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3年世界药物新制剂回眸(论文文献综述)
宁雅静[1](2020)在《肺康复治疗在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患者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以持续呼吸道症状和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通常是因暴露于有毒气体或颗粒引起的气道和(或)肺泡异常所致。慢阻肺是全球慢性疾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公布全球前十位死亡原因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位居第三,在呼吸系统疾病致死亡原因中居首位,带来了重大疾病的负担,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慢阻肺可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OPD,AECOPD);AECOPD是慢阻肺患者反复住院的主要原因,也是慢阻肺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导致患者的肌力减退,活动耐力下降,肺功能逐渐恶化,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严重下降,严重危害国人健康,成为国人健康和卫生资源的沉重负担。目前COPD的治疗方案主要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已明确指出“肺康复(pulmonary rehabilitation,PR)”为COPD非药物治疗的一线选择。肺康复是指在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后,在此基础上开展的个体化综合性干预措施,其目的在于改变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患的身心状态,内容主要包括:运动训练、健康教育、行为改变,但不仅仅局限于这些,以提高患者长期保持健康行为的依从性,从而达到行为改变。肺康复已公认适用于所有稳定期的慢阻肺患者,但目前对于肺康复在急性加重期患者中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在AECOPD早期能否进行肺康复、如何进行肺康复,尚存在一定的争议,目前高水平的研究报道数量有限,其评价方法也有较大差异。急性加重住院期肺康复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廓清气道、促进排痰、改善氧合,提高患者活动耐力,减轻疾病致残的程度。AECOPD患者肺康复的可行性和效果已得到初步认可,但在急性加重期何时开始进行肺康复、采用何种运动训练的方式进行肺康复以保证患者在肺康复中的安全性,并使患者最大程度地受益,目前尚无明确标准。本研究旨在讨论在AECOPD住院患者中早期开展康复操这种运动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提供更多的临床循证学依据,推动肺康复的进一步发展。研究目的1.测定和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肺康复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入院时和出院时COPD评估测试(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ssessment Test CAT)呼吸问卷、改良呼吸困难指数(m MRC)、6分钟步行实验(6MWT)、柏格度量表(Borg)以及肺功能的治疗前后变化及差异,了解肺康复综合性治疗方案在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患者中早期开展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2.测定和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康复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平均住院日水平差异,了解肺康复综合性治疗方案在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患者中早期开展的临床效益。研究方法1.收集入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GOLD分级、肺功能等指标。2.肺康复治疗组:入院时完成各种量表及评分,测试肺功能,根据指南给予基础治疗,包括呼吸支持、吸氧,抗感染、祛痰、抗炎解痉平喘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在此基础上,从入院第2天开始,按照肺康复治疗方案行肺康复运动操治疗,以及健康宣教、排痰指导等,直至出院,肺康复治疗均由医护人员指导、监督完成,出院时再次完成各种量表及评分,测试肺功能。3.常规治疗组:入院时完成各种量表及评分,测试肺功能,根据指南给予基础治疗,包括呼吸支持、吸氧,抗感染、祛痰、抗炎解痉平喘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该组患者在住院期间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肺康复治疗,出院时再次完成各种量表及评分,测试肺功能。4.所有数据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两指标间的直线相关分析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两组的COPD评估测试(CAT)呼吸问卷评分、改良呼吸困难指数(m MRC)评分、柏格度量表(Borg)经过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两组6分钟步行实验(6MWT)均较治疗前增加;且肺康复治疗组治疗后的改善程度较常规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治疗前后,两组的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无明显差异。两组的住院时间无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在AECOPD患者入院早期即开始肺康复治疗,采用卧位康复操为主的运动方式,配合呼吸训练、健康宣教,安全可行,无不良事件发生,可减轻呼吸困难程度,提高患者运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但与对照组相比较,短期内在改善患者肺功能方面没有显着差异,也不能显着缩短住院时间。
刘雪静[2](2020)在《干细胞产业监管制度的完善思考 ——以天津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龚雪蕾[3](2020)在《中国云南省与柬埔寨的卫生体系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通过中国云南省与柬埔寨卫生体系的比较,识别异同,找出柬埔寨和云南省卫生体系的优势和薄弱点,为两者相互借鉴和学习提供依据,并提出改进两者卫生体系的建议,以促进各自的居民健康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方 法]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的卫生体系的定义和模块框架,通过现有资料收集和分析、专家访谈、趋势外推预测法和One Health Tool成本测算法比较研究云南省和柬埔寨卫生体系的领导/组织与治理、卫生筹资、卫生人力资源、卫生服务提供和健康结局的异同,预测两者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中健康目标的情况,并测算各自实现SDGs中健康目标所需的卫生体系运行成本。[结 果]云南省的社会经济状况总体来说优于柬埔寨。卫生体系中领导/组织与治理方面,柬埔寨的卫生部(Ministry of Health,MOH)受柬埔寨皇家政府(Royal Government of Cambodia,RGC)的授权,全权负责和管理整个国家的卫生事宜;而云南省的省、市、县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卫生行政管理工作。卫生筹资方面,云南省的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重最大,而柬埔寨则是个人卫生支出(Out of Pocket,OOP)占比最大,达到60%以上;2015年云南省人均卫生支出为2309.65元,远高于柬埔寨的69美元(约483元);两者都是城镇人均卫生支出高于农村;云南省的社会卫生保障体系日趋成熟,2015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而柬埔寨的社会卫生保障体系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依靠政府、捐助者和非政府组织合作的健康公平基金(Health Equity Funds,HEF)、社区医疗保险(Community Based Health Insurance,CBHI)、生殖健康代金券计划等卫生保障计划在不同程度上提供服务覆盖和财务风险保护,所有上述卫生保障计划在2016年覆盖率仅为23%。卫生人力资源方面,云南省2017年每千人口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注册护士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执业医师数和全科医生数分别是5.72张、5.91人、2.7人、2人、1.6人和1.09 人,医护比为1:0.8;而柬埔寨仅有2011年公布的公立卫生机构卫生人员的数据,其中每千人口床位数为0.72、每千人口注册护士(registered/professional nurses)数为0.383、每千人口助理医师/卫生官员(physician assistants/Health officers)数是 0.057、每千人口专科医师(specialist medical practitioners)数是 0.025、每千人口全科医生(general medical practitioners)数是0.152,医护比为1:3.47,并且柬埔寨至少56%的公立部门卫生人员在私立部门兼职;两者均是城市的卫生人员密度远高于农村,女性占比大于男性。卫生服务提供方面,两者均是公立和私立卫生机构并存的混合医疗服务体系。云南省的预防、治疗和药品服务等均优于柬埔寨。2014年云南省产前检查率、住院分娩率和产后访视率分别为98.5%、98.9%和97.8%,同年柬埔寨的相同指标分别为95%、83.2%和90.3%;2013年云南省儿童免疫接种率为94%,柬埔寨2014年相同指标为73.4%;2013年云南省应就诊而未就诊比例为51.2%,2014年柬埔寨同一指标高达92.9%;柬埔寨因经济困难未就诊的比例为14.7%,是云南省的2倍;云南省将药品纳入医保,制定并更新药品报销目录,而柬埔寨的药品服务令人担忧,假药或不合格药品的流通非常普遍。两者不同卫生体系影响下的健康结局也大不相同,云南省的平均预期寿命、妇幼健康和传染病等大多数居民健康状况指标优于柬埔寨,但儿童和成人的肥胖情况以及未成年人吸烟率较柬埔寨高。根据预测结果,云南省可以实现SDGs中孕产妇死亡率的目标,但实现婴儿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和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伤人数4个目标有一定困难;预计柬埔寨除了新生儿死亡率可以实现SDGs目标外,其他目标都难以实现。通过成本测算发现,两者的实际卫生费用投入低于实现SDGs健康目标所需的成本。预测2020年两者重点投入的领域均是慢性病防治,两者可就实现目标的措施和经验互相学习借鉴。[结 论]云南省和柬埔寨都存在医疗卫生投入不足、重治轻防、偏远农村地区卫生人力资源不足等问题。除此之外,柬埔寨还存在社会保障体系承保范围太小和药品服务及管理不到位等诸多薄弱点。两者可以在传染病联防联控、卫生人力教育与培训和医药流通贸易方面互相合作,共同进步。云南省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康扶贫和传染病防治等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值得柬埔寨借鉴学习。
董丽[4](2020)在《miR-122靶向IGF-1R调控肝脏胰岛素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器官对胰岛素敏感度降低的病理性过程,肝脏是其靶器官之一,机体对葡萄糖吸收效率的降低。为了满足机体需求,胰岛素会分泌大量的胰岛素,从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同时机体会表现出糖原合成能力下降、肝糖原输出和糖异生增强。因此,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加肝脏胰岛素敏感性,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措施。miR-122是一个肝脏特异性miRNA,参与脂代谢、氧化应激反应、炎症、肿瘤发生、病毒感染等。miR-122对脂代谢的作用已被多篇文献证实,miR-122的沉默可以抑制糖尿病动物体内脂肪合成,促进脂肪酸降解,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在2型糖尿病及糖耐量受损的患者血清中,miR-122均有所升高,提示miR-122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本研究通过高脂高糖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观察miR-122在糖尿病大鼠肝脏的表达及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机制,为深入探讨糖尿病的病理机制和防治糖尿病提供新的靶点。第一部分2型DM模型大鼠肝脏miR-122表达和IGF-1R、p-Akt和Akt的蛋白表达目的:应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联合高脂喂养大鼠,构建近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观察在糖尿病模型大鼠肝脏中miR-122表达,以及糖脂代谢及胰岛素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蛋白表达的变化,为miR-122在糖尿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ormal diet,ND)和高脂组(high fat diet,HFD)。ND组喂食普通饲料,HFD组食高糖高脂饲料,6周后,禁食16 h,HFD组大鼠一次性左下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继续喂食后两天后,测定HFD组尾部静脉血中空腹血糖的浓度,如果空腹血糖浓度大于11.1 mmol/L则视为造模成功。纳入2型糖尿病大鼠组(DM),对两组大鼠的一般指标、生化指标、糖耐量、肝脏组织、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进行测定,提取血清及肝脏组织mi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iR-122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胰岛素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IGF-1R、p-Akt和Akt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成功建立了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1)与ND组比较,DM组饮食、饮水日摄取量增加,体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指数DM组大鼠较ND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ND组比较,DM组FPG、空腹血清胰岛素、TG、TC、FFA水平均升高,QUICKI值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D组比较,DM组QUICKI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3)DM组0 min、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时间点的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均明显高于N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ND组相比,DM组的葡萄糖曲线下面积也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DM组肝脏组织小叶中央区受累明显,肝细胞排列紊乱,肝索和肝血窦排列紊乱;肝细胞体积增大变圆、胞浆疏松,胞浆内有较多空泡形成,呈明显的脂肪变性。ND组大鼠肝脏组织细胞形态无异常,未见脂肪变性。(5)与ND组相比,DM组大鼠肝组织PAS染色较浅,提示肝组织糖原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两组大鼠肝脏miR-122的表达水平比较Real-time PCR对两组大鼠肝脏miR-122进行定量分析,与ND组比较,DM组大鼠肝脏的miR-122表达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两组大鼠血清miR-122水平比较Real-time PCR对两组大鼠血清miR-122进行定量分析,与ND组比较,DM组大鼠血清miR-122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两组大鼠胰岛素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蛋白表达的变化与ND组相比,DM组大鼠肝脏组织Akt总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但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大鼠肝脏组织IGF-1R蛋白的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二部分下调miR-122表达对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及糖代谢的影响目的:通过抑制胰岛素抵抗Hep G2细胞的miR-122水平,深入了解抑制miR-122表达对胰岛素信号通路及肝细胞糖代谢的影响,从而揭示miR-122对胰岛素敏感性及糖代谢的作用,对其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利用葡萄糖胺诱导Hep G2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模型,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胰岛素抵抗的模型Hep G2细胞中miR-122水平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IGF-1R/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通过miR-122-inhibitor转染胰岛素抵抗Hep G2细胞,抑制Hep G2细胞miR-122水平,进一步观察Hep G2细胞葡萄糖摄取和细胞葡萄糖代谢关键酶表达变化。结果:1.成功构建了Hep G2细胞的IR模型经葡萄糖胺处理12小时后,Hep G2细胞中2-DG6P量明显低于正常培养的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证实葡萄糖胺处理可降低Hep G2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构建成功。2.葡萄糖胺处理细胞后miR-122的表达变化与Control组相比,IR组的miR-122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葡萄糖胺处理细胞后IGF-1R/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与Control组相比,在IR组中IGF-1R表达明显减少,Akt总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但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降低,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抑制Hep G2细胞miR-122的水平对IGF-1R/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与Control组相比,在IR组中IGF-1R表达明显减少,Akt总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但Akt总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下调Hep G2细胞miR-122的表达后,与对照组inhibitor-NC组相比,miR-122-inhibitor组IGF-1R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01),Akt总蛋白的表达仍无显着性改变,但Akt总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升高(P<0.001),下调miR-122表达后,Hep G2细胞胰岛素敏感性有所改善。5.miR-122的下调对糖代谢的影响(1)与Control组相比,IR组Hep G2细胞中2-DG6P浓度明显下降(P<0.001),葡萄糖摄取率降低;miR-122-inhibitor组下调Hep G2细胞miR-122的表达后,培养基中2-DG6P浓度明显升高(P<0.01),说明葡萄糖摄取率升高。(2)与Control组相比,IR组G6Pase和PEPCK基因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01);下调miR-122的表达后,G6Pase和PEPCK m RNA均明显降低(P<0.05)。第三部分miR-122潜在作用靶点的预测和验证目的:明确miR-122对肝脏胰岛素敏感性及糖代谢的调节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miR-122影响肝脏胰岛素敏感性的潜在靶分子,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体外实验验证。方法:分别用Target Scan、Pictar和MICROCOSM micro RNAs专业预测软件对miR-122进行靶基因预测扫描,寻找miR-122潜在的m RNA靶点;将Hep G2细胞分为模拟物对照组(NC mimics组)、miR-122模拟物组、抑制物对照组、miR-122抑制物组,并进行相应的细胞转染处理,通过Western blot分析各处理组细胞中靶点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进一步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验证miR-122对靶基因的作用及结合位点。结果:1.转染miR-122 mimics后Hep G2细胞miR-122水平变化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转染miR-122 mimics后,Hep G2细胞miR-122水平较NC mimics组和parental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parental组相比,NC mimics组无明显变化(P>0.05)。2.miR-122靶点预测分析通过micro RNA数据库Target Scan(http://www.targetscan.org/)预测miR-122的潜在靶基因。通过预测发现IGF-1R是miR-122的潜在靶点。通过miR-122和IGF-1R 3’-UTR的序列比对,查找到二者潜在的结合位点。3.miR-122对IGF-1R蛋白表达的影响miR-122 Mimics转染Hep G2细胞,证实miR-122的表达上调;同时,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mimic-NC组相比,IGF-1R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将miR-122 inhibitor转染入Hep G2细胞,Hep G2细胞miR-122的表达下调;与对照组inhibitor-NC组相比,IGF-1R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4.miR-122预测靶点IGF-1R的3’-UTR报告基因验证IGF-1R的3’-UTR野生型质粒(IGF-1R-3’UTR-wt)和miR-122 mimics共转染Hep G2细胞后,荧光素酶活性较NC mimics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GF-1R的3’-UTR突变型质粒(IGF-1R-3’UTR-mut)和miR-122 mimics共转染Hep G2细胞后,荧光素酶活性较较NC mimics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第四部分IGF-1R沉默对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及糖代谢的影响目的:通过沉默IGF-1R表达,观察miR-122影响细胞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方法:建立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通过si RNA干扰Hep G2细胞的IGF-1R基因表达,然后抑制内源性miR-122表达。将Hep G2细胞按不同转染方式分为对照si RNA组(NC si RNA)、IGF-1R si RNA组(IGF-1R si RNA)、抑制物对照组(NC inhibitor+IR)、miR-122抑制物组(miR-122 inhibitor+IR)、miR-122抑制物联合对照si RNA组、miR-122抑制物联合IGF-1R si RNA组,分别进行细胞转染。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Hep G2细胞中IGF-1R、G6Pase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Hep G2细胞中IGF-1R小干扰RNA转染效果检测设计并合成针对人IGF-1R的小干扰RNA,转染Hep G2细胞,Western blot分析表明,与对照组比较,IGF-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转染IGF-1R si RNA对诱导胰岛素抵抗Hep G2细胞IGF-1R m RNA表达的影响通过果糖诱导并建立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NC inhibitor+IR组相比,miR-122 inhibitor+IR组IGF-1R m 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转染IGF-1R si RNA后,与miR-122 inhibitor+NC si RNA+IR组相比,miR-122 inhibitor+IGF-1R si RNA+IR组IGF-1R的m RNA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沉默IGF-1R表达对诱导胰岛素抵抗Hep G2细胞葡萄糖摄取的影响与NC inhibitor+IR组相比,miR-122 inhibitor+IR组中2-DG6P明显增多,葡萄糖摄取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iR-122inhibitor+NC si RNA+IR组相比,miR-122 inhibitor+IGF-1R si RNA+IR组2-DG6P明显减少,葡萄糖摄取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沉默IGF-1R表达对诱导胰岛素抵抗Hep G2细胞糖异生关键酶G6Pase、PEPCK m RNA表达的影响Hep G2细胞诱导胰岛素抵抗后,与NC inhibitor+IR组相比,miR-122inhibitor+IR组G6Pase、PEPCK的m RNA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沉默IGF-1R表达后,与miR-122 inhibitor+NC si RNA+IR组相比,miR-122 inhibitor+IGF-1R si RNA+IR组G6Pase、PEPCK的m 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五部分不同糖耐量人群血清miR-122水平与HOMA-β和HOMA-IR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观察不同糖耐量人群血清miR-122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及胰岛β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为2型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和发生发展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河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人群,年龄在3565岁之间的研究对象261名,所有受试者均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根据糖耐量试验结果,将受试者分为2型糖尿病组(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糖调节受损组(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和糖耐量正常组(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收集年龄、性别、BMI、WHR等一般参数;采集静脉血,检测Hb A1c、FBG、PBG、FINS、2h INS、TC、TG、HDL-C,LDL-C等生化指标并计算HOMA-IR、HOMA-β数值;定量PCR检测血清miR-122水平;SPSS 21.0软件分析血清miR-122水平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结果:1.各组间一般资料和血生化指标的比较三组间年龄、性别、BMI和WHR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PBG、FINS、2h INS、Hb A1c在NGT组、IGR组和T2DM组间呈逐渐上升趋势,组间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HOMA-IR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IGR组HOMA-IR高于NGT组(P<0.05),而T2DM组HOMA-IR明显高于IGR组和NGT组(P<0.01)。NGT组、IGR组、T2DM组的HOMA-β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T2DM组HOMA-β显着降低,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各组脂代谢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发现,NGT组、IGR组、T2DM组在TC、TG水平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IGR组和T2DM组的TC、LDL-C、TG水平均高于NGT组,但TC、LDL-C、TG仅在NGT组和IGR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各组间血清miR-122水平比较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T2DM组的miR-122水平高于NGT组和I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IGR组的miR-122水平高于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22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血清miR-122水平与各代谢指标的相关性Spearma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血清miR-122水平与BMI、WHR、FBG、PBG、Hb A1c、TC、TG、LDL-C、餐后2小时胰岛素水平、空腹胰岛素水平、HOMA-IR、HOMA-β都具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4.血清miR-122水平的影响因素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OMA-IR、HOMA-β是血清miR-122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5.血清miR-122水平与T2DM发生率的相关关系根据miR-122表达水平从低到高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分别为Q1(0.781.23)、Q2(1.241.87)、Q3(1.882.23)、Q4(2.243.46),比较结果表明,不同miR-122水平人群T2DM的发生率分别为:15.36%、26.74%、49.34%、62.23%。结论:1.肝脏miR-122的表达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miR-122通过靶向作用IGF-1R的表达调控肝脏胰岛素信号通路和糖代谢过程。3.测定人血清miR-122水平对于评估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黄周军[5](2019)在《印度仿制药品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印度是一个仿制药大国,其仿制药出口量约占全世界份额的20%,有“世界药房”之称。印度药品大多被人们贴上“强仿”、“违反专利”等标签。印度仿制药产生了诸多影响。一方面,价格低廉的药品满足了包括印度国内民众在内的广大中低收入国家民众的需求,同时印度的医药产业得以建立和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对于产品专利尚处于有效期内的原研药厂而言,其专利权被侵犯,企业和所在国家利益被损害。围绕印度仿制药问题产生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公众健康权的冲突是历来的热点研究对象。本文尝试梳理印度仿制药背后的药品专利制度变迁并探寻其原因,分析印度仿制药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结合印度国内法及相关国际法渊源,同时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及实践考察印度药品专利授予范围和印度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制度,探讨印度仿制药产生的价值取向冲突并提出解决路径。本文采取历史分析法、规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就印度药品的专利授予范围、印度药品强制许可制度、印度药品专利制度变迁的原因、印度仿制药背后的公众健康权和药品专利权的冲突等内容展开研究,并得出结论。本文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印度仿制药的基本理论”,主要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并阐述相关定义,阐述了印度仿制药的现状,归纳了1970年以来印度药品专利制度的变迁轨迹,探寻其国内和国际原因,分析印度专利制度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第二部分“印度药品专利授予范围”,研究了印度药品专利授予的条件并分析其不合理性,指出印度为药品专利授予设定了超过国际协定和常理的标准,不利于创新。比较研究了其与中国、美国药品专利授权的立法及实践。第三部分“印度药品专利强制许可”,主要研究了专利强制许可的含义、特征、类型,从国际法角度论证了强制许可的合法性,分析了当前国际上专利强制许可实施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印度三种专利强制许可的启动条件和流程,并比较研究了其与中国和美国专利强制许可的立法和实践,考察了其与相关国际条约的不符处和不合理性。第四部分“印度仿制药法律制度下健康权与药品专利权的冲突与协调”,主要围绕印度仿制药产生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健康权冲突展开研究,考察了健康权的含义及其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分析了几种关于健康权和药品专利权的错误观点,从专利权的设立目的、药品专利权的特殊性、人类面临的健康威胁、药品专利权和健康权具有相同的价值目标、药品专利权和健康权的目标途径关系等方面论证了健康权并不优于药品专利权。第五部分“结论及建议”为本文的结论,即宜从国际法层面和国内法层面加强药品专利保护以促进创新,就印度保护专利提出了若干思考,结合中国国情,提议中国更应当保护药品专利权并全方位、多角度降低药价以保障健康权。本文的主要结论:印度专利法限制药品专利取得,对药品专利强制许可规定较为宽松条件,在短期,保护了部分人的健康权,但从长远看,会严重打击制药企业研发积极性,损害社会整体利益;宜扩大药品专利授予范围,对药品专利权给予严格保护并严格限制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健康权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合理性和合法性,但健康权并不优先于药品专利权;应当在保护专利权前提下探寻保护公众健康的路径;中国应当顺应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发展趋势并结合中国内部环境因素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刘丽丽,毛艳艳,高柳滨[6](2017)在《新靶点新技术涌现,精准治疗前景可期——2016药物研发热点回眸》文中研究指明药物是一种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特殊产品,药物的研发融合了多学科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产业的精华。近年,医药行业增长速度迅猛,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16年,制药产业持续繁荣,同时也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本文以2016年度批准的重磅新药为依据,盘点肿瘤、糖尿病、心血管、阿尔茨海默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治疗领域药物研发的新靶标、新技术、新方法等热点。
马凌飞[7](2011)在《大型制药企业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认为科技竞争力是大型制药企业作为医药市场创新、新产品推广应用主体的必备能力之一,同时也是彰显技术密集型企业特性、应对竞争环境下机遇与挑战的重要能力。因此,研究大型制药企业科技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指标体系作为科技竞争力研究的常用手段之一,能较为深入、全面地了解大型制药企业科技活动开展、科技资源配置情况,进而有效揭示其科技竞争力水平。论文运用文献调研法了解企业科技竞争力研究现状和大型制药企业特点,结合现有指标回顾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归纳出五大影响因素。在综合分析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指标选择原则和设计思路,提出指标体系框架。通过专家问卷调查法进行指标修改完善,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排序。最终的指标体系由4项一级指标和14项二级指标组成,其中一级指标包括科技投入要素、科技产出要素、科技管理要素和科技支撑要素,能较全面反映出大型制药企业整体科技活动情况,二级指标包括研发人员(团队)情况、研发资金投入、上市新药情况、专利情况、科技创新战略等,从不同角度相应地影响科技竞争力水平。通过两家企业预实验分析,验证指标体系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有一定应用价值。深入分析指标排序和验证结果后发现:研发团队是提升科技竞争力的源动力,大型制药企业本身已具备人员数量上的优势,应更注重合理有效的团队管理以增强科技创新竞争力;科研条件是应对研发资金“量”“效”竞争焦点转变的前提,随着对成本效益的关注,大型制药企业除了在研发资金数量上具备竞争力之外,还应配备仪器设备、研发基地、企业信息系统等高效科研条件以提高研发资金的利用率;科技创新策略是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资本,大型制药企业在持有一定数量新药和专利的基础上,需要研发、专利、市场应对等策略的有效支持,制定符合本企业特点和优势的竞争策略,从而有利于科技竞争实力最大化;战略性技术储备是占据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基石,大型制药企业在认清未来技术市场竞争的严峻形势后,应依靠技术竞争情报研究、科技创新战略、品牌及在研产品技术开发转化等手段来充分储备竞争力量。
吴哲明[8](2008)在《我国制药企业创新药物研发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世纪以来,世界制药行业飞速发展,全球的药物研发投入随着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大也迅速飙升。1990年,世界制药研发费用是84亿美元,2000年为264亿美元,十年内增长3倍多。每研发一个创新药物平均需要12年的时间和3.5-8.5亿美元的资金。在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制药业,拥有创新药品是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医药市场的国际化也越来越明显。制药企业要在严酷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开发,并使研发过程符合国际标准。然而目前我国药物研发主要还处于通用名药品的低水平复制和仿制阶段,如何实现我国药企创新药物研发的突破,如何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本文试图寻求符合我国自身特点的新药研发战略。首先论文对创新药物的定义予以明确,然后通过运用PEST和SWOT分析工具,对我国医药企业所处的宏观,微观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再通过竞争分析与新药研发水平领先的美国及水平相似的印度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创新药物研发战略的定位、使命和愿景,最后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做进一步的阐述和说明。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中药和生物制药领域可以实施突破性新药战略;而大部分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特点以仿创和二次开发新药战略作为突破捷径,以期达到最佳的投资回报效益。对如何实施以上战略,本文提供了四种不同的研发方案以供面临不同问题的制药企业参考。
马晶[9](2008)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脂质体的研究》文中指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Factor,rhG-CSF)是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蛋白质多肽类生物技术药物,可促进粒细胞集落的形成和造血干细胞向白细胞分化、增殖和成熟,并作用于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延长其寿命,增强其游走、吞噬活性。由于口服给药易受消化液、酶系统及菌群的分解破坏,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目前国内外临床均采用注射给药。rhG-CSF在体内清除快,半衰期短,注射给药病人的依从性差。采用现代药物制剂新技术,选用rhG-CSF为模型药物,以脂质体为载体,设计前体脂质体法(pro-liposomes),研制成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脂质体(Recombinant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liposomes,rhG-CSF-Lip)新剂型。脂质体具有类生物膜结构,有着良好的细胞亲和性和组织相容性。将蛋白质类药物rhG-CSF包裹在脂质双分子层中,不仅可避免体内各种酶的破坏,提高药物的稳定性,且药物从脂质体中缓慢释放,可有效地延长药物的生物半衰期,达到长效目的,具有很高的科学技术价值和实践应用前景。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1.rhG-CSF-Lip处方与制备工艺研究采用前体脂质体法制备rhG-CSF-Lip,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均匀设计,优化筛选最佳处方与制备工艺;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脂质体的物理外观形态,激光散射粒度分布与电势分析仪测定脂质体的粒径、粒度分布和Zeta电位,以生物活性法测定脂质体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结果:制得rhG-CSF-Lip物理外观圆整、分布均匀,算术平均粒径为(195.2±40.8)mm,粒径分布在125~250nm范围内;载药量为(4.95±0.08)%;包封率为(84.3±0.75)%;Zeta电位为—(45.5±2.97)mV。2.rhG-CSF-Lip质量控制方法与标准的研究建立了rhG-CSF-Lip质量控制的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利用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依赖细胞株NFS-60在不同浓度G-CSF下的生长情况,与标准品对比得出rhG-CSF的含量,测定的rhG-CSF含量是具有生物活性的rhG-CSF。在测定细胞的范围内,rhG-CSF浓度的对数剂量与吸收度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为:Y=0.2859logX-0.4806(r=0.9999);日内精密度(低、中、高浓度)RSD分别为0.72%、0.47%、0.56%;日间精密度(低、中、高三浓度)RSD分别为0.75%、0.44%、0.61%;回收率(低、中、高浓度)分别为(99.21±0.70)%、(99.39±0.61)%、(99.51±0.51)%,RSD分别为0.70%、0.62%、0.52%;加样回收率(低、中、高浓度)分别为(100.1±0.86)%、(99.8±0.8)%、(100.2±0.73)%。3.体外释药动力学及初步稳定性研究rhG-CSF脂质体的体外释放数学模型可用双相动力学方程拟合,回归方程为100-Q=0.7361e-0.3064t+0.9616 e-0.0392t,释药前期为快速释放相,后期为慢速释放相;rhG-CSF注射液为一级释药动力学。rhG-CSF-Lip较rhG-CSF注射液具有显着的缓释特征。维生素E作为抗氧剂加入脂质体,可显着降低脂质体的氧化指数,制得rhG-CSF脂质体氧化指数为0.10±0.02;在2~8℃的条件下放置6个月,氧化指数与0月比较未有显着性差异;采用60Co辐射灭菌,脂质体稳定。4.家兔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血浆中rhG-CSF含量,灵敏度高,测定范围0~4000pg/ml。家兔静脉注射rhG-CSF后,体内药物动力学符合双室模型特征,t1/2α和t1/2β分别为0.118h和1.786h;家兔静脉注射rhG-CSF脂质体后,体内药物动力学符合双室模型特征,t1/2α和t1/2β分别为0.345h和3.518h。制成rhG-CSF-Lip后,在家兔体内的消除半衰期显着延长。结论:rhG-CSF为蛋白质多肽类生物技术药物,口服给药吸收困难,理化性质不稳定,易受消化液pH、菌群、酶系统分解和破坏,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目前国内外仅有注射液应用于临床,由于rhG-CSF在体内清除快、半衰期短,使临床用药受到限制。采用前体脂质体技术,制成rhG-CSF-Lip后,可显着改变rhG-CSF在生物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性质,生物半衰期t1/2β由1.786h延长至3.518h,不仅可达长效目的,且稳定性显着提高,各项指标达到设计目的和要求,可为rhG-CSF新剂型开发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实际应用前景,该项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吴楠[10](2008)在《生物产业竞争力与中国的战略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值IT革命达到如火如荼的峰巅之时,以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异军突起、蓬勃发展。世界历史正在发生一场伟大的变革,即从物理学和化学时代转变为生命科学时代,由工业革命转变为生物技术革命的伟大变革。生物产业将成为支撑21世纪世界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经济体系。加速生物产业发展,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生物产业竞争力成为倍受关注的问题。在近代历史上,中国曾经几次与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机遇失之交臂,留下诸多遗憾和教训。目前,世界生物技术正处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开始阶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一次全新的选择,后发国家面临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21世纪的前20来年里,我国将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然,在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度里完成上述目标是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是依靠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并且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作用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物产业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以上要求,因此,生物产业顺理成章地被认为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使其成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是支撑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性战略选择!其关键是培育和提升我国生物产业竞争力。生物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使之成为国内外政府、学术界、产业界乃至整个世界关注的焦点,实践的需要推动着理论的发展,从而使生物产业竞争力理论的提出和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趋增强。但检索查新结果,相关研究在现有文献中尚未发现,本论文是一种初步研究探索。本论文围绕生物产业竞争力主题,进行了较扎实的实际调研(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华中等)和广泛的文献(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经济学、管理学、产业经济学及环境科学、未来学等交叉学科等等)索检研究,进行认真的数据整理和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对生物产业及其竞争力的自然科学基础——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的范畴、历史、现状、特点、趋势及意义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对生物产业及其竞争力的社会科学基础——经济学、管理学乃至社会学等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研究。而后,对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客观载体——生物产业,从范畴、发展、结构和内容、特征、特点进行分析界定,研究生物产业萌芽、发展、成熟、衰落及蜕变的生命周期,作为战略产业的特征和演变机理,以及生物产业的行业划分和统计方法,进而提出生物产业作为战略主导产业的培育模式。从而奠定生物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基础、廓清研究背景。针对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核心——生物产业竞争力,从五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构建生物产业竞争力理论,提出和界定生物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和范畴,从影响和决定因素系统分析入手,研究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和理论结构;二是创建生物产业竞争力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运用相关数学方法、协同理论、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以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构成要素和实现要素为依据,分别建立分析评价模型;三是研究生物产业竞争力生命周期,针对生物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分析生物产业竞争力变化特点和应对策略;四是研究生物产业及其竞争力的核心载体——生物产业集群(生命科学产业园、生物谷),研究生物产业集群理论和园区竞争要素,对生物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因素——生物产业资本市场和融资竞争,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生物产业竞争的战略路径。五是运用生物产业竞争力协同分析评价模型,进行美国与中国的生物产业竞争力比较及评价实证。进而,根据构建的生物产业竞争力理论和模型,运用“钻石模型”—SWOT分析法,对全球和中国生物产业发展和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对全球的研究,主要是对北美、欧洲、亚太三大地区主要国家的生物产业发展和竞争力“钻石要素”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和归纳了不同地区和国家生物产业发展和竞争的特点和优劣势,从生物产业国别竞争实践中,抽象出提升生物产业竞争力的一般驱动因素和支撑条件。对中国的研究,主要是从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总体状况入手,分析中国生物产业的规模和结构,进行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系统分析及综合评价,明确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的优势,揭示问题和不足,进而对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进行了“钻石模型要素”系统分析和评价,得出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的支撑条件和制约因素等主要结论,作为提升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依据。最后,论文研究的目的和落脚点,是培育和提升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依据上述理论研究和国际、国内的实证分析,从生物产业竞争力要素角度,设计和提出培育和提升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对策路径——国家战略和战略重点建议:抓住全球生物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强化竞争优势,构建提升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的战略对策体系(创新战略、传统产业改造战略、人才战略、融资战略、资本市场战略、国际化战略、集群化战略、中药现代化战略和资本市场战略等),创造相关支撑保障条件,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推动中国尽快成为生物产业大国。本论文将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与管理学、经济学交叉融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战略设计、实施措施相配合,学术成果与产业化实践相沟通,既体现了一定的学术创新度和超前性,又提出和创建了相关范畴、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全球主要国家和中国的生物产业发展和竞争力实证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提升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建设性战略及实施决策建议。
二、2003年世界药物新制剂回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世界药物新制剂回眸(论文提纲范文)
(1)肺康复治疗在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患者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病例收集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COPD评估测试(CAT)呼吸问卷 |
3.2 改良呼吸困难指数(mMRC) |
3.3 6分钟步行实验(6MWT) |
3.4 柏格度量表(Borg) |
3.5 肺功能指标(FVC、FEV1、FEV1%、FEV1/FVC) |
3.6 住院时间 |
4.讨论 |
5.结论 |
6.进一步设想 |
7.参考文献 |
8.附录 |
9.致谢 |
10.综述 肺康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3)中国云南省与柬埔寨的卫生体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背景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建议 |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miR-122靶向IGF-1R调控肝脏胰岛素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2 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肝脏mi R-122 表达和IGF-1R、p-Akt和Akt的蛋白表达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下调mi R-122 表达对Hep G2 细胞胰岛素抵抗及糖代谢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miR-122潜在作用靶点的预测和验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IGF-1R沉默对Hep G2 细胞胰岛素抵抗及糖代谢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不同糖耐量人群血清mi R-122 水平与HOMA-β和 HOMA-IR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miRNA在糖尿病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印度仿制药品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印度仿制药的基本理论 |
(一)印度仿制药的相关概念及现状 |
(二)印度药品专利制度变迁 |
(三)印度药品专利制度变迁的原因 |
(四)印度药品专利制度的影响 |
(五)小结 |
二、印度药品专利授予范围 |
(一)印度的立法及实践 |
(二)与中国、美国立法及实践的比较 |
(三)小结 |
三、印度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制度 |
(一)专利强制许可基本理论 |
(二)印度的立法及实践 |
(三)与中国、美国的立法及实践比较 |
(四)小结 |
四、印度仿制药法律制度下健康权与药品专利权的冲突与协调 |
(一)健康权和药品专利权的冲突 |
(二)健康权并不优先于药品专利权 |
(三)小结 |
五、结论及建议 |
(一)坚持药品专利保护以促进创新 |
(二)系统降低药价以保障人权 |
参考文献 |
(6)新靶点新技术涌现,精准治疗前景可期——2016药物研发热点回眸(论文提纲范文)
1 肿瘤:药物研发持续升温 |
1.1 免疫抑制剂 |
1.2 细胞生物疗法 |
1.3基因编辑技术助力肿瘤药物研发 |
2 糖尿病:复方药物或成主流 |
3 心血管:药物研发突破性点少 |
4 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开发艰难中前行 |
5 自身免疫性疾病:生物药研发占主导地位 |
5.1 类风湿关节炎 |
5.2 系统性红斑狼疮 |
5.3 银屑病 |
6 感染性疾病:吉利德公司领先优势明显 |
6.1 丙肝 |
6.2 乙肝 |
6.3 艾滋病 |
7 结论 |
(7)大型制药企业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现状 |
1.3.1 理论研究现状 |
1.3.2 指标研究现状 |
1.4 研究资料来源及方法 |
2. 大型制药企业科技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2 现有指标回顾 |
2.3 存在的问题分析 |
2.4 影响因素归纳 |
3. 大型制药企业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
3.1 指标选择原则和思路 |
3.1.1 指标选择原则 |
3.1.2 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
3.2 指标体系框架 |
3.3 专家调查 |
3.3.1 指标筛选 |
3.3.2 指标权重判定 |
3.4 指标体系确立 |
3.5 指标体系验证 |
3.5.1 指标测度细则 |
3.5.2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科技竞争力情况 |
3.5.3 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竞争力情况 |
3.5.4 验证结果分析比较 |
4. 大型制药企业科技竞争力指标价值分析 |
4.1 研发团队是提升科技竞争力的源动力 |
4.1.1 团队构成奠定创新基础 |
4.1.2 有效的团队管理激发并配置智慧资本 |
4.2 科研条件是应对研发资金"量""效"竞争焦点转变的前提 |
4.2.1 仪器设备及技术提高实验效率 |
4.2.2 研发基地提高科技资源集中度和利用率 |
4.2.3 企业信息系统增强专业信息获取和提炼能力 |
4.3 科技创新策略是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资本 |
4.3.1 新药研发策略推动持久性和引领性发展 |
4.3.2 专利策略保护并利用技术,降低竞争风险 |
4.3.3 市场应对策略发掘竞争环境下科技创新机遇和潜质 |
4.4 战略性技术储备是占据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基石 |
4.4.1 技术竞争情报研究掌握科技竞争主动权 |
4.4.2 科技创新战略指导技术研发和储备行动 |
4.4.3 品牌及在研产品技术开发转化为竞争力量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专家咨询问卷(一) |
附录Ⅱ 专家咨询问卷(二) |
附录Ⅲ 专家咨询问卷(三) |
附录Ⅳ 指标测度细则 |
致谢 |
(8)我国制药企业创新药物研发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论文背景和选题依据 |
1.2 创新药物定义 |
1.3 研究总体思路 |
第2章 产业背景及我国新药研发环境分析 |
2.1 行业背景概况 |
2.1.1 全球药品市场的发展现状 |
2.1.2 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
2.2 全球药物研发的现状和发展 |
2.2.1 创新药物研发的产业特点 |
2.2.2 跨国药企药物研发趋势 |
2.3 我国新药研发环境 PEST 分析 |
2.3.1 社会环境分析 |
2.3.2 经济环境分析 |
2.3.3 市场环境分析 |
2.3.4 科技环境分析 |
2.3.5 法律环境分析 |
2.4 我国新药研发环境 SWOT 分析 |
2.4.1 优势和劣势分析 |
2.4.2 机会和威胁分析 |
2.5 研发环境分析小结 |
第3章 竞争分析 |
3.1 中美创新药物发展比较 |
3.1.1 美国药物研发过程简介 |
3.1.2 中美新药在审批、管理和生产方面比较 |
3.1.3 新药研发经费比较 |
3.1.4 生物制药的研发状况比较 |
3.1.5 中草药的研发状况比较 |
3.2 中印创新药物发展比较 |
3.2.1 印度制药企业新药研发现状 |
3.2.2 印度制药企业新药研发经验分析 |
3.2.3 中印药物研发状况比较 |
第4章 研发战略 |
4.1 战略定位 |
4.2 使命和愿景 |
4.3 战略规划与制定思路 |
4.4 战略制定 |
4.4.1 创制全新分子结构类型的“NME”-突破性新药研发战略 |
4.4.2 创新“ME-TOO”新药—模仿性新药研发战略 |
4.4.3 已知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延伸性新药研发战略 |
第5章 战略实施 |
5.1 自主研发方案 |
5.1.1 自主研发体系建设 |
5.1.2 实施人材战略 |
5.1.3 加强基础研究,抓好政府投入的切入点 |
5.1.4 以体制及机制改革入手,促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
5.2 合同外包方案 |
5.2.1 CRO 的定义与产生背景 |
5.2.2 全球药物研究合同外包市场状况 |
5.2.3 CRO 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
5.2.4 中国 CRO 战略的实施 |
5.3 跨国研发方案 |
5.3.1 理论和现实依据 |
5.3.2 跨国研发的实施 |
5.4 利用风险投资方案 |
5.4.1 引入风险投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5.4.2 新药研发不同阶段风险投资分析 |
5.4.3 建立适应我国新药研发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脂质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脂质体含量及包封率测定方法 |
一、仪器与材料 |
二、方法与结果 |
1.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含量测定 |
1.1 测定方法的选择 |
1.2 测定方法 |
1.3 线性关系试验 |
1.4 精密度试验 |
1.5 方法回收率试验 |
1.6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包封率的测定 |
2.1 包封率测定方法的选择 |
2.2 Triton X-100用量的选择 |
2.3 包封率的测定 |
2.4 载药量的测定 |
三、讨论 |
第二部分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脂质体制备工艺和处方研究 |
一、仪器与材料 |
二、方法与结果 |
1.处方前研究 |
1.1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理化性质 |
1.2 卵磷脂溶解性能及稳定性研究 |
2.制备方法的选择 |
2.1 薄膜法 |
2.2 注入法 |
2.3 表面活性剂处理法 |
2.4 挤压法 |
2.5 钙融合法 |
2.6 逆相蒸发法 |
2.7 前体脂质体 |
3.脂质体制备工艺的研究 |
3.1 卵磷脂、胆固醇和山梨醇用量的选择 |
3.2 前体脂质体法制备rhG-CSF脂质体 |
4.脂质体的质量评价 |
4.1 形态观察、粒径与粒度分布 |
4.2 Zeta电位测定 |
4.3 脂质体氧化指数 |
4.4 pH测定 |
三、讨论 |
第三部分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脂质体理化性质与稳定性研究 |
一、材料和仪器 |
二、方法与结果 |
1.体外释药动力学研究 |
2.脂质体稳定性研究 |
2.1 维生素E对脂质体稳定性的影响 |
2.2 两种灭菌工艺对脂质体稳定性的影响 |
2.3 温度对rhG-CSF脂质体的影响 |
2.4 光照对rhG-CSF脂质体的影响 |
2.5 rhG-CSF脂质体渗漏率 |
三、讨论 |
第四部分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脂质体家兔药物动力学研究 |
一、仪器与材料 |
二、方法与结果 |
1.血液和各组织中rhG-CSF含量测定方法 |
1.1 血液和各组织中rhG-CSF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 |
1.2 测定原理 |
1.3 测定方法 |
1.4 家兔血浆标准曲线的建立 |
1.5 精密度试验 |
1.6 家兔血浆加样回收率试验 |
2.动物试验 |
2.1 家兔体内药物动力学试验 |
2.2 家兔体内药物动力学试验结果 |
三、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rhG-CSF前体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释药动力学研究 |
顺铂前体脂质体的制备及包封率测定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生物产业竞争力与中国的战略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一、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五、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生物产业 |
一、生物产业的范畴及行业划分 |
二、生物产业发展及产业特点 |
三、生物产业的结构内容 |
四、生物产业的生命周期 |
五、生物产业可培育为战略支柱产业 |
第三章 生物产业竞争力 |
一、生物产业竞争力的范畴 |
二、生物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三、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
四、生物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与模型 |
五、生物产业竞争力与产业生命周期 |
六、生物产业竞争力与产业集群 |
七、生物产业竞争力与资本市场 |
八、生物产业竞争战略 |
九、美国与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协同分析评价模型实证比较及评价 |
第四章 世界主要国家生物产业竞争力分析 |
一、北美地区生物产业竞争力模型要素比较分析 |
二、欧洲地区生物产业竞争力模型要素比较分析 |
三、亚太地区生物产业竞争力模型要素比较分析 |
四、结论:生物产业竞争力的驱动因素和支撑条件 |
第五章 中国生物产业发展及其竞争力分析评价 |
一、中国生物产业发展的规模和结构状况 |
二、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
三、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模型要素分析 |
四、中国生物产业模型要素评价及结论 |
第六章 增强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的战略对策 |
一、培育和强化机遇要素和政府行为要素 |
二、培育和强化生产要素和市场条件要素 |
三、培育和强化相关支撑产业、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要素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2003年世界药物新制剂回眸(论文参考文献)
- [1]肺康复治疗在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患者中的作用研究[D]. 宁雅静.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 [2]干细胞产业监管制度的完善思考 ——以天津市为例[D]. 刘雪静. 天津大学, 2020
- [3]中国云南省与柬埔寨的卫生体系比较研究[D]. 龚雪蕾.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4]miR-122靶向IGF-1R调控肝脏胰岛素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D]. 董丽.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5]印度仿制药品法律问题研究[D]. 黄周军.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6]新靶点新技术涌现,精准治疗前景可期——2016药物研发热点回眸[J]. 刘丽丽,毛艳艳,高柳滨. 科技导报, 2017(01)
- [7]大型制药企业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D]. 马凌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01)
- [8]我国制药企业创新药物研发战略研究[D]. 吴哲明.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8)
- [9]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脂质体的研究[D]. 马晶. 山东大学, 2008(01)
- [10]生物产业竞争力与中国的战略对策研究[D]. 吴楠. 华中农业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