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陈迦陵对辛稼轩的接受(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玲[1](2021)在《陈维崧唱和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末清初,易代之变。沉睡了300多年的唱和词,在这场风云际会中重新焕发生机。之前已有相关的研究表明,清初唱和活动与清初词风的演进、清词的“中兴”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明末清初词坛“巨擘”的陈维崧,既是这场唱和风尚中的积极参与者,也是“稼轩风”唱和的引领者。现存陈维崧的词作约有一千六百多首,其中唱和词的数量有四百多首,占其词作总数的四分之一,数量非常庞大,陈维崧可以称是清代唱和词的第一人。同时,陈维崧所处的“时代背景”加上特殊的“个人经历”,都为其唱和词烙上“这一个”的印记。本文从陈维崧唱和词出发,首先对陈维崧唱和词及唱和活动进行细致地梳理,发现陈维崧的唱和历程呈不断变化发展的趋势。故通过陈维崧在唱和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词风的特点,将陈维崧的唱和历程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这三个时期并不是完全切割开的,而是代表陈维崧词风延续和演变的历程。文章主要从陈维崧唱和词的内容、词风、词学观以及他在唱和活动中的地位等多个方面进行考量,探究陈维崧唱和词在这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前期唱和词“多作旖旎语”,且多用意象,擅用“托情于闺襜”的形式,呈现婉约雅丽、寄托遥深的风格;中期唱和词,陈维崧将个人的身世经历一一诉之于词,主体意识强烈,情感浓郁,悲慨激昂,推动了“稼轩风”唱和;后期唱和词是陈维崧唱和词最为绚烂的时期,创作内容、风格多变多样,且以陈维崧为中心的阳羡一地的唱和成为当时“稼轩风”唱和的中心,创作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在词坛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奠定了陈维崧清初“巨擘”的地位。陈维崧的创作轨迹与清初词风的演变相一致,由延续明末的婉约雅丽到激昂慷慨的个人悲欢之书写,从陈维崧个人的唱和可以观照出清初词风的发展流变。陈维崧唱和词既具有普遍性,又具个人魅力。陈维崧唱和词是时代与个人的完美结合,既是时代的产物,又影响着这个时代。
马甜[2](2021)在《迦陵词词调与词风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迦陵词为基础,综括清人序跋、词话、词律等文献,兼及陈维崧的词学思想、实际创作、词学风格等内容,探究迦陵词词调与词风形成的关系。通过对其用调特点、不同题材用调的分析以及用调接受情况的考察,探析迦陵词用调对其多样化词风形成的影响。进而以《贺新郎》一调作为个案研究,探析陈维崧词风以慷慨豪放为标志性词风的原因。通过对迦陵词用调与词风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在词乐失传的背景下,由点到面的进一步深入探析清代词人如何兼顾用调与词风的关系。根据本文的研究思路,共分为五部分,下文将从五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绪论主要梳理总结了从清代至当代迦陵词的研究状况,探讨了陈维崧用调与词风关系研究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同时,对论文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进行了概述。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词调研究的背景以及词调研究的发展与现状,作为论文立论的基础。此外,统计分析了迦陵词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用调的异同和变化,对比总结出迦陵词用调特点。通过对迦陵词用调的统计分析,可知迦陵词用调的整体状况,为后文论述奠定基础。第二章主要从词调接受的角度,探讨了迦陵词对词调的接受与词风形成的关系。针对迦陵词发展的三个阶段,统计不同阶段对词调接受的异同。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对唐五代词调及两宋词调的继承。从不同时期对不同声情词调的接受出发,探析迦陵词接受的广泛来源对其多样化词风的影响。第三章主要探究了迦陵词题材与用调的关系,以及对词风的影响。不同题材的创作针对不同的词调,并影响到不同题材作品的风格。本章第一节对迦陵词的题材进行了分类统计,为下面两节的论述奠定基础。第二节分析了迦陵词不同题材的择调倾向,探析不同题材的特点与不同词调韵律结构的适应性。第三节总结了迦陵词不同题材择调与词风的关系,分为一调多态、一调同态、本意词三个方面。本章主要从题材角度,探析迦陵词不同题材的择调倾向,以及对其词风产生的影响。第四章以《贺新郎》一调为主进行个案分析。探析了陈维崧多用《贺新郎》词调与其词风标出性的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贺新郎》词调的声情特征符合迦陵词的风格追求。其次,《贺新郎》词调所具有的叙事潜质,和迦陵词中擅于运用多视角叙事、插叙、预叙等表达方式不谋而合。最后,陈维崧对“稼轩风”的倡导以及对辛弃疾乃至辛派词人的追摹,也是其多作《贺新郎》一调的原因。本章通过探析陈维崧多用《贺新郎》的原因,以窥其豪放词风特异标出的特点。结语部分对本文探究的迦陵词用调特点、用调接受与词风的关系、不同题材择调与词风的关系、慷慨词风标出性原因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分析了选声择调对迦陵词多样化词风形成的影响。
陶友珍[3](2020)在《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文中提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都会或多或少地打下前代文学的印记,清代是词学复兴的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清词的中兴离不开清人对唐宋词的学习与接受。本文利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从词集、词论与创作三个方面分析研究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情形。就词集而言,本文主要从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着录、刊刻、抄写、校勘、评点、笺注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统计数据显示,秦观、陈允平、辛弃疾、苏轼、赵以夫、周密、周邦彦、吴文英、欧阳修、黄庭坚等人的词集在该时期书目中着录次数较多,选集的着录以《花庵词选》《梅苑》《绝妙好词》《乐府雅词》为最。该时期新刊唐宋词集,别集以姜夔和张炎词集刊刻次数最多,选集以《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刊刻次数为多。顺康雍乾时期学人对唐宋词集的校勘、笺注、评点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唐宋词在清代的传播与接受。唐宋词集的流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顺康雍乾时期词坛风会,其中《花间集》与明末清初词坛的复古之风,《乐府补题》与该时期咏物词的繁荣,《绝妙好词》与中期浙派的兴盛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个时期新编的唐宋词选目前可见的约有23部,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体例全、择取精等特点,为唐宋词的传播与接受打下了较好的文献基础。从统计数据来看,南宋清雅词人及其作品的入选率普遍较高,排名靠前,姜夔和张炎的词尤其受青睐。该时期新编的一些唐宋词选对清代词坛产生了较大影响,《见山亭古今词选》《词综》《词洁》《御选历代诗余》《晴雪雅词》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清人词论也是研究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传播与接受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词话是唐宋词传播的重要途径。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保存和传播的唐宋词数量颇为可观,其主要以品评、赏析、阐释、辨讹、述闻等方式呈现,唐宋词的词话传播具有小众化、碎片化、趣味化和深度化等特点;另一方面,清人在词话中通过研究具体的唐宋词作,学习唐宋人的写作技法,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创作经验。其在词的命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创获,作词讲求蕴藉、合理用典、情景交融。对于长调、中调、小令也能依据其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写作技巧。关于咏物词则主张神似而非形似,须寄托情感。大多数清人都认同宋代是词的高峰时期。他们认为词有着与诗、曲不一样的特质,主张词须幽深而要眇,尤其反对词的曲化和俗化。但清人也认识到了词与其他文体在摅写性情、标举景物方面的相通之处。这种词体观也从侧面透露出清人认同并学习何种唐宋词的接受思想。清人在构建词史时,几乎都忽略了豪放词人,而其列举的各个时期的代表词人往往以南宋清雅词人居多。从顺康雍乾时期关于唐宋词的论争来看,一般而言,清初学人多主张学五代北宋,康熙中叶以还,对南宋词的认可度逐渐提高。正变之论和本色之争基本延续了传统的观点,但强调豪放亦为本色或只可论正变而不可论短长者亦不乏其人,反映了清人较为宏通的接受观;而雅俗之争基本呈现一边倒的倾向,崇雅的势力要远大于媚俗。在词的创作方面,清人也对唐宋词多有接受。从实际情况来看,唐宋词接受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词的创作:明末至顺治初期,清人多学习南唐、花间、北宋,清词多呈现出小令化和艳情化的倾向;顺治中期至康熙中期,清人的接受取向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色,清词题材与风格多样,成就颇高;康熙后期至乾隆后期,是姜、张独尊的时期,清词更追求华丽的外壳而缺乏深广的思想内容,整体成就不如清初。清人在创作上对唐宋词的接受是多方面的,很多地方都是隐性而难以坐实的。故而,本文以追和这一较为明显而特殊的接受方式为例,阐述清人在创作上对唐宋词的接受。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主要有和韵、集句、效体、櫽栝等不同形式,其追和唐宋词时对长调更偏好,追和对象多为唐宋名家名作,对南宋词作尤为青睐。顺康雍乾时期追和词的兴盛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词学文献的储备以及词人创作追和词的契机和心态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清人的追和使李清照、姜夔、张炎等人在词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加速了唐宋词经典化进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词的中兴与繁荣。
王平[4](2019)在《朱祖谋词及其词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晚清时期词学大家辈出,词作数量蔚为大观,艺术风格多样。经过各大词家的不懈探索,词在声律、校勘、词学理论等各个方面都得到极大发展,并呈现集大成的特点。晚清词坛基本以“晚清四大家”——王鹏运、郑文焯、朱祖谋、况周颐主导,王鹏运作为词坛盟主,其他三家都或多或少受其影响。朱祖谋在王鹏运之后主导词坛,继续推进晚清词坛的发展。从文学思潮来看,朱氏凭借高超的校勘水平将“梦窗热”推到极致。从其创作来看,兼取南北宋各家,并能承传风骚传统,将词体尊体运动与文学创作紧密相连,在创作实践中达到词体推尊的目的。与此同时,朱祖谋的词评与词集选录都传达了其词学思想。为比较全面的呈现朱祖谋的创作与词学思想情况,拟以五章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述。第一章探讨朱祖谋词作分期及艺术特质。根据朱氏的生平活动,按照时代将朱氏词作进行分期,结合朱氏词作的词境、格调、风格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简单归纳各个时期的词作题材与词风特质。第二章探讨朱祖谋词创作溯源。朱氏对风骚传统的继承主要表现在词作内容彰显《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以比兴寄托手法在词作中隐喻时事,将现实主义发挥到了极致。并通过对楚辞意象的使用,以及对楚辞爱国精神、屈子高洁之志的传扬,完成了对“风骚”传统更深层次的内化。从抒情传统、言志传统、批判传统等方面推动了晚清风骚传统的经典化过程。第三章探讨朱祖谋词评与书札中的词学批评观。收录在《强村语业》的《望江南·杂题我朝诸名家词集后》诸首,既是文学创作,又是点评词人的词评作品,兼具了文学创作宗尚与文学批评旨归双重属性。在此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朱氏与友人之间的信札以及所题序跋进行佐证,大致可以归纳出朱氏在词体尊体观、词法创作观和词体批评观三方面的词学思想。第四章探讨朱祖谋的清词选集——《词莂》中的词选思想。《词莂》选录了朱氏自己的词作十首,这是一种很特别现象。《词莂》以审慎的词学态度,推动词学及声律发展的编选目的,博采众长,求精求深的编选特色流传于世,显示了朱氏宏大的词学视野,精深的词学理念,是晚清词的重要选本,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箧中词》的重要补充。《词莂》以三分法为编排方式,能够凸显编选者重视词体声律的旨趣,有助于进一步研讨词体的音乐属性、声律特点。通过对《词莂》选目的分析,亦可归纳出其以词存人、以词存史的词选观。第五章探讨朱祖谋词坛地位及影响。朱祖谋作为晚清四大家之一,和其他三家在词学主张与艺术风格上有异同之处。勾勒四人的词学活动,对比词作及词学思想,能够更加明确朱氏在四人之中的地位和作用。梳理近现代各家对朱氏的评价,可以大体了解朱氏在后世的接受概况。钱仲联评价朱氏“结一千年词史之局”,具有极强的概括性。通过考察此评价的合理性,全面总结朱氏的词学影响力。
薛冉冉[5](2018)在《清顺康时期论词词研究》文中提出与词学批评的其他形式研究相比,论词词的研究相对滞后。清顺康时期,伴随清词的崛起,清初论词词有了较大的发展。本文主要依据《全清词·顺康卷》、《全清词·顺康卷补编》,以及相关增补论文,初步梳理出顺康时期论词词456首,词作者184人。并在此基础上做初步研究:第一部分,阐述论词词文体的由来并追溯两宋以来论词词的发展概况。描述清初论词词的繁盛情况并从词作的繁荣、词学批评的复兴、词人交往的活跃程度等方面分析清顺康时期论词词繁盛的原因。第二部分,将顺康时期的论词词分为论词人、论词集、论词体三部分。并以时间为线索将其中的论词人又分为论前代词人与论当代词人两大类。在论词集部分又可细分为他题与自题词集等。借此展现清顺康时期论词词的内容。第三部分,论述清顺康时期论词词的特点与价值。作为词学批评手段之一,论词词不同于词话、序跋、词集评点等词学批评手段,具有即兴性、点示性、意象性、抒情性等。从其价值上来看,不仅为学术界研究清代词学提供了新视角,其丰富的内容对词集词作的辑佚、丰富词学理论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孔哲[6](2017)在《清代宋词学研究》文中指出清代是词体中兴的时期,随着创作的繁盛,词学理论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不管是进行创作还是词学批评,清人都特别注重发掘宋词这座艺术宝库中对他们有益的资源。清代每一个词派的兴盛,每一种词学理论的提出,基本上都与清人对宋词的探究密切相关。清人研究宋词取得的丰硕成果,也为现当代宋词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理清清人对宋词的研究情况,不管是对清词研究,还是宋词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用“宋词学”概括清人的这种研究。宋词学,就是对宋词及其研究史作专门研究的学问。清代宋词学,就是清代学者对宋词及其研究史进行的研究。本文分为六章。《绪论》,界定清代宋词学的概念,阐释其研究价值,评述前人研究成果及其不足,介绍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第一章《清代宋词学的逻辑起点:尊体》,厘清推尊词体与清人研究宋词的关系,阐释清代学者推尊词体的各种途径。第二章《宋词地位论》,论述清人对宋词地位的看法,从词盛于宋、词盛于宋的表现、词非盛于宋三方面进行研究。第三章《宋词词史论》,论述清人对宋词发展、南北宋之争两个问题的研究成果。第四章《宋词风格论》,论述清人对宋词风格流派的多种划分,以及从风格划分中体现出来的“本色当行”观念。第五章《宋词作家论》,主要选择清人眼中代表宋词不同风格的晏殊、欧阳修,柳永、周邦彦,苏轼、辛弃疾,姜夔、张炎等八位词人,论述清人对这些词人的研究、评论情况。第六章《清代宋词学的特点》,从朴学的影响、诗词合流、为清词创作问津三个方面呈现清代宋词学在研究方法上的特点。
冯雨婷[7](2017)在《清初(顺康时期)追和唐宋词研究》文中指出清初顺治、康熙二朝由于历史条件和政治背景等原因,多因诗文网罗文字狱案件,很多文人遂倾向于用词表达内心的情感。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看法、体会,总能在词中找到对应。清词发展整体上呈现学习、模仿唐宋词经典的面貌,这一学习模仿过程又并非单一、被动的复制与重现,而是充满主体性、主动性的创新过程。本文以《全清词·顺康卷》以及补编为研究范围,分析研究顺康词人对唐宋词的追和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探究清初顺康词较唐宋词的创新之处。以对《全清词·顺康卷》及其补编中收录的追和唐宋词的统计数据分析为主,从词家、词作、词调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被和唐宋词家总体以苏、辛为主,兼及颇多唐宋名家,在对两宋的词人选择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对唐宋词名家与名篇的认同整体上是相统一的,具体又变现为名家认同度较名篇认同度高;在词调的选择上倾向于使用一些韵律要求较宽松,适于表达综合情感的词调。第二章从追和者角度分析追词创作的形式、动机并探究追和对象动态变化的原因。追和形式有和韵、和意、风格模仿三种,动机主要有:追摹经典、境遇与情感相似、社会历史时局相似、亲友共作、文学竞赛等,追和对象动态变化体现为不同时段的词人根据时代特征和审美需要,变化地选择特定唐宋词家作为自己的师法对象。第三章以追和词为基础,探究分析清初顺康词人与金、元、明三朝词人相比,在追和对象选择、追和形式、内容、风格上的创新,风格创新以陈维崧的霸悍、何采的清新狂傲、金堡的苦涩辛辣等为代表。分析不同词人对同一首词的和作差异也可以辨析顺康词人创作的不同风格。
赵郁飞[8](2017)在《近百年女性词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百年女性词史研究,即以女性为创作主体、创作时间大致框定在1900—2000年的词史研究。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旧体)诗词研究”提出的基础上自然成立的,它既是“20世纪诗词研究”的“子菜单”之一,又葆涵有自身特定的独立性。从历史时段讲,自晚清、民国、共和国直至网络时代的一百年中,不可胜数的女词家以佳词丽句秀出闺阃、卓然挺立,不仅足以同世男性相抗轶,壮百年词史之声色;更能上摩前贤之垒,在百年词史镌刻芳名。近百年女性词史构成了对20世纪词史的补益及对千年女性词史的续写,理应获得更多瞩目。女性词将以何等姿态与分量“入史”?在近代词特别是民国词研究呈显出持续热火状态的大背景下,专门的女性词研究不免显得门庭冷落、贫瘠荏弱一些。虽然先行者已贡献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文献与理论工作,但整体系统研究20世纪女性词——也即续写《女性词史》——的工作还仍然处于学界的期待视野当中。其实,对大量女性词文献及理论的搜罗告诉我们:只要理念调转得充分允洽,对其进行整合性研究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条件已经具备。这部续写的《女性词史》虽在时段上不得不处于“续”的地位,而其理论意义则越轶出了古代文学研究的藩篱,成为中国文学熔铸对接的一个重要“中观”层面。本文绪论部分包含“近百年女性词史的概念厘定与研究起点”、“共时与历时:近百年女性词的词史定位”、“体量与坐标:近百年女性词的探研路径”三部分,除了解决了选题必要性、合法性的问题外,也基本确定了行文方法论——以政治∕物理时间断限设定章;以本时期内最杰出或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词人设定节,并在她身后选择性地安排与之关联的其他女词人;同时穿插文学潮流、重大问题等其他信息,以期营造丰富、立体、灵活的“学术观感”。虽然并未刻意求全,但正文选取的女词家也即个案也达到了百家左右。第一章“清民之际女性词坛”以传统才媛吕凤、罗庄为核心,以其他官夫人、“名父之女”等不同身份的“旧女性”作为补益,展现民国到来之前的世纪之初的女性词坛。第二章为“以南社诸子为核心的新女性词人群”。在风云万变、百废俱兴的民国,女性词史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新女性”势必造就“新词史”:“人中龙凤女苏黄”、擅书“海外新词”的吕碧城是百年中第一座高峰,她的周围还有胞姊吕惠如、戊戌变法时期杰出女性薛绍徽、千里寻父的康有为之女康同璧等。“湖湘双璧”张默君与陈家庆是南社女词人最高艺术成就的代表,而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女性收藏家潘静淑等都各臻精诣。在“秋风秋雨”笼罩下,还出现了秋瑾至友徐自华、徐蕴华姊妹以及虽属社外而受秋瑾影响深巨的女杰刘韵琴与郭坚忍。南社,为百年女性词史带来了强健的发端。第三章“民国中后期学人与艺人词坛”时期是词史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密集地诞生了沈祖棻、陈小翠、周錬霞、丁宁(具体位置在下一章)“民国四大女词人”——也是百年、千年中的一流词家,为波澜壮阔的女性词史长篇谱就了高潮澎湃的最强章回。本章对相对火热的沈祖棻研究提出了路径上的反思商榷,回顾了尉素秋、冯沅君的抗战心史,论证了陈小翠所以称为“百年冠冕”的理由,并为“万人低首拜红裙”的周錬霞作出了现代性别意识下的学术判断,最后简述了福建何振岱老人门下“寿香社女词人群”的创作情况。第四章“共和国初建期词人群体”中,深入剖析了由民国入共和国的卓越女词人丁宁历经数十年磨折的填词生涯,表彰了共和国第一代女词家代表、曾流落新疆的蔡淑萍记录时代创痛的词业成就,回顾了茅于美的绝美情词,最后梳理了岭南女性词发展小史——包括冼玉清及朱庸斋门下的沈厚韶、梁雪芸、苏些雩,其中苏氏以清新明畅的时代风貌堪称分春馆女弟子翘楚。第五章“以学人为主干的新时期词群”。在风雅赓续的荆棘路上,一定是学人保存着那一颗火种。本章首先介绍了词名沉埋的刘柏丽,她以纤手挽起颓势,在新时期鼓荡起英迈的稼轩风,是“当代学辛首功”。特色各异的“学人三家词”段晓华、景蜀慧、李舜华至今还活跃在词坛上,而享誉十数年的李静凤堪称当代婉约大家,她的《散花词》是百年女词人存词量之最。新时期不可不提桃李满天下的叶嘉莹,她继承了苦水门风,并传递到了女弟子曾庆雨、石任之一代青年词人手中。第六章为“网络女性词坛”。如果说民国三十年是“黄金时代”,那么自2000年以来迎来创作、艺术高峰的网络词坛就是女性词的“白银时代”:任淡如创办了最着名的诗词网站之一菊斋,其中不仅有第一代“偶像级”词人孟依依,更有以秦月明、看朱成碧、如月之秋为代表的女性作者,她们为早期网络词史留下亮丽的色彩。问余斋主人、添雪斋是网坛一流女词人的代表,她们一守正、一开新;一雄浑、一奇丽,形成了双峰并峙的局面。发初覆眉横空出世,以空灵幽深的“小眉体”直指人心,带来了女性与文学遇合所能发生的最美妙的“化学反应”。如今最为活跃的新生代女词人夏婉墨、唐颢宇及她们创新意味浓郁的创作,让我们对古典诗词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乐观和希望。第七章“港台及海外女性词坛”引入地域观照视角,对文化环境、创作生态有别于大陆的香港、台湾、海外女性词人进行梳理论述。其中佼佼者如香港之张纫诗、潘思敏;台湾之琦君、张荃及海外之李祁、张充和,皆面目自具、各足成家。时间、空间的双重维度共同撑构起繁复多元、生机勃勃的百年女性词史。
关锡耀(KWAN Sikyiu)[9](2017)在《辛弃疾与南宋君臣关系考论》文中研究指明辛弃疾乃南宋出类拔萃的词人。他出生于山东济南,当时属金人统治区。由于金主完颜亮南侵,北方发生内乱,辛弃疾乘机聚众起义,后辗转投归南宋。他在南宋经历四朝,虽仕途三起三落,然志切恢复,念念不忘,无奈囿于形势,事无可为,最后赍志而殁。曲折的遭遇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作品。本论文分为五章,重点考论辛弃疾在南宋期间和四位君主、四位宰执及七名台谏的交往关系,并试图探讨这些交往背后所蕴含的重要历史和文化意义。第一章考论辛弃疾与高宗的关系。辛弃疾南归时高宗在位,他们一共会面两次,分别为辛弃疾奉表归顺时获得接见及将叛将张安国献俘于“行在”之时。本章主要考论的问题为辛弃疾决定奉表南归之原由、返回山东擒拿叛将之动机、献俘后高宗只“官授前职”是否过于吝啬和辛弃疾对高宗的认知及态度。第二章考论辛弃疾与孝宗的关系。辛弃疾南归不久,高宗即内禅帝位给过继之子赵眘,是为孝宗,辛弃疾时年二十三。孝宗素有恢复之志,《宋史》评他:“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他登基时三十五岁,正值有为之年,且在位长达二十七载。辛弃疾文武全才,亦是力主恢复,理应获得重用。然而,辛弃疾于孝宗一朝虽说建树良多,仕途不错,可是最后亦是被罢落职。他与孝宗的关系也是千丝万缕,疑窦颇多。辛弃疾在孝宗朝为官的时间长达二十年之久,几乎占其南归生活的一半,故探讨他和孝宗的关系尤为本文之重点。本章分为九节,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考论的范围包括辛弃疾的政绩韬略、文章奏折、归正人的身份、性格上的优缺点及罢官赋闲之缘故。第三章探讨辛弃疾与宁宗、光宗的关系。辛弃疾在光宗、宁宗朝曾两番起复为官,他不以老病为念,霍然就道,积极筹备其恢复大业。本章重点考论辛弃疾复出之原由及两位君主所扮演的角色。第四章考论辛弃疾与宰执之关系。宰相是辅弼重臣,既是君主的最高幕僚,又是百官之长。辛弃疾南归四十五年,历四朝君主,虽然外仕的时间较长,但是他和朝中宰执们亦有公事上或者私交上的关系,对其仕宦进退和文学创作亦有重要影响。在众多与辛弃疾有交往的宰执中,本文基于他们对辛弃疾的不同态度,选取了四位加以重点考论,分别为虞允文、叶衡、周必大与韩侂胄。虞允文基本上是主战,因此他和辛弃疾有共同的理念,而辛弃疾亦曾向他上书《九议》,建议恢复之策略。虞允文是一位较中正的贤相,他对辛弃疾的态度较客观公正。叶衡是辛弃疾的官场伯乐,他看重辛弃疾的优点而并不在意他的缺点,他认为辛弃疾慷慨有大义,正是南宋一朝所缺少的救时利器,曾推荐他剿灭茶商军,令辛弃疾一展其军事才能。周必大则刚好相反,虽然他亦有贤名,但是他不满辛弃疾的行事方式,指责其“严苛好杀”,对其多有挑剔和批评。韩侂胄虽然未曾任职宰相,然而他以外戚身份,于开禧元年(1205)拜为平章军国事,立班且在丞相之上,实质掌握了南宋的军政大权,且为开禧北伐的主谋,因而亦加入考论之列。韩侂胄对辛弃疾既有打压,又有利用,牵涉到宁宗朝党争问题,关系颇为复杂。在北伐上只是利用他的名望,并不重视他所建议的策略和部署。第五章则考论辛弃疾和曾经弹劾他的台谏官的关系,重点探讨辛弃疾与王蔺、黄艾、谢深甫、何澹和倪思等人的是非纠葛。辛弃疾生前屡遭弹劾,理由不外乎“贪赃残酷”。本文从考察上述弹劾辛弃疾者之仕历与政治操守等方面着手,试图厘清辛弃疾是否罪名成立,仰或只是台谏官为达到政治清洗目的而进行的诬陷。倪思曾受辛弃疾知遇之恩,在辛弃疾死后竟然弹劾其“迎合开边”,致令辛弃疾被“尽夺遗恩”且累及家人,为后人所不齿。然而,倪思性情傥直,并非攀附权贵之人,故事件之发生极可能别有的缘故。本文对此进行深入考论,剖析原由,试图辨明辛弃疾“迎合开边”的罪名是否成立。有论者采用近代的廉洁新观念来推断,认为辛弃疾“财富与官职收入不相称”,长期闲居却庄园华丽,生活豪奢,因而应该在为官时有犯赃的行为。当然,亦有不少学者驳斥此论,为辛弃疾辩诬。本文依照不同时代、不同政治环境具有不同社会认受性的标准,多方阐发,逐层分析,以检核辛弃疾是否为一名贪官。结语中附带讨论辛弃疾是否一生都是生活在痛苦之中。他终身志切恢复,无奈其后半生屡遭打击,或投置闲散,或调职频频,不得尽其才用,因而一腔忠愤,无从宣泄,遂流连于诗酒,痛苦与郁闷自在情理之中,我们亦可以从他的词作中找到表达落寞与悲愤的许多例证。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衡量,辛弃疾的一生是具备甚多条件可以令他活得幸福、快乐及自豪的,掌握快乐之门的钥匙其实是在他自己的手中。南宋文化发达,传世文献甚多,史料丰富;辛弃疾词成就卓着,影响深远,其散文亦成就不凡,相关研究成果亦十分丰硕。本文广泛地参考各类文献,借鉴一些当代理论、方法,对所探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把握与严谨的考辨,期能对辛弃疾研究领域有所拓展,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有所推进。
莫崇毅,夏志颖[10](2015)在《从“审内”到“审外”——论“词史”写作在顺康之际的演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陈子龙、吴伟业、陈维崧爲代表的一批词人,在顺康之际的二三十年间,先後分三个层次相继实现了"词史"写作由"审内"向"审外"的开拓,在词史上具有承前啓後的意义。与此同时,"词史"概念在这一时期的创作背景下産生并进入了词学讨论的范畴。杜甫"诗史"意义的示范对於这一时期"词史"写作的发展産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清代词学"尊体"的进程。
二、论陈迦陵对辛稼轩的接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陈迦陵对辛稼轩的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1)陈维崧唱和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 |
第一章 陈维崧唱和词及唱和活动梳理 |
第一节 陈维崧唱和词梳理 |
第二节 陈维崧唱和活动梳理 |
一、从唱和方式上:和意、和韵 |
二、从唱和对象上:自和、他和 |
三、从唱和时间上:同代、异代 |
第三节 陈维崧唱和词的分期 |
一、顺治七年至康熙三年——初涉唱和的追随者 |
二、康熙四年至康熙十年——唱和词风的转型与成熟 |
三、康熙十一年至康熙二十一年——唱和中的核心人物 |
第二章 前期唱和词:婉约雅丽,寄托遥深 |
第一节 “艳丽而不空泛,情思浓郁” |
第二节 意象多具指涉,托意杳渺 |
第三节 前期词风形成的原因 |
一、“晚明士风”之冶荡 |
二、取径“云间” |
三、家国之难 |
第三章 中期唱和词:悲慨激昂,情真意切 |
第一节 落魄漂泊中的辛酸与安慰 |
一、迁客骚人之悲慨 |
二、亲人挚友之真情 |
第二节 强烈而独特的自我意识 |
一、个性化的“我”之形象 |
二、主观抒情的爆发力、冲击力 |
第三节 词学思想的转变和重建 |
一、唱和群体的影响:柳州词派、广陵词派 |
二、《今词苑》序:对当时特定文学观的反抗 |
第四章 后期唱和词:“取径非一体,造就非一诣” |
第一节 多元化的唱和内容 |
一、个人的日常生活 |
二、家乡的风土民情 |
三、关注时事,哀民生之多艰 |
四、追忆故国,反思历史 |
第二节 “专力为词”后的自我突破 |
一、唱和词调:丰富且偏爱慷慨悲凉 |
二、唱和词风:兼收并蓄 |
第三节 以陈维崧为中心唱和活动的影响 |
一、唱和中心的转移 |
二、陈维崧领袖地位的确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陈维崧唱和词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迦陵词词调与词风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综述 |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迦陵词用调概况 |
第一节 迦陵词用调背景 |
一、词调的产生与演变 |
二、词调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
第二节 迦陵词用调情况 |
一、《倚声初集》中早期迦陵词用调情况 |
二、《乌丝词》用调情况 |
三、迦陵词整体用调情况 |
第三节 迦陵词用调特点 |
一、用调呈现阶段化特征 |
二、鲜明的词谱意识 |
三、熟调和僻调的使用 |
第二章 迦陵词对词调的接受与词风形成的关系 |
第一节 迦陵词用调接受情况 |
一、早期迦陵词用调来源 |
二、中期迦陵词用调来源 |
三、后期迦陵词用调来源 |
第二节 迦陵词对唐五代词调的接受 |
一、流丽谐婉的令词继承 |
二、变调创作——变幽咽为清新 |
三、慷慨激昂的小令创作 |
第三节 迦陵词对两宋词调的接受 |
一、轻柔婉转声情的词调接受 |
二、优雅清新声情的词调接受 |
三、幽咽声情的词调接受 |
四、激越声情的词调接受 |
五、凄壮郁勃声情的词调接受 |
六、恢张雍容声情的词调接受 |
第三章 迦陵词题材与用调及词风的关系 |
第一节 迦陵词题材内容 |
一、纪事词 |
二、写景纪游词 |
三、咏物词 |
四、咏史怀古词 |
五、酬赠词 |
六、感怀词 |
七、其它题材词作 |
第二节 迦陵词题材与词调选择的关系 |
一、纪事类题材的词调选择 |
二、写景纪游词的词调选择 |
三、咏物题材的词调选择 |
四、咏史怀古题材的词调选择 |
五、酬赠、感怀类题材的词调选择 |
第三节 不同题材择调与词风关系 |
一、一调同态现象 |
二、一调多态现象 |
三、本意词 |
第四章 陈维崧多用《贺新郎》词调与其词风标出性的原因 |
第一节 《贺新郎》词调的声情特征与陈维崧词的风格追求 |
第二节 《贺新郎》词调的叙事潜质和陈维崧词的表达方式 |
第三节 自觉倡导“稼轩”风、追摹辛派词人对用调的影响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清代顺康雍乾时期词传播与接受的环境及课题的提出 |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流布 |
第一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书目中的着录 |
一、别集 |
二、选集 |
第二节 宋版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流传 |
一、毛扆及毛褒所藏宋刻 |
二、钱曾所藏宋刻 |
三、季振宜所藏宋刻 |
四、徐乾学所藏宋刻 |
五、张宗橚所藏宋刻 |
六、黄丕烈所藏宋刻 |
第三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重刻与重抄 |
一、唐宋词集丛刻 |
(一) 汲古阁所刻唐宋词 |
(二) 侯文灿刻《宋十名家词》 |
二、宋词别集重刻 |
三、唐宋词选集重刻 |
(一) 《梅苑》 |
(二) 《草堂诗余》 |
(三) 《绝妙好词》 |
(四) 《乐府补题》 |
四、唐宋词集的重抄 |
(一) 书坊及私人传抄唐宋词集 |
(二) 四库馆臣抄录唐宋词集 |
第四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校勘 |
一、私人藏书家对唐宋词集的校勘——以毛扆和鲍廷博为中心 |
二、四库馆臣对唐宋词集的校勘——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心 |
(一) 字句勘误 |
(二) 作者考订 |
(三) 格律辨析 |
(四) 版本考证 |
第五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评点与笺注 |
一、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评点——以《山中白云词》为例 |
(一) 艺术手法的点评 |
(二) 思想内容的感悟 |
二、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笺注——以《绝妙好词笺》为例 |
(一) 名物掌故笺释 |
(二) 词人生平考证 |
(三) 词人词作评价 |
(四) 其他词作增补 |
(五) 文字内容校勘 |
第六节 唐宋词集的传播与顺康雍乾时期词风的演变 |
一、《花间集》与明末清初复古之风的赓续 |
二、《乐府补题》与顺康雍乾时期咏物词的繁荣 |
三、《绝妙好词》与中期浙派的兴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编选 |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新编唐宋词选概述 |
第二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选中的计量及其接受意蕴 |
一、基本数据的获取、统计与计算 |
二、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
(一) 时代及群体的选择 |
(二) 重要词人的进退与沉浮 |
(三) 词作的审视 |
第三节 唐宋词的选编与顺康雍乾时期词坛风会 |
一、《见山亭古今词选》:清初崇雅之风的酝酿 |
二、《词综》:开启清代学南宋慕骚雅的新时代 |
三、《词洁》:南北兼取的接受理念与客观上崇雅的强化 |
四、《御选历代诗余》:不主一隅与悉归于正 |
五、《晴雪雅词》:示人词法与南宋清雅词风的普及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与接受 |
第一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以《词话丛编》为中心 |
一、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概述 |
二、唐宋词在词话中的传播方式 |
(一) 品评与赏析 |
(二) 笺注与阐释 |
(三) 辨讹与纠谬 |
(四) 纪事与述闻 |
三、词话传播唐宋词的特点和效应 |
(一) 小众化 |
(二) 碎片化 |
(三) 趣味化 |
(四) 深度化 |
第二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接受——以作法的研习为中心 |
一、创作进程的构思 |
二、艺术境界的营造 |
三、作法类型的归纳 |
余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体认与论争 |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对唐宋词人及其作品的体认 |
第二节 词体观背景下的唐宋词接受 |
一、诗、词之异同 |
二、词、曲之异同 |
第三节 词史观背景下的唐宋词接受 |
第四节 顺康雍乾时期关于唐宋词接受的论争 |
一、南北宋之争 |
二、正变之论 |
三、本色论 |
四、雅俗之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从唐宋词接受看顺康雍乾时期词风之演变 |
第一节 明末至顺治初期——宗花间、南唐、北宋与清词的小令化、艳情化 |
第二节 顺治中期至康熙中期——多元化接受与清词题材及风格的多样化 |
一、风云变幻的唐宋词多元接受 |
二、多元接受背景下的清初词坛 |
第三节 康熙后期至乾隆后期——姜张独尊与清词内容的贫弱及风格的单一 |
一、从厉鹗到王昶:对姜张的坚守与新变 |
二、姜张词风笼罩下的其他类型唐宋词接受 |
三、姜张独尊下的雍、乾词坛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从追和看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 |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的形式 |
一、和韵 |
二、集句 |
三、效体 |
四、櫽栝 |
第二节 追和词的计量及其接受意蕴 |
一、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用调排行及分析 |
(一) 追和用调数据基本分析 |
(二) 追和十大词调 |
(三) 追和词调与声情 |
(四) 追和词调选用与原作及词坛风尚关系 |
二、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人排行及分析 |
(一) 追和次数及所属时代分布 |
(二) 追和十大词人 |
(三) 顺康和雍乾时期追和差异分析 |
(四) 稼轩词风在清前期全面回归 |
(五) 康熙中期姜张词风全面崛起 |
三、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作排行及分析 |
(一) 被追和热点作品排行比较 |
(二) 被追和热点作品的词调、题材和风格比较 |
(三) 顺康时期与雍乾时期被追和热点作品之比较 |
(四) 被追和热点作品所属时代比较 |
第三节 追和词兴盛的原因及其对顺康雍乾词坛的影响 |
一、追和词兴盛原因探究 |
二、追和对于顺康雍乾词坛的影响和意义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4)朱祖谋词及其词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对象 |
二、研究述评 |
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
四、重点与难点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六、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朱祖谋词分期及艺术特质 |
第一节 创作初期 |
一、主要事迹及创作情况 |
二、创作题材 |
三、艺术特质 |
第二节 创作转折期 |
一、主要生平事迹 |
二、创作概况 |
三、艺术特质 |
第三节 创作定型期 |
一、仕途巅峰期创作 |
二、卜居归隐期创作 |
三、遗老词创作 |
第二章 朱祖谋词创作溯源 |
第一节 时人评价与强村词中的风骚传统 |
一、揭示强村词传承风骚 |
二、赞誉强村词的现实主义精神 |
三、明确指出强村词中有雅怨 |
第二节 强村词对楚辞的继承 |
一、对楚辞词语及意象的使用 |
二、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义 |
三、以善鸟香草喻忠贞之节 |
四、以恶禽臭物等比谗佞之人 |
第三章 朱祖谋论词词、书札中的词学思想 |
第一节 词体尊体观 |
一、词体起源论:诗词衍生关系 |
二、词体功能论:词承风骚寄托传统 |
三、词体批评论:以诗论词 |
第二节 词法创作观 |
一、转益多师,兼及南北宋 |
二、以诗为词 |
三、尚锤炼,讲声律 |
第三节 词体批评观 |
一、知人论世 |
二、尚真情,以哀动人 |
三、词贵在神骨 |
第四章 朱祖谋《词莂》中的词选思想 |
第一节 《词莂》的编选原则 |
一、审慎的编选态度 |
二、继承《复雅歌词》的编选目的 |
三、博采众长,求精求深的编选特色 |
第二节 《词莂》三分法的编撰体例 |
一、三分法与重声律的词学思想 |
二、重声律的词学生态环境 |
第三节 《词莂》以词存人、存史 |
一、以词存人 |
二、以词存史 |
第五章 朱祖谋的词学史地位及影响 |
第一节 “清末四大家”之一 |
一、“清末四大家”的提出 |
二、四大家的交游唱和 |
第二节 “结一千年词史之局” |
一、此评价的提出 |
二、此评价的合理性 |
结语 |
附录一 朱祖谋编校词集存目 |
附录二 朱祖谋序跋汇编 |
附录三 朱祖谋《清代词坛点将录》 |
附录四 众词家评朱祖谋语汇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清顺康时期论词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清顺康时期论词词概说 |
第一节 论词词之发展概述 |
一、以文学形式论文学 |
二、宋、元、明论词词述略 |
第二节 论词词在清顺康时期的崛起 |
一、词作的大量涌现 |
二、词作内容的丰富 |
三、创作主体的广泛 |
第三节 清顺康时期论词词繁盛成因分析 |
一、与清初词的繁荣同步发展 |
二、与清初词学批评的复兴同步发展 |
三、与清初词人交往的活跃程度同步发展 |
第二章 清顺康时期论词词之内容 |
第一节 论词人 |
一、对前朝词坛大家的重视 |
二、对本朝词人的“偏爱” |
第二节 论词集 |
一、他题与自题词集 |
二、对女性词集与郡邑词集的关注 |
第三节 论词体 |
第三章 清顺康时期论词词之特点与价值 |
第一节 清顺康时期论词词之特点 |
一、即兴性 |
二、点示性 |
三、意象性 |
四、抒情性 |
第二节 从论词词看清顺康时期词坛状况 |
一、云间余韵,各显风流 |
二、词风胚变,百花齐放 |
三、浙西崛起,独领风骚 |
第三节 丰富补充词学研究之史料 |
一、词集词作的辑佚 |
二、词学理论的重要补充 |
三、词人创作取向的细化 |
余论 |
附录 :顺康时期论词词初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清代宋词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清代宋词学的界定及其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清代宋词学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构想、内容与创新 |
第一章 清代宋词学的逻辑起点:尊体 |
第一节 小道说 |
第二节 承认小道的前提下尊体 |
第三节 词非小道 |
第二章 宋词地位论 |
第一节 宋词地位——词盛于宋 |
第二节 词盛于宋的表现 |
第三节 词非盛于宋 |
第三章 宋词词史论 |
第一节 宋词发展论 |
第二节 南北宋之争 |
第四章 宋词风格论 |
第一节 宋词风格流派划分 |
第二节 从风格看宋词的本色当行 |
第五章 宋词作家论 |
第一节 晏殊、欧阳修 |
第二节 柳永、周邦彦 |
第三节 苏轼、辛弃疾 |
第四节 姜夔、张炎 |
第五节 其他词人 |
第六章 清代宋词学的特点 |
第一节 朴学的影响 |
第二节 诗词评论合流 |
第三节 为清词创作问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7)清初(顺康时期)追和唐宋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二、研究现状 |
第一章 清初追和唐宋词统计分析 |
第一节 清初追和词概述 |
第二节 清初词人追和唐宋词家分析 |
第三节 清初词人追和唐宋词作分析 |
第四节 清初词人追和唐宋词调分析 |
第二章 清初追和唐宋词作者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追和唐宋词作者分析 |
一、身份科名 |
二、籍贯归属 |
三、代表词人 |
第二节 追和方式分析 |
一、和意 |
二、和韵 |
三、风格模仿 |
第三节 追和词创作原因分析 |
一、追摹经典 |
二、境遇与情感相似 |
三、社会历史时局相似 |
四、亲友共作 |
五、文学竞赛 |
第四节 追和师法对象动态变化探究 |
第三章 从追和词看顺康词坛的创新 |
第一节 追和对象的创新 |
第二节 追和形式的创新 |
第三节 追和词内容的创新 |
一、与师承相结合 |
二、追和史实与叙写时事结合 |
三、追和与自我情感结合 |
第四节 艺术风格的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近百年女性词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近百年女性词史研究论纲 |
一、概念厘定与研究起点 |
二、共时与历时:近百年女性词的词史定位 |
三、体量与坐标:近百年女性词的探研路径 |
第一章 清民之际女性词坛 |
第一节 凡鸟偏从末世来:论吕凤词 |
一、漱玉为骨格,杂采诸家 |
二、吕凤与聊园词社 |
三、传统才女的精神困境 |
四、庚子变局中的女性书写:许禧身、刘鉴 |
五、左又宜 |
第二节 最后的女性遗民罗庄 |
一、“今日犹自不能忘”的遗民情怀 |
二、“被男人宽容出来的才女” |
三、李慎溶 |
第二章 以南社诸子为中心的民国新女性词人群 |
第一节“谁识隐娘微旨”:论吕碧城词 |
一、狂慧与奇哀:吕碧城词的艺术特质 |
二、“近三百年词家之殿军”辨 |
三、圣因长姊吕惠如 |
四、薛绍徽、陈芸 |
五、康同璧 |
第二节“湖湘双璧”:张默君与陈家庆 |
一、“天予此生潇洒,不负雄奇骚雅”:论张默君词 |
二、“总芳馨怀抱意难禁”:论陈家庆词 |
第三节“秋风秋雨”词人群:徐自华、徐蕴华 |
一、“秋山秋水带余哀”:忏慧词人徐自华 |
二、南社“格律派”女将徐蕴华 |
三、刘韵琴、郭坚忍 |
第三章 民国中后期女性词坛 |
第一节 千秋谁似李夫人:论沈祖棻词 |
一、“藏钩射覆总难猜”:“词史”还是“心史”? |
二、“难从故纸觅桃源”:《涉江词》的“奄有众妙”与自我局碍——兼谈词体拟古之得失 |
三、写情圣手盛静霞 |
四、王兰馨 |
第二节 乱世萍踪:尉素秋与冯沅君 |
一、“自古逢秋悲寂寥”:论尉素秋词 |
二、知行兼擅的词学名家冯沅君 |
三、梁璆的《菩萨蛮·五都词》 |
第三节 百年冠冕陈小翠词 |
一、“算能传、天壤惟文字”:陈小翠的填词生涯 |
二、“湖海胸襟,珠玑咳唾”:陈小翠“词人之词”论 |
三、“三百年来女布衣”:“中性视角”与高士情怀 |
四、“鸳蝴词”传人温倩华 |
五、艺苑词侣顾飞、顾青瑶、陈乃文、陈懋恒 |
第四节“一生爱好是天然”:论周錬霞词 |
一、艳词中女作手 |
二、“峻嶙奇气不堪驯” |
三、爱国女俦杨令茀 |
第五节 寿香社女词人合论 |
一、寿香社词群简论 |
二、王真、何曦、王德愔、施秉庄 |
三、刘蘅、叶可羲、张苏铮、薛念娟、王闲、郑元昭 |
第四章 共和国初建期词人群体 |
第一节“不种黄葵仰面花”:论丁宁词 |
一、“百灵噎恨听哀弦” |
二、刚柔并举、骨采相兼 |
三、“民国四大女词人”简论 |
四、“慷慨使气”的吕小薇词 |
第二节 蔡淑萍与“边雁啼秋”的《萍影词》 |
一、“边雁,边雁,南去云天漫漫” |
二、笃诚与忧患 |
三、丁小玲 |
四、王筱婧、李蕴珠、宋亦英 |
五、周素子的“传体词”与张雪风《鹃红词》 |
第三节“妾有夜光珠,采掬经沧海”:论茅于美词 |
一、叙写一己情事的《夜珠词》 |
二、“此是纯粹之诗” |
三、志洁情芳的张珍怀词 |
四、黄墨谷、柯昌泌、吴君琇 |
第四节 广东现当代女性词人举述 |
一、“岭南巾帼第一”冼玉清 |
二、分春馆女弟子群:沈厚韶、梁雪芸、苏些雩 |
第五章 以学人词为主干的“新时期”词坛 |
第一节“不变惟此变,渤海半扬灰”:论刘柏丽词 |
一、当代学辛首功 |
二、“风雅不亡缘善变” |
第二节 学人三家词:段晓华、景蜀慧、李舜华 |
一、渊雅雍容的段晓华词 |
二、幽秀深窈的景蜀慧词 |
三、剑气箫心的李舜华词 |
第三节“衣边吹散余馨”:论李静凤词 |
一、“藕孔藏身”、“天机触发”的创作观 |
二、雅厚深挚的《散花词》 |
三、谷海鹰与“天心冷、清骨难描”的《捞月集》 |
四、周燕婷、韩倚云、伊淑桦、徐源 |
第四节 叶嘉莹与红蕖词弟子 |
一、“人生易老梦偏痴”:论叶嘉莹词 |
二、曾庆雨、石任之 |
第六章 网络女性词坛 |
第一节 早期网络女词人群体扫描 |
一、“菊斋主人”任淡如与“葬花教主”孟依依 |
二、秦月明、看朱成碧、秦紫箫、萼绿华、采薇、兰之幽兮 ..239三、如月之秋、蓝小蚁、蓝烟、绿烟、飘茵 |
第二节 网坛“二斋”:问余斋主人与添雪斋词 |
一、上揖湖海楼的问余斋词 |
二、“这一抹、灵魂澄碧”:论添雪斋词 |
第三节“我是池中素色莲”:发初覆眉与“小眉体” |
一、从“与子宛如初见”到“与俱磨欲尽,壮骨与春鬓” |
二、“白是情痴红是慧”的小眉体 |
三、非烟、让眉、苏画舸、岛姬 |
第四节 性灵小兽夏婉墨 |
一、“会有心花出我襟” |
二、“生气百年虎虎” |
三、“浩歌悲泣”的陆蓓容词 |
四、黄佳娜、罗恺文、唐颢宇 |
第七章 港台及海外女性词坛 |
第一节“海自波涛云自闲”的香港女性词坛 |
一、南海女子张纫诗 |
二、“学稼轩”的潘思敏与琴人蔡德允 |
三、黄倩芬、刘佩蕙等 |
第二节“过江名士,海陬人杰”:台湾女词家举述 |
一、天风阁传人琦君、张荃 |
二、张雪茵、江芷 |
第三节 海外女性词坛 |
一、“掷平生万事天之末”:论李祁词 |
二、“人间装点自由他”:论张充和词 |
三、赵文漪等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9)辛弃疾与南宋君臣关系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论文的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辛弃疾与宋高宗关系考 |
一、论辛弃疾之奉表南归 |
二、论辛弃疾之直闯金营 |
三、论辛弃疾之官授前职 |
四、论辛弃疾之贤臣择主 |
第二章 辛弃疾与宋孝宗关系考 |
一、论辛弃疾之文韬武略 |
(一) 辛弃疾在滁州、隆兴府为官理民 |
(二) 辛弃疾扑灭茶商军、创建飞虎军所显示的军事才干 |
二、论辛弃疾之召对奏事 |
三、论辛弃疾之章表奏议 |
(一) 《美芹十论》 |
(二) 《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 |
四、论辛弃疾之归正人身份 |
五、论辛弃疾之“好酒”“怨怼” |
(一) 辛弃疾“好酒”论 |
(二) 辛弃疾“怨怼”论 |
六、论辛弃疾之“自矜”“好谀” |
七、论辛弃疾之抗命不羁 |
八、论辛弃疾之“严苛”“好杀” |
九、论宋孝宗与辛弃疾之北伐宏愿 |
第三章 辛弃疾与宋光宗、宋宁宗关系考 |
一、论辛弃疾与光宗之关系 |
(一) 光宗即位与辛弃疾复出的因由 |
(二) 无望之光宗与有为之辛弃疾 |
二、论辛弃疾与宁宗之关系 |
(一) 宁宗朝之党争对辛弃疾仕途的影响 |
(二) 辛弃疾之无力回天 |
第四章 辛弃疾与南宋宰执关系考 |
一、论辛弃疾与虞允文之关系 |
二、论辛弃疾与叶衡之关系 |
三、论辛弃疾与周必大之关系 |
四、论辛弃疾与韩侂胄之关系 |
第五章 辛弃疾与南宋台谏关系考 |
一、论辛弃疾第一次被弹劾与王蔺之关系 |
二、论辛弃疾第二次被弹劾与黄艾之关系 |
三、论辛弃疾第三次被弹劾与谢深甫之关系 |
四、论辛弃疾第四次被弹劾与何澹之关系 |
五、论辛弃疾第五次被弹劾与“臣僚”之关系 |
六、论辛弃疾第六次被弹劾与“臣僚”之关系 |
七、论辛弃疾死后被弹劾与倪思之关系 |
八、论辛弃疾之“贪污行为” |
(一) 辛弃疾贪污之争议 |
(二) 辛弃疾之“不当行为” |
(三) 官员权力与贪腐之关系 |
(四) 贪污之不同准则 |
(五) 辛弃疾之“清官典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参考文献着录中的文献类别代码 |
致谢 |
四、论陈迦陵对辛稼轩的接受(论文参考文献)
- [1]陈维崧唱和词研究[D]. 王鑫玲.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迦陵词词调与词风关系研究[D]. 马甜. 兰州大学, 2021
- [3]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D]. 陶友珍. 苏州大学, 2020(06)
- [4]朱祖谋词及其词学思想研究[D]. 王平. 西北大学, 2019(01)
- [5]清顺康时期论词词研究[D]. 薛冉冉. 江苏师范大学, 2018(12)
- [6]清代宋词学研究[D]. 孔哲.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7)
- [7]清初(顺康时期)追和唐宋词研究[D]. 冯雨婷. 江苏师范大学, 2017(10)
- [8]近百年女性词史研究[D]. 赵郁飞. 吉林大学, 2017(09)
- [9]辛弃疾与南宋君臣关系考论[D]. 关锡耀(KWAN Sikyiu).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10]从“审内”到“审外”——论“词史”写作在顺康之际的演进[J]. 莫崇毅,夏志颖. 中华文史论丛,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