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米秸秆NDF与ADF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林[1](2021)在《山西省盐化土饲草玉米需肥规律及品质研究》文中认为雁门关农牧交错带作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山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推进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建设,扩大优质饲草作物种植面积成为重要举措之一。为明确雁门关地区饲用玉米的生物学规律、养分吸收规律和品质形成规律,本试验选择饲草专用型玉米雅玉8号和粮饲通用型玉米屯玉168两个品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3414不完全肥料试验设计,在朔州市应县大黄巍乡颉庄村、应县镇子梁乡东辉耀村和怀仁市毛皂镇毛皂村三个试验基地开展不同类型饲用玉米生物学规律、养分需求规律及品质形成规律的试验研究,探索雁门关地区种植不同类型饲用玉米的合理施肥技术,为该区域发展草畜产业提供技术指导。三年多点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合理施肥下,吐丝期前粮饲通用型玉米干物质累积速率大于饲草专用型玉米,花后反之,饲草专用型玉米的最佳施肥推荐为N 284-300 kg/hm2,P2O5103-120kg/hm2,K2O 60-64 kg/hm2;粮饲通用型玉米的最佳施肥推荐为N 297-325 kg/hm2,P2O5122-135 kg/hm2,K2O 56-66 kg/hm2,饲草专用型玉米饲草收获产量高于粮饲通用型玉米,两种饲草玉米的饲草收获经济效益差异不显着。(2)增施氮肥可显着提高饲草玉米的养分累积量;缺磷缺钾会限制养分积累、过量施入磷钾不会显着提高养分积累量;增施氮磷钾对养分累积速率影响程度表现为氮肥>磷肥>钾肥;两种饲草玉米各生育时期养分吸收量大小为N>K2O>P2O5,以饲草产量作为经济产量时,对氮的需求量饲草专用型玉米大于粮饲通用型玉米,而对磷钾需求量粮饲通用型玉米大于饲草专用型玉米。(3)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两种饲草玉米粗蛋白含量逐渐下降,累积量逐渐增加,增施氮可减缓粗蛋白含量降低速率;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先增加后逐渐减少,累积量逐渐增加,增施氮可降低两种纤维的含量;增施氮还可增加相对饲用价值RFV值,饲草收获期粮饲通用型玉米饲用价值远高于饲草专用型玉米。(4)两种饲草玉米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在饲草收获期均高于播前,粮食收获期恢复到正常水平;土壤有效磷含量饲草收获期与播前相差不大,粮食收获期含量略有下降;以饲草产量作为经济产量时,粮饲通用型玉米对钾的需求高于饲草专用型玉米,推荐施肥量在保证玉米生育期养分需求的同时,未造成土壤环境风险。
高悦[2](2021)在《混合菌对水稻秸秆发酵工艺及体外发酵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
戚竞文[3](2021)在《不同饲料原料体外瘤胃降解规律、发酵特性及对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
陈洋[4](2021)在《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南方生态建设中需要面临最突出的地域问题,治理成效是判断该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而草地畜牧业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探讨石漠化治理模式及其衍生产业发展理论与技术,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地区经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自然地理学、反刍动物营养学、饲料学等学科有关人地协调发展、营养物质消化代谢机理、相对饲用价值评价以及动物补偿性生长等理论,针对石漠化地区野生草灌植被饲料化开发利用的可行性、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耦合关系以及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粗放等科学问题与科技需求,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作为研究示范区。2018-2021年通过野外调查采样、饲用植物营养成分测定以及牛羊增重饲喂试验,运用室内实验分析、综合分析、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石漠化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进行系统研究。对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5种饲用植物的营养品质和饲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开展牛羊健康养殖舍饲饲喂试验进行验证分析。从饲草的栽培管理、饲料化加工方式、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牛羊对于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规律等方面,重点阐明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采食粗饲料消化代谢的影响机理,揭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耦合机制,提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验证,为国家石漠化治理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色饲用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主要受到饲草的栽培管理、饲料化加工方式、牛羊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规律等因素的制约,了解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掌握牛羊对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成分消化代谢规律,有助于促进牛羊的健康养殖。栽培管理主要是通过施肥和刈割等对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产生影响,氮、磷、钾肥的配施效果优于单一施肥,刈割频次和留茬高度关系到饲草正常生长和产量,一定范围内,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随施肥量和刈割频率的增加而增大;加工方式的不同主要影响饲草的保质时间、营养品质、适口性及牲畜的消化吸收利用效率,采取干草调制、干燥制粉、青贮发酵、制粉等加工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饲草营养品质,改善适口性,延长保质时间,促进牲畜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瘤胃是牛羊消化代谢饲料的主要场所,日常饲喂时要根据牛羊瘤胃对粗蛋白、脂肪等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规律科学的配比饲料,保证其营养均衡,从而促进牛羊的健康养殖。2金丝桃(Hypericum kouytchense L.)、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Maxim.)L.)、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L.)Spreng.)、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 Roxb)和芒(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5种饲用植物从整体来看其粗蛋白(CP)含量较低,粗脂肪(EE)含量较高,粗纤维(CF)及磷(P)、钾(K)等矿质营养元素含量适中,各营养成分之间无明显的耦合关系,狼尾草的综合营养品质和饲用价值相对较高,火棘相对较低。5种饲用植物的CP含量在6.12%~12.76%之间,EE含量在2.87%~12.25%,CF含量在5.19%~20.97%,粗灰分(Ash)含量在1.68%~6.93%,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在27.49%~31.48%,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在51.07%~59.35%,P含量在0.11%~0.32%,K含量在0.68%~2.23%,CP、EE、P、K含量差异较为显着(P(27)0.05),而CF、Ash、ADF、NDF含量差异则不明显(P(29)0.05)。应用隶数函数法对5种饲用植物营养品质进行综合排序为:狼尾草(29)皇竹草(29)火棘(29)芒(29)金丝桃;按照总能(GE)、可消化能(DE)、代谢能(ME)等能值指标进行综合排序为:金丝桃(29)狼尾草(29)皇竹草(29)火棘(29)芒;按照可消化养分(TDN)、干物质采食率(DDM)、干物质采食量(DMI)、相对饲用价值(RFV)、粗饲料相对质量(RFQ)等饲用价值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排序为:狼尾草(29)皇竹草(29)芒(29)金丝桃(29)火棘。因此,从营养能量供给水平来看,石漠化地区野生草灌饲料化开发具有可行性。3金丝桃、火棘、狼尾草、皇竹草和芒5种饲用植物替代玉米秸秆饲喂牛羊,整体来看都具有较好的增重效果,但是不同替代比例条件下增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狼尾草的增重效果最为显着(P(27)0.05),而金丝桃和火棘的增重效果则不明显(P(29)0.05)。用上述5种饲用植物替代玉米秸秆作为粗饲料饲喂牛羊时发现,牛羊的采食量显着增加,增重效果较为明显,基本满足了牛羊健康养殖的需要。综合考虑EE、CP、CF等营养物质的供给能力并结合牛羊舍饲饲喂实验的增重效果来看,金丝桃、火棘、狼尾草、皇竹草和芒5种饲用植物替代玉米秸秆饲喂牛时最适宜的添加比例分别为:金丝桃20%,火棘20%,狼尾草40%,皇竹草30%,芒20%;饲喂羊时最适宜的添加比例为:金丝桃20%,火棘20%,狼尾草40%,皇竹草40%,芒30%。4石漠化地区对金丝桃、火棘、狼尾草、皇竹草和芒5种植物进行饲料化开发利用,能够有效扩大饲草料的来源范围,逐步转变“玉米秸秆+精饲料”的传统模式,有利于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牛羊养殖的经济效益。5种饲用植物如果都按其最大增重的替代比例进行投喂,养殖2个月每头牛可节省草料及其成本分别为金丝桃180 kg(成本46.8元),火棘180 kg(成本46.8元),狼尾草360 kg(成本93.6元),皇竹草270 kg(成本70.2元),芒180 kg(成本46.8元);每只羊节可省草料及其成本分别为金丝桃30 kg(成本7.8元),火棘30 kg(成本7.8元),狼尾草为60 kg(成本15.6元),皇竹草60 kg(成本15.6元),芒45 kg(成本11.7元)。目前,活畜牛的市场价格一般为38元/kg,活畜羊的市场价格为70元/kg,每头牛2个月的增重毛收益金丝桃为2289.5元,火棘为2203.62元,狼尾草为3109.16元,皇竹草为2858.36元,芒为2805.92元;每只羊2个月的增重毛收益金丝桃为1015元,火棘为924.7元,狼尾草为1199.8元,皇竹草为1137.5元,芒为1080.1元。5在石漠化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已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良和创新技术,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推广,取得了较好的应用示范效果。根据三个示范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现有及共性技术,在借鉴其他地区相关技术的基础之上,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角度可调牛羊食槽装置、高度可调牛羊食槽装置、新型羊圈结构、牛羊项圈、灭虫装置等关键创新技术,构建了适用于石漠化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技术体系。试验研究从2018年10月份开展以来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和施秉示范区分别建成供饲用资源开发的草灌地面积分别为23.45 hm2、14.23hm2、6.5 hm2。经过试验示范,当地农户“种草养畜”的意识得到了增强,部分地区饲草料短缺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养殖成本降低,养殖效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另外由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含量较低,饲用植物无论是其产量还是营养品质都相对较低,适口性也相对较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其饲料化开发利用。因此,如何进一步改善饲用植物的营养品质并提高其产量就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王春梅[5](2020)在《河西走廊主要栽培牧草的品质对肉牛和绵羊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优质牧草短缺是反刍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导致动物生产依赖于粮食,这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牧草品质直接影响反刍家畜营养物质利用效率,进而关系到精料的补饲量与饲养成本。提高栽培草地的优质牧草供应能力是促进我国反刍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一。维持代谢能需要量的准确测定对肉羊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在我国牧草引种种植历史最悠久的河西走廊,探索了主要利用方式下3种麦类牧草在肉牛瘤胃内的降解特性,不同品质粗饲料型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的对绵羊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影响,和测定了绵羊的维持代谢能需要量,具体研究如下:1)刈割期/刈割茬次对3种麦类牧草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选用8头450±20 kg、3岁的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云岭牛与黄牛杂交一代作为试验动物,进行4(4个样品分组)×2(2个试验期)的不完全拉丁方设计试验,研究5个刈割期/刈割茬次对大麦、黑麦和小麦牧草瘤胃降解特征和能氮平衡的影响。与一次刈割相比,多次刈割的牧草干物质(DM)、有机物(OM)、可消化有机物(DO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有效降解率(ED)及可发酵有机物(FOM)和瘤胃可降解蛋白(RDP)分别增加了14.9、16.7、15.1、16.1、22.6、13.5、15.1和43.7%。多次刈割中,牧草的DM、OM和DOM的ED和FOM均随着刈割茬次增加而降低;除第二茬受施N肥的影响外,CP的ED和RDP也呈下降趋势;同时,黑麦的DM、OM、DOM、NDF和ADF的ED和FOM最高,但CP的ED和RDP在3个品种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一次刈割处理中,随着生育期的推移,牧草DM、OM、DOM、NDF和ADF的快速降解部分、潜在降解部分、降解速率和ED均是随着收获日期的推迟而降低;三个品种中,大麦的营养物质ED最高。因此,黑麦适合用作多次刈割品种,大麦和小麦适合用作一次刈割品种且最佳收获期是抽穗初期。最佳刈割期后,收获时间每推迟1天,DM的ED降低8 g/kg DM。2)玉米秸秆基础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水平对空怀期母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选用12只年龄为3岁、体重为32.6±0.68 kg湖羊×小尾寒羊杂交一代的空怀期母羊,进行3×3的拉丁方试验,研究3个苜蓿替代精料水平(苜蓿:精料分别为0:40、15:25和30:10)对空怀期母羊的营养物质消化率、N利用效率、CH4排放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日粮中玉米秸秆为固定的60%DM,3组日粮等DE和CP。增加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干物质采食量(DMI)、总能采食(GEI)、消化能采食(DEI)、代谢能采食(MEI)、能量平衡(EB)和氮存留(RN)无显着性影响;显着降低消化率、DE/GE和ME/GE,氮采食(NI)、尿N(UN)、UN/MN及尿中NH4+-N损失量,CH4排放、乙酸和乙/丙。增加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增加了瘤胃解蛋白质菌属(Proteiniclasticum)相对丰度,但降低了瘤胃球菌2属(Ruminococcus2)相对丰度。因此,增加苜蓿替代精料水平会减少消化率、CH4排放和UN损失,但能维持同样的DMI。3)黑麦鲜草或干草基础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水平对空怀期母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选用12只年龄为3岁、体重为32.0±0.75 kg湖羊×小尾寒羊杂交一代的空怀期母羊,进行2期的3个苜蓿替代精料水平(苜蓿:精料分别为0:40、15:25和30:10)的试验。日粮中黑麦鲜草或干草为固定的60%DM,3个苜蓿替代精料水平日粮等DE和CP。AH15的消化率显着高于AH0和AH30,同时AH0和AH30之间无显着性差异;随着苜蓿替代精料水平的增加,乙酸和乙/丙比显着增加,但对CH4排放和N及能量利用效率无显着性影响。与干草日粮相比,鲜草日粮能显着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和EB,瘤胃液的p H、乙酸和丙酸;降低丁酸和乙/丙,有减少CH4排放的潜力。苜蓿替代15%的精料和鲜草日粮有显着增加了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芽孢八叠球菌属(Sporosarcina)的相对丰度。因此,15%苜蓿替代精料和饲喂鲜草日粮均能提高消化率,且不会增加CH4排放。4)空怀期母羊维持代谢能需要量的测定和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根据3个消化代谢试验的81只空怀期母羊的能量利用效率的数据及45只羊的绝食代谢数据,以测定维持代谢能需要量(MEm)、评估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能量利用效率及绝食代谢产热(FHP)是否会影响能量利用效率。结果表明,通过EB和MEI数据或FHP数据得到的MEm为0.440或0.511 MJ/kg BW0.75。FHP和EB/MBW、ME/GE、ME/DE、EB/GEI和EB/MEI显着负相关,与CH4-E/GEI、HP/GEI和HP/MEI正相关。相比于AH0,AH15日粮降低了DEI、MEI和HP,但有同样高的EB和能量利用效率。因此,当前使用的饲养标准可能低估了绵羊的MEm。15%苜蓿替代水平和低的FHP挑选有增加能量利用效率的潜力。综上所述,适宜的管理措施能提高麦类牧草的可利用的养分。绵羊玉米秸秆型、黑麦型粗饲料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是可行的,且以15%比例为宜,总的粗饲料比例不宜超过75%。黑麦型粗饲料日粮中,黑麦鲜草日粮能提高营养物利用率,且有减少CH4排放的潜力。研究测得的空怀期母羊的MEm是0.440或0.511 MJ/kg BW0.75,这对指导绵羊生产具有重要的价值。
张朝阳[6](2020)在《草木犀混合青贮对青贮品质、微生物多样性及饲料价值的影响》文中指出草木犀属豆科牧草,蛋白质含量高,单独青贮时因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ater soluble-carbohydrates,WSC)含量低以及缓冲能值高不易青贮成功。本研究通过草木犀分别与青绿玉米、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混合青贮,在青贮过程中,采用常规养分、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高通量测序等测定方法,测定草木犀混合青贮的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微生物种类及多样性以及青贮完成后饲料瘤胃降解特性等,对草木犀混合青贮的品质进行全面评价,为草木犀混合青贮利用提供依据。本试验根据青贮所需最低WSC(占青贮鲜重的3%)设置试验,草木犀与青绿玉米比例为8:2、7:3、6:4、5:5;记为Q8、Q7、Q6和Q5。草木犀与玉米秸秆的混合比例为9:1、8:2、7:3、6:4;记为H9、H8、H7和H6。草木犀与冬小麦秸秆的比例为9:1、8:2;记为M9、M8。进行袋装青贮,在青贮分别在青贮的第1 d、3 d、7 d、15 d、30 d、60 d开袋取样。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草木犀与青绿玉米、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分别混合青贮,在青贮60 d,Q6、H7处理pH值分别降低到3.68、3.77,显着低于其它处理(P<0.05)。各处理WSC含量在青贮前后差异显着,Q5处理从9.32%降低到3.54%,H6处理从8.94%降低到3.71%。各处理干物质(Dry matter,DM)、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和粗脂肪(Ether extract,EE)随草木犀添加比例的降低而升高,且各处理间差异显着(P<0.05)。H6处理NH3-N含量最低为0.66g/kg FM,Q5处理NH3-N为0.76g/kg FM。H6处理乳酸(LA,Lactic acid)和乙酸(Acetic acid,AA)含量分别为4.57%FM,1.63%FM,显着高于其它处理(P<0.05)。在第15d时各处理已检测不到PA,在第7d时各处理均检测不到BA。2.青贮过程中,各处理乳酸菌数量在15 d时达到最高,其中Q6处理乳酸菌数量为11.35 Lg cfu/g,显着高于其它处理(P<0.05)。酵母菌数量随青贮时间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第7 d酵母菌数量达到峰值。霉菌数量呈降低趋势,第30 d时各处理均检测不到霉菌。3.通过高通量测序,各处理微生物菌群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在门水平上,各处理优势菌群为厚壁菌门;在属水平上,草木犀与玉米秸秆混合青贮优势菌群为魏斯氏菌属,占比为33.69%42.56%,草木犀与青绿玉米混合青贮优势菌群为植物乳杆菌属,占比为24.24%44.61%。在Alpha多样性指数上,草木犀与小麦秸秆混合青贮,M9处理Shannon指数为2.84,Simpson指数为0.10,群落丰富度高和物种均匀度高于M8处理;草木犀与青绿玉米混合青贮,Q6处理Shannon指数为2.39,Simpson指数为0.20,群落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高于Q5、Q7和Q8处理;草木犀与玉米秸秆混合青贮,H9处理Shannon指数为2.33,Simpson指数为0.18,群落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高于H6、H7和H8。4.混合青贮72 h体外评价,在012 h,各处理产气量较多,在36 h时各处理产气量达到峰值;在72 h时Q5处理产气量最高为103.57ml。在036 h各处理DMD快速升高,36 h后各处理DMD变化均不大,0-72 h H6处理干物质降解率(Dry matter digestibility,DMD)最高为63.75%。5.通过综合评价,草木犀与玉米秸秆混合青贮时,推荐草木犀添加比例在70%左右;草木犀与青绿玉米混合青贮时,推荐草木犀添加比例在60%左右。
王若楠[7](2020)在《几种饲料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降解特性与其分子结构和木质素单体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反刍动物生产性能受粗饲料质量等的影响,目前粗饲料的质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组分上,而对饲料组分分子结构对质量的影响研究较少。木质素是粗饲料中最难被动物消化利用的部分,而木质素的单体结构组成可能会影响粗饲料的降解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技术是一种快速、直接和对原料无损伤的检测方法,能够用于分析粗饲料分子结构。本研究首先利用高沸醇溶剂法提取不同禾本科和豆科粗饲料的木质素,使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对提取的高沸醇木质素进行分析,比较粗饲料木质素结构的差异,特别是丁香基和愈创木基单体相对含量的比值(S/G)。接着利用传统养分分析法、尼龙袋法、改进的三步体外法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比较禾本科和豆科粗饲料的营养成分、瘤胃降解、蛋白质小肠消化特性及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最后建立利用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和木质素单体组成(S/G)预测粗饲料营养成分和消化特性模型。试验方法和结果如下:第一部分是粗饲料木质素的提取并进行结构表征,试验采用高沸醇溶剂法提取22种粗饲料(11种禾本科,11种豆科)的木质素。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粗饲料高沸醇木质素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粗饲料样品的高沸醇木质素(HBSL)各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主要出现在1800-800cm-1的指纹区。经提取的木质素都体现出了典型的红外吸收峰,可初步判定本试验中的试验材料木质素均为G-S-H型木质素。禾本科样品的HBSL分别在1332cm-1和1258 cm-1处附近的波段,豆科样品的HBSL分别在1366-1317 cm-1和1258 cm-1处附近的波段观察到丁香基和愈创木基单体的典型吸收。禾本科样品中披碱草的S/G的值显着低于其他禾本科饲料的S/G的值(p<0.05)。除紫花苜蓿外,其它品种苜蓿间的HBSL的S/G的值差异不显着(p≥0.05),但高于其它豆科饲料原料品种的HBSL的S/G的值。第二部分是粗饲料营养成分的测定,试验采用传统分析方法,测定禾本科和豆科粗饲料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豆科饲料的干物质(DM)含量的数值范围比禾本科饲料的范围广。豆科饲料的粗蛋白(CP)含量,特别是几种苜蓿的CP含量,要高于禾本科饲料的CP含量。禾本科饲料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要高于大部分豆科饲料的NDF含量。禾本科饲料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的分布范围要比豆科饲料的稍小。饲料间的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的含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禾本科饲料的中性洗涤不溶蛋白(NDIP)和酸性洗涤不溶蛋白(ADIP)比例要稍高于豆科饲料的NDIP和ADIP比例。第三部分是粗饲料瘤胃降解特性及蛋白质小肠消化特性,试验采用瘤胃尼龙袋法测定粗饲料的DM、CP、NDF和ADF的瘤胃降解参数,瘤胃不可降解蛋白的小肠消化率使用改进的三步体外法测定。TFL2007苜蓿的干物质可溶解部分(S)最高。羊草的可降解部分(D)最高。羊草的不可降解部分(U)最低,大豆秸秆的最高。羊草的降解速率(Kd)最低,紫花苜蓿的Kd最高。从整体上看,禾本科与豆科饲料在干物质S部分、D部分和U部分无显着差异(p≥0.05),豆科的Kd和EDDM要显着高于禾本科的(p<0.05)。大豆秸秆CP的S部分最高,但与大部分饲料的差异不显着(p≥0.05)。TFL2007苜蓿CP的D部分最高,大豆秸秆的最低。豆科饲料CP的D部分整体上要显着高于禾本科饲料(p<0.05)。禾本科饲料的RUP显着高于与豆科饲料,而禾本科饲料的EDCP要显着低于豆科饲料。羊草的NDF的S部分最低。大豆秸秆NDF的D部分最低,显着低于其它的饲料(p<0.05)。对于NDF的U部分,大豆秸秆最高,燕麦草最低。禾本科饲料NDF的S和U部分及Kd显着低于豆科饲料,但D部分及EDNDF显着高于豆科饲料(p<0.05)。ADF的S部分最高的是全能苜蓿,最低的是大豆秸秆。羊草的ADF的D部分最高,红小豆秸秆的最低。披碱草的ADF的U部分最低,大豆秸秆的最高。无芒雀麦ADF的有效降解部分最高,大豆秸秆的最低。在整体上,豆科饲料除了D部分显着低于禾本科以外,S、U部分以及Kd均高于禾本科,且差异显着(p<0.05),但EDADF与禾本科差异不显着(p≥0.05)。羊草的瘤胃非降解蛋白的小肠消化率(Idg)最高,刺果甘草的最低。豆科的瘤胃非降解蛋白的小肠消化率变化范围比较宽。结果显示,豆科饲料的小肠可消化蛋白比禾本科饲料的变化范围大,且饲料间的差异比较明显。第四部分是粗饲料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的测定分析,试验利用FTIR分析技术测定22种粗饲料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光谱结构。结果显示:在蛋白质的相关谱带区域内(ca.1705-1472 cm-1),酰胺I带峰面积(A_Amide I)最高的是花生秧。与禾本科相比,豆科饲料间的酰胺II带峰面积的差异性更明显。谷草的酰胺I带和酰胺II带的峰面积比值(A_Amide I/Amide II)显着高于除了花生秧以外的其它饲料(p<0.05),图苜的A_Amide I/Amide II最低。花生秧的酰胺I带和酰胺II带的峰高比(H_Amide I/Amide II)显着高于其它饲料。蛋白质的二级结构α螺旋(α-helix)和β折叠(β-sheet)的光谱显示,紫花苜蓿的α螺旋峰高(H_α-helix)最高,花生秧的β折叠峰高(H_β-sheet)最高。野大麦和羊草的α螺旋和β折叠的峰高比(H_α-helix/β-sheet)最高,图苜的最低。玉米秸秆的纤维复合物的峰面积(A_CELC)最高,TFL2007苜蓿的最低。花生秧的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峰面积(A_STCHO)最高。玉米秸秆的总碳水化合物峰面积(A_CHO)及三个亚峰(cr.1150cm-1,1100 cm-1和1060 cm-1)的峰高最高。大豆秸秆的纤维复合物与总碳水化合物的峰面积比显着高于其它饲料(P<0.05),稻秸的最低。稻秸的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总碳水化合物的峰面积比最低,刺果甘草的最高。野大麦的纤维复合物与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峰面积比最高,花生秧的最低。最后一部分是分析饲料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的分子结构与营养组成和消化特性的关系,试验利用SAS9.4中的PROC CORR模块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利用PROC REG模块的stepwise算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A_Amide I,A_Amide I/Amide II及H_Amide I/Amide II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的H_α-helix可以对禾本科饲料瘤胃降解潜在可消化部分D进行预测。豆科饲料的NDIP含量可以通过A_Amide I,H_Amide II,A_AmideI/Amide II和蛋白质二级结构H_β-sheet作为预测因子建立回归方程(决定系数为0.66)。禾本科饲料的S/G与饲料DM含量呈正相关趋势,与饲料的ADL含量呈负相关趋势。豆科饲料的S/G与DM、NDF、ADF和ADL的含量呈的负相关。S/G与豆科饲料DM的S部分呈负相关趋势,与饲料DM的U部分呈负相关(r=-0.782,p<0.0001),与D部分呈正相关(r=0.798,p<0.0001)。S/G与豆科饲料NDF的D部分呈正相关(r=0.753,p<0.0001),与U部分呈负相关(r=-0.748,p<0.0001)。禾本科饲料的S/G与ADF的S部分呈负相关(r=-0.683,p<0.0001)。S/G与豆科饲料ADF的U部分呈负相关(r=-0.812,p<0.0001),与D部分呈正相关。A_CELC、A_STCHO和A_CHO相互之间的比值和S/G可以对豆科饲料的NDF含量进行估测。A_CELC/STCHO和S/G可以作为ADF含量估测模型中的重要参数(决定系数为0.68)。A_CELC,A_STCHO,ADL含量和S/G可以作为预测因子,对部分禾本科饲料瘤胃降解参数(SDM、KdDM、SNDF、KdNDF、SADF和KdNDF)进行预测。A_CELE/STCHO和ADL含量可以对豆科饲料干物质瘤胃可溶解部分进行估测。A_CELE/STCHO,S/G和ADL含量可以作为豆科饲料的DDM,UDM和UADF的预测模型中的预测因子,决定系数分别为0.85,0.87和0.90。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经分析,提取的高沸醇木质素保留了饲料中木质素的基本结构,试验中的22种粗饲料的高沸醇木质素均为G-S-H型木质素,但饲料间的丁香基和愈创木基单体的相对含量比值有差异。本试验中的,饲料营养价值有差异,豆科粗饲料养分有较高的消化率。粗饲料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饲料的营养价值,并影响消化特性。木质素的丁香基和愈创木基单体的相对含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预测粗饲料消化特性的参数,会影响饲料碳水化合物的降解。可以通过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法快速测定粗饲料分子结构来评价饲料的营养价值及消化特性。
戚如鑫[8](2020)在《稻草与白菜尾菜混贮品质、微生物区系和体外发酵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稻草与白菜尾菜虽属于农作副产物,但也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将稻草和白菜尾菜进行混合青贮不仅可以使这两种农作副产物的养分形成互补,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作副产物的利用率。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养分品质的影响、分析混合青贮微生物群体的优势细菌与真菌区系,并通过体外模拟发酵方式对青贮效果较优的组进行饲用价值评定,以筛选出最优青贮组合。试验一、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养分与品质的影响本部分试验旨在探讨不同稻草与白菜尾菜比例、不同植物乳杆菌和纤维素酶的添加量对混贮养分和品质的影响。分别以稻草和白菜尾菜为青贮原料,采用L9(33)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将稻草尾菜比例、植物乳杆菌、纤维素酶添加量分别按3种不同的梯度进行正交设计,并设置对照组,共10个试验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在以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时分别添加0.030 g/kg植物乳杆菌+0.20 g/kg纤维素酶(1组)、0.035 g/kg植物乳杆菌+0.25 g/kg纤维素酶(2组)、0.040 g/kg植物乳杆菌+0.30 g/kg纤维素酶(3组);在以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5:5时分别添加0.030 g/kg植物乳杆菌+0.25 g/kg纤维素酶(4组)、0.035 g/kg植物乳杆菌+0.30 g/kg纤维素酶(5组)、0.040 g/kg植物乳杆菌+0.20 g/kg纤维素酶(6组);在以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6:4时分别添加0.030 g/kg植物乳杆菌+0.30 g/kg纤维素酶(7组)、0.035 g/kg植物乳杆菌+0.20 g/kg纤维素酶(8组)、0.040 g/kg植物乳杆菌+0.25 g/kg纤维素酶(9组);并设置对照组(CK组)。分别在青贮15、30、45 d进行养分和品质测定。结果显示: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的青贮组(1、2、3组)的感官评分均值均高于其他组,且在青贮45 d时的评分也高于其他组;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的青贮组(1、2、3组)的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WSC)含量、饲料相对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均值均高于其他组,而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washing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washing fiber,ADF)含量均值均极显着低于其他组(P<0.01)。各青贮组的pH均在青贮45 d时达到最低,1、2、3组的pH在青贮45 d时均在4.0以下,且1、2、3组在各青贮时期pH均低于其他组。各青贮时期的氨态氮与总氮之比(Ammonia nitrogen/Total nitrogen,NH3-N/TN)均以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的青贮组(1、2、3组)较低。除CK组外其余青贮组的乳酸(Lactic acid,LA)含量和发酵品质总评分也均在青贮45 d时达到最高,且1、2、3组的LA含量均值和发酵品质总评分均值也均高于其他组。相关性分析及拟合分析表明,CP含量、RFV分别与LA含量、发酵品质总评分呈正相关二次方曲线关系,而与pH呈负相关二次方曲线关系。综上本部分试验表明,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的青贮组(1、2、3组)提升了 CP、LA含量、RFV、发酵品质总评分,降低了 pH、NH3-N/TN,且在青贮 45 d时青贮养分和品质相对其他组更好。试验二、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在试验一的基础上,本部分试验通过对青贮45 d的稻草和尾菜比例为4:6青贮组(1、2、3组)与对照组(CK组)进行细菌和真菌区系的测定,分析青贮中细菌和真菌相对丰度间的相关性、青贮养分与细菌和真菌相对丰度间的相关性、青贮品质与细菌和真菌相对丰度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各组间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均无显着差异(P>0.05)。1、2、3组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均极显着高于CK组(P<0.01),且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相对丰度均极显着低于CK组(P<0.01),肠杆菌属(Enterobacter)、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丰度均显着低于CK组(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与CP、LA含量、RFV、发酵品质总评分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干物质(DM)、NDF、ADF、乙酸(A A)含量、NH3-N/TN、pH则呈负相关关系;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子囊菌门(Ascomycota)、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相对丰度与 DM、NDF、ADF、AA 含量、NH3-N/TN、pH 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CP、LA含量、RFV、发酵品质总评分则呈负相关关系;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相对丰度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呈负相关关系。综上本部分试验表明,与对照组(CK组)相比,稻草和尾菜比例为4:6的青贮组(1、2、3组)提升了混合青贮养分、品质及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混合青贮pH及镰刀菌属(Fusarium)等有害菌的相对丰度。试验三、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模拟瘤胃发酵的影响本部分试验对青贮45 d的稻草和尾菜比例为4:6青贮组(1、2、3组)与对照组(CK组)进行体外模拟发酵试验,通过瘤胃发酵参数、体外培养产气参数、纤维物质降解及其结构观察以评定各青贮组的饲用价值。结果显示:在体外培养12 h时,2组的微生物蛋白(Microbial protein,MCP)浓度显着高于CK组(P<0.05),1、2、3组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otal volatile fatty acids,TVFA)浓度均极显着高于CK组(P<0.01)并以2组最高;在体外培养24 h时,各组间的MCP浓度虽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以CK组最低,3组的TVFA浓度极显着高于CK组(P<0.01);在体外培养36h时,1、2组的MCP浓度均显着高于CK组(P<0.05)并以2组最高,1、2组的TVFA浓度均显着高于CK组(P<0.05)并以2组最高。各组间的累积产气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1、2组的理论最大产气量和潜在产气量均极显着高于CK组(P<0.01)并均以2组最高。虽然各组间的NDF和ADF的36h降解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NDF36 h降解率最高的为2组,ADF36 h降解率最高的为3组。又通过电镜观察体外发酵36 h后的稻草降解情况,发现与CK组相比,1、2、3组的稻草纤维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2、3组的表面附着大量的微生物且降解程度均高于1组和CK组;但与3组相比,2组的稻草除了与3组有相似的表皮结构和表皮下细胞的严重降解外,其梁状结构处还出现了多处因降解产生的缝隙,因此总体以2组的降解程度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CP含量与体外培养累积产气量、MCP浓度呈正相关关系。综上本部分试验表明,与其他组相比,2组不仅瘤胃发酵参数较优,且纤维降解程度也较高,因此该组饲用价值相对较高。综上表明,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的混合青贮组(1、2、3组)其养分、品质均较高;且该三组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均高于CK组,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相对丰度均低于CK组;CP、LA含量、RFV、发酵品质总评分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与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相对丰度呈负相关关系;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相对丰度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呈负相关关系。而当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植物乳杆菌添加量为0.035 g/kg、纤维素酶添加量为0.25 g/kg(2组)进行混合青贮45 d时,其饲用价值相对较高,且较高的养分含量提升了其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降低了 pH及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丰度,促进了其青贮品质的提升。
周文静[9](2020)在《不同品种玉米营养动态及青贮品质和含玉米青贮饲粮育肥湖羊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测定了23个青贮玉米品种生长期营养动态和青贮发酵品质,研究了饲粮玉米青贮配比对育肥湖羊的影响。为青贮玉米品种选择和青贮玉米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一选择23个青贮玉米品种,分别在播种后第92天、97天、102天、107天、112天、125天、130天和第135天采集样品,测定养分变化,在播种后120天测定产量。结果表明生长时间对不同品种青贮玉米茎秆、叶片、果穗以及整株初水分含量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不同生长时间全株青贮玉米DM、A sh、CP、NDF、ADF的含量差异极显着(P<0.01)。测产结果显示J27、J10和J67产量最高,分别为4926.17 kg/亩、4822.46 kg/亩、4822.46 kg/亩,干物质中淀粉含量分别在播种后第125天、130天和130天达到峰值,分别为41.37%、40.26%、43.99%。试验二根据试验一选择产量较高的14个青贮玉米品种进行了青贮发酵试验。在发酵90天后使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测定营养成分。结果表明J1824DM含量为33.13%,极显着高于其他品种(P<0.01),J1825CP含量为9.39%,极显着高于其他品种(P<0.01),而J1814的EE含量极显着高于其他品种(P<0.01),为2.90%。J1819淀粉含量极显着高于其他品种(P<0.01),为30.47%。J67发酵后乳酸含量为64.46 g/kg,极显着高于其他品种(P<0.01),J1824pH极显着高于其他品种(P<0.01)。各品种的相对饲喂价值(RFV)由高到低依次为J1804(149.33)>Z29(142.79)>J1824(140.95)>J1819(140.54)>J1814(139.35)>J10(139.10)>J1818(138.84)>J17(137.22)>N1506(136.42)>J1820(135.47)>J1825(133.97)>J67(132.90)>J27(130.99)>J1815(129.62)。试验三选取72只具有遗传背景、日龄相同,健康无病,生长状况良好的3月龄湖羊公羔,根据初生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4种粗饲料中玉米青贮占比不同的全混合饲粮,分别为:粗饲料100%为玉米秸秆(CS)、粗饲料中33%为全株玉米青贮(33MS)、粗饲料中66%为全株玉米青贮(66MS)、粗饲料100%为全株玉米青贮(MS),预试期1周,正试期9周。试验结果表明:(1)饲粮粗饲料中玉米秸秆与玉米青贮不同配比对育肥湖羊生长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无显着影响(P>0.05);(2)饲粮NDFD(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和ADFD(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随饲粮中玉米青贮占粗饲料比例的升高呈线性升高(P<0.05),MS组DNFD(69.71%)和ADFD(58.11%)均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饲粮中玉米青贮占粗饲料的比例显着影响CP消化率(P<0.05),其中33MS组最高,为76.17%;(3)66MS组肌肉pH45min以及滴水损失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66MS组戊酸含量显着高于CS组(P<0.05),瘤胃背囊亮度显着低于其它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和收获时品质,推荐民勤县种植J27、J10和J67,适宜的收获时间分别为播种后125天、130天和130天;同时考虑全株青贮90天后的RFV品质,优先推荐种植J10。综合生产效率和饲料加工效率,在精粗比为85:15的PTMR(全混合颗粒日粮)中,粗饲料中玉米青贮的比例以1/3为宜。
李娜[10](2020)在《体外法研究不同粗饲料来源纤维组分对瘤胃发酵及菌群结构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采用体外发酵的方法,五种不同粗饲料来源(稻草、玉米秸秆、苜蓿干草、全株玉米青贮和燕麦草)的中性洗涤纤维(NDF)或酸性洗涤纤维(ADF)作为培养底物进行体外培养,研究其对瘤胃发酵、纤维素酶活性、细菌菌群及纤维降解菌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试验一:研究不同粗饲料来源NDF、ADF对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以不同饲料来源的NDF,ADF为研究对象,不同饲料来源的NDF,ADF组体外瘤胃培养液pH均没有显着差异,但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浓度均存在着显着的差异;不同饲料来源NDF组体外瘤胃培养液中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存在着显着的差异,但不同饲料来源ADF对其的影响未呈现显着差异。以同一饲料来源NDF与ADF为研究对象,总体来说,去除半纤维素后,会使体外瘤胃培养液pH升高,挥发性脂肪酸、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浓度降低。试验二:研究不同粗饲料来源NDF、ADF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以不同饲料来源的NDF,ADF为研究对象,不同粗饲料来源NDF组体外瘤胃培养液中羧甲基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力存在显着的差异;不同粗饲料来源ADF组体外瘤胃培养液中微晶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存在着极显着的差异。以同一饲料NDF与ADF为研究对象,五种饲料ADF组体外瘤胃培养液中纤维素酶活力均高于NDF组。试验三:研究不同粗饲料来源NDF、ADF对体外瘤胃细菌菌群结构及纤维降解菌的影响。以不同饲料来源的NDF,ADF为研究对象,基于门水平分类,不同粗饲料来源NDF组体外瘤胃培养液中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其物种的多样性和物种组成结构存在显着的差异;不同粗饲料来源ADF组体外瘤胃培养液中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梭杆菌门和拟杆菌门,其物种的多样性未呈现显着差异,但菌群结构有一定差异。以同一饲料NDF与ADF为研究对象,五种粗饲料NDF组体外瘤胃培养液中物种多样性均高于ADF组,基于门水平分类,体外瘤胃培养液中的菌群结构也呈现了显着的差异。综上所述:不同饲料来源的NDF,ADF和同一饲料NDF与ADF对瘤胃发酵、纤维素酶活性和瘤胃细菌多样性、菌群结构以及纤维降解菌的相对丰度的影响皆存在差异。试验结果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粗饲料来源的NDF与ADF在奶牛瘤胃的降解特点,同时也有助于探索不同粗饲料来源纤维对瘤胃细菌菌群结构的影响规律。
二、玉米秸秆NDF与ADF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秸秆NDF与ADF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盐化土饲草玉米需肥规律及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饲草玉米生长发育规律研究进展 |
1.3.2 饲草玉米养分吸收规律研究进展 |
1.3.3 饲草玉米品质研究 |
1.3.4 施肥对饲草玉米生产土壤环境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基础理化性质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2.1 试验的施肥量设计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试验材料 |
2.3.1.1 试验作物 |
2.3.1.2 试验肥料 |
2.3.1.3 试验地点 |
2.3.1.4 取样设计 |
2.3.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3.3.1 产量的测定 |
2.3.3.2 相关实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
2.4 统计分析 |
2.4.1 试验计算公式 |
2.4.2 试验数据分析 |
第三章 饲草专用型玉米与粮饲通用型玉米生物学研究结果 |
3.1 不同施肥处理对饲草专用型玉米与粮饲通用型玉米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
3.1.1 饲草专用型玉米的干物质累积量 |
3.1.2 粮饲通用型玉米的干物质 |
3.1.3 两种玉米的干物质对比 |
3.2 不同施肥对饲草专用型玉米与粮饲通用型玉米产量的影响 |
3.2.1 饲草专用型玉米的饲草产量 |
3.2.2 粮饲通用型玉米的饲草产量 |
3.2.3 粮饲通用型玉米的粮食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 |
3.3 饲草专用型玉米与粮饲通用型玉米的拟合方程 |
3.3.1 不同氮磷钾配比对两种玉米产量的单因素分析 |
3.3.1.1 一元二次单因素线性分析 |
3.3.1.2 线性加经济的单因素分析 |
3.3.2 不同氮磷钾配比对两种玉米的三因素分析 |
3.3.2.1 饲草专用型玉米饲草三元二次拟合方程 |
3.3.2.2 粮饲通用玉米的三元二次拟合方程 |
3.4 对饲草专用型玉米与粮饲通用型玉米的经济效益对比 |
3.5 小结 |
第四章 饲草专用型玉米与粮饲通用型玉米养分吸收规律研究 |
4.1 饲草专用型玉米的养分吸收规律影响 |
4.1.1 饲草专用型玉米氮素累积吸收规律 |
4.1.2 饲草专用型玉米磷素累积吸收规律 |
4.1.3 饲草专用型玉米钾素累积吸收规律 |
4.2 粮饲通用玉米的养分吸收规律影响 |
4.2.1 粮饲通用型玉米氮素累积吸收规律 |
4.2.2 粮饲通用型玉米磷素累积吸收规律 |
4.2.3 粮饲通用型玉米钾素积累吸收规律 |
4.3 两种玉米的养分吸收规律的差异比较 |
4.3.1 养分回收利用率对比 |
4.3.2 千公斤饲草产量需求量的差异对比 |
4.4 小结 |
第五章 饲草专用型玉米与粮饲通用型玉米品质形成规律研究 |
5.1 不同施肥处理对饲草专用型玉米品质的影响 |
5.1.1 饲草专用型玉米粗蛋白变化规律 |
5.1.2 饲草专用型玉米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与累积量 |
5.1.3 饲草专用型玉米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与累积量 |
5.2 不同施肥处理对粮饲通用型玉米品质的影响 |
5.2.1 粮饲通用型玉米的粗蛋白的变化规律 |
5.2.2 粮饲通用型玉米的中性洗涤纤维 |
5.2.3 粮饲通用型玉米的酸性洗涤纤维 |
5.3 两种玉米的品质对比 |
5.3.1 两种玉米的干物质可食率(DMI)对比 |
5.3.2 两种玉米的可消化干物质(DDM) |
5.3.3 两种玉米的的相对饲用价值RFV比较 |
5.3.3.1 饲草专用型玉米的相对饲用价值的研究 |
5.3.3.2 粮饲通用型玉米的相对饲用价值的研究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两种饲草玉米种植中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6.1 饲草玉米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6.1.1 饲草玉米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6.1.2 饲草专用型玉米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
6.1.3 饲草专用型玉米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6.2 粮饲通用型玉米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6.2.1 粮饲通用型玉米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6.2.2 粮饲通用型玉米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
6.2.3 粮饲通用型玉米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果与展望 |
7.1 结论与讨论 |
7.1.1 两种饲草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 |
7.1.2 两种饲草玉米的养分需求规律 |
7.1.3 两种饲草玉米的品质形成规律 |
7.1.4 两种饲草玉米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现状 |
(一)饲用资源与牛羊健康养殖 |
(二)喀斯特地区饲用资源与牛羊健康养殖的特点 |
(三)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进展与展望 |
二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四)数据资料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三 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采食粗饲料消化代谢影响机理 |
(一)特色饲用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影响机理 |
1 栽培管理对于饲用资源高效利用的影响 |
2 加工方式对于饲用资源高效利用的影响 |
(二)牛羊采食粗饲料消化代谢的机理 |
1 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 |
2 牛羊对于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规律 |
四 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耦合机制 |
(一)特色饲用资源营养品质分析与饲用价值评价 |
1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
2 能值的评定 |
3 饲用价值评价 |
(二)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 |
1 饲用资源开发对于牛增重的影响 |
2 饲用资源开发对羊增重的影响 |
3 饲用资源开发对牛羊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 |
五 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
(一)喀斯特地区现有成熟技术 |
1 种植管理技术 |
2 饲料化加工技术 |
3 牛羊舍饲技术 |
(二)喀斯特地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
1 牛羊食槽改良技术 |
2 牛羊圈舍优化技术 |
3 牛羊健康养殖技术 |
(三)技术应用示范与验证 |
1 示范点的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
3 示范点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
4 示范点规划设计与技术应用示范过程 |
5 示范点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
六 结论与讨论 |
1 主要结论 |
2 主要创新点 |
3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5)河西走廊主要栽培牧草的品质对肉牛和绵羊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刈割期/刈割茬次对麦类牧草品质的影响 |
1.2.2 精粗比和牧草品质对采食量的影响 |
1.2.3 精粗比和牧草品质对消化率的影响 |
1.2.4 反刍动物甲烷排放 |
1.3 研究思路与目标 |
1.3.1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刈割期/刈割茬次对麦类牧草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刈割牧草来源 |
2.2.2 瘤胃降解试验设计 |
2.2.3 营养成分测定 |
2.2.4 尼龙袋降解率和降解参数及能氮平衡计算 |
2.2.5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牧草主要营养成分 |
2.3.2 品种和利用方式对牧草瘤胃降解参数和能氮平衡的影响 |
2.3.3 品种和刈割时间对牧草瘤胃降解参数和能氮平衡的影响 |
2.3.4 不同品种的适宜利用方式和最佳刈割期 |
2.3.5 牧草品质与瘤胃降解参数和能氮平衡的相关性关系 |
2.3.6 用牧草品质预测瘤胃降解参数和能氮平衡 |
2.4 讨论 |
2.4.1 利用方式对牧草有效降解率和能氮平衡值的影响 |
2.4.2 刈割茬次对牧草有效降解率和能氮平衡值的影响 |
2.4.3 刈割期对牧草有效降解率和能氮平衡值的影响 |
2.4.4 牧草品质对其瘤胃降解率和能氮平衡值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玉米秸秆基础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水平对空怀期母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设计和日粮 |
3.2.2 样品采集和测定方法 |
3.2.3 呼吸代谢仓 |
3.2.4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采食量和消化率 |
3.3.2 能量利用效率 |
3.3.3 氮采食、排泄和利用 |
3.3.4 CH4排放 |
3.3.5 瘤胃发酵参数 |
3.3.6 瘤胃微生物 |
3.4 讨论 |
3.4.1 采食量和全肠道消化率 |
3.4.2 氮利用率 |
3.4.3 CH4排放 |
3.4.4 瘤胃发酵参数 |
3.5 小结 |
第四章 黑麦鲜草或干草基础日粮中苜蓿等量替代精料水平对空怀期母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设计和日粮 |
4.2.2 样品采集和测定方法 |
4.2.3 呼吸代谢仓 |
4.2.4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采食量和消化率 |
4.3.2 能量利用效率 |
4.3.3 氮采食、排泄和利用 |
4.3.4 CH4排放 |
4.3.5 瘤胃发酵参数 |
4.3.6 瘤胃微生物 |
4.4 讨论 |
4.4.1 苜蓿替代精料水平 |
4.4.2 干草和鲜草 |
4.5 小结 |
第五章 空怀期母羊维持代谢能需要量的测定和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动物与日粮 |
5.2.2 代谢仓测定 |
5.2.3 样品收集与样品测定 |
5.2.4 维持代谢能需要量计算方法 |
5.2.5 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数据概况 |
5.3.2 MEm的线性回归方程 |
5.3.3 能量利用效率和FHP的线性相关性关系 |
5.3.4 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维持能测定 |
5.4.2 能量利用效率和FHP的线性相关性关系 |
5.4.3 苜蓿替代精料水平对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草木犀混合青贮对青贮品质、微生物多样性及饲料价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草木犀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草木犀混合青贮对青贮品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草木犀混合青贮微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 |
3.1 材料及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草木犀混合青贮饲料价值评价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几种饲料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降解特性与其分子结构和木质素单体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粗饲料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2 木质素分子结构研究 |
1.2.1 木质素的研究进展 |
1.2.2 木质素的来源与结构 |
1.2.3 木质素结构的分析测定 |
1.2.4 木质素的提取方法 |
1.3 木质素对饲料中木质纤维素降解性的影响 |
1.4 反刍动物饲料消化率的测定 |
1.4.1 尼龙袋法 |
1.4.2 反刍动物小肠蛋白消化率的测定 |
1.5 红外光谱技术特点及应用 |
1.5.1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在木质素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
1.5.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在蛋白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
1.5.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在碳水化合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木质素的提取及结构表征 |
2.1.1 试验材料 |
2.1.2 高沸醇木质素的提取方法 |
2.1.3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分析木质素结构 |
2.1.4 数据统计 |
2.2 粗饲料常规化学组分及降解特性测定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2.2.3 饲料瘤胃降解率 |
2.2.4 饲料蛋白质的小肠消化率测定 |
2.2.5 样品化学成分分析 |
2.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3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分析饲料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结构 |
2.3.1 试验材料 |
2.3.2 光谱的采集 |
2.3.3 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结构的分析 |
2.3.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4 相关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木质素的红外结构表征 |
3.1.1 禾本科饲料HBSL的红外光谱分析 |
3.1.2 豆科饲料HBSL的红外光谱分析 |
3.1.3 饲料HBSL的 S/G的比较 |
3.2 饲料营养成分特性 |
3.2.1 禾本科饲料营养成分特性 |
3.2.2 豆科饲料营养成分特性 |
3.3 饲料营养成分消化特性 |
3.3.1 禾本科和豆科饲料瘤胃降解特性比较 |
3.3.2 禾本科和豆科饲料蛋白质小肠消化特性比较 |
3.4 饲料分子结构 |
3.4.1 饲料蛋白质分子结构光谱参数 |
3.4.2 饲料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光谱参数 |
3.5 饲料分子结构与饲料营养组成及代谢特性的关系 |
3.5.1 饲料蛋白质分子结构与蛋白质化学成分的关系 |
3.5.2 饲料蛋白质分子结构与蛋白质瘤胃降解参数和小肠消化特性之间的关系 |
3.5.3 饲料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结构与化学组分的关系 |
3.5.4 饲料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结构与干物质瘤胃降解参数之间的关系 |
3.5.5 饲料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结构与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瘤胃降解参数之间的关系 |
3.6 利用饲料分子结构预测饲料营养组分及消化特性模型 |
3.6.1 利用饲料蛋白质结构预测蛋白质营养组分及消化模型 |
3.6.2 利用粗饲料碳水化合物及木质素结构估测干物质和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组成及消化代谢特性并建立预测模型 |
4 讨论 |
4.1 饲料木质素提取及红外结构表征 |
4.2 饲料的常规营养成分特性 |
4.3 饲料消化特性比较 |
4.3.1 饲料瘤胃降解特性比较 |
4.3.2 饲料蛋白质小肠降解特性比较 |
4.4 饲料分子结构特征及其与营养价值的关系 |
4.4.1 饲料蛋白质分子结构光谱特征 |
4.4.2 饲料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光谱参数特征 |
4.4.3 饲料蛋白质分子结构与营养价值相关性分析 |
4.4.4 饲料碳水化合物与木质素结构与营养价值相关性分析 |
4.5 利用饲料分子结构估测营养价值及消化代谢特性并建立预测模型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稻草与白菜尾菜混贮品质、微生物区系和体外发酵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江苏地区农作副产资源概况及其营养价值 |
1.2 农作副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1.2.1 农作副产肥料化 |
1.2.2 农作副产能源化 |
1.2.3 农作副产饲料化 |
1.3 农作副产青贮饲料化利用技术 |
1.3.1 秸秆青贮饲料化利用技术 |
1.3.2 尾菜青贮饲料化利用技术 |
1.4 农作副产混合青贮技术及其应用 |
1.4.1 农作副产混合青贮技术 |
1.4.2 农作副产混合青贮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5 小结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养分与品质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稻草与白菜尾菜原料的营养成分 |
2.2.3 试验方法 |
2.2.4 检测指标与方法 |
2.2.5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感官评定的影响 |
2.3.2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营养成分的影响 |
2.3.3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
2.3.4 不同处理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养分与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
2.4 讨论 |
2.4.1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感官评定的影响 |
2.4.2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营养成分的影响 |
2.4.3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3章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2.3 青贮中微生物区系测定 |
3.2.4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细菌区系的影响 |
3.3.2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真菌区系的影响 |
3.3.3 不同处理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养分和品质与微生物区系的相关性分析 |
3.4 讨论 |
3.4.1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细菌区系的影响 |
3.4.2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真菌区系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4章 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模拟瘤胃发酵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动物与瘤胃液的采集 |
4.2.3 人工瘤胃缓冲液的配置 |
4.2.4 试验设计 |
4.2.5 检测指标与方法 |
4.2.6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培养产气参数的影响 |
4.3.2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培养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4.3.3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发酵纤维类物质降解的影响 |
4.3.4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养分与体外培养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4 讨论 |
4.4.1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培养产气参数的影响 |
4.4.2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培养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4.4.3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发酵纤维类物质降解的影响 |
4.5 小结 |
全文总结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不同品种玉米营养动态及青贮品质和含玉米青贮饲粮育肥湖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玉米秸秆和全株玉米青贮营养价值 |
1.1.1 玉米秸秆营养价值 |
1.1.2 全株玉米青贮的营养价值 |
1.2 品种与生长时间对全株玉米青贮的影响 |
1.2.1 品种对全株玉米青贮的影响 |
1.2.2 收获时间对全株玉米青贮的影响 |
1.3 全株玉米青贮对反刍动物的影响 |
1.3.1 全株玉米青贮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
1.3.2 全株玉米青贮对反刍动物养分消化的影响 |
1.3.3 全株玉米青贮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的影响 |
1.3.4 全株玉米青贮对反刍动物肉品质和乳品质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2.1 不同品种青贮玉米营养动态的研究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与分析 |
2.1.3 讨论 |
2.1.4 小结 |
2.2 不同品种全株玉米青贮品质的研究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2.3 讨论 |
2.2.4 小结 |
2.3 不同玉米秸秆和全株玉米青贮配比TMR颗粒料育肥湖羊效果研究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结果与分析 |
2.3.3 讨论 |
2.3.4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与展望 |
3.1 研究结论 |
3.2 研究创新点 |
3.3 研究存在的问题 |
3.4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体外法研究不同粗饲料来源纤维组分对瘤胃发酵及菌群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粗饲料来源纤维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粗饲料来源纤维对瘤胃纤维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粗饲料来源纤维对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
5.1 结论 |
5.2 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玉米秸秆NDF与ADF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盐化土饲草玉米需肥规律及品质研究[D]. 杨林. 山西大学, 2021
- [2]混合菌对水稻秸秆发酵工艺及体外发酵特性的研究[D]. 高悦.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3]不同饲料原料体外瘤胃降解规律、发酵特性及对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D]. 戚竞文.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4]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D]. 陈洋.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5]河西走廊主要栽培牧草的品质对肉牛和绵羊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影响[D]. 王春梅. 兰州大学, 2020(01)
- [6]草木犀混合青贮对青贮品质、微生物多样性及饲料价值的影响[D]. 张朝阳. 塔里木大学, 2020(10)
- [7]几种饲料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降解特性与其分子结构和木质素单体关系的研究[D]. 王若楠.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8]稻草与白菜尾菜混贮品质、微生物区系和体外发酵性能的研究[D]. 戚如鑫. 扬州大学, 2020
- [9]不同品种玉米营养动态及青贮品质和含玉米青贮饲粮育肥湖羊的研究[D]. 周文静. 兰州大学, 2020(01)
- [10]体外法研究不同粗饲料来源纤维组分对瘤胃发酵及菌群结构的影响[D]. 李娜. 宁夏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