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圳启动“爱心免费一日游”(论文文献综述)
王东[1](2021)在《兰考县精准扶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问题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地理生态和自然资源差异、个体禀赋差异等因素造成的人类物质和生活资源匮乏的综合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减贫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长足发展。但脱贫任务仍然艰巨,需要啃剩下的“硬骨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贫困问题,从全面小康补短板的角度进行战略规划。作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河南省兰考县,已于2017年初宣布脱贫,成为河南省第一个“摘帽”贫困县,为全省乃至全国扶贫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借鉴。选取兰考县这一典型区域,以精准扶贫为研究对象,一是梳理总结兰考县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历史过程,深化对扶贫课题的研究;二是总结兰考县精准扶贫的经验,为全国扶贫工作提供借鉴;三是丰富中国精准扶贫的理论,拓宽中共党史研究的视域。第一章考察兰考县精准扶贫的背景和成效总结。从兰考县的自然区位、经济社会发展及区域贫困状况,回顾兰考县实施精准扶贫的背景。进而总结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这一时期兰考县的扶贫历程,最后在中国农村扶贫的历史进程中概括兰考精准扶贫的实践,将其置于中国进入新时代这一时代背景中。第二章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解决“扶持谁”的问题。通过建档立卡初步确认扶贫对象,针对建档立卡存在的识别不精准的问题,进一步组织“回头看”精准再识别,确保扶贫对象准确。最后通过对兰考县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程序和成效的考察,总结这一过程的经验启示。第三章精准发展扶贫项目。在对项目分类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兰考县扶贫项目的确认和管理过程,并以堌阳镇民族乐器产业为例做详细考证。在发展扶贫项目方面,兰考县积极激发干部群众内生动力,破解脱贫攻坚中的关键制约,推进扶贫项目落实,并且能够关注到项目间的连续性,统筹整合资源,但也存在有些项目选择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情况,需要及时调整。第四章精准使用扶贫资金。梳理扶贫资金的来源构成及投入方向,详细考察兰考县扶贫资金的统筹使用情况,并选取利用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的实际案例,解析扶贫资金的使用过程和成效。在扶贫资金分配上兰考县探索出了“先拨付、后报账,村决策、乡统筹、县监督”的资金分配运行机制;也关注到扶贫过程中存在的扶贫资金来源不合理、资金滞留问题影响资金使用效率、项目实施较慢、相关制度和人员配套不够完善等问题。第五章精准选择到户措施。通过梳理“六到户”分析精准到户的基本内容,进而考察“三保障,五政策”的精准到户具体措施,梳理兰考县精准选择到户措施的全过程。同时,以许河乡东埽怀村为例实证考察精准到户的具体流程和内容。从前期宣传、动员,到过程严格监督管理、突出重点,再到最后严把验收考核等角度分析兰考县精准到户的经验。第六章精准因村派人。在强调精准派人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论文考察了兰考县扶贫队伍构成和管理制度,以张命月等扶贫干部为典型分析兰考县扶贫干部的培养过程。兰考县把“扶贫队伍”作为承接贫困户与扶贫措施的中间环节,优化选人体制、精化工作内容、严格队伍管理,基本做到“选对了人”、“人尽其力”,将人的优势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第七章精准考核脱贫成效。首先梳理国家关于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脱贫标准和退出程序,然后从各部门自查、第三方评估、国务院开发领导小组综合考核等阶段详细梳理兰考县脱贫考核的过程。最后总结兰考县脱贫程序的经验并总结不足。第八章精准扶贫政策的意义和启示。从兰考县精准扶贫经验探寻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必要性。系统总结精准扶贫实践成就,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在多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成功典范。
李晓宁[2](2020)在《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近郊兴建了大量的高层商品楼小区,众多居民从内城迁往城郊的商品楼住宅区。这些新兴城市社区是居民交流关系生成的重要文化空间,本文以北京的方庄小区为个案,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生动的个人叙事,主要从日常交流实践的视角探究社区居民的居住关系。地处南二环与南三环之间的方庄小区是北京市政府于1984年正式批准开发建设的高层集合住宅小区。1992年全部完工的方庄是当时北京市规模最大的住宅区,也是北京市最早对个人和外籍人士销售商品房的住宅区。它所代表的是在各个城市周边开始发生的城市居民与郊区农民集聚于同一社区的新型居住关系。方庄小区是由原地的农民、个人置业者、带有企业和单位分配住房政策性质的集团购房者所共同组成,这种居住关系的生成,意味着全体居民将要经历一个社区认同与文化融合的公共文化实践的过程。居民的共同体意识并不是像原来所在村落那样成为一种绝对的需要,不同的年龄群体或者性别群体会根据不同的需求构成各自的日常交流方式。在社区公共生活秩序的建构中,不同的交往行为具有不同的意义。本文设置了几个基本问题来进行研究:家庭生活需求的满足中居民的日常交流实践,个人娱乐需求满足中居民的日常交流实践,服务性的社区公益活动的参与和社区认同,基于社区生活的文艺创作对于社区认同的作用。从家庭层面来看,家庭的日常生活虽然不依赖但也不能完全离开居住社区。从个人层面来看,拥有不同的业余爱好与修养背景的居民结成形式多样的趣缘群体。参与个人喜爱的兴趣团体成为个人融入社区的重要方式。此外,社区新型居住关系的建构离不开居民自觉自愿进入公共领域从事公益活动,做出各种实际的奉献。居民自发创作关于社区生活的文艺作品包含居民的真实感受与想象,这些文艺作品激发了人们关于社区的想象,从而增进了对社区的认同。城市社区居民进行着形式多样的日常交流实践,这些交流既满足着家庭生活的需求,也满足着个人娱乐休闲的需要。居民在社区公益活动参与中获得个人成就感与社区认同感,活动参与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社区生活催生人们的文艺创作,这些包含真实与想象的创作促进对社区共同体的想象,从而达成认同。不管个人生活还是家庭生活都无法脱离社区,基于不同需求的交流实践构成对社区共同体的认同。虽然方庄小区具有特殊性,居民构成关系呈现多元特征,因其成立时间较早,人们经历了比较充分的社区公共生活秩序以及文化建构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去研究。我们注意到家庭在社区日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到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在未来城市社区的发展过程中,民俗学以城市居民小区为单元进行研究是可靠且具有操作性的一种方法。从文化交往的意义,关注居民如何积极建立互动合作和相互服务的关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传统的居住关系在蜕变为一种新型居住关系过程中,仍然保留了传统生活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精神。如何通过交流实现认同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将个案置于整个中国城市发展中,民俗学应该关心人们的文化需求以及他们如何创造自己满意的生活,他们不断提出新需求从而建立了当前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与日常生活交流方式。
邴波[3](2020)在《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国家体系中,国家形象的建构关乎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声誉。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如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已经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并将深刻影响中国的内政外交及国际地位。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新疆的独特地缘及多元文化所塑造的新疆形象对建构国家形象的意义重大。而在中国电影中占据独特地位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参与建构新疆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不仅重塑了人们对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想象,而且成为建设中国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形象认知具有多维性,从文化维度来看,建构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国家理想与现实中“和谐中国”建设目标相融合的产物。建构与传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既有利于国内各民族确立文化共同体,又与中国和平崛起的东方大国形象相一致。本文主要以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生产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田野调查、史论结合等方法,结合文艺学、电影学、文化人类学、影视民俗学、影视传播学等理论,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与国家形象的生产、传播、影像化变迁相结合,分析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如何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的不同侧面,挖掘电影译制、发行、放映、“走出去”、获奖对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意义,重点探究空间、性别、导演及民俗如何建构理想化的国家形象,思考国家形象的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通过这一研究,一方面对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60余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发现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内在表现规律,为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走出去”提供理论支持。全文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板块:绪论、正文和结语,正文又分为四个方面,即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生产与传播、表达、策略,重点在于生产、传播及表达。绪论部分是全文的引言,阐释本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概述本文的研究中心,界定相关概念和梳理文献,阐明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建构部分。通过新疆形象与国家形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与“和谐中国”国家形象、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建构新疆形象对国家形象的意义,为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建构国家形象提供理论支持。第二章是文章的历史回顾部分。梳理了社会历史语境中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产、传播及国家形象的影像变迁。依据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的时代烙印,将国家形象的影像生产与传播分为“新中国”(1949—1966)奠基期、“新时期”(1977—1999)拓展期及“新世纪”(2000年以来)繁荣期三个阶段,探讨各阶段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传播及国家形象的演变轨迹,指出国家形象塑造与各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事实,其建构过程既是对历史的追寻,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第三章到第六章是论文重点展开部分。采取文本分析法,定位不同变量空间、性别、导演及民俗在国家形象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且分别展开论述:第三章借鉴媒介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及生态人类学的“空间”理论挖掘地理空间、地理景观及生态空间意义上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空间表达意义上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多向度方式展示了国家形象,使观众可以通过空间认同获得国家归属感。第四章借鉴性别理论,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性别观念和两性生存境遇的差异性分析,展示性别与国家形象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性别话语系统中透视国家形象的塑造策略。第五章借鉴身份理论,探讨文化传统及民族身份多元化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导演,如何在中华文化的长期浸染下,通过文化互动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以作品中导演的家国情怀及融化于叙事中的家国同构模式实现对国家的认同,完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坚守者的导演形象塑造,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一体化倾向。第六章借鉴文化人类学及影视民俗学相关理论,将影视民俗表达的多元一体作为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多元化”侧重于各少数民族电影的繁荣发展与同一少数民族电影中不同类型(物质、社会、精神)民俗文化的多层展演,而挖掘民俗和谐文化因素及以集体记忆方式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则成为实现民俗文化“一体化”表达的有效途径。第七章针对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建构及传播国家形象上出现的问题,提出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新疆的特殊地缘性决定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的意识形态主战场,要考虑如何将“战场”与“市场”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回归电影产业的本质属性。因此针对电影在影像化建构及传播方面存在的不足,分别从创作者与传播者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从创作者来说要提升内容质量,书写真实新疆故事,汇聚新疆正能量;从传播者来说,架设好电影桥梁,传播和谐国家形象。结论部分是全文的总结部分。对全文作出总结,展望未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且对实现国家形象的理想化表达提出遵循或借鉴的原则。
焦潇萌[4](2020)在《基于情绪分析的北京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世界快速发展,城市向现代化的同时,城市记忆逐渐消退,城市文明的传承与延续急需关注。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其历史街区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同时历史街区中的公共空间的保护和更新也备受关注。因此本文选取北京市历史街区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以国子监街公共空间作为实例进行研究。运用网络数据挖掘法、情感分析法、实地调研法、数据化文献综述法等进行研究。在研究视角上,从空间中人的情绪入手,利用传统调研及大数据的研究方法,对空间中影响人情绪的影响因子进行研究,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因子的情绪值进行计算,为空间的提升及改造提供依据。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使用文本情感倾向分析等方法,为研究奠定基础。依据情绪研究方法,初步构建情绪分析模型。通过对空间中人的情绪进行研究,了解真实情感体验,为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规划与改造提供依据。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两章,对相关背景、研究进展等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找到切入点。通过探究研究的思路、方法及理论,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第二部分为第三章,基于微博大数据,利用爬虫软件对数据进行爬取挖掘,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百度AI开放平台及定义的符号表情库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构建分析模型,并得到相应的情绪值。第三部分为第四章,在上述的基础上对北京国子监街公共空间进行研究,采用传统调研与大数据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影响人们情绪的影响因子,为后续的规划设计提供基础。根据到公共空间的目的及以时间为单位对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进行下一步研究。第四部分为第五章,针对第四章发掘的问题,本章提出规划设计策略,提升国子监街公共空间品质。本文得到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初步构建基于微博数据的情绪分析模型;2)情绪影响因子及因子情绪值的高低与出行目的有关;3)出行时间对于情绪值也有影响;4)国子监街公共空间更新改造设计。
冯新茹[5](2019)在《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城市社区营造 ——以南京睿城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创新社区建设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基层实践,社区营造是基于我国各地方特色及未来城市发展要求而进行的重要工作。近年来我国社区营造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热烈地开展起来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提出了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强调公民参与社区关系网络的构建,这正是社会资本理论所关注的范畴。社会资本的培育是社区营造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社区营造的内在动力。本文即从社会资本的视角研究城市社区营造,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了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社区营造的背景、缘起及意义。接着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社会资本及社区营造的研究方向及内容,以社会资本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及社会治理理论的内涵作为理论分析工具。然后,再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历程及行政侧重型、社区自治型、混合型等发展模式,指出了我国社区发展的方向;并通过分析台湾、上海、成都三地城市社区的实践特色,指出社会资本在社区营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再接着,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来探究城市社区营造过程中多元主体参与、构建社区关系网络、完善社区规范、提高公民参与度的路径。从党建的引领作用、公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社区关系网络这四个因素剖析对社区营造产生的影响,以此作为南京市睿城社区的案例的理论框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民主化程度较高与政策执行较好、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开放的社区平台、社区教育提升与居民健康保障、和谐稳定的社区氛围这四个方面,概述睿城社区自成立三年来的社区营造总体情况,再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以党建的引领作用、公民参与度、社区文化建设、社区关系网络这四个影响因素作为分析框架,探寻社区营造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并深入分析相应原因。最后,提出在社会资本视角下我国城市社区营造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是健全社区法律法规,完善监督约束机制;二是强调党建行政化到社会化的转变;三是加强社区规范,促进社区自治;四是强化社区关系网络,完善信用建设。
李媛[6](2018)在《小型航空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以北部湾航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着眼于作为国家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的航空运输业,以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的小型航空公司为研究点,选取了新进成立的北部湾航空公司作为小型航企的典型代表。深入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分析北部湾航空公司所处的环境,在我国航空业大力发展、小型航空公司竞相争夺市场份额之际,北部湾航空作为后起之秀拥有政治、资源等多重优势;并在该环境下分析了北部湾航空的营销现状,虽诸多地方可圈可点如重视促销活动、加强品牌宣传等,但依然存在服务不到位、品质待提升等问题。进而明确了北部湾航空公司面临的机遇与威胁、优势和劣势之后,进行了北部湾航空公司的STP战略分析,北部湾航空应当以二三线目的城市、低价、探亲旅游为目标竞争点。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本文基于7P理论对北部湾航空的提出了可提升的营销策略建议。通过上述研究,旨在为我国小型航空公司的营销策略提出科学、可行的建议,以促进我国航空运输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彭博[7](2018)在《成都大学生创意体验旅行商业策划书》文中认为大学生一直以来对旅行充满了高度的向往。但因其消费能力较差,并未得到市场注重,因此旅游市场缺乏针对大学生的旅游产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人们收入的平稳增长,大学生消费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而且高等教育的普及也使大学生基数越来越大。根据调查,大学生更喜欢参与式、具有创意的旅游,在旅行过程中更加偏好交互式的体验过程。本文以成都大学生创意体验旅行作为研究方向,以商业计划书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本文首先在绪论部分阐述了创业背景、项目介绍、研究意义、项目发展规划以及相关的文献综述。接着从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内部环境三个方面对整体创业环境进行了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得出该项目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还有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通过SWOT分析确定了企业经营战略以及企业业务层战略。在此基础上,运用STP分析,对该项目进行市场细分并选择出目标市场,最后基于市场需求以及用户特征确定该项目的市场定位为“专属大学生的创意体验旅游”。然后再运用4P理论,从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以及促销策略四个方面阐述了该项目的营销策略。随后从企业组织框架、部门职能、企业薪酬管理、公司股权分配、融资策略、公司运营方案等方面对企业的运营管理做了介绍。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该项目未来5年财务数据进行综合预测,同时还从高于行业增速标准、符合行业增速标准、低于行业增速标准三个维度对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报率、内部收益率等财务指标进行了评估。最后从政策、经营、人员、财务、战略、市场等六个方面对该项目进行了风险评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对该项目综合分析和评估,验证了该项目将是一个可执行且值得投资的项目,同时对大学生旅游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陈博明[8](2017)在《城市社区项目与社会融合案例研究 ——以坪山办事处“新坪山人风景林带”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流动人口从农村来到城市。大量的来深建设者从全国各地涌入深圳,深圳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一方面大量的来深建设者给深圳的行政管理带来挑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如何促进来深建设者更好的融入城市的问题。众多的来深建设者为深圳的建设挥洒着汗水,却面临着"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的困境。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目前国家二元户籍制度未能做大的调整背景下,以坪山办事处开展的"新坪山人风景林带"社会建设工程为例。坪山办事处通过基层政府推动社区人群融合工作建设,运用社会组织力量,发挥社工专业优势项目化推进外来人群社会融合,从"公共服务空间"、"社区参与"、"社会认同"以及"社区支持网络"多维度介入,探索外来人群的社会融合工作模式,为人口倒挂严重的深圳乃至全国的新移民城市社区治理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韩生学[9](2015)在《中国“失独”家庭调查》文中指出所谓"失独",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响应国家号召只生一个孩子,如今因孩子的意外夭折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独生子女家庭为缓解中国的人口压力、提髙综合国力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然而,这些家庭在只生一个的同时,也承载了更多的风险,疾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任何一种灾难来袭,都有可能使独生子女家庭因之而折翼。"失独"之痛并非一家之荡,老无所依、人口安全、文化断裂等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阵痛也随之袭来。中国"失独"家庭调查,深度记录了中国"失独"人群的生存状态,旨在呼吁相关的救助政策早日落地,呼吁更多的国人理解他们、关爱他们、尊重他们!
周辉[10](2014)在《我国老年生活保障体系研究 ——以无锡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这几年,关于老年生活保障体系的研究持续升温,涉及社会学、老年学、社会工作、社会政策、医学等众多领域。中国老龄化速度快且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但是当前我国在老年生活保障体系方面的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比如收入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保障水平不高、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我国目前养老体系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对于养老服务的重视度还不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我国只是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无锡市作为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在中国居于前列的地级市,在全国属于较早进入老龄化阶段的城市,其老年生活保障体系建设也相对比较完善。但即使是制度建设比较完善的无锡在这方面也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本文认为,借鉴无锡的经验,我国应该把传统的以提供“现金保障”为主的老年生活保障体系扩展为“现金+服务”的综合性的保障体系。老年生活保障体系主要包括老年收入保障、老年医疗保障和养老服务政策三个大的方面的内容。老年收入保障是指能够给老年人带来收入或者减少支出的政策,所以严格来说,作为以减少就诊者医疗支出为目的的医疗保障制度也属于老年人收入保障的一部分,但是又不仅仅是与收入相关,因此本论文中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来分析。老年收入保障政策的体系比较大。世界银行曾经提出了所谓的“五支柱”模式,对许多国家老年收入保障体系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养老保险、非缴费型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储蓄政策、养老补贴政策等都属于此类,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养老保险政策。无锡市的养老保险政策目前比较完善,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已经基本实现了统筹,但是保障水平还需要提高,而且也没有实现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的统筹。除此之外,老年人的收入来源很匮乏,特别是农村老年人收入来源更为单一,这在进一步的城乡统筹中需要得到重视。老年医疗保障政策最重要的方面是报销范围、报销比例和医疗资源的可及性。无锡市在这些方面基本与全国的主体政策保持一致。不过无锡在医疗保险的城乡统筹方面的步伐也是比较快的,在3年前就建立起了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险体系。不过在无锡的调研中我发现,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是很多老年人关注的重点问题,城乡老年人在医疗资源获取方面也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而且现在的医疗保健体系没有专门针对当前我国不断加深的老龄化态势进行制度调整,这方面需要向日本学习。另外,对于老年人而言,医疗体系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社区医疗体系的发展,由于老年人患病多以慢性病为主,对自己的病情很熟悉的老年人不需要经常去大医院,所以加强社区医疗体系建设对于老年人而言很有意义。社区医疗体系的建设完善对于医疗保健的城乡统筹而言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对于居住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而言,大医院离他们有点遥远,村里的小诊所或者乡镇的小医院如果能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那就是最理想的了。养老服务体系包括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慰藉、医疗护理(特别是长期照护)、紧急救援、老年人的社会优待和老年人权益保护等方面。无锡市这几年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养老服务机构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国都属前列,并且这两年正在加速推进养老机构的建设;社区养老相关的一些基础设施和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大多数社区和村镇都建起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此外,无锡市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紧急救援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过农村老年人享受到的养老服务的内容、水平、质量都不及城市老年人。无锡市的实践给我们提供的最大启示就是一定要加快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从近几年社会大众的反映来看,养老服务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期盼。我国以前建立的是一种以提供现金保障为主的老年生活保障体系。但是这种制度设计随着社会变迁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迫切需要建立起“现金+服务”的新型综合性老年生活保障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城乡养老服务体系的统筹发展问题。我国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城乡统筹发展是在面临沉重社会压力的情况下逐步完善的,而养老服务体系应该吸取教训,从现在开始就重视其城乡统筹发展。在统筹城乡的老年生活保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在管理体制和制度机制方面做出创新。政府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应该承担主导责任,但是不能统管一切,其他社会主体的作用要得到重视。从管理体制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注意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目前无锡市老龄工作主要由无锡市老龄工作委员会负责,市属各单位协调配合,目前来看这一体系运作比较顺畅。但是多部门协调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调动资源,另一方面也容易陷入各自为政,而各自为政或消极应对的根源往往都与部门利益有关。但是在现行的体制之下,又必须要依靠多部门的配合,否则有些事情就搞不下去。应对之策除了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削减各部门的权力也是必要的。当资源不完全掌握在政府部门手里,自然也就摆脱了对于某些部门的过度依赖,更有利于工作地开展。目前无锡市在老年生活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尝试引入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意味着政府正在重新定位自己在老年生活保障体系中的作用。目前农村老年人在享受到的生活照料、养老补贴、精神文化生活、紧急救援等各方面都落后于城市,统筹城乡的老年生活保障体系建设离不开这些方面的统筹发展。
二、深圳启动“爱心免费一日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启动“爱心免费一日游”(论文提纲范文)
(1)兰考县精准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及主要概念界定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兰考县落实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与效果 |
第一节 兰考县概况 |
一、兰考县自然区位 |
二、兰考县经济社会状况 |
三、治沙治贫中凝炼焦裕禄精神 |
四、兰考县区域贫困状况 |
第二节 十八大前兰考县扶贫实践和成效 |
一、兰考县开展扶贫工作的历史背景 |
二、十八大前兰考县扶贫实践 |
三、十八大前兰考县扶贫工作的主要成效和困难 |
第三节 新时代兰考县实施精准扶贫 |
一、兰考落实精准扶贫的条件和背景 |
二、兰考县落实精准扶贫的实践 |
三、兰考县落实精准扶贫成效显着 |
第二章 兰考县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
第一节 建档立卡确认贫困对象 |
一、贫困村建档立卡的方法和步骤 |
二、贫困户建档立卡的方法和步骤 |
三、精准识别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精准再识别贫困对象 |
一、“回头看”把握三大工作要求 |
二、“回头看”找准四个核查内容 |
三、“回头看”把握六个工作方法 |
四、精准再识别的成效 |
第三节 兰考县精准识别的经验启示 |
第三章 兰考县精准安排扶贫项目 |
第一节 扶贫项目概况 |
一、扶贫项目分类 |
二、扶贫项目发展状况 |
第二节 扶贫项目确认过程及其管理 |
一、项目申报和审批制度 |
二、项目实施和管理的基本要求 |
三、项目实施和管理的制度建设 |
第三节 兰考县堌阳镇推进实施扶贫项目 |
一、堌阳镇依靠民族乐器产业实现脱贫的优势 |
二、依托民族乐器产业园,形成集聚效应 |
三、堌阳镇民族乐器产业脱贫的启示 |
第四节 兰考县精准发展扶贫项目的经验启示 |
第四章 兰考县精准使用扶贫资金 |
第一节 扶贫资金的来源及投入方向 |
一、扶贫资金的来源构成 |
二、扶贫资金的投入方向 |
第二节 扶贫资金的统筹使用 |
一、精准落实扶贫资金及成效 |
二、扶贫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精准使用资金的案例分析 |
一、有效利用财政资金 |
二、有力撬动金融资金 |
第四节 兰考县精准使用扶贫资金的经验启示 |
第五章 兰考县精准选择到户措施 |
第一节 精准到户的基本内容 |
一、建档立卡到户 |
二、结对帮扶到户 |
三、项目覆盖到户 |
四、工作指导到户 |
五、排难攻坚到户 |
六、统计抽查到户 |
第二节 精准到户的具体措施 |
一、“三保障”推进社会福利到户 |
二、“五政策”实现生产帮扶到户 |
第三节 兰考县许河乡东埽怀村精准选择到户措施 |
一、针对贫困户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 |
二、针对不同致贫原因采取差异化脱贫措施 |
三、针对多原因致贫采取多维度脱贫措施 |
第四节 兰考县精准到户经验启示 |
第六章 兰考县精准因村派人 |
第一节 精准派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二节 扶贫工作队的构成及管理 |
一、扶贫工作队的动态结构 |
二、扶贫工作队的工作要求 |
三、扶贫工作队的监督管理 |
第三节 驻村干部的具体工作 |
一、调查研究了解实情 |
二、对症下药落实精准帮扶 |
三、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
四、脚踏实地为民服务 |
第四节 兰考县精准派人的经验总结 |
第七章 兰考县精准脱贫 |
第一节 脱贫标准和退出程序 |
一、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脱贫标准 |
二、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程序 |
第二节 兰考县脱贫考核过程 |
一、兰考县各部门自查确保退出机制科学合理 |
二、第三方评估保障退出真实公正 |
三、国务院开发领导小组综合考核批准 |
第三节 兰考县精准脱贫的经验启示 |
第八章 精准扶贫的意义和启示 |
第一节 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 |
第二节 落实精准扶贫的经验启示 |
一、兰考县在精准扶贫中的经验积累 |
二、中国其他典型区域在精准扶贫中的经验积累 |
第三节 精准脱贫的历史贡献和未来展望 |
结束语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工作大事记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兰考县扶贫工作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的结构 |
五、资料的来源 |
六、创新点 |
第一章 北京城郊不同的居住关系 |
第一节 北京内城居住关系 |
一、北京城市空间格局 |
二、胡同里的四合院和大杂院 |
三、邻里之间的生活互助 |
四、邻里之间的信仰结社 |
第二节 近郊菜农村落 |
一、近郊农村 |
二、作为生产共同体的村落:蔬菜种植 |
三、作为生活共同体的村落 |
第三节 北京住宅:从平房到高楼 |
小结 |
第二章 从蒲黄榆到方庄小区 |
第一节 搬迁上楼:村落共同体的解体 |
第二节 北京首个商品楼住宅区 |
一、方庄地区的建立 |
二、方庄地区的居民组成 |
三、空间资本化与城市居住空间的高楼化 |
小结 |
第三章 小区中家庭之间的交流 |
第一节 以舞为媒:“越跳越熟,越跳越亲” |
一、舞队之中 |
二、舞场之外 |
第二节 共享养娃与家长社交:“快乐小陶子”公益绘本读书会 |
一、扎根社区的亲子阅读 |
二、社区之内的居民交流实践 |
三、走出社区的儿童集体活动 |
小结 |
第四章 休闲模式与社区认同 |
第一节 方庄民间艺术馆 |
一、从地下群租房到方庄民间艺术馆 |
二、串珠手工艺术班 |
第二节 美娘合唱团 |
第三节 书画协会 |
一、“这是我的另一个家” |
二、以书画结友 |
第四节 围圈踢毽 |
一、作为传统体育运动的踢毽 |
二、结伴踢毽 |
第五节 社区邻里节 |
小结 |
第五章 作为公共服务的社区参与 |
第一节 寻找地方历史、手绘方庄地图 |
一、寻找“蒲黄榆”的由来 |
二、手绘方庄地图 |
第二节 “十姐妹”志愿环保服务队 |
第三节 治安巡逻队 |
第四节 八老议政团 |
第五节 “掌上四合院” |
一、掌上四合院 |
二、从网络社群到面对面交流 |
小结 |
第六章 社区的想象与建构 |
第一节 作为心理认同的集体想象 |
第二节 “想象的共同体”:社区生成的重要方式 |
一、社区小报《方庄生活》 |
二、网络互动 |
三、参与和旁观:个人叙事的社区活动 |
第三节 社区的真实与想象:围绕社区生活的文艺创作 |
一、文字书写:现代社区的重要认同方式 |
二、观看与记录:方庄的光影记录 |
三、歌唱“我们的社区” |
四、画中“方庄” |
小结 |
结语 |
附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主要概念界定 |
三、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分析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分析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 |
第一节 新疆形象与国家形象 |
一、国家整体形象 |
二、新疆局部形象 |
第二节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 |
一、电影塑造国家形象 |
二、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内涵 |
三、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 |
第二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生产与传播 |
第一节 新中国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奠基(1949—1966) |
一、奠基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
二、奠基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
第二节 新时期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拓展(1977—1999) |
一、拓展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
二、拓展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
第三节 新世纪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繁荣(2000年以来) |
一、繁荣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
二、繁荣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
第三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空间表达 |
第一节 “空间”概述 |
第二节 地理空间中的领土与边界 |
一、领土认同 |
二、地理形象 |
三、国防意识 |
第三节 地理景观中的城市与乡村 |
一、地理景观 |
二、城市与乡村 |
三、城市、乡村空间中的新疆与新疆的城市、乡村空间 |
第四节 生态空间中的绿洲与草原 |
一、生态空间、生态人类学与新疆生态空间 |
二、绿洲生态空间 |
三、草原生态空间 |
第四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性别表达 |
第一节 新中国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
一、“被突出”与“被遮蔽”的女性形象 |
二、“被压抑”与“被潜藏”的男性形象 |
第二节 新时期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
一、寻找女人 |
二、寻找男子汉 |
第三节 新世纪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
一、多元化的女性形象 |
二、理想化的男性形象 |
第五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导演表达 |
第一节 多元化的导演形象 |
一、作为国家形象启蒙者与维护者的汉族导演形象 |
二、作为民族文化传承者与探索者的少数民族导演形象 |
三、文化互动 |
第二节 不同民族导演共同的“家国情怀”与“家国同构”叙事 |
一、家国情怀 |
二、家国同构叙事 |
第六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民俗表达 |
第一节 民俗与电影 |
一、民俗 |
二、影视民俗 |
三、影视民俗与国家形象 |
第二节 民俗文化的多元化表达 |
一、物质民俗文化 |
二、社会民俗文化 |
三、精神民俗文化 |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一体化表达 |
一、挖掘影视和谐文化因素 |
二、建构中华共有文化记忆 |
第七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 |
第一节 影像化建构及传播困境 |
一、内容创新不足 |
二、传播渠道障碍 |
三、“走出去”路途曲折 |
第二节 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 |
一、书写真实新疆故事 |
二、传播和谐中国形象 |
结语 |
附录: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基于情绪分析的北京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
1.1.2 情绪研究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
1.1.3 城市规划领域对大数据分析的广泛应用 |
1.2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相关研究综述 |
1.3.2 情绪在空间方面相关研究综述 |
1.3.3 基于大数据的公共空间研究相关综述 |
1.3.4 微博数据情绪分析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框架 |
1.7 创新点 |
1.8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 |
2.1.1 情绪 |
2.1.2 历史街区 |
2.1.3 公共空间 |
2.1.4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 |
2.2 相关理论 |
2.2.1 扬·盖尔公共空间设计理论 |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3 有机更新理论 |
2.2.4 环境心理学 |
2.2.5 文本情感分析 |
2.3 百度AI开放平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3.1 数据采集 |
3.2 数据处理 |
3.3 模型构建与情绪值计算 |
3.3.1 基于百度AI的文本情绪倾向分析 |
3.3.2 符号表情情绪倾向分析 |
3.3.3 符号表情情绪值权重获取方法 |
3.3.4 情绪分析模型构建及情绪值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子监街公共空间使用者情绪研究 |
4.1 国子监街公共空间的选取 |
4.1.1 选取过程 |
4.1.2 选取理由 |
4.2 国子监街公共空间概况 |
4.2.1 研究范围 |
4.2.2 发展沿革 |
4.2.3 现状研究 |
4.2.4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情绪影响因子筛选 |
4.2.5 现场情绪调研 |
4.3 国子监街公共空间大众情绪分析 |
4.3.1 以出行目的为依据的大众情绪分析 |
4.3.2 以时间为依据的情绪值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子监街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
5.1 塑造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 |
5.1.1 人文资源催化空间活力 |
5.1.2 保持街道氛围 |
5.1.3 让商业成为另一种文化 |
5.2 打造有品质的公共空间 |
5.2.1 完善休憩设施和遮蔽设施 |
5.2.2 优化道路交通、停车设施及地面铺装 |
5.2.3 健全设施小品,注重建筑细节 |
5.3 筑造有领域感的公共空间 |
5.3.1 规划适宜的空间尺度与良好的空间界面 |
5.3.2 筑造“宾至如归”的空间归属感 |
5.4 营造有管理秩序的公共空间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A 图纸目录 |
附件B 图标目录 |
附录C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情绪影响因子调查 |
附录D 国子监街公共空间使用者情绪调查 |
附录E 国子监街公共空间现状调研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城市社区营造 ——以南京睿城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社区 |
二、社会资本 |
三、社区营造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社会资本理论 |
二、社会网络理论 |
三、社区治理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城市社区营造的发展历程及地方实践经验 |
第一节 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模式 |
一、上海模式——行政侧重型 |
二、沈阳模式——社区自治型 |
三、江汉模式——混合型 |
四、深圳模式——一分两站型 |
第三节 我国城市社区营造的地方实践 |
一、台湾北投社区 |
二、上海四平社区 |
三、成都锦官驿社区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社区营造的路径及影响因素 |
第一节 社会资本视角下我国城市社区营造的路径 |
一、通过探索多元主体参与激发社区营造的动力 |
二、通过构建社区关系网络、整合社会资源为社区营造提供载体 |
三、通过完善社区规范、加强文化建设为社区营造提供制度保障 |
四、通过多种平台提高公民参与夯实社区营造的根基 |
第二节 社会资本视角下影响城市社区营造的因素 |
一、党建 |
二、公民参与 |
三、社区文化建设 |
四、社区关系网络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 南京市睿城社区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睿城社区的总体情况 |
一、民主化程度较高与政策执行较好 |
二、较好的经济效益与开放的社区平台 |
三、社区教育提升和居民健康保障 |
四、和谐稳定的社区氛围 |
第二节 睿城社区营造的路径 |
一、政策指导下的多主体参与社区营造 |
二、注重文化建设,构建社区关系网络 |
第三节 社会资本视角下睿城社区营造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党建推动社区工作但满意度有待提升 |
二、公民参与度上升但存在不均衡现象 |
(一)政治参与 |
(二)公益参与 |
(三)维权参与 |
三、社区文化建设提升但存在限制 |
(一)社区规范 |
(二)社区信任与认同 |
四、社区关系网络逐步构建但不够巩固 |
(一)工作中的联系 |
(二)非正式社会联系 |
第六章 社会资本视角下影响城市社区营造的原因及相关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原因分析 |
一、政策法规及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
二、社区党组织功能不健全 |
三、社区规范不到位且居民公共意识不足 |
四、社区横向互动关系网络未深化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健全社区法律法规,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
二、强调党建行政化到社会化的转变 |
三、加强社区规范,促进社区自治 |
四、强化社区关系网络,完善信用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附录 B |
(6)小型航空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以北部湾航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4PS理论 |
2.1.2 7PS理论 |
2.1.3 STP策略 |
2.2 研究综述 |
第三章 我国小型航空公司特点 |
3.1 我国航空业发展现状 |
3.1.1 行业经营状况 |
3.1.2 航空客运总体情况 |
3.1.3 航空收入状况 |
3.2 航空公司规模标准界定 |
3.3 小型航空公司的特点 |
第四章 北部湾航空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P) |
4.1.2 经济环境(E) |
4.1.3 社会环境(S)——交通方式的变迁 |
4.1.4 科技环境(T) |
4.2 微观环境分析 |
4.2.1 行业本身 |
4.2.2 企业本身 |
4.2.3 消费者 |
4.2.4 竞争者 |
第五章 北部湾航空的营销现状分析 |
5.1 产品要素 |
5.2 价格要素 |
5.3 渠道要素 |
5.4 促销要素 |
5.4.1 节日促销 |
5.4.2 纪念活动促销 |
5.4.3 旅游事业推广 |
5.5 人员要素 |
5.5.1 员工 |
5.5.2 顾客 |
5.6 服务过程要素 |
5.7 有形展示要素 |
5.8 存在问题 |
第六章 北部湾航空SWOT分析与STP战略分析 |
6.1 SWOT分析 |
6.1.1 优势(S) |
6.1.2 劣势(W) |
6.1.3 机会(O) |
6.1.4 挑战(T) |
6.2 STP战略分析 |
6.2.1 航空业市场细分 |
6.2.2 北部湾航空目标市场 |
6.2.3 北部湾航空市场定位 |
第七章 北部湾航空营销策略建议 |
7.1 营销战略 |
7.2 产品策略 |
7.3 价格策略 |
7.4 分销策略 |
7.5 促销策略 |
7.6 人员策略 |
7.7 有形展示策略 |
7.8 服务过程策略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本研究创新之处 |
8.3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成都大学生创意体验旅行商业策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创业背景 |
1.2 项目介绍 |
1.2.1 公司介绍 |
1.2.2 团队介绍 |
1.2.3 项目概况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商业策划书相关理论 |
1.4.2 大学生旅游有关研究 |
1.4.3 国内外创意旅游的相关研究 |
1.5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方法 |
1.5.4 研究技术路线 |
1.6 本章总结 |
第二章 创业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策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文化方面 |
2.1.4 资源、技术环境 |
2.2 成都大学生旅游行业分析 |
2.2.1 成都大学生旅游行业现状分析 |
2.2.2 行业竞争波特五力分析 |
2.3 内部环境分析 |
2.3.1 资源 |
2.3.2 能力 |
2.3.3 核心竞争力 |
2.4 SWOT分析 |
2.4.1 SWOT矩阵 |
2.4.2 战略的选择 |
2.5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营销策略 |
3.1 Stp分析 |
3.1.1 细分市场 |
3.1.2 目标市场 |
3.1.3 市场定位 |
3.2 4p组合 |
3.2.1 产品策略 |
3.2.2 价格策略 |
3.2.3 渠道策略 |
3.2.4 促销渠道 |
3.3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运营管理 |
4.1 组织架构 |
4.2 主管人员以及部门职责 |
4.2.1 主管人员职责 |
4.2.2 部门职责 |
4.3 薪酬管理 |
4.4 股权分配及融资策略 |
4.5 公司运营方案 |
4.5.1 公司服务标准 |
4.5.2 人员招募标准 |
4.5.3 员工培训体系 |
4.5.4 客户服务管理 |
4.5.5 导游服务要求及选拔 |
4.5.6 当地讲解员的选拔 |
4.5.7 供应商管理 |
4.5.8 运营保障措施 |
4.6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财务分析与预测 |
5.1 资金计划 |
5.1.1 资金投入及资金来源 |
5.1.2 启动资金使用计划 |
5.1.3 退出方式 |
5.2 财务分析 |
5.2.1 财务数据的假设及说明 |
5.2.2 经营收入预测 |
5.2.3 成本费用明细表 |
5.2.4 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
5.3 财务指标分析 |
5.3.1 投资回报率 |
5.3.2 投资回收期 |
5.3.3 内部收益率 |
5.3.4 不同业务增速的情况分析 |
5.4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创业风险与策略 |
6.1 创业风险 |
6.1.1 政策风险 |
6.1.2 经营风险 |
6.1.3 人员风险 |
6.1.4 财务风险 |
6.1.5 战略选择风险 |
6.1.6 市场风险 |
6.2 创业风险对策 |
6.2.1 政策风险对策 |
6.2.2 经营风险对策 |
6.2.3 人员风险对策 |
6.2.4 财务风险对策 |
6.2.5 战略选择风险对策 |
6.2.6 市场风险对策 |
6.3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城市社区项目与社会融合案例研究 ——以坪山办事处“新坪山人风景林带”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
四、理论依据 |
五、文献综述 |
第二章 坪山新区社会融合及项目运行的基本情况 |
一、坪山新区办事处社会融合基本情况 |
二、"新坪山人风景林带"社会建设工程主要举措 |
(一) 搭建健康娱乐平台 |
(二) 搭建社区适应平台 |
(三) 搭建了社区参与平台 |
(四) 打造居民融合平台 |
第三章 "新坪山人风景林带"社会建设工程主要成效及经验 |
一、增加公共服务空间 |
(一) 开展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分站点及服务阵地建设 |
(二) 逐步实现社区服务对象全部覆盖化 |
(三) 注重资源链接和合作技巧,服务手法专业化 |
(四) 加强了本外社区家庭的互动 |
(五) 在社区活动中,以节日为契机,搭建了居民沟通交流平台 |
(六) 注重培养本外社区居民间的良好沟通方式 |
二、"四大平台"项目主要成效 |
(一) 健康娱乐平台——"夜·生活,夜·精彩"项目 |
(二) 社区适应平台——"青工驿站"服务项目 |
(三) 社区参与平台建设——组织开展"工友互助创益园"项目 |
(四) 社会融合平台建设——"缘来一家人,聚来一家亲"项目 |
三、坪山新区社会融合与项目主要经验 |
(一) 坚持党委领导,打造"党员+社工+义工"联动模式 |
(二) 政府支持,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融合 |
(三) 文化搭台,以文化交流为介入点开启融合 |
(四) 专业社工护航,以专业社区服务增强融合 |
(五) 社会组织助力,以民主参与提升融合 |
(六) 因地制宜,打造各社区特色项目 |
第四章 坪山新区社会融合实践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 |
一、坪山新区公共服务基础仍较为薄弱 |
二、项目化运作仍有待完善 |
三、服务手法专业化有待提高 |
四、项目服务内容及提供方式需创新 |
第五章 社会融合实践对策建议 |
一、改善目前项目服务—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 |
(一) 加大宣传,扩大社区居民参与信息渠道 |
(二) 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升项目服务对象自我服务能力 |
(三) 加强培育引导社会组织-促进本外居民公共事务参与 |
二、针对外来人口的需求投入更多公共资源 |
三、转变政府职能-树立社区服务意识 |
四、引入市场资本提升效率 |
五、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老年生活保障体系研究 ——以无锡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方法、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老年生活保障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集体责任与福利共享:德国的社会保险与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 |
第二节 老年生活保障的多元供给主体 |
第三节 “三支柱”和“五支柱”——世界银行的倡议 |
第三章 现金保障——我国当前老年生活保障的主体内容 |
第一节 我国的老年收入保障体系分析 |
第二节 我国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分析 |
第四章 无锡市老年生活保障体系研究 |
第一节 无锡市老年收入保障体系 |
第二节 无锡市老年医疗保障体系 |
第三节 无锡市的养老服务体系 |
第五章 老年生活保障体系的改革与模式创新——“现金+服务”模式 |
第一节 完善“现金保障”制度体系 |
第二节 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第三节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城乡统筹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深圳启动“爱心免费一日游”(论文参考文献)
- [1]兰考县精准扶贫研究[D]. 王东. 中共中央党校, 2021
- [2]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D]. 李晓宁. 山东大学, 2020(07)
- [3]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 邴波. 山东大学, 2020(09)
- [4]基于情绪分析的北京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研究[D]. 焦潇萌.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7)
- [5]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城市社区营造 ——以南京睿城社区为例[D]. 冯新茹. 南京工业大学, 2019(01)
- [6]小型航空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以北部湾航空为例[D]. 李媛. 广西大学, 2018(01)
- [7]成都大学生创意体验旅行商业策划书[D]. 彭博.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 [8]城市社区项目与社会融合案例研究 ——以坪山办事处“新坪山人风景林带”项目为例[D]. 陈博明. 湖北师范大学, 2017(01)
- [9]中国“失独”家庭调查[J]. 韩生学. 啄木鸟, 2015(11)
- [10]我国老年生活保障体系研究 ——以无锡市为例[D]. 周辉. 南京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