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冬苗两段栽培技术

辣椒冬苗两段栽培技术

一、辣椒两段培育冬苗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孙凯[1](2020)在《穴盘苗移栽机自动输送系统的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移栽机多是半自动化移栽机,只是解决了钵苗移栽到大地的问题,而钵苗的分苗,投苗仍然是人工来完成。没有彻底解决人工问题,而且半自动移栽机受到人工投苗的频率限制,整体的栽植效率并没有达到预期。因此,研制一种全新的全自动移栽机对于辣椒等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蔬菜移栽的技术要求,同时选取了市场上常见的带有鸭嘴式栽植器的半自动移栽机,设计了一种自动输送系统,不仅能装载在现有的半自动移栽机上,而且还能与鸭嘴式栽植机构协调作业,主要包括齿轮-凸轮连杆式取苗机构、基于直动从动件圆柱凸轮的横向送苗机构和基于圆柱分度凸轮的纵向送苗机构三部分。该系统具有工作效率高、结构合理、稳定性好等优点。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阐述了穴盘苗移栽机自动输送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了几种典型穴盘苗移栽机自动输送的工作原理;总结了自动输送系统的总体功能需求并对其进行了动作分解,确定了自动送苗、自动取苗的设计方案;选定了以鸭嘴式栽植器为核心部件的半自动移栽机,并简要阐述了其工作原理。(2)对取苗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推导取苗进程轨迹、回程轨迹和凸轮槽理论轮廓曲线的轨迹方程。对取苗机构进行了整体结构设计,并设计核心零件具体结构;建立了直动从动件圆柱凸轮和圆柱分度凸轮的廓面方程,对送苗装置整体进行结构设计,设计了苗杯、凸轮式连杆等核心零部件,计算并确定了圆柱分度凸轮几何参数和运动参数。(3)利用UG和SolidWorks三维软件建立了自动输送系统的三维模型;在ADAMS仿真软件中分别对取苗机构和送苗机构进行运动学仿真,得到了取苗机构取苗轨迹图、横向送苗位移图和纵向送苗位移图,验证了理论设计的正确性;利用ANSYS仿真软件对支撑钣金件进行了静力学分析以及送苗装置整体的模态分析。(4)根据穴盘苗移栽机自动输送系统的设计方案,完成各个零部件的加工,并进行了样机装配。以辣椒穴盘苗为试验对象,完成了自动输送系统自动送苗、自动取苗的试验,验证了自动输送系统送苗、取苗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王蒙蒙[2](2017)在《蔬菜组合盘钵体苗全自动移栽机关键部件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蔬菜在人们膳食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和矿物盐的重要来源。蔬菜生产是农业产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中国农业及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蔬菜移栽可以节省农时、提高产量和品质。全自动移栽机的使用可以解决蔬菜移栽环节出现的用工紧缺,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取苗方式,并针对全自动移栽机的核心部件进行设计和优化,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试验与研究:1.对钵苗形态尺寸、基质的抗压性能、顶出力、摩擦系数、抗跌碎性能进行试验和测量,研究可能影响取苗效果的相关钵苗物理特性,试验表明添加了粘结剂的进口草炭粘聚能力更强,适宜用作下压式取苗方式的育苗基质;为防止钵苗提前脱落,正四棱台形组合式穴盘的穴孔锥度应选择0.5°。2.综合各种取苗方式的优劣势提出气动下压式取苗方式。设计了一种底板可分离的正四棱台形组合式穴盘。提出气吹式取苗机构和气动柔性下压式取苗机构两种取苗机构。进行气吹取苗试验,发现气吹取苗方式对钵体的损伤过大,最终摒弃气吹取苗方案。提出柔性零件与刚性零件相结合的方法,在梯形顶头上设计柔性避苗布,实现对秧苗茎杆的保护,得到一种对秧苗和基质损伤小、取苗效果好、体积小的气动柔性下压式取苗机构。3.对取苗顶杆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得到取苗顶杆的动力学方程,借助Matlab计算出取苗顶杆完成一次取苗动作所需的时间,利用作图法求出取苗顶杆与供苗机构驱动的穴盘的相对运动轨迹。4.在传统的吊杯式栽植机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跑道形吊杯式零速栽植机构。同样采用了平行四杆机构的运动特性保证吊杯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始终保持竖直姿态,其跑道形的运动轨迹可保证该机构从吊杯插入土壤到吊杯完全张开前的绝对速度始终为零,且吊杯离开钵苗时处于完全打开状态,从而避免了吊杯离开时对钵苗的拨动干扰,保证其较好的直立度。5.设计了与气动柔性下压式取苗机构匹配的供苗装置。结合下压式取苗机构对供苗机构的要求,设计了由两段输送带组成,步进电机驱动的供苗机构。根据取苗机构的特殊要求,输送带上设计了裙边形挡边,倒"T"形隔条,滑靴型、滚轮型压盘装置等。6.设计了气动时序控制系统。对单片机进行编程,用弱电控制强电的原则,通过对继电器、电磁阀等元件的控制实现供苗机构和取苗机构的匹配运行。7.搭建连续取苗试验台并进行连续取苗试验,检验气动下压式取苗方式的可行性,验证取苗机构、供苗机构,气动时序控制系统协同工作的性能。

崔巍[3](2015)在《旱地钵体苗自动移栽机理论与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育苗移栽技术可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作物复种指数,具有对气候的补偿作用和使作物生长提前的综合效益。育苗移栽是劳动密集型作业,目前国内现有半自动移栽机由于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明显,因此推广受阻,而国外自动移栽机结构设计大多与国内农艺要求不符,而且价格昂贵,难以推广。因此本文以旱地自动移栽技术为研究内容,设计了旱地钵苗自动移栽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对国内外旱地钵体育苗和移栽农艺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试验与统计分析获得西红柿苗的物理力学特性及穴盘苗物理形态特征,得出西红柿苗成苗的茎粗、叶展、苗高、茎高等主要外形尺寸以及西红柿苗相对于穴盘中心的偏离程度。研究了不同苗龄的西红柿苗在不同含水率时基质与穴盘之间粘结阻力的变化趋势以及基质破损与含水率的关系。提出了三种方式的取苗装置的设计方案,并进行取苗对比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最终选取插入基质式取苗方式作为本课题的研究方向。2、进行了自动移栽机关键工作部件——取苗部件、送苗部件、栽植部件理论研究、设计与试验。根据钵苗取苗动作要求,提出将齿轮五杆机构作为取苗装置的基本结构方案。利用解析法对取苗机构建模,并在运动仿真的基础上优化其结构参数和动力学特性,最终获得理想的取苗轨迹。在此基础上对取苗机构进行了结构设计、参数优化试验和运动轨迹验证试验;在分析送苗机构的基本动作流程及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参考插秧机送苗机构,设计出适用于钵苗的横向间歇送苗机构和纵向精准送苗机构,并进行了送苗部件试验;分析讨论了栽植部件的理想运动轨迹,根据移栽农艺要求分析了栽植机构主要结构和工作参数间的关系,得出经验设计公式,并通过试验证实了公式的正确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栽植机构结构设计。3、分析了取苗机构、送苗机构和栽植机构的动作时序,根据功能需求进行了各工作部件间的动作时序配置和空间结构配置。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自动移栽样机,并进行了台架试验和大田试验。试验证实样机能顺利完成取苗、送苗及栽苗动作,在工作效率为65株/分时,西红柿苗取苗成功率为96.1%,对根系较弱的辣椒苗取苗成功率为86%;样机大田试验中,机器各部件运转良好,工作效率为71.7株·min-1,取苗成功率97.1%,漏栽率4.4%,达到了预期设计要求。在此基础上改进设计出符合西红柿移栽农艺要求的2行自动移栽机。

楼建忠[4](2014)在《斜插式瓜类蔬菜嫁接装置机理研究及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蔬菜嫁接栽培是克服连茬病害最有效途径,由于嫁接对象蔬菜比较柔软、且不规则,给机械嫁接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本文以瓜类作物为对象,以不损伤或少损伤嫁接苗为目标,研究嫁接苗的夹持、定位,砧木生长点去除以及嫁接苗的打孔与断根等关键问题。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分析研究了适用于瓜类作物嫁接方式,确定斜插法作为西瓜嫁接的方法,避免直插法穗木苗的窜根、贴接法切除一片子叶等缺陷。测定了嫁接适期的穗木西瓜苗和砧木葫芦苗的几何特性和力学特性,获得了砧木苗子叶、生长点各相关特征参数,穗木苗子叶、胚轴各特征参数,穗木苗子叶承压特征参数等,为嫁接机各机构设计与研制提供一定基础;2.提出了具有自动对中功能的交替叠合组合式砧木夹持机构,解决了嫁接过程中由于砧木弯曲而导致嫁接苗损伤的问题。对交替叠合组合式砧木夹持机构主要参数进行了设计,确定了砧木夹持片V型口夹角为90°,V型夹持片夹口直径为3.4mm,夹持力大小通过两边弹簧调节,试验结果表明,交替叠合组合式砧木夹持机构对砧木苗无损伤;3.研究了可防止细嫩穗木损伤的穗木气吸上苗机构。在给定边界约束条件下利用CFD软件对气吸上苗机构吸头内部流体进行动力学仿真,得出当吸头为H型吸嘴,且真空度为3kPa、沉孔深1mm时,吸头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试验表明在该参数下吸头的吸附率约为97.8%,无伤苗现象,该气吸机构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特点,为解决蔬菜嫁接穗木苗的夹持问题提供了设计依据;4.提出了一种基于嫁接苗特点的生长点仿形去除机构。该仿形机构利用生长点去除手指在曲柄滑块机构驱动下完成砧木生长点的去除。通过建立运动学模型,研究了生长点去除机构基于最小尺寸及传动角的生长点去除多维变量的优化设计;通过试验研究,新型生长点去除机构在设定的工况下生长点去除成功率达到95%,效果显着,解决了蔬菜嫁接过程中砧木生长点去除不净及去除过程中砧木苗易损伤的问题;5.研究了砧木苗打孔机构及砧木与穗木断根机构。通过分析砧木苗内部结构,设计了砧木斜插打孔机构及打孔针结构与尺寸。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砧木苗打孔最佳斜插角度为40°,所设计的砧木断根机构砧木断根成功率为98.9%,穗木切断机构穗木断根率为96.7%;6.完成了斜插式蔬菜自动化嫁接机械装置的总体设计与结构整体组装。通过分析斜插式嫁接设计要求,设计了斜插式嫁接机总体流程,完成了斜插式嫁接机总体结构设计。

宋静静[5](2014)在《马铃薯候选寄主因子基因StTOM1-A、StTOM1-B和StTOM3的克隆和功能鉴定》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广西马铃薯以冬种为主,这一时期正好填补国内鲜薯市场的空白,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病毒病严重制约了广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为了解广西冬种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生情况及发展马铃薯抗病毒育种新技术,本文开展了广西冬种马铃薯病毒病调查及其病原病毒鉴定以及克隆和功能分析马铃薯候选病毒寄主因子基因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广西冬种马铃薯病毒病害调查及病原病毒鉴定2010至2012年间对广西冬种马铃薯主要产区的病毒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田间疑似病毒病的发病率在2-10%之间。用病毒特异的RT-PCR方法进行检测,从2010年所采样品中检测到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 PVY)和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 PVS);从2011年所采样品检测到PVY、PVS和马铃薯A病毒(Potato virus A, PVA)。对2012年样品,在用间接ELISA初筛的基础上,用小RNA深度测序方法进行病毒鉴定,再用RT-PCR进行验证,共检测到PVY、PVS、PVA、马铃薯M病毒(Potato virus M, PVM)、马铃薯H病毒(Potato virus H, PVH)和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 PLRV)等6种病毒和马铃薯纺锤体类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 PSTVd)。对PVS多个分离物进行序列分析,发现PVS有丰富的株系分化。2、马铃薯候选病毒寄主因子基因StTOM1-A、StTOM1-B和StTOM3的克隆和分析在马铃薯中克隆到拟南芥寄主因子基因AtTOM1和AtTOM3同源基因的cDNA和基因组DNA序列。其中,StTOM1-A基因的cDNA共有1227个核苷酸,包含一个849bp的编码区、一个34bp的5’非编码区和一个344bp的3’非编码区;StTOM1-B cDNA的全长为1287bp,编码一个含有289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5’UTR为28bp,3’UTR为392bp; StTOM3基因的全长cDNA共1254bp,包含一个891bp的编码区,一个25bp的5’UTR,和一个338bp的3’UTR。获得了StTOM1-A、StTOM1-B和StTOM3基因组的全长DNA,分别为6475bp、7627bp和6245bp。其中StTOM1-A基因组DNA共含有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外显子大小介于44bp到415bp之间,内含子介于76bp至1129bp之间;StTOM1-B全长基因组DNA含有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外显子最小为44bp,最大为466bp,内含子最小为75bp,最大为2764bp; StTOM3全长基因组DNA共含有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其中外显子大小介于41bp到403bp之间,内含子介于77至1241bp之间。序列和进化分析的结果表明,StTOMl-A、StTOM1-B和StTOM3与拟南芥、烟草、番茄中的寄主因子基因都有很高的同源性。疏水预测结果显示StTOM1-A, StTOM1-B和StTOM3都是7次跨膜蛋白。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StTOMl-A、StTOM1-B和StTOM3基因在马铃薯中都只有一个拷贝,时空表达结果显示,这三个基因在马铃薯中可以稳定表达。3、抗病毒转基因马铃薯新种质的构建分别构建了StTOM1-B、StTOM3单干扰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BIStT1-Ri(±)和pBIStT3-Ri(±),以及StTOM1-B和StTOM3双干扰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BIStT1-StT3-dRi(±),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方法将其导入到马铃薯中。PCR和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获得了转StTOM1-B干扰的转基因马铃薯植株6棵,StTOM3干扰的转基因植株4棵,转StTOM1-B、StTOM3双干扰的转基因植株7棵。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植物双元表达载体转入后对转基因马铃薯中StTOM1-B和StTOM3mRNA的表达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在转pBIStT1-Ri(±)载体植株中StTOM1-B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仅为阴性对照的7.73%;在转pBIStT3-Ri(±)载体植株中StTOM3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仅为11.74%;在转pBIStT1-T3-Ri(±)载体植株中StTOM1-B的表达量为21.71%,StTOM3基因则为18.76%。病毒接种结果显示,转基因植株可以有效抑制TMV的侵染,但是对PVY、PVS和PVM则无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StTOM1-B和StTOM3基因在马铃薯中是支持TMV复制的寄主因子,却不是支持PVY、PVS和PVM复制的寄主因子。

戴彩虹[6](2014)在《山葡萄组织培养与离体嫁接亲和性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首先选用抗寒山葡萄“双红”和“双优”两个品种的硬枝为试验材料,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探讨外植体的不同处理对成活率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植物激素对山葡萄“双红”和“双优”增殖及生根的影响;然后采用不同的离体嫁接法,以山葡萄双红的组培苗为砧木,鲜食品种红提和凤凰、酿酒品种黑比诺和品丽株的组培苗为接穗进行离体嫁接,选出长势优、亲和性好的离体嫁接组合。获得如下研究结果:一、山葡萄的组织培养1.确定出最佳的山葡萄“双红”和“双优”外植体消毒条件是用10%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8min,成活率分别达到86.67%和90.00%;最佳“双红”和“双优”外植体应该选用长度在2.5~3.5cm左右、直径在4~6mm左右的中上部单芽茎段。2.增殖培养时,当6-BA和NAA浓度由0.1mg/L增加到0.2mg/L时,组培苗的增殖倍数降低;在同一激素浓度下,附加NAA的培养基上生长的组培苗的增殖倍数明显高于添加6-BA的组培苗。生根培养时,当IAA的浓度上升为0.05mg/L时“双红”和“双优”山葡萄组培苗的生根达最优,单株平均根条数和平均根长分别为10.50、9.76和5.67cm、5.39cm,因此最适宜“双红”和“双优”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的培养基分别为GS+NAA0.1mg/L和GS+IAA0.05mg/L。3.三种不同基质中山葡萄“双红”和“双优”在3号基质中成活率是最高的,分别达76.00%和70.00%,所以3号基质细沙:珍珠岩:蛭石=1:1:2是“双红”和“双优”的最佳移栽炼苗基质。二、离体嫁接亲和性研究1.在劈接法、插接法和靠接法三种嫁接法中采用劈接法的嫁接苗成活率最高,达80%;离体嫁接其他条件相同时,茎尖和中、下部单芽茎段为接穗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52.5%、39.98%和19.99%,即用组培苗的茎尖段进行离体嫁接成活率最高,亲和性最好;在所有的离体嫁接组合中,采用去根的“双红”山葡萄砧木嫁接时平均成活率为21.88%,而采用砧木留根的嫁接平均成活率达39.38%,所以选择留根砧木离体嫁接较适宜。2.山葡萄“双红”的组培苗为嫁接砧木与红提、凤凰、黑比诺、品丽株这4个品种的组培苗做接穗进行离体嫁接,试验发现红提/“双红”组合的成活率最高,为56%,其次是凤凰/“双红”为42%,黑比诺/“双红”为38%,品丽株/“双红”组合的成活率最差,仅为22%。3.离体嫁接的嫁接苗在前15天内生长迅速,叶片和枝条数增加幅度大,从15天至30天的时期内长势虽较好但不如前期,过30天后的生长速度变缓并趋于平稳。在15天至30天内“双红”山葡萄砧木根的生长速度要比从30天至45天内的生长速度快,根条数明显增加,从30天后嫁接苗的生根速度变慢,45天后与30天时的生根条数相差不大。

白岩[7](2013)在《烟草轻简化育苗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烟草育苗的主要环节为装盘播种、苗期管理、炼苗移栽等,实际生产中存在成本高、劳动强度大、费时费工等问题。本研究以育苗流程为研究路线,针对育苗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烟草轻简化育苗技术研究,开展了育苗盘最佳苗穴容积和育苗密度、化控炼苗技术等研究,分析了自动化装盘、播种、覆膜一体机作业效果,制定了快速、定量烟草壮苗评价指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育苗盘最佳苗穴容积和育苗密度研究。通过降低苗穴容积,达到减少基质使用量,降低育苗成本的目的,同时,研究了在单位育苗面积上最佳育苗密度。结果表明:以苗穴容积31.25cm3、育苗密度160株/盘的育苗盘所育烟草苗根系发达,苗株健壮,病害发生率低,相比常规育苗盘,每盘基质用量减少1500cm3,苗盘成本降低1.15元,经济效益提高1.95元。(2)自动化装盘、播种、覆膜一体机作业效果分析。从农艺与农机结合的角度出发,对自动化装盘、播种、覆膜一体机进行作业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自动化装盘、播种、覆膜一体机基质装填质量好,播种精量,用工量少,用工成本低,生产效率高,每天生产量为3840盘,有效解决了烟草育苗在装盘、播种等环节中存在的劳动强度大、费时费工等问题。(3)化控炼苗技术研究。以培育壮苗为目标,通过几种化控炼苗措施与常规炼苗进行试验比较,筛选出一种或几种化控炼苗措施来代替常规炼苗措施。结果表明:喷施0.2mg/L油菜素内酯可显着提高烟苗的抗逆性,尤其是增强了抗氧化能力,烟苗移栽后还苗时间短且还苗率高,烟草植株健壮无病,烤后烟叶品质好,经济效益佳,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用工成本,解决了常规炼苗环节中存在的用工多、炼苗时间长等问题。(4)快速定量烟草壮苗评价指标研究。依据传统的壮苗标准,测定了17项素质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了烟苗素质综合评价指数,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壮苗评价指标,即相对指标(2项单项素质指标比值)和复合指标(3项以上单项素质指标组合),并利用相关分析方法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壮苗指标,制定了烟草快速、定量壮苗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烟苗素质综合评价指数为[0.26~0.80],此范围可全面概括烟苗的整体素质,定量、客观地评价烟苗质量;单项指标和相对指标信息有局限性,不能全面地描述烟苗的整体素质,而由多项素质指标组成的复合指标,稳定性好,代表性强,其中[(茎围/株高)×总鲜重×10]复合指标与综合评价指数相关系数最大,可作为衡量烟苗素质的壮苗评价指标。经大田验证,当数值范围取28.57~37.05时,各项烟苗素质指标均达到最高值,烟苗还苗时间短且还苗率高,各生育时期的烟植株生长健壮,抗性强,烤后烟叶品质佳。

祖钰博[8](2013)在《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以贵阳为例》文中认为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但同时面临农民素质低、基础设施差、经济贫困、技术落后、生态脆弱等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对于促进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生态农业体系,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西部地区要实现生态建设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协调发展,必须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立足地区资源优势,坚定不移的走生态农业的农业发展之路。本文在进一步凝炼生态农业定义与内涵的基础上,从思想起源上追溯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通过理论分析与发展实践剖析,对西部地区贵州省贵阳市农业资源、环境及生态农业建设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其发展优势和劣势,总结提炼其生态农业发展思路和制度体系,突出其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探讨并初步提出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并得出了最终的结论。本文共分为十一章,第一章、第二章论述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生态农业的相关理论研究,第三章——第五章分析贵阳市农业发展的概况以及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第六章为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现实评价,第七章分析制约贵阳市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因素,第八章——第十章论述贵阳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架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第十一章得出的结论及建议。

孙文向[9](2012)在《烤烟砂培漂浮育苗期喷施脱落酸和多效唑复合制剂控制剪叶次数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目前烟草采用漂浮育苗,育苗在温室中进行,空气温湿度较大,烟苗生长过快,必须通过剪叶操作的方式来控制烟苗的长势,提高烟苗的移栽成活率。然而剪叶增加了烟草育苗的农事操作,增大病毒病的传播几率。因此,控制烟苗在育苗期的生长过快对烟草育苗有很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K326为材料,通过叶面喷施植物生长抑制剂ABA和PP333,进行了烟草生长影响最显着的生理生化指标的筛选研究、烟草苗期到大田期生长状况的跟踪调查研究及制剂最佳浓度的确定,研究结果表明:(1)在前期的试验基础上,可以看出60mg/L AB A+60mg/LPP333的复合制剂浓度对烟苗的生长控制较为理想,因此以60mg/L的浓度进行烟草叶面喷施,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烟草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对烟草生长影响最显着的生理生化指标为:Pro. SOD、POD、GS、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去除的指标为MDA和可溶性糖含量。(2)烟草苗期到大田期生长状况的跟踪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农艺性状表明喷施制剂对烟草苗期长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ABA含量、SOD和GS酶活性在移栽期前后出现最小值;IAA、Pro、叶绿素含量及POD酶活性在移栽期前后出现最大值。GA含量最大值出现在大十字期,类胡萝卜素含量则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移栽后20天,一系列指标显示烟株的生长状况已恢复到与正常烟株相似的水平,综合来看,达到了控制苗期烟草过快生长,减少剪叶次数的目的。(3)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农艺性状、内源激素含量及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筛选出该制剂最佳浓度是60mg/L ABA+60mg/LPP333。其中影响较大的几个指标为:茎围、株高、ABA含量,以上3个指标的权重总和为55.54%;其次是干重、PRO、IAA、GA、POD,以上5个指标的权重总和为29.15%;两部分总共8个指标,权重总和为84.69%。

边洺[10](2012)在《多效唑化控烟苗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为了培育烟草壮苗,以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在不同时期对烟苗进行了叶面喷施多效唑,观测烟苗的主要农艺性状、生理生化指标、生长状况及产量。试验结果表明:1多效唑能有效地抑制烟苗的伸长生长,即明显降低株高、减小叶面积,但增加茎粗。明显提高了幼苗的根冠比和壮苗指数。随着多效唑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显着。当多效唑浓度为112mg/L时,多效唑处理比对照降低43.4%。2喷施适宜浓度的多效唑,能优化烟苗的生理生化特性,表现为显着提高了烟苗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比对照提高29.6%,光合速率比对照提高37.5%,根系活力比对照提高36.5%,硝酸还原酶活性比对照提高51.4%。3喷施适宜浓度的多效唑,能提高烟苗的SOD活性和POD活性,减少MDA含量,增强烟苗的抗旱性。SOD活性比对照提高16.1%,POD活性是对照的1.67倍,MDA含量比对照降低60%。4当多效唑的浓度为56mg/L时,烟苗的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达到最大值。地上部鲜重比对照提高13.5%,地上部干重比对照提高5.35%,叶绿素a含量比对照提高33.4%,叶绿素b含量比对照提高30.9%,叶绿素c含量比对照提高32.2%,根系活力比对照提高53.11%,净光合速率比对照提高28%,硝酸还原酶活性比对照提高75%。SOD和POD活性达到最大值,MDA含量最小。因此确定多效唑的最适施用浓度为56mg/L。5当在40d施用多效唑时,烟苗的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提高幅度最大。分别提高37.3%,45.5%,18.5%,36.1%,53.4%,30.3%,14.8%,59.4%。因此确定多效唑的最适施用时期在第40d。6当喷施多效唑次数为两次时,烟苗的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达到最大值,与对照相比提高幅度最大。分别提高24.7%,32.7%,94.9%,51.3%,44.1%。因此确定多效唑的最适施用次数为两次。

二、辣椒两段培育冬苗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辣椒两段培育冬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穴盘苗移栽机自动输送系统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自动输送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动输送系统国外发展现状
        1.2.2 自动输送系统国内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自动输送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穴盘育苗技术
    2.2 系统总体功能要求及动作分解
        2.2.1 系统总体功能要求
        2.2.2 输送系统工作过程动作分解
    2.3 送苗机构方案分析与设计
    2.4 取苗机构方案分析与设计
    2.5 栽植机构选择与分析
    2.6 自动输送系统传动方案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动取苗装置数学建模与结构设计
    3.1 取苗装置数学建模
        3.1.1 运动学分析相关符号及说明
        3.1.2 取苗装置运动学坐标系
        3.1.3 取苗轨迹位移模型
        3.1.4 凸轮槽理论轮廓位移模型
        3.1.5 回程轨迹位移模型
    3.2 取苗装置整体结构设计
    3.3 苗杯结构设计
    3.4 凸轮式连杆设计
    3.5 苗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动送苗装置数学建模与结构设计
    4.1 直动从动件圆柱凸轮廓面方程
    4.2 圆柱分度凸轮廓面方程
    4.3 送苗装置整体结构设计
    4.4 穴盘苗输送结构设计
        4.4.1 送苗同步带结构设计
        4.4.2 穴盘定位结构设计
    4.5 直动从动件圆柱凸轮的结构设计
    4.6 圆柱分度凸轮的设计
        4.6.1 圆柱分度凸轮机构的几何尺寸
        4.6.2 圆柱分度凸轮的主要运动参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动输送系统三维建模与仿真分析
    5.1 自动输送系统三维实体建模
        5.1.1 凸轮式连杆实体建模
        5.1.2 直动从动件圆柱凸轮实体建模
        5.1.3 圆柱分度凸轮实体建模
        5.1.4 其他零件实体建模和装配
    5.2 自动输送系统虚拟样机仿真分析
        5.2.1 自动输送系统模型导入
        5.2.2 自动输送系统仿真设置
        5.2.3 苗爪机构尖点的运动轨迹分析
        5.2.4 横向送苗位移分析
        5.2.5 纵向送苗位移分析
    5.3 关键零部件有限元分析
        5.3.1 钣金件静力学分析
        5.3.2 送苗装置整体有限元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自动输送系统性能试验研究
    6.1 试验目的及条件
    6.2 自动送苗机构的性能试验
    6.3 自动取苗机构的性能试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蔬菜组合盘钵体苗全自动移栽机关键部件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蔬菜移栽机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组合式穴盘的设计与钵苗物理特性研究
    2.1 正四棱台形组合式穴盘的设计
    2.2 钵苗的形态尺寸研究
    2.3 钵苗基质的抗压性能试验与分析
    2.4 钵苗摩擦系数测定
    2.5 钵苗的顶出性能试验与分析
    2.6 钵苗跌落高度、基质成分与破碎率相关性试验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动下压式取苗机构的设计
    3.1 气动下压式取苗的特点
    3.2 下压式取苗方案
    3.3 气吹式取苗机构的设计
    3.4 气动柔性下压式取苗机构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动柔性下压式取苗机构的动力学分析与仿真
    4.1 取苗顶杆的静力学分析
    4.2 建立取苗顶杆的动力学方程
    4.3 利用Matlab分析工作压力与取苗顶杆运动特性的关系
    4.4 取苗顶杆的运动学分析
    4.5 ADAMS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取苗顶杆梯形顶头的优化设计
    5.1 秧苗在穴格中的分布情况研究
    5.2 取苗顶头结构形式的优化
    5.3 梯形取苗顶头尺寸参数的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栽植机构的设计与分析
    6.1 栽植机构的设计要求
    6.2 栽植方案
    6.3 栽植机构的设计
    6.4 栽植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连续取苗试验台的设计与试验
    7.1 供苗机构的设计
    7.2 气动系统的组成
    7.3 气动时序控制系统的设计
    7.4 连续取苗试验台整机方案及取苗试验
    7.5 试验结果与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内容
    8.3 后期研究建议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插图清单
    附表清单
个人简介

(3)旱地钵体苗自动移栽机理论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移栽机械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国内移栽机械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移栽机发展存在的问题
        1.3.2 移栽机械发展趋势
    1.4 国内外自动移栽机关键技术分析
        1.4.1 国内外自动移栽机主要取苗方式
        1.4.2 国内外自动移栽机送苗机构的主要形式
        1.4.3 国内外全自动移栽机主要栽植方式
    1.5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旱地钵苗的育苗、移栽农艺要求
    2.1 育苗农艺及成苗标准
        2.1.1 育苗农艺
        2.1.2 成苗要求
    2.2 移栽农艺及移栽机设计要求
        2.2.1 整地
        2.2.2 覆膜滴灌技术
        2.2.3 移栽
        2.2.4 移栽机设计基本要求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红柿苗物理力学特性及穴盘取苗试验研究
    3.1 西红柿苗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3.1.1 苗基质与育苗盘之间粘结力研究
        3.1.2 苗基质力学特性研究
        3.1.3 西红柿苗物理特性试验研究
    3.2 不同取苗方式合理性论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取苗机构理论分析及参数优化
    4.1 取苗机构理论分析
        4.1.1 取苗机构位移模型
        4.1.2 取苗机构速度模型
        4.1.3 运动仿真与参数优化
        4.1.4 动力学特性优化
    4.2 取苗机构结构设计
    4.3 取苗参数优化试验
    4.4 取苗部件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送苗机构研究与设计
    5.1 送苗机构功能分析
    5.2 机构设计
        5.2.1 横向进给机构
        5.2.2 纵向进给机构设计
    5.3 送苗部件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栽植机构理论分析及参数优化
    6.1 栽植机构理论分析
        6.1.1 栽植器运动轨迹方程
        6.1.2 栽苗过程运动分析
    6.2 吊杯式栽植器最高工作效率计算
    6.3 栽植机构结构设计
    6.4 栽植机构试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整机设计与试验
    7.1 取苗机构、送苗机构与栽植机构的结构配置
        7.1.1 动作时序配合
        7.1.2 空间结构配置
    7.2 传动路线设计
    7.3 附件设计
    7.4 样机设计
    7.5 样机试验
        7.5.1 样机台架试验
        7.5.2 样机大田试验
    7.6 西红柿钵苗自动移栽机改进设计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建议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斜插式瓜类蔬菜嫁接装置机理研究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索引
附表索引
1 绪论
    1.1 前言
        1.1.1 嫁接的必要性
        1.1.2 瓜类蔬菜嫁接基本方法
        1.1.3 机械嫁接的应用
    1.2 瓜类蔬菜嫁接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瓜类蔬菜嫁接机研究现状
        1.2.2 瓜类蔬菜嫁接机发展趋势与难点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2 嫁接苗基本参数
    2.1 嫁接苗培育
        2.1.1 砧木苗培育
        2.1.2 穗木苗培育
        2.1.3 嫁接苗的栽培管理
    2.2 特征参数测定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2 测量参数
        2.2.3 几何参数测量结果
        2.2.4 子叶、茎秆承压特性测量
    2.3 本章小结
3 砧木交叉夹持定位及机构参数分析与试验优化
    3.1 交叉夹持定位实现及原理分析
    3.2 砧木夹持静力学分析及机构参数确定
    3.3 砧木苗夹持垫块设计分析及优化
        3.3.1 Y型垫块结构设计与分析
        3.3.2 M型垫块结构设计与分析
    3.4 砧木上苗机构设计与机理研究
        3.4.1 砧木压苗与夹持动作
        3.4.2 压苗与夹持凸轮轮廓设计
    3.5 试验测试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CFD的穗木气吸定位动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
    4.1 引言
    4.2 气吸吸头流体动力学模型
        4.2.1 有限元体积法建立方程
        4.2.2 吸头内流体数学模型建立
    4.3 穗木气吸实现及吸头结构参数
        4.3.1 穗木气吸实现
        4.3.2 吸头结构参数
    4.4 穗木苗气吸静力学分析
    4.5 气吸吸头动力学分析及气吸吸头结构优化
        4.5.1 三维模型建立及网格生成
        4.5.2 模型边界条件设置
        4.5.3 吸头内流体流场分布
        4.5.4 吸头形状对吸附能力的影响
        4.5.5 沉孔深度对吸附能力的影响
        4.5.6 穗木气吸吸头结构优化设计
    4.6 气吸吸头吸苗定位试验分析
        4.6.1 试验目的
        4.6.2 试验设备、材料与方法
        4.6.3 试验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生长点柔性去除运动学建模及试验分析
    5.1 引言
    5.2 生长点去除的轨迹分析与机构实现
        5.2.1 生长点去除机构工作轨迹
        5.2.2 生长点去除机构设计
    5.3 生长点去除机构动力学分析及参数设计
        5.3.1 由曲柄四杆机构引起的指端运动分析
        5.3.2 由弹性顶针机构引起的指端运动分析
        5.3.3 生长点去除机构传动性能分析与参数设计
    5.4 砧木苗生长点去除装置试制及试验研究
        5.4.1 生长点去除机构装配与试验台建立
        5.4.2 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打孔及断根机构设计及最佳斜插角度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砧木打孔机构设计及最佳角度试验研究
        6.2.1 砧木内部结构
        6.2.2 最佳斜插角度试验研究及打孔针设计
        6.2.3 砧木斜插打孔机构设计及运动实现
    6.3 断根机构设计及试验研究
        6.3.1 砧木断根机构设计
        6.3.2 穗木断根机构设计
        6.3.3 断根机构试验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斜插式瓜类蔬菜嫁接机械装置总体设计及试验
    7.1 斜插式瓜类嫁接机械装置总体结构设计
        7.1.1 斜插式瓜类蔬菜嫁接机设计要求
        7.1.2 斜插式瓜类蔬菜嫁接机设计流程图
        7.1.3 斜插式瓜类蔬菜嫁接机械装置总体结构设计
    7.2 斜插式瓜类蔬菜嫁接试验台试验研究
        7.2.1 试验目的与方法
        7.2.2 试验材料
        7.2.3 试验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的科研工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5)马铃薯候选寄主因子基因StTOM1-A、StTOM1-B和StTOM3的克隆和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马铃薯病毒病
    1.2 马铃薯病毒病的检测
        1.2.1 生物学方法
        1.2.2 电子显微镜测定法
        1.2.3 血清学方法
        1.2.4 核酸介导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1.3 马铃薯抗病毒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3.1 基因的来源
        1.3.2 马铃薯抗病毒基因工程载体及其构建
        1.3.3 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1.3.4 马铃薯的遗传转化方法
    1.4 寄主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1.5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研究进展
        1.5.1 RNAi的发现
        1.5.2 RNAi的作用机制
        1.5.3 RNAi在植物抗病虫害方面的应用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广西冬种马铃薯病毒病害调查及病原病毒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田间调查与样品采集
        2.1.3 间接ELISA法
        2.1.4 总RNA的提取
        2.1.5 RT-PCR
        2.1.6 小RNA深度测序与序列分析
        2.1.7 马铃薯S病毒cp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田间发病率调查
        2.2.2 ELISA方法检测结果
        2.2.3 小RNA深度测序检测结果
        2.2.4 RT-PCR检测结果
        2.2.5 广西冬种马铃薯PVS的多样性分析
    2.3 讨论
        2.3.1 广西冬种马铃薯病毒的构成和来源
        2.3.2 马铃薯S病毒的多样性及原因
        2.3.3 不同方法检测马铃薯病毒病的比较
    2.4 小结
第三章 马铃薯StTOM1-A、StTOM1-B和StTOM3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培养基
        3.1.3 总RNA的提取和第一链cDNA的合成
        3.1.4 总DNA的提取
        3.1.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1.6 质粒DNA的提取
        3.1.7 全长cDNA的克隆
        3.1.8 全长基因组DNA的克隆
        3.1.9 Southern 杂交
        3.1.10 半定量 RT-PCR
        3.1.11 定量 RT-PCR
        3.1.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StTOM1-A、StTOM1-B和StTOM3全长cDNA的克隆
        3.2.2 StTOM1-A、StTOM1-B和StTOM3全长基因组DNA的克隆
        3.2.3 StTOM1-A、StTOM1-B和StTOM3的同源性分析
        3.2.4 StTOM1-A、StTOM1-B和StTOM3基因的Southern杂交分析
        3.2.5 StTOM1-A、StTOM1-B和StTOM3基因的表达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抑制StTOM1-B和tTOM3基因表达转基因植株的构建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培养基
        4.1.4 引物设计与合成
        4.1.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4.1.6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4.1.7 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BIStT1-Ri(±)和pBIStT3-Ri(±)的构建
        4.1.8 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BIStT1-StT3-dRi(±)的构建
        4.1.9 马铃薯的遗传转化
        4.1.10 马铃薯的转化及再生
        4.1.11 转基因马铃薯的PCR鉴定
        4.1.12 转基因马铃薯的Southern杂交鉴定
        4.1.13 转基因马铃薯中StTOM1-B和StTOM3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4.1.14 转基因马铃薯的抗病鉴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BIStT1B-Ri(±)的构建
        4.2.2 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BIStT3-Ri(±)的构建
        4.2.3 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BIStT1-StT3-dRi(±)的构建
        4.2.4 马铃薯转基因植株的构建
        4.2.5 植物双元表达载体在马铃薯中的转化分析
        4.2.6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4.2.7 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杂交分析
        4.2.8 转基因马铃薯中StTOM1-B和StTOM3基因的表达分析
        4.2.9 转基因马铃薯中的抗病性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山葡萄组织培养与离体嫁接亲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1.1.1 组织培养定义
        1.1.2 组织培养的发展史及研究进展
        1.1.3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1.2 我国山葡萄的组织培养研究概况
        1.2.1 葡萄生产的意义
        1.2.2 我国山葡萄组织培养的研究
    1.3 葡萄越冬时抗寒能力的研究进展
        1.3.1 葡萄抗寒能力与其不同生理特性的关系
        1.3.2 葡萄抗寒能力的鉴定方法
    1.4 离体嫁接技术
        1.4.1 离体嫁接技术的概述
        1.4.2 影响离体嫁接成活率的因素
        1.4.3 离体嫁接中的细胞学
        1.4.4 离体微嫁接中的生理学
        1.4.5 离体嫁接中的生物化学
        1.4.6 离体嫁接在农业中的应用
    1.5 驯化移栽炼苗
        1.5.1 移栽炼苗的概念
        1.5.2 影响组培苗移栽驯化成活的因素
        1.5.3 提高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方法
    1.6 试验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葡萄的组织培养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来源以及外植体的消毒
        2.1.2 培养条件
        2.1.3 试验设计及方法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消毒时间对茎段萌发的影响
        2.2.2 不同取材部位对萌芽率的影响
        2.2.3 不同长度的外植体对萌芽率的影响
        2.2.4 外植体直径对萌芽率的影响
        2.2.5 不同浓度 6-BA、NAA 激素对山葡萄增殖的影响
        2.2.6 不同浓度的激素 IAA 对“双红”和“双优”山葡萄生根培养的影响
        2.2.7 不同栽培基质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外植体的选择
        2.3.2 激素的选择
        2.3.3 移栽基质对组织培养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第三章 山葡萄组织培养苗的离体嫁接
    3.1 试验材料及方法
        3.1.1 材料来源
        3.1.2 试验的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嫁接方法的嫁接亲和性比较
        3.2.2 不同部位接穗与砧木嫁接的亲和性比较
        3.2.3 去根和留根砧木对嫁接苗成活率的影响
        3.2.4 不同组培苗离体嫁接成活率的比较
        3.2.5 不同生长时期嫁接苗根的生长情况
        3.2.6 不同时期嫁接苗接穗的生长情况
    3.3 讨论
        3.3.1 不同的离体嫁接组合的成活率和亲和性大小
        3.3.2 不同部位的组培苗接穗对离体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3.3.3 留根和去根的“双红”山葡萄砧木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3.3.4 影响离体嫁接嫁接苗成活率的其他原因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7)烟草轻简化育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烟草轻简化育苗的发展历程及其内涵
        1.1.1 烟草轻简化育苗的发展历程
        1.1.2 烟草轻简化育苗的内涵
    1.2 烟草育苗研究现状
        1.2.1 育苗方式
        1.2.2 育苗基质
        1.2.3 育苗施肥
        1.2.4 机械化育苗
        1.2.5 化控育苗技术
    1.3 当前我国烟草育苗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育苗成本高
        1.3.2 用工量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
        1.3.3 炼苗环节费时费工、烟草苗易感病虫害
        1.3.4 缺乏统一可行的行业标准
    1.4 研究目的意义、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意义
        1.4.2 主要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育苗盘最佳苗穴容积和育苗密度研究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主要农艺性状测定
        2.3.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2.4 数据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不同苗盘处理出苗率及生育时期
        2.5.2 不同苗盘处理成苗期主要农艺性状
        2.5.3 不同苗盘处理成苗期生理特性
        2.5.4 不同苗盘处理病害发生
        2.5.5 育苗经济效益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自动化装盘、播种、覆膜一体机作业效果分析
    3.1 自动化装盘、播种、覆膜一体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3.1.1 自动化装盘、播种、覆膜一体机结构
        3.1.2 自动化装盘、播种、覆膜一体机工作原理
    3.2 试验材料
    3.3 作业效果指标测定与方法
        3.3.1 装填基质合格率测定
        3.3.2 播种合格率测定
        3.3.3 压穴合格率测定
        3.3.4 跌撒率、渗水率、覆盖基质密度测定
        3.3.5 苗期测定
    3.4 数据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装盘环节效果分析
        3.5.2 播种环节效果分析
        3.5.3 覆膜环节效果分析
        3.5.4 自动化装盘、播种、覆膜一体机育苗试验
        3.5.4.1 出苗率及生育时期
        3.5.4.2 成苗期烟草苗素质调查
        3.5.5 作业效率及用工成本与耗能
    3.6 小结
第四章 化控炼苗技术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设计
    4.3 测定指标与方法
        4.3.1 苗期测定
        4.3.2 大田测定
    4.4 数据分析
    4.5 结果与分析
        4.5.1 不同化控炼苗措施对烟草苗抗逆性指标的影响
        4.5.2 不同化控炼苗措施烟草苗还苗及大田生育时期
        4.5.3 不同化控炼苗措施烟草植株团棵期农艺性状
        4.5.4 不同化控炼苗措施旺长期农艺性状调查
        4.5.5 不同化控炼苗措施圆顶期农艺性状调查
        4.5.6 不同化控炼苗措施各生育时期根系活力
        4.5.7 不同化控炼苗措施各生育时期叶绿素
        4.5.8 不同化控炼苗措施各生育时期超氧化物歧化酶
        4.5.9 不同化控炼苗措施的烤后烟叶经济效益
        4.5.10 不同化控炼苗措施经济效益
        4.5.11 不同化控炼苗措施烤后烟叶内在化学品质
    4.6 小结
第五章 快速定量烟草壮苗评价指标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设计
        5.2.1 单项素质指标设计
        5.2.2 壮苗指标设计
        5.2.3 大田验证
    5.3 测定指标与方法
        5.3.1 苗期测定
        5.3.2 大田测定
    5.4 数据分析
    5.5 结果与分析
        5.5.1 烟草苗素质综合评价指数
        5.5.2 烟草壮苗指标筛选与模型建立
        5.5.2.1 素质指标与综合评价指数相关性分析
        5.5.2.2 相对指标与综合评价指数相关性分析
        5.5.2.3 复合指标与综合评价指数相关性分析
        5.5.3 壮苗指标最佳取值范围
        5.5.4 大田验证
        5.5.4.1 生育时期及还苗率
        5.5.4.2 农艺性状
        5.5.4.3 生理生化指标
        5.5.4.4 经济效益
        5.5.4.5 烟叶化学成分
    5.6 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育苗盘最佳苗穴容积与育苗密度研究
        6.1.2 自动化装盘、播种、覆膜一体机作业效果分析
        6.1.3 化控炼苗技术研究
        6.1.4 快速定量烟草壮苗评价指标研究
        6.1.4.1 烟草苗素质评价
        6.1.4.2 壮苗指标筛选与模型建立
        6.1.4.3 壮苗指标最佳数值范围
        6.1.4.4 壮苗评价指标应用
    6.2 结论
        6.2.1 小容量型育苗盘开发
        6.2.2 自动化装盘、播种、覆膜一体机
        6.2.3 化控炼苗措施
        6.2.4 烟草壮苗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以贵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动态
        2.1 国内动态
        2.2 国外动态
    3 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3.1 基本思路
        3.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生态农业的概念及特点
    1 生态农业的概念
        1.1 国外对生态农业的定义
        1.2 国内对生态农业的定义
        1.3 本文对生态农业的定义
    2 生态农业的特点
    3 发展生态农业的深远意义
        3.1 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3.2 是满足人们食品安全需求的现实需要
        3.3 是应对绿色壁垒的必要保证
        3.4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第三章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现实评价
    1 西部地区的基本概况
    2 农业在西部地区的作用和地位
        2.1 战略地位
        2.2 经济地位和作用
        2.3 社会地位和作用
        2.4 生态地位和作用
    3 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因素
        3.1 地理、气候环境特殊
        3.2 土地资源丰富
        3.3 特色农产品多
        3.4 增产潜力大
        3.5 后发优势明显
    4 西部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面临的挑战
    5 生态农业是实现西部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6 西部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方向
        6.1 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
        6.2 西部生态农业发展目标
        6.3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方向
第四章 贵阳农业发展概况
    1 贵阳农业发展历程
        1.1 改革开放前的贵阳农业
        1.2 改革开放后的贵阳农业
    2 贵阳农业生态化的探索实践
        2.1 农村土地承包改革和税费改革
        2.2 完善机制体制建设
        2.3 打造特色产业
        2.4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5 科技创新
        2.6 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
        2.7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第五章 贵阳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外生推力
    1 战略发展机遇
    2 区位优势
        2.1 省会城市带动作用明显
        2.2 西南地区重要的陆路物流枢纽城市
    3 通道建设
        3.1 主要快速铁路
        3.2 主要高速公路
        3.3 通道建设作用重大
    4 市场拓展
        4.1 外销量逐年扩大
        4.2 保质量创品牌
    5 区域合作
        5.1 区域农业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5.2 区域农业合作具有可操作性
第六章 贵阳发展生态农业的内生动力
    1 独特的自然环境
        1.1 生态环境良好
        1.2 自然资源丰富
        1.3 旅游资源独特
    2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3 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3.1 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3.2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4 农业产业结构布局逐步优化
        4.1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4.2 新农村建设加快
    5 农业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5.1 农业市场主体逐渐壮大
        5.2 农产品市场不断扩展
        5.3 农业市场运行不断规范
    6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初显成效
        6.1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6.2 推进产业生态化
        6.3 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7 城市发展的内生需求
        7.1 生态食品需求量扩大
        7.2 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第七章 贵阳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实障碍
    1 整体发展欠发达
        1.1 经济总量小,产业素质低
        1.2 农业综合竞争力较弱
    2 生态农业规划滞后
    3 生态基础脆弱
        3.1 环境污染呈加剧趋势
        3.2 资源利用存在掠夺性开发现象
    4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
        4.1 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攻坚克难阶段,任务繁重
        4.2 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制约比较明显,矛盾突出
        4.3 体制机制不活,项目建成后的管护难度大
    5 农业发展体制机制不适应
        5.1 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日益突出
        5.2 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机制不活
        5.3 农业投入尚未形成多元投入体系
        5.4 农业科技支撑不够
        5.5 农户联合合作经营机制亟待改善
    6 农业市场化程度较弱
        6.1 农业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6.2 农业市场主体发育不够成熟
        6.3 市场运行规则的建构仍显滞后
        6.4 市场监管水平较低
    7 农业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
第八章 贵阳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框架
    1 目标任务
        1.1 总体思路
        1.2 主要目标
    2 产业取向
        2.1 产业选择的生态取向
        2.2 产业结构的优化
    3 区域布局
        3.1 产业的区域分布
        3.2 具体产业的空间布置
        3.3 产区和产区的衔接与循环
第九章 贵阳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1 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意义
    2 生态农业模式选择的原则
        2.1 促进生物循环利用的原则
        2.2 有毒、有害物质达标排放原则
        2.3 促进资源环境综合改善原则
        2.4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原则
        2.5 生态农业发展与助农增收相结合的原则
        2.6 遵循市场规律的原则
    3 贵阳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3.1 生态循环种养模式
        3.2 大中型沼气池生态循环模式
        3.3 农业综合开发经营模式
        3.4 乡村清洁工程模式
        3.5 休闲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第十章 贵阳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
    1 生态农业规划体系
        1.1 现代生态农业商贸物流圈
        1.2 休闲观光精品农业圈
        1.3 规模集约生态农业圈
    2 生态农业标准化产业体系
        2.1 制定生态农业技术标准
        2.2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
        2.3 严格行政执法
    3 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
        3.1 大力扶持生态农业龙头企业
        3.2 着力实施“生态品牌”战略
        3.3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
        3.4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
        3.5 创新农业产业化推进机制
    4 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4.1 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研发
        4.2 加快生态农业技术推广
        4.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育新型农民
    5 农业组织化经营体系
        5.1 加速土地规模化经营
        5.2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5.3 完善农业市场营销体系
    6 农业生态补偿体系
        6.1 加强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6.2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6.3 切实加大农业生态补偿
    7 生态农业组织保障体系
        7.1 增加投入,拓宽生态农业投融资渠道
        7.2 强化制度建设,保障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7.3 扩大开放与交流,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第十一章 结论与建议
    1 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保障
    2 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是发展生态农业的迫切需要
    3 生态农业是西部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烤烟砂培漂浮育苗期喷施脱落酸和多效唑复合制剂控制剪叶次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烤烟及其品种K326概述
        1.1 烟草简介
        1.2 烟草作为模式植物在生物学上的应用
        1.3 烤烟品种K326简介
    2 烟草漂浮育苗技术的应用研究及发展状况
        2.1 烟草漂浮育苗简介
        2.2 烟草漂浮育苗的优点
    3 漂浮育苗中的控苗技术
        3.1 剪叶
        3.2 化控技术
    4 烟草生长控制中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4.1 主成分分析
        4.2 层次分析法
    5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烟草生长影响最显着的生理生化指标的筛选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及取样方法
        1.3 生理生化指标检测
        1.4 实验仪器及试剂
        1.5 主成分分析
    2 烟草苗期到大田期生长状况的跟踪调查研究及烟株移栽前制剂最佳浓度的确定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检测指标
        2.3 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烟草漂浮育苗阶段喷施ABA和PP333的生理生化指标的筛选
        1.1 烟草生理生化指标主成分分析
        1.2 烟草生理生化指标的确定
    2 烟草苗期到大田期生长状况的跟踪调查研究
        2.1 复合剂对烟草农艺性状的影响
        2.2 复合剂对烟草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2.3 复合剂对烟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 烟株移栽前制剂最佳浓度的确定
        3.1 制剂有效性评估层次结构模型的构造
        3.2 判断矩阵的构建及结果
        3.3 层次分析法结果
第四章 讨论
    1 主成分分析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1.1 各主成分的决定指标
        1.2 决定指标在烟苗生长中的作用
        1.3 烟草生长影响最显着的生理生化指标确定
    2 对烟苗农艺性状、内源激素含量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分析
        2.1 复合剂对苗期烟草农艺性状的影响分析
        2.2 复合剂对苗期烟草内源激素的影响分析
        2.3 复合剂对苗期烟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分析
    3 层次分析法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3.1 起决定作用的指标
        3.2 生物学上AHP的应用
        3.3 判断矩阵构造时株高、IAA、GA的构建方法
        3.4 指标的简化
        3.5 最佳浓度的确定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1 酶活性的检测方法
附录2 各层次判断矩阵的构建
附录3 各时期烟苗生长状况对比图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
致谢

(10)多效唑化控烟苗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烟草育苗发展历史及现状
        1.1.1 烟草育苗发展历史
        1.1.2 烟草育苗的现状
    1.2 多效唑的效应及应用概述
        1.2.1 多效唑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机理
        1.2.2 多效唑改变植株的形态
        1.2.3 多效唑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1.2.4 多效唑对植物抗性的影响
        1.2.5 多效唑在植物组织培养上的应用
    1.3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和方法
        2.2.1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对烟株生长的影响
        2.2.2 15%的多效唑不同喷施次数对烟苗生长的影响
        2.2.3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时期对烟株生长的影响
        2.2.4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化控大田烟苗生长的研究
        2.2.5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对烟苗抗逆性的影响
        2.2.6 烟苗的形态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2.3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对烟苗生长的影响
        3.1.1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对烟苗地上部鲜重的影响
        3.1.2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对烟苗地下部鲜重的影响
        3.1.3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对烟苗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3.1.4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对烟苗地下部干重的影响
        3.1.5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对烟苗株高的影响
        3.1.6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对烟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7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对烟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1.8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对烟苗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1.9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对烟苗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3.2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时期对烟苗生长的影响
        3.2.1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时期对烟苗地上部鲜重的影响
        3.2.2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时期对烟苗地下部鲜重的影响
        3.2.3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时期对烟苗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3.2.4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时期对烟苗地下部干重的影响
        3.2.5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时期对烟苗株高的影响
        3.2.6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时期对烟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7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时期对烟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2.8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时期对烟苗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2.9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时期对烟苗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3.3 15%的多效唑不同喷施次数对烟苗生长的影响
        3.3.1 15%的多效唑不同喷施次数对烟苗地上部鲜重的影响
        3.3.2 15%的多效唑不同喷施次数对烟苗地下部鲜重的影响
        3.3.3 15%的多效唑不同喷施次数对烟苗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3.3.4 15%的多效唑不同喷施次数对烟苗地下部干重的影响
        3.3.5 15%的多效唑不同喷施次数对烟苗株高的影响
        3.3.6 15%的多效唑不同喷施次数对烟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7 15%的多效唑不同喷施次数对烟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3.8 15%的多效唑不同喷施次数对烟苗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3.9 15%的多效唑不同喷施次数对烟苗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3.4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化控大田烟苗生长的研究
        3.4.1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对大田烟苗地上部鲜重的影响
        3.4.2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对大田烟苗地下部鲜重的影响
        3.4.3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对大田烟苗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3.4.4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对大田烟苗地下部干重的影响
        3.4.5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对大田烟苗株高的影响
        3.4.6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对大田烟苗叶长的影响
        3.4.7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对大田烟苗叶宽的影响
        3.4.8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对大田烟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4.9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对大田烟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4.10 15%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对大田烟苗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4.11 15%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对大田烟苗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3.5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对烟苗抗逆性的影响
        3.5.1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对大田烟苗SOD活性的影响
        3.5.2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对大田烟苗POD活性的影响
        3.5.3 15%的多效唑不同使用浓度对大田烟苗MDA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多效唑对烟苗的矮化作用
    4.2 多效唑对烟苗的生理生化效应
    4.3 多效唑对烟苗抗逆性的影响
5 结论
    5.1 多效唑矮化烟苗、培育壮苗
    5.2 多效唑优化烟苗的生理生化特性
    5.3 多效唑提高烟苗的抗旱性
    5.4 多效唑的最适施用浓度
    5.5 多效唑的最适施用时期
    5.6 多效唑的最适施用次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辣椒两段培育冬苗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穴盘苗移栽机自动输送系统的设计与试验[D]. 孙凯. 济南大学, 2020(01)
  • [2]蔬菜组合盘钵体苗全自动移栽机关键部件设计与试验研究[D]. 王蒙蒙.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3]旱地钵体苗自动移栽机理论与试验研究[D]. 崔巍.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4]斜插式瓜类蔬菜嫁接装置机理研究及优化设计[D]. 楼建忠. 浙江大学, 2014(05)
  • [5]马铃薯候选寄主因子基因StTOM1-A、StTOM1-B和StTOM3的克隆和功能鉴定[D]. 宋静静. 广西大学, 2014(01)
  • [6]山葡萄组织培养与离体嫁接亲和性研究[D]. 戴彩虹.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5)
  • [7]烟草轻简化育苗技术研究[D]. 白岩.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8]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以贵阳为例[D]. 祖钰博.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9]烤烟砂培漂浮育苗期喷施脱落酸和多效唑复合制剂控制剪叶次数技术研究[D]. 孙文向. 云南大学, 2012(11)
  • [10]多效唑化控烟苗应用技术研究[D]. 边洺.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辣椒冬苗两段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