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二届“新世纪上海戏剧大奖”提名剧目(论文文献综述)
郭克俭[1](2021)在《黄金十年:21世纪初豫剧舞台艺术崛起历程》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伊始,以现代豫剧《香魂女》成功获得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为标志,豫剧在自强崛起的进程中强势发展,一批豫剧剧目接连获得国家"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等诸多奖项,创造了十年的辉煌繁荣,成为当代中国戏剧舞台艺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究其原因,约略有四点经验:一是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二是精品意识引领下的艺术创作,佳作迭出;三是具有强烈剧种发展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中青年表演艺术家发挥合力,确保作品以高质量立于舞台;四是多元媒介的现代化传播。
梁芝榕[2](2021)在《卢昂所导戏曲新编古装剧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话剧导演执导戏曲作品的趋势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一支庞大的创作队伍。话剧导演们为戏曲注入了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观念,但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让戏曲“变种”,而是在保留戏曲本体特色的前提下,贯通当代剧场观众的情感需求。其间虽然出现过不太成功的作品,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他们向传统戏曲复归的努力。卢昂是当代少有的以戏曲为创作重心的话剧导演,其所导的戏曲新编古装剧作品数量多,成就突出,加之其在形式上与传统戏曲有共通之处,在内涵上又与现代戏曲息息相关。分析卢昂所导的戏曲新编古装剧,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中呈现出在守正中创新,创新中守正的互动关系。首先,本文将分析卢昂作品中所遵循的守正原则。笔者以为,卢昂能够在题材选择、行当声腔和表演程式等方面把握剧种特质,体现出了对作品“意境”和“意趣”的追求,并力图以“化而无迹”的美的表达方式传达古典戏曲的民族文化精神,达成与古典戏曲的共鸣。同时,通过合理增加细节,突出人物形象,卢昂的作品呈现出了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追求。其次,本文将分析卢昂作品中展现的创新追求。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地域文化的特质,取而代之的是物质社会中欲望的滋长,对“人”的复杂性的思考成为卢昂作品中始终思考的命题。其中,多层次的舞台空间和“间而不离”的导演技巧既是为了提升作品的思想内涵,引发观众对作品的理性反思。这种技巧拓展了戏曲的表达方式,同时在内涵上让民族文化精神深入人心,达成与剧场内观众的情感交流,体现出了在创新基础上的守正。最后,本文将分析卢昂作品所体现的独特价值。笔者以为,当对“人”的哲理化思考成为话剧导演们的创作共识时,作品较易流于沉闷与冷峻,这与戏曲本身的特质并不相符。在此基础上,卢昂能够把握戏曲作品本身的“趣”和“真”,并通过对白和节奏深化作品的趣味性。他作品中的“趣”和“真”并非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时代脉搏的深刻把握上,反映了当下观众的情感诉求。与此同时,卢昂的作品中也体现出在“我者和他者”、“共性和个性”以及“传承与创新”之间的两难选择。笔者以为,还可以有如下的提高空间:发挥演员的主观能动性,达成“导演构思、演员创作、共同探讨”的模式;减少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留给演员最大地发挥空间;深耕某一戏曲剧种,实现其与西方戏剧潮流的双向深入互动。此外,最重要的是,永远将观众看作是戏曲创作中最重要的检验标准。
邱宇[3](2021)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舞剧改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舞剧改编是我国舞剧的重要改编现象之一。它孕育于苏联舞剧的改编经验之中,伴随着“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这一契机得以催化、生发。早年由于文艺思想刚刚解禁,我国的舞剧编导沿着鲁迅先生对民族根性的批判道路,纷纷聚焦于现代文学以触碰伤痕、反思历史。直至跨世纪之前,这一现象方才有所转变。为了迎接新世纪,书写新篇章,展现我国的新面貌,我国的舞剧编导对当代文学也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一方面,他们在对现当代文学的多元关注中深度呼应“双百方针”与开放思潮,另一方面则努力挖掘作品中“当代性”与“现实性”的内涵,助力现实题材的舞剧创作,并实现编导自身的本我诉求。迄今为止,以现当代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舞剧,已然成为我国舞剧繁荣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从文学到舞剧的转换路径方面,除了直接转换之外,编导们往往会以改编自文学作品的话剧或电影为重要的视觉参照。在对文学作品的阐释方面,忠实于原着、个性化阐释以及时代新释是编导们的多元选择。而就具体的实操而言,首先编导们需要明确的是,一切改编策略都是为着以舞蹈的形式和手段,来塑造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因此,从文学人物到舞剧人物、文学情节到舞剧情节以及文学结构到舞剧结构的转换,始终需要以舞剧艺术规律为重要遵循,进而对文学人物进行塑造和刻画,方能实现原着精神的呈现与传递。
潘彦竹[4](2021)在《郑怀兴剧作研究》文中认为郑怀兴是当代中国戏曲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自1980年从事戏曲创作以来,郑怀兴进入戏曲界已有四十一载。在这四十一年间,郑怀兴先后创作了《新亭泪》《傅山进京》《赵武灵王》《鸭子丑小传》等四十余部作品。作为中国当代戏曲编剧中的佼佼者,郑怀兴以一曲《新亭泪》成功叩开了国内戏曲市场的大门,并凭借着对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彩绘和丰富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戏曲编剧界的翘楚。他的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往往崇尚抒发文人士大夫的气节和尊严,以嬉笑怒骂的方式痛斥小人的卑鄙和无耻,具有浓厚的知识分子气息,尽管个别作品与普通观众的观剧心理有些“隔膜”,但却征服了戏曲业内人士。国内对于郑怀兴作品的关注由来已久,但研究者通常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主题思想、审美倾向的层面。对郑怀兴剧作手法层面的研究却远远不够。个别学者对郑怀兴的剧作虽有青睐,但却大多以剧评的形式对其进行肢解式分析,并未从整体上、从叙事手法上把握郑怀兴剧作的艺术特色。在研究成果尚且有限、未形成系统的前提下,对郑怀兴的剧作进行整体、系统的分析是尤为重要的。首先,本文拟从郑怀兴所处的时代环境、文化熏陶和家庭背景出发,了解其创作倾向与创作理念的形成。其次,从郑怀兴的叙事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入手,重点研究其作品的情节内容划分、情节叙事安排,总结其笔下的人物类型。最后则对郑怀兴所表达的独特的叙事空间、叙事时间以及舞台叙事方法进行重点论述。笔者通过细读郑怀兴作品的文本、观摩其舞台演出,运用戏剧叙事学、比较学的研究方法,对其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法进行分析,把握郑怀兴作品内在的叙事逻辑和哲学内涵。通过对郑怀兴剧作的分析,笔者发现郑怀兴戏曲在叙事结构方面存在着一个较为固定的共性模式,即“人物从不利的初始状态挣脱,经历波折,最后以乐观结局告终,或者即使结局是悲剧,也是正义战胜邪恶、智慧战胜愚钝为结局的升华”,这一模式呈现出郑怀兴戏曲敢于直面生活黑暗面,并善于用智慧去战胜困难的主题色彩。在叙事时空方面,郑怀兴戏曲作品的叙事速度往往随着创作时间的后移而减速,从开始着重叙事到后来着重于抒发强烈的情感。在空间上,郑怀兴的戏曲善于打破空间界限,其所创造的情境富有流动性和想象空间的延展性。在舞台叙事层面,郑怀兴注重发挥剧种特长,因人设戏,并时常活跃于排练现场与导演、舞美等工种进行交流切磋,共同努力将剧本更完美地立在舞台上。另外,郑怀兴善于发现观众的兴趣点,关注观众与剧场相互依存的观演规律,与观众始终保持审美交流。总而言之,郑怀兴的戏曲作品善用充满神秘、象征色彩的叙事手段来切入哲学层面的思考,使其作品更高于生活真实、历史真实。综上,对郑怀兴作品的研究不仅能让观众更进一步理解郑怀兴其人独特的想象世界和生命智慧,也能够总结出郑怀兴在戏曲文学方面的创作规律。毋庸置疑,郑怀兴是一名兼具想象力、创造性、社会责任感以及历史反思精神的当代戏曲作家。郑怀兴戏剧的精彩之处,便是对当下的戏曲表达手段进行了实验性的创新与改良,以此对戏剧人物内心的隐秘开展透视和捕捉。在他的个性化创作中,当代戏曲的叙事方式得到了丰富,其剧作也可谓是融思想性、观赏性于一体。
洪宸[5](2021)在《小剧场越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剧场戏曲在西方小剧场戏剧与中国小剧场话剧运动的影响下产生。随着改革开放后人民大众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在西方文艺思想的影响下,戏曲逐渐式微。与曾经话剧为寻求“自救”将视线聚焦于“小剧场”类似,戏曲也寄希望于通过“小剧场”理念的引入,以期改变戏曲传统的舞台空间及演剧模式即:用较小面积或不拘泥于“镜框式”的舞台空间,较短的演出时长,较快的周期,较小的成本,较近的观演关系,更为多元的舞台,更丰富的表演技法来演绎戏曲。此外,“小剧场戏剧”并非与“实验戏剧”等同,这也赋予了“小剧场”剧目在思想立意上的宽广和包容性。小剧场戏曲形成了在主旨立意上紧密贴合当代广大都市劳动青年的审美取向,积极反映当代社会问题及主流价值观,以拓宽戏曲的受众群体。善于向多种艺术形式借鉴和勇于改革创新是越剧的基因特性之一。小剧场越剧的诞生原因除利用“小剧场”的演剧形式扩大受众面以进行戏曲“自救”外,越剧对剧种自身的实验性探索,近20年来小剧场戏曲“热潮”的影响等因素亦催生了小剧场越剧。截止2021年,全国各大越剧院团及个人工作室共将14部小剧场越剧搬上舞台。形成了以院团生产精品剧目为主,高校产出、社会共建为辅的小剧场越剧发展道路。小剧场越剧的剧本创作题材多样,立意多元。从经典剧目改编入手,为传统越剧“才子佳人”的题材范式提供全新内涵。凸显悲剧性,发扬了越剧善于抒情,细腻、优美、柔美的剧种特色。植根民族品德,激发观众内心共鸣,达到审美上的快感。对影视作品进行改编尝试,赋予了小剧场越剧更为诗意化的戏剧表达。在叙事结构方面,小剧场越剧利用解构重组、删繁就简、以小见大等多种叙事手法体现出其实验性与先锋性的小剧场特质。此外,从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内涵意蕴方面对西方经典剧目进行高度民族化移植,可见当下小剧场越剧的剧本创作选材范围较广,编创手法与思路灵活多样。在小剧场越剧的导表演创作中,通过对话剧导演的思维借鉴,多元艺术的协调融合,舞美与灯光贴合剧种特色,让小剧场越剧的导演创作达到了写实与写意的辩证统一。通过拉近观演关系,运用布莱希特的间离技巧,将程式化动作蕴含进生活化的表演中,让小剧场越剧的表演创作达到了体验与表现的深度融合。体现出小剧场越剧导表演创作趋于在回归传统中寻求突破的特点。面对小剧场越剧的未来发展,要杜绝其变为商业化运作下博人眼球的噱头。在文本创作上,既要符合正常逻辑,又要注重细节描摹;既要拔高剧作立意,又要开发原创题材。在剧目生产与文化管理中要注重模式的规范制定,形成生产与经营的统一体。在拓展传播渠道上要立足都市文化,把握女性群体,开发更多演出场景。小剧场越剧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时期的挑战,在当代人民群众的思想与审美观念中恣意生长。
杜聪[6](2020)在《李宝群剧作研究(1984—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宝群是当代优秀的剧作家,在他迄今为止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百余部戏剧作品,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发展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本论文立足于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李宝群剧作集》(四卷本),系统地论述李宝群的剧作艺术。第一章介绍了李宝群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剧作特点,侧重他的经历对他创作的影响。对他每一阶段的代表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研究,通过探究为之后艺术特色与创作技法的研究做铺垫。第二章对李宝群剧作的艺术特征加以研究。通过对语言特色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其中东北方言的使用予以关注,语言通俗易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分析他戏剧创作中加入的电影技巧,将电影蒙太奇和场景切换的技巧运用到戏剧作品中,打破了戏剧的时空限制。最后对不同戏剧体裁进行研究,分析他在戏剧创作中的探索意识。第三章探究李宝群剧作的价值和局限。通过上文剧作主题和艺术特色的梳理和简要的分析,对李宝群剧作艺术进行总结和思考,归纳李宝群剧作艺术的价值、对当代中国戏剧发展的启示、意义和存在的不足。
王庆阳[7](2020)在《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接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旨在研究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演出接受。无论就研究视角的选取还是时间范围的选择而言,涉足这个领域内的研究都比较少。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机遇与挑战。绪论部分厘清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及相关研究概况,并对本文研究思路、方法以及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进行必要的说明和阐述。第一章研究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的接受轨迹。本文将新世纪校园戏剧的接受轨迹划分为两个阶段。1、2000—2007年为第一阶段,借助新的平台——中国大学生戏剧节,逐步扩大接受面和影响力。同时,校园戏剧也走出象牙塔,尝试社会商演。本阶段,实验类校园戏剧与校园题材类校园戏剧最受人们的关注,但接受相对单一。2、2008年—2019年为第二阶段,走向广泛、多元和深入的接受新阶段。本阶段校园戏剧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有了飞跃式地发展,其标志是中国校园戏剧节的成立和推广,校园戏剧的社会商演出现“现象级”作品,官方组织的校园戏剧巡演成为高校新的风景。本阶段,校园戏剧不再局限于实验类校园戏剧与校园题材类校园戏剧,经典、教育、娱乐等类型的校园戏剧也纷至沓来,好戏连台。第二章研究新世纪以来不同类型校园戏剧的接受。笔者按照校园戏剧的题材与风格,将之分类为实验类校园戏剧、经典类校园戏剧、教育类校园戏剧、原创类校园戏剧与娱乐类校园戏剧,依托于每一类校园戏剧中的现象级作品,分析其接受的情形,阐述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旨在对不同类型的校园戏剧进行“深描”。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这部分对校园戏剧的分类并不严密,部分类型之间可能有重叠和交叉,为的是突出特点,大体反映校园戏剧的概貌。第三章在前两章基础上概括新世纪校园戏剧受众的构成特点与审美心理。校园戏剧的受众除了大学生观众,也可以是专家学者与一般社会观众,但考虑到校园戏剧观演双方的文化层次与年龄特征,以大学生观众为主,其受众构成特征呈现为为小众化、年轻化、单纯化、多地域、不稳定以及见识广等特点。而大学生观众的审美心理因之也表现出叛逆化、求异性、多元化等特点,需要我们客观对待。通过对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演出接受的考察,可以发现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创作和接受均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结语部分对校园戏剧接受与时代语境、观众构成以及戏剧教育的关系进行反思。
窦金启[8](2019)在《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中国要继续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看出,从十六大期间开始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产业,其也必然要以此为其发展依据,从而形成影视“走出去”布局。影视“走出去”其实是在文化“走出去”整体战略下形成的影视产业对外传播的体系,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影视国际传播与交流的一种具有中国时代理论特色的理论。其既涉及硬性的影视产业“走出去”,也包含软性的影视文化“走出去”,但所有这些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以此,向国际社会展示良好而积极的国家形象。其实,在新世纪初,我国的影视行业就开始不断探索“走出去”的方式和方法。本文采用面相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以影视“走出去”为本体,通过对《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颁布以来到现阶段,我国的影视行业的“走出去”的理论形成,影视“走出去”构成内容的盘整与分析,影视个案及产品的调查与研究和影视“走出去”对我国国家形象体系构建的影响等几方面作为论述和研究的对象,梳理和盘整出我国影视“走出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得出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及方法。影视对外传播理论的不断创新是形成影视“走出去”的根本。本文的第一章,侧重探讨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影视“走出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特性。通过对十七大到十九大期间关于影视“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影视工作指导意见的梳理,可以得出,影视“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组成之一,是在其理论指导之下所形成的。并且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其形象性、时效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进而对文化“走出去”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第二、三章,以影视“走出去”的内容构成为研究对象,通过把影视“走出去”及对外影视体系中的主要构成内容—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这四种艺术形态,在新世纪“走出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盘整和梳理,进而得出:我国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型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影视“走出去”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要配合国家外交方针及政策。本文第四章,以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方针为语境,分别从大国、周边、“一带一路”、以及中非“战略合作伙伴”这四个角度,对我国影视产业在这四种对外交往策略中的重点国家的“走出去”现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我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同时,综合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关于提升我国影视产业整体“走出去”的可行性路径。无论是影视产业“走出去”,还是影视文化对外传播,其在实现经济目的的同时,最高级的目标是要实现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表达,树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所以,本文最后一部分就影视“走出去”对于国家形象构建体系的丰富和提升进行研究,并认为,影视“走出去”无论从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已经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影视产业的对外发展在提升自身的品牌意识和影响力的同时,要自觉的肩负起对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的责任。
高鲜花[9](2019)在《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田纳西·威廉斯是20世纪美国继尤金·奥尼尔之后与阿瑟·米勒、爱德华·阿尔比齐名的三大戏剧家之一,在世界戏剧文学和戏剧舞台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剧更是世界舞台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1963年英若诚翻译的威廉斯独幕剧《没有讲出来的话》拉开了中国接受、演出、改编威廉斯戏剧的大幕。威廉斯剧作数量庞大,本论文主要以他几部长剧——《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为基础研究文本,对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舞台搬演/改编、影响等接受和影响状况进行系统考察。威廉斯戏剧创作极具自传性。在剧作中,他为自己同性恋身份而焦虑、为不断患病而厌烦、为创作力下滑而担忧。当他对青春易逝感到恐慌、对死亡倍加恐惧时,他选择了逃离和漂泊,并且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美好的停留地——中国,希冀能够缓解他的各种焦虑,而此种种都成为他“本色”创作的基本内容。为了完整地体现他的本色,他在创作过程中设置了潜台人物、借鉴了古希腊戏剧结构、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并辅之以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元素,营造出一个个颇具象征性的艺术世界。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界集中译介了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玻璃动物园》《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三部作品。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翻译界对威廉斯剧作的译介离不开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等的合力“监管”。从文本内部来看,由于戏剧具有二重性——文学性和表演性,所以中国译家们在译介这三大代表作时主要采用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偏重文学性,为中国读者呈现出全新的“中国化”译本。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威廉斯剧作的搬演与改编演出异彩纷呈,尤其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的《玻璃动物园》和《欲望号街车》成为近几年来经典的翻译剧演出。而由《欲望号街车》改编的形体剧《纸牌夜布鲁斯》可以说是集合中西戏剧表演特性的一次有益尝试,该剧已经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观众的赞誉。如果说在中国的译介和演出是对威廉斯剧作接受的话,那么,在接受之后威廉斯剧作对中国戏剧与小说创作也产生了有力的影响。中国剧作家秉承他的新现实主义精神和悲剧精神,协同调动灯光、舞美、音乐/音响等多种手段、设置叙述人、运用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形成了独特的心理回忆剧,出现了像赵耀民《良辰美景》这样颇具《玻璃动物园》风骨的佳作。而在海峡对岸,将门之子白先勇不仅在人生历程方面与威廉斯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他的小说创作也深得威廉斯“真传”:运用象征和心理回忆等手法关注同性恋者的喜怒哀乐、对人性暴力进行赤裸裸地揭露和严厉批判、感慨青春易逝、凭吊美人迟暮,这些共同点显示出白先勇是国内受威廉斯影响最深的文学家。
陈姝璇[10](2019)在《贵州省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现状与思考》文中提出贵州省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成立60余年来,基于其有力的师资团队基础和成功的教学模式经验,培养了数量可观的戏剧专业人才,创作了一部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取得了不菲成果,贵州戏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贵州省戏剧专业高等院校的教育现状为研究对象,重点观照了贵州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表演与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本科教育,贵州民族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教育,以及贵州大学科技学院的表演专业进行现状调查和对比研究。并根据其现状特点进行深入思考。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自然都不免问题的出现,目前贵州省的戏剧类专业在不同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现状问题。如:戏剧专业教育缺乏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缺乏坚实有力的师资团队基础、有待加强完备的教学设施建设、戏剧专业人才培养未能和区域戏剧艺术格局有机融合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经过走访调查、数据分析、结合贵州戏剧与在其专业教育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思考解决,主要从各大高校积极开展戏剧学科建设,培养戏剧专业教育环境、学校提高对戏剧学科的重视,加强师资建设、完善戏剧专业教育的硬件设施,戏剧相关院校积极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明确培养目标,各招生培养单位细化招生要求,提高生源质量、创新戏剧类相关专业教学发展思路等六个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旨在为贵州省高等院校的戏剧专业的发展,为贵州戏剧更好更快地发展发力。
二、第二届“新世纪上海戏剧大奖”提名剧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二届“新世纪上海戏剧大奖”提名剧目(论文提纲范文)
(1)黄金十年:21世纪初豫剧舞台艺术崛起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寻求突破口(2000~2003年) |
二、吹响集结号(2004~2011年) |
三、结语 |
(2)卢昂所导戏曲新编古装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
二 与本课题相关成果的综述 |
三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守正:卢昂所导戏曲新编古装剧的原则 |
第一节 把握剧种特色 |
第二节 凸显戏曲本体 |
第三节 强化教化功能 |
第二章 创新:卢昂所导戏曲新编古装剧的追求 |
第一节 揭示人性的复杂性 |
第二节 设置多层次的舞台空间 |
第三节 突破传统大团圆结局的窠臼 |
第三章 意义:卢昂所导戏曲新编古装剧的示范作用 |
第一节 对白谐趣相生,调动观众情绪 |
第二节 节奏张弛有度,把握观众心理 |
第三节 内容符合时代,贴近当下诉求 |
第四章 卢昂的不足与建议 |
第一节 思维方式:“我者和他者”的异同 |
第二节 舞台呈现:“共性和个性”的冲突 |
第三节 戏剧交流:“传承与创新”的两难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舞剧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范围及理论方法 |
第一章 文学与舞剧的改编关系 |
第一节 文学与舞剧特征之异同 |
一、基本媒介:文字与肢体 |
二、叙事特征:历时性与共时性 |
三、文本接受:间接性与直接性 |
第二节 文学与舞剧的联通性 |
一、改编的前提:前理解与“空白” |
二、改编的内核:戏剧性与适舞性 |
三、改编的意义:阐释与接受 |
第三节 中国文学与舞剧改编的历史关系 |
一、文学改编是苏联舞剧的创作传统 |
二、苏联舞剧经验下中国文学的舞剧改编 |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舞剧改编的重要选材 |
第二章 基于审美性原则的舞剧改编实践 |
第一节 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关注时段与内容 |
一、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聚焦现代文学——对民族根性的批判 |
二、九十年代末以降聚焦当代文学 |
第二节 从现、当代文学到舞剧的改编路径 |
一、从文学到舞剧的直接改编 |
二、“戏剧文学-话剧-舞剧”模式的间接改编——话剧《雷雨》改编的个案分析 |
三、“文学-电影-舞剧”模式的间接改编——张艺谋电影改编的个案分析 |
第三节 对现、当代文学的多维阐释与时代诉求 |
一、忠实于原着的实验性探索:助力芭蕾“三化”的实践与追求 |
二、聚焦原着的个性化解读:在反思历史中追随现实主义舞蹈的创作道路 |
三、基于原着的时代新释:呼应现实题材舞剧创作潮流 |
第三章 基于舞剧艺术规律的改编策略 |
第一节 文学人物的提炼与塑造 |
一、核心人物的提取与适舞性调整 |
二、文学形象典型性格的舞剧同构 |
三、文学形象及性格的扬弃与整合 |
四、文学形象的符号化与象征化设计 |
第二节 文学情节的提取与重构 |
一、主要矛盾和主要事件的勾勒 |
二、侧重情节的悲剧性铺陈 |
三、文学情节的想象性延展 |
第三节 文学结构的借鉴与重组 |
一、传统戏剧文学结构的借鉴 |
二、以人物内心活动为依据的结构重组 |
第四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改编舞剧的内涵及价值 |
第一节 基于文学的内涵与价值 |
一、实现文学作品的跨媒介传播 |
二、促进中国文学的跨文化交际 |
三、丰富文学的“经典化”内涵 |
第二节 基于舞剧的内涵与价值 |
一、提升舞剧的表意格调 |
二、敞开舞剧表意方式的创新与创造 |
三、拓宽“现实题材”舞剧创作道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舞剧改编表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郑怀兴剧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郑怀兴戏曲作品研究现状 |
第一章 中国当代戏曲背景下的郑怀兴创作 |
第一节 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发展钩沉 |
第二节 历史、文化、社会格局下的郑怀兴创作 |
第三节 民族集体记忆建构 |
一、同时期创作者的本土化创作 |
二、郑怀兴叙事理念的形成 |
第二章 郑怀兴戏曲创作的叙事内容 |
第一节 “虚”与“实”的事件铺陈方式 |
一、叙事题材的选择——“出之贵实” |
二、叙事手法的选择——“用之贵虚” |
第二节 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 |
第三章 郑怀兴戏曲作品的叙事结构 |
第一节 郑怀兴戏曲作品的叙事结构 |
一、戏曲中“结构”的词源辨析 |
二、郑怀兴戏曲作品结构类型划分 |
第二节 郑怀兴戏曲的叙事媒介——舞台叙事 |
一、表演叙事 |
二、观众的叙事接受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郑怀兴创作年表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及创作成果 |
致谢 |
(5)小剧场越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取本课题的缘起与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
二、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评析 |
三、重点、难点与预期的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小剧场越剧的源起与发展 |
第一节 :创作背景 |
一、小剧场戏剧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
二、从小剧场话剧到小剧场越剧 |
第二节 :草创阶段(2004年—2015年) |
第三节 :兴起阶段(2016年—至今) |
第二章 :小剧场越剧剧本创作特点 |
第一节 :题材内容与立意呈现多元 |
一、经典剧目为小剧场越剧发展提供养分 |
二、为“才子佳人”范式提供全新注解 |
三、悲剧性凸显 |
四、植根民族品德 |
五、影视作品的再命题 |
第二节 :叙事结构灵活多样 |
一、解构与重组的多线叙事 |
二、在删繁就简中以小见大 |
第三节 :西剧中演的民族化移植 |
一、故事背景的民族化改造 |
二、人物角色的民族化重塑 |
三、内涵意蕴的民族化抒写 |
第三章 :小剧场越剧导表演创作特点 |
第一节 :导演——写实与写意的辩证统一 |
一、话剧导演的思维借鉴 |
二、与多元艺术协调融合 |
三、舞美与灯光贴合剧种特色 |
第二节 :表演——体验与表现的深度融合 |
一、观演关系的近距离 |
二、布莱希特的间离运用 |
三、恰当的程式化与生活化 |
第四章 :小剧场越剧的发展策略 |
第一节 :发展小剧场越剧剧本创作的方法 |
一、既要符合正常逻辑又要注重细节描摹 |
二、既要拔高剧作立意又要开发原创题材 |
第二节 :小剧场越剧生产管理模式的规范制定——以上海越剧院为例 |
第三节 :小剧场越剧传播渠道的积极拓展 |
一、立足都市文化 |
二、把握女性群体 |
三、开发小剧场更多的演出场景 |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小剧场越剧剧目一览 |
附录 B:小剧场越剧相关采访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李宝群剧作研究(1984—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李宝群戏剧创作的分期 |
(一)第一阶段:聚焦底层人物 |
(二)第二阶段:关注整个社会 |
二、李宝群戏剧创作的基本特征 |
(一)本土性:东北地域文化的体现 |
1.独具特色的东北厂区 |
2.豪爽直白的东北方言 |
(二)创新性:电影技法的加入 |
1.利用蒙太奇打破戏剧空间 |
2.利用场景变换打破戏剧时间 |
(三)探索性:不同戏剧体裁的尝试 |
1.小剧场戏剧 |
2.戏曲 |
3.歌剧、舞剧、诗剧 |
三、李宝群戏剧创作的价值和局限 |
(一)代表新时期“人本”戏剧创作方向 |
(二)剧作缺乏戏剧冲突的设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李宝群剧目上演和获奖情况一览表 |
致谢 |
(7)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的接受轨迹 |
第一节: (2000—2007)借助新平台,逐步扩大接受面和影响力 |
第二节: (2008—2019)走向广泛、多元和深入的接受新阶段 |
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不同类型校园戏剧的接受 |
第一节 实验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
第二节 经典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
第三节 教育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
第四节 原创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
第五节 娱乐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观众的构成特点和审美心理 |
第一节 校园戏剧观众的构成特点 |
第二节 校园戏剧观众的审美心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新世纪以来国内校园戏剧的演出报道 |
附录二: 新世纪以来部分校园戏剧剧目展示 |
附录三: 扬州大学校园戏剧现状的问卷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依据 |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和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原则及方法 |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 |
第一章 影视“走出去”的文化理论支撑 |
第一节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的影视对外传播 |
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形成 |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义 |
三、文化“走出去”的方式 |
四、影视对外传播结合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时代理论成果 |
第二节 影视“走出去”的特征及其影响 |
一、影视“走出去”的媒介特性 |
二、中国影视“走出去”的影响力分析 |
三、制约影视“走出去”影响力的因素 |
第三节 影视“走出去”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
一、影视艺术具有天生的文化责任 |
二、影视媒介影响文化认同 |
三、影视产品转变价值取向 |
第二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上) |
第一节 映像东方--国产电影“走出去”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利好的电影“走出去”政策 |
二、国产电影海外推广与传播内容 |
三、国产电影“走出去”的影响力及问题分析 |
第二节 剧领天下--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现状与问题分析 |
一、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环境 |
二、国产电视剧海外推广与发行内容 |
三、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问题分析 |
第三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下) |
第一节 纪录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国产纪录片及其“走出去”环境 |
二、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路径及内容 |
三、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 |
第二节 多彩世界--国产动画片“走出去”及问题分析 |
一、国产动画“走出去”的环境及利好政策 |
二、国产动画片的海外销售与发行 |
三、国产动画片的国际合作分析 |
第四章 影视“走出去”在外交语境中的个案分析与研究 |
第一节 中国影视在欧美大国“走出去”影响力的提升 |
一、美国 |
二、法国 |
三、俄罗斯 |
第二节 中国影视在周边国家“走出去”影响力的扩大 |
一、越南 |
二、蒙古 |
三、印度 |
第三节 深耕“一带一路”的中国影视“走出去” |
一、匈牙利 |
二、泰国 |
三、埃及 |
第四节 中国影视在非洲主流国家“走出去”得到巩固和发展 |
一、中国影视业在非洲发展概况 |
二、中国影视作品在非洲传播的优势 |
三、中国影视在非洲传播的问题分析 |
第五节 中国影视“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
一、多途径调控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 |
二、主抓影视节目内容,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
三、多元化传播渠道,建设基础化数字平台 |
四、完善对外影视人才培养建构 |
五、建立良性的监督反馈机制 |
第五章 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研究 |
第一节 文化形象与影视媒介 |
一、文化形象与国家形象塑造 |
二、西方映像中的中国形象 |
三、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生成 |
第二节 影视媒介塑造国家形象的规律 |
一、对外宣传让位于国际传播 |
二、不断拓展对外传播平台 |
三、持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
四、影视创作要保持文化自觉 |
第三节 影视创作表达国家形象的问题与不足 |
一、文本创作方面,缺乏思想力量 |
二、作品表达方面,缺乏视觉感染力 |
三、推广发行方面,缺乏民族基础层面的统筹 |
四、学术研究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引和批评 |
五、文化消费方面,缺乏民族意识引导的力量 |
第四节 影视“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与原则 |
一、影视媒介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优势 |
二、影视作品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 |
三、其他的影视文化形式与国家形象塑造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 |
附录B 《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倡议书》 |
附录C 《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
附录D 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奖作品目录 |
附录E 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获奖名单一览 |
附录F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评优单元优胜作品 |
附表G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的对外影视节目一览 |
附录H 三大欧洲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 国外研究动态 |
(二) 国内研究动态 |
三、研究目的 |
四、选题意义 |
五、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涉及的主要理论 |
第一章 励志与颓废的传奇—田纳西·威廉斯及其戏剧创作 |
第一节 田纳西·威廉斯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
一、田纳西·威廉斯的家世渊源 |
二、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创作与生活轨迹 |
(一) 蹒跚登台(1930—1944) |
(二) 炫目表演(1944—1962) |
(三) 暗淡落幕(1963—1969) |
(四) 孤寂谢幕(1970—1983) |
第二节 田纳西·威廉斯的本色书写 |
一、威廉斯剧作之逐性 |
(一) 同性恋与文学 |
(二) 威廉斯剧作之同性恋书写 |
(三) 威廉斯同性恋书写之渊源 |
二、威廉斯剧作之疾病 |
(一) 疾病与文学 |
(二) 威廉斯剧作之疾病书写 |
(三) 威廉斯疾病书写之渊源 |
三、威廉斯剧作之孤独 |
(一) 孤独与文学 |
(二) 威廉斯剧作之孤独书写 |
(三) 威廉斯孤独书写之渊源 |
四、威廉斯剧作之漂泊 |
(一) 漂泊与文学 |
(二) 威廉斯剧作之漂泊书写 |
(三) 威廉斯漂泊书写之渊源 |
第三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的中国形象 |
一、欧、美文学及泛文学文本中的中国形象 |
(一) 欧洲的中国形象 |
(二) 美国的中国形象 |
二、威廉斯剧作之中国形象 |
(一) 中国形象的书写 |
(二) 中国形象书写之溯源 |
(三) 中国形象书写之目的 |
第四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的艺术贡献 |
一、借鉴古希腊戏剧的经典结构 |
(一) 高度集中的封闭式结构 |
(二) 跌宕有致的开放式结构 |
二、借鉴中国戏曲的写意性表现手法 |
(一) 高度神似的虚拟动作设定 |
(二) 虚拟时空的设置 |
三、化用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历史典故 |
(一) 神话故事的有机嵌入 |
(二) 历史典故的生动融入 |
四、设置“隐而不露”的潜台人物 |
(一) 潜台人物掌控出场人物的“现时”命运 |
(二) 潜台人物暗示出场人物的将来命运 |
五、运用物象丰富的象征手法 |
(一) 一花一世界 |
(二) 一林一社会 |
(三) 一虫一人生 |
(四) 一物一世间 |
(五) 一色一身份 |
(六) 一音一情绪 |
第二章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 |
第一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语境 |
一、美国文学的译介之旅 |
(一) 美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
(二) 美国戏剧在中国的译介 |
二、丰富多元的翻译与译介理论语境 |
(一) 中国本土翻译与译介理论 |
(二) 西方翻译与译介理论 |
三、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
第二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 |
一、大陆译介:“一枝独秀”到“百家争鸣” |
(一) 第一阶段(“十七年”时期) :政治挂帅、一枝独秀 |
(二) 第二阶段(1978— ) :聚焦三剧、各抒译见 |
二、港、台译介:共谋中抵抗 |
(一) 译介背景:不同政治力量在文学中的角逐竞技 |
(二) 港、台地区译介概况 |
(三) 译介特点:数量少,重视艺术性 |
第三节 各具特色的中文译本—威廉斯剧作中译版本比较 |
一、“译彩纷呈”的《欲望号街车》四大译本 |
(一) 四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
(二) 四大译本呈现的情感倾向性 |
(三) 四大译本中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
(四) 四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
二、译味悠长的《玻璃动物园》四大译本 |
(一) 四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
(二) 四大译本呈现的雅俗之别与情感倾向 |
(三) 四大译本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
(四) 四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
三、译见不一的《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两大译本 |
(一) 两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
(二) 两大译本呈现的情感倾向性 |
(三) 两大译本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
(四) 两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
第三章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演出 |
第一节 永不停歇的“欲望号街车”—《欲望号街车》在中国的搬演与改编演出 |
一、《欲望号街车》在中国的演出历程 |
(一) 多姿多彩的大陆演出 |
(二) 异彩纷呈的港台演出 |
二、“野蛮战胜优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欲望号街车》 |
(一) 演出概况 |
(二) 导演构思 |
(三) 生动唯美的舞台呈现 |
三、中西合璧的剧坛明珠—北京铁皮屋版《纸牌夜布鲁斯》 |
(一) 演出概况 |
(二) 导演构思 |
(三) 中西合璧的舞台呈现 |
第二节 脆弱的玻璃动物之旅—《玻璃动物园》在中国的演出 |
一、《玻璃动物园》在中国的演出历程 |
(一) 沉寂—爆发的大陆演出 |
(二) 持续—稳步的港、澳、台的演出 |
二、“生活总是要继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玻璃动物园》 |
(一) 演出概况 |
(二) 导演构思 |
(三) 忠实原剧的舞台呈现 |
第三节 田纳西·威廉斯其他剧作在中国的搬演 |
一、《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演出概况 |
二、《夏与烟》《请爱我一小时》的演出 |
第四章 田纳西·威廉斯及其戏剧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
第一节 同宗异支—田纳西·威廉斯及其他剧作家对中国新时期戏剧的整体影响 |
一、新现实主义与精神悲剧的内在影响 |
(一) 聚焦社会底层生活 |
(二) 高扬人道主义大旗 |
(三) 挖掘复杂的人性 |
(四) 再现残酷、惨烈的现实 |
(五) 凸显小人物的精神悲剧 |
二、多姿多彩的戏剧表现手法的影响 |
(一) 以外化的方式展现内心 |
(二) 借鉴象征手法 |
(三) 哀婉浓郁的诗意营造 |
(四) “造型戏剧”的中国化实践 |
第二节 独怆然而涕下—田纳西·威廉斯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 |
一、跨越时空的“相遇” |
(一) 身世境遇的暗合 |
(二) 姐弟情深的追思 |
(三) 爱荷华大学的杰出校友 |
(四) 同性恋的性态取向 |
(五) 浓厚的明星崇拜情结 |
二、追怀幽思—威廉斯及其剧作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 |
(一) 西比尔之哀—对美人迟暮的哀悼 |
(二) 阿都尼斯之魅—对同性之爱的赞赏 |
(三) 阿瑞斯之怒—对残酷暴力的展示 |
(四) 美杜莎之惑—对恶与美的女性的书写 |
三、多元归一—威廉斯剧作表现手法对白先勇的影响 |
(一) 以心理回忆手法展现百态人生 |
(二) 以象征手法展现世态万象 |
第三节 哀婉、感伤的记忆—《玻璃动物园》对赵耀民《良辰美景》的影响. |
一、一江春水向东流—时代变迁对美好事物的碾压 |
(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美好事物渐趋消逝 |
(二) 东风无力百花残—奋力挽留美好事物 |
(三) 此情可待成追忆—对美的怀念与希冀 |
(四) 四顾茫茫已惘然—两剧弥漫的悲剧性 |
二、乱花渐入迷人眼—《玻璃动物园》表现形式和技巧、手法对《良辰美景》的影响 |
(一) 两剧“演出说明”之间存在明显的影响—借鉴关系 |
(二) 两剧均设置叙述者 |
(三) 心理外化手法的借鉴 |
(四) 人物设置方面的影响 |
(五) 象征运用的类同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10)贵州省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1)研究现状综述 |
(2)研究意义 |
(3)研究方法与目标 |
2.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的概念界定 |
3.贵州省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的发展简史 |
(1)萌芽期 |
(2)发展期 |
(3)成熟期 |
第一章 贵州省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现状 |
1.1 开设戏剧类专业的院校现状 |
1.1.1 贵州省开办戏剧相关专业院校一览 |
1.1.2 贵州省高校开办戏剧相关专业一览 |
1.2 各院校相关专业教师情况现状 |
1.2.1 贵州大学 |
1.2.2 贵州民族大学 |
1.3 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
1.3.1 研究生教育:戏剧与影视学表演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 |
1.3.2 本科生教育:表演、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 |
小结 |
第二章 贵州省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取得的成绩 |
2.1 人才培养成果 |
2.1.1 培养人数 |
2.1.2 贵州高校戏剧专业教育培养从事戏剧相关专业人数 |
2.1.3 优秀毕业学生代表 |
2.2 作品成果 |
2.2.1 理论成果 |
2.2.2 艺术作品成果 |
2.3 成功的教学模式经验 |
2.3.1 小班式制度教学 |
2.3.2 严谨的教学剧目汇报环节 |
2.4 戏剧类专业教育新方式探索 |
2.4.1 影视教育在戏剧教育上的拓展 |
2.4.2 创作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 |
小结 |
第三章 关于贵州省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存在问题的思考 |
3.1 戏剧类专业教育的顶层设计 |
3.1.1 戏剧类专业教育院校数量少 |
3.1.2 相关专业有待完善,未能满足当下戏剧发展需求 |
3.1.3 戏剧类专业招生考试设置模式合理性的思考 |
3.2 戏剧类专业的师资团队基础 |
3.3 院校的教学设施建设 |
3.4 戏剧专业人才培养未能和区域戏剧艺术格局有机融合 |
小结 |
第四章 贵州省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发展前景展望 |
4.1 各大高校积极开展戏剧学科建设,培养戏剧专业发展环境 |
4.2 学校提高对戏剧学科的重视,加强师资建设 |
4.3 完善戏剧专业教育的硬件设施,保障教学支撑 |
4.4 戏剧相关院校积极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 |
4.5 明确培养目标,细化招生要求,提高生源质量 |
4.6 创新戏剧类相关专业教学发展思路 |
小结 |
结语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贵州戏剧专业教育现状问卷调查(学生) |
附表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奖情况 |
四、第二届“新世纪上海戏剧大奖”提名剧目(论文参考文献)
- [1]黄金十年:21世纪初豫剧舞台艺术崛起历程[J]. 郭克俭. 美育学刊, 2021(06)
- [2]卢昂所导戏曲新编古装剧研究[D]. 梁芝榕.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舞剧改编研究[D]. 邱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郑怀兴剧作研究[D]. 潘彦竹.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5]小剧场越剧研究[D]. 洪宸.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李宝群剧作研究(1984—2019)[D]. 杜聪. 云南艺术学院, 2020(12)
- [7]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接受研究[D]. 王庆阳. 扬州大学, 2020(06)
- [8]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D]. 窦金启.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D]. 高鲜花.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10]贵州省高等院校戏剧类专业现状与思考[D]. 陈姝璇. 贵州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