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筛选生防木霉的植物病原体凝集素(英文)

用于筛选生防木霉的植物病原体凝集素(英文)

一、植物病原菌凝集素用于筛选生防木霉菌(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彭新红[1](2021)在《绿木霉菌GV29-8厚垣孢子形成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木霉菌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生防真菌,能够防治多种植物病害。厚垣孢子是许多真菌在逆境下产生的一种繁殖体,具有细胞壁厚、抗逆性强等优点。与木霉菌分生孢子制剂相比,厚垣孢子制剂的货架期更长,防治效果也更好。但大规模生产真菌厚垣孢子非常困难。前期我们研究出了诱导木霉菌大量产生厚垣孢子的培养基和发酵新工艺,本研究通过对木霉菌厚垣孢子形成过程中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转录组的比较分析,解析影响木霉菌厚垣孢子形成的关键基因及调控途径,为木霉菌厚垣孢子形成分子机制的解析,菌株遗传改良和发酵工艺控制提供理论指导。取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多次系统地观察绿木霉菌GV29-8厚垣孢子形成过程,最终选择8个代表性时间点的24个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产孢前期(20h/TVS1、24h/TVS2和26h/TVS3);产孢初期(28h/TVS4和32h/TVS5);产孢中期(38h//TVS6);产孢盛期(45h/TVS7);产孢后期(56h/TVS8)。24个样本共获得约206.07 Gb的可用数据(clean bases),Q30均大于90.85%,总体mapping ratios为79.34%~85.96%。共获得19,737个基因,其中7332个是由stringtie软件预测的新基因。根据PCA分析,8个采样时间点样本被分为4个阶段:菌丝生长阶段S1(TVS1~TVS2)、厚垣孢子形成早中期阶段S2(TVS3~TVS6),厚垣孢子形成盛期阶段S3(TVS7),厚垣孢子形成后期和菌丝开始自溶阶段S4(TVS8)。2.将相邻阶段样本的转录组数据比较,共获得6462个差异基因(DEGs)。GO富集分析表明,S2比S1,DEGs主要显着富集到有机氮化合物代谢过程(GO:1901564),共包含126个DEGs,下调表达的114个DEGs主要与有机氮化合物合成过程相关。S3比S2,DEGs主要显着富集到与次级代谢相关的四吡咯结合(GO:0046906)和血红素结合(GO:0020037)过程,共包含52个DEGs,主要是P450家族基因,且大部分参与有毒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S4比S3,DEGs则显着富集到脂质代谢过程(GO:0006629),共包含54个DEGs,主要与磷脂、甘油酯以及脂肪酸代谢相关。KEGG富集分析表明,S2比S1,DEGs主要显着富集到核糖体(tre03010)途径。S3比S2,N-聚糖生物合成(tre00510)途径也被显着富集,包含14个DEGs,其中10个上调表达的DEGs参与甘露聚糖合成,3个下调表达的DEGs则与甘露聚糖的降解有关。将相邻时间点样本转录组数据比较,共获得5699个DEGs。KEGG富集分析表明TVS5比TVS4以及TVS6比TVS5,DEGs主要显着富集到细胞周期(tre04111)途径。WGCNA分析显示,与S1高度正相关的pink模块中主要是核糖体蛋白基因,显着富集到核糖体通路(tre03010)。与S2正相关的orange模块中主要是与氧化还原和跨膜运输过程相关基因,苯丙氨酸代谢(tre00360)、谷胱甘肽代谢(tre00480)、色氨酸代谢(tre00380)和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tre01110)途径均被富集。与S4呈高度正相关的black和purple模块中主要是参与代谢、氧化还原和运输过程的基因,脂肪酸代谢(tre01212)、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tre01040)、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tre00520)以及淀粉和蔗糖代谢过程相关基因均被富集。其中,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tre00520)通路中共有16个基因发生差异表达,主要与几丁质代谢相关。与S4呈负相关的dark red和green模块中代谢和氧化还原基因占主导,脂肪酸降解(tre00071)通路在该模块中被富集。3.根据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氨基糖和核苷糖代谢通路富集到较多的差异基因,其中几丁质酶Ech2基因、几丁质合成酶Chs1_7926和Chs1_8917基因表达量变化比较大。添加25g/L和45g/L几丁质代谢的一种中间代谢产物N-乙酰-D-氨基葡萄糖(Glc NAc)均显着抑制绿木霉菌GV29-8厚垣孢子形成。为了研究氨基糖和核苷糖代谢通路中几丁质酶和几丁质合成酶基因对绿木霉菌厚垣孢子形成的影响,构建了Ech2、Chs1_7926和Chs1_8917基因的敲除、过表达和回复株系。结果表明,Ech2基因敲除突变株的厚垣孢子产量较野生型菌株显着提高,同时生长速度和分生孢子产量也增加,但菌丝生物量减少。Chs1_7926和Chs1_8917基因敲除突变株无法正常形成厚垣孢子,且菌丝形态异常。同时菌株的生长速率、生物量、分生孢子产量及分生孢子萌发率均显着降低。添加25 g/L Glc NAc后突变株在厚垣孢子诱导培养基中培养的菌丝异常程度有所恢复但仍无法形成完整的厚垣孢子,其生长速率和分生孢子产量均有所增加。综上所述,通过对绿木霉菌GV29-8厚垣孢子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样本转录组数据进行GO、KEGG、STC和WGCNA分析,初步明确了可能在厚垣孢子形成的各阶段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代谢通路和基因。推测有机氮化合物代谢过程中的DEGs可能参与菌株生长早期(S1)菌丝的同化吸收作用,消耗培养基中的大量外源氮素,导致氮素缺乏(S2);同时,在菌丝生长过程中与次级代谢相关的DEGs差异表达伴随着次级代谢产物和活性氧自由基的累积;由此产生的缺氮和不利培养条件可能使菌株启动细胞周期基因,调控细胞分化,诱导菌丝向厚垣孢子形态的转化。在厚垣孢子形成盛期(S3)和后期(S4),甘露聚糖、几丁质、糖原和脂质合成代谢途径DEGs高表达,可能有利于厚垣孢子细胞壁的构建和能量储存。通过构建几丁质酶和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的敲除、过表达和回复株系,初步明确了氨基糖和核苷糖代谢通路关键基因对绿木霉GV29-8菌株厚垣孢子形成的影响。我们的研究结果为解析影响木霉菌厚垣孢子形成的相关途径和基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兰晓君[2](2020)在《六种甘肃乡土草根际促生菌资源筛选、评价及促生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壤是生命之本、农业之基,国内耕地土壤退化的严峻程度,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农业和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大省,甘肃同样面临着化肥和农药不当使用带来的土壤退化、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安全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之一就是用生物菌肥替代一定比例的化肥和农药,改良土壤结构、减轻环境污染和确保农产品安全。生物菌肥研发的基础是获取丰富多样的促生菌资源,促生菌资源是生物资源之一,是国家资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省地域内有高原、河谷、山地、冰川、森林、草原和荒漠,地质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孕育着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乡土草作为本地优势植物,既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为农牧业生产提供产品和原材料。在乡土草根际栖息着大量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微生物,是天然的菌种资源宝库,亟待研究人员探索、研究、保护和利用。本研究以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洽草(Koeleria cristata)、当归(Angelica sinensis)、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和沙葱(Allium mongolicum)6种甘肃特色乡土草根际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植物根际促生菌;通过溶磷、固氮、分泌IAA和生防等促生特性的研究,筛选优良的植物根际促生菌,并对促生特性优良的菌株进行鉴定和保藏;通过根瘤菌回接实验、共生固氮基因克隆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研究根瘤菌与红豆草的共生固氮机理,通过检测不同p H条件下菌株分泌有机酸种类和含量及溶磷菌pqq C基因的表达研究溶磷机理,通过检测6株生防芽孢杆菌的抑菌谱及克隆其脂肽基因来探究芽孢杆菌生防机理。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固氮菌中,分离自沙葱根际的菌株MSN-1、MSN-4和MSN-6固氮酶活性最高,分别是57.07、60.82和64.41nmol C2H4·h-1m L-1,显着优于分离自其它植物根际的44株固氮菌(p<0.01);分离自红豆草根瘤的菌株LD-1,回接后根瘤固氮酶活性是6.42umol C2H4·g-1·h-1,菌株HD-4能与红豆草结瘤但根瘤并没有检测出固氮酶活性。溶磷菌中,16株菌溶解无机磷能力优良,溶磷量224.69~420.33μg/m L,其中菌株LHP-1分离自红豆草根际,菌株TZP-2、TZP-3、TZP-7、TZP-8和TZP-12分离自珠芽蓼根际,菌株TQP-1、TQP-2和TQP3分离自洽草根际,菌株MDP-4、MDP-7和MDP-8分离自当归根际,WQP-1、WQP-5、WQP-6和WQP-7分离自羌活根际;溶解有机磷能力优良的菌株(溶磷指数>200%)有24株,其中分离自羌活根际的菌株WQM-11和WQM-13最为优良,溶磷指数分别达到411%和434%;分泌IAA能力优良的菌株是分离自羌活根际的TQP-3和沙葱根际的MSN-6,分泌IAA的量分别达到26.17和27.67μg/ml,与其它分泌IAA的菌株相比差异显着(p<0.01)。(2)优良根际促生菌鉴定结果为:3株固氮酶活性最高的固氮菌鉴定结果是苜蓿剑菌(Ensifer meliloti);与红豆草结瘤固氮的菌株LD-1鉴定为杨凌根瘤菌(Rhizobium.yanglingense),结瘤不固氮的菌株HD-4鉴定为刺槐中慢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 robiniae);16株溶解无机磷能力优良的菌株鉴定分别属于地中海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editerranea)、格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rimontii)、猴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imiae)、油菜假单胞菌(Pseudomonas brassicacearum)、Pseudomonas laurylsulfatiphila、Pseudomonas frederiksbergensis、Pseudomonas thivervalensis和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溶解有机磷最优良的两株菌WQM-11和WQM-13经鉴定均属于Falsirhodobacter deserti;分泌IAA突出的菌株MSN-6和TQP-3分别被鉴定为苜蓿剑菌(Ensifer meliloti)和未定种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6株生防菌鉴定分别属于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高山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暹罗芽胞杆菌(Bacillus siamensis)。(3)12株根瘤菌与红豆草回接实验结果显示:杨凌根瘤菌LD-1与红豆草结瘤固氮,刺槐中慢生根瘤菌HD-4与红豆草结瘤不固氮,其余10株根瘤菌与红豆草不结瘤;结瘤因子基因(nod A、nod B、nod C和nod D)与固氮酶结构基因(nif H、nif D和nif K)克隆结果显示:杨凌根瘤菌LD-1具有全部的结瘤因子和固氮酶基因,刺槐中慢生根瘤菌HD-4克隆出完整的结瘤基因,但固氮酶基因缺乏nif D,其余10株根瘤菌没有克隆出任何结瘤基因和固氮酶基因,因此结瘤因子基因与固氮酶结构基因的完整性是确保根瘤菌与红豆草共生固氮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杨凌根瘤菌LD-1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分析显示92.3%的共生与固氮基因(包括结瘤因子和固氮酶基因)位于质粒4上,质粒4是杨凌根瘤菌LD-1的共生质粒。(4)13种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raminis、Pseudomonas putida、Pseudomonas simiae、Pseudomonas mandelii、Pseudomonas chlororaphis、Pseudomonas arsenicoxydans、Pseudomonas grimontii、Pseudomonas mediterranea、Pseudomonas thivervalensis、Pseudomonas frederiksbergensis、Pseudomonas antarctica、Pseudomonas helmanticensis和Pseudomonas paralactis)和1种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通过分泌葡萄糖酸、草酸、苹果酸、乳酸、乙酸或柠檬酸中的一种或多种溶解无机磷酸盐;12种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raminis、Pseudomonas putida、Pseudomonas simiae、Pseudomonas mandelii、Pseudomonas chlororaphis、Pseudomonas arsenicoxydans、Pseudomonas grimontii、Pseudomonas mediterranea、Pseudomonas thivervalensis、Pseudomonas antarctica、Pseudomonas frederiksbergensis和Pseudomonas helmanticensis)有机酸分泌量和pqq C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着培养液p H值的降低而增加,p H下降期间pqq C基因表达表现为上调。(5)抑菌实验表明:6株生防芽孢杆菌均对小麦长蠕孢B1、茄链格孢B2、尖孢镰刀菌B3、立枯丝核菌B4、油菜菌核菌B5和玉米小斑病菌B6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萎缩芽孢杆菌TZF1还具有拮抗钙果冠瘿病原细菌Rhizobium radiobacter BJ-2的作用。萎缩芽孢杆菌TZF1对6种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在64%以上,对其中尖孢镰刀菌B3、立枯丝核菌B4和油菜菌核菌B5的抑菌率显着优于其它5株生防菌(p<0.01)。脂肽基因克隆显示:6株生防芽孢杆菌均克隆出伊枯草菌素基因,表面活性素基因只有萎缩芽孢杆菌TZF1被克隆出,萎缩芽孢杆菌TZF1和枯草芽孢杆菌TQF1克隆出了溶杆菌素D基因,所有6株生防芽孢杆菌都没有克隆出丰原素基因。上述结果表明携载伊枯草菌素基因是6株生防芽孢杆菌拮抗6种病原真菌的分子遗传学基础,表面活性素基因是萎缩芽孢杆菌TZF1拮抗病原细菌放射根瘤菌BJ-2的分子遗传学原因。

阮盈盈,刘峰[3](2020)在《木霉菌生物防治作用机制与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木霉菌是一种资源丰富且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生防真菌。本文概述了木霉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木霉菌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生防机制,包括竞争、重寄生和抗生等作用,以及木霉菌与植物互作中对植物促生和诱导植物抗性的机制,并阐述了木霉菌在多种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与防治效果。随着生防技术的日益提高,木霉菌商品化制剂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并在各个国家取得良好的生物防治效果,但在木霉菌剂的开发与应用中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针对木霉菌生防机制与木霉菌商品化制剂开发应用的研究,有利于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推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进程。

赛牙热木·哈力甫[4](2020)在《哈茨木霉与褐环乳牛肝促进樟子松幼苗生长及抗病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樟子松为耐旱、耐寒、耐瘠薄、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常绿树种,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造林树种。目前在苗圃病害防治中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过分依赖化学农药会破坏土壤生态系统、导致有害微生物对药物产生抗药性及污染土壤生态环境。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具有促进宿主植物生长、提高宿主抗病抗逆能力的益生菌及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害的技术与方法,其对土壤环境友好、不污染土壤环境、不杀伤天敌。外生菌根真菌、木霉菌促进宿主植物生长、提高宿主抗病抗逆能力,是两类重要的土壤微生物类群,目前在农林生产上广泛应用。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樟子松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同时筛选具促生、抗病能力的益生菌,通过室外盆栽接种试验筛选促进一年生樟子松幼苗生长的高效木霉菌株-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E15,通过室内拮抗实验、转录组测序探讨哈茨木霉E15拮抗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J.G.Kuhn)的效果及作用机制,利用哈茨木霉E15及前期研究中分离得到的外生菌根真菌-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N94复合接种研究提高樟子松幼苗抗立枯病的效果及作用机制,同时研究复合接种对樟子松幼苗生长、幼苗养分、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如下:(1)枯梢病未感病樟子松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显着高于枯梢病感病樟子松且各季节土壤养分含量具有显着的差异。枯梢病感病樟子松和枯梢病未感病樟子松根际土壤真菌门绝对含量无显着差异,属分类水平下共得到28个差异显着真菌菌属,未感病樟子松根际土壤中差异菌属绝对含量显着高于感病樟子松,差异菌属包括木霉菌、菌根真菌及深色有隔真菌等益生菌,土壤pH值、OM、TN、NH4+、NO3-、AP、TP、AK、TK是影响枯梢病感病樟子松、枯梢病未感病樟子松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枯梢病感病樟子松和枯梢病未感病樟子松根际土壤细菌在门分类水平上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Acidobacteria为优势菌门,属分类水平上具有19个差异显着的细菌菌属,其中6个菌属是未知菌属外其余菌属为根际有益微生物,枯梢病未感病樟子松根际土壤中丰度高的菌属相对丰度与土壤养分含量极显着性正相关,枯梢病感病樟子松根际土壤中菌属相对丰度与土壤养分含量负相关。(2)以英国引进哈茨木霉E15、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章古台实验林场分离得到的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ZT05为研究对象研究两种木霉对樟子松一年生幼苗生长、根系结构、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哈茨木霉E15、绿木霉ZT05单接种显着促进樟子松一年生幼苗生长的同时,改变根系结构及根际微环境,其中哈茨木霉E15促进樟子松幼苗生长效率显着高于绿木霉ZT05,同时哈茨木霉E15接种可显着提高根际土壤有机质、全磷含量,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哈茨木霉在一年生樟子松幼苗根际中的定殖率显着高于绿木霉。(3)哈茨木霉E15对立枯丝核菌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对峙培养中哈茨木霉E15与立枯丝核菌形成明显的拮抗线并最终哈茨木霉E15菌落覆盖病原菌菌落;非挥发性代谢产物抑制病原菌生长的同时,降低保护酶活性,从而导致病原微生物菌丝的死亡;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对峙培养过程中与重寄生作用、抗生作用相关功能基因均显着上调表达,其中与重寄生作用、抗生作用相关基因分别有70、181个。(4)褐环乳牛肝菌N94、哈茨木霉E15复合接种可显着提高樟子松幼苗对立枯病的抗病能力,褐环乳牛肝菌N94、哈茨木霉E15复合接种幼苗CAT、PAL、POD、SOD、脯氨酸、β-1,3-几丁质酶、葡聚糖酶、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显着高于对照。同对照相比,复合接种樟子松苗转录组测序分析共筛选得到9884个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基因WGCNA分析得到的turquoise、pink、green共表达模块中褐环乳牛肝菌N94、哈茨木霉E15复合接种处理组差异基因表达量高于未接种处理组,且该模块中的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到抗病功能及代谢通路。(5)褐环乳牛肝菌N94、哈茨木霉E15复合接种可显着提高樟子松一年生、二年生幼苗生长、幼苗养分含量、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随年度变化幼苗生长、幼苗养分含量、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显着增加。此外褐环乳牛肝菌N94、哈茨木霉E15复合接种对幼苗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具有显着的影响,复合接种处理一年生幼苗根际土壤中木霉菌为优势菌属,未复合接种处理组中真菌群落结构比较丰富其中包括植物病原菌,复合接种处理二年生幼苗根际土壤中木霉菌相对丰度降低的同时外生菌根真菌相对丰度增加,且共生环境中益生菌群增加。菌群相对丰度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网络分析发现一年生幼苗根际土壤中木霉菌(Trichoderma)、外生菌根真菌(Suillus)对全磷、有机质转换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二年生樟子松幼苗根际土壤中Suillus对钾、磷、氮、有机质转换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

郭成瑾[5](2020)在《腾格里沙漠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生防木霉抑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作为一种重要的真菌资源,在沙地土壤结构形成、微生物区系平衡、促进植物生长和有益微生物资源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以及沙生环境生防木霉资源的利用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针对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研究与利用的薄弱现状,运用随机调查和定点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真菌分类学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从固沙植物根际土壤中进行木霉菌分离、筛选、鉴定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立枯丝核菌拮抗机制解析;并研究了生防木霉菌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效果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旨在揭示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变化规律,明确生防木霉菌对马铃薯黑痣病抑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对我国西部沙漠生态治理与修复,以及开发应用极端生境有益真菌资源具有重要意义。1.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采用随机和定点取样方法,对不同植被、时间以及生境下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腾格里沙漠地区52种固沙植物中,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在6.38×103232.28×103 CFU·g-1之间,真菌种类在29属之间,其中骆驼蓬(Peganum harmala)真菌数量和种类相对最多,而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相对最少;共分离得到真菌3176株,分属于25属,其中青霉属(Penicillium)、镰刀菌属(Fusarium)和曲霉属(Aspergillus)是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的优势种群;真菌数量和种类在夏季出现一个高峰;真菌数量由2013年到2016年增加了15.86%,而真菌种类无变化;土壤真菌数量以草原区最多,沙漠区最少;真菌种类以沙漠区最多,封育区最少;木霉属(Trichoderma)为沙漠区优势属,青霉属为半荒漠区和草原区优势属,青霉属和丛梗孢属(Monilia)为封育区优势属。2.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多样性利用土壤真菌数量和种类调查数据,对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多样性、生态分布及其与土壤性状相关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真菌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最高,均匀度最低;而秋季真菌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最低,均匀度最高;2013年度真菌多样性各项指数均高于2016年度;沙漠区真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均最高,分别为2.2390、0.8938和3.0191,而草原区最低,分别为1.6507、0.7184和2.1729;4个生境真菌种群相似性为中等不相似,半荒漠区与封育区相似性最高,草原区与沙漠区相似性最低;青霉属、曲霉属、镰刀菌属、茎点霉属(Phoma)和毛霉属(Mucor)属于4个生境中生态位较宽的广布属;氮含量和钾含量是影响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变化的最主要土壤性状。3.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分析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结果表明,4种生境共获得有效序列2,212,338个,聚类成4043种OTUs,共鉴定出14门44纲108目231科442属471种真菌;子囊菌门为各生境土壤真菌最优势门,镰刀菌属为最优势属;各生境土壤真菌功能型以腐生营养型相对丰度最高,功能群以植物病原菌相对丰度最高;草原区物种指数、菌群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最高,分别为1057、1423.84和6.12,而沙漠区均最低,分别为657.33、884.57和4.46;各生境间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具有显着差异(P<0.01),其中沙漠区与封育区间差异极显着(P<0.001);有机质、全量氮、全量磷、速效氮和速效钾是影响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土壤性状;有机质、全量氮和速效氮对各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反映更敏感。4.固沙植物根际土壤拮抗木霉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采用平板对峙法、对扣培养法以及圆盘滤膜法从固沙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木霉菌M-33,对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法和孢子计数法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木霉菌M-33被鉴定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其发酵粗提液、挥发性代谢物以及非挥发性代谢物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制率分别为74.51%、58.43%和92.75%;哈茨木霉M-33对营养物质需求低、环境适应性强。5.哈茨木霉M-33对立枯丝核菌拮抗作用机制解析通过显微观察和酶活测定解析了哈茨木霉M-33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哈茨木霉M-33与立枯丝核菌未接触前,可在培养基上快速生长,占据营养空间;当两菌接触后,发生附着和缠绕现象,哈茨木霉M-33产生的分泌物可使立枯丝核菌菌丝细胞壁断裂、溶解,进而哈茨木霉M-33菌丝和分生孢子侵入立枯丝核菌菌丝和菌核内部定殖;立枯丝核菌诱导哈茨木霉M-33产生酶活变化,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在处理后第5 d活性最强,分别为7.31 U·(min·mL)-1和1.63U·(min·mL)-1,而中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在处理后第6 d活性最强,分别为0.155U·(min·mL)-1和0.899 U·(min·mL)-1;几丁质酶在哈茨木霉M-33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作用中起着关键作用。6.哈茨木霉M-33对马铃薯黑痣病(Potato black scurf)防治效果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运用平板涂布法筛选出适合哈茨木霉M-33生长的秸秆添加物和最适接种量,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哈茨木霉M-33协同小麦秸秆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和对马铃薯植株生长的影响,基于稀释平板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协同处理对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哈茨木霉M-33最适秸秆添加物为小麦秸秆,最佳接种量为1×108个·mL-1。盆栽试验表明,哈茨木霉M-33与小麦秸秆协同处理马铃薯出苗率为100%,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高达70.26%,马铃薯株高、茎粗和分枝数分别为43 cm、0.82 cm和3.89,均明显高于对照(P<0.05);协同处理后可降低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数量,提高细菌、放线菌和木霉菌数量;协同处理对真菌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影响较大,对细菌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影响较小;协同处理能够促进马铃薯根际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聚集。田间试验验证了协同处理对马铃薯黑痣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能促进马铃薯生长,提高马铃薯产量;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中,协同处理后木霉属真菌相对丰度上升,在马铃薯成株期达到高峰,而马铃薯致病菌相对丰度下降。

郑柯斌[6](2020)在《海洋生境棘孢木霉TCS007的抑菌、促生长及抗逆作用》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南极海洋沉积物分离的木霉菌株TCS007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分类地位及离体抑菌效果并初步分离得到活性物质,揭示其抑菌;探究TCS007促进黄瓜生长的效果及机制;探究TCS007在低温、高盐两种逆境胁迫下,对植物体抗逆性能的影响。为TCS007开发成集抑菌、促生长和抗逆为一体的新型植保产品提供理论依据。具体方法和结果如下:1经形态学与分子技术鉴定,TCS007菌株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且TCS007属于高耐盐种,具有在盐碱地用于生物防治的潜力。2通过平板对峙试验发现,TCS007菌株展现了广谱的抑菌活性,其中对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sis的抑制率最高,达到87.62%;利用乙酸乙酯对TCS007发酵滤液进行代谢产物提取,发现有机相提取物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为38.799μg·m L-1;对TCS007大米培养基发酵产物提取物进行柱层析分离,得到TCS007-A~D共4个组分,其中TCS007-D具有高抑菌活性,优于嘧菌酯,具有开发成为商品化产品或者进行天然产物仿生合成的潜在价值。根据一维1H NMR表征结果,推测其可能为羧酸类化合物。3通过种子萌发试验和盆栽试验发现,TCS007可以显着促进黄瓜种子萌发,在多个指标上观测到对黄瓜幼苗显着的促生长效果,株重、叶面积、根鲜重、根系活力相较于空白对照分别提升了13.53%、17.97%、66.67%和27.30%。叶片总叶绿素、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22.75%、18.24%、8.60%,证明该菌株具有良好的促生长效果。4通过逆境条件下的盆栽试验和水培试验,研究了TCS007对黄瓜抗寒效果和对水稻抗盐效果的影响。在低温胁迫(5-15℃)下,经TCS007孢子悬浮液处理的黄瓜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提高,而相对电解质外渗率(REC)和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均下降。在5℃下,诱导抗寒效果最为显着,SOD和POD活性分别提高了17.88%、23.60%,REC和MDA含量分别下降了36.73%和44.29%。在高盐胁迫(0.1 mol/L Na Cl)下,不同浓度的TCS007菌悬液均可以显着缓解对水稻的盐害作用,与仅添加Na Cl的处理组(CKN)相比,添加0.5%、1.0%、2.5%、5.0%TCS007菌悬液的处理组株高分别增加14.54%、24.23%、36.78%和59.25%,且添加菌悬液含量越高,对水稻幼苗盐害的缓解效果越为明显。

赵会长[7](2020)在《盾壳霉基因组学及其重寄生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是植物病原真菌核盘菌属真菌(Scelrotinia spp.)的专一性重寄生真菌,由于其对动植物安全且与核盘菌所需生长环境一致,是防治作物菌核病的重要生防真菌。本文通过二代、三代测序技术,对盾壳霉ZS-1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de novo拼接;并结合盾壳霉与核盘菌接触不同时期RNA_seq数据,分析了盾壳霉重寄生机制进行。主要结果如下:1.本文获得盾壳霉组装基因组大小为39.77 Mb,预测转录基因11437个,编码蛋白11437个。全基因组进化分析显示,盾壳霉与球孢菌(Paraphaeosphaeria sporulosa)基因组进化亲缘关系最近。ITS多序列比对分析可知,两种真菌的ITS碱基差异主要T、C碱基的不同。基因组组分分析显示,盾壳霉和球孢菌等两种真菌基因组转录的snc RNA和t RNA等非编码RNA的数目和种类分布较为相似;二者编码的sn RNAs数目与3种木霉菌(Trichoderma spp.)的数目接近,少于其它所分析真菌基因组编码的数目;而t RNA数目少于本研究中所分析的木霉菌和大部分病原真菌。2.比较分析了盾壳霉ZS-1与38株其它真菌基因组在碳水化合物酶类(CAZymes)、分泌蛋白、转运子和编码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等方面的异同。盾壳霉编码CAZymes中的细胞壁降解酶在盾壳霉降解核盘菌细胞壁扮演重要的角色。盾壳霉基因组编码细胞壁降解酶类与同目(order)真菌在种类分布上具有显着目属特异性;其中盾壳霉中植物细胞壁降解酶类(PCWDE)均有相同的分布趋势,然而基因组中的真菌细胞壁降解酶类(FCWDE)的种类分布不一致,不具有目属特异性。盾壳霉编码的24个铜依赖的裂解多糖单氧化酶(AA9),相对于3种木霉菌(Trivi2、Triha1和Triat2各编码3个)、2种核盘菌(Sclsc2和Sclbo1各编码6个)、3种灰葡萄菌(B05.10、Bc DW1和Bc T4各编码10个)编码数目呈现显着的扩张。与木霉菌基因组编码的CAZyme相比,盾壳霉在AA9、AA7、GH5、GH35、GH43、PL1、PL3等偏向于PCWDE的CAZyme家族上的数目增多,而木霉菌则在GH18、GH55、GH64、GH71、GH75、GT69、GT70、PL20等家族的CAZyme数目显着扩张。盾壳霉的生命活动的过程,涉及大量的物质转运,转运子尤其是MFS和ABC家族转运子蛋白在生物体物质转运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研究表明盾壳霉产孢和重寄生过程中,转运子活性(transporter activity,GO:0005215)分子功能和转运(GO:0006810)生物过程相关基因表达显着富集(P≤0.05)。单羧酸转运蛋白(Moncarboxylate Transporter,MCT)数目在盾壳霉(16个)、球孢菌(18个)以及3种木霉菌基因组呈现明显的扩展。ABC转运子家族的重金属转运蛋白数目(7个)与本文中所分析的其它真菌(编码3-4个)相比呈现显着的扩张。分泌蛋白是一类分泌到细胞外参与生命活动重要蛋白质。预测盾壳霉基因组编码胞外分泌蛋白948个,占编码蛋白总数的8.29%,与文中分析的其它真菌相比在蛋白占比上没有显着性差异;进一步研究表明它们都具有胞外分泌特性。盾壳霉胞外分泌蛋白主要集中在催化活性(Catalytic activity)、碳结合(Carbohydarate binding)和抗氧化活性(Antioxidant activity)等分子功能以及碳代谢(Carbohydrate metabolic process)和多糖代谢(Polysaccharide metabolic process)等生物过程。结合基于LCMS/MS的蛋白质鉴定结果,从盾壳霉基因组中克隆了6个编码效应子类似分泌蛋白基因,分别在核盘菌中表达引起核盘菌菌落形态的差异,且菌落形态不稳定;而去除了信号肽序列的CDS在核盘菌中表达转化子间菌落形态差异不明显。盾壳霉编码的效应子类似蛋白基因表达影响寄主的菌落表型,推测盾壳霉分泌蛋白在重寄生作用过程发挥重要的功能。真菌合成的聚铜化合物由在基因组上成簇存在编码的一系列聚酮合酶重复脱羧合成,部分具有显着的抗细菌(ABS)或抗真菌活性(AFS),是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盾壳霉基因组预测编码6个PKS基因簇,其数目显着少于近缘属真菌球孢菌(16个)和所有其它分析的植物病原真菌(12-16个)和生防真菌(12-20个)编码的个数,但是多于灰葡萄菌Bc T4基因组编码的4个PKS基因簇。3.盾壳霉全生长发育可大致分为分生孢子(Cop)、分生孢子萌发期(Spg)、菌丝生长期(Myp)、菌丝生长后期/分生孢子器产生前期(Lmy)和分生孢子产生成熟期(Com)等5个时期,基于RNA-seq分析了盾壳霉分生孢子萌发期、菌丝生长期和产孢期的基因调控机制。在分生孢子萌发期,盾壳霉在蛋白翻译、氧化磷酸化、氨基酸相关酶类、细胞骨架、能量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等通路(KEGG pathway)显着富集(P≤0.05)。在菌丝生长阶段,信号和细胞过程、氮代谢、酪氨酸代谢、外泌体、碳水化合物代谢、转运子以及转运等相关通路显着富集(P≤0.05)。而碳水化合物代谢、其它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淀粉和糖代谢、转运子、丙酮酸盐、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通路(P≤0.05)则被显着富集参与盾壳霉分生孢子的产生。4.为更好地明确盾壳霉寄生核盘菌的生物学过程,解析了盾壳霉菌丝与核盘菌菌丝接触0 h、4 h和12 h等三个时间点RNA-seq数据。与二者刚接触时期相比,盾壳霉在寄生核盘菌的4 h和12 h,分别有622个和875个基因显着上调表达,共有上调表达443个。盾壳霉在“感知”到核盘菌存在时,上调自身多个相关基因参与重寄生过程。细胞通讯(GO:0007154)、应激生物过程(GO:0065007)、转运子(GO:0006180)、底物定位过程(GO:0051179)、杂环化合物和有机物生物合成过程在盾壳霉与核盘菌接触早期的4 h和12 h分别与0 h比较中显着富集(P≤0.05)。基于以上生物过程与分子功能可以推测,盾壳霉在接触核盘菌后,通过信息的交流(GO:0007154)识别核盘菌,提高与有机环状化合物结合(GO:0097159)、杂环有机化合物结合(GO:1901363)、小分子物质结合(GO:0036094)、药物结合(GO:0008144)、蛋白结合(GO:0005515)和离子结合(GO:0043167)等结合以及转运子活性(GO:0005215)相关基因的表达,并且水解酶活性(GO:0016787)相关基因表达在12 h显着富集(P≤0.05)。盾壳霉基因组编码中大部分涉及到了编码细胞壁降解酶类、转运子、分泌蛋白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的DEGs,在盾壳霉接触核盘菌早期显着上调表达。在另一方面,在盾壳霉重寄生核盘菌过程中,核盘菌也有相应的应答反应,如核盘菌中有关创伤修复氧化还原过程(GO:0055114)、芳香族氨基酸合成过程(GO:0009073)和分支酸盐生物合成途径(GO:0009423)等生物学过程以及氧化还原活性(GO:0016491)、耐热耐压应激(GO:0006950,GO:0009408)、胆碱脱氢酶活性(GO:0008812)和氧化应激(GO:0016884)等功能相关基因表达被显着抑制。与此同时,核盘菌中苯丙氨酸合成通路以及其涉及到莽草酸产生相关基因表达在盾壳霉早期寄生的核盘菌中被显着抑制。5.核盘菌菌丝接触盾壳霉后,核盘菌诱导坏死蛋白(Ss NEP2)基因Ss NEP2表达显着增强,通过ATMT技术获得了该基因在核盘菌中沉默转化子。研究发现该基因在核盘菌中沉默可以提高其对盾壳霉的抵抗能力,沉默转化子菌核显着诱导盾壳霉分生孢子的萌发;然而因沉默转化子被盾壳霉寄生能力的下降,盾壳霉在核盘菌菌丝上分生孢子的产生数目显着降低。由此可知,盾壳霉抑制核盘菌中莽草酸合成基因表达以及诱导核盘菌Ss NEP2基因表达,可能都是盾壳霉重寄生作用的一个影响因素。推测莽草酸和Ss NEP2影响盾壳霉重寄生核盘菌过程。总之,盾壳霉寄生核盘菌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到盾壳霉或核盘菌中多个生物学过程以及基因变化的双向调控过程。本研究对盾壳霉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盾壳霉生长、发育、寄生等生物学特性等提供了平台,同时为从盾壳霉中挖掘相关的基因资源和次生代谢产物资源奠定了基础。

杨正军[8](2019)在《木霉菌GF-10水分散粒剂的研制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农业生产中,农药的过度使用常导致生态失衡、农产品品质下降、农残超标等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绿色有机农产品越来越关注,迫切需要一些安全高效的新措施、新方法来替代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以具有防病和促生作用的微生物作为生防因子来防治植物病害,成为替代化学防治的重要措施。木霉菌(Trichoderma spp.)是一类常见的真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具有防治作物病害、促进植物生长和土壤修复等重要功能。本研究从烟草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获得一株具有拮抗烟草黑胫病的木霉菌GF-10,对其进行了拮抗机制和定殖情况调查,并制备了以木霉菌为主要生防因子的水分散粒剂,为防控烟草黑胫病提供了新途径。本论文研究内容如下:1)木霉菌GF-10的鉴定。本研究选用从烟草根围采集的一株对烟草黑胫病有较好拮抗作用的木霉菌GF-10,通过形态学和基于ITS、tef1α、rpb2基因的系统发育学研究将其鉴定为橘绿木霉GF-10(Trichoderma citrinoviride GF-10)。2)木霉GF-10的生防特性。抗菌特性研究:通过液体发酵试验,获得GF-10菌株发酵液对烟草黑胫病抑菌率达到94.49%;对峙实验观察结果显示该菌能寄生于黑胫病菌丝,且在空间上覆盖黑胫病生长并大量产孢。3)木霉GF-10菌株土壤定殖能力与影响烟草农艺性状的调查。通过该菌定殖动态情况调查,结果显示GF-10菌株在烟草苗期能够稳定定殖,定殖量达4.33×106个/g;在大田期该菌的定殖能力下降,定殖量仅为0.22×104个/g。4)木霉水分散粒剂的制备。为改善木霉GF-10的定殖能力,获得存储便利和防治效果更好的菌剂,我们研制了木霉GF-10的水分散粒剂。通过单因素筛选水分散粒剂的载体和助剂;再通过PB实验,最陡爬坡试验、中心组合实验获得对木霉GF-10相容性良好的载体和助剂组合:0.74%海藻酸钠、0.71%羟甲基纤维素钠、0.7%磷酸二氢钾、0.7%聚乙二醇、0.35%?-环糊精、0.35%硫酸钠。利用正交设计对影响水分散粒剂崩解性、悬浮性和湿润性的工艺条件(粒径大小、烘干温度、烘干时间)进行实验,获得水分散粒剂的加工工艺,条件为烘干时间24h、筛选粒径0.4mm、烘干温度30℃,最终获得符合国标要求的水分散粒剂。本论文对具有生防潜力的木霉GF-10开展了鉴定、生防机制与烟苗基质和大田定殖情况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对烟草黑胫病可产生拮抗和营养竞争作用,对烟苗具有促生作用,但以菌粉形式使用时该菌在烟田的定殖能力不足。因而我们开展了木霉GF-10水分散粒剂的研制,所获菌剂符合水分散粒剂生产的国标要求。论文的完成为木霉GF-10拮抗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为该菌的田间应用铺平了道路。因而本文既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应用价值。

戴启星[9](2019)在《长枝木霉T6菌株可湿性粉剂研制及复配菌剂协同增效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苹果炭疽叶枯病严重影响我国苹果的生产。目前,国内外对于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苹果炭疽叶枯病的防治仍以化学杀菌剂作为主要的防治措施,但是化学杀菌剂的使用带来了果实质量下降和有害物质超标,以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生物防治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病害防治技术,是目前替代化学农药的一种有效措施,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因此,本研究通过长枝木霉T6菌株可湿性粉剂的制备工艺优化、研制和防效评价,以及长枝木霉T6与解淀粉芽孢杆菌TS-1203复配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和炭疽叶枯病协同防治作用研究,旨在为苹果主要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采取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不同载体和助剂对长枝木霉T6菌株菌丝生长量及其产孢量的影响,对其载体及助剂进行配方优化。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分生孢子量(10%),分散剂为木质素磺酸纳(5%),粘着剂为黄原胶(0.05%)润湿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0.6%),孢子萌发促进剂为硫酸锌(0.1%),紫外保护剂为炭黑(0.3%),载体为滑石粉(补足100%)。在此配方下长枝木霉T6可湿性粉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苹果炭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最佳,分别为80.63%和93.75%。2.研制获得的长枝木霉T6可湿性粉剂具有较好的流动性,98%通过200目筛,悬浮率82.66%,含水量≦2%,pH 8.5,起泡性18 mL,湿润时间41s,且在经过热贮藏后未出现结块和涨袋等现象,孢子萌发正常,活菌数11.66×107cfu/mL,各项指标均与国家质量标准基本一致。长枝木霉T6可湿性粉剂处理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和炭疽叶枯病菌后期菌丝出现畸形、扭曲、膨大、断裂和原生质体凝集等现象。同时,长枝木霉T6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对两种病原菌的孢子萌发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0.32%,苹果炭疽叶枯病孢子萌发抑制率为92.09%。3.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长枝木霉T6与解淀粉芽孢杆菌TS-1203复配发酵液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协同防治作用。结果表明,与单一长枝木霉T6和解淀粉芽孢杆菌TS-1203发酵液相比,复配发酵液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防治效果具有显着的协同增效作用。处理7 d后,长枝木霉T6与解淀粉芽孢杆菌TS-1203复配发酵液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抑制率为93.88%,且其最佳抑菌浓度为0.04g/mL,混配发酵液最佳配比为3:1,而单一的长枝木霉T6菌株发酵液对其抑菌率为81.80%,解淀粉芽孢杆菌TS-1203发酵液对其抑菌率为75.82%。

刘青[10](2019)在《哈茨木霉菌拮抗辣椒疫霉的转录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生产中由于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生态环境污染、种植地土壤板结退化、农产品农药残留高、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日渐严重,选择高效安全的生防菌剂取代化学防治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木霉属(Trichoderma spp.)真菌具有极强大的分泌生物防治活性物质能力,能够拮抗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物防控。然而,木霉菌发挥生防作用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这极大地限制了木霉菌的工业化发展。随着木霉基因组的测序完成,基于转录组学技术挖掘木霉菌生防功能基因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研究木霉菌拮抗作用的分子机理,有助于对植物病原菌进行高效的生物防治,减少农业经济损失。本研究以贵州地区分离得到的木霉菌材料,将分离菌株与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对峙培养,检测其抑菌效果,观察拮抗条件下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筛选出1株拮抗效果较好的哈茨木霉菌株。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比较哈茨木霉菌拮抗辣椒疫霉前(3d)、中(5d)、后(7d)不同时期的显着差异表达和可变剪接基因的功能,进一步探究哈茨木霉菌拮抗性状相关代谢的调控途径,为揭示木霉菌生防作用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从贵州地区分离得到11株木霉菌株,经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属于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ens)、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棘孢木霉(Trichoderma.asperellum)4个种。2、通过拮抗实验检测11株木霉菌株的拮抗能力,发现11株木霉均对辣椒疫霉产生拮抗作用,不同菌株的抑菌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抑制率达到90%以上菌株包括绿色木霉Tv-1、Tv-2抑制率为92.68%、95.12%,哈茨木霉Thz-2为92.68%、钩状木霉Tha-1为90.24%。将4株木霉菌的发酵液处理辣椒疫霉菌丝并测定其丙二醛含量,纤维素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β-葡萄糖苷酶的酶活性变化。发现其中丙二醛含量、纤维素酶酶活较对照组高,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β-葡萄糖苷酶酶活较对照组低,提示木霉菌可能会通过分泌某些初级或次级代谢产物破坏辣椒疫霉菌丝结构。3、挑选出1株综合抑菌效率最高的哈茨木霉菌株,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哈茨木霉菌拮抗辣椒疫霉前、中、后3个时期的显微形态变化,发现哈茨木霉的菌丝先是紧紧地缠绕并包裹辣椒疫霉菌丝,接着穿透并深入到其菌丝内部继续生长使辣椒疫霉菌丝严重扭曲变形,最后辣椒疫霉的菌丝逐渐崩解形成小碎片,提示哈茨木霉菌的生防能力与宿主的识别,细胞壁和细胞膜的降解等相关。5、利用HiSeq X-ten完成哈茨木霉菌拮抗辣椒疫霉前、中、后3个时期以及对照组(单独培养的哈茨木霉)的菌丝共15个样品的转录组测序,得到约120Gb的测序数据。将3个时期的哈茨木霉菌表达的基因分别对照组进行差异分析共得到3791条差异基因,其中有2324条基因上调,1467条基因下调,拮抗前期有499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312个基因上调,187个基因下调;拮抗中期有1061个基因差异表达,794个基因上调,267个基因下调;拮抗后期有2249个显着差异表达、1236个上调,1013个下调。前、中、后3个时期共表达的差异基因有142个,特异性表达差异基因分别为163、522、1581个。6、借助生物信息学手段共鉴定了14172个可变剪接事件,分别在对峙前、中、后期鉴定出5138、5163、5581个差异选择性剪接(DAS)事件包括内含子保留、外显子跳跃、可变的3`端、可变的5`端、互斥的外显子,其中内含子保留最常见(56-60%)。比较拮抗前、中、后3个时期的差异表达基因表达量变化情况分析显示,上调差异基因的数量高于下调基因,推测可能上调基因在拮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拮抗后期无论是差异基因的数量、上调基因的数量、特异性表达基因的数量都呈显着上升趋势,暗示拮抗后期是最复杂最主要的一个时期。7、采用Blast2GO、GO、KEGG等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与通路富集,发现编码细胞壁降解酶、细胞膜降解酶、抗菌肽等代谢产物合成的基因在拮抗的过程中表达差异较大,MAPK促细胞分裂蛋白激酶信号通路与细胞凋亡诱导通路上的基因在拮抗后期均显着上调表达。筛选出24个生物防治相关的候选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显示24个条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数据分析大体一致。

二、植物病原菌凝集素用于筛选生防木霉菌(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病原菌凝集素用于筛选生防木霉菌(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绿木霉菌GV29-8厚垣孢子形成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木霉菌及其生物防治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1 木霉菌概述
        1.1.2 木霉菌的生物防治作用机制
        1.1.3 木霉菌的生物防治应用现状
        1.1.4 木霉菌生防制剂种类及其在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2 真菌厚垣孢子形成的相关研究
        1.2.1 真菌厚垣孢子概述
        1.2.2 培养条件对真菌厚垣孢子形成的影响
        1.2.3 真菌厚垣孢子形成的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
        1.2.4 木霉菌厚垣孢子形成的相关研究
    1.3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真菌厚垣孢子形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1.4 真菌几丁质代谢途径的功能研究
        1.4.1 真菌几丁质的功能
        1.4.2 真菌几丁质代谢途径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绿木霉GV29-8 菌株厚垣孢子形成的转录组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株培养
        2.1.2 试剂
        2.1.3 仪器
        2.1.4 取样
        2.1.5 c DNA文库的构建及转录组测序
        2.1.6 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1.7 使用RT-q PCR验证转录组数据
        2.1.8 绿木霉菌GV29-8 厚垣孢子形成过程中糖原、脂质和几丁质的含量分析
        2.1.9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绿木霉GV29-8 菌株厚垣孢子的形成过程观察及转录组测序时间点的确定
        2.2.2 转录组数据统计分析
        2.2.3 厚垣孢子形成过程中各样本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2.4 厚垣孢子形成过程中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2.2.5 相邻阶段比较DEGs的 GO和 KEGG富集分析
        2.2.6 相邻时间点比较DEGs的 GO和 KEGG富集分析
        2.2.7 相邻时间点比较DEGs的 STC分析
        2.2.8 厚垣孢子形成过程中表达基因加权共表达网络(WGCNA)分析
        2.2.9 绿木霉菌GV29-8 在厚垣孢子形成过程中糖原、脂质和几丁质含量的变化
        2.2.10 RNA-seq基因表达的验证
    2.3 讨论
第三章 氨基糖和核苷糖代谢通路关键基因对绿木霉GV29-8 厚垣孢子形成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质粒和引物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N-乙酰-D-氨基葡萄糖对绿木霉GV29-8 菌株厚垣孢子形成的影响
        3.1.5 Ech2 基因敲除突变株的获得
        3.1.6 Ech2 基因回复突变株的获得
        3.1.7 Ech2 基因过表达突变株的获得
        3.1.8 Ech2 基因对绿木霉GV29-8 菌株厚垣孢子形成的影响
        3.1.9 Chs1_7926和Chs1_8917 基因敲除突变株的获得
        3.1.10 Chs1_7926和Chs1_8917 基因回复突变株的获得
        3.1.11 Chs1_7926和Chs1_8917 基因过表达突变株的的获得
        3.1.12 Chs1_7926和Chs1_8917 基因对绿木霉GV29-8 菌株厚垣孢子形成的影响
    3.2 结果与分析
        3.2.1 N-乙酰-D-氨基葡萄糖影响绿木霉GV29-8 菌株厚垣孢子的形成
        3.2.2 Ech2 基因对绿木霉GV29-8 菌株厚垣孢子形成的影响
        3.2.3 Chs1_7926和Chs1_8917 基因对绿木霉GV29-8 菌株厚垣孢子形成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4.1 主要结论
    4.2 主要创新点及研究成果
    4.3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2)六种甘肃乡土草根际促生菌资源筛选、评价及促生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缩略词
摘要
SUMMARY
前言
    研究背景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概述
    1.2 固氮菌
        1.2.1 固氮菌种类
        1.2.2 固氮机理
    1.3 溶磷菌
        1.3.1 常见溶磷菌种类及分布状况
        1.3.2 溶磷机理
    1.4 植物激素的研究
    1.5 生防菌生防机理研究
        1.5.1 拮抗作用
        1.5.2 重寄生作用
        1.5.3 竞争作用
        1.5.4 诱导系统抗性
第二章 六种甘肃乡土草根际促生菌分离与纯化
    2.1 研究区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收集
        2.2.2 培养基
        2.2.3 根瘤菌的分离与纯化
        2.2.4 涂布液的制备
        2.2.5 联合固氮菌的分离与纯化
        2.2.6 溶磷菌的分离与纯化
        2.2.7 分泌IAA菌株初筛
        2.2.8 生防菌的分离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植物根际促生菌筛选与促生特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PGPR菌株促生特性研究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PGPR菌株的固氮酶活性
        3.2.2 PGPR菌株的溶磷能力
        3.2.3 PGPR菌株的分泌IAA
        3.2.4 生防菌抑菌能力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优良PGPR菌株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表型特征研究
        4.1.3 16S rDNA分析
        4.1.4 PGPR菌株保藏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表型特征
        4.2.2 16S rDNA序列相似性与系统进化分析
        4.2.3 鉴定结果
        4.2.4 菌株保藏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红豆草根瘤菌共生与固氮有效性及其相关基因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株
        5.1.2 培养基
        5.1.3 植物学实验
        5.1.4 共生基因的克隆
        5.1.5 固氮基因的克隆
        5.1.6 nodD基因克隆及其核酸序列与蛋白序列分析
        5.1.7 R.yanglingense LD-1 全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5.1.8 测序文库构建
        5.1.9 基因组组分分析
        5.1.10 基因组圈图绘制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结瘤情况与生物量
        5.2.2 营养指标
        5.2.3 共生有效性
        5.2.4 固氮有效性
        5.2.5 识别专一性
        5.2.6 R.yanglingense LD-1 全基因组DNA提取与测序
        5.2.7 全基因组基本信息
        5.2.8 tRNA和 rRNA预测信息
        5.2.9 高级生物信息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溶磷机理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菌株
        6.1.2 培养基
        6.1.3 菌液有机酸测定
        6.1.4 pqqC基因表达检测
        6.1.5 统计学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溶磷菌分泌有机酸种类及含量
        6.2.2 pqqC基因表达检测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芽孢杆菌生防机理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菌株
        7.1.2 培养基
        7.1.3 生防基因的克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芽孢杆菌DNA提取
        7.2.2 脂肽基因的克隆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3)木霉菌生物防治作用机制与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木霉菌概述
2 木霉菌生防机制
    2.1 木霉菌的竞争作用
    2.2 木霉菌的重寄生作用
    2.3 木霉菌的抗生作用
    2.4 木霉菌的诱导抗性作用
    2.5 木霉菌的协同拮抗作用
    2.6 木霉菌的促生作用
3 木霉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4 木霉菌商业化制剂及开发应用
5 生物防治的前景与展望

(4)哈茨木霉与褐环乳牛肝促进樟子松幼苗生长及抗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樟子松
        1.1.1 樟子松引种及出现的问题
        1.1.2 樟子松主要病害
    1.2 根际土壤有益微生物
    1.3 木霉菌
        1.3.1 木霉菌生防作用机制
        1.3.2 木霉菌与植物互作作用机制
    1.4 外生菌根真菌
        1.4.1 外生菌根真菌促进植物生长
        1.4.2 外生菌根真菌对植物抗病能力的影响
    1.5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高通量测序分析
    1.6 转录组测序分析
    1.7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技术路线
2 樟子松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样品采集
        2.1.3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2.1.4 土壤DNA的提取
        2.1.5 PCR扩增和Illumina Miseq测序
        2.1.6 绝对定量PCR(qPCR)
        2.1.7 生物信息分析
        2.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2.2.2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2.2.3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分析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2.4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分析及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2.3 本章小结
3 两种木霉菌株对樟子松一年生幼苗生长、根际土壤养分及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株、种子来源及前期准备工作
        3.1.2 实验设计与幼苗接种
        3.1.3 幼苗取样及指标测定
        3.1.4 土壤样品采集及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测定
        3.1.5 苗木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测定分析
        3.1.6 生物信息分析
        3.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木霉接种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3.2.2 木霉接种对樟子松苗木根系结构的影响
        3.2.3 木霉菌接种对樟子松根际土壤的影响
        3.2.4 木霉接种对樟子松根际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E15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制作用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株来源及培养条件
        4.1.2 哈茨木霉E15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作用
        4.1.3 哈茨木霉E15代谢产物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
        4.1.4 哈茨木霉E15与立枯丝核菌对峙培养转录组测序分析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哈茨木霉E15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效果
        4.2.2 哈茨木霉E15代谢产物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4.2.3 哈茨木霉E15与立枯丝核菌对峙培养转录组测序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木霉菌、外生菌根真菌复合接种幼苗病原菌胁迫转录组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菌株、种子来源及前期准备工作
        5.1.2 实验设计与幼苗接种
        5.1.3 幼苗取样、幼苗病情调查、幼苗酶活性测定及转录组测序分析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复合接种对樟子松抗立枯病的影响
        5.2.2 幼苗生理指标分析
        5.2.3 幼苗转录组测序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木霉菌、外生菌根真菌复合接种对樟子松幼苗生长、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菌株、种子来源及前期准备工作
        6.1.2 实验设计与幼苗接种
        6.1.3 幼苗采集及指标测定
        6.1.4 土壤样品采集及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的测定
        6.1.5 幼苗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测定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木霉菌、外生菌根真菌复合接种对幼苗生长、养分含量的影响
        6.2.2 外生菌根真菌、木霉菌复合接种对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6.2.3 木霉菌、外生菌根真菌复合接种对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腾格里沙漠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生防木霉抑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1.1.1 土壤真菌种类与数量
        1.1.2 土壤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2 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特征
        1.2.1 季节分布特征
        1.2.2 空间分布特征
    1.3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因素
        1.3.1 植被
        1.3.2 土壤
    1.4 沙漠生境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研究
        1.4.1 沙漠土壤真菌群落组成
        1.4.2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1.5 生防木霉菌拮抗机理及其在马铃薯土传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5.1 生防木霉菌在根际土壤中分布及其种类
        1.5.2 生防木霉菌对病原菌的拮抗机制
        1.5.3 木霉菌在马铃薯土传病害防治中的应用现状
        1.5.4 农作物秸秆在生防木霉菌菌剂中的作用
    1.6 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在土壤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1.6.1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土壤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1.6.2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沙漠土壤真菌中的应用
    1.7 研究区域概况
第二章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采样方法
        2.1.2 土壤真菌的分离鉴定
        2.1.3 菌落计数方法
        2.1.4 真菌的鉴定与统计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数量、种类和分布特征
        2.2.2 不同季节和年际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2.2.3 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2.3 讨论
        2.3.1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数量研究
        2.3.2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种类研究
第三章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多样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多样性分析方法
        3.1.2 土壤性状测定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季节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
        3.2.2 不同年际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
        3.2.3 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
        3.2.4 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组成相似性分析
        3.2.5 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生态位宽度
        3.2.6 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性状
        3.2.7 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性状的关系
    3.3 结论与讨论
        3.3.1 时间对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影响
        3.3.2 生境对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影响
        3.3.3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性状的关系
第四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采样方法
        4.1.2 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
        4.2.3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变化
        4.2.4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与土壤性状关系
    4.3 结论与讨论
        4.3.1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
        4.3.2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变化
        4.3.3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与土壤性状关系
        4.3.4 形态学与高通量测序分析比较
第五章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拮抗木霉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木霉菌分离
        5.2.2 生防木霉菌株初筛
        5.2.3 生防木霉菌株复筛
        5.2.4 木霉菌M-33鉴定
        5.2.5 哈茨木霉M-33生物学特性
    5.3 结论与讨论
        5.3.1 生防木霉菌的筛选
        5.3.2 培养性状对生防木霉菌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第六章 哈茨木霉M-33对立枯丝核菌拮抗作用机制解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显微观察哈茨木霉M-33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作用
        6.2.2 立枯丝核菌诱导哈茨木霉M-33产酶作用
    6.3 结论与讨论
        6.3.1 哈茨木霉M-33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作用显微观察
        6.3.2 立枯丝核菌诱导哈茨木霉M-33产酶作用
第七章 哈茨木霉M-33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效果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方法
        7.1.3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不同秸秆对木霉菌存活能力的影响
        7.2.2 不同接种量对木霉菌存活能力的影响
        7.2.3 木霉菌协同秸秆室内防治促生作用评价
        7.2.4 木霉菌协同秸秆田间防治促生作用评价
    7.3 结论与讨论
        7.3.1 秸秆对木霉菌存活能力的影响
        7.3.2 木霉菌协同秸秆室内防治促生作用评价
        7.3.3 木霉菌协同秸秆田间防治促生作用评价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腾格里沙漠地区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属)名录
项目资助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6)海洋生境棘孢木霉TCS007的抑菌、促生长及抗逆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木霉菌的简介及应用研究
        1.1.1 木霉菌的简介
        1.1.2 木霉菌的应用研究及发展前景
        1.1.3 海洋生境木霉的研究概况
    1.2 木霉菌抑菌研究进展
        1.2.1 木霉菌生防机制
        1.2.2 木霉菌抑菌物质
    1.3 木霉的促生研究进展
        1.3.1 木霉的促生效果
        1.3.2 木霉菌促生机制
    1.4 木霉菌诱导植物抗逆研究进展
        1.4.1 木霉菌诱导植物抗盐研究进展
        1.4.2 木霉菌诱导植物抗寒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2 TCS007的分类鉴定及生长特性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4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TCS007菌株形态特征
        2.2.2 TCS007分子鉴定
        2.2.3 TCS007菌株抗逆能力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菌株形态特征
        2.3.2 分子鉴定
        2.3.3 TCS007菌株抗逆能力评价
    2.4 小结
3 棘孢木霉TCS007抑菌效果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菌种的活化
        3.2.2 TCS007抑菌谱的测定
        3.2.3 TCS007代谢产物的提取
        3.2.4 TCS007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
        3.2.5 TCS007代谢产物的分离
        3.2.5.1 薄层层析
        3.2.5.2 梯度洗脱
        3.2.5.3 活性验证
        3.2.6 化学结构的初步鉴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CS007菌株抑菌谱
        3.3.2 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
        3.3.3 TCS007代谢产物的分离
        3.3.4 化学结构的初步鉴定
    3.4 小结
4 棘孢木霉TCS007的促生长作用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黄瓜品种
        4.1.2 木霉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4.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TCS007对黄瓜种子萌发及胚根的影响
        4.2.2 TCS007对黄瓜形态指标的影响
        4.2.3 TCS007对黄瓜根系生长的影响
        4.2.4 TCS007对黄瓜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4.2.4.1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4.2.4.2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4.2.4.3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CS007对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4.3.2 TCS007对黄瓜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4.3.3 TCS007对黄瓜根系生长的影响
        4.3.4 TCS007对黄瓜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4.4 小结
5 棘孢木霉TCS007的抗逆作用
    5.1 试验材料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试剂
        5.1.3 主要仪器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TCS007对抗寒的影响
        5.2.1.1 相对电解质外渗率(REC)的测定
        5.2.1.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5.2.1.3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5.2.1.4 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的测定
        5.2.3 TCS007对抗盐的影响
        5.2.3.1 试验材料培养
        5.2.3.2 胁迫处理
        5.2.3.3 调查与计算
    5.3 结果与分析
        5.3.1 TCS007对抗寒的影响
        5.3.2 TCS007对抗盐的影响
    5.4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2.1 抑菌活性物质的结构鉴定
        6.2.2 TCS007发酵及代谢产物提取工艺优化
        6.2.3 促生及抗逆机制的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盾壳霉基因组学及其重寄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核盘菌的危害及防治
        1.1.1 菌核病的病害侵染循环
        1.1.2 菌核病的防治
    1.2 盾壳霉的研究进展
        1.2.1 盾壳霉的生物学特征
        1.2.2 盾壳霉的生防机制研究
        1.2.3 盾壳霉的生物防治应用
        1.2.4 盾壳霉生物学研究
        1.2.5 次级代谢产物
    1.3 立题思路与意义
第二章 盾壳霉基因组解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盾壳霉的单孢分离纯化
        2.1.2 基因组DNA提取和质检
        2.1.3 基因组de novo测序
        2.1.4 基因组序列拼接
        2.1.5 基因组组分分析
        2.1.6 ITS进化关系树构建
        2.1.7 基因组进化分析
        2.1.8 基因功能注释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基因组数据量统计
        2.2.2 盾壳霉基因组基本特征
        2.2.3 重复序列分析
        2.2.4 非编码RNA分析
        2.2.5 基因组进化分析
        2.2.6 功能基因注释
    2.3 小结与讨论
        2.3.1 盾壳霉归于Montagnulaceae科
        2.3.2 非编码RNA种类多样
        2.3.3 盾壳霉基因组的共性与特性
第三章 盾壳霉不同生长时期RNA-seq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盾壳霉不同生长时期显微观察
        3.1.2 总RNA的提取
        3.1.3 转录组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盾壳霉全生长发育期
        3.2.2 不同生长期基因表达
        3.2.3 不同生长阶段基因表达差异
        3.2.4 盾壳霉分生孢子萌发相关基因
        3.2.5 盾壳霉菌丝生长基因
        3.2.6 盾壳霉产孢相关基因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盾壳霉与核盘菌互作早期相关基因
    4.1 材料及方法
        4.1.1 菌株培养及样本收集
        4.1.2 不同互作时段差异基因分析
        4.1.3 q RT-PCR检测基因表达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映射到基因组reads统计
        4.2.2 盾壳霉寄生核盘菌早期显着差异基因
        4.2.3 热激蛋白和醛固酮/酮类还原酶参与重寄生作用
        4.2.4 盾壳霉诱导的宿主应激反应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盾壳霉的重寄生作用
    5.1 研究方法
        5.1.1 膜转运蛋白预测
        5.1.2 编码次级代谢产物合成酶相关基因簇分析
        5.1.3 碳水化合物水解酶相关基因预测
        5.1.4 分泌蛋白预测
        5.1.5 效应子基因在核盘菌中表达
        5.1.6 直系同源蛋白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ABC和 MFS转运子家族
        5.2.2 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
        5.2.3 细胞壁降解酶类
        5.2.4 分泌蛋白鉴定及功能分析
        5.2.5 盾壳霉胞外分泌蛋白
        5.2.6 盾壳霉中效应子类似蛋白
        5.2.7 盾壳霉效应子基因影响核盘菌菌落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核盘菌SsNEP2影响盾壳霉重寄生过程
    6.1 试验方法
        6.1.1 核盘菌NPP1蛋白基因克隆
        6.1.2 核盘菌SsNEP2进化树构建
        6.1.3 核盘菌SsNEP2基因沉默载体构建
        6.1.4 核盘菌SsNEP2基因沉默转化子验证
        6.1.5 沉默转化子生物学特性检测
        6.1.6 重寄生能力检测
        6.1.7 核盘菌沉默转化子发酵液对盾壳霉生长影响
        6.1.8 核盘菌SsNEP2基因敲除体系建立
        6.1.9 基因表达半定量和荧光定量检测
    6.2 结果与分析
        6.2.1 SsNEP2基因被显着诱导表达
        6.2.2 Ss NEP2是I型 NPP1 蛋白
        6.2.3 SsNEP2的沉默不影响核盘菌落形态和致病力
        6.2.4 SsNEP2抑制盾壳霉分生孢子萌发
        6.2.5 核盘菌SsNEP2负调控盾壳霉重寄生作用
        6.2.6 沉默转化子发酵液降低盾壳霉分生孢子产量
        6.2.7 核盘菌Ss NEP2 的沉默诱导盾壳霉Cm CH1和Cmg1 基因的表达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全文展望
    7.1 全文研究结论
        7.1.1 盾壳霉比较基因组学
        7.1.2 分泌蛋白功能解析
        7.1.3 糖苷水解酶类降解核盘菌细胞壁
        7.1.4 其它参与盾壳霉重寄生过程
        7.1.5 盾壳霉-核盘菌的互作
    7.2 研究展望
        7.2.1 盾壳霉与球孢菌的比较
        7.2.2 盾壳霉胞外水解蛋白
        7.2.3 不同阶段寄生相关基因
        7.2.4 盾壳霉专一寄生核盘菌机制
        7.2.5 盾壳霉提高植物抗病性研究
        7.2.6 盾壳霉-核盘菌-环境的“三角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本文附图、附表
附录 Ⅱ 本文涉及到的引物序列
附录 Ⅲ 硕博阶段发表论文
致谢

(8)木霉菌GF-10水分散粒剂的研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木霉菌的生防应用
    1.1 引言
    1.2 木霉菌的生防机制
        1.2.1 竞争作用
        1.2.2 重寄生作用
        1.2.3 抗生作用
        1.2.4 诱导植物抗性作用
        1.2.5 促生作用
        1.2.6 木霉菌的协同作用
    1.3 木霉菌拮抗机制的影响因素
        1.3.1 根际环境对木霉菌的影响
        1.3.2 木霉的根部定殖
        1.3.3 木霉菌应用的改进
        1.3.4 微生物制剂与生产方式
        1.3.5 水分散粒剂剂型的生产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
    1.6 关键技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种
        2.1.2 试剂以及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木霉菌株筛选与黑胫病的获得
        2.2.2 木霉菌的鉴定
    2.3 木霉菌拮抗机制的观察
        2.3.1 木霉菌对烟草黑胫病菌丝重寄生能力观察
        2.3.2 木霉发酵液对黑胫病的抑制作用
        2.3.3 木霉菌菌粉的制备
        2.3.4 木霉菌定殖能力
    2.4 水分散粒剂的制备
        2.4.1 水分散粒剂相容性筛选
        2.4.2 工艺正交实验
    2.5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木霉菌GF-10的鉴定与生防特性
        3.1.1 木霉菌GF-10的形态鉴定
        3.1.2 木霉菌GF-10的分子鉴定
        3.1.3 木霉菌GF-10的菌株对烟草黑胫病的寄生和竞争作用
        3.1.4 木霉GF-10发酵液对黑胫病的抑制作用
    3.2 木霉GF-10定殖能力调查
        3.2.1 苗期定殖情况调查
        3.2.2 大田期定殖情况调查
        3.2.3 菌粉对烟草的生长影响
    3.3 木霉菌水分散粒剂的制备
        3.3.1 相容性单因素实验结果
        3.3.2 水分散粒剂相容性PB实验结果
        3.3.3 最陡爬坡试验结果
        3.3.4 中心组合试验结果
        3.3.5 响应曲面的拟合
        3.3.6 正交实验结果
结论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1
附2

(9)长枝木霉T6菌株可湿性粉剂研制及复配菌剂协同增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木霉的研究进展
        1.1 木霉的生物学特性
        1.2 木霉菌生防机制
        1.2.1 竞争作用
        1.2.2 重寄生作用
        1.2.3 拮抗作用
        1.2.4 诱导抗病作用
    2 木霉菌生防制剂的研究
        2.1 生防木霉制剂及其助剂的类型
        2.1.1 木霉制剂的剂型
        2.1.2 木霉制剂的助剂类型
        2.2 木霉制剂的开发前景
    3 芽孢杆菌研究进展
        3.1 芽孢杆菌作用机制
        3.1.1 营养及空间位点竞争
        3.1.2 分泌抗菌物质
        3.1.3 溶菌作用
        3.1.4 诱导抗性
        3.2 芽孢杆菌在农业中的应用
    4 协同增效作用的概述
    5 几种病害的概述
        5.1 苹果早期落叶病
        5.2 苹果炭疽叶枯病
        5.3 苹果霉心病
    6 木霉菌、芽孢杆菌的生物防治效果
    7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长枝木霉T6可湿性粉剂制备工艺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试剂及药剂
        1.1.3 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载体的筛选
        1.2.1.1 载体对木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1.2.1.2 载体对长枝木霉T6 产孢量的影响
        1.2.2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分散剂的筛选
        1.2.2.1 生物相容性测定
        1.2.2.2 分散剂分散力的测定
        1.2.3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湿润剂的筛选
        1.2.3.1 湿润力测定
        1.2.3.2 生物相容性测定
        1.2.4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粘着剂的筛选
        1.2.5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孢子萌发促进剂的筛选
        1.2.6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紫外保护剂的筛选
        1.2.7 抑菌作用测定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载体的筛选
        2.2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分散剂的筛选
        2.3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润湿剂的筛选
        2.4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粘着剂粘着效果的筛选
        2.5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孢子萌发促进剂的筛选
        2.6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紫外保护剂的筛选
        2.7 抑菌作用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长枝木霉T6可湿性粉剂研制及其防效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方法
        1.2.1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制备
        1.2.2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质量标准检测
        1.2.2.1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湿润性能的测定
        1.2.2.2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PH值测定
        1.2.2.3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悬浮性的测定
        1.2.2.4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起泡性的测定
        1.2.3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对苹果主要病原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1.2.4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对苹果主要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1.2.4.1 病原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1.2.4.2 孢子萌发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的性能指标
        2.2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对苹果主要病原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2.3 长枝木霉T6 可湿性粉剂对苹果主要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长枝木霉T6与解淀粉芽孢杆菌复配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协同抑制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对峙培养试验
        1.2.2 发酵液的制备
        1.2.3 发酵液抑菌活性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枝木霉T6 菌株与解淀粉芽孢杆菌TS-1203 的相容性
        2.2 生防菌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抑菌作用
        2.2.1 长枝木霉T6 菌株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抑制作用
        2.2.2 解淀粉芽孢杆菌TS-1203 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抑制作用
        2.3 发酵液抑菌活性
        2.3.1 长枝木霉T6 发酵液的抑菌活性
        2.3.2 解淀粉芽孢杆菌TS-1203 发酵液的抑菌活性
        2.3.3 混合发酵液的抑菌活性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1 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10)哈茨木霉菌拮抗辣椒疫霉的转录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辣椒疫霉概述
        1.1 辣椒疫霉简介
        1.2 辣椒疫霉的危害
        1.3 辣椒疫病的防治现状
    2 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3 木霉菌生物防治作用概述
        3.1 木霉菌简介
        3.2 木霉菌在真菌病害方面的研究进展
    4 转录组学及RNA-Seq技术
        4.1 高通量测序的优势与应用
        4.2 基于RNA-Seq技术鉴定基因的可变剪接事件
    5 木霉菌转录组学研究概述
        5.1 转录组学在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5.2 木霉与病原菌拮抗转录组研究进展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及试剂
        1.1 材料
        1.2 仪器
        1.3 试剂
        1.4 主要溶液配置
        1.5 分析软件及数据库
    2 实验方法
        2.1 木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2.2 木霉菌菌形态学鉴定方法
        2.3 木霉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2.4 木霉菌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率测定
        2.5 木霉菌发酵液对辣椒疫霉生长及酶活的影响
        2.6 扫描电镜观察哈茨木霉菌拮抗辣椒疫霉菌的显微形态
        2.7 哈茨木霉菌拮抗辣椒疫霉菌的转录组学分析
        2.8 荧光定量验证基因表达
第三章 结果
    1 分离菌株的鉴定
        1.1 分离菌株形态学特征分析
        1.2 分离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2 木霉菌对辣椒疫霉的拮抗作用分析
        2.1 木霉菌拮抗辣椒疫霉抑菌观
        2.2 木霉菌拮抗辣椒疫霉抑菌率测定
    3 木霉菌发酵液处理辣椒疫霉菌丝体相关酶活性变化分析
        3.1 辣椒疫霉菌丝体相关酶活性变化
        3.2 木霉菌发酵液对辣椒疫霉抑菌效果测定
    4 哈茨木霉菌拮抗辣椒疫霉扫描电镜显微观察
    5 哈茨木霉菌拮抗辣椒疫霉的转录组学分析
        5.1 测序菌丝样品R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5.2 测序样本原始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5.3 哈茨木霉菌有参考转录组表达谱分析
        5.4 哈茨木霉菌转录组测序样品的表达谱相关性分析
        5.5 辣椒疫霉无参转录组分析
    6 哈茨木霉菌拮抗辣椒疫霉3个阶段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1 特异表达差异基因分析
        6.2 差异基因表达量变化分析
        6.3 拮抗3个阶段哈茨木霉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6.4 拮抗3个阶段哈茨木霉差异基因的KEGG代谢途径富集分析
        6.5 拮抗3个阶段哈茨木霉生物防治功能相关差异基因分析
        6.6 生物防治功能相关显着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
        6.7 拮抗后期MAPK的信号转录代谢途径差异基因分析
    7 qRT-PCR验证转录组分析数据
    8 拮抗3个时期哈茨木霉基因组可变剪接事件分析
        8.1 哈茨木霉基因组可变剪接事件鉴定
        8.2 拮抗3个阶段哈茨木霉基因组可变剪接事件与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 拮抗哈茨木霉菌的筛选
    2 哈茨木霉菌拮抗辣椒疫霉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
    3 哈茨木霉菌生物防治相关基因转录组分析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11株木霉菌的ITS序列
    附录二 荧光PCR检测引物
    附录三 生防相关基因荧光定量标准曲线
    附录四 哈茨木霉菌拮抗辣椒疫霉3个时期差异基因表达量
    附录五 项目资助和发表文章
致谢

四、植物病原菌凝集素用于筛选生防木霉菌(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绿木霉菌GV29-8厚垣孢子形成分子机制研究[D]. 彭新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六种甘肃乡土草根际促生菌资源筛选、评价及促生机理研究[D]. 兰晓君.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3]木霉菌生物防治作用机制与应用研究进展[J]. 阮盈盈,刘峰. 浙江农业科学, 2020(11)
  • [4]哈茨木霉与褐环乳牛肝促进樟子松幼苗生长及抗病性研究[D]. 赛牙热木·哈力甫.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5]腾格里沙漠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生防木霉抑菌作用机制研究[D]. 郭成瑾.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6]海洋生境棘孢木霉TCS007的抑菌、促生长及抗逆作用[D]. 郑柯斌.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7]盾壳霉基因组学及其重寄生机制研究[D]. 赵会长.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8]木霉菌GF-10水分散粒剂的研制及应用研究[D]. 杨正军. 贵州大学, 2019(05)
  • [9]长枝木霉T6菌株可湿性粉剂研制及复配菌剂协同增效作用研究[D]. 戴启星.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1)
  • [10]哈茨木霉菌拮抗辣椒疫霉的转录组学研究[D]. 刘青. 贵州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用于筛选生防木霉的植物病原体凝集素(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