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牙科铸造合金的生物相容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锦冰[1](2021)在《数字化成型的金属修复体对肝肾组织影响的体内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拟在构建比格犬上颌金属支架修复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两种数字化成型的金属修复体在体内戴用后对肝肾功能、肝肾组织中金属离子蓄积及生物学效应的影响,为临床诊疗工作中选用不同数字化成型的金属修复体提供实验依据和指导。方法:(1)按照随机区组法将9只比格犬分成3组,分别为钴铬(Cobaltchromium,Co-Cr)合金组、钛金属(Commercially pure titanium,CP-Ti)组、空白对照组。将选区激光熔融(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制作的钴铬合金支架和计算机数控铣削(Computer numeric controlled milling,CNC milling)制作的钛金属支架固定于比格犬上腭,构建上颌金属支架修复动物模型。并于金属支架戴后0天、3天、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时间点采集血液样本,离心获取血清后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项肝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2)在第6月时间点采集血液样品后处死比格犬,收集肝脏和肾脏组织。部分组织消解处理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精准检测各组肝肾组织中金属离子的种类和浓度。(3)部分组织进行固定包埋制成组织切片后,使用H&E(Hematoxylin-eosin)染色法镜下观察数字化成型的金属修复体对肝肾组织病理的影响。应用TUNEL(Td T-mediated d UTP nick-end labeling)法检测肝肾组织凋亡水平,通过比较各组细胞凋亡率大小,研究两种数字化成型的金属修复体对肝肾组织凋亡水平的影响。(4)部分组织提取总蛋白后,应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组织样品中自噬相关蛋白P62和Beclin1的表达,通过对比各组目的蛋白的表达量,分析两种数字化成型的金属修复体对肝肾组织自噬水平的影响。结果:(1)肝肾功能指标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时间点肝肾功能水平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戴用时长与分组均无交互作用(P均>0.05),SLM Co-Cr组、CNC milled CP-Ti组与空白对照组的肝肾功能水平差异显示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ICP-MS检测结果显示SLM Co-Cr组和CNC milled CP-Ti组肝肾组织中检出金属离子种类与空白对照组相同,且各金属离子浓度及金属离子总浓度与空白对照组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SLM Co-Cr组和CNC milled CP-Ti组的肝脏和肾脏组织结构未见明显异常,且和空白对照组对比均不具有显着差异。(4)TUNEL法结果表明SLM Co-Cr组和CNC milled CP-Ti组肝肾组织中细胞凋亡率均略高于空白对照组,但各组间差异显示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Western blot法结果表明SLM Co-Cr组、CNC milled CP-Ti组与空白对照组肝肾组织中目的蛋白P62和Beclin1相对表达量的差异显示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实验观察期内,两种数字化成型的金属修复体即SLM Co-Cr和CNC milled CP-Ti对肝肾功能、肝肾组织中的金属离子种类和浓度、组织病理、细胞凋亡和自噬水平均无显着性影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蒋枋岢[2](2021)在《数字化成型的金属修复体离子析出水平及其代谢的体内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选择性激光熔融(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钴铬合金(Co-Cr)修复体和计算机数控切削(Computer Numeric Controlled milling)的钛金属(CP-Ti)(以下简称CNC-milled CP-Ti)修复体在口腔内的金属离子的析出水平和代谢情况,为临床使用数字化成型牙科金属修复体提供参考意见。方法:本研究将6只18月龄比格犬按体重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CNC-milled CP-Ti支架组和SLM Co-Cr合金支架组,利用硅橡胶制取上颌印模并制作相应的金属支架。在佩戴金属支架的0天,3天,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对其进行与之接触的上颚黏膜、血液和毛发样本采集,并对样本进行相应的预处理和硝解定容之后,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进行金属离子种类和浓度的检测。结果:通过比格犬自身前后时间点对比,两组比格犬的上颚黏膜金属离子总浓度在不同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NC-milled CP-Ti组P=0.000<0.05,SLM Co-Cr合金组P=0.009<0.05),并且金属离子总浓度均在1个月时到达峰值,随后下降。在毛发的检测中,两组不同时间点金属离子总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NC-milled CP-Ti组P=0.004<0.05,SLM Co-Cr合金组P=0.000<0.05),CNC-milled CP-Ti组金属离子总浓度处于波动状态,在4个月时位于最低值;SLM Co-Cr合金组金属离子总浓度在1个月时到达峰值,随后下降。在全血的检测中,两组不同时间点金属离子总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NC-milled CP-Ti组P=0.004<0.05,SLM Co-Cr合金组P=0.002<0.05),CNC-milled CP-Ti组金属离子总浓度在2个月至4个月间到达峰值,随后下降;而SLM Co-Cr合金组金属离子总浓度在1个月至2个月间到达峰值,随后下降。在血浆的检测中,CNCmilled CP-Ti组不同时间点金属离子总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其离子总浓度处于波动状态,2个月至4个月间处于低峰;而SLM Co-Cr合金组不同时间点金属离子总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5),各时间点间金属离子总浓度差异不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CNC-milled CP-Ti组各类样本间相关性不显着或相关性较低;SLM Co-Cr合金组黏膜金属离子总浓度与毛发金属离子总浓度呈中度正相关(r=0.674,P=0.000<0.05),黏膜金属离子总浓度与血浆金属离子总浓度呈中度正相关(r=0.646,P=0.000<0.05)。结论:在本实验的条件下,比格犬口内佩戴CNC-milled CP-Ti支架和SLM Co-Cr合金支架会产生一定的金属离子析出,并可引起口腔黏膜金属离子的增加,在1个月时到达峰值。对两组的血液和毛发的影响存在差异:CNC-milled CP-Ti支架组全血金属离子浓度在2个月至4个月间维持在高峰值;而毛发和血浆未检测到金属离子浓度高峰点。SLM Co-Cr合金支架组毛发金属离子浓度在2周至1个月间维持在高峰值;全血内金属离子在1个月至2个月间维持在高峰值;而血浆未检测到金属离子浓度高峰点。
薛鹏皓[3](2021)在《生物可降解Zn-Fe-Mg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人体所必需的元素,锌参与人体多种物质合成并起到维持多种系统正常工作的作用。其活性介于镁、铁之间,降解速率更加适合用于骨修复及支架等介入诊疗领域。所以本文以建立新的骨修复用可降解锌合金体系为目的,对Zn-Fe-Mg合金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可降解特性、生物相容性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制备了铸态Zn-1Fe-xMg(x=0.1~1.5wt.%)合金,评价了镁(Mg)含量对其铸态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生物降解性的影响,并考虑综合性能对合金成分进行优选。Zn-1Fe-xMg铸态合金的显微组织由Zn基体,Zn+Mg2Zn11共晶组织和FeZn13相组成。镁的添加促进了合金的晶粒细化,改善了机械性能。同时,Mg促进了铸态合金不同相之间的微电池腐蚀,使不同相间腐蚀出现了先后的顺序:共晶组织先腐蚀并向Zn基体扩展,FeZn13相则腐蚀最慢。铸态Zn-1Fe-1Mg具有优异的综合机械性能和适当的腐蚀速率,适合作为此合金系列的代表进行进一步加工处理以探究合金性能潜力。对Zn-1Fe-1Mg合金进一步挤压处理试图提高合金的综合性能。在挤压前,为了探究温度及变形速率对合金的组织影响,对Zn-1Fe-1Mg合金进行了单向热压缩模拟。利用Arrhenius公式计算热变形应力指数n和热变形活化能Q。绘制了热加工图并结合合金组织变化,确定了合金的挤压工艺。研究发现此合金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对合金进行热挤压,分析其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生物降解性的变化。合金晶粒发生动态再结晶(DRX),晶粒尺寸被细化,并且合金呈现平行于挤压方向的基面织构。与铸造合金相比,挤压合金具有更高的强度及延伸率。挤压态合金存在三组腐蚀微电池系统,具有更高的电化学腐蚀速率和更低的阻抗。在浸泡腐蚀实验中,挤压合金表面腐蚀层快速脱落,其腐蚀速率约为0.066mm/a,快于铸态合金,但远低于人体锌摄入量的允许极限。挤压态合金呈现更为均匀腐蚀形貌,腐蚀坑呈现条纹状平行于挤压方向分布。根据不同相的腐蚀状态和顺序建立了在SBF溶液中合金的腐蚀模型。对合金的细胞毒性、血液相容性及动物安全性进行评价。L929及MC3T3-E1细胞在稀释后的挤压态合金浸提中表现出很好的耐受性,甚至促进了细胞的增殖。合金具有溶血率低及抗凝血好等特点,也不会引起血小板活化。SD大鼠骨钉植入实验表明,血清中微量元素含量正常,呈现良好的动物体相容性。骨钉3D建模表明,合金骨钉缓慢降解的状态,Zn、Mg离子的释放促进了新骨的形成及缺损部位的愈合。本文对可降解Zn-Fe-Mg系合金的成分设计及体外性能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发现此合金系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及适宜的降解速率,满足大部分骨修复生物可降解材料的要求,为此合金系生物可降解锌合金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前期准备。
周亚男[4](2021)在《激光选区熔化牙科Co-Cr合金微观组织演变及性能调控》文中提出由于兼具金属的力学性能和陶瓷的美学效果,金属基烤瓷修复已经成为国内外牙体、牙列缺损的主要的修复方式之一。Co-Cr合金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牙科修复用金属材料。激光选区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具有个性化设计和复杂形状快速加工等特点,特别适合用于Co-Cr烤瓷基底的制作。SLM技术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根据患者病牙数据成形的SLM修复体与患者的匹配度高,缩短患者佩戴的适应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SLM技术已经逐渐取代精密铸造和数控切削成为Co-Cr烤瓷基底的主要制作方法。目前SLM Co-Cr烤瓷修复体在显微组织和性能研究上存在以下几个科学问题亟待解决:1)SLM Co-Cr合金的微观组织对力学性能和金瓷结合性能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对比铸造Co-Cr合金,系统的研究SLM Co-Cr合金的微观组织,并探究其微观组织对力学性能和金瓷结合性能的影响机制,是准确评估SLM Co-Cr烤瓷修复体使用寿命和裂瓷风险的基础。2)对退火过程SLM Co-Cr合金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金瓷结合性能的演变规律缺乏研究。退火处理既可以消除SLM成形过程形成的残余应力,也可以改善显微组织和性能。建立退火处理对力学性能和金瓷结合性能的影响机制可以为退火工艺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3)对烤瓷过程SLM Co-Cr合金微观组织的演变机理缺乏研究。4)Co-Cr烤瓷修复体的金瓷结合性能偏低。针对以上几个科学问题,本文对以下内容展开了研究:1)研究As-SLM Co-Cr合金显微组织形成机理;2)研究SLM Co-Cr合金的微观组织,并结合铸造Co-Cr合金,探究微观组织对SLM Co-Cr合金力学性能和金瓷结合性能的影响机制;3)研究退火和烤瓷过程中SLM Co-Cr合金微观组织的演变规律,并探究退火温度对SLM Co-Cr合金力学性能和金瓷结合性能的影响机制;4)结合金属学原理和金属-陶瓷结合机理,提出并验证一种提高SLM Co-Cr烤瓷件金瓷结合性能的方法,该方法是对SLM Co-Cr烤瓷修复体进行热处理,并探究烤瓷后热处理对SLM Co-Cr修复体金瓷结合性能的影响机制。本文获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As-SLM Co-Cr合金的显微组织特征与金属熔体的凝固速度、温度梯度及在固态金属上的润湿、铺展行为有关。SLM成形过程较大的温度梯度和过冷度,是造成As-SLM Co-Cr合金晶粒细小和形成形成柱状晶结构的主要原因。柱状晶的生长方向与温度梯度和散热方向有关,通常沿最快散热方向生长。As-SLM合金独特微观形貌的形成与金属熔体润湿、铺展和快速凝固行为有关。过高的凝固速度和冷却速度使fcc结构的γ基体有90%以上保留至室温。2)SLM Co-Cr合金的力学性能显着优于铸造合金,ε马氏体对力学性能不利。Co-Cr合金以等温马氏体相变(γ→ε)为主。针状ε马氏体容易撕裂基体,增加材料脆性,对力学性能不利;相较于铸造合金,SLM Co-Cr合金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均高50%以上,显微维氏硬度也明显高于铸造合金。细晶强化和第二相强化作用是造成SLM Co-Cr合金优异力学性能的主要原因。3)界面处γ→ε相变有利于金瓷结合性能的提高。ε相具有较低的热膨胀系数,与陶瓷的热匹配性更好;界面处γ→ε相变会产生更多的空位等缺陷,有利于界面处原子扩散,增加化学结合力,而原子扩散又会为界面处γ→ε相变创造条件。4)烤瓷处理对SLM Co-Cr合金的晶粒和第二相析出影响不大,但显着影响γ→ε相变。由于处理时间较短,烤瓷热循环对晶粒和第二相析出基本没有影响。但较高的烧结温度和较快的冷却速度会影响γ→ε相变。预氧化处理时,由于较高的烧结温度(980℃)和较快的冷却速度,γ相含量急剧增加;但在后续的烧结程序中,由于要考虑到陶瓷与金属基体的热匹配性,烧结温度和冷却速度均显着降低,在降温过程中发生等温马氏体相变。随着烤瓷步骤的增加,?马氏体逐渐增多,γ相逐渐减少。5)烤瓷后热处理可以促进SLM Co-Cr烤瓷修复体金属-陶瓷结合界面原子扩散,提高化学结合力,并促进界面处γ→ε相变的发生,提高金瓷结合力。烤瓷后热处理对SLM Co-Cr烤瓷修复体金瓷结合性能的影响:一是可以促进SLM Co-Cr烤瓷件金属-陶瓷结合界面处原子扩散,提高化学结合力;二是通过引起界面处金属侧化学成分变化,为γ→ε相变创造条件,而γ→ε相变会在界面处产生较高的空位等缺陷浓度,进一步促进原子扩散;三是ε相具有更低的热膨胀系数,与陶瓷层具有较好的热匹配性,烤瓷后热处理可以在结合界面处产生更多ε相,降低微裂纹形成的可能;四是烤瓷后热处理可以释放金瓷界面处的残余应力,这对延缓界面处裂纹扩展有很大的作用。在750℃进行烤瓷后热处理可以在较少影响金属基底显微组织的前提下显着提高烤瓷修复体的金瓷结合强度。
刘苑[5](2019)在《基于3D OMM研究不同制作工艺的牙科合金对细胞凋亡、自噬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拟在建立三维口腔黏膜模型(3-dimensional oral mucosa model,以下简称3D OMM)的基础上,研究人口腔黏膜在不同制作工艺的牙科合金的影响下细胞凋亡、自噬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情况,为临床工作中选用不同制作工艺的牙科合金制作修复体提供实验依据及指导。方法:(1)本研究分别将铸造金铂合金、铸造钴铬合金、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切削钴铬合金、选择性激光熔融(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钴铬合金、铸造钛金属、CAD/CAM切削钛金属以及SLM钛金属等不同制作工艺的7种牙科合金浸于细胞培养液中72小时,制备浸提液,作为实验组,并以细胞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组;首先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检测浸提液中金属离子的种类和浓度;(2)再使用浸提液持续刺激3D OMM(由人口腔角质细胞及人牙龈成纤维细胞混合于基质胶中进行3D分层共培养构建而成)72小时,随后将刺激后的组织进行固定、石蜡包埋,采用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法(Immunofluorescence double staining)检测组织中的4种标志物: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TUNEL法(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以及自噬相关蛋白p62和LC3B,通过对比对照组及各实验组的标志物阳性细胞率,分析不同制作工艺(数字化制造及传统铸造)的牙科合金对口腔黏膜细胞凋亡、自噬水平的影响,并分析其与浸提液中金属离子浓度的相关性。结果:(1)ICP-MS检测发现:各组牙科合金试件在浸提液中均可检出金属离子的析出,除CAD/CAM Ti和SLM Ti外,其余各牙科合金浸提液中金属离子的总浓度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与传统失蜡铸造法相比,数字化制造工艺可以显着降低钴铬合金和钛金属在浸提液中析出的金属离子总浓度;(2)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发现:三种制作工艺的钴铬合金均可引起口腔黏膜细胞的早期凋亡和细胞自噬水平的升高,其中CAST Co-Cr对早期凋亡、自噬的影响最为明显;三种制作工艺的钛金属均可引起口腔黏膜细胞自噬水平的升高;传统失蜡铸造的金铂合金也可引起口腔黏膜细胞自噬水平的升高,但其升高程度不如传统失蜡铸造的钴铬合金组显着;7种不同制作工艺的牙科合金均未对口腔黏膜细胞中的晚期凋亡产生明显影响;(3)相关性分析发现:金属离子的总浓度与组织中的早期凋亡程度呈高度正相关,与其细胞自噬水平呈低度或中度正相关。结论:(1)与钴铬合金相比,金铂合金和钛金属对口腔黏膜细胞产生的生物学影响较小,展现出了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这为临床工作中选用修复体材料提供了参考依据;(2)与传统的失蜡铸造法相比,使用新兴的数字化制造手段,如CAD/CAM或SLM,可以显着提高牙科合金的化学稳定性,减少金属离子的析出,从而减少牙科合金对口腔黏膜细胞产生的生物学影响,这也为数字化制造技术的普及奠定了理论基础。
谭发兵[6](2019)在《基于CNC铣削和SLM技术的RPD钛卡环行为性能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牙列缺损(Dentition defect)是口腔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带金属支架的可摘局部义齿(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RPD)是目前修复牙列缺损最常见的形式。相对于贵金属和钴铬合金,RPD钛支架因其质量轻、弹性模量低、生物相容性好而日益受到牙医和患者的欢迎。以往钛金属支架主要通过铸造方式实现,这种方法很容易形成铸孔且有一定的失败率。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加工(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aided manufacture,CAD/CAM)技术的发展,RPD钛支架可以通过计算机数控技术(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led,CNC)铣削和选择性激光熔覆(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技术制作完成。在临床上,无论是铸造、铣削还是SLM技术制作的RPD钛支架,其卡环部件均需达到较高的表面光滑度、加工精度、固位力以及抗疲劳变形能力才能发挥作用。本研究在前期对不同颜色石膏代型扫描精度及可重复性研究的基础上,以RPD钛卡环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卡环模型及其代型数据,采用三维轮廓形状显微测量、三维软件拟合配准、循环戴入/取出疲劳测试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等方式,评估无损检测后,0.75mm倒凹条件下CNC铣削和SLM技术制作的钛卡环表面粗糙度、加工精度、初始和循环后固位力变化以及永久变形量等行为指标,为CNC铣削及SLM钛卡环在口腔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详实、充分的研究资料。本研究共分为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RPD卡环-代型联合体数据的构建与样本实物制作目的:构建RPD卡环-代型联合体数据,评估加工后的样本质量,为后续试验提供测试和参考对象。方法:模拟下颌磨牙构建代型数据并加工成型,然后提取牙科设计软件中卡环原型数据,在Geomagic软件中将卡环数据与代型数据拟合成联合体,最后根据卡环数据分别加工得到铸造CPTi、铸造Ti、铣削CPTi以及SLM Ti 4组卡环样本(每组17个),并进行X线无损检测。结果:成功构建0.75mm倒凹的卡环-代型联合体数据,并获得形状一致的铸造CPTi、铸造Ti、铣削CP Ti以及SLM Ti 4组卡环样本;无损检测发现铸造工艺中的CPTi组(3个样本)和Ti组(2个样本)存在铸造缺陷,而铣削CPTi和SLM Ti组卡环样本内部质量均匀,未见明显缺陷。结论:通过构建卡环-代型数据可以获得不同工艺的钛卡环样本,但总体而言,铣削和SLM技术获得的卡环样本成型质量较铸造工艺更稳定。第二部分不同加工工艺卡环样本表面形貌和粗糙度的研究目的:分析测量不同加工工艺卡环样本的表面形貌和粗糙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先从每组卡环中随机选取1个样本,将其卡环臂分割成3等份,取中间等份超声清洗后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卡环臂内表面特征,然后用形状轮廓显微系统分析卡环臂内表面形貌和粗糙度,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α=0.05)。结果:相比于铸造工艺,SLM Ti卡环表面展现出广泛的、欠均匀的颗粒结构,而铣削CPTi卡环呈现出整体均匀光滑的表面;铣削CPTi组的粗造度与SLM Ti/铸造CPTi/铸造Ti组相比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而铸造CPTi组和铸造Ti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个粗糙度指标(Ra、Ry、Rz)的统计学结果相同。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所有卡环组的表面粗糙度均大于0.3μm(舌尖粗糙度感知值)。但铣削CPTi卡环组表面最光滑,SLM Ti组最粗糙,铸造CPTi和铸造Ti卡环居其次。第三部分不同加工工艺卡环样本加工精度的研究目的:分析不同加工工艺卡环样本的加工精度,为临床应用提供研究资料。方法:每组随机选择12个卡环样本,喷涂成像粉后采用结构光扫描仪扫描得到测试数据(Test1),然后将卡环数据(REF)导入Studio 12软件中分割为内、外表面两部分,在Qualify 12软件中与Test1进行“最佳拟合配准”获取RMS值,最后对RMS数据进行统计分析(α=0.05)。结果:4个卡环组内表面的加工精度无显着差异(P>0.05),但铣削CPTi组的外表面和整体区域的加工精度显着高于铸造CPTi组/铸造Ti组(P<0.05)。而SLM Ti组卡环外表面和整体区域的加工精度均显着低于铸造CPTi、铸造Ti和铣削CPTi组(P<0.05),铸造CPTi和铸造Ti组之间的加工精度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所有卡环臂内表面具有相似的加工精度,每组卡环的精度稳定性较好(标准差小于6μm)。但在卡环的外表面和整体区域,铣削CPTi组加工精度最好,SLM Ti组最差,铸造CPTi和铸造Ti组居其次。第四部分不同加工工艺卡环循环戴入/取出前后固位力的研究目的:评估不同卡环样本的初始固位力和循环戴入/取出后的疲劳固位力,为临床应用提供研究数据。方法:从完成扫描的12个卡环样本中随机选择5个进行固位力测试。先将卡环代型固定在拉伸疲劳试验装置中,根据设定的程序以50mm/min速度运行15个循环获得初始固位力,然后以950mm/min速度运行10,000次戴入/取出循环试验。从第500次循环开始记录15次固位力值,此后每1000次循环间隔记录15次固位力值,直至循环结束。最后对获得的12组固位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α=0.05)。结果:SLM Ti的初始固位力最大,与其余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00)。铣削CPTi、SLM Ti、铸造Ti以及铸造CPTi组在分别经过500、1000、2000、3000次戴入/取出循环后固位力开始降低。其中,SLM Ti组在2000次循环后固位力明显下降,至4000次戴入/取出循环时,SLM Ti组的所有样本均发生折断,其余三组卡环运行至10,000次取出和戴入循环时没有折断。与铸造CPTi和铸造Ti组相比,铣削CPTi组的固位力下降率最小(9.5%)。结论:与铸造工艺相比,经历10,000次取出和戴入循环后铣削CPTi组卡环的固位力下降最少,而SLM Ti卡环全部发生折断,其疲劳固位力还需进一步改进。第五部分不同加工工艺卡环循环戴入/取出前后永久变形量的研究目的:研究不同卡环样本反复戴入/取出前后永久变形量情况。方法:将完成循环戴入/取出试验的卡环样本从拉伸疲劳试验装置中取出,经超声清洗后喷涂成像粉,采用结构光扫描仪扫描得到完整的测试数据(Test2)。在Geomagic Qualify 12软件中将Test 2与循环试验前的Test1进行最佳拟合配准获得RMS值,最后对RMS数据进行统计分析(α=0.05)。结果:SEM观察发现,3组卡环的连接体和起始部均无偏差但卡环臂的偏差从中部至末端逐渐增大。统计分析发现,经历10,000次戴入/取出循环后铸造CPTi组(153.6±35.6μm)的永久变形量与铣削CPTi组(199.6±79.2μm)、铸造Ti组(94.9±39.1μm)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铣削CPTi组与铸造Ti组(94.9±39.1μm)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经历10,000次戴入/取出循环后,铣削CPTi组卡环的永久变形量较铸造Ti组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延长卡环的预期寿命。
宗弋,戴冠宇,刘嘉俊[7](2018)在《牙科贵金属铸造合金在口腔修复学中的现状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金基合金为代表的牙科高贵金属铸造合金,受价格上涨影响,修复应用受限。一系列相对经济的贵金属铸造合金被研发用于临床。本文就牙科修复用贵金属铸造合金的现状展开讨论,并对贵金属铸造合金的结构、机械性能、耐腐蚀性、生物学性能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潘宇[8](2017)在《牙科合金去除前后对外周静脉血及肝肾组织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常用牙科合金去除前后外周静脉血以及肝肾中金属离子种类和浓度的变化,从而系统地比较常用牙科合金去除前后对外周静脉血以及肝肾细胞的生物学影响,为如何改善常用牙科合金的生物相容性提供实验基础,并为已行牙科合金修复体修复患者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课题将根据ISO 10993标准构建金黄地鼠动物研究模型,分别采用镍铬(Nickel-chromium,Ni-Cr),钴铬(Cobalt-chromium,Co-Cr),钛金属(Commercially pure titanium,CP-Ti),钯基(Palladium-based,Pd-based)和金铂(Gold-platinum,Au-Pt)合金等常用牙科合金持续刺激金黄地鼠口腔黏膜12周,此期间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检测各时间点(0d、1w、2w、4w、8w、12w)外周静脉血中金属离子的种类、水平,观察是否出现平台期(连续3个时间点,各组所有金属离子总浓度无显着变化)或高峰点;再于平台期初始点或高峰点去除各组一半的合金,根据随机区组法分为去除组(Removal group,R group)和不去除组(Non-Removal group,NR group),之后继续检测(去除后1w、2w、4w、8w、12w,即R1w、R2w、R4w、R8w等),直至去除组再次进入平台期或恢复到正常值,从而确定终末点。本课题将分别于高峰点和终末点应用ICP-MS检测金黄地鼠外周静脉血以及肝肾中金属离子的种类和浓度,在此基础上,采用AO/EB荧光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种类和浓度的金属离子对外周静脉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的凋亡和血清自噬水平的影响,采用HE染色、肝肾功检测、免疫组化、TUNEL法检测等方法检测不同种类和浓度的金属离子对肝肾病理、肝肾功能以及凋亡和自噬的影响。结果1.五种牙科合金均引起外周静脉血中不同程度的金属离子的蓄积,其中Ni-Cr及Co-Cr合金组外周静脉血中的金属离子浓度于2周即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去除合金后可使其恢复正常值(R4w)。CP-Ti组外周静脉血中的金属离子浓度于1周即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去除合金后可使其恢复正常值(R8w)。Pd-based及Au-Pt合金外周静脉血中的金属离子浓度于12周抵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去除合金可使其恢复正常值(R12w),但Pd-based合金组尚未恢复。除CP-Ti及Au-Pt合金外,其余牙科合金均造成了肝肾组织中金属离子的蓄积,且去除合金可使蓄积的金属离子排出。2.五种牙科合金去除前后均未起肝肾组织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肝肾功异常。3.Ni-Cr及Pd-based合金引起了PBMCs早期凋亡率以及血清自噬水平的上调,同时引起了肝肾细胞凋亡率以及自噬水平的上升,去除合金后可使这些生物学指标恢复正常,但是Pd-based合金组肾细胞的凋亡率以及自噬水平未能恢复。4.Co-Cr合金引起了PBMCs早期凋亡率以及血清自噬水平的上调,同时引起了肝肾细胞凋亡率以及自噬水平的上升,无论是否去除合金,PBMCs的早期凋亡率及肝细胞的凋亡率均有所下降,但PBMCs的早期凋亡率未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去除合金,可使其他生物学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5.CP-Ti及Au-Pt合金均未对PBMCs、肝肾组织病理、肝肾功能、凋亡及自噬水平造成影响,体现了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却引起了血清中自噬水平一过性上调,无论是否去除合金,血清中自噬水平均可恢复正常。6.PBMCs的早期凋亡率与外周静脉血中Ni、Cr、Cu、Zn离子的浓度成正相关,血清中p62蛋白浓度与外周静脉血中Ni、Cr、Zn、Pd、Ag离子的浓度成负相关;肝肾细胞的凋亡率与其中Ni、Cr离子浓度成正相关,此外肝细胞的凋亡率还与Cu、Zn离子有关,肾细胞的凋亡率还与Pd离子有关;肝肾组织p62表达量与其中Cr、Ni离子浓度成负相关,此外肾组织的p62表达量还与Pd离子有关。结论1.五种牙科合金均引起外周静脉血以及肝肾组织中金属离子不同程度的一过性蓄积,且均未引起明显的肝肾组织和功能的改变;2.CP-Ti及Au-Pt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3.Ni-Cr,Co-Cr和Pd-based合金引起PBMCs早期凋亡率,血清自噬水平,肝肾细胞凋亡率和自噬水平的一过性增加;4.移除牙科合金可以消除大部分蓄积的金属离子以及生物学改变。
孙晓晔[9](2012)在《三种功效牙膏对牙科铸造非贵金属合金金属元素析出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测定三种牙科常用铸造非贵金属合金在pH=6.8的人工唾液中,使用不同功效牙膏模拟刷牙作用下析出金属元素的种类和量,研究三种功效牙膏对牙科非贵金属铸造合金元素析出量的影响,并为口腔内存在牙科非贵金属合金修复体的人群选择牙膏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用硅橡胶自制模具,以滴蜡法制作蜡型,按照各种合金铸造的要求铸造镍铬合金、钴铬合金和镍钛合金3种牙科合金试件;配置人工唾液;将三种功效牙膏(云南白药牙膏、脱敏牙膏、美白牙膏)与人工唾液按比例混合成三组介质。将每种合金试件分为五组,其中,三种功效牙膏浸提液和人工唾液刷试组用Oral-B电动牙刷在体外模拟刷牙作用刷合金试件30min,人工唾液浸泡组仅浸泡合金试件30min作为空白对照组。然后分别提取浸提液样本编号,送检。应用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全定量法,测量样本中的Ni、Cr、Be、Co、Mo、Al六种金属元素的浓度。检测结果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采用方差分析法检测各组之间是否有差异性,再以LSD进行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五组合金试件金属元素析出总量的比较:(1)未经牙刷作用的人工唾液浸泡组中:镍铬合金、钴铬合金、镍钛合金的金属元素析出总量分别为0.157±0.005μg/ml、0.125±0.006μg/ml0.149±0.004μg/ml;(2)经牙刷作用,但未使用功效牙膏的人工唾液刷试组中:镍铬合金、钴铬合金、镍钛合金的金属元素析出总量分别为0.171±O.010μg/ml、0.138±0.010μg/ml、0.154±0.003μg/ml;(3)使用云南白药牙膏后三者分别上升至:1.288±0.051μg/ml、1.136±0.033μg/ml、1.206±0.055μg/ml;(4)使用脱敏牙膏后,三者分别继续上升为:1.852±0.094μtg/ml、1.682±0.052μg/ml、4.848±0.045μg/ml;(5)使用美白牙膏组三者最终上升为:7.716±0.112μg/ml、4.250±0.081μg/ml、5.018±0.064μg/ml;五种浸提液之间经统计学分析显示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美白牙膏组的元素析出总量在三种合金均最多,其余依次为脱敏牙膏组、云南白药牙膏组、人工唾液刷试组,人工唾液浸泡组的元素析出总量最少。2、三种合金之间金属元素析出总量的比较:(1)镍铬合金在五种浸提液中的金属元素析出总量分别为:人工唾液浸泡组0.157±0.005μg/ml、人工唾液刷试组0.171±0.010μg/ml、云南白药组1.288±0.051μg/ml、脱敏组1.852±0.094μg/ml、美白组7.716±0.112μg/ml;(2)镍钛合金依次为:0.125±0.006μg/ml、0.154±0.003μg/ml、1.206±0.055μg/ml、4.848±0.045μg/ml、5.018±0.064μg/ml;(3)钴铬合金依次为:0.149±0.004μg/ml、0.138±0.010μg/ml、1.136±0.033μg/ml、1.682±0.052ug/ml、4.250-0.081μg/ml;经统计学分析显示三种合金的金属元素析出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人工唾液浸泡组、人工唾液刷试组、云南白药组和美白牙膏组:镍铬合金组的金属元素析出量最多,其次是镍钛合金组,钴铬合金组的元素析出量最小;而在脱敏牙膏组:镍钛合金组的金属元素析出量最多,其次是镍铬合金组,钻铬合金组的元素析出量最小。结论:1、三种牙科铸造非贵金属合金中,钻铬合金表现出最好的抗腐蚀性能。2.刷牙的机械应力会增加牙科铸造非贵金属合金的金属元素的析出。使用功效牙膏刷牙会明显降低牙科非贵金属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其中美白牙膏组对牙科非贵金属合金耐腐蚀性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脱敏牙膏,云南白药牙膏相对最小。
张斌斌[10](2011)在《Ti-Ag基合金的组织结构与生物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钛及钛合金由于其优异的抗腐蚀性与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在医用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有纯钛、Ti-6Al-4V合金、Ti-Ni合金等。但在临床使用中,钛及钛合金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例如纯钛的强度、耐磨性不足,Ti-6Al-4V合金含有元素Al、V,在植入人体后会持续溶出有毒的Al离子、V离子,对人体造成不利影响。同时,钛及钛合金暴露于含有氟离子的生理溶液中时,由于其表面钝化膜遭到破坏,抗腐蚀性下降明显。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用合金化的方法,选用Ag作为钛的第二组元来提高钛的强度、耐磨性与抗腐蚀性。此外,添加Fe、Ni等第三组元,进一步改善合金的各项生物学性能。采用光学组织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透射电子显微观察、扫描电子显微观察、拉伸、压缩实验、摩擦实验、电化学实验、表面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离子溶出测试、细胞毒性测试和溶血测试研究了Ti-Ag系合金、Ti-Ag-Fe系合金及Ti-Ni-Ag系合金的微观组织、相组成、力学性能、抗腐蚀性及生物相容性,主要考察合金元素(Ag、Fe、Ni)、处理工艺和使用环境对Ti-Ag基合金生物性能的影响规律。此外,还考察了Ti-Ni-Ag合金的抑菌性能。论文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设计并制备了Ti-Ag二元合金,通过固溶强化等机制提高了合金的强度与耐磨性;热-机械处理工艺对Ti-Ag合金的力学性能影响很大,950℃固溶处理的合金力学性能匹配最好,950℃固溶处理的Ti-20Ag合金拉伸屈服强度约620 MPa,延伸率10%。由于纯银较高的腐蚀电位,Ag的加入明显促进了钛的钝化,提高了合金的抗腐蚀性。同时,对Ti-Ag合金进行了进一步的热氧化处理,热氧化处理Ti-Ag合金的抗腐蚀性明显提高。根据钛合金中合金元素对合金力学性能影响的规律,利用Fe元素生物安全性好、β稳定能力强等特点,在Ti-Ag二元合金的基础上,设计并制备了Ti-Ag-Fe三元合金。Fe元素能明显的稳定Ti-Ag合金的β相,当Fe元素含量达到5wt%时可以得到全β相的组织。Ti-5Ag-xFe合金在强度、耐磨性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兼具良好的抗腐蚀性与生物安全性,Ti-5Ag-2.5Fe合金由于其合适的合金元素含量、双相组织结构,拉伸屈服强度约870MPa,延伸率约7%,强度与韧性的匹配最好,可能作为高强度牙科钛合金而得到应用。采用铜坩埚冷却的真空非自耗熔炼炉制备了Ti-Ni-Ag块体合金,通过急冷制备工艺,解决了高Ag含量的Ti-Ni-Ag块体不易制备的问题,制备出的Ti-Ni-Ag块体合金中存在弥散分布的Ag单质颗粒。Ti-Ni-Ag合金的力学性能、抗腐蚀性、细胞毒性与Ti-Ni二元合金相当。对制备的Ti-Ni-Ag合金进行了抑菌性能评价,同Ti-Ni合金相比,Ti-Ni-Ag合金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细菌黏附的能力。结合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果、表面分析结果和离子溶出结果,可以认为在Ti-Ni-Ag合金与体液接触时,其中的金属Ag与体液反应,变为离子态的Ag进入体液。而Ag离子具有良好的广谱抗菌特性,在几微克/升的浓度下就能起到明显的抗菌特性,可以穿透细菌的细胞膜,同细菌的DNA起反应,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二、牙科铸造合金的生物相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牙科铸造合金的生物相容性(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化成型的金属修复体对肝肾组织影响的体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数字化成型的金属修复体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部分 数字化成型的金属修复体对肝肾组织中金属离子蓄积及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医用金属材料对肝肾组织影响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2)数字化成型的金属修复体离子析出水平及其代谢的体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金属离子的常见检测方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生物可降解Zn-Fe-Mg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医用材料的研究与发展 |
1.1.1 永久性生物材料 |
1.1.2 生物可降解材料 |
1.2 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研发现状 |
1.2.1 血管支架 |
1.2.2 骨科植入物 |
1.3 医用可降解金属材料的研究进展 |
1.3.1 铁基金属可降解材料进展 |
1.3.2 镁基合金可降解材料进展 |
1.4 锌基合金医用可降解金属材料的研究进展 |
1.4.1 锌及锌合金作为生物可降解金属材料的优势与不足 |
1.4.2 锌基生物可降解合金的生物作用 |
1.4.3 锌基生物可降解合金的合金化 |
1.4.4 锌基生物可降解合金的热处理及变形 |
1.5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路线 |
1.6.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6.2 论文技术路线 |
2 实验材料制备与研究方法 |
2.1 合金熔炼 |
2.2 热压缩模拟实验 |
2.3 热挤压变形处理 |
2.4 组织分析 |
2.4.1 金相微观组织观察 |
2.4.2 扫描电镜(SEM)分析 |
2.4.3 XRD物相分析 |
2.4.4 XPS图谱元素鉴定 |
2.4.5 透射电镜(TEM)分析 |
2.4.6 差示扫描量热法 |
2.5 力学性能测试 |
2.5.1 硬度测试 |
2.5.2 室温抗拉强度测试 |
2.6 生物腐蚀性能实验 |
2.6.1 电化学实验 |
2.6.2 SBF溶液浸泡实验 |
2.7 生物学评价实验 |
2.7.1 细胞毒性实验(CCK-8分析) |
2.7.2 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 |
2.7.3 溶血试验 |
2.7.4 动态凝血实验 |
2.7.5 血小板粘附实验 |
2.7.6 动物活体植入实验 |
3 Mg元素对铸态Zn-Fe-Mg合金的组织、力学性能及可降解行为的影响 |
3.1 微观组织分析 |
3.2 力学性能分析 |
3.2.1 硬度测试分析 |
3.2.2 拉伸性能分析 |
3.3 体外可降解特性分析 |
3.3.1 电化学腐蚀实验 |
3.3.2 SBF溶液浸泡实验 |
3.3.3 铸态合金腐蚀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4 铸态Zn-1Fe-1Mg合金热压缩模拟分析 |
4.1 低Mg合金化合金均匀化后组织与硬度分析 |
4.2 均匀化态合金组织分析 |
4.3 合金热压缩模拟分析 |
4.3.1 应力应变曲线 |
4.3.2 流变应力模型 |
4.3.3 热加工图的绘制 |
4.3.4 微观结构演变 |
4.4 本章小结 |
5 挤压态Zn-1Fe-1Mg合金组织、力学性能及可降解行为分析 |
5.1 微观组织分析 |
5.2 力学性能分析 |
5.3 体外可降解特性分析 |
5.3.1 SKPFM相电位测试 |
5.3.2 电化学腐蚀实验 |
5.3.3 SBF溶液浸泡实验 |
5.3.4 挤压态合金腐蚀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6 Zn-1Fe-1Mg合金的生物相容性及动物活体植入实验 |
6.1 Zn-Fe-Mg合金的细胞毒性分析 |
6.1.1 合金对L929细胞毒性 |
6.1.2 合金对MC3T3-E1的细胞毒性 |
6.1.3 合金对MC3T3-E1细胞ALP活性的影响 |
6.2 生物相容性分析 |
6.2.1 溶血率实验 |
6.2.2 动态凝血实验 |
6.2.3 血小板粘附实验 |
6.3 合金制骨钉植入实验 |
6.3.1 SD大鼠血清微量元素分析 |
6.3.2 micro-CT骨钉降解及新生骨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激光选区熔化牙科Co-Cr合金微观组织演变及性能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1 牙科烤瓷修复用金属材料 |
1.1.2 金属基底成形方法 |
1.1.3 SLM Co-Cr烤瓷修复体目前存在的问题 |
1.2 Co-Cr合金SLM成形工艺及后处理方法 |
1.2.1 SLM成形工艺 |
1.2.2 后处理方法 |
1.3 SLM Co-Cr合金显微组织的研究现状 |
1.3.1 As-SLM合金显微组织研究现状 |
1.3.2 退火过程SLM合金显微组织研究现状 |
1.3.3 烤瓷过程结合界面处显微组织研究现状 |
1.4 SLM Co-Cr合金力学性能的研究现状 |
1.4.1 影响SLM Co-Cr合金力学性能的因素 |
1.4.2 不同方法成形Co-Cr合金的力学性能对比研究 |
1.4.3 退火工艺影响SLM Co-Cr合金力学性能的研究 |
1.5 SLM Co-Cr烤瓷件金瓷结合性能的研究现状 |
1.5.1 影响SLM Co-Cr烤瓷件金瓷结合性能的因素 |
1.5.2 不同方法成形Co-Cr烤瓷件金瓷结合性能对比研究 |
1.5.3 退火工艺影响SLM Co-Cr烤瓷件金瓷结合性能的研究 |
1.5.4 其他提高金瓷结合性能的方法 |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7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试样制备及处理 |
2.2.1 SLM和铸造试样制备 |
2.2.2 退火处理 |
2.2.3 烤瓷件制备 |
2.2.4 烤瓷后热处理 |
2.3 性能测试 |
2.3.1 拉伸性能测试 |
2.3.2 金瓷结合性能测试 |
2.3.3 显微硬度测试 |
2.3.4 热胀系数测试 |
2.4 微观组织的观察与表征 |
2.4.1 微观组织观察 |
2.4.2 相结构分析 |
2.4.3 断裂分析 |
2.4.4 金属-陶瓷界面观察 |
2.5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SLM成形Co-Cr合金微观组织演变机理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原始态SLM Co-Cr合金微观组织形成机理 |
3.2.1 微观组织分析 |
3.2.2 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 |
3.2.3 微观形貌形成机理 |
3.3 SLM与铸造Co-Cr合金微观组织对比分析 |
3.3.1 微观组织 |
3.3.2 γ→ε相变 |
3.4 SLM与铸造Co-Cr合金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
3.4.1 力学性能 |
3.4.2 成形方法对Co-Cr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3.5 SLM与铸造Co-Cr烤瓷件金瓷结合性能对比分析 |
3.5.1 金瓷结合强度 |
3.5.2 断裂分析 |
3.5.3 金瓷结合界面微观表征 |
3.5.4 热匹配性 |
3.5.5 成形方法对Co-Cr烤瓷件金瓷结合性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热处理过程SLM Co-Cr合金微观组织及性能演变规律研究 |
4.1 引言 |
4.2 SLM Co-Cr合金的热处理 |
4.3 退火过程微观组织演变 |
4.3.1 微观形貌 |
4.3.2 相组成 |
4.3.3 第二相析出 |
4.3.4 微观组织演变分析 |
4.4 烤瓷过程微观组织演变 |
4.4.1 微观组织 |
4.4.2 相组成 |
4.4.3 第二相析出 |
4.4.4 不同烤瓷阶段对850℃和1150℃退火的SLM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
4.4.5 微观组织演变分析 |
4.5 退火温度对SLM Co-Cr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4.5.1 力学性能 |
4.5.2 退火温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 |
4.6 退火温度对SLM Co-Cr烤瓷件金瓷结合性能的影响 |
4.6.1 金瓷结合强度 |
4.6.2 断面分析 |
4.6.3 结合界面微观特性分析 |
4.6.4 热匹配性 |
4.6.5 退火温度对金瓷结合性能的影响机制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烤瓷后热处理对SLM Co-Cr修复体微观组织及金瓷结合性的影响机制 |
5.1 引言 |
5.2 烤瓷后热处理对修复体结合特性的影响 |
5.2.1 结合强度分析 |
5.2.2 断裂行为分析 |
5.2.3 烤瓷后热处理的SLM烤瓷件结合界面分析 |
5.3 烤瓷后热处理过程Co-Cr基体微观组织演化规律 |
5.4 烤瓷后热处理对金瓷结合性能的影响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本文的主要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5)基于3D OMM研究不同制作工艺的牙科合金对细胞凋亡、自噬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不同制作工艺的牙科合金在浸提液中析出的金属离子种类和浓度的研究 |
第二部分 不同制作工艺的牙科合金对3DOMM细胞凋亡、自噬的影响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CNC铣削和SLM技术的RPD钛卡环行为性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RPD卡环—代型数据的构建与样本实物制备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不同加工工艺卡环样本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不同加工工艺卡环样本加工精度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不同加工工艺卡环循环戴入/取出前后固位力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不同加工工艺卡环循环戴入/取出前后永久变形量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
(8)牙科合金去除前后对外周静脉血及肝肾组织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牙科合金去除前后对外周静脉血中金属离子种类和浓度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部分 牙科合金去除前后对外周静脉血及肝肾的生物学影响 |
2.1 第一节牙科合金去除前后对外周静脉血的影响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 |
2.1.3 讨论 |
2.1.4 小结 |
2.2 第二节牙科合金去除前后对肝肾的影响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 |
2.2.3 讨论 |
2.2.4 小结 |
全文总结 |
临床意义 |
课题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三种功效牙膏对牙科铸造非贵金属合金金属元素析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设备及实验材料 |
1.2 实验前的准备 |
1.3 实验步骤 |
1.4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2.1 金属元素的总析出量 |
2.2 三种合金在不同浸提液中析出金属元素的种类和量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牙科常用铸造合金的分类 |
3.2 金属元素的析出和生物相容性 |
3.3 溶液中金属元素浓度的检测方法 |
3.4 影响金属元素析出的因素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Ti-Ag基合金的组织结构与生物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医用含银材料 |
1.3 医用钛合金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
1.3.1 医用钛合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3.2 医用钛合金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
1.3.3 医用钛合金的腐蚀行为研究进展 |
1.3.4 医用钛合金的生物相容性研究进展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意义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2.1 合金熔炼及热处理 |
2.2 微观结构测试 |
2.2.1 微观组织观察 |
2.2.2 相组成分析 |
2.2.3 相变行为测试 |
2.3 力学性能测试 |
2.3.1 室温拉伸、压缩与硬度测试 |
2.3.2 形状记忆效应测试 |
2.3.3 耐磨性测试 |
2.4 抗腐蚀性能测试 |
2.4.1 测试设备及所需样品 |
2.4.2 模拟体液 |
2.4.3 动电位极化 |
2.4.4 电化学阻抗谱 |
2.4.5 XPS分析 |
2.4.6 离子溶出分析 |
2.5 生物相容性测试 |
2.5.1 细胞毒性测试 |
2.5.2 溶血性能测试 |
2.6 抑菌性能测试 |
第3章 Ti-Ag合金的组织结构与生物性能 |
3.1 引言 |
3.2 Ti-Ag合金的显微组织与相组成 |
3.2.1 Ti-Ag合金的光学显微组织 |
3.2.2 Ti-Ag合金的相组成 |
3.3 Ti-Ag合金的机械性能 |
3.3.1 Ti-Ag合金的拉伸、压缩性能 |
3.3.2 Ti-Ag合金的显微硬度 |
3.3.3 Ti-Ag合金的耐磨性 |
3.4 Ti-Ag合金的表面分析与离子溶出行为 |
3.4.1 Ti-Ag合金的表面XPS分析 |
3.4.2 Ti-Ag合金的离子溶出行为 |
3.5 Ti-Ag合金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
3.5.1 Ti-Ag合金的开路电位 |
3.5.2 Ti-Ag合金的动电位极化 |
3.6 Ti-Ag合金的生物相容性 |
3.6.1 Ti-Ag合金的细胞毒性 |
3.6.2 Ti-Ag合金的溶血性能 |
3.7 Ti-Ag合金的热氧化 |
3.7.1 微观组织分析 |
3.7.2 腐蚀行为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Ti-Ag-Fe合金的组织结构与生物性能 |
4.1 引言 |
4.2 Ti-Ag-Fe合金的成分选择 |
4.3 Ti-5Ag-xFe合金的微观组织与相组成 |
4.3.1 Ti-5Ag-xFe合金的光学显微组织 |
4.3.2 Ti-5Ag-xFe合金的相组成 |
4.4 Ti-5Ag-xFe合金的机械性能 |
4.4.1 Ti-5Ag-xFe合金拉伸、压缩性能 |
4.4.2 Ti-5Ag-xFe合金的显微硬度 |
4.4.3 Ti-5Ag-xFe合金的耐磨性 |
4.5 Ti-5Ag-xFe合金的表面分析与离子溶出行为 |
4.5.1 Ti-5Ag-xFe合金的表面XPS分析 |
4.5.2 Ti-5Ag-xFe合金的离子溶出行为 |
4.6 Ti-5Ag-xFe合金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
4.6.1 Ti-5Ag-xFe合金的开路电位 |
4.6.2 Ti-5Ag-xFe合金的动电位极化 |
4.6.3 Ti-5Ag-xFe合金的电化学阻抗谱 |
4.7 Ti-5Ag-xFe合金的生物相容性 |
4.7.1 Ti-5Ag-xFe合金的细胞毒性 |
4.7.2 Ti-5Ag-xFe合金的溶血性能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Ti-Ni-Ag合金的组织结构与生物性能 |
5.1 引言 |
5.2 Ti-Ni-Ag合金的显微组织与相变行为 |
5.2.1 Ti-Ni-Ag合金的光学显微组织 |
5.2.2 Ti-Ni-Ag合金的相组成 |
5.2.3 Ti-Ni-Ag合金的SEM观察 |
5.2.4 Ti-Ni-Ag合金的TEM观察 |
5.2.5 Ti-Ni-Ag合金的相变行为 |
5.3 Ti-Ni-Ag合金的机械性能 |
5.3.1 Ti-Ni-Ag合金的拉伸性能 |
5.3.2 Ti-Ni-Ag合金的耐磨性 |
5.4 Ti-Ni-Ag合金的表面分析与离子溶出行为 |
5.4.1 Ti-Ni-Ag合金的表面XPS分析 |
5.4.2 Ti-Ni-Ag合金的离子溶出行为 |
5.5 Ti-Ni-Ag合金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
5.5.1 Ti-Ni-Ag合金的开路电位 |
5.5.2 Ti-Ni-Ag合金的动电位极化 |
5.6 Ti-Ni-Ag合金的生物相容性 |
5.6.1 Ti-Ni-Ag合金的细胞毒性 |
5.6.2 Ti-Ni-Ag合金的溶血性能 |
5.7 Ti-Ni-Ag合金的抑菌性能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牙科铸造合金的生物相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化成型的金属修复体对肝肾组织影响的体内研究[D]. 陈锦冰.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数字化成型的金属修复体离子析出水平及其代谢的体内研究[D]. 蒋枋岢.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生物可降解Zn-Fe-Mg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 薛鹏皓.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4]激光选区熔化牙科Co-Cr合金微观组织演变及性能调控[D]. 周亚男. 四川大学, 2021(01)
- [5]基于3D OMM研究不同制作工艺的牙科合金对细胞凋亡、自噬的影响[D]. 刘苑.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6]基于CNC铣削和SLM技术的RPD钛卡环行为性能的实验研究[D]. 谭发兵.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7]牙科贵金属铸造合金在口腔修复学中的现状与发展[J]. 宗弋,戴冠宇,刘嘉俊.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8(02)
- [8]牙科合金去除前后对外周静脉血及肝肾组织影响的研究[D]. 潘宇.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7)
- [9]三种功效牙膏对牙科铸造非贵金属合金金属元素析出的影响[D]. 孙晓晔. 中南大学, 2012(02)
- [10]Ti-Ag基合金的组织结构与生物性能[D]. 张斌斌.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