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创新投资促进产业升级

发展创新投资促进产业升级

一、发展创新投资 促进产业升级(论文文献综述)

韩美琳[1](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认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南平市人民政府[2](2021)在《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南政综[2021]5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曹文婷[3](2021)在《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期,为了深化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在政策驱动下风险投资业获得较大的鼓舞,资本市场建设也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风险投资金额为7630.94亿元,风险投资案例数为8234起。我国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风险投资市场。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我国不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提升新三板、设立科创板、完善创业板。其中,提升新三板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推进“双创战略”实施有更为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因为,新三板是专门服务于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孵化平台。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是真正的中小微企业,它们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达不到上市条件,但自身又具有融资需求和发展愿望。这部分企业的数量较大,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数量最多的时候为2017年末达到11630家。本文认为风险投资和新三板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它们都属于“双创战略”框架中的重要支撑内容。它们具备共同的政策目标,即促进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的发展。然而,学界对“风险投资和新三板”主题并未积累较多的研究成果。前期学者较多地关注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而对风险投资与场外市场企业的探讨较少。前期学者较多的关注风险投资对微观企业的影响结果,而忽略风险投资的影响机制和宏观溢出效果。针对以上现实背景和研究不足,本文以场外市场新三板为研究对象,从微观层面探讨风险投资对被投企业价值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考虑到风险投资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受资企业,它可能对整个产业或区域都产生外部效应。因此,从宏观层面探讨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和溢出机制。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获得政策启示,为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机制和充分释放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提供有益的借鉴。随着国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全球疫情尚未得到缓解,我国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的常态化时期。中国要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创业能否在更大范围普及和更高层次推进。而创新创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资本,还需要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平台作为纽带将资本与中小企业的发展连接起来。毋庸置疑,新三板便是这个重要的连接纽带。因此,以中小企业为切入点,探讨风险投资对新三板的影响及溢出效应问题,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重点探讨了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问题。综合运用实证研究法、数理模型法、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系统全面地探讨了该主题。全文的逻辑思路为“提出问题→研究综述→理论基础+现实基础→理论分析+机制分析→实证检验→结论”。就具体章节而言,本文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共分4个章。其中,第1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与研究设计;第2章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3章对本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相关理论;第4章描述了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关系问题。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是本文的核心,包括3个章。其中,第5章为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机制探析;第6章从微观视角实证分析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第7章从宏观视角验证了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的溢出机制和溢出效应。根据前两部分研究,第三部分重在“解决问题”。第8章总结研究结论,并引申出相应的政策启示和提出研究展望。通过研究获得以下几点结论:(1)机制分析表明(1)风险投资通过治理作用机制、认证作用机制、支持作用机制对被投新三板企业发挥积极作用。风险投资作用机制有效运作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为创业企业有信任风险投资的企业文化,风险投资人的声誉资本昂贵且失难复得,风险投资和创业企业能建立建设性的互动关系。(2)风险资本投于新三板企业通过资源配置机制、竞争合作机制、协作链接机制发挥溢出效应。其中,竞争合作机制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协作链接机制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当前阶段,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投入金额较小。因此,风险投资通过协作链接机制发挥溢出效应的效果可能会被削弱。风险投资溢出机制有效运作也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为政府有适当的引导政策,市场环境存在适度的竞争,中小微企业具备吸收能力,资本市场体系健全完善。(2)微观层面实证结果表明(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提升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且这种正向作用并非风险投资自选择效应的结果。(2)风险投资通过改善新三板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股票流动性、外部融资能力实现公司价值增值,即在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存在治理作用、认证作用和支持作用的中介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三个中介效应中,股票流动性(认证作用)表现出完全中介效应,说明信息效率的改善在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功能。(3)进一步,还发现风险资本投资于不同特征的企业对价值增值的影响存在差异。新三板挂牌企业在收入增长能力、无形资产占比、治理规范性、股票流动性、股权融资方面的异质性对风险投资的增值作用有正向影响。而企业规模、债权融资方面的异质性对风险投资的增值作用有负向影响。(3)宏观层面实证结果表明(1)风险投资通过微观企业主体将影响放大到宏观层面而产生溢出效应。即风险投资→新三板企业价值→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路径是存在的(竞争合作机制存在)。风险投资→新三板企业价值→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路径也是存在的(协作链接机制存在)。(2)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显着,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不显着。(3)考虑空间因素也获得相同的结论。新三板市场的风险资本对产业结构高度化有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且空间溢出效应超过了直接效应。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着。(4)以上结论说明风险投资对新三板市场的支持,确实促进了创新型、创业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新主导产业的演变,有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但对产业整合方面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这是因为风险投资对新三板市场的投入金额较小。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发现功能受限,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企业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的实现。因此,风险投资较难引导产业进行整合、关联、聚集,即现阶段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较难发挥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鉴于此,应进一步培育和规范风险投资事业及新三板市场,形成规模的同时要具备质量,使风险投资支持新三板企业的同时,不仅更好地发挥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还能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释放出来。使风险投资更好地帮助中小企业成长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基于以上结论获得如下政策启示:(1)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促进其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以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价值增值作用和产业结构优化溢出效应。(2)风险投资机构要提升专业运作水平,积极参与被投新三板企业的监督与管理。新三板企业要摒弃只想获得资金支持,不愿接受风险投资人管理的家族企业文化观念。(3)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拓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优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4)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新三板企业要注重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及长期竞争力的培养。(5)改善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提升企业价值及促进资源整合,进一步促进风险投资产业结构合理化溢出效应的发挥。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1)拓展了风险投资领域的研究边界。首先,以往学者大多以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本文以场外市场新三板挂牌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其次,现有研究成果大多关注风险资本的异质性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本文则探讨了新三板挂牌企业异质性对风险投资作用效果的影响。此外,风险投资的影响可能不局限于接受投资的公司,基于风险资本对新三板企业的投资,进一步探讨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问题,并尝试性地分析空间溢出效应。补充和拓展风险投资领域的研究成果。(2)丰富了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目前尚未有学者从中介效应模型角度探讨风险投资影响企业价值的内在机制和作用路径,本文把治理作用、认证作用、支持作用同时纳入一个分析框架中,从定量角度解释风险投资对企业价值影响的作用机制。同时基于新三板市场的独特情景,分析了风险投资作用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更客观地评价风险投资的作用,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3)揭示了风险投资溢出机制的工作原理。溢出机制好似一个“黑箱”,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驱动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力量或规则。现有研究成果对风险投资溢出机制的探讨较少。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组成产业的细胞。从企业角度切入,探讨风险投资产业结构优化溢出效应的溢出机制。并借鉴经典生物数学Lotka-Volterra模型对风险投资的溢出机制进行刻画。这种尝试性的探索丰富了溢出效应的研究成果。

乐孟君[4](2021)在《重庆市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金融市场国际化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大量海外风险资本涌入发展迅速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风险投资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也已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尤其是民间资本开始涉猎风险投资业,这使国内风险投资的氛围日益浓厚。尽管国内的风险投资业已取得了不小成就,但总体而言还处于成长优化阶段,尤其对于处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城市而言,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重庆市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城市、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自1997年直辖至今,重庆人均GDP增加近十倍,经济发展十分迅速,重庆在平衡区域经济增长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步入新经济常态,重庆市持续调整产业结构,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规模逐步扩大,然而,目前重庆的产业结构仍存在产业水平较低、结构失衡等问题。诸多研究表明,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之一。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重庆市风险投资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大力发展风险投资,突出金融环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撑作用,这对推动重庆市产业结构升级,引导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重庆市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究竟如何,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围绕重庆市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风险投资、产业结构升级及两者相关性研究的文献,并进行归纳与总结,阐述了风险投资的特点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探讨了相关理论基础。其次,本文对重庆的风险投资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重庆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与成就,通过与国内其他重点城市的情况进行对比得出目前重庆风险投资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障碍与不足。再次,针对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与作用路径进行理论探讨。基于理论分析的框架,本文对重庆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实证选取重庆1998年至2019年相关数据,首先利用协整理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研究二者的关系,结果显示重庆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长期与短期内风险投资均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风险投资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原因,而产业结构升级不是风险投资的格兰杰原因。其次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法检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在风险投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发挥着显着中介作用,但中介效应量较小。最后,为了更好地发展重庆风险投资业,引导风险投资服务于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落实风险投资税收优惠政策、扩宽风险投资融资渠道、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扶持和创新风险投资人才培养机制等政策建议。

李维安,孟乾坤[5](2021)在《高技术产业技术锁定及其升级路径——基于多元治理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治理模式转型是高技术产业突破技术锁定的关键。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计算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以衡量高技术产业技术升级量的变化;基于技术交易市场顺差或者逆差,衡量高技术产业技术升级质的变化,由此可将高技术产业技术演进划分为技术追赶、技术升级、技术引领和技术退出4个阶段,并在多元治理视角下研究政府和企业角色互动的协同治理模式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1)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分化明显,整体研发效率偏低;(2)在高技术产业从技术追赶向技术升级演进过程中,企业应用和实验研究投入激励不足是技术锁定的主要原因;在高技术产业从技术升级向技术引领演进过程中,政府基础研究投入职能发挥不足是技术锁定的主要原因;(3)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上处于技术升级向技术引领过渡的阶段,应着重发挥政府创新治理职能,加强政府基础研究投入,突破技术锁定并推动高技术企业技术升级。

方晨伊[6](2021)在《智能化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文中指出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结构的显着特征,同时产业结构面临优化升级,而年龄结构的改变会显着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智能化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向更高级、更合理的方向演进。本文在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人口老龄化、智能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者之间的传导机制;提出理论假设;界定老年人口的年龄下限,以老年抚养比刻画人口老龄化程度;以产业占比为权重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加权值衡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智能化基础设施投资、智能化核心技术以及智能化经济结果三个层面衡量智能化水平;构建计量模型,并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展开实证研究,逐一检验提出的假设;概括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人口老龄化会从消费需求、资本供给和劳动力供给三个层面影响产业结构;人口老龄化不仅会阻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会阻碍第三产业升级;智能化的出现虽然并不能够改变人口老龄化阻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状,但能削弱这一负面影响;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提高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贸易开放度增加、道路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市场化水平提高以及就业人数增加则会阻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本文为人口老龄化阻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新解释,揭示了智能化发展能有效应对老龄化产生的负面经济问题,也为新时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拓了新的路径。因此,本文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政策指导意义。

潘秋晨[7](2021)在《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增长后,正面临动力转轨,而在复杂的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之下,先前本就潜藏的矛盾更为突出,“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已不适应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但创新效率低下、所有制歧视、产业分割严重等难以转变的现实,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集约型”增长模式的发展。如何找到未来的经济增长动力,是政策制定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中国制造业当下存在的资源错配,不仅说明产业部门包含着充分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空间,更潜藏着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巨大能量。若要释放这一能量,就有必要在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内国际生产体系紧密联结的双循环背景下,结合中国深化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历程,考虑如何构筑更高质量的全球价值链嵌入路径,更充分的利用好全球价值链的组织、治理结构,进而促进生产要素的内外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因此,若能基于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有的放矢的制定政策,改善不平衡、不协调的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对资源的过度消耗等不可持续的问题,就可能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文章将全球价值链与资源配置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基于全球价值链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理论分析框架和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特征事实,系统阐述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不同于以往大部分文献的是,本文在全面量化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内外协同型、内向型动能,并区分制造业行业内、行业间资源错配事实的基础上,利用1996-2013年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以垂直深化的视角探究了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要素流动效应、分工协作效应、外向集聚效应、结构升级效应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展开综述,梳理理论发展脉络并归总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一方面找到支撑本文开展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发现相关研究领域的局限和空白,以阐明本文仍需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第二,以文献综述为源点,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产业经济理论为基础,全面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制造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阐明中国作为一个转型国家,向更高水平的开放型市场经济转变的最终目的是使外部资源对国内市场产生有益的引领作用,从而巩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因此,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机制应是垂直深化和由表及里的,异质性行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可能经由两个端口,产生三种动能,进而通过四类机制发挥作用。一方面是单纯依靠外向型动能驱动的资源优化配置,即在国际市场进出口侧主要发挥作用的要素流动和分工协作机制;另一方面是在异质性行业深化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全球价值链与国内生产体系产生深入联结后在国内市场供给侧发挥作用的机制,可分为外向集聚和结构升级。其中,外向集聚机制主要说明了内外动能的协同作用;而结构升级机制则更强调在外部资源对国内市场产生有益的引领之后,本国产业部门自主增值能力的增强和国内大循环发挥的主体作用。第三,以1996-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为依据,对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角色和资源配置实际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在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形下阐明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行业间的资源配置情况;另一方面,克服总值贸易思维的缺陷,以垂直深化的增加值视角重新考量中国的贸易利益,进一步区分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内外协同型和内向型动能。第四,实证检验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资源配置的程度和方向,进一步界定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优化区间”。第五,实证检验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资源配置的路径机制。首先,构建方程检验在全球价值链嵌入改善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相应的影响机制发挥了什么作用;其次,若存在多种中介机制的多重影响,则进一步确定其中更为显着的中介机制;最后,进一步探讨影响机制是否存在局限性,进而可能在一定条件之下弱化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改善作用。第六,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归总,对如何构筑高质量的全球价值链嵌入路径从而打开效率提升的“黑箱”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和经验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正从一个倾向于被动接受他国中间产品的低端代工者角色,向一个倾向于为全球生产网络输送中间产品的中端分工者角色转变,且在此过程中,国际市场对中国国内循环的依存度逐渐上升。第二,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行业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源错配,也恰好潜藏着实现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巨大能量。若能够改善资源错配,1996-2013年,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还将提升约13.16%,平均每年实现0.73%的增长;总产出将额外提升9.6%,平均每年实现0.53%的增长。第三,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对打通资源在行业间的流通渠道的作用更强,内向型动能对打通资源在企业间的流通渠道的作用更强。进一步的行业异质性分析显示,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行业越来越依赖于偏向内向的全球价值链嵌入动能改善资源配置。非线性分析显示,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各类动能对资源配置均存在一定的“优化区间”。内向型动能与资源错配的关系呈“倒U型”,当内向型动能增强到超过非线性关系的临界值之后,将发挥着可持续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这意味着,基于中国资源禀赋和产业体系构筑的全球价值链高端嵌入路径,确实潜藏着带动经济下一轮快速增长的巨大能量。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内外协同型、外向型动能与资源错配的关系均呈“U型”,且具备“左高右低”的非对称特征,说明外向型动能的参与确实优化了行业间资源配置,且该效应大于抑制作用,合理利用外向型动能将促使其发挥更强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第四,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改善行业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基于外资更替和再配置的要素流动效应共同发挥了多重中介作用,且外资再配置的中介作用更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外资再配置效应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之间呈“倒U型”关系。这意味着,由发达经济体外资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确实隐含着“纵向压榨”效应,而这一效应对东道国市场资源配置的负面影响也将阻碍外资本身的成长。并且,基于内外资部门之间生产率增长动力的差异,外资实质在这一资源协同优化的过程中获益更多,也更依赖于在东道国的资源再配置过程驱动自身的迅速成长。若这一协同优化过程无法持续,“纵向压榨”可能转变为“双向压制”,从而造成“损人不利己”和“两败俱伤”的局面。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中国等发展中经济体为代表的全球价值链从属者的研发行为,实质是全球价值链参与者之间相互追赶和学习的表现,驱动了全球价值链主导者更高效率的资源再配置过程,一定程度消弭了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纵向压榨”效应,“重启”了国内国际资源的协同优化路径。第五,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在改善行业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协作关系实现的就业结构横向调整和融资约束缓解共同发挥了多重中介作用,且就业结构横向调整的中介作用更强。但需要注意的是,就业结构的纵向调整并未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改善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相对于高技能劳动要素的增长,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的深化反而促使制造业更多的积累了对中低技能劳动要素的偏好,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可能存在一定的资源优化配置“偏向”。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虽然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全球价值链嵌入壁垒驱动了制造业整体的资源优化配置,但却以“拖累”劳动要素的优化配置为代价,且低端“拖累”更为严重,由此加剧了劳动和资本要素配置的“双重分割”。第六,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协同型动能改善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外向集聚效应发挥了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全球价值链和国内生产体系的深化联结呈现出显着的协同优化作用。但区分“二元”嵌入模式的研究发现,不论是行业内还是行业间,全球价值链上游嵌入的“隔绝机制”都存在,且上游嵌入度越高,企业对核心技术等资源的保护动机越强,国内国际生产要素的流通、扩散渠道被一定程度的阻隔,个体利益和大局利益的调节失灵促使积蓄于全球生产网络和本地产业集群之下的外向集聚效应被抑制,可能导致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生产体系的“双重分割”。而同时,全球价值链下游嵌入的资源“互仿互享”机制也稳定存在,且下游嵌入度越高的企业与集群内关联企业进行优势资源互享的动机越强,外向集聚效应对资源配置的改善作用亦随之强化。因此,上述两种机制相互博弈的结果一定程度决定了外向集聚效应的强弱,进而左右着内外协同型动能引导资源配置的最终效果。第七,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内向型动能改善行业内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结构升级机制呈现出明显的部分中介作用。而进一步对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机制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通过中间投入优化、国际竞争、“链中学”路径驱动了制造业结构升级。但上述全球价值链的结构升级路径存在行业异质性,进而塑造着结构升级机制下的资源配置路径:技术水平越高的行业越依赖于由中间投入效应产生的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嵌入路径驱动资源优化配置,技术水平越低的行业则越依赖于由国际竞争效应产生的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嵌入路径驱动资源优化配置,而基于“链中学”效应产生的全球价值链高端嵌入路径则能够驱动所有行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且对低技术行业的作用更强。这意味着,正是由于中高技术行业的全球价值链低端嵌入路径依赖、中高端嵌入路径较难贯通、高端嵌入路径正向效应较弱,才造成中高技术行业难以进入内向型动能对资源配置的“优化区间”。

蔡丹炎[8](2021)在《双边投资提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关联的理论与实证》文中研究指明投资作为全球价值链重构的重要动力,已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战略环节,探究双边投资对价值链关联的影响,对我国双边贸易关系建立、制造业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从国家战略来看,符合我国现阶段双向投资同贸易出口有效互动,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为中国加强国际合作和投资促进提供政策建议。第二,从产业升级来看,面对新型贸易壁垒,作为国家强盛重要基石的制造业发展面临着“重构性”冲击,通过双边投资提升制造业的全球竞争能力是短期内最快速的渠道。因此,从理论与实证分析双边投资提升制造业价值链关联既具理论价值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从中国双边投资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出发,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之上,探究双边投资提升价值链关联的影响机制和效应,提出双边投资通过产业共生和技术共生两条路径提高了双边价值链关联。实证部分以中国与40个贸易伙伴国2003-2014年18个制造业行业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通过稳健性检验后的结果表明:IFDI、OFDI与双边投资互动均显着增加了两国之间的价值链关联程度。其次,利用中介效应模型证实了双边投资通过促进两国产业共生效应和技术共生效应提高了两国价值链关联。最后,本文通过分样本回归从产业异质性和国家异质性角度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一是将制造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产业异质性探讨,发现双边投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价值链关联,且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影响更大。二是将贸易伙伴国分为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进行国家异质性分析,对于发达国家,双边投资可以提高两国价值链关联;对于发展中经济体,其影响可能为负但并不显着。

刘耀阳[9](2021)在《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 ——基于技术进步中介效应的检验》文中研究指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要想真正的成为高端制造国家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质”上的增长。最新制定的“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着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的具体发展目标。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金融发展可以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此外,金融发展可以通过驱动技术创新,进而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的经济实力取得显着提升,但优异成绩的背后仍然存在诸多深层次的问题,例如我国产业结构尚未达到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金融机构的服务仍需提质增效,这一些问题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制约作用。本文为探究我国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选取2005-2017年全国(除港澳台外)31省市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对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定义和相关理论介绍的基础上,系统的阐述了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金融发展影响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机制。随后对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全面了解相关指标的发展现状。最后,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探究了金融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门限回归分析了两者影响关系的线性情况;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是否是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的中介变量运用面板数据模型、门限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剖析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效果,并深入分析技术进步在两者间的中介效应,为调整金融发展方向并以此助力“十四五”时期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标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金融发展深化水平显着的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金融发展效率水平显着的抑制了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到强烈的促进作用。(2)金融发展是非线性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发展深化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影响是呈倒“U”形的,即金融发展深化水平超过了一定边界后,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会降低;金融发展效率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抑制作用也是非线性关系,当金融发展效率水平越过门限值时,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抑制作用开始减弱。(3)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两条路径,一是直接效应,二是以技术进步为中介的间接效应。其中,金融发展深化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直接的正效应和以技术进步为中介的间接正效应,间接效应为44.4%;金融发展效率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直接的负效应和以技术进步为中介的间接负效应,间接效应为66.8%。因此,为实现金融发展助力产业结构升级,金融端需要做到优化金融结构,引导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健全直接融资体系;提高金融机构配置资金的效率和质量,金融机构要转变经营方式,做到经营收益与风险相匹配,提高贷款质量,引导资金配给到创新性强、高附加值的行业部门中;强化金融服务创新驱动机制,金融机构要加强对风险投资体系的建设,通过专业化的投资体系建设分散投资风险,为技术创新项目提供合理的资金支持,从而实现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本研究在合理科学的构建相应指标的基础上探究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并以技术进步为中介变量,深入剖析金融发展是否可以通过技术进步这一中间渠道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一方面丰富了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为研究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提供新的参考,对研究边界进行扩充;另一方面对于调整金融发展方向,充分发挥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直接作用及通过作用于技术进步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间接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王巧玲[10](2021)在《技术创新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 ——基于中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站在两个百年的交汇期,回首往期,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逐步实现正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之间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一直在强调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工业之间比例关系的重要性。产业结构是我国产业政策的重点问题,产业与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与联系,是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重要标志,能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所处的状态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我国政府和产业界比较关心的话题。然而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创新驱动,技术创新也逐渐成为产业结构发展的核心动力,科学理论指导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迫切。本文从研发投入、创新产出两个角度分析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其中研发投入从资本投入与人力投入的数量与趋势来分析,创新产出从发明与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数量与趋势分析。从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就业结构的变动,三大产业产值以及产值变化趋势来分析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进而分析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机理,探索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其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评价与测量方法,建立相关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并从全国以及区域层面实证检验两者的关系与作用方向,以中国30个省和直辖市(除西藏外)2006~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分析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能够显着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但其作用大小仍受一定因素的影响,并且区域层面技术创新的差异性较为明显,放眼线下,方兴未艾的高新技术等产业,有的对地理区位不甚敏感,有的格外需要张弛有度的空间,因此区域层面存在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最后,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避免发生虹吸效应,为我国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如提高创新研发投入强度、人才跨市场流动、建立区域间合作机制、加速技术创新成果化,在内卷化的今天,人才跨市流动,对自身、产业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创新投资 促进产业升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创新投资 促进产业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结构转型
        2.1.4 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2.2.1 方向动力
        2.2.2 政策导向
        2.2.3 模式选择
        2.2.4 可行路径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2.3.3 产业竞争原理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3.1.1 产业部门分布
        3.1.2 主导产业选择
        3.1.3 规模水平测度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问题表现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4.2 症因探析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风险投资对企业的影响
        2.1.1 风险投资与企业价值
        2.1.2 风险投资与公司治理
        2.1.3 风险投资与信息认证
        2.1.4 风险投资与网络支持
    2.2 风险投资对产业的影响
        2.2.1 风险投资影响战略新兴产业
        2.2.2 风险投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
        2.2.3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
        2.2.4 产业结构升级与融资制度
    2.3 风险投资与溢出
        2.3.1 关于溢出效应的综述
        2.3.2 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
        2.3.3 风险投资的溢出机制
        2.3.4 风险投资对初创企业的溢出效应
    2.4 风险投资与新三板
        2.4.1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成长能力的影响
        2.4.2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治理水平的影响
        2.4.3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信息认证作用的影响
        2.4.4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网络支持作用的影响
    2.5 简要评述
3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风险投资
        3.1.2 新三板
        3.1.3 企业价值
        3.1.4 机制
        3.1.5 溢出效应
    3.2 相关基础理论
        3.2.1 风险投资理论
        3.2.2 中小企业存在理论
        3.2.3 企业创新成长理论
        3.2.4 溢出效应理论
        3.2.5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关系问题
    4.1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进程
        4.1.1 萌芽期(1986-1997):政策鼓励下风险投资起步且发展缓慢
        4.1.2 探索期(1998-2008):外部环境不确定下风险投资曲折前行
        4.1.3 成长期(2009-2014):金融危机之后风险投资复苏与成长
        4.1.4 发展期(2015 至今):第四次创业浪潮给风险投资新的机会
    4.2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
        4.2.1 募资层面:强监管下募资缩减,早期风投基金募集堪忧
        4.2.2 投资层面:风险投资避险情绪强烈,偏向后期成熟市场
        4.2.3 退出层面:退出案例增加且IPO为主,境外上市减少
    4.3 新三板市场的演变进程
        4.3.1 “两网系统”盛衰更迭,整顿之后被取缔(1992-2000)
        4.3.2 三板市场应时而生,维护资本市场稳定(2001-2005)
        4.3.3 新三板试点开启,市场逐渐扩大(2006-2012)
        4.3.4 股转系统成立,市场活力显现(2013-今)
    4.4 新三板市场的发展现状
        4.4.1 新三板发展趋势放缓,市场强调质量且回归理性
        4.4.2 分层制度改善市场结构,公司治理与监管逐渐提升
        4.4.3 新三板市场交易低迷,多重因素导致流动性不足
        4.4.4 挂牌企业定位“双创一成长”,市场沟通能力有待提升
    4.5 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互动关系
        4.5.1 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契合之处
        4.5.2 新三板为风险资本筛选优质项目提供平台与便利
        4.5.3 新三板增加了风险投资实现资本退出的渠道
        4.5.4 风险投资作为机构投资者利于新三板市场成熟发展
    4.6 风险投资在新三板市场存在的问题
        4.6.1 风险投资在新三板市场的投资规模较小
        4.6.2 风险投资以新三板为退出渠道的案例数量较少
    4.7 本章小结
5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机制探析
    5.1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的理论分析
        5.1.1 基于监督治理理论视角的分析
        5.1.2 基于信息认证理论视角的分析
        5.1.3 基于增值服务理论视角的分析
    5.2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5.2.1 基于风险投资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5.2.2 基于中小企业存在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5.2.3 基于企业创新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5.2.4 基于企业成长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5.3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的作用机制分析
        5.3.1 治理作用机制
        5.3.2 认证作用机制
        5.3.3 支持作用机制
        5.3.4 作用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
    5.4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的溢出机制分析
        5.4.1 资源配置机制
        5.4.2 竞争合作机制
        5.4.3 协作链接机制
        5.4.4 溢出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
        5.4.5 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溢出机制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说明及基本统计分析
        6.1.1 变量构造与数据说明
        6.1.2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6.2 研究假设与计量模型设定
        6.2.1 研究假设回顾
        6.2.2 计量模型设定
    6.3 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6.3.1 治理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6.3.2 认证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6.3.3 支持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6.4 内生性分析
        6.4.1 倾向得分匹配法(PSM)
        6.4.2 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
    6.5 稳健性检验
        6.5.1 稳健性检验Ⅰ:每股净资产(BPS)
        6.5.2 稳健性检验Ⅱ:总市值(Mvalue)
        6.5.3 稳健性检验Ⅲ:每股价值(p_value)
        6.5.4 稳健性检验Ⅳ:东部地区
    6.6 进一步探讨:考虑异质性因素
    6.7 本章小结
7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7.1 变量与研究假设
        7.1.1 变量构造与数据说明
        7.1.2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7.1.3 研究假设回顾
    7.2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溢出机制的验证
        7.2.1 计量模型设定
        7.2.2 实证分析与结果
        7.2.3 稳健性检验
    7.3 基于面板模型: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7.3.1 计量模型的设定
        7.3.2 实证分析与结果
        7.3.3 稳健性检验
        7.3.4 内生性分析
    7.4 考虑空间因素: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7.4.1 空间权重矩阵的构造
        7.4.2 空间自相关检验
        7.4.3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与效应的测算
        7.4.4 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7.4.5 稳健性检验
        7.4.6 内生性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2.1 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促进其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
        8.2.2 风险投资方提升自身实力,新三板企业接纳风险投资介入
        8.2.3 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风险投资发展
        8.2.4 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8.2.5 改善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提升企业价值及促进资源整合
    8.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重庆市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风险投资运作机制研究
        1.2.2 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
        1.2.3 风险投资对风险企业的影响研究
        1.2.4 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研究
        1.2.5 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研究
        1.2.6 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关性研究
        1.2.7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风险投资概论
        2.1.1 风险投资的特点
        2.1.2 风险投资的基本要素
        2.1.3 风险投资的运作流程
    2.2 产业结构升级概论
        2.2.1 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
        2.2.2 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
    2.3 资源基础理论
    2.4 融资缺口理论
    2.5 信号传递理论
第3章 重庆市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分析
    3.1 重庆市风险投资现状分析
        3.1.1 重庆市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3.1.2 重庆市风险投资发展的不足
    3.2 重庆市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分析
        3.2.1 重庆市产业结构升级现状
        3.2.2 重庆市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对比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
    4.1 风险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4.1.1 建设环境支撑体系
        4.1.2 提供资金保障
        4.1.3 提供技术资源
        4.1.4 参与企业管理
    4.2 高新技术产业引导产业结构升级
        4.2.1 开发新兴产业
        4.2.2 改良传统产业
        4.2.3 刺激消费需求结构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庆市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实证研究
    5.1 研究假设
    5.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1 变量说明
        5.2.2 数据来源
    5.3 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实证分析
        5.3.1 模型的选择
        5.3.2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5.3.3 协整检验
        5.3.4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5.3.5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5.3.6 格兰杰因果检验
    5.4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中介效应检验
        5.4.1 中介效应模型
        5.4.2 检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落实风险投资税收政策优惠
        6.2.2 扩宽风险投资融资渠道
        6.2.3 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扶持
        6.2.4 创新风险投资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5)高技术产业技术锁定及其升级路径——基于多元治理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文献综述
2 理论框架及研究假设
    2.1 技术升级过程
        2.1.1 技术追赶阶段
        2.1.2 技术升级阶段
        2.1.3 技术引领阶段
        2.1.4 技术退出阶段
    2.2 技术升级陷阱
    2.3 研究假设
        2.3.1 政府基础研究投入职能与技术升级
        2.3.2 技术追赶向技术升级演进过程中企业治理功能
        2.3.3 从技术升级向技术引领演进过程中政府治理功能
3 实证分析
    3.1 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3.3 回归结果分析
        3.3.1 整体回归
        3.3.2 分阶段回归
    3.4 稳健性检验
        3.4.1 替换变量稳健性检验
        3.4.2 分组样本均值T检验
        3.4.3 混合Logit回归稳健性检验
4 研究结论及启示

(6)智能化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2.1 人口老龄化
        1.2.2 智能化
        1.2.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结构
    1.5 创新和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2.1.1 人口老龄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1.2 人口老龄化阻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1.3 人口老龄化影响产业结构的空间异质性
    2.2 人口老龄化对智能化的影响
    2.3 智能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2.3.1 智能化对就业数量的影响
        2.3.2 智能化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2.4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
    2.5 简要评述
3 传导机制
    3.1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3.1.1 消费需求
        3.1.2 资本供给
        3.1.3 劳动力供给
    3.2 人口老龄化对智能化的影响
    3.3 智能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3.1 智能化提高自动化程度
        3.3.2 智能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4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基准模型
    4.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4.2 描述性统计
    4.3 回归结果
    4.4 稳健性检验
5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智能化的调节效应
    5.1 智能化的调节效应
    5.2 智能化的影响因素检验
    5.3 稳健性检验
6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7)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篇章结构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沿革
        2.1.2 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升级
        2.1.3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量化方式与经济内涵
        2.1.4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生产率效应
    2.2 资源错配与生产率提升的研究
    2.3 开放视角下的资源配置研究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评述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
    3.1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来自国际市场进出口侧和国内市场供给侧的生产率效应
        3.1.1 要素流动效应
        3.1.2 分工协作效应
        3.1.3 外向集聚效应
        3.1.4 结构升级效应
    3.2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资源配置路径研究——基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分析框架
        3.2.1 生产设备和技能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2.2 市场能力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2.3 研发能力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2.4 创新能力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与资源配置的特征事实
    4.1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角色
        4.1.1 实证方法与数据处理
        4.1.2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
        4.1.3 中国制造业行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特征事实
    4.2 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与产出的反事实估计
        4.2.1 实证方法与数据处理
        4.2.2 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资源错配
        4.2.3 中国制造业行业间资源错配
        4.2.4 中国制造业生产率与产出的反事实估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
    5.1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5.2 估计方法与变量处理
    5.3 实证结果分析
    5.4 进一步的研究:还剩下多少“优化区间”?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何而起?——全球价值链嵌入在国际市场进出口侧的外向型动能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
    6.1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要素流动效应:基于内资、外资协同配置的探讨
        6.1.1 内外资部门资源再配置效应的动态分解
        6.1.2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6.1.3 估计方法与变量处理
        6.1.4 实证结果分析
        6.1.5 进一步的研究:国内、国际资源配置协同优化了吗?
    6.2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分工协作效应:基于劳动、资本协同配置的探讨
        6.2.1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6.2.2 估计方法和变量处理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2.4 进一步的研究:劳动、资本要素配置协同优化了吗?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如何存续?——全球价值链嵌入在国内市场供给侧的内向型动能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
    7.1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集聚效应:基于国内国际生产体系联结路径的探讨
        7.1.1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7.1.2 估计方法与变量处理
        7.1.3 实证结果分析
        7.1.4 进一步的研究:全球价值链上游嵌入路径是否存在“战略隔绝”?
    7.2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结构升级效应:基于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的探讨
        7.2.1 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升级效果分析
        7.2.2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7.2.3 估计方法和变量处理
        7.2.4 实证结果分析
        7.2.5 进一步的研究: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是否存在不可持续性?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政策启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本文的局限性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8.3.1 本文的局限性
        8.3.2 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基于Melitz和 Polanec(2015)方法的生产率增长分解式推导
    附录 Ⅱ: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指数、地位指数、前向参与指数、后向参与指数
    附录 Ⅲ: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劳动、资本错配指数及行业间资源错配指数
    附录 Ⅳ: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资源错配指数
    附录 Ⅴ: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生产率和产出增长潜力
    附录 Ⅵ: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结构升级指数
    附录 Ⅶ: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致谢

(8)双边投资提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关联的理论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与内容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国际直接投资的文献综述
        2.1.1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1.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2 IFDI对本国影响效应的文献综述
        2.2.1 IFDI存在正向促进作用
        2.2.2 IFDI没有明显作用
        2.2.3 IFDI存在抑制作用
    2.3 OFDI对本国影响效应的文献综述
        2.3.1 OFDI存在逆向促进作用
        2.3.2 OFDI逆向促进作用不确定
        2.3.3 OFDI不存在逆向促进作用
    2.4 价值链关联的文献综述
        2.4.1 价值链关联的概念
        2.4.2 价值链关联的度量指标
        2.4.3 价值链的影响因素
    2.5 双边投资与价值链关系的研究综述
        2.5.1 IFDI与价值链关系的研究
        2.5.2 OFDI与价值链关系的研究
        2.5.3 双边投资与价值链关系的研究
    2.6 文献评述
3 双边投资与价值链关联的现状分析
    3.1 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概况
        3.1.1 投资规模
        3.1.2 投资特征
    3.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况
        3.2.1 投资规模
        3.2.2 投资特征
    3.3 中国双边投资发展概况
        3.3.1 双边投资持续增长
        3.3.2 双边投资发展问题
    3.4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概况
        3.4.1 中国制造业总出口增加值分解
        3.4.2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
        3.4.3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
4 双边投资对价值链关联的影响机制分析
    4.1 共生理论
    4.2 产业共生效应
        4.2.1 理论基础
        4.2.2 影响路径
    4.3 技术共生效应
        4.3.1 理论基础
        4.3.2 影响路径
5 双边投资对价值链关联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计量模型的建立
    5.2 变量选取和处理
        5.2.1 价值链关联的指标说明
        5.2.2 双边投资的指标说明
        5.2.3 控制变量
        5.2.4 数据来源及说明
    5.3 计量结果分析
        5.3.1 计量模型选择
        5.3.2 基准回归分析
        5.3.3 稳健性检验
    5.4 分样本回归
        5.4.1 产业异质性分析
        5.4.2 国家异质性分析
    5.5 机制检验
        5.5.1 基于产业共生的机制检验
        5.5.2 基于技术共生的机制检验
6 总结与政策建议
    6.1 总结
        6.1.1 现状研究结论
        6.1.2 机制研究结论
        6.1.3 实证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9)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 ——基于技术进步中介效应的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1.金融发展的相关研究综述
        2.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综述
        3.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研究综述
        4.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综述
        5.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可能的创新点
        2.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基础及影响机制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1.金融发展
        2.技术进步
        3.产业结构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1.金融发展理论
        2.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第三节 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机制
        1.金融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机制
        2.金融发展促进技术进步作用机制
        3.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机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第一节 全国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1.金融发展规模
        2.金融发展结构
    第二节 全国技术进步现状分析
    第三节 全国产业结构状况分析
    第四节 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关联性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实证研究
    第一节 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
    第二节 变量的选择与估算
        1.指标确定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实证检验
        1.模型设定
        2.数据平稳性检验
        3.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1.缩尾检验
        2.变量替换检验
    第五节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分析
        1.模型建立
        2.估计结果与分析
    第六节 技术进步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中介效应分析
        1.中介效应模型理论阐述
        2.模型构建
        3.估计结果与分析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技术创新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 ——基于中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框架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二 技术创新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
        二 关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
        三 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
        四 文献述评
第三章 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作用方式与机理分析
    第一节 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方式
        一 技术创新的要素
        二 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的作用方式
    第二节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分析
        一 技术创新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 创新投入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
        三 创新产出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
第四章 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一 创新投入分析
        二 创新产出分析
    第二节 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一 产业结构的变动
        二 就业结构变动
    第三节 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 产业结构升级还不够充分
        二 专利质量偏低,分布不均匀
        三 服务业结构虚高,实体经济的支撑不足
第五章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指标的选取
        一 技术创新的测度
        二 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方法
        三 控制变量的选取
    第二节 模型的构建及数据来源
        一 模型的构建
        二 数据来源
    第三节 实证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一 实证分析
        二 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 人才的跨城市流动,完善科技研究与技术产业
        二 提高创新资本与人才的投入强度
        三 加速技术创新成果化,保护知识产权制度
        四 充分利用溢出效应,建立区域间合作机制
第七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发展创新投资 促进产业升级(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2]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南平市人民政府. 南平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3)
  • [3]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D]. 曹文婷. 四川大学, 2021(12)
  • [4]重庆市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D]. 乐孟君.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5]高技术产业技术锁定及其升级路径——基于多元治理的视角[J]. 李维安,孟乾坤.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21(06)
  • [6]智能化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D]. 方晨伊. 浙江大学, 2021(09)
  • [7]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D]. 潘秋晨.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8]双边投资提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关联的理论与实证[D]. 蔡丹炎. 浙江大学, 2021(10)
  • [9]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 ——基于技术进步中介效应的检验[D]. 刘耀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10]技术创新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 ——基于中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分析[D]. 王巧玲. 烟台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发展创新投资促进产业升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