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应力钢绞线施工技术在混凝土有压涵管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曹思琦[1](2021)在《预制预应力钢-混凝土梁柱套接节点滞回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预制装配式结构作为一种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发展,并且符合建筑工业化的生产要求。我国目前在预制装配技术的研究和生产方面相对落后,因此需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进行创新,深入地开展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使预制装配式结构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和大面积的应用。本文基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课题组的前期试验结果,提出了一种预制预应力钢-混凝土梁柱套接节点结构。该节点形式的制作过程主要是通过两条生产线,将梁柱钢套和混凝土梁柱分别制作完成,并且拼装成预制梁、预制柱,然后使用高强螺栓将预制梁柱拼装成整体节点,最后配置预应力筋提高节点的整体性,并提供自复位能力。本文对新型装配式节点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总结如下:(1)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概况,并对预制装配式节点的构造形式、研究进展进行介绍,针对目前存在的局限性,详细介绍了本文提出的预制预应力钢-混凝土梁柱套接节点的设计理念;(2)为了考察新型装配式节点的受剪性能和抗震性能,通过控制试件的轴压比、有效预应力、配筋率等参数,设计制作了 5个预制预应力钢-混凝土梁柱套接节点和1个现浇对比节点,开展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并且详细介绍了节点的结构特征、设计方案、施工过程中的要点、试验加载方案以及测量内容;(3)对试验过程、试验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对比分析各试验节点的承载力、刚度退化、耗能能力、延性、变形恢复性能、节点核心区剪切变形等抗震指标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节点剪切破坏试件的滞回曲线呈现具有明显捏缩的反S形滞回环,而梁端弯曲破坏试件呈现出近似于梭形的曲线状态,并且明显比现浇节点的弓形曲线更加饱满。轴压比、核心区配箍率的增大均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节点初始刚度和承载力,但对耗能能力和延性会有一定影响,预应力筋的加入保证了试件的强度、刚度和变形恢复能力。和普通现浇节点相比,新型装配式节点有着更好的耗能能力、刚度的保持性能以及延性,并且具备较大的安全储备;(4)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新型装配式节点进行建模分析,采用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基于大量的模型试算,确定了节点有限元模型的分析参数,考察新型节点的破坏形态和滞回性能,并且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有良好的吻合度,体现了本文有限元模型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并且验证了试验的准确性;(5)阐述了预制预应力钢-混凝土梁柱套接节点的受力机理,并基于扩参数分析结果,拟合出核心区混凝土受剪承载力影响系数λ1和λ2。最终采用叠加法整合出新型装配式节点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该受剪承载力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但是预制装配节点受力特点复杂,有较多的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试验研究分析。
姚广亮,陈震,严振瑞,李晓克[2](2020)在《高内水压盾构隧洞预应力混凝土内衬结构受力分析》文中认为为准确计算高内水压力作用下盾构隧洞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内衬的受力情况,通过环形预应力机理分析,同时采用理论计算和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全面分析了施工、运行和检修等不同工况下隧洞衬砌管片和预应力混凝土内衬的受力性能,计算得到了内衬混凝土应力分布形态。计算结果表明:对于盾构输水隧洞,在高内水压力作用下,通过采用双层双圈布置钢绞线,可最大限度减少内衬槽口的尺寸,预应力混凝土内衬受力也满足规范要求。
金郑禄[3](2020)在《预应力节段拼装空心墩抗震性能及分析方法》文中提出预制拼装桥墩体系通过工厂预制、现场拼装,极大缩短施工周期,同时有效减少对周边环境、交通带来的负面影响。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建设的核心区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这为预制拼装技术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由于大多数中西部地区均有抗震设防要求,而预制拼装桥墩种类繁多,采用不同连接方式时桥墩抗震性能表现不尽相同,因此要根据抗震需求选择合适的桥墩类型。为探求适合中西部地区桥梁建设的预制拼装体系,本文就预应力节段拼装桥墩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分析、拟静力试验、有限元模拟等方面入手,开展其抗震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集中塑性铰模型开展水平荷载-位移骨架曲线分析。根据墩底接缝力学行为将桥墩的侧向变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采用C++语言编制截面特性分析程序计算弯矩-曲率关系,基于集中塑性铰模型分阶段求解水平荷载-位移骨架曲线,利用拟静力试验结果检验程序的可行性,并对本次试验中试件骨架曲线进行预测。(2)开展预应力节段拼装矩形空心桥墩拟静力试验研究。通过表观现象结合测试数据综合探究桥墩抗震性能及初始张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组试件均发生典型的弯曲破坏,以墩底核心混凝土压碎告终;滞回曲线呈典型的旗帜型,拥有极强的自复位能力;初始预应力水平提高会增加残余位移、等效阻尼比,降低位移延性、预应力损失率及滞回耗能,对塑性铰转动能力与桥墩刚度退化基本不产生影响。(3)基于纤维单元开展预应力节段拼装空心桥墩抗震性能分析。根据等效塑性铰法模拟接缝的思路,利用Open Sees平台建立等效塑性铰纤维模型,通过与拟静力试验对比验证模型可行性。利用模型基于骨架曲线开展参数化分析,讨论混凝土强度、箍筋配筋率、预应力筋数量、恒载轴压比等对桥墩抗震性能的影响。(4)基于实体单元开展预应力节段拼装空心桥墩抗震性能分析。为直观展示桥墩的局部受力变形与位移状态,利用ABAQUS建立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通过与拟静力试验对比检验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探究往复荷载下桥墩变形、应力、应变状态分布,为拟静力试验中试件无测点区域的受力状态提供有益指导。
郑怀丘[4](2020)在《长距离盾构输水隧洞双层衬砌结构力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用水问题日益严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跨区域调水工程是一项灵活、可靠的解决方案。本文以盾构输水隧洞双层衬砌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结构原位试验和数值仿真工作。根据现场的监测资料,初步分析了衬砌结构在外部水土压力下结构的受力变形响应。在此基础上,采用有限单元法建立三维精细化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双层衬砌结构在不同内水压力、不同地质条件以及施加预应力措施等条件下,衬砌结构的变形特征和力学特性,为长距离输水隧洞双层衬砌结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简述了原位试验的工程地质和结构设计,依据监测数据对外衬管片的应力状态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管片整环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与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较为一致,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2)建立双层复合衬砌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了结构体系在内压为0.0~0.8MPa的力学响应和变形特性,根据数值预测,建议输水隧洞运营内压不宜超过0.4MPa;(3)通过研究管片环向变形、接缝张开量及螺栓应力,探究围岩参数的敏感性,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单一围岩,围岩约束效果随着围岩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对于上软下硬围岩,随着围岩差异性增大,对结构体系的变形较为不利;(4)初步分析了预应力措施对双层复合衬砌力学特性的影响,当内水压力超过0.35MPa时,应考虑施加预应力措施,以提高双层衬砌结构承载能力。
赵丽君[5](2020)在《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restressed Concrete Cylinder Pipe,简称PCCP)是由混凝土管芯、钢筒、预应力钢丝及砂浆保护层构成的复合结构,具有强度高、抗渗性强、耐久性好和维护费用低等优点,是国内外长距离有压输水和市政排水等基础工程中常用的管型。由于设计不合理、制造缺陷、施工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运行不当、荷载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PCCP发生断丝、管体纵向裂缝以及管线渗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PCCP输水管线的安全运行。采用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对PCCP断丝管进行补强加固,能够在减压、不停水的情况下对待加固管道进行施工,从而使管体恢复至原有承载能力,这一技术对于无法停止供水的单线管道尤为适用。目前国内对PCCP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的研究仍处于空白,本论文围绕PCCP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通过理论推导、原型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对加固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阶段PCCP各部件的受力情况、体外预应力加固体系的预应力损失等关键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一、针对国内外PCCP补强加固常用的方法,包括换管、颈缩钢筒内衬、钢管内衬、内贴碳纤维、加强钢带补强加固以及体外预应力加固法等,分析对比各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为不同工况下加固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二、结合PCCP结构型式,提出了适用于PCCP环形结构中钢绞线预应力损失的计算理论,完善了由于管壁与钢绞线的摩擦、锚固、分批张拉过程中混凝土弹性压缩、混凝土的收缩徐变、钢绞线自身松弛等多种影响因素导致的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以确定预应力钢绞线最终的有效预应力,为PCCP体外预应力加固设计中管体承载能力的计算提供理论依据。提出PCCP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的设计思路,以混凝土管芯和砂浆保护层为研究对象,按照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预应力钢绞线的截面面积及所对应的布设间距进行计算,并根据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对管芯混凝土及砂浆保护层的受力情况进行验算,计算结果均满足判断标准时方可判定该加固方案可行。3.以PCCP结构型式为基础,针对PCCP的曲面特征,研发了一种预应力束环形锚固装置,避免传统的锚具对加固体造成破坏,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施工工序。4.开展PCCP体外预应力加固原型试验,沿管体轴向布设3个断面,每个断面分别在管腰、管顶及管底位置布设应变片,通过模拟PCCP管体从完好到破坏再加固过程的真实性态,不但掌握了全过程管体的力学特征,而且获得了加固前后管芯混凝土及钢绞线的应力应变响应曲线。对加固后断丝管的力学性态进行全面分析,评价PCCP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对于PCCP断丝管的加固效果。在恒定工作压力0.6MPa状态下,从PCCP管节中部开始分组断丝,断丝率达到37.7%时,管芯混凝土宏观裂缝开始扩展,此时停止断丝;减压至0.2MPa,利用钢绞线对PCCP断丝管施加体外预应力,加压至设计压力0.9MPa,压力稳定,管体裂缝仍然处于闭合状态,管体承载能力恢复到原设计荷载,且管体水密性良好,加固效果显着。5.以PCCP原型试验管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对原型试验加压至工作压力→断丝至宏观裂缝扩展→逐级降压至自流压力→钢绞线安装及张拉→分级加压至设计压力的试验全过程进行模拟,得到PCCP断丝管在各种工况下的力学响应,并且通过模拟结果与原型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体外预应力加固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设计理论以及结构型式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可靠性。由于管芯混凝土及砂浆保护层的非结构性裂缝影响,管体结构受力过程中刚度减弱,在建立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时,管芯混凝土和砂浆保护层的本构模型采用塑性损伤模型(CDP)。承插口钢件的连接有其特殊性,建立了三节PCCP原型管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考虑了砂浆握裹力对于钢丝的作用,对断丝的影响范围进行了分区处理,优化了断丝模型;针对预应力钢丝的实际缠丝类型,采用螺旋缠绕的方式施加预应力,对以往的计算模型进行了优化。6.采用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包括钢绞线布设间距、抗拉强度、管体性能等因素对PCCP结构性能的影响,确定各相关因素对PCCP管体承载能力的影响程度,并结合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 PCCP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指标体系,为后期PCCP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的优选和实施提供支撑。
邬爱清,齐文彪,蒋昱洲,卢波,刘阳,薛兴祖[6](2020)在《超大直径高水压无粘结预应力涵管原型模型试验》文中研究指明吉林引松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吉林省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大型跨区域引调水工程。内径5.1 m的超大型现浇混凝土预应力输水涵管能否成功应用,是引松供水工程重大关键技术难题之一。通过开展1∶1原型结构模型试验,系统研究了钢绞线预应力变化规律、沿程孔道摩阻力以及张拉锚头摩阻力损失情况、不同工况下混凝土涵管应力变形规律、伸缩缝变形规律等关键问题。在预应力涵管地面水力高压试验封堵技术、全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磁弹效应测试技术、水下收敛变形测试技术、双螺旋对偶的预应力涵设计方法、气-液复合加压稳压技术、涵管预应力结构三维非线性数值仿真技术以及极度严寒条件下的模型试验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成功地优化了设计方案、改进了施工工艺。研究成果为推动水利水电工程中预应力输水涵管设计方法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张大魏[7](2019)在《某核电站反应堆双层安全壳结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WWER反应堆双层安全壳结构满足三代核电技术要求,它是由反应堆筏基底板、外筒体墙、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内筒体墙、内穹顶、外穹顶、闸门以及钢衬里等部分组成。本文针对核反应堆双层安全壳的钢衬里、内壳预应力系统、外壳穹顶支撑的关键施工技术进行探究,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钢衬里筒体的特点,进行分层分块吊装,对安装方法进行研究,并对钢衬里最大的贯穿件套筒进行吊装分析;(2)针对钢衬里穹顶体积大、重量大,且不是完全对称结构的特点,结合工况对钢衬里穹顶吊装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控制穹顶下口、筒体上口的半径、周长以及吊装变形,最终保证穹顶吊装就位后的精准对接;(3)钢衬里穹顶吊装后,进行内壳混凝土穹顶施工的有限元模拟,分析混凝土施工对钢衬里穹顶的变形影响;(4)进行预应力系统的相关试验:波纹管性能试验、钢绞线锚具系统力学性能试验、预应力新型稳定浆体的配合比试验,在进行全比例灌浆试验、新型预应力管道摩擦试验之后,进行倒U型钢束整体穿束施工;(5)外壳穹顶使用脚手架钢管作为支撑,基于保证支撑立杆的稳定,在内壳混凝土面上设计支撑点并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
齐文彪,刘阳,薛兴祖,徐世明,马振洲[8](2019)在《吉林引松工程超长有压隧洞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输水工程线路穿越浅埋沟谷段进行后张法无黏结预应力环锚隧洞结构和涵洞结构的现场原位试验工程实例不多,节省工程投资和加快施工进度采用TBM开挖的Ⅰ、Ⅱ类花岗岩隧洞不衬砌技术的成功案例较少。吉林引松工程在规模大、地质条件复杂、技术难度高建设条件下采用超长有压引水隧洞,利用BQ法进行长大隧洞岩石质量分级对比分析,通过理论研究、数值计算、模型试验和生产性原位试验,解决了超长有压隧洞关键技术问题。工程建设中采用的岩溶地质勘察和可靠的技术手段,可为大直径TBM穿越灰岩岩溶地区方案布置提供借鉴意义。
孙伟[9](2019)在《现浇箱梁桥腹板155m超长预应力筋施工工艺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需要在建设大量的桥梁。考虑到桥的造价以及结构稳定性,因此在桥梁建设中大多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桥。综观桥梁建设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到目前桥梁建设正向更大、更长的趋势方向发展,同时也更注重桥梁美学和环境保护。因此,现浇箱梁桥超长预应力施工工艺将在我国桥梁施工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现浇箱梁桥超长预应力施工工艺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预应力筋较长施工中钢绞线不易穿入、张拉工序不严谨、张拉完成后真空压力注浆难密实等方面技术难题有待解决。本课题以金钟公路(东丽之光大道西段延长线)改造工程主桥为155m变截面连续箱梁结构的东丽之光大桥为例,该结构要求施工整体性高并且美观,因此箱梁主体腹板采用超长预应力筋施工。通过对现浇箱梁桥超长预应力筋施工中易出现的超长钢绞线穿束、张拉工序控制和保障孔道灌浆密实、超长预应力筋张拉施工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控制等主要技术难题进行研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优化施工工艺,解决了施工过程中易出现的质量问题,保证了工程质量。经过研究达到完善施工工艺,缩短工期,降低施工成本,保证工程质量,提高项目整体经济效益的目的。本课题研究的施工方法,对同行业相同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指导意义,促进该项施工工艺走向成熟,同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课题研究成果将适用于国内所有市政桥梁施工企业。
荆锐[10](2018)在《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计算方法与锚固可靠性研究》文中指出相对于环锚有黏结预应力衬砌而言,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仍处于一个雏形阶段,截至目前为止,它依然是高运行水位、工程所处区域岩体条件不理想以及衬砌开裂后恐影响周边建筑物或边坡稳定性的重大输水排水隧洞工程。环锚无黏结预应力衬砌具有锚索沿程预应力损失小、衬砌中的压应力分布均匀、衬砌厚度相对较小、锚具槽数量少、工程造价低和建设周期相对较短等优势。所以,作为正在实施中《水工隧洞设计规范》所推荐的一类新兴衬砌型式的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将在今后水利工程中大放光彩。尽管如此,此类衬砌仅在小浪底排沙洞工程等少数工程上得以应用,工程案例相对偏少,同时现有研究多数偏重于方案设计、施工管理等领域。所以,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结构在设计参数计算、锚固区域优化及其可靠性论证都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小浪底排沙洞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分析其力学和数值有限元模型为主要研究手段,透过小浪底工程多年实际观测数据对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通过对环形衬砌结构弹性力学模型的研究,可以得出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的邻锚效应区公式、确定了最大锚索间距的迭加公式,还得到了衬砌厚度及锚索根数的新算法。经验证,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的拟合度较高,而且适用于实际工程中。在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结构有限元建模基础上,结合正交试验理论对其在最高运行水位(120m)时薄弱位置处所产生的最大拉应力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适用于该运行水位情况下关键设计参数的最佳组合。同时,在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运行期围岩和灌浆圈的作用研究中,发现围岩弹性模量越大,对内水压力的分担作用越明显,而灌浆圈分担内水压力效果不理想。经过对已建工程实例中锚具槽区域出现的种种问题分析后,进一步得到针对锚具槽区域的“强化密实&弱化黏结”新设计方法及其布置优化方案。从有限元分析结果和与运行期衬砌实际观测数据对比结果来看,优化后结构在相同内水压力作用下整个衬砌环向应力均匀,最小环向应力仍为压应力,满足衬砌全预应力的要求。该分析结果对今后类似工程设计有一定借鉴意义。在对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锚固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后看出温度变化对预应力锚索的应力状态具有显着影响,其余因素影响较小;并模拟了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运行期间假设端部第一根锚索失效这一最不利工况。
二、预应力钢绞线施工技术在混凝土有压涵管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应力钢绞线施工技术在混凝土有压涵管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预制预应力钢-混凝土梁柱套接节点滞回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装配式结构的发展 |
1.2.1 国外发展概况 |
1.2.2 国内发展概况 |
1.3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连接形式 |
1.4 框架梁柱节点的研究现状 |
1.4.1 装配式梁柱节点抗震性能国外研究现状 |
1.4.2 装配式梁柱节点抗震性能国内研究现状 |
1.4.3 梁柱节点的受剪性能研究现状 |
1.4.4 研究现状总结 |
1.5 预制预应力钢-混凝土梁柱套接节点设计思路 |
1.5.1 预制预应力钢-混凝土梁柱套接节点的提出 |
1.5.2 新型装配式节点的构造与拼装 |
1.5.3 新型节点的优势 |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预制预应力钢-混凝土梁柱套接节点滞回性能试验方案 |
2.1 概述 |
2.2 试件设计与制作 |
2.2.1 试件设计 |
2.2.2 试件制作 |
2.3 材料性能试验 |
2.4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 |
2.4.1 试验装置 |
2.4.2 加载制度 |
2.5 量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预制预应力钢-混凝土梁柱套接节点试验结果分析 |
3.1 概述 |
3.2 试验加载和破坏形态 |
3.2.1 试验加载过程 |
3.2.2 裂缝分布及破坏形态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3.3.1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3.3.2 试件骨架曲线 |
3.3.3 钢筋、钢材应变变化 |
3.4 试验节点滞回性能分析 |
3.4.1 耗能能力 |
3.4.2 刚度退化 |
3.4.3 延性性能 |
3.4.4 强度特征值 |
3.4.5 强度退化 |
3.4.6 变形恢复性能 |
3.4.7 预应力变化 |
3.4.8 节点核心区剪切变形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预制预应力钢-混凝土套接节点滞回性能有限元分析 |
4.1 概述 |
4.2 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程序简介 |
4.3 预制预应力钢-混凝土梁柱套接节点有限元模型 |
4.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2 材料本构关系模型 |
4.3.3 单元类型选取 |
4.3.4 不同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
4.3.5 网格划分 |
4.3.6 加载方式与边界条件 |
4.4 有限元结果分析 |
4.4.1 试件破坏形态对比 |
4.4.2 滞回曲线对比 |
4.4.3 骨架曲线对比 |
4.5 参数影响分析 |
4.5.1 轴压比 |
4.5.2 混凝土强度 |
4.5.3 核心区箍筋配筋率 |
4.5.4 梁端纵筋配筋率 |
4.5.5 有效预应力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预制预应力钢-混凝土套接节点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
5.1 概述 |
5.2 框架梁柱节点的受力机理 |
5.2.1 现有的梁柱节点受力机理 |
5.2.2 预制预应力钢-混凝土梁柱套接节点受力机理 |
5.3 节点受力分析及水平剪力计算 |
5.3.1 节点域受力分析 |
5.3.2 节点核心区水平剪力计算 |
5.4 预制预应力钢-混凝土梁柱套接节点受剪承载力计算 |
5.4.1 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计算 |
5.4.2 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公式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高内水压盾构隧洞预应力混凝土内衬结构受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环形预应力作用机理 |
3 理论计算结果 |
4 三维有限元分析 |
4.1 模型构建 |
4.2 分析要点及工况 |
4.3 分析结果 |
5 结 语 |
(3)预应力节段拼装空心墩抗震性能及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节段拼装桥墩发展及分类 |
1.2.1 节段拼装桥墩的发展 |
1.2.2 节段拼装桥墩的分类 |
1.3 预应力节段拼装桥墩试验研究 |
1.3.1 基本参数研究 |
1.3.2 性能增强构造 |
1.3.3 新型材料研究 |
1.3.4 修复装置 |
1.3.5 其它结构 |
1.3.6 试验研究成果总结 |
1.4 理论研究进展 |
1.4.1 简化分析法 |
1.4.2 梁柱单元有限元法 |
1.4.3 实体有限元法 |
1.4.4 理论研究成果总结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集中塑性铰模型的水平荷载-位移骨架曲线分析 |
2.1 引言 |
2.2 侧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分析 |
2.3 弯矩-曲率(M-φ)分析 |
2.3.1 无预应力增量M-φ曲线分析 |
2.3.2 M-φ曲线特征点 |
2.3.3 等效塑性铰长度计算 |
2.3.4 含预应力增量M-φ曲线分析 |
2.4 弯矩-曲率(M-φ)分析程序 |
2.4.1 M-φ曲线计算步骤 |
2.4.2 M-φ曲线C++程序编制流程图 |
2.5 水平荷载-位移骨架曲线分析 |
2.5.1 第一阶段水平荷载-位移分析 |
2.5.2 第二阶段水平荷载-位移分析 |
2.5.3 第三阶段水平荷载-位移分析 |
2.6 水平荷载-位移骨架曲线分析程序 |
2.7 程序验证与试验预测 |
2.8 材料本构关系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预应力节段拼装空心墩拟静力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方案 |
3.2.1 试件设计 |
3.2.2 材料性能试验 |
3.2.3 试件浇筑、拼装过程 |
3.2.4 加载制式及测试方案 |
3.3 试验现象与失效机制分析 |
3.3.1 试验现象 |
3.3.2 破坏形式 |
3.4 抗震性能指标分析 |
3.4.1 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 |
3.4.2 强度、位移延性 |
3.4.3 残余位移 |
3.4.4 预应力损失 |
3.4.5 塑性铰曲率及接缝张度 |
3.4.6 耗能能力 |
3.4.7 刚度退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纤维单元的预应力节段拼装空心墩抗震性能分析 |
4.1 引言 |
4.2 纤维单元有限元介绍 |
4.2.1 OpenSees有限元软件 |
4.2.2 纤维单元基本原理 |
4.3 塑性铰非线性梁柱单元 |
4.4 等效塑性铰法模型 |
4.4.1 基本假定 |
4.4.2 纤维模型建立 |
4.4.3 纤维截面划分 |
4.4.4 预应力筋等效刚度 |
4.4.5 材料模型 |
4.5 模型验证 |
4.5.1 滞回曲线对比 |
4.5.2 基于骨架曲线的最大承载力、极限位移、延性对比 |
4.6 基于模拟骨架曲线的参数化分析 |
4.6.1 混凝土强度 |
4.6.2 箍筋配筋率 |
4.6.3 预应力筋数量钢绞线 |
4.6.4 恒载轴压比 |
4.6.5 最大侧向承载力的参数影响效果评估 |
4.6.6 延性系数的参数影响效果评估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实体单元的预应力节段拼装空心墩抗震性能分析 |
5.1 引言 |
5.2 实体单元有限元模型 |
5.2.1 单元类型 |
5.2.2 分析模块 |
5.2.3 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 |
5.2.4 钢筋材料模型 |
5.2.5 接缝模拟 |
5.2.6 有限元模型建立 |
5.3 模型验证 |
5.4 基于实体有限元模型受力变形状态分析 |
5.4.1 位移状态分析 |
5.4.2 应力、应变状态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及主要结论 |
6.1.1 基于集中塑性铰模型的水平荷载-位移骨架曲线分析 |
6.1.2 预应力节段拼装空心墩拟静力试验研究 |
6.1.3 基于纤维单元的预应力节段拼装空心墩抗震性能分析 |
6.1.4 基于实体单元的预应力节段拼装空心墩抗震性能分析 |
6.2 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弯矩-曲率(M-φ)曲线 C++语言计算程序 |
附录B 弯矩-曲率(M-φ)曲线C++语言计算程序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4)长距离盾构输水隧洞双层衬砌结构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盾构输水隧洞衬砌结构工程现状 |
1.2.2 复合衬砌试验研究 |
1.2.3 复合衬砌数值模型 |
1.3 已有研究尚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双层衬砌原位试验 |
2.1 背景简介 |
2.2 地质条件 |
2.3 外部水土压力作用下的结构响应 |
2.4 内水压力作用下的结构响应 |
2.4.1 内压加载方案 |
2.4.2 内压加载试验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维精细化数值仿真模型 |
3.1 基本假定与简化数值模型验证 |
3.2 材料本构参数 |
3.3 接触关系 |
3.4 几何模型及网格 |
3.5 模型荷载及边界条件 |
3.6 数值仿真对比分析 |
3.6.1 外水土压力单外衬数值仿真分析 |
3.6.2 内压作用下双层衬砌模型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内压下衬砌结构响应 |
4.1 力学特征 |
4.1.1 钢筋应力 |
4.1.2 螺栓应力 |
4.1.3 内外衬轴力及弯矩 |
4.2 变形特征 |
4.2.1 环向变形 |
4.2.2 管片内外侧接缝张开量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种地质下衬砌结构响应 |
5.1 不同风化程度围岩影响 |
5.1.1 环向变形 |
5.1.2 接缝张开量 |
5.1.3 螺栓应力 |
5.2 上软下硬复杂地层 |
5.2.1 管片环向变形 |
5.2.2 接缝张开量 |
5.2.3 螺栓应力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预应力衬砌结构响应 |
6.1 工程现状 |
6.2 三维精细化模型 |
6.3 变形特征 |
6.3.1 环向变形 |
6.3.2 接缝张开量 |
6.4 力学特征 |
6.4.1 钢筋应力 |
6.4.2 螺栓应力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附件 |
(5)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引言 |
1.2.PCCP补强加固常用方法 |
1.2.1.换管法 |
1.2.2.颈缩钢筒内衬 |
1.2.3.钢管内衬 |
1.2.4.内贴碳纤维 |
1.2.5.加强钢带补强加固技术 |
1.2.6.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 |
1.3.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
1.4.研究意义 |
1.5.研究内容 |
第2章 预应力钢绞线的预应力损失计算 |
2.1.预应力原理 |
2.2.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控制力 |
2.3.钢绞线预应力损失计算 |
2.3.1.回缩段长度及对应的回缩角度计算 |
2.3.2.预应力钢绞线与管道之间的摩擦损失 |
2.3.3.锚固损失 |
2.3.4.分批张拉过程中由混凝土弹性压缩造成的损失 |
2.3.5.裂缝减小及闭合造成的预应力损失 |
2.3.6.混凝土的收缩徐变损失 |
2.3.7.预应力钢绞线的松弛损失 |
2.4.实际算例 |
2.5.本章小结 |
第3章 PCCP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设计理论和结构计算方法研究 |
3.1.预应力钢绞线截面面积计算 |
3.1.1.PCCP管体荷载计算 |
3.1.2.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钢绞线截面面积 |
3.1.3.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管芯混凝土抗裂度验算(标准组合下) |
3.1.4.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砂浆保护层应力验算(标准组合下) |
3.1.5.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砂浆保护层应力验算(准永久组合下) |
3.2.实际算例 |
3.2.1.管体荷载计算 |
3.2.2.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钢绞线截面面积 |
3.2.3.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管芯混凝土抗裂度验算(标准组合下) |
3.2.4.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砂浆保护层应力验算(标准组合下) |
3.2.5.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砂浆保护层应力验算(准永久组合下) |
3.3.本章小结 |
第4章 预应力束环形锚固装置及施工方法 |
4.1.新型锚固装置的结构型式 |
4.2.预应力钢绞线施工工序 |
4.2.1.管道开挖与支撑 |
4.2.2.施工准备 |
4.2.3.系统布设与基面处理 |
4.2.4.锚固端安装 |
4.2.5.环穿钢绞线 |
4.2.6.预应力张拉与锁定 |
4.2.7.张拉锚固端防腐 |
4.2.8.混凝土表层防护 |
4.2.9.管道土方回填 |
4.3.本章小结 |
第5章 PCCP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试验研究 |
5.1.试验材料及装置 |
5.1.1.试验材料 |
5.1.2.试验装置 |
5.2.监测仪器及试验方案 |
5.2.1.监测仪器 |
5.2.2.测点布设方案 |
5.3.试验步骤及工况 |
5.4.试验结果与讨论 |
5.4.1.试验结果修正 |
5.4.2.预应力钢丝 |
5.4.3.混凝土管芯 |
5.4.4.预应力钢绞线 |
5.4.5.承插口位移 |
5.5.本章小结 |
第6章 PCCP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有限元分析 |
6.1.组成部件的几何尺寸及单元类型 |
6.1.1.管芯混凝土和砂浆保护层 |
6.1.2.钢筒 |
6.1.3.预应力钢丝 |
6.1.4.预应力钢绞线 |
6.1.5.管周土体 |
6.2.材料本构模型 |
6.2.1.混凝土及砂浆 |
6.2.2.钢筒 |
6.2.3.预应力钢丝及钢绞线 |
6.2.4.管周土体 |
6.3.材料参数 |
6.4.层间关系 |
6.5.荷载与边界 |
6.6.分析步骤 |
6.7.模拟值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
6.7.1.初始加压过程 |
6.7.2.断丝率36.7% |
6.7.3.断丝后减压过程 |
6.7.4.钢绞线张拉完成 |
6.7.5.再次加压过程 |
6.8.本章小结 |
第7章 PCCP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方案评价 |
7.1.敏感性分析 |
7.1.1.PCCP的工作压力 |
7.1.2.管顶覆土荷载 |
7.1.3.钢绞线公称直径 |
7.1.4.钢绞线抗拉强度 |
7.1.5.钢绞线布设间距 |
7.1.6.钢绞线的张拉控制系数 |
7.2.AHP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
7.2.1.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
7.2.2.构建指标因素判断矩阵 |
7.2.3.计算各指标权重 |
7.2.4.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
7.3.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
7.3.1.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
7.3.2.构建模糊互补判断矩阵 |
7.3.3.模糊一致矩阵 |
7.3.4.计算各指标权重 |
7.4.PCCP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指标体系 |
7.4.1.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
7.4.2.构建模糊互补判断矩阵 |
7.4.3.模糊一致矩阵 |
7.5.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研究成果总结 |
8.2.创新点 |
8.3.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研究成果 |
致谢 |
(6)超大直径高水压无粘结预应力涵管原型模型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背景 |
2 工程概况与研究思路 |
2.1 地质条件 |
2.2 结构设计 |
2.3 研究思路和试验内容 |
3 地面高压模型试验方法 |
3.1 预应力涵管地面水力高压试验封堵系统 |
3.2 加压稳压系统及设备 |
3.3 测试断面选择以及测点和仪器布置 |
3.4 原位1∶1模型构筑与试验过程 |
4 主要成果与分析 |
4.1 预应力涵管结构三维有限元分析 |
4.2 张拉试验 |
4.3 填土后压水试验 |
5 结 语 |
(7)某核电站反应堆双层安全壳结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国内外安全壳结构发展与趋势 |
1.3 双层安全壳结构施工技术 |
1.3.1 常见的单层安全壳结构 |
1.3.2 本文研究的双层安全壳结构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安全壳钢衬里施工关键技术 |
2.1 安全壳钢衬里概述 |
2.1.1 钢衬里筒体概况及分析 |
2.1.2 钢衬里穹顶施工难点分析 |
2.2 钢衬里穹顶吊装方案设计 |
2.3 基于吊装过程的钢衬里穹顶有限元分析 |
2.4 钢衬里穹顶吊装技术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壳混凝土施工对钢衬里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
3.1 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 |
3.1.1 钢衬里施工阶段的结构模型 |
3.1.2 支座选择 |
3.1.3 有限元单元网格划分 |
3.2 材料性能试验及本构关系 |
3.3 有限元分析 |
3.3.1 基于施工过程的有限元分析理论 |
3.3.2 混凝土施工阶段的内穹顶钢衬里结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壳预应力施工的关键技术研究 |
4.1 内壳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概述 |
4.2 施工阶段预应力质量控制 |
4.3 预应力系统的材料质量控制试验 |
4.3.1 波纹管性能试验 |
4.3.2 钢绞线锚具系统力学性能试验 |
4.4 新型稳定浆体配制及灌浆试验研究 |
4.5 竖向倒U型钢束整体穿束施工工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外壳穹顶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5.1 外壳穹顶模板支撑设计 |
5.2 外穹顶模板下侧支撑受力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6.3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吉林引松工程超长有压隧洞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TBM穿越灰岩地区技术 |
2.1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
2.2 初步设计阶段岩溶地质 |
2.3 施工期TBM开挖揭露岩溶地质 |
2.4 施工期涌水 |
2.4.1 小河沿段 (桩号66+342~+338) 涌水 |
2.4.2 北沟段 (桩号64+746.5~+699) 涌水 |
2.5 TBM穿越岩溶涌水技术 |
3 工程岩体质量分级和岩体物理力学研究 |
3.1 总干线隧洞地质条件 |
3.2 总干线隧洞岩体力学试验 |
3.3 总干线隧洞围岩质量分级及力学参数综合取值研究 |
4 隧洞现浇无黏结预应力衬砌原位试验研究 |
4.1 无黏结预应力环锚衬砌隧洞段概况 |
4.2 预应力环锚衬砌原位试验主要内容 |
4.3 预应力环锚衬砌原位试验 |
4.4 现浇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试验成果 |
5 现浇预应力涵原位试验研究 |
5.1 现浇预应力涵概况 |
5.2 现浇预应力涵原位试验 |
5.2.1 三维数值仿真结构计算分析 |
5.2.2 现场原位工艺试验 |
5.2.3 现场原位结构力学试验 |
5.3 现浇预应力涵原位试验成果 |
6 TBM施工段花岗岩Ⅰ、Ⅱ类围岩不衬砌研究 |
6.1 围岩破裂损伤现场原位观测和试验研究 |
6.2 寻找关键块体理论方法研究 |
6.3 岩石裂隙网络水力学研究 |
6.4 大洞径不衬砌有压隧洞阻力系数研究 |
7 结论与体会 |
(9)现浇箱梁桥腹板155m超长预应力筋施工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预应力梁桥研究现状 |
1.2.1 预应力技术的发展 |
1.2.2 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研究 |
1.2.3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发展趋势 |
1.3 研究意义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超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受力分析 |
2.1 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特性分析 |
2.1.1 预应力结构的受力特性 |
2.1.2 箱形截面的特点 |
2.2 超长预应力筋施工影响 |
2.2.1 超长预应力筋与管道壁摩擦引起的影响 |
2.2.2 超长预应力筋与张拉伸长量引起的影响 |
2.3 超长预应力筋施工存在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施工工艺 |
3.1 依托工程介绍 |
3.2 现浇箱梁施工过程 |
3.2.1 现浇箱梁施工流程 |
3.2.2 箱梁支架及承载力验算 |
3.2.3 箱梁混凝土浇筑 |
3.3 预应力施工过程 |
3.3.1 施工流程 |
3.3.2 后张预应力的张拉工作 |
3.3.3 预应力筋张拉体系模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长预应力钢筋施工过程研究 |
4.1 概述 |
4.2 超长预应力筋钢绞线穿束 |
4.3 超长预应力筋张拉工序过程控制 |
4.4 超长预应力筋孔道灌浆工艺 |
4.5 超长预应力筋张拉施工出现问题的控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计算方法与锚固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预应力混凝土衬砌结构研究现状 |
1.2.1 预应力混凝土衬砌的分类 |
1.2.1.1 灌浆式预应力混凝土衬砌结构 |
1.2.1.2 机械式预应力混凝土衬砌结构 |
1.2.2 环锚预应力混凝土衬砌结构型式及特点 |
1.2.3 隧洞衬砌设计计算方法概述 |
1.2.4 环锚预应力混凝土衬砌技术应用概况 |
1.3 问题提出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问题的提出 |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已建环锚预应力混凝土衬砌工程概况 |
2.1 已建工程的设计资料及结构布置 |
2.1.1 已建工程设计资料 |
2.1.2 清江隔河岩水电站引水隧洞 |
2.1.3 天生桥水电站引水隧洞 |
2.1.4 小浪底排沙洞工程 |
2.1.5 南水北调穿黄隧洞 |
2.1.6 辽宁大伙房输水工程 |
2.2 已建环锚预应力混凝土衬砌工程对比 |
2.2.1 两种环锚预应力混凝土衬砌结构形式的比较 |
2.2.2 已建工程锚具槽布置对比及回填方法 |
2.3 已建工程的结构设计及相关规范规定的存在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结构计算方法研究 |
3.1 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三维有限元分析 |
3.1.1 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有限元建模 |
3.1.1.1 有限元模型参数的选取 |
3.1.1.2 有限元模型的预应力施加方法 |
3.1.1.3 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有限元模型 |
3.1.2 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实测数据验证 |
3.1.3 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运行期间薄弱位置分析 |
3.2 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的邻锚效应问题 |
3.2.1 邻锚效应问题弹性理论解析 |
3.2.1.1 基本假定 |
3.2.1.2 弹性力学理论模型 |
3.2.1.3 无限长预应力混凝土衬砌计算模型 |
3.2.1.4 半无限长预应力混凝土衬砌计算模型 |
3.2.2 邻锚效应问题实例验证 |
3.2.3 邻锚效应的有限元模型 |
3.2.3.1 衬砌端部轴向约束的确定 |
3.2.3.2 预应力加载方式 |
3.2.4 邻锚效应有限元结果分析 |
3.3 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最大锚索间距的确定办法 |
3.4 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厚度与锚索根数算法 |
3.4.1 环锚预应力钢筋作用的等效形式 |
3.4.2 均匀内水压力作用下衬砌应力计算 |
3.4.3 环锚预应力混凝土水工隧洞衬砌厚度计算 |
3.4.3.1 无内水压力情况 |
3.4.3.2 有内水压力情况 |
3.4.3.3 工程实例试算 |
3.4.4 预应力锚索根数理论计算 |
3.4.4.1 全预应力设计理论 |
3.4.4.2 部分预应力设计理论 |
3.5 基于正交试验理论的关键设计参数最优组合研究 |
3.5.1 正交仿真试验设计 |
3.5.1.1 因素及水平的选择 |
3.5.1.2 正交表的确定 |
3.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2.1 试验结果的直观分析 |
3.5.2.2 试验的统计模型分析 |
3.5.3 衬砌设计参数优化前后环向应力对比 |
3.5.3.1 锚索作用面环向应力对比 |
3.5.3.2 相邻锚索中间作用面环向应力对比 |
3.6 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与围岩联合承载分析 |
3.6.1 已建环锚无黏结预应力衬砌设计资料分析 |
3.6.1.1 环锚预应力混凝土衬砌设计系数 |
3.6.1.2 已建工程衬砌?试算 |
3.6.2 运行期围岩对于承载内水压力分担比的计算分析 |
3.6.3 回填灌浆作用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环锚无黏结预应力衬砌锚具槽区域优化分析 |
4.1 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锚具槽区域应力状态分析 |
4.1.1 施工期小浪底工程锚具槽区域应力状态分析 |
4.1.1.1 环向应力状态 |
4.1.1.2 轴向应力状态 |
4.1.2 小浪底工程运行期槽内回填混凝土应力状态分析 |
4.1.2.1 回填混凝土初始应力状态 |
4.1.2.2 “回填混凝土与衬砌可靠黏结”时的应力分布状态 |
4.2 环锚无黏结预应力衬砌锚具槽区域应力状态改善方法探讨 |
4.2.1 锚具槽局部开裂位置确定 |
4.2.2 上端及两端开裂情况下衬砌锚具槽局部区域应力分布 |
4.2.3 “强化密实&弱化黏结”新思路的提出 |
4.3 环锚无黏结预应力衬砌锚具槽区域开裂实测数据论证 |
4.3.1 小浪底排沙洞典型断面仪器布置 |
4.3.2 小浪底衬砌锚具槽区域开裂的实测数据验证 |
4.3.2.1 施工期衬砌环向应力状态 |
4.3.2.2 运行期衬砌锚具槽区域开裂的实测数据论证 |
4.4 锚具槽部位结构优化 |
4.4.1 优化设计有限元模型 |
4.4.2 施工期锚具槽区域优化前后环向应力对比 |
4.4.2.1 锚索作用面环向应力对比 |
4.4.2.2 相邻锚索中间作用面环向应力对比 |
4.4.3 运行期锚具槽区域优化前后环向应力对比 |
4.4.3.1 锚索作用面环向应力对比 |
4.4.3.2 相邻锚索中间作用面环向应力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锚固可靠性研究 |
5.1 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结构锚固可靠性评价方法 |
5.2 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锚固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
5.2.1 温度因素 |
5.2.1.1 温度升高对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探究 |
5.2.1.2 温度变化对锚索的影响分析 |
5.2.2 水位变化 |
5.2.3 混凝土徐变监测结果与分析 |
5.3 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在锚固失效时的应力状态分析 |
5.3.1 锚固失效对预应力锚索应变的影响 |
5.3.2 失效工况一 |
5.3.3 失效工况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预应力钢绞线施工技术在混凝土有压涵管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预制预应力钢-混凝土梁柱套接节点滞回性能试验研究[D]. 曹思琦. 扬州大学, 2021(08)
- [2]高内水压盾构隧洞预应力混凝土内衬结构受力分析[J]. 姚广亮,陈震,严振瑞,李晓克. 人民长江, 2020(06)
- [3]预应力节段拼装空心墩抗震性能及分析方法[D]. 金郑禄.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长距离盾构输水隧洞双层衬砌结构力学特性研究[D]. 郑怀丘.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5]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研究[D]. 赵丽君.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20(04)
- [6]超大直径高水压无粘结预应力涵管原型模型试验[J]. 邬爱清,齐文彪,蒋昱洲,卢波,刘阳,薛兴祖. 人民长江, 2020(01)
- [7]某核电站反应堆双层安全壳结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张大魏. 东南大学, 2019(01)
- [8]吉林引松工程超长有压隧洞关键技术[J]. 齐文彪,刘阳,薛兴祖,徐世明,马振洲.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19(04)
- [9]现浇箱梁桥腹板155m超长预应力筋施工工艺的研究[D]. 孙伟.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10]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计算方法与锚固可靠性研究[D]. 荆锐. 天津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