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枸杞的化学与药理研究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黄仁嵩,王和宇,焦传新,李慧,焦丽丽,刘淑莹,吴巍[1](2021)在《UHPLC-MS/MS法对人参和枸杞配伍中皂苷类成分定性和定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UHPLC-MS/MS法对人参和枸杞配伍中人参皂苷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分析采用C18色谱柱(2.1 mm×150 mm, 1.7μm);柱温35℃;流动相0.1%甲酸水-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 mL/min。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喷雾电压3.0 kV,透镜电压100 V;毛细管电压32 V;负离子模式,质量扫描范围m/z 100~2 200;鞘气体积流量30.0 L/min;辅助气体积流量10.0 L/min;毛细管温度320℃。结果共鉴定了20种人参皂苷,测定了10种人参皂苷含量,并比较了人参和枸杞不同煎煮方式对其含量的影响。结论本实验建立了一种稳定快速的人参皂苷类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可为人参配伍质量控制以及人参皂苷类成分经济价值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徐坤元,姚晨思,李敏[2](2021)在《基于“态靶因果”探讨2型糖尿病用药策略》文中提出从消渴病到2型糖尿病的认识转变,对中医的临床用药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从现代药理文献中筛选出49味已经明确降糖靶点的中药,对比历代消渴病治疗用药特点,找出二者的共同点;依据传统功效和现代药理两个方面找出降糖中药在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修复胰岛β细胞中的分布规律;基于仝小林院士的"态靶因果"理论,归纳出2型糖尿病"郁、热、虚、损"各个阶段具有态靶同调降糖功效的药物,探讨2型糖尿病中药治疗的用药策略。
陆礼和,陆雪萍,袁名睿,李战国,梅双喜,李小辉[3](2021)在《地骨皮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骨皮为我国传统中药,含有生物碱、苯丙素、有机酸及其酯、蒽醌及其他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的功效。研究表明,地骨皮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抑菌抗炎、免疫调节、解热镇痛等药理活性,被临床广泛应用。综述了地骨皮化学成分的研究情况,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地骨皮提供参考。
臧二欢,李沁瑜,许谨帆,张艺,蒋林林,李雪,张明旭,刘宇超,吴庆江,刘昭华,李旻辉,肖培根[4](2021)在《茄科含莨菪烷类生物碱类群药用植物亲缘学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茄科Solanaceae在我国分布24属105种35变种,茄科部分药用植物含有丰富的莨菪烷类生物碱(tropane alkaloids, TAs),具有显着的药理活性。该文归纳总结了茄科含TAs植物类群的地理分布、化学成分、传统疗效、现代药理活性及TAs生物合成途径等信息,利用网络关系图可视化方式进行了茄科含TAs植物类群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初步探讨。通过分析化学分布规律可以发现,我国茄科24个属中含TAs并有药用记录的有14个属,TAs主要存在于曼陀罗属Datura、山莨菪属Anisodus、颠茄属Atropa、泡囊草属Physochlaina、天仙子属Hyoscyamus中。通过分析地理分布发现,茄科含TAs植物类群在西南地区等高海拔地域分布最为集中,且TAs物质含量与植物分布地区、海拔高度有密切的关系。茄科含TAs植物类群主要具有解痉止痛、平喘止咳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TAs具有中枢镇静、扩瞳、抑制腺体分泌、抗哮喘等作用,这些药理作用为莨菪烷类药物的传统疗效提供了合理的科学解释。该文首次将茄科含TAs类群的地理分布、化学成分、传统疗效和现代药理活性创新性关联分析,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茄科含TAs植物类群的亲缘学关系,为指导茄科含TAs类群的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对进一步寻找TAs的天然药用植物资源有重要意义。
高文雅[5](2021)在《经典名方清心莲子饮物质基础及其干预糖尿病肾病模型疗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清心莲子饮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中的第41号处方,是清心养阴的古代经典名方,可清心火,交心肾,益气阴,止淋浊。用于治疗小便白浊,遗精涩沥,便赤如血,五淋滞下,烦热消渴等症。该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由黄芩、麦冬、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石莲肉、茯苓、黄芪(炙)、人参组方配比而成。目前关于清心莲子饮及其加减方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疗效上,缺乏系统性的物质基础研究,其历史沿革问题尚无文件可参考,该复方整体的化学成分、质量评价标准尚未建立,体内入血成分及代谢产物不清晰,难以深入研究其药理活性及潜在的作用机制。目的为突破经典名方清心莲子饮质量评价瓶颈,本研究通过多种整合技术手段,系统解决该方药材、饮片及处方的历史沿革问题,并制备符合经典名方法规要求的基准物质;通过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对清心莲子饮进行全成分化学模式分析,完成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确认,建立本地化学成分数据库;利用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技术,建立15批清心莲子饮基准物质的多成分质量控制体系;并通过灌胃给药,对清心莲子饮在大鼠体内的入血成分、代谢及排泄途径进行了全面解析;最后,采用糖尿病肾病转基因模型小鼠,开展药效学评价,为清心莲子饮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探讨清心莲子饮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古籍的本草考证及现代文献的综合分析,结合当前生产应用实际,明确经典名方清心莲子饮的历史沿革、单味药基原、炮制、处方剂量等问题;通过收集不同产地和地区的15批药材,制备基准物质。2)采用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对清心莲子饮的化学模式进行全面分析,并在单味药煎液中对鉴定出的化合物进行归属研究。利用MCI柱、液液萃取技术分段富集低含量化合物,使用数据依赖性扫描得到高质量的碎片离子信息,采用质谱动态离子排除模式获得共流出低含量化合物的质谱信息,在高分离度、高灵敏度的条件下获得复方中所含化合物的精确分子量以及碎片离子信息。分析总结化合物的裂解规律,结合多重采集后数据处理技术(提取离子流、诊断离子过滤和中性丢失过滤策略)对化合物进行靶向提取和结构鉴定,完成清心莲子饮主成分结构确证,建立本地化学成分数据库。通过对照品对比、分析化合物质谱裂解碎片推测未知物。3)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UHPLC-QQQ MS/MS)对清心莲子饮基准物中主要的色谱峰进行系统方法学考察并对15批基准物质进行含量测定。4)基于清心莲子饮本地化学成分数据库,使用与质谱鉴定相同的色谱条件,对灌胃给与清心莲子饮后大鼠的血浆、尿液、胆汁、粪便样品进行系统靶向的研究,得到所含药源性成分的高分辨质谱信息。通过对比空白组大鼠血浆、尿液、胆汁、粪便样品数据,参考清心莲子饮复方的色谱和质谱信息,并结合文献报道的各单味药的代谢情况,靶向分析药源性成分,描述不同化合物在体内可能的代谢轮廓。5)使用糖尿病肾病模型db/db小鼠,观察小鼠生化指标及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评价清心莲子饮的药效作用。6)利用入血成分进行靶向网络药理学研究。预测疾病的靶标、构建PPI网络并分析关键通路,分析清心莲子饮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潜在活性成分并阐释其作用机制。结果1)对清心莲子饮中各单味药的基原、炮制、剂量、制法、化裁、方证释义、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2)共鉴定出220种化合物,含119个黄酮、34个三萜及甾体、26个有机酸、18个生物碱、12个氨基酸、2个香豆素、2个苯乙醇苷、1个环烯醚萜和6个其他类化合物。其中,59个成分通过与对照品比较保留时间、一级质谱和多级质谱信息得到确证。在单味药煎液中对鉴定出的化合物进行提取,对化合物的药材来源进行了归属。3)定量实验选取的代表性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生物碱、有机酸、三萜和环烯醚萜类化合物,覆盖了处方里的九味原料中药。采用MRM模式,正负离子交替扫描检测,在15分钟内同时测定了 21个化合物,方法学考察结果良好,方法稳定可靠。对15批清心莲子饮基准物质进行了含量测定。对于含量高的成分如黄芩苷选用非最优离子对,拓宽线性范围,实现大含量跨度化学成分的同步定量分析。4)建立了复杂生物样晶体系中清心莲子饮的多成分代谢特征图谱,基本阐明了清心莲子饮的代谢轮廓,本实验共检测到122个吸收成分及代谢物,原型成分73个,代谢产物49个。入血成分68个,经尿液排泄的成分98个,经胆汁排泄的成分68个,经尿液胆汁共同排泄的成分63个,可在粪便中检测的成分67个。5)清心莲子饮可以改善db/db小鼠的一般状况并减轻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的胶原沉积,肾小球肥大,基底膜及系膜基质增生等肾脏组织病理情况,且改善肾组织病理损伤的程度与剂量有关。6)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黄芩素、甘草素、琥珀酸、刺芒柄花素、汉黄芩素、对香豆酸、茯苓新酸B、芒柄花苷为清心莲子饮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主要成分,预测MAPK3,PIK3CA,EGFR,RAF1,IKBKB,TNF,MAPK14,IGF1R,VEGFA,SRC为最主要的靶点。结论清心莲子饮现代临床应用广泛,适用于慢性泌尿系统疾病及糖尿病肾病的治疗。高分辨液质联用定性结果显示,黄酮、三萜、有机酸类化合物是清心莲子饮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此之中,黄芩药材中所含的化合物数量占比最高。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黄酮及三萜皂苷类成分在清心莲子饮基准物中的含量较高。构建了清心莲子饮化学质量控制体系,为清心莲子饮物质基础研究奠定基础。首次实现了茯苓新酸B、甲基麦冬黄烷酮A、莲心季铵碱和甲基乌药碱等微量化合物的同时测定。体内代谢轮廓研究结果显示,黄酮类化合物是清心莲子饮最主要的入血成分,其次为有机酸类物质。代谢物类型以二相代谢为主,分别是葡萄糖醛酸化和硫酸化。各类化合物通过尿液和胆汁排泄,其中尿液排泄占比高,但是未见某一类化合物明确专一排泄路径。清心莲子饮干预糖尿病肾病模型疗效评价结果显示,低剂量清心莲子饮对db/db小鼠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清心莲子饮调治糖尿病肾病可能与调节糖脂代谢、氧化应激、炎症等多种途径有关。本研究为清心莲子饮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和支持。为系统研究其他经典名方的化学物质和作用机理提供了思路。
王靖怡[6](2021)在《常用叶类代用茶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及品饮规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代用茶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代用茶,是指采用非山茶科植物为原料制作而成的、采用类似茶叶冲泡(浸泡或煮)的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产品。市面上代用茶产品种类繁多,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单种代用茶上,而将不同种类代用茶进行比较分析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分析比较了几种常用叶类代用茶的生化成分、体外抗氧化活性及不同冲泡因子对叶类代用茶的感官品质影响,拟为代用茶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检测了11个常用叶类代用茶的含水率、水浸出物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总黄酮含量与可溶性多糖含量,各代用茶之间不同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含水率最高的两种代用茶是荷叶茶与薄荷茶,均为大片舒展状,说明代用茶的含水率可能与加工后的叶片形态有关;水浸出物含量最高的为两种小叶苦丁茶,同时这两种茶的可溶性多糖含量也为11种代用茶中最高,说明苦丁茶在11种代用茶中滋味最浓。藤茶的黄酮含量最高,达到31%左右,是其他代用茶的十几倍,是藤茶内含成分的显着特色及其保健功效的重要物质基础。(2)本文测定了常用叶类代用茶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与FRAP铁离子还原能力。结果表明,在三个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中,藤茶的抗氧化活性都是最强的,可能与其拥有相当高的黄酮含量有关;抗氧化活性第二高的是机制小叶苦丁老叶片;抗氧化活性最弱的分别是绞股蓝茶和桑叶茶,与最高的藤茶相差了数倍,说明不同叶类代用茶的抗氧化活性存在较大差异。(3)本文设置了不同茶水比和冲泡时间,对11个常用叶类代用茶进行了感官审评,发现不同叶类代用茶在相同冲泡条件下的茶汤滋味都不尽相同,而总体得分也会随着茶水比和冲泡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同口感偏好的人群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冲泡时间和茶水比,以获得最佳体验。
李培[7](2021)在《颈腰痛Ⅱ号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旨在观察和评价颈腰痛Ⅱ号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6月到2020年12月期间因为腰痛症状就诊福州市第二医院脊柱外科门诊且诊断腰椎骨关节炎的患者。最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有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塞来昔布胶囊,1天1次,服用14天;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颈腰痛Ⅱ号,早晚各一次,服用14天。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治疗后第14天VAS评分、ODI评分,并且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年龄、性别、病程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第7天、14天的VAS评分、ODI评分以及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第7天、14天的VAS评分、ODI评分以及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4.治疗两个疗程后,试验组临床控制4例、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体有效率为86.21%;对照组临床控制2例、显效5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体有效率为75.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治疗腰椎骨关节炎较对照组更有优势。结论:颈腰痛Ⅱ号联合塞来西布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骨关节炎,可增强止痛、加速恢复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代劭芬[8](2021)在《杞菊地黄汤联合激光治疗消渴内障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血清CX3CL1水平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选取肝肾阴虚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分组治疗,观察、比较杞菊地黄汤联合激光光凝术相较于单纯激光对于DR的治疗效果,探讨其治疗机理与CX3CL1水平的相关性,为中医药在DR治疗的可行性方面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及住院部的肝肾阴虚型DR患者,应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激光治疗,每7天1次,共4次,观察组在激光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杞菊地黄汤,疗程为4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眼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第28天)BCVA、眼底照相、FFA、CMT、血清CX3CL1的水平及中医临床症候积分的变化,并应用SPSS25.0软件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的年龄、性别分布、DR病变分期、BCVA、CMT、CX3CL1水平及中医症候积分情况方面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后,两组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BCVA提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眼底出血、渗出情况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更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新生血管数量、无灌注区面积、微血管瘤数量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疗效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MT数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CX3CL1水平比较:两组血清CX3CL1水平经治疗均得到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对比:经治疗,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更为显着,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总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总疗效分别为90.5%、72.7%,观察组总体疗效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单纯激光治疗与杞菊地黄汤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对于DR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两组相比,观察组效果更佳,可以帮助患者保留最佳视力,在改善眼底出血、渗出面积,减少微血管瘤、新生血管生成数量,缩小无灌注区面积,减轻黄斑水肿等方面均发挥了显着效果。2.单纯激光治疗与杞菊地黄汤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均可以降低血清CX3CL1水平,推测观察组疗效更佳的原因可能与血清CX3CL1水平的降低有关。3.单纯激光治疗与杞菊地黄汤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在改善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更为显着。
许馨月[9](2021)在《温清饮对内毒素诱导的大鼠急性前葡萄膜炎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温清饮对内毒素诱导的大鼠急性前葡萄膜炎炎性因子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本实验将选用30只SD大鼠,雌雄各半,将大鼠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5只鼠,分别为空白对照组(K),模型对照组(M),阳性药对照组(Y)与温清饮给药组(低浓度组:0.25g/ml,中浓度组:0.5g/ml,高浓度组:1g/ml)。温清饮给药组给予温清饮(0.25g/ml、0.5g/ml、1g/ml)灌胃21天。模型对照组给予同体积蒸馏水灌胃21天。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五组分别在灌胃7天与14天后脚底皮下注射内毒素(20μl/只)建立SD大鼠急性前葡萄膜炎动物模型。在给药前与造模后分别对麻醉后的大鼠进行裂隙灯观察并给予炎症评分。灌胃21天后,取出大鼠眼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制作石蜡病理切片与冰冻病理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虹膜与睫状体的组织形态改变情况,前房内纤维蛋白膜积聚与炎性细胞浸润的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虹膜与睫状体中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1.大鼠眼前节炎症表现及评分:模型对照组(M)与空白对照组(K)相比,眼前节炎症表现显着(P<0.001);阳性药对照组(Y)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炎症反应显着减轻(P<0.001);温清饮低浓度组(D)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温清饮中浓度组(Z)(P<0.05)和温清饮高浓度组(G)(P<0.01)分别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炎症反应均减轻。2.虹膜与睫状体的组织病理学观察: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虹膜血管明显扩张,虹膜水肿增厚,前房内有大量纤维蛋白膜积聚与炎症细胞的浸润;阳性药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虹膜血管扩张明显减少,虹膜形态趋于正常,前房内纤维蛋白膜积聚与炎症细胞的浸润显着减少;温清饮低浓度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改变;温清饮中浓度组和温清饮高浓度组分别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虹膜血管扩张减轻,纤维蛋白膜积聚及炎症细胞浸润均减少,其中温清饮高浓度组虹膜形态趋于正常。3.IL-1β、IL-6与TNF-α分别在虹膜与睫状体内的表达: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炎性因子表达显着增加(P<0.001);阳性药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表达显着减少(P<0.001);温清饮低浓度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温清饮中浓度组(P<0.05)和温清饮高浓度组(P<0.01)分别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表达减少。结论:1.温清饮中浓度与高浓度可以有效减轻内毒素诱导SD大鼠急性前葡萄膜炎的炎症表现。2.温清饮中浓度与高浓度可有效降低内毒素诱导SD大鼠急性前葡萄膜炎的虹膜与睫状体内炎性因子IL-1β、IL-6及TNF-α的表达。3.温清饮中浓度与高浓度相比,在EIU模型中温清饮高浓度可更有效减轻炎症表现和降低炎性因子IL-1β、IL-6及TNF-α的表达。
赵小军[10](2021)在《枸杞子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枸杞子饮片进行提取、浓缩、干燥、成型工艺研究,完成枸杞子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研究,确定其制备工艺,进行中试放大,对其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并起草质量标准草案,为后续枸杞子配方颗粒的备案审查提供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方法:按照《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要求(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颗粒技术要求》)及制备规范要求,主要进行以下试验:1.枸杞子原药材饮片的质量检测,包括按照药典项目全检及水溶性固形物得率的测定。2.制备工艺研究:(1)提取工艺:以甜菜碱含量和固形物得率为指标,运用综合加权系数评分法评价。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筛选出浸泡时间、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等主要影响因素,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最优工艺;(2)浓缩工艺:以甜菜碱含量保留率为指标,对常压和减压浓缩方式进行优选;(3)干燥工艺:以甜菜碱含量保留率为指标,对干燥方式(常压和真空)以及铺盘厚度(0.4、0.8、1.2cm)进行考察;(4)成型工艺:以成型率、吸湿率、溶化率为指标,运用综合加权系数评分法评价,分别对湿法和干法制粒的辅料种类、配比等进行考察;在干法制粒中以一次成型率为指标,对干法制粒机工艺参数(送料、压片、制粒频率)进行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优选最佳参数;总混工艺条件通过设置不同时间,根据辅料和主药混合色泽外观情况,确定混匀最少时间;颗粒装量根据中国药典枸杞子饮片规定用量及本试验中出膏率计算;临界相对湿度根据颗粒在不同饱和盐溶液中的吸湿率绘制临界相对湿度曲线得到。(5)中试研究:根据以上工艺考察结果确定颗粒制备工艺,进行中试放大三批样品。(6)量质传递特征图谱相关性研究:测定实验室自制颗粒同批次饮片、提取液、浓缩清膏、干浸膏和配方颗粒的特征图谱,根据其相似度评价成分在各中间体中的保留情况。(7)稳定性研究: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确定其贮藏条件和有效期。3.质量标准研究:以中试三批样品为研究对象建立其质量标准,包括名称、来源、制法、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特征图谱、含量测定、规格、贮藏,同时附质量标准起草说明规定。结果:1.采集自宁夏、青海、甘肃三个产地共15批原药材饮片的质量检测结果均符合2020版《中国药典》规定,水溶性固形物不得少于49.7%作为饮片入选标准。2.最佳制备工艺:取枸杞子饮片,煎煮三次,第一次加8倍量水,浸泡时间1.5h,煎煮时间1h,煎液用200目筛滤过;第二和第三次,加6倍量水,煎煮1h,滤过,合并三次滤液浓缩(60℃,-0.07~0.085MPa)至相对密度为1.20~1.25(60℃)的清膏,然后铺盘(厚度≤0.8cm)真空干燥(60℃,-0.06~0.085MPa),粉碎,取适量干浸膏粉加入处方量的30%β-环糊精和0.1%硬脂酸镁,混合5min,使用干法制粒机(KCG-25B智能型),压力为3-3.5MPa(常规制粒参数),装一级制粒2.0mm,二级制粒1.8mm筛网,送料、压片、制粒频率分别为10Hz、20Hz、20Hz,进行干法制粒,在一号筛至五号筛之间的颗粒为合格颗粒,包装(CRH<82%),每袋装量5g;量质传递特征图谱相关性结果表明所制成的配方颗粒较好的保留了饮片所含的成分;稳定性研究数据尚在收集中。3.建立了枸杞子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以薄层(TLC)法进行鉴别;建立了HPLC特征图谱,规定了7个特征峰;以甜菜碱为指标成分建立了HPLC含量测定方法。同时,对以上质量标准各项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起草说明。结论:本文制备出了枸杞子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经中试放大后验证参数明确、稳定可行、质量可控;所建立的质量标准适用可靠,可为枸杞配方颗粒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二、枸杞的化学与药理研究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枸杞的化学与药理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UHPLC-MS/MS法对人参和枸杞配伍中皂苷类成分定性和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药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溶液制备 |
2.1.1 对照品溶液 |
2.1.2.1 人参枸杞共煎液 |
2.1.2.2 人参枸杞合并液 |
2.2 测定方法 |
2.2.1 色谱条件 |
2.2.2 质谱条件 |
2.3 UHPLC-MS定性分析 |
2.3.1 结果分析 |
2.4 UHPLC-MS定量分析 |
2.4.1 线性关系考察 |
2.4.2 精密度试验 |
2.4.3 稳定性试验 |
2.4.4 重复性试验 |
2.4.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4.6 样品含量测定 |
3 讨论 |
(2)基于“态靶因果”探讨2型糖尿病用药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历代消渴治疗经典方剂用药特点 |
中药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降糖作用机制归纳总结 |
基于“态靶因果”理论探讨中药治疗T2DM的新策略 |
小结 |
(3)地骨皮化学成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1.1 生物碱类化合物 |
1.1.1 酰胺类生物碱 |
1.1.2 环肽类 |
1.1.3 莨菪烷型生物碱 |
1.1.4 哌啶类生物碱 |
1.1.5 去甲基莨菪烷型(打碗花精类生物碱) |
1.1.6 环戊烷并吡咯烷型 |
1.1.7 其他生物碱 |
1.2 苯丙素类化合物 |
1.3 黄酮类 |
1.4 蒽醌类化合物 |
1.5 有机酸及其酯类化合物 |
1.6 萜类化合物 |
1.7 甾醇类化合物 |
1.8 氨基酸类 |
1.9 微量元素 |
1.1 0 其他化学成分 |
2 展望 |
(4)茄科含莨菪烷类生物碱类群药用植物亲缘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茄科含TAs植物类群传统疗效与地理分布 |
2 TAs生物合成途径 |
3 TAs在茄科植物类群中的分布 |
3.1 莨菪醇类 |
3.2 莨菪二醇类 |
3.3 莨菪三醇类 |
3.4 东莨菪醇类 |
3.5 双莨菪烷类 |
3.6 打碗花精类 |
3.7 其他 |
4 TAs的药理作用 |
4.1 对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
4.2 解痉 |
4.3 扩瞳 |
4.4 抑制腺体分泌 |
4.5 抗病毒 |
4.6 抗休克 |
4.7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
4.8 其他 |
5 含TAs茄科植物类群药用亲缘学初探 |
(5)经典名方清心莲子饮物质基础及其干预糖尿病肾病模型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解 |
文献综述 |
一 中药“煮散”的源流考及现代研究 |
二 液质联用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
三 液质联用技术常用分析策略 |
四 清心莲子饮单味药化学成分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经典名方清心莲子饮关键信息考证研究 |
1 清心莲子饮处方考证及历史沿革研究 |
2 清心莲子饮药材基原、药用部位、产地饮片炮制工艺研究 |
3 清心莲子饮基准样品制备关键信息考证及制法研究 |
第二章 基于UHPLC-LTQ-Orbitrap-MS/MS技术的清心莲子饮化学成分鉴定及归属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成分鉴定及归属 |
4 小节 |
第三章 UHPLC-QQ-MS/MS法同时测定清心莲子饮中21种主要活性成分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及讨论 |
4 小节 |
第四章 清心莲子饮大鼠体内代谢过程初步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分析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第五章 清心莲子饮对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药效作用评价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 |
5 讨论 |
第六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清心莲子饮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潜在机制研究 |
1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结论 |
4 讨论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6)常用叶类代用茶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及品饮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代用茶 |
1.2 代用茶起源与发展 |
1.3 几种常用叶类代用茶 |
1.3.1 绞股蓝茶 |
1.3.2 荷叶茶 |
1.3.3 藤茶 |
1.3.4 桑叶茶 |
1.3.5 薄荷茶 |
1.3.6 无果枸杞芽茶 |
1.3.7 苦丁茶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创新点 |
第二章 常用叶类代用茶的生化成分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1.1 实验材料 |
2.1.1.2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茶汤制备 |
2.2.2 水浸出物测定 |
2.2.3 黄酮含量测定 |
2.2.4 可溶性糖总量测定 |
2.2.5 氨基酸含量测定 |
2.2.6 数据与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绞股蓝茶生化成分分析 |
2.3.2 荷叶茶生化成分分析 |
2.3.3 藤茶生化成分分析 |
2.3.4 桑叶茶生化成分分析 |
2.3.5 薄荷茶生化成分分析 |
2.3.6 无果枸杞芽茶生化成分分析 |
2.3.7 苦丁茶生化成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常用叶类代用茶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1.1 实验材料 |
3.1.1.2 主要试剂 |
3.1.1.3 主要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茶汤制备 |
3.2.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3.2.3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3.2.4 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测定 |
3.2.5 数据与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叶类代用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3.3.2 不同叶类代用茶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3.3.3 不同叶类代用茶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测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冲泡因子冲泡代用茶的感官品质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1.1 实验材料 |
4.1.1.2 主要仪器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感官质量评定 |
4.2.2 实验参数设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冲泡因子冲泡绞股蓝茶的感官品质分析 |
4.3.2 不同冲泡因子冲泡荷叶茶的感官品质分析 |
4.3.3 不同冲泡因子冲泡藤茶的感官品质分析 |
4.3.4 不同冲泡因子冲泡桑叶茶的感官品质分析 |
4.3.5 不同冲泡因子冲泡薄荷茶的感官品质分析 |
4.3.6 不同冲泡因子冲泡无果枸杞芽茶的感官品质分析 |
4.3.7 不同冲泡因子冲泡苦丁茶的感官品质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7)颈腰痛Ⅱ号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安全指标 |
6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入组及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数据对比 |
3 两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 |
4 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 |
4.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4.2 两组ODI评分比较 |
4.4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5 安全性观察 |
讨论与分析 |
1 腰椎骨关节炎的定义 |
2 腰椎骨关节炎的流行病学及研究背景 |
3 现代医学关于腰椎骨关节炎疼痛机制的研究 |
4 中医关于腰椎骨关节炎病因病机的研究 |
5 腰椎骨关节炎的治疗 |
5.1 西医关于腰椎骨关节炎的治疗 |
5.2 中医关于腰椎骨关节炎的治疗 |
6 颈腰痛Ⅱ号现代药理学研究 |
7 颈腰痛Ⅱ号治疗腰椎骨关节炎的配伍规律探究 |
8 颈腰痛Ⅱ号联合塞来昔布治疗腰椎骨关节炎的优势 |
9 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
9.1 VAS评分变化情况分析 |
9.2 ODI评分变化情况分析 |
9.3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腰椎骨关节炎的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杞菊地黄汤联合激光治疗消渴内障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血清CX3CL1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及处理 |
1.6 剔除标准 |
1.7 主要药物和仪器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疗效观察指标 |
2.5 血清CX3CL1 检测 |
2.6 中医临床症候积分 |
2.7 疗效判定标准 |
2.8 统计方法 |
2.9 随访 |
2.10 安全性观测(详见附录J) |
结果 |
1 两组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 |
1.1 病例收集 |
1.2 观察组、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 |
2 治疗前两组观察指标、血清CX3CL1 水平及症候积分比较 |
2.1 两组治疗前BCVA情况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CMT数值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血清CX3CL1 水平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比较 |
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3.1 两组BCVA比较 |
3.2 两组眼底出血、渗出面积疗效比较 |
3.3 两组微血管瘤、新生血管及无灌注区疗效比较 |
3.4 两组CMT数值比较 |
3.5 两组总疗效比较 |
4 两组血清CX3CL1 水平及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
4.1 两组血清CX3CL1 水平比较 |
4.2 两组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
5 随访 |
讨论 |
1 中医对消渴内障的认识 |
1.1 溯源 |
1.2 消渴内障病因病机 |
2 选方依据 |
2.1 杞菊地黄汤方解 |
2.2 杞菊地黄汤及主要药物药理研究 |
3 现代医学对DR的认识 |
3.1 炎症在DR发病机制中的角色 |
3.2 CX3CL1在DR进展中的作用 |
3.3 DR的西医治疗关键——抗炎 |
4 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临床疗效指标分析 |
4.2 CX3CL1 在本课题研究中的效果分析 |
4.3 中医症候积分效果分析 |
4.4 总疗效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CX3CL1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温清饮对内毒素诱导的大鼠急性前葡萄膜炎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中医古方温清饮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葡萄膜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枸杞子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枸杞子饮片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初步研究 |
1.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试药 |
2.枸杞子甜菜碱含量测定研究方法 |
2.1 甜菜碱固相萃取原理 |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及色谱分析条件 |
2.3 重现药典方法时存在问题 |
2.4 “提取液 1”和“提取液 2“纯化与不纯化回收率测定 |
本章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枸杞子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
1.仪器与试药 |
2.15批次饮片质量检测 |
3.制备工艺路线设计 |
4.提取工艺研究 |
4.1 单因素实验 |
4.2 正交实验 |
4.3 固形物(干浸膏)得率的测定 |
4.4 指标成分的确定及检测 |
4.5 验证试验 |
5 浓缩工艺研究 |
5.1 提取液制备 |
5.2 浓缩方式考察 |
5.3 样品中指标成分含量的测定 |
6.干燥工艺研究 |
6.1 干浸膏粉甜菜碱含量的测定 |
6.2 常压和真空干燥 |
6.3 干燥铺盘厚度 |
7.成型工艺研究 |
7.1 评价指标测定方法 |
7.2 湿法制粒工艺研究 |
7.3 干法制粒工艺研究 |
7.4 总混工艺条件的确定 |
7.5 颗粒装量的确定 |
7.6 临界相对湿度(CRH)的测定 |
8.中试研究 |
8.1 中试生产所用药材饮片及进货单位 |
8.2 试验方法 |
8.3 半成品质量控制标准及检验方法 |
8.4 中试工艺数据 |
9.量质传递特征图谱相关研究 |
10.中试稳定性研究 |
10.1 影响因素试验 |
10.2 加速试验 |
10.3 长期试验 |
本章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枸杞子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
1.仪器及试药 |
2.枸杞子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
2.1 性状 |
2.2 鉴别 |
2.3 检查 |
2.4 浸出物测定 |
2.5 特征图谱 |
2.6 含量测定 |
3.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
3.1 质量标准草案 |
3.2 枸杞子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本章讨论 |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配方颗粒及枸杞子研究进展概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四、枸杞的化学与药理研究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UHPLC-MS/MS法对人参和枸杞配伍中皂苷类成分定性和定量分析[J]. 黄仁嵩,王和宇,焦传新,李慧,焦丽丽,刘淑莹,吴巍. 中成药, 2021(09)
- [2]基于“态靶因果”探讨2型糖尿病用药策略[J]. 徐坤元,姚晨思,李敏.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09)
- [3]地骨皮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 陆礼和,陆雪萍,袁名睿,李战国,梅双喜,李小辉. 云南化工, 2021(08)
- [4]茄科含莨菪烷类生物碱类群药用植物亲缘学初探[J]. 臧二欢,李沁瑜,许谨帆,张艺,蒋林林,李雪,张明旭,刘宇超,吴庆江,刘昭华,李旻辉,肖培根. 中国中药杂志, 2021
- [5]经典名方清心莲子饮物质基础及其干预糖尿病肾病模型疗效评价研究[D]. 高文雅.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6]常用叶类代用茶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及品饮规范研究[D]. 王靖怡. 浙江大学, 2021(01)
- [7]颈腰痛Ⅱ号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培.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杞菊地黄汤联合激光治疗消渴内障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血清CX3CL1水平的研究[D]. 代劭芬.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温清饮对内毒素诱导的大鼠急性前葡萄膜炎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D]. 许馨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10]枸杞子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赵小军.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