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武雪[1](2021)在《黄土高原干旱区关川河“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河道管理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研究和构建河道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深入落实河长制和维护河流长效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定西市境内的关川河是黄土高原干旱区的一条中小河流,水域资源和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河道渠化明显,在进行河道管理工作时存在基础资料较分散、水事处理效率不高、水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基于关川河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本文运用大数据、互联网和“3S”等技术构建了“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融合了“河长制”管理制度和网格化管理手段,通过对河道进行多级单元网格划分,进一步实现河道的精细化和高效化管理。对“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中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结论总结如下:(1)提出了河道网格化管理的划分标准和划分方式,构建了“1个水域带状网格和4类岸线功能区网格”,依据岸线控制线划分方法将岸线网格进行二级划分,这种网格划分为河道网格化管理提供了基础。(2)收集研究区内河道水文资料、水事管理资料及岸线管理资料,利用GIS平台构建河道基础数据库和管理信息数据库,综合考虑河道实际需求设计系统功能模块,常用模块包括水文水资源、水质、岸线网格管理、视频监控、数据查询和后台管理6部分。(3)采用“LAMP”模式进行系统开发,包括Linux操作系统,Apache网页服务器,My SQL数据库和PHP开发语言,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信息采集、存储、处理、查询和动态更新的能力,客户端运用B/S架构技术以缓解客户机载荷过大的问题,减少系统维护成本,通过MD5数据加密技术保证数据与帐号信息安全,维护系统的稳定。(4)“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中构建了流量管理平台子系统和视频监控子系统,流量管理平台子系统采用雷达水位计监测河道实时流量数据,通过Ajax技术获取河道24小时实时流量接口数据,采用Echarts技术实现动态数据的可视化并在流量管理平台子系统中展示;视频监控子系统主要采用无线高清视频监控实现对河道24小时无间断监控,以便随时查看河道,提高河道水务事件的处理速度与效率。(5)实现了最小生态流量和洪峰流量的预警预报功能,实时流量值超过设置的阈值时流量管理平台子系统进行预警,也可对未来24小时流量进行预测。(6)通过人工流速仪测流法验证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自动测流数据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系统自动量测的实时流量数据误差较小,误差范围≤±0.05,对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以便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精度。
赵迎晨[2](2021)在《W市海湾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与建设项目进度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海湾是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亲海的首选,海湾管理保护对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开发基于信息化、服务于湾长制的海湾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提高海湾管理的技术水平、运行效率和协作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W市海湾管理信息系统研发和建设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项目开发背景和进度管理现状。承接公司在项目筹备阶段编制计划时选择运用传统关键路径法,并用WBS对项目工序进行了分解,找出紧前紧后逻辑关系,利用专家判断和经验估算确定工期,利用Project 2016管理软件绘制甘特图并找出关键路径。由于W市海湾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与建设项目属于新项目,可借鉴经验不多,导致前期调研论证和资源保障准备不充分,与客户沟通不及时、不通畅,最终项目推迟了14个工作日开工。为追回延误的工期,在充分分析了 W市海湾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与建设项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引入了关键链法并提出了优化方案。在分析了人力资源这一核心约束资源影响的基础上,调整各工序紧前紧后关系,识别出关键链,采用“三时”估计法估算出最可能、乐观以及悲观的估算时间,并计算了期望时间,对乐观与期望两种估算时间分别加权求其均值,得出全新的估算时间,以此尽可能多又较合理地压缩安全时间。设置了汇入缓冲区、项目缓冲区以及资源缓冲区,基于弹性系数法优化计算缓冲区大小,引入弹性系数、不确定性因子、位置权重等因素,使估算更加合理。基于三色管理法对缓冲区进行监控反馈,优化设置3个预警级别、9个预警区域,结合项目实际,制定了缓冲区消耗和进度推进情况的4种监控方式。为保障项目计划得到有效执行,结合实际提出了在管理、人力、资金、技术等多方面保障措施。在项目完工交付后,进行效果评价,验证了关键链法在海湾管理信息系统研发和建设项目应用的有效性,以及工期估算、缓冲区设置与管理方法的可行性。论文应用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研究了 W市海湾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与建设项目延期开工带来的总工期延迟风险,提出了优化方案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通过案例研究,探讨了将关键链技术应用于海湾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与建设项目的进度管理中的可行性,为类似海湾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与建设项目提供了有益参考。
汪哲宇[3](2021)在《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为了应对以长期性、非传染性与难治愈性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的复杂护理需求,“慢病管理”——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涌现并不断发展。协同护理是慢病管理区别于传统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要素,其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有组织性的协同化医疗服务。以移动健康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能够提升慢病管理的协同效率,帮助患者与护理提供者之间形成完整的闭环反馈,将循证知识与健康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集成到管理过程之中,推动慢病管理逐渐从传统方式向全面的数字化方式过渡。虽然以慢性病照护模型为代表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且其有效性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了验证,但在当前我国的慢病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导致以协同护理为核心的数字化慢病管理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应用。同时,数字化慢病管理领域的相关实施性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本论文系统性地研究了如何在我国的医疗场景下形成以协同护理为特征的数字化慢病管理关键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的构建与表达方法研究。针对我国慢病管理实践存在的管理角色分工不明确、缺乏数字化全流程决策支持等问题,使用路径的方式对通用性慢病管理方法进行明确可执行的表示,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与慢阻肺三类常见慢病国内外指南的分析与归纳,提炼出了包含九类共通任务的通用性管理路径,并对数字化场景下各病种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面向我国管理模式构建了路径驱动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并通过本体对模型中包含的结构化知识与具体路径中的医学决策知识进行了表达。(2)数字化背景下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针对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问题与相关个性化管理研究的局限性,一方面,从移动健康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分析入手,基于目标导向型设计方法中的用户建模过程,结合相关健康行为理论,提炼了面向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提升的用户模型,结合问卷与访谈结果识别出了三类患者虚拟角色与其对应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实践入手,基于本体与多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一种根据患者特征为其推荐相关文章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基于强化学习技术实现了一种在虚拟管理环境中根据患者与管理师状态给出干预建议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3)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针对我国慢病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缺乏理论指导以及多病种集成性较低等问题,基于所构建的模型与个性化管理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包含智能服务引擎与客户端两大组件的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智能服务引擎以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本体为核心,能够通过多种类型的接口为系统提供数据存储与全场景决策支持服务;客户端中的医生工作平台基于共通性路径任务设计,能够辅助不同角色的医护人员执行具有时序性与闭环性的协同式管理;客户端中的患者移动终端基于所提炼的个性化需求与行为改变轮设计,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自我管理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依从性。所实现系统目前已在我国多个地区进行了实际的部署与应用。(4)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针对数字化场景下管理系统评价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基于面向远程医疗的综合评估模型,提炼了包含评价角色、评价重点与评价角度三个维度的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所实现系统进行了不同证据水平的实践评价,包括基于系统真实数据的回顾性评价、面向慢阻肺患者的前后对比试验与面向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当前系统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合作,开展医患之间高效互动的闭环式协同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日常生活质量与疾病认知水平。总的来看,本论文所提出的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慢病管理实践与慢病管理领域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为数字化慢病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
黎英,李文敬[4](2021)在《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群的统一案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信管专业学生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提出面向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群的统一案例教学模式,通过用同一个案例把课程群的所有课程无缝衔接和有机融合,从整体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统一规划,提高了培养学生信息系统开发综合知识学习和运用的能力。然后阐述了该模式运用到物流管理与工程学院信管专业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群的具体操作。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程序设计语言自学能力和信息系统开发能力都得到了显着提高。
刘肖[5](2021)在《基于JSP+MySQL的供电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我国的工业和经济迅猛发展,离不开电力能源作为背后支援。伴随而来的是电力企业的迅速增长和建设。电力企业不断扩大带来的是企业内部管理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大。传统人力管理不仅效率低,而且管理过程中受人为的影响因素多。不能完成精确、高效的管理。从而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针对此现象,结合信息化发展潮流,本项目通过引入信息化手段,将供电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高效规范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从而为企业提供了有力的内部管理决策与支持,推进企业传统管理方式的转变。本项目根据供电相关企业的生产需求,研发了一套供电管理信息系统。整个系统采用B/S架构来完成,使用MVC框架来构建整个系统,使用JSP技术编写系统,并通过对比选择MySQL数据库作为该项目的后台数据库。首先通过文献阅读,查阅并学习了供电管理系统开发相关理论和技术;然后根据需求分析的基本要求,将项目的需求分解为功能性与非功能性需求,再将整个项目拆解为一系列子任务,再对系统功能、系统架构、数据库进行详细设计;并采用原型设计模型开发过程进行开发。最终通过代码实现完成了整个系统的预期功能。并通过软件测试,测试开发系统功能的完善性。最终形成了一套具备运行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安监管理、综合查询、辅助决策管理等等完善功能的供电管理系统。本项目根据供电公司实际需求,结合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开发了供电管理系统,其对供电企业的管理决策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信息化和规范化管理流程和操作,本项目解决了传统管理方式的信息杂乱、信息整理困难和业务流程混乱的问题;实现了生产资料和管理流程信息化;提高了企业的管理规范性和效率,缩减了管理投入。
赵仁露[6](2020)在《工程文档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以S建筑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水平逐步走向世界前列;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近年来更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现代工程管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也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与提升。特别是从信息化变革起,基于工程文档管理信息集成的决策性系统应用,更是在工业化及信息化的进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在当前工程行业“大行业、大数据、大平台”信息化特点的前提下,工程文档管理信息系统己成为企业具备现代化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工程建设项目变得更加繁琐复杂,其精细化与国际化程度也得到了显着提升,在企业未来的管理活动中,工程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实施已成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探索符合我国工程的工程管文档理信息系统,整合前端软件工具,定制满足企业需求,融合各平台和各方信息,并形成信息流与管理流同步与统一的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进而实现企业管理效果的提升,增强企业的社会竞争力,加快推动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强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本文以从事建筑工程文档管理系统和建设的S建筑公司为例,分析其项目信息文档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运用相关信息管理理论和系统建设知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研究经验,根据S公司自身特点和项目管理的实际需求,定制和开发了适用于该公司的工程文档管理信息系统,旨在消除信息孤岛,在经营、生产、管理的意义上实现最大程度的信息共享,推动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以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和观念来实现传统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变革。本文以定制化的工程文档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和实现为主线,结合S公司业务模式的管理流和信息流要素,以“深度定制,多元平台,融合互通,突出主要”为目标进行工程文档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以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为工程行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确定为相关的研究目的。
张梦然[7](2020)在《A航运保险公司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大小。对于保险行业来讲,在销售业务管理中实现信息化操作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各大保险公司已经开发出了相应的保险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由于我国航运保险业的发展起步相对较为缓慢,导致目前我国市场上还缺乏专业化和针对性的销售管理信息系统,无法体现出航运保险销售业务的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航运保险业务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和研究中以A航运保险公司为例,结合A航运保险公司业务特点,采用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对A航运保险公司销售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开发。首先,本文结合A航运保险公司业务特点对A航运保险公司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将系统功能模块划分为销售团队管理、分单管理、绩效管理、共保手续费结算四个核心功能模块,在功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A航运保险公司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分析;其次,本文按照系统开发的流程和系统开发的思想对A航运保险公司销售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设计,在系统设计中从总体概要设计、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等方面详细对A航运保险公司销售管理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再次,根据对A航运保险公司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采用软件技术和方法对系统进行实现,对A航运保险公司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模块进行展示;最后,为确保A航运保险公司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本文对系统进行测试,及时发现A航运保险公司销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实现中的问题,并且及时进行改进,通过不断修改测试得出本文所设计开发的A航运保险公司销售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满足相应的要求。
彭勃[8](2020)在《西安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中,由于历史遗留的各方面问题,已建成管线数据资料分散保存在各产权单位,且没有规范的形成标准和统一的利用机制,在城市建设中挖断地下管线、停水停电、煤气泄漏甚至爆炸、交通阻断等事故屡有发生,不仅给各类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严重影响,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以西安市为例,各管线权属单位资料收集还停留在老式的纸质资料存档阶段,仅有西安秦华天然气有限公司和西安市自来水公司在2011年对内部资料管理进行改革,对运营管理的管线通过地下管线探测、信息化存储和建设管理系统等技术手段,建立了各自的管线管理系统,提升了管线管理水平。但是,受制于与其他管线对接机制及自身的更新机制问题,无法反映与其他管线现状关系及无法确保管线信息的现势性,制约了管线信息系统的作用。为了提高全市地下管线的管理水平,使地下管线在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决策方面的进一步提升,开发管线信息的深度智能化应用,所以西安市于2015年启动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笔者有幸组织实施了西安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经过调研明确了用户需求,通过对管线管理系统数据库与功能的调研分析,确定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利用Visual C#、ArcGIS Engine开发技术和Oracle数据库软件建立了数据库,通过管线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和管线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有效集成、开发各类数据,最终形成具有文件管理、图形属性查询、图件编辑与管理、格式转换、空间分析与应用、专题出图、数据输出等功能的综合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试验区管线普查数据,对该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最终经过验收完成了本项目。为了总结经验,笔者针对该项目,从需求、功能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测试等方面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内容如下:(1)从系统的需求入手,给出了系统功能需求,介绍了系统总体设计思想,包括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原则、框架、数据库平台以及系统硬件与网络等方面;(2)依据国家相关标准与本地区相关规范,重点阐述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给出了数据库设计思想、数据库表结构、管线编码原则、以及数据库性能与可靠性设计,并基于Oracle数据库平台建立了系统数据库。从各方面阐述了西安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详细设计思想;(3)探讨了地下管线数据探测、测量等实测手段的内容要求与方法,并依托相关测量规范,分析了地下管线数据探测与测量质量评定的精度要求,以及地下管线图编绘的具体要求;(4)在系统的功能开发上,系统不仅实现了数据文件管理、格式转换、数据导入与导出、图形编辑、图件动态浏览、专题图制作、坐标系转换、数据查询、信息查询、统计、图形定位、三维可视化以及空间量算等基本GIS功能,还实现了数据监理质量检查、入库及空间分析功能,其中,空间分析功能该地下管线管理系统的主要特色模块,主要包括道路纵断面分析、横断面分析、碰撞分析、影响区域分析、交叉点分析、空间叠加分析、连通性分析、缓冲区分析、净距分析等分析功能,基本满足了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为用户带来了管线管理与设计上的工作便利,并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罗祥均[9](2020)在《基于信息融合ICE平台的汶马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5G技术掀开信息时代新篇章的情况下,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普及,这让企业具有领先的优势因素:信息化能极大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加速发展。但是国内高速公路信息化过程中,缺乏管理信息系统理论指导下的规划,企业内部信息不能融合,形成“信息孤岛”。企业无法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有效组织协调环境,人员组织结构松散,信息获取、传递效率较低,缺乏移动办公能力,阻碍了业务的发展,影响战略目标实现,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本文对四川高速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现状及问题分析,表明四川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理论和实践储备不足,已经落后当前发展时代。在四川汶马高速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结合汶马高速建设管理需求,提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改进思路,验证管理信息理论的指导优势,总结取得的初步成果情况,提炼建设特点及对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升竞争力方面的助力。本文对四川汶马高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构建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四川汶马高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改进的成果和经验。以管理信息系统理论指导实践,信息融合、统一平台、物联网数据收集、移动终端手机APP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提供高速公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建设时的相应经验,促进行业信息化发展。本文将贯穿汶马高速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工作环境,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定义集成电子协调环境,将整个参建人员组合成虚拟团队,通过构建汶马高速建设ICE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融合统一平台,加快虚拟团队内部信息的传递、沟通、协作,提升团队的整体效率。本文的研究一是在实践中证明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对高速公路信息系统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是对其他需要构建ICE信息系统的企业提供集成协调环境分析方法的借鉴;三是对高速公路信息系统的信息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处理实现方式提供参考。
高新宇[10](2020)在《面向领域建模的信息系统构件识别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各大型企事业单位都陆续建起了许多应用系统。近年来企业的业务操作和流程日趋复杂化,人们对软件的需求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但信息系统却无法快速适应外部业务流程发生的巨大变化。提高软件复用效率是解决该难题的关键。因此,基于构件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ComponentBased Software Development,CBSD)应运而生。事实证明,基于CBSD,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可以快速定位到需要进行修改的构件之中,这意味着它可以快速应对外部需求的变化,这对于提高软件的复用性和开发质量意义重大。作为软件复用的关键技术,构件识别一直是CBSD的研究热点与难点。通过应用适当的业务构件识别模型,在构件粒度适宜的前提下,使得识别得到的每个业务构件内部各个类(对象)之间联系紧密,同时各个业务构件之间的交互尽可能减少,这代表着每一个业务流程都尽可能地在同一个业务构件之内完整实现。因此基于CBSD的信息系统可以快速适应外部业务流程发生的变化,也才能真正实现所谓的软件复用。本文主要对信息系统构件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和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及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提出了完整的面向领域建模的信息系统构件识别方法,该方法具体包括基于模糊形式概念分析(fuzzy formal concept analysis,FFCA)的信息系统构件识别模型以及基于图熵的业务构件识别有效性检验过程。首先,本文在领域建模识别出细粒度的边界类、控制类和实体类的基础上,基于FFCA,使用定量的方式计算实体对象增、删、改、查操作的一致性,识别出暂定的实体构件;考虑边界类的用户使用权限、边界类与控制类之间的调用等指标,参考CRUD准则,使用定量计算的方式将边界类与控制类进一步集成至实体构件中,最终得到含有边界类、控制类以及实体类的业务构件识别结果。其次,本文确定内聚度、耦合度以及粒度适宜度作为业务构件识别结果有效性检验的指标,在此基础上使用图熵理论改进传统基于信息熵对于信息系统内聚耦合度进行测算的研究,提出改进后的信息系统构件内聚耦合度测算方法以及计算业务构件粒度适宜度的公式,进一步完善了信息系统构件识别有效性检验的过程。最后,通过对北燃通州分公司物资管理业务流程进行完整的业务调研与领域建模,实现了基于构件识别的物资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得到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物资管理行业通用的业务构件库,这有助于该行业相关企业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的行业竞争力。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黄土高原干旱区关川河“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河道管理和信息化系统在河道管理中的应用 |
1.2.2 河长制研究进展 |
1.2.3 网格化研究及其在河道管理中的应用 |
1.2.4 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水文水资源及河道管理情况 |
2.2.1 径流量 |
2.2.2 水文站布设 |
2.3 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概况 |
2.3.1 涉河建筑物管理 |
2.3.2 河道采砂管理 |
2.4 流域内供水设施概况 |
2.4.1 城镇供水设施 |
2.4.2 灌区灌溉设施 |
2.5 流域内水污染概况 |
第三章 河道多级单元网格划分 |
3.1 关川河多级网格划分 |
3.2 关川河多级网格划分依据和规范 |
3.3 关川河多级网格划分原则 |
3.4 关川河多级网格划分方法 |
3.5 关川河多级网格划分结果 |
3.5.1 一级网格 |
3.5.2 二级网格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
4.1 系统建设的需求分析 |
4.1.1 河长制管理业务需求分析 |
4.1.2 网格化管理业务需求分析 |
4.1.3 河道管理业务需求分析 |
4.1.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4.2 系统设计原则 |
4.3 系统架构设计 |
4.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3.2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4.3.3 开发平台和运行环境 |
4.4 系统建设中相关核心技术 |
4.4.1 Web端相关技术 |
4.4.2 客户端相关技术 |
4.4.3 数据库技术 |
4.5 功能模块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
5.1 用户登录界面和系统主界面 |
5.2 用户管理和后台管理 |
5.2.1 用户管理 |
5.2.2 后台管理 |
5.3 水文水资源模块 |
5.3.1 水文站点设置 |
5.3.2 实时流量动态监测 |
5.3.3 径流量 |
5.3.4 流量管理子系统 |
5.4 水质模块 |
5.5 岸线网格管理模块 |
5.5.1 涉河建筑物管理 |
5.5.2 排污口管理 |
5.6 视频监控模块 |
5.6.1 视频监控设施布设 |
5.6.2 无人机巡河视频 |
5.6.3 视频监控子系统 |
5.7 数据查询和通知公告 |
5.8 实现手机端登录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测试分析 |
6.1 系统中实时流量数据的实现 |
6.1.1 监测断面的选择 |
6.1.2 实时流量监测方式的确定 |
6.1.3 实时流量数据的传输与反馈 |
6.1.4 实时流量数据的体现 |
6.2 流速仪测流 |
6.2.1 监测断面的选择 |
6.2.2 流速仪测流 |
6.3 系统中实时流量数据与流速仪测流数据的误差分析 |
6.4 系统应用的普适性和可行性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代码)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
导师简介 |
(2)W市海湾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与建设项目进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1.2.3 文献述评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项目进度管理 |
2.2 传统的项目进度计划编制方法 |
2.3 关键链理论和方法 |
2.3.1 约束理论 |
2.3.2 关键链的识别 |
2.3.3 消除安全时间 |
2.3.4 设置缓冲区 |
2.3.5 缓冲区控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W市海湾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与建设项目进度管理现状分析 |
3.1 GKJ网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介绍 |
3.2 W市海湾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与建设项目介绍 |
3.2.1 项目简介 |
3.2.2 项目组织结构 |
3.3 W市海湾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与建设项目进度管理分析 |
3.3.1 工作分解结构(WBS)分析 |
3.3.2 工期估算 |
3.3.3 识别关键路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项目进度管理影响因素及优化方案 |
4.1 影响因素分析 |
4.1.1 人为因素 |
4.1.2 项目管理因素 |
4.1.3 资源因素 |
4.1.4 技术因素 |
4.1.5 无法预知因素 |
4.2 引入关键链法的优化思路 |
4.3 资源约束下的关键链优化 |
4.4 消除安全时间 |
4.5 设置缓冲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优化方案实施与效果评价 |
5.1 项目实施控制 |
5.2 项目保障措施 |
5.2.1 管理保障 |
5.2.2 人力保障 |
5.2.3 资金保障 |
5.2.4 技术保障 |
5.3 实施效果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慢病管理概述 |
1.1.1 慢病的定义与分类 |
1.1.2 慢病的全球化流行趋势 |
1.1.3 慢病管理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
1.1.4 我国慢病流行趋势及管理现状 |
1.2 慢病管理领域研究综述 |
1.2.1 基于协同护理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综述 |
1.2.2 基于CCM框架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综述 |
1.3 数字化慢病管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实践 |
1.3.1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 |
1.3.2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进展 |
1.3.3 数字化慢病管理国内外代表性应用实践 |
1.4 关键问题分析与论文研究内容 |
1.4.1 关键问题分析 |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与表达 |
2.1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
2.1.1 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提炼与多病种实现 |
2.1.2 面向我国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
2.2 基于本体的模型知识表达与验证 |
2.2.1 本体相关概念与构建方法 |
2.2.2 慢病协同管理模型基础本体构建 |
2.2.3 基于演绎推理的路径化决策支持 |
2.2.4 本体构建结果与技术性评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 |
3.1 基于健康行为理论的患者个性化管理需求分析 |
3.1.1 移动健康应用设计方法概述 |
3.1.2 面向自我管理依从性增强的用户模型提炼 |
3.1.3 用户虚拟角色构建与需求识别 |
3.2 基于健康推荐系统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
3.2.1 健康推荐系统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
3.2.2 健康知识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2.3 基于测试集的推荐系统评估 |
3.3 基于强化学习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研究 |
3.3.1 强化学习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
3.3.2 策略生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
3.3.3 基于虚拟环境的训练结果与模型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面向全场景决策支持的智能化慢病服务引擎构建 |
4.1.1 以引擎为核心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4.1.2 基于多种软件框架的云端引擎实现 |
4.2 基于路径任务的医生协作工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
4.2.1 路径任务驱动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设计 |
4.2.2 基于网页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实现 |
4.3 基于行为改变技术的患者移动终端设计与实现 |
4.3.1 行为改变轮驱动的干预功能设计 |
4.3.2 面向多平台的移动终端功能实现 |
4.3.3 面向患者依从性的移动终端试点性应用评价 |
4.4 系统部署与实际应用情况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研究 |
5.1 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多维度评价体系构建 |
5.1.1 慢病管理领域评价方法概述 |
5.1.2 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提炼 |
5.2 基于系统观察性数据的回顾性评价 |
5.2.1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
5.2.2 回顾性评价结果总结 |
5.3 基于多层次临床试验的前瞻性评价 |
5.3.1 探究慢阻肺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前后对比试验 |
5.3.2 探究高血压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4)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群的统一案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课程群构建 |
2 课程群的统一案例教学模式的提出及构建 |
2.1 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群的统一案例教学模式概念的提出 |
2.2 课程群的统一案例教学模式构建 |
3 课程群的统一案例教学实践 |
3.1 课程群构建实践 |
3.2 课程群的统一案例构建实践 |
3.2.1 数据库案例 |
3.2.2 使用Java程序设计语言开发的商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案例 |
3.2.3 使用JSP技术开发的商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案例 |
3.2.4 使用面向对象方法分析与设计的商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案例 |
3.3 实践结果 |
4 结论 |
(5)基于JSP+MySQL的供电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及现状 |
1.3 研究路线及内容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供电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理论 |
2.1 开发软件 |
2.1.1 开发工具及平台 |
2.1.2 数据库工具 |
2.2 系统WEB相关开发技术 |
2.2.1 J2EE |
2.2.2 JSP |
2.2.3 JavaScript |
2.2.4 AJAX |
2.3 模式及框架 |
2.3.1 MVC与Struts框架 |
2.3.2 B/S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供电管理系统目标 |
3.2 需求分析前提分析 |
3.3 供电管理系统业务分析 |
3.4 供电管理系统核心功能需求分析 |
3.4.1 运行管理 |
3.4.2 设备管理 |
3.4.3 安监管理 |
3.4.4 综合查询、辅助决策管理 |
3.4.5 人员管理 |
3.5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6 相关需求分析的用例建模 |
3.6.1 UML介绍 |
3.6.2 供电管理系统用例建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平台设计 |
4.1.1 系统运行环境设计 |
4.1.2 系统开发方式设计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系统体系架构设计 |
4.2.2 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4.2.3 数据库表段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性能需求 |
5.2 系统设计与开发环境 |
5.3 系统功能实现 |
5.3.1 系统界面实现 |
5.3.2 系统数据库功能模块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软件测试 |
6.2 关键测试环境 |
6.3 软件性能测试 |
6.4 测试功能及测试用例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工程文档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以S建筑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
2.1.1 数据和信息 |
2.1.2 信息系统 |
2.1.3 管理信息系统 |
2.2 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与特点 |
2.2.1 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
2.2.2 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
2.3 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与工程文档管理系统的结构和联系 |
2.3.1 基本结构 |
2.3.2 管理层次结构 |
2.3.3 组织层次结构 |
2.3.4 网络结构 |
2.3.5 系统边界与联系 |
2.4 工程文档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规划常用方法 |
2.4.1 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 |
2.4.2 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FS) |
2.5 本章小节 |
3 S公司工程文档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及需求分析 |
3.1 S公司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现状 |
3.1.1 S公司概况 |
3.1.2 S公司信息化现状 |
3.1.3 S公司工程文档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 S公司系统需求分析 |
3.2.1 系统目标 |
3.2.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4 系统可行性需求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S公司系统设计 |
4.1 系统概要设计 |
4.1.1 系统设计的目标 |
4.1.2 系统设计的原则 |
4.1.3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1.4 系统架构功能设计 |
4.2 系统详细功能模块设计 |
4.2.1 系统模块总流程设计 |
4.2.2 登录管理流程设计 |
4.2.3 日志管理流程设计 |
4.2.4 审批管理流程设计 |
4.2.5 费用管理流程设计 |
4.2.6 档案管理流程设计 |
4.3 数据存储与数据库技术 |
4.3.1 数据存储设计 |
4.3.2 数据库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S公司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系统实现环境与技术 |
5.2 系统登陆功能的实现 |
5.3 日志管理功能的实现 |
5.3.1 文档编辑功能的实现 |
5.3.2 定制功能的实现 |
5.3.3 填报功能的实现 |
5.3.4 审核功能的实现 |
5.3.5 查询功能的实现 |
5.4 费用功能的实现 |
5.4.1 在线费用功能的实现 |
5.4.2 财务费用功能的实现 |
5.4.3 缴费列表功能的实现 |
5.5 审批功能的实现 |
5.5.1 审批和归档功能的实现 |
5.6 档案功能的实现 |
5.6.1 项目管理功能的实现 |
5.6.2 文档类别功能的实现 |
5.6.3 文档上传功能的实现 |
5.7 系统测试与评估 |
5.7.1 系统测试 |
5.7.2 系统评估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7)A航运保险公司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2 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
2.1 B/S架构 |
2.2 持久化技术Hibernate |
2.3 Web Service相关技术 |
3 A航运保险公司销售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1.1 团队管理 |
3.1.2 分单管理 |
3.1.3 绩效管理 |
3.1.4 共保手续费结算单管理 |
3.2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3.2.1 内容丰富性需求 |
3.2.2 安全性需求 |
3.2.3 系统易用性需求 |
3.2.4 规范性需求 |
3.2.5 开放扩展性需求 |
3.3 本章小结 |
4 A航运保险公司销售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架构设计 |
4.2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
4.3 系统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4.3.1 销售团队管理 |
4.3.2 分单管理模块的设计 |
4.3.3 绩效管理模块的设计 |
4.3.4 共保费用结算单模块的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选型 |
4.4.2 数据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A航运保险公司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5.1 登录模块的实现 |
5.2 核心功能模块的实现 |
5.2.1 销售团队管理功能的实现 |
5.2.2 分单管理功能模块 |
5.2.3 绩效管理模块的实现 |
5.2.4 共保费用结算模块的实现 |
5.3 系统测试 |
5.3.1 测试目的 |
5.3.2 测试方法 |
5.3.3 系统测试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西安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安排 |
2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系统建设需求 |
2.1.1 多源数据的存储与管理需求 |
2.1.2 基础数据的浏览需求 |
2.1.3 信息的查询需求 |
2.1.4 管理对象的空间分析需求 |
2.1.5 统计与制图输出需求 |
2.2 系统建设框架 |
2.3 功能总体框架设计 |
2.4 数据源管理规划设计 |
2.4.1 数据的分层 |
2.4.2 数据的编码 |
2.5 系统网络设计 |
2.6 GIS平台 |
2.7 数据库平台 |
2.8 三维可视化平台 |
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1 数据库设计 |
3.2 数据库表设计 |
3.2.1 数据库表结构定义 |
3.2.2 数据库主要表结构 |
3.3 管线编码设计 |
3.3.1 编码原则 |
3.3.2 管线分区 |
3.3.3 地下管线分类与编码 |
3.4 数据库性能及可靠性设计 |
3.4.1 数据库性能优化 |
3.4.2 数据库可靠性设计 |
4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功能综述 |
4.2 系统界面 |
4.3 地图操作 |
4.4 数据查询 |
4.5 数据统计 |
4.6 管网分析 |
4.6.1 横断面分析 |
4.6.2 爆管分析 |
4.6.3 埋深分析 |
4.6.4 连通分析 |
4.6.5 碰撞分析 |
4.6.6 水平净距分析 |
4.7 规划业务 |
4.7.1 扯旗与打印 |
4.7.2 项目立案 |
4.7.3 CAD规划分析 |
4.7.4 放验线办理 |
4.7.5 竣工办理 |
4.7.6 案件统计 |
5 系统功能测试与数据质量检查 |
5.1 系统功能的测试 |
5.1.1 测试区域介绍 |
5.1.2 测试内容 |
5.2 数据质量检查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基于信息融合ICE平台的汶马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 |
1.2.1 项目管理 |
1.2.2 虚拟团队 |
1.2.3 关键成功因素法 |
1.2.4 电子协调 |
1.2.5 高速公路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
1.2.6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章 四川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现状与问题分析 |
2.1 四川高速公路简介 |
2.2 四川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历程 |
2.3 四川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四川汶马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总体设计 |
3.1 汶马高速项目介绍 |
3.2 汶马高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特殊性 |
3.2.1 需要构建虚拟团队 |
3.2.2 需要基于电子协调(ICE)环境分析 |
3.3 系统设计的目标 |
3.4 系统设计的原则 |
3.5 系统设计的思路 |
3.6 系统设计的方法 |
3.6.1 关键成功因素 |
3.6.2 项目的成功因素筛选 |
3.6.3 系统开发方式 |
3.7 系统设计的结果 |
3.8 小结 |
第4章 四川汶马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实现 |
4.1 总体建设过程 |
4.2 ICE平台系统开发前准备工作及启动阶段 |
4.2.1 信息系统实施流程 |
4.2.2 项目实施计划 |
4.2.3 项目执行与控制 |
4.2.4 虚拟团队的组建 |
4.3 系统硬件配置 |
4.4 系统的功能实现 |
4.4.1 信息融合ICE平台软件功能实现 |
4.4.2 物联网数据自动收集软件功能实现 |
4.4.3 手机移动端APP功能实现 |
4.4.4 ICE平台信息安全功能实现 |
4.5 ICE平台系统上线及验收 |
4.5.1 用户培训 |
4.5.2 系统测试和上线 |
4.5.3 项目验收 |
4.6 小结 |
第5章 四川汶马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果与效益分析 |
5.1 四川汶马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果 |
5.1.1 ICE信息系统总体使用情况及收益 |
5.1.2 虚拟团队组建情况 |
5.1.3 统一信息融合ICE平台系统 |
5.1.4 物联技术运用 |
5.1.5 手机移动端APP使用情况 |
5.2 四川汶马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效能提升收益 |
5.3 管理信息系统ICE平台成功经验和实施问题总结 |
5.3.1 成功经验 |
5.3.2 经验教训总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 |
6.3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面向领域建模的信息系统构件识别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信息系统构件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模糊形式概念分析研究现状 |
1.2.3 内聚耦合度测算研究现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2 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 |
2.1 UML与领域工程 |
2.1.1 UML概述 |
2.1.2 领域工程概述 |
2.2 构件技术 |
2.3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
2.3.1 结构化开发方法 |
2.3.2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 |
2.3.3 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 |
2.3.4 方法对比 |
2.4 模糊形式概念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FFCA的信息系统构件识别模型 |
3.1 领域建模 |
3.2 实体构件的识别 |
3.2.1 业务对象-属性模糊形式背景构建 |
3.2.2 业务对象-属性模糊概念格构建 |
3.2.3 概念离散度与距离的计算 |
3.2.4 实体构件的识别 |
3.2.5 算例与分析 |
3.3 边界类和控制类与实体构件的集成 |
3.3.1 边界类与控制类 |
3.3.2 集成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图熵的业务构件识别有效性检验 |
4.1 图熵 |
4.2 业务构件内聚耦合性测算准则 |
4.3 业务构件内聚耦合性测算 |
4.3.1 基于信息熵的测算方法 |
4.3.2 类之间关联度的测算 |
4.3.3 内聚耦合度测算 |
4.4 算例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构件识别的物资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
5.1 背景与业务流程简介 |
5.2 物资申请采购业务建模 |
5.2.1 用例图分析 |
5.2.2 类图分析 |
5.2.3 时序图分析 |
5.3 业务构件识别 |
5.3.1 实体构件识别结果 |
5.3.2 业务构件识别结果 |
5.4 识别有效性检验 |
5.4.1 内聚耦合度测算 |
5.4.2 粒度适宜度测算 |
5.5 系统设计与实现 |
5.5.1 系统架构设计与数据库设计 |
5.5.2 系统构件设计 |
5.5.3 系统实现及构件展示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土高原干旱区关川河“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D]. 武雪.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2]W市海湾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与建设项目进度管理研究[D]. 赵迎晨. 山东大学, 2021(12)
- [3]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 汪哲宇. 浙江大学, 2021(01)
- [4]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群的统一案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 黎英,李文敬.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1)
- [5]基于JSP+MySQL的供电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肖.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工程文档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以S建筑公司为例[D]. 赵仁露.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7]A航运保险公司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梦然.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4)
- [8]西安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彭勃.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9]基于信息融合ICE平台的汶马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 罗祥均.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1)
- [10]面向领域建模的信息系统构件识别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 高新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