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联想的方法及其在写作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倩[1](2021)在《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记叙文写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小学高年级记叙文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情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方法和技巧的重要载体,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而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往往因为缺乏相应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思路,导致记叙文写作存在思路狭窄,内容枯燥,写作速度慢,写作方法单一的毛病。小学高年级记叙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不仅有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也有学生对记叙文的立意、布局、写作手法掌握不足的问题。如何打开思路,有序的内容挖掘和拓展是提升记叙文写作的必要步骤。思维导图能够在上述问题上有所帮助,本文进行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记叙文写作中的应用研究,分为以下几部分。绪论部分,明确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研究方法,并对核心概念“思维导图”和“记叙文”进行界定。第一章,利用问卷调查法和文本分析法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记叙文写作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现存问题。调查发现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缺乏写作方法、立意不清、深度不足、选材散乱、布局差、内容干瘪、手法单一、情感融入不足等问题。第二章,从理论角度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记叙文写作中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知识可视化理论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实施的可行性体现在以下四方面:记叙文需要清晰的写作思路与思维导图的心智导图匹配;记叙文的主题性与思维导图的明确中心性匹配;记叙文需要丰富的内容与方法与思维导图的逻辑性匹配;记叙文写作过程需要反复调整与思维导图的灵活性匹配。第三章,提出针对目前记叙文写作存在问题的改进策略,主要有:第一,传授学生思维导图基本的绘制技能。具体包括,寻找主题关键词、构建记叙分支、联想细化分支、利用线条通篇布局、指导写作。第二,思维导图应用于记叙文立意的策略。包括思维导图构建立意的基本要求、头脑风暴与思维导图结合明确立意。第三,借用思维导图选择素材和布局。包括利用思维导图结合主题明晰素材、利用思维导图结合主题进行结构布局。第四,借助思维导图细化写作内容和方式。包括以思维导图构建写作内容专项训练、以思维导图构建修辞方式专项训练。第五,利用思维导图训练学生记叙文写作情感融入。开展专项训练和整体中进行训练。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让思维导图能够在小学高年级记叙文写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结语部分,总结概括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记叙文写作中落实应用。整体看,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实施策略,对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记叙文教学和提升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样本少,未全面考察思维导图的利弊,这些地方在未来还需要深入研究。
陈庆苓[2](2020)在《形成性评价在中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形成性评价在词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但在我国应试教育环境影响下,学校、家长、甚至学生本人都把成绩看作重中之重,只重视学习结果,忽略学习过程,中职学校也是如此。尤其是在单词学习上,由于对词汇的学习缺乏动机和兴趣,很多中职学生记忆词汇是被动的,不但记忆困难,而且不会灵活运用,词汇习得效果不佳。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评价机制息息相关。目前英语词汇教学评价方式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把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形成性评价模式逐渐取代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然而对形成评价应用于词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较少。对此,我们采用了形成性评价模式进行词汇教学实验,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形成性评价对中职生英语词汇学习成绩产生何种影响?(2)形成性评价对中职生英语词汇学习动机产生何种影响?(3)形成性评价对中职生英语词汇自主学习能力产生何种影响?本研究历时16周,以笔者所任教的山东省某职业中专2018级护理专业的两个平行班的9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前,我们首先在两个班进行词汇前测及学生词汇学习动机和词汇自主学习能力的问卷调查,详细记录所得数据。实验期间,我们在实验班采用形成性评价进行词汇教学,在控制班进行常规词汇教学。实验后,我们首先对两班学生进行词汇后测,详细记录所得数据,然后用SPSS统计软件对两次所得数据对比分析,讨论学生词汇测试成绩的变化;其次,我们用同样的问卷再次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SPSS对比分析两次调查问卷数据的结果,讨论学生词汇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同时在实验后我们对两组学生又采取了访谈的方法,用定性数据对所得的定量数据进行交叉验证。结论如下:形成性评价显着地提高了中职学生的英语词汇成绩,实验班后测成绩提升很大,变化显着;形成性评价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动机;形成性评价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分析两次问卷,结合访谈结果,笔者发现实验班词汇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提升幅度较大,而控制班无明显变化。本研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形成性评价对词汇教学的有效性,希望对中职英语词汇教学有所裨益,同时为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周丽霞[3](2020)在《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习作教学的实验研究 ——以Z市J小学四年级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表明小学第二学段习作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等。然而,调查发现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习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使得上述培养目标难以达成。教育戏剧因其体验性、过程性、综合性、寓教于乐等特点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且有利于习作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本文尝试将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习作教学,以期为改进教师习作教学提供参考。首先,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小学四年级学生习作中主要存在习作兴趣不高、习作素材掌握不足、习作表达方法掌握不够、学生期待的习作教学方法与教师实际的习作教学方法不匹配等问题,并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其次,从教育戏剧的特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论证了将教育戏剧应用于习作教学对解决以上问题是可行的;再次,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实验方法,抽取11名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教育戏剧应用于习作教学的实验;最后,通过设置虚拟变量的方式,将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纳入回归分析的框架下,检验了教育戏剧应用于习作教学对学生习作水平的影响。通过对11名参与实验学生的访谈,有9名学生明确表示喜欢教育戏剧与习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乐于在活动后完成习作,并很高兴与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习作。这说明教育戏剧应用于习作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另外,借助构建的回归模型,发现教育戏剧应用于习作教学可以显着地提升学生在习作选材、习作表达、习作立意等方面的综合水平。
林玉清[4](2020)在《试论初中生写作文体意识的培养》文中研究指明文章总是以特定的文体形式存在着,文体不仅制约着文章的整体形式,而且支配着文本的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写作思维实际上是一种文体思维,确认文章的体裁是写作的第一步。然而当下初中生的写作文体意识却不容乐观——“四不像”作文、“一篇打天下”的套作等现象比比皆是。尽管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了“写记叙类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清楚明白。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1)等文体要求,但是较为笼统,缺乏具体的文体教学的评价建议和操作指标;在教材中,写作模块的实用文体与文学文体比例不平衡,文体写作任务缺乏对应的读者意识,不能较好地创设交流沟通的写作情境;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写作文体教学不够重视,写作文体的指导与评价不够系统全面;在学生学习中,学生缺乏规范的文体意识,应试心理严重,文体选择单一等。本论文着眼于初中生写作文体意识的提升,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式,对初中生写作文体意识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反思初中生写作文体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写作文体意识的培养策略,以期为初中生写作文体意识的培养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本论文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梳理了关于写作文体意识相关的研究现状。第一章简述了写作文体意识的概念,并指出实际文体与教学文体的关系以及写作文体意识对于初中写作学习的重要影响和意义。第二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实习学校的初中生进行现状调查,发现初中生写作文体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标准、教材、教师、学生四个方面对写作文体意识培养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第三章针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实施策略。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基础文体意识的重要途经是建立序列化的写作文体教学体系,并进行阅读的教学迁移。同时,教师要注重写作文体教学的完整性,不仅要在写作前讲清文体知识,还要在写作后对文体进行相应的批改和评价。此外,教师还要努力创设真实的写作交际语境,提高学生的读者意识,引导学生进行真实写作,培养规范写作文体意识。
邹敏琳[5](2020)在《文体视野下的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新世纪课程改革以来,语文写作教学大力倡导“文体不限”的写作要求,改革的目的在于提升语文写作教学的质量。但这一要求普遍出现在应试考试中后,大多数一线教师难以把握教学尺度,甚至彻底放开“文体”的束缚,主要表现为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讲文体,学生写作文体混乱等显性问题。久而久之,写作教学质量难见成效,学生在写作上更是“习得性无助”。随着教材改革的纵深发展,2016年出版的部编本教材将微写作放置到传统写作专题之中,诚然,它作为一种新的写作形式,为初中写作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目前微写作教学并未引起一线语文教学的足够重视。基于此背景,本论文在新修订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宏观上,建立起文体视野下的初中微写作教学实践体系。从微观上,依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基于“形式层”、“内容层”、“语体层”三方面展开记叙性微写作、说明性微写作与议论性微写作教学实践,这样有针对性的分类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强化学生的写作文体意识,为构建开放、有序、有活力的写作课程带来新的尝试,为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新的思考。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基于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相关要求,阐明了写作教学的地位。在先贤们的微写作教学研究中,守正创新地确立了文体视野下的初中微写作教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部分阐述了文体与微写作的概念,明确了本研究的文体分类,深入探讨了文体理念对微写作教学的指导价值。第二部分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围绕“传统写作与微写作”分别展开问卷调查与访谈,综合分析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基于调研结果反映的写作“无绪”与教学“无序”的问题,以“总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为框架构建起文体视野下的初中微写作教学实践体系,重点论述了在总目标的要求下,要依据文体、学情来确立、选择微写作教学内容。由此,展开“以说促写、以读促写、以用促写”的支架式微写作教学指导,最后运用课堂观察和评价表来检测教学实效。第四部分从记叙性微写作、说明性微写作、议论性微写作三类文体出发,围绕“写作形式”、“写作内容”、“写作语言”三个维度开展不同文体的微写作教学实践,并收集学生作品进行案例研究。经过两个班共20余次的微写作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微写作教学前后的写作成绩有明显进步,写作态度产生积极变化,写作的文体意识与写作能力都有一定提高。
李慧[6](2020)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下,在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下,一切语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也不例外。通过整本书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本论文主要研究通过整本书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因而,本研究既是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又能丰富中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相关理论。研究有利于帮助高中教师反思高中生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以整本书阅读教学作为重要抓手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共六章: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一章),主要包括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第二章)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论探讨。首先是相关概念界定,从“核心素养”概念入手,引出“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从“整本书阅读”地提出到“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并从“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出发,找出二者的相通之处,从理论上探讨二者结合起来研究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其次是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系统研究,主要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对象、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内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探讨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理论与教学策略。第三部分(第三至六章)则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从新课标界定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入手,具体探讨相关素养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分四章,即第三章: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与语言建构与运用;第四章: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与思维发展与提升;第五章: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与审美鉴赏与创造;第六章: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与文化传承与理解。
杨安文[7](2020)在《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走出去”已成为新时代的迫切要求。诗歌历来是文学的重镇。根植于中国博大精深之传统文化的中国当代诗歌,既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也反映了当代诗人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面貌、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当代诗人不断进行着汉语语言自身的试验,不断尝试语言的自我解放和边界突破,展现出中国当代诗歌在语言、文学和文化等领域独特的风貌和价值。在中国文学“走出去”、中外文学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当代诗歌应该大力展现其独特魅力和价值。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多关注中国古典诗歌,而对中国当代诗歌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对中国当代诗歌尤其是“后朦胧”诗歌的海外译介更是关注不够。柏桦被普遍认为是“后朦胧”诗人杰出代表,是国内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之一,也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被译介到国外并得到关注的当代诗人之一。本研究以诗人柏桦为研究对象,以比较文学译介学研究方法,通过对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传播与接受的现状及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分析,管窥中国当代诗歌在海外译介与接受的总体现状,探究其在海外的传播途径及接受规律,从而提出了更为切实可行的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模式、方法与策略。同时,从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视角,采用文本细读和对比研究方法,以柏桦诗歌英译文本为研究对象,开展诗歌翻译对比研究和诗歌翻译变异研究,从语言学层面分析诗歌翻译的策略运用,探究国内外诗歌译者在文本解读和翻译策略选择上的差异,寻求既能保留中国当代诗歌本真和特色、又能为英语世界所接受的翻译策略,并从翻译阐释学的理论视角探析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文本解读与意义建构的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以各种语言出版、发表的柏桦作品译介和相关研究资料进行穷尽式搜集、整理和爬梳。通过对柏桦生平、创作历程、各时期诗学观和诗歌特点以及国内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建构国内柏桦形象,并以此作为译介研究背景参照,重点以第一手外文材料为文献基础,全面、系统地梳理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及港台地区的译介、传播和接受状况。研究发现柏桦诗歌海外译介呈现出诸多特点。第一,柏桦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被译介到国外并得到较多关注的当代诗人之一。究其原因,除了柏桦自身80年代末到90年代在国内诗坛的声名与影响因素之外,还与外语专业出身的柏桦所具有的强烈的对外译介和交流意识有关。第二,柏桦早期诗歌在荷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译介和发表较早,在英语国家则稍晚。这与当时旅居欧洲国家的知名诗人北岛和张枣的大力引荐密切相关,尤其是北岛及其主导的海外文学杂志《今天》及“今天”基金会,对推动包括柏桦在内的中国当代优秀诗人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柏桦诗歌译介涉及的译者人数较多,但专注于柏桦诗歌翻译且与其配合默契的译者很少。柏桦目前在海外发表或出版的译诗反响平平,没有带来犹如原诗给国内读者带来的冲击和感受,这至少应当部分归结为翻译问题。笔者认为,许多译诗没能体现柏桦诗歌中独特的声音和气质,没有彰显出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第四,从翻译主体来看,柏桦诗歌翻译大部分是由外国汉学家译者或诗人译者独立完成,中外译者合作翻译很少。然而,外国译者独立翻译完成的译本或多或少反映出译者对原诗的理解存在障碍。就汉语诗歌翻译而言,以译入语为母语的外国译者原本就不多,要想寻得一位中文语言能力强、翻译技艺高超同时还能配合默契的理想译者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即使外国译者值得依靠,中国当代诗歌的对外译介也不能完全指望他们,国内译者必须承担其应有的责任。笔者并不赞同由国内译者单独翻译,但认为基于彼此信任、理解和良性沟通的中外译者合作翻译是理想的翻译模式。第五,柏桦诗歌对外译介在网络媒介的利用方面还远远不够。这也是绝大部分中国当代诗人对外译介存在的问题。在网络信息时代,中国当代诗歌要想更好地为海外读者所了解和接受,就必须努力克服外语障碍,利用好网络媒介与外国读者和诗人加强直接的互动交流。其次,本研究对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的接受状况进行了考察分析。研究发现,就翻译文本的选择来看,外国译者选择翻译的诗歌文本与柏桦推荐翻译的诗歌文本之间存在不小差异,这既反映了外国读者(译者)独立的审美判断,也反映出他们异国的、独特的审美趣味。因此,就对外译介的角度来说,译者(或编者)在做翻译选本的时候,不能完全站在自身的审美角度,还要适度考虑外国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期待视野。此外,从海外学者对柏桦诗歌的研究现状来看,他们的研究普遍紧密结合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关注诗歌所反映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总体呈现出意识形态解读的倾向,体现出外国读者典型的意识形态偏见和“他者”想象。中国当代诗歌在国际社会接受的过程中,遭遇意识形态偏见不可避免,我们需要以更加优秀的诗歌文本来予以消解。然而,外国读者对“古典”和“异国”的偏好却值得我们重视,这正是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所说的世界诗歌不能丢失的所谓“民族性”或“本土性”的体现,反映了外国读者的阅读期待。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关注社会文化语境的同时,也注重文本细读,强调诗歌研究必须深入诗歌文本,不能重“语境”轻文本,不能忽视诗歌本体(诗歌的语言、内容、形式、音韵等)的研究。再次,本研究以柏桦诗歌英译为例开展了多译本对比研究、翻译变异研究以及中外译者合作翻译研究,并从阐释学理论视角探析了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意义建构的意义。研究发现,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差异明显,对原文的理解各有不同,对原诗的形式、内容、情感、节奏和意境的传递各有高下。中国译者对原诗文本的理解、音乐性的感知与转换表现出明显优势,外国译者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结构的有效转换上具有优势。但在笔者看来,真正实现了诗意的有效转换,传递了原诗丰富的艺术内涵和诗人独特而丰满的思想情感的译文则仅来自少数具有“创造性”特质的翻译,如霍布恩的译文。笔者从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视角分析了霍布恩译本在中西文学传统和思维方式上体现出的文化过滤以及文化误读、误译,强调要正确认识诗歌翻译中的“变异”现象。笔者认为,恰恰是译本的“变异”——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造就了译入语读者能够接受的译文,让原作在异国文学中获得新生。此外,笔者还从阐释学理论的视角探析了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意义构建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诗人、译者、评论者和读者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诗歌翻译,留给译者创造性阐释和语言转换的充足空间。最后,本研究运用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学场域理论分析了柏桦诗歌近期在海外译介和接受状况不如早期的原因。笔者认为,柏桦停止写诗15年以及其复出后大量创作和发表诗歌对其海外象征资本的积累带来了不利影响。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诗人们要想在海外诗歌场域获得有利占位、得到较多认可,就必须有效积累象征资本。一方面,诗人的文学生产活动不能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或迎合大众口味,应以“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追求为目标,诗歌产品当以高质量为第一要素,少而精的作品发表或出版会更有利于象征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诗人们应积极、主动且持续地开展对外诗歌交流,包括参与中外诗人互译项目,参加各类国际诗歌节和诗歌探讨会,与海外汉学家、诗人以及诗歌译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中国政府文化机构、出版机构以及高校院所则应该为当代诗人、诗歌译者和学者的海外交流和翻译实践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提供经费资助,推动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的良性发展。本研究首次对柏桦诗歌在国内的传播与研究以及在海外的译介、传播与接受进行了系统、全面、完整的梳理和分析。通过本研究,笔者希望将柏桦这位极具代表性也颇具独特个性的中国当代优秀诗人的艺术贡献,诗学探索与创新,及其作品丰富的诗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较为立体、完整地呈现在中外读者面前。同时,透过柏桦海外译介研究这一个案,笔者力求管中窥豹,力图为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方法。本研究寄望于促进中国当代诗歌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增进海外文学界、诗歌界、汉学界对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了解,提升当代诗歌在海外的地位和影响力,从而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推动新时代中国当代诗歌更好地走向世界,并借以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建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刘燕[8](2019)在《大陆和台湾初中语文教科书写作板块比较研究 ——以部编本和翰林版为例》文中指出语文教科书是教师进行写作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语文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优化语文教科书中写作板块的设计,充分发挥教科书的功能,更好地协助教师教学,帮助学生学习,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大陆部编本和台湾翰林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写作板块为研究对象,力求客观探寻两套教科书中写作板块的特点,为初中语文教科书写作板块的改进和完善建言献策。本文在前人对教科书写作板块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在对两岸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课程纲要)中关于初中写作板块深入研究的前提下,确定了研究框架。本文主要从编写概况、编排方式、写作内容、写作训练四个部分对两套语文教科书进行比较研究。在编排方式部分,从项目设置切入分析。部编本写作板块按写作能力划分单元,读写结合,专题作文。而翰林版写作板块设置了语文常识专题,读写结合,一课一练。从内容体系的统整性和目标体系的系统性两方面比较两套教科书编排方式的差异。在写作内容部分,分析两版教科书各自特点。部编本课文即例文,注重写作过程指导。翰林版写作知识呈现方式多样,注重写作基础知识指导。比较两套教科书在写作目标的明确性、写作知识的丰富性、写作例文的示范性三方面的差异。在写作训练部分,从写作训练的内容和位置进行分析。部编本写作训练包括:课后写作片段练习、单元阅读后写作专题练习、综合性学习中情境写作练习。翰林版写作训练包括:课后“应用练习”、“语文常识”专题中写作单项练习、“写作天地”中写作综合练习。比较两套教科书在写作练习的情境性、写作练习方式的多元性、写作练习和写作指导的契合性三方面的差异。基于两版教科书写作板块的比较分析,文章最后针对大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写作部分总结编写上的启示。写作内容方面,一是教科书的写作部分应提高应用文体比例,以便更加完善学生的写作技能;二是补充写作修改方法,通过明确概念以及过程性的指导,来帮助学生学习作文修改的技巧。写作训练方面,一是增加写作基础知识的有效练习,提高学生写作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二是适当精简写作练习数量,提高写作练习的针对性。
徐璐[9](2019)在《思维导图在高中论述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列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生的思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众多文体中,论述文与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联系最为密切。高中生论述文写作能力普遍比较弱,在论证思维上存在着短板。如何在论述文写作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笔者认为可以引入思维导图辅助论证,帮助学生写好论述文。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东尼·博赞提出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它能有效地激发思维、整理思维,引导人们更好地思考。高中论述文写作教学普遍缺少有效的过程指导,重视文章写作技巧训练,忽视思维训练,限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思维导图有利于引导思维过程、提高思维加工的质量和效率。在论述文写作中,绘制思维导图,能够使论证思路、论证结构更加清晰,也有助于审题立意与谋篇布局。当前,已有许多教师意识到思维导图在写作训练中的价值,尝试将其运用于论述文写作教学,但相关的实践或研究都缺乏系统性,对思维导图在写作中运用的价值、原理、策略、过程等缺乏深入了解。针对此,论文展开了全面深入的探究。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简要阐述选题背景与意义,界定核心概念,说明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一章是本论文的理论概述。梳理语文新课标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分析思维导图在思维训练和论述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是问题探究。本章通过对学生论述文习作的分析,指出现阶段高中论述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结合已有的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写作指导的案例,归纳总结思维导图在论述文写作教学应用中存在的误区。第三章是策略研究。在一二两章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针对性地制定了思维导图在高中论述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别从审题立意、构思和修改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是结语部分。主要强调了论文中重要的结论并提出了注意的问题。
李福苗[10](2018)在《小学生观察能力培养探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语文写作在实际中可以体现出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语文素养等,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写作教学。而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其更好地认识事物,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联想能力、创造能力,也可以使其在写作中贴近生活,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培养小学生观察兴趣的方法(一)对观察事物进行合理的选择。新奇、有趣的事物更能激发小学生的观察兴趣,因此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兴趣引导的作用,教师需要结
二、联想的方法及其在写作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想的方法及其在写作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记叙文写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重难点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小学高年级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过程 |
四、调查结果 |
(一)学生缺乏记叙文写作方法 |
(二)学生立意不清深度不足 |
(三)选材散乱布局性差 |
(四)内容干瘪手法单一 |
(五)记叙文情感融入不足 |
第二章 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记叙文写作中应用的理论依据及可行性分析 |
一、理论依据 |
(一)知识可视化理论 |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记叙文写作的要求 |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记叙文写作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一)记叙文需要写作清晰的思路与思维导图的心智导图匹配 |
(二)记叙文写作主题性与思维导图明确中心性匹配 |
(三)记叙文需要丰富的内容与方法与思维导图逻辑性匹配 |
(四)记叙文写作过程调整性与思维导图的灵活性匹配 |
第三章 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记叙文写作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
一、传授学生思维导图基本的绘制技能 |
(一)寻找主题关键词 |
(二)构建记叙分支 |
(三)联想细化分支 |
(四)利用线条通篇布局 |
(五)指导写作 |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记叙文立意的策略 |
(一)思维导图构建立意的基本要求 |
(二)头脑风暴与思维导图结合明确立意 |
三、借用思维导图选择素材和布局 |
(一)利用思维导图结合主题明晰素材 |
(二)利用思维导图结合主题进行结构布局 |
四、借助思维导图细化写作内容和方式 |
(一)以思维导图构建写作内容的专项训练 |
(二)以思维导图构建修辞方式的专项训练 |
五、利用思维导图训练学生记叙文写作的情感融入 |
(一)利用思维导图借景抒情 |
(二)利用思维导图借事抒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2)形成性评价在中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形成性评价 |
2.1.2 形成性评价方法 |
2.1.3 词汇教学 |
2.2 形成性评价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2.3 形成性评价理论依据 |
2.3.1 建构主义理论 |
2.3.2 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测试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访谈法 |
3.4 研究过程 |
3.4.1 研究准备阶段 |
3.4.2 研究实施阶段 |
3.4.3 数据收集和分析阶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 学生词汇测试成绩结果与讨论 |
4.1.1 实验前学生词汇测试成绩结果 |
4.1.2 实验后学生词汇测试成绩结果 |
4.1.3 实验前后学生词汇测试成绩结果对比 |
4.1.4 学生词汇测试成绩结果讨论 |
4.2 学生词汇学习动机调查问卷结果与讨论 |
4.2.1 实验前学生词汇学习动机调查问卷结果 |
4.2.2 实验后学生词汇学习动机调查问卷结果 |
4.2.3 学生词汇学习动机调查问卷结果讨论 |
4.3 学生词汇学习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结果与讨论 |
4.3.1 实验前学生词汇学习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结果 |
4.3.2 实验后学生词汇学习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结果 |
4.3.3 学生词汇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结果讨论 |
4.4 访谈结果与讨论 |
4.4.1 控制班访谈结果 |
4.4.2 实验班访谈结果 |
4.4.3 访谈结果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发现 |
5.2 研究不足及建议 |
5.2.1 研究不足 |
5.2.2 研究建议和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英语词汇学习动机调查问卷 |
附录 Ⅱ 英语词汇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 Ⅲ 英语词汇前测试卷 |
附录 Ⅳ 英语词汇后测试卷 |
致谢 |
(3)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习作教学的实验研究 ——以Z市J小学四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来源 |
一、教育戏剧适应当前人才培养需要 |
二、教育戏剧契合小学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 |
三、基于个人的实践经历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理论研究依据 |
一、“做中学”理论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文献述评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教育戏剧 |
二、习作教学 |
第二节 文献述评 |
一、教育戏剧的发展历程 |
二、小学习作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三、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习作教学的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学生习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方案与实施 |
一、问卷编制 |
二、确定调查样本量 |
三、问卷发放及回收 |
第二节 调查结果描述 |
一、调查数据的信效度检验 |
二、习作兴趣方面 |
三、习作素材积累方面 |
四、习作表达方面 |
五、学生对写好习作关键点的认知 |
六、学生对教师习作教学的反馈 |
第三节 小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存在问题 |
二、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习作教学的实践 |
第一节 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习作教学的可行性 |
一、教育戏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
二、教育戏剧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 |
三、教育戏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习作表达 |
第二节 实验计划、条件和准备 |
一、实验计划 |
二、实验条件和准备 |
三、教学程序 |
四、教学策略 |
五、评价工具及方法 |
第三节 实验前测教学实施过程 |
一、实验前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
二、实验前测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 |
第四节 实验后测教学实施过程 |
一、实验后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
二、实验后测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习作教学的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实验后学生习作兴趣访谈 |
第二节 实验前后学生习作水平的效果分析 |
一、实验前后学生习作个案的对比分析 |
二、实验前后学生整体习作水平的差异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试论初中生写作文体意识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文体意识的概念及其在写作中的影响 |
第一节 文体意识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实际文体与教学文体的关系 |
第三节 文体意识对于写作的意义和影响 |
第二章 初中写作文体意识教学的现状 |
第一节 调查情况简介 |
第二节 调查情况统计与分析 |
第三节 调查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初中生文体意识淡薄的解决措施 |
第一节 遵循知识学习的规律,构建各类文体规范 |
第二节 通过阅读教学的迁移,培养写作文体意识 |
第三节 建立合理的文体写作教学体系 |
第四节 创设交际语境以培养文体意识 |
结语 |
附录1 关于初中生文体意识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关于初中写作文体意识的培养的访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文体视野下的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文体视野下的微写作教学概述 |
(一) 文体理念及其理论指导意义 |
1. 文体概念与分类 |
2. 文体理念对写作教学的指导价值 |
(二) 微写作教学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
1. 微写作概念 |
2. 微写作教学对写作综合能力的指导价值 |
(三) 文体视野下的微写作教学理论依据 |
1.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2. 支架式教学理论 |
二、初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 调查的相关说明 |
1. 调查对象 |
2. 调查方式 |
3. 调查问卷 |
(二) 学生调查与分析 |
1. 传统写作反馈周期长 |
2. 传统写作文体知识零碎化、混乱化 |
3. 传统写作素材局限化 |
4. 微写作态度积极 |
5. 期待写作教学更有生活味 |
(三) 教师调查问卷部分 |
1. 传统写作批改费时费力 |
2. 传统写作教学文体意识淡化 |
3. 微写作教学认知浅显 |
4. 微写作教学应用不足 |
5. 期待微写作教学更有招、有序、有效 |
三、文体视野下的初中微写作教学体系的构建 |
(一) 文体视野下的初中微写作教学总目标 |
1. 掌握各项文体技能 |
2. 培养综合写作能力 |
3.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
(二) 文体视野下的初中微写作教学内容 |
1. 依照文体确定教学内容 |
2. 立足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
(三) 文体视野下的初中微写作教学过程 |
1. 激发写作兴趣,导入话题情境 |
2. 提供学习支架,指导写作实践 |
(四) 文体视野下的初中微写作教学评价 |
1. 制定与运用写作评价量表 |
2. 课堂问答观察与反馈 |
四、文体视野下的初中微写作教学实践 |
(一) 记叙性微写作教学实践案例 |
1. 形式层:记叙六要素结构语段 |
2. 内容层:善用细节丰富记叙内容,联想生活深化主题 |
3. 语体层:多用修辞润色语言 |
(二) 说明性微写作教学实践案例 |
1. 形式层:说明三要素结构语段 |
2. 内容层:引证资料丰富说明内容,知识探究凸显科学精神 |
3. 语体层:巧用方法科学表达语言 |
(三) 议论性微写作教学实践案例 |
1. 形式层:议论三要素结构语段 |
2. 内容层:运用例证丰富议论内容,联系社会现实深化思想 |
3 语体层:巧用过渡提升语言逻辑 |
(四) 文体视野下的初中微写作教学实践成效分析 |
1. 微写作教学前后写作成绩对比 |
2. 微写作教学前后写作态度对比 |
3. 微写作教学前后文体意识对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一)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标化要求 |
(二) 整本书阅读教学正在受到重视 |
1. 教育教学研究兴起 |
2. 教材编排发生新的变化 |
(三)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整本书阅读教学关联研究尚处在发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
(一) 关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研究 |
(二) 关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 |
1. 综合研究 |
2. 具体研究 |
二、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综述 |
(一) 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价值研究 |
(二) 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的研究 |
(三) 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
三、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与整本书阅读教学之关联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学科核心素养 |
1. 素养 |
2. 核心素养 |
3. 学科核心素养 |
(二)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二、 整本书阅读教学历史渊源及概念解析 |
(一)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历史渊源 |
(二) 整本书阅读教学概念解析 |
三、 整本书阅读教学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关系分析 |
(一) 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
(二) 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
(三) 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
(四) 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系统构成 |
一、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施教者 |
二、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受教者 |
三、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内容 |
四、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 |
(一) 阅读目标的制定 |
(二) 阅读方法的传授 |
(三) 阅读动态的监控 |
(四) 阅读效果的反馈 |
五、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评价 |
(一) 注重过程性评价 |
(二) 适当进行终结性评价 |
第三章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与语言建构与运用 |
第一节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
一、 整本书阅读教学对于高中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意义 |
(一) 有助于高中生学习新的语言知识 |
(二) 有助于高中生建构自己的语言体系 |
二、 高中生语言建构于运用教学现状分析 |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与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 |
一、 语言建构能力的培养 |
(一) 厘清字词句,掌握语言基础知识 |
1. 丰富学生的字理知识 |
2. 教给学生必要的构词知识 |
3. 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文本语句 |
(二) 重视写作训练,培养语言成篇能力 |
1. 合理利用多种训练形式 |
2. 适当创造多种作文情景 |
二、 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
(一) 培养学生读与写的能力 |
(二) 培养学生听与说的能力 |
第四章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与思维发展与提升 |
第一节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
一、 整本书阅读教学对于高中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意义 |
(一) 有利于高中生思维的发展 |
1. 有利于高中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
2. 有利于高中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
3. 有利于高中生辩证思维的发展 |
4. 有利于高中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
(二) 有利于高中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
1. 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
2. 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
3. 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批判性与独创性 |
二、 高中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教学现状分析 |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与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的培养 |
一、 思维能力的发展 |
(一) 利用多种手段与方法,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
1. 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
2. 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
(二) 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
(三) 审视文字作品的语言,发展辩证思维能力 |
1.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
2. 引导学生发表不同观点 |
3. 引导学生正确审视不同观点 |
二、 思维品质的提升 |
(一) 抓住矛盾本质,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
(二) 借用读书交流,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
(三) 加强写作训练,提升思维的批判性与独创性 |
第五章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与审美鉴赏与创造 |
第一节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
一、 整本书阅读教学对于高中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意义 |
(一) 有助于提升高中生审美鉴赏能力 |
(二) 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
(三) 有助于塑造高中生的人格美 |
二、 高中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
一、 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
(一) 品味语言文字,增强审美体验 |
1. 品味字词 |
2. 品味语句 |
(二) 重读精彩片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
1. 多角度综合分析,体会人物形象完整性 |
2. 重读环境描写片段,体会环境烘托作用 |
3. 理解情感,体会情感美 |
二、 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
(一) 培养审美创造意识,激发审美创造欲望 |
(二) 刻意关注写作手法,掌握审美创造技法 |
(三) 指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语文审美创造实践活动 |
1. 注重口语交流 |
2. 注重写作训练 |
第六章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与文化传承与理解 |
第一节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
一、 整本书阅读教学对于高中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意义 |
(一) 有助于学生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
(二)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
(三) 有助于学生理解与借鉴外来文化 |
二、 高中生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与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的培养 |
一、 文化传承能力的培养 |
(一) 引导学生掌握语言习惯 |
1. 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
2. 带领学生认识字词多重意义 |
3. 指导学生仔细揣摩语句 |
(二) 以人物形象做对比 |
二、 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 |
(一) 认真学习传统文化 |
(二) 理性看待外来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成果清单 |
(7)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2章 柏桦诗歌创作及国内研究 |
2.1 柏桦生平 |
2.2 柏桦诗歌创作 |
2.2.1 诗歌创作概况 |
2.2.2 诗歌创作“表达”期 |
2.2.3 诗歌创作“往事”期 |
2.2.4 诗歌创作“逸乐”期 |
2.3 柏桦诗歌国内研究综述 |
2.3.1 柏桦早期作品研究 |
2.3.2 柏桦近期作品研究 |
2.4 柏桦作品在港台 |
2.4.1 香港 |
2.4.2 台湾 |
第3章 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 |
3.1 译介概况 |
3.1.1 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
3.1.2 在非英语世界的译介 |
3.2 译介主体 |
3.2.1 译者背景 |
3.2.2 译者类型 |
3.2.3 翻译模式 |
3.3 文本选择 |
3.3.1 文本选择概况 |
3.3.2 文本选择的缘由探析 |
3.4 传播媒介 |
3.4.1 出版机构 |
3.4.2 网络媒介 |
3.5 社会文化语境 |
3.5.1 早期:1988-2007 |
3.5.2 近期:2008年至今 |
第4章 柏桦诗歌在海外的接受 |
4.1 在英语世界的接受 |
4.1.1 接受概况 |
4.1.2 以菲奥娜为中心 |
4.1.3 以戴迈河为中心 |
4.2 在非英语世界的接受 |
4.2.1 在法国的接受 |
4.2.2 在德国的接受 |
4.2.3 在其他国家的接受 |
4.3 中外不同视域下的柏桦研究 |
4.3.1 访谈对比分析 |
4.3.2 研究内容差异 |
4.4 不同语境下的柏桦评价 |
4.4.1 中国大陆评价 |
4.4.2 中国港台评价 |
4.4.3 海外评价 |
第5章 柏桦诗歌翻译研究 |
5.1 多译本对比分析:以英译本为例 |
5.1.1 文本概述 |
5.1.2 文本形式分析 |
5.1.3 译本对比分析 |
5.1.4 译者风格评析 |
5.2 柏桦诗歌翻译中的变异:以霍布恩英译为例 |
5.2.1 变异研究理论基础 |
5.2.2 译者背景及其翻译实践 |
5.2.3 霍布恩英译中的变异 |
5.3 中外译者合作翻译案例述评 |
5.3.1 《望气的人》译文对比 |
5.3.2 《一切黑》译文对比 |
第6章 柏桦诗歌海外译介的理论阐释与当代意义 |
6.1 从文学场域理论看柏桦诗歌译介与接受 |
6.1.1 早期与近期接受状况对比分析 |
6.1.2 文学场域理论与思维范式变革 |
6.2 从阐释学理论视角看诗歌翻译的当代意义 |
6.2.1 译者的角色与任务 |
6.2.2 现代阐释学的理论启示 |
6.2.3 诗歌翻译与诗歌意义建构 |
6.3 中国当代诗歌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 |
6.3.1 海外汉学家看中国当代诗歌:理性的启示 |
6.3.2 中国当代诗歌海外译介:策略与路径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柏桦着作及获奖简介 |
附录2 :柏桦受邀参加国际诗会活动情况 |
附录3 :柏桦早期与海外汉学家译者的通信情况 |
附录4 :德国汉学家白嘉琳对柏桦的访谈原稿 |
附录5 :笔者对部分汉学家译者的访谈稿 |
附录6 :柏桦译诗发表情况统计表 |
附录7 :尚未出版的柏桦诗歌英译篇目统计 |
附录8 :柏桦2016年在巴黎七大诗歌研讨会的演讲稿 |
附录9 :多译本对比研究诗歌中英文本材料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大陆和台湾初中语文教科书写作板块比较研究 ——以部编本和翰林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部编本和翰林版教科书写作板块编写概况 |
第一节 部编本写作板块编写概况 |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写作板块简介 |
二、语文课程总目标中写作要求 |
三、学段目标中写作要求 |
四、教材写作板块“编写建议” |
第二节 翰林版写作板块编写概况 |
一、《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语文学习领域》写作板块简介 |
二、语文课程总目标中写作要求 |
三、学段目标中写作要求 |
四、教材写作板块“编写原则” |
第三节 两版教科书课标写作板块异同 |
一、相似之处 |
二、不同之处 |
第四节 教科书写作板块教学现状 |
一、学生使用现状 |
二、教师使用现状 |
第二章 部编本和翰林版教科书写作板块编排特点 |
第一节 部编本写作板块编排方式 |
一、按写作能力划分单元 |
二、读写结合,专题作文 |
第二节 翰林版写作板块编排方式 |
一、设置语文常识专题 |
二、读写结合,一课一练 |
第三节 编排方式差异 |
一、内容体系的统整性方面 |
二、目标体系的系统性方面 |
第三章 部编本和翰林版教科书写作板块的内容 |
第一节 部编本写作板块内容 |
一、课文即例文 |
二、写作指导“支架”化 |
第二节 翰林版写作板块内容 |
一、写作知识呈现方式多样 |
二、写作指导全面 |
第三节 写作内容差异 |
一、写作目标的明确性方面 |
二、写作知识的丰富性方面 |
三、写作例文的示范性方面 |
第四章 部编本和翰林版教科书写作板块写作训练 |
第一节 部编本写作训练 |
一、课后写作片段练习 |
二、单元阅读后写作专题练习 |
三、综合性学习中情境写作练习 |
第二节 翰林版写作训练 |
一、课后“应用练习” |
二、“语文常识”专题中写作练习 |
三、“写作天地”中写作综合练习 |
第三节 写作训练差异 |
一、写作练习的情境性方面 |
二、写作练习方式的多元性方面 |
三、写作练习与写作指导的契合性方面 |
第五章 部编本教科书写作板块优化建议 |
第一节 写作内容优化建议 |
一、提高应用文体比例 |
二、补充写作修改方法 |
第二节 写作训练优化建议 |
一、增加写作基础知识的有效练习 |
二、适当精简写作练习数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学习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
致谢 |
(9)思维导图在高中论述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论述文写作教学的基础 |
第一节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 |
一、发展多种思维 |
二、提升思维品质 |
第二节 思维导图在思维训练中的价值 |
一、深化思维加工 |
二、引导思维过程 |
三、优化创造性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
第三节 思维导图在高中论述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
一、论证过程可视化 |
二、论证结构清晰化 |
三、论据积累有序化 |
第二章 高中论述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维导图使用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高中论述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审题易偏 |
二、观点不明 |
三、论证结构松散 |
四、论证方法不当 |
五、语言散文化 |
第二节 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论述文写作教学存在的误区 |
一、理解有误,缺少思维整理 |
二、教师代劳,限制思维发展 |
第三章 思维导图在高中论述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
第一节 明要点,促发散:思维导图辅助审题立意 |
一、整理重要信息 |
二、确定中心论点 |
第二节 思路可视,促进反思:思维导图辅助写作构思 |
一、构思论证过程 |
二、选择论证材料 |
三、安排论证结构 |
第三节 依量表,促对照:思维导图辅助写作修改 |
一、构建论述文写作评价量表 |
二、评价量表导图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小学生观察能力培养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一、培养小学生观察兴趣的方法 |
(一) 对观察事物进行合理的选择。 |
(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
二、养成小学生观察习惯的方法 |
(一) 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 |
(二) 培养其持续观察的意识。 |
(三) 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 |
三、提升小学生观察效果的方法 |
(一) 合理的安排观察顺序。 |
(二) 观察要抓住事物特点。 |
四、联想的方法及其在写作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记叙文写作中的应用研究[D]. 王玉倩.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形成性评价在中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陈庆苓.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习作教学的实验研究 ——以Z市J小学四年级为例[D]. 周丽霞.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试论初中生写作文体意识的培养[D]. 林玉清.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5]文体视野下的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研究[D]. 邹敏琳. 五邑大学, 2020(12)
- [6]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 李慧. 重庆三峡学院, 2020(01)
- [7]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D]. 杨安文.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9)
- [8]大陆和台湾初中语文教科书写作板块比较研究 ——以部编本和翰林版为例[D]. 刘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19(12)
- [9]思维导图在高中论述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徐璐. 杭州师范大学, 2019(12)
- [10]小学生观察能力培养探微[J]. 李福苗.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