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升高子宫内膜腺癌一例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升高子宫内膜腺癌一例

一、子宫内膜腺癌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升高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庞晓霞[1](2020)在《LHCGR基因SNPs及其血清水平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外周血黄体生成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体(Luteinizing hormone receptor,LHCGR)蛋白水平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的关系。(2)探讨LHCGR基因rs4519576、rs2293275、rs10495960、rs4953616多态性与PCOS遗传易感性的关系。(3)探讨LHCGR基因多态性与其蛋白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1)以234例PCOS患者和248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LHCGR的表达水平。(2)运用im LDRTM SNP分型方法对LHCGR基因rs4519576、rs2293275、rs10495960、rs4953616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同时用DNA测序的方法对分型结果做验证。结果:(1)PCOS患者的LHCGR血清水平为13.73(1.08-47.20)ng/m L,对照组的为13.38(2.11-48.58)ng/m 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COS患者中,不同亚组的LHCGR血清水平为:肥胖组13.31(3.60-41.06)ng/m L,非肥胖组13.95(1.08-47.20)ng/m L;高雄组13.47(1.08-41.06)ng/m L,雄激素正常组14.40(1.08-47.20)ng/m L;IR组13.73(1.08-39.56)ng/m L,NIR组12.86(1.08-47.20)ng/m L;LH/FSH≥2组13.57(1.08-47.20)ng/m L,LH/FSH?2组13.84(1.08-41.06)ng/m L,不同分组间血清LHCG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LHCGR基因rs4519576、rs2293275、rs10495960、rs4953616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在PCOS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rs4519576位点的CT基因型在PCOS组中的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 vs.TT:OR=0.54,95%CI,0.32-0.92,P=0.023),经年龄和BMI因素校正后,两组间的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CT vs.TT:adjusted OR=0.55,95%CI,0.31-0.96,P=0.034)。rs4519576位点的CT/CC基因型在PCOS组中的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CC vs.TT:OR=0.57,95%CI,0.34-0.96,P=0.033),而两组经年龄和BMI因素校正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CC vs.TT:adjusted OR=0.59,95%CI,0.34-1.02,P=0.056)。另外,rs2293275、rs10495960、rs4953616三个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PCOS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rs4519576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OA组、HA组、PCO组与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rs4519576位点不同基因型间的内分泌代谢指标和LHCGR水平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6)T-C-G-T单倍型在PCOS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4.9%和37.1%,可能具有增加PCOS的发病风险(OR=1.41,95%CI,1.08-1.83,P=0.010)。结论:(1)PCOS与血清中LHCGR的蛋白表达不具相关性,LHCGR尚未能作为区分不同标准分类的PCOS患者的指标。(2)LHCGR基因rs4519576多态性与PCOS有关,CT基因型与PCOS发生风险的降低存在相关性。(3)LHCGR基因rs4519576、rs2293275、rs10495960、rs4953616四个位点组成的T-C-G-T单倍型可能具有增加PCOS的发病风险。

李岩[2](2020)在《冻胚移植对子痫前期风险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章冻胚移植导致子痫前期风险增加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据统计,在我国不孕症困扰着10%-18%的生育期女性,且发病率逐年递增,并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人类健康。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是不孕症的有效治疗手段,且自问世以来世界范围内已有800余万辅助助孕新生儿诞生。然而其对妊娠期母婴安全及子代健康的影响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已有确凿临床证据表明,相较于自然妊娠过程,ART显着增加孕产妇及新生儿围产期并发症,包括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的风险。子痫前期严重威胁母婴安全,发病率高达3%-5%,然而具体机制不明确。现有流行病学证据表明,糖尿病(1型或2型)、自身免疫性疾病、初产妇、高龄(≥40岁)、妊娠间隔时间≥10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35kg/m2及多胎妊娠等高危因素均与该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我们课题组前期进行了一系列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发现冻胚移植后显着增加妊娠期子痫前期的风险。近期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果。然而,在ART中,其他因素是否也会增加妊娠期子痫前期的风险,以及具体哪些操作可能导致冷冻胚胎移植后更易发生子痫前期,口前尚不清楚。研究方法:对前期三个多中心随机试验中收集的数据进行了一个巢氏病例对照研究,研究主体为首次胚胎移植后获得临床妊娠的女性。将接受助孕女性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BMI、血压、产次、不孕持续时间、不孕原因、性激素水平、子宫内膜厚度)、卵巢反应指标、受精类型(IVF或ICSI)、胚胎移植类型(鲜胚或冻胚、卵裂胚或囊胚)及胚胎移植数(单胎或双胎)等因素同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探究在辅助生殖过程上述因素对子痫前期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最终有2965例获得临床妊娠,其中有90例诊断为子痫前期,分为子痫前期组和非子痫前期组。两组比较发现,BMI(P=0.003)、收缩压(P<0.001)、舒张压(P=0.005)、双胎妊娠比例(P<0.001)、及冻胚移植比例(P=0.002)在子痫前期组明显升高。同时子痫前期组HCG日血清孕酮水平(P=0.016)、卵裂期胚胎移植数(P=0.049)也高于非子痫前期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双胎妊娠(OR 2.34,95%CI1.50-3.66,P<0.001),平均动脉压(OR 1.04,95%CI1.01-1.07,P=0.003),冻胚移植(OR 2.06,95%CI 1.27-3.35,P=0.003),体重指数(BMI)(OR 1.10,95%CI 1.02-1.18,P=0.010),HCG日孕酮水平(OR 1.53,95%CI 1.07-2.20,P=0.021),与子痫前期发生风险呈正相关,促性腺激素总剂量(OR 0.999,95%CI0.999-1.000,P=0.037,P=0.001)与子痫前期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限于冻胚移植组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双胎妊娠(OR 2.44,95%CI 1.43-4.18,P=0.007),BMI(OR 1.13,95%CI 1.03-1.23),促性腺激素总剂量(OR 0.999,95%CI 0.999-1.000,P=0.014)仍与子痫前期发生明显相关。而胚胎移植阶段(卵裂期或囊胚期)、冻胚移植前子宫内膜准备方案均未发现与子痫前期发生有相关性。结论:冻胚移植是辅助生殖技术中子痫前期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卵巢高反应可能与子痫前期发生风险相关,而卵裂胚或囊胚阶段移植可能与子痫前期发生无相关性。第二章冻胚移植后胎盘组织的转录组测序及甲基化芯片分析研究目的:冻胚移植妊娠后子痫前期风险增加,而其潜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亟需深入研究探讨。与鲜胚移植相比,冻胚移植可待母体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后再行胚胎移植,可避免将胚胎置于子宫高雌激素的环境中,为胚胎植入及胎盘形成提供接近生理状态的条件,理论上更有利于妊娠的发生和维持。同时,胚胎冷冻过程正是施于卵裂球期至囊胚期的早期胚胎发育阶段,此时基因组对环境的干扰非常敏感,甲基化状态经历大规模重编程,已有研究表明,胚胎冷冻过程可影响印记基因及microRNA的表观遗传学调控,进一步导致蛋白表达紊乱,从而引发胚胎及胎盘发育异常,继而出现妊娠相关并发症。本研究拟对不同来源的胎盘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及甲基化芯片分析,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及差异甲基化基因,以寻找冻胚移植妊娠后子痫前期风险增加的致病靶点。研究方法:收集鲜胚移植正常胎盘、冻胚移植正常胎盘、冻胚移植子痫前期胎盘各4例,进行高通量mRNA测序(mRNA Sequencing,mRNA-Seq)及DNA甲基化芯片分析(850K芯片),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及差异甲基化基因。然后对筛选的基因在胎盘组织中进行扩大样本验证,包括鲜胚移植正常胎盘及冻胚移植正常胎盘各12例,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法进行差异表达基因mRNA水平验证;DNA甲基化水平采用亚硫酸氢盐处理后测序(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方法进行差异甲基化基因的验证。结果:根据基因功能及在胎盘中的表达丰度,在mRNA-Seq中筛选出27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扩大样本量mRNA水平验证;结果显示前列腺素六次跨膜蛋白(Six-Transmembrane Epithelial Antigen Of Prostate 3,STEAP3)、胎盘胶原样凝集素1(Collectin Placenta 1,CL-P1)在冻胚移植正常胎盘中表达明显下降。在DNA甲基化芯片分析中筛选出11个差异甲基化基因,采用BSP方法进行扩大样本的甲基化水平验证,结果显示在冻胚移植正常胎盘中前动力蛋白1(Prokineticin 1,PROK1)启动子区域显着高甲基化改变。GO功能富集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在细胞生长与分化、妊娠过程、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外基质、炎症通路等方面明显富集。结论:冻胚移植妊娠后胎盘组织的mRNA转录组表达及DNA甲基化水平均发生明显改变。STEAP3及CL-P1基因表达异常、PROK1启动子区甲基化改变可能参与了冻胚移植后子痫前期风险增加的机制调控。第三章STEAP3在HTR-8/Svneo滋养细胞中的功能研究研究目的:根据第二章的测序及验证结果,相较于鲜胚移植组,冻胚移植妊娠后胎盘组织中STEAP3的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那么STEAP3的表达改变是否与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相关呢?对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普遍认可的学说为滋养细胞侵袭功能异常诱发子宫螺旋动脉重塑障碍是导致子痫前期发病的关键因素。绒毛外滋养细胞(extravillous trophoblast cells,EVT cells)的正常分化在子宫螺旋动脉重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EVT细胞在侵袭母体蜕膜组织的同时不断持续分化,可分化为间质途径来源的EVT细胞及血管内皮途径来源的EVT细胞。间质途径EVT细胞具有高度侵袭性,不断侵袭母体蜕膜组织并将胎盘植入于母体蜕膜肌层,而血管内皮途径EVT细胞则穿透血管管腔进入蜕膜深部,获得血管内皮样表型,并取代子宫螺旋动脉细胞。子宫螺旋动脉的正常重塑过程有利于维持母胎循环之间营养物质的充分交换,从而促进胚胎的正常发育。反之,EVT细胞的分化及功能异常则导致子宫螺旋动脉重塑受损,从而影响胚胎及胎盘的正常生成,导致子痫前期等妊娠并发症的发生。STEAP3(前列腺六次跨膜蛋白)属于金属还原酶家族,可将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在铁离子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铁离子密切参与DNA及ATP的合成过程,是细胞存活及增殖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STEAP3可促进铁离子的摄取,维持铁离子的储备,并可在低铁环境下维持肿瘤细胞的快速繁殖。同时STEAP3作为TP53下游调节基因,参与调控肿瘤细胞的凋亡及增殖过程。STEAP3在胎盘组织中较高水平表达,但在生殖相关领域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章研究拟对STEAP3在滋养细胞中的功能进行探讨,以明确STEAP3表达异常是否参与冻胚移植导致子痫前期风险增加的相关机制调控。方法:收集鲜胚移植正常胎盘、冻胚移植正常胎盘及冻胚移植子痫前期胎盘,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不同来源胎盘组织中STEAP3中的蛋白表达量。体外培养HTR-8/Svneo滋养细胞,利用小干扰RNA技术转染细胞,降调细胞中STEAP3表达水平,采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检测转染后滋养细胞的细胞增殖活性,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转染后滋养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采用管腔形成实验检测转染后滋养细胞的内皮样管腔形成能力。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冻胚移植子痫前期组STEAP3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鲜胚移植正常组和冻胚移植正常组,且冻胚移植正常组显着低于鲜胚移植正常组。降调HTR-8/Svneo滋养细胞中STEAP3表达后,细胞的增殖活性减弱,迁移与侵袭能力降低,内皮样管腔形成能力减退。结论:降调STEAP3可抑制滋养细胞增殖,降低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影响滋养细胞内皮样管腔形成能力。冻胚移植后胎盘组织中STEAP3表达下降可能是冻胚移植导致子痫前期风险增加的机制之一。

李志茹[3](2020)在《IVF与卵巢癌发生风险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不孕症患者数量的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不孕症患者开始寻求辅助生殖技术的帮助,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也越来越普及,对于IVF中的促排卵治疗是否会增加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的发生风险,相继出现了很多相关研究。本文搜集相关研究进行Meta分析,旨在明确IVF与卵巢癌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通过电子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MEDLIN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搜索与本次研究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12月,同时手工检索相关期刊和文献的参考文献。筛选纳入相关文献,提取文献数据,使用软件Stata13.0处理所提取的数据,分析探讨IVF与卵巢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结果:通过筛选最终纳入11篇文献来进行IVF与卵巢癌发生风险的分析,纳入文献均为队列研究,经评定文献质量均≥6分。结果显示:IVF与卵巢癌的发生风险无相关性[RR=1.06,95%CI(0.87,1.31)],为排除不孕这个重要的混杂因素,分别以不孕人群和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对照的情况下,IVF与卵巢癌的发生风险无相关性[RR=1.06,95%CI(0.76,1.47)、RR=1.07,95%CI(0.82,1.39)];进一步以接受IVF治疗周期数、每个IVF周期的取卵数及接受IVF治疗的不孕原因进行分析时,结果显示,IVF周期数、每周期取卵数及接受IVF的不孕原因与卵巢癌的发生风险也无相关性[RR=1.09,95%CI(0.64,1.85)、RR=1.14,95%CI(0.68,1.91)]、[RR=1.26,95%CI(0.56,2.83)、RR=0.82,95%CI(0.47,1.43)]、[RR=0.66,95%CI(0.39,1.12)、RR=0.50,95%CI(0.21,1.20)]。结论:1.IVF与卵巢癌的发生风险无相关性,提示IVF治疗可能不是卵巢癌发生的危险因素。2.IVF治疗周期数、每周期取卵数、接受IVF的不孕原因与卵巢癌的发生无相关性,提示IVF治疗周期数、每周期取卵数、接受IVF治疗的不孕原因可能不影响卵巢癌的发生。

王琪[4](2020)在《双峰驼精清诱导排卵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是生存于荒漠和半荒漠草原地带的古老物种,是我国重要的优势畜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科研价值。由于双峰驼是严格的季节性发情动物,其生长速度慢、生殖周期长、繁殖性能低,而且双峰驼排卵机理尚不清楚,故而本研究以双峰驼为研究对象,展开蛋白质组及差异蛋白功能的研究。首先,我们选取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双峰驼(公驼)血清,通过蛋白质组学(i TRAQ)筛选出与生殖相关的差异蛋白,利用生物信息学及分子生物学进一步筛选和鉴定与激素合成分泌相关的差异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 4,RBP4),并通过体外细胞模型验证RBP4蛋白的功能;其次,通过i TRAQ技术筛选肌肉注射精清(Seminal Plasm,SP)诱导排卵后的卵巢组织差异表达蛋白质;利用内分泌学、组织形态学、影像学及分子生物学进一步筛选出可能参与调控诱导排卵的靶蛋白-钙离子/钙调依赖性蛋白激酶II-γ(Calcium/calmodulin kinase II-γ,CAMK2G);最后,通过体外卵巢颗粒细胞模型研究CAMK2G对雌激素受体(ER)的调控机制。本研究所取得的结果如下。1.通过i TRAQ方法,共筛选出359个公驼的血清蛋白,基于1.2和0.8的倍数变化临界值,且p<0.05,共筛选出32种差异蛋白(11种上调和21种下调);筛选和鉴定了5个与生殖相关的差异蛋白(PCGF5、H1.2、ANTXR2、FOLR1和RBP4)。2.RBP4在性腺轴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但在睾丸组织中RBP4表达水平较高;双峰驼支持细胞中添加不同浓度的Vit A,可以影响IGFs、RBP4和AR的表达水平,且对RBP4(负相关)和AR(正相关)有剂量依赖性;过表达(敲低)RBP4对IGFs的表达有抑制(促进)作用,并且同时下调(上调)AR的表达水平;RBP4可通过类固醇合成通路调控雄激素受体AR的表达。3.通过i TRAQ共筛选出404个卵巢差异表达蛋白,260个上调蛋白(SP组),144个下调蛋白,进一步筛选出5个可能参与诱导排卵的差异蛋白(CAMK2G、FST、NR5A1、PAK1和PRL);通过RT-PCR、Western blot和组织免疫荧光等发现,排卵前后差异蛋白在性腺轴及生殖器官中表达水平不同,推测诱导排卵过程均有性腺轴的参与。4.调控CAMK2G的表达水平对各受体及相关蛋白有不同影响;过表达/敲低CAMK2G可以上调/下调ER的表达水平;CAMK2G的特异性抑制剂KN-93可下调ER的表达水平;CAMK2G可通过介导17βHSD和P450scc的表达来调节类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水平。本研究揭示:RBP4与公驼的繁殖相关,主要参与调节雄激素的合成,故而推测RBP4可作为一个调控因子调控激素的合成分泌;CAMK2G通过参与类固醇通路调控雌激素受体的表达,推测CAMK2G可能是双峰驼诱导排卵过程的一个调控分子。

陈华丽[5](2020)在《Wnt/PLC/Ca2+通路对猪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凋亡及颗粒细胞激素分泌的影响机制》文中指出哺乳动物超过99%的卵子在发育过程中都会经历闭锁性退化而不排卵,在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其中一些可以达到排卵前阶段,为了促进濒危物种以及基因优良畜禽体外培养卵子更好的应用,卵子发生和卵泡发育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颗粒细胞分泌的激素和生长因子对卵泡发育起重要作用,同时卵母细胞分泌各种生长因子也可以调节颗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卵泡液中含有多种不同水平的类固醇激素,比如雌激素、孕酮和雄激素,可以通过作用于颗粒细胞生长以及卵泡液的形成来影响卵巢的卵泡发育。近年来很多的研究表明,Wnt信号可以调节小鼠和人类的性腺发育和性别分化,并且可以调节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对哺乳动物卵泡形成和发育以及卵巢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参与调控卵泡闭锁等生理过程。Wnt5a和Wnt11属于非经典Wnt蛋白,它们在颗粒细胞中表达并且在整个卵泡发育过程中发挥特异的调控作用。当颗粒细胞Wnt5a失去活性的时候可以导致小鼠卵泡闭锁增加和排卵率降低。然而Wnt非典型通路对猪卵泡发育的作用尚未见系统报道,本文探究Wnt/PLC/Ca2+通路对猪卵泡发育过程中凋亡和激素分泌的影响。本试验通过抽吸法取得直径为2-5mm的卵泡中的卵泡液,并且收集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液中添加一定剂量的Wnt/Ca2+通路中蛋白抑制剂或激活剂,包括Wnt蛋白抑制剂IWP-2、磷脂酶C(PLC)蛋白抑制剂U73122和激活剂m-3M3FBS以及PKCβ蛋白抑制剂Enzastaurin。通过显微镜观察卵母细胞成熟率;通过CCK8试验分别观察IWP-2、U73122、m-3M3FBS或Enzastaurin对颗粒细胞活力的影响。由荧光Ca2+指示剂Fluo3-AM监测颗粒细胞内钙离子含量,Ca2+指示剂Fura-2AM测定卵母细胞内钙离子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法检测通路相关基因以及激素分泌、细胞凋亡调控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Annexin V-FITC法检测PLC抑制剂和激活剂对颗粒细胞的凋亡的影响。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猪颗粒细胞雌二醇和孕酮的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调控若干蛋白、PLC四个亚基蛋白及三种钙离子敏感蛋白(PKCβ、CAMKⅡα、Caln A)的相对表达量。得到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 与对照组相比,0.05μM或5μM的IWP-2对猪颗粒细胞活力没有影响,0.1μM、0.5μM和2.5μM的IWP-2增加了猪颗粒细胞活力(P<0.05)。这表明Wnt配体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颗粒细胞活力。PLC抑制剂U73122的浓度不超过0.5μM时颗粒细胞的活力没有变化,浓度增加时细胞活力在4 h、24 h和48 h降低(P<0.05),而PLC激活剂m-3M3FBS的添加使12 h之前的颗粒细胞活力随着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m-3M3FBS浓度为0.5μM时活力最高(P<0.05)。这表明,PLC蛋白参与猪颗粒细胞的活力,并且一定程度上促进颗粒细胞活力。与对照组相比,0.25μM和2μM的Enzastaurin可以降低猪颗粒细胞的活力(P<0.05)。2.0.1-5μM的Wnt抑制剂IWP-2可以对卵母细胞成熟的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并且0.5μM的IWP-2抑制卵裂率(P<0.01)和囊胚率(P<0.01)。0.5μM的PLC抑制剂U73122提高了卵母细胞的成熟率(P<0.05),降低了卵裂率(P<0.001)和囊胚率(P<0.01);0.5μM PLC激活剂m-3M3FBS降低了卵母细胞成熟率(P<0.05),提高了卵裂率(P<0.01)和囊胚率(P<0.01)。这说明Wnt配体在猪卵母细胞的成熟过程中可能具有促进作用,PLC蛋白可以抑制卵母细胞的成熟。3.0.5μM的IWP-2可以下调颗粒细胞(P<0.01)和卵母细胞(P<0.05)中的Ca2+的浓度。0.5μM的IWP-2处理猪颗粒细胞24 h降低了PLCB1(P<0.001)、PLCG1(P<0.01)和PLCZ1(P<0.001)的m RNA丰度;IWP-2处理猪卵母细胞44 h降低了PLCB1(P<0.001)、PLCD3(P<0.001)、PLCG1(P<0.001)和PLCZ1(P<0.001)基因的表达,同时降低了PLCD3(P<0.05)蛋白的表达。抑制剂U73122和激活剂m-3M3FBS对PLCB1 m RNA的最佳作用时间是4 h,最佳处理浓度是0.5μM。0.5μM U73122处理猪颗粒细胞4 h降低了PLCB1(P<0.05)、PLCD3(P<0.05)与PLCZ1(P<0.05)的m RNA表达,同时降低了PLCB1(p=0.001)和PLCG1(P<0.05)的相对蛋白丰度以及钙离子的浓度(P<0.001)。0.5μM的m-3M3FBS处理颗粒细胞4 h显着增加了PLCB1(P<0.05)、PLCD3(P<0.05)与PLCZ1(P<0.05)的m RNA表达,并升高了钙离子浓度(P<0.01)。与对照组相比,0.5μM的U73122处理猪卵母细胞44h后,PLCB1(P<0.001)、PLCD3(P<0.01)和PLCZ1(P<0.05)的m RNA丰度下降,钙离子浓度变化不大;用0.5μM m-3M3FBS处理猪卵母细胞44小时后,PLCB1(P<0.01)、PLCD3(P<0.001)、PLCG1(P<0.05)和PLCZ1(P<0.05)的m RNA丰度增加,PLCB1蛋白的丰度明显增加(P<0.05),钙离子浓度增加(P<0.05)。IWP-2与U73122共同作用降低了颗粒细胞(P<0.001)和卵母细胞(P<0.05)中的钙离子水平,而IWP-2与m-3M3FBS共同作用则对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的钙离子水平没有影响。结果表明,Wnt配体与PLC蛋白可以协同调节卵泡内钙离子水平的变化,能够增加胞质中Ca2+的增加。4. 在颗粒细胞中,抑制剂U73122降低了钙离子敏感蛋白PKCβ(P<0.05)、CAMKIIα(P<0.05)和Caln A(P<0.01)的表达丰度,激活剂m-3M3FBS升高了CAMKIIα蛋白(P<0.001)的表达量。在卵母细胞中,PLC蛋白对PKCβ和CAMKIIα蛋白具有正调控功能(P<0.05),但是不影响Caln A的表达。在颗粒细胞中,抑制剂U73122可以下调CDC42(P<0.01)、NFATc1(P<0.01)和NFκB(P<0.01)的m RNA表达水平,同时对CTNNB有少许上调作用(P>0.05);激活剂m-3M3FBS可以上调CDC42(P<0.05)、NFATc1(P<0.01)和NFκB(P<0.05)的m RNA表达水平,同时降低CTNNB(P<0.05)的表达。在卵母细胞中,PLC对下游基因具有上调作用,但是并不影响CTNNB的m RNA表达水平(P>0.05)。结果表明,PLC蛋白可以激活猪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的钙离子敏感蛋白和下游基因,并且在颗粒细胞中可以抑制CTNNB的表达。5.0.5μM的IWP-2上调了调控猪颗粒细胞凋亡的BAK(P<0.001)、BAX(P<0.01)、CASP8(P<0.05)和TP53(P<0.05)基因的m RNA水平,同时Bak、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增加(P<0.05)。0.5μM的IWP-2处理猪卵母细胞44 h之后,BAX(P<0.01)、CASP3(P<0.05)和TP53(P<0.01)基因的表达显着升高,同时抗凋亡基因BCL6(P<0.05)基因的表达降低;Bax(P<0.01)和Cleaved caspase3(P<0.05)蛋白的表达显着增加,Bcl-6(P<0.01)蛋白的表达降低。PLC活性变化可以抑制颗粒细胞的凋亡调控基因,并且在不同的时间对凋亡率的影响有所不同。0.5μM的PLC抑制剂U73122可以上调BAK(P<0.01)、BAX(P<0.05)和CASP3(P<0.01)的m RNA表达水平。0.5μM的U73122作用颗粒细胞4 h时早期凋亡率(P<0.05)和晚期凋亡率(P<0.05)达到最高。PLC激活剂m-3M3FBS可以上调抗凋亡基因BCL2(P<0.01)的m RNA水平,并且下调BAX(P<0.05)和CASP3(P<0.05)的m RNA表达;并降低Bax蛋白的表达,增加Bcl-2蛋白的表达。0.5μM的m-3M3FBS作用颗粒细胞4 h时早期凋亡率最高(P<0.05),作用8 h时晚期凋亡率达到最高(P<0.05)。用0.5μM U73122培养猪卵母细胞44小时,与对照组相比,、、CASP3(P=0.001)、和的相对m RNA丰度增加,而的相对m RNA水平降低;、Cleaved和蛋白的表达上调。使用0.5μM m-3M3FBS培养猪卵母细胞44 h,与对照组相比,、、CASP3(p)、和TP53(p=0.001)的相对m RNA丰度降低,而BCL6的相对m RNA水平而升高(图4-6 D);Bcl-6的蛋白表达丰度增加(P<0.05),且P53的蛋白表达丰度降低。0.5μM的IWP-2与0.5μM的U73122于体外共同处理猪的颗粒细胞,与对照组相比,上调了BAK(P<0.01)、BAX(P<0.001)、CASP3(P<0.01)、CASP8(P<0.001)和TP53(P<0.05)的m RNA表达量,下调了BCL2(P<0.05)的m RNA表达水平。在猪颗粒细胞培养液中同时添加0.5μM的IWP-2和0.5μM的m-3M3FBS,与对照组相比,BAK(P<0.001)和CASP8(P<0.001)的m RNA表达水平降低。与对照组相比,2μM的Enzastaurin增加了BAK(P<0.001)、BAX(P<0.001)和CASP3(P<0.01)基因的表达,同时降低了BCL2(P<0.001)基因的表达;0.5μM的U73122和2μM的Enzastaurin共同作用增加了BAK(P<0.001)和BAX(P<0.05)基因的表达,同时降低了BCL2(P<0.01)基因的表达。2μM的Enzastaurin增加了Bax蛋白(P<0.05)的表达,降低了Bcl-2蛋白(P<0.01)的表达;0.5μM的U73122和2μM的Enzastaurin共同作用降低了Bcl-2蛋白(P<0.001)的表达。结果表明,Wnt/Ca2+通路中Wnt配体和PLC蛋白可以协同抑制猪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的凋亡过程。0.5μM的U73122和2μM的Enzastaurin可以协同促进猪颗粒细胞的凋亡。6.0.5μM IWP-2可以促进猪颗粒细胞中雌二醇相关基因CYP17A1(P<0.01)、CYP19A1(P<0.01)、ER1(P<0.001)和ER2(P<0.01)的表达上调。0.5μM PLC抑制剂U73122可以上调猪颗粒细胞CYP11A1基因(P<0.05),0.5μM PLC激活剂m-3M3FBS对激素调控的作用很小。0.5μM U73122处理颗粒细胞2 h、8 h、12 h、24 h、48 h后雌二醇分泌下降(P<0.05),0.5μM m-3M3FBS处理猪颗粒细胞2h后雌二醇分泌下降(P<0.05)。0.5μM U73122处理猪颗粒细胞4 h增加了孕酮的分泌(P<0.05),0.5μM m-3M3FBS处理猪颗粒细胞2 h和8 h后孕酮水平增加(P<0.05)。0.5μM的U73122处理猪颗粒细胞后,除了8 h(P>0.05)之外,各时间点雌二醇与孕酮的比例均下降(P<0.05)。使用0.5μM m-3M3FBS处理猪颗粒细胞2 h降低了雌二醇与孕酮的比例(P<0.05)。IWP-2和U73122共同作用提高了参与调节E2和P4的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IWP-2与m-3M3FBS共同作用降低了CYP11A1的m RNA表达水平(P<0.01),提高了CYP17A1(P<0.05)、CYP19A1(P<0.01)和ER1(P<0.05)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2μM Enzastaurin以及0.5μM U73122和2μM Enzastaurin共同作用均增加了猪颗粒细胞中CYP11A1基因(P<0.01)的表达和降低了CYP19A1(P<0.001)基因的表达。0.5μM U73122和2μM Enzastaurin共同作用比2μM Enzastaurin单独作用更明显地降低了猪颗粒细胞中CYP17A1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Wnt/Ca2+通路中Wnt配体和PLC蛋白可以共同调控猪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的雌二醇(E2)和孕酮(P4)的激素水平。0.5μM的U73122和2μM的Enzastaurin可以协同调控三种激素相关基因CYP11A1、CYP17A1和CYP19A1。综上所述,Wnt/Ca2+信号通路中Wnt蛋白和PLC蛋白可发挥协同作用在猪的卵泡发育过程中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和调节激素分泌的功能;Wnt/Ca2+信号关键蛋白PLC可以调控钙离子敏感蛋白和下游基因的表达。

瓮沛杉[6](2020)在《卵巢性索间质肿瘤257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257例卵巢性索间质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组织学特征、治疗方式及恶性患者预后,并结合近十年国内外文献,充分了解该类肿瘤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式的有效性,有助于我们在临床中更好地诊断与治疗该类肿瘤。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至2019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性索间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电话随访收集患者预后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病理类型: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自1989年1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的性索间质肿瘤患者257例中,卵泡膜细胞瘤179例(占性索间质肿瘤69.6%),颗粒细胞瘤53例(20.6%),其中成人型颗粒细胞瘤50例,幼年型颗粒细胞瘤3例,Sertoli-Leydig细胞瘤11例(4.3%),纤维瘤5例(1.9%),富于细胞性纤维瘤2例(0.8%),硬化性间质瘤2例(0.8%),类固醇细胞瘤2例(0.8%),恶性类固醇细胞瘤1例(0.4%),Leydig细胞瘤1例(0.4%),纤维肉瘤1例(0.4%)。2.临床表现:患者多因盆腔包块、腹痛、腹胀等非典型症状就诊,其中106例(41.2%)为查体发现盆腔包块,腹痛81例(31.5%),腹胀33例(12.8%)。部分患者出现类固醇激素分泌相关症状,其中42例(16.3%)绝经后阴道出血,16例(6.2%)绝经前阴道不规则出血,13例(5.1%)闭经,3例(1.2%)出现男性化表现,4例(1.6%)不孕。3.辅助检查:183例患者行子宫内膜病理检查,其中148例(81.0%)无内膜病变,27例(14.8%)单纯性增生,5例(2.7%)复杂性增生,1例(0.5%)非典型性增生,2例(1.0%)合并子宫内膜癌。影像学诊断情况,B超符合率为88.7%,MRI符合率为90.5%,CT符合率为97.7%,B超和盆腔MRI联合检查符合率为96.6%。术前197例患者行血清D-二聚体检测,其中54例(27.4%)升高,升高值范围43->10000ng/ml;222例患者术前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其中81例(36.5%)CEA升高(>5ng/ml),升高值范围1.3-7.5ng/ml,68例(30.6%)CA125升高(>35U/ml),升高值范围0.6->1000 U/ml,49例(22.1%)AFP升高(>8.78ng/ml),升高值范围0.1->2000 ng/ml,12例(5.4%)CA199升高(>37U/ml),升高值范围4.4-505 U/ml,,4例血清HE4高于正常值(140pmol/L),升高值范围2.8-122.5pmol/L。187例患者术前检测血清性激素,6例(3.2%)雌二醇升高,其中4例为绝经期患者,47例(25.1%)睾酮升高,雌二醇与睾酮最高者为同一SLCT患者,雌二醇>1000pg/ml,睾酮值>396ng/dl。4.手术情况与治疗:患者初次治疗均为手术治疗,190例行经腹手术,67例行腹腔镜手术;90例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167例行非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其中245例(95.3%)肿瘤累及单侧卵巢(左:右=166:79),12例累及双侧,肿瘤多呈实性或囊实性,24例肿物破裂。交界性及恶性性索间质肿瘤患者约16.3%发生肿瘤转移,多为腹腔内转移,术中可见最大转移灶直径13cm。Ⅰ期24例(70.6%)Ⅱ期3例(8.8%),Ⅲ期6例(17.6%),Ⅳ期1例(3.0%),主要化疗方案有TP方案、VAC方案、PVB方案、BEP方案等。5.随访:随访非良性SCST患者共49例,其中7例(14.3%)复发,PFS为4-216月,平均数为96个月,OS平均数171个月,其中4例(8.2%)死于恶性性索间质肿瘤复发和(或)转移,19例失访。19例保留生育功能的育龄期患者自然妊娠率为57.9%。结论:1.性索间质肿瘤多数为良性,恶性者初次诊断时多为早期,整体预后较好;2.患者多因腹痛、腹胀或查体发现盆腔肿物就诊,部分患者表现类固醇激素分泌相关症状;3.B超结合彩色多普勒是临床首选的影像学检查,B超与MRI联合可提高诊断符合率,肿瘤出血、坏死、破溃和性激素极高异常值也可能提示肿瘤恶性;4.全面分期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有生育要求且肿瘤局限于卵巢的育龄期妇女可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术后辅助化疗对患者自然妊娠影响不大;5.非良性患者倾向远期复发,复发患者预后较差。FIGO分期、肿瘤出血坏死等因素均可能影响肿瘤复发。术前抑制素、睾酮水平升高者,术后再次升高可能提示肿瘤进展或复发。

曹志文[7](2020)在《生长激素宫腔灌注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生长激素对大鼠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8只7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皮下组和生长激素组。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操作,常规饲养。其余组于每日早9点,下午5点进行阴道涂片,取有完整动情周期的雌鼠进行实验。模型、皮下和生长激素组大鼠在动情期用95%乙醇灌注子宫,建立薄型子宫内膜模型。模型手术6-8小时后,模型组大鼠子宫宫腔内灌注0.2 ml生理盐水,皮下组大鼠腹部皮下注射0.2 ml生长激素,生长激素组大鼠子宫宫腔内灌注0.2 ml生长激素。术后大鼠休息两星期,模型组、皮下组、生长激素组大鼠每日早9点,下午5点进行阴道涂片,在动情期处死大鼠,每只大鼠取子宫部分过液氮后放-80℃保存;部分放于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制成组织蜡块用于相关实验验证。石蜡切片后,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用于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角蛋白和波形蛋白在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角蛋白和波形蛋白在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生长激素组内膜厚度大于模型组(P<0.01),空白对照组内膜厚度大于模型组(P<0.01),皮下组内膜厚度大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长激素组子宫血管数大于模型组(P<0.01),空白对照组子宫血管数大于模型组(P<0.01),生长激素组腺体数大于模型组(P<0.01),空白对照组腺体数大于模型组(P<0.01),皮下组子宫血管数大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下组子宫腺体数大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长激素组(P<0.01)中波形蛋白的表达高于模型组(P<0.01),生长激素组(P<0.01)细胞角蛋白的表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宫内灌注生长激素可以治疗大鼠薄型子宫内膜,宫内灌注生长激素可以促进大鼠薄型子宫内膜的再生和修复;宫内灌注生长激素治疗大鼠薄型子宫效果可能优于皮下注射生长激素。

王林萍[8](2019)在《绒癌及绝经后子宫绒癌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绒癌(Choriocarcinoma,CC),及绝经后子宫CC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并分析出CC尤其是绝经后子宫CC的临床表现、诊断分期、治疗及预后的特点,以便为临床医师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资料,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第一部分: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在1980年1月-2018年12月诊断为CC的66例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误诊情况、治疗、近期疗效及随访等资料。第二部分:检索发表年份为1980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录于Pub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关于绝经后子宫CC的56例病例报道。另外加入1980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3例绝经后子宫CC患者病例资料,共59例。分析讨论绝经后子宫绒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影响预后的因素等。结果:第一部分:66例CC患者中,其中1例为卵巢CC,属于卵巢生殖细胞肿瘤范畴,将该例患者剔除。剩余65例患者,患者平均年龄为35.0岁,仅有3例为绝经后子宫CC,且有2例患者通过基因多态性分析确诊为非妊娠性绒癌(Non-gestational choriocarcinoma,NGC)。除去2例NGC,剩余63例患者前次妊娠的性质包括流产(38.1%),葡萄胎(28.6%),足月产(23.8%),异位妊娠(7.9%),另有1例同时合并宫内妊娠。前次妊娠的间隔时间范围为0-192月,CC是否在前次妊娠间隔时间1年以后发病与是否是葡萄胎妊娠无显着性差异(P=0.262)。CC最常见的症状为阴道出血(73.8%)。除去合并有宫内妊娠的患者,血β-hCG的范围为840-5410000mIU/ml,不同分期的CC血β-hCG的水平有显着性差异。本组中存在转移的患者占80.0%,其中肺转移所占比例最高63.1%。本组中高危患者占78.5%,低危患者占21.5%,低危患者中评分为0-4分的患者有6例,评分为5-6分的患者有8例。本组初诊误诊率达20.0%,其中异位妊娠最为常见。CC的治疗主要以化疗为主,手术为辅。化疗方案的选择上,低危患者有一半选择多药联合化疗,且绝大部分为20年前的患者,其中有2例首次化疗为单药化疗,化疗1个疗程后出现新的转移灶而改用多药联合化疗;高危患者绝大部分(86.0%)选择多药联合化疗,且以5-FU为主联合化疗较为多见。经治疗有64.6%的患者出院时达到CR,预后因素分析发现前次妊娠间隔时间≥12月,分期为III、IV,存在除外肺及阴道以外的转移,及未行盆腔手术治疗与预后不良有关(P<0.05)。第二部分:纳入了59例绝经后子宫CC的患者,其中行基因多态性分析的患者有5例,确诊为妊娠性绒癌的患者仅1例,确诊为NGC的患者有4例。该部分患者年龄范围为47-73岁,平均56.8岁,50-65岁患者占77.9%。绝经年限范围为0.5-23年,平均7.7年。孕次范围2-13次,平均5.4次,产次1-11次,平均4.0次。前次妊娠的性质中除去NGC患者,葡萄胎15.1%,流产30.2%,足月产54.7%。间隔时间范围3-30年,平均11.3年,前次妊娠的性质为葡萄胎、流产、足月产之间距离发病的间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次妊娠为足月产的间隔时间最长。治疗前血β-hCG的范围在4-2704040mIU/ml,存在转移的患者有50.9%。不同分期的绝经后子宫CC在治疗前血β-hCG水平上有差异(P=0.048<0.05),III、IV期的治疗前血β-hCG水平较高。绝经后子宫CC的预后评分较高,高危者占88.1%,低危者占11.9%,且低危患者评分均≥6分。本组中误诊的患者占39.0%,误诊疾病谱中前四位者为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子宫肌瘤变性、子宫肉瘤。在首次化疗方案的选择上,有40.9%的患者选择EMA-CO方案。本组患者有75.9%的患者行子宫切除手术。63.3%患者经治疗后达到CR,达CR患者的化疗总疗程数在患者是否行子宫切除手术治疗方面有差异(P=0.004),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化疗疗程数较少。分析影响近期疗效的因素中,绝经时间≥5年、评分≥13分和治疗前的血β-hCG≥104 mIU/ml为导致近期疗效不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1、CC根据病因可分为GC和NGC,育龄期妇女绝大部分子宫CC与妊娠相关,对于绝经后子宫CC,仍有GC与NGC之分,以NGC更为多见。2、绝经后子宫CC的特点:以50-65岁妇女较常见,患者一般有较高的孕产次,基本无生育需求,前次妊娠的性质足月产更为常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绝经后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较为多见,需与妇科其他恶性肿瘤相鉴别,患者多合并其他内科基础疾病,体质较差。3、对任何疑似CC的患者应进行详细的问诊和查体。绝经后出血亦应考虑CC的可能,常规行血清β-hCG的检测,以除外滋养细胞疾病,减少漏诊和误诊。4、血β-hCG作为诊断和监测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治疗前血β-hCG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CC的FIGO分期及预后。5、对于绝经后子宫CC的诊断中,需注意排除是否合并有生殖细胞肿瘤或其他未分化的上皮性肿瘤成分。应用基因多态性分析区分GC和NGC仍是有必要的。6、绝经后子宫CC的化疗原则基本参照育龄期CC。绝经后子宫CC患者中高危患者所占比例较高,目前一线化疗方案为EMA-CO方案。手术切除子宫可以缩短化疗的疗程。但对于手术治疗能否改善绝经后子宫CC患者的预后,仍需进一步评估。7、在绝经后子宫CC患者中,绝经时间≥5年、评分≥13分和治疗前的血β-hCG≥104mIU/ml为导致近期疗效不佳的影响因素。

李佳雯[9](2019)在《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特征分析并文献回顾》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分析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ETT)的临床特点,结合文献,对仅表现为肺部孤立病灶而无子宫病灶的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初步总结。资料与方法收集自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经病理学及免疫化学确诊并于我院治疗的8例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结合其中1例并文献回顾纳入7例仅表现为肺部病灶而无子宫病灶的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案例进行分析。结果:我院收治的8例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平均年龄30岁,既往均有妊娠史,距前次妊娠时间的平均间隔44.8月。阴道流血及血HCG水平异常升高最常见,治疗前血HCG峰值,7例表现为低于2500IU/L,除一例继发于绒癌化疗后的ETT患者血HCG峰值为6587IU/L。2例患者以“异位妊娠”、“剖宫产瘢痕妊娠”收治入院,其余以“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为初步诊断收治入院。其中Ⅰ期3例,Ⅲ期5例。所有患者均行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染色明确诊断。6例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治疗,2例患者行子宫切除术。除1例未行化疗外,其余病人均行化疗。结合文献回顾纳入研究的仅表现为肺部孤立病灶的7例ETT患者,平均年龄为36岁,阴道流血或月经改变是常见的症状,占4/7,部分患者无症状,血HCG水平波动在400-1 100mIU/m。7例患者均选择肺部病变切除。结论:当育龄妇女出现HCG持续异常低水平升高,尤其是肺部X线或CT显示病变而子宫没有明显病灶时,无论有无阴道流血、咳嗽、咯血等症状和体征,应排除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可能。对于真性低水平HCG异常升高患者,需密切随访。子宫外孤立病灶去除联合化疗等综合治疗,为病灶局限且生育意愿强烈的年轻ETT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提供可能。

韩笑[10](2019)在《O-GlcNAc修饰通过促进子宫内膜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目的O-Glc NAc糖基化是一种动态的翻译后修饰,是指在胞浆蛋白和核蛋白的Ser或Thr上以O-糖苷键连接单个N-乙酰葡糖胺(N-acetylglucosamine,Glc NAc)。这种动态修饰由O-Glc NAc糖基转移酶(OGT)催化,由O-Glc NAc糖苷酶(OGA)去除。子宫内膜接受性是指子宫内膜在一定时间内有利于囊胚生长、附着及随后植入事件的发生,这种状态的持续时间称为着床窗口期。目前对O-Glc NAc修饰功能的研究多集中在肿瘤的发生及转移上,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机制和胚胎与子宫内膜的识别、黏附类似。蛋白质糖基化修饰在胚胎着床及发育中起重要作用,但O-Glc NAc修饰在着床调控领域的作用研究尚属空白。本文检测了小鼠和人不同时期子宫内膜O-Glc NAc修饰蛋白表达差异,分别以子宫内膜癌细胞RL95-2/HEC-1A模拟高、低接受态子宫内膜,分析O-Glc NAc修饰在高低接受态子宫内膜细胞中的表达。以RNAi技术调控OGT和OGA的表达,分析O-Glc NAc修饰对子宫内膜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检测对调控子宫内膜细胞EMT过程相关蛋白的调控作用。以绒毛膜肿瘤细胞系(JAR)模拟侵入性胚胎,检测调控子宫内膜细胞中OGT的表达对JAR细胞与子宫内膜细胞黏附的影响。我们揭示了O-Glc NAc修饰调控胚胎着床及子宫内膜容受性建立可能的相关性及分子机制,从而为拓宽临床生殖中蛋白质糖基化修饰作用提供理论依据。二、方法1、免疫组化检测:O-Glc NAc修饰蛋白在围着床期(D1-D5)妊娠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及分布规律。2、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O-Glc NAc修饰蛋白在人月经周期各阶段子宫内膜中表达及分布情况。3、Real-time PCR检测O-Glc NAc糖基转移酶(OGT)在人月经周期不同阶段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变化情况。4、Real-time PCR检测OGT、O-Glc NAc糖苷酶(OGA)在不同接受态子宫内膜细胞RL95-2(人高接受态子宫内膜细胞系)和HEC-1A(人低接受态子宫内膜细胞系)中表达情况。5、将小干扰RNA(si-NC、si-OGT)利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到高表达OGT的RL95-2中,建立OGT沉默、O-Glc NAc糖基化修饰水平降低的细胞株。将si-NC、si-OGA转染到高表达OGA的HEC-1A细胞中,建立OGA沉默、O-Glc NAc糖基化修饰水平升高的细胞株。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进行干扰效率的验证。6、JAR细胞模拟胚胎,体外黏附实验检测调控O-Glc NAc修饰对胚胎细胞与子宫内膜细胞之间黏附的影响。7、CCK-8、细胞划痕、Transwell小室检测调控O-Glc NAc修饰对子宫内膜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8、Western blot检测调控O-Glc NAc修饰水平的变化对EMT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三、结果1、在妊娠围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膜中,D1-D4的O-Glc NAc修饰水平逐渐上升,D4达到顶峰,D5后降低。在小鼠子宫内膜组织中,O-Glc NAc糖基化修饰蛋白在各个部位都表达,但主要在基质细胞中表达。2、在临床增殖期子宫内膜,O-Glc NAc糖基化修饰蛋白几乎无表达。在分泌期子宫内膜,表达量明显上升。O-Glc NAc糖基化修饰蛋白主要定位人子宫内膜组织腺上皮和腔上皮细胞。3、分泌期子宫内膜OGT m RNA水平明显高于增殖期子宫内膜。4、在RL95-2细胞中,O-Glc NAc糖基转移酶(OGT)基因的表达明显高于HEC-1A细胞,O-Glc NAc糖苷酶(OGA)基因的表达明显低于HEC-1A细胞。5、RL95-2细胞中加入si-OGT后,下调OGT的表达使O-Glc NAc糖基化修饰水平降低。HEC-1A细胞中加入si-OGA后,下调OGA的表达,O-Glc NAc糖基化修饰水平升高,干扰模型构建成功。6、上调子宫内膜细胞中O-Glc NAc修饰水平会增强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7、上调子宫内膜细胞O-Glc NAc修饰水平能增加EMT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EMT过程的发生,进而影响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8、JAR细胞与RL95-2细胞的黏附能力强于HEC-1A细胞。上调O-Glc NAc修饰可促进子宫内膜细胞与JAR细胞的黏附能力。四、结论1、O-Glc NAc修饰蛋白在着床窗口期表达增高,促进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2、O-Glc NAc修饰能够促进子宫内膜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并促进胚胎细胞与子宫内膜细胞的黏附进而有利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和胚胎着床。3、O-Glc NAc修饰可能通过改变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来影响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二、子宫内膜腺癌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升高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子宫内膜腺癌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升高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LHCGR基因SNPs及其血清水平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PCOS组
        1.1.2 对照组
    1.2 LHCGR基因位点的选择标准
    1.3 样本含量的估算
    1.4 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1.5 基因组DNA提取
        1.5.1 试剂
        1.5.2 主要器材
        1.5.3 DNA提取步骤
        1.5.4 DNA的浓度和纯度鉴定
    1.6 基因分型
        1.6.1 主要试剂
        1.6.2 主要器材
        1.6.3 DNA样本的质量检查以及浓度估计
        1.6.4 多重PCR反应
        1.6.5 多重PCR产物纯化
        1.6.6 连接反应
        1.6.7 连接产物测序与结果分析
    1.7 检测血清中LHCGR的表达量
        1.7.1 LHCGR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
        1.7.2 主要器材
        1.7.3 检测步骤
    1.8 研究对象临床基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收集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
    2.2 LHCGR血清水平的表达
    2.3 LHCGR基因4个SNPs的基因型分型结果
    2.4 LHCGR基因多态性与PCOS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2.5 LHCGR基因rs4519576 位点多态性与PCOS的 OA、HA、PCO三种特征表型的相关性分析
    2.6 LHCGR基因rs4519576 位点多态性与PCOS内分泌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7 LHCGR基因rs4519576 位点多态性与血清LHCGR表达的关系
    2.8 4个SNPs的连锁不平衡分析及所组成的单倍型分析
3 讨论
    3.1 LHCGR的血清蛋白表达
    3.2 LHCGR基因多态性与PCOS遗传易感性的关系分析
    3.3 LHCGR基因多态性与PCOS的 OA、HA、PCO三种特征表型的相关性分析
    3.4 LHCGR基因多态性与PCOS内分泌代谢指标及LHCGR的血清蛋白水平的关系分析
4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黄体生成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体与生殖发育和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2)冻胚移植对子痫前期风险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冻胚移植导致子痫前期风险增加的临床研究
    引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图表附录
第二章 冻胚移植后胎盘组织的转录组测序及甲基化芯片分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图表附录
第三章 STEAP3在HTR8/Svneo滋养细胞中的功能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图表与附录
总结
综述 辅助生殖技术导致子痫前期风险増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

(3)IVF与卵巢癌发生风险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中英文及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综述
        1.2.1 IVF-ET技术
        1.2.2 卵巢癌
        1.2.3 IVF与卵巢癌的发生风险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文献的筛选
    2.4 质量评价
    2.5 资料及数据提取
    2.6 统计学分析
        2.6.1 异质性检验
        2.6.2 敏感性分析
        2.6.3 发表偏倚的评估
第3章 结果
    3.1 文献筛选流程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3.2.1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3.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3.3 IVF与卵巢癌发生风险的meta分析结果
        3.3.1 IVF周期与卵巢癌发生风险的meta分析结果
        3.3.2 每个IVF周期取卵数与卵巢癌发生风险的meta分析结果
        3.3.3 接受IVF的不孕原因与卵巢癌发生风险的meta分析结果
    3.4 敏感性分析
    3.5 发表偏倚
第4章 讨论
    4.1 IVF与卵巢癌的发生风险
    4.2 本次研究的评价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双峰驼精清诱导排卵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综述
    1.骆驼的生殖生理
        1.1 骆驼的分类及分布
        1.2 骆驼的生殖特性
        1.3 骆驼生殖生理
    2 视黄醇及其代谢过程
        2.1 视黄醇与动物生殖
        2.2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研究进展
        2.3 视黄醇结合蛋白的作用机理
        2.4 视黄醇结合蛋白在生殖疾病方面的研究
    3 钙离子及其代谢过程研究进展
        3.1 钙离子的功能
        3.2 钙离子与生殖
        3.3 钙离子与钙离子/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
        3.4 钙离子/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的生理功能
        3.5 钙离子/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与生殖相关疾病的关系
    4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第二章 双峰驼血清差异蛋白的筛选与鉴定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剂及仪器
        1.3 方法
        1.3.1 血清蛋白的提取
        1.3.2 过滤辅助样品制备(FASP)消解
        1.3.3 iTRAQ标记和SCX分馏
        1.3.4 LC-MS/MS分析
        1.3.5 数据分析
        1.3.6 血清RNA的提取及qPCR反应
        1.3.7 总蛋白的提取及蛋白免疫印迹
        1.3.8 统计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双峰驼血清iTRAQ分析
        2.2 鉴定差异表达蛋白
        2.3 聚类分析和蛋白质间互作网络(PPI)分析
        2.4 qPCR和 Western blot验证表达谱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维生素A结合蛋白(RBP4)对AR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细胞原代培养
        1.2.2 体外细胞处理和转染
        1.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1.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2.5 免疫荧光染色
        1.2.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RBP4 基因在双峰驼各组织的mRNA检测
        2.2 RBP4在双峰驼性腺轴的检测
        2.3 不同浓度VitA对其受体,结合蛋白(RBP4)及IGFs的影响
        2.4 RBP4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酶切鉴定
        2.5 支持细胞转染过表达p-EGFP-RBP4 的效果检测
        2.6 过表达RBP4对IGFs及类固醇激素合成的影响
        2.7 siRNA-RBP4 的合成及沉默效率检测
        2.8 沉默RBP4对IGFs及类固醇激素合成通路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双峰驼精清诱导排卵后卵巢差异蛋白质筛选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剂耗材
        1.2 方法
        1.2.1 动物和处理条件
        1.2.2 精液收集和精清制备
        1.2.3 精清注射及血清样品收集
        1.2.4 样品的采集
        1.2.5 qRT-PCR和 RT-PCR
        1.2.6 蛋白质印迹
        1.2.7 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1.2.8 数据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卵泡直径和血清激素水平
        2.2 蛋白质分析
        2.3 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
        2.4 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PPI)分析
        2.5 表达谱验证
        2.6 组织表达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CAMK2G通过类固醇通路调控ER的表达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不同浓度抑制剂处理细胞
        1.2.2 细胞转染及其它方法
    2 结果
        2.1 CAMK2G的表达分析
        2.2 过表达载体p-EGFP-CAMK2G酶切验证
        2.3 双峰驼颗粒细胞转染过表达p-EGFP-CAMK2G的效果检测
        2.4 过表达CAMK2G对各受体的影响
        2.5 过表达CAMK2G对类固醇激素合成通路的影响
        2.6 siRNA-CAMK2G沉默效率的检测
        2.7 敲低CAMK2G对各受体及PPI各相关蛋白的影响
        2.8 敲低CAMK2G对类固醇激素合成通路的影响
        2.9 抑制剂KN-93对CAMK2G的影响
        2.10 抑制剂KN-93对各受体及PPI各相关蛋白的影响
        2.11 抑制剂KN-93对类固醇激素合成通路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附件

(5)Wnt/PLC/Ca2+通路对猪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凋亡及颗粒细胞激素分泌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在哺乳动物卵泡闭锁和激素分泌中的作用
        1.1.1 哺乳动物卵巢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1.2 卵泡发育的基本过程
        1.1.3 卵泡发育的调控途径
        1.1.4 颗粒细胞在卵泡发育中的作用
        1.1.5 卵母细胞的发育以及在卵泡发育中的作用
        1.1.6 颗粒细胞与卵母细胞的互作
    1.2 Wnt-Ca~(2+)信号通路对卵泡发育的影响
        1.2.1 Wnt通路概述以及Wnt-Ca~(2+)通路的组成
        1.2.2 Wnt-Ca~(2+)通路在哺乳动物生理病理活动中的调节作用
        1.2.3 Wnt-Ca~(2+)与Wnt典型通路的互作
        1.2.4 Wnt-Ca~(2+)与其它信号通路的关系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Wnt/PLC/Ca~(2+)信号变化对猪颗粒细胞活力和卵母细胞成熟的调控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试验仪器
        2.2.3 试验动物来源
    2.3 试验方法
        2.3.1 猪卵巢的采集
        2.3.2 猪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的培养
        2.3.3 猪颗粒细胞的鉴定
        2.3.4 CCK8法测定颗粒细胞活力
        2.3.5 卵母细胞成熟的判定
        2.3.6 孤雌激活和早期胚胎培养
        2.3.7 早期胚胎发育的评定
        2.3.8 统计学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猪颗粒细胞的鉴定
        2.4.2 不同浓度IWP-2对猪颗粒细胞活力的影响
        2.4.3 不同浓度抑制剂U73122对颗粒细胞活力的影响
        2.4.4 不同浓度激活剂m-3M3FBS对颗粒细胞活力的影响
        2.4.5 不同浓度IWP-2对猪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率的影响
        2.4.6 不同浓度抑制剂U73122 或激活剂m-3M3FBS对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IWP-2对Wnt/PLC/Ca~(2+)通路的抑制、对凋亡的促进及其对颗粒细胞激素的调控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猪卵巢的采集以及猪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的培养
        3.3.2 猪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钙离子浓度的测定
        3.3.3 猪颗粒细胞RNA提取和反转录
        3.3.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和激素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
        3.3.5 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和PLC四种亚基蛋白表达水平
        3.3.6 统计学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IWP-2对猪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中Ca~(2+)浓度的影响
        3.4.2 IWP-2对猪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凋亡的影响
        3.4.3 IWP-2对颗粒细胞雌二醇和孕酮调控基因的影响
        3.4.4 IWP-2 对猪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PLC四种亚基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PLC蛋白对猪卵泡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激素分泌和Wnt/Ca~(2+)信号通路的影响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试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猪卵巢的采集以及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的培养
        4.3.2 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的总RNA提取和反转录
        4.3.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凋亡、激素和Wnt/Ca~(2+)通路若干基因的表达
        4.3.4 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和Wnt/Ca~(2+)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4.3.5 Annexin V-FITC法检测猪颗粒细胞凋亡
        4.3.6 酶联免疫法(ELISA法)测定猪雌二醇和孕酮的含量
        4.3.7 猪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钙离子浓度测定
        4.3.8 统计学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PLC蛋白对猪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凋亡的调控
        4.4.2 PLC蛋白对猪颗粒细胞雌二醇和孕酮分泌的调控
        4.4.3 PLC蛋白对猪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Wnt/Ca~(2+)信号中PLC四个亚基、Ca~(2+)浓度、三个钙离子敏感蛋白和若干下游基因的调控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IWP-2与U73122或m-3M3FBS互作对猪卵泡Ca~(2+)的调节以及对颗粒细胞凋亡和激素的调节作用
    5.1 前言
    5.2 试验材料
        5.2.1 主要试剂
        5.2.2 主要试验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猪卵巢的采集以及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的培养
        5.3.2 猪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钙离子浓度检测
        5.3.3 颗粒细胞总RNA提取和反转录
        5.3.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颗粒细胞凋亡和激素调控基因相对表达
        5.3.5 统计学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IWP-2与U73122或m-3M3FBS相互作用对猪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Ca~(2+)浓度的影响
        5.4.2 IWP-2与U73122或m-3M3FBS相互作用对颗粒细胞凋亡调控基因的影响
        5.4.3 IWP-2与U73122或m-3M3FBS相互作用对颗粒细胞激素调控基因的影响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Enzastaurin或 Enzastaurin与 U73122 互作对猪颗粒细胞激素和凋亡的调节作用
    6.1 前言
    6.2 试验材料
        6.2.1 主要试剂
        6.2.2 主要试验仪器
    6.3 试验方法
        6.3.1 猪卵巢的采集以及颗粒细胞的培养
        6.3.2 猪颗粒细胞总RNA提取和反转录
        6.3.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猪颗粒细胞凋亡和激素调控基因相对表达
        6.3.4 Western Blot法检测猪颗粒细胞PKC蛋白表达的影响
    6.4 结果与分析
        6.4.1 Enzastaurin对猪颗粒细胞活力的影响
        6.4.2 Enzastaurin以及Enzastaurin与 U73122 互作对猪颗粒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6.4.3 Enzastaurin以及Enzastaurin与 U73122 互作对猪颗粒细胞雌二醇和孕酮激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6.4.4 Enzastaurin以及Enzastaurin与 U73122 互作对PKCβ蛋白表达的影响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下一步研究工作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卵巢性索间质肿瘤25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研究对象、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临床资料
    1.4 随访方法
二、结果
    2.1 病理类型
    2.2 年龄分布
    2.3 临床表现
    2.4 合并症
    2.5 辅助检查
        2.5.1 影像学检查
        2.5.2 实验室检查
    2.6 手术情况
        2.6.1 手术方式
        2.6.2 原发肿瘤与转移灶
        2.6.3 内膜情况
    2.7 交界性、恶性患者病例分析
        2.7.1 FIGO分期
        2.7.2 辅助治疗
        2.7.3 复发及死亡率
        2.7.4 保留生育功能患者妊娠结局
        2.7.5 预后的影响因素
三、讨论
    3.1 流行病学特征
    3.2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诊断
        3.2.1 临床表现
        3.2.2 合并症
        3.2.3 影像学特征
        3.2.4 实验室检查
        3.2.5 病理与免疫组织化学检验
    3.3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治疗
    3.4 交界性、恶性卵巢性索间质肿瘤临床分析
        3.4.1 良性与非良性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鉴别
        3.4.2 预后及影响因素
        3.4.3 保留生育功能患者妊娠结局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卵巢类固醇细胞瘤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生长激素宫腔灌注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主要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2.主要实验方法
        2.1 雌鼠动情期观察
        2.2 SD大鼠薄型子宫内膜模型建立
        2.3 宫腔灌注治疗
        2.4 样本的获取
        2.5 HE染色鉴定薄型子宫内膜模型
        2.6 Western blot检测内膜相关蛋白
        2.7 IHC-P检测内膜相关蛋白
        2.8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HE的结果
    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2.免疫印迹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8)绒癌及绝经后子宫绒癌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Ⅹ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绒癌的临床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诊断标准及临床分期
        1.1.4 疗效评价标准
        1.1.5 随访
        1.1.6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年龄
        1.2.2 孕产史
        1.2.3 前次妊娠的性质及间隔时间
        1.2.4 临床表现
        1.2.5 辅助检查
        1.2.6 分期及预后评分
        1.2.7 误诊情况
        1.2.8 治疗
        1.2.9 近期疗效及随访
    1.3 小结
二、绝经后子宫绒癌的临床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文献来源
        2.1.2 病例资料分析
        2.1.3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发病年龄及绝经年限
        2.2.2 孕产次
        2.2.3 前次妊娠的性质及间隔时间
        2.2.4 主诉
        2.2.5 血β-hCG的水平及转移部位
        2.2.6 分期及预后评分
        2.2.7 误诊情况
        2.2.8 治疗
        2.2.9 近期疗效及随访
    2.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滋养细胞疾病的临床和诊断特点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特征分析并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方法
3 结果
    3.1 我院ETT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3.1.1 临床特点
        3.1.2 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分析
        3.1.3 治疗方式及预后分析
    3.2 仅表现为肺部孤立病灶的罕见病案报道
    3.3 仅表现为肺部病灶而无子宫病灶的文献回顾分析
4 讨论
    4.1 ETT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
    4.2 ETT中血HCG的诊断意义
    4.3 ETT的病理特征与免疫组化特点
    4.4 ETT的鉴别诊断
    4.5 治疗与预后
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O-GlcNAc修饰通过促进子宫内膜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致谢

四、子宫内膜腺癌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升高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LHCGR基因SNPs及其血清水平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D]. 庞晓霞.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3)
  • [2]冻胚移植对子痫前期风险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研究[D]. 李岩. 山东大学, 2020(10)
  • [3]IVF与卵巢癌发生风险的meta分析[D]. 李志茹. 吉林大学, 2020(08)
  • [4]双峰驼精清诱导排卵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D]. 王琪.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5]Wnt/PLC/Ca2+通路对猪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凋亡及颗粒细胞激素分泌的影响机制[D]. 陈华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6]卵巢性索间质肿瘤257例临床分析[D]. 瓮沛杉.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生长激素宫腔灌注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研究[D]. 曹志文.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8]绒癌及绝经后子宫绒癌的临床分析[D]. 王林萍.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特征分析并文献回顾[D]. 李佳雯. 浙江大学, 2019(03)
  • [10]O-GlcNAc修饰通过促进子宫内膜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D]. 韩笑.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升高子宫内膜腺癌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