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击IT时代的人才“软肋”(论文文献综述)
龙仲城[1](2021)在《职业高中汽修专业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全面实施,怎样上好职业高中数学课程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职业高中兼具技能教育和基础教育双重属性,这要求职业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立足于本校生源和专业技术课程的需要,走专业化特色的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之路。本文以PL职业高中汽修专业为例,通过对学校师生问卷调查,通过对统计结果的数据分析,了解到汽修专业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以下问题:基础差,兴趣弱,定位不清晰,不能满足专业需要。本文基于5W1H管理学理论和ARCS动机理论建立了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混合模型。该模型包括用5W1H分析的教学目标,用ECRS理论分析的教学内容,用ARCS动机理论进行的课程设计。通过该模型,明确了汽修专业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了汽修专业数学教学内容,搭建了课程设计框架,开发了基于兴趣指数的评价系统。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基于该模型的校本课程设计不仅能提高汽修专业学生学习成绩,还能大幅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本研究丰富了中职数学校本课程的设计理论,为职业高中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借鉴。
李子[2](2021)在《新媒体时代剧院品牌传播模式探究 ——以国家大剧院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不断推动,“互联网+”在演艺产业发展中的比重不断增长。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疫情影响加之5G赋能,演艺产业线上线下的融合尤为突出,其业态从以往的网络IP、直播、网络音乐、视频播放转变成为体系化的“云演艺”生态。剧院作为演艺产业最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成为文化内容创意、品牌建设以及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剧院的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渠道和线下演出内容,其品牌传播开始在剧院战略实施中占据强有力地位。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在数字化产业推动,“云演艺”生态形成阶段,勇于创新,加速品牌推广;拓展渠道,占据新型赛道的入局高点;开拓线上品牌,助推终端线下,缔造剧院品牌传播新的“媒体事件”。为新媒体时代,中国剧院品牌推广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品牌传播的视角聚焦中国剧院品牌发展,梳理国内剧院品牌发展现状,并着重分析国家大剧院品牌传播新模式,在经典传播模型5W模式的理论支持下,解析新业态中国家大剧院创新与变革后的优势与挑战。最后,综合分析案例,结合工作经验,提出新媒体时代我国剧院品牌传播创新发展可遵循的路径方法,旨在为我国剧院品牌传播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陈友海[3](2020)在《乐亭县政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虽然政务微信公众平台己经成为县级政府发布公告信息、提供政务服务的重要网络平台,但作为一种新的政务运营管理模式,由于缺少人、财、物、技的支撑,导致众多平台成为摆设,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融媒体发展时代下县级政务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管理,目的是通过对“乐亭发布”政务微信公众平台的深入分析与研究,以期构建出一套能够为政府节省人力资源、为群众节约生活成本的县级政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管理策略。首先,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相关概念理论,并对国内外在政务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内容以及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为研究“乐亭发布”的运营管理奠定扎实理论基础,从而找出合适的分析方法,挖掘研究的空白地带。其次,以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针对“乐亭发布”的应用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并从政务信息传播,政务服务效率、政民互动效果和运营管理体系4个维度对“乐亭发布”的运营管理进行分析与阐述。再次,运用SWOT理论对“乐亭发布”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从运营管理、信息发布、政务服务、政民互动、部门协调五个方面提出完善“乐亭发布”的运营管理的保障措施。县级政务微信公众平台的蓬勃发展,也将自身问题日益暴露,相信本文的研究,不仅能为“乐亭发布”政务微信公众平台实现政府节省人力资源,群众节约生活成本的目标,也能为其他县级政务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化提升提供借鉴参考。
杜成斌[4](2020)在《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的舆论环境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和新闻舆论工作。他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对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重大机遇和现实问题做了深刻阐述;对国内外传播格局和舆论环境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做出了科学研判;对推进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工作做出了明确指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和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对于应对当前国内外舆论环境态势、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坚守互联网舆论阵地、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需要积极舆论的支撑,让积极舆论成为舆论环境的主流需要有效的舆论环境治理。舆论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舆论环境治理的目标是营造积极舆论,去除消极舆论。只有发展理性、健康的社会舆论,抵制消除非理智和不健康的社会舆论,才能让积极舆论成为社会舆论的主导力量,从而营造出积极舆论环境,构建良好的舆论生态。积极的舆论一般表明了当前社会发展的良好状况,掌控和引导舆论的能力也往往体现着一个政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水平。宣传思想工作是党和政府历来就重视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通过传统媒体与主流媒体的融合、互联网治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工程,提升了网络和信息安全,提高了国际话语权,彰显了文化自信,增强了人民精神力量。这一系列工作和举措统一团结了全党全社会思想,巩固壮大了主流思想舆论,为我国积极舆论环境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论文在系统梳理和阐释了意识形态安全、舆论环境治理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舆论环境治理的战略价值,分析了国内外舆论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介绍了国外代表性国家舆论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最后提出了我国舆论环境治理的策略。根据以上研究思路,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维护和提升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着重进行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第一章,意识形态安全和舆论环境治理的相关理论分析。本章需要梳理意识形态安全和舆论环境治理的相关理论,理清意识形态安全与舆论环境治理的关系,概括舆论环境治理能力具体包含哪几方面,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第二章,舆论环境治理的战略价值分析。舆论环境治理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体现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事关国家利益,是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不可分割的部分。有效的舆论环境治理,对我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社会总体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第三章,当前我国社会舆论环境治理当中存在的问题。本章分析了当前我国舆论环境治理面临的内部和外部挑战。内部挑战包括谣言蛊惑人心,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公众认知,消极社会情绪引发社会焦虑,网络舆论软暴力挑战法律和道德秩序,“高级黑”给舆论环境治理设置了新的障碍等;外部挑战包括某些西方媒体在国际社会制造、散播我国的消极舆论,外部敌对势力干涉我国舆情等。这些挑战对当前我国积极舆论环境建设造成了很大阻碍,也是舆论环境治理亟待解决的问题。第四章,当前我国舆论环境治理当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本章从政府、媒体、网民、社会转型以及外部原因等方面出发,分析影响我国舆论环境治理的原因。其中既有我们自身舆论管理工作的不足,也有国际社会话语权不均衡的原因。第五章,舆论环境治理的国外经验与教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舆论治理工作中取得了积极的成绩。当前的国际舆论疆界日渐模糊,西方发达国家经常发挥其舆论统摄、引领的作用,而绝大部分欠发达国家的舆论则只能被引领、被弱化和被忽略。国际社会中既有一些国家在舆论管理中积极有为,提升了国家安全和国际影响力;也有部分国家的舆论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国家利益受损。这些经验教训对我国的舆论环境治理既有借鉴意义又有警示意义。第六章,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的舆论环境治理策略。根据上述问题及原因分析,本章从舆论环境治理的构成要素出发,明确治理对象和治理内容,拓展和优化治理载体,有的放矢地进行全方位治理,提高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最后形成良好的治理效果。
古扎力阿依·尔肯[5](2020)在《医用词语的泛化研究》文中认为医用词语泛化是指医用词语即医学术语,医学日常用语,医学熟语突破原有的领域进入其他领域,也就是说,本适用于医学领域内的词语语义推演到其他领域的多种事物上。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词语和利用互联网相结合的方式获取医用词语泛化的语料,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几个版本的比较分析得出了医用词语泛化数量仍然在递增这一语言客观现实。论文对已找出的目标词语按泛化类别和分布领域进行分类。另外,由于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发生泛化的医用词语存在深浅之分,所以对其进行分类,其中显示原义加上泛化义的医用词语占多数。本文认为,医用词语泛化有量大面广,功能增值,泛化不均衡性等几个特点。医用词语词义泛化的途径主要是借助事物的相关相似性,完成医用词语泛化过程的重要理据是隐喻、借代和引申方式泛化。医学专用词语发生泛化由两大因素引起,即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内因是由修辞学、词义学等语言本身的因素造成的,属于语言学的范围,而外因是由非语言本身的社会因素造成的,属于社会学的范围。医用词语以原形直接进入共同语和通过构形的改换进入共同语。医用词语的社会化,既是一种必然的语言变异和动态发展的趋势,也是交际需要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医用词语的泛化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探讨,将深化对医学领域词汇发展的认识,也为今后的词汇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蕾[6](2020)在《中泰公益视频广告传播策略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泰国公益广告在世界广告舞台占据重要地位,自1995年起屡次斩获国际性广告大奖。中国公益广告起步于1986年贵阳电视台“节约用水”公益短片,经过几十年的蜕变,整体创作水平显着提升。我国公益广告在整体投放量等方面虽远超泰国,但广告国际影响力相较泰国仍有差距。纵观两国公益广告基本特征,从公益选题到内容创意、从叙事手段到情感表达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对两国公益广告传播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可为我国公益广告未来发展开辟新的研究范式。本论文以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为主要理论基础,以中泰公益视频广告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完中泰公益广告传播现状之后,借助SPSS软件总结两国公益视频广告传播策略各方面的差异特征。采用案例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对视频网站2012到2019年间上传的中泰公益广告进行剖析,样本主要来自全球最大视频网站Youtube,短缺样本从国内主流视频网站优酷、腾讯网抽取补充。研究发现,中泰公益视频广告在运作主体和主题内容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创意战略方面则差异不明显。中国公益广告主要是政府主导、官媒制播;泰国公益广告运作主体呈现多元化特点,除企业外媒体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亦主动介入。中国公益广告以社会热点为主要话题类型,泰国倾向选取“生活情感”类微观主题进行演绎,两国公益广告同一主题的具体内容呈现不同特点。中泰两国都善于借用象征性联想、心理鼓动等创意手法传递广告内涵,中国较泰国多使用事实和名人证言,基于理性诉说公益道理。根据以上对中泰公益视频广告传播策略的对比结果,本文最后对中泰公益广告传播差异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并从优化运行机制、完善广告选题策划等角度对中国公益广告未来发展提出可行建议。
倪莉萍[7](2020)在《语篇衔接理论指导下的汉英学术翻译 ——以《媒介地理学》第九章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不同于文学翻译和法律翻译,学术翻译主要为某个专业领域内的读者和学者服务,帮助他们跨越语言障碍,搭建友好交流的桥梁。因此学术翻译对译者的要求更高,除了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和基础翻译技能,还需要对涉及的专业领域有所了解,才能最贴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更准确、更流畅地传达原作者的意图。本文主要以《媒介地理学》一书中第九章的汉译英翻译实践为例,试通过比较中文和英语中陈述句的主位—述位结构,初步总结学术文本汉译英中,可采用的主位—述位调整策略及实用、有效的语篇衔接技巧。经过研究,文章简要总结了英汉双语间陈述句的结构相似点与差异点,对翻译任务可能产生的障碍及相应可采用的翻译策略。针对符合“主语+谓语+宾语”的汉语句,或大致符合“已知信息+新信息”的汉语句,在不改变原文表达意图和句子重心的情况下,可以保留原文主位—述位结构;针对汉语原文从句或述位部分过多过长、汉语重要信息置于句末的述位位置、议论结构不清晰或与上文联系不够紧密的情况下,可采用改变原文主位—述位结构的翻译策略。同时,笔者也提出,英汉双语句式多变,有时也需译员整合两种不同翻译策略,以达到优质译文的目的。
奚鹏博[8](2020)在《微信影评发展现状研究》文中认为电影批评是针对电影创作及其传播而展开的理论研究和批评方式,在电影文化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批评形态和风格受到不同媒介属性的深刻影响。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中国电影批评生态也发生了全方位的变更。本文聚焦于新媒体语境下微信影评的发展与生存现状,重点剖析其创作主体、艺术特色、传播形式、商业价值及行业贡献。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微信公众号平台上的电影批评。第一章梳理了中国电影批评的话语阵地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平台的演变进程,初步阐释了微信影评的社交传播属性和媒介融合模式,并将其创作主体按照学术研究领域、影视行业领域和社会公众领域划分为三个类型。第二章从内容体系、话语形式、传播手段、话语价值等四个角度分析了微信影评的特征和优势,其内容体系主要通过文本解读、理论研讨、主题延展三个维度进行建构;其传播优势则体现在传播内容的及时性、传受双方的交互性和传播载体的多样性等方面。第三章讨论微信影评现阶段的发展困境,包括同质化严重、深度性缺失和话语暴力现象等,通过剖析困境产生的原因,尝试从创作者、行业和媒介平台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建议,以期对其未来发展产生裨益。
黄莉[9](2019)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产生的一种情感依附与心理归属,是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对政治体系产生的强烈信仰,在行动上更加规范与自律,以使自身政治行为与所信仰的政治体系要求之间尽可能地保持一致。政治认同无论是对社会成员还是政治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群体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青年基础,也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继力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是否稳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是否光明。因此,研究大学生政治认同对维系和增强我国的政治认同以及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期与深水区,国际国内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凸显。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各种新媒体异军突起,一方面凸显了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新的渠道与途径,使得公民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信念、政治行为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政治认同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使之趋于复杂化。在这种背景下,作为社会上思想最为活跃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网民群体最易受到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及其环境的影响,其政治认同状况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简言之,作为网民重要群体的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景象,这亟需引起我们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新媒体作用。习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强调新媒体在治国理政、定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景象,积极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我们应当以立德树人原则为基础,利用新媒体化解负效应、善用新媒体传播好声音、巧用新媒体凝聚新共识,找到新媒体环境下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正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出合格人才。本文从新媒体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基本概念入手,将大学生政治认同划分为政治价值认同、政治实体认同、政治工具认同和政治效能认同四个具体维度,并从上述四维度出发开展实证研究,通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在政治认同四维度上表现出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概括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总体状况与双重变化。从总体状况看,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在主流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可谓认可与质疑交织。这种现状的影响是较为深远的,它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政治认同出现积极与消极并存的双重变化。从积极方面看,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态度从消极型转向积极型,认同类型从潜藏型转向主动选择型;从消极方面看,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在政治认同方面出现了明显的虚假认同趋势,且政治信仰弱化加剧,政治认同状态更具暂时性与易变性。新媒体环境下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全球化不良影响经由新媒体凸显、社会转型问题被新媒体放大、新媒体自身固有特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非有效引导,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变化等,都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结合我国在不同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国外应对媒体变化影响民众政治认同的经验教训,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应对媒体变化影响政治认同的规律,并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大致对应,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分别是:其一,新媒体环境下以“四个自信”引领大学生政治认同;其二,新媒体环境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以消解全球化不良影响;其三,新媒体环境下深化改革为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创造条件;其四,高度重视并正确管控新媒体;其五,正确对待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其六,改善新媒体下的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曾祥敏,王孜[10](2019)在《健康传播中的虚假信息扩散机制与网络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移动优先、社交优先的信息传播时代,健康传播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移动端和场景服务的发展,5G、VR、AR、MR、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赋能,作为刚性需求的健康信息和服务能够高度匹配用户对医疗、健康的需求,其中健康信息作为垂直领域的传播更具有用户粘性,但正是因为健康信息无人不需,接踵而至的虚假信息也处于泛滥之中。虚假的健康信息同其他网络谣言一样,有共性的生成和扩散机制,但也有其较为独特的传播方式与规律,本文着重分析健康传播中虚假信息产生、扩散的机理,并提出建设性的治理对策。
二、点击IT时代的人才“软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点击IT时代的人才“软肋”(论文提纲范文)
(1)职业高中汽修专业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文献收集 |
1.2.2 职业教育模式 |
1.2.3 校本课程开发 |
1.2.4 以学生为主体的校本课程开发 |
1.2.5 职业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 |
1.2.6 小结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内容及创新之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职业高中 |
2.1.2 汽修专业 |
2.1.3 校本课程 |
2.2 理论基础 |
2.2.1 ARCS动机模型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5W1H理论 |
第3章 职业高级中学汽修专业数学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
3.1 职高汽修专业学生问卷调查 |
3.1.1 调查问卷设计 |
3.1.2 实施调查 |
3.1.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1.4 小结 |
3.2 职高数学老师问卷调查 |
3.2.1 调查问卷设计 |
3.2.2 调查问卷的实施 |
3.2.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2.4 小结 |
3.3 汽修专业课教师调查 |
3.4 现存问题 |
3.5 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
第4章 职业高中汽修专业校本课程开发 |
4.1 汽修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
4.1.1 培养目标 |
4.1.2 汽修专业课程结构 |
4.1.3 汽修专业课对数学的需求分析 |
4.2 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
4.2.1 课程开发模型 |
4.2.2 开发原则 |
4.2.3 课程目标 |
4.2.4 课程内容 |
4.2.5 教学设计 |
4.3 课程评价标准 |
4.3.1 调查系统的功能介绍 |
4.3.2 调查系统的计算原理 |
4.3.3 系统开发简介 |
第5章 职业高中数学校本课程教学实践 |
5.1 制定实验计划 |
5.2 实验目的 |
5.3 实验对象 |
5.4 实验内容 |
5.5 实验结果 |
5.5.1 成绩对比 |
5.5.2 兴趣指数对比 |
5.5.3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1 汽修专业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2 汽修专业数学教师问卷调查 |
附录3 汽修专业课教师问卷调查 |
致谢 |
(2)新媒体时代剧院品牌传播模式探究 ——以国家大剧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五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新媒体时代品牌传播的研究 |
(二)关于剧院品牌传播的研究 |
(三)关于国家大剧院品牌传播的研究 |
第一章 相关及理论基础界定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新媒体时代下的演艺产业 |
二、新媒体时代下的品牌传播 |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剧院品牌的应用 |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 5W 传播模式的转变 |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我国剧院品牌传播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现状梳理 |
第二节 现存问题 |
第三章 国家大剧院品牌传播模式的创新点 |
第一节 国家大剧院品牌传播模式创新点 |
一、品牌推广:升级品牌战略,推出线上 IP 形象 Art 鹅 |
二、渠道建设:入局全媒体领域,建造内容开放平台 |
三、终端助推:创新演艺模式,开拓艺术演出线上新阵地 |
第二节 基于5W模型分析国家大剧院品牌传播新模式的优势与挑战 |
一、国家大剧院品牌传播模式的转型优势 |
二、国家大剧院品牌传播新模式的挑战 |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我国剧院品牌传播模式创新的构想及建议 |
第一节 “战略升级+”:入局新媒体时代,打造全方位品牌传播模式 |
第二节 “跨界元素+”:联动跨界元素,实现品牌 IP 商业模式变现 |
第三节 “双线融合+”:线下演出+线上“演播”相融合,助推线上演出常态 |
第四节 “品牌名片+”:打造有特色的剧院品牌 |
第五节 “科技赋能+”:紧密深谙新媒体时代的技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乐亭县政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电子政务 |
2.1.2 县级融媒体中心 |
2.1.3 政务微信公众平台及特点 |
2.2 相关理论 |
2.3 政府加强县级政务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的必要性 |
2.3.1 有助于政府公开政务 |
2.3.2 有助于提升政府办事效率 |
2.3.3 有助于公众参与政治和利益表达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乐亭县政务微信公众平台现状与问题 |
3.1 乐亭县融媒体建设情况 |
3.1.1 乐亭县融媒体机构情况 |
3.1.2 软硬件建设情况 |
3.1.3 乐亭融媒APP客户端建设情况 |
3.1.4 县域内媒体机构的整合情况 |
3.1.5 其他建设情况说明 |
3.2 “乐亭发布”政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情况 |
3.2.1 “乐亭发布”的基本概况 |
3.2.2 “乐亭发布”的发展历程 |
3.2.3 “乐亭发布”组织架构 |
3.2.4 “乐亭发布”粉丝定位 |
3.2.5 “乐亭发布”的运营流程 |
3.2.6 “乐亭发布”的运营状况 |
3.2.7 “乐亭发布”的传播效果 |
3.2.8 “乐亭发布”的运营成果 |
3.3 “乐亭发布”应用情况调查问卷分析 |
3.3.1 “乐亭发布”的调查对象特征分析 |
3.3.2 “乐亭发布”的政务信息传播分析 |
3.3.3 “乐亭发布”的政务服务效率分析 |
3.3.4 “乐亭发布”的政民互动效果分析 |
3.3.5 “乐亭发布”的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3.4 “乐亭发布”存在问题分析 |
3.4.1 主体运营意识落后 |
3.4.2 缺乏相关技术和专业人才 |
3.4.3 信息发布制度不完善 |
3.4.4 与民众沟通机制不健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乐亭县政务微信公众平台SWOT分析 |
4.1 优势分析 |
4.1.1 政务信息发布优势 |
4.1.2 政务服务公信优势 |
4.1.3 公众数量优势 |
4.1.4 内容全面优势 |
4.2 劣势分析 |
4.2.1 融合共享效率缓慢 |
4.2.2 信息发布管理不足 |
4.2.3 服务群众能力较低 |
4.2.4 政民互动沟通薄弱 |
4.2.5 运营管理体系不健全 |
4.3 机遇分析 |
4.3.1 政务信息深度解析 |
4.3.2 政务媒体深化提升 |
4.3.3 适应政民沟通需要 |
4.3.4 数字中国建设需求 |
4.3.5 微信公众基数庞大 |
4.4 威胁分析 |
4.4.1 账号权威不足 |
4.4.2 存在同业竞争 |
4.4.3 负面舆情影响 |
4.4.4 其他平台分流 |
4.5 “乐亭发布”运营管理改进策略选择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优化乐亭县政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管理的措施 |
5.1 提高政务平台的运营水平 |
5.1.1 精准平台功能定位内容 |
5.1.2 提高运营人员服务意识 |
5.1.3 选派专业人员运营管理 |
5.1.4 完善考核培训机制 |
5.2 增进信息发布的管理水平 |
5.2.1 深度解读政务信息 |
5.2.2 丰富信息发布形式 |
5.2.3 增加本地特色内容 |
5.2.4 严格审核推送 |
5.3 提供方便快捷的政务服务 |
5.3.1 强化政务服务功能 |
5.3.2 优化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
5.3.3 建立完善统一服务平台 |
5.4 畅通政民之间的互动沟通 |
5.4.1 创新互动沟通形式 |
5.4.2 及时回应公众关切 |
5.4.3 完善自动回复设置 |
5.5 提升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 |
5.5.1 打通部门梗阻 |
5.5.2 利用自身特性加工创作优质信息 |
5.5.3 加强网络与电视台结合 |
5.5.4 加强网络与报刊结合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的舆论环境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重点难点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意识形态安全和舆论环境治理的相关理论 |
一、意识形态安全和舆论环境治理关系之辨析 |
(一)意识形态安全 |
(二)舆论环境 |
(三)意识形态安全和舆论环境治理相互影响 |
二、舆论环境治理的相关理论分析 |
(一)治理 |
(二)政府治理 |
(三)舆论环境治理 |
(四)舆论环境治理能力 |
(五)舆论环境治理属于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舆论的论述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宣传、舆论的论述 |
(二)列宁关于宣传、舆论的论述 |
四、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论述 |
(一)毛泽东关于舆论宣传工作的论述 |
(二)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论述 |
(三)习近平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贡献 |
第二章 舆论环境治理的战略价值分析 |
一、舆论环境治理对我国政治安全的影响 |
(一)舆论环境治理可以维护政权合法性 |
(二)舆论环境治理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科学性 |
(三)舆论环境治理可以巩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
二、舆论环境治理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
(一)舆论环境治理可以促进社会经济正常运行 |
(二)舆论环境治理可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
(三)舆论环境治理可以保障国家经济制度安全 |
三、舆论环境治理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 |
(一)舆论环境治理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
(二)舆论环境治理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 |
(三)舆论环境治理有利于公民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
四、舆论环境治理对我国社会安全的影响 |
(一)舆论环境治理有利于社会动员 |
(二)舆论环境治理有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 |
(三)舆论环境治理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
第三章 我国国内外舆论环境存在的问题 |
一、国内舆论环境存在的问题 |
(一)网络谣言蛊惑人心 |
(二)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公众认知 |
(三)消极社会情绪引发社会焦虑 |
(四)网络舆论软暴力挑战法律和道德秩序 |
(五)“高级黑”给舆论环境治理设置了新的障碍 |
二、国际舆论环境存在的问题 |
(一)某些西方媒体在国际社会制造、散播我国的消极舆论 |
(二)外部敌对势力干涉我国舆情 |
第四章 我国舆论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原因分析 |
(一)舆论治理理念需要及时更新 |
(二)舆论治理队伍需要保质保量 |
(三)舆论治理技术和手段需要提高 |
(四)舆论治理的法制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
二、媒体原因分析 |
(一)网络媒体自律意识尚需提高 |
(二)部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不强 |
(三)网络自媒体乱象还大量存在 |
(四)我国网络媒体行业整体实力较弱 |
三、公众原因分析 |
(一)部分网民的网络法律意识淡薄 |
(二)部分网民的网络道德意识欠缺 |
(三)部分网民的网络媒介素养不高 |
四、社会转型原因分析 |
(一)社会阶层分化削弱了国家主流舆论整合力 |
(二)利益诉求多元化要求国家主流舆论及时更新 |
(三)社会矛盾复杂化降低了公众的国家主流舆论认同感 |
五、外部原因分析 |
(一)某些国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行径一直存在 |
(二)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的局势尚未改变 |
第五章 舆论环境治理的国外经验与教训 |
一、国外经验参考——以美国为例 |
(一)有效的舆论管控 |
(二)强大的意识形态输出能力和舆论造势能力 |
(三)打造网络舆论传播平台 |
二、国外教训警示——以前苏联为例 |
(一)逐步丢失了舆论阵地 |
(二)西方的和平演变 |
第六章 基于意识形态安全视角的舆论环境治理策略 |
一、树立正确的舆论环境治理理念,提升政府舆论治理能力 |
(一)树立及时发现并解决社会问题的理念 |
(二)树立政务公开的理念 |
(三)树立政府与公众互动的理念 |
(四)树立在整体上把握时度效的理念 |
(五)树立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理念 |
二、加强网络媒体的管理和创新,发挥积极舆论的引导作用 |
(一)加强对网络媒体行业的监管和引导 |
(二)通过媒体融合提升网络主流媒体话语权 |
三、提高舆情监控引导能力,建立健全舆情应对机制 |
(一)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收集机制 |
(二)建立健全舆情研判、预警机制 |
(三)建立健全舆情引导、处置机制 |
四、完善舆论治理的法律制度,强化网络舆论法律的执行力 |
(一)牢固树立依法治舆的理念和思维 |
(二)构建科学完备的网络法律制度体系 |
(三)加强对网络空间的执法力度 |
五、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打破西方国际话语垄断 |
(一)增强综合国力,奠定客观物质基础 |
(二)承担国际责任,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 |
(三)创新话语体系,提供必要保障 |
(四)增强话语传播力,创造必要途径 |
(五)有理讲理,开展国际舆论斗争 |
六、加强多元主体协同,构建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积极舆论环境的新格局 |
(一)加强治理主体普遍自律 |
(二)促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5)医用词语的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语料的选取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章 医用词语泛化的总体考察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 词典考察--医用词语的泛化量 |
1.3 医用词语泛化类别分析 |
1.4 医用词语泛化分布领域的考察 |
第2章 医用词语泛化的情况、特点以及途径分析 |
2.1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医用词语泛化情况分析 |
2.2 医用词语泛化的特点 |
2.3 医用词语词义泛化的途径分析 |
第3章 医用词语泛化的原因及其进入普通话的方式 |
3.1 医用词语泛化现象原因分析 |
3.2 泛化的医学用语进入普通话的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本次研究的泛化的医学词语汇总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中泰公益视频广告传播策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理论基础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3 研究述评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中泰公益视频广告传播现状分析 |
2.1 中泰公益视频广告发展历程回顾 |
2.1.1 中国公益视频广告发展阶段 |
2.1.2 泰国公益视频广告发展阶段 |
2.2 中泰公益视频广告传播现状概述 |
2.2.1 中国公益视频广告传播现状 |
2.2.2 泰国公益视频广告传播现状 |
3 中泰公益视频广告传播策略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1.1 选择中泰公益广告视频作为研究对象的依据 |
3.1.2 选择泰国作为中国公益广告比较对象的依据 |
3.2 样本选择 |
3.2.1 样本来源 |
3.2.2 时间选取 |
3.2.3 样本采集 |
3.3 研究假设与类目建构 |
3.3.1 研究假设 |
3.3.2 编码类目 |
3.3.3 操作性定义 |
3.3.4 信度检验 |
4 中泰公益视频广告传播策略对比分析 |
4.1 中泰公益视频广告运作主体对比 |
4.1.1 中国以官媒制播公益广告为主 |
4.1.2 泰国多元主体制播公益广告 |
4.2 中泰公益视频广告主题内容对比 |
4.2.1 中国关注热点宏观内容VS泰国关注情感微观内容 |
4.2.2 社会教育主题:中国提倡文化教育VS泰国倡导家庭教育 |
4.2.3 健康安全主题:中国重视公共安全VS泰国重视身心健康 |
4.2.4 道德素养主题:中国呼吁遵守秩序VS泰国弘扬助人美德 |
4.2.5 理想信念主题:中国偏重集体拼搏VS泰国偏重个体追梦 |
4.3 中泰公益视频广告创意战略对比 |
4.3.1 中泰多借用心理鼓动和象征性联想 |
4.3.2 中国多名人诠释公益道理 |
4.3.3 泰国较少对公益理念反复主张 |
5 中泰公益视频广告传播策略之差异与建议 |
5.1 中泰公益视频广告的差异特征 |
5.1.1 中国公益视频广告传播特点 |
5.1.2 泰国公益视频广告传播特点 |
5.2 中泰公益视频广告传播差异的主因分析 |
5.2.1 中泰两国监管体制不同 |
5.2.2 中泰两国文化环境不同 |
5.3 对中国公益视频广告未来发展的建议 |
5.3.1 优化运行机制和发展环境 |
5.3.2 完善公益广告选题策划 |
5.3.3 匠心打磨广告创意表现 |
5.3.4 迎合新时代受众导向需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语篇衔接理论指导下的汉英学术翻译 ——以《媒介地理学》第九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翻译项目介绍 |
1.1.1 翻译项目背景 |
1.1.2 译前准备 |
1.1.3 译中难点分析 |
1.1.4 译后审校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学术翻译研究现状 |
1.2.2 语篇衔接理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英汉陈述句的主位—述位结构对比 |
2.1 英汉陈述句的主位—述位结构相似点 |
2.2 英汉陈述句的主位—述位结构差异点 |
2.2.1 汉语的主题显着与英语的主语显着 |
2.2.2 汉语的“空位主位”与英语的“虚主位” |
2.2.3 汉语主位—述位多次重复,英语倾向于用替代避免重复 |
第三章 《媒介地理学》第九章的主位翻译 |
3.1 保留原文主位与述位结构的策略 |
3.2 改变原文主位与述位结构的策略 |
3.2.1 主语移至句首的改变策略 |
3.2.2 为“空主位”添加主位的改变策略 |
3.2.3 以替代避免重复的改变策略 |
3.2.4 论述结构改变策略 |
3.2.5 修饰语前置的改变策略 |
3.3 主位与述位结构的整合策略 |
第四章 总结 |
4.1 收获与成长 |
4.2 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 术语表 |
附录Ⅱ 原文译文 |
(8)微信影评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微信影评的诞生背景与生存语境 |
第一节 影评媒介的发展综述 |
一、传统媒体时期 |
二、新媒体时期 |
第二节 微信影评的媒介特性 |
一、微信影评的社交传播属性 |
二、微信影评的媒介融合模式 |
三、微信影评的概念定义细分 |
第三节 微信影评的主体构成 |
一、学术研究领域的微信影评 |
二、影视行业领域的微信影评 |
三、社会公众领域的微信影评 |
第二章 微信影评的内容特征与传播优势 |
第一节 内容体系的建构 |
一、剧作文本的解读 |
二、理论知识的研讨 |
三、主题立意的延展 |
第二节 话语形式的嬗变 |
一、灵活多样的编排 |
二、图文结合的表达 |
三、虚拟人格的建构 |
第三节 传播形式的扩展 |
一、传播内容的及时性 |
二、传受双方的交互性 |
三、传播载体的多样性 |
第四节 话语价值的呈现 |
一、文化价值的良性输出 |
二、社会价值的正向传递 |
三、商业价值的多元扩展 |
第三章 微信影评的现存困境与发展策略 |
第一节 现存发展困境 |
一、同质化内容的泛滥 |
二、深度性影评的稀缺 |
三、暴力性话语的失控 |
第二节 困境产生原因 |
一、消费主义的渗透 |
二、媒介属性的异化 |
三、法律制度的欠缺 |
第三节 未来发展策略 |
一、作者文化素养的提升 |
二、行业自律精神的培养 |
三、平台盈利模式的探索 |
结语 |
附录A |
附录B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9)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㈠理论意义 |
㈡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㈠国外研究现状 |
㈡国内研究现状 |
㈢研究成果评析 |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㈠研究思路 |
㈡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及重、难点 |
㈠可能的创新点 |
㈡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
六、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媒体与大学生政治认同 |
第一节 新媒体概述 |
一、新媒体及其社会功能 |
二、新媒体环境 |
三、我国新媒体与网民的发展 |
四、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新媒体的重视 |
第二节 大学生政治认同概述 |
一、政治认同及其具体维度 |
二、大学生与政治认同 |
三、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意义 |
第三节 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
一、新媒体是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载体 |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积极影响 |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消极影响 |
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状况说明 |
一、问卷编制 |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维度分析 |
一、政治价值认同方面:坚定与迷茫共存 |
二、政治实体认同方面:忠诚与困惑同在 |
三、政治工具认同方面:肯定与否定交织 |
四、政治效能认同方面:认可与质疑相随 |
第三节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总体情况分析 |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总体情况 |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双重变化 |
第三章 新媒体环境下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全球化不良影响经由新媒体凸显削弱大学生政治认同 |
一、全球化引发主权观讨论削弱大学生政治认同 |
二、全球化引发价值观冲突破坏大学生政治认同 |
三、全球化引发制度比较降低大学生政治认同 |
第二节 社会转型问题被新媒体环境放大降低大学生政治认同 |
一、经济转型引发的社会问题被新媒体放大减弱大学生政治认同 |
二、政治建设问题借助新媒体凸显削弱大学生政治认同 |
三、思想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剧烈碰撞弱化大学生政治认同 |
四、社会转型引发的不公经由新媒体放大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 |
第三节 新媒体自身固有特点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巨大 |
一、去中心化传播特点降低大学生对我国政治的权威认同 |
二、碎片化阅读方式弱化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综合判断能力 |
三、传播多样化带来的反向信息滋生销蚀大学生的理性政治认同 |
四、新媒体话语差异消解大学生对我国政治的感性认同 |
第四节 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非有效引导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不小 |
一、“两个舆论场”冲突阻碍大学生政治认同 |
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化削弱大学生政治认同 |
三、官方对网络舆论引导的弱化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 |
第五节 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变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显着 |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下降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显着 |
二、社会教育多样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突出 |
三、学校教育更加开放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 |
四、家庭教育非理性现象凸显弱化大学生政治认同 |
第四章 国内外应对媒体变化影响政治认同的经验教训 |
第一节 我国应对媒体变化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经验教训 |
一、我国在不同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历史考察 |
二、我国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历史经验 |
三、我国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历史教训 |
第二节 国外应对媒体变化影响民众政治认同的经验教训 |
一、发达国家重视利用新媒体促进民众政治认同的经验 |
二、部分国家忽视媒体作用导致民众政治认同降低的教训 |
三、国外应对媒体变化影响民众政治认同经验教训所涵盖的启示 |
第三节 国内外应对媒体变化影响政治认同的规律探寻 |
一、建立利益认同是增强政治认同的根本前提 |
二、加强国家引领是增强政治认同的有效手段 |
第五章 新媒体环境下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 |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以“四个自信”引领大学生政治认同 |
一、新媒体环境下坚持道路自信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价值导向 |
二、新媒体环境下坚持理论自信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行动指南 |
三、新媒体环境下坚持制度自信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根本保障 |
四、新媒体环境下坚持文化自信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思想支撑 |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以消解全球化不良影响 |
一、新媒体环境下努力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知识的认同度 |
二、新媒体环境下注重在实践中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
三、新媒体环境下注意加强马克思主义体系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
第三节 新媒体环境下深化改革为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创造条件 |
一、深化经济发展为大学生政治认同奠定物质与利益基础 |
二、加强政治建设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有效保障 |
三、弘扬主流文化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精神指引 |
四、提高政府公信力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有效手段 |
第四节 高度重视并正确管控新媒体 |
一、加强新媒体伦理道德建设形成自我约束 |
二、加强与优化新媒体行业法律规范化管理 |
三、提升主流媒体在新媒体中的思想舆论引导能力 |
四、努力实现新媒体舆论传播与意识形态工作的结合 |
第五节 新媒体环境下正确对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巩固大学生政治认同 |
一、利用新媒体努力打通“两个舆论场”提高舆论引导力 |
二、加强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以有效引导大学生政治认同 |
三、增强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宣传方式的吸引力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 |
第六节 改善新媒体下的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
一、提升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
二、改善新媒体下社会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
三、改善新媒体下学校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
四、改善新媒体下家庭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健康传播中的虚假信息扩散机制与网络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虚假健康信息产生的诱因分析 |
(一) 社交平台重塑媒体格局, 自媒体成为虚假健康信息的温床 |
(二) 刚需信息的复杂认知 |
(三) 医学专家自弃话语权 |
二、社交媒体中虚假健康信息类型及传播机制分析 |
(一) 从内容来细分社交媒体中虚假健康信息的类型 |
(二) 虚假健康信息传播机制 |
三、健康信息的治理路径和策略 |
(一) 加强监管与法律警示 |
(二) 建立用户互相监督的舆情预警机制 |
(三) 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屏蔽虚假信息常用关键词, 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 |
(四) 推动健康传播的发展 |
(五) 平台培养产销者 (Pro-sumer) |
(六) 发挥专业媒体的求证作用 |
四、结语 |
四、点击IT时代的人才“软肋”(论文参考文献)
- [1]职业高中汽修专业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龙仲城.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新媒体时代剧院品牌传播模式探究 ——以国家大剧院为例[D]. 李子. 中国音乐学院, 2021(08)
- [3]乐亭县政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管理研究[D]. 陈友海. 燕山大学, 2020(06)
- [4]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的舆论环境治理研究[D]. 杜成斌.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医用词语的泛化研究[D]. 古扎力阿依·尔肯. 新疆大学, 2020(07)
- [6]中泰公益视频广告传播策略比较研究[D]. 王蕾.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5)
- [7]语篇衔接理论指导下的汉英学术翻译 ——以《媒介地理学》第九章为例[D]. 倪莉萍.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微信影评发展现状研究[D]. 奚鹏博.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6)
- [9]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 黄莉.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2)
- [10]健康传播中的虚假信息扩散机制与网络治理研究[J]. 曾祥敏,王孜.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