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精氨酸和牛磺酸治疗充血性心衰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丽君[1](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研究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死亡率及再住院率居高不下。西医标准化治疗降低了心力衰竭的全因死亡率和再住院率,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处于心血管事件高风险中,因此有必要应用更广泛的方法来降低心血管疾病残余风险。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和良好的安全性使其成为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等复杂疾病的安全有效药物。参附强心丸是治疗心力衰竭的代表性中成药之一,但目前关于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较为单一,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理。网络药理学可以通过整个网络系统来预测药物成分和疾病靶点,是发现药物与疾病联锁的关键技术;代谢组学是组学研究的终端,可用于研究中药复方引起机体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这两种研究方法与中医“整体观念”的理念相近。因此本课题拟采用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多角度研究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然而,网络药理学只是预测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潜在机制,代谢组学技术目前尚未成熟,因此后续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动物实验+细胞实验)进行验证,并在细胞层面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第一部分参附强心丸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药效学研究目的:评价参附强心丸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疗效。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2周后构建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模型,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分为模型组、阳性药(培哚普利叔丁胺)组、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和假手术组,灌胃4周,利用超声评估参附强心丸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参附强心丸对大鼠血清中心力衰竭标志物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B 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影响;采用 HE 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和Masson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参附强心丸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治疗4周后可提高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LVFS)(P<0.05),降低 ANP和BNP水平(P<0.01)。HE染色模型组心肌纤维结构紊乱、肌纤维变粗,呈波浪状改变;参附强心丸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心肌纤维排列较模型组清晰,心肌细胞束间隙和炎性细胞浸润减少。Masson染色模型组可见明显蓝色胶原纤维分布;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组大鼠心肌细胞间蓝色胶原纤维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参附强心丸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提高LVEF和LVFS),降低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ANP和BNP的水平,延缓心室重塑。第二部分整合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预测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目的:结合网络药理学及非靶向代谢组学探讨参附强心丸调控心力衰竭的关键靶点及代谢通路,并进行靶向代谢组学定量分析,综合预测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潜在作用机制。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方法:应用BATMAN-TCM数据库,筛查参附强心丸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点,DisGeNet、OMIM、TTD数据库综合筛选心力衰竭相关靶点。采用STRING在线数据库对二者交集的靶点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关键基因,并在Cytoscape 3.8.0软件中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标-疾病”可视化网络。使用DAVID工具对共同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讨潜在靶标的作用机制。结果:从参附强心丸中筛选出215个有效成分,涉及治疗心力衰竭的497个靶点。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富集的通路主要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鞘脂类信号通路、细胞凋亡、AMPK信号通路等。2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方法:选择药效学研究中效果最佳的参附强心丸高剂量组作为参附强心丸组。以大鼠血清为研究对象,基于液质联用分析技术,获得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参附强心丸组大鼠血清代谢轮廓,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手段,分析不同组别代谢物的变化及参附强心丸影响的代谢途径。同时将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与网络药理学结果进行整合,预测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核心靶点。结果:参附强心丸可以通过调节脯氨酸、胞嘧啶核苷、5-甲基胞苷、哌可酸、胞嘧啶和神经鞘氨醇等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这些代谢物与鞘脂代谢、嘧啶代谢、氨酰基tRNA的生物合成、氮素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通路密切相关。通过整合网络药理学与代谢组学筛选出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靶点为AKT1、MAPK1/3(ERK1/2)、TP53,这些靶点与自噬和凋亡密切相关。3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氨基酸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方法:整合网络药理学与代谢组学结果,发现重合的代谢通路大部分与氨基酸代谢有关,因此基于已建立的靶向代谢组学平台,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模型组大鼠、假手术组大鼠、参附强心丸组大鼠血清样本进行氨基酸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筛选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调控的氨基酸代谢物。结果:和假手术组相比,心力衰竭大鼠血清中组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瓜氨酸、亚牛磺酸、鸟氨酸、色氨酸、犬尿氨酸水平升高。其中参附强心丸可以回调苯丙氨酸、瓜氨酸、色氨酸、犬尿氨酸浓度。结论:网络药理学结合代谢组学研究是探索参附强心丸作用机制的有效工具,参附强心丸可能通过调控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第三部分 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初步预测结果表明参附强心丸可能通过调节自噬和凋亡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细胞自噬和凋亡之间又存在交互对话(crosstalk),那么参附强心丸是否影响自噬和凋亡的crosstalk?可能通过何种crosstalk形式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其可能的作用通路是什么?因此选用与自噬和凋亡密切相关的经典分子,通过动物实验及细胞实验验证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影响心肌细胞的自噬和凋亡,且影响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crosstalk,并进一步探索其潜在作用通路。1参附强心丸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目的:明确参附强心丸通过调控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2周后构建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模型,4周后对各组大鼠心肌组织通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cl-2和Bax,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与凋亡密切相关的蛋白Bcl-2、Bax和Cleaved-caspase3的表达以及与自噬密切相关的蛋白LC3-Ⅱ、Beclin 1和SQSTM1/p62的表达。结果:TUNEL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和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心肌组织TUNEL染色标记的绿色荧光点明显减少,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0.01)。免疫荧光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组Bax荧光表达明显减弱,Bcl-2荧光表达明显增强。WB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组Cleaved-caspase3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参附强心丸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Bax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Bax/B cl-2降低(P<0.05);参附强心丸高、中剂量组和阳性药组Bcl-2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和参附强心丸高剂量组LC3-Ⅱ表达量升高(P<0.05);阳性药组和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Beclin 1表达量升高(P<0.05);各组SQSTM1表达量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参附强心丸可以降低凋亡指数,减少Bax和Cleaved-caspase3的表达,增加Bcl-2的表达抑制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还可以上调LC3-Ⅱ和Beclin 1的表达促进心肌细胞自噬。2参附强心丸对氧糖剥夺诱导的H9C2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crosstalk的研究背景:既往研究表明参附强心丸的作用机制与MAPK(JNK、ERK1/2、p38)信号通路相关,其中MST1是MAPK信号通路的上游,JNK是MAPK信号通路的开关,MST1和JNK均可以在自噬和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且MST1/JNK信号通路在心力衰竭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研究参附强心丸是否可以调控H9C2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crosstalk,及与MST1/JNK通路是否相关。方法:对H9C2大鼠心肌细胞进行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构建心肌细胞损伤模型,通过CCK-8法及乳酸脱氢酶法筛选OGD的最佳干预时间及参附强心丸的最佳给药浓度。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参附强心丸对H9C2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WB检测参附强心丸对H9C2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eclin 1)的影响。予以雷帕霉素及3-甲基腺嘌呤处理研究参附强心丸是否调控自噬和凋亡之间的crosstalk,同时WB检测MST1、JNK、p-JNK的表达以研究参附强心丸调节H9C2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与MST1/JNK通路是否相关。结果:流式细胞术表明参附强心丸可以降低OGD诱导的心肌细胞的凋亡率(P<0.05),WB检测表明参附强心丸可以下调Caspase-3的表达量(P<0.05),上调Beclin 1(P<0.05)的表达量。与单独应用参附强心丸相比,3-MA减弱了参附强心丸促自噬和抗凋亡作用;雷帕霉素并没有进一步增强参附强心丸促自噬和抗凋亡作用。同时参附强心丸可以抑制自噬和凋亡交互作用的关键蛋白MST1的表达(P<0.05),抑制JNK的磷酸化(P<0.01)。结论:参附强心丸可以通过上调自噬活性抑制OGD诱导的凋亡发挥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其作用通路可能与MST1/JNK相关。
周旋[2](2020)在《哇巴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代谢水平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成人最常见的白血病类型,AML-M2亚型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白血病亚型之一。研究显示白血病细胞与正常细胞的代谢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代谢异常寻找治疗白血病的有效靶点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哇巴因属于强心甾类固醇类物质,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发现,哇巴因可以作用于多种血液系统肿瘤细胞,抑制增殖并且诱导凋亡。关于哇巴因是否可以通过调控白血病细胞的代谢水平而调节细胞增殖及凋亡目前尚无报道。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NMD)是真核细胞内保守的mRNA质量监控机制,在细胞增殖及凋亡中均有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哇巴因可以抑制细胞内NMD通路的活性水平,但其机制尚不清楚。工作目的本研究旨在以代谢组学为切入点,寻找AML-M2患者的代谢标志物,探索哇巴因对AML代谢物水平的调节,并进一步从代谢组学的角度阐明哇巴因抗AMLM2的机制。研究方法1.基于代谢组学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代谢特征,并筛选疾病预后的潜在代谢性标记物;2.探究哇巴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代谢组学的影响及代谢组学与细胞增殖及凋亡的相关性研究。实验结果1.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代谢特征1)代谢组学特征可以较好地区分M2型白血病与健康人群,氨基酸代谢在外周血及骨髓液中均有改变,骨髓中脂肪酸代谢也有较大变化;2)赖氨酸、蛋氨酸及丝氨酸在血浆及骨髓液中的丰度均显着低于相应的健康对照组,赖氨酸丰度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关系;2.哇巴因对kasumi-1细胞代谢组学的影响及机制1)哇巴因可抑制kasumi-1细胞增殖及诱导其凋亡;2)赖氨酸可以促进kasumi-1细胞增殖及调节细胞内NMD通路的活性;3)哇巴因可调控kasumi-1细胞内代谢水平,影响赖氨酸代谢;4)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哇巴因可以调控细胞内NMD通路的活性,该作用是通过Na+/K+-ATP酶的信号传导功能;引起细胞内质网应激;上调胞内钙离子浓度;抑制NF-κB的活性实现。结论我们发现,AML患者的代谢模式与健康人不同,血浆和骨髓中的氨基酸代谢都发生了显着改变。其中赖氨酸的血浆丰度可以辅助诊断AML,并且可能是提示AML患者预后潜在的代谢生物标志物。赖氨酸为白血病细胞增殖所必需的氨基酸,哇巴因可通过影响赖氨酸转运体抑制白血病细胞对赖氨酸的利用抑制细胞增殖。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可能是通过Na+/K+-ATP酶的信号传导作用引起细胞内质网应激,上调胞内钙离子浓度,抑制NF-κB的活性,抑制NMD通路从而达到调控赖氨酸转运体表达的作用。本研究从代谢组学的角度阐述了哇巴因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作用机制,为哇巴因的抗AML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郑源[3](2020)在《中医药联合血液超滤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及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和最主要的死因,也是长期以来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的重点。血液超滤能够改善利尿剂抵抗的顽固性心衰患者的水钠潴留,虽然从“形”的意义上可以代替肾脏部分功能,避免生理性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但仍不能从“功”的意义上代替肾脏温煦的功能,不能做到水液的泌别清浊。使得超滤过程中既包含尿液,还包括正常的津液,即阴液。阴液亏虚则患者出现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等阴虚证候,津液丢失过多则阳气无所依,不仅仅容易导致气阴两伤,更易出现气血阴阳俱虚的表现。因此我们在临床上使用扶正养心中药联合血液超滤,改善患者利尿剂抵抗的同时益气扶正,纠正超滤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同时更利于改善心衰患者远期再住院率及死亡率。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对既往临床使用中药联合超滤治疗与单纯超滤治疗比较,评估中药联合超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扶正养心中药治疗慢性心衰的作用靶点,深入探讨中药药理与作用机制的之间的联系。前期研究中已经对超滤治疗慢性心衰患者进行了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因此依据其结果做进一步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有利于对超滤治疗的作用途径进行阐释。目的:1.回顾性研究中药联合超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2.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寻找扶正养心中药治疗慢性心衰的潜在作用靶点,深入探讨中药药理与作用机制之间的联系。3.基于靶向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寻找超滤对心衰患者治疗前后代谢物质的差异,有利于对超滤治疗心衰的作用途径进行阐释。方法:1.回顾性的观察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符合入选标准住院接受血液超滤治疗的心肺气虚,阳虚水泛的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45例,其中扶正养心中药合并超滤组25例,单纯使用超滤组20例,观察疗效性指标:hs-CRP、NT-proBNP,安全性指标:离子(K+、Na+、Cl-)、HCT、肌酐、尿素氮,分别于超滤前、首次超滤后、治疗10天后等3个时间点进行数据统计;对心悸、畏寒肢冷、气短、气喘、面肿、乏力、咳嗽、咳痰、腹胀、舌苔等中医证候进行评分以及体重,在超滤前和治疗10天后2个时间点评价。通过本组的前后对比、组间比较以及回归性分析各因素与最终疗效之间的关系,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更好地发挥血液超滤技术与中医药在临床治疗心衰方面的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高质量研究证据。2.利用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V2.0(TCMIP V2.0),将扶正养心中药的化学信息进行靶标预测,与心衰相关疾病靶标信息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富集分析药物干预疾病关键靶标,并构建出中药化学成分、关键作用靶标和心衰疾病相关通路的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得到作用于这些关键靶标的主要成分,即与药物有效性相关的化学成分,并根据质量标志物结合文献报道对扶正养心中药治疗心衰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3.纳入17例血液超滤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抽取超滤前、后的外周静脉血5ml,利用L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将超滤前后的代谢产物谱进行对比分析,检测前后的代谢模式,筛选标志性代谢群。结果:1.回顾性研究1.1治疗前后及10天后组间比较首次超滤后超滤组与中药+超滤组在效果指标NT-proBNP以及hs-CRP方面未见明显差异,但中药+超滤组治疗后排Na+水平高于超滤组水平,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治疗10天后两组NT-proBNP及Na+水平均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同样显示中药+超滤高于单纯超滤组。Na+是细胞外液中最重要的阳离子,而CHF患者水肿发生的首要因素是体内钠总量的增加,因此缓解钠水潴留的核心是钠。利尿剂排出的是低张尿,充分利尿后仍会出现钠的滞留,而超滤是等渗的利尿,比较利尿剂更增加钠的排出。1.2组内前后比较超滤组治疗前后NT-proBNP及Na+水平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体重的下降与中医证候积分也出现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中药+超滤组治疗前后NT-proBNP也出现统计学差异,体重的下降与中医证候积分均出现显着性统计学差异,而离子未出现统计学改变。证明超滤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性发作的治疗疗效显着,可以明显缓解患者因肺循环出现的气喘、咳嗽咳泡沫痰或体循环淤血出现的面浮肢肿尤其是下肢水肿等症状。而中药+超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更为明显,且并未出现离子改变,考虑其纠正了因大量脱水出现的气阴两伤等症状。1.3各变量对治疗疗效的回归性影响在回归性分析中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组别对目标疗效为保护性因素,表明中药+超滤组相较于单纯超滤组而言,疗效更好;治疗10天后中医积分为危险性因素,表明超滤治疗后积分越小,疗效越好;超滤后10天Na+水平对疗效为危险性因素,表明超滤治疗10天后Na+水平越高,疗效越差。将三个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性分析后可知组别为保护性因素,中医证候积分为危险性因素,积分越小,疗效越好,因此可以证明中药+超滤组疗效明显好于超滤组且中医证候积分可以作为评价标准。结论:中药联合血液超滤较单纯血液超滤能更好的改善CHF患者因肺循环出现的气喘、咳嗽咳泡沫痰或体循环淤血出现的面浮肢肿尤其是下肢水肿等症状等症状且并未出现离子改变,同时随着治疗时间增加,对NT-proBNP有明显改善。2.网络药理学针对扶正养心中药治疗心衰方面共得到88个核心靶标,中药与疾病共有靶标有4条,为ATP1A1、ATP1A2、TNF、PIK3CG;基因功能主要涉及线粒体电子传递、氧化还原过程、乙醇氧化、脂肪酸代谢过程等多个条目;主要作用通路涉及呼吸电子传递、复合物生化、腺苷受体、PKA激活等,针对这些分析扶正养心中药治疗心衰的可能作用机制。结论:本研究利用TCMIP V2.0平台以大数据和模型计算为基础,将多种学科融合,多层次、多环节整合研究证明扶正养心中药里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可通过多个靶点、多条通路对慢性心力衰竭产生的作用,这些靶点及通路均与文献报道及最新的研究的相关机制相吻合,这也证明TCMIP平台的准确性。本研究是基于此平台的一个计算和预测,希望未来能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将经验名方做好继承和发扬。3.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前期代谢组学研究显示超滤后患者体内酰基肉碱及氨基酸类的含量出现了异常,通过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发现,酰基肉碱中C2酰基肉碱,C8酰基肉碱,C10酰基肉碱,C12:1酰基肉碱等11个酰基肉碱成分出现下降;氨基酸中天冬氨酸、亮氨酸,缬氨酸、鸟氨酸与肌酸酐的含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结论:酰基肉碱可以直接参与脂肪酸氧化,与心肌的能量代谢密切相关,一方面它们累积到心肌抑制脂肪酸的β-氧化导致心衰的代谢紊乱。另一方面酰基肉碱的上调可能会影响乙酰辅酶α的产生,从而直接对心肌造成损伤。超滤治疗后患者体内酰基肉碱下降证明超滤对心衰患者有良好的效果。血液超滤主要影响了天冬氨酸、鸟氨酸与肌酸酐都与精氨酸代谢和尿素循环密切相关。血滤后病人这些成分出现变化可能提示其对病人的精氨酸代谢发挥了调节。但本研究中精氨酸及瓜氨酸的含量并未出现明显的变化,提示血滤并对整个精氨酸及尿素循环系统发挥作用仍需进一步探索。天门氨酸与鸟氨酸都是体内提供尿素和谷氨酰氨合成的底物,而谷氨酰胺和尿素都是氨的解毒产物,鸟氨酸几乎涉及尿素循环的活化和氨解毒的全部过程,血滤降低这部分成分的含量可能提示血滤降低了血氨的含量,发挥一定的解毒作用,缓解了体内的压力,从而导致体内天冬氨酸和鸟氨酸含量的下调。
梁柏莹[4](2018)在《牛磺酸对二甲基苯蒽诱发大鼠乳腺癌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牛磺酸对7,12-二甲基苯蒽(7,12-dimethyl benzene anthracene,DMBA)诱发大鼠乳腺癌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大鼠乳腺癌模型构建:30只6周龄健康未孕的雌性SD大鼠饲养于SPF级实验室,按标准饲料(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喂养,自由饮水,适应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干预实验组,每组10只。分别予以阳性对照组和干预实验组大鼠15mgDMBA/100g体重一次性灌胃,同时在干预实验组大鼠的日常饮水中添加3%的牛磺酸进行干预;给予空白对照组大鼠1mL纯花生油?100g体重一次性灌胃,所有大鼠仅提供充足饮用水和食物。给药后每两天观察并记录大鼠乳腺肿瘤发生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ab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大鼠血清IL-6和TNF-α的含量;免疫组化:检测大鼠乳腺肿瘤浸润性T淋巴细胞(TIL)CD3、CD4、CD8及CD4/CD8水平。结果:动物模型构建结果:整个动物观察过程空白对照组大鼠乳腺周围未出现任何肿瘤;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干预实验组大鼠乳腺肿瘤潜伏期显着延长(p<0.05),发癌率、荷瘤总数显着下降(p<0.05),乳腺肿瘤重量和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IL-6和TNF-α水平显着升高(p<0.05),干预实验组大鼠血清IL-6和TNF-α水平升高不显着(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干预实验组大鼠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和干预实验组大鼠乳腺肿瘤组织浸润性T淋巴细胞CD3、CD4及CD8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CD4/CD8水平显着下降(p<0.05),而干预实验组CD4/CD8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干预实验组大鼠乳腺肿瘤组织CD3、CD4水平及CD4/CD8均显着升高(p<0.05),而CD8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牛磺酸对DMBA诱发大鼠乳腺癌的发生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大鼠血清TNF-α和IL-6水平异常升高,降低全身炎症反应,维持大鼠机体正常的免疫机制,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TIL在大鼠乳腺癌原癌细胞聚集,增强机体免疫放大效应,对原癌细胞进行直接杀伤作用,或通过分泌和介导细胞因子杀伤肿瘤,从而抑制肿瘤的发生。
吴睿凡[5](2014)在《基于代谢组学的参附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原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在建立大鼠心衰模型基础上采用UPLC/Q-TOF MS技术,考察大鼠在心衰形成前后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趋势,并对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代谢机制通路的相关性分析;采用RRLC-MS/MS技术对大鼠尿样和心肌组织中内源性小分子即多种氨基酸进行绝对定量分析。方法:运用冠状动脉结扎术建立的大鼠心衰模型,采用ACQUITY UPLC 1.8μm型的反相色谱柱,对各组大鼠的尿液和血清进行液质连用检测,通过谱库检索和标准品比对方法提取及确定与心衰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并做多元统计分析找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利用BEH Amide色谱柱,10min内同时测定9种或10种大鼠尿样和心肌中与心衰相关的氨基酸,乙腈—0.1%甲酸—10mM 甲酸铵水梯度洗脱,流速为0.3mL/min,离子源为ESI,正离子模式扫描,扫描方试为多反应监测。结果:心衰模型大鼠的代谢指纹图谱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明显不同,并将大鼠尿液和血清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了比对分析,其中大鼠尿样中有16种潜在生物标志物,大鼠血清中有13种潜在生物标志物;与正常对照相比,模型组大鼠尿样中升高的有:精氨酸、缬氨酸、酪氨酸、谷氨酰胺、壬酸、氨酸、牛磺酸、棕榈酸、硬脂酸、柠檬酸、肌酐、苯丙氨酸;降低的有:蛋氨酸、花生四烯酸和果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丙氨酸、异亮氨酸、蛋酸、色氨酸、缬氨酸、花生四烯酸和马尿酸水平均显着上调,牛磺酸、组氨酸、柠檬酸、谷氨酰胺、谷氨酸和精氨酸水平显着下调。发现与心衰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既有共性又有特性,生化代谢通路分析提示心衰涉及糖代谢、能量代谢、脂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异常,给予参附汤后这些小分子代谢物均有回调,说明参附汤作用于这些小分子的代谢机制中。对大鼠的尿样和心肌建立了同时检测多种氨基酸类化合物快速、灵敏、可靠的定量分析方法,各氨基酸标准曲线在检测范围内均呈良好线性(r>0.99),检测限和定量限均在pg级别,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的RSD均小于15%。结论: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可以检测机体内多种代谢循环通路的状态,足评价慢性心衰模型大鼠体内代谢变化的有效手段,为探究心衰机制及在分子水平进行参附汤综合药效评估奠定了基础。
王立英[6](2013)在《牛磺酸抑制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心肌纤维化(MF)发生于多种心血管疾病,是许多心血管疾病中一个重要的病理改变。由于长期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组织发生营养障碍和萎缩,或大面积心肌梗死后,以至正常心肌组织结构中胶原纤维过量积聚、胶原浓度显着升高或胶原成分发生改变。现代细胞分子医学研究证实:心肌纤维化病变是众多心脏病患者共同面临的最大威胁,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和心肌炎等重大心脏疾病,都是以心肌纤维化病变为基础的,心肌纤维化不断发展会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最终以心功能完全衰竭致患者死亡。此病理过程是心功能由代偿期向失代偿期转变的关键,其消退可恢复心肌组织和间质成分之间的平衡,使僵硬程度逐渐软化,有利于心功能的改善。故如何防治心肌纤维化是当前世界医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牛磺酸是正常存在于体内的含硫氨基酸,于1827年由Tiedemann等从牛胆汁中分离提取。人体内含量丰富,主要存在于心肌,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表明,牛磺酸在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调节细胞钙稳态、清除氧自由基,减轻过氧化损伤和直接膜稳定等方面发挥作用。近年来,本实验室对牛磺酸调节心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及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证实牛磺酸具有抑制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逆转心肌重塑的作用,但具体的作用机制至今尚未阐明。本研究分为以下几部分:首先研究牛磺酸抑制在体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Iso)诱导MF作用的实验研究;其次研究牛磺酸抑制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作用与PKCα、iNOS、ERK1/2和ROS等有关,再进一步研究牛磺酸逆转心肌重塑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1、牛磺酸抑制Iso诱导MF作用的实验研究Wistar大鼠,体重200250g,雌雄各半,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Iso模型组和Tau (60、120和240) mg·kg-1·d-1各剂量组。Iso组于大鼠背部的皮下注射Iso(5mg·kg-1·d-1),连续7d;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Tau各剂量组于造模的第2d开始腹腔注射给药,每天一次,连续14d。通过检测HMI、LVMI、心肌组织Hyp的含量、MDA含量和SOD活性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心肌组织中TGF-β1的表达。结果可见:Tau在60240mg·kg-1·d-1可明显降低HMI、LVMI和心肌组织中Hyp含量;Tau60240mg·kg-1·d-1组都出现MDA含量减少,SOD活性提高;不同剂量的Tau不同程度地抑制了TGF-β1表达,说明Tau能够抑制TGF-β1蛋白表达,提示Iso通过提高TGF-β1蛋白表达,进而引起心肌组织的纤维化。Tau可通过提高SOD活性,降低TGF-β1蛋白的表达,进而减轻心肌组织的纤维化。2、牛磺酸对myoFbs增殖的抑制作用观察牛磺酸(Tau)对血管紧张素II (Angiotensin II, AngII)诱导大鼠乳鼠myoFbs增殖的抑制作用,确定Tau抑制myoFbs增殖作用的有效剂量。分离出生13d大乳鼠myoFbs,培养72h后传代培养2-3代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ngII (终浓度为10-7mol·L-1)模型组和Tau (120、60、30) mmol·L-1组,继续培养24/48h后,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应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试剂盒测定细胞培养基中羟脯氨酸(I和III)含量、NO含量及iNOS的活性、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GF-β1和CTGF的含量,荧光共聚焦检测ERK1/2核转位、PKCα膜转位和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ERK1/2、p-PKCα和iNOS蛋白表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AngII组myoFbs存活数量明显增多,myoFbs培养液中羟脯氨酸(I和III)含量、NO含量及iNOS的活性、TGF-β1和CTGF的含量、ERK1/2核转位、PKCα膜转位和蛋白表达均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Tau (120、60和30)mmol·L-1组myoFbs存活数量减少(P<0.05,P<0.01),myoFbs培养液中羟脯氨酸(I和III)含量、NO含量及iNOS的活性、TGF-β1和CTGF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荧光共聚焦检测ERK1/2核转位、PKCα膜转位和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ERK1/2、p-PKCα和iNOS蛋白表达明显减少。流式细胞仪检测,与模型组比较,Tau (120、60、30) mmol·L-1各组myoFbs的周期G0/G1的百分比明显增加,S的百分比降低。由以上可知,Tau能抑制AngII引起的myoFbs的增殖、减少羟脯氨酸(I和III)的生成、降低TGF-β1和CTGF的含量,此作用可能与NO、iNOS、ERK1/2、PKCα等因素有关,其中Tau在剂量为60mmol·L-1时作用较为显着。3、Tau抑制myoFbs增殖机制的研究(1) Tau通过抑制p-PKCα的膜转位和表达调控myoFbs的增殖分离出生13d大乳鼠的myoFbs,培养72h后传代培养2-3代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ngII (10-7mol·L-1)模型组、Tau (60mmol·L-1)组、D4681(0.625μg·L-1)组、AngII+D4681组和AngII+D4681+Tau组,继续培养24/48h后,应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分布、免疫细胞化学法、荧光共聚焦法和Western blot检测p-PKCα的膜转位和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Tau可抑制myoFbs的增殖,与D4681合用后抑制作用更加明显,并降低S期和升高G0/G1期的比例;同时Tau可抑制p-PKCα的膜转位和蛋白的表达,D4681与Tau共同使用后抑制p-PKCα膜转位和蛋白表达作用更加明显。由此可见Tau抑制myoFbs的增殖是通过抑制p-PKCα的膜转位和表达作用实现的。应用特异性PKCα抑制剂D4681可加强Tau抑制myoFbs的增殖作用。(2)Tau通过提高iNOS活性和NO含量抑制myoFbs的增殖分离出生13d大鼠乳鼠的myoFbs,培养72h后传代培养2-3代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ngII (10-7mol·L-1)模型组、Tau (60mmol·L-1)组、D4681(0.625μg·L-1)组、D4681+AngII组、D4681+Tau+AngII、AG (10μg·L-1)组、AngII+AG组和AngII+AG+Tau组,继续培养24/48h后,应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测定细胞培养基中iNOS活性和NO含量、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荧光共聚焦和Western blot检测iNOS在胞浆的表达。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D4681+Tau+AngII和AngII+AG+Tau组myoFbs的增殖明显减少,细胞培养液iNOS活性下降、NO含量降低(P<0.01,P<0.001),S期的百分比下降、G0/G1期的比例明显升高(P<0.05,P<0.01),iNOS在胞浆的表达明显升高。D4681+Tau+AngII组iNOS活性与Tau组比较有所升高,提示Tau可通过抑制PKCα的膜转位及表达进而提高iNOS活性,抑制myoFbs的增殖。(3) Tau通过抑制p-ERK1/2的核转位和表达抑制myoFbs的增殖分离出生13d大乳鼠的myoFbs,培养72h后传代培养2-3代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ngII (10-7mol·L-1)模型组、Tau (60mmol·L-1)组、D4681(0.625μg·L-1)组、AngII+D4681组、AngII+D4681+Tau组、PD98059(10μmol·L-1)+AngII组和PD98059+Tau+Ang II组,继续培养24/48h后,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荧光共聚焦和Western blot检测p-ERK1/2的核转位和表达。结果显示:Tau可抑制p-ERK1/2的核转位和表达,D4681与Tau共同使用后抑制p-ERK1/2的核转位和表达作用更加明显,而PD98059对p-PKCα的膜转位及表达没有影响。由此可见Tau抑制myoFbs的增殖是通过抑制p-ERK1/2的核转位和表达作用实现的。应用特异性PKCα的抑制剂D4681可加强Tau抑制p-ERK1/2的核转位和表达作用。(4) Tau通过ROS调控myoFbs的增殖研究中发现在AngII诱导myoFbs增殖中有ROS量的变化,为进一步检测Tau是否通过减少ROS的生成进而抑制myoFbs的增殖。采用体外培养myoFbs,并应用特异性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 cysteine,NAC),检测Tau对ROS及p-PKCα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分离出生13d大乳鼠的myoFbs,培养72h后传代培养2-3代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ngII(10-7mol·L-1)模型组、Tau (30、60、120)mmol·L-1组和NAC (10-4mol·L-1)组,继续培养24/48h后,应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培养液中·OH含量,荧光共聚焦检测ROS的表达,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myoFbs中p-PKCα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ngII组myoFbs的增殖率、细胞培养液中·OH含量、myoFbs中ROS的含量和p-PKCα的表达都明显增加;应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后,与模型组相比,Tau组和NAC组myoFbs的增殖率、细胞培养液中·OH含量、ROS的含量及p-PKCα的表达均明显降低。由此可知,Tau抑制myoFbs的增殖作用与其减少ROS的生成进而使p-PKCα的表达下降,从而启动抗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有关。综上所述,Tau能抑制myoFbs的增殖,逆转心肌重塑,从而达到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其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ROS-PKCα-ERK1/2和iNOS通路,从而改变TGF-β1和CTGF的生成量而实现的。
袁林华,何华,李辰,马雪琴,柳晓泉[7](2013)在《与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的合成、代谢、转运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潜在治疗靶点及药物》文中指出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是一种内源性的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参与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的合成、代谢和转运过程的相关酶和转运体或可成为心血管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综述与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的合成、代谢和转运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潜在治疗靶点及药物研究情况。
徐淑乐[8](2010)在《运用磁共振氢谱研究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文中指出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是心脏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随着对心脏疾病机理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肌代谢变化对心脏疾病发展的重要性。心肌舒张或收缩都需要充足的能量供应,当心肌能量供不应求时,则会导致心肌的收缩—耦联障碍,心脏收缩、舒张功能障碍,进而发生心衰,能量代谢障碍是心肌收缩能力降低的机制之一。本课题运用磁共振氢谱观察慢性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的变化及心复康口服液、卡托普利对其药物干预的影响。目的:本课题研究卡托普利、中药心复康口服液对腹主动脉部分缩窄致慢性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物质乳酸、肌酸、牛磺酸影响。并探讨运用磁共振氢谱对心肌能量代谢检测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将160只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SH, Sham operation)、腹主动脉缩窄模型组(CAA, Coarctation of abdominal aorta)、卡托普利治疗组(CAP, Captopril intervention)、心复康口服液治疗组(XFK, Xin Fu Kang Oral Liquid)四组。采用腹主动脉部分缩窄法制作压力超负荷大鼠模型,并在造模后4、8、12周时,分别于各组中随机选取部分实验大鼠,快速离断心脏,精确称量200mg大鼠左室心尖组织,进行水溶性物质的提取,制备待测样品,并运用核磁共振氢谱检测各组大鼠待测样品中乳酸、肌酸、牛磺物质含量,比较4组大鼠4、8、12周心肌代谢物质乳酸、肌酸、牛磺酸的含量变化。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第8周,模型组大鼠心肌乳酸水平显着升高(P<0.01),造模后12周时,上述改变更加显着(P<0.01)。而肌酸、牛磺酸在4周时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造模后第8周则下降趋势(P<0.05、P<0.01),于12周时,下降趋势更为明显(P<0.01)。(2)与模型组相比,造模后4周起,心复康组、卡托普利组大鼠心肌乳酸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于8周、12周时,乳酸水平则显着降低(P<0.01)。肌酸、牛磺酸水平在4周时亦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后8周起,肌酸、牛磺酸水平升高(P<0.05,P<0.01),12周时,上述改变更加显着(P<0.01)。(3)模型组大鼠心肌乳酸水平在第8周时显着高于4周(P<0.01),12周时则亦呈显着升高趋势(P<0.01)。而肌酸、牛磺酸水平则在8周时低于4周(P<0.05、P<0.01),在12周时上述变化更加显着(P<0.01)。心复康组、卡托普利组大鼠心肌乳酸水平8周时较4周呈下降趋势(P<0.05),12周其乳酸水平下降趋势更为显着(P<0.01)。心复康组、卡托普利组大鼠心肌肌酸、牛磺酸水平在8周时均高于4周(P<0.05),12周时升高趋势更为显着(P<0.01)结论:采用腹主动脉部分缩窄法制作慢性压力超负荷大鼠模型可显着引起大鼠心肌能量障碍,并且随时间延长,大鼠心肌能量障碍持续加重,应用ACE-Ⅰ类药物卡托普利及益气温阳活血化瘀中药心复康口服液能够明显降低大鼠心肌乳酸水平,提高大鼠心肌肌酸、牛磺酸水平,进而显着改善大鼠心肌能量代谢障碍。1H-MRS可以提供准确的大鼠心肌能量代谢信息,但1H-MRS尚存波谱峰重叠、易受异物影响等缺点,仍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孟晓英,王玉华[9](2010)在《牛磺酸颗粒剂临床应用》文中提出本文以国内外文献做基础,综述了牛磺酸颗粒临床应用的研究成果。
周歧骥[10](2009)在《牛磺酸衍生物及金属配合物的化学合成及生物活性筛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设计并合成牛磺酸的衍生物,进一步合成相应的金属盐或配合物,发挥其与金属离子的协同作用,为发现新型的心血管和抗肿瘤药物作尝试性的研究。方法:一、在尝试性研究牛磺酸镁配合物合成的基础上,合成了牛磺酸缩水杨醛席夫碱钠(TSSBNa),还原型牛磺酸缩水杨醛席夫碱(RTSSB)及牛磺酸缩水杨醛席夫碱镁(TSSBMg)三个化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电感耦合离子体发射光谱等方法测试金属含量,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基于牛磺酸和水杨醛(水杨醛在体内氧化为水杨酸)的心血管药理作用,通过水和乙醇混合溶剂重结晶,得到纯品的牛磺酸缩水杨醛席夫碱钠,并通过药理预实验,初步对其心血管活性作尝试性研究。二、根据文献报道,基于席夫碱类金属配合物的抗菌、抗肿瘤活性,合成了牛磺酸缩2-吡啶甲醛席夫碱钠(TPCSBNa)及其金属铜配合物[Cu(TPCSB)(dca)]NO3、牛磺酸缩3-羟基对茴香醛席夫碱钠(THA)、N,N-(2-吡啶甲基)牛磺酸钠(TBM)及其铜的配合物[Cu(TBM)Cl]·2H2O、钴配合物[Co2(TBM)(THM)(AC)2]等7个化合物,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晶体衍射等方法验证了它们的结构后,对其中[Cu(TBM)Cl]-2H2O配合物进行了初步DNA切割研究,并对合成的几个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抑菌试验筛选研究。结果:一、TSSBNa的抗心律失常预实验表明:TSSBNa组与生理盐水组的死亡时间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TSSBNa具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二、成功合成了七个新的化合物,通过X-单晶衍射测出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其中[Cu(TBM)Cl]-2H2O配合物与pBR322DNA的作用不明显;抑菌试验表明牛磺酸、TSSBNa、TSSBMg对大肠杆菌没有抑菌活性,TPCSBNa、RTSSB、THA具有较小的抑制大肠杆菌的活性,但是抑菌环很小,而[Cu(TPCSB)(dca)]NO3、[Cu(TBM)Cl]·2H2O、[Co2(TBM)(THM)(AC)2]三者由于金属离子的引入而增加了抑菌效果。其中抑菌环最大的是TBM,其抑菌环达到14.5mm。是否存在抗肿瘤作用,有待肿瘤细胞毒性试验进一步的验证。结论:牛磺酸的配位能力不强,难与镁形成配合物,因此我们改造其结构得到了牛磺酸缩水杨醛席夫碱钠及牛磺酸缩水杨醛席夫碱镁,对其中牛磺酸缩水杨醛席夫碱钠的心血管药理活性作探索性的研究,表明TSSBNa具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根据相关文献及顺铂的抗肿瘤机制,成功合成七个新的化合物,通过X-单晶衍射得到了它们的晶体结构。抑菌试验表明[Cu(TPCSB)(dca)]NO3、[Cu(TBM)Cl]·2H2O、[Co2(TBM)(THM)(AC)2]有一定的抑菌活性,TBM抑菌活性较强。正在通过细胞毒性试验验证其是否存在抗肿瘤作用,其他晶体的DNA切割作用正在进一步实验中。
二、L-精氨酸和牛磺酸治疗充血性心衰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精氨酸和牛磺酸治疗充血性心衰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研究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凋亡和自噬及其交互作用在心力衰竭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
1 细胞凋亡 |
2 细胞自噬 |
3 自噬与凋亡的crosstalk |
4 目前存在的挑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基于文献分析参附强心丸的研究进展 |
1 参附强心丸文献分析 |
2 参附强心丸的药物分析 |
3 参附强心丸的基础研究 |
4 参附强心丸的临床研究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参附强心丸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整合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预测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
引言 |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氨基酸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一节 参附强心丸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参附强心丸对氧糖剥夺诱导的H9C2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CROSSTALK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2)哇巴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代谢水平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
第二节:强心甾类固醇类物质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 |
第三节:代谢组学在抗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
第四节: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代谢组学特征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三章 哇巴因对kasumi-1细胞代谢的调控及其机制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关于强心苷类药物与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在抗肿瘤作用中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3)中医药联合血液超滤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及靶向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诊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代谢组学在慢性心力衰竭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扶正养心中药联合血液超滤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回顾性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整合药理学平台的扶正养心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血液超滤治疗心力衰竭的肉毒碱及氨基酸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
血液超滤治疗心力衰竭的肉毒碱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
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2 实验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血液超滤治疗心力衰竭的氨基酸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
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2 实验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医药联合血液超滤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及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病例报告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牛磺酸对二甲基苯蒽诱发大鼠乳腺癌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大鼠乳腺癌模型建立 |
1.1 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相关试剂配置 |
1.4 相关耗材和仪器设备 |
1.5 实验步骤 |
1.5.1 大鼠乳腺癌模型构建 |
1.5.2 病理诊断(HE染色) |
1.5.3 数据分析 |
1.6 实验结果 |
1.6.1 一般情况 |
1.6.2 大鼠乳腺肿瘤外观特征 |
1.6.3 肿瘤发生情况 |
1.7 结论 |
2 牛磺酸对大鼠血清TNF-α和IL-6水平的影响 |
2.1 相关试剂 |
2.2 试剂配置 |
2.3 相关耗材和仪器设备 |
2.4 方法 |
2.5 实验结果 |
2.6 结论 |
3 牛磺酸对大鼠乳腺癌组织浸润性T淋巴细胞水平的影响 |
3.1 相关试剂 |
3.2 试剂配置 |
3.3 主要耗材和仪器设备 |
3.4 方法 |
3.5 牛磺酸对大鼠乳腺癌组织浸润性T淋巴细胞(CD3、CD4、CD8)及CD4/CD8水平的影响 |
3.6 结论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基于代谢组学的参附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原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 |
1. 慢性心衰模型的建立与参附汤治疗大鼠心衰药效作用的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2. 基于UPLC-Q/TOF MS的代谢组学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尿样代谢物变化的初步研究 |
2.1 实验内容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3. 基于UPLC-Q/TOF MS的代谢组学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清代谢物变化的初步研究 |
3.1 实验内容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4. 慢性心衰大鼠尿液中氨基酸RRLC-MS/MS分析方法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内容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5. 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中氨基酸RRLC-MS/MS分析方法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内容 |
5.3 实验结果 |
5.4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6)牛磺酸抑制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心肌纤维化研究 |
1.1.1 心脏纤维化概述 |
1.1.2 心肌纤维化时胶原代谢改变 |
1.2 心肌纤维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
1.2.1 PKC 家族 |
1.2.2 NOS 家族 |
1.2.3 HSP 家族 |
1.2.4 MAPK 信号 |
1.2.5 ROS |
1.3 预防和逆转心肌纤维化途径 |
1.3.1 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
1.3.2 抗氧化剂 |
1.3.3 中医药 |
1.3.4 阻断肾上腺素受体 |
1.3.5 钙拮抗剂 |
1.3.6 抑制脯氨酰羟化酶 |
1.3.7 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 |
1.3.8 内皮素受体阻断剂 |
1.4 牛磺酸抑制和逆转心肌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1.4.1 牛磺酸的抗纤维化效应 |
1.4.2 牛磺酸的抗炎效应 |
1.4.3 牛磺酸抗炎抗纤维化效应的分子机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2章 牛磺酸抑制 ISO 诱导 MF 作用的在体实验研究 |
2.1 实验的材料 |
2.1.1 实验的药品与试剂 |
2.1.2 实验动物 |
2.1.3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Iso 造模、分组与给药 |
2.2.2 实验标本的制备 |
2.2.3 实验指标的检测 |
2.3 统计学处理 |
2.4 实验结果 |
2.4.1 Tau 对心脏重量指数的影响 |
2.4.2 Tau 对 Hyp 含量的影响 |
2.4.3 Tau 对 Iso 诱导 MF 时心肌组织 HE 染色的影响 |
2.4.4 Tau 对心肌组织 SOD 活性和 MDA 含量的影响 |
2.4.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Tau 对心肌组织中 TGF-β1的影响 |
2.4.6 Western blot 检测 Tau 对 PKCα在胞膜表达的影响 |
2.4.7 Western blot 检测 Tau 对心肌组织中 iNOS 蛋白在胞浆表达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3章 牛磺酸抑制 MYOFBS 增殖实验的初步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药品与试剂 |
3.1.2 主要溶液的配制 |
3.1.3 实验动物 |
3.1.4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MyoFbs 的分离和培养 |
3.2.2 分组及给药 |
3.2.3 观察细胞形态 |
3.2.4 检测 myoFbs 的增殖力 |
3.2.5 I 型胶原、III 型胶原含量的测定(ELISA) |
3.2.6 CTGF 和 TGF-β1蛋白的测定 (ELISA 法) |
3.2.7 Tau 对 myoFbs 的 iNOS 活力及 NO 含量的影响 |
3.2.8 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 myoFbs 周期的分布 |
3.2.9 Western blot 检测 p-PKCα蛋白的表达 |
3.2.10 流式细胞仪检测 p-ERK1/2 蛋白的表达 |
3.2.11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 |
3.3.1 MyoFbs 的细胞鉴定 |
3.3.2 Tau 对 myoFbs 形态学的影响 |
3.3.3 Tau 对 myoFbs 增殖的影响 |
3.3.4 Tau 对 myoFbs 分泌 I 和 III 型胶原含量的影响 |
3.3.5 Tau 对 TGF-β1和 CTGF 蛋白含量的影响 |
3.3.6 Tau 对 myoFbs 的 iNOS 活力及 NO 含量的影响 |
3.3.7 流式细胞术检测 myoFbs 周期分布 |
3.3.8 流式细胞仪检测 p-ERK1/2 在核的蛋白表达 |
3.3.9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p-PKCα蛋白的表达 |
3.4 小结 |
第4章 TAU通过 PKCΑ-INOS 途径抑制 MYOFBS 的增殖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4.1.2 实验动物 |
4.1.3 实验仪器 |
4.2 实验的方法 |
4.2.1 大乳鼠 myoFbs 的培养 |
4.2.2 实验细胞的分组 |
4.2.3 MTT 法检测 myoFbs 增殖活力 |
4.2.4 流式细胞术对 myoFbs 周期分布的检测 |
4.2.5 Tau 对细胞培养液中 iNOS 活力及 NO 含量的影响 |
4.2.6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 PKCα和 iNOS 蛋白的表达 |
4.2.7 荧光共聚焦检测 p-PKCα和 iNOS 蛋白的表达 |
4.2.8 Western blot 检测 p-PKCα和 iNOS 蛋白的表达 |
4.2.9 统计学进行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MTT 法检测 myoFbs 增殖活力 |
4.3.2 流式细胞仪检测 myoFbs 周期的分布 |
4.3.3 Tau 和 D4681 对 myoFbs 的 iNOS 活力及 NO 含量的影响 |
4.3.4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荧光共聚焦检测 PKCα的膜转位及蛋白的表达 |
4.3.5 荧光共聚焦和免疫化学染色检测胞浆中 iNOS 的表达 |
4.3.6 Western blott 检测 p-PKCα和 iNOS 蛋白的表达 |
4.4 小结 |
第5章 TAU 通过 PKCΑ-ERK1/2 途径抑制 MYOFBS 的增殖 |
5.1 实验的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5.1.2 实验动物 |
5.1.3 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Wistar 乳鼠 myoFbs 分离与培养 |
5.2.2 实验分组 |
5.2.3 MTT 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
5.2.4 流式细胞术检测 myoFbs 周期分布 |
5.2.5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 p-PKCα和 p-ERK1/2 蛋白的表达 |
5.2.6 荧光共聚焦检测 p-PKCα膜转位和 p-ERK1/2 的核转位及表达 |
5.2.7 Western blot 检测 myoFbs 内的 p-PKCα和 p-ERK1/2 的表达 |
5.2.8 统计学分析 |
5.3 实验结果 |
5.3.1 MTT 检测 D4681 和 PD98095 对 myoFbs 生长及增殖率的影响 |
5.3.2 D4681 和 PD98095 对 myoFbs 周期分布的影响 |
5.3.3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 p-PKCα和 p-ERK1/2 的表达 |
5.3.4 荧光共聚焦检测 p-PKCα和 p-ERK1/2 的表达 |
5.3.5 Western blot 检测 p-PKCα和 p-ERK1/2 表达 |
5.4 小结 |
第6章 TAU通过 ROS 途径抑制 MYOFBS 的增殖 |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6.1.2 实验动物 |
6.1.3 实验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Wistar 乳鼠 myoFbs 培养 |
6.2.2 实验分组 |
6.2.3 MTT 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
6.2.4 MyoFbs 内·OH 含量测定: |
6.2.5 MyoFbs内ROS的测定 |
6.2.6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 PKCα膜转位和表达 |
6.2.7 荧光共聚焦检测 p-PKCα膜转位和表达 |
6.2.8 统计学分析 |
6.3 实验结果 |
6.4 小结 |
第7章 讨论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运用磁共振氢谱研究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综述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在心肌能量代谢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引言 |
1.1 ~1H-MRS的特点及常用指标 |
1.2 ~1H-MRS对心肌能量代谢各项指标的分析及应用 |
1.3 问题及展望 |
第2章 运用磁共振氢谱研究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能量代谢影响 |
序言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4周时大鼠心肌组织磁共振氢谱检测结果 |
2.2.2 8周时大鼠心肌组织磁共振氢谱检测结果 |
2.2.3 12周时大鼠心肌组织磁共振氢谱检测结果 |
2.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牛磺酸衍生物及金属配合物的化学合成及生物活性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牛磺酸相关研究 |
镁离子的研究情况 |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相关研究 |
选题及意义 |
一、牛磺酸缩水杨醛席夫碱配体及配合物的研究 |
1.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1.2 牛磺酸镁的合成研究 |
1.3 牛磺酸缩水杨醛席夫碱配体及其盐和配合物的合成研究 |
1.4 牛磺酸缩水杨醛席夫碱钠的抗心律失常作用预实验 |
二、牛磺酸衍生物金属配合物的研究 |
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2.2 牛磺酸缩2-吡啶甲醛席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 |
2.3 牛磺酸缩3-羟基对茴香醛席夫碱的合成 |
2.4 N,N-(2-吡啶甲基)牛磺酸钠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牛磺酸的研究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L-精氨酸和牛磺酸治疗充血性心衰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研究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D]. 郭丽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哇巴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代谢水平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D]. 周旋. 南京大学, 2020(09)
- [3]中医药联合血液超滤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及靶向代谢组学研究[D]. 郑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牛磺酸对二甲基苯蒽诱发大鼠乳腺癌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D]. 梁柏莹.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1)
- [5]基于代谢组学的参附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原理的研究[D]. 吴睿凡.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5)
- [6]牛磺酸抑制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立英. 吉林大学, 2013(08)
- [7]与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的合成、代谢、转运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潜在治疗靶点及药物[J]. 袁林华,何华,李辰,马雪琴,柳晓泉. 药学进展, 2013(05)
- [8]运用磁共振氢谱研究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D]. 徐淑乐. 河北大学, 2010(01)
- [9]牛磺酸颗粒剂临床应用[J]. 孟晓英,王玉华. 北方药学, 2010(01)
- [10]牛磺酸衍生物及金属配合物的化学合成及生物活性筛选研究[D]. 周歧骥. 天津医科大学,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