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项目风险研究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武茗[1](2021)在《PPP明股实债融资的信用风险度量及CDS定价研究》文中提出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又称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PPP模式凭借着能够整合政府公共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多方资源的特点,已经成为该领域重要的融资和合作方式。然而,正是由于PPP模式相对复杂的结构特点,PPP的项目融资问题是阻碍该模式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阻点。从PPP项目融资的资金来源分析,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资金通常是主要部分,但是一方面监管政策有明确的约束,另一方面受到自身风险偏好及经营能力所限,其参与PPP项目融资主要是以明股实债的方式实现。所以,对PPP项目明股实债融资的信用风险度量,并以此为基础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相关研究就成为PPP项目融资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虽然国内外学者对PPP项目融资各种方式的特征、主要融资结构、风险因素、风险分担机制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同时对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DS的定价方法等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都形成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对于国内基于PPP项目的明股实债信用风险度量的有效可行方法研究还很少,尤其是以此为基础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DS的定价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将在这一领域展开分析研究。本文对基于PPP项目明股实债融资的信用风险度量和CDS定价分析进行研究。首先就PPP项目常见的融资方式、项目中风险与相应的分担机制、项目中企业与政府债务的边界、PPP项目明股实债的交易结构等进行初步的研究,建立本文研究对象的逻辑框架。其次,在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企业主体评级的指标体系,考虑企业发生违约的若干极端情况下的模型表现,引入了带盒约束的logistic方法对企业主体的违约概率进行更加准确的刻画。最后,通过一般交易结构增信下的PPP明股实债的违约风险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刻画,并以此构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DS,尝试对各种主要定价方法进行研究,指出以各信用评级的中债收益率曲线结合Jarrow-Turnbull二叉树违约概率模型为基础的定价方法,对于我国当下信用衍生品市场初期发展阶段来说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并以此方法为基础给出相应的实证模拟研究。为我国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参与PPP项目融资并以CDS等信用衍生品来缓释信用风险提供相应的参考。
肖红玲[2](2021)在《PPP项目风险评价及管理研究 ——以某海绵城市PPP项目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内基础设施投资项目采用PPP模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其风险评价与管理也因此成为关注重点。目前关于PPP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风险评价研究大多是针对项目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理论方法计算得到实际项目的风险等级,然而研究项目所属领域差异性较大,尚缺乏一个准确通用的项目评价体系,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构建针对一般PPP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通用风险评价体系,依托该体系可以快速评价出相关PPP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风险等级。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PPP基础设施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的共有风险因子进行初步识别,结合行业专家的咨询归纳,筛选出一般PPP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共性风险因子。基于最佳传递矩阵的改进层次分析法对风险评价指标进行主观权重的计算,克服了必须进行一致性检验的缺点;根据最小信息熵的原理以熵值法对于低样本的项目客观风险权重进行修正;最后通过因子分析法消除风险指标的多重共线性,完成客观风险权重的计算;综合以上三种方法构建出一个通用的PPP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风险评价体系。海绵城市PPP项目是PPP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典型代表。海绵城市PPP项目在建设时需要巨额的投资成本,同时又涉及资金缺口大、项目持续时间长、资金回购速度慢等问题,有着较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体现出大多数PPP基础设施项目面临的风险管理困境。因此本研究最后以某海绵城市PPP项目进行实证分析,对项目整体进行风险等级评价,以验证该风险评价体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发现通过该体系得到的评价结果与实际项目风险等级一致。本文最后针对该项目的主要风险因子探讨相应的应对措施,也对基础设施投资PPP项目的风险管理提出相应建议。虽然不同领域的PPP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涉及的风险类型会有所差异,但按照全寿命周期来识别出的风险结构基本一致。本研究应用三种方法结合构建的风险评价体系,计算式固定简便,可以有效降低计算量,相互纠正减少单一方法产生的错误冗余,同时全面的考虑了主客观方面带来的影响。该体系可广泛应用于PPP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风险评价,对该类项目的风险管理与应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董然[3](2021)在《业主视角下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变更风险预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方工程总承包政策的密集发布,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发展和应用。工程总承包项目的高投资、长周期及契约的不完备性等特点决定了工程变更不可避免,同时因其特殊性也造成变更的风险来源更加复杂。目前我国对于变更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这将会给总承包项目的实施带来不利影响。基于以上现状,本文借鉴风险预警理论,从业主方视角对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变更的风险预警进行如下研究:首先,建立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变更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通过文献研究将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变更按起因主体分为业主方、承包方和其它方三类,并构建变更的前兆信息来源,基于前兆信息对各类变更风险进行识别,通过分析国内外总承包合同文本中相关变更条款确定其变更范围,运用事故致因理论从中识别变更的前兆信息,并利用Pa ICFs模型提取工程总承包项目变更案例的相关前兆信息,最终建立基于前兆信息的变更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其次,基于模糊物元分析构建变更的风险预警模型。通过风险矩阵法确定风险预警指标的预警区间和预警指标值,利用熵权法对预警指标进行量化,采用模糊物元分析法判断其风险警度,构建变更的风险预警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某工程总承包项目为例,验证了该变更风险预警模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最后,提出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基于风险预警的变更实施对策。根据上述风险预警模型判断出的风险警度,对不同程度的风险警情提出应对策略,并针对性地提出每一类变更的防范对策,从而达到风险预警动态控制的目的,提升变更风险管理的水平。综上,本文基于风险预警理论,利用文本分析、案例分析和模糊物元分析等方法,从业主视角出发,建立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变更的风险预警机制,为业主加强变更的风险管控、提高投资控制水平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尹晶晶[4](2021)在《基于更替型EPC合同模式总承包商视角下特殊设计风险及管控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EPC模式呈现加速多元的发展趋势,更替型EPC合同模式愈来愈被业主所青睐。业主首先委托一家设计单位完成初步设计,当这部分工作完成以后,业主开始招标,通过EPC总承包的方式将设计—采购—施工一并发包给总承包商,同时规定总承包商必须与原设计单位签订设计合同,对之前的设计成果负责并完成剩下的设计工作。在此模式下,总承包商不得不面临一些特殊的设计风险,这给总承包商的设计管控提出了新挑战。然而,现有研究很少针对这一模式下总承包商面临的特殊设计风险进行研究,亟需进行此模式风险管控的研究设计。鉴于此,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本文确定了更替型EPC合同模式下总承包商面临的关键特殊设计风险因素。首先基于文献研究对一般EPC项目和更替型EPC项目的设计风险进行识别,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更替型EPC项目特殊设计风险初始清单。再通过专家访谈对初始清单进行补充修正得到最终的特殊设计风险因素清单。接着进一步分析风险因素内在联系将各风险因素串成风险链,以此为基础绘制风险地图,通过出入度评价得到更替型EPC项目的关键特殊设计风险因素,并将其进一步分为控制权类和关系类两类特殊设计风险。其次,本文构建了控制权类特殊设计风险合同管理模型。将总承包商的控制权解构为设计优化权、图纸审查权和变更质疑权,从合同管理条款设计的角度对总承包商的设计管控权进行保障。总承包商的设计优化权通过柔性条款设计给予总承包商创造性的发挥,本文对总承包合同范本中条款模糊的地方进行优化设计建议;而图纸审查权和变更质疑权则采用刚性条款得以强制性的保障。以此对更替型EPC项目控制权类的特殊设计风险进行管控。最后,本文构建了业主、总承包商和设计单位三者之间的伙伴关系来解决关系类的特殊设计风险。分析出关系类的风险会带来(1)信任减弱,合作关系不佳;(2)信息闭塞,交流不畅;(3)设计控制权受限的后果,通过建立伙伴关系可以有效地对此风险进行管控,并从共同愿景的建立、组织结构的构建以及实施流程的建立来构念三者之间的伙伴关系。通过以上研究,本文构建了更替型EPC合同模式下特殊设计风险的管控模型,为更替型EPC总承包商设计管控提供了依据,对于今后我国EPC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一楠[5](2020)在《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研究 ——基于合约视角下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公用事业是通过基础设施向个人或组织提供普遍性必需品和服务的产业集群的总称,具有保证物质生产、维护公共秩序、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作用,同时,还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有力保障。改革开放后,以市场化为导向,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大致历经了招商引资—扩大民营—公私合作(PPP)三个阶段。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逐步从国有企业垄断经营向民营企业特许经营的发展方式转变。正是在这一过程中,PPP作为对传统供给模式的一种替代性制度安排,起到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拓展企业发展空间的积极作用,从而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及公用事业领域逐步流行,近年来各地均推出大量PPP示范项目。与此同时,包括营建用途产生异化、社会资本参与困难、政府监管效能不足、项目合约治理与风险管理水平欠缺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值得社会各界重视并亟待解决。以合约安排为线索,可以将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存在的问题理解为PPP合约的治理问题,从而通过完善其合约条款、优化合约设计的方式为PPP模式在中国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寻找一条优化路径。有鉴于此,笔者通过对相关书籍与资料的研读,借鉴前人的理论成果,并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进行了研究。第一,PPP模式凭借其既能有效解决地方财政压力,又能充分发挥公私各方禀赋优势的特点,逐渐成为推动我国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安排。这一部分内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比已有国内外城市公用事业与PPP模式的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二是城市公用事业的相关特征辨析与行业类别划分。三是通过对PPP概念与内涵的探讨,阐明了其合约本质,并利用产权理论将现有PPP模式分为有限产权、混合产权、完全产权三类。四是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有关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研究的相关理论。第二,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适用性及存在问题。与此相关的论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将目前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存在的问题概括为生产营建用途异化、社会资本参与困难、风险管理能力不足、政府监管效能有待提高四个方面。二是透过合约安排的视角,将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过程重新解读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固定合约阶段、分成合约阶段和PPP合约阶段。三是参照公共部门比较值法(Public Sector Comparator),将以纵向一体化为特征的PPP合约与传统行政合约在公用产品供给效率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PPP模式在我国公用事业领域应用的条件与范围,并辅以合肥王小郢污水处理的实际案例进行验证。第三,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合约的全周期风险管理。由于PPP合约的不完全性,进行PPP合约设计时需要考虑各种风险因素,在把握其风险特征的基础上,实现PPP项目的全周期风险动态管理,从而保证其项目租值创造与分配上的最优化。与之相关论述,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全面准确的风险识别清单,即通过对我国40个PPP问题案例的研究,将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风险归纳为五大类,包括政府引致风险、法律风险、金融风险、项目建设风险和市场运营风险,合计20种,并以此建立风险清单。二是科学系统的风险预警机制。即利用模糊综合评判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风险指标评价体系,演示如何在实践中合理评价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风险。三是权责清晰的风险分担框架,即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将PPP风险因素分级,然后采用层级关联与要约仲裁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风险分担框架。四是群策群力的社会共治环境,从交易费用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传统礼教与公序良俗的规范作用,为处理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风险问题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角度。第四,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优化设计。在PPP项目风险全周期管理的框架下,以数理模型为分析工具,通过探讨项目租值的创造与分配,对PPP合约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实现PPP项目的资源最优配置。与之相关论述,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基本框架概述,包括项目类型与收费机制、主要合约条款以及合约设计准则。二是通过构建数理模型,说明在管制的局限条件下,各个生产要素在合约中所占比例及其变化情况,并对影响项目租值创造与分配的因素进行分析。三是基于PPP合约的不完全性,构建动态博弈的数理模型,并对影响项目租值创造与分配的因素进行分析。四是综合全文的研究分析,从完善PPP合约的收益条款、风险条款、主体条款、监管条款、补充条款五个方面,对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进行优化设计。第五,发展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相关政策建议。总结全文的研究结论,有以下四条政策建议。一是实现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良性发展就要优化其项目合约的设计,主要包括完善模式匹配机制,合理配置项目租值,实现风险动态管理。二是PPP项目合约要以法律框架为依托,突出合约合法合规审查,厘清PPP合约法律关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为PPP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三是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发展需要政府监管的保驾护航。树立全新监管理念,完善政府监管体系,健全监管监督机制,是加强政府监管的三个重要手段。四是发展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需要社会共治,可以通过突出社会规范作用,建立公众问责机制,塑造社会共治环境来实现。总而言之,PPP模式的本质是建立在公共部门(政府)与私人部门(社会资本)之间的合约安排,实现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应当着眼于PPP模式的合约治理,根据具体PPP项目所面临的局限条件,在项目缔约之前,项目试运营期间、项目中期评估阶段适时完善合约条款,从而不断优化PPP的合约设计,为发展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提供一条有效的路径。
周怡[6](2020)在《PPP模式下MS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采购成本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地方政府在工程建设中大量采取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而工程建设属于资源密集型行业,工程采购成本占工程总成本的比重已达到70%以上,加上当前大多数工程项目的采购成本控制还比较粗放,尤其在PPP模式下,利益相关方对项目采购的干预,给项目采购成本控制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对PPP项目采购成本控制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在PPP模式下的项目,它的采购成本会受到自身管理模式和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因此需要运用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降低采购成本,而全面成本控制理论和挣值法在PPP项目管理中能够促进采购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并有效地控制采购成本。MS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是作为PPP模式下的社会事业建设项目,因此全面成本控制理论和挣值法适用于本项目。论文从国内外对PPP模式和采购成本控制理论的研究入手,首先,通过资料收集,对相关理论和研究背景进行综述。然后,笔者实地调研该项目,了解其采购成本管理与控制现状,如项目的基本情况、PPP运作模式、监管情况、采购组织机构、供应商管理、合同评审、材料核算管理等内容,为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接着在理论背景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挣值分析法对项目采购成本控制成效进行量化分析与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发现采购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运用全面成本控制方法对采购成本控制进行改进,制定并实施了该项目的采购成本控制的制度健全、采购质量监督小组、采购质量检测制度、成本绩效考核制度以及对接供应商五个改进对策。然后,再次运用挣值法对实施改进后的采购成本控制效果进行量化检验,最后对改进效果进行评价,证明了改进对策对于项目采购成本的控制是切实有效的结论。本研究证明了挣值法对该项目采购成本检测的准确性和全面成本控制方法对该项目采购成本控制改进的有效性。
张英隆[7](2020)在《基于BIM和IPD模式的工程项目变更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程变更会引起工程造价、质量、进度的变化,因而工程变更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BIM)和项目集成交付模式(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IPD)是近几年建设工程领域的研究及应用热点。IPD模式作为一种协同高效的项目交付模式不断得到推广,同时,BIM技术在项目的各阶段和专业不断得到实践应用,它们的发展为实现工程变更的有效控制与高效管理提供了新的工作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工程变更控制工作的流程和机理,分析基于BIM和IPD模式的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投入的核心管理要素与项目工程变更控制的内在联系,构建变更控制模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求解该模型,计算项目的工程变更控制相对效率。具体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建立了基于BIM和IPD模式的工程项目变更控制模型。针对BIM技术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应用深度等各层面的多样化发展情况,以及IPD模式尚处于试点阶段、鼓励推广“类IPD”模式的现状,本文聚焦于“工程变更控制”这一管理问题,分析基于BIM和IPD模式的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投入的管理要素与项目工程变更控制结果的内在联系,以“管理要素——工程变更控制”生产函数为思路建立基于BIM和IPD模式的工程项目变更控制模型,关注于资源约束条件下的投入有效性和产出最大化,运用直观的数据方法计算基于BIM和IPD模式的工程项目的变更控制效率。2.分析了工程变更控制模型的投入和产出要素。工程项目中运用的BIM技术和IPD模式构成工程变更控制模型的投入。运用重点文献分析法,分类总结出BIM和IPD的管理要素(包括可直接量化的技术性要素和不可直接量化的组织性要素)。针对不可直接量化的组织性要素,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研究项目工程变更控制的组织特性,得出量化表示的项目组织性指标,实现了BIM技术和IPD模式的管理要素的量化表示,作为模型的投入要素。另一方面,研究工程变更控制效果的表现形式,总结同变更相关的显性指标,将其量化作为为工程变更控制模型的产出要素。3.研究了工程变更控制模型的求解方法。针对基于BIM和IPD模式的工程项目变更控制工作所具备的“多投入、多产出”的特点,运用DEA方法求解工程变更控制模型。阐述了基础DEA方法和较为适合本研究的超效率DEA方法的原理和建模步骤。4.开展了工程变更控制模型的案例分析。研究了案例调研的设计思路、调研途径与数据获取方法。调研了五个不同的案例项目,它们分别应用了不同的交付模式及BIM技术。运用“基于BIM和IPD模式的工程项目变更控制模型”求解了各项目的工程变更控制相对效率,对案例项目工程变更控制中的管理要素投入和开展工程变更控制时的组织管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5.提出了工程变更控制的对策建议。从“工程建设领域”、“具体项目开展工程变更工作”和“项目进行工程变更控制时的组织关系”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做好工程变更控制的对策和建议。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运用DEA方法求解建立的“基于BIM和IPD模式的工程项目变更控制模型”,可以有效地进行各项目之间工程变更控制相对效率的评价;(2)根据模型的求解结果,可以分析每个工程项目在取得更高变更控制效率时可供改进的方向,为各项目BIM和IPD管理要素的投入提供了参考;(3)项目中投入的BIM和IPD管理要素会影响项目开展变更控制时的组织关系,本文应用SNA方法进行了组织关系的建模,有效地分析出不同项目的组织关系特性,为工程变更控制模型提供了部分数值化的投入指标,也有助于分析参与项目变更控制工作的个体的组织特性,可以更好地进行组织协调和团队配合;(4)本文提出了在工程建设领域全面推进BIM技术和IPD模式的应用,在具体项目中有针对性地实践BIM技术和IPD理念,关注和优化工程变更控制中参与人员的组织关系等建议,有助于更好地实施工程变更控制。本文的研究创新点包括:(1)率先对“类IPD”项目及仅应用部分BIM技术的工程项目开展变更控制的研究,以提高变更控制效率为目标,为各类项目选用BIM和IPD管理要素提供了参考;(2)提出了评价工程变更控制效率的新思路,关注于工程变更控制中的投入有效性和产出最优化,以生产函数的思路建立了DEA评价模型;(3)尝试运用案例调研和SNA方法,将组织性管理要素和工程变更控制效果的表现性指标进行量化,为DEA生产函数模型中量化较为抽象的投入和产出要素提供了操作方法。
吴丽燕[8](2020)在《水闸及泵站类水利工程项目施工风险评价与防范》文中研究指明水利工程项目是一类兴利剔弊,与人民相互依存的工程项目。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逐步加快,我国的水利事业建设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从1984年云南鲁布革水电站引水导流项目开始,到如今的三峡大坝工程及南水北调工程,无不彰显了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实力。水闸及泵站是水利工程中重要的水工建筑物,为我国的水利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何做好水闸及泵站类水利工程项目施工风险评价与防范,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实际的工程案例为支撑,构建了水闸及泵站类水利工程项目施工风险评价模型,实现对水闸及泵站类水利工程项目施工风险评价与防范。本文首先对水闸及泵站类水利工程项目施工风险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分别从质量、进度、造价、安全四个方面来控制,再考虑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工程建设环境方面的因素,整理了影响水闸及泵站类项目施工风险的7个大因素34个因子。基于这些影响因素,依据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建立了水闸及泵站类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水闸及泵站类水利工程项目施工风险评价模型。最后运用该模型,以扩大杭嘉湖南排杭州三堡排涝工程泵站为例,得出了该施工风险评分低,风险较小并可控的结论。经后期业主、监理等多方反映该工程施工好,运行良好,获得钱江杯,大禹奖、鲁班奖等,产生了较为理想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依此得出了该评价模型较好的应用了水闸及泵站类水利工程项目施工风险评价与防范,结果满足有关规程、规范要求。
宋建华[9](2020)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预测及PPP融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首当其冲,为践行高质量城镇化战略,基础设施势必面临新一轮升级建设,也同时面临巨大的融资需求,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剧增,亟需探索新的资金来源。PPP融资模式可将社会资本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实现公私双方共同投资、优势互补、风险分担、利益共享,因而成为研究及实践的热点。对当前研究内容梳理综述发现:现有基础设施投融资研究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以及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特征的考虑较少。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以有效解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多少?如何通过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如何保障PPP项目顺利进行?”为目标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首先,为解决“投资需求多少?”的问题,深入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特征,有效识别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影响因素,并设置修正因素衡量城市基础设施各系统发展水平以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础建设需求。并运用回归分析建立投资需求与影响因素的量化关系,从而建立基础设施投资预测模型。其次,为解决“如何通过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的问题,着重研究了准经营性以及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政府补贴及付费定价问题,借此完善PPP项目融资机制。满足社会资本方的利益诉求,成功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最后,为解决“如何保障PPP项目顺利进行?”的问题,设计了可在项目运营期间依据项目风险变化进行项目收益分配调整的收益分配机制,在识别项目建设及运营过程中风险基础上;最后引入投入比重、贡献值、任务复杂程度、风险分担量四个修正因子构建修正Shapley值收益分配模型,同时设计可依据项目风险变化及时调整项目收益分配的动态调整机制。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基于多影响因素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预测模型。区别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发展、城镇化率等单一影响因素的耦合关系研究与基于耦合关系的单一因素预测模型构建,本研究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人口、城镇化率等多种影响因素构建投资需求预测模型。并进一步总结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以及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以城市基础设施各子系统投资需求特定影响因素为修正因素,有效衡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识别建设需求,基于回归分析法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预测模型,为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子系统建设顶层设计、投融资决策提供支持。(2)建立和完善了准经营性及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的政府补贴及付费定价机制。针对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构建基于项目经济可行性的最低补贴决策模型,以及考虑社会资本努力成本和项目效益的最高补贴决策模型,建立补贴区间的概念,弥补以政府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补贴决策带来决策固化、决策空间不足等问题。对于非经营性项目,则主要通过构建考虑社会效益最优以及社会资本效用的政府付费定价模型,来完善政府付费定价机制。(3)提出了基于风险分担的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运营收益动态分配机制。该动态分配方式改变了以往“一锤定音”的静态收益分配方式,最大程度地实现实际风险分担量与实际收益分配量的对等,提升了收益分配的公平程度及灵活程度。
李想[10](2020)在《基于SEM的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评价研究 ——以社会资本方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基础设施的建设呈现井喷式发展,大量学者聚焦在了综合管廊的研究上。综合管廊打造了一个集电力、供热、燃气、通信及给排水等多种管线为一体的地下隧道空间,为新型集约型城镇的建设注入了新动力。基于政府对PPP运作模式支持的前提下,综合管廊与PPP模式发生了碰撞,并结合到了一起,因此综合管廊PPP项目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PPP模式的运用,促使社会资本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社会资本方参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阶段,这意味着社会资本方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风险。因此,本研究基于社会资本方视角,对综合管廊PPP项目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首先,以社会资本方的角度,基于以Citespace5.0软件的文献研究法和调查问卷法识别出风险因素清单并建立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评价体系,由政治法律风险、规划风险、金融经济风险、运维风险、建设风险、移交风险6个一级指标,和33个二级指标构成。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基于SPSS25.0对问卷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接着基于AMOS23.0建立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评价的SEM模型,并确定风险影响因素的指标权重。结果表明,一级指标中对PPP项目影响程度较大的政治法律风险,其次是建设风险和规划风险,再接着是金融经济风险、运维风险,移交风险对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的影响程度较小。然后,通过专家评分法对风险因素构建隶属度矩阵,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项目的风险等级进行量化。结果表明,项目风险等级为一般偏高。项目各风险分类的评分及风险等级为:政治法律风险等级为一般偏高;建设风险等级为接近一般;规划风险等级为一般稍低;金融经济风险等级为一般偏低;运维风险等级为一般偏低;移交风险等级为较低。最后,根据SEM确定的指标权重和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针对综合管廊PPP项目的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政治法律风险应对包括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聘请专业法律顾问、政府出台配套政策、规范审批程序等;建设风险应对包括提供质量担保、优化施工技术方案、签订固定价格合同、合理倒排工期等;规划风险应对包括咨询专家、合理利用保险和担保、协调政府制定拆迁补偿标准、建立内外部信息交流制度等;金融经济风险按应对包括约定通货膨胀调整范围、设置利率上限、采取弹性调整、制定资金使用计划等;运维风险应对包括签订最低收费保障的补偿保证协议、明确运维成本计价机制、充分做好市场调研等;移交风险应对包括明确质量验收标准、实施评估项目残值、对项目性能进行功能测试、及对项目实体进行可维护性测试等。
二、建设项目风险研究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项目风险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PPP明股实债融资的信用风险度量及CDS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2章 项目融资与PPP |
2.1 项目融资概述 |
2.1.1 项目融资的起源和发展 |
2.1.2 项目融资的特征 |
2.1.3 项目融资的概念 |
2.2 PPP概述 |
2.2.1 PPP的起源及发展情况 |
2.2.2 PPP模式的具体含义及其契约本质 |
2.2.3 PPP模式的分类 |
2.2.4 PPP模式参与主体 |
2.2.5 PPP模式的组织和合同结构 |
2.3 PPP的理论基础 |
2.3.1 产权与竞争理论 |
2.3.2 项目区分理论 |
2.3.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3.4 委托代理理论 |
2.3.5 PPP理论基础的运用 |
第3章 信用评级与信用违约互换CDS |
3.1 信用评级 |
3.1.1 信用评级的定义 |
3.1.2 信用评级类型 |
3.2 信用风险的度量方法 |
3.2.1 传统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
3.2.2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
3.3 信用违约互换和信用衍生品的概念 |
3.3.1 信用违约互换概念、风险转移原理、交易结构 |
3.3.2 CDS的重要组成要素 |
3.3.3 CDS的特点 |
3.4 国内外信用违约互换的发展概况 |
3.4.1 国外发展历史及概况 |
3.4.2 国内发展历史及概况 |
3.5 国内外CDS定价研究 |
3.5.1 国内CDS定价研究 |
3.5.2 国外CDS定价研究 |
第4章 PPP公司主体债务的CDS定价分析 |
4.1 结构模型对公司违约概率度量 |
4.1.1 Merton违约概率模型对公司违约概率度量 |
4.1.2 First Passage模型对公司违约概率度量 |
4.1.3 Leland & Toft模型对公司违约概率度量 |
4.2 公司主体债务CDS定价与运用范围 |
4.2.1 公司主体债务的CDS定价 |
4.2.2 定价方法的运用范围和不足 |
第5章 PPP明股实债风险分担研究 |
5.1 PPP项目风险及风险分担综述 |
5.1.1 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价 |
5.1.2 风险分担原则 |
5.1.3 风险分担机制 |
5.2 PPP融资结构及明股实债 |
5.2.1 主要融资结构 |
5.2.2 PPP股权投资和债务融资工具 |
5.2.3 PPP明股实债 |
5.3 政府债务问题的PPP政府信用边界 |
5.3.1 PPP全生命周期中的政府责任支出 |
5.3.2 PPP中的政府信用边界 |
5.3.3 政府信用边界扩大的风险分析 |
5.4 PPP项目主体和明股实债风险度量因子 |
5.4.1 PPP项目主体风险度量因子 |
5.4.2 明股实债风险度量因素 |
第6章 PPP主体的信用风险度量 |
6.1 带盒约束的logistic方法 |
6.2 以港口行业为例的信用风险度量 |
6.2.1 经营风险指标 |
6.2.2 财务风险指标 |
6.2.3 风险指标选取和使用 |
6.3 数值分析与检验结果 |
6.3.1 基础数据处理 |
6.3.2 不同空间划分下的结果 |
第7章 一般交易结构下PPP明股实债的CDS定价分析 |
7.1 明股实债的信用评级 |
7.1.1 主体和债项评级 |
7.1.2 各种交易结构增信后的评级 |
7.2 Jarrow-Turnbull模型计算违约概率和CDS定价 |
7.2.1 违约概率推算 |
7.2.2 一次性支付保费情况下CDS价格 |
7.2.3 分期支付保费情况下CDS价格 |
7.3 一般交易结构下CDS价格的实证研究 |
第8章 主要结论和后续研究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致谢 |
(2)PPP项目风险评价及管理研究 ——以某海绵城市PPP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提出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其建设项目的特点 |
2.1.2 海绵城市PPP项目风险的特点 |
2.1.3 PPP风险管理的概念及过程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2.2.1 PPP项目风险识别综述 |
2.2.2 PPP项目风险评价综述 |
2.2.3 PPP项目类别及风险关键因素应对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3 PPP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风险识别 |
3.1 PPP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流程分析 |
3.2 立项决策阶段风险识别 |
3.3 融资阶段风险识别 |
3.4 建设期阶段风险识别 |
3.5 运营期阶段风险识别 |
3.6 PPP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主要风险识别 |
3.7 本章小结 |
4 PPP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
4.1 基于最佳传递矩阵的改进层次分析法计算风险指标的主观权重 |
4.2 采用熵值法计算风险指标的客观权重 |
4.3 基于因子分析法计算风险指标的客观权重 |
4.4 综合评价法计算PPP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风险评价综合权重 |
4.4.1 一级风险指标综合权重 |
4.4.2 二级指标的综合权重 |
4.5 三种方法及综合评价法所得的结果差异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某海绵城市PPP项目风险评价实证分析 |
5.1 项目基本概况 |
5.2 海绵城市PPP项目风险等级评价 |
5.3 海绵城市PPP项目风险评价结果差异对比分析 |
5.4 海绵城市PPP项目主要中高风险指标及应对措施 |
5.4.1 法律风险及应对措施 |
5.4.2 经济风险及应对措施 |
5.4.3 财务风险及应对措施 |
5.4.4 合同风险及应对措施 |
5.4.5 环境风险及应对措施 |
5.4.6 运营风险及应对措施 |
5.5 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管理建议 |
5.5.1 政策风险和法规风险管理建议 |
5.5.2 经济风险和财务风险管理建议 |
5.5.3 管理、技术、质量和环境风险管理建议 |
5.5.4 合同风险和运营风险管理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语及展望 |
6.1 项目风险评价体系的优点 |
6.2 项风险评价体系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业主视角下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变更风险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现实问题的提出 |
1.2.2 科学问题的凝练 |
1.2.3 关键问题的解构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工程总承包模式 |
2.1.1 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
2.1.2 工程总承包模式投资控制的特点 |
2.1.3 工程总承包项目结算方式的分析 |
2.2 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变更管理 |
2.2.1 工程变更的定义 |
2.2.2 工程变更的特点 |
2.2.3 业主方变更管理存在的问题 |
2.3 风险预警理论 |
2.3.1 预警理论的含义和发展 |
2.3.2 风险预警机制的逻辑流程 |
2.3.3 风险预警与风险管理的区别 |
2.4 工程项目风险预警研究综述 |
2.4.1 工程项目风险预警理论的研究 |
2.4.2 工程项目风险预警评价模型研究 |
2.5 相关理论概述 |
2.5.1 前兆信息理论 |
2.5.2 事故致因理论 |
2.6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变更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立 |
3.1 工程变更的产生根源和起因分类 |
3.1.1 产生根源 |
3.1.2 起因分类 |
3.2 基于前兆信息的工程变更风险识别 |
3.2.1 变更风险的前兆信息体系构建 |
3.2.2 业主方相关的变更前兆信息识别 |
3.2.3 承包方相关的变更前兆信息识别 |
3.2.4 其它方相关的变更前兆信息识别 |
3.2.5 基于PaICFs模型的变更前兆信息识别 |
3.3 变更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1 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3.3.2 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四章 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变更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
4.1 基于熵权法的风险预警指标量化 |
4.1.1 权重确定方法的对比 |
4.1.2 基于熵权法权重的确定 |
4.2 基于风险矩阵法的风险预警区间和预警指标值确定 |
4.2.1 风险矩阵法概述 |
4.2.2 风险预警区间的确定 |
4.2.3 风险预警指标值的确定 |
4.3 基于模糊物元分析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
4.3.1 预警模型方法分析 |
4.3.2 模糊物元分析概述 |
4.3.3 变更的风险警度判定 |
4.4 案例应用分析 |
4.4.1 案例背景 |
4.4.2 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
4.4.3 风险预警指标值的确定 |
4.4.4 经典域与节域的确定 |
4.4.5 综合关联度的确定 |
第五章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基于风险预警的变更实施对策 |
5.1 业主方应对策略研究 |
5.1.1 设立变更风险预警组织体系 |
5.1.2 不同预警等级的应对策略体系 |
5.2 业主方防范对策研究 |
5.2.1 业主方原因引起的变更防范对策 |
5.2.2 承包方原因引起的变更防范对策 |
5.2.3 其它方原因引起的变更防范对策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基于更替型EPC合同模式总承包商视角下特殊设计风险及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发展呈现加速多元特殊化态势 |
1.1.2 更替型EPC合同模式在实践中应用愈发广泛 |
1.1.3 合理的设计风险管控是更替型EPC合同模式成功的关键 |
1.2 研究问题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2.1 EPC模式的研究综述 |
2.1.1 EPC模式的研究现状 |
2.1.2 EPC项目风险管理阶段关切点的研究现状 |
2.1.3 更替型合同模式的研究现状 |
2.2 更替型EPC模式设计风险特殊性的研究综述 |
2.2.1 总承包模式和DBB模式相比设计风险特殊性 |
2.2.2 更替型EPC 模式和EPC 模式相比设计风险特殊性 |
2.3 EPC项目设计风险管理的研究综述 |
2.3.1 EPC项目设计风险识别的研究综述 |
2.3.2 EPC项目设计风险评价的研究综述 |
2.3.3 对EPC项目设计风险进行风险管控的研究综述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更替型EPC合同模式特殊设计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价研究设计 |
3.1.1 研究方法分析 |
3.1.2 研究逻辑思路 |
3.2 更替型EPC合同模式特殊设计风险因素的管控研究设计 |
3.2.1 研究方法分析 |
3.2.2 研究逻辑思路 |
第四章 更替型EPC合同模式下特殊设计风险的识别和评价 |
4.1 更替型EPC合同模式下特殊设计风险的识别 |
4.1.1 基于文献研究的EPC项目设计风险因素识别 |
4.1.2 基于文献研究的更替型EPC项目设计风险因素识别 |
4.1.3 基于对比分析的更替型EPC项目特殊设计风险因素初步识别 |
4.1.4 基于专家访谈的更替型EPC项目特殊设计风险因素补充修正 |
4.2 更替型EPC合同模式下特殊设计风险的评价 |
4.2.1 基于风险地图的风险评价的相关理论 |
4.2.2 更替型EPC合同模式特殊设计风险地图的建立 |
4.2.3 基于出入度分析的风险评价 |
第五章 更替型EPC合同模式下特殊设计风险管控 |
5.1 特殊设计风险管控模型的构建 |
5.1.1 特殊设计风险管控模型的构建思路 |
5.1.2 合同管理用于解决控制权类风险的可行性分析 |
5.1.3 伙伴关系用于解决关系类风险的可行性分析 |
5.2 基于合同管理的更替型EPC合同模式下特殊设计风险管控 |
5.2.1 更替型EPC合同模式下的设计控制权解构 |
5.2.2 刚性合同条款和柔性合同条款构念的建立 |
5.2.3 基于更替型EPC合同模式的刚性合同条款的设计 |
5.2.4 基于更替型EPC合同模式的柔性合同条款的设计 |
5.3 基于伙伴关系的更替型EPC合同模式下特殊设计风险管控 |
5.3.1 更替型EPC合同模式下关系类特殊设计风险分析 |
5.3.2 更替型模式参与方共同愿景的建立 |
5.3.3 基于伙伴关系的更替型模式参与方组织结构构建 |
5.3.4 基于伙伴关系的更替型模式实施流程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研究 ——基于合约视角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文献述评 |
1.2.2 国内相关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结构框架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5.1 主要创新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城市公用事业特性及相关理论 |
2.1.1 城市公用事业的网络性 |
2.1.2 垄断性与自然垄断理论 |
2.1.3 公用性与公用物品理论 |
2.2 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相关概念 |
2.2.1 PPP模式的合约本质 |
2.2.2 PPP模式的发展背景 |
2.2.3 PPP模式的类型划分 |
2.3 从新古典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2.3.1 合约理论 |
2.3.2 产权理论 |
2.3.3 交易费用理论 |
2.3.4 博弈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适用性及存在问题 |
3.1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适用性分析 |
3.1.1 PPP合约与产业结构 |
3.1.2 PPP合约的效率边界 |
3.1.3 PPP合约的应用条件 |
3.2 PPP合约应用实例分析—以合肥王小郢污水处理项目为例 |
3.2.1 项目概况 |
3.2.2 合约分析 |
3.2.3 假说验证 |
3.3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现存问题 |
3.3.1 营建用途产生异化 |
3.3.2 社会资本参与困难 |
3.3.3 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
3.3.4 监管效能有待提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制约因素及风险分析 |
4.1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设计中的制约因素 |
4.1.1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设计 |
4.1.2 PPP合约的不完全性与风险 |
4.1.3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风险特征 |
4.2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合约的风险识别 |
4.2.1 PPP项目合约的内部风险 |
4.2.2 PPP项目合约的外部风险 |
4.2.3 城市公用事业PPP风险的识别方法 |
4.3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合约的风险清单 |
4.3.1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案例归纳 |
4.3.2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风险清单建立 |
4.3.3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风险释义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风险管理 |
5.1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风险的预警机制 |
5.1.1 PPP项目的风险评估 |
5.1.2 PPP与模糊综合评判法 |
5.1.3 PPP合约风险评估的案例演绎 |
5.2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风险分担框架 |
5.2.1 PPP合约的风险分担 |
5.2.2 层级关联与责任归属 |
5.2.3 归责不明与仲裁机制 |
5.3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风险的社会共治 |
5.3.1 交易费用视角下的风险度量 |
5.3.2 礼仪规范下的PPP项目风险 |
5.3.3 PPP项目风险的社会性监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合约的优化设计 |
6.1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合约的基本框架 |
6.1.1 PPP项目类型与收费机制 |
6.1.2 PPP项目合约的主要条款 |
6.1.3 PPP项目合约的设计准则 |
6.2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PPP合约分析 |
6.2.1 租值配置模型 |
6.2.2 政府管制约束 |
6.2.3 推理结果分析 |
6.3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PPP合约分析 |
6.3.1 租值配置模型 |
6.3.2 动态博弈分析 |
6.3.3 推理结果分析 |
6.4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优化设计 |
6.4.1 PPP合约的收益条款设计 |
6.4.2 PPP合约的风险条款设计 |
6.4.3 PPP合约的其它条款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发展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相关政策建议 |
7.1 优化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设计 |
7.1.1 完善模式匹配机制 |
7.1.2 合理配置项目租值 |
7.1.3 实现动态风险管理 |
7.2 完善PPP合约的法律保障 |
7.2.1 突出合约合法合规审查 |
7.2.2 厘清PPP合约法律关系 |
7.2.3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7.3 加强城市公用事业PPP政府监管 |
7.3.1 树立全新监管理念 |
7.3.2 完善政府监管体系 |
7.3.3 健全监管监督机制 |
7.4 推动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社会共治 |
7.4.1 突出社会规范作用 |
7.4.2 建立公众问责机制 |
7.4.3 塑造社会共治环境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PPP项目风险因素权重及其影响程度判断专家调查问卷 |
(6)PPP模式下MS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采购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评述 |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论文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相关理论 |
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2.1.1 关于PPP项目发展的研究 |
2.1.2 关于PPP项目风险的研究 |
2.1.3 对于成本控制方法的研究 |
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2.2.1 关于PPP项目发展的研究 |
2.2.2 关于PPP项目风险的研究 |
2.2.3 采购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
2.3 PPP模式的内涵 |
2.3.1 PPP模式的概念 |
2.3.2 PPP模式的基本特征 |
2.4 成本管理及控制相关理论 |
2.4.1 成本管理及控制的相关理论概述 |
2.4.2 项目采购成本控制与质量管理的意义 |
2.4.3 PPP工程项目采购成本的特点 |
2.5 挣值法及其相关理论 |
2.5.1 运用挣值法进行成本控制的工作原理 |
2.5.2 运用挣值法进行采购成本控制的工作步骤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该PPP项目概况与采购成本控制现状 |
3.1 案例概况 |
3.1.1 MS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PPP项目简介 |
3.1.2 MS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PPP运作模式 |
3.1.3 MS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预算概况 |
3.1.4 MS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监管概况 |
3.2 该PPP项目采购成本控制现状 |
3.2.1 项目采购组织机构的设立 |
3.2.2 项目关键供应商管理 |
3.2.3 项目采购的范围和管理方法 |
3.2.4 项目采购工作的前期策划 |
3.2.5 项目采购合同的评审 |
3.2.6 项目主要材料计划及验收管理 |
3.2.7 材料核算管理 |
3.2.8 施工过程中材料的节约措施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该PPP项目采购成本控制典型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基于挣值法的典型子项目1#宿舍楼采购成本控制实效分析 |
4.1.1 建立项目的WBS工作结构分解图 |
4.1.2 确定项目采购成本计划 |
4.1.3 确立挣值测量基准 |
4.1.4 计算并分析挣值法成本绩效指标 |
4.2 基于企业层面的该PPP项目采购成本控制典型问题内外影响因素分析 |
4.2.1 企业内部因素对该PPP项目采购成本控制的影响 |
4.2.2 企业外部因素对该PPP项目采购成本控制的影响 |
4.3 基于项目层面的该PPP项目采购成本控制典型问题内外影响因素分析 |
4.3.1 PPP项目内部因素对采购成本控制的影响 |
4.3.2 PPP项目外部因素对采购成本控制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典型问题的该PPP项目采购成本控制对策及实效分析 |
5.1 该项目的采购成本控制中引入全面成本控制方法 |
5.1.1 全面成本控制理论概述 |
5.1.2 该PPP项目采购全面成本控制的实施体系 |
5.2 基于全面成本控制理论的该PPP项目采购成本控制改进对策 |
5.2.1 该PPP项目的采购成本控制的制度健全 |
5.2.2 该PPP项目采购质量监督小组的建立 |
5.2.3 该PPP项目采购质量检测制度完善 |
5.2.4 该PPP项目采购成本绩效考核制度的设立 |
5.2.5 该PPP项目采购对外合理对接供应商 |
5.3 运用挣值法进行采购成本控制周期性实效分析 |
5.3.1 确立挣值测量基准 |
5.3.2 计算并分析挣值法采购成本绩效指标 |
5.4 采购成本控制成效评价 |
5.4.1 采购成本控制整体效益显着 |
5.4.2 该PPP项目实际采购成本和目标成本对比效果显着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6.2 本文不足之处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BIM和IPD模式的工程项目变更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说明 |
主要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工程变更控制问题 |
1.1.2 BIM技术的推进和发展现状 |
1.1.3 IPD模式的推进和发展现状 |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1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2.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案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框架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工程变更的相关研究 |
2.2 BIM 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
2.3 IPD 模式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
2.4 BIM 技术和项目交付模式与工程变更控制的结合研究 |
2.5 工程管理中的效率评价问题 |
2.6 现有研究评述 |
第3章 工程变更控制的建模分析 |
3.1 工程变更控制工作的流程和机理 |
3.1.1 工程变更控制工作的流程 |
3.1.2 工程变更控制工作的机理 |
3.2 工程变更控制的建模分析 |
3.2.1 研究假设 |
3.2.2 建模分析 |
3.3 工程变更控制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步骤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程变更控制模型的投入和产出要素分析 |
4.1 BIM 的管理要素分析 |
4.2 IPD 的管理要素分析 |
4.3 组织性管理要素的量化分析 |
4.3.1 工程变更控制与项目组织性的关系 |
4.3.2 社会网络分析法 |
4.3.3 运用SNA进行工程变更控制工作的组织关系建模 |
4.4 工程变更控制模型的产出要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变更控制模型的求解方法 |
5.1 数据包络分析法 |
5.1.1 DEA 方法研究发展与应用 |
5.1.2 DEA 方法的特点和针对本研究的适用性 |
5.1.3 DEA 方法的建模步骤和基本 DEA 模型 |
5.2 工程变更控制模型的DEA建模及求解 |
5.2.1 建立模型及求解步骤 |
5.2.2 模型计算及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案例分析 |
6.1 案例项目基本信息的调研 |
6.1.1 案例调研设计思路和调研途径 |
6.1.2 案例项目简介 |
6.2 工程变更控制模型的投入要素数据计算 |
6.2.1 可直接量化的技术性要素 |
6.2.2 运用SNA方法对组织性要素进行量化 |
6.2.3 投入要素的数据整理 |
6.3 工程变更控制模型的产出要素数据计算 |
6.4 案例项目的建模计算 |
6.4.1 运用基础DEA方法求解工程变更控制模型 |
6.4.2 运用超效率DEA方法求解工程变更控制模型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案例分析总结与对策建议 |
7.1 案例分析总结 |
7.1.1 工程变更控制的相对效率评价结果 |
7.1.2 案例项目在管理要素投入方面的改进分析 |
7.1.3 案例项目中参与人员的组织性分析 |
7.1.4 本案例分析的局限性及后续改进分析 |
7.2 工程变更控制工作的对策建议 |
7.2.1 “工程建设领域”层面的对策建议 |
7.2.2 “具体工程项目”层面的对策建议 |
7.2.3 “项目组织关系”层面的对策建议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 |
8.1 研究结论 |
8.1.1 主要研究工作 |
8.1.2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8.3.1 现有研究不足 |
8.3.2 后续研究建议 |
附件A 工程变更控制工作调研提纲 |
附件B DEA-SOLVER Pro5.0 软件计算的五个案例项目超效率DEA求解结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主要参与的科研课题情况 |
(8)水闸及泵站类水利工程项目施工风险评价与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水闸及泵站类水利工程施工的现状 |
1.2.1 水利工程施工现状 |
1.2.2 水闸及泵站类工程施工的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 |
1.6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风险管理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1 国外的研究进展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2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 |
2.2.1 风险识别 |
2.2.2 风险评估与评价 |
2.2.3 风险防范 |
2.3 借鉴与启示 |
3. 水闸及泵站类水利工程项目施工风险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 |
3.1 水闸及泵站类水利工程项目施工风险影响因素 |
3.1.1 风险识别的方法 |
3.1.2 水闸及泵站类水利工程项目施工风险信息收集 |
3.1.3 水闸及泵站类水利工程施工风险因素的识别结果 |
3.2 水闸及泵站类水利工程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1 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
3.3.2 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确定 |
3.3 本章小结 |
4. 水闸及泵站类水利工程施工风险评价模型建立 |
4.1 水闸及泵站类水利工程施工风险评价的主要方法 |
4.1.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 建立工程施工风险评价模型 |
4.2.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2.2 判别矩阵的构建及权重的求解 |
4.3 水闸及泵站类水利工程施工风险的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实例分析:杭州三堡排涝工程泵站施工风险评价及防范 |
5.1 工程概况 |
5.1.1 泵站工程介绍 |
5.2 实例工程施工风险评价及防范 |
5.2.1 施工风险评价 |
5.2.1.1 第三级中的子因素的项目风险等级的确定 |
5.2.1.2 项目第二级因素风险等级的确定 |
5.3 施工风险评价及结果分析 |
5.4 杭州三堡排涝工程泵站施工风险防范 |
5.4.1 制定施工风险防范策略 |
5.4.2 施工风险具体防范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简历 |
(9)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预测及PPP融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需求 |
1.2.2 城市基础设施PPP融资模式 |
1.2.3 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收益分配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内容和结构 |
1.4.1 论文主要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2 基础理论与方法 |
2.1 基础理论 |
2.1.1 公共产品理论 |
2.1.2 资产定价理论 |
2.1.3 风险管理理论 |
2.2 基本方法 |
2.2.1 预测方法 |
2.2.2 Shapley值法 |
2.3 本章小结 |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预测模型 |
3.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特征 |
3.1.1 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 |
3.1.2 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特征 |
3.1.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特征 |
3.2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基础设施投资影响因素识别及清单构建 |
3.2.2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基础影响因素筛选 |
3.2.3 基于德尔菲法的修正影响因素筛选 |
3.3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预测模型构建 |
3.3.1 数据获取与处理 |
3.3.2 回归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
3.4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预测模型应用 |
3.4.1 基础影响因素预测 |
3.4.2 修正影响因素预测 |
3.4.3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预测 |
3.5 本章小结 |
4 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政府补贴及付费定价机制 |
4.1 准经营性项目政府补贴机制研究 |
4.1.1 准经营性项目政府补贴理论分析 |
4.1.2 运营期最低补贴决策模型 |
4.1.3 运营期最高补贴决策模型 |
4.2 非经营性项目政府付费定价模型 |
4.2.1 假设条件 |
4.2.2 模型构建 |
4.3 本章小结 |
5 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运营收益分配机制 |
5.1 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收益分析 |
5.1.1 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收益来源及诉求分析 |
5.1.2 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收益分配原则 |
5.2 基于熵权-VIKOR法的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分担 |
5.2.1 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识别 |
5.2.2 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分类 |
5.2.3 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分担量确定 |
5.3 基于风险分担的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运营收益动态分配 |
5.3.1 Shapley值修正收益分配模型构建 |
5.3.2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运营收益动态调整机制 |
5.3.3 模型实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6.1.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
6.1.2 论文创新点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基于SEM的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评价研究 ——以社会资本方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PPP项目风险识别相关研究综述 |
1.2.2 PPP项目风险评价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PPP模式和综合管廊相关理论 |
2.1 PPP模式的理论 |
2.1.1 PPP模式的定义 |
2.1.2 PPP模式的优势与劣势 |
2.1.3 PPP模式的必要性 |
2.2 综合管廊理论 |
2.2.1 综合管廊定义及分类 |
2.2.2 综合管廊的优势与劣势 |
2.2.3 综合管廊的必要性 |
2.3 综合管廊PPP项目的风险管理理论 |
2.3.1 综合管廊PPP项目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2.3.2 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管理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3 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因素识别与评价体系构建 |
3.1 S市综合管廊PPP项目介绍 |
3.1.1 项目概况 |
3.1.2 运作模式 |
3.1.3 综合管廊引入PPP模式的可行性 |
3.1.4 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特征分析 |
3.2 风险因素识别 |
3.2.1 基于Cite Space的初步风险识别 |
3.2.2 基于SPSSAU(灰色关联度)的风险因素筛选 |
3.3 评价体系构建 |
3.3.1 风险维度确定 |
3.3.2 综合管廊PPP项目全生命周期 |
3.3.3 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3.4 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因素SEM模型建立 |
3.4.1 SEM模型简介 |
3.4.2 SEM模型的假设 |
3.5 本章小结 |
4 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评价模型分析 |
4.1 问卷调研与数据处理 |
4.1.1 问卷预调研 |
4.1.2 问卷正式调研 |
4.2 模型的问卷数据分析 |
4.2.1 问卷统计分析 |
4.2.2 问卷数据的效度检验 |
4.2.3 问卷数据的信度检验 |
4.3 SEM模型分析 |
4.3.1 一阶模型验证性分析 |
4.3.2 二阶模型验证性分析 |
4.4 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5 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 |
5.1 评价模型的构建 |
5.1.1 指标集、评价集、权重集的确定 |
5.1.2 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模糊评价矩阵 |
5.1.3 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模糊评价矩阵 |
5.1.4 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评价等级确定 |
5.2 案例应用分析 |
5.2.1 案例分析数据获取 |
5.2.2 单因素模糊矩阵的建立 |
5.2.3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5.2.4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
5.2.5 风险评价等级确定 |
5.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
6.1 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分析 |
6.2 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应对 |
6.2.1 政治法律风险应对 |
6.2.2 建设风险应对 |
6.2.3 规划风险应对 |
6.2.4 金融经济风险应对 |
6.2.5 运维风险应对 |
6.2.6 移交风险应对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影响因素筛选调查问卷 |
附录2 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影响因素重要度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建设项目风险研究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PPP明股实债融资的信用风险度量及CDS定价研究[D]. 武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1)
- [2]PPP项目风险评价及管理研究 ——以某海绵城市PPP项目为例[D]. 肖红玲. 浙江大学, 2021(01)
- [3]业主视角下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变更风险预警研究[D]. 董然.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4]基于更替型EPC合同模式总承包商视角下特殊设计风险及管控研究[D]. 尹晶晶.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9)
- [5]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研究 ——基于合约视角下的分析[D]. 张一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6]PPP模式下MS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采购成本控制研究[D]. 周怡.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7]基于BIM和IPD模式的工程项目变更控制研究[D]. 张英隆.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水闸及泵站类水利工程项目施工风险评价与防范[D]. 吴丽燕. 浙江大学, 2020(01)
- [9]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预测及PPP融资机制研究[D]. 宋建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基于SEM的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评价研究 ——以社会资本方为视角[D]. 李想.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