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脏介入活检在肝病中的诊断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周粟,陈天佑,施裕新,侯毅斌,杨柏帅,李清涛,何阳,袁敏[1](2022)在《经颈静脉肝穿刺活检术在弥漫性肝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穿刺活检术(TJLB)在弥漫性肝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0年11月在我院接受TJLB的35例弥漫性肝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对一般资料、技术成功率、组织学标本充分性、手术操作时间、穿刺次数、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0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6 s, 25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3,18例血小板计数<60×109/L,3例存在大量腹腔积液;35例患者中34例取得足够肝组织标本量,满足病理诊断要求,TJLB技术成功率为97.1%(34/35);手术操作时间为(31.1±5.8) min,平均每例穿刺次数为(3.5±1.0)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存在经皮肝穿刺活检禁忌的弥漫性肝病患者,TJLB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进鹏[2](2021)在《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指在排除过量饮酒、使用药物和慢性肝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脂肪堆积后,肝细胞中甘油三酯(TG)的蓄积超过5%的一种疾病[1]。NAFLD的病理演变过程复杂,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由NASH发展而来的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NASH被认为是可以威胁NAFLD患者生命的转折点[2]。目前,亚洲NAFLD患病率约为27.37%,
黎坤俭,吴金兰[3](2021)在《超声造影引导下肝病变的穿刺活检检测方法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引导下肝病变的穿刺活检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厦门与三明两所地方医院诊断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122例,均行超声造影引导穿刺与常规超声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查效果。结果 122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超声造影引导穿刺法检查特异性为91.3%,敏感性为96.7%,准确率为93.2%,高于常规超声的57.4%、66.9%、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引导下肝病变的穿刺活检检测方法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与常规超声检测对比,超声造影可有效提高经皮穿刺活检的诊断率并减少穿刺次数,超声造影引导下肝病变穿刺活检可作为鉴别肝良、恶性占位病变的金标准。
黄幸芝[4](2021)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预测乙型肝炎病毒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情进展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探究肝脏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two-dimensional shear-wave elastography,2D SWE)值预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s B viral,HBV)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情进展可行性。2、评估肝脏2D SWE值预测HBV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情进展准确性。3、评价肝脏2D SWE值预测HBV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情进展稳定性。方法:1、纳入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和消化内科住院的HBV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38人(年龄51.64±11.82岁,102例男性,36例女性)。2、收集患者基线临床资料、HBV资料、实验室指标、常规超声参数和肝脏2D SWE参数,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或电话访谈随访90天,记录结局(肝病及其并发症所致再入院和死亡),出现结局者为进展组,余为稳定组。3、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HBV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评估因子预测准确性。4、通过协变量调整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accommodating covariates receiver in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AROC)评估肝脏2D SWE值预测稳定性。结果:1、进展组肝脏2D SWE值显着高于稳定组(43.80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35.65-55.25]vs.29.25[IQR 17.50-41.70],p<0.001);肝脏2D SWE值是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子(比值比[odds ratio,OR]1.047,95%CI 1.020-1.076;p<0.001)。2、单独肝脏2D SWE值的AUC为0.715(95%CI 0.625-0.806)预测表现与Child-Pugh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血清钠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Combined with Sodium,MELD-Sodium)和慢性肝功能衰竭联盟-急性失代偿(Chronic Liver Failure Consortium acute decompensation,CLIF-C AD)评分差异不显着(p>0.05)。3、由肝脏2D SWE值、凝血酶原活性(prothrombin activity,PTA)、腹水和感染情况组成的多变量模型AUC为0.825(95%CI 0.757-0.893),高于MELD-Sodium评分(p=0.076),显着高于Child-Pugh、MELD和CLIF-C AD评分(p<0.05)。4、AROC显示根据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规范抗病毒治疗调整前后AUC差异不显着(p分别为0.123、0.420和0.372)。结论:1、肝脏2D SWE值具有准确预测HBV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情进展的价值,有一定的指导患者随访、治疗、移植和预后判断具作用。2、单独的肝脏2D SWE值和其组成的多变量模型诊断效能可比甚至高于主流实验室指标组成的评分。3、肝脏2D SWE值预测效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蔡润生[5](2021)在《肝穿刺对不明原因肝病诊断的价值及肝穿刺的安全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肝穿刺对于不明原因肝病的诊断价值,并对肝穿刺的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1、收集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案室2000年1月1日-2018年1月1日因肝脏疾病入院的患者,对经常规无创检查并结合患者病史及临床症状、体征无法得出诊断的不明原因肝功异常或肝占位性病变,予以行肝穿刺检查,筛选出不明原因肝功异常或肝占位性病变行肝穿刺进行诊断或治疗的患者165例。2、对165例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工作、既往病史、抽烟饮酒史、身高体重等基本情况收集处理,并对患者入院后行肝功能、血常规、血凝、甲乙丙肝、抗肝抗原抗体、自身免疫抗体、肝纤维化、甲状腺功能等检验结果及上腹部彩超、CT/MRI的检查数据进行总结并归纳,总结患者疾病的基本特征。3、根据患者的病情得出初步临床拟诊断,同时对患者的肝穿刺病理诊断结果及并发症进行总结,将肝脏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临床特征及肝穿刺后并发症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本研究中有165例行肝穿刺进行诊断或治疗的患者中,有行肝穿刺病理诊断患者115例,其中确诊107例(93.0%),包括有自身免疫性肝病20例(17.4%),其中3例胆管炎,1例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肝炎39例(33.9%),其中非病毒性肝炎19例,病毒性肝炎3例,进展至合并肝硬化的肝炎患者有17例,肝囊肿5例(4.3%)、肝脓肿8例(7.0%),肝恶性肿瘤23例(20.0%),非酒精性脂肪肝3例(2.6%),肝良性瘤4例(3.5%),肝被膜下积液2例(1.7%),血吸虫肝硬变、药物性肝炎、Gilbert综合征各1例(0.9%),另外仍有8例(7.0%)患者通过肝穿刺病理检查未能明确诊断。2、明确诊断的107例患者中,有58例(54.2%)的患者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基本一致,有49例(45.8%)的患者临床与病理诊断不一致。3、165例肝穿刺患者中1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12例(7.3%)患者有穿刺点轻度疼痛,有1例(0.6%)患者出现发热,1例(0.6%)肝包膜下出血,1例(0.6%)出现胸闷。结论:对于不明原因肝病及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肝穿刺具有一定的价值;肝穿刺术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较小,安全性较高。
陈椿[6](2021)在《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差异及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HBV相关肝病患者中的差异性,同时分析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为评估患者病情和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19年9月30日期间初次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310例HBV相关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慢乙肝组111例,乙肝肝硬化组98例,原发性肝癌组101例。收集上述各组病例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结果,比较分析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不同HBV相关肝病患者中的差异。(2)回顾性分析同时期在外科住院并行肝癌切除手术的10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全部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结果、临床情况、病理特征,按临床情况和病理特征因素分组,分析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慢乙肝组、乙肝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三组患者血清中的Ig A、Ig G、Ig M、C3、C4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乙肝肝硬化组的Ig A、Ig G、Ig M含量均高于慢乙肝组和原发性肝癌组(P<0.01),而慢乙肝组和原发性肝癌组Ig A、Ig G、Ig M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组C3、C4含量高于慢乙肝组和乙肝肝硬化组(P<0.01),而乙肝肝硬化组的C3、C4含量又低于慢乙肝组(P<0.01)。(2)血清Ig A、Ig G、Ig M、C3、C4水平在不同性别、AFP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在HBs Ag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中,补体C3在阳性组水平小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g A、Ig G水平和年龄呈正相关(P<0.05),Ig M、C3、C4和年龄无相关性(P>0.05)。(3)在有门脉癌栓和无门脉癌栓组中Ig A、Ig G、Ig M、C3、C4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体C3和C4在肿瘤>5cm组中的水平大于肿瘤≤5c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体C3在有肝硬化组中的水平低于无肝硬化组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g A、Ig G、Ig M和BCLC分期无相关性(P>0.05),补体C3、C4水平和BCLC分期呈正相关(P<0.01),Ig G水平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补体C3水平和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Ig A、Ig M、C4和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1)HBV相关肝病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水平随着肝脏病变的加重而升高;而补体C3、C4水平随着肝脏病变的加重而降低,在原发性肝癌中表现出升高趋势,其具体机制可能与补体对肝癌细胞的免疫抑制有关。(2)免疫球蛋白和肝癌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而补体水平和肿瘤大小、分化程度、BCLC分期存在正相关性,对于评估肝癌患者中的抗肿瘤免疫功能和病情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王滔[7](2020)在《术中射频预处理在肝硬化肝癌局部切除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在肝硬化肝癌局部切除术中先行射频消融对病灶进行预处理,从临床各项参数对比未行射频消融处理的肝硬化肝癌肝切除,旨在说明联合治疗的优越性。方法: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自2015年9月到2018年9月有肝硬化背景肝细胞癌患者接受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组36例(n=36)和单纯手术切除组52例(n=52)的临床数据。比较两组病例术中出血、肝门阻断时间、术后肝功能变化、术后凝血酶原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情况、切缘复发情况以及总生存时间。结果:共有88例患者纳入研究,36例行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40.9%),52例行单纯手术肝切除(59.1%)。其中男性71例,女性17例。手术联合射频组与单纯手术组在性别、年龄、HBsAg、HBV-DNA复制量、肝脏硬度、肿瘤个数、肿瘤位置、肿瘤大小、AFP水平、Child-Pugh分级、病理分型、微血管侵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肝功能检查无统计学差异,但术后第一天手术联合射频消融组的谷丙转氨酶(110.19±70.25 vs 137.23±47.05)与谷草转氨酶(130.31±64.54 vs 166.44±49.59)低于单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肝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切缘无肿瘤细胞残余。手术联合射频消融组术中平均出血量(125.56±106.57)ml,单纯手术组术中平均出血量(221.06±206.86)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联合射频消融组平均肝门阻断时间(10.19±12.63)min,单纯手术组平均肝门阻断时间(26.15±9.95)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00.87±38.51)min,手术联合射频消融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06.81±33.41)min,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中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死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手术联合射频消融组术后出现胆瘘2例、胸腔积液2例和难治性腹水3例;单纯手术组发生出血2例、胆瘘4例、胸腔积液6例、难治性腹水8例和消化道出血1例。两组在复发情况、复发时间、复发方式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但在肝内复发方式上有统计学意义,手术联合射频消融组术术后切缘复发情况明显比单纯手术组低(p=0.022)。两组患者总生存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867)。结论:在肝硬化肝癌的局部切除中预先使用射频消融术对病灶进行预处理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其不但可以减少手术中出血及肝门阻断时间、对患者肝功能影响小,还能减少切缘复发,是一项安全有效的肝硬化肝癌肝切除的治疗手段,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肖倩[8](2020)在《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临床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70例源于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或云南中医药大学校门诊就诊且符合肝郁脾虚型NAFLD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37例治疗组和33例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健脾软肝颗粒口服(1袋/次,200ml温水冲服,3次/日),对照组口服易善复(2粒/次,3次/日),疗程三个月,观察分析两组治疗3个月后临床症状、肝功能、血脂、尿酸等指标的变化以及腹部B超的改善情况。结果:1.两组均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脘胁胀痛,腹胀,食少纳呆,便溏不爽,情绪抑郁或易怒,肠鸣矢气等症状,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达81.08%优于对照组(66.67%),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均能降低患者的ALT、AST、TC、TG水平,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经治疗后两组LDL-C、UA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两组疗效相当(P>0.05);本次研究中两组HDL-C水平无明显影响,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肝脏影像学疗效方面,治疗组痊愈5例,显效0例,有效4例,无效28例,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0例,有效1例,无效30例,两组之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疗效相当。结论:健脾软肝颗粒能有效改善肝郁脾虚型NAFLD的临床症状,具有保肝降脂,改善尿酸代谢,减轻肝脏脂肪含量作用,显示了中医药在治疗NAFLD的优势特色,值得临床推广。
黄香华[9](2020)在《肝硬度检测联合肝纤四项对乙肝肝硬化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近年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硬化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患病人群数量庞大,肝硬化患者随着疾病的发展可进展为肝癌,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较大威胁。早期诊断是改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疾病进展及减少不良预后发生的关键。目前,肝硬度检测以其新型无创影像学诊断设备为基础,可在一定程度上获取患者的肝脏硬度信息,另外,肝纤四项检测亦可初步判定肝脏纤维化的情况。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肝硬度检测联合肝纤四项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住院的105例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临床资料(年龄、性别、肝硬度值和肝纤四项值及传统超声表现和诊断情况)等进行回顾性整理分析。分别比较传统超声、单项肝硬度检测、单项肝纤四项与肝硬度联合肝纤四项检测的诊断效率,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肝硬度检测诊断率:10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硬度3.4-75.0kPa,平均LSM(51.53±19.4)kPa;(2)肝纤四项检测:乙肝肝硬化患者HA(266.72±71.42)ng/ml;LN(57.27±10.14)ng/ml;PCⅢ(75.94±17.03)ng/ml;CIV(75.94±17.03)ng/ml。;(3)传统超声诊断:10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经传统超声诊断共检出58例肝硬化,检出率55.24%;其中93例(88.57%)肝硬化患者肝脏切面形态欠规则;81例(77.14%)伴门静脉扩张;84例(80.00%)肝右叶扩张,78例(74.29%)肝左叶扩张;51例(48.57%)超声图像可见肝包膜不光滑;53例(50.48%)超声图像可见肝实质回声增强、增粗;49例(46.67%)超声图像显示肝实质回声欠均匀。(4)诊断效率比较:肝硬度检测联合肝纤四项检测的诊断效率明显高于传统超声、单项肝硬度检测与单项肝纤四项检查,且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均达显着差异(P<0.05)。结论:传统超声检查、肝硬度检测与肝纤四项检测均可为乙肝肝硬化的鉴别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三者之间检测效率不一,但总体诊断效率未达明显差异性。与以上三种检测方式相对比,肝硬度检测联合肝纤四项检测用于诊断肝炎后肝硬化及评估严重程度的临床效能更佳。
余蕾[10](2020)在《肝苏颗粒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TGF-β1活化肝星状细胞,探讨肝苏颗粒主要有效物质对其抑制作用和作用机制,从而初步揭示肝苏颗粒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理,为其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查阅近年来肝苏颗粒及赶黄草有关文献报道,包括肝苏颗粒来源、临床应用、实验研究报道等进行文献数据分析。2.实验研究建立TGF-β1诱导的人肝星状细胞LX-2活化模型,MTT法筛选肝苏颗粒主要有效物质赶黄草总黄酮的作用剂量,设定高、中、低三个剂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不同剂量下细胞培养液中I型胶原(Col I)和纤连蛋白(FN)的含量,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率,胶原收缩实验检测胶原收缩情况,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法检测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及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在给予TGF-β1/Smads信号通路抑制剂LY2109761后,赶黄草总黄酮对活化LX-2细胞胶原收缩和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肝苏颗粒的文献研究结果通过对关于肝苏颗粒的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后发现,肝苏颗粒为现在常用的治疗肝病的中药制剂之一,主要功效为降酶、保肝、退黄,其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和酚酸类化合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文献均表明,肝苏颗粒对肝纤维化具有治疗作用;药学和药理研究可证明,赶黄草总黄酮是当前公认的赶黄草保肝、抗脂肪肝的主要药效物质,也是其治疗肝纤维化的重要有效物质。2.LX-2活化模型的建立和赶黄草总黄酮药效浓度确定TGF-β1浓度为2、4、6、8、10、12、14、16μg/L均可促进LX-2细胞增殖(P<0.01),6μg/L时的增殖活性和细胞培养液中α-SMA含量最高,当低于或超过该剂量时作用均减弱,提示6μg/L的TGF-β1是活化LX-2的最佳浓度,故以之为LX-2细胞活化浓度。赶黄草总黄酮药物浓度的筛选结果显示,赶黄草总黄酮浓,度为13mg/L时,细胞存活率大于80%,而浓度大于17mg/L时,药物呈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因此选用5、9、13mg/L三个剂量进行后续实验。3.赶黄草总黄酮对活化的LX-2一般状态和细胞凋亡的影响MTT法结果显示,赶黄草总黄酮可抑制TGF-β1活化后的LX-2细胞的增殖,且药物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在13mg/时有显着抑制作用(P<0.01)。划痕实验显示赶黄草总黄酮可抑制TGF-β1活化后的LX-2细胞的迁移,在9mg/L时抑制作用显着(P<0.01);胶原收缩实验显示,TGF-β1组胶原收缩明显增加,而赶黄草总黄酮作用后的各组与单纯TGF-β1组相比较,胶原的收缩程度降低,作用效果呈剂量依赖。细胞液基质检测显示,赶黄草总黄酮可明显抑制活化后LX-2细胞液中FN和ColⅠ的升高(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TGF-β1对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而赶黄草总黄酮可促进活化后的LX-2细胞凋亡,作用效果呈剂量依赖,在赶黄草总黄酮作用浓度达到9mg/L时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GF-β1活化的LX-2细胞中Bcl-2表达增加而Bax表达降低,但与未活化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赶黄草总黄酮各组作用的LX-2细胞Bcl-2的表达显着降低而Bax的表达则明显增加(P<0.05)。4.赶黄草总黄酮对活化肝星状细胞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RT-PCR实验显示,赶黄草总黄酮可显着抑制LX-2细胞中α-SMA m RNA的表达(P<0.01)。另外,赶黄草总黄酮作用后,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Smad2、Smad3 m RNA表达均显着减少(P<0.01);而Smad7的表达稍有增加,在药物浓度达到13mg/L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赶黄草总黄酮作用后,Smad3、p-Smad2和p-Smad3的表达均不同程度减少,而Smad7的表达稍增加,且在9mg/L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赶黄草总黄酮对活化肝星状细胞TGF-β1/Smads信号通路抑制后的影响采用特异性TGF-β1/Smads信号通路抑制剂LY2109761作用于LX-2后,胶原收缩结果显示,单纯用赶黄草总黄酮和单纯用LY2109761均可抑制胶原收缩(P<0.05),而在使用LY2109761预处理后再给予赶黄草总黄酮,抑制效果大于单纯给药(P<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单纯使用赶黄草总黄酮和LY2109761均可抑制α-SMA、p-Smad2和p-Smad3的表达(P<0.05),而LY2109761预处理后再给予赶黄草总黄酮,抑制效果大于单纯给药(P<0.01)。结论:1.肝苏颗粒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赶黄草总黄酮是其重要的有效物质。2.赶黄草总黄酮对TGF-β1活化的肝星状细胞LX-2具有抑制作用,可抑制增殖和降低基质分泌,机制与诱导凋亡和抑制TGF-β1/Smads信号通路有关。
二、肝脏介入活检在肝病中的诊断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脏介入活检在肝病中的诊断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经颈静脉肝穿刺活检术在弥漫性肝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术前准备 |
3.手术过程 |
4.效果判定 |
5.统计学分析 |
结 果 |
1.一般资料 |
2.有效性评估 |
3.安全性评估 |
讨 论 |
(2)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FXR和胆汁酸代谢 |
2 FXR和脂质代谢 |
3 靶向肠道和肝脏肝FXR通路药物 |
(3)超声造影引导下肝病变的穿刺活检检测方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仪器设备与材料 |
1.3.2 检查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预测乙型肝炎病毒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情进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随访及结局事件 |
2.3 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收集 |
2.3.1 资料收集 |
2.3.2 评分计算 |
2.4 超声资料收集 |
2.4.1 常规超声检查 |
2.4.2 2D SWE检查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入选情况 |
3.2 随访和分组 |
3.3 病情进展危险因子 |
3.4 病情进展预测准确性评估 |
3.5 病情进展预测稳定性评估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在肝脏纤维化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5)肝穿刺对不明原因肝病诊断的价值及肝穿刺的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临床资料 |
2.1 一般病史资料 |
2.2 .影像学指标 |
2.3 实验室检查指标 |
3.肝穿刺的病理结果 |
4.肝穿刺的并发症 |
5.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患者临床资料汇总 |
2.肝穿刺患者的资料 |
3.肝穿刺的并发症 |
4.相关生化指标的统计 |
5.AILD的诊断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肝穿刺对不明原因肝病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6)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差异及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差异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资料收集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HBV相关肝病患者分布情况 |
2.2 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
2.3 三组患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差异 |
3 讨论 |
3.1 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对比分析和意义 |
3.2 补体C3、C4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对比分析和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资料收集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资料情况 |
2.2 病理特征情况 |
2.3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临床情况相关性 |
2.4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病理特征相关性 |
3 讨论 |
3.1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临床情况相关性分析 |
3.2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与肝癌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7)术中射频预处理在肝硬化肝癌局部切除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1.2 肝硬化诊断方法及标准 |
2.1.3 肝癌根治性切除标准 |
2.2 资料收集 |
2.3 主要仪器与手术设备 |
2.4 治疗过程 |
2.4.1 术前准备 |
2.4.2 手术过程 |
2.4.3 术后处理 |
2.4.4 出院标准 |
2.4.5 术后治疗及随访 |
2.5 观察终点 |
2.6 观察指标 |
2.6.1 一般资料 |
2.6.2 术前资料 |
2.6.3 术中资料 |
2.6.4 术后资料 |
2.7 统计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检验结果 |
3.3 围术期情况 |
3.4 术后并发症 |
3.5 随访 |
3.5.1 术后复发资料 |
3.5.2 两组患者总生存期 |
第4章 讨论 |
4.1 讨论 |
4.2 不足与展望 |
4.2.1 不足 |
4.2.2 展望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病例选择 |
3.1 病例纳入标准 |
3.2 病例排除标准 |
3.3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4.治疗方案 |
4.1 一般治疗 |
4.2 药物治疗 |
5.观测指标 |
5.1 一般情况评估 |
5.2 疗效评价标准 |
5.2.1 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
5.2.2 腹部B超疗效评定标准 |
6.统计方法 |
7.技术路线 |
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分析 |
1.1 两组性别分析 |
1.2 两组年龄分析 |
2.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NAFLD疗效分析 |
2.1 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NAFLD中医症状疗效分析 |
2.2 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NAFLD中医证候总体疗效分析 |
2.3 健脾软肝颗粒对肝郁脾虚型NAFLD肝功能变化的影响 |
2.4 健脾软肝颗粒对肝郁脾虚型NAFLD血脂变化的影响 |
2.5 健脾软肝颗粒对肝郁脾虚型NAFLD尿酸变化的影响 |
2.6 健脾软肝颗粒对肝郁脾虚型NAFLD腹部B超改善的影响 |
3.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NAFLD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9)肝硬度检测联合肝纤四项对乙肝肝硬化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评价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肝硬度检测结果 |
3.3 肝纤四项检测结果 |
3.4 超声检测结果 |
3.5 乙肝肝硬化的诊断率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硬度检测及肝纤四项检测在慢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肝苏颗粒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检索方法 |
2 结果 |
2.1 肝苏颗粒文献检索结果 |
2.2 赶黄草文献检索结果 |
2.3 肝苏颗粒研究病种分类 |
2.4 赶黄草研究病种分类 |
2.5 肝苏颗粒治疗肝纤维化的情况 |
2.6 肝苏颗粒药效物质的研究情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赶黄草总黄酮指纹图谱及含量鉴定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药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指纹图谱实验 |
2.1.1 指纹图谱色谱条件 |
2.1.2 溶液的制备 |
2.2 赶黄草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
2.2.1 芦丁对照品溶液配制 |
2.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
2.2.3 显色剂溶液的制备 |
2.2.4 测定法 |
3.实验结果 |
3.1 赶黄草总黄酮指纹图谱 |
3.2 赶黄草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
第二节 赶黄草总黄酮对肝星状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细胞复苏与传代 |
2.1.1 细胞复苏 |
2.1.2 细胞传代 |
2.2 肝星状细胞活化模型的建立 |
2.2.1 MTT实验 |
2.2.2 ELISA实验 |
2.3 赶黄草总黄酮作用浓度的筛选 |
2.4 赶黄草总黄酮对活化后的LX-2细胞活力、细胞迁移、胶原收缩、分泌功能和凋亡的测定 |
2.4.1 活化后LX-2细胞活力测定 |
2.4.2 活化后LX-2细胞迁移试验 |
2.4.3 活化后LX-2细胞胶原收缩试验 |
2.4.4 活化后LX-2 细胞分泌ColⅠ、FN含量测定 |
2.4.5 活化后LX-2细胞凋亡测试 |
2.5 赶黄草总黄酮对活化后的LX-2 相关蛋白m RNA表达的作用 |
2.5.1 RNAiso Plus提取总RNA |
2.5.2 cDNA反转录 |
2.5.3 PCR扩增 |
2.6 赶黄草总黄酮对活化后的LX-2相关蛋白表达的作用 |
2.6.1 样品提取 |
2.6.2 BCA蛋白浓度测定法测蛋白浓度 |
2.6.3 western blot步骤 |
2.7 赶黄草总黄酮对TGF-β1/Smads通路抑制后的LX-2 的作用 |
2.7.1 对胶原收缩的作用 |
2.7.2 对相关蛋白表达的作用 |
2.8 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TGF-β1 诱导LX-2 细胞活化模型的浓度筛选结果 |
3.2 赶黄草总黄酮作用浓度的筛选结果 |
3.3 对TGF-β1 活化后的LX-2 细胞的活力、迁移能力、胶原收缩、分泌功能和凋亡的影响 |
3.3.2 对活化后LX-2细胞迁移的影响 |
3.3.3 对活化后LX-2细胞胶原收缩的影响 |
3.3.4 对活化后LX-2 细胞分泌Col I和 FN含量的影响 |
3.3.5 对活化LX-2细胞凋亡的影响 |
3.4 对TGF-β1 活化的LX-2 细胞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1 对活化后LX-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2 对活化后LX-2 细胞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5 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m RNA水平的影响 |
3.6 对TGF-β1/Smads通路抑制后的LX-2 细胞的影响 |
3.6.1 对胶原收缩的作用 |
3.6.2 对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综述 肝纤维化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肝脏介入活检在肝病中的诊断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经颈静脉肝穿刺活检术在弥漫性肝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周粟,陈天佑,施裕新,侯毅斌,杨柏帅,李清涛,何阳,袁敏. 放射学实践, 2022(01)
- [2]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J]. 李进鹏.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1(12)
- [3]超声造影引导下肝病变的穿刺活检检测方法探究[J]. 黎坤俭,吴金兰. 当代医学, 2021(23)
- [4]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预测乙型肝炎病毒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情进展研究[D]. 黄幸芝. 南昌大学, 2021(01)
- [5]肝穿刺对不明原因肝病诊断的价值及肝穿刺的安全性分析[D]. 蔡润生. 石河子大学, 2021
- [6]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差异及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D]. 陈椿.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7]术中射频预处理在肝硬化肝癌局部切除中的临床研究[D]. 王滔. 南昌大学, 2020(08)
- [8]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观察[D]. 肖倩.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肝硬度检测联合肝纤四项对乙肝肝硬化诊断价值研究[D]. 黄香华. 长江大学, 2020(04)
- [10]肝苏颗粒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作用及机制研究[D]. 余蕾.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