与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存在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茶及茶制品废弃物对甲醛的吸附动力学与环保刨花板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索引 |
缩写、符号与术语表 |
1 绪论 |
1.1 人造板的发展现状 |
1.1.1 人造板的发展 |
1.1.2 人造板胶粘剂的发展 |
1.1.3 人造板的游离甲醛问题及危害 |
1.1.3.1 人造板的游离甲醛来源 |
1.1.3.2 游离甲醛的危害 |
1.1.4 降低游离甲醛含量的途径 |
1.1.4.1 降低脲醛树脂胶的甲醛释放量 |
1.1.4.2 降低人造板的游离甲醛 |
1.1.4.3 甲醛捕捉剂的类型和特征 |
1.2 游离甲醛的吸附研究进展 |
1.2.1 甲醛的主要化学性质 |
1.2.1.1 加成反应 |
1.2.1.2 氧化和还原反应 |
1.2.2 甲醛清除剂的应用研究 |
1.2.2.1 活性炭甲醛清除剂 |
1.2.2.2 复合材料甲醛清除剂 |
1.2.2.3 其他材料甲醛清除剂 |
1.3 茶及茶制品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
1.3.1 茶及茶制品废弃物的应用现状 |
1.3.1.1 茶及茶制品废弃物现状 |
1.3.1.2 茶及茶制品废弃物的应用 |
1.3.2 茶叶吸附游离甲醛的反应机理研究 |
1.3.2.1 酚类化合物与甲醛的反应机理 |
1.3.2.2 色素类化合物与甲醛的反应机理 |
1.3.2.3 氨基酸、咖啡因与甲醛的反应机理 |
1.3.2.4 纤维素与甲醛的反应机理 |
1.3.2.5 茶叶本身结构的吸附作用 |
1.3.3 茶及茶制品在环保胶粘剂和人造板领域应用前景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1 游离甲醛的吸附动力学 |
1.4.2.2 环保刨花板开发 |
1.4.3 实验设计流程 |
2 甲醛吸附动力学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2.3.1 甲醛标准液与样品液制备 |
2.2.3.2 茶叶主要成分与甲醛的反应 |
2.2.3.3 反应体系中甲醛浓度的测定 |
2.2.3.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茶叶主要成分对甲醛的吸附 |
2.3.2 反应体系的甲醛吸附曲线 |
2.3.3 甲醛反应动力学 |
2.3.4 茶叶成分对甲醛的吸附机理 |
2.3.4.1 儿茶素对甲醛的吸附机理 |
2.3.4.2 茶黄素对甲醛的吸附机理 |
2.3.4.3 茶氨酸对甲醛的吸附机理 |
2.3.4.4 咖啡因对甲醛的吸附机理 |
2.4 讨论与小结 |
3 环保刨花板开发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设备 |
3.2.4 实验方法 |
3.2.4.1 茶及茶制品废弃物的预处理和成分测定 |
3.2.4.2 脲醛树脂胶的制备、检测与配方筛选 |
3.2.4.3 刨花板试件的压制和理化性能测定 |
3.2.4.4 存放后期刨花板的甲醛稳定释放量 |
3.2.4.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茶及茶制品废弃物的内含成分 |
3.3.2 脲醛树脂的配方筛选 |
3.3.2.1 脲醛树脂胶粘剂的粉水配比筛选 |
3.3.2.2 脲醛树脂胶粘剂的配方筛选 |
3.3.3 刨花板理化性能分析 |
3.3.3.1 茶及茶制品添加物对刨花板理化性能的影响 |
3.3.3.2 添加物类型和添加比例与游离甲醛释放量的相关性 |
3.3.3.3 茶叶化学成分与游离甲醛释放量的相关性 |
3.3.3.4 存放后期刨花板的甲醛稳定释放量 |
3.4 讨论与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创新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四、均质刨花板的特点及生产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硅溶胶压制玉米秸秆板材的研究[D]. 侯楚豪.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2]广西隆安县均质刨花板深加工项目成本控制研究[D]. 宾上荃. 广西大学, 2018(06)
- [3]露水河刨花板厂清洁生产实施方案与效益分析研究[D]. 关锋. 吉林大学, 2013(09)
- [4]我国9省区人造板工业调研报告[J]. 张发安,李玉印,张建辉. 林产工业, 2013(02)
- [5]我国胶合板产业集群演化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D]. 吕柳. 南京林业大学, 2012(03)
- [6]中国人造板产业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D]. 郭青俊.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9)
- [7]我国人造板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周雄志.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7)
- [8]构树均质刨花板的研制[D]. 江雪平.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
- [9]茶及茶制品废弃物对甲醛的吸附动力学与环保刨花板开发[D]. 蔡晓红. 浙江大学, 2010(08)
- [10]俄罗斯人造板生产现状与技术进展概述[J]. 丁炳寅. 人造板通讯, 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