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平台(论文文献综述)
石砚芳[1](2021)在《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混合式学习是基于对网络教学的反思和对传统教学的回归,并将传统面对面教学和网络教学优势相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顺应了传统教学变革的要求,而且顺应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要求。在特殊时期广泛实施的高中历史网络教学暴露出诸多问题和弊端,导致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尽如意。因此,以传统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相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在后疫情时代进一步受到关注。基于此,笔者将对混合式学习模式如何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进行研究。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选题缘由;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还介绍了本文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着重对混合式学习进行概述。在综合前人对混合式学习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首先界定混合式学习的含义,其次分析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混合式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深度学习理论和媒体选择定律。进一步阐述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结构、特点和类型,从中确定了本文所采用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第三部分分析了混合式学习模式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所在。主要从当前历史在线教学的实施情况、历史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的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需要、以及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等四个方面进行。在第四部分,笔者对当前历史学科中实施的在线教学展开问卷访谈调查,试图从中了解当前高中历史在线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为后续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框架设计和案例开展奠定现实依据。第五部分是应用框架和案例分析。笔者依据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特点,选择以翻转课堂模式设计出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框架,包括构建在线学习课堂、创设线下课堂教学、开展多元评价环节三个步骤,在此基础上依据《中外历史纲要》新教材实施教学案例。第六部分是应用策略。根据第四部分历史在线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第五部分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用框架,笔者从学习准备、过程实施、评价结果三个方面提出了九大策略,为解决在线教学存在的问题,促进混合式学习模式更高效地应用于历史教学指明方向。
郑芬[2](2021)在《学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本教育是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而形成的创新理念。学本教育理念立足于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生命本体,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实现学习者人人发展,终生发展的教育理念。目前,学本教育理念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运用广泛,然而,实践中发现初中生物学传统课堂在践行学本教育理念时存在诸多困境。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学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学教学现状,发现问题;将学本教育理念与智慧课堂进行有机融合,构建新的教学设计基本框架,进行实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解决初中生物学传统课堂践行学本教育理念面临的困境。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访谈,结合现有文献资料,理清当前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践行学本教育理念的现状与困境。其次,提出学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基本框架。再者,基于框架进行教学设计并实践。最后,通过调查与检测,分析学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学智慧课堂教学效果。通过访谈和文献分析,发现初中生物学传统课堂在践行学本教育理念中存在以下困境:课前,学案设计缺乏学情指导,学情把控具有主观性,结构化预习缺乏监控。课中,教师的教学不能精准契合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学习中心地位没有真正落实。课后,培优辅差耗时费力,评价反馈滞后。教学全过程,教学形式单一,资源匮乏,师生之间不能及时沟通,反馈信息和问题比较滞后。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基于智慧课堂特点,融合学本教育理念,构建了学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基本框架,基于该框架进行教学设计并应用。本文以《细菌》为课例,对比分析发现学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在践行学本教育理念时存在显着优势:课前,准确了解学情,精准学案设计,实时监控自学情况,及时获得学生反馈,针对共性问题,完善教学设计。课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决策数据化;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注重能力培养;生生、师生有效互动,评价反馈及时,资源推送智能,教与学契合度高,教学精准。课后,互动反馈及时,个性问题把控准确;尊重差异,个性化资源推送,促进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提升。最后,通过期末生物测试成绩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学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学智慧课堂的学习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课堂。通过学生在学习体验、学习效率、学习能力三方面的问卷对比分析发现,学生在智慧课堂的学习体验感更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在两种课堂中学习效率没有较大差异,但在课后针对性学习方面,智慧课堂学习效率更占优势;智慧课堂更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综上,相较于初中生物学传统课堂,智慧课堂教学更能有效落实学本教育理念,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孙如卿[3](2021)在《基于人格特质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在线学习已成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在线学习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以其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自由灵活的学习安排等优势在教育领域备受青睐。在线学习的效果主要依赖于在线学习活动的设计。目前关于在线学习活动的设计主要集中在学习者认知思维特征、知识结构特征、行为特征、教学目标实现及在线学习的社会性特征等,更多关注的是学习者对知识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稳定且带有本性的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是构成个体思想、情感以及行为倾向的一种稳定心理品质,也是一种区别于他人的特有模式,具有稳定独特性。相比于认知风格、学习风格等能更加系统、全面的概括出学习者内部心理特征,更容易捕捉学习者心理特点。因此根据学习者稳定、持久并带有本性的特征设计与其匹配的学习活动,更容易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调动内在学习动机和保持学习积极性,设计出的学习活动方案也更具有效性和永久性,学习效果也更加显着。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如下:第一,总结和梳理国内外关于人格特质与在线学习活动的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成果,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发展的最新动态。分析人格特质的内涵,根据在线学习活动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探讨基于人格特质设计在线学习活动的优势。第二,通过分析基于人格特质设计在线学习活动的优势,结合已有的根据学习者人格特质类型划分在线学习活动类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基于人格特质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模型及具体的活动实施过程。第三,将基于人格特质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模型实际应用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在学习平台上对此课程进行具体的活动设计以及实施。通过分析学生的在线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对基于人格特质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进行效果分析,并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为我国教师实施在线学习活动提供可参考依据。
刘刚[4](2021)在《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不断强化“以本为本”并加快建设高水平“一流本科”教育的背景下,培养高质量人才成为迫切需求。教育变革的时代需求使得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研究成为重要议题。该研究不仅是教学学术理论由舶来品进入到中国大学教学实践的理论转换过程,更是在教学学术能力研究的实践化推进中实现大学教师教学育人能力素质提升的探索。本研究遵循“以理论研究而探索概念的本质属性与实践样态”“以质性研究而探索核心能力的框架结构与构成要素”“以质性研究而探索影响因素的现实筛选与归纳分类”“以量化研究而验证核心能力的结构模型与影响因素”“以能力要素与影响因素而提出本土化提升策略”的逻辑思路。首先,在对国内外已有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相对抽象、模糊且相关性高、容易混淆的三组基础性概念进行了比较辨析与多维度区分。并对“教学学术”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基于内涵属性之本质特征与基于实践过程之现实样态的挖掘,澄清了教学学术的核心特征:实践性——本质特征、学术性——标志特征、公共性——价值特征;呈现了教学学术的现实形态:教学之前——知识与观念形态、教学之中——经验与个体形态、教学之后——成果与共同体形态;基于内外维度的发现,构建了教学学术概念模型。基于实证的质性研究,发现我国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具有类型化特征,呈现内在取向上的明显差异:实践取向型教学学术能力、专业取向型教学学术能力、整合取向型教学学术能力。继续探究发现,三种类型教学学术能力的教师在价值、知识、方法和交流等四个维度上具有区分性特征。更进一步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的探索中发现,其结构并非呈现单一的平面性,不同具体能力在整体能力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差异,具有不同功能与性质,整体呈现出由内向外的层次性特征。基于此发现,本研究构建了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圈层结构,具体包括价值、观念、知识、方法、人际、技术等六个层次,每一层次由不同的能力要素构成,总共包括十四种能力。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圈层结构具有四个创新性特征:兼顾整体结构的层次与具体而呈现立体性;区分不同能力的功能与地位而深化结构性;强调社会传统的价值与人际而凸显文化性;强调发展变革的技术元素而揭示时代性。基于重要性、普遍性以及典型性等三个原则,本研究对复杂的教学学术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筛选,形成了两类影响因素系统的解释框架。第一种基于影响的实体性存在而划分为教师个人、教师群体和学校组织三个影响因素系统,第二种基于各因素在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形成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而提出,分为主体能动性因素系统和条件保障性因素系统。在前期质性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预调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正式调查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所提出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结构模型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同时,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目前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调查发现,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水平在性别、学历、地区上没有显着差异,但在教龄、职称和学校平台等因素上存在差异。在具体影响因素方面存在着大学教师热情不高、相关组织机构重视不够、评价管理制度不合理、条件支持不足等问题。基于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核心结构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的探索,本研究从教师的观念体系、知识能力系统、教师教学发展机构、教学科研团队、教育教学管理政策制度以及学校物质技术条件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提升的具体策略。整体而言,通过主体自身的发展改变和外部环境的改善支持,能够使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得到整体提升,进而推进大学的育人使命得以完整和切实的实现。
刘钊伶[5](2021)在《人教版初中数学“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实施现状及案例研究》文中指出《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因而,“综合与实践”板块强调要将实际问题与数学课堂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与探究的平台,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意识。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实验与探究”栏目作为“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开设的意义重大,该栏目的开设不仅能够促进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有效落实,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近年来对于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实验与探究”栏目内容和教学等方面的研究颇少,故对于如何开展“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的指导性建议也没有比较权威的文章。本研究尝试以南宁市一所初中学校为例,探索“实验与探究”栏目的相关内容与认识,研究“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为“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教学开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建议。本研究为调查教师与学生使用“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情况以及教学情况,在实习学校对教师与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相关理论基础上,把教师问卷划分为“理解研究”、“整合情况”、“运用情况”、“评价情况”四个维度,把学生问卷分为“认识”、“兴趣”、“体验”、“动机”、“价值观”五个维度,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相关结论。在此基础上,分别选取七、八年级的两个班级开展“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教学,利用案例分析法对这两节课堂实录进行分析,并对听课教师与上课学生进行访谈,进而更深入了解教师与学生对“实验与探究”栏目的看法,归纳出存在的问题,得出相关结论。最后,针对开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教学建议。综合上述两个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大部分教师与学生对“实验与探究”栏目持认可态度,但“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教学却存在“总体状况一般,有待提高”的问题。2.七、八、九年级学生对于“实验与探究”栏目中认识、兴趣、体验、价值观四个维度的差异性都是显着的,而动机维度的差异性不显着。3.通过对教师问卷与学生问卷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1)教师对“实验与探究”栏目的设置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方法的认识程度以及教学实施情况之间存在相关性。(2)教师对“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作用的认识、对教科书中设置“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态度之间存在相关性。(3)学生主动学习“实验与探究”栏目内容的情况与学生对“实验与探究”栏目的兴趣情况之间存在相关性。(4)学生主动学习“实验与探究”栏目内容的情况与学生对“实验与探究”栏目的学习态度之间存在相关性。4.“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教学是有效果的,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探究性思维的增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5.“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效果问题的内部原因主要有:(1)教师方面,教师自身对该栏目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到位,并且在思想上认为栏目内容在考试大纲中没有明确要求,考试也不考。(2)学生方面,学生自身的探究性意识和探究能力比较弱,需要教师的引导,并且学生多少会存在一定的学习惰性,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等。6.“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效果问题的外部原因主要有:(1)教师日常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讲授式来开展,极少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2)由于中考考试压力的影响,教师的教学任务、教学压力重,学生的学习压力也重,故对中考有关的内容才注重,其他知识和能力则忽略了;(3)学校不够重视,学校的教学条件有限等。本文提出的建议有:在栏目设置方面,内容要广泛有趣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要与教学内容相关,并且具有一定的拓展空间,栏目的数量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等;在栏目教学方面,合理利用“实验与探究”栏目,满足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多种教学方式融合教学,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等;在栏目学习方面,多与同学沟通交流,分享探究思路和探究方式方法,注重对探究过程的总结,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归纳和联系等。
郝嘉月[6](2021)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基于学生体验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开启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根基,高水平的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成为我国高校的必然选择。伴随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转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学生体验在本科教育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世界各国高校纷纷将学生体验嵌入本科教育的战略规划之中,围绕学生体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以优化本科教育的决策与管理。面对国家高等教育综合变革与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如何将学生体验与本科教育高效整合,推动高校基于学生体验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我国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为美国公立大学的旗舰,自21世纪以来,将美国本科教育改革的外部挑战转化为校内发展契机,基于学生体验对本科教育进行系统变革,实现了自身对一流本科教育的卓越办学承诺。本研究以一般系统理论、戴明环理论和院校影响理论为支撑,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流本科教育分为战略规划阶段、重点建设阶段、问责评估阶段与改进提升阶段,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其基于学生体验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进行系统探究。首先,回顾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本科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从外部推动因素、理论基础因素以及内部发展因素三方面,归纳其本科教育建设聚焦学生体验的动因;其次,梳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学生体验为核心的战略规划,探究其中关于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价值取向与战略重点;再次,从本科教育的招生选拔、学位项目、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归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聚焦学生体验的特色化教育举措,探究其为优化学生体验而创设的学生支持机制、教师发展机制、问责评估机制与调查研究机制。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基于学生体验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经验,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型、制定本科教育战略规划、推动跨学科教育发展、提升服务与管理机制、开展常态化教育质量评估、强化院校研究工作、营造多元包容校园文化七个方面,为我国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提供启发与借鉴。
赵婉莉[7](2021)在《MOOC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地理中国-青藏高原》MOOC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伴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发展,开放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开放教育时代的主要特征。慕课(MOOC)是开放教育资源的典型代表,MOOC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将其作为一种教学辅助资源,网络上有丰富多样的优质MOOC资源可以用来辅助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其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条件。本文以MOOC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了解MOOC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应用策略,再以《地理中国——青藏高原》MOOC为例,将其与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相结合展开实验研究并总结实验研究结论,以期拓宽初中区域地理教学资源的获取渠道和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广大一线初中地理教师应用MOOC辅助地理教学提供参考。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MOOC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得出目前MOOC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受到四个方面的阻碍: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MOOC课程时长和难度的影响,缺乏学校政策的支持,缺乏MOOC平台的建设。MOOC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初中区域地理教学资源开发的要求,初中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初中学生拓宽知识获取渠道的需要,MOOC课程内容的碎片化和高质量。其次,根据MOOC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MOOC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包括初中地理教师需要选取合适的MOOC资源,初中地理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搭建初中区域地理MOOC教学平台和初中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心理意识。最后,根据MOOC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地理中国——青藏高原》MOOC为例,阐述该MOOC与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相结合的具体措施,以“青藏地区”作为课例进行实验研究,对比分析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初中区域地理教学模式和MOOC辅助下的初中区域地理教学模式在实验效果上的差异,得出实验结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得以改善,学生的章节测试成绩相对较好,教师的地理教学能力得以提高。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娅[9](2020)在《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研究》文中提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愈发强调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思想政治课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当前教育领域提出的“深度学习”以理解与批判的学习为基础、注重学生信息整合的能力、强调高阶思维的培养、指向学生的迁移与运用,是学界普遍认同的能够有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高级的学习方式,在上一轮课程改革中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直至今天,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本文经过调查发现,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存在着“形式化”“表层化”“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意识不足”等问题,如何改进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以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构成了本文的选题立意。基于此,本文的研究着眼于深度学习视域下,探讨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应该如何深度运用,才能促使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度化。本文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2017年版)的新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本质,在导论部分呈现了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特色之处,并运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展开了新视角的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概述,分别对“深度学习的内涵及模型结构”“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实施模型”“深度学习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内在关联”进行核心概念的解读,继而阐述了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实施价值。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现状,从实施的成效、存在的不足、不足的原因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阐述。第三部分,主要探讨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优化策略,从“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学生素养发展;强化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意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深度化能力,提升探究学习的效果;师生有效开展探究学习,引领学习深度发生;落实和强化推进机制,助力探究学习深入开展”五个方面进行了策略的阐述。
刘露霞[10](2020)在《拓展性学习视角下教师成长的叙事探究 ——基于“中—加跨文化互惠学习项目”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也为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与机会。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养以适应跨文化合作的新趋势,并在其中获得成长,成为了研究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针对教师发展的跨文化合作也在日益增长,各种项目层出不穷,教师出国学习屡见不鲜,但同时存在经济成本高昂、资源向高等院校倾斜等问题。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以更加成本低廉、便捷有效的方式实现不同文化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十分值得探索。在此背景下,中国-加拿大教师教育和学校教育互惠学习合作研究项目应运而生,上海闵竹小学与多伦多森瑞学校(均为化名)结对成为姊妹校,自2013年开展了为期七年的互惠合作。两校参与教师结为姊妹教师,以日常生活为主要载体进行互惠学习,成果颇丰。本研究以此互惠学习项目为背景,在叙事探究方法论的指导下,采用拓展性学习的理论视角,以一次国际会议为关键事件,以上海闵竹小学与多伦多森瑞学校参与跨文化互惠学习项目的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跨文化互惠学习对教师成长的影响。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姊妹教师在跨文化互惠学习中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分支问题是:1.姊妹教师如何叙说和展示自己的收获?2.姊妹教师是如何进行反思的?3.教师如何回应各种声音提出的挑战?4.她们对中加教育的理解是什么?5.如何从个体角度和集体角度理解和分析姊妹教师的成长?作者不仅作为研究者而且是项目助理,通过参与式观察法、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本研究共六章。第一章为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与意义,核心概念界定,在文献综述中阐述了跨文化学习对教师成长的影响。第二章介绍了叙事探究的研究方法论,拓展性学习的理论视角,研究思路与研究伦理说明。在研究思路中绘制了本研究的框架并阐述了研究方法。第三章的内容包括本研究的重要背景,即中国的闵竹小学和加拿大的森瑞学校,研究对象所处的关系和研究对象。在叙事探究方法论的指导下,第四章讲述了作为关键事件的“最后一次”国际会议的“故事”,以叙事的方式展现了姊妹教师参与会议的经历,详细地描绘了会议的前中后的安排与行程,展现了姊妹教师以论文为载体的自我反思,她们如何应对不同声音提出的挑战,合作教学的实践与讨论和会议后的进一步合作,以此回应本研究提出的前四个分支问题。第五章是跨文化互惠学习中教师成长的分析,也是对第五个分支问题的回应。最后一章则是余论,对互惠学习项目中的困难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促进教师成长的相关建议。研究发现涵盖两个部分。1.从个体角度来看,跨文化互惠学习对教师成长的影响包括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对个人成长两方面的影响。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东西方教育思想的碰撞促进了教师意识层面的发展,对两国教育异同的认识促进了知识层面的进步,东西方教学实践的融合则体现了实践层面的提升。在教师个人成长方面,跨文化互惠学习则促进了参与教师跨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及跨文化友谊的建立。2.集体层面的教师成长分析则借助了拓展性学习理论。以拓展性学习理论为视角,教师成长的过程就是教师集体学习的过程。闵竹小学与森瑞学校分别以学校为单位形成了自己的活动系统,并通过跨文化互惠学习构成了活动系统网络。研究发现,学习的主体是闵竹小学的跨文化学习活动系统中的教师、森瑞学校的跨文化学习活动系统中的教师,以及两校的活动系统本身。“跨文化”的矛盾是学习的主要驱动力。学习的内容是两校如何构建各自的跨文化学习活动系统与共享的网络,以及如何拓展两校活动系统网络中的共享客体。学习的过程则是由抽象到具体,姊妹教师通过一个又一个以拓展周期为形式的实践,将“通过跨文化互惠学习实现教师成长”这一共享客体的内涵不断拓展,其中伴随着多重声音的彼此交织、文化边界的相互跨越,最终实现集体跨越最近发展区。
二、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平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混合式学习模式顺应教学变革的要求 |
2.混合式学习模式顺应新课改和新课标的要求 |
3.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趋势不可逆转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四)创新之处 |
(五)研究方法 |
1.历史文献法 |
2.问卷访谈法 |
3.案例分析法 |
(六)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二、混合式学习概述 |
(一)混合式学习的定义 |
(二)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
1.混合式学习理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深度学习理论 |
4.媒体选择定律 |
(三)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基本内容 |
1.模式的结构 |
2.模式的类型 |
3.模式的特点 |
三、混合式学习模式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
(一)适应新时代历史在线教学的需要 |
1.师生对历史在线教学的认可度较高 |
2.历史在线教学需要与线下教学相结合 |
(二)利于历史教师转变教学的需要 |
1.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
2.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
(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需要 |
1.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
2.改善低效学习方式 |
(四)利于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 |
1.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
2.有效运用高中历史新教材的需要 |
四、历史学科在线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现状调查 |
1.调查目的 |
2.调查设计 |
3.调查内容 |
4.对学生的问卷分析 |
5.对教师的访谈分析 |
(二)存在的问题 |
1.历史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现象突出 |
2.历史教师在网络教学中随意性较为明显 |
3.学生在网络学习中自主学习效果不佳 |
4.历史网络课堂缺乏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 |
5.在线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及时反馈 |
(三)原因分析 |
1.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未能转变 |
2.历史教师线上教学信息化素养不足 |
3.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性强 |
4.历史网络教学本身存在问题 |
五、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
(一)应用步骤分析 |
1.构建在线学习课堂 |
2.创设线下课堂教学 |
3.开展多元评价环节 |
(二)运用实践的尝试 |
1.教材分析 |
2.设计思路 |
3.教学目标 |
4.线上教学过程的设计 |
5.线下教学过程的设计 |
6.案例分析 |
六、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一)学习准备策略 |
1.学校方面的准备策略 |
2.教师方面的准备策略 |
3.学生方面的准备策略 |
(二)过程实施策略 |
1.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历史在线学习环境 |
2.高效利用线下课堂,开展基于历史问题的协作探究学习 |
3.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打造高效的历史混合式学习课堂 |
(三)评价结果策略 |
1.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
3.综合多角度的评价内容 |
七、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生在历史学科中基于网络学习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高中历史教师运用网络教学的访谈调查 |
致谢 |
(2)学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学本教育理念 |
2.1.2 智慧课堂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交往教学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2.2.4 混合式学习理论 |
2.2.5 分布式认知理论 |
第3章 学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
3.1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
3.1.1 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
3.1.2 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分析 |
3.1.3 学本教育的实质 |
3.1.4 智慧课堂特点及教学流程 |
3.2 教学设计的框架构建 |
3.3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
3.3.1 以学生学习为主 |
3.3.2 重视问题意识 |
3.3.3 体现互动立体化 |
3.3.4 精准教学 |
3.4 课前教学设计 |
3.4.1 确定教学目标 |
3.4.2 设计学习任务 |
3.4.3 完善教学设计 |
3.5 课中教学设计 |
3.5.1 课题导入 |
3.5.2 学案展评 |
3.5.3 合作探究 |
3.5.4 精讲点评 |
3.6 课后教学设计 |
3.6.1 掌握课堂情况 |
3.6.2 个性化辅导 |
第4章 学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学智慧课堂教学实践 |
4.1 实验准备 |
4.1.1 实验目的 |
4.1.2 实验假设 |
4.1.3 实验设计 |
4.1.4 测量工具 |
4.2 实验实施 |
4.2.1 课前教学设计 |
4.2.2 课中教学设计 |
4.2.3 课后教学设计 |
4.3 实验总结与评价 |
4.3.1 教学设计评价 |
4.3.2 实验数据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
5.1 结论 |
5.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人格特质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2 研究综述 |
2.1 在线学习活动相关研究 |
2.2 人格特质相关研究 |
2.3 人格特质与在线学习相关研究 |
3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3.1 学习活动 |
3.2 在线学习活动 |
3.3 人格特质 |
3.4 理论基础 |
3.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4.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4.3 活动理论 |
3.4.4 个别化教学理论 |
4 基于人格特质的在线学习活动模型构建 |
4.1 基于人格特质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原则 |
4.1.1 主体性原则 |
4.1.2 开放性原则 |
4.1.3 互动性原则 |
4.1.4 针对性原则 |
4.1.5 多数性原则 |
4.2 基于人格特质的在线学习活动分类 |
4.3 基于人格特质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模型 |
4.3.1 前期分析 |
4.3.2 活动设计 |
4.3.3 评价体系 |
5 基于人格特质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 |
5.1 前期分析 |
5.1.1 教学分析 |
5.1.2 学习者特征分析 |
5.1.3 在线学习平台与学习资源选择 |
5.1.4 划分学习小组 |
5.2 活动实施过程 |
5.2.1 提出研究主题 |
5.2.2 小组任务分工 |
5.2.3 开展自主学习 |
5.2.4 开展合作学习 |
5.2.5 作品发布 |
5.2.6 作品评价 |
5.3 学习效果与分析 |
5.3.1 学生作品分析与评价 |
5.3.2 学生测试分析与评价 |
5.3.3 学生学习过程分析评价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大五人格量表(NEO-FFI) |
附录 B 学生作品评价表 |
附录 C 学生在线测试题目 |
附录 D 自我报告调查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3 本章小结 |
3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 |
3.1 研究对象及研究过程 |
3.2 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
3.3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类型化特征及多维比较 |
3.4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层次性结构 |
3.5 本章小结 |
4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
4.1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影响因素的筛选以及分类 |
4.2 基于实体分类的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
4.3 基于作用性质分类的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
4.4 本章小结 |
5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及影响因素检验 |
5.1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模型验证 |
5.2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提升策略 |
6.1 教师价值观念体系的变革性重构 |
6.2 教师知识能力系统的终身性建构 |
6.3 教师发展机构作用的实质性发挥 |
6.4 教学科研团队组建及持续性合作 |
6.5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导向性激励 |
6.6 学校物质技术条件的有效性保障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问题和局限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2 课堂观察及网络课程教学视频分析提纲 |
附录3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调查问卷(预调研版本) |
附录4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调查问卷(正式版本) |
附录5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人教版初中数学“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实施现状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发展的需求 |
1.1.2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3 初中数学“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教学情况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调查研究法 |
1.3.3 案例分析法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2 研究综述 |
2.1 数学实验的相关研究 |
2.1.1 关于数学实验内容的研究 |
2.1.2 关于数学实验教学的研究 |
2.2 数学探究的相关研究 |
2.2.1 关于数学探究学习的研究 |
2.2.2 关于数学探究教学的研究 |
2.2.3 关于数学探究能力的研究 |
2.3 数学教科书栏目的相关研究 |
2.3.1 关于“数学活动”栏目的研究 |
2.3.2 关于“阅读与思考”栏目的研究 |
2.4 初中数学“实验与探究”栏目的相关研究 |
2.4.1 数学“实验与探究”栏目的国外研究 |
2.4.2 数学“实验与探究”栏目的国内研究 |
2.5 文献总结 |
2.6 理论基础 |
2.6.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2.6.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6.3 弗莱登塔尔的数学教育思想 |
2.6.4 维度划分法的借鉴及维度成分的确定 |
3 人教版初中数学“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文本内容分析 |
3.1 概念界定 |
3.2 几个版本教材中“实验与探究”栏目的对比 |
3.2.1 几个版本教材中探究类栏目的名称比较分析 |
3.2.2 几个版本教材中探究类栏目的数量及分布情况比较分析 |
3.3 人教版教科书“实验与探究”栏目的内容分析 |
3.3.1 “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数量与分布 |
3.3.2 “实验与探究”栏目的呈现方式 |
3.3.3 “实验与探究”栏目的分类 |
3.4 人教版教科书“实验与探究”栏目的特点 |
3.5 人教版教科书“实验与探究”栏目的作用 |
4 人教版初中数学“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的现状调查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方法及对象 |
4.3 调查的设计 |
4.3.1 调查问卷的编制思路 |
4.3.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4.4 调查问卷的正式实施 |
4.5 数据的处理 |
4.6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4.6.1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6.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7 调查结论 |
4.7.1 教师问卷调查结论 |
4.7.2 学生问卷调查结论 |
5 人教版七、八年级“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案例教学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及对象 |
5.3 研究设计 |
5.3.1 测试卷的编制 |
5.3.2 访谈提纲的编制 |
5.4 研究的实施 |
5.5 七年级《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的案例分析 |
5.5.1 “实验与探究”环节的课堂实录教学片断 |
5.5.2 “实验与探究”教学环节的案例分析 |
5.6 八年级《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的案例分析 |
5.6.1 “实验与探究”环节的课堂实录教学片断 |
5.6.2 “实验与探究”教学环节的案例分析 |
5.7 访谈结果分析 |
5.7.1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5.7.2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5.8 结论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2.1 关于“实验与探究”栏目设置方面的建议 |
6.2.2 关于“实验与探究”教学方面的建议 |
6.2.3 关于“实验与探究”栏目学习方面的建议 |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2 “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3 《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教学设计 |
附录4 《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教学设计 |
附录5 《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检测题 |
附录6 《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检测题 |
附录7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8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6)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基于学生体验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一流本科教育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支撑 |
1.1.2 学生体验在世界各国一流本科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
1.1.3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基于学生体验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为我国提供借鉴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一流本科教育 |
1.3.2 学生体验 |
1.4 理论基础 |
1.4.1 一般系统理论 |
1.4.2 戴明环理论 |
1.4.3 院校影响理论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1.5.3 研究文献述评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个案研究法 |
1.6.3 历史研究法 |
1.6.4 比较研究法 |
1.7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研究思路 |
1.7.3 创新点 |
第二章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流本科教育聚焦学生体验的历程与动因 |
2.1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流本科教育聚焦学生体验的历史进程 |
2.1.1 初步探索期(二战后—20 世纪80 年代初期) |
2.1.2 全面兴起期(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 |
2.1.3 深化推动期(20 世纪90 年代后期—21 世纪) |
2.1.4 创新发展期(21 世纪初期至今) |
2.2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流本科教育聚焦学生体验的发展动因 |
2.2.1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协同推动 |
2.2.2 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的学生转向 |
2.2.3 成果证据回应问责的必然趋势 |
2.2.4 学生体验理论实践的研究支持 |
2.2.5 学校实现卓越发展的内在诉求 |
第三章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立足学生体验的一流本科教育战略规划 |
3.1 战略规划的制定环境 |
3.2 战略规划的重点选择 |
3.3 战略规划的指导原则 |
3.4 战略规划的使命愿景 |
3.5 战略规划的实施举措 |
第四章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关照学生体验的一流本科教育关键环节 |
4.1 本科教育的招生选拔 |
4.1.1 公平竞争的招生录取 |
4.1.2 综合全面的入学审查 |
4.1.3 多元异质的生源结构 |
4.2 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 |
4.2.1 专博并重的课程结构 |
4.2.2 创意新颖的课程类型 |
4.2.3 学生民主的课程开发 |
4.3 本科教育的专业学位 |
4.3.1 研究旨趣的个人专业 |
4.3.2 学科交叉的联合专业 |
4.3.3 创新整合的同步学位 |
4.3.4 跨校合作的联合学位 |
4.4 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 |
4.4.1 循序渐进的教学阶段 |
4.4.2 科研参与的教学形式 |
4.4.3 灵活适切的教学方法 |
第五章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优化学生体验的一流本科教育保障机制 |
5.1 学生支持机制 |
5.1.1 严谨包容的服务机构 |
5.1.2 互助合作的学生社区 |
5.1.3 类型多样的经济援助 |
5.2 教师发展机制 |
5.2.1 组织机构与发展平台 |
5.2.2 教学培训与奖励项目 |
5.2.3 多元主体的评估制度 |
5.3 问责评估机制 |
5.3.1 重视效能的自愿问责 |
5.3.2 评估质量的专业审核 |
5.4 调查研究机制 |
5.4.1 学生体验的调查项目 |
5.4.2 改进决策的院校研究 |
第六章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基于学生体验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经验与启示 |
6.1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基于学生体验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经验 |
6.1.1 将学生体验置于全校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 |
6.1.2 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优势互补 |
6.1.3 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推动跨学科的人才培养 |
6.1.4 通过高影响力实践活动提供优质学习机会 |
6.1.5 依托机构联动保证服务与管理的高效实施 |
6.1.6 构建全方位的保障体系提升本科教育质量 |
6.1.7 营造多元包容的校园氛围增进学生归属感 |
6.2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基于学生体验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启示 |
6.2.1 促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型 |
6.2.2 顶层规划制定本科教育的战略决策 |
6.2.3 跨学科界限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
6.2.4 改善服务与管理满足师生主体需求 |
6.2.5 开展常态化评估调查保障教育质量 |
6.2.6 强化院校研究以推动高校科学决策 |
6.2.7 重视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MOOC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地理中国-青藏高原》MOOC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与思路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MOOC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开发和应用 |
第二节 MOOC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开发和应用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二章 MOOC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MOOC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
二、初中地理教师应用MOOC辅助教学现状分析 |
三、MOOC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MOOC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一、初中区域地理教学资源开发的要求 |
二、初中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
三、初中学生拓宽知识获取渠道的需要 |
四、MOOC课程内容的碎片化和高质量 |
第三章 MOOC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第一节 初中地理教师选取合适的MOOC资源 |
一、MOOC资源的内容要与初中地理教材内容相关 |
二、MOOC资源的内容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
三、MOOC资源的时长要契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 |
第二节 初中地理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
一、MOOC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
二、MOOC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环节 |
第三节 搭建初中区域地理MOOC教学平台 |
第四节 初中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心理意识 |
第四章 MOOC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
第一节 MOOC资源的选取 |
一、教材内容分析 |
二、MOOC资源的选取 |
第二节 实验前的教学准备 |
一、MOOC平台的搭建 |
二、课前导学案设计 |
第三节 实验过程 |
一、实验对象 |
二、案例分析 |
三、课后测评 |
第四节 实验结论 |
一、实验结论 |
二、研究限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选题的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重难点 |
(四)研究方法 |
(五)特色之处 |
一、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概述 |
(一)核心概念解读 |
1.深度学习的内涵及模型结构 |
2.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实施模型 |
3.深度学习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内在联结 |
(二)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
1.深度学习理论 |
2.“从做中学”思想 |
3.发现学习理论 |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价值 |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
2.为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
3.有效促进“深度学习” |
二、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调查分析 |
(一)调查过程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1.实施成效 |
2.存在的不足 |
3.原因分析 |
三、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优化策略 |
(一)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学生素养发展 |
1.增强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 |
2.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
(二)强化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意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
1.转变认知,明确探究学习的意义 |
2.明晰理念,强化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 |
(三)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深度化能力,提升探究学习的效果 |
1.强化学生的联结能力,构建结构化的知识图式 |
2.提高学生深度互动能力,深化课堂学习活动与体验 |
3.提升学生行为与情感的高度投入能力,凸显沉浸式学习 |
(四)师生有效开展探究学习,引领学习深度发生 |
1.整合学科知识探究,吸引学生深度参与 |
2.创设真实复杂的情境,刺激学生深度理解 |
3.高质量问题推动探究,诱发学生深度思考 |
4.巧设作业学以致用,助推学生深度迁移 |
5.优化学习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深度内省 |
(五)落实和强化推进机制,助力探究学习深入开展 |
1.创新学校教研机制 |
2.落实专家指导机制 |
3.推进校际交流机制 |
4.构建反思改进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拓展性学习视角下教师成长的叙事探究 ——基于“中—加跨文化互惠学习项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全球化时代教师的跨文化学习值得重视 |
(二)“中国-加拿大教师教育和学校教育互惠学习项目”概况 |
(三)个人跨文化交流的经验奠定了研究基础 |
(四)第六届中加互惠学习年会提供了研究契机 |
二、研究问题与意义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跨文化互惠学习 |
(二)教师成长 |
四、文献综述 |
(一)本土情境中的跨文化学习对教师成长的影响 |
(二)异质文化中的跨文化学习对教师成长的影响 |
(三)交替文化情境中的跨文化互惠学习对教师成长的影响 |
第二章 研究方法论、理论视角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论:叙事探究 |
二、理论视角:拓展性学习理论 |
(一)拓展性学习的理论根源 |
(二)拓展性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 |
(三)拓展性学习理论提供的分析视角 |
三、研究思路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伦理说明 |
第三章 姊妹校背景与研究对象 |
一、姊妹校背景 |
(一)上海闵竹小学 |
(二)多伦多森瑞学校 |
二、研究对象关系图谱 |
(一)项目内外的其他声音 |
(二)关系图谱小结 |
三、研究对象 |
(一)姊妹校科学组的教师 |
(二)姊妹校班会组和语言组的教师 |
第四章 “最后一次”国际会议的多重叙事 |
一、“最后一次”国际会议的前前后后 |
(一)十个月的会前准备 |
(二)十余天的加拿大之行 |
(三)回国后的继续合作 |
(四)作为“关键事件”的“最后一次”会议 |
二、会议报告中教师们的自我反思 |
(一)R老师的论文汇报 |
(二)F老师与W老师合作的论文汇报 |
(三)D老师的论文汇报 |
(四)基于教学事件的教师自我反思探讨 |
三、会议中应对不同声音提出的挑战 |
(一)交流期间讨论的问题与迷思 |
(二)和专家晚餐时的交流 |
(三)跨文化互惠学习带来的理论思考 |
四、会后姊妹校访问中的“合作教学”实践与思考 |
(一)F老师、D老师和W老师合作教学《我的学校》一课 |
(二)对合作教学的多种阐释 |
五、会后姊妹校访问中的集体反思与展望 |
六、回国后的互惠学习 |
(一)D老师的《我的学校》英语课 |
(二)W老师的《我的学校》班会课 |
(三)科学组的合作推进 |
第五章 跨文化互惠学习中的教师成长 |
一、个体角度的教师成长分析 |
(一)跨文化互惠学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
(二)跨文化互惠学习对教师个人成长的影响 |
二、集体层面的教师成长分析 |
(一)谁在学习? |
(二)为什么学习? |
(三)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
(四)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
第六章 余论 |
一、对跨文化互惠学习中困难的反思 |
二、促进教师在跨文化互惠学习中成长的建议 |
(一)以教师反思促进教师的成长 |
(二)以支持性体系保障教师的合作 |
(三)以活动系统网络驱动教师集体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平台(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石砚芳.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学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D]. 郑芬.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基于人格特质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D]. 孙如卿.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及提升策略研究[D]. 刘刚.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5]人教版初中数学“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实施现状及案例研究[D]. 刘钊伶. 南宁师范大学, 2021(02)
- [6]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基于学生体验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研究[D]. 郝嘉月. 河北大学, 2021(02)
- [7]MOOC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地理中国-青藏高原》MOOC为例[D]. 赵婉莉.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研究[D]. 刘娅.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10]拓展性学习视角下教师成长的叙事探究 ——基于“中—加跨文化互惠学习项目”的研究[D]. 刘露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论文; 混合式学习论文; 探究性学习论文; 人格特质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