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怕鬼的故事》、《不信神的故事》(论文文献综述)
张莎[1](2021)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内蒙古草原小说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从新文化运动到改革开放,中国作家们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学理念和经验,使中国文学充满活力。现代文学的作家几乎都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草原作家也不例外。改革开放后的草原小说作品中,可以看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草原小说的影响,草原作家模仿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技巧等,反映现代工业、商业化影响下的草原牧民及游牧生活,同时又创造性地将民族传统文化巧妙融合为草原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本文探讨的是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于内蒙古草原小说的影响。通过对草原小说历史的溯源,结合草原文化、草原文学、蒙古族发展历程的研究,我们发现内蒙古的草原小说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而内蒙古草原小说作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在西方文学思潮盛行中国的时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影响,或者显性影响,或者隐性影响。因此本论文对内蒙古草原小说所受影响这一现实进行研究,从游牧文化的开放包容性出发,进而确认草原小说继承这一传统,并自觉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交流,从而接受外来影响的这一系列过程。首先,论文分析了内蒙古草原小说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的历史,以北方草原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为起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有与外来文化交流的历史,保持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进入中国的时间在二十世纪初,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影响,必然会对草原文学包括内蒙古草原小说产生影响,80年代后以蒙古族作家为主要创作群体的草原小说开始表现出了现代性与世界性。其次,通过对满都麦、阿云嘎、乌力吉布林等作家的创作生活经历与作品深入研究后,我们认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内蒙古草原小说的叙事结构、主题以及人物形象三方面产生了影响,草原作家运用情绪心理的叙事结构书写草原人物,通过人的异化揭示时代的变革以及人的思想信仰的巨变,塑造非传统形象,关注草原普通牧民的内心世界。最后,作家在接受影响后必定会超越影响,而显示出自己的独创性。通过对作家作品的研究发现,草原作家拥有内蒙古草原强大的创作源泉以及丰富的民族文化背景,创造性地将其与自己的创作理念及技巧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完美融合,形成独具魅力的草原小说,在当今多元化的世界文学中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张戈[2](2020)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无神论发展的高级阶段,同时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就是通过社会宣传、学校教育等手段,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世上无神”的基本事实。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并将其纳入宣传思想工作的整体部署,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成效。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大原则的新要求,面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新任务,面对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新课题,还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理当讲清“世上无神”的基本事实。为此,可以从本体论上揭示“神”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以此回答“为什么世上无神”;从认识论上剖析“神”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以此回答“为什么有人信神”;从方法论上阐释“神”存在的长期性和最终消亡的必然性,明确在尊重信教群众信仰选择的同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此回答“怎么对待本无的神和信神的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面向全体人民,但也要有针对性地突出主要对象。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关乎党和国家的未前途命运,应以他们为重点;党员干部的精神信仰关乎党和国家兴衰存亡,应以他们为关键;农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关乎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应以他们为难点。做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做好基础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逐步消除“神”存续的社会根源和自然根源;二是用好学校主渠道,在大中小学和党校(行政学院)的课堂教育中融入无神论;三是守好社会宣传阵地,借助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此外,还应规划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给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提供体制保障和学术支撑。
茶壶,楔子[3](2020)在《通灵神捕(上)》文中指出书生蒲松龄一心向往记录新奇古怪的故事,不顾姐姐的反对执意加入了六扇门,当了一名书记官。谁知刚刚上任就遇上连环凶杀案,凶手的身份扑朔迷离,多方势力掺杂其中,总捕头卫无端顶住压力誓要捉拿真凶,案件走向将会如何?
阿福[4](2020)在《我的故事在洛莫妇孺皆知》文中提出那就讲一讲我的事。你们认为我是吹牛就当故事听。你们认为我是实话实说就把它看成是真实事件相信它。其实,这件事真实与否跟你们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就算我是吹牛,你们也可以知道这个虚构故事里面的种种想法和做法是怎样远离了你们幸福而精致的、抑或不幸而乏味的日常生活。
郑健群[5](2019)在《《太平广记钞》研究》文中认为文言小说选集的编纂是晚明文言小说兴盛的表现之一,反之也促进了文言小说在明末清初的发展。《太平广记》作为“文言小说之渊薮”,是当时文言小说选本的重要素材来源。冯梦龙直接取材于《太平广记》,利用删繁就简、合并更置等手法,编纂成《太平广记钞》。经过冯梦龙加工整理的《太平广记钞》,在篇目的分类归置、故事的整合编排等方面都较原书更为出色,并且体现了冯梦龙纯熟的编纂技巧和缜密的编纂理念。本文以《太平广记钞》为研究主体,共八章。第一章界定《太平广记钞》的性质,概述其刊印与传播的情况,探究冯梦龙编纂《太平广记钞》的内在原因与外在原因,并对其编纂方法进行概括、分类。第二章主要研究《太平广记钞》与《太平广记》的关系,分析《太平广记》明刊本的情况与冯梦龙编纂《太平广记钞》的联系,考察《太平广记钞》的编纂底本,比较两者卷目与篇目的数量,探究《太平广记钞》的文献价值。第三、四章分别论述类目、篇目的编纂方法,利用数学公式、数量统计等方式,对不同的合并手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归纳总结编纂特点。第五章以篇目的跨类、易名和整理编辑为切入点,分析冯梦龙对分类、篇名、内容一致性的重视。第六章从编纂者、小说家、书生文人和读者四个角度出发,解读《太平广记钞》的评点。第七章集中研究《太平广记钞》的删改,从删去的内容和改写的内容分析冯梦龙的取舍倾向、编纂原则及艺术追求。第八章探讨《太平广记钞》对明代文化思潮的呼应,和对冯梦龙思想的反映,揭示其所蕴含的时代意义及文学价值。
赵希伦[6](2019)在《深山的呼唤(上、中、下集)》文中研究表明上集1.战场字幕:淮海战役。叠印一组战争场面。炮火硝烟中,刘永和与战友们一同对敌顽强战斗。战斗结束,刘永和他们连在打扫战场,部队进行休整。刘永和他们连正在讨论学习,总结经验教训,进行思想动员,准备接受下一个战斗任务,团部的通信员来了。通信员:刘连长,团首长叫你和你们连的指导员、副连长、一排排长到团部另行安排任务。刘永和打听道:通信员同志,你听说没有,团首长要在下一次战斗中安排我们什么战斗任务?通信员摇摇头:没听说,不知道。你们到团部就知道了。
北岛[7](2019)在《光与影》文中提出一2001年底,我重返阔别十三年的故乡。飞机降落时,万家灯火涌进舷窗,滴溜溜儿转。我着实吃了一惊:北京就像一个被放大了的灯光足球场。那是隆冬的晚上。出了海关,三个陌生人举着写着"赵先生"的牌子迎候我。他们高矮胖瘦不一,却彼此相像,在弧光灯反衬下,有如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影子。欢迎仪式简短而沉默,直到坐进一辆黑色轿车,他
李嘉颖[8](2018)在《论中国当代散文的风格再现 ——以《城门开》翻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朦胧派代表诗人北岛也是着名的散文家,其最新作品《城门开》是一部回忆性散文,主要追忆儿时的北京城。由于艺术性是散文的本质特征,译者应该忠实再现原作风格,兼顾语篇的形式和意义。这就决定了笔者主要采用功能学派的主述位理论,并辅以认知图式理论。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所译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研究散文英译,是对平衡语言意义和形式的一次探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简要介绍了主述位理论和图式理论及相关研究现状。主述位理论的提出,将翻译研究由词句层面引向对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第三章分析了所选文本的特征——“简而瘦”的文风,一定的时空顺序,白话中夹杂着北京方言。第四章主要关于翻译难点的解决。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方面,若原文存在特有的信息结构,如平行结构、时空顺序,则予以适当保留;反之,则根据英语的形合与汉语的意合、英语的主语突出与汉语的主题突出以及汉语的重情景性等特征,考虑是否调整甚至摒弃原有的主述位结构,避免陷入死译的胡同。在文化负载词方面,除了借鉴汉英文化中共有的认知图式,译者还通过音译、解释、脚注等方法重构认知图式,向译者再现源语中的隐含意义,填补文化空缺。分析发现,由于中西方间巨大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差异,译者在多数情况下必须改变原有的主位推进模式以及重建认知图式;并且在各种主位推进模式中,延续型模式使用频率较高,进一步印证了前人的研究。
刘跃进[9](2018)在《中国文学研究40年思潮》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学研究方向明确,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首先,在文学理论热点方面,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理论研究仍居指导地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文学理论基础问题的研究有所增强,跨学科研究逐渐兴起。其次,在当代文学思潮方面:学界围绕当代文学创作展开了许多相关理论问题的研讨,有针对性的文学批评工作日益活跃,学界开始总结探索中国当代文学经验,新兴媒介所引发的许多新文学的现象受到关注。再次,在文学史及文学史料研究方面:纵向的历时性研究持续升温并引发"细读文本、重回经典"的学术思潮,横向的共时性研究成果丰硕,学界开始关注多民族文学、民间文学、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综合文献研究以系统整理史料工作为主,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最后,在文学普及工作方面,选编历代文学经典作品是现阶段正在进行的主要工作。回顾过去的学术研究工作,在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前提下,学术工作者达成如下共识:第一,坚持学术研究的原创性与时代性;第二,坚持学术研究的系统性与专业性;第三,坚持学术研究的继承性和民族性。
蔡迎春[10](2017)在《《衆喜寳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代道光年间,陈衆喜所撰《衆喜宝卷》,不仅完整地记录了长生教创立者汪长生的宗教生涯以及长生教的渊源、宗旨和教羲,而且还在文本上栏部分汇集了衆多与长生教相关的儒、释、道以及其他民间宗教的资料,可谓一部研究长生教和其他民间宗教的重要经卷。从卷册篇幅、文本内容结构和刊行流播等角度而言,《衆喜宝卷》所具的学术价值是笔者所搜集的长生教其他经卷,甚至是其它民间宝卷所不能比拟的。本文封《衆喜宝卷》现存版本异同考论的基础上,通过封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并与新发现的其他长生教新材料进行封比,进而封宗教劝化宣教的宗教功能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深化了封长生教基本教羲、教派历史、教派属性、仪式活动等方面的认识,而且还以一叶而观全貌,封目前於宝卷研究本身存在着的诸多观点和问题进行辨析,以期推动宝卷学领域的研究进程。正文分"研究篇"和"校录篇"两大部分,其中"研究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章为"《衆喜宝卷》版本考论"。成书於清道光廿九年(1849)的《衆喜宝卷》自问世以後便在下层社会广爲流傅,故不断重版刊印,版本衆多,且各有优劣。通过封《衆喜宝卷》所有版本进行全面汇集,不仅从版本形式和内容上辨其异同,为俊来研究者的版本选择提供可靠依据,而且还核封了目前所收录《衆喜宝卷》的目录成果,并封其收入情况与实际馆藏情况进行封比,发现目前目录成果中封於宝卷文献的着录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以引起学界的关注。第二章为"《衆喜宝卷》文本形式与内容"。《衆喜宝卷》的上栏文本主要分三种形式:介绍性文本、经文性文本或其它形式文本,内容庞杂,结构松散,看似杂乱无章,但实际上作者如此编排是有内在罗辑和规律可循的;下栏文本主要分为故事文本和劝化文本两种类型,其中故事文本主要以两个故事为一主一暗两条线索展开,实际上是代表两种修行方式,一种是以衆喜和其父母为代表的修行方式,即长生教的修行方式,一种则是以赵桂瑛为代表的修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的长生教与其他民间宗教的斗争,最终是长生教获胜;上下两栏在文本结构上相封独立,但文本内容又互有关联。《衆喜宝卷》的文本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念卷活动的神圣性,增强了念卷内容的广泛性,使念卷活动的功能从斋供仪式转变为劝化。第三章为"《衆喜宝卷》的功能——基於新出现《两卷本》的封比分析"。通过封《衆喜宝卷》的五卷本,以及新发现的两卷本,从文本结构及文本内容方面的封比,发现两卷本的《衆喜宝卷》仅是五卷本的《衆喜宝卷》精缩刊本,两卷本保留了五卷本的下栏分品部分,并封下栏文本从分品和内容方面进行了删减,而宝卷的宗教属性则没有改燮,同时,在文本中未能找到任何民间秘密宗教的内容,完全是用来进行斋供仪式的文本。因此,为宝卷可以放在文献考据和齐供仪式的视角进行研究提供坚实可信的文献基础。第四章为"从《科仪》看《衆喜宝卷》的宗教属性——兼论长生教"。通过封《衆喜宝卷》文本内容的分析,并与长生教另一经典《科仪》进行比较,系统梳理长生教从源起、教羲到仪式活动,从而勾勒明万历年间到清道光年间的发展历程。弥补了先前封《衆喜宝卷》研究的不足,如介绍陈衆喜其人其书、长生教的宗旨、信仰、教规、戒律,以及作者所知的其他民间宗教,大体还是从宗教组成要素以及宗教发展简史的角度出发,研究不太深入。本文力图通过封该宝卷文本内容进行专题分析,为封该文献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从而丰富长生教研究的内容,并且进一步为从斋供仪式角度进行研究宝卷提供依据。第五章为"宣教与劝化:《衆喜宝卷》之宗教功能"。与善书相比,宝卷的内容多以神在人间的生活为主,神仙角色在宝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多新奇的故事情节,另外唱词封推动情节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衆喜宝卷》中以衆喜的宣教劝化故事和三次受灾经历、赵桂瑛的故事、衆喜宣教劝化二个阶段、两个方面以代表四方的共同作用下,宣教劝化内容从行为准则的劝世观到道德昇华的修道观不断昇华。"校录篇"涵盖《衆喜宝卷》题解及录文、《科仪》的题解及录文两个部分。
二、《不怕鬼的故事》、《不信神的故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怕鬼的故事》、《不信神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1)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内蒙古草原小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目的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一、内蒙古草原小说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 |
(一)草原小说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的基础 |
(二)新时期草原小说的发展 |
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内蒙古草原小说的影响 |
(一)叙事结构的影响 |
1.借鉴情绪心理叙事模式 |
2.消解传统叙事逻辑 |
(二)异化主题的影响 |
1.物质欲望导致人性异化 |
2.社会发展导致集体异化 |
3.社会矛盾导致关系异化 |
(三)非传统的人物形象 |
三、内蒙古草原小说的超影响研究 |
(一)本土性与现代性的融合 |
(二)叙事结构的独创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简要述评 |
1.3 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 |
1.3.1 理论基础 |
1.3.2 基本概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生成逻辑 |
2.1 理论逻辑: 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 |
2.1.1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
2.1.2 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前提 |
2.1.3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但要坚持无神论而且要宣传无神论 |
2.2 实践逻辑: 维护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 |
2.2.1 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 |
2.2.2 巩固和增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
2.2.3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神聚气 |
2.3 历史逻辑: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
2.3.1 创造性转化“人定胜天”的奋斗精神 |
2.3.2 创新性发展“重人轻神”的民本理念 |
2.3.3 继承和升华“制天用之”的理性传统 |
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核心内容 |
3.1 本体论上回答: 为什么世上无神 |
3.1.1 神的本质: 异己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 |
3.1.2 神的发展: 从原始宗教到世界宗教 |
3.1.3 神的不存在: 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结论 |
3.2 认识论上回答: 为什么有人信神 |
3.2.1 自然根源: 尚未完全支配的自然力量 |
3.2.2 社会根源: 无法摆脱的社会异己力量 |
3.2.3 认识根源: 对宗教相关问题的模糊认识 |
3.3 方法论上回答: 怎么对待本无的神和信神的人 |
3.3.1 科学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和最终消亡的必然性 |
3.3.2 尊重信教群众的信仰选择 |
3.3.3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主要对象 |
4.1 青少年: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点 |
4.1.1 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
4.1.2 青少年是境内外敌对势力拉拢信教的重要对象 |
4.1.3 无神论宣传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和看待宗教问题 |
4.2 党员干部: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关键 |
4.2.1 党员干部的精神信仰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 |
4.2.2 个别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宗教”“不问苍生问鬼神” |
4.2.3 无神论宣传教育有助于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
4.3 农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难点 |
4.3.1 农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关系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
4.3.2 个别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猖獗 |
4.3.3 无神论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
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具体途径 |
5.1 基础工作: 逐步消除“神”存续的现实基础 |
5.1.1 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5.1.2 加强重点领域科技攻关 |
5.2 学校教育: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
5.2.1 小学阶段 |
5.2.2 初中阶段 |
5.2.3 高中阶段 |
5.2.4 大学阶段 |
5.2.5 党校(行政学院) |
5.3 社会宣传: 积极拓展多维度多层次的宣传载体 |
5.3.1 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
5.3.2 用好各种大众传播媒介 |
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组织保障 |
6.1 体制保障: 规划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 |
6.1.1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6.1.2 纳入法治化运行轨道 |
6.2 学术支撑: 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 |
6.2.1 发展学术组织 |
6.2.2 推出优秀成果 |
6.2.3 培养专业人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通灵神捕(上)(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5)《太平广记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原因 |
二、研究方法 |
三、《太平广记钞》的研究综述 |
四、研究的问题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太平广记钞》概述 |
第一节 《太平广记钞》的性质界定及流传情况 |
一、《太平广记钞》——《太平广记》的编纂本 |
二、《太平广记钞》的刊刻与传播 |
第二节 《太平广记钞》的编纂原因与方法 |
一、《太平广记钞》的编纂原因 |
二、《太平广记钞》的编纂方法 |
第二章 《太平广记钞》与《太平广记》 |
第一节 《太平广记》的传播与《太平广记钞》的出现 |
第二节 《太平广记》的版本与《太平广记钞》的编纂底本 |
一、《太平广记》的版本与《太平广记钞》的关系 |
二、排除无关版本 |
三、《太平广记钞》所据底本探究 |
第三节 《太平广记钞》与《太平广记》的卷目比较 |
第三章 《太平广记钞》的类目处理 |
第一节 类目合并的方式 |
一、直接合并 |
二、隐括合并 |
三、分拆合并 |
四、独立合并 |
五、易名合并 |
第二节 类目内容占比的升位与降位问题 |
第三节 类目顺序的更置 |
第四章 《太平广记钞》的篇目合并 |
第一节 简单合并 |
第二节 事类合并 |
第三节 同人合并 |
第四节 补充合并 |
第五节 世家合并 |
第六节 反例合并 |
第五章 篇目的跨类、易名和整理编辑 |
第一节 篇目跨类分析 |
第二节 篇目易名 |
第三节 篇目的整理编辑 |
第六章 《太平广记钞》的评点 |
第一节 编纂者的尽善尽美 |
一、补充分类情况的评点 |
二、带有补充、解释的评点 |
三、注音的评点 |
四、关于考辨、类文与引文的评点 |
第二节 小说家的独到眼光 |
一、小说与社会风俗、政治斗争的关系 |
二、小说的借喻、套路与发展 |
第三节 书生文士的向往与慨叹 |
第四节 作为读者的独到见解 |
一、独到见解 |
二、人间真理 |
三、指斥道德沦丧 |
四、评点诗文词、文字游戏 |
五、质疑纰漏 |
六、规劝世人 |
第七章 《太平广记钞》的删改 |
第一节 删去的内容 |
一、删对话 |
二、删非小说文体 |
三、删佐证与创作背景 |
四、删人物描写 |
五、删其他 |
第二节 改写的内容 |
一、繁简更改 |
二、改对话改陈述 |
三、调整顺序 |
四、改变叙事逻辑 |
第八章 《太平广记钞》对明代文化思潮的回应与冯梦龙思想的反映 |
第一节 《太平广记钞》与明代文化思潮 |
一、文化解压的产物 |
二、文言小说复兴的产物 |
第二节 《太平广记钞》与冯梦龙思想 |
一、小说叙事意识 |
二、民生思想 |
三、情感与理性 |
总结 |
第一节 《太平广记钞》的研究价值 |
一、冯梦龙编纂手法的研究价值 |
二、冯梦龙评点的研究意义 |
三、《太平广记钞》的传播价值与文献价值 |
四、《太平广记钞》对时代的反映 |
第二节 《太平广记钞》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太平广记钞》占《太平广记》类目分布一览表 |
附录2 《太平广记钞》合并方法与篇目合并情况统计分析表 |
附录3 《太平广记钞》篇目数量统计表 |
附录4 《太平广记钞》分类作用的眉批辑录 |
附录5 《太平广记钞》篇目易名、跨类情况表 |
附录6 《太平广记钞》删减诗歌详细表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6)深山的呼唤(上、中、下集)(论文提纲范文)
上集 |
1.战场 |
2.团部 |
3.淮海战场营地 |
4.一组画面 |
5.会场 |
6.指挥部 |
7.黄平县城 |
8.黄平县外 |
9.乡公所 |
10.街道 |
11.岸边 |
12.民宅 |
13.船工家 |
14.乌江 |
15.行军路 |
16.老街 |
17.遵义街道 |
18.遵义行政公署 |
19.办公室 |
20.一组镜头 |
21.碾房会议现场 |
22.清水县国民政府 |
23.石源会场 |
24.石源地区部队指挥部 |
25.石源区公所 |
26.石源场 |
27.石源场附近 |
28.石源场入口 |
29.石源场 |
30.石源区乡公所 |
31.石源场街上 |
32.石源区乡公所 |
33.解放军驻地 |
34.任志厚家 |
35.公路上 |
36.石源区乡公所 |
37.石源场 |
38.石源小学操场 |
39.训练场 |
40.村公所 |
41.人字山民兵训练场 |
42.训练场 |
43.观音寺 |
44.团部 |
45.团部 |
46.石源街 |
47.罗澍家 |
48.石源场 |
49.饭店 |
50.山洞 |
51.石源区委办公室 |
52.清水县城 |
53.县政府大院 |
54.街道上 |
55.县政府大院 |
56.街道上 |
中集 |
57.县政府大院 |
58.城外高地 |
59.县政府大院 |
60.石源场 |
61.区公所刘永和寝室 |
62.县政府 |
63.县政府 |
64.区公所会议室 |
65.县委县政府大院 |
66.县城东门战场 |
67.县城南门战场 |
68.县城北门战场 |
69.县城西门 |
70.路上 |
71.会议室 |
72.山路 |
73.石圪乡乡公所 |
74.石圪场 |
75.乡公所 |
76.后山 |
77.街上 |
78.石圪乡政府 |
79.区公所 |
80.南坝村 |
81.区公所 |
82.田坎路 |
83.山窑 |
84.小场镇街道 |
85.小酒店 |
86.田坝 |
87.人字北坝街道 |
88.观音寺 |
89.烤火房 |
90.窗外 |
91.吴炳州家 |
92.观音寺 |
93.菜园 |
94.观音庙 |
95.吴炳州家 |
96.田坎路 |
97.茅草房 |
98.村公所 |
99.观音寺 |
100.寺院菜园子 |
101.田字坝吴炳州家 |
102.村公所 |
103.观音寺门前 |
104.王炳清家 |
105.王炳臣家 |
106.山路 |
107.石源场 |
108.会议室 |
109.山洞 |
110.区公所 |
111.石源区公所门前 |
112.街上 |
113.匪团指挥部 |
114.地主家 |
下集 |
115.区公所 |
116.石源场 |
117.区公所 |
118.山间 |
119.马桑坡 |
120.山路 |
121.山间 |
122.马桑坡 |
123.禹院 |
124.办公室 |
125.马桑坡 |
126.山路 |
127.办公室 |
128.坝子 |
129.树林 |
130.土匪团部 |
131.山坡 |
132.土匪团部 |
133.深山 |
134.周家 |
135.房间 |
136.猪圈 |
137.山里 (闪回) |
138.战场 |
139.家门前 |
140.山间 |
141.猪圈 |
142.院坝 |
143.树林 |
144.林边 |
145.石岩 |
146.关押处 |
147.土匪营地 |
148.石源 |
149.土匪营地 |
150.石源小学操场 |
151.王云藩团部 |
152.农民家 |
153.王云藩团部 |
154.猪头山 |
155.石源场 |
156.石源区公所 |
157.猪头山战场 |
158.田野 |
159.刑场 |
(8)论中国当代散文的风格再现 ——以《城门开》翻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Project Background |
1.1.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Original Author |
1.1.2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ontent |
1.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
1.3 The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Studies on Reproduction of Style |
2.2 Thematic Theory and Relevant Studies |
2.2.1 Introduction to Thematic Theory |
2.2.2 Studies on Thematic Progression |
2.3 Cognitive Schema Theory and Relevant Studies |
2.3.1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Schema Theory |
2.3.2 Studies on Cognitive Schema Theory |
Chapter 3 Textual Features of The Gate Opens |
3.1 Discoursal Features and Preparation |
3.2 Lexical Featrues and Preparation |
Chapter 4 The Application of Theorie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
4.1 Thematic Theory and Textual Coherence |
4.1.1 Thematic Progression at Syntactic Level |
4.1.1.1 Preserving Theme-Rheme Structure |
4.1.1.2 Adjusting Theme-Rheme Structure |
4.1.1.3 Reconstructing Theme-Rheme Structure |
4.1.2 Thematic Progression at Discoursal Level |
4.1.2.1 Preserving Thematic Progression Pattern |
4.1.2.2 Adjusting Thematic Progression Pattern |
4.1.2.3 Reconstructing Thematic Progression Pattern |
4.2 Cognitive Schema Theory and Culture-loaded Words |
4.2.1 Preserving Cognitive Schema |
4.2.2 Reconstructing Cognitive Schema |
Chapter 5 Conclusion |
5.1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of the Report |
References |
Appendix |
(9)中国文学研究40年思潮(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文学理论热点 |
(一)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文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 |
(二) 加强海外文学名着与文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 |
(三) 加强对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研究 |
(四) 跨学科研究:从民间文学到比较文学 |
二、当代文学思潮 |
(一) 密切跟踪当代文学创作 |
(二) 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工作 |
(三) 总结探索中国当代文学经验 |
(四) 关注新兴媒介变化 |
三、文学史及文学史料研究 |
(一) 纵向历时性研究 |
(二) 横向共时性研究 |
(三) 综合文献研究 |
四、文学普及工作 |
结语 |
(10)《衆喜寳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动态 |
(一) 关於宝卷 |
(二) 关於《衆喜宝卷》 |
三、研究创新 |
四、研究方法 |
五、主要内容 |
研究篇 |
第一章 《衆喜宝卷》版本考论 |
一、《衆喜宝卷》版本调查 |
(一) 着录情况 |
(二) 出版情况 |
(三) 收藏情况 |
二、版本调查後发现的问题 |
(一) 目录收录 |
(二) 版本汇总 |
三、《衆喜宝卷》五卷本之间的异同 |
(一) 封面 |
(二) 书名页 |
(三) 卷首页 |
(四) 目录页 |
(五) 卷尾页 |
(六) 卷五附志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衆喜宝卷》文本形式与内容 |
一、从《安乐铭》看《衆喜宝卷》的文本形式 |
(一) 《安乐铭》的文本形式 |
(二) 《衆喜宝卷》文本形式 |
(三) 两者之间的在文本形式方面的异同 |
二、《衆喜宝卷》的文本内容 |
(一) 下栏文本内容分析 |
(二) 上栏文本内容分析 |
(三) 上下栏文本之间的关联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衆喜宝卷》的功能——基於新出现《两卷本》的封比分析 |
一、五卷本与两卷本分品异同 |
二、五卷本与两卷本内容异同 |
三、齐供仪式文本?——《衆喜宝卷》的功能思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从《科仪》看《衆喜宝卷》的宗教属性——兼论长生教 |
一、关於《科仪》 |
二、关於长生教 |
(一) 源起 |
(二) 教义 |
(三) 仪式活动 |
三、《衆喜宝卷》的宗教属性 |
(一) 《科仪》中齐供仪式的相关内容 |
(二) 《衆喜宝卷》与《科仪》之间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劝化与宣教:《衆喜宝卷》之宗教功能 |
一、《衆喜宝卷》的故事劝化 |
(一) 衆喜在劝化经历中的三次受灾 |
(二) 桂瑛修行经历的种种磨难 |
三、傅教劝化 |
(一) 劝化过程中经历的二个阶段 |
(二) 劝世与劝道:《衆喜宝卷》劝化的两种策略 |
本章小结 |
校录篇 |
《衆喜粗言宝卷》 |
题解 |
录文 |
《科仪》 |
题解 |
录文 |
参考文献 |
後记 |
四、《不怕鬼的故事》、《不信神的故事》(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内蒙古草原小说的影响研究[D]. 张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研究[D]. 张戈.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7)
- [3]通灵神捕(上)[J]. 茶壶,楔子. 今古传奇(武侠版), 2020(02)
- [4]我的故事在洛莫妇孺皆知[J]. 阿福. 广州文艺, 2020(02)
- [5]《太平广记钞》研究[D]. 郑健群. 暨南大学, 2019(02)
- [6]深山的呼唤(上、中、下集)[J]. 赵希伦. 电影文学, 2019(11)
- [7]光与影[J]. 北岛. 意林文汇, 2019(07)
- [8]论中国当代散文的风格再现 ——以《城门开》翻译为例[D]. 李嘉颖. 苏州大学, 2018(12)
- [9]中国文学研究40年思潮[J]. 刘跃进.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 [10]《衆喜寳卷》研究[D]. 蔡迎春.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