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技术在公路网规划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GIS技术在公路网规划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一、GIS技术在公路网规划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冯博翰[1](2020)在《基于聚类分析算法的农村公路网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公路的规划调整问题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对于拥有广大乡村的我们国家来说,做好乡村线路的规划调整,是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一步。“要想富,先修路”农村道路的发展,对农村民生,经济等多方面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面对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作好农村公路的规划,是帮助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步。在这个系统中,利用Android终端(手机,平板)完成信息的收集,完成定位踩点,传输数据的功能。第二利用聚类分析,kruskal算法,建立数学模型分析道路的调整方案,在模拟试验后,得出经过优化的方案,对比现有道路网,分析这些算法实现后的优越性。对于现有的农村公路网规划而言,需要借助更多方面的力量来完成对公路网的规划设计,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力量,完成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这对于现有的农村公路网来说是非常大的帮助。也有助于填补农村道路信息的缺失。文章借助空间信息平台实现乡村道路的定位规划,借助聚类分析的便利性与实用性,设计需要开发的道路路线,完成相应的调整工作。首先利用已有的地图资源,例如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进行地图二次开发,使用C/S模式,然后人工收集一定的实际数据,建立空间数据库,传输进数据库,整理数据。利用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利用kruskal算法和聚类分析算法可以设计具体的乡村道路路线安排,完成在有限资源下的线路调整,节约珍贵的土地资源,保证农民的最大利益。

余泽健[2](2020)在《基于GIS的城市交通网络可达性与分形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交通网络是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的基础,其发展一直广受关注。可达性是评价交通网络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指交通网络系统中的某一点到达其他目的地点的便捷程度。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可达性计算过程与结果分析越来越要求直观、量化、有效的空间表达。GIS技术与可达性评价模型的结合为这些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区域交通网络的内部结构特征、空间分布格局等空间形态特征,是影响区域交通网络发展的状态的内在因素。基于分形理论构建区域交通网络空间分形度量模型,对区域交通网络空间发展特征进行量化描述,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交通可达性发展现状的原因,也有利于从严谨的数学层面认清区域交通网络发展的空间特征,为区域交通网络的优化布局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决策参考。因此,本文基于区域交通网络研究的需求和要求,运用分形理论,以GIS技术为支撑,系统地研究了交通网络可达性评价与分形特征度量的技术流程与度量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南京市交通网络空间形态的定量分析中。文章首先总结了交通网络常用的可达性评价模型、分形理论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对GIS技术在可达性评价与分形度量测算中的优势进行了阐述;在对比常用的可达性评价模型优缺点后,结合GIS的技术优势,提出了基于最短出行时间和交通距离的可达性评价模型更符合现实中的交通可达性水平。其次,基于GIS技术在空间数据采集、空间分析、网络模型构建等方面的显着优势,建立了基于GIS的交通可达性评价技术流程和空间分形度量模型,包括评价指标选取、数据采集与处理、可达性评价模型的构建、可达性值的计算与处理、可达性综合评价以及空间分形维数值的测算等。最后,文章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运用上述相关方法模型,对研究区交通网络可达性和空间分形特征进行了分别计算、分析与可视化表达,并根据研究区交通网络可达性与空间结构特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议。

汤新能[3](2020)在《高精度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山区公路地质选线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国家高速公路网逐步向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区完善。传统的公路选线设计理念,侧重政治、经济、国防等方面要求,对于地形地貌、构造、水文等地质条件考虑较少,导致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问题频发,不仅增加工程建设成本,甚至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随着工程经验的积累,地质条件在公路选线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工程地质选线已成为行业研究热点;无人机遥感技术具有操作灵活、成本低、精度高等优势,能有效解决传统地质调查的交通不便、危险性高、通视条件差等问题,将外业工作转为在室内进行,是未来山区公路地质选线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广西某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为背景,针对山区公路地质选线中无人机遥感技术应用问题进行研究,并基于ArcGIS Engine开发一套辅助公路选线系统,推进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山区公路地质选线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山区无人机遥感系统配置研究针对山区地形地貌特点,以操作灵活、续航时间、任务荷载重量、图像获取精度等参数为控制目标,通过对比分析现行设备的技术参数与技术水平,拟定多旋翼无人机,配备多组大容量电池,搭载五镜头倾斜相机等适合山区作业的无人机遥感系统方案。(2)高精度无人机遥感影像获取技术研究针对山区地形高差过大,调整地面分辨率、飞行高度和重叠度等航线规划参数,按照不同地形条件选择全野外、航线网或区域网像控点布设方法,根据网络信号覆盖程度选择传统或网络RTK测量方式,快速高效地获取无人机遥感影像。(3)无人机遥感影像处理技术研究将多源数据进行坐标转换,结合像控点数据进行空中三角测量,获得每张像片所需的外方位元素;针对影像数据的畸变、视觉效果不佳和图幅较小的问题,选用反解法、SIFT算法、搜索最佳缝合线等进行影像处理,得到高精度的三维模型和4D产品等成果。(4)高精度无人机遥感技术辅助公路选线系统设计与实现利用Visual Studio平台、ArcGIS Engine组件、SQL Server数据库等开发工具进行高精度无人机遥感技术辅助公路地质选线系统的开发,实现三维实景模型展示、地质灾害点数据管理、公路地质选线等功能。(5)高精度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工程应用将高精度无人机遥感技术应用到广西某高速公路扩改建工程项目中,选取哈瓦四轴八旋翼测绘无人机,搭载五镜头倾斜相机组成的无人机遥感系统,布设30个像控点并进行精确测量,获取36590张原始航片,运用Context Capure等软件对无人机遥感影像进行空中三角测量等处理,获取三维模型和4D成果,最后使用开发的高精度无人机遥感技术辅助公路选线系统完成该项目的工程地质选线。

代成[4](2019)在《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方法研究 ——以农村公路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增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越来越快,且对城乡规划和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城乡空间和交通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然而在实践中作为城乡规划专项规划的交通规划缺乏对于空间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常常出现与城乡发展不协同的现象。农村公路作为带动农村发展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具有点多、面广、数量巨大且分布分散的特点,且部分地区处于自然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导致了农村公路规划对于基础空间信息具有巨大的潜在需求。然而传统的空间信息获取技术难以适应农村公路的特点,空间信息的匮乏又导致了当前农村公路规划方法缺乏与城乡发展协同、难以满足城乡使用者的需求等问题。如何在技术方法层面上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一套高效可行的空间信息获取及应用方法体系,加强交通规划与城乡发展的协同,提高农村公路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以农村公路为例,通过分析城乡规划、交通规划及空间信息技术理论之间的关系,研究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及三维地理信息技术的实景三维空间信息获取技术,并探索将其应用于改进提升现有农村公路规划技术的方法,试图为农村公路初步构建一套基于实景三维空间信息的规划方法。首先,通过对现有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合城乡规划、交通规划、空间规划体系、城乡规划技术与方法及农村公路规划理论,对与研究对象相关的理论体系进行深入探索,分析现今理论体系下的技术缺陷和不足。其次,对于农村公路规划技术、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及实景三维空间信息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为实景三维空间信息的获取和行业应用进行技术铺垫。再次,结合上述理论和技术体系,确定相关原则和目标,对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与空间信息应用技术、实景三维空间信息技术与行业视角下的农村公路规划技术进行整合,构建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农村公路规划方法体系,并对方法体系提出相关支撑。之后,通过该方法体系在张家口及厦门实际案例中应用,对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农村公路规划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对于相关理论、技术及方法体系进行总结,针对本研究暂时无法解决的后续问题进行简要梳理,并对未来的农村公路及其他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工作进行展望。

白慧超[5](2018)在《公路网适应性评价系统开发》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汽车保有量、人民商务旅行次数以及物流快递业的兴起,都给公路运输增加了负担。通过本文开发的基于GIS的公路网适应性评价系统可以直观地了解公路网是否可以满足公众出行需求,当发生交通拥堵时,可以知道交通拥堵路段在何处,为将来制定道路养护和公路改扩建等决策提供依据。系统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评价公路网适应性。公路网宏观评价指标从道路的结构性能和运行质量两方面考虑,共选取了6个评价指标;微观评价指标选取服务交通量与通行能力的比。系统一共开发了14个主要界面,包含7个数据管理界面,3个数据微观分析界面,4个数据宏观分析界面。本研究用河北省公路网来验证系统的有效性。GIS空间数据中的面数据集为河北省11个地市的行政区划;线数据集为河北省国省干线723条路段;点数据集为658个连续式观测站。SQL Server数据库中包含20132016年每个观测站每小时上传的数据,总数据量高达两千多万条。系统实现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存储、查询和分析等功能,能以图、表的形式对公路网的适应性做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评价。

王璐[6](2018)在《基于GIS的襄城县城镇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规划部门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城镇规划信息数据处理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规划工作者需要掌握海量的城镇土地规划信息和控制数据,规划过程相当繁重。城镇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将地理信息技术和城镇规划行业相结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辅助城镇规划管理为城镇规划工作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工具,可不断提高城镇规划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本文以基于GIS的城镇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为研究目标,以襄城县城镇规划项目为依托,通过对襄城县现状的分析以及实地调研,运用软件工程的方法,进行了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化系统设计,采用ArcEngine以及ArcSDE空间数据库和Oracle数据库技术,实现图文表一体化的城镇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襄城县城镇规划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以GIS、地理信息技术相关规范为基础,并结合国内外关于城镇规划信息系统实现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襄城县城镇规划信息管理工作的特性,通过实地调查研究,采用系统工程及软件工程的方法,选取襄城县城镇规划信息地理信息数据,确定跨专业、技术型和实用型为该系统的基本需求。(2)城镇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技术方案。针对城镇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所需相关技术,开展了系统技术应用影响分析,确定本系统采用基于插件式GIS的ArcGIS Engine技术,结合ArcSDE空间数据库及Oracle数据库技术实现系统开发。系统开发具有简洁有效、易于拓展和便于实现的优点。(3)基于软件工程方法的系统结构设计和模块划分。针对系统结构化设计的方案,进行系统模块划分及各模块工程的详细设计。以低耦合度、高内聚度、易维护性和高可靠性为目标,将系统划分为地图操作、图层编辑、信息查询与统计、空间分析、辅助及系统管理等八个模块。根据系统的总体需求,详细设计了各模块的功能、模块间的接口及实现方法。(4)城镇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及应用。基于前述的模块划分和各模块的详细设计,采用空间数据库Geodatabase数据模型方法设计了系统数据库,并在VS2010平台基础上,通过插件式GIS技术二次开发,采用C#程序开发语言实现了系统的各项功能。基于所开发的系统,综合分析了襄城县城乡发展空间格局,提出了襄城先规划发展重点实现路径,检验了所建立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城乡规划管理中可行性和实用性。

汤鹏飞[7](2017)在《湖北省仙桃市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可达性与均等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公平不仅是推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领域,也是世界各国推动教育发展的主要导向。在我国以公平为价值导向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背景下,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服务薄弱成为主要障碍之一,尤其是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城乡基础教育供给不均等、资源配置失衡等现象逐步凸显的情况下,农村基础教育服务问题更是引发了学界的普遍关注,而研究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可达性与均等化问题是地理学服务于这一问题的关键视角。同时,在国家提出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等发展的要求下,县域农村地区则是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需优先关注的区域。本文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汉平原农村公共服务可达性与空间均等化研究”,以江汉平原典型县域单元湖北省仙桃市为研究案例,按照“表达→发现→模拟→对策”的逻辑思路,以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服务设施可达性测度为基础,围绕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空间与非空间内涵,评价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均等化水平,挖掘服务短缺区,并通过服务优化的模拟实验,明确实施方案与政策保障,旨在为平原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规划和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发展提供参考。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从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基础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出发,根据现实、政策和理论背景,明确本文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提出研究的目标、内容、思路、技术与方法。同时,介绍了研究案例的典型性、基本情况和构建的数据库内容。第二章,概念解析及研究进展。首先,对研究的关键概念进行解释及理论分析。其次,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基础教育服务可达性、公平性与均等化、设施空间布局等内容的研究进展,总结出国内相关研究学科视角的局限性、研究地域的偏向性和研究内容的差别性。第三章,仙桃市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发展的时空格局。首先,基于时间视角从学校建设、学生就学、教师资源和教育经费等方面,梳理了仙桃基础教育服务的发展演变过程。其次,基于空间视角围绕设施布局、最近设施距离、服务半径等内容,评价了仙桃基础教育服务设施的空间格局。此外,从乡镇和学校两个不同层面评价了仙桃基础教育的服务能力,并根据问卷调查,梳理农村学龄人口就学出行的交通工具选择、极限出行时间和入学影响因素。第四章,仙桃农村基础教育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属论文的“表达”板块。分别运用改进潜能模型和两步移动搜索法,测度了仙桃农村学龄人口在步行、骑行、车行和综合四种出行模式下的设施可达性,通过比较两种模型的思路设计、测算结果和特征表现,发现改进潜能模型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农村学龄人口就学可达性。从村级居民点层面看,居民点的就学可达性有待提升,乡镇中心、学校附近及路网条件较好地区居民点的可达性较高,且呈距离衰减过程,而乡镇外围和毗邻地区则是可达性薄弱地区;从乡镇层面来看,主要表现出区域、城乡、中心城区和城郊的差异。第五章,仙桃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均等化与短缺区分析,属于论文的“发现”板块。首先,从空间与非空间视角评价了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发现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服务设施布局以低水平的空间均衡为主,资源配置均等化水平呈现出“中心”与“外围”的梯度格局以及“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然后,分别从设施布局的空间公平与资源配置均等两个方面挖掘了基础教育服务短缺区,设施布局短缺居民点主要分布在离乡镇中心的5~10km半径范围内,而资源配置短缺区主要分布在县域西部地区。再次,在理论层面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并通过仙桃案例的实践检验,发现交通条件、经济发展和人口是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基础教育服务短缺区形成的“启动→输入→输出→结果→反馈”过程,以及各个构成要素间作用和影响的“输入”与“输出”路径。第六章,仙桃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优化模拟,属于论文的“模拟”板块。重点从空间与非空间视角围绕学校布局、交通道路和资源配置三个方面进行了优化模拟。学校布局优化模拟方面,在多要素适宜性评价选择备选学校的基础上,以是否考虑成本约束为前提条件进行了两种优化模拟实验,结果选择考虑成本约束的布局优化结果作为建议方案。交通路网优化模拟方面,分别从县域空间尺度和乡镇空间尺度选择不同的模型和方法,提出了“三横两纵”的路网优化和提升学校周边地区的道路等级的优化方案。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模拟方面,在学龄人口预测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和湖北等上位规划或政策的配置标准及趋势,围绕基础教育服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进提出了均等化的配置方案。第七章,仙桃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方案及政策保障,属于论文的“对策”板块。首先,在明确仙桃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思路和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均匀→均等→均质”的阶段目标,并建议按照明确重点任务、循序渐进和分类施策的总体策略推进方案实施。其次,根据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优化模拟结果,并参照阶段目标和总体策略,分别从学校布局、交通道路和资源配置三个方面提出优化方案。最后,在分析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的演变过程和未来趋势的基础上,从设施布局空间公平、资源配置均等、供给主体(政府)管理和人口需求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第八章,结论与展望。归纳总结研究的主要结论,提出研究的创新点,探讨本文案例研究的适用性、参考性及不足,并指出未来深化研究的问题域。

柴伟[8](2017)在《甘肃省交通规划信息支持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通过分析甘肃省交通运输规划业务需求,提出利用GIS技术建立一个高效的交通规划信息支持系统,实现交通规划数据的空间可视化管理,便于及时、准确地向交通规划人员提供决策依据,更好地支撑甘肃省交通运输规划业务的发展。

薛亚星[9](2016)在《GIS在高速公路网评价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高速公路网是现代交通运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高速公路经过30多年的建设,路网的规模逐渐扩大,路网的结构趋近合理,如何科学合理地对现有的高速公路网进行评价,并且将评价的结果为下一步规划做决策支持是交通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高速公路网作为地理空间实体的抽象,具有空间数据的一切特征,而GIS作为采集、存储、管理、分析、输出空间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在高速公路网评价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优越性。论文在分析高速公路网评价的理论基础上,分别从技术、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社会影响四个方面出发,以一般公路网评价选取的指标为基础,结合高速公路网的特点,依据科学性、可比性、独立性、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原则,完成了高速公路网指标的选择和确定,并提出了不同类型指标量纲归一化的方法和综合评价的方法。接着,论文按照高速公路网评价的过程,研究GIS在路网评价数据组织与管理、路网评价指标的计算以及路网评价结果可视化中的应用。最后,实例验证了该过程,本文以江苏省高速公路网为实验数据,设计并建立高速公路网评价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选择合适的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运用GIS二次开发技术实现了高速公路网综合评价和评价结果数据可视化的软件模块。论文旨在研究GIS相关的技术方法在高速公路网评价中的应用,促进GIS与交通规划学科的融合,通过实践证明GIS技术方法运用到交通规划中的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马珺杰[10](2014)在《基于GIS技术的发达地区县域公路网行政等级调整方法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公路网布局已经不能适应快速的经济发展需求,国家对国省干线公路网做了一些调整,在上层公路网调整的基础上,县域公路路网有了调整的必要。在系统分析县域公路网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广泛应用的GIS技术,本文对县域公路网行政等级调整做了一些研究与优化。本文首先通过县域内对不同行政等级公路的功能特点,得出了标准法、专家法、理论法相结合的调整思路。根据对发达地区县域公路网需求特点分析,运用交通规划中传统规模预测方法与对比法相结合,对县域各等级道路的行政等级规模进行预测。在公路布局方面,对区位-重要度联合布局法进行优化,在对县域公路布局特点、原则、层次充分分析的情况下,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概念,以传统地形图为基础得到矢量化等高线数据,在ArcGIS软件中以TIN格网的形式构建研究地区数字高程模型,结合GIS技术将地理表面与经济节点充分结合,在三维显示的基础上求解区位线;提出了均势节点重要度法,并在ArcGIS软件中利用ArcEngine技术在C#语言基础上构建均势重要度最大树求解模块,对均势重要度最大树进行了自动化计算及线网生成,并根据预测规模约束对最大树进行了加边处理,为公路网行政等级调整提供依据。最后根据象山县县乡公路网调整实例,对文中介绍的方法进行了实际应用,检验方法的可靠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GIS技术在公路网规划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IS技术在公路网规划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聚类分析算法的农村公路网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2.公路网空间信息技术的研究
    2.1 移动GIS技术
        2.1.2 地图数据结构
        2.1.3 地图坐标体系
    2.2 空间信息系统
    2.3 安卓用户定位服务
    2.4 百度定位SDK
    2.5 公路网空间信息系统开发
    2.6 数据库与数据存储
        2.6.1 文件存储
        2.6.2 数据库存储
        2.6.3 数据库设计
3.乡村公路规划方法
    3.1 农村公路规划常用方法
    3.2 节点重要度
    3.3 路段重要度
    3.4 通达率
    3.5 农村公路网等级
    3.6 优化农村公路网方法
    3.7 乡村道路规划策略
    3.8 总结
4.公路网设计算法分析与运用
    4.1 Kruskal算法
    4.2 kruskal与 Prim算法对比
    4.3 聚类分析算法
        4.3.1 聚类分析算法优势
        4.3.2 聚类分析算法分类
        4.3.3 聚类分析实现步骤
    4.4 基于K-Means聚类分析算法的优化
    4.5 具体算法运用
5.以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为例的路网规划
    5.1 规划当涂县节点
    5.2 空间聚类分析
    5.3 规划方案
    5.4 方案评价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基于GIS的城市交通网络可达性与分形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数据来源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概念基础
    2.1 可达性评价理论
        2.1.1 可达性的概念和内涵
        2.1.2 本文交通网络可达性的概念和内涵
        2.1.3 传统可达性评价方法概述
        2.1.4 传统可达性评价方法的局限与发展方向
    2.2 分形理论
        2.2.1 分形概念的提出
        2.2.2 分形的特征
    2.3 地理信息系统(GIS)
        2.3.1 GIS的概念与核心技术
        2.3.2 GIS网络分析功能
    2.4 GIS在可达性评价及分形研究中的应用优势
        2.4.1 GIS在交通网络可达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2.4.2 GIS在可达性评价中的应用优势
        2.4.3 GIS在交通网络分形研究中的应用优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交通网络可达性评价
    3.1 可达性评价指标选取
        3.1.1 度量节点可达性的评价指标
        3.1.2 度量网络整体可达性的评价指标
    3.2 交通网络可达性评价流程
    3.3 数据采集与处理
    3.4 地理数据库构建
    3.5 可达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3.5.1 构建网络数据集
        3.5.2 构建空间阻力模型
    3.6 可达性值的计算与评价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交通网络分形特征研究
    4.1 城市交通网络分形测度指标的选取
    4.2 城市交通网络分形维数
        4.2.1 长度—半径维数
        4.2.2 分枝—半径维数
        4.2.3 盒子维数
    4.3 分形维数指标的算法
        4.3.1 长度—半径维数
        4.3.2 分枝—半径维数
        4.3.3 盒子维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GIS的南京市交通网络可达性与分形特征研究
    5.1 研究区域概况
        5.1.1 研究区域简介
    5.2 交通网络可达性评价
        5.2.1 数据采集与处理
        5.2.2 南京市交通可达性地理数据库构建
        5.2.3 南京市可达性评价模型构建
        5.2.3.1 构建网络数据集
        5.2.3.2 设置空间阻力模型
        5.2.4 可达性值的计算
        5.2.5 南京市可达性值的统计与评价
        5.2.5.1 节点可达性
        5.2.5.2 网络可达性评价
        5.2.6 南京市交通网络可达性优化建议
    5.3 交通网络空间分形特征测度
        5.3.1 长度—半径维数
        5.3.2 分枝—半径维数
        5.3.3 盒子维数
        5.3.4 南京市交通网络空间结构优化建议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内容与结论
    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高精度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山区公路地质选线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精度无人机遥感技术研究现状
        1.2.2 山区公路地质选线研究现状
        1.2.3 GIS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山区无人机遥感系统配置研究
    2.1 无人机遥感系统组成
    2.2 无人飞行器系统选择
        2.2.1 飞行器平台
        2.2.2 动力系统
        2.2.3 飞行控制系统
        2.2.4 数据传输系统
        2.2.5 发射与回收系统
    2.3 任务荷载系统选择
    2.4 地面辅助系统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精度无人机遥感影像获取技术研究
    3.1 无人机遥感影像获取流程
    3.2 资料收集整理
    3.3 像控点布设和测量
        3.3.1 像控点的布设
        3.3.2 像控点的测量
    3.4 航线规划
        3.4.1 确定航测范围和划分航摄分区
        3.4.2 航线规划参数设计
        3.4.3 航线敷设
    3.5 飞行检查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人机遥感影像处理技术研究
    4.1 无人机遥感影像处理流程
    4.2 坐标系统及坐标转换
        4.2.1 常用的坐标系统
        4.2.2 坐标转换
    4.3 空中三角测量
    4.4 无人机影像几何畸变校正
    4.5 无人机图像增强
    4.6 无人机影像拼接
        4.6.1 无人机影像匹配
        4.6.2 无人机影像融合
    4.7 三维模型重建
    4.8 生成4D产品
        4.8.1 数字地表模型DSM生成
        4.8.2 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生成
        4.8.3 数字线划地图DLG生成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精度无人机遥感技术辅助公路选线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山区公路地质选线方法
    5.2 系统总体设计
        5.2.1 系统开发平台
        5.2.2 系统总体架构
    5.3 系统数据库设计
    5.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5.4.1 数据管理模块
        5.4.2 地图浏览模块
        5.4.3 地质选线模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程应用
    6.1 工程概况
    6.2 工程地质条件
        6.2.1 地形地貌
        6.2.2 地层岩性
        6.2.3 气象水文
        6.2.4 水文地质
        6.2.5 地质构造及地震
    6.3 山区无人机系统配置
    6.4 无人机遥感影像获取
        6.4.1 像控点布设和测量
        6.4.2 航线规划
        6.4.3 影像拍摄
    6.5 无人机遥感影像处理
        6.5.1 坐标系统确定
        6.5.2 Context Capture影像处理
        6.5.3 处理成果
        6.5.4 DLG生产
    6.6 公路地质选线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致谢

(4)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方法研究 ——以农村公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从城乡规划到空间规划体系的发展趋势
        1.1.2 交通规划与城乡规划的现状与问题
        1.1.3 农村公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1.4 新兴技术方法为规划空间信息获取和应用提供的新途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和问题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
        2.1.1 城乡一体化思想形成与发展
        2.1.2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理论发展
        2.1.3 当代城乡规划需求及理论研究启示
    2.2 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的交通规划
        2.2.1 当前交通规划与城乡规划的互动关系
        2.2.2 空间规划体系发展历程与现状
        2.2.3 空间规划体系要求及相关理论研究启示
    2.3 农村公路规划理论
        2.3.1 农村公路规划基础理论
        2.3.2 农村公路网规划理论
        2.3.3 当前农村公路规划理论简要评价
    2.4 城乡规划技术方法理论
        2.4.1 城乡规划技术与方法理论概述
        2.4.2 规划空间信息技术理论
        2.4.3 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理论
        2.4.4 城乡规划技术方法理论应用简要评价
    2.5 本章小结
3 技术和方法研究
    3.1 农村公路规划技术研究
        3.1.1 当前农村公路规划技术
        3.1.2 农村公路规划与城乡规划和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
        3.1.3 交通规划与城乡规划互动协同的农村公路规划技术展望
    3.2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研究
        3.2.1 无人机技术概述及发展现状
        3.2.2 倾斜摄影技术概述及发展现状
        3.2.3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现状
    3.3 实景三维空间信息应用技术研究
        3.3.1 空间信息技术概述及发展现状
        3.3.2 空间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及交通领域的应用现状
        3.3.3 基于倾斜摄影与GIS结合的实景三维空间信息技术研究
        3.3.4 实景三维空间信息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农村公路规划方法体系构建
    4.1 规划方法体系构建的原则和目标
        4.1.1 规划方法体系构建的原则
        4.1.2 规划方法体系构建的目标
    4.2 相关技术方法的整合
        4.2.1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与空间信息应用技术
        4.2.2 实景三维空间信息技术与农村公路规划技术
    4.3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农村公路规划主要方法
        4.3.1 基于实景三维空间信息的农村公路网规划
        4.3.2 与村庄规划协同的通村公路规划
        4.3.3 农村公路的动态改造规划
    4.4 规划方法支撑
        4.4.1 技术方法支撑
        4.4.2 政策制度支撑
    4.5 本章小结
5 案例实证研究
    5.1 张北县路网分析及方法初步应用
        5.1.1 案例选取背景
        5.1.2 张北县区位及路网分析
        5.1.3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农村公路规划方法初步应用
        5.1.4 实证分析
    5.2 厦门越尾山农村公路规划与改造项目规划方法应用实践
        5.2.1 案例概况
        5.2.2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农村公路规划方法应用
        5.2.3 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公路网适应性评价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2.1 概述
    2.2 系统结构设计
    2.3 系统开发平台
        2.3.1 C#开发环境
        2.3.2 Super Map Objects 二次开发平台
        2.3.3 SQL数据管理平台
    2.4 系统功能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路网数据设计与管理
    3.1 概述
    3.2 空间数据设计
        3.2.1 按行政等级划分
        3.2.2 按技术等级划分
    3.3 空间数据属性表设计
        3.3.1 点数据集属性表设计
        3.3.2 线数据集属性表设计
        3.3.3 面数据集属性表设计
    3.4 数据库管理
        3.4.1 静态数据管理
        3.4.2 动态数据管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路网适应性评价方法
    4.1 概述
    4.2 公路网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
        4.2.1 宏观评价指标体系
        4.2.2 微观评价指标体系
    4.3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4.3.1 宏观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4.3.2 微观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路网适应性评价系统开发
    5.1 系统简介
    5.2 基础数据
    5.3 系统界面
        5.3.1 主界面
        5.3.2 数据管理界面
        5.3.3 数据宏观分析界面
        5.3.4 数据微观分析界面
    5.4 河北省公路网适应性评价
        5.4.1 宏观评价
        5.4.2 微观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基于GIS的襄城县城镇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城镇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框架结构
2 城镇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基础
    2.1 GIS在城镇规划中的应用
    2.2 插件式GIS技术
        2.2.1 插件式ArcGIS
        2.2.2 ArcGIS Engine技术
    2.3 ArcSDE空间数据库技术
        2.3.1 ArcSDE功能介绍
        2.3.2 ArcSDE服务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地区概况与系统需求分析
    3.1 研究地区概况
    3.2 地区规划背景
    3.3 系统需求分析
        3.3.1 系统实现必要性分析
        3.3.2 系统需求分析
    3.4 系统用户特点及系统需求
        3.4.1 系统用户特点
        3.4.2 系统功能要求
    3.5 本章小结
4 襄城县城镇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4.1 城镇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4.1.1 系统设计的原则
        4.1.2 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4.2 城镇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4.2.1 系统总体设计功能目标
        4.2.2 系统模块结构设计
    4.3 城镇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详细设计
        4.3.1 代码设计
        4.3.2 子系统模块设计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4.4.1 系统空间数据库设计
        4.4.2 系统属性数据库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实现及应用实例
    5.1 系统应用及分析
        5.1.1 系统界面实现
        5.1.2 地图操作、辅助管理模块实现
        5.1.3 信息查询统计模块实现
        5.1.4 规划管理模块实现
        5.1.5 系统编辑、管理模块实现
    5.2 襄城县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应用
        5.2.1 襄城县城乡空间总体格局分析
        5.2.2 襄城县现状特征
        5.2.3 襄城县规划重点
        5.2.4 襄城县城镇规划发展路径
    5.3 城镇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前景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湖北省仙桃市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可达性与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库构建
        1.5.1 区域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1.5.2 区域概况
        1.5.3 数据库构建及数据来源
2 概念解析及研究进展
    2.1 概念及理论分析
        2.1.1 基础教育及学龄人口
        2.1.2 基础教育均衡与均等
        2.1.3 可达性与基础教育服务可达性
        2.1.4 空间公平与教育设施空间配置
    2.2 国外研究进展
        2.2.1 可达性研究进展
        2.2.2 教育公平研究进展
        2.2.3 公共服务及教育设施空间布局研究进展
    2.3 国内研究进展
        2.3.1 可达性研究进展
        2.3.2 基础教育均等化研究进展
        2.3.3 教育设施空间布局研究进展
    2.4 研究评述
3 仙桃市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发展的时空格局
    3.1 基础教育服务发展的时序分析
        3.1.1 学校建设
        3.1.2 学生就学
        3.1.3 教师资源
        3.1.4 教育经费
    3.2 基础教育服务设施的空间格局
        3.2.1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布局
        3.2.2 最近基础教育设施距离
        3.2.3 基础教育设施服务范围
    3.3 基础教育服务能力评价
        3.3.1 乡镇教育服务能力
        3.3.2 学校教育服务能力
    3.4 农村学龄人口就学调查
        3.4.1 就学出行交通工具
        3.4.2 就学极限出行时间
        3.4.3 入学影响因素
    3.5 本章小结
4 仙桃市农村基础教育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分析
    4.1 教育服务设施可达性的模型与测算
        4.1.1 教育服务可达性评价模型及选择
        4.1.2 改进潜能模型及实现
        4.1.3 两步移动搜索法及实现
    4.2 基于改进潜能模型的基础教育服务设施可达性特征分析
        4.2.1 小学可达性特征分析
        4.2.2 初中可达性特征分析
        4.2.3 小学与初中的可达性比较
    4.3 基于两步移动搜索法的基础教育服务设施可达性特征分析
        4.3.1 小学可达性特征分析
        4.3.2 初中可达性特征分析
        4.3.3 小学与初中的可达性比较
    4.4 两种模型的对比分析
        4.4.1 设计思路比较
        4.4.2 测算结果比较
        4.4.3 特征表现比较
    4.5 本章小结
5 仙桃市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均等化与短缺区分析
    5.1 基于可达性的设施布局空间公平性分析
        5.1.1 空间公平性的评价方法
        5.1.2 空间公平性的评价结果
        5.1.3 空间公平性的特征表现
    5.2 基于基础教育服务资源的配置均等化分析
        5.2.1 资源配置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5.2.2 资源配置均等化的评价过程与结果
        5.2.3 资源配置均等化的特征表现
    5.3 基础教育服务的短缺区挖掘
        5.3.1 设施布局短缺区
        5.3.2 资源配置短缺区
        5.3.3 综合评价及类型划分
    5.4 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及短缺区形成机理分析
        5.4.1 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5.4.2 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5.4.3 短缺区的形成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仙桃市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优化模拟
    6.1 基于区位配置的农村学校布局优化模拟
        6.1.1 模型构建及实验思路
        6.1.2 农村备选学校选址
        6.1.3 成本约束下的农村学校布局优化模拟
        6.1.4 无成本约束的农村学校布局优化模拟
        6.1.5 模拟结果比较及建议
    6.2 基于交通道路变化的空间优化模拟
        6.2.1 县域空间尺度的交通路网优化模拟
        6.2.2 乡镇空间尺度的降低交通阻抗模拟
    6.3 基于学龄人口变化的农村教育服务资源配置模拟
        6.3.1 学龄人口数量及空间分布预测
        6.3.2 物力资源配置
        6.3.3 人力资源配置
        6.3.4 财力资源配置
    6.4 本章小结
7 仙桃市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方案及政策保障
    7.1 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要旨、目标与策略
        7.1.1 基本思路与原则
        7.1.2 阶段目标
        7.1.3 总体策略
    7.2 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方案建议
        7.2.1 农村学校布局优化方案
        7.2.2 交通道路优化方案
        7.2.3 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方案
    7.3 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政策保障
        7.3.1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政策演变
        7.3.2 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政策的趋势判断
        7.3.3 仙桃农村基础教育均等化的政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讨论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GIS在高速公路网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分析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组织架构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3.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高速公路网评价技术方法研究
    2.1 高速公路网评价含义及内容
        2.1.1 高速公路网评价含义
        2.1.2 高速公路网评价内容
    2.2 高速公路网评价指标
        2.2.1 技术评价
        2.2.2 经济效益评价
        2.2.3 社会影响评价
        2.2.4 环境影响评价
    2.3 高速公路网评价方法
        2.3.1 评价指标量纲归一化处理
        2.3.2 基于AHP的综合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IS技术在高速公路网评价中应用
    3.1 高速公路网评价数据组织与管理
        3.1.1 参与高速公路网评价的数据分析
        3.1.2 面向高速公路网评价的空间数据库设计
    3.2 基于GIS的路网评价指标计算
        3.2.1 评价指标计算涉及的空间分析技术
        3.2.2 高速公路网的预处理
        3.2.3 高速公路网评价指标的计算
    3.3 高速公路网评价结果的可视化
        3.3.1 路网评价结果可视化需求
        3.3.2 路网评价结果的专题图表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GIS的高速公路网综合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总体结构与功能
        4.1.1 总体架构设计
        4.1.2 功能分析
    4.2 高速公路网评价数据库建立
        4.2.1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4.2.2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4.2.3 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关联
    4.3 高速公路网评价模块实现
        4.3.1 技术评价
        4.3.2 经济效益影响评价
        4.3.3 环境社会影响评价
        4.3.4 高速公路网综合评价
    4.4 高速公路网评价结果可视化模块实现
        4.4.1 路网评价支撑数据可视化
        4.4.2 路网评价结果数据可视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GIS技术的发达地区县域公路网行政等级调整方法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GIS 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在公路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
        1.1.2 发达地区县域公路需求的变化
        1.1.3 GIS 技术在公路网行政等级调整中的应用优势
    1.2 国外研究概况
    1.3 国内研究概况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发达地区县域公路网优化方法论
    2.1 公路网与县域经济相关分析
        2.1.1 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特点
        2.1.2 县域公路交通的重要地位
        2.1.3 经济水平与公路网需求关系
    2.2 县域公路网等级、规模研究
        2.2.1 公路网行政等级划分
        2.2.2 行政等级调整方法
        2.2.3 公路网合理规模影响因素
        2.2.4 规模预测方法分析选择
        2.2.5 公路网行政等级结构预测
第三章 区位-重要度联合布局法优化
    3.1 县域公路网布局分析
        3.1.1 县域公路网特点
        3.1.2 县域公路网规划层次分析
        3.1.3 县域公路网布局方法选择
    3.2 交通区位布局法优化
        3.2.1 交通区位布局法
        3.2.2 县域公路交通区位分析
        3.2.3 数字高程模型
        3.2.4 与数字高程模型相结合的交通区位法思路
        3.2.5 数字高程模型的表达方式选择
        3.2.6 TIN 格网三维表面建立
    3.3 均势重要度法优化
        3.3.1 均势重要度法思路
        3.3.2 县域公路网布局节点选择
        3.3.3 节点重要度计算和层次分析
        3.3.4 路段重要度计算及布局方法确定
        3.3.5 里程约束下最大树加边方法
    3.4 均势重要度法算法过程
        3.4.1 Prim 算法的基本思路
        3.4.2 均势重要度最大树 Prim 算法优化
第四章 基于 GIS 技术的县域公路网调整
    4.1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 GIS 数据库建立
        4.1.1 最小数据集概念
        4.1.2 数据库结构
        4.1.3 数据库在 ARCGIS 软件中的创建方式
    4.2 ARCGIS 平台下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
        4.2.1 等高线的生成
        4.2.2 数字高程模型建立
    4.3 ARCGIS 中均势重要度最大树自动化实现
        4.3.1 ArcEngine 中的程序开发
        4.3.2 均势重要度最大树算法流程
第五章 象山县县乡公路网调整规划实例
    5.1 象山县域概况及规划背景
        5.1.1 象山县域概况
        5.1.2 规划背景
    5.2 象山县公路网现状评价
        5.2.1 县乡公路里程及布局
        5.2.2 存在问题分析
    5.3 象山县公路网结构及规模预测
        5.3.1 县乡公路网合理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5.3.2 象山县公路结构预测
        5.3.3 象山县公路网总规模确定
        5.3.4 预测结果
    5.4 基于 GIS 技术的布局方法
        5.4.1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区位布局
        5.4.2 均势重要度最大树布局
    5.5 行政等级调整方案确定
        5.5.1 理论方案
        5.5.2 标准方案
        5.5.3 专家经验方案
        5.5.4 推荐调整方案
        5.5.5 规划路网与理论路网布局吻合度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最大树生成程序代码
附录二、加边程序代码
附录三、线型生成程序代码

四、GIS技术在公路网规划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聚类分析算法的农村公路网优化研究[D]. 冯博翰.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2]基于GIS的城市交通网络可达性与分形特征研究[D]. 余泽健. 长安大学, 2020(06)
  • [3]高精度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山区公路地质选线中的应用研究[D]. 汤新能. 武汉工程大学, 2020(01)
  • [4]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方法研究 ——以农村公路为例[D]. 代成.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5]公路网适应性评价系统开发[D]. 白慧超.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8(03)
  • [6]基于GIS的襄城县城镇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研究[D]. 王璐.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7]湖北省仙桃市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可达性与均等化研究[D]. 汤鹏飞.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8]甘肃省交通规划信息支持系统研究[J]. 柴伟. 工程技术研究, 2017(02)
  • [9]GIS在高速公路网评价中的应用[D]. 薛亚星. 东南大学, 2016(03)
  • [10]基于GIS技术的发达地区县域公路网行政等级调整方法优化[D]. 马珺杰. 长安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GIS技术在公路网规划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